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ZhanBin | 詹斌修改

博客名:游山打猎。初代博主,奇遇花园咖啡馆创始人,疫情后移居日本。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ZhanBin | 詹斌的 RSS 预览

希望我们能飞翔

2025-08-01 18:28:16

这两天一个在墙外的朋友又两三次和我diss国内,内心略觉无趣。

我之前也遇到这样的问题,陆陆续续反反复复被吐槽国内如何如何,我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处于那种强行耐着性子的烦躁,大概表现出来的就不太得体吧,毕竟很多情绪都是交流过程中“可感”的。

所以我是想要认真说说这件事情。今天直接发了条推,努力用“寓言”表达的方式,但我觉得就是如此,写得挺好的,share一下:

什么叫做恶意?

就是把一只小鹰绑住翅膀,丢到兔子窝老鼠窝里让它跟着它们摸爬滚打长大。

小鹰非常艰难挣脱捆绑,然后反复训练自己的翅膀终于会飞了。于是它飞到树上,天天看着兔子老鼠,大声嘲笑它们。

我是说,恶意是指让小鹰忘了去翱翔蓝天。

#与诸君共勉

我想把这件事情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那些以为自己明白的人,或者润出来的人,不少都会吐槽国内,不经意就会对比,而且有些还会往“支黑”的路上去走。我是不太想要在日常对话或者私领域里过多聊这些,原因如下:

这里其实有好几个层次。

1.

首先就是这种对国内的批评它某种意义上算是“认识过程”,如果完成就完成了,没有必要反复重复“继续”。今天说国内这个很搞笑,明天说国内那个很差劲诸如此类。极权的土壤长出来的都是奇奇怪怪的,它足以让你谈一辈子,但拿这个主题过生活,这辈子太凄惨了。

但是对一些人来说,是可以说的,就是他还处于这种渐进式完成的过程中,还在探索发现,发展认知。依然是好事情。只是,对某些“已完成”来说可能没什么必要,除非能够提供深入的观点。

2.

如果一定要说其实只有也有可能的情况,比如对处于上面“渐进式过程中”的人说,可能对别人有意义,这个时候是要鼓励的。一个人是否处于这种渐进式,是否有可能被改变,他/她是否需要你去改变,你是否愿意承担对他人发生影响的潜在责任,这在私领域就都是需要考量的。

然后再就是“公开”说,它是一种公共表达。虽然在逐步减少,但我肯定会坚持做一些公共表达,也希望深入认识或者找到好的解释方式(而不是吐槽)。

除了上述情况,有些人会把它代入到日常吐槽,私领域,我觉得没啥必要。两个人的关系,他人和自己的人生,还是不要在这样的重复吐槽里生长吧。

3.

对一些人来说是PTSD。人们在觉悟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不断有压力/被批评,感到厌倦烦躁,甚至有恐惧。持续几年或者很多年,就会造成略微复杂但还算深度的伤害。所以,诉说也是一种缓解,治疗的过程。

这种情况我勉强会听听,但我感觉很多人不至于,或者没那么强烈的症状。最主要是,这种诉说同样需要一种深度,用智力和情感深度讲述才有效果。把它放到日常里吐槽,不是缓解,而是应激反应,未必对“治病”有意义。

所以我也会慎重。X 上我觉得一个人在“治疗”,我会关注,点赞或者回复。一直絮叨的我会隐藏掉。

4.

还有一种就是秀优越/找成就感,“你看,我懂”这种潜在的心理优势。我前面这句话是中性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它有两个走向,一个是会极端化,走到“支黑”的道路,每天完全借助发现哪里不好,点评不好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种我会毫不犹豫保持距离。

还有一种是自我的反复确认,往往还是隐藏性的。就是一个人,尤其在海外,是对当下有不安的,需要这种对比来自我确认和自我鼓励。

所以,你看国内又如何如何之类,是一种微小溺水状态的“稻草”。这也是难免的,只是我觉得可以说出来提醒一下,与其这样,不如面对当下。

小结

小结一下,我主要是觉得 ptsd 和寻找确认,通过这种吐槽国内的方式都是不太好的,而且确实也是“收效甚微”的,反而形成惯性或者某种心理依赖,进入不好的循环状态。

嗯,本来我还可以展开说很多,但似乎也就足够了吧。衷心希望,我们能飞翔。或者我笨一点慢一点,你可以恣意飞。

八月

2025-08-01 05:29:27

八月啊,酷暑,要讲很多妖魔鬼怪的故事
吃西瓜的时候,晚上有微风散步的时候
我们讨论时政,逃亡,还有隐隐约约的失落
以及一阵暴雨一样的思念。降水量太大
理论们思想们学术们跑在水里,等着晾干

