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11:00:00
很久没有聊过情感话题了。
也不尽然,在《如何做好一个诈骗犯?》里讲的可都是「恋爱技巧」。
话说回来,最后一次在博客聊「前助理」的事儿,是在《找一个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个几乎完成了主体性崩溃的个体,在发现自己的主体性无法重构的过程中,就会开始向外寻找强依附,比如亲密关系、血缘关系,哪怕这个血缘关系在她以前的种种行为里,是伤害她最深的,也是她最为唾弃的,但在自己无法找到自我之前,她必须重新「爱」这些包容自己的人,而这种割裂是她绝对不能触碰的部分,所以用了一个「绕了一圈我发现爱我的人就在身边」来进行自我麻痹,但这种割裂感会永远存在,时不时地在午夜梦回时出现,让她进入内心的自我攻击,于是就需要找到一个对应的「施害人」。
理论说完,举个例子:
一个人因为出轨被分手后,一开始逢人就说是自己放过了对方,因为自己太爱对方,需要让对方选择更好的,好为自己的自尊心进行找补。直到有一个明理懂事的人发出了灵魂拷问,既然你这么爱他,那你为什么要放手?于是这个内部的结被彻底扣死,成为一个自我攻击的锚点——他既不能接受自己因为出轨被赶出家门,又无法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然后性情大变,开始隔空攻击对方,认为是对方不爱自己,才导致了自己的出轨,然后谎言说千遍后,自己都相信了,而这个巨大的谎言,就是为了包裹最初的那个会对自己造成内在攻击的结。
这两天,「前助理」的事情彻底落下帷幕。我老婆作为她曾经学习上的师父,在微信里跟她提点了两句未来需要注意的事情(可能被对方认为是说教和否定吧),但是一周了,她都没有回复,大概是在想如何回复最「妥当」,或是又陷入了那种自我感动之中:「我这样说会不会又惹你生气」。我老婆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没有回应,所以一周仍然没有回应的情况下,她屏蔽了对方,以此作为完结。见自己被屏蔽了,「前助理」大概是破防了,开始了「对等报复」。
比如她退掉了所有有自己师父的微信群,以此来表达「我知道你删了我,所以我必须对等让你知道」的信号。在她删了几乎所有的社群之后,还把我们曾经的共同好友从她的社交群踢出了群,哦对,她依旧不敢自己操作,而是让别人踢出了这位朋友。就这样,对等报复像是小学生菜鸡互啄一样荒唐地开始,也为这段关系彻底荒唐地落幕。
为了增加节目效果,我发现她还有一个群忘记退了,我把她从这个群踢了出去,让她又被拉回了这个无聊的战场——就跟小学生菜鸡互啄一样,最后放弃的那个人,或是最后留下惊鸿一瞥的人,才是胜利者。
当然,我不是为了要赢,而是我希望已读有回地告诉她,你的心意我们收到了,作为回应,也用了你的方式回应你。
这一招很不理性,但理性是面对双方都在理性的情况下,能够进入到就事论事讨论的层级才能发挥作用的。而大部分情况,特别是以情绪为驱动的人际关系里,最终只能用情绪作为收场,因为理性最终会变成「伤害」对方的武器。
情感里很容易出现「受害者①」,是因为情感这件事很难用理性完全解构,因为爱这件事一旦量化,就会变得「冰冷」,所以一些人会在情感关系里(不仅仅是恋爱,也有可能是友情、血缘等)以受害人的身份自居,正因为是受害者,所以可以向对方索要更多的关注和情绪价值。
举个例子,对方出轨,被你抓到后,我相信大部分脑子还算正常的人,会选择放弃这段感情,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出轨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但也有一些人(完了,我前面说了脑子还算正常的人),会选择原谅,认为自己可以用爱感化对方,而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剧情,更能体现自己的「魅力」,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绝对的「受害人身份」,从此之后,他们就可以用尽道德绑架的手段,将对方捆绑。这不是主观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无意识,不是说算了就算了,因为这个结会时不时地扎进你的伤口,让他们开始进一步地索要「回应」。
所以我才说,一定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②,即对方在感情里利用受害者身份进行道德绑架、菜鸡互啄时,不用费劲脑汁像对应的招数,用同样的招数打回去,就是造成内伤的绝招。
举个例子,一对情侣吵架,在家自由职业的女方埋怨通勤坐班的男方不做家务,全都自己做非常累。这个时候男方用同样的反向道德绑架,这个局面就会被逆转:我每天要上班,上下班几个小时,你整天在家,我回来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你就开始抱怨,是非要把这些事情留着等我回来做吗?
