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08:00:00
周日交完尾款,和上一任房主交接了房屋证明,买房的事情告一段落。
房子在父母小区隔壁,也在我们当前居住小区的附近,周围的环境都很熟悉。这个片区是福田区相对人口稀疏的地方,交通也不算拥堵,再加上小瓜可以在附近从幼儿园一路读完初中,学区也不错,因此即便新购住房仍有诸多缺点(小产权、车位紧张、物业一般),也还是咬碎牙掏空腰包搞了下来。
月初开始了装修,装修公司和装修队都是多年前给父母家装修过的旧人。只是十余年过去,装修方式和流程上变了许多,只要装修队可靠,全屋定制公司可以基本搞定大部分的设计。和各方供应商多聊聊,他们也会就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些细节上的建议——当然,如果在他们那买了东西,聊起来会更融洽一些。不过最大的感触,还是整个装修行业在逐渐透明,不再是客户给需求,工长随便买,工人随意干。各种材料通过京东淘宝小红书 B 站,普通人只要愿意研究总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各类歪屁股推荐、流量文不少,但多看看多比较多问问供应商及其竞争对手,还是基本能还原问题的真实答案——实在不行还有 AI 嘛,几句话就把网页全总结好了。装修小白抱着脱层皮的心理准备,在过去的两周硬装里 so far so good。
当然,自己对装修的要求不太苛刻可能也是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的原因之一。作为当年只是刷墙换灯,在精装修「并不那么顺手」的屋子里婚后住了九年「也没觉得不适」的本人,对居住环境的改善缺乏敏感。若不是小瓜分房睡的计划由于房间面积的原因不得不搁置,我大概还会赖在六十平的狗窝里多呆些时候。到了新居,不得不自己对房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对了,原本以为装修公司的设计师能给点方案,但是人家由于设计免费,硬装开始便挥手告别),过程中死亡脑细胞无数,几乎花光了「快速学习」的全部脑力。我不太明白小红书上把每一个装修细节都研究得「看起来」头头是道的人,平时是不是居家办公摆烂躺平,至少作为一个正常工作的中年人,偶尔监工 + 周末跑市场,已经造就了最近连续多个满分睡眠之夜——现在睡眠的罪魁祸首是每周一次的晚上 11 点之后为了交作业练习合唱谱面,余音不绕梁却成了脑袋里的紧箍咒……
希望后面最容易出问题的全屋定制(木柜橱柜)能顺利交付,下半年顺利入住。
更希望坑手里的另一套还贷房子早日出手,给现金流回回血。
离合唱团演出的日子越来越近,男生声部被管事的女生们各种催促交课下作业和参加排练,仿佛回到了高中的样子。唯一不变的是,哪个男生 TMD 喜欢被催作业嘛……毫无意外的,该不交就不交,该逃排练就逃排练。
男人此生是少年。
2025-03-02 08:00:00
上周交了第一期新房款,钱包缩水一半,好在过程顺利,卖家也比较利索,交房后连着睡了两个好觉。
然而紧接着就得忙活装修的事情,一方面要推着百安居的装修许可、定基本布局图、喊师傅上门量尺;另一方面还得抓紧时间定前期准备安装的材料和家电,比如窗子瓷砖,以及风管机等等。感觉瞬间进入了短期项目经理的角色:理清业务内容,掌握各方工期,排列优先级,还得控制现金流(因为本月中要交剩余房款)。总之,尽管以甲方身份掌控项目,比平时工作轻松很多,但领域不熟悉,也没有人交接细节,只能靠自己在网上学习,还是消耗了大量业余时间。
装修有好多细节要记,除了已买、要买,每一项还有各种付款进度、施工进度和细节要跟进。好在国内已经抄会了 Airtable 的那套协作工具,从飞书的「多维表格」,到近期发现腾讯文档的「智能文档」,通过 JSON 结构化存储数据的文档,把最常用的排序和分组(数据库语言的 order by 和 group by)做到前端可控,实乃一大发明。
另外发现,传统的装修市场和百安居这种一站式服务的各有千秋。前者可选品牌多,所以品质和价格相对参差,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后者一种材料可选品牌一般不超过三种,如果预算充分且想偷懒,会感觉非常省心。不过,作为「不自觉的细节管理者」,即便百安居的商家都还不错,但总想了解是不是还有更好、更合适、花样更多的供应商。所以每个周末都成为了和大鹅徒步家居城,体验甲方被各种乙方忽悠,并快速明辨真假的侦查活动。每次一不小心就逛了七八个小时,回到家倒头就睡……
总的来说,目前的家装市场似乎没有一二十年前那么黑暗和强信息差,大品牌商家最终的成交溢价也不算太多,甚至在经济下行的今天,特价款加上国家消费补贴,比不知名品牌还要便宜……家装是一件极其定制化的工程,从了解材料、预估报价、确定设计,到采购物料和成品安装,尽管不同的供应商已经基本可以做好本职的工作,大部分的复杂材料加工也都已经工厂化完成(比如窗户,你敢信窗框以及大一点的玻璃都只能吊装到户,因为在工厂已经装好,到户直接安装!),到了工程实现仍然可能出现奇怪的问题。不过搞工程永远都是和妥协的底线作斗争,管好预期,快乐生活。
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现金流可能的黑洞了...