八月啊,酷暑,植物决定停止生长放弃结果
我看到半夜里,鬼魅魍魉排着整齐的队伍
它们自我规训,走正步,操练着统一的动作
准备参加一次战争。夜晚有一点太黑暗
你眨巴眼睛,仿若一亿光年外的凶猛燃烧

八月啊,酷暑,人类还在开会和发布演讲
我有很多个屏幕,连接着这个世界每个角落
一次次在数字世界里挣扎着,死去活来
我咬着牙,为人类,为整个世界哭哭笑笑
今天继续吃蔬菜沙拉,测量血糖,饭后散步

八月啊,酷暑,没有任何事物成长
八月啊,酷暑,无数细小悲伤蒸腾

 

让 AI 改写了一下《情绪主导的社交媒体》

2025-07-21 19:55:36

还是AI写得好 ……

《情绪主导的社交媒体——从具身认知到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背景与问题提出

过去十年,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度渗透,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情绪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导着舆论、判断和集体行动。今天讨论“情绪主导的社交媒体”,已经不只是网络次文化的标签,而成为理解现代社会、政治与知识结构变化的关键入口。

但事情的复杂程度,可能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我们不仅要问:社交媒体为什么让情绪变得“更重要”?更要问:这种情绪的涌动,是怎样改变认知、知识甚至社会规则的?本篇文章,尝试结合最新的认知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研究进展,对这个现象做一番系统的分析。


二、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从割裂到一体

1. 传统观点与最新研究

在传统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中,认知(即理解、判断、推理等“理性”活动)与情绪(情感、直觉、冲动等)常被看作两种分离、甚至对立的心理过程。经典比喻如“理智驾驭情感的马车”,认为理性应该控制情绪。

但近年来,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发现:认知不是情绪的“对立面”或“后续”,而是情绪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比如,著名神经学家 Antonio Damasio 通过脑损伤病人研究发现,如果人的大脑无法产生情绪体验,即使记忆力、推理力未受损,实际决策能力会极度下降。

  • 许多理论提出:“认知是从情绪中生成的”——我们的思考、判断、知识结构总带有情感的底色和方向性。

2. 具身认知:认知根本上依赖身体与情境

与此同时,“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兴起,强调认知不仅发生在大脑,还与身体状态、情绪体验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

  • 例如,身体的紧张会影响判断风险的倾向;环境中的光线、气味、社交互动都能深刻地“塑形”人的思维方式。

  • 这意味着,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直接参与到“认知”的生成之中。


三、教育与社会结构:如何管理情绪与认知

1. 教育的本质:认知先植入,反过来管理情绪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把系统的认知(知识、判断力、规范)“预先”植入个体心智。这种“先认知、后情绪”的结构,使得人在面对强烈情绪时,有一套“认知防护网”来过滤、管理自己的冲动与偏见。

  • 举例:学校教育中,我们学习历史、道德、法律知识,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在遭遇愤怒、恐惧、焦虑时,不轻易被情绪牵着走。

  • 认知反过来可以“管理”情绪,使社会生活能够持续有序。

2. 社会情境与情绪“惯例”的形成

情绪并非个人私事,而是在具体社会情境中产生和流通。

  • 比如灾难、战争、重大集体创伤往往产生“全社会共通的情绪体验”。

  • 这些集体情绪,会通过仪式、媒体、规则等社会机制被“知识化”——形成某种共识或价值观,转化为制度和社会规范。

换句话说,情绪也可以被社会“知识化”——变成规则与共识。 比如日本战后和平主义、德国对历史的反省,都与集体性情绪的知识化密切相关。


四、社交媒体的逆转与风险

1. 情绪先行,认知被压制

社交媒体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让情绪“脱离语境”,直接跑在认知和知识前面。

  • 线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社交情境支离破碎,情绪像病毒一样“感染”一切,但认知的积累、验证与思辨却极难展开。

  • 人们在巨大的情绪起伏中争吵、表达、站队,越来越依赖“即时情绪”来判断世界——而不是依靠深层次的知识、理性。

这种状态,某种意义上让人类重新回到了一种“原始”状态——以情绪为主导,认知成为“事后解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这种现象甚至有了学术名称:“拟身认知”(即在网络环境中不断自我模仿、强化的情感-认知循环)。

2. 情绪如何重塑集体认知

这种“情绪在先”的机制,有时会导致对重大历史、科学共识的否认和撕裂。例如:

