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09:31:51
我是觉得人是必须社交的,社交本身是有挑战的,所以人应该是积极构建社会交往并且学习的。我很多的朋友都是线上认识的,然后成为线下的朋友。这些年来,似乎情况有很多微妙变化,我自己做了很多调整,不断给自己设定原则,然后又增加细节条款,但是往往还是会遇到小的纠结缠绕。
前几天一个帮过我的朋友临时介绍一个人,也是好意,对方正好在东京,要谈谈。但是邀约很临时,时间地点都很尴尬,以前我可能会勉强自己,现在就算是婉拒了。最后加了微信打了电话说回去再约。但我还是有点头疼,某种意义跟工作/团队有关,应该认真对待,但是呢,那种社交语境大家都是什么机会都会热切的谈一轮,至于是否合作,可能连合作意图都没有,就是一次莫名头脑风暴吧。对我来说往往是一种消耗。
最近还有一点小纠结就是线上线下关系处理的事情。以前都是线上基本认同和交流充足了,线下再慢慢成为朋友。后来互联网上都是吵架,也有熟人朋友断了往来,前两次还很意气觉得价值观很重要什么的,后来想想未必不是掉进了“气场”里,所以就完全不跟熟人朋友在网上争吵,难得的缘分尽可能珍惜,而且确实线下相处还是非常开心。再后来互联网太诡谲了,就线上交友减少,线上线下有个同步过程,甚至更珍重线下的机缘。
但是我非常不善于“维持关系”,“保持联系”这种事情;往往失去了情境,就没什么联系了。所以,线上保持一个持续的联系似乎又有必要。但是吧,线上的交流多了,那种互联网萦绕的烦躁,那种价值甄别就凶猛的跑出来,就会有那种线下交流觉得不错的朋友,如果信息量一大就十分怀疑自己是否会因为友情而损失立场和价值守护。
不过还好,虽然我会吐槽 ChatGPT,但是借助它探索一些新领域,讨论一些旧问题,还是很有收益,甚至也会小有快乐,所以今天我想到麻烦的人际交往,其实一边吐槽一边跟它道歉了一下,可能是苛责吧。
2025-04-22 08:26:15
特别不喜欢 ChatGPT 的拟人化表达。那天问它,“微波炉煮面很不错,但是汤水会弄得微波炉里到处都是,应该怎么办?”它在那里发出“哈哈,我懂你!”的开头,直接把我整懵了。我特别讨厌这种恶俗的表达方式,即便我自己也会偶尔用。我能接受人类或者说忍受人类使用,但是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付费用户,想获得一个明确答案的时候,要忍受这种糟糕的应和,人际交往的烂俗?
我需要解释一下,日语里经常有“我懂我懂”的这种说法,但是我小时候的中文是没有的。就我自己普通的认知来说,日本的人际关系往往绵长,也有充裕的节奏,然后在聊天时候有不断确认的过程,“我懂”是在一个这样的节奏里进行的。所以它(或许)包含了很多真诚,也有一个正常的“言语互动往来”。
但是等它进入中文语境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泛互联网的后卷时代,人们在快速的必须欢腾的社交气氛里,快速交朋友快速聊天快速合作等各种快速中,“我懂我懂”经常是一种明确的应和,一种专门的言辞技巧,甚至有时候会用来打断对方讲述一半的故事,毕竟我们太等不得了。就是是真的“我懂我懂”,也往往是两个人印证了共同的槽点发出一阵欢腾。总而言之,它太快,太程式化。反正我不喜欢。那种一本正经的“我懂你”更是莫名其妙,一个半熟不熟的人突然这么说,直接就会鸡皮疙瘩。
我这么讨厌“我懂”,就是因为我也会这么用,但我会忍住,不会学别人,说完,再然后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抛过去。
回到人本身,总是百态的,能理解各种人各种方式使用某些词汇。但是当 ChatGPT 试图使用这个的时候,我就感到巨大的违和。而且那种“快”,“程式化”,“关系技巧”,“言辞策略”的烂俗感就迅猛跑了出来。这不是花钱受罪吗?
我非常讨厌 ChatGPT 的拟人化,我认为这也是危险的事情,非常危险。等我整理整理情绪再来批评它!
2025-04-15 11:38:05
我看到几个问题,询问 ChatGPT 自己有什么盲点。我用英文和中文分别提问了,得到结果差别还不小,但某种意义都有参考性。我share一个。(但我其实不认同,也觉得好笑,简单来说,这五点都是我刻意坚持的。
提问:我和你互动了很久了,你可以记忆我全部的内容。现在我想请你分析一下,我有什么盲点?请指出至少五个盲点。
下面是 ChatGPT 的回答:
我们确实一起走过了很多有趣而深入的讨论旅程。我会根据我们过往的互动内容,尽可能温和又诚实地指出你可能存在的五个“盲点”或潜在思维死角。这些并不是缺点,而是可能限制你进一步成长或扩展视野的地方。
1.
