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14:38:44
“我开始研究蚊子是2009年,那时候每年有三到五亿人感染疟疾,100多万人死亡,45秒不到,就有一个五岁的小孩被夺取生命,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肯定会有共情。”在此之前,王四宝的主攻研究方向是昆虫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当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他下定决心,要研究这个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昆虫——蚊子。
选择最好的战场
蚊子,因为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上百年来遭受不少来自人类的仇视。
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蚊子和我们一样,都是疟疾的受害者?蚊子是吸食了疟疾患者的血液后才感染上疟原虫,并在叮咬下一个人时,把疟原虫传播开来。
作为传播疾病的媒介,蚊子遭到了围追堵截。一百多年来,各类杀虫剂层出不穷。但随着杀虫剂的大规模使用,蚊子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
我们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工具来狙击疟疾。新的工具,往往来自于创新的想法。
以往的抗疟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控制蚊子的数量,以及给疟疾患者吃药治疗疾病。
王四宝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思路:能不能通过治愈蚊子,让蚊子不再携带疟原虫,从而抑制疟疾的传播呢?
沿着这一思路,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了蚊子的肠道。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吸食疟疾患者的血液时进入蚊子肠道,绝大多数疟原虫在按蚊肠腔内被杀灭。因此,按蚊肠道是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最大屏障,是歼灭疟原虫的绝佳战场。
疟原虫之所以容易在肠道中被歼灭,或许很大功劳该归因于肠道微生物。和人类一样,蚊子的肠道内定植着大量细菌,对于蚊子的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于是,王四宝研究员带着学生们开始在蚊子的肠道中寻找能够天然对抗疟原虫的细菌。
腾冲的蚊子,有点怪
全球预估有110万亿只蚊子,每只蚊子身上又有数千种细菌,在其中寻找一种细菌,无异于在撒哈拉沙漠中寻找一粒沙子。真找起来,要从何入手呢?
王四宝决定,先寻找“不爱生病”的蚊子。如果蚊子没有疟原虫,那么相应地,当地的疟疾传播应该会很少。
为此,王四宝和学生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现云南腾冲这个地方,有点怪。
由于距离缅甸很近,腾冲有不少输入性病例,但本地疟疾病例很少。
这说明,要么当地没有蚊子这个传播媒介,要么蚊子的媒介功能失效了。腾冲当然有蚊子,那么前者很轻易地就被排除了,但腾冲的蚊子却没有传播疾病。
或许,正是因为腾冲的蚊子携带了某种益生菌,抑制了疟原虫的生长?
科研就像剥洋葱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王四宝开始带着学生抓蚊子,准备分析蚊子身上的细菌。
但抓蚊子也不是随随便便抓几只就行,能不能抓到“对”的蚊子,十分考验科学家的判断。
首先,不是所有蚊子都传播疟疾,携带疟原虫的主要是按蚊。
其次,抓蚊子的阶段也有讲究。过去抓蚊子,大家习惯性地抓孑孓,也就是蚊子幼虫,或者是在野外随便抓几只,回到实验室就分离肠道菌。
王四宝团队经过长时间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深刻地意识到:肠道菌群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饮食干扰下,菌群的组成差异很大。
疟原虫通过蚊子吸血进入蚊虫体内。蚊子大部分的时间,都以花蜜为食,只有雌蚊子为了产卵才吸血。那么,如果想找到一种跟疟原虫产生相互作用的细菌,最好抓刚刚吸过血的蚊子。
这样一来,他们抓蚊子就只能选择在人家里或者牛棚,寻找肚子变大、吸过血的蚊子。
抓到了“对”的蚊子,王四宝团队就开始在实验室中,从蚊子身上分离细菌。为了做对比,他们除了到腾冲抓了的蚊子,又分别在江苏、辽宁等多地野外抓蚊子。
蚊子身上有几千种细菌,到底是哪种细菌在起作用呢?
