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sakanano | 魚の修改

一个程序员。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sakanano | 魚の的 RSS 预览

R#043 提高审美要知其所以然

2025-03-30 20:00:00

事件

信息

灵感

  1. 最近刷到腾讯在 AI 前夜的一些评论文章,想了一下,还是要把边界讲清楚:实际上发展 AI 能走的也就 3 条路:
  • 最难的仍然是自研模型和算力优化,卷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幻觉,卷通用又卷垂直模型
  • 最惨烈的是应用端,浅一些的在 resize 线用 AI 做以前能做但不容易做的事情比如写写代码,厉害一些的在 create 线整些只有 AI 能做的事情比如语义解析和复杂系统,混杂着一些吃搭桥流量的,以及一些跨界融合的
  • 中间也就是稳健一些认同 AI 工具性的,开始搞 AI 基建或者叫 AI 中台,整合自身优秀甚至独占的服务入场做协议,成为 Agent 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系统

  1. 看了一下,似乎以前在 Things3 中的想法有不少可以直接让 Claude+Bolt 直接写,感觉可以有空清空一下。

Other

  1. 本周听了大佬的摄影分享,不过感觉别人的分享拿来发到 Article 部分不合适,简单总结总结一下然后提供一些我自己的想法。鉴于这是首次做这类「听-学-评」内容,就简单称之为「课后」好了。
  2. 本周另一个是看了中岛美嘉的演唱会,灯光很好竟然还有舞美,换上红裙第一时刻就痛起来了。
  3. 本周还报名了靳卫萍老师的上海线下课。我记得之前想去观视频的线下课来着,不过没抢到票,这次首发抢到。要说有什么期待呢也不至于,我也不是专业经济学出身,只能说线下吃瓜了,训练一下经济学思维也是好的。顺便这下可以飞机上把空中浩劫看了,挺好。

课后

本次分享是公司行家平台的专家,是摄影思路的分享。

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是记者出身,分享侧重在前期和故事感,主要探讨的部分是「器材 - 约拍 - 审美」。

器材方面,大家还是比较认同 Sony 入门的,毕竟能拍到比较重要,Sony 的对焦就是快。不过 Sony 的上手难度确实比较高,对于没有摄影经验的同学来说会有一些枯燥——缺少成就感。

所以虽然不少人都反对富士,现场还是有同学考虑到富士的学习曲线和即时反馈,推荐了富士。

现在让我来说,器材这部分我还是鼓励多尝试,可以先租或者借多个品牌和镜头来试试。不论是摄影当做娱乐还是副业,正反馈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作为过来人,一些早期的错误习惯如果没养好对后续提升就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还是保持 Sony 入门和系统化学习的观点。

当尝试各种器材、镜头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就好。

约拍是重点,为了防止遗漏特意找老师要了 PPT。

抄了一些基础的原则:

  • 先拍:从身边人开始
  • 可拍:找到人物的表现力,而不是千篇一律

第一位肯定是行动起来,积累作品才能成为摄影师这个身份。当然了,老师是 e 人,我们小 i 人实在是不好意思,所以其实我觉得付费找模特约拍也是可以的,有很多这样的渠道,比如之前 B 站 UP 橙猫就定期组织。

有了作品后就要展示,在承载摄影师身份的平台积累作品,比如小红书、抖音等。有了作品后就可以发互勉贴了。

互勉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

  • 一是平等原则:你历史作品和发言的用心程度和引流来的模特是正相关的,在模特挑选摄影师的同时,摄影师也会挑选有表现力、特点的模特。
  • 二是提前准备:对于新人来说,踩点、准备好拍摄主题和脚本,给模特提供参考动作算是基本功。

如果初步有互勉沟通,那按照平等原则,摄影师也要索要模特的近照,如果有条件,要找一些有自信或者有经验的模特来降低拍摄难度。

讲过课程中老师也提到了自己的观点:前期>后期。这话没错,特别是如果摄影为了体现人物、景观、事实的时候,后期更多起的是突出、补救作用。后期确实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特效,特别是拍 Coser 的话很多内容只能后期还原,但这就是场景不同了,我还是比较认同:能前期就前期,前期不行再后期。