实验学校要在五一假期搞四十周年校庆,合唱团为了凑够上台人数于是在疯狂扩招——就像 2024 年时所在的部门。男低声部从三五个人迅速膨胀到十五六人,翻了几倍。然而非盈利业余活动组织本身缺乏足够的凝聚力,男性又是这种艺术性活动里的稀缺资源,如何保证男声的质量,成了老大难问题。作为声部长之一,在排练后还要开会商量管理对策——这相当出乎了我的意料,天哪,来唱唱歌还得动脑子作团员激励,而且是没有实质物质刺激的激励!退堂鼓从幕后搬到了幕间,就等着捡起棒槌敲起来了!
好在,排练的和声逐渐和谐而有层次,虽然每天在各个合唱群被 at 要求保持激励很疲倦,但每周四仍然是中年人的快乐之夜。
2025-02-16 08:00:00
今年开年病了两场:一场从元旦延吉开始,感冒发烧折腾了一周;第二场从到巴厘岛的第三天开始,咳嗽感冒睡不好,直到最近才算基本恢复正常。
回深圳后发现春节假期及之后,不少身边的朋友也都在感冒。除了春节大迁徙,南北病毒也串门拜年外,好像疫情之后的年底成了刷新感冒简历的固定节目。有的人开始怪新冠病毒、怪国产疫苗,怪后遗症给自身留下了埋伏的病根。从自身经历看来,虽然的确每年年底都大大小小要感冒发烧几天,自己也戏称是「抵抗力到期,该续费了」,可手头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可以充分的指征,也不好一股脑都怪给疫情三年种种——或许是自己年纪大了抵抗力下降,或许是年纪大了却仍然把自己操得太狠,因而得病呢?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坚持天天带手表睡觉,我发现 Apple Watch 的睡眠数据和 Peak Watch 的数据分析多多少少有些道理。我的手表是 Apple Watch 5,已经用了五年且缺少血氧监测,但生病与不生病,在睡眠 HRV 和呼吸频率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良好的身体状态醒来后神清气爽,生病的时候(即便症状不明显)则感觉总是有点晕晕沉沉。
良好的身体状态:
糟糕的身体状态:
所以穿戴式设备作为「健康顾问」应该是个不错的命题,更别提当年 摔车 后的自动报警,简直算是救命之恩。可惜,再怎么精巧的穿戴式设备,也无法满足便携性和便利性的多样需求。Apple Watch 已经算相对无感,但对于不习惯手表的人,仿佛千斤重担。世界的多元化真是有趣又有气啊~
合唱团人数扩张,平时排练从 30 人左右猛增到 40 多人,且大部分增量都是男生(主要扩招男生声部)。于是不知原因的被选为男低声部长之一——其实有些违背自己参加合唱的初衷,本来只想着默默地唱着玩就好。看到负责组织的那些女生相当尽职和辛苦,心一软想着帮个忙也行。结果该死的理想主义开始作妖,内心里开始画蓝图定计划打草稿,搞得像工作的管理思路一般……唉,有点痛苦。
瓜学会了越来越多的诗,也能说出越来越多自诩有道理的话,巴厘岛一行更是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逗得一路大笑。孩子成了家庭的快乐中心,新希望总是令人欣喜和追寻的。瓜现在长势也令人满意,4 岁 4 个月,身高 109cm,体重 17kg,很少生病,个头在小班的「大孩子」(相对年纪较长)里也算相当可观。希望她慢慢成长,今年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2025-01-30 08:00:00
