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21:11:00
這是一部姜文導演 1995 年的作品,一部具有《美國往事》(1984)溫度的電影,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1991),同時具有豐富的本地元素以及姜文的箇人氣質以及印象深刻的細節設計,與同時空崔健、黑豹樂隊、唐朝樂隊的音樂一樣,明快活力、慷慨激昂、乾脆俐落、箇性十足。
雖然這是一部聚焦箇體的作品,但就像電影《末代皇帝》(1987),我們也能透過箇體看到折射出的外部世界的變化,雖然客觀說外部世界並不美好,但箇體自身處在陽光燦爛的青春年華,所以世界總是美好的。
「為甚麼我們本能地對某些強烈的感情保持沉默?」(陳沖《貓魚》)在長達數十年的「我們熱愛毛主席」陽光燦爛之後,這些音樂、文學、電影作品,象徵了一代人的箇人情感的覺醒、啟蒙、掙扎——愛與自由。*
2024-12-07 00:00:00
最近讀《貓魚》隨著陳沖的文字、隨著鄧麗君的歌曲夢回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於是想著按年份整理一下自己的中文歌曲歌單,然後就有了這「華語歌單編年」的回望。
我在 2024 年也即今年初才新建了這中文歌單,之前歌單一直只收錄英文歌曲,因為初一開始英文歌曲就成了我的主要興趣。也因此,目前這歌單只有 149 首歌曲,且少數是今年積累的,多數還是這些天找回的。後者多數來自我 2021 年 7 月寫的一篇《音樂回憶》,那時我剛剛工作一年第一次裸辭,在短暫的 Work for myself 幸福期間,我寫了這篇文章,回望了我童年至 23 歲印象中的所有記得的音樂。當時寫這篇文章,我是通宵寫完的,也是我全身顫抖徹夜淚流寫完的,因為隨著回憶,文字挖掘了我內心深處的許多珍貴記憶——短短一夜我又活了一次。
這次按編年整理的歌單,149 首說實話少得可憐,不過好在從 1910 年代至 2020 年代未曾中斷。1911 年辛亥革命,1912 年清朝滅亡,110 年間這片土地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件、許許多多的變化,這些歌曲則像一棵百年大樹的年輪一樣,也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時空印記。循著這些歌曲順序播放,在旋律與歌詞的起伏浮現之間,我似乎走在了永恆的時間歷史軌道,不僅看見了過往上溯三四代甚至四五代人,也看見了前方的自己,以及在路上的每一箇人。[1]
2024-11-06 10:21:00
很久沒看過戰爭劇╱電影了,上一部還是年初看的電影《勇敢的心》(1995),帶有蘇格蘭風情的音樂很有特色;以及去年末看的電影《燃情歲月》(1994),因為音樂原聲看的。這劇也一樣,因為音樂,Hans Zimmer 的 Honor,一直在我歌單裏應該有十年了,數年前也是因為他的音樂看了電影《珍珠港》(2001),那首 Tennessee 始終縈繞心頭。
戰爭片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具有完全不同的氛圍,也就更讓人感嘆人在社會洪流中的渺小,以及戰爭的殘酷無情。想起了聖-埃克蘇佩里《人類的大地》(1939)中描述的那箇平常生活失去意義然後在戰爭生活中尋得意義的士兵,然而卻也只是上級命令的執行者罷。*
2024-11-06 01:46:14
Q:https://io-oi.me/tech/using-notion-after-960-days/ 這篇文章說了甚麼?
A: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使用 Notion 超過 960 天的心得,談及 Notion 對知識整理、目標明確化和創意激發的幫助。作者說明了透過定義和連結概念、使用結構化框架來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性,並探討 Notion 相對於 Roam Research 和 Logseq 的優勢,如穩定性、跨裝置同步和便於分享等特點。
Q:文章中的筆記理論依據可靠嗎?特別是語言模型的類比?
