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10:36:05
众所周知,Mac 电脑的磁盘空间可谓「寸土寸金」,这么多年都是 256GB 起步,根本不够用。而且系统里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文件,一个个路径埋得特别深,生怕你能找到它删掉,有些垃圾文件你甚至不知道它们在哪……
于是,就诞生了众多专门给 Mac 做的磁盘清理工具,其中我觉得在「清理垃圾文件」这件事上做得最好的,当属本文的主角 PrettyClean。
PrerryClean 是一款免费的软件,完美支持 Intel 和 Apple Silicon 芯片,新老 Mac 都可以用它。
据这款软件的开发者自己讲,他过去一直用 256GB 的 Mac,时不时就硬盘空间告急,不得不每年花几十刀买另外一款老牌的 Mac 磁盘清理工具。后来就自己开发了这款简单、好用、容易上手的 PrettyClean。
软件官网是 https://www.prettyclean.cc/referral/89fdhG
,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官网免费下载。如果暂时用不上,也可以长按保存、收藏图片,方便以后查找~
说回这款软件。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自己体积小。 安装包只有 6MB,装完后也只有 20MB。要知道,那个号称「装机必备」的老牌 macOS 清理工具 CleanMyMac 安装包需要 120MB,是 PrettyClean 的 6 倍!
作为一个清理磁盘的工具,如果自己占用空间都特别大,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二是扫描和清理速度非常快,且整个过程干净透明,你可以看到 PrettyClean 扫描和清理了哪些文件夹,并且自己选择要删除的文件。
而且,PrettyClean 是只会清理系统和软件运行时产生的缓存文件和日志文件,不会主动清理系统本身无用的文件,比如内置的多语言支持文档。
虽然很多人清理 macOS 垃圾文件时,会把那些系统支持文件也删掉,虽然确实能节省一部分硬盘空间出来,但也会让操作系统变得不稳定,得不偿失,而使用 PrettyClean 清理就不会这样。
最后,PrettyClean 还有个比较独特的功能是,可以扫描和清理 macOS 系统「下载」文件夹中的软件安装包(也就是 dmg
文件)。我自己是经常装完软件后就忘了删安装包,所以觉得这个功能特别好。如果你也跟我一样,那真的可以尝试一下这款只有 20MB 的小工具。
除了清理系统垃圾外,PrettyClean 还能够强力卸载软件,包括软件的配置文件也可以一并清除,但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软件很多,倒没有什么特别的。
值得一提的是,PrettyClean 可以扫描与清理一些主流开发工具的编译缓存,比如 node.js
之类的。据开发者说「目前这是市场上唯一支持开发者选项的磁盘清理工具」。
只是我并不是程序员,暂时没有体验这个功能,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装上试试看~
2024-11-29 18:08:40
这个标题言简意赅,鞭辟入里。虽然自媒体早已进入红海时代,但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跨越最好的行业。
文章中有一句话:
一个毫无背景和资源的普通人期望自己的创作被人看到,过去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没有平台算法推荐给予更好的解决。
是这样的。
我和朋友说,做好自媒体其实就是两点:运气好和自己聪明。「运气」就是碰推荐算法,运气好,踩中推荐算法,普通人也有机会一炮而红。
「自己聪明」就是说你得有足够的智力,总结出为什么某一条内容能够踩中推荐算法,从而复制出大量类似的内容。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是不缺运气的,但由于不够聪明,所以很难不断创作爆款。
之前在@王师傅和小毛毛 视频的评论区里,发现过这样一句评论:
王师傅说好吃的一定好吃,毛毛说不好吃的一定不好吃
这句评论非常适合 Omakase。
Omakase,又叫「怀石料理」,源自日本,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菜单,厨子做啥客人吃啥,一般会用所谓的名贵食材或者精选食材来做,所以价格也非常高。
我一直不太能理解 Omakase 这种东西,或者说,中国的「Omakase」可太多了。@王师傅和小毛毛 团队的摄影师「张哥」说「大排档才是中式 Omakase」。
再比如,山东济南本地的烧烤就是类似 Omakase 的上菜形式,客人是没法点单的,师傅烤好一把串后,会挨桌巡场,问客人要不要。写到这,我甚至觉得这是 Omakase 的 plus 版——至少我有选择自己不吃的权利。
以及,我大胆不负责任的推测,日本之所以能诞生 Omakase 这种东西,是因为物产不够丰富,能选的东西太少了,种类凑不齐一本菜单,数量凑不够一盘菜,于是就只能玩这种上菜形式……
又一条@LuvLetter 给@影视飓风 挑错的视频。
有错不可怕,但那个造假的素材属实是让我很意外。不过以我对撸老师的了解,这事儿确实也有可能是他弄错了。
