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onojyun | 莫比烏斯修改

偏哲学和社会观察的博客,内容有深度。作者很喜欢莫比乌斯带,对占星和塔罗有研究。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onojyun | 莫比烏斯的 RSS 预览

替罪羊的根本不是找到那头「羊」

2025-11-06 11:20:21

最近互联网上流传一张截图,称北京自 2025 年 11 月起,将实施相声新规:演出前须提交全部段子内容审核,获备案号后方可登台,且必须「严格照稿表演」,禁止即兴「砸挂」「现挂」,甚至还允许观众进行实时举报,以维护相声市场的「积极向上」。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找了一圈,都没有在网络上找到「禁止现挂」的红头文件,所以这个阴谋论是因何而诞生的?就像一些「文学警察」会咬文嚼字地认为空穴来风是有一定事实依据一样,阴谋论是需要事实依据的吗?

后来真的还有人找到了空穴来风的「风」:

在《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工作报告》里,一项「以安全稳定为底线,规范行业管理」的内容里,明确指出「关口前移,严把事前审批。重点关注临时性备案演出场所审核,实行一年一备案动态管理;重点关注脱口秀、沉浸式演出等新型演出内容,杜绝现挂、超演等问题;重点关注负面舆情演员,加强筛查。」

这里我不愿意链接政府网站,原文可自行搜索《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工作报告》

如果这个规定是真的,会不会真的像一些人高喊的「艺术已死」一样,相声这门艺术也将走向文革式的末路?

当然,肯定有人会站出来说相声算什么艺术,不如什么什么高雅。那这种逻辑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不过可以找找我以前写的文章,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不带脏字儿地骂过这类人好几次。


都是一个山的狐狸,跟我讲什么聊斋

禁止现挂算不算是言论管控?它也有可能是「求生欲」。

在我做这个独立博客之前,我在豆瓣活跃,特别是三年疫情的第一年,豆瓣开始出现近乎疯狂的言论风控,也是那一年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文章、评论被移除的通知,更甚的还有几年前的影评也被挖祖坟地隐藏为自己可见了。

在我注销豆瓣之前,豆瓣又被处罚了一次,理由是小组功能散布谣言无人监管,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豆瓣的言论风控更加离谱——这是豆瓣想做的吗?我倒觉得是它要运营下去的求生欲。

先不聊「自我驯化与阉割」的部分,人们之所以相信「禁止现挂」这个(目前看来的)阴谋论,是因为此前确实发生过相声、脱口秀被举报的事实,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当时整个行业。就像是那份「工作报告」里讲到的一样,要将关口前移,甚至要移到演员说什么、只能说什么、或是必须说什么。这种前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结果的不可控,本质上来说跟「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是一样的内核,也是集体主义下必然会诞生的「最高效」的管理运作模式。

然而,参与这个阴谋论的不仅仅是那些求生欲极强的、希望能从源头上进行结果导向与控制的「中间层」,「底层」也会自愿地参与进这样的阴谋论之中——即,真的会有人以相声或脱口秀某一个段子刺激了自己敏感神经而进行举报。

之前认识了重庆一家脱口秀俱乐部的主理人,他提到真的会有观众因为在小场子现场,觉得脱口秀演员的某一句话实在「针对」自己,而向各个渠道进行投诉。为了避免这样的观众,脱口秀演员也会尽量只开「前半场」观众的玩笑——是因为消费水平在哪?不是,是因为这些前排的观众,一方面多半是老观众,另一方面他们的表演欲更强。

换句话说,参与举报的人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无法预测的原因被牵动神经——但如果在这个阴谋论下,这些举报者开始有了更「精准」的举报理由,就像一开始流传的那张图里提到的点一样:若现场表演内容与备案内容不符,即使观众反应热烈,也视为违规。

但是,真的有人会热衷于揪着「瑕疵」举报别人吗?


皇帝不急太监急

我接触过一个案例,也是在童年某一时刻「停止发育」的人。

她在学校遭遇霸凌,霸凌原因是她总是给老师打小报告,甚至被老师当做了班级里的线人。因为表现出众,她后来还竞选为班长,但是没人服从她,直到她被彻底孤立。但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她唯一能选的仍然是成为老师的线人,更加积极地举报同学,否则她在原本已经失去存在性的班级里,如果失去了对于老师的「作用」,她就彻底失去了存在感。

我有追问过她,她在举报这些同学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是因为被孤立的愤怒想要报复他们,还是仅仅只是因为自己被安排在了这个角色?她在当下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因为是老师赋予了她这份权利义务,但是她并不敢一次作为报复,因为在同学间的口碑够差了,如果她再夹带情绪,会惹怒更多人。所以我问了她一个问题:既然全班都已经孤立你了,你觉得他们还会因为你的「公正严明」而觉得你是好人吗?

