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09:52:16
周末和朋友带着猫猫狗狗去了常熟和阳澄湖,因为都隶属苏州,姑且算是苏州周末游。
上海没什么自然景观,周末都是出城游玩的,为了找狗证耽误了出发时间的我们一路堵到常熟,已经下午一点多。一路上一猫一狗在车上鸡飞狗跳,欢乐无限。
预定的是华住旗下的花间堂,在常熟尚湖景区旁,附近离虞山很近,酒店自身有很大的院子、还有湖景,客房是一小栋一小栋的。它家主打宠物友好,不得不说是选中有潜力的赛道,可以选择狗狗房或者猫猫房,就是增加了一些清洁费,同时会提供猫狗事务和笼子之类的宠物用品。
刚到的时候阴天,不过下午就好起来了。带着狗子在院子里面溜了几圈。晚饭去了常熟市里一家苍蝇馆子,看起来仿佛要倒闭,东西还蛮好吃,来的都是本地人,一桌一桌,不久竟也坐满了。
晚上回到房间继续见识猫狗大战。小狗超级活泼可爱,一直上蹿下跳,从床上上去下来,还要护送我去上厕所。猫猫则是社恐患者,总是一副「莫挨老子」的表情,对于狗狗「一起玩耍」的热情邀请熟视无睹。
在餐厅吃早饭的时候简直是一曲小狗交响曲,目测至少有十来只各色狗狗,但没有人带猫,所以我们的猫猫还被人围观了一番。值得一提是餐厅不论下午茶还是早餐都很难吃,差评啊。饭后前往虞山景区,但景区不让带宠物进山,只好在山下闲逛。
走着走着,竟看到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墓地。柳如是「经历不凡,才华出众」的奇女子。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为其做传,不过看到类似「才女柳如是与文人钱谦益的爱情传奇流传了几百年」这种还是蛮无语的,可能爱情并没有那么重要啊!每个「才女」都必须委身一个「才子」,才能在史书留有一席之地。
柳如是墓前有一座小亭,上书对联「远近青山画里看,浅深绿水琴中听」,墓碑在墓的后侧,基本被挡住,墓碑镌刻「河东君之墓」,字中墨迹好似新近才添加。
钱谦益墓是一个家族墓,他父母子孙都在此,所以墓看起来大一些。墓前也有一座小亭,对联没有细看,是近年才刻的。碑有两块。不知道谁在墓前放了一瓶可乐。
在湖边第一次试飞了一下买了五六年的Spark,自动返航撞到树上,壮烈牺牲…于是转去阳澄湖吃蟹。阳澄湖周围都是吃蟹的蟹舫,随便在大众点评找了一家宠物友好的,醉蟹醉虾都好吃,朋友还打包一份。酒足饭饱之后堵回上海,周末两日就结束啦。
2024-11-13 21:08:44
前几周和朋友提到来上海10年还没去过上海第一“高”山——佘山,遂约了一个松江散步之旅。
松江真的是远啊,从杨浦坐地铁生生做了快两小时,佘山地铁站并不在佘山边上,出地铁有免费摆渡车可以乘坐。佘山是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胜地(上海人真惨),周末来郊区游玩的人并不少,一路上看到很多带幼崽的老少家庭。我们人多打了个车,大约 10 多分钟到佘山景区门口。
佘山分为东西两山,东佘山海拔72.4米,西佘山海拔一些资料说约97.2米,一些资料又说100.87米,不知道是不是把山顶的天文台和天主教堂高度都算上了。
据说佘山之名是因为古代有姓佘的人在此修道而得,而历史上比较知名的记载一是康熙南巡来过此地,董其昌在此处有别业,另外就是徐霞客曾多次来佘山拜访友人,且把佘山作为自己最后一次漫游西行的起始地。徐霞客是当代穷游始祖,本人号称「前B站徐霞客」(bushi),来到祖师爷的地盘顿时肃然起敬。
从西佘山入口顺着规划的路径往上爬,一段台阶之后不多久就见到秀道者塔,是上海市保护文物,说是始建于北宋,但解放后该塔因年久失修,塔檐、平座、围廊全毁,仅余塔刹和砖砌塔身。现在看到的是1997年的重修,没啥可看。
继续上山,沿途是很长一段林荫路,有一些有趣的植物,树木似乎是常绿的,并没有秋天的色彩。沿途还见到护栏内有坟冢,不知道是否建国前就已经葬在此地,与朋友探讨了一下中国的墓葬与五服,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
天主教堂仍然在使用,虔诚的信徒们在唱主的赞美诗,教堂内不让拍照,我们看了一下彩绘的玻璃窗就离开了。