  • 历史否认:不承认二战大屠杀和灾难,部分原因在于缺乏亲历者情绪和历史教育的过滤,反而被当下社交情绪带偏。

  • 科学怀疑:新冠疫苗、气候变暖等科学共识,因社交媒体中的恐惧、焦虑或群体对抗情绪而被否认、曲解。

  • 生活场景失真:比如在空调房参加一场网络论战时,对气候危机产生“身临其境的情绪真空”,对现实风险失去直觉。

3. 男女对立、排外与极端政治——社交媒体如何放大情绪冲突

近年来的“性别对立”、“排外仇恨”、“极端政治操控”等现象,大多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迅速发酵并外溢到现实社会。这些“持续的情绪积累”,甚至能重塑社会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观。

  • 情绪主导之下,舆论波动反复累积,变成态度和立场,继而影响实际的政策和社会结构。


五、结语:如何严肃面对“情绪主导”的社会现实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社交媒体正在用情绪重塑认知,重建社会。

  • 很多人以为,只要情绪过去,社会就会“恢复正常”,但实际情况是,社交媒体不断地用情绪“侵蚀”知识、防线、共识。

  • 特别是,当社会陷入“灾难性情绪”时,才有可能推动全体认知的转型——但灾难的代价极高,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如果不严肃对待这种情绪主导的社会结构,人类社会将不断挥霍、甚至失去那些在历史灾难中辛苦积累的知识和理性遗产。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情绪本身,更要关注如何在情绪的洪流中,维护和重建我们的认知体系与社会共识。


延伸阅读与参考

  • Damasio, Antonio.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 Sherry Turkle, 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 Martha Nussbaum, Upheavals of Thought: 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s

  • 各类关于社交媒体心理影响的最新研究论文

事情可能更麻烦一点,关于“情绪主导的社交媒体”

2025-07-21 19:36:25

最近对于“情绪主导社交媒体”有一些更多的想法。

主要是,关于认知,其实是有不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的。其中一个讨论很多,甚至说是近年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我们是从情绪里产生认知的,或者说认知和情绪是无法完全分开的。某种意义上,另一个成果“具身认知”也跟这个有关。

有意思的是,教育是有意义的,它就在于:认知先植入,以至于认知可以管理情绪;再就是情绪在一个社会情境里发生,情境也会产生一种引导情绪的“惯例”。这样,“情绪”似乎也可以知识化。所以,人们在灾难/战争/巨大创伤(这些都意味着巨大/普遍和容易共通的情绪)之后的认知,能变成共识,变成社会规则,酒能持续作用。

但是社交媒体更容易催动情绪,也瓦解了语境。某种情况下,情绪跑在认知前面,跑在知识前面,就压抑住了认知和知识,人们回到一种“原始”状态,凭借情绪来参与社交互动,再基于这个过程“重新认知”,也就是社交媒体语境里的“拟身认知”,这个认知也能沉淀下来指导日常。

比如不承认二战屠杀和灾难,因为情绪在社交情境里直接跑出来,没有认知和知识作为过滤和缓冲。类似的,不承认疫苗的价值,毕竟新一代人是遗忘了天花这种灾难的;不承认气候变暖,认为是阴谋论,因为情境是在空调房里参加一场论战。

我觉得新的男女对立,排外/仇恨,政治操控,都发生在这种全新的社交媒体场景(也扩散覆盖到线下)中。情绪,持续的情绪重新推动了认知积累,变成态度甚至价值观。所以是一个复杂,也很逆转的过程。所以,“情绪主导的社交媒体”并不是想象中的我们有一个正常社会,然后它是漂浮的;实际情况可能它在用情绪重新结构认知,重新塑造社会。你想想,很多人在社交媒体面前参与论战或者旁观时,帮随着巨大的情绪起伏,它们虽然很缓慢,但每时每刻都在渗透出来。

人必须在“灾难性情绪”里才能逐步完成新的正向的认知。但是,灾难这种事情多可怕啊,你很难想象它以什么方式发生,以及,以及会摧毁很多人。人们还是要更严肃,更严重的看待这件事情,它在摧毁很多基本智识,把人们历经灾难获得的遗产不断挥霍。

长大

2025-07-17 09:23:34

我假装长大了
你无论如何想念过去的少年
终究只能放手,才能让少年完成

我请AI扮演十年后的我
让他也对我放手
我们一次次放开手
然后就长大了

从此再也不写什么序章
写作,都从高潮处开始讲起
上台就把嗓子吊到最高音
然后我们就谢幕

在一次漫长的生长中
每个自我都是散碎和即时完成的我
我假装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