这种角色赋予的「秩序感」,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成年后的社会里,都会给予人强烈的「身份认同」。一旦这种身份认同丧失或模糊,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人设崩塌和被人遗忘。举个例子,户晨风在被封禁之前,一直在用这种自以为的秩序感,不断地强化他所认为正确的认知,而在这种秩序感之下,也诞生了与之对应的乌合之众。

再举个更小的例子,也是以前提到过的,一个 QQ 群或微信群里最开始活跃的那几个「元老」,他们会形成一股抱团且排外的能量,一方面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新人资历的方式,来强化自己在这个群里的声量和秩序感。

而这些习惯性举报的人,则也是在不断强化他们的身份和心理的秩序感,特别当他们在人际关系里的存在感极度微弱时。

  • 我举报是因为我在修正「错误」。以「我能改变某件事」来作为心理补偿;
  • 我举报是因为我在守护「正义」。举报被制度化后,则会给当事人赋予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融入社会的秩序感」;
  • 我举报是因为我在抵消「焦虑」。将自身抽象的焦虑感,通过外部的具体事件、行为进行具象化,投射其对象,以缓解个体焦虑;
  • 当举报的对象越模糊、抽象(例如我被冒犯、我认为你不当、我认为你不尊重我),越能触发当事人的操纵感,因为这些模糊、抽象的对象是无需证据,只需要个体感受的;

虽然这句话不太好听,但太监比皇帝着急的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只是太监更迫在眉睫的动机是「活下去」。当然,失去了存在性的人,要找到活着的存在感也是「活下去」。不仅仅是通过举报,也可能是靠「讨厌」、靠「逃避」、靠「一语成谶」。


自诩式普罗米修斯

将个体放回到集体主义的环境下,被系统注意到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存在感的体现。从结果来看,其一,当事人通过举报,以完成自我的道德定位;其二,当事人的举报并非针对某一特定事实,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属于正确的群体」

但从「举报」的功能来看,在集体主义下的个体行为就没那么「高尚」了,当然,他们自诩是高尚的,就像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 举报,即生杀大权的权力。作为个体,我有资格定义一个更庞大的群体的行为规范;
  • 在匿名环境下,这种权力会被无限放大,因为可以在无需承担代价的情况下,满足心理地位的需求;
  • 在特定情况下,举报可以变形为「防御性攻击」,即通过举报他人以避免自己被误伤或牵连;

这便是社会自净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好了,再说下去又得聊到文革那边了。

一旦构建社会自净的途径,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就拥有了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大大减轻了监管负担和对结果不可控的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就算是阴谋论,要让这个阴谋论变成一套可以自行运作的社会自净系统,最好的方法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时参与,且被管理者还是「自愿」维护管理体系的。

但是,这套系统还缺少一个关键的要素,即社会自净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更多的内部矛盾,这些内部矛盾应该如何化解?


替罪羊的根本不是找到那头「羊」

当人们必须在某一个框架下遵循规则,且这个规则赋予了人们以举报的方式进行生存,那么将举报作为攻击方式也将成为必然,而这种罪孽如果不及时清除,必然会引发更严重的秩序性崩溃——于是,人们发明了替罪羊。(这一段没有在羞辱宗教的意思)

在赎罪日时,人们会走向一只山羊,在它的耳边低语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与忏悔,随后这头山羊会被放逐至野外,让它身负人们的罪孽在荒野自生自灭,与罪孽一同被天地腐化消解。如果你是设计赎罪日的人,你觉得最重要环节是什么?是找到一头可以身负罪孽的山羊?还是要让这个仪式天衣无缝地完成?

人们或许最害怕的并不是没有那头羊,而是替罪羊被放归荒野的时候,它竟然回到了镇上——那是否就意味着山羊也带着人们的罪孽回归了,甚至是神并不宽恕人们的罪孽。继续刚才那个问题,如果你是设计赎罪日的人,如何保证赎罪仪式的顺利完成?

对,你想到了在荒野杀掉这头羊,以保证它一定不会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否则你作为设计者,会被质疑这套系统是否真的能帮助人们带走罪孽。

于是,我们也找到了在集体主义下的举报游戏里,那个可以避免内部矛盾的关键要素了——一头被举报了、绝对不会再发声的「替罪羊」。

好了,现在已经完整地构建了一套:

  • 求生欲极强的自上而下管理体系;
  • 完成社会自净途径的底层人互害
  • 以及如何保证替罪羊不会再发声

~的完美集体主义结构。


你别对号入座,我只是在空穴来风。

认清自己,和懒得糊涂同样都是活着

2025-11-05 11:00:00

今天聊个简短的东西,也是昨天有人在后台匿名私信的问题,我转译一下内容:

