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site iconGuokr | 果壳

科学人频道。知名的泛科普科学文化平台,致力于以有趣、多元化的手段提供负责任的科技主题内容,由RSSHub生成。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Guokr | 果壳 RSS 预览

夏涵:打破“金标准”,让结核检测更快更简单

2025-03-24 17:57:57

提及做结核舌拭子诊断工具的初衷,夏涵讲了自己曾遇见过的一个病例。

那是位来自陕北农村的父亲,带着生病的女儿,奔走在不同的医院之间。三个月的时间,花光了三十万积蓄,最终才确诊折磨孩子的元凶,是结核。这个家庭甚至因此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

全球每年有上千万人感染结核,但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被诊断出来。他们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传播疾病;或是在等待确诊的过程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加重,导致医疗成本上升,康复难度加大。

夏涵愈发意识到,结核诊断的困境,比想象中更加残酷。

 

取不到的“金标准”

医学界公认的结核诊断“金标准”大多依赖于痰液样本。但问题是,很多患者无法顺利咳痰。

“就像我自己,我是吐不出痰的人。”夏涵笑着说,“如果非让我吐,那最后吐出来的,可能也只是口水。”

“我们跟医院检验科的专家去聊,发现即使在医院取上来的痰液样本,也有30%~40%不合格,里面大量是口水。”

真正合格的痰液,需要从呼吸道深处咳出来。如果无法自主咳痰,患者需要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液的产生,还是不行的话,就得用器械吸痰,甚至直接取肺泡灌洗液。整个过程的痛苦程度直线上升。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老人,以及HIV携带者等人群,很难有效咳出痰液。而且,咳出痰液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溶胶,还有可能导致结核菌的传播。

“所以,全球的结核诊断、防治的专家,一直都在期盼能有一个非痰液样本的诊断方法。”

 

在“酸辣汤”流过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尝试过不同的非痰液检测路径,如尿液、粪便、血液,甚至舌拭子。

在诸多路径中,夏涵和团队选择了舌拭子。“相比之下,舌拭子是最方便、最安全的。”他说,“不管是粪便、尿液还是痰液,采样都有一定复杂性,血液又是一个有创的检测,而舌拭子,只需要在舌苔上刮几下,就能完成采样。”

不仅简单,传染的风险也大幅降低。“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有舌头,就能采样。”

然而,舌拭子检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舌苔上的结核菌数量远少于痰液,这让检测变得格外困难。

夏涵比喻:“痰液检测像从一锅酸辣汤里捞出一点蛋丝,而舌拭子检测,就像在酸辣汤流过的地方,轻轻刮一下,试图找到蛋丝存在过的痕迹。”

这意味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从微量的舌拭子样本中,精准提取结核菌的DNA。

 

大海捞针的提取实验

实验室的工作,总是充满繁琐的细节。

比如采回来的样本,是干保存还是湿保存?如果选择湿保存,用什么样的保存液?储存条件是常温还是冷冻?到底怎么灭活比较好?到底怎么破壁比较好?

这些参数,每一个都可能有十几种选择,排列组合起来,就可能有几十万种组合。

枯燥、重复,甚至有些让人抓狂。但好在团队在此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结核基因提取的经验,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就是在庞大的可能性中,找到最优解。

 

用算法辅助设计“鱼饵”

提取出了结核的基因,怎么大量地扩增,让它更容易被仪器检测到,又是另一个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引物”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就像一个专门针对结核DNA的“鱼饵”,能够精准捕捉目标基因,让基因的扩增既准确又高效。

但设计“鱼饵”并不简单。

“我们以前做过大量的结核病人样本测序,结核菌的基因序列长什么样,结核菌的基因哪些区域更稳定,哪些区域更容易突变,我们都很了解。”基于这些数据,团队开发了“MultiPrime”算法工具,能从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种可能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最有潜力的候选方案。

最终,团队从几百种组合中,分批测试,找到最佳的“鱼饵”。

 

来自南非的考验

经过五六年的酝酿,舌拭子结核检测终于研发成功。

在夏涵看来,这个过程其实凝聚着各方的智慧。“因为知道我们在做这个事,很多结核的专家找来,比如说北京胸科医院,比如CDC的专家,我们获取到了很好的临床菌株,也吸取过学界科学家、世卫组织专家的经验。”

整个结核防治的群体,都在为更安全、更方便的诊断方案贡献智慧。

前不久,夏涵带着技术团队,来到结核病高发的南非,接受当地实验室的验证。

实验负责人提了一个严苛的要求:将最低检测浓度再稀释十倍,看舌拭子检测是否仍然有效。

“我们当时特别紧张、忐忑,毕竟这是全球第一次进行这种极限测试。”

