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1:00:00
山西大同强奸案。最近二审维持了原判,我个人角度看判 4-7 年都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一个引导公众把彩礼与婚姻切割的判例,不过这个故事在当下实在是精彩,充斥着各人不同立场的信息。就像上次唐山打人案一样,我认为背后还是有某种目的的。
推荐阅读:婚房里的强奸案
无
2025-04-14 23:00:00
无
整体上,老师是只使用了广泛基础的经济学工具比如 GDP、无风险套利相关、税收分配相关的内容,更大篇幅在说明政经不分家的部分,即从政治事件中理解其对经济的相互影响。
课上只有速记,还没整理出来,但是初步理解了分析框架——即把事件放在历史、把决策放在情景中看。
中国当前有 3 个重要的压力:
制度核心矛盾在于人民决定,中国是党政分工,美国是党政分离,理解这一点才能去理解民主。
中国实际上没有盟友:
中国企业发展的背后需要国家军事力量的支撑,因此民与国共同发展,当前环节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做大蛋糕。
2025-04-06 21:00:00
特朗普加税:大部分读者都清楚所谓借口——贸易逆差实际上是因为美元国际地位导致的,但政治就是这么有意思。人民币不可能去抢世界货币的地位,因为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成为世界货币和制造业是矛盾的,除非美国不存在了。
其实这种事情对普通人的影响也就体现在消费、投资上了,其实在特朗普上台前,大家都清楚美股一定会择机剧烈回调——不然楼上建楼的难度太大
体现加仓手法的时候到了,但现在绝不是底
之前 22 年因为疫情出了佳能全家,说要入索尼,这周终于下单了。其实已经纠结了好久,但是总是被国补啊、不同店的差价这些犹豫,最后还是觉得考虑这么久实在是内耗,直接在自营买了。买完就开始想,本来我有一个买东西的策略,就是「如果犹豫就+7D 再决策」,但是一直延后了 N 个 7 天,看起来得给不同价位添加一个最大次数来减少决策压力
不过说起这个,干脆生日把 XPPen 也买了得了,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单纯靠买买买带来的快乐越来越少了
消费带来的多巴胺在急剧下降,特别是某些情绪和关注也是依赖于消费的。相比于投入了自己创造力的内容带来的正反馈,简单消费带来的反馈水平降低的太快了
考虑到最近处于一种「什么都想做」但是「似乎也做不好」的状态,打算重新整理一下每年的主题。按照计划,今年主要是跑 Live,但是跑 Live 的过程中觉得需要记录,于是把 22 年挂起的摄影捡起来。实际上,正是因为每年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才觉得焦虑和紧迫——给成长的时间太少了,急于求成
2025-03-30 20:00:00
无
无
本次分享是公司行家平台的专家,是摄影思路的分享。
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是记者出身,分享侧重在前期和故事感,主要探讨的部分是「器材 - 约拍 - 审美」。
器材方面,大家还是比较认同 Sony 入门的,毕竟能拍到比较重要,Sony 的对焦就是快。不过 Sony 的上手难度确实比较高,对于没有摄影经验的同学来说会有一些枯燥——缺少成就感。
所以虽然不少人都反对富士,现场还是有同学考虑到富士的学习曲线和即时反馈,推荐了富士。
现在让我来说,器材这部分我还是鼓励多尝试,可以先租或者借多个品牌和镜头来试试。不论是摄影当做娱乐还是副业,正反馈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作为过来人,一些早期的错误习惯如果没养好对后续提升就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还是保持 Sony 入门和系统化学习的观点。
当尝试各种器材、镜头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就好。
约拍是重点,为了防止遗漏特意找老师要了 PPT。
抄了一些基础的原则:
第一位肯定是行动起来,积累作品才能成为摄影师这个身份。当然了,老师是 e 人,我们小 i 人实在是不好意思,所以其实我觉得付费找模特约拍也是可以的,有很多这样的渠道,比如之前 B 站 UP 橙猫就定期组织。
有了作品后就要展示,在承载摄影师身份的平台积累作品,比如小红书、抖音等。有了作品后就可以发互勉贴了。
互勉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