好了,受害人的身份逆转了,菜鸡互啄的游戏就变成了比谁更惨。
当然,以上的方法论,并不适用于理性③的恋爱观念,因为理性会优先解决「情绪问题」,然后彼此找到「问题根源」,而不会利用问题作为筹码,不断地累积自己的道德资本④。
不过,个人有个人的择偶选择,并不一定代表理性的恋爱就是对的。
另一句话,虽然放在结尾不太合适,但我觉得它值得大家思考:
一些需要展开的语意与逻辑链条:
① 受害者:指受害者心态,是自我中心认知扭曲(NPD)的典型表现;
② 其具体手段确实为反向操控,甚至也可以超过「正当防卫」变成「情绪报复」的手段;
③ 纯理性也无法完美解决情绪问题;
④情感里的受害者,一定会进行道德资本的积累吗?这个问题留给你们。
⑤ 贱人总是成对出现:「共依存关系」比较糙的解释,没有骂人的意思(大概吧)。
2025-11-12 14:00:00
「别以为我们现在拥有魔法球,就不会被他们超越,你越是堵、越是拦,他们就越有韧性,迟早有一天会超越我们。」
「所以我们不能交出魔法球。」
「就算你不交出它,他们也迟早会超越我们。」
「反正都要超越,那我们干嘛要把魔法球给他们?」
「反正我该说的都说了,你给或者不给,他们迟早都会超越我们。」说罢,魔法球生厂商嗤之以鼻地退场,留下对方目瞪口呆。
2025-11-12 11:00:00
坏人绞尽脑汁,不如蠢人灵机一动。话糙理不糙地提出了「蠢」的危害性,我必须得承认,我比起坏人更厌恶蠢人,因为坏人是因为理解你的基本盘才做出了「坏」的事情;而是「蠢」往往是出于本能和无意识,这就让犯蠢的人很难自查和纠正自己的蠢行为。
蠢是一环扣一环的,就像是癌细胞从很小的区域开始,最终扩张到五脏六腑一样,一步一步地影响身体的各个机能。很多人认为「蠢的本质是坏」,这句话对了一半,或者说按照时间进程而言,如果蠢到了最后,必然是跟坏挂钩的,因为他们的蠢会让他们以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实际伤害到别人,比如自己的车位被其他人占位时,他们采用的是去占用另一个其他人的车位,用这种方式既保证自己的权益,但同时他们又非常自洽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正当手段」。
——《笨与蠢》
蠢是认知水平导致的,同样,最「低端」的认知思考是阴谋论,如果这两个东西结合时……
我虽然不刷抖音,但是一些抖音的「经典内容」会历经筛选,成为现象级的内容在其他地方被看见。这些现象级并不是它有的质量有多高,反而是它的质量足够下作,但又能骗到大部分人的低认知水平人群,这里面最经典的,就是蠢与阴谋论结合的怪胎。
最近简中平台开始流行一个新的阴谋论,他们的论据几乎都是一致的,比如此前倪萍、洪金宝等明星在年老色衰后,面对镜头显现出了让人感叹的老态,但是近几年他们再出现在荧幕前时,个个生龙活虎,于是这自媒体的出一个结论:「富人已经拥有了长生不老的武器」。
这是一个标准的确认信息误差,即为了促成这个「结论」,他们只需要找到相对应的明星「老态」和「活力满满」的差别。就像是整形医院的广告里,术前照片永远是面无表情、甚至是显露苦态,但术后照片永远是笑脸盈盈、充满喜悦,这种简单的情绪共鸣,就会让人在第一时间获得「比对信息」。
为了配合这个阴谋论的流量,搭配的流量炒作也运营而生,比如有人以「富人」的身份,来公布这个所谓的秘密武器就是每个月的全身「换血」,换取的是年轻人身上为数不多的「活力细胞」。你可能会怀疑,这样明显低智的内容真的会有人相信吗?那是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并不重要,只要知道内核,你可以切换成任何形式的阴谋论——即,阶级矛盾,这个阶级矛盾可以是简单的财富对立、也可以是认知矛盾。
今天可以说富人拥有了长生不来的秘密,明天就可以编排富人吃的特供食品可以保证卵子和精子质量,生出来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基因。篡改一下托尔斯泰的经典,阶级矛盾的技巧是在创造敌人:幸福的家庭也都有他们该有的不幸,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罪人造成他们不幸。
蠢人的灵机一动,妙就妙在,它一定会导致「坏」的结果,特别是当他们非常自洽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正当手段」时,这些所谓的「正当手段」其实就是伤害别人的过程。
举个例子,前两天我在遛狗时听到了一对婆孙的对话,小女孩哭得非常伤心,听她的描述,大概是因为她帮忙劝和了两个同学的矛盾,结果最后她反倒被这两个同学排挤了,她的奶奶告诉她:谁让你去管夯事(重庆话:闲事)。
当然,老太太的这个观点放在成年人的世界,其实是合理的——打架的人和好,大部分原因是劝架的人太傻逼,而不是他劝得太聪明。打架的人有了共同的敌人,才能沆瀣一气揍丫的傻逼。
