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20:23:59
打算开一个类似「连载小说」的系列,出发点是这两天在小红书有一个在别人评论区的内容火了,小红书原本的帖子是一个小学生的妈妈,把自己儿子藏在床底的 iPad 换成了一面镜子,并附上「学习很苦、坚持很酷」的人生谏言。
我当然不是一个会「顺着」说话的人,如果是我小时候,我一定会反向利用这种父母自我感动、或是美其名关心孩子的游戏,给他们制造一个更具迷惑性的陷阱。
比如,我在已经知道我父母会偷翻我抽屉并偷看日记的情况下,我在日记里反向引导他们一步步掉入我的陷阱。不过这一段历史已经被他们选择性遗忘了,因为偷看孩子日记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提的,而且偷看的日记还是我故意设计的圈套,这种被颠覆权威并不好受。所以干脆就单开这样一个系列,来聊聊童年的那些「反社会人格」部分的趣事。这也是标题的由来,虽然是童年的日记,但这些日记都不是真实的。
当然,这个反社会人格不是我自己认为的,而是他们真的有一段时间认为我有精神病。
需要提醒一下,讲究母慈子孝、养儿防老、孩子要学会感恩的读者建议不要阅读这个系列,也不要让自己的孩子阅读这个系列。所以这个系列也被囊括在「坏世界」这个标签里吧。
先说第一个故事,也是我在小红书被很多人点赞的「反向利用父母侦查孩子」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我从小有奇怪的反侦查意识,会在抽屉做记号,缝隙塞了一张打开抽屉就会掉落的纸片什么的,每天回家会先看抽屉缝隙的纸片在不在,确定有人翻过我抽屉之后,我就开始反向做实验,一开始日记里还歌功颂德,觉得不爽就开始写连载小说,里面写到我跟几个同学放学后,不小心用石头砸死了一个小学生,我们为了掩盖罪行,把他埋在了一个工地(这些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是实地采风过的),后来写到有一个同学藏不住秘密,想要告诉家长的时候,我们打算做掉他……
我爸妈实在受不了了,向我摊牌,我说我知道你们偷看我的东西,我说了你们也不听,就想看你们什么时候承认。那段时间我家里人认为我有精神病。
现在想想,我喜欢写作也是有原因的。
2025-11-18 11:00:00
俞敏洪吧,这次算是撞在了群情激愤的枪口上,因为按照「谁弱谁有理」的逻辑,他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满足所有人,因为他是「资本家」,所以必然是强者。他哪怕不是在南极很想大家,是在病床上(当然没有诅咒的意思)很想大家,也会被人诟病是在利用疾病博得同情。
于是很多人又用了那个「万金油」来评价俞敏洪的行为——NPD,即自恋型人格障碍。基本上,现代社交媒体,只要人们不喜欢谁,或是需要坐实自己的「受害人」身份,都很爱用 NPD 来给对方贴上标签,因为 NPD 几乎已经快要成为家里听不进观点的家长、不明事理只会搞事的同事、脑子瓦特搞不清楚现实情况的领导的代名词了。它已经快要成为一种标签化和道德批判的捷径,能够在最短的惯性思维里,利用共情里的重塑,将原本抽象的复杂因素的关系,变成简单的二元对立。
先不讨论俞敏洪是否真的有 NPD,至少在那份红色文字非常扎眼的内部群发邮件里,他确实在真情实感地流露着南极光景对自己的震撼,他有浪漫主义的一面,但这一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特别是当他还拥有了「强者」的标签时,浪漫主义也可以是冷漠无情的高傲。这件事的评判权仍然在「观众」这里,因为这段文字已经发出,并且公之于众,内容原本想要表达的情怀已经属于个体,而群体对这件事拥有了更高的评价权,即「它的文字读起来真让人不舒服」。
先聊聊俞敏洪吧,再来聊聊 NPD 这个万金油的事情。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俞敏洪的邮件并不是「做错」了,而只是不合时宜,这个不合时宜甚至是不符合「时代性」。
比如说在那个新东方还是中国补教业半壁江山的时候,这样的文字并不会引起群情激愤,因为那个时候群体性的「自豪感」还存在,与精英阶层的共情,也意味着自己被赋予了群体性的高能。但是现在,无论是否是因为新东方先后经历了政策导致的困局,互联网时代导致的个体间的独立性更深,也意味着群体的结构本身就是松散的。
