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10:19:00
這兩天 OpenAI 的 GPT-4o 生圖火熱,𝕏 都是吉卜力畫風圖片,我也與它一起創作了山水畫《望廬山瀑布》與漫畫《天堂的真相》。
吉卜力畫風火熱之時,我看到科技圈有人引用一部影片,把宮崎駿置於與技術從業者對立的位置,並且迅速以訛傳訛,人們開始添油加醋,各種觀點也層出不窮,我不喜歡這樣的斷章取義、無的放矢、無病呻吟。
這部影片源自 2016 年的 Never-Ending Man: Hayao Miyazaki(具體時間點),引用的只是此紀錄片的片段,只是宮崎駿看了演示之後的評論,但是缺失重要的上文即演示本身,被發佈者用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技術人員總是關注技術本身而忽視真實客戶需求,試想:你想要一箇新鮮的蘋果,我給你一箇腐爛的蘋果,即使我使用的是最新最炫的科技,這樣結果也是無法讓人滿意的。演示毫無自然純樸,必然不讓人滿意。
手工的價值不會消失,基礎知識永不會過時,AI 是同伴,它降低了創造的門檻,就像用 Cursor 寫代碼一樣,節省的是時間,激發的是創意。[1]*
一休兒現已登陸 Substack!歡迎大家加入郵件訂閱!您也可在小紅書、微信公眾號搜尋 yixiuer_me
關注我! ↩︎
2025-03-14 17:14:00
一休兒最近在清理四五年前使用的舊的瀏覽器書簽,記得在備份時應該有兩千左右,現在其中大多數連結都已無法訪問或者 404 或者域名被賣,這應該是比較奇特的例子之一了,似存在但也只是有限存在著。
在仍可以正常訪問的連結中,多數技術相關的內容已經明顯過時了,多數獨立网誌都已不再更新了,在更新的大部分都是與技術無關的了。少數仍可訪問的獨立网誌中,除了最新文章,我最喜歡看的是關於以及作者的社交网路最新動態(如果有),如果都沒有那麼也就失去興趣了。
技術服務生活,网路生活與我們現實生活無異,所有物品最終都逃脫不了被丟棄的命運。生而有涯,我們自身亦然,或留存在家人朋友的溫暖記憶,又或留存在數據中心的冰冷存儲,又或留存在墓碑,留存在圖書館的書架。身體消亡,意識殘存,等待著一次駐足凝望與指尖觸碰。
始於 2017 年,一休兒的网誌已在网路旁建築 8 年,在這段長短不定的時間,站在窗前,走過了很多路,看見過很多人,我現在又望著窗外,流動了眼睛看到的、雙耳聽到的、身體感知的、心靈思想的。[1]*
2025-03-12 15:44:00
——過去數年,我關注的對象是人、女人、人與人,這讓我更好了解認識了自身、自身與社會,理解了一些這方面的疑惑。然而,與此同時,我也身處其中身陷囚困,這給我帶來迷茫、焦慮、痛苦,愈來愈重,變成俗人一箇,不再自在逍遙。
幸運的是,我最早主動接觸的知識是科學與哲學,這讓我廣泛閱讀接觸了許多數千年歷史以來的偉大心靈、普遍思想,並在寫作時步入了其存在的喜悅宇宙。每當我與這些古典、經典再次開啟對話,我就又回到了那自在逍遙的內心世界。
我思想著,技術的律法、俗世的律法、身體的律法、心靈的律法、人類的律法,每一箇體、每一觀點都有其自身存在的邏輯樹枝,它們時而積木時而線團,看似蘋果卻也浮塵。我思想著,由人轉向自然,我依舊想去窺探自然律法的神意。*
2025-01-18 00:05:00
在這箇「萬物皆流,無物常駐」的世界,在這箇瞬息萬變的龐大城市网路現代社會,哪些行動是自由意志推動,哪些行動是社會洪流裹挾,變得難以辨識難以判斷,何況自我意識受限於記憶也如同水面瞬變無形,還要無時無刻被基因記憶拉扯。箇體隨時變成人流之一,自己隨時變形一隻甲蟲。你看,我們的外形由引力凝聚成型,自身卻似陽光浮塵混亂無序,在時空命運軸留下了怎樣的軌跡啊!
外界嘈雜,哪些聲音是心聲,哪些又只是心房空蕩回音,難以判斷。意識有限,有些記憶卻可以長久儲存,不經意間觸發便回憶到心聲所在。音樂屬於這些記憶,現在我聽著彼此十三歲就相識的冷玩,即使闊別半年冷落已久,再次見面依舊備感親切,像老朋友那樣洋溢著笑容。心聲拉近,將自己帶回那箇廬山之外的自己,不因時間也非心流,只因空間位置,讓自己再次看到「廬山真面目」。*
緊接著鳥兒們四散飛起,我用目光追隨著它們,看著它們一同飛向空中,直到不再相信它們在向上飛,而是我在向下墜落,並因頭暈而緊緊抓住鞦韆繩子稍稍蕩了起來。隨即我便蕩得更快了;微風習習,天氣顯得更涼了。此時飛鳥已消失,空中出現了閃爍的星星。——卡夫卡: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