王四宝团队有一个猜想:既然腾冲的蚊子抗疟,是不是腾冲特有的细菌在起作用呢?于是他们经过分离、对比,找出了45株腾冲特有菌,测试它们的抗疟能力。
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株当地特有菌具备抗疟原虫的能力。
失望是肯定的。但王四宝研究员有独到的见解,并开导和鼓励学生:这个实验哪能叫失败,我们只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王四宝形容科研的过程,就像在剥洋葱。剥开一层,发现里面原来还有一层,一层一层剥下去,就会离核心的真相越来越近。
秘密或许隐藏在常见菌里
既然不在这些腾冲的特有菌里,于是,团队又产生了第二种假想:会不会是那些所有蚊子都有的“少数”细菌在起作用呢?
大家都携带这种菌,恰恰说明这种细菌起到了某种重要作用,学术上一般把这种共有的细菌称为“核心菌”。
按照这个标准,王四宝团队总共找到了十余种“核心菌”,通过筛选和实验,最后锁定了占据优势比例的“沙雷氏菌”。经过分析,他们发现沙雷氏菌在全中国所有的按蚊身上都很常见,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核心菌”。
不过沙雷氏菌是一个比较大的菌属,里面包含了不同的物种和菌株。在大量筛选后,王四宝团队终于在腾冲的蚊子身上,找到了对抗疟起关键作用的菌株——解脲沙雷氏菌Su_YN1。
或许你会很疑惑,既然所有地方的蚊子都有这个菌,为什么只有腾冲的蚊子携带的这个菌抗疟呢?
其实,这就像人类一样,大家都是同一个物种,但能力却有所不同。菌在不同的环境里面,经过长期的演化,也会获得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同一种类中不同菌株的细菌在功能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经过多年的研究,王四宝团队终于揭开了解脲沙雷氏菌Su_YN1抗疟的原理。
在蚊子吸血时,这种抗疟解脲沙雷氏菌会分泌一种脂肪酶,它就像一个小炸弹,能把疟原虫炸死。更有趣的发现是,这个细菌同时会分泌一种囊泡,它就像一个小运输车,把脂肪酶包裹在里面,搭载着小炸弹去歼灭疟原虫。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有了抗疟活性的细菌,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它在真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呢?
还是从治愈蚊子入手。王四宝团队计划把解脲沙雷氏菌Su_YN1制作成活菌制剂,让疟疾疫区的蚊子吃下去,在蚊子的肠道中阻击疟原虫。
解脲沙雷氏菌Su_YN1可以通过交配和繁殖传播。因此,只要吃过菌剂的蚊子,就会将这种细菌很快地扩散到更大的群体中。吃下菌剂的蚊子,体内就像装备了一个对抗疟原虫的益生菌或生化武器,还能很快地将其传递给身边的蚊子。
目前,王四宝团队正在进行菌剂研发和小规模试验,不久的将来,对抗疟疾或许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工具。
另辟蹊径,不断寻找攻破传染病的新思路,这才是了不起的创新。
2024-08-07 21:01:29
一切起源于2023年的年底。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起源于九月。
秋季学期的课又多又杂,几乎都需要做大型PPT来汇报,我常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来做功课。在自我压榨了两个多月的睡眠以后,到了十一月底,我发现双手手背在出汗时会很痒,但皮肤外观上没有任何变化。
我的皮肤敏感又容易干,每年冬季双手都会因为干燥而发痒,所以起初我对这个现象并不重视,只是想着怎么今年这么早就开始痒了,一边想一边增加了涂抹护手霜的频率,但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我的双手还是会时常瘙痒。
与此同时,我的拇指关节开始出现红肿和疼痛,难以弯曲。我以为是电脑游戏打多了的缘故,还自己买了膏药来贴,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拇指关节不疼了,变成了食指的关节又肿又疼。后来又变成了中指,再后来又变成了小指,我的每个手指都被折腾了一遍。
我判断自己得了风湿免疫科的病
常看“果壳病人”的我捏了捏关节,根据目前的症状猜测自己的问题可能是风湿免疫科的疾病。由于课程实在繁忙,我没时间跑医院,就暂时搁置了就医的想法。