他说自己总是会不自觉地反对那些流行的、大家同样喜欢的东西,这是不是给自己贴标签。

首先,我需要再次声明,任何一种观点的表达、哪怕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观点,这些本身没有对与错之分,即观点没有对错,只是看你站在怎样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就拿昨天的山姆举例,小红书一边倒地认为,山姆一旦开始挂帅阿里系的前员工,就意味着山姆要开始走「低质化」;但住在山姆附近的居民则觉得,每周去采购一次山姆,可以节约时间、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是昨天留下的半句内容,「最好的拆解路径,就是看这类人是在证明自己的(正确的)观点,还是在分析事实」。人是希望得到共鸣的生物,否则孤独感会引发存在性焦虑,从一则评论得到了别人的点赞、到自己的功成名就被人看见,人们在追求的其实是哲学里的「存在性」。也因为如此,那些靠「否定」而活的人,虽然他们总是在以与群体切割作为个体存在性的证明时,其实也希望被肯定,但这种肯定是分裂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自己不是「最特别」的那个,比如也有人跟着他们为了反对而反对,那他则需要跳出新的群体框架,为了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

所以,这类人有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制造一个「幻想人设」,这个人设不仅集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幻想,也成为了用来放在第三视角对内核进行肯定的人设,即大家对这个人设否定得越厉害,则证明自己的人设越特别——直到自己将真实的自己与人设混为一谈。

再是,这类人诞生的原因。需要肯定的是,包括私信里的那位朋友,一些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进入了理性思考的层级,而这个时候行为不再是无意识,而是可以通过理性进行拆解和分析的。但是为了否定而否定的人,往往是无意识的,成因有几种:

  • 原生家庭长期处于「否定教育」,也会造就当事人优先以否定的方式思考问题;
  • 现实个体存在感虚弱,长期以切割他人的方式来证明存在性;
  • 强烈自卑导致的自负性证明;
  • 愚昧之巅,认为自己的观点即代表世间真理;

要承认这些无意识的症结,本身需要时间。甚至会因为它太过冰冷客观,而被这类人再次进行否定,认为这是外界对自己的不理解。

所以最后,我需要再次回到最开始提及的内容,上述的每一种成因没有对与错,这不是一个外部标准,而是一个人对自己清晰认识的过程,且个人有个人的活法。

认清自己、和难得糊涂同样都是活着。

天下苦阿里久矣

2025-11-04 11:00:00

很久以前在网络上有过这样一句话:我在视频开头看到的那些广告,不会让我想要买它,而只会更加厌恶这个品牌。

最近又要闹「双十一」了,所以各大 APP 都开始投放跳转淘宝、京东的开屏广告。最近这段时间小红书也常常在首页给我推流屏蔽各种广告的信息茧房,大家都在抱怨这段时间的跳转广告。无独有偶,X 平台上也出现了很多屏蔽哔哩哔哩部分账号,可以避免开屏和页面内广告投放的「技巧」。不过,这样的广告投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 iOS 开放陀螺仪权限后,国产软件纷纷跟进了摇一摇、反转手机、倾斜手机跳转广告的各种方法,也看到很多人真的在给库克写邮件,提出 iOS 增加用户可分配陀螺仪权限的需求……

苦了这么久的广告,为什么现在成了流量密码,大家都开始声讨起广告了?

当然,从社会层面有消费降级这个最大的因素,不过今天不聊政治,从社会学里的群体效应的视角来聊聊。


标签化下的阿里系

最近还有一个有趣的连锁反应:

10 月 27 日,沃尔玛中国官宣的人事任命,给竞争激烈的会员制零售赛道投下一则重磅消息:前阿里副总裁刘鹏接掌山姆会员店。

于是就出现了「退卡风波」,很多人因为阿里前员工就职山姆开始集体抵制山姆——当然,我会优先认为这是一场公关事件,特别被对手方利用了流量进行了精准的商业打击。所以我一开始也只按照这个底层逻辑在关注这件事。直到我自己打开了山姆,发现所有的商品头图都变成了 AI 渲染图之后,我才意识到问题。我之所以很喜欢山姆,是因为线上购物的实体图与线下看到的商品图几乎是一致的,无论是分量大小、还是产品形态、规格都一目了然。改成 AI 渲染图后,我第一时间会被这些头图所混淆视听。

图片来源:小红书水印

不过后来,因为这件事的骂声太大,山姆又连夜改回了此前的产品实拍图版本。但也是因为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甚至有人开始唱衰山姆,认为山姆想要退出中国,所以找了阿里系来接盘等等……

之所以会引起风波,是因为不少消费者把山姆的改变,与电商平台宣传与实物不符这个长期存在于中国电商市场里的问题联系起来,而矛头也直指阿里系,甚至是就职阿里系的员工——这种标签化的迁移过程倒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

