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angyurui | 太隐修改

棱镜通讯主理人。95后,喜欢读书、旅游、摄影,RSS支持者。会点日语、德语,持续强化中。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angyurui | 太隐的 RSS 预览

技术狂飙下的冷思考:大模型的“科林格里奇困境”

2025-04-17 21:13:48

1980年,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技术的社会控制》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林格里奇困境”,这一困境指出,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往往难以预测其潜在的社会影响,但此时仍有能力对技术方向进行调整;然而,当技术成熟并广泛渗透社会后,虽然其负面影响已显现,但控制或改变技术的成本会变得极高。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技术发展的失控悖论”,而大模型的规模性、通用性和渗透性正在使得这一困境尤为突 出。因此,现在人类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发展速度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而......

READ MORE

棱镜通讯 No.113 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

2025-04-06 19:46:49

本文出自博主的 Newsletter《棱镜通讯》,每期一个话题,🐣 关注记录、挖掘科学创造、社会思想和个体生活。 我相信每一个人物、思想、事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启发当下,看向未来。目前《棱镜通讯》已更新39 期,往期内容请访问太隐网站:https://www.wangyurui.com/tags/Newsletter/ 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的开头,导演用梭罗的名言抛出问题: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安于循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很显然,亚伦......

READ MORE

隐说 No.6 姥姥的大米粥

2025-03-17 21:05:21

1、姥姥的大米粥 前些日子,九十二岁的姥姥还是走了。母亲和舅舅们说这是喜丧,毕竟老人家与子女们过了团圆年,临走前也有着所有儿女们的陪伴。我明白他们故作轻松的语气背后,藏着比我更甚百倍的伤痛。其实自母亲回老家照料姥姥起,我每日便忐忑地拨电话询问姥姥的近况,总是期盼母亲那头说“你姥姥身体真硬朗,突然好了,能下床走动、还要自己吃饭呢”,但现实是,尽管母亲让我别担心,说姥姥身体很好,但从母亲言语间细微的停顿与叹息,我能想到情况或许并没有那么好。 而我得知姥姥离世的消息已是两天后,父亲......

READ MORE

诗心剑胆:陆游的烽火人生

2025-03-10 23:10:16

朔风卷起檐角残雪,案头烛火在铜雀灯台间摇曳出斑驳暗影。八十五载光阴如枯叶簌簌坠落,陆游倚在越州老宅的病榻上,分明听见汴梁城的铁马踏碎了江南残梦。浑浊的瞳孔里,靖康之变的烽烟仍在燃烧,沈园的桃花飘落成血色,南郑的角弓犹在铮鸣。他颤抖着推开侍儿递来的汤药,枯枝般的手指攥紧狼毫——这支笔写过《平戎策》的锋芒,题过《钗头凤》的断肠,如今要在生命将熄时,为破碎山河作最后的泣血绝唱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幼罹兵燹 公元1125年,此......

READ MORE

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

2025-03-02 15:18:51

要说 2024 年我买的最喜欢的书,就是马昌仪先生这本《图说·山海经·古本》,今年马昌仪先生已经有 89 岁高龄,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山海经研究专家,可以说她将人生的很多精力都倾注在了《山海经》的研究中,所以这“厚”书的收藏价值毋庸置疑,如果说唯一的不足便是书里没有绘制的山海经地图。其中这本书开头的导论(这篇导论出自马昌仪先生于 00 年写的论文《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很值得读一读,目前导论原文也不太好找,所以我将找到的导论扫描版链接放在了下方,喜欢的可以自己下载阅读。......

READ MORE

葬花三问: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埋下的生命哲学

2025-02-23 11:32:41

木心先生曾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比喻很形象,很贴切。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书中二十七回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这首诗被红学家们赞为大观园里的诗中之诗,是全书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尽管《红楼梦》里的诗作在红学领域不是四大研究方向之一,但如果少了这首诗,林黛玉的角色塑造和红楼梦所呈现的美学都会暗淡且平庸不少,所以这首诗是历来被很多人推崇的。而这首诗还曾引得诗人富察·明义(即名我斋,曹雪芹的友人)作诗感叹,“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