大概过了两周,周六晚课下课后,我突然发现双手的手背上冒出了许多红点。这些红点不疼也不痒,我吓了一跳,赶紧拍照发给朋友,和她讨论了一会儿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只能自我安慰说“说不定明天早上起来就没了”。但我还是预约了下周二的皮肤科门诊,希望能把问题解决。
我手背上的红点丨作者供图
那天晚上的红点后来发展成了小片的红斑,但果然不出我所料,到了周一,这些红斑已经消退得完全看不出来了。周二去医院的时候,医生看了看我拍的照片,说感觉像湿疹,开了管药膏便让我回去了。
整个十二月,我都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每天都是熬夜到两三点才睡,早上八点半又会准时醒来继续忙。天气渐冷,我手背瘙痒的次数稍微少了些,但关节疼痛的问题始终挥之不去,肿痛在十指关节和手腕关节之间反复游走,消退后又不留一点痕迹。
我忍受力还行,这点疼痛对我来说只是小事。我想着熬过这一段时间,等放假回家了去我们当地三甲医院看看。回家以后我的手背居然不痒了,但碰上剧烈的温度变化时,手背就会出现红斑,大概会持续三四天左右,只是依旧没啥感觉,我也就把去医院的事情一拖再拖,拖到了春节。
翻阅“果壳病人”
找到了相似的儿童病例
到了大年初四,我感觉有点疲惫,额头也有点烫,量了量体温发现有低烧。发烧对于身体一向健康的我来说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我赶紧把药吃起来,感冒药、退烧药,但吃了两天还是毫无作用。我赶紧去医院看了发热门诊,拍了CT,也查了血常规,医生看了看结果,发现除了白细胞高以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问题,考虑存在细菌感染,开了一些抗生素。
大年初八早上,我量体温发现升到了38.9℃,低烧变高烧了!我全身上下的肌肉开始疼痛,尤其是双腿,走路都很艰难。烧也退不下去,退烧药有效时间一过,体温就又烧了回去。如此过了两天,我和家里人一致认为这肯定不简单,决定拜托在省会三甲医院工作的亲戚问一问医生。
肌肉疼痛到像做了超大量的运动丨作者供图
亲戚很快回复,没想到我一开始的判断方向就是对的,风湿免疫科医生也考虑是本科的疾病,建议我去查一下。我打开了“果壳病人”,试图找到一个可参考的相似经历,巧的是发现了一篇幼年斯蒂尔病的患者投稿(点击查看:女儿发烧的42天,诊断沦为了“猜猜猜”)。
看着几乎完全一致的症状,我心念一动,自己得的会不会是成人斯蒂尔病呢?但当我看到这个病没有特异性诊断指标的时候,内心也挺崩溃的。
第二天我就火速去医院做了相关检查,结果也在当天出来了。铁蛋白的指标高得吓人,别的指标也不乐观,医生也马上给了回应,要求我立即住院。
“可是我快开学了啊!”我表示抗议。
“现在你还管开学?就这指标,你知道有多严重吗?”
好吧,收拾收拾东西,我开启了住院之旅。在省城三甲医院,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二天上午护士来抽了我15管血,抽到最后我左手都发紫了。转天新的结果出来了,除了铁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这些指标高之外,倒也没有发现别的问题,不排除是成人斯蒂尔病。省城医院的医生给我用上了甲泼尼龙和羟氯喹,再加一些保护性质的药。这些药物一般午饭前就能挂完,闲不住的我下午总是从医院溜出去,和省城的朋友约着一起吃晚饭。
如此过了一周的时间,肌肉疼痛有所消退但没有完全消失,皮疹又出现了两三次,几次抽血的检查结果也都在好转。本以为可以准备出院了,但没想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二阳”了
有一天晚上我又烧到40℃,医生测过核酸之后,确认我感染新冠病毒了。是的,我“二阳”了,可能和我下午经常溜出医院“浪”有关。为了尽快控制病情,我吃上了抗病毒的药物。
大概吃了5天抗病毒药, “二阳”的症状就消退了。但经过这么一折腾,我的相关检查结果又一塌糊涂了,同时还出现了瘙痒的皮疹,蔓延得全身都是,消退后还留下了色素沉着,看起来就像烧伤一般。
就这样,我只能继续留院治疗。在这之后我继续住了整整三周的院,每天都是一样的“挂水-下楼走走-病床上刷手机”的无聊循环,抽血频率差不多是一周两到三次,到出院时我都快把一整层的护士混成熟人了。熬到2024年三月中旬,医生觉得治疗得差不多了,终于准许我出院了。出院那天我还发了条朋友圈,感慨怎么感觉像出狱一样。
出院当天的朋友圈 | 作者供图
出院后,我只在家里待了两天,就急匆匆地赶回学校继续学习。除了需要按时服药外,我正常上课、吃饭、睡觉,也把作息调整到了晚上十二点之前入睡。身体没有再发烧,也没有其他不适……
不对,皮疹还有,所以趁着清明假期,我又住院了。
再一次排除其他疾病
我确诊成人斯蒂尔病
这一次联系到了上海的医院,入院后我被抽了24管血(可以说是史上最多了),结果出来后,医生一脸凝重地看着我,说需要做骨髓穿刺排除噬血细胞综合征。
从来没做过骨穿的我瑟瑟发抖:“是不是很疼?”