约拍还有沟通和引导的部分,这里有一些小 tips。

我总结为:真诚、负责、情商。真诚就是你摄影就摄影,认真研究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谦虚;负责就是在事前做好准备,在事后及时沟通返图;情商比较宽泛,妹摄之间还好,如果是男摄影的话可能就要注意些避嫌,另外,不少模特化妆还是很累的,一般摄影时间是 2 点多到傍晚,时间也比较久,有车开车,没车准备点零食算是基本情商了。

沟通是需要素材的。

很多时候摄影师的盲点在于心中没有场景——踩点和参考不够;即使脑海中有想法又不知道如何描述——没办法让模特理解,或者没留足够的入戏时间。所以,一定要在事前沟通场景和脚本,踩好点准备好参考图,不会沟通就直接对着摆。

说起动作的沟通,作为男摄的话,可能要去补充一些人体知识和化妆知识。

后期就跳过了,我们一群参数党和老师共同语言确实不多。

最后,主要讨论了摄影的审美,其实这是最抽象的一块。老师认为摄影体现的是被拍摄主体的故事,要让人看到图后能感受到背后的故事。

这要看如何理解创作,以及创作者是谁,创作者在作品中的主体性如何。

创作,是做出世界上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摄影把过去的时间留在影像中确实是创作的一种。

这里分歧在于,摄影的创作者是谁,其实如果追求记录、表现拍摄对象、强化前期,这就是表明,拍摄者和被拍者共同营造被拍者这个主体。

因此引申出来摄影师在作品的主体性如何的问题——毕竟,在其他人眼中,除了特定的角度、后期,很难从照片中分离出摄影师的思想。

Fine。

R#042 善良和聪明仍然是第一级指标

2025-03-23 22:00:00

事件

  1. 【重启 Knowyourlself 茶话会】 本期事件是身边发生的,大概 21 - 23 年我很喜欢周末去 Knowyourself 的线下茶话会,根据统计一共去了 28 次,后来听闻入不敷出不办了,这周,CEO 来深圳做线下访谈说要重启 Knowyourlself 茶话会。

    茶话会原本是一个用户+粉丝群体的线下心理互助类茶会,在开场前会读承诺书——即保密倾听不评价等基础条款。每次举办一般是线下咖啡店,一场 20、30 人左右,人均不到 100,场地费都回不了本,因此小组的带领者也都是志愿者。

    这次 CEO 来,最让我不理解的是,她要结合原本 Knowyourself 卖的聊愈师产品,让这些入门咨询师来茶话会获客,让带领者卖课。

    先不说这种健身房销售逻辑,让咨询师线下活动获客本身就非常反伦理,试想,你的咨询师和你在线下认识,旁边讨论的同学也许与你起了些争执,或者有你的朋友,你怎么能轻易相信咨询师和其他线下同学没有咨询关系呢?怎么能轻易相信咨询师和其他线下同学保密呢?

    作为来访,我会因为我们有共同好友而有所保留;作为咨询师,我担心客群评价,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带着获客目的的审视也会加剧第一印象的偏见。

    总之这种反伦理在我看来很是膈应,膈应的是我原本很喜欢 Knowyourself 这个品牌,但是它现在透露的价值观很让我看不起。

    脱离专业去谈盈利,实际上还是把流量置于服务之上,典型的劣币。

    实际上我对这类给用户打信息差、压缩用户获利的互联网模式都抱着极大的恶意。

信息

  1. 常用家用设备维修指南:说起来装机我都不是自己装的,为什么会收藏这种动手小贴士

灵感

  1. 忘了哪次听人嘲讽别人说「这骗术你都能上当」,有没有可能,只是恰好没针对你做骗术而已。就骗子一行而言,也是要选择哪种方案命中率最高的吧。不如看看当年不追星的那波人,看到地偶二次元啥的不也是猛猛冲。所以说,不是个人的智商有多高,只是恰好没凑到这盘菜。

