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onojyun | 莫比烏斯修改

偏哲学和社会观察的博客,内容有深度。作者很喜欢莫比乌斯带,对占星和塔罗有研究。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onojyun | 莫比烏斯的 RSS 预览

情绪化推理

2025-10-06 11:00:00

最近发生了件值得站在第三方视角观察的事儿。

老婆的妈妈给我老婆发了一个抖音视频,大致是说中国某地的「算命师」因为封建迷信被罚款还是被抓了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前后来由的图文,让我老婆很「烦」,她是一个很有逻辑的人,所以往往遇到这种事情会需要一个逻辑层面的「合理解释」,即你发这个消息给我的目的和需求是什么,否则话题很难继续下去。

所以她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盼点我好的*

结果这句话引发了后面的争执,老婆的妈妈认为是我老婆「想太多」,也在后续的对话里做出了这样的预先定义,即「你想太多」「你太敏感」,以至于后面所有的内容都变成了「自证陷阱」,即无论老婆怎么解释她需要的是逻辑层面和就事论事的讨论,结果都会指向这个已经被定罪的罪名。

所以聊天内容当然是不欢而散,因为每一次想要就事论事地对一个事实进行讨论的时候,对方都会划走或是切换赛道,甚至用定义的方式认为对方就是在多想,最终我老婆想了个奇招:我有神经病,所以你不要跟我计较,以后也不要发这些不清不楚的东西刺激我。

招数是下三滥了点,但是管用就行。

* 因为这句话从根本上否定了对方「我是在关心」


情绪自洽与逻辑自洽

我在学生时代经常做一些「情绪煽动」测试,比如文艺节目名次落后时,我会先向几个「听风就是雨」的同学灌输一种类似「阴谋论」的逻辑,让他们对我们的节目被针对的「事实」深信不疑,再借由他们之口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通过他们自己添油加醋的能力再把这件事散布出去。最终,那些因为比赛输了的班级都陷入到了一种强烈的、共同的、甚至充满攻击性的情绪之中。

这件事后来被我老师抓到了,她批评我是个只会传闲话的人,而我的辩驳是:我一开始只是说了其中一个评委是为第一名编排节目的导师。这是事实,但后面如何被加工的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现在想想,老师带头让同学批评我好像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很显然,这种被煽动情绪的认知里,其实根本不需要逻辑自洽的部分,因为第一名的比赛节目是评委编排的,这个条件就已经可以不经过逻辑推理而得出一个确切的事实——而这个推导过程,就是情绪化推理,即当某人从他们的(主观)感受中得出关于事实的结论时,就会发生情绪化推理。

而上述的例子里是已经完成了「情绪自洽」的结果——即母亲觉得自己的女儿在多想、太过敏感;以及学生认为编排节目的导师偏袒自己的节目。其实你会发现,这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人们预设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多半是以「定义」的方式出现的,女儿是一个「容易多想」的人,导师一定会「偏袒」自己编排的节目,这两个前提本就是「自证陷阱」的一种,就算当事人不参与证明,也会因为他不配合的行为而被定义为「我说吧,被我说中了吧,他心虚了」。

也就是说,情绪化推理的自洽部分,是因为自己已经通过情绪给对方设定了某个前提,以此来作为坚信不疑的因,推导出他们最希望或是认知范围内所能接受的果而逻辑自洽首先需要一个外在逻辑,而这个逻辑是需要通过事实考核的,即结论是事实因果还是某种认知体系下的「合理推测」,并且需要得到验证,否则自洽部分是完全排他的,无法完成他恰。

然而,已经完成情绪自洽的人,已经不再接受就事论事的部分,因为情绪会带着他们对事实部分做出本能的逃避、对抗甚至是攻击。


自我矛盾的修复极致

不过很可惜的是,情绪化推理也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但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很好地修补这些在外人看来非常割裂、甚至滑稽可笑的自我矛盾。

另一个例子,在于与之前的一个朋友。她结婚的时候,她妈妈送了她一套珠宝首饰,说是给她的几千上万的嫁妆,但事实上这套首饰的收据还卡在盒子的内衬,是只值几百块钱的旅行团购物环节买来的劣质假首饰。当初,因为这套首饰,这位朋友产生了对母亲极大的厌恶感,她又是一个极其在乎眼前利益的人,会因为母亲不愿意给对方改口费,而在电话里跟母亲叫嚣「你是要弄死我」。所以当她得知首饰的真实价值时,当时她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对母亲虚伪的厌恶。

