2025-04-22 11:21:58
这篇蛮好的,标题有点僵硬,但并不是在为 Trump 辩护。
上一轮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果实已经被吃干榨净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技术停滞,人口减少,即需求和供给双减,双杀宏观经济的时代。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人对危机的认识依然停留在 100 年前,认为这是周期性的泡沫和出清,或者觉得这是某种政治路线之争。这就相当于整个房子已经要塌了,大家还在讨论抢椅子的游戏。
文章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主要是左派的「再分配」路线。即「在一个低增长的时代建设更加稳定、公平的社会,修复生态系统、重建基础设施、扩大住房」,which is 我喜欢的观点。
而评论区则有不少人认为这篇文章基本在阐述一种极左路线,甚至有人指责这是共产主义思想,考虑到这是纽约时报的评论区,那我只能说你们老美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大部分反对福利社会理论的声音都会说「福利救不了生育率」。我的想法一直是「绝对福利」救不了生育,还要更多「相对公平」,就是说当人们不再将自我提升视为人生的绝对目标时,就越能互相理解。
https://www.nytimes.com/2025/04/21/opinion/trump-tariffs-global-economy.html
NY Times
Opinion | There’s a Reason the World Is a Mess, and It’s Not TrumpGlobal economic stagnation underlies today’s disarray.
![]()
2025-03-25 22:50:59
重看《降临》,一个感觉是,当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真正的主旨,即「Story of Your Life」。
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将「当下」视为一个时间上的奇点,背后是与我无关的历史,前方是可被自由意志支配的未来,一种绝对的单向时序。
当你年龄增长,已度过的时间所占的比例一点点增加,你就越来越耽溺于回忆。回忆则不再严格遵循时序:20 年前发生的事,10 年前发生的事,和上个月发生的事,全都混在一起,这种联系更多是感受上的关联。
我猜 Ted Chiang 最初就是想表达这个,即在一个「Story of Your Life」可被数字技术充分记录的时代,我们的人生视角愈发不再是单向的时序逻辑:过去、当下和未来其实并存着,我们必须接纳它,作为一种整体。这不是奉行宿命论,而是接受「故事」,别一直寄希望于某种虚无缥缈的「改命」。
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在 2018 年开始,我认识到「人生是每一个当下感受的积分,而不是追求某种最大值」,但并未意识到这个想法与 Ted Chiang 这部小说的联系。直到重看《降临》,我才完全意识到这就是一次和片中一模一样的,因果的钳形闭环:这部电影既存在于 2016 年的过去,也存在于 2025 年的未来。
2025-03-19 09:53:33
在 B 站刷到一个讲「83 春晚演唱《乡恋》」的视频。
I mean this is exactly the point,即便它已经被说烂了,但想像一下,1983 年,全中国十几亿人,一辈子都在等待《乡恋》这一首歌,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
20 年后的 2003 年,我们每年都能听到一张周杰伦,买个 256M 的 MP3 能存进 100 首歌。隔几年玩到一部《仙剑3》、《暗黑2》,每年进一两次电影院。
再到现在,讲真,花两周玩完《如龙8》,which is 一部体量比《仙剑3》大得多的 JRPG,但它在我意识流里占据的空间,可能只有一个月的 5% 不到。Steam 上一个游戏类型火了,紧接着就会出来几十个同类小品,很多开金手指把局外养成的部分跳过玩完之后名字都不记得。
一年进影院看 20-30 部电影,在电视电脑上看 40-50 部,即便我的理解和审美系统已经比过去成熟太多,但依然,这里面能被记住,really mean something 的,到底有多少?这一背景下,难怪我们越来越难相互理解。
而这个变化,竟然只经过了 40 年而已。这件事被讨论得太少太浅了。它真不是简单一句「信息过载」那么简单,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互相理解和交流的方式。
今天大家都有一种觉悟,决定用数字方式记录自己的一生,从 iCloud 相册,到 Twitter,各种数字手帐、vlog,以及 Apple Music 库和豆瓣标记……这早已是进行时。但我愈发觉得,我们得有一种根源上的觉悟,这些其实都只是个体记忆的增强,而并不是文明层面的「记录」。
且不说我们这种已决心丁克的人,即便是生育小孩,你又有多少自信 ta 能够将你的数据遗物真正地保管好?以及 ta 又有多少时间从你的数据里真正地了解你?