而这种情绪是有市场传导性的。原本广告投放的风波还未停息,而这边发生了阿里系「入驻」山姆的新闻之后,不少人把这些事情都以符号化的方式全部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始标签化人事变动后的山姆——营销大于品质、宣传≠实物,甚至有人调侃 88 块钱一年的山姆廉价会员应该也快来了。


信任破裂下的集体病症

上一个把自己这样玩脱的,是拼多多。不过也是因为这样「玩」,从而精准地从人群当中分裂出匹配这个平台的精准用户。

此前我丈母娘很爱在拼多多买东西,特别是玉石、蜜蜡之类的。因为人在海外,所以拼多多更容易为她制造信息茧房,所以她也相信了那些号称童叟无欺的商家,在自家的「工厂」直接出货玉石珠宝的直播视频。等物品寄到我们这儿时,我们一般就知道产品的品质一塌糊涂,但很多人会因为便宜懒得退货,而签收物品。

也因为这件事,原本不会用拼多多的我们,更加厌恶这个电商平台,甚至也会本能地将这个平台的标签贴到对应的消费群体身上。不过这件事并不意味着拼多多上都是假货,但我们就是不再信任这个品牌,为什么?

卢曼在《信任与权力》里提出:信任是现代社会复杂性得以运作的前提。信任是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减少「不确定性」和实现「行动」的关键机制。然而,当消费者在面对企业或系统时,无法逐一验证所有信息,只能通过「信任」降低复杂性,假设其行为是可预期的。

山姆被「反噬」的严重程度远超过拼多多,是因为山姆原本设定为中高端大宗采购超市,特别是中产家庭的周末采购渠道。人们对这个权力系统的默认信任水平更高,配合会员制系统,这种门槛本身会提高人们因「信任」设定更多的期待。也就是说,默认信任度更高的山姆,在人事变动引入前面提到被贴满标签的阿里系员工后,这种信任破裂是必然的,特别是阿里系已经通过这么多年的中国市场「玩法」,已经让人们将其视为「高效但低信任」的权力系统。

当然,阿里系员工就职山姆后,也搞了一波反向操作,即将实物拍摄的产品页面改为了 AI 渲染,还想搞淘宝吸睛的那套算法规则,但这恰恰就是让原本信任透明的部分全部被隐藏,消费者在这种信息不透明之中,只能优先通过降低信任的方式对抗「复杂性」。

这不是商家变了,而是消费者在这种信任破裂下感染了集体性的病症——失信症。


群体行为下的乌合之众

反过来,当消费者形成乌合之众后,人们会优先相信群体的声量,比如我也确实看到很多消费者因为图文流量的煽动,开始考虑或已经完成山姆退卡。

人们之所以会优先相信群体的声量,这个过程是群体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化认知」的过程,即莫斯科维奇在《社会表征理论》里提及的核心理论,他认为社会表征是一套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系统,用于建立社会秩序、定位个体和进行群体交流。

不仅仅是阿里系的产品,甚至是阿里系的员工,群体对他们已经有了非常精准的刻板偏见和简化认知,而这些简化认知在处理二元对立的事件时,就极容易变成「只要证明阿里是错的,那么与阿里相关或相对的事物就是对的」。

这个时候,如果再结合最开始提到的那个「政治因素」,当人们的群体性消费层级都在下降时,人们的消费欲望更低,对高消费、高收入人群就会产生社会层级的群体性敌意。而这种敌意在传导过程中,也会被简化成「你给我打广告干什么,我又买不起,而且现在东西越来越贵,质量越来越差」,从而开始厌恶广告以及广告背后的品牌方、投放方。

所以,本质上来说,一开始提到的对广告的痛恨,和人们因为山姆换帅阿里系员工而产生厌恶情绪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只是中间认知简化的路径是不同的。(所以为什么户晨风对山姆的评价会深入人心,也是这个原因)

然而,社会表征理论下的认知简化被触发本身还有一个先决条件——群体记忆,即群体对于某个事物存在的某种群体记忆,无论这个记忆是否是通过政治手段进行修正,或是群体性的曼德拉效应(失真的群体记忆)。如果没有前序个体对于某一事物的记忆,则无法形成群体记忆。也就是说,人们一开始对阿里系产品的记忆,原本就是这个品牌造成的,那个体对于阿里系的认知到底是什么,我相信与阿里系接触过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深有体会」。


山姆「退市」是必然的现代性后果?