虽然很多人反对精神弑母,特别是因为利益与母亲之间切断「脐带联系」,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至少可以让自己处于与母亲平等的地位,利益只不过是一个砝码,因为只有精神弑母之后,自己才会从那个「是个孩子」的符号里面脱离出来,而不会被困在那个割裂的人设里面,既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又被「亲子关系」所要挟和绑架。

后来,这个朋友也和我们分道扬镳了,为此她还写了小作文,说自己虽然经历了那么多,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丈夫和母亲的怀抱,只有他们才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于是我半开玩笑说,现在她不会再恨自己的妈妈了,甚至还会感谢她当初送的那套首饰。

果不其然,她后来还真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感慨过自己的母亲多么爱自己,在结婚的时候送过自己首饰巴拉巴拉。

所以永远不用怀疑情绪化推理的自我修复能力,它就像谎言说一千遍当事人自己也会相信一样,只要他们坚信自己情绪下的逻辑,那么他们看到的就是自己最想要看到的一切。

当然了,这一切都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情绪化推理只能用来说服自己,或是像谎言一样让自己深信不疑,但它始终不能说服别人,更不能成为事实去迫使他人接受「现实」。


我必须承认,情绪化推理是「无解」的,因为如果当事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因为情绪进行所谓的逻辑推导时,旁人的说服都会被他一一拉到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甚至是为对方设下自证陷阱。

所以当初,当我被老师责难「散布谣言」时,我只是说出了第一名的编排导师是评委这一事实后,老师用一句话堵住了我的嘴:

「就算是,你能干什么?你还能改变排名吗?」

现在想想,这是个好问题,似乎也是破解情绪化推理的好方法。

车祸 VII

2025-10-04 10:41:21

(2025-全国卷)下列哪些是提升电动车品牌效应的方法:

A、通过分析起火/爆炸事故数据,改进电池安全;

B、利用事故中变形区域的数据,优化溃缩吸能结构的设计;

C、推广车祸自救、他救行为;

D、发生车祸后,立即遮挡电动车前后车标;

E、优化自动驾驶系统,确保系统日志中车祸前三秒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

F、正确积极引导车祸后网络舆情走向;

G、制造新型材料,确保能在电池起火后烧毁所有零部件;

H、拒绝非行业认可机构对电动车进行相关数据测试;

I、通过法务部要求用户删除有关产品质量的负面消息,联合平台删除有损品牌形象的相关账号;

J、断开卡车车头锁止后进行媒体式「碰撞测试」;

K、利用大字宣传、小字规避《广告法》的方式进行媒体公关;

L、维修时及时删除事故发生前后行车记录仪、系统日志等数据;

M、建议用户使用国产手机配置车辆控制权,指出 iOS 系统存在系统漏洞、越权控制等系统问题;

N、为用户提供安全气囊个性化颜色定制功能;

O、联合六部打击品牌方认定的网络黑公关;

低认知的认知上限:受害者有罪论

2025-09-30 11:00:00

又有人在博客私信匿名骂我,但是这次终于有主题了,骂的点是「我就觉得苹果很垃圾,你有什么资格评价小米」

所以你看,这群人就是理解不了「逻辑」这件事,我在昨天的文章里就没有提到一点关于该选择苹果还是小米的建议,我相信这群人也应该会用 AI 看文章摘要,但是就算这样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是足够的差,差到只要确定文章不是在「支持小米」,那就是「黑公关」。

关于认知水平低这件事,真的很难做到「理解」,而且会显得非常的「精英主义」,但这就是现实,因为彼此之间压根就无法理解对方的认知逻辑。这一点我蛮赞同户晨风的,与其讲道理,不如讲结论,否则要给一个完全没有基本逻辑的人讲清楚一件事的内部推导过程,只会被对方用低认知的方式从题干质疑到动机,再不济就是阴谋论。所以他直接用安卓和苹果来分出二元对立的世界,也是为了方便这群人更容易地低认知理解世界。

昨晚也有一位朋友在 Telegram 私信问我:

就是研究了一些哲学和逻辑学。但遇到的能起争执的人都不讲逻辑,甚至于把熟练运用谬误当做一种智慧。这样的情况如何自洽?

