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1 23:49:00
只需一箇想法,即可改變世界。如果你還沒有改變世界,要麼你的「獨特」想法其實是很普遍很無知,要麼你選擇屈服追隨多數、放棄慢偏執。
閱讀全文:https://io-oi.me/tech/innovation-dilemma/
网誌公告:一休兒現已開通郵件訂閱,歡迎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2025-07-17 16:23:00
在生活中,我們已經習慣電腦、手機等箇人計算設備了,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著數十年前人們以為是科幻、數百年前人們以為是魔法的東西,我們似乎已經無法想象未來這些設備能夠還有甚麼改進,似乎這些設備的能力已經到達完美——與歷史任意時刻一樣,這是錯誤的。
閱讀全文:https://io-oi.me/tech/next-gen-compute-platform/
网誌公告:一休兒現已開通郵件訂閱,歡迎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2025-07-17 01:28:00
這些年,人生經歷讓我明白,現在的我告訴 5 年前的我去創業,那位我只會茫然。而且我想我也不會嘗試去說服他,因為我知道那就像在一篇文章中強行插入無關文字,喪失上下文語境只會破壞原有語義;或者程序員視角在 C 語言文件投放了一段 JavaScript 代碼,編譯語法錯誤。
閱讀全文:https://io-oi.me/life/the-differences/
网誌公告:一休兒現已開通郵件訂閱,歡迎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2025-07-14 23:39:00
「慢的程度與記憶強度成正比,快的程度與遺忘強度成正比。」(米蘭·昆德拉《慢》(1995))作為一箇生活在工業社會的現代人,我這些年也被這問題困擾,在每天數次瀏覽网路訊息、與只讀經典書籍「隱世」之間徘徊。
去年我寫過一篇《沒有捷徑》,以空間透視來理解時間歷史:「這些吸引眼球的訊息就像近處的物體,隨著我們的移動飛速而過;經典的思想則如同遠處的繁星,儘管看起來渺小微弱,但它們不隨著我們的短距移動而發生改變。」今年我寫過一篇《心聲》,「在這箇瞬息萬變的龐大城市网路現代社會,哪些行動是自由意志推動,哪些行動是社會洪流裹挾,變得難以辨識難以判斷⋯⋯箇體隨時變成人流之一,自己隨時變形一隻甲蟲。」受梭羅《瓦爾登湖》(1854)(以及電影《純真年代》(1993)一畫面)與卡夫卡《變形記》(1915)影響。
閱讀全文:https://io-oi.me/life/rush-and-peace/
网誌公告:一休兒現已開通郵件訂閱,歡迎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2025-07-09 19:57:00
以前,在哪居住、走到哪、遇到甚麼人就與甚麼人成為朋友。有時,彼此離別前,背影還會留下一句「我走了,有緣總會在一起的。」現在,在哪居住、走到哪、遇到甚麼人都匆匆而過——時間都給螢幕、网路。
閱讀全文:https://io-oi.me/life/adieu/
网誌公告:一休兒現已開通郵件訂閱,歡迎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2025-07-03 08:14:00
不出意外地,我們通常透過一箇人說的話去查看一箇人的價值認同,並依此來認同或否定一箇人。我覺得,多數時候言語都是很表面的偽裝,特別是在這麼一箇人人都可以透過网路表態的時代,言語的偽裝往往被放大。
閱讀全文:https://io-oi.me/life/follow-your-contribution/
网誌公告:一休兒現已開通郵件訂閱,歡迎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