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MacTalk | 池建强修改

生于七十年代,写了很多年程序,也写了很多文字,近些年在创业做产品。洪恩 → 瑞友 → 锤子科技 → 极客帮 → 墨问西东。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MacTalk | 池建强的 RSS 预览

使用海外产品(包括 AI)的时候,发现个秘密

2025-04-11 19:24:09

这个发现叫做慢操作

终于把 2025 墨问 AI 内参专栏的第一季交付完了。为了写这个第一季,我们下了挺多功夫。包括把自己的 App Store 切换美区,下载了很多海外的 AI 产品。包括购买了推特的会员,也就是 X 的蓝V,并且重启了推特创作,在上面关注了不少有趣的 AI 行业的人,自己也写了不少内容。

在使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国外的软件好像没有那么着急,没有像中国的快递那样必须要求立等可取,我觉得这可能反映了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态度。比如,我注册推特的蓝 V,花了钱之后大概用了 3 天的时间才把这个蓝 V 的标给我挂上,系统提示就是在审核,我也不知道在审核什么。

如果是在国内做产品的话,我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你一个产品,你不能让我立刻用,不能让我立刻有那个标识。这怎么可以呢?我这外卖 20 分钟都到了,你这儿买一个产品居然要三天才能给我挂上蓝 V,简直难以想象,这产品基本上就不能要了。

包括前一阵儿。我们使用这个新兴的 AI 浏览器 Dia,它采用了一种邀请码的方式。这个邀请码并不是官方来发放的,它是一种缓慢传播的方式。比如说,我从小盖那儿拿到了一个邀请码,我就可以使用这个产品,我也有了 10 个邀请码。我可以用这 10 个邀请码邀请别人,让别人去试用。

小盖的邀请码是哪儿来的?因为他特别想用这个产品,就去推特上找一个老外要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传播路径。路径不复杂,传播得也不快,后续它还做了一些收缩,新的用户可能只能有一两个邀请码。因为 Dia 这个浏览器,目前还是免费的,要耗费很多 AI 算力,估计还不能大规模的放开使用。

从某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家不怕慢,也不怕等。

上午在苹果这里买一个充值卡也是,咱们在国内买任何一个产品的充值卡,是不是得立刻到账?立刻,马上。我买完之后,就能拿到这个虚拟信息卡,立刻吧卡里的额度充到我的系统里去。

你买一个美区的礼品卡,100 美元,他会给你发个邮件,说,你等我一个小时,我会给你发的。可能一个小时,也可能两个小时,人家才会把这个卡发到你的邮箱里面,特别有意思。

这些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有底气呢?我想了俩原因:

第一个就是海外的人节奏没有中国这么快,没有中国这么立等可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我相信我的产品好,好产品值得你等。

这也是一个不同的产品理念吧,能给我一些启发。

如何理解段永平这周的股市操作

2025-04-10 12:00:52

前几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说:

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长短皆宜。

//段永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但咱可以问 Gimini 2.5 Pro,回复如下:

Gimini 2.5 Pro:这段话是段永平在分享他对于市场波动时期的一种投资策略和理念,主要围绕着卖出看跌期权(Selling Put Options)展开。我们可以分点来理解:

1、“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

核心操作: 他卖出了(Sell)一些苹果公司(AAPL)和其他他认为不错的公司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

2、卖出看跌期权意味着什么: 卖出看跌期权的投资者(在这里是段永平)获得一笔权利金(Premium)。作为交换,他承担了一项义务:如果该期权的买方在到期日或之前选择行权(Exercise),那么卖方(段永平)必须按照约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从买方手中买入对应数量的股票。

3、卖方的期望: 通常,卖出看跌期权的人期望股价在期权到期时高于或等于行权价,这样期权就不会被行权(或者价值很低),他就能赚取全部的权利金。

4、“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

背景/动机: “懂王”通常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这句话暗示他认为(当时)由于政治或其他宏观因素(可能与特朗普有关),市场将经历一段波动或不确定性(“折腾”)。

策略联系: 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期权的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通常会上升,这使得期权的权利金(Premium)更高。因此,在预期市场会“折腾”的时候卖出期权,可以收到更丰厚的权利金。

