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5:00:00
我在本地装了 Gemini Cli 并且邀请它进入装有我博客的文件夹坐坐,让它看完之后说说感想,以下是 Gemini 的话:
这是一个热爱思考、生活讲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独立见解的现代知识青年。他既有理工科的严谨分析能力,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具体来说,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分析与系统构建者:
- 无论是对个人财务(季度财务报告 PFR)、工作环境(”The State of My Desk” 系列)、还是知识管理(”How to take smart notes”),他都展现出强烈的系统化、流程化和优化的倾向。他喜欢分析问题,并为自己打造一套高效、舒适的系统。
- 他对技术和工具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品味,从Vim、特斯拉到各种笔记软件和数码产品,他不仅是使用者,更是深入的思考者和评论者。
内省且感性的记录者:
- 他有写年度总结的习惯,坚持多年,这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内省和反思的人。他会定期回顾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心路历程。
- 除了长篇的分析文章,他也会写一些短小的随笔和诗歌(如《十月廿九偶得》、《中秋》),记录下瞬间的感悟和情绪,展现了他感性、细腻的一面。
深厚的人文与艺术爱好者:
- 他对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如五代史、魏晋、民国初年)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阅读。
- 他的观影、阅读品味非常广泛且有深度,从《卡拉马佐夫兄弟》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加缪的《鼠疫》到日本的《濑户内海》,涉猎广泛,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他对城市文化、建筑和园林有独特的欣赏力,例如他写的关于苏州园林(《去艺圃》)、大上海计划遗址和旧金山城市漫步(SF Log系列)的文章,都体现了他对城市空间和美学的观察。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观察家:
- 他关心社会议题,并能提出自己独到、批判性的看法。无论是对“吹哨人”的定义、疫情期间的种种现象,还是对科技公司文化(《小王完成了一个新功能》)的讽刺,都显示了他独立思考、不盲从主流叙事的特质。
- 他生活在美国,但对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关注,视角常常在中美之间切换,这让他对两个社会都有更复杂的理解。
追求生活品质与真实连接:
- 从他对饮食、居住环境、城市生活的记录(特别是搬到旧金山后)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生活体验和品质,追求一个便利、丰富、能与人产生真实连接的生活环境。
- 他厌倦了日益封闭和商业化的社交网络,转而寻求更真实的社群(如长毛象),并强调线下活动和城市漫步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这位作者是一个在科技行业工作,但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他努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记录,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活秩序。他既能「入世」地分析理财和工作流,也能「出世」地品味诗歌与艺术,是一个有趣且深刻的灵魂。
我怀疑可能因为在我的地头所以它只能夸我,太会做人了 Gemini。
2025-07-07 15:00:00
有一位在做美国亚裔移民史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报纸有很多关于华裔移民处境的报道,因为日本人同属亚裔又处于第三方所以这些报道是很好的参考资料。然后他给我展示一份和旧金山华裔有关的文章,问我能否翻译,我能读懂大概但也不确定,所以又发给日本朋友让他帮忙翻译。