不过视频整体应该没啥大问题,他做测试是真的很认真。以及我真不觉得视频平台降画质有什么问题,以及 YouTube 的模式也并没有很好。此前我曾写过一篇 《或许影视飓风在意的视频画质,真没那么重要》解释了前一个问题,后面的问题,我准备以后有机会单独讲讲为什么说 YouTube 并没有获得很好,以及 YouTube 的观看体验为何远不如 B 站(等国内平台)。
2024-11-25 18:30:22
前几天,「王宝强被举报涉嫌欺诈」这个事儿上了热搜。简单来说呢,就是王宝强在拍《八角笼中》这部电影时,跟「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聊了个票房分成合作。据恩波讲,双方此前协商,如果电影票房未达到 9 亿,恩波不参与分账;若票房超过 9 亿,恩波要获得 5% 的票房分账。
《八角笼中》最终票房为 22.08 亿,如果按照 5% 的比例分账,恩波应该能拿到大约 1.1 亿的分账。
不过,这只是恩波的一面之词,双方都未公布协议的具体内容。如果按照过往票房分账的条件来看,恩波肯定拿不到 1.1 亿这么多。
首先,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要先上缴 3.3% 的营业税和 5% 的电影专项发展基金(专资)。这部分属于「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 91.7% 才是片方、院线等可以分的钱。
好,现在总票房已经扣去 8.3%,22.08 亿的票房还剩下约 20.25 亿。但这笔钱也不是完全进入王宝强的口袋。
按照电影行业常见的分账标准来讲,院线(就是电影院们)通常会切掉 57% 的「蛋糕」,也就是拿走大约 11.54 亿,再剩下的 8.71 亿才是出品方和发行方们能够拿到的钱。《八角笼中》一共有 5 家出品和发行方,以及 7 家联合出品方。正常情况下,这 12 家公司会按照事前合同约定,分掉这 8.71 亿的票房。
顺便说一句,这 12 家公司里有两家是王宝强的,给演员的片酬、导演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工资,通常也是从这 8.71 亿里面出。
目前,恩波只是说票房超过 9 亿后要分 5% 的票房,但并未明说这 5% 具体是哪部分。如果是扣除营业税和电影专项发展基金后,恩波大概还能获得 1 亿;如果是再扣掉院线分成的话,恩波还能从 8.71 亿中分得 4400 万,也不少;而如果只是跟王宝强的公司分钱,那恩波分得的钱可能就少得可怜了。
这种复杂的分账方式,其实是电影行业的惯例。在这个行业浸淫多年的王宝强,应该是比较熟悉这个套路的。而恩波是影视行业的外行,加上它跟王宝强中间,又隔了一个版权代理方,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我大胆推测,按照电影行业惯用的做账套路,恩波和王宝强分的应该是王宝强两家公司中某一家的收入。这个钱,应该是在扣除税、专资、院线分成,12 家公司分完,甚至是支付掉演员酬劳后,剩下的 5%,恩波很有可能是被中间的版权方忽悠,然后自己糊里糊涂去找王宝强算账了。
其实,恩波格斗俱乐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别说恩波这种纯外行,就连电影行业内部,也经常算不清楚账。
比如,电影《西游·降魔篇》也闹出过类似的事。当时,电影导演、编剧、投资人周星驰和制作方(之一)华谊兄弟就票房分成分哪部分钱,最终闹上法庭。
按照星爷的说法,双方约定是票房超过 5 亿就分。最终电影票房是 12.48 亿,星爷认为应该分这个钱;而华谊则认为,双方分账应当是自己的收入,华谊一共收入不到 5 亿,因此就不应该跟星爷分钱。
电影是艺术,更是一门大生意。这门生意投资高,风险大,但一旦爆火,票房收入也动辄几十个小目标。
这么大一笔钱该怎么分,在电影诞生后的百余年里,一直是个热门的问题。如今我们这院线和发行方分成的模式,是源于好莱坞。
最早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们玩的是「前店后厂」,一手拍电影,另一手开电影院卖票,这种情况下,收入多少就完全看能卖出去多少票。
但是呢,电影制片厂也并不是完全把握电影院市场,在市面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只开影院、不拍电影的公司。这些公司就只能从电影制片厂采买电影。这时候,电影制片厂就搞出来了「搭售配货」模式:毕竟电影总有好片和烂片,第三方院线想要采买热门电影,就要捆绑购买几部「烂片」。
1945 年,好莱坞五大电影制片厂,以 17% 的电影院数量,赚走了接近一半的票房。
显然,这样下去不行的。1948 年,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这是垄断行为,一纸裁决让电影制片厂和院线彻底剥离,且不允许电影制片厂打包卖片,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派拉蒙法案》。
至此,电影制片厂与院线分票房的模式大致形成。
而随着电影行业越来越赚钱,想来分一杯羹的人也越来越多。
比如演员们。
最早的电影演员们就是吃一份死工资片酬,有些人的收入甚至完全不匹配其名声。这是因为当年的好莱坞玩的是「大制片厂制度」,演员们都是电影制片厂从小发掘、培养,一份合同买一辈子,人设也是制片厂包装的。像人人皆知的玛丽莲·梦露,就是在第一次婚姻破裂后,得到一份制片厂的合同,摇身一变成为好莱坞的性感神话。
这也使得演员们的话语权逐渐提高。大牌演员可以获得更高的片酬,甚至有机会直接参与分账。比如小罗伯特·唐尼就能从《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的票房中分走大约 5500 万美元。
