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ZhanBin | 詹斌修改

博客名:游山打猎。初代博主,奇遇花园咖啡馆创始人,疫情后移居日本。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ZhanBin | 詹斌的 RSS 预览

守住价值观里的那头牛,谈川普想要三任和品牌向马斯克交保护费

2025-03-31 11:55:00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还是很受震撼,《品牌在X广告上花费象征性金额以取悦马斯克风险,而是数十亿美元的风险。”,原始内容出自英国金融时报。我其实处于接受不能的状态,因为一个拥有这样多元产业的马斯克,为什么能够毫不避嫌成为政府部门最高几个权限的官员?

这就让我想到曾经 X 问过“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信任马斯克的”,得到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就是好些年前他通过 X 言论影响特斯拉股票开始,再到炒作 Doge 加密货币,都超出了我的认识和接受范畴。

我是想说,人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个很简单的段子,就是你有一百万会捐给国家吗?会!你有 10 万会捐给国家吗?会!你有一头牛会捐给国家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我真有一头牛”。

在讨论价值观的问题是,人们很可能会把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人人平等之类当做 100 万或者 10 万,但是持续不断的放弃,或者持续不断的“伪作”,真的等到自己的那头牛的时候,或许就也轻易交付出去了。毕竟它是个价值观的,头脑里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成本。

但其实呢,如果头脑的价值观的那头牛,那个底线也交出去了的话,那么结果可能真实的那头牛也没有了。

我之所以今天想讨论这个,是因为川普在寻求第三任总统,然后看到有人说,“对川普完全绝望,再也没有期待了”,但是,我是很奇怪,为什么还有期待呢?因为人品都不讨论,仅仅就煽动冲击国会这件事情,就完全彻底超出限度了,处于认知和接受不能了吧?

总而言之,因为价值观的那头牛还是不够确切,所以人们很容易放弃,于是,真实生活的那头牛也就很难守住了。

我是想说,至少从守住价值观的那头牛开始。

 

货与帝王家,和“川普当王”

2025-03-25 14:49:18

“货与帝王家”这个说法有点过于强大了。

最近在“在地与离岸”提到“中央和地方”这个观念,中国很多年来,背后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就是“中央集权”这个东西的存在,完全控制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个地方,那么学习的就是中央儒术扩展开来的知识,四书五经,围绕科举展开。而一个地方最大的想象,最高级的知识,都是跟中央的顶级知识分子有关的。

所以最后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它决定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什么是知识,一个什么是“好的人生”。这个东西其实在建国以后,恐怕是更甚。

建国以后应该一直来说都在发生的削弱地方,从削弱农村,到削弱地方,财政不断集中。也就是说“地方自治”这个概念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去了美国,去了加拿大,甚至在日本这样的地方,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各个“地方”原来有自己的法律,规则,原来很多是不统一的。同样,地方之间的博弈也一直在。地方自治的存在,决定了知识也是可以地方化的,价值也是可以基于“地方”来实现的,这给人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在地性,即使你想要站在世界中心去,至少地方一直留给了你一个后路。

我今天想讨论“货与帝王家”,最主要是突然想到,如果没有“帝王”怎么办?

或许这大概就是所谓融入到“基因”的东西吧。没有一个帝王可以成为依仗,人竟然是自由的,那多么可怕啊?谁来保证我的利益和成就呢?这大概就是寻找帝王的潜意识驱动了。

对于那么多“华川”来说,一个  King  就没那么难以接受,“川普当王”也成了一种诉求。虽然可能有美国体质的依仗,觉得差不到哪里去,但或许更多是,无法理解自治,也无法在一个自组织的世界里确定自我吧。

我不知道上面的讨论是否形成了攻击,我只能说我只是非常好奇并且按照我的潜在成见去努力理解和分析。

我还是很喜欢日本,每一个小地方都可能有一个用心的博物馆,有地方史/地方志级别的展览,而某些小小的街道,小小的建筑都可能有某种内在的自豪,让它建一个展览区域陈列自己的历史。

爬墙虎|长短句

2025-03-20 23:04:11

“你知道清理爬墙虎需要多少钱吗?”

社交媒体奇怪的提问,让人十分困惑
不是应该让这绿叶密密麻麻攀爬吗
会有很多细小的根茎裹住一切的表面
裹住对话,裹住凝视,裹住沉默

除非你决定要一个十分光滑的表面
你要有一个反射一切事物的表面
比如让日剧不要停留在没开始的爱情里
或者让伤痛的故事从图书馆里消失

所以要拆开扭曲的、纠缠的、咬住的藤蔓
挖开土壤抛去根茎撒上石灰浇筑水泥
刮掉一层墙面,打上龙骨悬挂镜面不锈钢
光线无法停留了,某些世界就开始消失

“请联系专业服务,报价5万到50万不等”