“打了麻药就不疼了。”医生笑眯眯地说。
事实证明,一针麻药下去确实不疼了,就是整个过程中我总是感觉浑身不自在,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做骨穿的左边大腿根接下来还酸胀了两天。除了骨穿,我还做了血涂片、PET/CT和心电图等检查……
都没啥问题。
该做的检查全都做了,排除其他疾病后,那就是成人斯蒂尔病了。我在上海住了十天,治疗后皮疹也好转了,确认没什么大碍后,医生就让我出院了。
治疗的过程到这里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我每个月定期抽血复查,结果也一次比一次好,现在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每个月我会去医院进行一次托珠单抗治疗,激素药逐周减量,也没有出现其他的不适。
我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往往都是长期的,不可一蹴而就,也需时时防范。但不论如何,积极治疗就是最好的。从生病到现在经历的一些事情绝非美好的回忆,但我从未问过“为什么是我”,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磨难,只是或大或小,或早或晚,我所经历便是其中一环。
未来还有很长,而我有足够的信心掌控自己的生活。最后祝大家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就是真的少熬夜!太伤身了!
医生点评
陆天琳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风湿免疫科 主治医师
本文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求医故事,从作者最初发现手背上出现生活中常见的皮疹,到游走性多关节肿痛,后续出现高热,历经小半年,最终得到明确诊断及治疗。
成人斯蒂尔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 AOS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特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一过性皮疹,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咽炎、肌痛、脾大、淋巴结肿大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MAS)/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等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清铁蛋白升高也非常多见。
临床中患者常以发热待查为主诉,往往先就诊于呼吸科、感染科等,最终转诊于风湿免疫科,文中患者凭借自身的敏锐性,通过查阅资料,很快定位于风湿免疫科,少走了许多弯路。
但由于AOSD的临床表现多样,无相对特异性的检查指标,完全明确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而且临床上治疗多使用激素类药物,医生们经常会担心使用激素后可能掩盖其他隐匿性感染或肿瘤的表现,反而耽误原发病的治疗。所以对于疑似AOSD的患者,需与感染、肿瘤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相鉴别。
因而在明确诊断前,除常规生化、肿瘤、炎症指标外,需完善各类病原学筛查,必要时行PET/CT、骨穿甚至组织病理活检,如淋巴结活检、皮肤活检等。本文作者在病情反复后,也完善了各种检查,排查了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可能存在的严重并发症。
关于成人斯蒂尔病的治疗,轻症者可单独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者多选择激素药物联合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新型生物制剂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针对IL-1、IL-6、TNFα等靶点的抑制剂也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病情完全缓解,但也有部分病人会出现病情反复。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远离疾病困扰,平时养成规律生活习惯,不要熬夜;若有身体不适,则及时就医,早期治疗,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Ventar
编辑:刀客特魏、黎小球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2024-08-07 16:03:54
薄荷+巧克力,这种曾被诟病为“牙膏味”的搭配,最近却成了风头最大的新宠。
薄巧冰淇淋、薄巧拿铁、薄巧酸奶、薄巧面包、薄巧蛋糕、薄巧牛奶……好像谁家不出个薄巧口味,就会被这个夏天甩下一样。
薄巧冰淇淋 | 图片来自小红书@小井还是不睡觉
宛如黑人牙膏般的清凉感,搭配上巧克力的浓醇丝滑,薄荷+巧克力的组合并不是什么新发明,但今年夏天却炸出了许多“薄巧脑袋”。
“牙膏味”的风评怎么突然就逆转了呢?
