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Stanley Tseng | 曾友志 修改

資深產品與增長顧問。擅長:產品企劃、產品增長、數據分析、建構數據驅動的敏捷產品團隊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Stanley Tseng | 曾友志 的 RSS 预览

用 Key Success Factor (KSF) 來評估新產品

2025-05-10 17:49:28

做產品,要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有沒有什麼可複製的方法來評估?

答案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是問自己:「這個生意要成功,真正的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是什麼?」,盡可能的去挖,甚至去找專家討論,幫助你列全。

然後,你就要針對每一個 KSF 誠實評估三件事:

1. 現在你掌握多少?

2. 哪些是你未來一年內可以掌握的?

3. 哪些是你掌握不到,但可以透過合作或資源補足的?

這張清單會是你一開始做產品,最關鍵的工具。

因為如果你做一段時間後發現,某幾個「最關鍵的因素」你永遠掌握不到,或是風險太大,那你應該要果斷的放棄,去找下一個你能掌握 KSF 的點子。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The post 用 Key Success Factor (KSF) 來評估新產品 first appeared on Mr. PM 下午先生.

決策焦慮,其實是你腦袋裡的五種錯覺

2025-04-13 14:10:03

每次面對重大選擇——要不要離職?該不該分手?合作還是拒絕?你是不是總覺得卡住、焦慮、越想越不爽?

不是你優柔寡斷,是你被錯誤的決策敘事綁架了。

因為我是 CMoney 的顧問,這個月我參加了 CMoney 的內部主管讀書會,我想分享我從拜倫·凱蒂《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這本書延伸出來的讀書心得,來和大家分享。

1. 還沒確認現實,就急著想解法

「我是不是該離職?」
「我要不要結束這段關係?」
「要不要跟他攤牌?」

我們經常陷入這種「行動導向的焦慮」,以為只要找到正確解法,焦慮就會消失。

但問題是:你連「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都還沒搞清楚,就開始設計選項,這就像是醫生還沒診斷就直接開刀。

這也呼應拜倫·凱蒂提出的第一問:「這是真的嗎?」

沒確定好現實,就開始思考,把現實想的太糟,在想解法的時候,老是在兩個壞的中選比較不壞的,心情也跟著不好。

其實你不是在解問題,你是在解自己腦補出來的劇本。

✅ 心得:

決策前,先做「現實釐清作業」。如果你沒搞清楚現實,思考只是在浪費想像力。

2. 只在兩個爛選項中硬選一個

「要痛苦地留下?還是痛苦地離開?」
「要委屈自己接受?還是冒著關係破裂表達?」

聽起來好像在做選擇,實際上你只是在兩種都不爽的狀況下做投降。你不是選擇,而是預設「只能選這兩個」。

因為你沒真的盡力找出選項,然後好好做決策。二選一個決策,失敗率其實超高。

其實,大多數的好選項,一開始都不在顯眼處。有些選項,你不是不能做,而是你:

  • 覺得沒資格
  • 覺得會被討厭
  • 覺得會失敗

✅ 心得:

找出你預設不存在的選項。把「不可能的選項」重新拉回桌上,問:「如果我可以不用管面子/習慣/恐懼,我還會怎麼選?」、「我是不是故意忽略了更難但更好的選項?」

3. 把某個選項的結果想得過度災難化

「如果我分手,我一定會崩潰一輩子。」
「如果我放棄這個案子,我會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

這不是理性分析,是情緒劇本失控了。

事實上大多數的選項結果,沒你想得那麼好,也沒你想得那麼糟。

當你把某個選項的結果,把它想成完全不可接受,你沒有在選,其實你是在逃,這會造成你決策錯誤。

最常見的就是:分手有機會讓事情更好,但常常因為會把分手想的得太糟,而逃避選擇分手這個選項。

✅ 心得:

把最糟劇本寫出來、唸出來、看清楚——然後問自己:「這真的會那麼嚴重嗎?我真的會死嗎?」。這就是拜倫·凱蒂的轉念功夫,不是叫你樂觀,是叫你誠實。

4. 只從一個視角想,沒有提出「反面觀點」

「我應該負責任」→ 所以不能放手
「我應該堅持」→ 所以不能改變

拜倫·凱蒂的轉念練習其實就是:你敢不敢站到自己對立的立場,看一眼?

「也許我該放下」
「也許我該設限」

往往痛苦都來自於單一極端,平衡的思考讓人有掌控感,自然就會舒坦。一旦你能同時擁有兩個立場,你就從角色成為了玩家。

✅ 心得:

對每個你信以為真的信念,說出它的反面,並問:有沒有可能也對?

5. 沒有長線視角,卡在眼前的拉鋸

當你把眼前這次決策,當成成王敗寇的關鍵、一翻兩瞪眼的考驗、如果選錯就全盤皆輸的局,你就會卡在「怎麼選都不對」的感覺裡。

因為你問的不是:「哪個方向對我比較好?」,而是:「哪個選項比較不會讓我後悔?」

這樣你就陷入短視焦慮。

✅ 心得:

問自己這三題,幫你拉出時間維度:

  • 如果你已經知道你五年後要活成什麼樣子,那這個決策是幫助你靠近、還是偏離?
  • 如果我拒絕這個選擇,我會錯過什麼資源/關係/時間複利
  • 如果這個選擇失敗了,我學到的東西值不值得?

小結

痛苦不是來自選擇,而是你還沒搞清楚你在選什麼、選給誰、憑什麼捨不得。

你不是選項困難症,你是被自己講給自己的故事困住了。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The post 決策焦慮,其實是你腦袋裡的五種錯覺 first appeared on Mr. PM 下午先生.

