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smallyu修改

区块链行业的开发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smallyu的 RSS 预览

为什么我坚持用独立博客

2025-08-02 23:23:02

为什么文章只发到独立博客呢?独立博客没什么访问量,如果发到知乎、掘金,甚至是头条、百度、登链等平台,再加上 Meidum、X、Mirror 一类,文章访问量肯定可以高很多,关注量也会高很多,会有更多人注意到 smallyu 这个昵称。

因为那些充斥着低质量内容的平台,不值得去发布高质量内容的文章。那些人是看不懂的,看不懂我在写什么。看看掘金首页上有什么?10 篇文章 8 篇讲 Cursor,很难想象用户素质得多低。知乎就更不用说了,内容杂乱、商业化,关键是网页访问弹窗,不是让登陆就是让下载 APP,正经人谁去那种平台啊。

Web3 行业小,从业者本来就不多,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内容平台。去吸引一堆只懂 Web2 的用户,其实也没什么意义,和他们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我在脉脉的职言区,匿名账号下,发布过几千条帖子,总阅读量超过几千万,发的都是观点偏激、引战一类的内容。那种阅读量有意义吗?毫无意义。

所以实际上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知道独立博客没有人看,因为我自己平时都不太看别人的博客。长期关注并且反复看了很多遍的只有王垠的博客,不只是看最新的文章,还会用 Wayback Machine 来 “考古”,还搜集了很多王垠博客的备份链接,还整理出了一个王垠百科那样的网站……

以前偶尔也看一眼左耳朵耗子(CoolShell,陈皓)的博客,他的博客内容很多,研究的技术很多很杂,属于宝藏一类,文章不值得读但是他关注的关键词值得关注。比如他在 2022 年研究过 ePBF,ePBF 是 Solana 区块链实现 SVM 虚拟机的底层技术。

其实 CoolShell 这个博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反面例子,他在告诫我们,不要过于专注技术,不需要什么都懂,不需要那么努力,不需要那么有观点,不需要……

阮一峰的博客很多年前看过,后来随着自己技术能力的提升,就不看了。阮一峰的博客不算技术博客,里面都是一些文艺类的内容,小白观众居多。

我自己关注的博客都没几个,而且都是很知名的人物,就这么个情况,相信别人也一样。

所以继续努力吧,等自己成为 somebody,再考虑访问量的问题。没有人会关心 nobody 写的东西。

对 Psyche Network 项目的分析

2025-08-01 14:33:21

项目背景

Psyche Network 是 AI + Web3 赛道的一个项目,由 Nous Research 团队研发,两个月前获得了 Paradigm 机构 5 千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Psyche Network 的项目背景在 官方说明文章 里有详细介绍。Nous Research 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算法 DeMo,这种算法能够把大语言模型(LLM)的训练,放到分布式网络里进行,不需要集群服务那种高耦合。就类似比特币挖矿的矿池一样,会把大的计算任务,拆解为小的计算任务,分发给不同的 Client 节点进行计算,计算之后再把结果汇总起来。

当然 LLM 的训练和矿池的挖矿,从算法原理上完全是两码事,这里只是想类比说明便于理解。具体 DeMo 是怎么从算法角度把任务拆解和合并的,可以看 官方的解释,反正我没看懂,就是一堆向量、权重、loss function 什么的术语。关于怎么防止节点提交虚假数据之类,我认为也都在算法的设计范畴,后续就不多讨论算法本身的有效性了。

DeMo 的 论文 里用了 100 billion 的 tokens 做训练测试,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100 B tokens 是什么概念呢,比如 DeekSeek-V3 的 tokens 数量是 15 TB,可见 DeMo 在实验阶段的 tokens 数量级,距离商用产品还差很多。可以对比一些其他模型的 tokens 数量:

模型 参数量 预训练 tokens 数量 公开来源或泄露信息
GPT-3 175 B ≈ 499 B 论文及后续综述
GPT-3.5 175 B 推测 ~1 T 左右
GPT-4 1.7 T ≈ 13 T tokens SemiAnalysis / The Decoder 报告
Llama 3 70 B > 15 T tokens Meta 官方模型卡
DeMo OLMo 1 B 0.1 T tokens(100 B) DeMo 论文