但是小孩子根本不能理解这个成年人世界的法则,她只会觉得自己明明受过一次伤害,原本以为大人会给予安慰,结果又遭到一次否定,她只能怀疑是自己做错了所有的事情。老太太当然不想伤害自己的孙女(也不太好说,我们就假定是),所以当她把她认为正确的观点输入给孙女时,她只觉得这是自己自洽的认知,而不会考虑孙女的真实感受,虽然这个结果并不是实际的,但是这颗种子一定在这个小女孩的心里被埋下,她或许以后就会变成一个不再信任他人的人。
回到那个阴谋论的视频,这些蠢人的灵机一动,又会牵扯更多低认知水平的灵机一动,于是就牵动出了这个巨大阴谋论背后的利益——流量,于是你会发现这类视频最终会成倍式地增长,就像前段时间雷军塌房之后,很多人几乎都在用清一色的大喊一声「军儿」作为视频开头地墙倒众人推地做视频,他们当然不会思考为什么,只会思考他凭什么做这样的视频可以火,我也要做一个。
我自诩为「坏人」,因为我总是在公开「不好」的想法。了解坏的原因,是当我知道坏的冰山之下还藏着什么之后,我也知道了我最多能潜入多深的深渊。当然,凝视深渊也会被深渊凝视,我也必须承认我会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但并不是因为有了毛片人才变坏,而是因为人本身与生俱来就拥有性冲动。
至于蠢,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无意识强加」观念,就像那个老太太把自己自洽的认知传递给了小女孩,而且还是以评价系统的方式全盘否定了小女孩的行为。就像郭德纲说的,你不吃辣可以不吃,但是你别跑到人家火锅店举着牌子说自己不吃辣——这就是「蠢」的本质。
好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蠢人在灵机一动什么?
他们在灵机一动地、看似好言相劝地让你接受他的观点,否则你就是蠢、就是坏、就是吃里扒外、就是道德败坏。
如果你对号入座了,那我就是道德败坏。
如果你没有对号入座,重新思考一个点:蠢和坏是二元对立的吗?
2025-11-11 11:02:17
最近学会了用小红书,因为我也想看看它会为我制造怎样的信息茧房。因为前段时间在看《喜人奇妙夜》,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小红书首页都会推荐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是推荐久了我就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小红书上面对于这个节目的讨论,最终渐渐从聊节目变成了聊「明星」。
你们也知道,当饭圈女孩(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开始聊起饭圈文化时,总是爱用缩写来代表自家明星的对手盘,来体现自己对于娱乐圈了解的资深程度。哪怕是米未这样的公司名字,也都要用 MW 这样的缩写。而这些饭圈女孩在聊「明星」的时候,也完全脱离了事实本身,甚至还会通过制造阴谋论的方式引发话题,例如谁谁谁是米未的皇太子,他拥有更好的资源,所以能够在节目里得到更好的比赛名次、甚至是镜头等等。于是我在这个帖子下面回复了一句:看吧,什么东西只要沾上饭圈最后都会变质。这条评论得到了高赞,直到这个发帖者隐藏了这条笔记,还顺手举报了我。
前两天有一个很有趣的帖子,是问《武林外传》放到现在播放会有怎样的效果,我回复道:别了吧,如果放在现在一定会变成饭圈互掐而毁了这部当年的经典作品。它又得到了高赞。
我必须承认,我几乎没有特别喜欢的明星,大概这方面的脑回路比较弱,就算是喜欢的歌手,也只是听一听,然后就把他们的新歌分门别类地放进健身、睡觉和灵感的分类歌单列表里。但是我能理解饭圈文化,特别是这两年被老婆带着看了好几场的苏打绿演唱会,也观察到了这些饭圈女孩(当然有男有女啦)在追星时的热情和疯狂。
今天就来聊聊饭圈背后的「经济模式」。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很多淘宝商家在国庆长假之后,都重新设计了服装上面出厂携带的标签吊牌,目的是为了避免「退货」。特别是一些人在国庆长假出游时,会看到很多光鲜亮丽的服装背后,都会携带着一个未拆的标签吊牌,直到数据公布,人们才知道这些表象背后的真正行为是什么。

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已经高达 50% 至 60%,甚至小红书上还有专门的购衣、出片、退货的流水线教程,目的旨在能用最少的成本拍最出片的照片。因为退货频发,商家不得不不断加大标签吊牌,原本还可以藏在衣服里的吊牌,现在必须露在外面,用最下流的手段,防止更下流的退货流。