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整个实验室沸腾了。舌拭子成功检测出了极微量的结核DNA,表现甚至超过了团队自己的预期。

“那感觉,跟等高考成绩出来差不多。”夏涵笑着说。

 

让更多患者被“看见”

更令人兴奋的是,舌拭子的检测成本,仅需几十元人民币,而传统痰液分子诊断,成本高达600到800元。这意味着,在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多人将能够负担得起检测费用。

而且,舌拭子检测可以在现有的中心实验室开展,无需昂贵的新设备。它还支持高通量检测,一次性可测试48甚至96个样本,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像南非,可能有1000万人有结核风险,如果一个个地检测,效率根本跟不上。”

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帮助全球更多结核病患者,被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让那些被遗漏的结核患者,被及时“看见”,这才是了不起的创新。

 

 

郑晓明:为守护40亿人的口粮,抢救“野草”

2025-03-14 13:51:08

老挝,一片沼泽地里,一艘细长的木船缓缓穿行。

郑晓明坐在船上,从两侧的“野草”上,缓缓收集种子。

这些看似野草的植物,正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

 

杂草?还是战略资源?

“第一次见到野生稻的人,肯定认不出来。”研究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郑晓明笑着说,“如果没抽穗的时候,它看上去就是长着很多绿色叶子的杂草。”

长在沼泽地里,野生稻可能达到2米多,人坐在船上,两侧的野生稻遮过来,就像在丛林中穿梭。

野生稻的产量很低,结实的时间也不固定,并不适宜人类耕种,但它却是人类宝贵的战略资源,藏着人类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的终极密码。

这是因为从古至今,野生稻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抗病、抗虫、耐旱、耐盐碱等基因。

实际上,目前全球70%的水稻抗病虫基因,都来自野生稻。杂交水稻的育成,最早也源自于三亚发现的一株不育野生稻。每一次的野生稻考察,都可能改写一个地区的农业命运。

野生稻,正在帮助科学家们培育更高产、更抗逆的水稻,确保粮食安全。

 

守护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野生稻的“基因宝库”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城市化、工业化让野生稻的原生境支离破碎。郑晓明走过15个国家,目睹了很多野生稻群落化为农田、工厂或荒地。

2008年,还是博士生的她跟随导师前往老挝考察,眼前一望无际的野生稻群落让她震撼不已。那也是迄今为止,她见过的最大面积的野生稻。

因为拥有丰富的资源,当地人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做饭”模式:划着船,用木杆子打一打,两侧野生稻的成熟种子,就簌簌落入船舱。搂上一把,回去稍微研磨加工,就是一顿饭。

然而,当郑晓明在2024年重返故地时,曾经的沼泽已被工厂填平,野生稻的踪迹几近消失。

“我当时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找错地方了。”郑晓明和团队拿出曾经记录的文件,一点点比对,才不甘心地承认,这里确实就是当年那片一望无际的野生稻。

“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惋惜,那么一大片人类共同的自然财富,就在我们眼前消失了。”野生稻面临的种种危机,也让采集种子的意义,更加鲜明。

 

采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全球不少农业科学家,都在积极地保护野生稻,但对原生境的保护,始终是个难题。

科学家们虽然希望能把原生环境保留下来,但当地也要发展,有建设工厂、城市的需求。“我们只能是尽量跟当地协同,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不过,如果能把种子保存下来,野生稻的基因,就还能在种质库中留存,以备后用。

采集野生稻的种子,称得上是一场冒险,沼泽、林荫、山坡,野生稻往往生长在难以抵达的角落。

2008年在老挝,也是郑晓明的第一次采集。看着这么一大片野生稻,她非常兴奋,直接就下到水里。但是越走越深,脚下的泥土开始松动,水面冒起密集的气泡。

她知道,这是沼泽地区的典型反应。“当时也有一点害怕,但是看到保护这么好的野生稻,心里也是很兴奋,就促使我继续走,完成采集工作。”

走到后来,水位都淹到她的脖子了。郑晓明解释:“我有1米75,所以这个水还是很深的。”后来没办法了,她硬着头皮,一边游泳,一边采集。

“现在再去,肯定要带小船。”她笑着说。

虽然惊险,但是收获颇丰,保存了不少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收集完种子,下一步就是要放入种质库,让它长久保存。