A:文章中的筆記理論依據主要基於箇人經驗和實踐,而語言模型的類比則被用來說明如何建立和組織筆記。語言模型的類比強調筆記系統應具備連結概念和增強理解的能力。雖然這種類比有助於解釋筆記架構的原理,但實際上它更偏向實用性建議,並非基於嚴格的學術研究,因此其可靠性可能主要取決於使用者的需求和應用情境。
Q:學術上來說,是否合理?
A:從學術的角度看,將筆記系統比作語言模型的類比是有一定道理的。語言模型模擬語言處理的方式,強調概念之間的聯繫和上下文關係,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有效組織和檢索筆記。然而,這種類比的理論嚴謹度不如實證研究,主要是啟發性質,適合引導筆記結構的設計,但無法完全替代經過驗證的學術方法。
Q:語言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或定義嗎?
A:語言模型的核心不在於概念或定義,而是基於大量語言數據來學習統計規律。語言模型如 GPT 或 BERT 透過上下文和模式來預測下一箇字或詞的可能性,模擬人類語言的結構和語境,而不是直接基於概念或定義。這種架構更多地關注詞與詞之間的概率關係,並未內建具體的知識結構或概念理解。
Q:語言模型的最小粒度是甚麼?
A:語言模型的最小粒度通常是「詞」或「字元」,具體取決於模型的設計。較大的模型如 GPT 使用「詞彙片段」(即 subword tokens)作為最小單位,將單詞分解成更小的片段,有助於處理未知詞和語言的多樣性。這種粒度提供了靈活性,使模型能夠處理複雜詞彙,同時減少因稀有詞出現而導致的預測誤差。
Q:一箇詞不就是一箇定義嗎?
A:一箇詞並不等同於一箇定義。詞在語言中有多層次的含義,包括字面意義、語境中的用法和聯想的概念。語言模型並不是依賴詞的單一定義,而是基於詞與其他詞之間的統計關係和語境模式來預測和生成語言內容。這意味著模型學到的是詞如何在特定上下文中出現,而不是真正理解詞的定義或概念。
2024-11-01 22:50:00
「⋯⋯要重拾細膩思維,再創構建之樹——🍀。」這就是一休兒之學習筆記的起源——2021 年 10 月 12 日發佈的《△》;2022 年 3 月 15 日,我在《跑步、買菜、早餐》提出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設想;2022 年 3 月 18 日,我正式《嘗試筆記應用 Notion》;2022 年 3 月 20 日,我開始《遷移到 Notion Database》;2024 年 11 月 1 日,使用 Notion 筆記 960 天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希望我的探索經驗對你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評論:《ChatGPT 評 Notion 筆記 960 天心得》
現在回首,「學習」確實已經實現了我早期的願景,這兩年多來,有序我的知識、豐富我的生活、清晰我的目標、啟發我的創作,確確實實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
這箇空間建造兩年多,現在我有時無目的在此漫步,思緒不經意間匯聚,靈感不經意間出現,我想這就是此空間的價值所在,它確實有序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清晰了我的目標、啟發了我的創作。
——https://reuixiy.notion.site/126c9131ed4f80ffa9ffe951cc676c70
有人說筆記工具是無用的或無益的,比如:說重要的是自己的大腦、說某某人物還在用紙質筆記本;對於第一點的批判:工具讓你不在自然中裸奔;對於第二點的批判:你只是在崇拜一箇過時權威。工具是否有用、有益,首先取決於你的使用方式(見《學習》),其次就是筆記工具是長期價值投資,想要看到成效需要付出、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多數人只是數天或數週或數月就放棄了,錯失了後面的指數增長。
以我自己的經歷,我上方批判的這兩點我都曾有反覆,我也想過愛因斯坦沒有 Notion,我也想過 Elon Musk 沒有 Notion,但這並不妨礙我有 Notion;而且我想如果在愛因斯坦和 Elon Musk 的青年時代已經有 Notion 了,那麼他們一定也會是新工具的使用者。
