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08:00:00
生活就像黄瓜,有时候需要整根吃下去,有时候需要细细品味。
八月的天,热得像是老天爷在地上支了口锅,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给炖了。
最近有个网红"黄瓜男孩"可着实火了一把。这小子在纽约时报上一露脸,就因为一句"有时你需要吃掉一整根黄瓜"给自个儿扬了名。我听了只想说:兄弟,你这是小巫见大巫了。以前我吃黄瓜,那可是一根接一根,连摘带吃,五根起步。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真的只是单纯喜欢吃黄瓜的人能因此成名,这概率怕是比中彩票还低吧?
但是,正如那位网红"黄瓜男孩所说。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有时需要一口气吞下,有时则需要细细品味。无论如何,让我们继续在这幅生活的画卷上涂抹属于自己的色彩吧。
上周末,趁着天气还没热到能把鸟儿烤熟,我们一家子决定去天津透透气。还写了一篇短文。这种不确定性,不正是生活的调味剂吗?就像我们去天津的那趟旅行,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以为能吃到地道的天津菜,结果却在回京的路上遇到了惊喜。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一个惊喜或者一记耳光。
最近嘟嘟的画画课出了点岔子,学校里的老师像是演了出"人间蒸发"的魔术,把升班的事儿搞得一团糟。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能用就行。看来这学校的班子,是连草都不如了。
我自己也没闲着,还是坚持了一周去两次球馆,中午的球场成了我的第二个办公室。最近学了个布克的投篮手型,感觉三分球上多了点力量感。不过这屈髋和手型的配合,就跟跳探戈似的,还得多练练。
工作上,各种标准和报告像是怕我闲着似的,接二连三地冒出来。智慧家庭大模型、语音交互性能,还有家用电器的人机交互,这些名字听着就够让人头大的。有时候我怀疑,这些标准的制定者是不是觉得我们的脑子是用来当硬盘的。
前几天,我一时兴起,给自己"加餐"了——买了Audible和Netflix的账号。这下可好,耳朵和眼睛都有了新食粮。只是不知道,这算是给大脑加餐,还是给懒惰加餐。幻想自己能躺在沙发上,左耳听书右眼看剧,感觉自己像是个被信息塞满的火腿肠。不过最近最喜欢的节目,是加州 101 在看理想上连载的「这就是美国」。把我之前在顾衡那听的欧洲历史,换了个角度串了起来。
最近还有个奇怪的发现,理发师里近视的比例似乎特别低。难不成剪头发还能治近视?要真是这样,我看我得把家里那小子抓去理发店当学徒了。不过转念一想,要是真把他送去了,怕不是要把客人的头发剪成鸡窝。
时间就这么悄悄溜走,像是从指缝间流走的水。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在时间的洪流中随波逐流,像是被冲走的树叶;另一半则在挤牙膏似的缝隙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像是在泥潭里拔腿。八月的日子,仿佛被太阳晒蔫了的黄瓜,有气无力地躺在案板上,连咬一口的力气都没有。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沙漏里,上半部分的沙子哗啦啦地往下掉,而我却在下半部分费力地往上爬。有时候爬着爬着,就觉得自己像是个陀螺,在原地转圈,看似忙碌,实则寸步未进。
最近还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给懒人的11条生产力建议。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是个勤快人,只是偶尔会有点儿懒。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不是我懒,只是我的勤快还在路上。”
最后,留给各位一个小任务:试着像品味黄瓜一样品味生活。也许你会发现,生活的滋味,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2024-08-19 08:00:00
周末去了趟天津,主打的就是一个挖沙子。这次试了试周五晚上出发的操作,却正赶上这两个月的限号,拖拖拉拉磨到八点半才动身。导航直奔酒店,选的是靠近海洋博物馆的地儿。一路顺畅无阻,但也折腾到很晚才到,娃已经困得东倒西歪,办理入住后直接就扎进被窝。
订的是希尔顿的欢朋酒店,原本纠结过洲际和皇冠假日,但考虑到去沙滩的距离,最后还是选了欢朋,据说早餐很出色。然而,事实证明预期过高,结果远不如之前住过的洲际。
第二天不用赶高铁,舒服地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饭后,出发前往东疆湾的人工沙滩。天儿太热,勉强撑了两个小时,大家就都玩不动了。原计划的天津菜也因排队太长作罢,最后选了万达的一家潮汕火锅,吃了顿下午饭。听说泰达航母主题公园有烟火秀,夜场票已经卖光,嘟老师也不爱挤人堆。巧的是,我们住的楼层高,还能隐约瞥见点儿烟花,他立刻来劲儿,赶紧穿衣服下楼,开车溜到附近。最后看了十来分钟大烟花,离得这么近,他上次这么震撼还是去年回老家,哥哥带他放烟花,那阵仗虽好,也比不上这场面的壮观。
