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xr | 陶小桃修改

北航在读硕士,Python爱好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xr | 陶小桃的 RSS 预览

汽车没开过,驾驶证先到期了,更新了个十年保质期的

2025-08-20 00:58:00

本文分享了作者回老家更换到期驾驶证的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使用自助体检机完成体检、现场拍照及领取新证的便捷流程,总费用仅44元。同时,作者回顾了多年前举报驾校乱收费教练的往事,并由此引发对善恶的思考。文章最后回归现实,表达了作者重返科研工作的决心,强调持续学习和深度积累的重要性。

[...]

用Ai工具或方法来检测文本的Ai率在我看来就是个笑话,是时候停止这场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了

2025-08-19 10:15:00

本文犀利批判了当前流行的“AI文本检测”工具与方法,直指其本质是一场徒劳的“文字游戏”。作者指出,这类基于统计学特征分析的检测技术极不可靠,误判率(尤其对非母语者)高得惊人,常将规范的人类写作(如技术文档、学术论文)误判为AI生成。其根本困境在于:检测工具永远落后于不断进化的AI生成模型(如GPT-4),且训练数据本就源于人类文本,导致两者界限日益模糊。更严重的是,这种无效检测正造成实际伤害(如学生论文被错误指控)。文章呼吁摒弃对“AI率”的无意义追逐,主张回归内容本质:聚焦文本的真实价值、准确性、原创性及深刻洞见,而非纠结其生成方式,承认AI已成为现代写作的辅助工具。

[...]

从朋友的论文泄露焦虑说起,聊聊研究生用Ai辅助科研的隐私问题以及如何保护隐私

2025-08-18 23:53:00

本文探讨了研究生在使用AI工具辅助科研时面临的隐私泄露风险及应对措施。随着AI技术的普及,许多研究者依赖AI进行论文润色、数据分析等工作,但同时也担忧研究内容被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或被他人利用。文章指出,AI聊天记录可能因分享功能或搜索引擎收录而意外泄露敏感信息,并通过分析主流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Gemini、Grok)的隐私设置,提供了关闭数据训练、启用临时聊天模式等具体保护方法。最后强调,涉及敏感信息的研究应避免使用AI工具,建议定期删除聊天记录或本地保存数据,以平衡科研效率与隐私安全。

[...]

成功为博客写了一个Agent智能搜索助理,现在构建学习本地知识库的大模型也太简单了

2025-08-17 15:31:00

本文作者分享了为个人博客开发一个基于大模型的智能搜索助手插件(ChatSearch)的经历。最初因难以在大量文章中精准检索内容,作者尝试用传统NLP方法(如词向量相似度)构建搜索功能,但效果不佳。随后转向RAG(检索增强生成)和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技术,发现商业方案成本过高。经朋友建议转向智能体(Agent)技术,利用现成平台(如百度、讯飞等)上传博客知识库,通过API调用实现语义搜索功能。最终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但出于预算限制设置了提问频率和字数限制。作者将此项目视为技术探索,并调侃若经费不足可能"转行擦边"。全文反映了当前本地知识库构建技术的成熟度与个人开发者的灵活实践。

[...]

因为买不起Typecho付费阅读插件,于是就基于支付宝自己写了一个PayIT插件

2025-08-14 22:43:00

本文介绍了作者因Typecho付费阅读插件价格过高而自行开发的PayIT插件,该插件基于支付宝当面付实现简约实用的付费阅读功能。文章对比了现有付费插件的优缺点,并阐述了PayIT插件的开发初衷、核心功能及定价策略。插件通过<payit>标签实现内容付费,适合个人博主低成本变现。

[...]

鄙人原创短篇小说『误会』:我们终其一生,不过都在确认自己究竟以为什么,又虚构什么

2025-08-14 22:01:00

旅途的终点总带着一丝慵懒的伤感。阳光穿过旅馆窗帘的缝隙,在杜达的脸上投下一道狭长的光斑。他翻了个身,抓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上午十点。今天,这次三个人的旅行就要画上句号了。中午,他们将在这个城市分道扬镳,各自踏上回家的列车。

杜达心里有些空落落的。他点开和希贝、鲁西的聊天群,名叫“铁三角”。

希贝的消息是九点半发的:“我点好午饭啦,直接送到房间,咱们吃完再出发。杜达,你醒了没?”

杜达笑了笑,手指在屏幕上敲击:“醒了,遵命。我给咱们点了饮料,送到前台了,一会儿下去拿。”

他能想象到,此刻住在楼上的希贝和鲁西,大概正乱糟糟地收拾着行李。友谊,就像她们的行李箱,总是塞得满满当当,热闹又温暖。

“好嘞!”希贝回得很快。

又过了大约二十分钟,一条新消息弹了出来:“饭到啦!”

杜达立刻从床上弹起来,迅速地洗漱、换衣服。他想,这顿散伙饭,一定要好好吃。然而,当他收拾好一切,准备下楼拿饮料时,他看了一眼群里,想问问她们具体是哪个房间,却发现自己发出的消息如同石沉大海。

“你们在哪个房间?”

