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一点时间,开发了一个 Raycast 插件,当时还发了一条推,今天这个插件通过官方审核,已经上架 Raycast 的官方插件商店。写篇文章分享一下。
过去好些年,我都使用老牌的 YOURLS 作为自己的短链服务。最初在自己的云服务器上部署,后来迁移到了家中的Homelab。尽管其运行无问题,但需要在实体服务器上运行并进行维护仍然有些麻烦。此外,也曾因家庭网络故障几次导致短链服务中断。
对内容创造者来说,短链非常有用。它不仅方便分享和修改链接,还可以帮助统计访问量并了解用户的点击行为。
上个月,花了一天时间,将自己的短链服务从 YOURLS 迁移到了朋友面条 @ccbikai 开发的开源短链服务 Sink
基于 Cloudflare 的短链服务,符合我们前端技术栈的使用习惯。具体的部署和使用,可以直接看官方文档,对于有技术背景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容养上手的。
Raycast 是 macOS 上著名的快捷启动工具,我在今年已经从Alfred 5 切换到了 Raycast。
Raycast 有一个很好的插件生态,我也顺便开发了一个 Sink 的短链管理插件。现在这个插件在官方插件商店,可以直接搜索 Sink
安装使用。
我已在我的 GitHub 上开源这个插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插件基于 Sink 的 API 进行的封装,交互相比网页端更加简单和易用,主要功能包括:
一键查看所有短链接列表,支持favicon
预览。
控制台快捷管理短链接,支持复制
,打开
,编辑
和删除
。
支持查看短链的详情、统计信息。
本地和在线搜索短链接,按照字段权重排序。
快捷创建短链接。
用 Cursor 花了 2 小时开发一个应用 这句话当然是在玩梗。
真实情况是:这个插件的最小 MVP 的确就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搞定,但后面补充文档、完成上架流程、研究官方指引反而花了不少时间。后续打磨和优化代码又花了一整天的样子。
当时跟面条还聊了下,现在用 AI 做前端这种小应用真的是太方便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有经验的开发者,只需要需求描述明确,结合自己的代码经验,很容易把一个像模像样的小应用搞定。
前几个月,我自己还独立开发了一个大型商业应用,前后端全栈,AI 也帮了很大的忙,由于是商用就不方便公开了,大型应用中的 AI 开发相关的经验,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个人的经验和建议就是:不管你是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出身,即使现在 AI 已经很强大,还是建议系统学习下编程,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比如 Python 或者 JavaScript)。配合 AI ,可以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前段时间,买了个目前市面上最小巧的一线品牌 5G CPE 随身 Wi-Fi:中兴 F50。
目前售价 ¥369,我京东券后实际支付 ¥337,用下来感觉还是挺满意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手机卡很多(四个运营商,10 多个号码),平时出门包里三台手机(两 iPhone 一安卓),之所以想买一个单独的随身 WiFi,一是发挥多多余 SIM 卡的价值,二是想买个玩。
这段时间偶尔会出门工作,去图书馆呆一天什么的,个人偏好原因,不喜欢公共 Wi-Fi(很多公共 Wi-Fi 不支持 IPv6:我又有需要通过 IPv6 调试跨境网络的需求),倾向自己开热点,加上对网络速率要求比较高,所以决定弄一个 5G 随身WiFi。
不需要内置电源(随身有充电宝),开车有 USB,去图书馆时也会带个快充头,所以供电无所谓。
综合上面个人需求,在各个渠道大概搜索了下关键字,最终下单中兴 F50,插自己的卡使用。