5、“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

策略描述: 这表明他可能不仅仅是卖一次,而是在市场波动期间,根据情况反复进行卖出看跌期权的操作(“来回一起折腾”),以此来持续赚取权利金。

心态: “好玩的游戏”体现了他对这种策略相对轻松的心态,但也暗示了这需要技巧和对风险的理解。

6、“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

风险警示: 这是他一贯强调的重点。Margin(融资,保证金交易)是指向券商借钱来投资。卖出看跌期权(尤其是裸卖,Naked Put Selling)本身就有潜在的较大风险,如果股价大幅下跌,卖方需要用大量资金接盘股票。如果使用了 Margin,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导致亏损,可能会触发 Margin Call(追加保证金通知),甚至被强制平仓,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原则: 他强调只用自己自有的、闲置的资金来进行这类操作,确保即使最坏情况发生(需要以行权价买入股票),自己也完全有能力承担,不会危及财务安全。

7、“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

核心理念: 这揭示了他卖 Put 的深层逻辑,与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一脉相承。他卖 Put 的公司(如苹果)是他本身就愿意长期持有的好公司。他设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是他认为即使被迫接盘,买入股票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甚至是便宜的(“put 进来的价格…是便宜的价格”)。

价值判断: 他不是单纯为了赚取权利金而卖 Put,而是把卖 Put 看作一种潜在的、以理想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的方式。如果股价没跌破行权价,他就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跌破行权价,他被迫接盘,那也相当于以他事先认可的“便宜价格”买入了心仪的股票。这个价格需要经得起长期(“10 年后看回来”)的考验。

策略灵活性: 这个策略既有短期收益(赚取权利金),也有长期目标(以好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因此,无论从短期操作还是长期投资的角度看,他都认为这是合适的。

总结一下:

段永平的这段话描述了一种结合了期权交易和价值投资的策略:

在预期市场波动时,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来赚取权利金。

选择的目标公司是他长期看好并愿意持有的公司。

设定的行权价是他认为即使接盘也合算的买入价格。

严格禁止使用杠杆(Margin),用自有现金覆盖潜在的买入义务,控制风险。

这种策略下,如果股价不下跌,他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下跌并被行权,他则以预设的理想价格买入了看好的公司股票。这使得该策略无论短期(收租)还是长期(建仓)都有其合理性。

这是一种相对保守和基于基本面价值判断的期权策略,核心在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严格的风险控制。

——————

这个回复远好于其他 AI。

你看,大佬这么简短的一段话,咱们可以通过 AI 学习这么多知识,不得不说,AI 是必选项,无论你想学习,还是工作。毕竟老段可懒得给你讲这些基础的名词和逻辑。

2025 年 4 月 10 日

字节跳动发布了一款 AI IDE:Trae

2025-01-23 15:53:04

昨天,字节跳动发布了类似 Cursor 的 AI Native IDE:Trae。Trae 目前只有 MacOS 版本,并且默认集成了 Claude-3.5-Sonnet 和 GPT-4o 两款当前行业内最好的大模型。功能方面,Trae 和 Cursor、Windsurf 等产品几乎一样,但不同的是,Trae 对中文用户做了适配,并且免费。

字节跳动去年一直在国内推广豆包 MarsCode,并且市场占有率不错。为什么他们要重新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呢?

我的推断是:第一,字节跳动意识到当前 AI IDE 的战局中,IDE 插件的方式已经全然落后。Cursor 才是新一代的产品。第二,IDE 不会出现中美分区的情况,国内的产品也比必须参与到全世界的竞争中。因为工程师们会选择全世界最好的产品。

过去一年中,绝大多数大厂的 AI IDE 产品都在沿着 GitHub Copilot 的路线前进,它们通过 IDE 插件的方式实现代码智能补全、代码问答等能力。这种方式不能说错,它的优势是工程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使用 AI。
但后来随着 Cursor 的爆火,用户的心智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见识了什么才是更好的 AI 原生 IDE。受限于插件的能力限制,GitHub Copilot 等同类产品的体验和 Cursor 相比,已经有了代际差。

字节推出Trae,这一步棋走得绝对正确。

上周,我曾经统计过当前阶段押注 AI 编程的创业公司情况。粗算下来,至少有 16 家创业公司,他们一起从资本市场拿到了 30 多亿美元的融资,像极了当年的百团大战。可以确定,未来两年内,这个赛道肯定会迎来非常激烈的竞争,直到很多公司弹尽粮绝,或者被收购。

从 VIM、Emacs,到 Eclipse、JetBrains,再到 VSCode。过去三十年时间,大概出现了这三代 IDE 产品。现在我能感觉到,再新一代的产品也就快要来了。毫无疑问,它一定是 AI Native 的。

变化也不只是在 IDE 领域。

企业 IM 领域,以我熟悉的钉钉为例,它几乎已经把大模型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从文档到会议,从 IM 消息到搜索,都能见到 AI 的影子。毫无疑问,AI 就是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钉钉年底发布的 AI 助理,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数字劳动力时代的到来。