不过,在种子入库前,郑晓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种子入库,它是有一个严格的规范标准,例如种子杂质含量、水分的含量、种子的发芽率,都有要求,我们就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种质库就像种子的“冷冻银行”,低温干燥的环境,一粒野生稻的种子,可以在里面保存超过50年。

 

前育种:为全球水稻“备好食材”

但入库并不是终点。光有种子,不知道如何利用,就浪费了资源。

郑晓明的团队,会对野生稻的种质资源进行详细鉴定,记录其抗病性、耐盐碱性等特征。

不同的野生稻种子,千差万别,每个都有它自己的特征。“但它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如何在生产上利用?鉴定是很重要的。”

“育种好比炒菜,怎样选食材,怎样合理搭配,我们这个环节是备菜。”郑晓明如此形容前育种的工作。她的团队不直接培育新品种,而是为全球科学家提供“食材库”——将野生稻的基因特性鉴定、分类,创制成易于杂交的中间材料,让育种学家们不必做“无米之炊”。

但是,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先进的鉴定平台,以及后续的育种技术。

比如,斯里兰卡,水稻是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但当地水稻品种抗病性较差,病虫害常常导致减产。其实,斯里兰卡拥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但是当地的水稻研究者们,却缺乏找到野生稻里的抗稻瘟病、黑条矮缩病基因的技术。

因此,作为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一员,郑晓明的另一个工作,就是推进全球水稻科研工作者的交流,让水稻相关的先进技术、生产理念,能惠及全人类。“我们会对当地的一些水稻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利用我们的平台和技术体系,进行种质资源鉴定。”

种质资源鉴定之后,再联合当地的育种学家,一起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将来一定会有品种的育成,支持当地的水稻生产。”

郑晓明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在菜市场中获得的。每一次,她去考察野生稻时,都会去当地的菜市场转转。随着时间推移,她欣喜地发现,菜市场中大米的品种越来越多,当地人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她知道,这也说明越来越多农户,开始种植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他们的收入也会逐步改善。

用野生稻孕育出更好的种子,让大家吃得更饱、生活更富足,这才是了不起的创新。

 

 

纸飞机总飞不远?这次带你做一个“永不落地”的纸飞机

2025-03-11 20:01:04

纸飞机总飞不远?这次带你做一个“永不落地”的纸飞机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雪影&小线&Sheri

中科院物理所 .

物理所科研动态和综合新闻;物理学前沿和科学传播。

小时候教室里,总是纸飞机满天飞,为了飞的更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纸飞机,那么有没有一种纸飞机,能够永不落地呢?


有的兄弟有的!


实验器材

A4纸、剪刀、大纸板、所标杯



实验步骤


第一步:折纸飞机


将一张A4纸对折,并剪下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将三角形沿中线对折,展开后,将顶角拉下和底边中线对准;接着将顶角和上边沿中点对准;再将顶角拉下,将上边沿和折痕对齐。



将飞机的头部顺着折痕向上折;将机身沿中线对折后折出机翼。



最后将折好的纸飞机展开,得到最终成品:



第二步:试飞


将纸飞机水平托好,松手后观察飞机的飞行状态。



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纸飞机呈滑翔状态向前飞行并不断下降。


第三步:让纸飞机不落地!


拿出大纸板,仿佛手持掌控纸飞机的操纵杆,开始驾驶纸飞机


将纸飞机在纸板前上方放飞,将纸板的最大平面垂直于纸飞机的飞行路线,手持纸板向前推动空气,控制纸飞机处于纸板的前上方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在经过多次尝试后,纸飞机终于有了克服阻力,实现上升或水平滑翔的状态,也算是小小的成功吧!



但完全掌控纸飞机的革命尚未成功,就让手眼脑协调的大家继续努力吧!


原理解说



我们今天折的纸飞机是一种能在空中滑翔的冲浪纸飞机,就像冲浪运动借助波浪,纸飞机飞行能借助空气来提供力量来平衡阻力,提供一定升力,所以能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不会迅速下降。


在设计纸飞机构型时,重心的位置位于机头附近,从而让飞机向前飞行时机头朝下,因此机身能受到空气提供的斜向上的力,以此提供向前推力和向上升力。此外,较大的翼展和宽平机翼能增加提供升力的面积;机翼的折痕可充当水平尾翼,有利于调节俯仰平衡;对称设计有助于飞行方向的稳定。



