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17:24:34
加價升級
增加購買量
價值挖掘
核心想法是要了解你的 TA 會出沒在哪些通路,這些就是你該去的地方。
增加曝光
Refrral
增加轉換率
2025-06-30 16:38:44
我不論參加各式比賽或補助案,最多評審問過,也幾乎是最難答的問題就是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答,沒人沒錢的狀況下,賽道一樣,然後巨頭們也很認真投入,你說你可以打贏 Google 和 Facebook,我自己都不敢信。
你說 Google 不會做這個題目,其實市場夠大,巨頭就會有興趣。
你說你有網路效應、專利保護,其實這是有一點護城河,但很淺。
但,最近越來越覺得,尤其是在「產業還在急速擴張、市場越長越大的時期」,先衝到牌桌上把份額搶下來,往往比花時間證明自己有多難被抄襲更關鍵。
怎麼說呢?我思考的重點是這些。
當市場年複合成長率非常高時,新需求的新增量本身就能「稀釋」競爭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團隊的時間更該花在如何快速交付、搶佔爆量新用戶,等到你有一定市占率或心佔率,這本身就會是護城河。
大公司通常同時面臨既有主營業務的績效壓力與機會成本,新業務相對 Cash Cow 營收微不足道,內部難以獲得最高優先級。
這讓專注於單一賽道的初創團隊,憑「速度」和「專注」就能享有充分的領先學習曲線。
對初創來說,速度越快,越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這個行業的機密。包含第一批真實用戶回饋、早期數據累積、率先建立的社群和口碑。
尤其是社群,越快進入市場的,越能建立起堅實的社群,一旦你等到市場較為成熟之後,社群的建立其實就沒那麼容易。
在高增長市場,最大的風險往往是錯過時機,一旦行業格局成形,你就真的打不過巨頭了。
因此,延遲入場反而可能把自己推進「永遠進不了場」的死胡同。
你不會在成熟產業去創業挑戰巨頭,因為那邊就是靠資產、靠通路、靠規模,簡單就是以能力取勝的。
新創應該去挑混沌的市場切入,因為這種市場你要勝出,一半是能力,一半是運氣 (甚至超過一半),這種有運氣的市場,巨頭可能會因此哉在「賭錯方向」這件事。
「萬一 Google, Facebook 之後和你做一樣怎麼辦?」這個問題並非不重要,而是優先級不同。
新創本來輸的機會就高,早一點進市場,可以降低一點輸的機率。如果你迭代的速度夠快,加上運氣又不錯,那有能就算 Google 和 FB 進入市場,一樣打不贏你。
重點不在如何贏,而是如何讓你的成長速度,贏過行業的速度。這才是關鍵。
--2025-06-26 17:19:01
先前一場直播有同學問
「參加過這個產品經理學習營的人,有多少百分比真的可以轉職成功。」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是是可以幫助決策的問題嗎?
說實在的,沒有這個數據。如果有這個數據,我也很想知道。但我認為,產品經理的思考習慣就是,凡事都要問一句 “So what?”
當你拿到一份資訊,重點應該是:「你會因此做什麼決定?」
我們常常以為「有數據」就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但有些數據,其實只是給大腦安全感的糖衣。
假設我告訴你「有 80% 的人參加這個學習營後成功轉職」,你就會因此報名;反過來,如果我說「只有 18% 的人轉職成功」,你就會打退堂鼓。
這樣的決策合理嗎?我覺得可能不是這樣。
但你如果問的是「我參加這個學習營之後,能不能提升我的成功率?可以提升多少?」
如果你是這個問題,那我就能真的幫上忙。
你參加活動時,可以把你的履歷給我看,再告訴我你想應徵哪一間公司的 PM 職位。這樣我就能幫你評估:你參加這個活動,若有拿到金色證書的話,你的勝率提升程度會是多還是少。
這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根據我累積下來的經驗、業界回饋、學員履歷來判斷的。也就是說,我能幫你分析的,是你個人情境下的勝率變化,而不是一個跟你八竿子打不著的平均數據。
拿到一個資訊,下一句要問的是:So what?
很多人習慣問的是「什麼是對的選擇?」,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我該根據這個資訊,做出什麼行動?」
問錯問題,只會得到看似正確但無效的答案;問對問題,才有機會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決定。
--2025-06-25 14:04:57
我承認是有點標題殺人法,但是我覺得很多人都誤用以終為始的思考法了,顧名思義,你對終點的描述越清楚、越詳細、越有證據支持,那你成為厲害的產品經理機會就越大。
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定義,什麼是厲害的產品經理,所以就在 104 的直播講座分享了這個投影片,沒想到迴響熱烈,QA 就回答了一個小時,足足回答了 75 個問題,真是講到喉嚨都燒聲了。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這個直播好像有回放,歡迎大家也去看看:直播回放
--2025-06-19 15:37:23
人人都是網紅的時代,身為產品人的我們,在做產品的思維上,也該要有一些轉換。
現在有一種新的產品設計思維,叫做 B to KOL to C (以下簡寫 B2K2C )。它本質上還是B2C(從企業到消費者),但它中間多考慮了一個關鍵角色:KOL(Key Opinion Leader)。
舉個例子:你想做一款減肥APP。傳統的做法,是針對一般用戶的需求去設計,比如:記錄熱量、飲食追蹤、營養師諮詢等。
但這會面臨一個問題:需求太多,無法聚焦,不知道該從哪一塊下手。
這時候,B2K2C 的做法就派上用場了。
你先去研究:這些在網路上推廣減肥理念的人(KOL),他們平常在幹嘛?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你會發現,很多 KOL 會選擇一種減重方法來主打,比如「生酮」、「減醣」、「高蛋白」等等。那你產品的設計就可以是:「一個減醣專用的APP」,裡面功能是幫助 KOL 推廣減醣理念時,能更順利操作與傳遞。
當 KOL 在說:「我推薦減醣飲食」,他也能順口接一句:「用這個APP就能簡單記錄減醣狀況。」
這就是「產品 × 傳播」的連動策略。
以前做產品都在想:「用戶要什麼?」,現在你得再多一層思考。
「KOL需要這個東西嗎?」
「KOL會怎麼描述這個產品?」
你不只做給 End User 用,你還得讓關鍵傳播者有話可說。
這種邏輯不只適用在健身、減肥、保健類的產品,在任何一個意見領袖強勢的市場,像是理財、美妝、親子教育、創業課程,都一樣好用。
在這樣的思維下,行銷也會有事情要忙:
你會發現,無論是健身、美妝、理財還是創業,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在 Reels、TikTok、YouTube Shorts 裡被快速轉傳。而短影音的特性,會進一步影響你的產品設計。
不妨試著去訪談那些相關的 KOL 吧!研究他們怎麼說、怎麼拍、怎麼影響人,然後反推你的產品要長什麼樣吧!
問問自己:
以前我們做產品,是給人用的;現在我們做產品,還要給人「拍的」。
讓功能能被演出,讓使用過程本身就像在做內容創作。
回歸產品初心,一個產品要有四種點:亮點、賣點、峰點、記憶點。比較需要去思考 KOL 的點,大部分都是在亮點和賣點上,基本你的體驗還是得顧好,還是要關心有沒有解決用戶的問題、達成用戶的目標。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好用、好講、好演的產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