当然,不仅仅是很多人在女装上面用同样的方法,也有些是在孩子需要参加集体活动前,买入衣服,避免标签被损坏,在参加完活动后又退货,这些人甚至也会在小红书炫耀她们的「勤俭持家」,让原本一件违背契约精神、甚至存在道德瑕疵的行为,被另一个「传统美德」所覆盖。
当一个行为变成「公允」时,与之对抗的行为就会被视为「破坏规则」。比如我也真实地看到有人秉持的观点认为「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你凭什么判定我在退货时的「动机」,就算是我穿着未拆吊牌的衣服拍照,也是为了测试它是否合身等等。
虽然这是极个别行为,并不是所有女装消费者都会如此,但正是因为这种行为在渐渐被默许,甚至是「他们都在做,我如果不做就会存在潜在的损失」,行为最终就会变成「公允」。当商业行为里,这样的「公允」越来越多,最终就会导致分层甚至割裂——这一点与饭圈文化之所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嫌弃,原因也是因为饭圈文化里也存在着大量的公允行为,例如某位明星的「不容易」、必须嘲讽这个明星与之对应的对手盘、团体粉丝瞧不起 CP 粉瞧不起个人粉……随之便是各个饭圈之间通过互掐获得的身份认同感,也从而诞生了「粉丝经济」。这便是「她经济」的三个重要的消费心理:
前几天我还在我的 Telegram 频道半开玩笑地说:化妆品是在制造女性的容貌焦虑,而 3C 产品是在制造男性的处女情结。比如那些为了保护自己的 3C 产品,各种带套、贴膜、供起来使用的行为,有一点点的小磕碰都不允许。
补充一点,男性作为主力消费的经济,这三个消费心理会改变一下其中一条,即情绪价值修改为「尊严满足」。
女性的原始动力是「爱与归属」,男性的原始动力则是「尊严」。这是我在博客常常提及的观点,原始动力更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带来的结果,比如男性的尊严之争本身就是因为睾丸酮导致的竞争意识,而这个竞争意识在原始社会,直接关系到权力、生育甚至是生命。而女性生理层面产生的雌性激素、催产素等,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影响她们的择偶要求,例如在排卵期,她们会更希望接触孔武有力的男性,而在非排卵期,她们又希望对方是彬彬有礼,甚至是更加阴柔的男性。
为女性制造焦虑的本质方法,就是直击爱与归属的命脉。我很喜欢上世纪 90 年代(其实也就是 1990 年代)的电视广告,里面会非常直白地将「女人为什么要用我们的产品」的所有目的性与焦虑根源都交代清楚,比如「做女人挺好」「他好我也好」「告别黄脸婆」「她们都叫我斑长」等等,这些广告词直接刺激「爱与归属」的底层焦虑——身材焦虑、夫妻性生活和谐、容貌焦虑、年龄焦虑等等,而这些焦虑都与一个女性是否能获得男性青睐、能否持续吸引丈夫的心以留存婚姻相关。
只不过现在的广告不允许这么直白地制造焦虑,但内核并没有改变,比如我现在随手打开淘宝,分别输入塑形内衣、美白、祛斑。
话术虽然不再直白,也开始有更多的场景化加入,但事实上广告里说的是同样的东西:



壮阳补肾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在这里展示出来,是因为这些产品直击的都是男性的尊严。
很久之前,经人推荐想让我分析一部韩国恋爱综艺《单身即地狱》的剧本结构,里面有一个「海女」宋智雅非常火,她从出场开始就是焦点,拥有极其高超的撩汉技巧、衣品妆容极好,最终还在节目里同时得到三位男嘉宾的热烈追求。那段时间网络上掀起了「宋智雅仿妆」的热潮,许多美妆博主也都以宋智雅作为标签,进行了一波流量炒作。
宋智雅的妆容真的好看吗?这不过是各花入各眼的事情,但这个妆容背后挂靠的可是一个个性十足、撩汉一流、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品味」(虽然最后她被爆出用假货,甚至连身份都是假的)的符号,而这个符号在当时深入人心,就差有人直接贴脸告诉你:宋智雅的妆容可以成功勾引男人。这句话虽然没说,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什么要模仿,因为这件事本质上就是和「爱与归属」挂靠的。
这便是利用「她经济」消费心理进一步拓展的需求制造:
饭圈女孩为自己明星的周边所付出的金钱与心血是真实的情感,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最直观的身份认同与群体效应。所以「陷阱」这个定义,始终是局外人所谓的明眼人的审视罢了。
消费市场是极其感性的,消费者的情绪在这一刻被煽动,那就有可能下单购买。无论是否有 7 天的冷静期,人们在下单的那一刻是情绪高涨和积极的。不过就算我现在拆解了所有的广告最终都可以落脚到「制造焦虑」这个点,需求仍然是可以被分成潜在需求和被制造需求的,比如前两天我开玩笑的「男性处女情结产品」:

对于没有需求,甚至觉得需求愚蠢的人而言,这必然是「陷阱」,但如果需求被唤起呢?
警惕消费陷阱几乎是马后炮之后的弹坑了,如果硬要拆分「会不会后悔」,倒是有一个前置路径:
另,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看吧,什么东西只要沾上饭圈最后都会变质。
哦忘说了,上述所指的「女性」,同样包含「女性特质」。
2025-11-10 11:32:33
我大概是大学才完全接受了「自己会被讨厌」的事实。我虽然没有经历深刻的校园霸凌,但因为老师带头孤立,我在初中进入高中的那个阶段出现了短暂的「认知失调」状态。因为考入的是本校,所以和初中部的同学分开后,我被分入了一个完全没有认识同学的高中部。我在怀念初中同学的同时,又保留了因为老师被孤立的记忆,这种内在矛盾的认知让我陷入了强烈的割裂感之中,也是那个时候开始非常恐惧外界的目光与评价。
不过我另一层天生反骨的部分,是会利用这些人的讨厌,为他们制造一个个奇妙的认知陷阱,比如我在大学的出租房里做出的那些「实验」。再后来,当我意识到无论我做出任何改变,依旧有人讨厌我时,既然我无法改变他人的本能,我能做的就是知道你为什么讨厌,但我不会做出任何改变。
在意被讨厌,最主要的核心,是在意他人对自己做出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是个悖论——即他人的主观不可证。他们可以因为你今天喷了香水而讨厌你;也可以因为他们早起没吃早饭大脑缺糖而讨厌你。
至于为什么一些人会如此恐惧自己被评价,这一部分我在「主体性」里已经聊过了。今天就来聊聊「被讨厌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勇气?
接受自己被讨厌这件事,是在看到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之前。所以我难免会站在凝视者的视角去「审视」这本「方法论工具书」,所有有很多部分我是不赞同的(或者说是讨厌的)。
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里,有一个最主要的「前序准备」:课题分离,即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区分开,并专注于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别人讨厌你,是他人的课题,且是我们无法实际控制和做出改变的,所以就让他去吧——但是被讨厌的感觉还是存在啊,似乎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道家里有一个观点我还蛮喜欢的,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分,有人今天与你发生互动,是因为你们恰好有交错的瞬间。那如果一个人来骂你,那他也是因为在这一刻与你交错,那你骂回去就行了,因为挨骂就是他此时此刻需要经历的「必然」。当然,这种引发矛盾的方法,并不是所有在乎他人眼光的人能接受的方法。
我一开始很难认同课题分离的关键,在于「被讨厌」这件事是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挂钩,这件事原本属于「自己的课题」,只是现在评价系统处于外部,是人们无法控制和改变的,而这种割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认知失调」——我知道这是我无法控制的,但是我想要做到最好、做出改变,让他们不再讨厌我。
课题分离在做后面的事情,即「这是谁的事」,而忽略了在系统的最前面,这些所有的东西都被混杂交错,所以最后落回到需要自己约束行为、控制情绪,进而变成不敢做出决定、甚至逆来顺受地迎合。
问题也在这里——当事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可以被进行课题分离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好比是给人建立一套可以预测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当人在不自觉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时,开始给当事人报警——警告,你现在正在酸葡萄心理,你应该做出怎样的认知改变,才能避免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去你妈的啊!我他妈是个人,又不是机器!