中兴也算是通信领域的老牌厂家了,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他的原因。F50 的包装很小。
盒内物件,除了简单的说明书,还附送了个卡针和短 Type-C 数据线。
设备的颜值不错,左上角的 5G 红标有设计感。
右上角有两个指示灯灯,分别表示基站网络和 Wi-Fi 状态
与身份证大小对比,的确很小巧。
SIM 卡槽和卡托,还能放一个 TF 卡,对于我来说读卡器是个鸡肋功能,相机用的都是 SD 卡,没有什么其他设备用到 TF 卡。
连接上 Wi-Fi 或者网络之后,就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后台。后台可以查看当前的网络状态,也能查看短信。
5G/4G 网络配置,Wi-Fi 配置,跟常见的家用路由器没有太多差别。
高级配置里可以配置更多的信息,报错指定频段、USB 协议等等。
对于一个随身路由器来说,这些配置也足够了。
由于不同的运营商在不同的地区的信号不一样,所以我只说下自己的体验。使用这个随身路由器也有几个星期了。我在家、在车上、在图书馆都使用过。整体还是挺满意的,使用广电卡,Wi-Fi 连接模式下,跑到了 400+Mbps 的下行速率,对于日常场景完全够用了。
这篇文章只是个人的体验分享,对于更详细的性能、参数等,建议可以看看张大妈的分享文章,由于 F50 是一款很热门的机器,在 B 站和小红书也有很多分享:
总结一下这个设备的适合人群:
我从 2013 年开始跑步训练,在 2014 年跑了第一个马拉松。2014 年到 2018 年那几年,我每年都跑马拉松,累计已经跑了 7 场全程马拉松。
2019 到 2022 这三年,由于疫情和工作的原因,中断了三年,去年我开始恢复自己的「人生马拉松」计划,跑了第 8 场全马。
今年的第 9 场,我选择了长沙马拉松。虽然我是一个湖南人,但是我却没有去过长沙。我的表弟定居长沙,8 月乔迁新居,刚好趁着这次机会在他家住了几天,也顺便在长沙玩了五天。
现在回湖南高铁很方便,不管是从东莞还是深圳,坐高铁只需要 3 个小时左右到达长沙南站。在高铁上还遇到后座两位大叔也来跑马拉松,下车的时候还聊了一下,约伴一起去领取参赛包。
马拉松在周日举行,我周五提前到,从长沙南站坐地铁一站到国际会展中心。
由于是周五,很多参赛者还没来(大多会在周六报道),人不太多,我领取物资的过程十分顺利,但是周六那天,听说由于人太多,很多人排队两三个小时,被很多跑友吐槽组织得不行。
领取物资的地方。
这次领取到的参赛包。
我的号码牌,这次我长沙马拉松报名错过了报名时间,是通过赞助商渠道弄到的名额,分配我到了 F 区,属于比较后的区。
今年是长沙马拉松第 10 年,参赛包里的物资展开(也有一些我在博览会打卡领取的物资),感觉一般般,广告和廉价的食物比较多。
我表弟的房子在梅溪湖,属于长沙的新区,新楼盘很多,环境不错,晚上吃完饭去梅溪湖边逛了逛,湖边的夜景很美,有不少散步的人。比起一线城市的房价,长沙的房价相对要健康很多。
周六闲着没事,直奔国金中心,一出地铁,人潮涌动,真热闹。
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逛了逛,人真多,街边很多餐饮店,长沙不愧是网红城市。
长沙最高楼国金中心,楼下有 Apple Store,楼上也是一个网红打卡地。
坡子街这个派出所也是一个网红打卡点,很多人慕名而来,之前是不允许拍照,后来警察可能觉得拦也拦不住,把牌子改成了「请文明拍照打卡」,但是依旧顶不住游客顶风作案。挺好玩的一个地方。
街头执勤的交警在给一个大妈指路。
我去年减肥之后,已经戒糖很久了。但是都来长沙了,一杯茶颜悦色还是必须的,完成打卡任务。
在五一广场逛了逛,走到了江边,又来到了文和友,也算是长沙的一个餐饮网红,前几年也开到了广州和深圳,最近看新闻听说要倒闭了。
逛得差不多了,穿过坡子街,走回五一广场地铁站,坐车回家休息。
晚上冲完凉,把第二天的装备收纳了一番,放到床头。这次装备跟上次差不多,除了凡士林忘带了,其他东西都齐全。
早上 5 点半就起床了,吃了两个面包,换好衣服,坐地铁前往起跑点,今天马拉松参赛者乘坐长沙地铁免费,地铁为了方便跑友,还提前到 5:30 发车。
到达五一广场换乘去贺龙体育中心,密密麻麻基本都是跑马的人。
马拉松 7点30 起跑,我到达才 6点45,还有半个多小时。此时人已经很多了。
由于我在 F 区,发枪时间是 8:00,在这里等的时候让跑友给我拍了张照片,腰上鼓鼓的里面装满了补给用的能量胶。