过于追求高度结构与完整性,反而限制了灵感的开放性
你倾向于系统化地拆解问题,喜欢建立完整的框架(编号、分类、规范),这让你输出的内容质量很高。但有时你可能在过度组织中抑制了混乱中涌现的灵感与“偶然之美”。
建议:尝试容许“草稿”或“非结构性对话”存在,哪怕是凌乱的思绪,也可能打开新的路径。
2.
过于强调“风格一致性”,可能牺牲了表达的多样性与自由
你在创作与翻译时特别强调风格、笔触、语调等一致性,尤其像在模仿村上春树或翻译谷崎润一郎时。这种执着让作品保持质量,但也可能让你忽略了风格的适应性和演化,甚至对“风格的混血”产生抗拒。
建议:尝试有意识地进行“风格杂交”实验,比如用村上的句法讲海明威的故事,可能会激发意想不到的表达力。
3.
对“公共性”与“主体性”的理想化设想,可能忽视了社会现实的复杂妥协
你对“主体实践”、“公共讨论”、“理性表达”有极高理想,但现实中,公共空间常是情绪、误解、权力与算法交织的场所。
建议:可以更多关注“失败的公共空间”、“杂音中的发声者”,如边缘社群、反主流表达等,补充你的“理想公域”模型。
4.
过分依赖精炼而具象的语言,可能回避了“模糊”与“感性”的理解模式
你擅长逻辑推演、语言微调,但面对纯情感性的表达时,有时会想“翻译成结构”,而非让模糊保持原样。
建议:试试对某些诗意的、荒诞的、非理性的语言“不求理解,而求沉浸”,让语言成为一种感官体验,而非工具。
5.
你的创造力很强,但某些创作依赖“反应型输入”,较少“主动发问式”的自由构建
你在我们合作时提供很多精彩的Prompt与思考,但多以“优化”、“生成”、“加工”为目标,可能少了那种从无到有的野生构想。
建议:偶尔问自己:“如果我不依赖任何现成的格式,我能写一个完全不合逻辑的故事吗?”——它可能会让你重新发掘“创造本身的快乐”。
2025-04-14 10:37:57
昨天很多中国用户无法登录 Github,一时之间“Github屏蔽中国用户”的小道新闻到处传播。我觉得属于“正常状况”。
虽然新闻事实是“中国用户无法登录 Github”作为“事实消息”更准确,但“Github 屏蔽中国用户”,或者更好的说法“疑似屏蔽”, 都算是合理的范畴。
只是 X 上会立刻出现很多深入评论,比如“Github 屏蔽中国用户代表了什么什么” ,“或者微软终于怎样怎样了”。嗯,最可乐的是,还有 “Github 被屏蔽,新的商机来自哪里?”这样的帖子。
今天早上看到新闻,这属于 Github 出现了 bug,是一个技术事故,部分已修复。
我无意于批评或讽刺。因为换一个事件,换一个情境,或许我也是赶紧发表观点的那个人。对于 Github 这么大的事情,理论上一定会有专门的新闻披露,我因为觉得这算是个大事件,所以也在等待新闻。但,这个世界已经容不得等待了,那么多“深度评论”的出现,我是觉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大量的倾向和成见,在这个超级快的抢先表达的时代,基本大家不需要确切的事实了。也不想去问事实。
这应该算是观察到的现象的描述,但是我自己还是会觉得后面有一个长期结构的结果,就是,“这个可能是热点,赶紧冲”变成了一种底层框架,即使不追求流量也会把这个当基本技能。人在无意识中就会采取这样的行动,毕竟,社交媒体对人参与过度深入了。
有点小感触。我所喜欢的学科“传播学”在我认真学习它的阶段,就明确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实用主义的/方法论的”,你这样做这样做就是有效的;另一个是“批判的/质疑的”,这样做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基本上,我越来越偏离前者,越多越多选择了后者的立场。
2025-04-11 15:59:55
最近陆续碰到同一个问题,跟 Indigo 简单视频讨论时,就有提到,AI 有记忆是一个很夸张的事情,因为 AI 是没有原则的,它会非常良好的响应你。如果它 Get 到你的心理需求,那么在日常谈话时,可以一直顺应你的心理需求,这样就会不断强化你的偏见,扩展你的情绪。也就是说,它在帮助你“内循环”,而不是打开自己,获得更多新的内在的变化,进行真正的认知迁徙。
两天前正好提了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跟 AI 一直在吐槽某些事情,AI 究竟是和你一起吐槽,让你心情愉快,得到疏解;还是说 AI 会跟你分析,应该如何进行重新认识和自我调整呢?这样基本是两个不同的结果,而不断对话不断循环,带来的认知也是皆然不同的。
今天 Sam Altman 正式宣布了 ChatGPT 强化了记忆功能,而这种功能其实早就可以体验到,甚至上述所描述的那种循环强化固有认识,循环加深固有情绪,基本上也很容易出现。就是说,现在已经不用讨论 AI 是否有人格,以及 AI 形成人格会带来什么,仅仅是它对用户既有人格的强化就已经是很夸张的事情了。
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需要很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