搜索领域,无论是ChatGPT 这类智能对话产品,还是 Perplexity 这类新一代的 AI 搜索,我们能看到的趋势是,新一代的产品正呼之欲出。搜索领域的游戏规则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被改变。

浏览器、心理咨询、图片生成、视频制作、律师咨询、语言学习等等领域也有类似的趋势。技术在变化,变化就会酝酿新的机会。

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新技术狂热爱好者。过去很长时间,对于媒体动不动就喊出的 AI 颠覆、AI 炸裂的口号,我选择审慎待之,让子弹再飞一会,飞一会就容易看得更清楚。现在,此刻,我觉得时机到了,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思考怎么以 AI 为核心,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

是的,我们已经无须再争论大模型是不是会像元宇宙那样虚晃一枪。不管是从场景,头部公司的投入、VC 的下注情况来看,AI 是 100% 确定的方向。

那么接下来大模型技术会呈现怎样的发展呢?不清楚。带着疑惑,跳到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中看,至少能让我们思考问题角度更全面些。过去几年,我们对大模型的类比思考,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把大模型类比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作为新的生产力,它们都需要嵌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才能发挥价值。就像当年蒸汽机被应用到采矿、纺织、冶铁工厂,大模型同样也需要嵌入到各种各样的新旧系统中。

蒸汽机应用到千行百业的过程,也是它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缩小体积的过程。这一点今年我们已经充分感知到,模型的调用成本已经比年初时至少降低了十倍,并且,模型也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力越来越丰富(比如多模态的发展)。

第二种,把大模型类比为我们刚刚经历过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无论是刚刚提到的工业革命,还是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些新技术的直接结果都是推动了 GDP 的快速增长。

远的不说,最近这批移动互联网新贵,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滴滴等公司,书写了多少的创富神话,我们应该都还记得。

经济发展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看到轰轰烈烈的大模型技术,我们确实应该兴奋。只有在变化的年代,这个通道才会被充分打开,甚至是再次打开。

前段时间,和产品经理二爷邱岳聊创业,他说现在我们很有必要把目光放到海外,放到硅谷。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海外的产品,而是说我们要关注海外市场的变化,了解到新的潮流趋势是什么。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很冷,我们能看到的新东西越来越有限。

确实,国内外之间存在信息差。在一线实践的创业者和外围观看的人之间也存在信息差。

墨友体验: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h6Lvj7q8XyZfjhhEABhKF

2025年1月23日

墨问小程序发布小红书切图笔记功能

2024-12-12 13:31:32

如何优雅的发布一条小红书笔记?


小红书的产品逻辑挺有意思的,发图文笔记,只能发 1000 字,更多的内容,就用图片来表达。这个产品策略我猜测早期可能是收 Instagram 影响?不过 ins 是真的成了图片社区,后来有了视频,小红书却形成了独特的笔记形态。

发几百字,剩余的内容用文字图片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就在小红书上流行起来。很多现代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看长文会有心理上的抵触,但一张张翻图片,就和翻书、阅读电子书的方式类似,反而有了沉浸感。

后来公众号的图片模式、视频号的图片模式,都开始支持这种阅读体验。这就带来一个刚需,如何把长文自动切成适合在小红书、公众号和视频号等平台展示的文字图片。

精确一点描述就是,如果你在小红书创作和运营,或使用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图片模式,需要把一篇长文自动切成大概 3 X 4 大小的图片,同时实现智能排版和优雅展示文字。

我调研了一下用户的使用情况,有用记事本切图的,有用网页切的,也有用专门的图片工具生成花里胡哨的图。真没有合适的,而这个需求,不仅切合创作者工具的属性,而且我们自己也要用,我们也在做小红书和公众号、视频号。那就自己做一个放到墨问里不就很香吗?

于是我们新增了一个小红书笔记的笔记类型,创建这个笔记的作用主要是长文智能切图。
长按创建笔记按钮,滑动选中小红书Pro,进入创作页面。


你可以为小红书笔记设置封面、加黑、加荧光笔,设置图片样式(一共十种),然后点击生成多图,唰,见证奇迹的时刻:

如果你也在做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图文模式,可以试试这个功能。

后续功能敬请期待:)

2024年12月12日13:30:52

4 月以来墨问便签小程序的发布节奏

2024-12-09 13:33:43

四月以来墨问发布的新功能:

置顶笔记折叠、标签云、特别关注、个人主页改版、画廊、播客 shownotes、分享图增强、公众号互通、AI 听读、支持微信表情、AI 语音笔记、长按试试、在小程序里打开墨问笔记的超链接、引用样式、墨问 Pro 会员、发视频号等。