教堂隔壁是佘山天文台,也是西佘山的最高点,收门票。排队的人还不少,都是带小朋友的家长。佘山天文台最早是法国耶稣会募款修建的,应该是和隔壁的天主教堂一起。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天文台,在早年间也是产出过不少科研成果的,现在的话科研成果不知道,但中国口径最大、波段最全、全方位可转动的高性能射电望远镜,就在这天文台,也是亚洲第一,难怪是全国文保单位了。
从山顶望下去,几个巨大的停车场,据说东西佘山这小小的地方有“九峰”和“十二山”,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专门为此创作过“九峰招隐“……现在这风景看着属实不像啊。
从西面下来觉得佘山不过如此,于是打算换个地方,松江这小小的地方可以说上海的起源,松江古称华亭,有四座全国文保,分别是松江唐经幢,兴圣教寺塔,广富林遗址,佘山天文台,加上这次来佘山我已经都去过了。此外还有醉白池、泰晤士小镇等景点,最后大家选了去仓城看看。
仓城曾是明清两代松江府的漕粮仓储第和漕运始发地,现在是个文化风貌区。打车到地方,就是一股子熟悉的江南水乡味……好在大家也没啥期待,就随便溜溜。
街区入口就是一家寺庙,这个寺庙原本是个关帝庙,是漕运人家祈求生意兴隆的地方,后来改成了供奉菩萨,但入门仍然能看到巨大的金元宝和关公像。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了,世俗和信仰的杂糅。灌顶的寓意是“醍醐灌顶”。
仓城文化区有几条街,我们挑了比较荒凉的一边走,还能见到以前计划经济的产物,包括一些待拆迁的建筑。
走累了到文创咖啡店休息,悠哉哉的一天啊……
2024-11-12 10:30:16
之前在蔚来的试驾中心体验了ES6,市区跑没什么意思,而且i人也不好意思把各种功能都试一遍,所以试了个寂寞。这次趁着周末去苏州玩的时候开了一把王总的ET5,感觉还蛮爽的!
王总的ET5是骚气的黄色,外形没话说,相当好看,有点跑车设计的feel。不过对我这种新手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身非常宽。据说是为了兼容换电,所以车子做大了,但内部空间没有增大,而且由于车身“溜肩”,后视镜的可视范围很窄,被人诟病了很久。
上车先调座椅、后视镜,虽然我个子矮腿短,但坐姿舒适的兼容这方面不是问题,电车的好处就是智能化,多个人的座椅高度之类可以存储下来,下次点选就自动配置好。内饰啥的咱也不懂,体感上挺好的。
一直听说电车的加速很快,所以很多人普通车不晕,坐电车会想吐,在市区我开的挺稳,后排乘客对此提出表扬。这是我第一次开电车的长途(也不算长),高速上踩踏板“脚感”确实蛮好的。但车速加的很快,不知不觉快要超速,至于其他专业的测评理论说不出来,就是和之前出门租的车比起来,不要太好开(废话之前租的都是什么便宜破车)!
高速上还体验蔚来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不得不说现在的科技发明真的很牛逼了,理想、特斯拉之类的应该也有类似功能吧。从阳澄湖回上海这一段,经历了速度快、车流量大、堵车等多种路况,这个辅助驾驶完全“解放”了司机。大堵车的时候设置跟着前方车辆,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司机不用“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只要观察路况即可。而在一般路况下,即使车流量大,也可以完全“自动驾驶”,它不仅会跟车,还会变道超车,驾驶“观念落后”的我真的是给震撼住了。
唯一不太适应的一点是倒车时候过于智能了,不光有屏幕辅助,后视镜之类的还会跟着调整,一直人工倒车的我根本不习惯看屏幕,也不习惯后视镜这么低,而且因为车很宽,更加束手束脚,不仅没有“辅助”上,搞得车都不会停了。王总看不下去,干脆直接开了“自动泊车”,好的吧,停的又快又准,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入不了库了。
在虞山脚下的停车场见到充电桩,大概一小时多就把点充满了,而且蔚来可以换电,感觉电车也没想的那么不方便。
总之,这一趟下来,对电车好感加满。这几年电车品牌也算是经历了一波洗牌,以后应该会越来越普及,拭目以待真正的无人驾驶那天!