前面 A 区已经发枪了,我们 EF 两区也慢慢开始往前挪动。
7点 55,慢慢到了起跑线,大家在等等起跑。
发枪咯,从我的位置到通过计时毯,只用了 1 分钟,这也是分区发枪(间隔15、30分钟)的好处。
今天长沙的天气属于多云,虽然不是阳光明媚,但这种温度还挺适合跑步的。
起跑没多久,上桥进入橘子洲。
到达 5Km,第一个补给点。橘子洲里的道路比较窄。
到达毛泽东头像,来都来了,自拍打个卡,不少跑友还专门停下来留影。
跑了没多久,我追上了第三枪 445 的兔子。他们比我们先 15 分钟发枪,我跑马前半程的速度还是比较稳,基本都能保持 10公里/h 的速度。
跑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半程,对于半马的人来说他们今天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而我们全马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去年跑完珠海马拉松之后,2024 整个一年,我都没有跑过超过 10km,一般就在健身房跑 5km,过了 25 公里之后,我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体能下降了,后面开始慢慢走走跑跑结合。
到达 30 公里,除了跑不动,身体倒没有其他什么不适,用时 3 小时 17分钟,这 10 公里比前面慢了 15 分钟,虽然我平时跑步少,但是一直坚持健身,今年的身体素质还是明显强了很多。
终于到达40公里,30 公里到 40 公里这一段,我一直在看自己的配速,计算如果我这次要跑进 5 小时,需要保持多少的速度。一开始 30 到 35 公里还比较紧张,越到后面,发现自己好像能稳定,倒轻松不少。
最后 400 米,终点就在前面,长沙马拉松最后两公里是一个长上坡,很折磨人。
终点就在前面,最后这几百米,加快了速度又跑了起来。
成功达到终点,十分开心,完成了今年的「人生马拉松」。
看了下自己的手表计时 4 小时 56 分,也达成了我的目标(进入 5 小时以内)。
领完奖牌和纪念品,开心再记录几张。
过了一会,比赛确认的成绩发送到了我的手机。跟我手表记录的时间差不多。
长沙马拉松的关门时间是 6 小时 15 分钟,离开之前,还能看到不少跑友在继续努力。
跑完之后就回家了,吃完饭后,洗完澡就睡了一觉,醒来后腿十分酸痛,起立转身都感觉困难。
第二天周一,腿脚好了点,但是也懒得出去,睡到中午起床,在家休息了一天。周二,跟我堂弟去湖南博物院看了看。
湖南博物院是一个很多人推荐的地方,预约参观,人很多。
博物馆展示湖南地区历年来的不少文物。
一个萌萌的鼎。 看到 Yale 的文凭,这个也是现在「雅礼中学」的前身。
湖南博物院最具特色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相关展览。
马王堆辛追夫人生前用过的木杖(难以想象这是 2000 多年前的文物)。
逛完博物馆,感觉湖南博物馆可以放到我去过的博物馆的前几名,马王堆汉墓这些十分令人惊叹,值得一逛。
逛完博物馆,时间尚早,又去五一广场附近逛了逛,这个黄金楼也是一个网红点。
吃了黑色经典臭豆腐,味道不错。
看到一个辣条博物馆,给老婆拍了张照,感觉下次可以带老婆再来玩一玩。
还看到一个俄罗斯国家馆。
这次一个人去长沙跑马,还是挺爽的,湖南菜好吃,长沙也好玩。最后再看看成绩,这次全马的成绩终于回到了 5 小时以内,感觉加大跑量的话,明年回到 4 小时 30 分钟还是挺有希望的。
香港的徒步路线非常知名。只需搜索「香港、户外、徒步」,就可以找到许多路线。
虽然我家在深圳,并且也去过香港很多次,但之前并没有专门去香港徒步过。过去曾和朋友计划徒步几次,但要么是天气太热,要么是工作太忙,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实现。
这个国庆假期,我和弟弟轻装上阵,走了一趟麦理浩径第二段。
时间 | 用时(h) | 地点 | 花费 | 备注 |
---|---|---|---|---|
9:50 | 0 | 深圳湾口岸 | $60/人 | 过海关,永东巴士到钻石山 |
10:50 | 1 | 钻石山 | $65/人 | 4人拼车,打的到万宜水库东坝,共$260 |
12:00 | 2 | 万宜水库东坝 | 0 | 到达徒步起点麦理浩径二段起点 |