系统

  1. 重新下回来 ima.copilot,虽然下下来 5min 内就触发了 bug,但是他们产品和开发态度是真的好,中午反馈场景立马 leader 就过来做场景调研,丢 bug 过去研发大半夜 3 点多排查日志。

    作为用户,我肯定是带着完成时的眼光去体验每个产品的,但现在 AI 来的太快了,很多产品为了抢跑忽略了细节的用户体验倒是有情可原吧。

Other

  1. 在写 AI 主题的第一篇文章,本来想着按照之前,先 xmind 梳理然后再做故事线,不过越写越难受,打算换个方式,用一些常用的 QA 做标题。仔细想想,我擅长的是对命题做分析,而不是单纯的分享知识,这里的思维过程是体现在分析过程中的。
  2. 最近发现一些候选人在面试的时候意思 AI 读稿,说起来我倒是不反对 AI,AI 毕竟是工具,会使用、使用的好工具就是个人能力的一部份。不过这也提醒我,应该要更新考题了,一些考察知识点的题目在 AI 时代显然就不够合适了。这里 APPEND 一个如何识别候选人使用 AI 的文章好了。

R#041 做好本质工作是信任的基础

2025-03-16 22:00:00

事件

  1. 2025 年 315 晚会】:315 确实曝光了一些灰色行业,比如低劣产品、信息贩卖,但是让人觉得很违和——现在 315 晚会更多充当一个信息差的角色,看完让人觉得只是把行业潜规则曝光出来,放在行业内似乎是人尽皆知,行业外就是吓你一条。

    但是我想大部分人看 315 期望的是执法而不是被渲染焦虑吧,各个媒体似乎总是喜欢宣传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提不应该是做好本质工作吗?让人信服、宣传才有可信度。

信息

  1. 宏观经济和投资入门:用 Claude3.7 + 摘抄一堆 UP 的思路汇总了这篇分享的 PPT。

灵感

  1. 还是 AI,如果说人类个体的研究是在知识的一维寻求突破,那超级个体 AI 就是在试图把这些一维连起来形成面,也许里面会有尚未研究的部分,但总归都是人类知识。

系统

  1. Claude 画图确实还不错,不过在写 ppt 的过程发现 slides.js 粘贴的 svg 导出 HTML 后无法加载,看路径是没识别 svg,唉,竟然没人踩过这个 BUG 吗
  2. Warp 这个 AI 终端工具,真的难用,太重了,特别是对 fish 用户非常不友好,卸载之重新用 iTerm2 了

Other

  1. 如信息部分,本周把分享的 PPT 做了,也算是督促自己学习并输出了
  2. 意外有一笔赞赏码入账,感谢你
  3. 下周重点是把 AI 分享的文章糊出来,不然都赶不上热乎的了!

R#040 锐评 manus

2025-03-09 20:00:00

事件

  1. manus 发布。AI 火了之后带了一股营销风,突然就冒出来 manus。用了 manus,一般,总的来说,manus 是一个 AI agent 的概念性 demo,时机取巧。

agent

manus 的核心功能是帮你拆解成多个步骤,并且去收集信息(deepsearch)、实现文本(LLM)、部署代码(operator)。

收集信息,是联网功能;

实现文本,是 LLM 基本能力;

部署代码,是类似 bolt.new, v0.dev 之类已经比较成熟的方案,再扩展到键鼠操作、API 操作之类。

它的亮点在于,展示了一个任务的「执行逻辑」,也就是展示了「Thinking 过程」,甚至让你看到它用浏览器访问网页,配合多模态去理解屏幕内容,鼠标点击等等。当然,这里我不觉得 system 提示词、拆分任务、调用 function call 是个亮点,这更像是使用 AI 的基本功。

概念 demo

虽然 manus 看似实现了 agent,但是和几年前的 autogpt 没有太大的区别,更多是向用户展现了基于 AI/Agent 的想象空间。

从现在 AI 发展看,国外比较倾向于商定协议,比如 MCP,规定 AI 能控制什么、如何控制等交互,也正因为标准协议还没发展起来,缺少一个 AI 与 APP 厂商之间的利益平衡方,manus 采取了很取巧的做法——也就是让用户并去操作浏览器、终端,基于鼠标键盘的模拟操作。