2024-11-10 23:14:35
有一段时间对植物很感兴趣,买过《植物学》《长三角城市野花观赏指南》之类的书籍,总觉有些枯燥乏味,并未读完。本以为《俱是看花人》也是类似的科普读物,没想到是以植物串联的人文与掌故的随笔,很是和我的阅读偏好。
作者李叶飞是《氧气生活》杂志的创始人兼主编,这本杂志我上学时就很喜欢,时隔多年还能再产生关联,有点意思。
读此书,多次觉得植物的名字实在重要,一种植物,在超市里叫紫背天葵,植物志里学名狗头七。有时候名字真是妙,绣球如果叫无尽夏就会更让人期待,牵牛需得叫朝颜,狗卵草听起来下流,而婆婆纳就不自觉有些可爱。红山紫茎听上去的确更加专业,但“过于专业且有些唯物,不如夏椿之名有诗意且意思明了”,世人爱梅兰竹菊,而不爱狗尾巴草,也是为这一份雅趣。
植物以及植物的文化也在全球化,大英帝国有来自中国的千余种植物;濒临绝种的侏儒卢旺达睡莲在异国他乡焕发光彩;印度的大菩提树是从斯里兰卡引进的,而这是佛教信仰的传承;樱花虽然源自喜马拉雅山区,百万年来已经在日本长成多个新品种,日本人看樱花的渊源始于唐代的文人赏梅,现在也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
植物和吃也是有紧密关联,得到了一些科普,比如一直以为粽叶就是粽叶,有单独的一种植物叫粽叶。现在才知竟然是大竹叶,学名叫箬叶。没错,就是箬笠的箬。而在北方一些粽子是用芦苇包裹。在北方还吃到用其他普通树叶的,也许是梧桐?并不顶好吃,有很浓的叶子味。公司食堂经常提供的火龙果,是一种仙人掌植物结的果,叫做量天尺,两广地区也叫霸王鞭,开的花叫霸王花。
植物也并不都是可爱的,诸如菟丝子的生长过程,总有点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它开花结籽后,种子落地,可以四五年不发芽,一旦附近有可以寄生的植物正在发芽生长,有了足够养活它的力,它便开始发芽,节奏非常精准。等生长出来,宿主正值壮年,它就会绕到宿主身上。这个时候菟丝子植株下部自行干枯,主动与土壤分离。要清理的话,直接拔掉并不可行,因为它并没有长在地上,要拔只能拔宿主,只有宿主死了,不再供应养分,它才会死。不拔宿主而只是将菟丝子千丝万缕的缠绕茎从植株上清理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残留下一小截,它就还会再生长。菟丝子的种子可以休眠好几年,一有机会就会发芽生长,即使将菟丝子的茎蔓从宿主上清理下来,一旦让它遇到其他植物,它还是能缠绕上去,长出吸器,再次寄生。
人每天都要和植物打交道,通勤路上的绿化带有高大的树木与低矮的花草,特别是市容植物现在卷起来了,更多丰富品种。周末三五人去郊外游玩,也是满目的花草树木。好像几乎没有人会特意注意这些植物的细枝末节,书中有很多花草的图片看起来相当严肃,日常所见都叫不出名字。刚认识一种花叫“四照花”,它的花期很久,但其实白色的四瓣并不是花瓣,而是花序的苞片,这种误会大概很多。
更别提为了“看花”旅行时专门去当地的植物园,想了下除了上海的辰山植物园,记忆中只去过青岛家后面的市植物园,是作为森林公园一样的存在,去澳洲的时候路过维多利亚皇家植物园、悉尼的皇家植物园,毫无印象。种草了京都植物园,春天有樱花秋天有红叶不提,植物园还有专门的椿园,椿即山茶,椿园中有各种听过没听过的品种,日本的山茶名也好听:淡乙女、秋咲白牡丹、菊冬至,还有鸢尾园……樱、椿、鸢尾都是经常在日本文化作品种常见到的意象,一定要在春天去一次!