举个例子,之前我收集过的案例里,有那种西北厂区出生的孩子,这个厂区结构里的每一个家庭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夜不闭户的群体生存关系,他们每一家的孩子也都像是每个家庭的孩子一样(不过,生女儿的会嫉妒生儿子的这种另说)。于是在这样的结构下,很多孩子的个体性是被剥夺的,他们从小学到高中,都生活在一起,彼此了解,直到分东离西进入大学,当他们脱离厂区开始接触到全新结构的世界时,大部分人的孩子都选择了逃离厂区生活,因为他们会在那个地方被禁锢一辈子,自己生的孩子也要重复自己的人生。
互联网,就很像是这些厂区的孩子所看见的「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生活是值得自己去过的。
说回新东方的员工,他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正是将「在新东方有份工作」进行祛魅的过程,甚至是已经完成了祛魅。对他们而言,这仅仅是一份为了要在当下活下去、还车房贷、养孩子、存钱结婚、甚至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开心的「工作」。
这样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强者宏大叙事」与「弱者活在当下」的结构性疏离,员工不再将对 CEO 的远见、感悟、寻找初心这一类的宏大叙事深信不疑,而是转变认知,将这一类归类在了通过特权、甚至是压榨从而获得财富自由、时间自由的个体,而与个体相对应的,便形成了今天一群人反对、嘲笑、辱骂俞敏洪的群体。
CEO 的远方,在南极的极昼下感慨的人生,在梦想与现实模糊地带的暧昧摩擦,在员工的当下视角里,就是一个拿着打工人的钱在挥霍的「冷漠无情」——你去就去吧,还要炫耀你在南极想到了大家,你是想到了吗?你就是一口气喝多了,希望大家还能继续好好加班、创造收益,下次送自己去火星。
不得不说,俞敏洪的这番自我感动式的言论,确实是旧企业家通过精神召唤、个人魅力、宏大愿景来凝聚团队的基础模型,但现代人,特别是现代年轻人,他们开始追求的是清晰的价值回报和现实的劳动尊严,吃不了这一套也是必然的「时代鸿沟」。
上一小节的解决方案,就是「眼睛里有他人」。自我感动式的宏大叙事,其目的是「我希望能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但「眼睛里有他人」的核心是,我需要作为一个个体也看见个体的处境和需求。旧企业家的模式可以说几乎失效,除非是这个品牌本身存在着诚信、创新、敢于犯错的特质,比如特斯拉,否则最终领导者都会因为权力熏天,而开始追求通过权力制造的「宏大叙事」。
俞敏洪是 NPD 吗?我并不会只用这一封邮件来评判这个人的底色,更何况现在大部分的人将 NPD 视为标签,是因为可以直接挪用它的表象部分,用行为倒果为因地推断一个人就是 NPD,然后再用这个标签否定其一切原本不属于 NPD 的行为。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还在上一份工作时,就总向我抱怨他的领导是一个 NPD,比对着行为依据,他说对方几乎占据了所有的表象:
怎么越写越心虚,好像看到了自己。这就是倒果为因的必然结果,因为上述的每一个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一个正常人类的行为里,比如相信自己是「特殊」或「独特」的,这是每个人原本就在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陷入存在性焦虑之中。因为有了这个标签,我朋友开始推理这个领导其他原本不包含其中的行为,比如当领导由衷地表扬我朋友时,他则认定对方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才实施了这个行为,对方根本不是真心想要表扬自己……
那我还能说什么,因为一个 NPD 可以完全覆盖对方的所有行为,这件事已经达到了认知偏差的层级了。
NPD 这个标签可以很好地在结合二元对立的认知下,逐渐拉开站队,纠集一群「受害者」朝着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进行讨伐。就算你明确告诉他们,这样简单分割是对当事人的不公平,他们也会用更简单的逻辑认为你不支持他们、或是在支持对方,所以也是个 NPD。所以我才说,俞敏洪这个枪口撞得,现在他无论解释什么,都会因为已经被贴上 NPD 的标签,而对他后面所有的行为进行歪曲和误解。
但是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用 NPD 作为标签到处贴呢?因为这是最不需要进行思考的捷径,也是能够最快引起同性质人群共鸣的手段,这就像是「心理学暴政」,即在不分析成因,仅仅只用行为反向定位心理疾病,它在弱化关系,也在剥夺思考。
那现在到底是要反对俞敏洪,还是支持俞敏洪呢?