我还是比较私心地将山姆定义为「传统信任体系」,因为我会因为「想要看到实体」而驱车前往山姆。而我会默认阿里系平台,例如淘宝是「算法化系统信任体系」,即我因为无法看到实物,所以我默认调低对实物的质量信任程度。

上述两种信任体系,皆是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出的「抽象系统信任机制」即现代社会依赖于对「抽象系统」的信任,如专家系统(如医学、法律、金融体系),这使得人们无需了解具体细节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和保障。这种信任是非面对面的承诺,是现代社会时空延展的基础。而这种信任系统并不是默契,而是人对于某一事物的「预设」

就像是我对山姆的「预设」,是我认为它是实体销售,无论是它的品质还是售后处理都更容易在消费者的控制之下。但这种「预设」不适合其他人,比如有的人会觉得网络购物更高效、退换货也更方便。

因此,当山姆在上线网络下单、全城配送的服务时,仍然在保持「传统信任体系」的规则,即产品实物拍摄,以这种方式来统一人们对于山姆品牌的信任标准。然而阿里系员工就任以来,就新官上任三把火式地改变山姆线上平台的「传统性」,导致了系统性的边界模糊,即传统信任体系与算法化信用体系的边界,导致消费者必须重新评估山姆这个品牌的信用体系。当评估成本过高,比如因为产品不符而导致多次退换货后,人们会选择退出或抵制,甚至是通过群体认知简化方式,重新定义山姆这个品牌。

那个时候,山姆退出中国市场是必然的事情,因为这是现代性后果的必然路径,即信任体系边界模糊与群体性的信任崩塌的结果。


身份切割与自我标签化

必须要补充一点,在群体行为之中,也会藏匿着个体意图明确的人——例如,通过抵制阿里系、或抵制抵制阿里系来证明自己的「消费品味」。

当群体存在时,个体切割群体带来的个体身份感会更强烈,比如大家都喜欢某部电影时,当一个个体做出了与大众相反的观点,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为了让这种特别更加强烈,最终还是得动用「证明他们都错了,自己就是对的」。

最好的拆解路径,就是看这类人是在证明自己的(正确的)观点,还是在分析事实。


好了,关于这一次山姆事件的前因后果我大致分析了一下,从社会学的视角或许能看到各式各样身处其中的「样本」,但无论你是其中的哪一类人,都没有对与错之分。

如何做好一个诈骗犯?

2025-11-03 11:00:00

这两天在莫比乌斯的 Telegram 频道,有聊到过一起诈骗案,但诈骗本身没有值得提醒大家的点,因为这一类诈骗已经非常多了,但凡在被诈骗之前哪怕是上小红书搜索一番也不至于被诈骗。

不过也会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觉得,既然当事人已经被诈骗了,就没有必要再指责被诈骗当事人的种种,每个人都有被骗的时候——所以我们今天得聊一个更残忍的话题,即被诈骗之后有比被诈骗更露骨和蠢坏的部分。

今天的话题可能会引起「心地善良们」的不适,比如我会提到当一个人被诈骗之后,为什么会帮诈骗犯说话;甚至是被一次诈骗之后如何利用人性设定后续的连环诈骗,所以也请大家酌情观看。


被诈骗与心理防御机制路径

诈骗案是个传统的留学生诈骗,即告诉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被牵扯进了电信诈骗,有人利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在国内办理了电话用于诈骗。为了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现在被诈骗者的一切信息都被监控,甚至手机通话也被实时监控。为了洗脱罪名,留学生需要按照诈骗犯的指引一步步完成他们进行的「服从性测试」,从手机操作、到如何向家里人以怎样的名义在不惊动家人的情况下借出第一笔被诈骗款、然后再如何听从指令地将款项汇入指定的「安全账户」……

包括我在频道里提到的那个被诈骗者,他就算最终意识到自己被诈骗,也会在手写信的最后以「我觉得自己被骗了,但我又觉得我没有」给自己被诈骗的心理过程划上了完美的「待宰羔羊」的结尾。

我必须「恐吓」大家,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过程是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的,而且它一定优先于我们的理性,甚至越是理性的人可能在受骗之后,这种防御机制会越强烈。

所以反向利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全过程,就是诈骗之所以能成功的关键。虽然我没有在缅北上班,但是我还是很有信心自己将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诈骗犯,因为我小时候就已经理解了诈骗的精髓不是在「欺骗」,而是在「共构」,即让被诈骗者参与谎言构建的全过程。

我当年在学校里散播过一个「谣言」。

是因为学校有一片小树林,由于树木需要在层层叠叠的密林里获得更多的阳光,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微妙的竞争关系,所以它们往往都长得特别细长,下半层几乎没有什么树枝树叶,都是很高的上层形成了薄薄一层罩子。就是因为这种奇怪的树木天穹,我为之编撰了一个「谣言」——这片森林在过去是一个「自杀森林」,很多人在这里上吊自杀。后来由于死的人太多了,这些树不想再被当成自杀的横梁,就开始疯狂地生长,以免再被当成自杀的「工具」。所以这片小树林的树,都是如此的诡异。

——《△》104|摸柱子

后来,参与这个谎言共构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大家都相信了自己所编撰的那个版本。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在经历被诈骗时,之所以会陷入到旁人无论如何怎么「救」,当事人还是「执迷不悟」的原因,是因为被诈骗者此时此刻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层叠状态,即:

  • 否认:拒绝承认自己被诈骗,认为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比受骗更严重;
    • 我就算被骗,也总比留下案底强吧!
  • 合理化:为缓解焦虑和外部压力,开始合理化解释;
    • 这些人越是这样劝我被诈骗了,就说明这件事越是严重,肯定是已经惊动警方了。
  • 认同:将自己与诈骗者认同,以减轻被诈骗者身份带来的无力感;
    • 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地和我沟通,就是因为他们想帮我,你们只知道阻止我!
  • 投射:将自己部分内化诈骗者的逻辑,以「理解」诈骗者来获取自我安慰;
    • 算了,这些钱就当是给他们了,他们在缅北肯定过得也很惨。
  • 一旦被诈骗者与诈骗者之间形成了「共情联盟」,再想要拆解他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就变得更难,甚至会出现类斯德哥尔摩症候
    • 诈骗者通常以信任、情感、认同为诱饵,迫使被诈骗者产生关系幻觉
    • 当信任崩塌,被诈骗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情感被操纵,转而替诈骗者辩护;
    • 特别是在情感诈骗里,被诈骗者常常会以对方的「真情实感」而覆盖自己被诈骗的事实;

上述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不是因为「愚蠢」,而是人类这种拥有心理情感的生物的「防呆机制」,即当人类在现实无法承担秩序崩塌时,他必须在叙事上找到存在和秩序感,否则他的整个心理情感都会崩溃。


如何做好一个诈骗犯?

当然,想要真正做好一个诈骗犯,还是建议去缅北接受培训,我这里只能提供一些从心理层面共构诈骗的路径。

因为这位朋友的弟弟被诈骗这件事,我真的去研究了好几期类似的留学生诈骗案,从他们的自述里寻找有趣的相同点。而且在这些当事人的自白中,我也职业习惯性地分析他们的描述之所以「扣人心弦」的关键原因,是因为他们描述被诈骗的全过程,完全就是一套结构精巧的「剧本结构」。利用剧本结构的好处在于,剧情的设定本身可以调动被诈骗者的情绪波动,能够更快地让被诈骗者「入戏」。

为了显得我不那么像诈骗犯,我抽取部分剧本结构与诈骗的高频映射部分进行分析:

剧本元素 诈骗手段 心理共构
序幕/起 场景营造:可信身份、背景信息、隐私透露。

例如:通过后门软件得到被诈骗者的个人隐私信息,以此构建「权威身份」。
建立基本可信性、降低警觉、被赋予角色进入「剧本」。
触发事件 请君入瓮:提供「机会」或「危机」以完成身份连接。

例如:我在地下室没信号缴停车费,你能不能帮我通过二维码交一下,我出车库就给你。(过了一会儿立马得到回款,甚至在缴费页面还能看到对方开豪车入场停车场的照片)
激活急迫感或情感依附,推动被诈骗者进入「剧情」。
上升剧情/承 服从性测试:通过小额回报、同理话语、共享秘密等形式构建关系并进行承诺。

例如:你昨天给我应急的钱我成功把我的投资账户给解套了,还盈利了一些,我多还你一些也算是你参与投资了~
逐步投入,使受害者付出时间/情绪/金钱等沉没成本。
中点/虚假的胜利或失败/转 通过一次大奖励或证明,让怀疑度再次下降。或反向利用情绪波折,以虚假的失败迫使被诈骗者恐慌,再重新出现「拯救」被诈骗者。

例如:我这段时间被监视了,所以我没办法跟你联系,我现在已经逃出原本待着的国家,我打算来找你。
强化已投入的正反馈,触发沉没成本效应。
反派逼近/危机高潮 利用自责心理:当被诈骗者察觉被诈骗,甚至是故意制造被诈骗的危机感时,反向利用被诈骗者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诈骗者表现出脆弱或包容的方式,迫使被诈骗者产生自我怀疑和自责。

例如: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我要诈骗你早就诈骗了,我这样帮你你还这样怀疑我……
通过触发沉没成本效应并激发被诈骗者自我攻击,从而完成剧情共构——我真的多疑了吗?
失去一切/合 当被诈骗者通过共构后,会开始完全信任诈骗者,被再次进入新一轮的服从性测试,直至被彻底诈骗。 从现在开始,你接受现实,就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失败、理性崩溃与被骗的事实。
灵魂之夜

(指剧情里即将进入最终剧情前的平缓剧情,往往在这个剧情会有关系、角色的死亡,并让主角得知某个真相,或是重新认识到某个意义)
当诈骗者抽身后,被诈骗者仍然处于「剧情」当中,依旧不相信自己已经被诈骗,甚至被诈骗者开始自我说服,并完成对诈骗者的剧情补完——他并不是在诈骗我,而是在准备下一次的「任务发布」。 完成分裂与投射心理防御机制后的被诈骗者,甚至会开始怀疑外界的质疑声事实上是在破坏自己的「幸福」。
结局 这便是被诈骗之后的剧情,被诈骗者通过被动强化自欺逻辑后,为了维持自尊开始进行彻底的合理化过程,以抵消内在的自责、尊严受损、痛苦等情绪。 认知失调调和的标准句式:「至少我付出过真心。」

其实防诈骗的解决方案也就是上面内容里的手段拆解,和有意识地识别心理共构。


被诈骗者是否也需要付出「代价」?

