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7:44:57
做產品會有很多債,技術債、設計債、體驗債、文件債,這些名詞後面加個「債」字,好像有點負向的感覺。
但就投資來說,債的另外一面是「槓桿」,我們有限的資源,透過「債」這個槓桿,可以把有限的資源放大,讓我們用一倍的資源,做 N 倍的事。
但債也有代價,就是要付利息,若債完全不去處理,還會利滾利,到最後反噬你。像是技術債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不好好面對,系統就有可能一夕崩壞,讓你後悔怎麼不去處理技術債。
債和槓桿之間的關係,拿金融來比喻就很清楚,很多人會買高股息 ETF,然後去質押出現金來,再拿質押的現金買入高股息 ETF,他們認為這樣會 work 的原因,在於高股息的配息,大於質押(也就是債) 的利息,用高股息 ETF 配的錢,拿去還債的利息,還剩下很多。
當然,也不光只有好處,當你開始考慮波動和市場風險,槓桿開越大,好處放大,壞處也會跟著放大。
簡單說,當透過槓桿得到的好處,可以大於欠債產生的利息,加上伴隨而來的風險時,這件事就值得做。
套在產品上來說,當你產品在 0 – 1 的階段時,存活才是第一要務,我們會盡量欠債,什麼技術債、設計債、體驗債,只要能幫我加速、不影響我驗證產品的,債就盡量欠吧,搞不好這個產品做不起來,我就不做這個產品了,這堆欠的債,甚至還可以不用還。
只有當你產品做起來了 (譬如 Product Market Fit),我們再考慮還的問題。
因為當你的槓桿開越大,風險也會越大。技術債面對的是系統崩潰、被侵入、被拖垮的風險,設計債面臨的是看不懂或是用了卻不滿意的風險,這可能會讓本來能轉化的用戶流失。
但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一樣,所以 Product Market Fit 之後,到底該不該還債?其實這就是個資源配置與風險容忍度的問題。
有些產品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之後,進入快速擴張階段,這時反而需要槓桿,因為機會成本太高,不還債是合理的選擇。但這樣的槓桿要開多大,就得回到你能不能承受最壞的情況:包含系統掛掉、轉化率下降、團隊爆炸。
因此最理想的狀況是什麼?不是「不欠債」,而是「有意識地欠債」,把借和還都當作 Roadmap 的一部分,好好的正視和規劃,這才是面對各種技術債、設計債…各種產品債正確的態度。
2025-07-24 13:32:10
因為一直在做跟增長有關的顧問,最近對產品的增長,有三個領悟。
—-
第一個領悟是:找到對消費者來說重要,但他不知道的東西
當你能找到這些「他不知道他需要的東西」,就有機會帶來真正的成長。
尤其是你產品量體大了,很多事情你以爲大家都知道,但就是會有好幾個細分的 Persona,他們是不知道這些重要的事。
—-
第二個領悟是:你做的事情,有沒有引發情緒?
在功能還沒推出時,你要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成功?