纸飞机本身具有了能滑翔的优势,而推动纸板能为纸飞机提供额外的升力,让纸飞机更好地发挥飞翔的能力。当纸板向前推动空气时,纸板上方的气流向斜上方流动,主动向上撞击纸飞机,从而能为纸飞机提供额外升力,实现稳定飞行。


编辑:雪影&小线&Sheri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图片

这种情况跟抽烟喝酒一样让人老得快,你一定猜不到|环境小喇叭

2025-03-11 11:46:10

这种情况跟抽烟喝酒一样让人老得快,你一定猜不到|环境小喇叭

大家好,这里是环境小喇叭栏目的第30期。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环境研究和新闻:


1)极端高温加速人体衰老

2)为了巧克力,人们让巨型甲虫濒临灭绝

3)没有阳光也能种菜?科学家想出新方法

4)用纸做的电池?降解了还能养花

5)特朗普拿科研机构“开刀”,这些公开的数据以后用不了了

极端高温加速人体衰老

最近,发表在《科学·前沿》(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极端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DNA发生变化,加速生物衰老


老年群体受到极端高温的影响尤为严重 | AP Photo/Lynne Sladky


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3600名老年人的血液样本,利用表观遗传时钟,通过检测DNA甲基化的水平来预测人体的生物年龄。


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上添加小小的甲基基团,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影响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年龄、性别、饮食营养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有涉及。根据甲基化水平,表观遗传时钟便能推算出人体的生物年龄——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算出来说不定身体比老年人还脆嘞。


通过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高温频发地区的老年人,生物衰老速度显著快于凉爽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凉爽天气,在每年不少于140天极端高温(气温高于32.3℃)的“烧烤”下,人们的生物年龄甚至比实际年龄老了14个月,这样的影响与吸烟、酗酒相当。


鉴于许多老年人还患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他们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可能还不如研究的预期,即使面对不太热的天气(比如27℃左右的环境),身体也可能会加速衰老。

为了巧克力,

人们让巨型甲虫濒临灭绝

最近,有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大的昆虫之一——大角金龟(Goliathus)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它灭绝的原因和巧克力有关。


全世界约70%的可可都产自西非 | Greenshoots Communications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西非可可种植区的产量出现下降。作为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产量减少势必导致全球巧克力市场的价格出现波动。为了缓解产量短缺,西非地区的人们则开始进一步扩张可可种植园的范围,这也破坏了许多宝贵的森林资源。


大角金龟是生活在西非森林中的“珍宝”之一——其数量可以反映当地森林的健康状况。数量较多,说明森林生长良好,反之则生长欠佳。


大角金龟在西非许多国家都广泛分布 | C.Nahaboo/Flickr


因为成年的大角金龟以吸食树液为生,为了调查它们的分布,科学家们选择了追踪渗出树液的树木。不幸的是,结果发现,如今有2种大角金龟已经面临着灭绝的风险。其中一种在西非的部分地区可能已经灭绝,另一种也失去了40%左右的栖息地。


除了可可种植园扩张导致的栖息地被破坏,昆虫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角金龟的减少。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Facebook、eBay还是其它平台,都能看到有人在售卖大角金龟。

没有阳光也能种菜?

没有阳光,蔬菜也能长大?如今科学家探索了一种新的培养农作物的方法:电力农业


电力农业的一大优点在于,减少了农业对照明的需求 | F. Jiao


电力农业是利用电能来保证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农业。由于没有阳光,植物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电力农业另辟蹊径——利用电解作用将二氧化碳(CO2)分解为一氧化碳(CO),并最终形成醋酸盐,让植物先吸收醋酸盐,再通过新陈代谢最终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目前,莴苣幼苗可以利用醋酸盐维持活性,但不会长大 | Elizabeth Hann


目前,研究者已经利用该方法成功培育出了藻类和一些本就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资源,比如蘑菇和酵母。研究者还发现,番茄、莴苣等作物也能够利用醋酸盐维持生命,不过想要持续生长的话,还需对其代谢过程进行改进。


相比于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电力农业听起来有点浪费电力。电力农业的优点在于对土地和水资源的依赖不强,能在光照不足或极端环境下提供食物来源。目前电力农业还在发展阶段,面临许多挑战,其中首要问题便是能耗。电解生成醋酸盐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据估计,在美国,若是仅仅利用电力农业来养活全国人民,其耗电量将是当前美国用电总量的5倍左右。此外,目前的电力农业运作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效率也是一大难题。