Psyche Network 基于 DeMo 的算法原理,结合区块链来构建分布式网络,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训练出 40 B parameters, 20 T tokens 的模型。关于 parameterstokens 这两个指标,我的理解是,parameters 是训练一开始就定义好的固定指标,tokens 则是需要不断进行计算和训练的,而 DeMo 解决的是 tokens 的分布式计算。Psyche Network 官网上有实时显示当前的训练进度,目前已经达到了 1 TB 的 tokens 数量:

这个模型训练完,也许可以接近 GPT-3 的水平。对比来看虽然 tokens 数量比 GPT-3 多,但是 parameters 比 GPT-3 少,所以最终效果应该不如 GPT-3。

项目结构

Psyche Network 的 文档 里有介绍整体的项目结构,比较好理解,有一个中心化的 Coordinator 负责创建训练任务,其余的 Client 负责接收任务、提交任务结果。在没有区块链的场景下,Coordinator 与 Client 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直接的 TCP 连接完成的。而有了区块链之后,Coordinator 和 Client 之间就是通过区块链来传递消息了。

Psyche Network 的 代码仓库 里同时保留了 centralizeddecentralized 两个版本的代码架构,这其实不太是好事,因为说明这个项目原本可以中心化运行,只是现在在做一些去中心化改造。这样的项目去中心化程度肯定是有限的。

而所谓去中心化版本的部分,Psyche Network 选择了 Solana 来作为运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平台,这也许和 Psyche Network 原本的项目就是用 Rust 语言有关。

代码仓库的 decentralized 目录下,有一些 Solana 的合约代码,这些 Solana 合约承担起了创建训练任务、计算每个 Client 节点的奖励、分发奖励的功能。

Psyche Network 目前只是测试网阶段,链上交易也都是在 Solana 的 Devnet 上进行,可以直接看合约文件里的 declare_id!() 语句,里面写的就是合约地址,比如 coordinator 的合约地址是 HR8RN2TP9E9zsi2kjhvPbirJWA1R6L6ruf4xNNGpjU5Y,能在 区块链浏览器 上看到频繁的交易记录。

至于奖励的计算,因为有 Coordinator 这个中心化角色的存在,所以事情比较简单,Coordinator 在收到 Client 地任务结果后进行验证,如果没问题,则发起一笔链上交易,给 Client 记分。具体代码是 这两行

每个 Client 的分数都记录在合约里,Client 想领取奖励,就自己到 treasurer 合约上 claim,treasurer 会根据分数和汇率计算并转账代币。

那么 treasurer 分发的奖励是哪个代币呢?具体代币是 Coordinator 在创建任务的时候 指定的,只要是标准的 SPL 代币都可以。

所以整体来看,Psyche Network 是利用 Solana 区块链来记录任务 Meta 信息、计算任务奖励、分发奖励等。只要 Client 的加入是 permissonless 的,Psyche Network 就确实达到了和宣传一样的效果,让 LLM 模型训练的算力去中心化。

而代币的分发和奖励虽然是区块链项目的常规操作,但是至少附加了公开透明等特性,而且不出意外的话,Psyche Network 最终会走到发币的一步,到时候任务奖励可能全用 Psyche Network 自己的代币进行,或者演变为 LLM 训练的任务平台,任何第三方都可以创建任务和分发奖励之类,像 Eigne Layer 那样。

失业期间的 Web3 项目分析计划

2025-07-31 23:20:39

7 月份结束了,马上进入 8 月。为了让自己在失业期间的时间过得有意义,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计划来消磨时间。

计划内容是,每天分析一个 Web3 行业的项目,从看白皮书开始,到理解项目的运作模式、当前商业状态等,尤其关注技术理念和技术创新方面,然后写成分析报告,发布到博客上,不需要那种很专业的报告,大概相当于学习笔记就可以了。具体分析哪个项目是经过主观挑选的。

每天看一个项目、出一个分析报告,节假日和周末休息,直到不失业的那天,停止计划。每天形成的分析报告,也许会有质量,有看点,但也许会比较短,没有质量。因为我并不能在一开始选定项目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项目有没有含量,尤其是技术含量。

这有点像是区块链研究员干的事情,而不是区块链程序员应该干的事情。为什么我的计划不是每天写 100 行代码,开发一个区块链小工具,或者每天积累一点,开发一个大的区块链工程?