对于电影制片厂来说,这当然不是个好消息。虽然大家都想把蛋糕做大,赚更多钱,但票房这块「蛋糕」分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能来参与分成的哪个都不是善茬,惹了谁电影都有可能拍不下去。
于是,电影制片厂们一边拍电影,一边又琢磨出来了不少新的赚钱方法。
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娱乐模式先后出现。电影制片厂们也开发出来了票房之外更多的赚钱方法。
比如电视刚出现的时候,电影制片厂就把电影版权打包卖给电视公司。
后来什么录像带、VCD、DVD、付费电视频道、流媒体纷纷出现,电影制片厂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就什么流行卖什么,库存电影越多,卖版权就卖得越爽。
再后来,IP 模式崛起,电影制片厂们又开始卖 IP 周边和玩具,钱简直不要太好赚。
而且,以上说的这些钱都是衍生收入,并不是票房,因此往往也不需要跟院线分账,收入全是自己的。因此也就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电影票房没怎么赚钱,甚至还赔着,分账收入遥遥无期,唯独电影制片厂靠着衍生收入,赚得盆满钵满。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会计学」诞生了。一部实际大赚的电影,能在好莱坞会计精妙的做账技巧下,变成赔掉裤子的生意,从而减少电影制片厂与演员,以及其他参与方分钱,把大部分收入留在自己的口袋里。
比如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明明每部都大卖,但华纳的会计们算盘一打,噼里啪啦算完后,发现还亏了好几个亿……自己还亏着,自然也就不用跟其他人分钱了。
可以说,在好莱坞,电影不是艺术,「做账」才是。
作为全球电影工业最发达的好莱坞,像做账这种特殊的玩法还有很多。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这本《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里面详细讲述了好莱坞的做账方法和资本操作,破解流量明星幕后的金钱游戏规则。
2024-11-25 02:14:42
大概几个月前,我又开始恢复刷微信公众号的习惯,发现现在的微信生态跟过去很不一样了。以前公众号的流量基本上就是私域流量,涨粉很难,因此大号很值钱。现在微信也引入算法推荐和流量池的概念,五百个粉丝就可以开通「流量主」,靠阅读量赚钱。
于是我找人要了个五六百粉丝的号,打开流量主,并且尽量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哪怕水也要水出来,看看这个东西的收益到底如何。
到今天一共是 40 天,我写了两篇获得上千次阅读的小爆款,收入数据为:
我反思了一下,发现有两点可能需要调整。
第一,一篇文章中就只能插两个广告,这就要求文章不能太长,不然底部广告就展示不出来了。不过我的两篇小爆款都是三五千字的,所以这个我或许得想办法平衡一下。
第二,我中间有一个多礼拜出去旅游了,没有更新文章,导致我复更时掉出了流量池,这实际上也会影响收入数据,后续我估计还是得尽量保证更新频率,就像前面说的,水也要水出来。
2024-11-25
2024-11-23 17:43:59
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是我没想过的。
看起来非常靠谱的万能公式,不知道黄磊老师有没有兴趣学学。
说「看起来」是因为我没照着实践过。
这应该算是《柳叶刀》杂志首次刊登中草药的双盲对照研究了。论文标题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YTF-919 (Zhongfeng Xingnao oral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02261-X/abstract),翻译过来是「中药 FYTF-919(中风醒脑口服方)治疗急性脑出血: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看。
不过和论文相比,更有趣的当属这篇报道,真可以称得上是「新闻学魅力时刻」了:
这项大规模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未能证明“中风醒脑方”能显著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证实了其安全性,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就好一个「未能证明」和「证实了其安全性」。要这样,吃维 C 不好吗?还省的钱包受伤。不过捏,对于这种吃了好多年的药,或许这句「证实了安全性」更有意义,毕竟说明不会吃死人。
最近很喜欢的一位军事 up 主,主要讲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事情。
我对军事内容一点都没有兴趣,除了他的视频外,我也基本上不看任何军事内容,但他的视频我是期期不落。他有一个制作上的技巧是,每当到一场战斗的关键的节点时,会把情报和战场现状总结出来,然后给出几个选项,让观众去选择。我不知道其他军事 up 有没有这么干的,这位 up 从总结情报到给出选择都非常清晰,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如何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