俞敏洪保持着一份创业者的浪漫主义,因为眼前的景致被震撼到,急需抒发情感;但另一边是还在当牛马、每天通勤几小时,就为了微薄收入,甚至还要熬夜加班的员工。准确地来讲,无论是俞敏洪还是俞敏洪的员工,似乎都在那个极昼的怪圈里逃脱不了。难道支持另一边,就必须要挞伐俞敏洪吗?
之前,马来西亚歌手黄明志以一首《龙的传人》把自己推上了「辱华」的舞台,他很快就在大陆被封杀,也很快利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在台湾火了起来。一些持二元对立认知的台湾网友,因为黄明志讽刺大陆政治,而选择支持他。黄明志也非常聪明地利用这种二元对立,在台湾吸金不少。紧接着,在前几个月,他被卷入了一场吸毒、谋杀的案件里,死者是一名台湾女性。好了,死循环来了——他们到底是支持黄明志,还是公开讨伐?原本他们可是最开始强烈回应和支持黄明志的人。为了让自己的支持行为不至于内部崩溃,甚至有一些极端脑残粉,还通过编造「这是大陆彻底封杀黄明志之手段」的阴谋论来自圆其说。
也就是说,二元对立几乎很难从内部进行逻辑瓦解,就像是被贴了 NPD 标签的人,他们接下来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归因于 NPD——你别说,这还真是我们老一辈骨子里「温良」的基因继承,这套逻辑怎么感觉那么熟悉?只要我说你是反革命,你哪怕红本本上有一个轻微的折痕,我都可以举报你是因为不满红本本的言论,用折角的方式进行反对。
很有可能,俞敏洪会「就事论事」地解释他的行为,例如:
但是有用吗?真正的 NPD 反而会觉得就事论事是在伤害感情,是在无视他们的感受,而在情绪优先的赛道里,事实就是不存在的证据,只有「我满意」,才是这件事唯一的解决方案。
那到底谁才是 NPD 啊?这是二元对立的必然死循环。
我在南极很想你,是因为我看到了渺小的自己。
「那眼里还是没别人嘛~」
2025-11-17 11:26:59
副标题:美是主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II
这两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即「审美是无法伪造的家教」。这两个东西是怎么被揉在一起的呢?为了避免确认性偏差,我仍然认为审美与「主体性」有关。
在《美是主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I》里面,暂时解决了「美的定义」,因为美是没有标准存在的,所以审美本身也不可能存在谁对谁错,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能在关于美的感知中,分出各种看似存在标准的标准,比如「品味」「原创性」「美商」「时尚敏感度」等等。既然没有标准,那这些主观性的存在又在以什么作为参考?
按照我一贯的观点,我会认为这种参考来自于对比性,就像是「幸福」这个命题,往往是要在对比他人的「不幸」才能证明自己的「幸福」,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没有标准的命题才容易找到锚点。
那现在切换一个视角,审美这件事如果是从内而外形成的「认知」呢?