答案就是:你做的事情有沒有「情緒到位」。
如果你把你的產品給你家人或朋友用,結果他們沒什麼反應,感覺不到興奮、焦慮、緊張或開心,那這東西成功的機率就偏低。
換句話說,一個沒有引發任何情緒的功能,通常是沒有成長潛力的。
—-
第三個領悟是:反覆問自己,對消費者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這件事情真的超級關鍵。看過一個訪談,Uber 的產品長曾說:
「到最後,對 Uber 的用戶來說,最重要的就兩件事:價格跟到達時間,其他都是附加的。」
你要能夠敏銳地察覺出,使用者真正在意的核心是什麼,然後圍繞這些重點一直挖掘,然後回扣第一點和第二點:「什麼是他們應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這些事是否情緒到位」
這就是最近做增長的三個領悟。
2025-07-09 17:24:34
加價升級
增加購買量
價值挖掘
核心想法是要了解你的 TA 會出沒在哪些通路,這些就是你該去的地方。
增加曝光
Refrral
增加轉換率
2025-06-30 16:38:44
我不論參加各式比賽或補助案,最多評審問過,也幾乎是最難答的問題就是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沒人沒錢的狀況下,賽道一樣,然後巨頭們也很認真投入,你說你可以打贏 Google 和 Facebook,我自己都不敢信。
你說 Google 不會做這個題目,其實市場夠大,巨頭就會有興趣。
你說你有網路效應、專利保護,其實這是有一點護城河,但很淺。
但,最近越來越覺得,尤其是在「產業還在急速擴張、市場越長越大的時期」,先衝到牌桌上把份額搶下來,往往比花時間證明自己有多難被抄襲更關鍵。
怎麼說呢?我思考的重點是這些。
當市場年複合成長率非常高時,新需求的新增量本身就能「稀釋」競爭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團隊的時間更該花在如何快速交付、搶佔爆量新用戶,等到你有一定市占率或心佔率,這本身就會是護城河。
大公司通常同時面臨既有主營業務的績效壓力與機會成本,新業務相對 Cash Cow 營收微不足道,內部難以獲得最高優先級。
這讓專注於單一賽道的初創團隊,憑「速度」和「專注」就能享有充分的領先學習曲線。
對初創來說,速度越快,越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這個行業的機密。包含第一批真實用戶回饋、早期數據累積、率先建立的社群和口碑。
尤其是社群,越快進入市場的,越能建立起堅實的社群,一旦你等到市場較為成熟之後,社群的建立其實就沒那麼容易。
在高增長市場,最大的風險往往是錯過時機,一旦行業格局成形,你就真的打不過巨頭了。
因此,延遲入場反而可能把自己推進「永遠進不了場」的死胡同。
你不會在成熟產業去創業挑戰巨頭,因為那邊就是靠資產、靠通路、靠規模,簡單就是以能力取勝的。
新創應該去挑混沌的市場切入,因為這種市場你要勝出,一半是能力,一半是運氣 (甚至超過一半),這種有運氣的市場,巨頭可能會因此哉在「賭錯方向」這件事。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這個問題並非不重要,而是優先級不同。
新創本來輸的機會就高,早一點進市場,可以降低一點輸的機率。如果你迭代的速度夠快,加上運氣又不錯,那有能就算 Google 和 FB 進入市場,一樣打不贏你。
重點不在如何贏,而是如何讓你的成長速度,贏過行業的速度。這才是關鍵。
--2025-06-26 17:19:01
先前一場直播有同學問
「參加過這個產品經理學習營的人,有多少百分比真的可以轉職成功。」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是是可以幫助決策的問題嗎?
說實在的,沒有這個數據。如果有這個數據,我也很想知道。但我認為,產品經理的思考習慣就是,凡事都要問一句 “So what?”
當你拿到一份資訊,重點應該是:「你會因此做什麼決定?」
我們常常以為「有數據」就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有些數據,其實只是給大腦安全感的糖衣。
假設我告訴你「有 80% 的人參加這個學習營後成功轉職」,你就會因此報名;反過來,如果我說「只有 18% 的人轉職成功」,你就會打退堂鼓。
這樣的決策合理嗎?我覺得可能不是這樣。
但你如果問的是「我參加這個學習營之後,能不能提升我的成功率?可以提升多少?」
如果你是這個問題,那我就能真的幫上忙。
你參加活動時,可以把你的履歷給我看,再告訴我你想應徵哪一間公司的 PM 職位。這樣我就能幫你評估:你參加這個活動,若有拿到金色證書的話,你的勝率提升程度會是多還是少。
這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根據我累積下來的經驗、業界回饋、學員履歷來判斷的。也就是說,我能幫你分析的,是你個人情境下的勝率變化,而不是一個跟你八竿子打不著的平均數據。
拿到一個資訊,下一句要問的是:So what?
很多人習慣問的是「什麼是對的選擇?」,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該根據這個資訊,做出什麼行動?」
問錯問題,只會得到看似正確但無效的答案;問對問題,才有機會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