在介紹使用方式之前,先來論述下筆記工具在理論上的必需。主觀來說,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體驗,經常會遺忘一些曾經的想法;理論來說,人的意識是有限的(見《記憶窗口》),筆記工具是解決這一人腦局限問題的必要輔助。
使用方式:定義首要,其次互連。
人類的認知存在於概念之中,我們是一系列概念推動的機械,像大型語言模型一樣。而當我們思考學習時,一切最終也會匯聚到對應的概念,這構成我們的知識理解系統。同理,我們作筆記最有效的結構就是依概念為最小顆粒記錄,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有序的,這是首要其次才是互連。
——《認知》
其實,正如幼兒剛開始認識這箇世界時那樣,我們不斷重複詞語與客觀事物或動作關聯,然後幼兒逐漸開始用言語去描述這箇世界——「這是甚麼?那是甚麼!」——去發現去探索這箇世界,再漸漸開始用言語去理解解釋這箇世界,以及自己的存在。(見《疲憊》與《留白》)
「與其打造出一部可以模擬成人思維的機器,何不讓這箇機器模擬兒童思維?」(圖靈《運算機器與智慧》1950)
⋯⋯
因此,視覺不只是關於我們看到的細節。雖然圖像可依照崔斯曼等研究人員細緻入微地分析、研究(特別是在控制嚴密的實驗室中),但我們要在這箇混亂的世界生存,我們依賴的視覺必須處理物體、人和地方等事物。事實上,在訊息處理最初的階段,我們對週遭環境的感知,不是把看到的東西視為顏色和輪廓的組合,而是把看到的東西歸類為不同類別。
⋯⋯
這項研究似乎能為整箇研究領域帶來很大的影響。能有所貢獻,實在是我的榮幸。然而,最大的回饋是哲學上的啟發。在這方面,數十年來的研究加上我們的結果,顯現人類視覺核心的一箇簡單理念:基本上,我們的視覺是基於感知明確定義的事物類別,因此辨識事物。佩羅納的喜悅溢於言表,表示他同意這點。我愈來愈有信心,我們將解開一切的秘密。
——《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當今時代,人們還有興趣去閱讀古代文獻,除了在這裏進行發掘和尋求啟示之外,我們想,還在於去索解一些思想、一些概念在其最初究竟是箇甚麼樣子。而這一點對於哲學、對於西方哲學尤其重要,因為理論思維說到底是一種概念思維,離開了概念,沒有人能認真地進行思維。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
當我們使用與人腦認知符合的方式進行筆記時,這種方式就是最為簡約最為經濟的(見《簡單與簡潔》);反之,如果我們只是每日流水散亂記錄,我們就還需要二次耗能,依據定義再次整理歸類。因此,對於外部訊息,我們需要在輸入時就分治到筆記對應定義,而非無效堆積。
當筆記有足夠定義、足夠互連,筆記之中就出現了魔法,像人腦一樣,像機械一樣,誕生了智能。之前,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只限於這點或想不起內容;現在,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發現更多並獲取所有內容;於是,筆記工具確實達到了先鋒們曾經的 Tools for thought 憧憬:
Amplify imagination.(放大想象力)
—Alan KayAugment intellect.(增強人類智力)
—Doug Engelbart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思想不局限在紙質文本)
—Ted Nelson
以上是使用方式的樹榦根系,下面我再來介紹一些重要枝葉🌱,共同實現吸收陽光自然生長。
其一,我們需要意識到空間直觀的重要。即使對於最複雜的時間,我們也是透過空間來理解的(見《時間》);即使有語言模型,我們也依舊需要 UI 交互,因為視覺比語言更高效;同理,我們需要分區來收納筆記,並設計直觀的首頁來展示,作為筆記入口。
其二,每一定義都應是平等的獨立頁面。透過目錄連結定義,結構化定義之間的關係,而非文件夾頁面直接內嵌頁面。另外,分類、標簽即為定義,回到頁面而非糾結頁面的屬性。
其三,筆記、网誌、動態分離,我最初總是想著 Notion 與网誌的下一形態關聯,結果糾結浪費時間。
其四,舊筆記?先設計實現好新筆記的架構,舊筆記慢慢遷移。實際上,後來我發現舊筆記可有可無。