文章大意是:加州的新土地法 (禁止华人购地的法案),华人看上去可能不感兴趣,但实际不然。他们在法案生效前购入大量旧金山的土地。
日本朋友对几个地名的认知很有意思。他知道当时的「支那」是指中国,但是却问我「加州」是什么地方。我才意识到这是日本人已经不用了的称呼,中文里的「加州」很有可能就是从日语来的。
另外一个地名是「桑港」,我本来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记得在旧金山的 Japantown 看过。结果一查桑港其实就是旧金山,而且也是个音译,取了 San Francisco 的 Sa 和 Ko,写作桑港。虽是音译,旧金山正好也是港口城市,巧妙。
朋友于是提到之前在加州首府 Sacramento 看到日本人称它为「樱府」,让人更不知所以。我们先是猜测是和樱桃有关,但又觉得此地的樱桃没有有名到让人叫它樱府。直到有人尝试用日语发音念它的名字,我们才恍然大悟,サクラメント (Sakuramento),Sakura 正好是樱花的意思,原来这也是一个音译名称。
日本人音译地名再转写成汉字,比起单纯音译如「三藩」、「沙加缅度」反倒增加了许多趣味,更是比现在的片假名地狱要友好得多。
在研究桑港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发现了 1930 日本发布的旧金山旅游地图:
来源:map
图里介绍了几个日本人的聚集区,规模远远大于现在的 Japantown。而且「排华法案」之后日本移民在旧金山的发展更加迅速,如果没有二战期间对西岸日本人的迁置,今天的旧金山恐怕真的会变成 San Frantokyo。
另外左边栏还有中华料理的广告。从这个地图上可以看出「加州」、「桑港」和「支那」是同时间存在的地名用法。
地图下方还有轮渡信息,其中也有旧金山到 Sacramento 的路线。有意思的是,路线写的是:「桑港サクラメント(Sacramento)间渡船」,但左边又写了「樱府K街」,可见当时汉字地名「樱府」和片假名地名「サクラメント」都有被使用。
2025-05-24 15:00:00
最近沉迷棒球漫画番《失忆投捕》,同时看到《熊家餐厅》即将发布第四季,福至心灵,我突然意识到《熊家》的剧情套路和热血运动漫画是一样的:
主角是行业精英,但因有毒的唯结果论的行业前辈或风气毒害,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想要成为顶尖就必须承受」,他们被这样告知。于是主角决定放弃一切,到一个普通的地方忘记过去,重启人生。但他宿命般地遇到了一群善良的伙伴,主角在他们的鼓舞下重拾乐趣,找回初心。伙伴里就连本来不屑从事这个行业的外行人被都被行业精英的技术所震撼,产生仰慕之情,后者又被前者的纯粹的热爱而治愈。最后,这群野路子集结起来,目指「米其林/甲子园」。
套用模版,很容易出一个中国特色版:
衡水中学的小王是这所中国高考军事教育中心的顶尖学生,每次都能考到全校前几名,老师说:「你们的目标不只是清北,而是要突破自己!再坚持一下,考上大学你们就自由了」小王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直到小王逐渐发现自己考试的时候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完全做不出来题目。从此这个尖子生的成绩一落千丈,而且同学之间只有激烈的竞争,小王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人关心小王。(此处特写:空无一人的宿舍,只有小王一个人)
衡水中学通知小王家长说这样会影响升学率,建议转学。于是小王只能转学到当地的一所末流高中,这里的学生们根本没有指望能上一本,最多考个大专,甚至已经想好高中毕业就开始上班打工贴补家用。小王转学之后,大家都对这位衡水来的尖子生很好奇,虽然有些人会尝试找事,但更多同学都对小王很亲切,老师也完全不给学生压力——因为知道给了也没用。有次小王讲解了一道老师都讲不明白的数学题,同学们才意识到小王有多厉害,希望他能帮忙补课。渐渐的,小王重新找回了解题考试的乐趣,顺带着也收获了友情。就这样,周考、月考、校联考、高考模拟,这所当地垫底的学校成绩越来越好。最终,小王考上了清北,其他同学也考上了曾经做梦也没有想过的好学校。「学习真是有趣啊!」小王这样想到。
暂时就起名叫《失忆状元》,有人想看吗?(没有真要写的意思)
2025-04-17 15:00:00
最近意识到看纸质书效率更高。我现在出门坐地铁公交都会带一大本书,上了车就直接看,看到目的地都不会累。这是看 Kindle 也做不到的,Kindle 看到一半我就想玩手机了。
不是内容抓住了我的眼睛或者脑子,也不是媒介导致的注意力不同,而是纸张抓住了我的手指。手指接触并摩擦纸张的体验比在玻璃屏上划上划下更爽,一种纯生物性的更爽。