难道这样的认知差异之间真的会导致「无法沟通」?这倒是值得来聊一聊的话题。


经典不衰的受害者有罪论

聊这个话题之前,刚好看到一则有趣的论坛帖子。

预约了直营店换电池,到达时间晚了几分钟,现场人员说已经安排好了让坐在一边等着即可,因为之前有过维修经验大概等了 20-30 分钟才来人做检测,所以这次等了 1 个多小时才感觉好像哪里出问题了,去问店员发现售后流程被自动取消了……

询问原因,店员说刚安排了检测流程的瞬间,系统因为判定超时所以自动取消了,然后他们就没再管。后来道歉又说可以插队安排检测、维修,结果最后告知人太多实在排不上了,如果今天换电池就要把手机放在店里明天取,并且没有备用机,白白浪费时间真的气死!

马上就给 400 打电话投诉了,看看后续会给出啥处理结果。

V2EX|去 Apple 换个电池差点被气死

可想而知,这样的帖子下面一定都在揪着「迟到」不放。当然,在我这里我也认为「迟到」,特别是契约关系里的迟到本就是「程序不正义」。

于是我在下面看到了一条比较有趣也很有代表性的评论:

虽然 OP 觉得这不近人情,但 OP 主和苹果之间是合同关系,带有时间条款的合同关系。在旅游业,OP 主这种叫 no show,旅行团里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发团,结果你自己不出现。全天是不会等你的,飞机和船都不会等你。 你想怎么样呢?你晚了,苹果给你一个小时的空窗期啥也没干,总不能反手一片小作文上来骂你这个顾客吧。那排你后面的呢?人家按时履约,就该被你插队?

当然,我以下所谈及的观点是我在相信当事人所表述的「事实」,而非进行第一层质疑和推测,比如我认为他提到的「迟到几分钟」是在社会公允下的 10 分钟以内。如果当事人有故意隐瞒和偏向对自己更有利的表述,那么要讨论的就不再是事实本身,而是题干的真实性。

从题干的逻辑来推,当事人迟到,的确是「程序不正义」,但是「现场人员说已经安排好了」也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契约仍在进行,并没有因为当事人迟到而发生违约被终止;接着,导致服务真正终止的原因,是「店员说刚安排了检测流程的瞬间,系统因为判定超时所以自动取消了」,虽然工作人员有进行补救措施,但由于当天的排期过满导致无法预约,那么这种操作流程上的失误、或是意外,才是导致这次契约关系被终止的根本原因,也存在「程序不正义」的部分。

以至于后续的插队排期等补救措施,本身不再属于契约关系,因为他们的契约关系在「订单自动取消」的那一刻就被迫终止了,所以是否插队成功并不是工作人员需要向当事人承诺的义务。拆解一下这个契约关系里的结构:

  • 当事人迟到 → 程序不正义/违约可能性 → 可能导致契约终止
  • 现场人员告知已经安排好 → 前序程序不正义被消除 → 契约继续
    • or 现场工作人员明确感知因迟到导致契约无法继续进行 → 违约/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
    • or 现场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因为迟到,所以导致排期可能受阻或延后 → 契约变更/当事人承担迟到之「代价」
  • 因工作人员操作问题,导致订单被自动取消 → 程序不正义/违约可能性 → 实际已经导致契约单方面终止 → 苹果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 违约责任:减少损失 → 利用优先处理方式处理专案 → 这是苹果必须履行的义务吗?这是顾客要求插队的吗?
  • 无法顺利完成契约 → 苹果应该承担怎样的违约责任?

这个契约关系有五层逻辑,当事人的诉求虽然是一句气话,但是已经包含了他希望得到对方对违约行为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即「白白浪费时间真的气死」。

于是,经典的受害者有罪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覆盖了所有的事实与逻辑部分,得出一个最终结果:因为你迟到,所以苹果的违约责任也是可以被覆盖和吸收的。