这是第一次携全家老少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过年。
年廿七提前结束工作,晚上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年廿八一大早三点坐上到香港机场的跨境小车,从香港搭上天煞的印尼亚航,七点准时起飞前往巴厘岛。
远在 2011 年底,曾经和稳稳和 Ms.W 三人行在巴厘岛跨过年。彼时按照穷游网上留下的攻略,穿梭在游客区青旅、酒吧、路边摊,为自由呐喊,为文艺买单。十三年后,和大鹅、阿瓜,以及双方父母,在 booking.com 上定好一家别墅,准备在巴厘岛度过一个安静的春节假期。这么多年过去,出国了这么多次,吃啥玩啥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和重要的人留下共同的记忆。
别墅很贵,折算下来一天大概五千多人民币。从接机的车辆涂装、进门的欢迎仪式、室内装修风格、二十四小时私人管家服务来看,这是物有所值的一次体验,只是大概率近些年不会再体验罢了——房费外每一项附加服务虽然贴心,也需要付出相对不低的额外费用,目前财务状况还不至于随意挥霍。
别墅的服务人员都会基本的英语,而且态度亲切温和,即便我们自己准备年夜饭——出国自己做饭也是我爸的老传统了——他们也很热心的准备随时帮忙,即便并不知道如何搭手,各种中式烹饪词汇交流起来也颇为费劲,并不妨碍他们「似乎」很享受服务客人这份工作。一位十八岁的实习服务生甚至抽空和我们学起了中文:从数字念法开始,到数字手势,学得认认真真。当然这样的学习在巴厘岛随处可见,从各个手工艺品商店导购,到猫屎咖啡园的服务生,整两句中文仿佛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目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房费包含的配套司机 Eka,一个约四五十岁的精干男人。说着一口东南亚口音的破碎英语,很乐意交流从巴厘岛普通人看来的世界。从与他断断续续的讨论中,了解了「巴厘岛印度教」这个极有当地特色的宗教分支,以及当地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着急,慢慢来,过好自己的信教生活。从 Eka 的口中得知,巴厘岛与国教伊斯兰的印尼不同,大多数信「巴厘印度教」。该教既吸收了印度教中的三四个重要的「类动物」神明,同时也吸收了佛教中的「人类」神明:菩萨与和尚,继而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却让印度人和中国人都蒙圈的本地宗教。如果说印度的印度教是统治的工具,讲究严明的等级和术业有专攻;巴厘的印度教更像是百姓琐事的寄托,对神明如中国道教一样讲求实用主义。当地人赚钱后将大量 GDP 投入到建设神庙的「地产行业」,拉动建筑、装饰、物流等其他产业发展。这与传说中巴厘岛支柱产业旅游毫无关联——比如本地最会挣钱是华人,最受尊重是医生和修车师傅……
自去年底 671B 的 deepseek-v3 在圈内火了之后,DeepSeek-r1 再次爆火,这次彻底出了圈成了替代豆包的不二人选。但越是如此爆红,越是让人心生疑虑:成就网红产品的研究性企业,真的能静心继续研究,而不被政府关系、国际政治与国家安全带跑么?