先回到主体性的部分:

如果你要买一件衣服,你会参考的是模特穿在身上的样子,还是你认为它适合你,还是你对自己的皮肤、身高还有其他衣服的搭配有了解,所以你知道这件衣服应该如何搭配自己?当然,购物时没有这么多理性思考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觉得它好看,所以值得购买。
那「觉得它好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个只有 168 公分身高的人,在看到商品介绍里那些穿在 185 公分身高模特身上的衣服,在觉得好看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掉比例这件事,以至于当他拿到衣服时,会发现上身之后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回过头来,你会发现最开始觉得好看的原因,是因为它在一个与自己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的客观场景里,表现出了你认为的美。
服饰、视频、奢侈品是极其标签化的,特别是当这个商品存在品牌溢价时,商品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它能向外展示的标签是什么。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反向操作的精准赛道,即从物品的标签化回归到「人」这个属性的标签化。比如说一些试装赛道里,会存在「小黑人」的模式,这些小黑人都会蒙上脸部,以避免有强烈的「代入感」,而代入感全部被小黑人的身材所取代,比如身板单薄的身材、存在肚腩的壮实身材、微胖女孩、小只女孩等等,当有了这些强烈的非个人色彩,但极具符号色彩的代入后,人们会更接受在这些不同符号上面搭配出来的服装。
自从我不再坐班上班后,我出门时几乎没有再打理过自己的头发,甚至每次都是等到它变成可以扎起来的长发再去一口气改变造型。但是在大厂上班那会儿,我哪怕灵魂还没醒,我都得在神游状态把发型弄好、穿好正装挤上地铁。当然,我必须得承认那个时候的主体性价值取向更偏向外部人设的层级,但因为是项目负责人,好的形象原本就属于我所坚持的标签化之一。因为这两个形象的巨大转变,以至于我父母每每和我见面后,都觉得我应该找个班上,因为外在形象实在给人一种强烈的「颓废感」,但说实话,我的心理健康程度远超过衣冠禽兽时的自己。
但有的时候,这种随性的状态在社会层面又会显现出格格不入的一面。举个例子,我跟我老婆曾经迷失在东京的地下铁,所有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像是齿轮一样精巧地互不干扰地在地下铁交通枢纽运作,而我们俩「一看就知道是游客」的打扮,在这个齿轮里非常困难地难以融入。但是到了周末,你会发现所有不当班的日本人都会换上光鲜亮丽的衣服,与自己平时的打扮做出强烈的区隔。而这些工作日的打扮,本身就是他们社会属性标签的一部分。这是他们认为社会身份所要求、甚至是规定他们的。
最后,也是主体性最中间的一层,才是价值取向的部分。回到那个买衣服的事情,是否真的有人会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衣服?举个极端例子,乔布斯的衣柜里只有牛仔裤和黑T恤,因为极简主义可以让他避免在衣着这件事上付出过多的精力,而这个价值取向让他去选择了更重要的极致追求。(所以当有人邯郸学步地穿上这一套衣服时,也仅仅只是在模仿他在讲 PPT 时的符号罢了)
这里留下一个有趣的问题,当一个人对于自己认为的美进行极致追求时,他需要外界对他的美做出认可吗?
有这样一个奇人,他在对自己认为的美进行极致追求的过程中,被人认为疯癫、病态,甚至是一文不值。只不过他的作品在后世才被认可为经典作品,而放在当时学院派的平滑、写实的表象美的时代,他大胆的色彩搭配、粗糙毫无章法的笔触、毫无逻辑的写实都是被集体诟病的。
这个人就是文森特·梵高。他的作品放在现代审美之下,可以说是经典,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将「我能看懂梵高的画作」也作为了一种标签,从而让更多人为了贴靠这个标签也都纷纷赞美梵高的艺术形式。而在他所在的时代,他的作品被众多批评家、评论家认为是缺乏技巧,甚至是精神错乱的产品。因此,在那个时候,尽管他一生创作了约两千幅作品,但在世时仅低价卖出过一两幅。
这个执拗的疯子画家,几乎一生都在坚持自我,坚持他对于美的理解,甚至几乎没有得到「幻想我」部分的外在反馈,但是他仍然可以用强大的驱动力去坚持他的追求。
回到当下,有多少人内心有这样一份坚持?并且这个坚持还要经得住外在的批判、否定式的考验。不被「幻想我」的部分牵着鼻子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主体性的内核足够稳定。那主体性的内核都在负责什么事情?