从用户角度看,我倒是支持这个做法的,甚至,这种有点绑架用户心智,让大家对未来 agent 充满幻想的做法,能加速各个厂商卷现在 AI 应用,尤其是大厂。

现在谁都知道要做 personal agent,去吃制定标准、抢产品形态定义的螃蟹流量,manus 就干了这个事情。

现在我觉得 pc personal agent 是个伪概念,应该做场景化的比如 dev personal agent,想一口吃成通用化是不可能的,因为 LLM 是个语言学概率模型,通用化就意味着不专业,要从下向上做通用,教 AI 也是教用户模型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后来我觉得得吃平台优势,结合自己产品搞 agent 化,比如企业微信/钉钉/飞书提供一个用户侧的 agent 助手作为秘书,而不是现在 xjb 搞的群聊总结,用户能收到看到的所有信息就是 agent 的输入,用户自己跟 agent 交互就行了

但是做产品无非就是形态定义权,别人想抄还是能抄的,所以,我觉得借着市场上国民级应用的垄断级优势去跟国家制定 MCP,做 MCP 的 SDK 供应商,才是要冲的玩法。

时机取巧

deepseek 热度还没散去,趁着全民都对 deepseek 有认知,不需要教用户什么是 AI,也不需要告诉用户 AI 有那么多幻觉、错误和门槛,赶紧把「第一」这个概念在国内抢了。

不过 manus 只是个第四方平台,没做标准的能力,不得已,吃一口流量抢占产品形态。

可能是想提高被收购的价值吧。

跑了几个案例,全都失败了。

第一个案例只说了一次提示词,跑了 2h,就触发了 token 上限(所以说 manus 出的时机太早了,模型水平还没跟上…),更别提 debug 了:

后续基本上也是类似的问题,如果你的需求足够简单,那有更好的工具比如 Claude,如果你的功能很复杂,manus 的上下文也支持不了。这就是第四方通用平台的困境,看着花哨,上限很不稳定。

但话又说回来了,确实有相当多的简单工作可以在这轮迭代里被干掉,比如写个简单的 ppt、报告啥的,确实降低了 prompt 的编写门槛(其实是平台帮你写了 prompt,也就是所谓的智能体、流程),挺好的,厂商越卷,我(用户)越开心。

信息

灵感

  1. 大胆预测一下,下一个 AI 转折点应该是无限 Token

系统

  1. 上周用了片假名终结者这个插件,不过汉字还是需要注音,于是有找了个插件注音假名生成器

Other

  1. 拿到了离开深圳的倒数第二张门票,职级过了,还是挺开心的。
  2. 下周该分享了,这次分享宏观经济和投资,赶紧去准备一下 PPT。

R#039 坚持做创意工作

2025-03-03 22:00:00

事件

  1. 特朗普和泽连斯基于白宫矿产协议会谈。说起来我觉得这波泽连斯基还是很牛的,3 个人都达成了自己的政治表演目的,也没让协议签署,虽然我觉得 2025 这个协议还是要签的。不得不怀疑泽连斯基背后民主党支持的力度了,但这波万斯直接出局了,难道是全都赢了?怪了。谁输了呢——欧洲吧,自始至终都没上桌。

信息

  1. v2 找到一篇有意思的科普:养生博主的总结
  2. 刷到一篇有意思的内容,讲女权经济,把它看作一种工作的话,确实是很折射社会发展了
  3. 另外打消了我想开女仆店的想法