8 月新增引用样式、详情页改版、新手势。
9 月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大版本,一步步来。
10 月墨问 Pro 版本上线
11 月付费专栏预览、发视频号
12 增加笔记引用功能……

最新发布的功能在前:

如果你不知道墨问有什么功能,建议收藏

2024年12月9日13:33:13

选择从众,还是走小众路线

2024-12-05 23:50:05

今天早上我转了一篇微信输入法的笔记,是望月老师写的。微信输入法现在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之所以今天引起大家的注意,是因为它发了一个新的版本,在新的版本里,微信输入法可以输出花式的英文字体,非常有意思。比如这样:

𝑴𝒐𝒘𝒆𝒏 𝒊𝒔 𝒂 𝒗𝒆𝒓𝒚 𝒈𝒐𝒐𝒅 𝑴𝒊𝒏𝒊 𝑷𝒓𝒐𝒈𝒓𝒂𝒎 𝒕𝒐 𝒖𝒔𝒆.

群里有一位墨友说,因为微信输入法不支持双拼的某一种键盘布局,所以他很不习惯,然后就放弃了微信输入法。

对于工具类产品的选择,我一般会选择大众的产品功能。因为这种功能需求越大众化,它就会被厂商优化得越来越好用,而小众的东西会被逐步放弃掉。

拿输入法来说,早期的时候我们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双拼等等。随着输入法的进化,现在用全拼输入和全键盘打字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和方便,也是输入法里最容易上手的。

正因为最容易上手,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这种输入法,厂商就会不断的花精力优化这种输入法,把它做得更加智能、更加好用。五笔或者双拼输入法的优化程度、支持力度就不如全拼输入法好。

聊起这个事,其实就聊到一个选择上,我们应该从众呢,还是选择小众的东西以彰显自己的不同?还是得看场景。

对于效率优先的事情,我建议大家选用大众的产品和功能。如前所述,它们会被优化得越来越好。

一个程序员选择编程语言,那我肯定会去选择 Java 或者是 Go 这样流行的编程语言去学习,同时去观察 Rust 这种新型的语言会不会有大发展,要不要去储备这方面的知识等等。现阶段肯定是 Java 和 Go 更值得投入时间,如果现在你还抱着 PHP 或 Ruby 这样语言,很可能面临的境地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多大厂已经不用了,它们的语言特性发展得也会越来越慢,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优胜劣汰的道理。

我是一个摄影师,那我肯定会使用 Adobe 公司的工具,比如 Photoshop、Lightroom 这样的软件。因为被大众所用,它的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们使用这些产品和功能主要是来提升效率,做出更好的作品,所以一定要去选择大众的东西。

那如果目的是玩儿和娱乐,就没必要选择大众的东西了。

大家都去听 MP3、无损音乐,那我听听黑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都在用手机相机拍数码照片,那我去拍胶片,就能获得不同于大众的体验。

在玩和娱乐方面,大众的东西,我们是躲不开的,如果还有些小众产品相伴,就会获得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快乐。

这种小众群体如果有一定的规模,也不会被淘汰,我们可以在里面一直玩。去旅行也是,大众的景点大家都去玩,我们也去那些大众的地方就没什么意思,可以发掘一些相对冷门、有趣的地方去玩、去拍照,也挺好。

五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去不了或不愿意去的地方。把自己放置在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种,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时间也都不一样了。但五哥去做冲锋衣,肯定不会憋着去搞特别小众的东西,对吧。

这就是效率优先和娱乐优先在选择上的区别。

在选择中做趋势判断也很重要。

我 2008 年就开始使用苹果的 MacBook Pro,其实是我对这个产品有偏爱,同时看到了 iPhone 的发展趋势。随着 iOS 的发展,Mac 应该会被普及起来。

我自己深度使用了 Mac 之后,发现它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就坚定了这样的判断和信念。然后我就会去使用和推广这样的产品,同时给自己带来影响力。这是一个对趋势判断的例子。在那时可能是小众的,但是在未来有可能变成流行的东西。

比如 Rust 语言,现在这款编程语言相对还是小众的,但是未来随着它对芯片和高并发上有更好的支持,会不会成为更流行的语言呢?这其实需要判断。

如果你觉得某一个东西在未来可能成为趋势,现在虽然是小众的,但是投入精力去使用和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那究竟是选择大众还是小众呢?场景优先 😄

这篇使用墨问 AI 语音笔记写的,你也来试试,微信搜索墨问即可。

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