看这本书,就想搞个院子,自己也种上各种花花草草来感受一下与植物亲近的美好。种花种草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时间的事,有时种几年花一无所获,而像书中所记巨魔芋十几年等待花期不过一天。但不得不说,“现实很骨感”,书作者在上海在莫干山在绍兴都有带院子的房子,去牙买加、日本、巴黎、纽约……各处看花,这可不是一般的富贵闲人,所以说文人的雅趣不光得有文化还得有钱。
作为打工人,一时半会估计是没有闲暇功夫体会侍弄花草的乐趣了,准备照着书中《上海的四季之花》一节按图索骥先观赏一番,同时搞个好点的镜头开始建立一个自己的花草相册。
最后,把一些有意思的掌故记录下来:
西洋菜是南方蔬菜……听名字就知道这个菜来自国外,好比“胡”大约来自西域,“番”多数来自美洲,“西洋”则来自欧洲。当年香港种西洋菜的地方在旺角。留下来一条街,名叫西洋菜街。其实那一带以前都是菜地,比如西洋菜街隔壁的一条路叫通菜街,通菜就是空心菜。香港的西洋菜街和通菜街一带,过去肯定是浅水菜田、现在则是热闹的街区。
宋代文人最爱的茶蘼花,曾被认为是悬钩子属的空心泡重瓣变种。我养过一棵,从花香及植株形态上看,与诗文记载之茶相去甚远。但有一种叫大花白木香的植物,各项特征与古诗文的记载最为接近,一颗三叶、藤本、白花、单生、大朵千瓣、花有香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花白木香为木香花和金樱子的杂交种。
有个疑问:禾本科的穗子那么好看。为什会没见人盆栽儿棵水稻或是小麦。大麦呢?一盆表手或一盆水稻,跟小判草和银鳞茅鱼差不多啊。还有小米、高粱,养在阳台、多酷啊。
白及的用途非常广。过去有白及胶水,就是来自白及的汁水,黏性极强,无色透明,且不易腐蚀纸、帛绫、绢等材料,所以传统书画装裱用的胶一般就是白及水,历史悠久。
古人崇尚用梓木,认为木莫良于梓。他们在宅旁喜植桑与梓,是养生与送死之用。桑树养蚕并结有桑果,可经营生活,梓木为棺木,可处理身后事,两种树就把一生安排妥当。后来才有了“桑梓”之名,指故乡。……古时印刷用的雕版用木头刻成,需要用不易变形、耐用又易刻的木材,木或楸术恰好,所以交稿、定稿就意味着彻底把稿子托付给了梓木,开始排版。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长短不齐的荇菜顺水而动的灵动画面,是东方特有的淡彩水墨风景,是男欢女爱的开场空镜。荇菜分布于中西欧及英国,是当地的原生植物。英文名finged water lily,直译过来就是流苏睡莲,多诗意的名字。反而是荇菜一名,在中文里有些不明所以。荐菜不是睡莲的一种,它看着像是浮在水面的小型睡莲。心形的叶子也是像极了(英文还有一名是“漂浮的心”),一旦开花就会发现大相径庭,花朵完全不是一类。
相对来说,目本人对紫珠的热爱胜过我们。有一本日本盆大师小林国雄著的书《盆栽》……每个月有代表性的盆栽,十月的第一盆名“紫式部",我原以为这是作者给这盆紫珠取的名,没想到“紫式部”就是紫珠正式的日本名。紫式部是平安时期《源氏物语》的作者,当然,这不是她的本名,是后人给的。没想到这个名字也给了紫珠,这大概也是紫珠在目本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在中国,那些有着奇怪名字的植物,多数来自郎中之口。杠板归是一种药材清热解毒,治疗毒蛇咬伤,名字来源就与此有关,像是
场小小的闹剧。据说是有人被毒蛇咬了,将死,于是同伴就回家去找人,拆了门板过来,准备把他抬回去。没想到,将死之人将身边看到的一种植物的茎叶捣烂,敷在被蛇咬的伤口上,竟然奇迹般好了,他自己把门板又扛了回去。若是了解过植物分类,会发现好多名为japonica的植物反而在中国更常见,有些甚至原生地在中国,日本只是从中国引人栽培。这是因为早期掌握着命名权的西方植物学家先到了日本,也是最先在日本观察到了这些植物。