周日早饭过后,下起了点小雨,本打算去妈祖文化园的计划取消,直接启程回家。路过武清,决定去奥莱逛逛,溜达了三个小时,照旧给他买买买。奥莱没啥好吃的,他也不饿,倒是乐呵呵地吃了个哈根达斯。下午原计划路过山姆买点玻璃水,快到亦庄时,我也饿了,顺便找了家私房菜吃,味道相当不错,是这周末吃得最舒坦的一顿。
晚上回家前,提前给他铺垫好了钢琴练习和英语作业,虽然他不太情愿,但还是认真完成了。最近一个半月,我感觉他的英语听力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每天半小时,除了累了老父亲,成效还真不错。我也正好趁机跟着他复习了一遍英语,这算是一举两得了吧。
2024-08-16 08:00:00
时间是个顽皮的小偷,它偷走的东西,从不归还。
又是一周悄然溜走,仿佛指间的沙,想要挽留,却总是徒劳。都说 AI 不会淘汰人,但是 AI 会淘汰在未来不会用它的人。索性,我就试着用一用,看看它有什么魔法和本身,这周开始,写一个周刊类的小系列,回顾这七日的点滴,或喜或悲,或惊或叹。
这周,我给自己添了个新玩意儿——一个立式小架子。本想着能让案头的书籍规规矩矩地站好,谁曾想这架子倒是有自己的主意,摇摇晃晃的,像是喝醉了酒的醉汉。摞起书来才发现,有些书跟这架子一样,看着好看,用着不中。
整理的时候,不免想起那句"读三本新书,就滚去读一本旧书"的豪言壮语。如今看来,这誓言恐怕要和那些被我扔掉的书一样,成为历史了。人生啊,总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意外,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从书堆里翻出什么惊喜或者发现什么早该丢掉的玩意儿。
小嘟嘟最近迷上了游泳,看他那股劲头,像是要在水里找到前世的鳃。不过按照这个速度,用不上三个月,他在水里就能自由自在地扑腾了。最近,除了跟我每天读读英语,还给他找了部动画片《Caillou 2024》,我看了两集,蛮有趣的,后面计划带他也看看,权当是英语听力训练。这事儿他也有点沉迷,毕竟每天的 15 分钟英语里,他会跟读一篇十来页的小绘本,这是可以算在他每月的读书挑战里的,等于对他来说,一个月读 15 本书这件事,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然后月底会大摇大摆来找我要礼物,不亦乐乎。
而我,经过两个月的适应期,把读书的数目定在了 6 本,别说,还真比较难,这个月即将过半,我也勉强读完 2 本,逼得我也得找来两三本小册子充数,才能勉强完成,至于我的挑战礼物,是嘟老师亲手画一幅画给我。他对自己的画,很骄傲呢。
说起英语,我自己也没闲着。约了个叫 Adam 的外教,每周聊一个小时,名字听着像是要带我回到伊甸园。最近的课上学了说时间的方法,in、before、by、at…突然觉得,时间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可要是细细琢磨,怎么这么多弯弯绕绕?
每周两次篮球,这周只打了一场,最近有点跑起来总觉得双脚不听使唤,像是被谁在鞋底抹了胶水。抽空看了两部电影,《逆行人生》和《煽动者》。辛芷蕾的开场,就值两颗星,但徐峥这片子拍的,我觉得程序员不会喜欢,外卖小哥也不会喜欢,中年人倒是容易一把鼻涕一把泪,狠狠地恨一回。至于煽动者,我也没想到我能坚持看完,足见我对马特达蒙和阿弗莱克兄弟的容忍度有多大。
上个季度的生日礼物,这个月总算收到,一张蛋糕卡,扫码一看,还可以买月饼,就想着中秋买个月饼算了。现代工业流水线上滚出来的月饼,圆滚滚的,裹着方方正正的馅儿,活像是被时代摁扁了的诗意。也不知道嫦娥若是尝上一口,会不会想着逃回广寒宫去。想起我小时候,都是自己带着鸡蛋,带着面,和五仁的馅儿,跑到一个作坊铺子去做月饼,那时候我以为所有的月饼都应该趁热吃的。
无意中还看到个视频,说发烧其实是件妙事。以前我也不知道,后来明白了,这是咱自己的身体,在分离抵抗呢。这话听着新鲜,细想倒也有理。人生百态,顺境逆境,兴许都是老天爷给咱们的小礼物。只不过有些礼物,拆开来不太好看,但里头的玩意儿,没准儿能让你受用终身。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像是从指缝间溜走的风,你想抓也抓不住。但仔细想想,每一天不都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吗?今天的阳光温柔了一些,楼下的狗叫声少了一些,街角的包子铺多了一种馅儿,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构成了生活的底色。我们在这底色上涂涂画画,有时候画得不像,有时候画得还行,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画卷。
让我们继续在这画卷上挥洒色彩,期待下一周会有什么样的惊喜。
2024-07-24 08:00:00
我有一个笔记库,是的,我也是一个有时候会记点儿笔记的人。如果你搜索「育儿」或「教养」这样的关键词,里面的内容很少,零星散落在一些文章中。然而,搜索「嘟嘟」或者「日子」这样的标签时,结果浩瀚如烟海,一下子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了。