灵感

系统

  1. 片假名太烦了,有一个脚本值得推荐:片假名终结者
  2. 为了 3.7 买了 Claude,chatgpt 降智太难用了

Other

  1. 本周去了 KOTOKO 在广州的 Live,跳不动了,旁边一堆小年轻非常热血,甚至开始神秘仪式了——只差几个荧光棒就可以。不过 KOTOKO 老牌二次元歌姬,很多歌都没怎么听过。没有柚子的歌,只有一首小天使的 《INTERNET OVERDOSE》。
  2. 另外第一次发现没赶上的高铁票在开车后就不能退票了,虽然可以改签但是列表里面只能显示 30 天的车票。
  3. graphviz 的节点端口是方位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n 就是正上方,ne 就是右上,好有才。
  4. 随着 AI 替代化,应该尽快积累创意类工作,不然这类工作的审美很快就会鱼龙混杂,特别是画画、写作这种现在看起来很容易被 AI 生成的,一旦 AI 普及到一定程度,这类工作的入行门槛将变得非常非常高,体现在资料参差不齐、标准被 AI 驯化等等。

R#038 我真的好烦直接贴AI结果的「AI小子」们

2025-02-24 22:00:00

事件

  1. 虽然这次有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但是各路媒体都解读的差不多了,自我感觉说不出来什么新意,只感觉未来「科含量」提高了,可能会促进决策更倾向于发展而不是施策吧。

信息

  1. 非常推荐阅读,思考什么是「更好」的模型,最重要是讨论了 LLM 模型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
  2. 一篇关于 Deepseek 的应用行业采访
  3. 这期睡前消息叙事很宏大,但是直觉上感觉有点怪,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潜意识觉得有些逻辑矛盾但是没发现
  4. 食贫道团队的毒品全程揭秘,能公开、甚至也不是充电视频是让我没想到的,作为反毒品宣传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很多人是因为猎奇才——
  5. 靳卫萍老师推荐的经济学新闻媒体有 3 个,每日经济新闻、财联社和浙江宣传。
  6. 大概 7 年前,我在想有没有一个办法可以把内容投射到眼前但是让对面说话的人看不见,于是我写了个「透明玻璃提词器」关键词,但是没搜到合适的产品,目前来看,这个关键词应该单向玻璃提词器,影视飓风的口播

灵感

  1. 在 AIGC Weekly 群里讨论了下 AI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实宏观命题很好说,无非就是参考历史事件推测,按照工具来处理 AI,我觉得更难的是如何找到一个方法论快速适应有 AI 的社会,目前看来我觉得要知道基本原理、能推敲置信度、懂得如何验证才可以。看看能不能快速码出来一篇文章。比如:
  • ALL-AI 知识库可能是虚假的,后方必须套用一个准确性判定,无法泛化成一个完整的工具
  • LLM 是语言学+数学,外层学科斗不过底层学科数学+物理+生物学,也就谈不上什么

系统

  1. 虽然不用 Linear 了,但是似乎找到了个平替私有版本:makeplane/plane,不过 docker 一键部署编译镜像失败了,懒得整了,谁感兴趣谁去试试好了。
  2. 找到一个投资分析工具理杏仁,注册有试用但是还没太大需求,暂时不付费了,贴这个是看到网站有个「不要购买」声明,感觉还是挺契合这个网站名字的:那些想从这个软件得到股票推荐的人、那些想借用蜡烛图相关技术寻找股票的人、那些认为购买了此软件就一定会赚钱的人。
  3. 我有多个标的的基金定投,每月去「有知有行」更新投资类收益太麻烦了,问了官方说也没什么好办法,本来可以通过持仓+收益计算差值,但是这种情况在有取出的情况下好麻烦,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式。

Other

  1.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觉得「善良」是衡量一个人、群体、文明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经历了险恶、动物性之后还能保持善良。
  2. hunyuan 和 ima 动静很大,但是我觉得这是伪需求:pc 用户没有太大知识库的诉求,这些人是极客,事多、付费意愿低、动手能力强、换工具快,应该转向普通人路线,在移动端发挥 AI 作用可能更好。
  3. 本周末躺尸了 2 天,练了一个小时琴之外,啥也不想干,突发奇想测体温,结果一直在 35.5~35.7 左右,虽然记得几年前在《环球科学》看到过人类体温不断下降的新闻,比如12,但是真没想到这么快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