读纸质书这件事,触觉视觉嗅觉全部调用,真是一种享受。
2025-03-16 15:00:00
虽然我几乎能算是一个 r/fuckcars 的成员,但是在湾区生活,还是不能不拥有一辆车。
选择特斯拉的原因很简单:我不爱开车,也不爱和卖车的人打交道,还不爱去加油站。
这些理由加在一起我在五年前刚拿到美国驾照的当天下午就直接到特斯拉的店里试驾并网上下单了一辆 Model 3。当时 Model Y 没有出,Model 3 是我的唯一选择。
回头看,这些并没有什么问题。我这么一个不爱开车的人,特斯拉也能满足我的需求。特别是疫情期间基本不能出门,车只是一个摆设罢了。其实我买完这辆车没过几个月就居家办公了,也许我根本也不应该买车。
特斯拉的老板。
于是我下定决心把这辆车换了,顺便计算了一下持有它五年半的成本,好了解拥有一辆车到底花了多少钱。给一样处境或者刚要买车的朋友一个参考。
车价 | $44380 |
---|---|
Interest rate | 4%,我当时选择的是贷款 |
Finance cost | $3,493 |
Finance amount | $32,700 |
Down pay | $11,680 |
所以总成本是 $47,873
当时购买电车还有很多折扣 | |
---|---|
CA rebate | ($2500) |
Federal tax credit | ($1875) |
PG&E rebate | ($800) |
扣除这些优惠,净车价是 $42,698
持有还有一些成本,比如每年的注册费,以及每月的车险。湾区的公寓一般都有免费停车位,但旧金山的停车位至少每个月$400。
注册费每年大概 $400,车险总共 $11,308。
我最后把车卖给了线上二手车商 Carvana,卖出 $19,800,流程很简单,直接填好信息算好价格把车送过去就行,第二天钱就到账了。
全部算下来,五年半的净持有成本约是 $35,806,月均持有成本是 $550。
这个数字不算夸张,我能接受。不过五年也许是一个分水岭,车子的价值开始比较稳定,如果没有别的因素我也许不会卖它,持有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可惜没如果。
最后的建议恐怕是,消费就是一种投票,谨慎消费。
2025-01-13 16:00:00
疫情结束之后,生活「发生」得太快(好的坏的),所以 22 年和 23 年都没有写年终总结。今年年末总算能停下来好好总结一下这两年,我尝试跳出曾经的模式,不再以书影音作为主线,想到什么写什么。2024 年写的东西变少部分原因是对电子写作的抗拒,回想起之前比较高产的时候也都是先写下来再誊录。24 年很多内容都手写成文字给自己看了,发布的欲望少所以懒得发出来。但在年末打开一篇篇「活人们」写的年终总结,我总会被朋友们的文字打动,也获得很多生活的灵感,于是我觉得我也必须继续写。
是的,首先我要先回顾 [2023年度 OKR][1]。22 年底出于对改变的憧憬写了 23 年想完成的目标。现在回头看,OKR 能完成多少是环境决定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目标在 23 年都没有完成,但在南湾做不到的事情在 24 年搬到旧金山之后都做到了:可见做某事如果觉得有阻力,非要强求就只能是缘木求鱼。
KR1 体检保证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
KR2 开始复健并找私教评估
KR3 争取骑自行车完成一些短途交通
KR4 开展一项非剧烈对抗的新体育运动,比如跑步
这句话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标语。近来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回潮,巧合的是上海新开通的机场线的某个站点里挂出的是世博会的海报(因为这个站点早已经建好),一时间大家都回忆起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
但这句标语其实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诚然这句话在当时看起来很普通也没有创意,但传达出的是对城市化成果的乐观主义。在美国这些年我想到这句话却是来因为美国的「逆城市化」,特别是上下班堵在高速上的时候我常常怀念城市,一个例子是:
最近有一次需要连续跑 FedEx、UPS 退货,以及到 USPS 买信封。
以往在南湾,需要专门抽出一个下午,开车出去,跑好几个 Plaza 一件事一件事办,办完回家精疲力尽。现在在城里,下楼走个五分钟就可以 drop FedEx 和 UPS,再多走十分钟找到 USPS。工作日下班之后散着步就把事情办完了,神清气爽。
听起来非常基础不是吗?