01
薄荷巧克力
/ 为什么今年变得这么火 /
早在1939年,美国饼干品牌girl scouts就推出了薄荷巧克力小饼干,在巧克力饼干上加了薄荷巧克力涂层售卖,直到现在这款口味依然非常畅销。
几年之后,美国冰淇淋品牌芭斯罗缤(BR)也推出了薄巧口味的冰淇淋。上个世纪90年代,芭斯罗缤就把薄巧口味冰淇淋带到了韩国,但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大反响。直到2021年,薄巧才频繁地出现在韩国互联网上并掀起讨论。
BR的薄荷巧克力冰淇淋 | 图片来自小红书@momo
就像MBTI中的i人和e人成为社交密码一样,“是否喜欢薄巧”也成为了当时韩国年轻人中最热门的话题,“喜薄巧”和“反薄巧”各站一边,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由此薄巧在韩国爆火,后来甚至还延伸出了薄巧汉堡、薄巧拉面、薄巧披萨等越来越魔幻的薄巧搭配……
具有争议体质的食物,在挑起人们口味喜好对立的同时,其实也是一个“固粉”的过程,让喜欢它的人在捍卫它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它的钟爱。
薄荷巧克力甜品 | 图片来自小红书@汉堡包狂热者
吃薄荷带来的清凉,和吃辣椒带来的辣一样,都不是“味道”,而是一种感觉。这种“凉”并非真正给口腔进行了降温,而是薄荷中的薄荷醇激活了人体中特定的神经受体,让我们产生了凉飕飕的感觉。
如今夏天越来越热,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更凉快一点,而薄荷能在炎热中带来额外的清凉之感,仿佛“在嘴里开了空调”,薄荷产品的走红也算是“时势造英雄”了。
薄巧捏捏杯 |图片来自小红书@MOREYOGURT@茉酸奶
而且,先抛开风味不谈,薄荷巧克力光看颜值就已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清清爽爽的薄荷绿色不仅养眼,而且还能在夏天起到“视觉降温”的效果。再加上“薄荷曼巴”本就是今年的热门穿搭色系,沿用到食物上也是自然。
薄荷风味饮品和甜品 | 图片来自小红书 @Mintery清醒点儿
薄荷巧克力在如今的爆火,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它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种身份认同和群体划分的社交符号。用食物来划分标签其实早就习以为常,比如至今一提就会引发争吵的——吃不吃香菜?吃不吃折耳根?豆花吃咸的还是吃甜的?粽子吃肉的还是素的?……
薄巧的出现,不过是复刻了豆花的“咸甜之争”:喜欢薄巧的人难以理解有人不爱如此“仙品”,而讨厌薄巧的人也难以理解怎么会有人喜欢吃“牙膏味”的东西。争议带来了流量,而有流量就会吸引大家带着好奇心去尝试。
薄巧冰淇淋 | 阿肚 拍摄
02
薄巧产品们
/ 冰淇淋、牛奶、甜品 /
最适合做薄荷巧克力口味、也最多跟风的是冰淇淋品牌们,DQ、索菲亚冰糕、梦龙……纷纷都出了薄巧味。
DQ的薄荷巧克力曲奇暴风雪 | 图片来自小红书@丁顽皮
绿箭和德芙联名也推出了一款薄荷巧克力冰淇淋,在便利店就可以买到,小小一根,价格偏贵。巧克力脆皮包裹着薄荷绿的内芯,吃起来非常“绿箭”,嘴里凉风习习,但就是对我来说有点偏甜。
蓝色的米饭是不是没那么诱人了 | amrufm / Wikimedia Commons
你觉得薄荷巧克力是牙膏味吗?
2024-08-06 21:45:32
今晚21:00,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巴黎再次上演“水花消失术”,毫无悬念包揽金银!标准的翻腾动作、近乎完美的水花,中国跳水队再次展示自己的绝对实力。
标准!|法新社
除了跳水,竞技体操、蹦床等项目也常见旋转动作,高分标准包括空中翻转完美,以及最后稳稳落地或者压低水花。而保持竖直落准的关键,除了控制身体姿态的能力,视觉也是辅助选手在飞行阶段找准位置、准备精确着陆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运动员们在空中翻腾的时候到底在看哪里?