这是一个衍生话题,是因为朋友弟弟被诈骗这件事的思考。被诈骗者虽然只有 18 岁,在澳洲留学,他已经隐瞒了最开始的一笔 15 万刀的款项,说自己准备参加夏令营,这笔款项已经被诈骗。当他准备汇第二笔款项时,他虽然有意识到自己被骗,但仍然自我说服。以至于最后他给国内的母亲打电话时,最终母亲传达的信息里包含了几个作为母亲,或者说是一个女人最在乎的两件事:

  • 你好好学习;
  • 这件事只能我们知道,不能告诉其他人;

第二点很好理解,她在当下的本能反应仍然是关乎自己的尊严,特别是当自己的姐姐的儿子(我朋友)也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她最希望的是这件「家丑」不能让更多人知道,特别是自己从小比到大的姐姐。(这一点我在莫比乌斯频道里有提到)

至于第一点,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我的孩子被诈骗,我是用安慰的方式让他避免悲伤,还是需要设定「惩罚」让他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我显然是一个会设定惩罚机制的,比如每个月减少部分生活费,让他意识到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否则他可能还会被第二次诈骗,因为他从此知道了自己犯下再严重的错误,母亲都会成为一个符号来规避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当然,这是一个开放式话题,需要考虑当事人的认知水平。比如当事人就是一个活在信息封闭的世界里,他的一切「准则」都来自于母亲的命令和安排,那这样的人被诈骗第二次是迟早的事。

换一个视角,如果我是这个被诈骗 15 万刀且没有被处罚的人,我可能会让这个诈骗「继续」,我会继续剧情部分,后面诈骗的钱其实都是我自导自演落入自己口袋的钱。

这是后话啦。


利用人性的连环诈骗

之所以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如果这一次不受到「惩罚」,一定还会有之后的诈骗发生,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了母亲这个免责符号,更关键的是,他的独立思考在这一场事件里被完全剥夺了。如果我是诈骗犯,接下来的诈骗一定是「情感诈骗」,即一个刚被骗了几十万、陷入人生低谷的男孩,最需要的就是知心大姐姐(甚至是母亲符号)在异国他乡的精神安慰。

杀猪盘之后,就是「权威系统」上线,帮助追凶查案,再进行一次诈骗……

但凡在被诈骗之前哪怕是上小红书搜索一番也不至于被诈骗。

人赚不到自己认知水平以外的钱,也会优先失去与自己认知水平不相符的那部分钱。


陷阱题

被诈骗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共构是「受害者有罪论」吗?

* 「如何做好一个诈骗犯?」是标题党,与文章实际功能不相关。

小区房价继续走低我有一定责任

2025-11-02 17:52:41

Humachine 里整理的是原本发布在 Telegram 频道的内容,积累到足够的时候,就可以分类整理成册。今天继续聊聊遛狗时遇到的那些事儿。


小区房价继续走低我有一定责任

电梯里遇到一对母子,儿子可能4、5 岁,大概是最近才看了《南京照相馆》一类的电影,还在深深的爱国情怀中。见我上电梯(而且还带着耳机),但是我其实还没有播放内容,于是听到这对母子的对话。

儿子:妈妈这是什么狗狗啊?

见我对他们的对话没有反应,妈妈开始自由发挥:不是什么好狗,是日本人的狗狗。

儿子:但是好乖哦。

妈妈:我们不是才看了电影吗,这些都是日本人的狗狗。

见我依然没有反应,可能要准备进行机会教育了,我抬起头对她很温柔的说了一句:那你也让你老公少看点日本 AV 吧。

妈妈被这个突如其来的话噎住了,她拉回自己的儿子保护在自己身边,看得出这个动作绝对是出于本能,还蛮动人的。

因为我最近依旧是杀人犯的形象,棒球帽、胡子拉碴、冷笑脸、牵了两只见人就笑的柴犬。


刻板印象到飞起

在我们收集的各类案例里,原生家庭是医生或老师的家庭,家长和孩子心理有问题的比例是最高的,这个定律放在养狗上也不例外。

这两天奶子和咪盔上学寄养的狗公园发生了一件事,狗公园里有一对外国夫妇收养的流浪狗,因为他们回国,这只流浪狗长期被寄养在公园里。因为是一只中华田园犬,还是没有绝育的少妇,所以她难免会表现出「护院」的本性。但事实上,这只少妇狗并不凶,她会帮忙处理狗公园其他狗狗的争执、也会确定外人有没有偷东西。