因为工程代码如果脱离项目背景,就没有价值。我之前几年的工作中写过很多代码,但是如果现在把那些代码拿出来,会发现毫无意义。工程化的代码,往往是为了完善项目的功能,而项目需要某些方面功能,是为了迎合运营和宣发的需求,一定是有商业目的的。如果需求背景不存在,代码就毫无价值。

尤其是随着 AI 的日益强大,写工程代码这件事情更是越来越廉价。AI 可以几分钟写出上万行代码,堆砌代码的能力绝对超过人类。如果我想靠每天写几百行工程代码来训练和提升自己,那我一定会失败的很惨。所以不能干这样的事情。

什么样的工程代码是有意义的呢?就是已经找准了产品需求和定位的情况下,想把功能落实跑通,然后让 AI 来干活,把代码写出来。AI 写的代码有时候会跑偏,需要手动修复一下 bug,这种情况下,手动写出的工程代码才有意义。现在的开发节奏已经应该是这样了。

以前的时代,人们喜欢说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prompt 比 code 更有价值,也许这句话会变为 “Code is cheap. Show me the prompt”。

不去计划每天写一些工程代码,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已经做过了一些尝试,去试图开发小的区块链工具,或者大的区块链工程。目前来看,我之前的想法,无论是做小工具的思路,还是做大工程的思路,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需求本身也许不存在。说的直白一点,没有任何正反馈,所以根本做不下去。

与代码相比,写文字、写文章、写观点更有意义一点。一个产品创意背后,可能有 100 行代码,也可以有 10000 行代码,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完全不同,但如果最终的关注量都是 0,那么结果就是一样的,9900 行代码白写了。而文字是能够体现思想的。

你也许想反驳,怎么能说工程代码没有价值呢?以太坊的客户端同一份 Spec,有五六种工程化的实现,用了不同语言、做了不同优化,市场占有率有高有低,难道不是工程化代码价值的体现吗?当然是,他们拿着以太坊基金会的赞助开着公司写着代码,而且已经有了明确的项目背景,工程代码自然是有价值的。我指的是没有项目背景的工程代码。

虽然工程代码没有价值,但教学性质的代码是很有意义的,我仍然会复习计算机课的练习题,以保证自己的代码水平。我已经是第三轮做那些练习题了,这次我严格限制自己的做题速度,一天最多做一道题。一方面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练习题包含的知识,必须要慢下来才行。另一方面,得分配时间到其他事情上,不能整天只反复做同样的题。而且由于做题比较慢,可以逐渐培养自己每天做题的习惯,不至于遗忘计算机课的知识。

为什么我觉得对项目做分析是有意义的?因为其实我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几年前,读了很多白皮书。我当时按照币种市值的排名,逐一下载了排名前几百的币种白皮书,还用 A4 纸都打印出来看。

记得几年前有人发邮件问我,如何学习区块链技术。我当时认真写了个回复,说我是从哪个网站下载的白皮书,以及看了哪些书之类。后来对方回复我说,这不是他想要学习的区块链技术,他想要学习的是如何写代码。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不同的人,对技术的定义是不同的。

以前没有 AI,我没能认识到代码的价值,现在有了 AI,我还是认识不到代码的价值。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可以写出项目的分析报告?我以前没专门针对项目写过,但是有根据技术来对项目做横向对比的内容,所以专注于对某个项目做技术分析,应该不是难事。我工作过的项目,假如让我写分析,肯定能写出其中的细节,只是因为项目还在,不能写。而且写项目分析,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我不确定一个项目一天时间够不够,只有写写试试了。

2025 年 7 月的面试记录

2025-07-31 12:12:12

  • 2025.06.30(fameex)

面试官水平挺好的。对方是在做 AA 钱包的业务,基于 zk 的社交恢复方向。交易所不差钱,一般都喜欢往钱包方面做。

  • 2025.07.01(火币,一面)