虽然我简单地用「我是谁」概括了这一部分,但这一部分是整个主体性最为抽象的,它不像是你背着一个 LV 的包,就可以用这个标签化的东西对外宣称你的品味、富有。这一部分对自我的认知是极其客观的,举个例子,就像刚才举例里的 168 公分的人在看到上身 185 公分模特身上的衣服时,他会很客观地知道这件衣服之所以好看的可能性,以及面对自己客观现实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主体性的内核有三个最主要的模块:
这个时候,当审美在内核里会被加工成另一套抽象存在的东西,它无关品味,而是「对何种生活值得过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是功利主义视角,还是精神大于物质,这完全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回到刚才的例子,乔布斯选择黑体恤和牛仔裤,是因为他认可自己只需要这么简单的装扮,就能满足他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外界对他做出了何种评价。
当然,内核里的审美,比起最外部「幻想我」部分来源于他人评价造就的审美,还有一个潜在的指标,即「排他性」。也就是说,越往内的审美,其实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为需要撼动这些审美标准,就不仅仅只是用一句「你好丑」就可以攻击到那些活在「幻想我」部分的人,你要颠覆一个人的审美观,就要从刚才讲到的三个模块挨个击破。
反过来,一个人的内核审美观很难说服他人,也是因为你无法向一个人解释他根本不感兴趣的「你是谁」,因为大部分人更关心的还是「你看我是怎样的人」或是「我希望你觉得我是谁」。
小结一下:
| 模块 | 攻击方式 | 寻找方式 |
|---|---|---|
| 最深层的自我认知 | 证明认知存在错误(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 柏拉图-理型 |
| 核心价值观 | 价值观否定(功利主义不如精神追求) | 清晰的构建自己的「三观」架构 |
| 不可妥协之信念 | 否定信念的真实性(你真的有在按照自己的信念所坚持吗?) | 坚持是孤独的 |
那内核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在安全感缺失症的系列里,我已经完整地向大家展示了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主体性的。当然,主体性并不单纯只受到原生家庭的塑造,通过后天的引导,主体性也能够进行重建,只是它确实需要付出更多成长的痛苦。
那什么是家教?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输入的方式,不仅限于道德和礼仪的规训,也是整个家庭对个体进行文化、社会和经济模型的传输。因此,审美观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传输。
我小时候很自豪自己能穿上我妈给我织的各种花色图案的毛衣,虽然比起那些漂亮的设计款,但我知道我身上穿的是世界上绝无第二件的衣服。也因为这件事,手作与审美挂钩的概念也深刻在了我的内核之中,我认为比起购买流水线商品,手作更符合心意与爱这件事。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保持着手写贺年卡的习惯。
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没有家教」时,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行为是认知之后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这个行为之前还有一个「他不认为这件事有问题」的认知出现,而这个认知的诞生就是家教的部分。
| 层级 | 审美表现 | 家教行为 | 举例 |
|---|---|---|---|
| 环境 | 居住空间、穿着、日常用品等 | 观察进行:身处在「被设计的环境」之中,从最基本的以物看世界的方式建立美感; | 我从小会被邀请参与叠袜子的活动,所以我现在仍然觉得把袜子卷一卷翻转成一坨是很开心的事情 |
| 感知 | 对音乐、文学、绘画、电影的兴趣和品味的培养 | 文化暴露:家庭是否提供阅读物、是否与孩子建立除家庭以外的认识世界的空间; | 我从小偷看我妈放在床头的小说,以及我很早就可以接触电脑,所以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
| 行为 | 对食物的态度、对时间的观念、对于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 | 实践模型:对大人的行为模仿,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最直观的就是成年后人们对于食物的态度、时间观念、以及公共场合的羞耻心等; | 我从小知道如何见好就收,因为我知道我在公共场合争取自己想要的特权是不会被实现的 |
家教对审美确实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值得进行三个维度的思考:
所以我需要补充一点,审美确实起源于家教,但后天的影响更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种家教的体现。但不能忽视的是,也有很多人,仍然保留着家庭教育导致的审美观,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对食物的态度、对时间的观念、以及对于个体行为在公共场合是否存在羞耻心等。他们甚至觉得这样的观点是「正常」的、不值得反思的,从而成为了惯性思维。
后天对于审美的影响有几个比较通用的路径:
这一部分下次再聊。
我仍然需要再次强调,审美是没有标准的,所以就不存在对与错的评判标准。
至于人们还是能在关于美的感知中,分出各种看似存在标准的标准,比如「品味」「原创性」「美商」「时尚敏感度」等等。是因为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是「标签」,即我希望我被评价为「有品味」。
2025-11-16 11:00:00
有一个微信好友急急忙忙地找我咨询「法律问题」。他说自己在拆包裹时,发现包裹的衣服被损坏了,问能不能找商家退货。大概是见我半天没有回复他,所以他继续补充道:是因为自己用刀拆包裹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里面的衣服,这样应该可以退货吧,如果要退货应该用怎样的说辞更好。我还是没回,因为我确实找不到「确切」的建议,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套入到这个现实事件之中,如果是我拆包裹的时候用刀划破了里面的衣服——但是,我为什么会用刀去拆被包裹在快递袋里的衣服呢?