视觉重要,但前半程不是重点
先来看看选手做最基础的后空翻时眼中的世界,也就是跳起后围绕身体横向轴线向后旋转360°后落地的过程。这个动作的平稳落地需要视力辅助,特别是在翻转的后半段。
一项研究用开灯和关灯来控制体操运动员的视觉,对比了不同条件下的后空翻动作。结果发现,相对于全程关灯看不到东西或仅前半程开灯,运动员在全程开灯及仅后半程开灯的情况下落地更加稳定。也就是在后空翻的后半段看到周围环境,可以帮助定位及准备着陆。
既然视觉重要,接着有研究者详细地记录了11名体操选手后空翻的姿态、头的位置,以及目光注视的方向。从起跳到落回蹦床上,运动员前额处摄像机记录下的景象是这样的:
1-5依次是从起跳到落回的过程,上排为侧方摄像机记录图像(蓝线表示视线方向),下排为选手前额摄像机记录图像(红点表示注视位置)丨参考文献[1]
在前半段,从起跳到身体基本平行地面的过程中,体操运动员的眼球运动有所不同(上图1-2)。其中4名运动员在起跳后眼睛立即向上看,注视着天花板;4名运动员在动作前半段一直向下看;还有3人起跳后立即闭上了眼睛。
结合之前的研究,后空翻前半程的视觉对于控制动作可能不那么重要。
后半程紧盯落点前方
但到了后半程,所有运动员的眼球移动形式非常类似,全都紧盯在蹦床上的某一个固定点,并保持注视直到着陆。
也就是到达上图位置3之后,运动员眼球会明显向上移动,直到找准蹦床上的固定注视点,这通常发生在整个后空翻动作完成了60%的时候(上图4)。此时,运动员额前摄像机中出现的是下图最左侧画面。
从找到注视点到落回蹦床,固定于运动员前额的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画面,红点表示注视位置丨参考文献[1]
接下来随着身体逐渐转回到竖直姿势,头部也向后旋转,摄像机中的图像从蹦床转向前方的垫子。同时,运动员的眼球向着与头部相反的方向转动,目光不断下移,使注视位置始终停留在上图的红点处,直到重新降落回蹦床上。
在整个后空翻过程中,运动员目光停留在红点上的时间超过300毫秒,这是用眼球向下转抵消头部旋转来实现的。至于这个固定点的位置,平均位于着陆点的前方143厘米。虽然每次的着陆点稍有区别,但多数运动员都会紧盯在蹦床中间红十字和床的前缘之间。
这项研究中,国家级别的体操运动员在后空翻完成47.1%时开始紧盯固定点,而更高水平的国际级别选手于完成52.9%时开始,延迟了78 毫秒。这可能是因为顶尖运动员需要的视觉定向时间更短,而且动作比较稳定,需要进行的调整更少。
当然,实际比赛中的动作比单独一个后空翻复杂很多,但运动员们通常也会试图将目光固定在特定位置,例如蹦床、体操场地上的地板或跳水水池的水面,利用视觉提供的信息来调整身体姿态,更好地完成空中动作并定位落点。
更复杂转体时的视线方向(黑色线)丨参考文献[4]
盯得紧,是天生的还是练出来的?
上面这种移动眼球来抵消头部运动的现象,类似于与生俱来的前庭-眼动反射,这是保证人们活动时眼中景象稳定的重要反射之一。
如果走路时将摄像机固定在前额,你会发现记录下来的画面非常摇晃,分辨不清眼前的物体。实际眼中景象基本稳定的原因是人体自动开启了“防抖功能”:利用内耳里面的感受器分辨运动方向和幅度,把这些信息通过反射通路传递到眼睛周围的肌肉,让眼球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抵消走动带来的晃动。
头向一侧转动时,眼睛自动转向另一侧 | Solvelearningdisabilities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调节系统连接着眼睛、头部和身体,帮助人们在各种运动中维持眼前景象平稳清晰、平顺地追踪感兴趣的物体,以及定位身体和调整姿态。
眼球运动不是一个简单反射或大脑指令所能控制的,而是经过多个感官输入、计算和复杂处理后得出的综合结果。有些情况下,各个系统对眼球的作用方向是互相矛盾的,这时还需要主动控制来决定起主导作用的功能。
因此,做简单动作时人体天生的功能就足以维持视觉协调,但对于后空翻等复杂动作的控制,还需要长期多次重复的练习来磨合各个系统,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atrup J, Bramme J, de Lussanet MHE, Boström KJ, Lappe M, Wagner H. Gaze behavior of trampoline gymnasts during a back tuck somersault. Hum Mov Sci. 2020;70:102589.