“我下来拿饮料了。”

“拿到饮料了,上来找你们?”

杜达连着问了七八句话。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聊天界面安静得可怕。那个几分钟前还活跃的头像,此刻变成了一座沉默的孤岛。杜达心里开始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怎么回事?不是说饭都到了吗?

他坐在床边,盯着手机屏幕,屏幕的光映着他越来越沉的脸色。他开始不受控制地想象楼上房间里的情景。或许……她们已经开吃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藤蔓一样迅速缠住了他的心脏,越收越紧。不可能吧,她们不是这样的人。杜达摇了摇头,试图驱散这个荒谬的想法。

可是,为什么不回消息?手机没电了?还是在收拾行李没看到?各种理由在他脑中盘旋,但每一个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的耐心在沉默的等待中被一点点磨损,焦虑逐渐发酵,变质,最终成了带着酸味的委屈和愤怒。

他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一个兴冲冲地准备着“最后的午餐”,还体贴地去买饮料的傻瓜。而楼上的两个人,或许正津津有味地享用着美食,把他完全抛在了脑后。她们是不是觉得,这最后一顿饭,有没有他都无所谓?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阵刺痛。他站起身,决定上去看看。就算她们真的在,他又能怎么样呢?冲进去质问吗?“为什么不等我?”这太可笑了。

他只记得她们大概在五楼的某个区域。凭着模糊的记忆,他乘电梯上了五楼,在走廊里来回踱步。他不敢挨个去听,那太像个变态了。就在他准备放弃,转身离开的时候,一扇房门后隐约传来了一点声响。

他屏住呼吸,像个小偷一样凑近了那扇门。是的,有声音。一种……正在吃东西的声音,还夹杂着细微的塑料包装袋的摩擦声和模糊不清的笑谈。

轰的一声,杜达感觉自己脑子里的某根弦彻底断了。所有的猜测、怀疑、不安,在这一刻都得到了“证实”。那声音就像一把锤子,把他残存的理智和信任敲得粉碎。原来是真的。她们真的在背着他偷吃。

一股灼热的怒火从胸口直冲头顶,他的脸颊发烫,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旅途中那些开心的回忆,此刻都变成了巨大的讽刺。他感觉自己被排挤了,被背叛了。他不是什么“铁三角”的一员,他只是个多余的、可笑的局外人。

他没有敲门,而是转身,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不想再见到她们,不想听任何解释。他抓起自己的背包,把所有东西胡乱塞进去,然后拖着行李箱就往外走。

在踏出旅馆大门前,他还是停住了。就这么走了吗?连一声再见都没有?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拿出手机,在那个依旧死寂的群里,用冰冷的语气打下了一行字:

“我先走了。”

信息发出去的瞬间,手机立刻疯狂地振动起来。是希贝的电话。这离杜达发问,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分钟。

杜达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名字,犹豫了几秒,还是划开了接听键。

“喂?杜达?你什么意思?什么叫你先走了?你在哪儿?”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震惊和不解,完全不是杜达想象中的心虚。

“我要回家了。”他的声音干巴巴的。

“你别动!在原地等我们!我们马上就到大厅!”希贝的语气急切而不容置疑,说完就挂了电话。

杜达站在旅馆大厅的中央,心里五味杂陈。他决定再等最后五分钟,他想看看,她们的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电梯门“叮”的一声打开,希贝和鲁西拖着行李箱,几乎是跑着冲了出来。她们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满是焦急和困惑。

当杜达的目光落在希贝手上时,他愣住了。

她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几份打包好的午饭,包装盒的封条完好无损,甚至还冒着一丝微弱的热气。

那一瞬间,杜达感觉自己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他精心构建起来的、那座由愤怒和猜疑筑成的高墙,在看到那份未拆封的午饭时,顷刻间坍塌了,把他自己埋在了废墟之下,只剩下无地自容的尴尬。

“你到底怎么了?吓死我们了!”希贝跑到他面前,喘着气说,“我把手机调成静音扔床上,就和鲁西埋头收拾行李,想着弄利索了再去找你,完全没看手机!要不是你最后发那条消息,我们都不知道你要走了!”

鲁西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我们还说呢,在房间吃太挤了,不如去大厅吃,正准备去找你呢。”

杜达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该说什么?说他以为她们背着他偷吃?说他趴在门口听到了声音?那声音,大概只是她们收拾行李时弄出的各种声响吧。他感到自己的脸颊比刚才还要滚烫。更或许,那个就不是她们的房间。

看着朋友们真诚而担忧的眼神,和那份安然无恙的午饭,杜达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庆幸。庆幸自己最终还是发出了那条告别的消息,庆幸自己等了这最后的五分钟。

有时候,人心里的魔鬼,远比现实可怕。他想,还好,这个误会没有成为旅途终点的遗憾。

存在或消亡,从来不在事件的本身,而在于凝视它的眼睛。

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