2025-01-07 08:00:00
其实早该做这期关于目标和反目标的记录,结果一转眼一月份过了大半,差点给 2025 开了个拖更的坏头。
按照 2024年立下的旗子
减肥至 78kg,历经三年 75kg 失败,还是要放在第一位
这条一度在极限情况(刚结束训练,裸体)下曾经达到过,也曾多次到达过 79.x kg。按理比年初的82、83kg还是有了一些数字上的改观,和体型上的变化。这条应该算 达成。
找到新的能力杠杆,省力那种的
2024 年开了「数据科学」的新坑,体感上算是找到了相对高效的输出区间——宁愿被问题难死,也不想被潮水般的需求压死。更可喜的是,随着 AI 大模型的蓬勃发展,也给了小公司一些使用新技术的机会。这条应该算 达成。
研究高效率教娃
步入三岁的小瓜,比起之前简直有了天壤之别。虽然其幼稚的独立心气儿让人觉得又可爱又生气,但目前看来教娃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有些乐在其中。画迷宫、学数学、背诗词,小瓜都颇有兴趣且乐意配合(除了犟脾气的时候)。这条 达成。
五张年度照片
两张工作,三张带娃,原来我的脑袋里已经没有了诗和远方(以及命运和苟且)……
有氧适能升到平均水平(目前是低于平均)
从 iPhone 手机的「健康」里依然是低于平均,甚至在长时间保持规律运动的情况下有氧适能还低于年初。而 PeakWatch 的有氧适能指数变化又过于剧烈,看起来不太科学。暂且算作 未达成 吧。
2025 年的小旗子:
2025-01-03 08:00:00
坐在小城延吉汉庭酒店的大堂里,趁着瓜睡午觉,终于能挤出一个小时唠唠 2024 年的得与失。这一年过得和 23 年一样忙碌,但仿佛也找到了一些「道」,值得好好捋一捋,说道说道。
走过对个人考验最大的 2023 年,今年的「创业之旅」有了一些转折。一方面离开了一手创建但管理比重明显超负荷的技术部门,另一方面重新规划组建「小而美」的新部门从头开始,试图用新的技术视角提高业务执行效率。这二者有着一些任性,也有着一些对最初技术设想的不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询问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作为大部门领导的权力感,还是对「个人野心完成度」的追求;是为了躲避反自身人性的不舒适,还是希望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的方法论。但最后,所有的反思都归结在了一个词「历史阶段」。在事物发展的特定阶段,纵有再强的个人意愿,也难以撼动客观事实滚滚向前的惯性。强行扳道岔会造成出轨或道岔破碎,没有好结果。
因此,2024 年的后来,我决定做时间的朋友。对,就是罗振宇这几年的跨年主题演讲。罗胖的演讲我一次都没有听过和读过,但或许,这样的殊途同归正是多年类似境遇挣扎后的共识。承认「时候未到」听起来是中庸的自我催眠,会被任何年轻气盛所蔑视和不齿——尤其是在日新月异且提倡勤劳奋斗弯道超车的东亚文化里。但承认时间和等待的重要,何尝不是一种对事物发展更科学客观的认知呢?人类在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制造新的工具,用新的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和认知范围,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看得更高更远。但纵观整个人类的不同种族,并没有体现出统计上显著的智力差异,也就是谁也不比谁聪明,所有的「优势」都体现在「先发」上。「后发」所谓的「超车」,不过在发展中掌握了生产力爆炸的红利,进而缩短了到达相同终点的时间。
曾经有个哲学笑话,说最强的业务护城河是找一片地种树。因为树的经济价值主要依赖时间,而时间不太可能为人类所轻易摆布,因此早种就一定早收获,堪称最不容易被后来者抄袭,真正「时间的朋友」。
一旦接受「做时间朋友」的设定,许多内心的纠结就找到了释放的出口,也找到了新的解题思路。接受不同认知下的争论有了心平气和的理由,前瞻思考在当前处境下的合理性增加了时间演变的变量,更多看似无用的资源投入也有了推动的动力。把自己置于四维空间中,拉动时间轴所产生的三维扭曲正是所有顶层设计需要关注的反馈。这一切仿佛与物理、哲学产生了奇妙的交集,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对立统一是 2024 年最大的自我陶醉。
当然,生活要继续,真空中的事物仍然需要外力的推动才能产生加速度。阿瓜的成长,家庭的和谐,自己的情绪,皆需要更大的投入以维持可控的发展轨迹。只是在新的时间观察尺度下,何时介入干预,何时顺其自然,不再全是 ASAP 而是在时间线上有了可以刻画和记录的标记。对生活的控制感在 2024 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内心安全感,这是对时间认知后产生的新舒适区。
2024 年总体过得很满意。这一年做了喜欢的事,有了新的认知,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做思考和复盘,使下一步的决定更加从容和周全,不断产生正向反馈指导生活和工作。更多的参与了小瓜的成长,坚持了定期的运动,陪伴了父辈的唠叨,成功把时间投资在让自己快乐的技能点上。AI,出生率,经济下滑都是时代的小坑小洼,冷静面对,跨越周期,总会有回归平稳的一天。
希望 2025 年的自己,更加冷静从容的面对未知的世界。不过与 2011年 的结尾不同,我不期待那是一个广义上更美好的世界,只愿和平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