钱包开发团队的后端开发职位,一面比较随意一点。

  • 2025.07.02(火币,二面)

属于交叉面,聊一些偏经验性质的东西。

  • 2025.07.03(鲲鹏海天)

线下面试的,虽然去之前就知道不靠谱,但还是去了,就当出门散步了。

  • 2025.07.03(火币,三面)

技术面的终面,但还是交叉面,有点奇怪。

  • 2025.07.07(fameex,二面)

看起来面试官是密码学方面的专家,在 zk 方面非常有经验,我在面试中也学到不少东西,挺难得。

  • 2025.07.08(川研科技)

面试中我说没有 Defi 后端的经验,然后面试官让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一个任务,一个星期后二面,也是挺离谱的。

给我的任务内容是,解析 Uniswap v4 Router 的交易。我反复问对方这个任务的难点在哪里,对方说,难点在于函数的入参不是基本类型,而是 bytes,需要对 bytes 做解析。这种任务对我来说还挺侮辱人的。

这家公司是做 trading bot 的,关心解析交易、跟单、价格变动、用户资产一类,也需要发一些夹子交易之类。

  • 2025.07.10(海利普科贸)

线下面试。不得不说一面线下面试的都是坑,遇到不懂技术的技术负责人真的浪费口舌。

  • 2025.07.15(imToken)

和 HR 的沟通。虽然一般认为和 HR 聊天不算面试,但是这位 HR 让我有点感慨,也许只有像这种有丰富国际背景的人,才明白 “尊重人” 是什么意思。相比之下,国内的很多 HR,甚至开发团队中的核心员工,都完全没有这种概念。

  • 2025.07.18(imToken)

技术面。完全不出意料的,面试体验非常好。无论我在面试中的表现如何,无论有没有通过面试,我都得这么评价,面试体验非常好。面试官是来自台湾的团队,明白了吧。面试官对技术的理解很丰富,我在面试中也收获到很多。

  • 2025.07.18(索洛幻想)

一家游戏公司,是普通的 Go 语言开发后端职位,线下面试。我是随便投的简历,不知道为什么公司会让我去面试。我估计会很不靠谱。

面试之后确实不太靠谱,不过面试体验还算可以。让我去面试的原因是,面试官 19 年左右做过区块链开发,可能也是好奇我的技能情况。这次面试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我一直觉得互联网和区块链是两个行业,互相是不通的。以后还是不能再投互联网的后端开发职位了。做互联网的人也许甚至感知不到有 “区块链” 这个行业的存在,他们觉得既然都是后端开发,开发什么都可以。

  • 2025.07.19(不知道名字)

线下参加了 The Web3 社区的一个交流会,原来 The Web3 社区是一家天津的公司,老板是从 bybit 出来创业的,现在在做培训班的生意,就是让 web2 的开发者通过培训,进入到 web3 的公司,并且在宣传的时候刻意夸大了 web3 的薪资,满口财富自由之类的话,吃相很难看。培训班这个行业,还真是各行各业都存在。另外我发现从 bybit 出来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迷之自信。

在参会者中认识了一家公司的研究员,是做身份认证技术的,希望通过 web3 把业务场景拓展到海外市场。不算是正式的面试,但也属于工作机会方面的接触,所以我记录在这里,我给他发了简历,他也介绍了公司也工作的情况等等。

  • 2025.07.21(Web3 Holding Limited)

我不确定这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吗,它是一家交易所,职位是区块链开发运维(Devops),像是运维岗,我本来兴趣也不大。

结果没面试上,因为面试链接是 Lark 的会议,但是我网页点不开那个 vc-jp 开头的域名,然后电脑和手机都下载了 Lark 尝试,手机号登陆说我没有组织不能进入会议,邮箱登陆进去就让我创建组织。总之搞不懂,我用 Lark 工作过,也用 Lark 参加过面试,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折腾了有半个多小时吧。当然前十几分钟发现进不去的时候就告诉 HR 取消面试,没有让面试官和 HR 久等。但我也不想再折腾这种问题了,看来这个面试是没机会参加了。