用纸做的电池?降解了还能养花

今年1月,新加坡初创公司Flint参展的纸电池获得了国际电子消费展(CES)最佳可持续发展奖。这家公司的产品, 是用纸做的电池。


纸电池非常轻薄 | Courtesy Flint


纸电池抛弃了传统电池用的锂、镍和钴,而是利用锌、锰和纤维素作为了电池的主要材料。纸电池的原理是基于锌、锰等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锌作为负极,锰作为正极,纤维素纸作为基底材料,水凝胶填充其中形成离子通道。当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向正极,正极的锰离子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流。


Flint研发这款电池正是考虑到了环境问题。纸电池可以被生物降解——拆除密封外壳后,电池可以被分解为无毒成分。传统电池使用的锂、镍和钴在开采和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造成环境问题, 而且难以降解。纸电池用的锌、锰等金属,在自然环境中较为常见,还可以被植物吸收。


纸电池可生物降解,并可用于进一步为植物提供养分 | Katie Collins/CNET


目前,纸电池主要被生产应用于小型电子产品中。不过,考虑到纸电池柔韧性较好,随便折,因此未来纸电池也将考虑被用在折叠手机之中。

特朗普拿科研机构“开刀”

特朗普上任以来实施了许多财政削减的措施,其中,便包括了对科研经费的大幅削减。在资金受限的困境下,美国政府表示将停止分享全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过去,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全球的空气质量变化,如今,这样的分析便越发困难了。


过去人们可以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获取世界各地的空气质量数据 | AP Photo/K.M. Chaudary


特朗普对科研机构的动作不止如此。上个月,由于经费缩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表示将不得不进行裁员。这次裁员一共分为两轮,总共裁掉了超过1000人,约占NOAA劳动力的10%,并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处于试用期的雇员。


美国政府效率部以人员编制臃肿为由对政府部门进行大肆裁员,NOAA便是主要目标之一 | AP Photo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是全球环境领域至关重要的机构之一。它不仅负责预测龙卷风、飓风以及极端降雨等气象事件,还负责预测太阳风暴等特殊事件,其中许多数据都公开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使用


面对裁员风波,一些科学家警告称,此举很可能妨碍机构准确预测严重风暴和地震,并及时传达相关信息,从而给美国各行各业以及各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参考文献

[1]https://theconversation.com/extreme-heat-silently-accelerates-aging-on-a-molecular-level-new-research-250757

[2]https://www.sciencealert.com/largest-insect-on-earth-headed-for-extinction-thanks-to-our-love-of-chocolate

[3]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5/feb/13/climate-crisis-contributing-to-chocolate-market-meltdown-research-finds

[4]https://www.zmescience.com/science/agriculture-science/a-future-without-photosynthesis-scientists-push-the-boundaries-of-farming/

[5]https://www.inc.com/divya-bhardwaj/its-now-possible-to-make-batteries-out-of-paper/91106090

[6]https://apnews.com/article/national-weather-service-layoffs-trump-doge-a65360a1eb2500b7d47c9c966e383f4a



作者:小小泽

编辑:黄线狭鳕

题图来源:pixabay


图片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这种肉真的不能吃!很危险!(南方人尤其注意)

2025-03-10 20:01:01

这种肉真的不能吃!很危险!(南方人尤其注意)

蛇给人的印象是冷冰冰且神秘的动物,一般人见到蛇都想拔腿就跑,可偏偏有一群人,看见蛇就淌哈喇子,酷爱吃蛇肉。有的人认为蛇肉大补,必须得整点。


相信每个湖南人小时候都有看到过“口味蛇”的招牌吧!并且蛇肉在广东人、福建人的餐桌上也容易见到。但是蛇肉真的能吃吗?


图源:图虫创意


蛇不能吃


在北方,吃蛇肉的情况很少见,但在南方却很普遍,甚至还有很多蛇肉餐厅,而且蛇就在旁边笼子里,还是鲜活的,椒盐、清炒、炖汤、泡蛇酒,加工花样繁多。


虽然蛇肉鲜美,但在我国真不让吃。蛇属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和滥食已经被证明是许多传染病的源头。


因此,我国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蛇就涵盖其中!并且,无论野生蛇还是养殖蛇,均尚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 版)》,无论是经营单位还是个人都不得以蛇为食材加工餐食。


也就是说,无论是野生的蛇还是人工养殖的蛇,在我国都禁止食用!商家偷偷卖蛇或食客吃蛇肉以及自己捕蛇吃,都属于违法行为。目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蛇依然可以养,但只能以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目的进行养殖和销售。


蛇肉真的大补吗?