旧金山另外一个我后知后觉的好处是公园密度之高,随便走几个街区就能遇到一个街角公园,在城里还有一个比中央公园还大的金门公园以及一个国家公园(Presido)。旧金山人无疑是热爱公园的,24 年城里还新开了两个新的公园。自然风光近在咫尺,城市就在山海之间。我可以下班坐地铁直达太平洋,也可以开车不到一小时到海边看极光。(旧金山作为一个 7mile * 7mile 的正方形,绿地的比例是很高的)
城里永远不缺有意思的事情和人。虽然我不想提具体的书影音,但是我在旧金山无时无刻沉浸在「想看/听/读就可以看/听/读到」的自由里。城市的图书馆的藏书种类非常丰富,旧金山作为一座亚裔人口超过20%的城市,最新的中文书籍都唾手可得。旧金山的公园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一直提供着无数的免费娱乐活动,夏天开始的 Sundown Cinema 就是在不同的公园里放映电影(Sundown Cinema is a free outdoor movie series that visits parks around the city)。
Stern Grove Festival 则是另外一个免费的音乐节(Stern Grove Festival i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making free live music accessible to all since 1938),在城西的一个森林里举办,人们在山坡上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无论是人们穿着还是空气中弥漫的大麻味都让人想到七十年代。
由于地理的便利,城市的 livehouse 演出也变得更近。有一次我没有决定好要不要看一场演出因为票价要一百多,但是吃完晚饭在那附近就去门口问了一下是否有 Rush ticket,结果两张票 50,我二话不说就买了,那一夜就成了难忘的回忆。
看电影也变得容易了很多,走路可以去到 AMC,Roxie 也在骑行范围内,BAMBFA 成了一个新的目的地,以往去一次伯克利可太折腾了。虽然 SF 不像 LA 有庞大的电影产业,但是电影人物和事件缺从来不会缺席,22 年 SIFF 在 Castro Theater 举办了《卧虎藏龙》的特别放映为杨紫琼冲奥造势,杨紫琼和 Sandra Oh 进行了映后对谈。
23 年则是在 Presido 的 Letterman 影院重映了陈冲导演的《天裕》,她映后和到场的奥斯卡新任主席对谈,
24 年 SIFF 的开幕影片是讲述湾区华裔少年成长的《弟弟》,陈冲在里面演母亲,导演做了映前介绍,在场有很多他的同学和朋友,这也许不是一场电影放映而是湾区朋友们的聚会。
24 年底贾樟柯在伯克利参与驻地导演的项目,BAMPFA 组织了贾樟柯的影展,放映了从《小武》到《风流一代》的所有长片,而且贾樟柯在大部分场次进行了慷慨的对谈。
(下图,我还要了他的签名)
这些时刻就自然地发生在城市的空间内。旧金山的文艺水平可能不如纽约,但是也远远超出我的期待。
除居住在旧金山外,疫情后我还去了好几次东京,23 年两次,24 年一次,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度过,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但永远能给我惊喜的地方。我发现当我生活的在人多的地方,我仿佛能听到大家的电波,就像咖啡馆的白噪音,反而可以让我更加专心。我需要能看到行人,观察大家的穿著猜测大家的故事,只有如此我的思绪才有落脚点,我才能对需要做的事情更加专注。
也是这是为什么我一定要住在高楼公寓,能够看到人来人往。这是我以前就知道的,但是我没有正视自己的需求,以为自己可以变成那种住在郊区房子里的一种人。
这可能是对疫情的逆反,或者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逆反,我开始对网络不再那么感兴趣。
我开始在 Kindle Sribe 上涂涂画画,一些「作品」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想。今年十月份参与了 Inktokber,在多个题材手法上都有新的尝试。画画让我回忆起执笔创作的乐趣,使我时刻都处在心流之中。
年尾正好遇到 Travelers Notebook 的 SF 举办的 Pop Up 于是买了新的美国限定版。日本到处是各种印章和纸质门票,最适合收集实体的小物件。