认知降维能更好地确信自己的确信

昨天提了一嘴认知降维的过程,今天正好就着这个例子来「实操」一下。

  • 质疑事实,这是在保持清醒,从多个维度避免自己陷入沉默螺旋;
  • 质疑观点,这是在保持独立思考,但质疑本身是需要提出新的观点,而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那叫抬杠;
  • 质疑题干,这种往往会发生在无意识「对抗」的人身上,他们会因为无法带入、或是不想代入某个命题或观点时,会采用质疑题干、纠结条件、纠缠事实细枝末节来规避所谓的「回答风险」;
  • 质疑动机,不仅无视事实、不还原事实,且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以最坏的方式揣测对方,从而引出动机不纯的结论;
  • 付诸逻辑谬误,A与B不同,只要证明A是错的,那么B就是对的;
  • 付诸阴谋论,甚至有的人不需要任何证明的过程,因为阴谋论根本不需要逻辑思考,有再多的事实摆在面前,都可以通过循环论证的方式使其陷入自证陷阱。
  • 认知降维是从上往下的深入,甚至完全无视上层的部分。

首先,受害者有罪论是最方便的撇开事实的部分,或者说这类人的认知会认为「瑕疵」就是事实的全部,用受害者有罪论从根本上质疑当事人的动机。质疑动机的好处,是为对方设下了自证陷阱,以剥夺对方后续的发言权,以迫使对方闭嘴的方式再次证明自己的推断。

紧接着,便进入到非A即B的流程,即当事人的迟到是「错」的,所以苹果无论怎么处理当事人的订单,都是当事人所要承担的后果。我虽然是一个「行为-代价论」的拥趸者,但前提是当事人「有选择的权利」(没得选也是一种选择,这里不再赘述)。就像是帖子里有一个很好的举例,他去 4S 店维修汽车,抵达时工作人员告知对方他们要去吃午饭,一小时后才能回岗。于是这个人利用这一小时去其他地方闲逛,而不是傻等在 4S 店。也就是说,如果在原本帖子里的当事人,被苹果工作人员告知等待时间较长,那他也有选择是否等待的权利,而不是当他得知契约仍然进行,自己只能等待现场。

我不知道后续还是否会有阴谋论的部分,比如质疑当事人根本不是苹果用户,所以没有资格批评苹果……

如果你保持独立思考,就会发现突破这种认知降维的方式就是重新回到事实部分进行讨论,比如当事人到底迟到了多久,以及现场的工作人员是否对迟到做出了对应的反应等等,从而还原事实的真相(当然,可能也没有人这么闲),所以更多的是,人们更愿意用臆断的方式来确认他们所相信的「事实」。


人们能赢过这样的认知降维吗?

虽然我在博客教过如何降维打击,但这些手段也是模拟认知降维把对方拉入低认知水平陷入自证陷阱。也就是说,我虽然知道如何降维打击,但我确实打不过认知降维的人,别想着用升维打击的方式打击他们,他们会从质疑你的动机从根本上否定你的设局。

打不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必然自洽,且认定了他们所认定的事实,就像是一个拖着屎山代码能够运行的三角形轮子的汽车,颠是颠了点儿,但至少还能开还能往前看,那就不要想着去修改和优化它的代码,而且让他们看到真相未必是件好事

这就好比有人坚信地球是平面的,甚至因为这套理论得到了众人的追捧,然后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说地球是圆的,而且还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你觉得这个地平说的学者他是接受这个全新的知识,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开始诋毁地圆说的群体?更甚,还会发动六部委对「地圆说」进行压制和清朗运动。

认知的改变一定是从内而外的,外部的认知再强,哪怕是事实就是如此,因为认知偏差会重新修正这些事实,以符合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一般来说我会建议人们遇到这样的低认知水平的人,能逃则逃,虽然逃避很可耻但是绝对有用,因为纠缠只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包括一些人抱怨他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人,我也建议他们「逃」,先从经济上独立,再进行精神上的弑父弑母。

如果你真的想要跟对方硬刚,也有对应的办法,比如上次我在《为什么跟傻屄吵架吵不到点上》骂滚蛋的那个傻逼,现在他也已经注销了自己小宇宙的账号,或许就是因为我揪住了他一个致命的死穴,他评价别人的节目是垃圾,但是自己却做出了一个一期节目一个粉丝都没有的节目,因为这个致命点,他先是关闭了节目,随后又注销收听时长超过 300 小时的账号。

所以,当昨天那位朋友在 Telegram 问我:就是研究了一些哲学和逻辑学。但遇到的能起争执的人都不讲逻辑,甚至于把熟练运用谬误当做一种智慧。这样的情况如何自洽?

我给他的回答是,需要分出两个方向:

1、是需要使用哲学和逻辑学这个具体的工具说服对方?