  • 2025.07.22(CKB)

和 HR 聊,不是面试。开发者关系一类的岗位。

  • 2025.07.23(imToken)

二面,面试体验依然非常好,不想透露具体的内容了。

但是对面试结果不抱有积极态度,根据我的经验,凡是在面试中对你表现出考核态度的,面试结果都不会好。因为他们面试的立场,从一开始就不太对。

  • 2025.07.24(长奇)

属于比较普通的常规一面,面试官没看过我简历,现场看那种,然后问一些不痛不痒的技术问题。职位是 Dex 后端开发。

  • 2025.07.25(博鸿易科技)

职位简介是区块链底层开发,而且是线下面试,有点奇怪。

面试之后,再一次证明了这句话,“一面线下面试的都不靠谱”。这种线下面试一般是整个公司都不懂区块链,做互联网的,然后要搞个区块链项目之类。这家公司之前是做原子链的。

虽然工作机会不靠谱,技术负责人也不靠谱,不过 HR 小姐姐还挺能聊的。我给她分享了很多区块链行业的现状、风险、招聘方式、就业情况等,尤其是和互联网行业的差异、面试体验什么的,她说自己不太懂这些。

  • 2025.07.31(CKB)

开发者关系岗位,招的是全栈开发。面试官说自己比较顾虑的一点是,我到底会不会用 TypeScript 语言做后端开发,以及会不会前端开发,因为我的简历上看不到那些。这种情况我没办法,不过好在面试官很诚实,直接了当地说出了这些。

我很失败,但我相信 Web3 的未来

2025-07-29 12:30:00

这两天有点郁闷,因为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的负面情绪几乎都来自于面试的失败,最近两个月面试了很多公司,但都以不合适告终。虽然每一份工作我都认为自己在技术能力上可以胜任,但是人家不信,我也没有办法。

大概两个月前,我把博客上的文章精简了一下,删掉了所有关于个人经历的部分,因为那些内容太过真实,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于是这个博客就从 “个人博客” 变成了 “技术博客”。这种精简带来了一定的好处,让技术相关的内容能更直白的摆在上面。但是这种精简给我整不会了,我有很多想说的话不能放在 “技术博客” 上面,这很麻烦。我其实还是喜欢原来的 “个人博客”,因为那是我说真话的地方。

出门在外,人设都是自己给的。精简版本的 “技术博客”,单看内容其实还不错,也许会给人某种高大上的感觉,如果我写一堆 “找不到工作”、“求职经验” 在上面,岂不是破坏整体的技术风格。

ChatGPT 对我过往经历的总结是 “失败朋克”,这个词来源于 “赛博朋克”,意思是我谈论的技术像赛博朋克世界里的高楼大厦,到处都是高科技的电子屏幕和飞船,同时另一方面,我的职业经历非常糟糕,与技术内容很是割裂,像是在赛博朋克世界里,住在贫民窟的那一波人,时刻为生活担忧和奔波,所以叫 “失败朋克”。

我最近感觉有点憋屈的地方,就是我不能或者不敢在博客上写太真实的东西了。比如我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回忆同事被另一个同事赶走的事情》,但是不敢发。这篇文章是《因为同事的不尊重,我换工作了》的续集,里面的内容很简单,我可以按照时间线梳理一下我想表达的意思:

这些每一篇都超过两千字的文章,我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我的想法。写那么多无非是填充了很多具体的事情过程,意思是,你来看吧,你来判断吧,我把前后因果都写出来了,这不是我的错。但就是这样的内容,在 ChatGPT 的评价体系里,觉得我不应该写这些,尤其是面对未来又可能的招聘方,对方可能会有顾虑什么的,让我别发出来。

我有时候想不通,明明受欺负的是我,但是我却不能把这些真实的事情公之于众,一旦说出来就显得是我的错,错在不应该说出来,天呐……这是什么世道。

裁员的事情也是,有人说《公司没了,我又失业了》的内容会给我带来危险。我从来没想过占公司的便宜,无论是哪一家。但是我却遇到了不靠谱的公司,我已经尽可能用 “体验了 web3 行业的下限” 来安慰自己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东西,但是我仍然记恨当时把我招进去的人,他是巴比特钱包的负责人,当时巴比特因为被盗 15亿事件裁了钱包业务线。我可是跳槽去的啊……