这套系统很难前置的关键,是在于它的研究结果本身也是在事情已经发生至结果时才做出了分离,就像是我意识到对方因为什么讨厌我的时候,是因为对方已经讨厌我,甚至已经做出了伤害我的行为。就像是课题分离最喜欢做出的举例,是老板骂了自己,即老板骂我是他的课题,而我的课题是做出改进。对,这件事情也得是在老板骂自己之后,甚至在骂的当下,我不相信没有人是不会被裹挟情绪的。
所以我倒觉得,两个课题在被拆离之前,本就是一体的,而且互为镜像。讨厌你的人,和因为被讨厌想要做出改变或是产生情绪的时刻,本就是镜子里的人做出了同样的动作,只是镜像存在的。
简单来说,当下无法做出课题分离,是因为你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哪怕是负面评价,你第一时间也是确定这个负面评价是不是直指了自己的真实、或是对自己激发的瞬间情绪。过度地拆离课题,也是对自己这个个体进行拆离的过程,你可以承认镜子里的自己是虚假的,但他又确实正在做着连你自己都讨厌的事情。
好了,下一个要挑战阿德勒的观点,是「共同体感觉」。
虽然阿德勒强调人际关系需要「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听、用他的心去感受」以获得「共鸣感」,从而达到突破自我中心、学会关心他人,以及贡献他人。因此,阿德勒认为关怀他人是个体的最理想目标,即心理健康的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愿意成全他人的幸福。
中国有句古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恰好「全盘否定」了这个心理学观点,世间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而是因为人们冷暖自知,所以才有了所谓的「我觉得你很可怜」的感同身受。
当然,阿德勒强调的「幸福」,并没有多错,也是我在之前聊过的幸福哲学观的其中一种,只是我的哲学观念并不认同这样的幸福论罢了。我认为,幸福是需要参照物,推而广之,身同感受本身也需要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只可能是自己。不相信吗?那就以「他好可怜」作为切入,当你看到一个人觉得他好可怜时,这种可怜源自于什么?是你真的感同身受了他正在经历的痛苦,还是你不希望自己沦为那样的人,将自己代入了对方的角色之中,说不定你认为的那些可怜之人,他们有他们的幸福。
所以我常常听到的换位思考,是「如果我是他,我就会……」,当然我不觉得这种换位思考是错误的,反而是提供视角的一种软性沟通,而不是逼着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觉得换位思考的核心只是停留在了「理解」层面,而非能够真正进入「贡献」,即我认同并成就他人。
反而这个时候,理性的人会更加「残忍」。
举个不太友善的例子,我在小区遛狗时一定牵绳,所以遇到那种未牵绳的泰迪犬,我都会非常嫌弃地远离,如果遇到未牵绳的甚至上来挑衅我家狗的泰迪犬,我会直接一脚踢上去,我明确知道我踢狗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且我已经做好了承担代价的准备,比如要赔钱或是引发更激烈的矛盾,但我的理性会在当下为本能开道,并为本能所要付出的代价做好提前的理性思考准备。
当这个行为被同样养狗的朋友知道后,他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他认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养狗人,为什么做不到用同样的爱心对待其他狗。而我「身同感受」的部分是,如果是我养的狗,我一定牵绳遛狗,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避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我一脚飞踢是我认为这些不牵绳的狗主人应该承担的对应代价,当然我也承认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
于是,他把我拉黑了。
我认同他对我的厌恶,但这并不会改变我对这件事情的基本判断,因为我在以自己作为参照物进行了行为合理化——同样的,所谓的身同感受,也是因为冷暖自知之后,对他者行为的不合理化。比如这位拉黑我的朋友,以他的道德、认知水平,不合理化了我认为的合理化行为。
于是,我们找到了「讨厌」产生的路径。
先说结论,一些认知失调的原始原因,是自己无法接受客观的自己,而陷入了自我认知的割裂——我知道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但是我又讨厌自己是这样的人。
对自己客观的核心,就是自己作为个体时,未经所谓的课题分离,即把镜像里的自己强行分离成了他者的课题,从而避免对这个模块的过度关注。于是这里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即「被讨厌的自己」是不是自己的一部分?