有些人吃蛇肉也许并不是因为它美味,而是为了追求蛇肉所谓的滋补功效。


实际上,但凡说某一种食物吃了获得某种医疗功效,或者延年益寿的说法,我们都要留个心眼。比如很多人觉得蛇胆明目,甚至生吃蛇胆,不仅没用还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


那蛇肉营养如何呢?↓


营养价值

含量

蛋白质

17~20 克/100 克

脂肪

0.1~1 克/100 克

1.5~8.0 毫克

13~57 毫克

189~284 毫克

0.71~4.7 毫克

3.4~32.4 微克


蛇肉的蛋白质含量和我们常吃的猪、牛、羊、鸡肉、鱼肉等都差不多,咱们不吃蛇肉吃畜禽肉一样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


相比于常吃的肉类,虽然蛇肉脂肪含量低了不少,只有猪瘦肉的 1.6%~16%,但咱们吃鸡胸肉脂肪含量也不高,只有 1.9 克/100 克。


蛇肉的矿物质中,铁、钙、锌、硒的含量都比较优秀,但咱们平时只要常吃鸭血、蛏子就能很好的补铁,蛏子的铁含量是蛇肉的 4.2~22.4 倍呢;


水产品中的扇贝、鲈鱼、蛤蜊等,钙含量是蛇肉的 2~10 倍;


常吃生蚝、瘦肉也能补锌,生蚝的锌含量是蛇肉的 15~100 倍;


至于补硒,动物肝肾的硒含量较为丰富,比如猪肝为 26.1 微克/100 克、羊肾则高达 58.9 微克/100 克,比蛇肉补硒还要强。


所以,很多人心中高营养的蛇肉,既不是营养王者,也不是治病神药,并非无可替代。与其迷恋于进食这种“野味”,倒不如食物多样化的进食生活中的常见肉类,安全、便宜、好吃,以此来取代蛇肉,均衡营养也不难。


图源:图虫创意


蛇肉暗藏杀机


2023 年 11 月,孔先生去广州出差,听说当地特色是鱼生和蛇肉,特别鲜,就尝了尝。2024 年孔先生经历了 3 次发烧便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就诊。经检查,孔先生曼氏裂头蚴循环抗体和华支睾吸虫病循环抗体均呈阳性。


广东一 34 岁男子每年都吃蛇肉、生蛇胆,类似的饕餮盛宴不下十次后,因为意识不清、肢体抽搐、浑身乏力症状。经系统的影像排查脑部,发现其颅内居然盘踞着一条长约 6 厘米的活虫。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吃蛇肉,不仅涉嫌违法,还有食品安全问题。很多人以为只要把蛇肉处理干净、烹煮加热就可以放心吃了,但并非这么简单。


很吓人,害怕的不用硬看丨参考文献4


吃蛇肉最危险的就是寄生虫。蛇类是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的自然保虫宿主和传染源,可携带多种寄生虫,比如舌形虫、裂头蚴、曼氏迭宫绦虫、颚口线虫等等。其中裂头蚴、舌形虫、毛细线虫、曼氏迭宫绦虫感染率较高。


图:参考文献4


人通过进食未彻底煮熟的蛇肉、生吃蛇胆、饮蛇血可能会感染寄生虫,常见寄生于人体的眼部、四肢、皮下、内脏,有些寄生虫如裂头蚴会在体内游走,还可能进入大脑,损伤器官组织,引起严重后果,比如出血、失明、败血症、炎症反应,甚至死亡。


除此之外,蛇肉还可能存在病毒、细菌感染,毒素处理不彻底,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总结:


乍一看蛇肉的营养确实还不错,但它也不是无可替代的,生活中我们从常见的肉类中都能够获得相似的营养。


我国禁止食用蛇肉,并且蛇肉寄生虫的风险很高,从安全角度也不建议吃。


参考文献

[1]陈瑞仪,冯先荣,黄明骆,严纪雯,杨国光.蛇肉的营养成分[J].营养学报,1994,16(3):342-343

[2]柴晓杰,王淑萍.蛇肉的营养成分分析[J].经济动物学报,1999,3(2):51-53

[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4]周庆安,黄维义,郭建刚,莫胜兰,施开创,李军,李健.广西特种经济动物(蛇)体内寄生虫情况调查[J].特产研究,2021,43(3):96-99109

[5]吴有陵.三种蛇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4.

[6]杨光大,肖嘉杰,龚世平,等.我国蛇类常见寄生虫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J].蛇志,2014,26(01):6-9+141.


策划制作

作者丨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审核丨阮光峰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