又过了会,他又继续道:我给卖家说打开包裹时就是破的,这个卖家真的好不容易啊,为他点赞。见他进入到「总结」阶段,所以我回了一句:你看,都不需要我出烂主意,说明人家商家见得多了。他又继续回道:像我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吧,卖个东西真不容易啊。
「哎,我也不想啊。」
「请大发慈悲原谅我。」
——《蠢、焉坏、同理心》
聊过「蠢人的灵机一动」,也要聊聊「坏人的绞尽脑汁」。
最近听到好几个免费白嫖的骚操作,在刷新我对蠢坏的下限以外,也再也次感慨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
用 AI 来 P 图已经是非常常见的手段了,而且商家也已经找到了应对方法,比如以视频的方式展示商品毁损的情况,避免了一些人买榴莲买水果,通过 AI 来调整照片,以达到仅退款的目的;
今年从店家购买的内衣,在收到货后以货品有瑕疵要求退货退款,然后把去年穿过的同款旧内衣进行退货;
已经用了半年的日化品或食物,以皮肤过敏为由要求退货,商家在收到退货后发现商品已经消耗殆尽,买家认为自己也是在使用时一直过敏,直到最近才查出过敏原;
购买价值近千元的羽绒服,在收到货后以货品有瑕疵要求退货退款,然后退货发件是一个不值钱的手机壳,地址虽然写的是退货地址,但是联系方式写的买家自己。在退货进行派送时,快递员联系买家,买家则在电话里要求快递员,签收并扔掉包裹,以此来完成退货流程。如果卖家未收到货品,与买家对峙时,买家则可以将责任推卸给快递公司;
买家在购买物品后,因已发货无法及时退款,则在收到货品后,以损毁货品的方式,要求卖家退款:既然你不给我退款,那我就要让你退钱的情况下还拿不回完整的货品;
我虽然很喜欢研究下三滥的手段,但没想到我还是太高估人类的下限了。那么接下来建议,结合事实,还有很多值得退款的方式,例如:
近期中日关系紧张,我要退掉我用了三年的尼康相机,如果你不给我退就是不支持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与事业;
很显然,部分消费者利用这些政策漏洞白嫖商品,已经不是稀罕事,这也是我在《她经济》里描述的,女装品牌退货率高达 50% 的原因,电商平台政策朝着消费者倾斜,必然会导致漏洞被利用的情况。那如果往前推一步,电商平台的政策为什么会向着消费者倾斜呢?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流量,另一方面,在政策倾向商家时,是不是这些漏洞也被商家钻过?很显然,那个时候为了给自己的店铺刷单,甚至是欺诈消费者,电商平台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卖家也做过不少缺德的事儿。
那么这里就留下一个值得以后聊聊的话题,因政策倾斜导致的漏洞,那么责任属于政策制定方、漏洞使用者、还是入驻平台利用平台所需要承当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