[2] Davlin CD, Sands WA, Shultz BB. The role of vision in control of orientation in a back tuck somersault. Motor Control. 2001;5(4):337-46.
[3] Natrup J, de Lussanet MHE, Boström KJ, Lappe M, Wagner H. Gaze, head and eye movements during somersaults with full twists. Hum Mov Sci. 2021;75:102740.
[4] von Laßberg C, Beykirch KA, Mohler BJ, Bülthoff HH. Intersegmental eye-head-body interactions during complex whole body movements. PLoS One. 2014;9(4):e95450.
作者:代天医
编辑:odette
封面图来源:法新社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2024-08-05 17:49:32
巴黎奥运会赛程过半,我国的奥运健儿们在拿下多枚奖牌的同时,也为观众们贡献出很多可爱的名场面,比如张琼月贴满HelloKitty的步枪,黄雨婷和盛李豪的淡人采访,以及,孙颖莎和王楚钦在比赛上偶尔抠的裤子。
虽然在后面的比赛里,并没有再在画面里看过他们抠裤子,不过网友们还是非常操心这件事儿,而在果壳第一波分析后,网友们提出很多防止裤子卡屁股的想法。作为和裤衩子斗智斗勇好多篇科普的果壳,这次专门研究了乒乓球比赛服的设计,并逐帧回看比赛录像,甚至我们喊话成功李宁公司,双方做了深入的沟通后,终于可以给网友们的好奇心一个交代了。
裤腿再长点儿是否可行?
有网友好奇,是不是把裤腿再做长一点,就可以防止它往上“撅”,或者在往上撅了后,通过几步走动把裤子扽回原位?
这里可能要颠覆一下网友的想法!首先,乒乓球运动裤甚至要比普通的室外短裤再短一点,才能最大程度方便运动员完成动作。因为乒乓球运动员不仅大腿肌肉本身就发达,还需要在上半身往下沉的同时,通过跨步等爆发性的腿部活动完成瞬间移动接球。如果裤腿太长,就会在完成这系列动作的时候对大腿肌肉产生束缚,影响动作,在比赛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乒乓球发力示意
这次登上奥运会舞台的乒乓球比赛服,袖子和裤腿侧边还有开口,除了造型上的美观之外,也变相地稍稍放大了腿围和袖围,增加腿部和胳膊的运动幅度。
袖子和裤腿侧边均有开口丨央视新闻
更改短裤裁剪、改版型是否可行?
搜索了下历史资料,李宁2000年开始服务于国乒队,目前的比赛服短裤采用四片式设计也是扛住历史考验的版型。每年最重要的变化在于,运动员这一年臀部肌肉练得发达不?要不要放大或者缩小臀围?
也有网友好奇,如果像老式的棉毛裤那样,做一个三角形的插裆,让裤子更立体会不会好些?
老式秋裤档都比较宽松丨来自网络
实际上来说,加入三角形的插裆,首先增加了拼缝数量,在长时间的运动中会产生更多的摩擦,体感不舒服,这个跑过长跑都懂这个道理。
其次,在静态站立的情况下,短裤的松量堆积在臀部,影响美观。那可是要代表国家队形象的运动员耶,精神面貌一定要好,所以三角插裆的设计还是安分留在看不见的内裤和棉毛裤上吧。
扯裤子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吗?