显然,数字技术与新自由主义相辅相成,放大了这个时代的个体主义。但这个 uniqueness 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拥有漫长甚至看似永久的生命,它依然被人本身所拥有的时间局限着。
从历史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死掉只是「停止更新」,但实际人死掉就是「被删除」,这件事无论带宽和存储价格如何随摩尔定律下降,都不会变。对现代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2025-03-16 15:35:00
终于去看了《哪吒2》。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并不算「烂」的电影,怎么能把这么多我讨厌的东西集结在一起。
小学生抬杠式的台词文本;过多的屎尿屁笑话;「草根英雄」的经典形象,被塑造成一种「无小礼而有大义」的贱兮兮的味,再结合毫无意义的厚黑学……
理性拆解这部电影,在封神演义的设定框架之下,很多内容都是对经典的活用,比如哪吒完全就是在 neta 鸣人,下三路桥段也明显能看到周星驰的影子,但最终的呈现效果就是让人不舒服。
以及这个故事的讲述方法真的太工业了,把民族主义当味精用,贯穿了整个系列主线。即便是哪吒和敖丙之间,也没有任何形而上的共识基础,他们都只相信自己和父母以及「同胞」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人生的第一要务是「孝」。最终联手的理由也只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
最离谱的是,连申公豹这个角色的洗白,都要回转到同一逻辑上。就是说,这个电影的正邪分野,只靠一个标准衡量,就是「有没有爹」,没有爹就不懂爱,所以追求利益至上而成为反派,堪称一部「爱爹TV」。
抛开 79 版《哪吒闹海》中「拔剑自刎将骨肉还给父母」的极高立意。就算是想讲一个合家欢气氛的亲情故事,也有《宝莲灯》沉香救母的故事作为优秀反例。沉香的故事之所以不需要过多煽情也如此有味道,就是因为他劈山救母反抗的对象是自己的舅舅。
《哪吒2》让我想到 20 多年前张艺谋的《英雄》。也是现象级大片,也是技术和美术的水平很高,也取得了超越时代的成功票房,也是在立意上有明显的缺陷。《英雄》当时激起了一大片批评声,事后回想,那就是我对「批判性鉴赏」这件事的启蒙。
但今天,肯定不会有多少主流声音去批评《哪吒2》了。与其他国产电影相比,它好的地方是如此突出,烂的部分则完全融入了时代。就像 2017 年我们还有精力去批评短视频为什么有害,到今天再讲这个点就只剩下无聊。
2025-03-10 09:44:11
很多人现在的心情可能是「等四年后」。
我在 Trump 第一个任期的心情是「等」,包括有段时间我跟朋友还盘算___的年龄,想着把他熬死了,一切就会好起来。
但现在,至少我已经不再这么想了,这真的不是某一个疯子在制造混乱,而是 modernity 本身的大衰落,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秩序都在崩塌,曾经有价值的一切,都在旁氏化。
不只是房子车子的泡沫破了,就连美国绿卡的含金量也是一样。马克龙说:「自柏林墙倒塌以来,三十年的纯真时代已经结束」。
但我们就在这个黄金时代滋养下长大的,现在我们只能学会「多活一天就已经很厉害了」,并实践「这是我们最后一代」。
曾经我觉得 modernity 是有韧性的,有纠错机制的,长江黄河不会倒流,「窃国者」只不过是过程中的短暂颠簸,但不是的,即便是 Trump 和 Musk 这种王八操的疯子,也扎根在群体的土壤中,是所有人用选票和钞票投上去的。
2020 年代走过一半了,那一句「2019 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还在不断被验证,只能说一声保重,希望大家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当下有限的每一天。
2025-02-26 09:51:15
这两年大家都各种出去玩,聊得也多,我觉得旅伴大概可以分四种。
最好的一种,是有默契和信任的朋友。你们互相信任对方的选择,把大的旅行框架定下来之后,各自负责计划一部分细节,甚至不需要仔细 review 对方的计划,就跟着走,能开出惊喜。
而且互相有默契和信任,就能节省很多精力。赶电车巴士的时间交给对方去把握,你在抓紧时间买谷子的时候让对方先去排餐厅……以及最关键的还包括信任对方的驾驶技术。就同样是坐在副驾,你信任对方的技术,完全放松不看路,和你一直要帮她操心路况、找停车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
其次一种,是「跟屁虫」型的旅伴。即一个人做全套计划,设置舞台(对我来说往往是我在做计划),另一个人全程跟玩,不会有任何抱怨。即便有想插入的活动,也会在出发前早早提出,方便安排进去。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情况是最多的,甚至有时候我不仅要做计划,还要付账(ex 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后来一起出去旅行次数最多的朋友,也算是跟屁虫型,只不过我完全信任他开车的技术。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有话可说。能产生好的对话,就是同行的最大意义,而不是在于分摊成本。如果没话说了,那与其尴尬同行,就不如各自独游。
更差的一种,是「无效 P 人」型。即经常临时冒出一些不一定疯狂,但往往缺乏可行性的无效想法,这种杂质多了之后,就会让整个旅行的执行断裂甚至崩溃。
就我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很学会接受意外了,但我理解的 perceiving,依然要被保护一个理性的底线里,而不是任由理性和逻辑下线,想一出是一处,最后常导致其他人来为 ta 兜底,充当安全网。这种情况变得过于 consuming,最终就会导致大家一起躺酒店。有两个以前常一起旅行的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再和她们一起旅行了。
最差的一种,就是纯粹玩不到一个壶里的争吵地狱。即在预算上、活动选择上、体力上、吃饭的口味上,全都不在一个频率上……最后由摩擦演变为争吵。
我个人完全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但听过各种吐槽。而且很显然,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的旅行体验里并不占少数,特别是和家人旅游。但我觉得,好的旅伴和好朋友,好的亲密关系对象,肯定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划等号的东西。每当你在遵循一种「出去旅行一定要带上谁一起」的 social manners 时候,那基本就是一个埋雷的开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