2、是用其他方式(不排除骂人)压制住引起争执的对方?

你更希望是哪一种方式?

因为自洽如果是在「输了」之后再自洽,这件事很容易形成内耗。除非从一开始就能自洽不要和这种傻逼争论。

  • 第一种,你如果能放下身段,不去用那些对方无法理解的工具进行说服,那就自降认知和对方进行「不要脸」的争论,然后参考《骂人骂七寸》
  • 第二种,直接参考《骂人骂七寸》

我觉得骂人是不对的

对对对,你说的都对。

打不败的米式胜利法

2025-09-29 11:00:00

首先必须要承认,我不算是合格的米粉,我在小米 4 之后就不再使用小米超过 2000 元的产品了,但是我也不算是米黑,因为它确实没什么好黑的。这两年的媒体公关,只要你看「合订本」,都会发现米式胜利法在里面的标准运用,甚至俨然已经变成了「皇帝的新衣」,所以再揭穿也没有什么根本意义,倒是在群体的裹挟下,有人比雷军更着急维护这套胜利法的实施情况。

这两天我在 Telegram 提了几嘴小米,刚好有一个朋友也跟我聊起了小米营销手段这件事。

中国的媒体公关真的不能看合订本。

比如今年 5 月份,小米全网投放了自研芯片玄戒的媒体公关,那个感情牌打得飞起。然后 9 月发布小米 17 系列的时候,芯片用的是骁龙 8 至尊。这种前后逻辑的矛盾,真的很想抽这个公关媒体策划一耳光。难道他们的每一次新闻发布会都是制作一个新的、没有上下文的公关吗?

前段时间西贝的那个公关也是一坨屎,包括现在西贝还在进行自我麻痹骚操作。中国是真的没有合格的危机公关公司,不过这套系统 AI 应该很快就可以取代了。

#肛门里面插筷子

还有比如小米在 17 Pro 系列的广告里写出了「逆光之王」这样相机功能描述,但又在小字部分解释了所谓的逆光之王只是他们的「产品设计目标」。其实这种「*」解释的文案一直都有,此前小米的发布会都会利用这样的文字游戏,只是这一次被更多人「发现」了而已。

几乎在看中文广告的文案时,我都不会对那些有「*」注解的词语有过多的信服度,因为它的「最终解释」一定是与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出入的,而是由这个广告主用另一种他们自设条件、自改游戏规则所得到的一种「实验结果」。久而久之,一个广告文案里面的「*」越多,我就越会对这个产品有所警觉,这种「*含量」越高的商品,就意味着它脱离行业标准越离谱,所以才会用各种注解来解释自己那些煽动性的文案里到底暗藏着多少水分。

——《不允许的多重含义*》

公关下的个体认知

朋友和我争论的核心在于,我是一个苹果用户,是没有资格评价小米产品的。而我想要讨论的是,这样的公关宣传对于个人层面的感受问题。

就拿「逆光之王」来举例,产品设计目标不是不可以,哪怕这是另一个公关手段,比如当所有人都为此做出了批判时,小米再站出来用结果证明了自己已经完成了设计目标,我认为这也是非常屌的公关事件。但从公关里脱离出来,个体是否有「资格」对某一个公关提出异议?

这就好比是人均 3000 元的创意料理,给所有食客推出了一个空气分子料理,号称可以从一个空杯里面喝出超过 500 种的花香,如果是老饕,则还能理解出它对于这款空气分子料理的独特理解。于是一群人花了这个冤大头的钱去尝试了这个空气分子料理,因为价格划分了人群,付得起 3000 元吃一顿没吃饱就撑的东西,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身份标签,为了维护这种标签,就算尝不出任何味道,都会被引导着去理解这个空气分子料理里的奇妙之处,更有甚者,那些为了证明自己是老饕的人,开始各种瞎掰他们从一个根本没有东西的东西里吃出了人和宇宙的关系。

当人们被稀缺性、神秘感、认同感、不可知、意义赋予迷惑时,人们会主动为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事情赋予他们所相信的意义,并且形成群体效应,从而变成一个群体内部的公共意识,甚至是经过文明的不断演化,而变成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人和产品一样,他们都有被拆掉品牌包装纸的那一天,除非人们找到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卖包装纸」。