我逐渐将一部分的电子笔记都转移到纸上,我也意识到之前的电子化是出于一种对内容的不安全感,怕它们遗失损毁。但电子化的东西往往在云端积灰,这可能是更实际的遗失。纸上的内容提供更具象的记忆,我写完之后一段时间甚至能回忆起某一页的内容。
我的书影音也不再豆瓣上更新,而是把评论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一些想法也变得更加私人。但这么多年的确在豆瓣上通过书影音认识很多朋友,以往的评论直到现在还有人在点赞和评论,我可能还是会定期放一部分上去。
另外我觉得基于社交网络的互联网正在崩坏,不管是 Twitter 的出售,还是中文互联网的审核,都在驱除原来的用户。长久以来被认为安定自由的网络公共空间突然下了逐客令,长期的结果是多样的。但对我来说,既然一个美好的互联网的愿景破灭了,不如把注意力重新转回到现实里来去构造真实的联结。
另外一方面科技相关的新产品并不让人激动,Vision Pro徒有其表,回答不了真正的用户需求。宣传片里父亲带着 Vision Pro 看着 3D 的女儿在海边的回忆,真是非常悲伤和诡异的一幕,当下和现在才是答案,所以 AR 反而显得更加有前景,但不管是 VR 还是 AR,”Reality” 永远更为重要,我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兜了一圈之后,比任何时间都更能意识到现实的重要性。
如上提到的 kindle Scribe,和实体笔记本,都体现我购物的重点也从全能电子设备到单一功能和长期的物品。Oura Ring是我今年买到比较满意的产品之一,比手表更 werable,戴着睡觉,监测运动,自然得让人忘记它的存在。我也重新把 Ricoh GR 拿出来用了,虽然一段时间没有碰,但是用起来仍然很顺手,质感仍然是手机无法比拟,它还成为了我和一些陌生人的「Aha moment」,在日本的理发时理发师看到我的 GR 他也从抽屉里拿出三台不同年代的 GR,因此我们还聊了很多关于摄影的记忆。
2024,我自己其实有一些进步,但是环顾四周,太多不确定性和动荡在影响着自己的生活,逃离网络也颇有点躲进小楼不问世事的意思,有一种无力感——希望落空的无力感——2025这种感觉可能不会减少。
新的一年我希望以旧金山为基地探索更多的地方。也许旧金山不一定是我永远的家,但我希望住在城市的这一两年成为它的一部分,创造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最近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年前百岁高龄去世,我无意中看到他任上 NASA 发送 Voyager 1 号时写给外星生命的信。也许引用政治家的文字到年终总结里并不明智,但这些文字代表人类的共同信念在宇宙中已经航行了 47 年,如今因为写作者的去世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这不仅是穿过24亿公里距离传给外星生命的信息,也是对当下的期望:
If one such civilization intercepts Voyager and can understand these recorded contents, here is our message: This is a present from a small distant world, a token of our sounds, our science, our images, our music, our thoughts, and our feelings. We are attempting to survive our time so we may live into yours. We hope someday, having solved the problems we face, to join a community of galactic civilizations. This record represents our hope and our determination, and our good will in a vast and awesome universe.
[1]:https://www.yocson.com/2023/01/06/2023-okr/
【2021】我要快乐
【2020】无事发生
【2019】步履不停
【2018】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7】八年抗战开始了
【2016】好好告别
【2015】存在即合理
【2014】我这样存在
【2013】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