其五,上方所談,主要是知識,當時設計 Mission Control Center 時,知識之外的另一點是任務。首先筆記是為知識服務的,所以任務不涉及生活瑣事,後者使用日曆、提醒事項足矣。我的筆記中每一定義都是 Omnis 資料庫的一級頁面,所以都可以為之添加狀態相關屬性規畫追蹤執行,短期任務按週不斷迭代,並在 Current Iteration、Next Iteration 看板視圖追蹤;長期任務在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視圖追蹤;這點正在改進中,見 2024-10-10。
當幼兒看到一堆積木時,會自然而然地用手拿起來,開始搭建。同理,面對筆記中的這麼多知識定義,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構建。這點是 Notion 中頁面為主體的優勢,因為我們最終輸出的一定是一箇頁面一篇編輯好的文章,而非時間日誌或子彈列表,所以為甚麼要額外增加副產物?同時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構建方式: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可是他們筆下的現實說穿了只是一箇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樣走去。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而不是現實的作品。
——《余華:寫作》
同時,與構建同等重要的是發佈,要像幼兒那樣激動地將自己的發現創造告訴朋友、告訴這箇世界!不斷與箇體對話,不斷與自我對話,不斷與世界對話!這會啟發激勵我們的創作!
方法如上。工具選擇看箇人喜好。我選擇 Notion,為甚麼?事實上,我使用 Notion 也有反覆,期間嘗試了 Roam Research,並且用了數月 Logseq,但我最終還是回到了 Notion。我最看重的三點:產品是否健壯?不想數年後就停止服務、停止開發、停止維護;筆記如何發佈?我想要即時分享,不想要太多流程帶來過多心智負擔,阻礙限制動力;是否多端同步?我需要隨時隨地都可以編輯。*
2024-11-01 18:49:00
繼多聞多見、痛苦化作動力,我今天又回顧了 io-oi.me 更多大學時期的文章,發現其中也有許多閃耀之處,比如:
等等,那些幼稚、樂觀、興奮、痛苦、歡樂、幸福、憧憬。我現在發現早期文章——對我來說——每一篇都有其光芒。也讓我再一次發現,人的意識只存在極其有限的記憶窗口。我過去面對痛苦的能力要比現在強,很早我就懂得需要在痛苦中去創作的道理,但在過了數年舒適生活後,就遺忘了。越發讚同那句意志堅定的理解:「意志堅定指的不是貧苦時能忍受的人,而是可以享樂時仍然能夠忍受前者痛苦的人。」(可能啟發自《浮士德》)
這也是寫网誌的價值所在,每次更長久時間回首就越發覺得這些早期記錄的珍貴,那一箇箇平凡的日子,都閃耀著光芒。很高興那些年月日我把我的生活發現、技術折騰記錄了下來,這對自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時空變幻消逝,這些文字卻保留了下來,曾經的作者變成了讀者,與之永恆對話。
我知道凱撒與亞歷山大就在活動最繁忙的時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當的生活樂趣。我想指出,這不是要使精神鬆懈、而是使之增強,因為要讓激烈的活動、艱苦的思索服從於日常生活習慣,那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的。他們認為,享受生活樂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動,而戰事才是非常的活動。他們持這種看法是明智的。我們倒是有些大傻瓜。我們說:「他一輩子一事無成」;或者說:「我今天甚麼事也沒有做」⋯⋯怎麼!您不是生活過來了嗎?這不僅是最基本的活動,而且也是我們的諸活動中最有光彩的。「如果我能夠處理重大的事情,我本可以表現出我的才能。」您懂得考慮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嗎?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
——《隨筆集》
哲學是箇人的生活藝術,你如何生活,你的這些思考本身就是哲學。
——《哲學無用》
在讀《寫在硬盤暴廢之後》時,新發現了硬盤暴廢我崩潰時聽的曾經熟悉的歌曲:《Where It All Begins》,在我的 Ever 歌單裏找了一下,屬於歌單第一批歌曲了。現在多年之後,我對歌詞又有了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