——《聚光灯下舞台之上》

反过来,个体也会将自己的认知进行「公关化」,比如我认识一些朋友对咖啡非常有研究,他们总是能从咖啡里闻出各种花香,但是我确实没这个能力,但是我的嗅觉又能分辨出香水的前后调。所以我会向他们询问到底是怎么从咖啡里闻出花香的,他们虽然解释了很多烘焙的手艺,但我就是闻不出来。他甚至会和其他人争论关于咖啡香型的问题,他认为咖啡香型会影响到一个人能否从咖啡里喝出「情绪」。

有一次我送过朋友一包当初还很火的云南咖啡,他闻了闻说:「有普洱的香味。」

我:「是吗,它介绍说自己是玉兰花的香味,还有橙子和巧克力香。」

他:「我再仔细闻闻,确实不是茶香,是花和水果香。」

我:「但是我寄过来的时候是混在普洱茶里的。」

我明显看到了朋友脸上的尴尬,但如果第一下就是闻到了普洱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主观感受就一定要符合公关认知吗?


从质疑题干到质疑动机

因为上述的逻辑,我为自己争取到了虽然用苹果,但是仍然可以评价小米的「资格」。于是朋友又提出了另一个论点,来证明米式胜利法并无问题,他强调「苹果的宣传里也有这些注解的部分,你怎么不说?」

为此我还特地打开了苹果和小米的官网,在页面最后查看了两个广告宣传里的「*含量」:

截图来自 https://www.apple.com.cn/iphone-17-pro/

苹果的「*解释」比较多,但几乎是围绕具体的数据来源和规格解释,例如它号称玻璃背板的硬度、电池容量提升、镜头组优化的升级是对比上一代 iPhone,以及解释了展示页面内的游戏截图是否是已经上线的游戏等等。

截图来自 https://www.mi.com/prod/xiaomi-17-pro?spmref=MiShop_PC.mihomepage.mtl_68d0931c799ab50001357c84.1

而小米的「*解释」,我一开始只看页面的最后发现「少」很多,但少归少,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大家自行判断它的真实含义,我现在是不敢妄加揣测这个企业的「文字游戏」了。

本网站提供的屏幕图和产品说明展示图,均为参考示意图,部分图片由 AI 生成,实际情况以实物为准。

另外,小米的大部分「*解释」其实是在页面内的,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最终解释这些数据的来源是「数据来源于小米实验室」。有一个有趣的是,页面里有部分人物肖像,被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甚至不在这些模特附近的区域解释了这些人的「可能真实身份」:*页面中,部分拍照页模特为 AI 生成。但究竟是哪些,这些所有的指向都是模糊的。

我向他做出这样的对比,是想告诉他在所有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个体是不能完全相信公关说辞的(哪怕是所谓的警情通报)。特别是当信息还在玩文字游戏的时候,那么隐瞒的部分是需要通过证据和再次确认已完善信息的,哪怕是推测也不行。

因为这两个截图,我朋友生气了,质问我「怎么证明小米宣传页上哪些使用了 AI 制图」,我肯定回答不上来,但我相信如果所有的产品宣传图都是 AI 制作或者 AI 微调的,小米仍然可以通过这样一句最终解释权而被全部覆盖,也就是说小米的公关是在模糊适用范围,以营造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公关解释权;而苹果的公关是在约束适用范围,以避免产生更多的歧义。(不过,苹果历史上上也出现过「人为修饰图像」的宣传争议)

于是,他又升级了对我讨论这个话题的「动机」质疑——你是不是汉奸啊,怎么老帮苹果说话。

你看吧,从质疑题干到质疑动机,完成这个认知飞跃,几乎已经上升到了自证陷阱的层级,我再做出过多的解释只会留下更多的「我是汉奸」的证据。


米式胜利法的精髓:认知降维

惹怒这个米粉朋友之后,我也稍微引导了他进入到更深层的认知降维部分,比如引导他怀疑我是收了苹果公关费用的「米黑」,在用这种公开途径的方式黑小米,他甚至还相信了,他当然相信这样的阴谋论,因为所有的信息在这一层级已经全部失真,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所坚信的部分。