虽然目前没有相关的研究,不过举个实际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例如在上一条里评论区出现最高的西班牙网球运动员纳达尔,就酷爱扯裤子,甚至扯出“特色”和“信仰”,把扯裤子演化成自己发球前的常规动作,并接到内裤代言,赢比赛、赚代言费两不误。
操心完他们的屁股
再看看超短裤配大小袖吧
如果不说,你会意识到乒乓球运动员两个衣袖的袖围是不一样的吗?甚至能相差1.5~2.0 cm。
这是因为,乒乓球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惯用手,惯用手在经年累月的训练下,获得了超结实的手臂肌肉,臂围也自然比另一只手粗壮,就像你的左右手也存在差异一样。为了让衣服既看起来合体,又不影响发挥,一般来说,运动员们惯用手的衣袖围就会相对增加1.5~2.0 cm。如果两只袖子都按惯用手的袖围做,另一只胳膊在肥大的袖管下就会显得不协调。
运动员的比赛服衣袖围差距
此外,这次上场的3套赛服中,有2套采用的插肩袖设计,除了在审美设计上,可以让龙纹和文字造型更加连贯流畅,还比直角肩的袖子提供了更大的幅度的运动量,因为乒乓球运动有很多大转体动作,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灵活转动。
插肩袖设计的队服丨来自网络
在赛服造型设计之外,这次的赛服从纱线到织布还有一些其他小巧思。
不要储汗,要导汗
本次奥运中国队乒乓球上衣的面料以具有吸湿排汗性能的功能性聚酯为主,并添加10%的氨纶,以提供更好的弹性。
改性的CLEANCOOL功能性聚酯纤维能通过纱线纵向的异形沟壑将汗液导流到衣服表面,再随着运动员挥拍等爆发性动作,甩出细小的汗雾,及时甩掉沉重的包袱。在吸湿速干方面性能优异,达到了国标的最高等级。这款材料不容易在布料上储存汗液,导致闷热或衣服变沉重,CLEANCOOL纱线已和多家运动、内衣品牌展开合作,并选为航天舱内服的原料,荣获得“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称号。
在光源下可以看见,龙服后背的花纹并不是印上去的,而是一个个可以导汗的孔洞丨自己拍的
显微镜下,功能性聚酯纤维异型沟壑(左)VS普通纤维(右)
此外,针对运动员大量出汗的特点,衣袖方便擦汗,而裤子上有擦汗布的设计。甚至在一些款式的裤子口袋里,也暗藏擦汗布的设计,方便球员擦手、擦球。
想不到吧,中间兜儿的这块儿布是用来擦汗的丨自己拍的
防臭抗菌,运动服的必修课
运动员大量出汗,一场训练或者比赛可能要湿透好几套球服,换下来湿哒哒的衣服也跟咱普通人一样,也得“团吧团吧”带回去洗。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防臭抗菌。
运动员在大量出汗后,如无法及时清洗衣物,会让衣服滋生细菌,并留下无法去除的汗臭味。为此,CLEANCOOL纤维添加银基抗菌物质,能有效抑制引起汗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外来有害细菌,且不损伤人体表层本就存在的有益细菌。和通过后整理添加抗菌剂的面料相比,这种在纺丝阶段就添加银基物理抗菌工艺的CLEANCOOL纤维,能耐多次洗涤,抗菌效果更持久。
一套赛服的诞生远比想象的难
做一套赛服,不仅需要高科技的材料,更需要朴素的匠心支撑。
此次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服,从2023年初开始设计到2023年10月运动员们第一次试穿,中间至少经历八九次的改版。在试穿阶段也会及时和运动员们进行沟通,打磨细节,包括但不限于听取运动员们的穿着感受、蹲在场边仔细研读运动员穿着赛服训练时细小的肢体语言。
不同于大货的大流水线生产,赛服最终确定稿后,会由专门的小车间完成,并且由一个或仅几个专职工人完成单独的一套服装,以减少误差。
对于国家队的队员来说,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数据库,每位球员根据自身的身材特点量体裁衣,定制比赛球服和训练装备。衣服制成后还要统一比对核验,核验要求比普通衣服更加严格。
所以在我们了解后发现,一套比赛用服从设计稿到赛场,要经历数不清的环节和更新,就如我们的运动员一样,无数次锤炼,才能在赛场上大放光彩。
最后果壳想说:要不,李宁再努把力,研发一下运动内裤,从内到外杜绝一切可能卡屁沟的风险?
大家在评论区里,留下自己和本次奥运或自己运动瞬间的故事吧,我们将抽取10位最有意思的读者,每人送出一套李宁乒乓球龙服(颜色随机),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是否“夹屁股”!
作者:悲催的铊宝宝
编辑:李小葵
封面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