如果初步有互勉沟通,那按照平等原则,摄影师也要索要模特的近照,如果有条件,要找一些有自信或者有经验的模特来降低拍摄难度。
讲过课程中老师也提到了自己的观点:前期>后期。这话没错,特别是如果摄影为了体现人物、景观、事实的时候,后期更多起的是突出、补救作用。后期确实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特效,特别是拍 Coser 的话很多内容只能后期还原,但这就是场景不同了,我还是比较认同:能前期就前期,前期不行再后期。
约拍还有沟通和引导的部分,这里有一些小 tips。
我总结为:真诚、负责、情商。真诚就是你摄影就摄影,认真研究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谦虚;负责就是在事前做好准备,在事后及时沟通返图;情商比较宽泛,妹摄之间还好,如果是男摄影的话可能就要注意些避嫌,另外,不少模特化妆还是很累的,一般摄影时间是 2 点多到傍晚,时间也比较久,有车开车,没车准备点零食算是基本情商了。
沟通是需要素材的。
很多时候摄影师的盲点在于心中没有场景——踩点和参考不够;即使脑海中有想法又不知道如何描述——没办法让模特理解,或者没留足够的入戏时间。所以,一定要在事前沟通场景和脚本,踩好点准备好参考图,不会沟通就直接对着摆。
说起动作的沟通,作为男摄的话,可能要去补充一些人体知识和化妆知识。
后期就跳过了,我们一群参数党和老师共同语言确实不多。
最后,主要讨论了摄影的审美,其实这是最抽象的一块。老师认为摄影体现的是被拍摄主体的故事,要让人看到图后能感受到背后的故事。
这要看如何理解创作,以及创作者是谁,创作者在作品中的主体性如何。
创作,是做出世界上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摄影把过去的时间留在影像中确实是创作的一种。
这里分歧在于,摄影的创作者是谁,其实如果追求记录、表现拍摄对象、强化前期,这就是表明,拍摄者和被拍者共同营造被拍者这个主体。
因此引申出来摄影师在作品的主体性如何的问题——毕竟,在其他人眼中,除了特定的角度、后期,很难从照片中分离出摄影师的思想。
Fine。
2025-03-23 22:00:00
【重启 Knowyourlself 茶话会】 本期事件是身边发生的,大概 21 - 23 年我很喜欢周末去 Knowyourself 的线下茶话会,根据统计一共去了 28 次,后来听闻入不敷出不办了,这周,CEO 来深圳做线下访谈说要重启 Knowyourlself 茶话会。
茶话会原本是一个用户+粉丝群体的线下心理互助类茶会,在开场前会读承诺书——即保密倾听不评价等基础条款。每次举办一般是线下咖啡店,一场 20、30 人左右,人均不到 100,场地费都回不了本,因此小组的带领者也都是志愿者。
这次 CEO 来,最让我不理解的是,她要结合原本 Knowyourself 卖的聊愈师产品,让这些入门咨询师来茶话会获客,让带领者卖课。
先不说这种健身房销售逻辑,让咨询师线下活动获客本身就非常反伦理,试想,你的咨询师和你在线下认识,旁边讨论的同学也许与你起了些争执,或者有你的朋友,你怎么能轻易相信咨询师和其他线下同学没有咨询关系呢?怎么能轻易相信咨询师和其他线下同学保密呢?
作为来访,我会因为我们有共同好友而有所保留;作为咨询师,我担心客群评价,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带着获客目的的审视也会加剧第一印象的偏见。
总之这种反伦理在我看来很是膈应,膈应的是我原本很喜欢 Knowyourself 这个品牌,但是它现在透露的价值观很让我看不起。
脱离专业去谈盈利,实际上还是把流量置于服务之上,典型的劣币。
实际上我对这类给用户打信息差、压缩用户获利的互联网模式都抱着极大的恶意。
重新下回来 ima.copilot,虽然下下来 5min 内就触发了 bug,但是他们产品和开发态度是真的好,中午反馈场景立马 leader 就过来做场景调研,丢 bug 过去研发大半夜 3 点多排查日志。
作为用户,我肯定是带着完成时的眼光去体验每个产品的,但现在 AI 来的太快了,很多产品为了抢跑忽略了细节的用户体验倒是有情可原吧。
2025-03-16 22:00:00
【2025 年 315 晚会】:315 确实曝光了一些灰色行业,比如低劣产品、信息贩卖,但是让人觉得很违和——现在 315 晚会更多充当一个信息差的角色,看完让人觉得只是把行业潜规则曝光出来,放在行业内似乎是人尽皆知,行业外就是吓你一条。
但是我想大部分人看 315 期望的是执法而不是被渲染焦虑吧,各个媒体似乎总是喜欢宣传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提不应该是做好本质工作吗?让人信服、宣传才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