这也是我在《阶级歧视到底在歧视什么?》留下还未讨论的部分——信息失真。

  • 质疑事实、观点。信息在这一层还是可以进行讨论和分析的,信息当然围绕着已经发生的、即将发生的、可利用奥卡姆剃刀进行裁剪和调整的;
  • 质疑题干。信息在这一层已经脱离事实与观点本身,即讨论命题的失真;
  • 质疑动机。已经完全脱离讨论命题范畴,开始对问题提出者进行「失真化」,通过建立自证陷阱的方式让当事人失去讨论命题的资格;
  • 诉诸逻辑谬误。大部分信息失真,仅保留问题提出者的部分观点,但这些观点被用作负面信息,从而证明其错误。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些人会揪着别人的用词造句、甚至是标点符号的瑕疵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 诉诸阴谋论。所有信息失真,包括原本自己所支持的观点也被失真化,从而用另一种完全不可控不存在的方式来作为证明,以完全合理化所有人事实与观点。

从上往下,便是认知降维的步骤,也是渐渐将信息失真化的过程。那如果信息从一开始就是「失真」的呢?就比如小米在宣传海报上藏在各个角落、用文字接近底色的方式隐藏的真正信息,其本质是在模糊掉原本需要第一层级的部分。

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人,特别是所谓的米粉和米黑之间的讨论,都直接进入到质疑题干和动机的层级,相互质疑对方的行为,而不是质疑产品本身——用「产品设计目标」作为宣传内容,还美其名加上了引号来作为解释权,那这件事情本身从事实和观点的层级,人们应该讨论的是它是否已经违反了《广告法》,而不是「小米有能力做到这件事,而是他们不想这样宣传」,你看,回到题干的部分真的太容易赢麻了。

这也是很讲事实讲逻辑的人,根本打不败米式胜利法的核心原因,因为认知模式就不在一个层级讨论问题,米粉进入不到质疑事实和观点的层级,而讲逻辑的人又不肯跳入对方精心设计的自证陷阱之中,最终只能一地鸡毛地互相问候全家。当所有的信息都被失真,原本需要通过事实和信息形成逻辑的人,只能抓瞎认输。


吃什么是当事人的自由,但逼着我吃就不太合适了

当然,用什么产品、觉得什么东西更好、将什么东西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谁比谁更高级。之所以小米用户当年被认为是「屌丝」,是因为群体效应之间形成的身份割裂,如果作为个体非常在乎公关评价带来的影响,那不用小米的产品本身也没有错。

因为市场最终会给出关于产品受欢迎程度的认定,所以与其互相买卖公关黑对方,其实本质上来说也只能作到不同层级的认知水平里,为对方制造信息茧房罢了。

所以吃不吃别人递来的东西,决定权在你自己,而不是在于公关说「吃了它就是爱国」。

妓女爱上嫖客的构成要件

2025-09-26 11:00:00

为了避免是标题党,先说妓女爱上嫖客的事儿。

这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事儿,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自觉不错的小姐,在异国他乡算是一种「疏解乡愁」的方式。但是呢,我这个朋友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对这样的女性没了兴趣,以至于他们虽然上床了但是并没有发生性关系,最后还是付了钱让对方走人。对方光着屁股穿衣服时,不停骂我朋友,说自己从来没遇到这种神经病之类之类的。

但是他们俩在这次「交易」后还保持着联系,于是渐渐地发现这个女性对我朋友的「依赖感」增加了,朋友开始慌了,被我们调侃大概率是被对方喜欢上了。虽然这句话有点不那么好听,但是这个底层逻辑却是通用的,即妓女爱上嫖客的构成:

  • 你拒绝了我;
  • 你跟那些臭男人不一样;
  • 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我不能征服的男人;

反过来,男性也会因此爱上一个明确拒绝了自己且在外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对象,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同一个构成要件,但又有微妙的差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男高桃花癫

在古代人没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系统下,每年三月桃花盛开时,总会有那么几个「奇怪的人」会上演奇怪的「情感大戏」,比如总觉得自己常去光顾的青楼里的女子都喜欢自己,哪怕是被拒绝了,也认为这是这些美艳动人的女子对自己一场关于真爱的考验。

如果你有留心过新闻,你就会看到一些关于高中生认为全班的异性都喜欢自己的新闻,而这些学生最后往往会因为他们的执着而被迫退学。只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才把「桃花癫」这种按照时节命名的「怪病」,科学化地解释为了「钟情妄想」,即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