前两天,一只德牧的女主人在狗公园被这只狗咬伤了。她和老板娘私聊赔偿的示意,甚至还用命令的口吻说出了:

  • 通知这个狗家长,全部赔付我的疫苗费用;
  • 要求这条狗不让它在园区
  • 必须打死这条狗;

因为狗公园的老板娘是「狗本位」,所以并不接受这样的恐吓,可能没有来得及回复这位狗主人,她立马跑到狗公园的几百人群开始控诉狗公园的不作为,想要通过煽动民意的方式对狗公园进行讨伐。但好在狗公园的人大部分还是「爱」狗的,虽然在情感上支持她,但也在为公园说好话。见事情煽动不起来,自己说要打死狗的事情还败露了,她就丢下一句「你们不用管我了」,就离开了。

但这里面有几个缺少条件的不合理,例如一个养狗的人,而且还是养德牧这种回应程度非常强烈的大型犬的狗主人,竟然会说出打死狗这样藐视生命的言论,所以老板娘在跟我们闲聊的时候,公布了这个人的职业:某某医院整形科的主任博士——不得不说,职业滤镜完美的符合了刻盘偏见。

但又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点,按道理来说,整形医生并不会直接面对死亡,怎么会说出如此淡漠生命的话。但是细想,其实是合理的,整形关乎的虽然不是直接的生死,但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会性死亡。她对于生命的淡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是一种职业的能量对冲。于是我问老板娘一个关键问题:这只狗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显然,这只狗有严重的焦虑症,就跟那些家长是医生或是教师的家庭一样,孩子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紧接着老板娘补充了一个信息:这个狗主人的丈夫因为受不了妻子,自己领养了另一只狗,去重庆周边的避暑度假村租了一套民宿,长期在那里生活不想回家。

就此,一个完整的人物肖像出现了!


召唤师

遛狗时看到几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女孩子用小吉他砸了一个男孩的头,算是点到物攻的吟游诗人了。小男孩爆哭,小女孩的武器被大人没收,小女孩随手拿起一根木条没有咏唱地先攻,原来还是个双修。

为了怕狗被小孩子的哭刺激,我还等了一会,我路过的时候,小女孩指着奶子说:你信不信我召唤他咬死你。

小看了,同时还是个召唤师。


正义制裁虽迟但到

才感冒完,肝火极旺,正愁没人吵架。

电梯里遇到一个老太婆,家里两只狗就规规矩矩的坐在电梯角落一动不动,见我带着耳机,她开始骂我,说「还日妈养两只狗,闲得慌。」这不机会来了嘛,我看着她问她:「养两只狗惹到你了吗?」她见我不是善茬,也占着自己是老人的优势,继续骂:「我看不惯不可以吗?」

我回答:「你看不惯可以早点去死,不用吃这些苦。」

电梯一阵沉默,另一个人笑出声来。最后我跟那个人一起下的电梯,他给我说:「这个老太婆一直莫名其妙的,之前还骂别人外卖小哥。」


祝你能等到她坐月子那天

遛狗时听到一段对话:

小女孩:我今天想洗头。
老太太:不得行。
小女孩:为啥子?
老太太:不能天天洗头。
然后老太太嘟哝了一句:你以后坐月子啷个办哦。
小女孩才4岁左右。


要不你和李俊毅在一起得了

又听到一段对话:

小男孩:我和谢yuqi分手了。
他妈妈:为什么呢?
小男孩:她今天吃了李junyi的吃的。
他妈妈:你不准她吃别人的东西,你就给她吃呀。
小男孩:她不吃我给的。
他妈妈:为什么呢?
小男孩:因为我也是找李junyi要的。
他妈妈:那她该跟你分。


好骂

遛狗时,见证了一个「骂人骂七寸」的经典案例。

一个小男孩踩着平衡车在小区横冲直撞,差点撞到一个年轻女孩,女孩破口大骂「日你妈没长眼睛吗」,小男孩的妈妈见自己孩子被骂,立马反击「又没撞到你决(骂)什么决,没得素质」。

女孩换了个阴阳怪气的语气说:「哦,这个娃儿有妈嗦,我还以为他是孤儿在送外卖。」阿姨明显被这句话噎住,正准备骂。女孩补充道:「啷个,你这种没素质的都没资格送外卖。」

然后女孩不给对方任何反驳机会直接走了,众人目睹了这一切,也有人笑出声来,那个人就是我。

万圣节

2025-11-01 08:31:40

万圣节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是看大家不同的装扮吗?

不是,是看警察在街上会收走和带走什么样的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