人类又死去了一批儿童|长短句

2025-03-19 13:41:45

人类又死去了一批儿童

我们都在等待死亡对吧
3月19日的东京,
这是一场合时宜的雹雪
等1000个孩子死于炮火时
我们对一千零一个孩子
已经失去了关切、担心和悲痛

等待死亡的人不再计算数字
我们也不再讲童话故事
所以在狭小的办公室
要打开所有门窗
让寒冷的风、湿润浸满这空间
这种愚蠢的袒露驱赶抽象

因为我们也不再敢看具体的图像
幼小的头颅,献血都应该被掩盖
社交媒体疲惫下来
那里没有哀痛、死亡和悲悯
我们也没有仪式甚至没有埋葬吧
所有的国王都衰老且暴虐

死去了童年,死去了童话
人类死去了又一批儿童

( 以色列对加沙最近的军事行动中,百名左右或以上儿童死亡。2023年10以来,估计儿童死亡人数15000人左右,占30%左右。)

关于“替人出柜”—正义不如尊重和体恤

2025-03-19 08:17:18

蓝天看到一个串蓝天看到一个串,其中一个点很感动我。

大意是一个跨性别女儿,小学生,有结交到好朋友。女儿妈妈担心将来这个“跨性别”问题会影响孩子们的友谊,跟对方妈妈说起这事情,两个人都很Nice,但犯难的点在于要不要告诉顺性别的小女生:一个(跨性别孩子的妈妈)会觉得早点告诉小朋友不会有性格偏见;另一个觉得大人理解的事情小孩未必能够理解,应该让跨性别孩子自己来告诉小伙伴。

回头跟跨性别女儿的爸爸说起,对方很明确,“不可以替人出柜”,“你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她自己的身份应该有她自己说。”

嗯,这是我很感动的点。一会儿继续。先跳过讲完故事:原来跨性别女儿一开始一起玩儿时,早就跟小伙伴说过了。

我自己感受是在于,在LGBT+有关的事务中,很多人可能都经历了一个逐步理解、逐步接受的过程,其中也不乏有“正义感”的顺直,会去维护少数人。但是,我会很喜欢那些努力去学习的人,了解到他们具体的处境,基于理解、尊重和体恤,习得一些原则和方法,并且把这个内化为行事原则。

就是你需要尽快把某些原则“条件反射”式唤起来。比如“不能替人出柜”。

前段时间有个热门日剧《大叔内裤穿什么都行》挺好看,一个古板大叔,显然是因为他的古板,跟宅家二次元的女儿、女装化倾向的儿子关系很差,但他无法忍受这种“差”,开始寻求转变。契机就在于遇到儿子一个 Gay朋友,然后因缘巧合几次相遇也变成了朋友,在对方教导下一点点学习了很多。

一个冲突点就在于,Gay朋友带着他男友参加聚会,大叔带着显摆自己的“进步”以及某种无意识说漏嘴,说出来那个男友的Gay身份。于是“替人出柜”,于是巨大反弹。

类似这样的话从屏幕中快要溢出来了,“你知道我们这些年保守自己的身份秘密有多艰难吗?”“你有考虑过他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周边关系的质疑和排斥吗?”“你这样,那我们如此这般多年小心翼翼的生活算什么?”

讲真的,屏幕外的我被屏幕里喷出来的话,喷晕了。因为我就完全没法把这个点内化为行动。

我有一种小小的努力,就是对周边的朋友能好就好点,然后对能坚持践行的进步就坚持。所以我应该是会希望营造自己周边是个LGBT友好的氛围。再之,我认识的朋友诸多都是互联网而来,对这些的身份忌讳要少很多。所以我应该会在介绍朋友认识的时候,会提前预告知,甚至当面提及。虽然自己都觉得“在把握内”,但客观来说依然是一种主观正义的驱动,而未必占足了尊重和体恤,只是觉得“应该这样才对/好”。

我这几年在这件事情上发生的改变莫过于此。一是,以前会更热衷拿顺直男性朋友开Gay的玩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社群“怯魅”的过程,但最近有所调整,玩笑还会开,但都偏美好/人性琐细向,也规避了“爆你菊”这些涉性有关。二是,“替人出柜”以及营造自己交流范围内的“友好”,需要更谨慎“替人出柜”,因为大多浅交往也未必需要知道,而且人们八卦之心还是会有不明的飘动。

最近看另一个日剧《日本最差劲的男人》有一集也是类似,当主角正义十足想要帮助一个同性恋向他父亲出柜时,旁边的友人都是非常坚定的告诫他,“不可以替人出柜”。

我是觉得世界总是复杂的,事情也是多变的,如果可能,多习得一些和人相处的原则,然后慢慢变成第一反应,恐怕是我们变得更好的路上必须要去做的。泛化一下,所有人的世界都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特殊疾病、抑郁、身家背景、特别经历,可能都构成他人的隐私、忌讳。你得到过的信任并没有被许可“传递”,所以要珍惜已得到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