13:15 | 3.5 | 浪茄湾 | 0 | |
14:30 | 4.5 | 西湾山顶 | 0 | |
16:0 | 6 | 西湾 | 0 | |
16:30 | 6.5 | 咸田湾 | $160/人 | 坐船回西贡码头 |
17:30 | 8.5 | 西贡码头 | ||
19:00 | 8.5 | 钻石山 | $60/人 | 永东巴士回深圳湾口岸 |
20:00 | 10 | 深圳湾口岸 |
从深圳出发去麦理浩径徒步,无论你选择哪个口岸过关,都有详尽的线路经验可供参考。你可以直接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信息,我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里推荐下香港当地的徒步路上,从照片到地图,极其详细:
我唯一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请优先选择打车。拼车所需的交通成本并不高昂,并且能大幅节省时间。
麦理浩径二段的起点在万宜水库东坝。今天的天气不错,气温 28 度,适合徒步。
的士可以直达这里,省时省力。
这片就是万宜水库,是香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靠着海边的水库,也算是一大特色吧。
东坝有歇息的凉亭,也有洗手间。不少人在这里修整。
著名的破边洲,印在港币 500 元纸币上的景点,也是著名的网红打卡点,不少人会专门来这里拍照。沿着堤坝走过去,但是爬上去需要一定的功夫。
绕过头几座山头,看到第一个沙滩浪茄湾。
麦理浩径的指引牌,我们今天的起点也是一二段交界的位置。
从东坝出发约一个多小时,到达浪茄湾,这里有片小沙滩,岸边也有绿荫,不少人在这里歇息。这个枯木,也是一个网红打卡点,不少人在这里摆拍。
在浪茄湾没有停留多久,我们就继续出发了,正午十分,买了一瓶可乐,花了 $30 港币。
麦理浩径一路标记齐全,不用担心迷路。
我们是正午出发,温度虽然不高,但是一路爬坡,我和我弟只穿了普通的休闲衣物,没有带登山杖,还是挺费功夫。
今天这次徒步我也没有计划走完,就穿了普通的装备。背了一个小鹰的登山包,带了4瓶水。帽子、面罩、袖套也是必备,可惜忘了拿墨镜。
从西湾山顶看到的三湾。
今天徒步的人不少,大多都是内地过来的游客。
下午4点,已经徒步约四个小时,到达西湾,这里也是麦理浩径二段的中间点。有个小村庄,也有商店,不少人会在这里坐船或者坐车结束行程。
我和我弟看时间尚早,准备继续走一段到后面的咸田湾。
下面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
海边的礁石。
过了西湾之后,徒步的人就少了很多了。不同于登西湾山颇费体力,这段路就比较平坦,轻微起伏。远处的大洲和尖洲,香港本地称作史努比岛。。
到达咸田湾,这里也有一些民居,今天也很累了,就在这里乘船回西贡码头,结束了今天的徒步行程。
由于没有码头,需要涉水登船,船票 $160 港币/人。 快艇速度很快,今天风浪不大,沿着海岸线一路向西,也能看到不少沿岸风光。 恰逢傍晚,一天登山劳累,吹着海风,看着夕阳,也算是不错的体验。
从早上9点30从家出发,到晚上8点半回家,实际徒步约 4 个半小时,坐船 1 个小时。
麦理浩径的确是不错的徒步线路,准备下个月同老婆再来走一趟。
对于程序员这个群体来说,使用最多的设备,除了键盘,就是显示器了;前者是用来输出和创作,后者则是每天长时间的观看和阅读。
不管是在 V2EX 还是 B 站,在程序员这个群体的外设话题中,问得最多的话题就是「用什么键盘」或者「用什么显示器」。
我是一个程序员,回想我拥有的数码和外设产品,除了一把 2017 年老婆送的 HHKB 键盘,基本没有什么产品号称「为程序员打造」的外设。
对于键盘,经过这几年国内外各种品牌和配件厂商极其夸张的内卷和竞争,从成品到客制化键盘,不管是阵列、轴体还是键帽,每个程序员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键盘。我自己目前主力使用的键盘分别是一把经过 YDKB 无线套件改装的 HHKB Pro 2,另外一把是同样 HHKB 配列 60键的客制化键盘 Qwerty 60。
这两把键盘,陪我走过了职场的大多时光,写下了无数代码,也敲下了许多文字。
对于显示器,我现在家中有三台显示器,构成了我的办公桌和工作台。上面这张图,也是过去这几年我的办公桌的变迁。两台 LG,一台 Dell,都是 27英寸 4K 显示器。