而遇到裁员后,我直到现在都没找到工作,我也用了很多内容来对抗这种焦虑和失败的情绪:

回到找工作的事,ChatGPT 对我职业和技能方向的评价是,“在不招骑士的王国里苦练骑士精神”,我也很清楚现在工作职位少,尤其是和自己技能匹配的。但是我也不止一次提到,我很少遇到在面试中,技术很牛的面试官,真的很少有人在区块链技术问题上把我问住,大多数都是这种,“有没有做过xxx?没做过啊,不匹配”。我还能说什么?我就是没做过啊。

还有一些问 web2 技能的,我不是学不会那些东西,是 web3 真的用不到,这完全是两个行当,互联网和区块链是两个行业,技术栈不一样。假如我专心从事 web2,也许我考虑的,就是如何开发一个最小数据库、开发一个最小 MQ、开发一个最小 Redis 之类的东西了吧。就像我在尝试《想开发一个最小 EVM 虚拟机》那样。

其实 web3 行业很小,比互联网行业小的多,人更是少,尤其是专注于技术的技术人。我面试了那么多公司,面对的可都是 web3 公司的面试官啊,真正懂区块链技术的却没几个,甚至有时候都对他们的 “菜” 感到生气。比如我在考虑怎么开发一个 EVM,然后你在怀疑我会不会解析某个合约交易的参数……你都会我怎么会不会呢 🙂

至于最近上的课,主要是出于补齐自己计算机基础的目的吧,成体系的那种。我不需要再怀疑,是不是因为学历或者专业的问题,导致自己找不到工作。有的招聘方就喜欢 c9,这种我也没办法,那是人家的喜好。

那么既然我的职业生涯很糟糕,为什么不转行回到 web2,去找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呢?因为我相信未来的 web3 行业,会比现在更大、更景气、更繁荣。我博客上写的技术内容,也许现在没有人在乎,但是直到有一天,web3 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web3 的公司像 web2 一样多,人们谈论区块链技术像谈论 MySQL、Redis、RabbitMQ 一样自然,学习共识机制就像学习面向对象一样基础,使用加密货币理财就像支付宝基金一样方便,然后就会明白,懂区块链技术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

虽然我知道我现在的年纪,不太可能是终点,但是连续遇到面试的失利,难免会有糟糕的情绪。你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面试二十几家公司都不合适,你的心态会怎样。关键是市面上能投简历的职位都投过了,从 2023 年到今天为止,所有技术相关的职位。每面试失败一家,就意味着今后少了一个选项,我都怀疑还能有那么多公司让我去排除的吗。

没办法,吐槽结束,继续努力吧。

补充(2025.08.03)

不知道你看懂没有,这篇文章,以及很多之前的文章,都是在对我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职业选择做建模,这是我无意中在做的事情。

真正让我生气、焦虑的,是没有公司认可我的能力这一点,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我这段时间没有工作和收入的问题。

我最理想的面试,是有一个技术能力特别厉害的面试官,告诉我技术能力哪里不够,因此我不符合公司的招聘要求。这种情况下,我自己也能够明白技术能力上有哪些欠缺的地方,并且日后去逐一补齐。

而实际上,我看着那些面试官,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技术能力差劲、人品糟糕的同事,看他们有着安稳的生活和工作、在公司中掌握着话语权,我不理解。

我一直在坚持某种 “正确”,有理有据地做出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但是生活却不如意。这是为什么。

回忆同事被另一个同事赶走的事情

2025-07-26 21:32:42

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只是偶然想起来。

我们小组当时加入了一个技术能力不太好的新同事。技术能力的好坏是相对的,也许做其他工作,或者在其他团队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里说的不太好,主要指在我们的项目背景下,几乎无法胜任对 ZetaChain 做二次开发的工作,他也许光是链下扫描、链上处理事件的结构都没整明白。