从非医学的角度,钟情妄想的本质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误读。特别是高中生还在构建「我是如何被看见」的哲学命题时,因为追求自我存在感,而构建了一个「必然爱我的他者」。无论这个他者如何拒绝自己,他都认为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考验,以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对方全然的爱。往往这种孩子,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之中,是极少得到关注和爱的,所以才需要建立一个与他者的「确定性」关系。

而这种对于自我存在感的追求,并不是只有进入「病理」状态的人才需要的,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他者建立的存在感,只是存在强弱程度的区别罢了。

「妓女爱上嫖客」的构成要件虽然用词有些粗鄙了,但其构成要件其实就是这种「从他者获取存在感」的内核。特别是当这个女性长时间都只是因为钱色交易与他人构成存在感联系时,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异类」,至少在短时间内,她的大脑是很难从这种多巴胺成瘾里面恢复出来的。


谁会不喜欢人渣啊?

最近家里换了一种香氛,起初我觉得它的味道非常好闻,是符合季节性的桂花香,但是三天之后,我再想要努力从房间里察觉到这种香味就变得越来越难了,除非我是因为出门后再回到家的当下,我会因为开门闻到香味而获得瞬间的愉悦感,但很快这种惊喜就会消磨殆尽。

人就是喜新厌旧的东西,这件事倒是有一个很好的外归因:大脑。

人的大脑的适应性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它可以很快地适应某种固定模式、所处环境。比如你甚至可以闭着眼睛,在自己住了好几年的房间里从A点到B点。正是因为这种熟悉感,在人们从忙碌的工作回到居住地时,会在大脑中激活催产素和血清素,以提供安全感以及睡眠准备。

——《所谓的爱,是从离婚那一刻开始被定义的?》

三天大脑就会对家里的香氛麻木,以至于再也没有最开始闻到它的那种「愉悦感」。对于一个长时间保持钱色交易的女性,当她突然遇到了一个跟那些「臭男人」完全不同的男性后,这种对大脑的刺激远超过性对她的刺激,甚至对你来说,性反而是麻木的,而这种异类的男性,在拒绝了她之后,导致的激素瞬间紊乱是麻木的救赎。就好比那些阳痿的男性,会渐渐走上看「阉割视频」的路径一样,起初是因为这些阉割的视频会短时唤醒他们的痛觉,甚至还会因为这种瞬间的痛觉引发勃起,从而破除了阳痿的魔咒。

爱上人渣,或是那些求而不得甚至是受制于禁忌的爱,本质上也是在追求这种刺激,或者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对象能给自己麻木的感官更大的刺激,从而误以为这就是「爱」的本质,就像是人们虽然知道「吊桥效应」,但在当下那种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的感官,其实是很难理性地进行拆解和分析。

青楼女子最会撩人的不是她会多少曲谱、会多少诗词、会多么的千杯不倒,而是在当下故意弹错的那一弦,让那个心念已久的小情郎抬头与自己看似不经意地四目交接。


必然的结局与病态的依存

妓女爱上嫖客,而嫖客最害怕的是妓女为自己做了一桌饭菜。关于这个结局的讨论,可能内容有些震撼,请酌情阅读

如果对方也是「异类」,这种刺激就会越强,特别是当这样的刺激出现在自己已经长时间麻木的感情生活、或是存在感持续走低的区间内时,那它能够带来的意义感和冲突感会更让人误以为是「真爱」,因为这样在刺激下爱上的人,结局是什么可想而知。但如果这里面还追加了一个前提条件,假如这个人是一个完全无法照见自己的人,是一个存在感只能通过他人提供,就像是离开了镜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时,那这种存在感的索取最终会变成病态的依存,从而进入到钟情妄想的程度。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些真爱也是在这种「仇人变情人」中诞生的,那这件事本身得放回在时间轴里去重新解读,就像王子和公主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然后呢?谁都不知道然后是什么,会不会生活本来就是一地鸡毛,而这些一地鸡毛的部分才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活着的痛处和存在的证明。

但同样,我也支持一个观点——即「去经历」。就算我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视角拆解一个钱色交易的女性会爱上那个「异类」的男客人,但局内人没有必要那么清楚地看到这一切,唯有经历才是完整的他们。

理性仅仅只是阻断内耗的防呆机制。

现代孙子兵法

2025-09-24 14:00:00

苹果:* 发布 17 系列新品 *

小米:删 16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