对于互联网行业用户来说,如果你的职位是设计师,还有专门的「设计显示器」,强调色域和色准,之前在公司曾经负责过给设计师采购显示器,也稍微了解了一下这个领域。
但是对于程序员来说,可做的选择基本只是在 1920x1080、2560x1440、3840x2160 这三个分辨率中,选择一款合适价格的型号罢了。
直到上个月,我第一次知道这台号称「专门为程序员打造的显示器」,截至今天,也已经使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这还是我第一次使用 BenQ 的显示器,纸盒收纳,外观上印着 Ultimate Coding Productivity 「终极编码效率」的字样。
正面的设计,一台笔记本,一个横向正屏,一个竖向副屏,恰好也是我现在自己桌面的组合。
从纸盒下方卡扣打开包装,显示器的支架和底座放在外层。纸盒内部也印有如何打开包装和指引。
见到显示器的第一眼,这是一台28英寸的显示器,加上走的专业路线,非轻薄向,看着分量不轻。
随机附送了一根电源线,一根 HDMI 线,一根 DP 线,一根 USB Type-C线,还有一根 USB-B 线。
底座十分宽大,常见的银灰色的配色,支架支持上下移动和旋转。
支架背后有一个皮质的线材收纳扣,可以将电源和数据线材穿过去。
在放到办公桌之前,先来张背影照片。背后采用纹理凹凸设计,看着比较有质感,但是有预期的是,后续需要注意灰尘和清洁。
BenQ RD280U 背后有一个亮点,圆环其实是一圈可调节的背光灯,被称作Moonhalo。
背面的接口,有一个 DP 接口,一个 HDMI 接口,两个全功能 Type-C,一个 USB-B。其中 Type-C 支持 90W 充电,大多情况下满足我的 MBP 的充电需求,我的 MBP 是 M2 Max,但是从来没触发过极限功率,之前 LG 和 Dell 的显示器也都是 90W 充电。
显示器背后的防盗锁孔,又称肯辛顿 Kensington 锁孔,在办公向的笔记本电脑中也常见(这个我也是查 ChatGPT 才知道的知识)。看得出 RD280U 也是有着商务办公的定位。
搬到电视柜上,与我家 75 英寸和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放到一起,比比大小。 BenQ RD280U 的3:2的显示比例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差异。
搬来我的 Dell U2720QM,我特意把屏幕的实际显示部分从底部对齐,可以看出两者物理上的差距。
设备 | 尺寸 | 分辨率 | 显示比例 |
---|---|---|---|
BenQ RD280U | 28.2 英寸 | 3840 × 2560 | 3:2 |
Dell U2720QM | 27 英寸 | 3840 x 2160 | 16:9 |
通过计算可得出,理论上 RD280U 3840 × 2560 = 9,830,400 比传统的 27英寸 4K 显示器3840 x 2160 =8,294,400 会多显示 18.5% 的内容
BenQ RD280U 表明采用了雾面屏。在客厅拍摄这张时候,正是正午,阳台的阳光很强,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发现两个显示器对于反光的处理十分明显。
如果你的办公室的工位敲好靠近窗户,一定能感受到这种抗反光的好处。会想到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由于我的工位靠近窗户,每天早上到工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拉下窗帘,要不白天压根看不清屏幕。
接下来把 RD280U 搬到办公桌,又费了不少功夫,为了整理桌面的线材,还专门买了几个小配件改装办公桌。
下面再分享一下使用过程中的一些记录。
BenQ RD280U 支持 VESA 支架,但是我暂时还是先使用自带的支架。
支架除了支持上下110mm的纵向调节,也支持前后正5度到负20度的调节,我的桌子不是电动升降桌,对于我来说垂直就可以了。
还是第一次用上3840x2560这个分辨率, macOS 上我缩放到2560x1707,与我之前使用 27 英寸显示器对应2560x1440的分辨率统一。