人是群体性生存的自然人,也是希望被认可的社会人。课题分离的本质,其实就是将个体的这两种属性进行了形式上的分离,我认可和接受属于自己的部分,而避免干预和无视、甚至是避免冲突他人对个体做出评价的部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也不是所有人都讨厌自己,如果要用这种方式拆分,最终只会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当所有的参照物都来源于自己,认知割裂和认知失调就是迟早的事。因为这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纯白色的空间,里面甚至连一张能够看见自己的镜子都不存在,直到你也忘记自己最真实的模样。
当别人讨厌你时,这是你「真实」的一部分吗?当然是,因为这是处于关系系统里的自己,只是因为讨厌的发生,而被拆解成了「他人课题」,但为了维护「被认可的部分」,从而活成了最想让别人看见的那个角色。
至于「贡献」的部分,活成那个愿意成全他人幸福的人,不就是为了那个「被认可」的部分,把自己活成了别人镜子里那个看似真实的自己。
不过这世界上也有这样的人,并无对错之分。
至于解决方案,在客观地面对自己之后,解决方案的奥妙就藏在其中。
当然,反对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本身也是值得被讨厌的。另外:
2025-11-09 11:04:08
早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个人在寄快递时,保价了 3000 元,但实际价值超过 10000 元,现在快递被损坏了,他认为自己有权向快递公司索赔获取实际价值的赔偿。我在分析他发出这个帖子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他已经在快递公司那边吃瘪了,因为按照合同意思自治,标的物的保价就是最终赔付价格,于是他想利用网络的「声量」来为自己「加油」。
但网友们并不买账,纷纷表示按照合同约定,就是赔付保价的价值,但这个人并不认账,还一个劲儿地让这些网友去好好理解《民法典》。这我就来劲了,民法典确实有关于快递货物赔偿的部分:
第八百三十三条: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按照交付或者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法律、行政法规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你认为这个法条里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显然是第一部分,即「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约定的保价即 3000,那么按照契约赔偿就是 3000 的上限;那就得从另一个角度突破,保价是不是一种「免责条款」?如果是,那么如何使「免责条款」失效:
1、造成对方人身损害;
2、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那么要如何证明快递公司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财产损失呢?好了,现在人们的眼光都被如何证明这件事吸引走了,但问题在于,保价事实上是不是所谓的「免责条款」?显然不是,它是当事人在签订契约时被明确告知,且也建议当事人按照商品原价值进行保价。
除非是合同无效,需在当事人签订这份契约时存在重大误解、被欺诈、被胁迫、显失公平等情形——好了,现在悖论出现了,当事人明显知道 3000 元保价是什么意思,甚至在损失了超过 10000 元的标的物时,向快递索要超过保价部分的赔偿,从主观上来说,他已经暴露了自己明知保价之含义,且仍然要求赔付超过保价部分的赔偿——早知道,就应该装傻逼,说自己傻逼到以为保价是收到快递后,快递公司会奖励自己 3000 元呢~
你看,大部分中国人理解的法律仍然是「谁弱谁有理」,我的物品快递损坏了,所以我是「弱者」,快递公司必然是与之对应的「强者」,弱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向强者发出要求不是应该的吗?甚至还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把原本合同里的契约精神,自我说服式地转化为「强者在为自己免责啦!」
这可不是用「受害者有罪论」,因为他在契约关系里是「幻想型的受害者」,即我要为我的损失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承担者,这件事是基于谁弱谁有理而存在的。
中国人①②③④没有契约精神这句话,在某些场景下真的没错。
① 中国人:我知道外国也有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但是我他妈文章里就是在聊中国人啊;
② 中国人:非所有中国人;
③ 中国人:非标题党,在特定场景下,中国人②确实存在无契约精神之情形;
④ 中国人:包含含义,指文章中最开始提及的发帖当事人,即特定的中国人;
⑤ 一概而论:一概而论是有其意思的,指不作具体分析,用同一个标准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