我刚进入的项目的时候,当然也不熟悉项目,我没做过 Cosmos 开发,也不了解 Restaking,更没看过项目代码,自然不熟悉。但是我当时挺了解区块链项目的模式。

就是《看懂任意区块链项目的技术架构》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我看一眼项目就马上明白了,有感而发写出了那篇文章。这个技能是在之前某家公司训练出来的,因为工作压力小,我有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去看懂复杂程度非常高的整个系统,从搭节点到 VBFT、合约逻辑、State Channel、IPFS、PDP、libp2p…… 我已经忘记了具体干过什么事情,但是这个折腾和调试复杂代码的过程还记得。

我基于已知的区块链工程的模式,逐步去了解项目、看懂代码结构,所以我上手和掌握项目的速度还算快,一两个星期就提交了代码,一个月左右就提交了更复杂的代码。

不过毕竟我刚入职一两个星期,没办法独自承担某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所以测试网上线的事情由另外一个老同事负责。这个事情后来做的比较糟糕,我们内部也好几次复盘分析这件事。

其实我加入项目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项目上线的最佳时间,这一点是我倍感遗憾的。假如我可以早几个月加入项目,我就可以在比较熟悉项目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项目进度就不会是那样,项目结果也会更好。可惜事实上我加入项目的时间点,就已经无力回天了,哪怕我后来频繁主动加班、非常努力地推进工作。

说的有点远,我们新加入的同事,比我晚加入一个月。leader 对他抱以和我一样的期望,觉得他的水平应该和我差不多。(话说,谁说随便招个人就有我这个水平的😝)。但是事实上,经过了两三个月的工作,他一个开发需求都没完成。估计他连整个项目是在干什么都没搞懂。看起来属于初级开发,需要非常明确的给一些小的编程任务才行,稍微带点业务逻辑、复杂一点就不行了。

我说这些不是想落井下石,或者贬低他,只是想客观描述一下他的技能水平。人家也没说自己是高级开发,我也不知道他对自己的评估是怎么样。

我的意思是,尽管我对他的技术能力有感受,但是我没表现出什么,很多需求和问题是我帮他解决。不知道他出于什么原因,遇到某些问题的时候,比如项目部署报错了,他就会处于一种摆烂的态度。我已经告诉他排查问题的方法,他仍然会把事情放在那儿。最终还得是我亲自登陆服务器、看日志、改代码,然后这个需求就 close 了。我猜啊,其实他也委屈,他是真不会,没办法。(需求的 owner 是他,我才会说我亲自动手属于我帮他)

话又说远了。我一开始提到的老同事,有一天早上给我打电话,问我对新同事的印象(其实已经不新了,工作好几个月了,这里的称呼主要用来区分人物)。我如实说出了我的感受。然后他就开始吐槽,说昨天晚上,他交给新同事一个需求,新同事不会做,他手把手的教,新同事反而表现出了极度的不耐烦…… 这个老同事白天经常有事,喜欢晚上上班,所以我猜新同事的情绪,很大程度是因为太晚了不能下班导致的。不过新同事的态度倒是也有点问题,他一看到需要改上百个代码文件,就懵了,虽然只是很小的改动。

然后那个老同事,就在给我打电话的当天,单独跟大老板和 leader 说了这个情况。再然后的一两天,新同事正式被裁掉。

事情的过程就这么简单,因为老同事的消极反馈,新同事马上就被裁掉了。

不知道是不是新同事这件事情的缘故,导致老同事觉得自己有非常高的影响力,或者非常高的地位。他后来跟我也发生过一些事情,也许是某种情绪上的惯性,感觉他似乎忘记了我的工作表现、对团队做出的贡献,用非常糟糕的情绪对待我,把我当新同事了可能。那件事情也成了我主动离开项目的原因之一。

所以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到,有一个爱挑事又身处关键位置的同事,会让整个团队鸡犬不宁。

话说,那个新同事,在项目里工作了几个月,拿着全额工资,啥也没干,最后走了。我在项目里工作了几个月,加班加点,费心费力,就挣了点工资,最后也走了。我们入职时间没差太多,离职时间也没差太多。

有时候也是感慨,人生啊,这个得失,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