如果使用 Type-C 或者 DP 线连接,可以达到 4K 60帧的刷新率,但是如果使用 HDMI 线,则只有 4K 50帧,询问客服说是 HDMI 标准的限制。
使用 Type-C 连接 Macbook Pro,提示是通过 USB3.2 连接,我的 MBP 有三个雷电,分别接上两个显示器刚好。
作为一个编程显示器,除了规格上的特殊,软件上也做了许多的特殊适配,打开 OSD 调节面板,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选项的显示器。
显示器正面的 Logo 下方,是一块触摸键,支持自定义触摸切换到指定的模式。
RD280U 这台显示器对于编程场景时有做场景优化,尤其是对于暗夜模式亮色字体时这种反差较大的场景,会通过增加背景对代码的对比度,增强代码的显示效果,我在白天室内拍了一张照片,正面和侧边的视角都有,可以看出不同的显示器,同样 VSCode 显示的内容,RD280U 的更黑点,字体反差效果也更明显。
不同的程序员有自己不同的配色偏好,有些人喜欢亮色主题,有些人喜欢暗夜主题,使用 IDE 终端,人眼在白天和晚上,对于亮色和暗色模式的显示感知差异很大。RD280U 允许切换不同的主题模式。
同时 RD280U 有一个 EyeCare 猫头鹰模式,通过固件调整亮度,提供调整到极低的亮度与色彩平衡方案。
开启猫头鹰模式,显示器面板上会亮起一盏小小的猫头鹰灯。
接下来也是 RD280U 的亮点 MoonHalo,支持 270° 和 360° 的照明,也支持 7 档亮度和色温调节,从暗到亮,从暖到冷。
照片就是我的书房,关掉了所有的灯,使用固定的光圈和 ISO 拍摄的照片。 之前我的另外一台显示器使用的是屏幕挂灯的解决方案,相比一下 MoonHalo 这种在背后的补光方案,更加适合程序员这种不需要太多光线的工作环境。
深夜时分,如果还想敲代码,开启 Moonhalo,只让自己的工作台有一点点的灯光,就可以通过增加环境光,缓和屏幕直射光对眼睛的刺激,在营造沉浸的工作氛围的同时,缓解眼睛的疲劳。
除了支持通过物理或者触摸按键调节显示器。BenQ RD280U 还可以通过 BenQ 的 Display Pilot 2 软件控制显示器。
OSD 上所有的功能开关,模式,均可以通过软件控制,也可以通过软件自定义配置文件,一键切换。
对于开发者来说就十分方便了,可以直接通过 UI 切换模式、调整屏幕亮度、调节灯光等等。
最后为了更直观展示 RD280U 的特殊,我又把办公桌重新布置了一下,与 Dell 组了个双屏。一个28寸、一个27寸的屏幕并排放到桌面上,一下子觉得眼睛看不下来。一般而言会组成有弧度的排列,这里我并排展示,是为了更好展示两者的差异,非最佳的工作角度。
两台显示器采用左右布局,分辨率分别缩放到 2560x1707 和 2560x1440 的分辨率,这样让两台显示器在视觉上保持一致。
两个屏幕同时打卡哔哩哔哩首页,可以看到 RD280U 展现的内容多了整整一行。
两个屏幕同时左右分屏,打开 V2EX 和 Chiphell,也可以看到 RD280U 展现的内容更多,3:2在这种日常资讯浏览的情况下,确实有优势。
再来到一个程序员常见的开发常见,一遍开着浏览器预览开发页面,另外一边开着 VSCode,也可以看到 RD280U 展现的内容更多。
但是屏幕大是有大的好处,也会有一个尴尬,如果你用 RD280U 想看看视频,尤其实在白天全屏看视频,你就会发现上下的黑边就特别明显了。
还有一点就是 Xbox 和 AppleTV 均无法使用正确比例的分辨率,如果你外接 Xbox 或者 ATV,会尴尬发现显示的内容都变形了,看来对于这种特殊比例的显示器,还是要看看设备的支持情况。
这款显示器是一款定位十分明确的产品,专门为程序员打造,而程序员的需求相对就简单多了: 看得多而清楚,看得久而不累。
市面上之前并没有这么专属职业属性消费级显示器产品,相比传统的 LG 和 Dell 同级别显示器,也并没有贵多少。
最近半年,我开始居家办公,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书房 Coding,不出意外的话,我会继续使用 BenQ RD280U,作为我的主力显示器。
显示器太多,眼睛有点不够用了。现在倒考虑重新部署下办公桌,考虑 DIY 一张超长的光轴木桌,再重新布置下工作台。
大家如果对于这块有什么建议,也可以给点建议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