2024-10-29 14:22:15
周日看了张学友 60+ 演唱会,也算完成一个夙愿。
算不上是忠实歌迷,但听华语乐坛,有些人肯定是绕不过去的。集中听歌那会是高中和大学,想抢票听演唱会的这些歌手也都是那几年当红的。好像后来大家也没再出什么经典专辑,当然可能只是我不再关注。
东方体育中心晚上灯火辉煌,看起来很是气派宏伟,附近前滩建筑群坐落参差,比我们大杨浦村洋气。
来之前很想上网查查第一次正经听演唱会要注意什么?结论是注意不要带瓶装水,也不要带长枪大炮。进门买水 8 块一杯,这钱好赚。
东体据说是上海演唱会条件较差的,座位开盲盒,在 303 区第一排,偏,有一些玻璃遮挡,而且舞台上的架子还会挡住侧面,不算最差但也不算好。看到人说 1980 的票都会被遮挡,暗暗认同了对场地的吐槽,而且内场后排也都是怨种,坐下之后个子矮点估计什么都看不到。下次还是买最贵的票吧!
右边的应该是歌迷,加价六百八百买票,而且看了四场;左后方像报幕员一样一直预告下一首歌是什么,少了很多听前奏猜歌曲的乐趣;右后方则很没素质的两男一女全程大声讲话,听说吴青峰要求歌迷不许说话,要像听音乐剧一样听演唱会,不堪后排噪音骚扰之下觉得挺好。
没有提前看歌单。开场三首直接暴露我是伪歌迷,应该挺燃的歌我愣是都没啥印象,冷漠脸。一直到《三天两夜》才找回点怀旧气息。《交叉算了》一听就是翻唱日本歌。《Double Trouble》是比较新的歌,粤语爵士,喜欢。《情书》开始大合唱。
唱到过半终于开始Talking,张学友讲话还是很幽默有趣的,听起来也很真诚。但想了一下已经开了 186 场了,所以每句话都应该是精心打磨的台本,兴味全无。不过歌神基本功扎实,60+十分活泼,当场表演一字马,而且表示会继续努力写歌,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表演,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有朋友说他最经典的演唱会是 2003-2004 年时候,恰好是我听得多那会,受当时最好的朋友影响,喜欢《咖啡》《我真的受伤了》,还听过歌神翻唱的《First of May》,因为一些青葱心事,喜欢听《情网》《分手总要在雨天》,去KTV也会唱《情书》《如果这都不算爱》。
Talking过后继续high起来,《日出时让街灯安睡》的舞台MV拍的很用心,明显设计过的画面,让舞台上的歌手和MV中的人物互动,《又十年》则是以张学友幼时到现在的照片串联香港时代变迁,人到中年的我忍不住心有戚戚然。
《天气这么热》过后又是一些不适合很熟的歌,下一波高潮开始在《分手总要在雨天》,后面几乎就没法偷空去洗手间啦。
20多年后终于听了《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发给当初跟我说这首歌的朋友,但明显她早就忘了。听老歌就容易想起旧故事。最后的王炸是《饿狼传说》,60+活力四射,舞台灯光炫到极致,虽然歌神难免破音,但考虑到186场演出也情有可原。
《吻别》摇滚版是很好的ending,还有第一次见到90年代王牌制作人、编曲大师吴庆隆,他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家里磁带、CD的歌词本上,那时候不知道编曲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对这个人名留下了印象,长得是真帅呀。现场有55人管弦乐团,演出过程中张学友重点挨个介绍过,虽然没记住名字,但对效果表示满意,演唱会的顶尖配置了!
解锁成就:
自己花钱买票听演唱会 1/1
在上海听演唱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