就说最近记录的两个有趣瞬间,一个是晚上躺在床上,他跑到我们中间去睡,美其名曰保护妈妈,我就在另一侧挤他,想让他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他却说:就算你们两个都挤我我也不怕,我是捏捏乐。另一个是上周末,看恐龙展可能比较兴奋,给我出了个题,问我 1+1 等于几,我反问他,应该等于几呢,他说,「1+1 可以等于 2,因为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但1+1 也可以等于 1,因为一滴水加上一滴水,还是一滴水。」我刚要赞叹他的想象力,没想到前面全是铺垫,他继续说,「1+1 还可以等于 3,只要把刚才的一滴水分成两滴,那么刚才的一滴大水再加一滴水就变成了三滴。」这等胡搅蛮缠让我一时无言以对。
同样是上周,他和姐姐看《工作细胞》,这次美其名曰学习人体。等我回家,弄了个小黑板往我腿上一放,要给我讲一遍,他负责画圈圈,不会的字我要帮他填进去,有模有样地讲了一下 B 细胞家族,以及什么中性粒细胞之类的东西,我晕晕乎乎,他乐乐呵呵,又拿着小黑板上的成品,给十一讲了一遍,聪明的十一还录了下来,问嘟嘟教父,这玩意儿讲得对么,教父说,这种流畅程度差点儿他就信了。顺便说一句,他教父是个医学博士。
我那个笔记库里,记满了这些日常小事,既谈不上育儿,也够不上教养。这几年,我也读了不老少育儿书,有把持情绪的,有挥舞长矛的,有拿捏科学的,圣杯与剑、小米加大棒,反正有的没的都让你套在孩子身上试试。
有些书是很有用的,但大概三五本就够了,把孩子这个物种讲清楚就行了,父母没必要焦虑,更没必要把焦虑弄到孩子身上。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推荐《教养的迷思》和《自驱力》两本书,一本讲清楚基因和环境怎么影响孩子,一本告诉你小家伙的大脑发育是个渐进的过程,和我们现在的状态不一样,他们是要一步一步长大的,我们不也是一样学着人家爸妈,都没经验,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最好。
写这么多,是因为最近读了几本闲书,有一本《The Child Code》,讲得也是环境如何影响孩子,基因又如何影响孩子,书的核心就是,用观察的视角帮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独有的气质,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弄成父母想当然的样子。书里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是研究人员观察自闭症儿童,最早医学人员认为是母亲的冷淡导致儿童自闭,这是他们观察到的相关性。随后,通过长期地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是孩子的自闭逐步让母亲变得冷淡。因为孩子不会对母亲的信号做出反应,渐渐地,母亲也减少了和孩子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母亲的行为影响孩子,而是孩子的行为影响了母亲。
当研究人员对父母和孩子进行类似的追踪研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与其说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不如说孩子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孩子对教养方式的塑造作用,要大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塑造作用。是孩子在推动父母的教养方式。
这本书的中文序是万维钢写的,我觉得写得蛮好:这本书用科研结果告诉你,孩子如何,跟你「做了什么」关系没有那么大,但是跟你「是谁」关系很大,因为基因在这里有强烈影响。你自己的性格类型跟孩子的性格类型有个匹配度问题,匹配得好的主要是幸运,匹配不好的就需要学习。
回想一下,其实我们一直在跟着他的节奏走,他长大了一点,懂的多了一点,我们和他沟通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一点,从会爬到会走到会说,一路下来,他才是这个家的领航员。同时,我一直说,嘟嘟给我的教育,比我能给他的多得多得多。
回到文章题目,如何才能不变成晒娃狂魔?我的答案是,不变成晒娃狂魔是不可能的。他已经是我生活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了,他就是我的生活本身。不过我很幸运,我们之间很匹配,让我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对象,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
2024-07-16 08:00:00
写《江城》、《寻路中国》的何伟出了一本新书《Other Rivers》,最近,他参加不明白的播客,听完我印象特别深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