AI + 讀書 = 沉浸式閱讀

2025-03-17 15:15:05

大多數人把 AI 視為加速資訊吸收的工具,比如讓它做摘要,讓我們更快「讀完」一本書。但這其實錯過了一個更重要的機會:「AI 能夠讓閱讀本身變得更深入、更有趣」,甚至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沉浸其中。

幾個我常用的方法

1. 用 AI 做「目錄式摘要」,而非單純濃縮

隨機生成的摘要往往會忽略上下文,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按照書的目錄來做摘要,確保內容的組織方式符合原書架構,而不是讓 AI 片面決定重點。

舉例來說,《輝達之道》這本書描述了黃仁勳如何帶領 NVIDIA 成長,但其中的關鍵事件分散在各個章節。如果你想釐清 NVIDIA 發展的完整脈絡,可以請 AI 依時間順序整理事件,幫你把故事串聯起來,這比單純看摘要更能讓你掌握全貌。

2. AI 幫你「補完」背景資訊

許多書籍會提到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但往往只是點到為止。例如《輝達之道》這本書中有提到的紅杉資本創辦人,但書中只花不到半頁的篇幅提及他。

這時,AI 可以幫你補充這個人的生平、投資哲學,甚至模擬他的思維方式,讓你更深入了解他的影響力。這不只是簡單的維基百科查詢,而是讓你能夠「對話」,你可以直接向 AI 提問,像是「他會如何評價 NVIDIA?」或是「他當年為何投資這家公司?」這讓你能夠跳脫書本的限制,獲得更全面的視角。

3. AI 讓讀書變成一場對話

在我閱讀《輝達之道》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知識盲點或產生新問題,例如:

「為什麼 NVIDIA 會選擇這個技術路線?」
「這個決策的挑戰是什麼?」
「把產品架構改成 CUDA Core 有多難?」

這些問題在傳統閱讀方式下,你可能需要額外查找資料,甚至找不到清楚的解釋。但現在,你可以直接請 AI 解釋,並根據你的理解程度調整回答方式,如果你是工程師,你可以要求技術細節;如果你只是想理解大概的概念,AI 也能用更直觀的方式解釋。這讓讀書不只是被動吸收,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4. AI 與你觀點碰撞

最後,讀完《輝達之道》後,我一直想起年輕讀過的《創新的兩難》這本書,如果《創新的兩難》的作者克里斯汀生來評論黃仁勳的策略,他會怎麼說?這就像是開了一場專屬於你的高端論壇,你可以邀請各種領域的專家(無論是已故的還是現代的)來討論書中的觀點。

結語:從「速讀」到「沉浸式閱讀」

如果 AI 只是幫助我們更快地讀完一本書,那麼它的價值其實是有限的,甚至可能讓我們錯過真正理解的機會。但如果 AI 能夠讓閱讀變得更深入、更有趣、更互動,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吸收知識的方式。

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下,AI 不只是你的助手,而是一個能夠幫助你梳理內容、補充背景、解答疑問、甚至模擬專家對話的強大工具。這不只是更好的讀書方式,這是一場知識獲取的革命。

這樣的閱讀體驗,你會選擇放棄嗎?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The post AI + 讀書 = 沉浸式閱讀 first appeared on Mr. PM 下午先生.

動手之前,先想 So what

2025-03-14 17:42:37

「So what?」不是一句冷漠的反問,而是一個關鍵的思考方式,如果這件事完成了,那又怎樣?它能帶來什麼影響?會改變什麼?

如果結果只是一串看似不錯的數字,卻沒有後續的行動,那麼,這件事真的值得投入時間嗎?

我真的遇太太多人,是為了做而做

  • 我想知道用戶的需求,所以我要做調查
  • 有用戶客訴這個不好用,所以我想改這個流程或介面
  • 有個客人提了建議,我想要加這個功能

在下手做每一件事時,你該問自己「So What」:做了調查後 So What,若不會發生任何事,你就不需要浪費資源去做調查。

改了這個流程或介面後 So What?若只是帶來數據上的提升,卻沒辦法再放大,那你該審慎評估是否要投入。

加了這個功能後 So What?若只是幫助某類用戶解決問題,但卻無法幫助產品提破成長瓶頸,那你應該再想想。

So What 的思考是有套路的:

  1. 如果結果是 X,我下一步會做什麼?把這個 X 實際抓出來。
  2. 若達到 X,但卻沒有可行的下一步,這件事還值得做嗎?

​讓我們做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做「看起來不錯」的事。

The post 動手之前,先想 So what first appeared on Mr. PM 下午先生.

主管如何避免被「過度向上管理」

2025-03-14 17:25:39

超過 70% 的員工,會隱瞞工作上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

  • 怕主管怪罪他們,這樣就拿不到好考績
  • 哎~說了也有用,那就別說了吧
  • 主管都馬只想聽好消息,一聽到壞消息就很暴躁

主管最大的失敗,就是拿到的總是「優化版」的資料。為了避免被「向上管理」,你可以這樣做~

  • 每季一次 skip level 1-1,和下屬的下屬單獨聊聊吧。若人太多,不妨切幾個小群體一起吃午飯。
  • 績效考核中,要對「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件事加分
  • 一地藥持續宣導,不會懲罰「指出自己問題」的員工
  • 強制要求下屬「每月報告三個和自己有關的問題或危機」
  • 直接對市場和用戶收集資料,或是自己一定要體驗產品,而不只看內部報告
  • 有自己的數據分析師,會不加粉飾的提供公司營運現況數據

誠實的回饋比「好聽的報告」更值錢。

--
不想錯過我的新文章:訂閱免費電子報
我的線上課:數據化營運產品增長產品企劃力,歡迎大家報名

關於作者:Mr.PM 下午先生
The post 主管如何避免被「過度向上管理」 first appeared on Mr. PM 下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