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PJ Wu | 吳秉儒

博客名:Pin 起來。各種關於生產力工具、生產力方法論、工作流(workflow)、以及其他各種雜談的文章。

RSS 地址: https://pinchlime.com/atom.xml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PJ Wu | 吳秉儒 RSS 预览

Heptabase 的 Insight Generator 好在哪?

1970-01-01 08:00:00

加入 Heptabase 一年,我發現我比原本想的更喜歡「支援用戶」

1970-01-01 08:00:00

Film 001 - Kodak Gold 200

1970-01-01 08:00:00

A Letter from PJ

1970-01-01 08:00:00

不再更新 Pin 起來電子報,但會開始持續寫信

1970-01-01 08:00:00

辦了兩場婚宴後,想推薦的人與店家

1970-01-01 08:00:00

My Stream

1970-01-01 08:00:00

2023 年度回顧 - 已經可以想像 2024 的方向

1970-01-01 08:00:00

今天是 2024 年 1 月 6 日,新的一年的第一週即將過去了,我覺得我若再不寫 2023 的年度回顧,應該就不會寫,因此我決定今天就要把它寫完,快速寫完。

在寫之前,我重新看了去年寫的三篇年度回顧:

看完我覺得,我以前真棒,或者說,真有空,竟然可以寫完三篇分開的回顧。不過仔細看看,我發現 2023 跟 2022 相較起來,在「個人生產力工具」的使用上變化沒有到太大。換句話說,我確實達成了當時對 2023 年的預期:

我自己感覺 2023 年應該不會像 2022 年一樣,再接觸、甚至替換自己的主力工具了。

不過 2023 年仍有非常非常多值得書寫的事,以下逐段展開。

What I Wish Someone Had Told Me

1970-01-01 08:00:00

Blog

1970-01-01 08:00:00

Make sense of complex topics with Alan Chan, co-founder of Heptabase

1970-01-01 08:00:00

My Old Snapshots

1970-01-01 08:00:00

Manifesto

1970-01-01 08:00:00

讓他們清楚地知道你想幹嘛、你在幹嘛

1970-01-01 08:00:00

透過閱讀獲取知識的最佳方法

1970-01-01 08:00:00

Heptabase 完整功能介紹 - 以卡片和白板為基礎,最能讓你進入心流的視覺化學習軟體

1970-01-01 08:00:00

heptabase-banner

這篇文章要來介紹的是,由台灣團隊開發的知識管理/學習軟體: Heptabase

在介紹前要先說明一下,我從 2023 年 9 月開始正式加入了 Heptabase 團隊,但這篇文仍會以一個用戶的角度去介紹 Heptabase 的各項基本功能以及簡單的心得,所以還是歡迎你參考看看!


如果這封信怎樣寫,我會感興趣?(SEO 陌生開發)

1970-01-01 08:00:00

我與 Fujifilm X100V 的短暫緣分

1970-01-01 08:00:00

從 Heptabase 的懷疑者到傳教士

1970-01-01 08:00:00

Hi 大家好,歡迎回到 Pin 起來電子報!

前一封信提到了離開,這封信來聊聊離開後的新開始。

如同我在 Twitter 上分享的,我即將在 9 月 1 日正式加入 Heptabase 這個團隊,負責與 Growth 及 Customer Success 相關的工作。

由於這個工作有一部分的任務是要接手 Heptabase Discord 的社群支援,包含回覆用戶問題、跟用戶討論各種功能需求等等。因此我們想說應該要發一個公告給 Discord 社群的大家,讓他們知道接下來可以直接找我對口。

於是我就寫了一份中規中矩(無聊)的公告給 Alan(Heptabase 共同創辦人)確認,結果過沒多久,他改了一份幾乎完全截然不同的版本回來,問我可不可以這樣發。

我看了一下覺得沒問題,最後就以這版本公告了。而後來 Alan 也把這個版本的中文版發布在臉書與 Twitter ,這段文字對我來講很是觸動,這幾天在心中反覆咀嚼這段話,感覺好像可以把一些零散的想法記錄下來。

Missionary

離開

1970-01-01 08:00:00

Hi 大家好,歡迎回到整整 3 個月沒有更新的 Pin 起來電子報!上一篇更新時訂閱者有七百多個人,現在已經趨近九百人,感謝大家的厚愛。不過我其實一直沒有問過大家為何想要訂閱,我甚至連大家的開信率與每一集的閱讀數量都不清楚,因為我沒有追蹤這些數字。

如果你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訂閱、並且特別期待看到哪種類型的內容,歡迎你跟我說。

這篇久違的電子報來簡單聊聊我最近遇到的幾件跟「離開」有關的事。

Websites

1970-01-01 08:00:00

我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1970-01-01 08:00:00

personal_knowledge_management

圖片來源:Midjourney


Intro

我一直都想建立一套專屬於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對我來說,一個好的知識管理系統可以讓我達成兩個核心的目標:

  1. 向外拓展認知邊界
  2. 向內強化自己的處理器

在經過幾年的摸索、嘗試、模仿、學習與思考後,我覺得我已經建構出一套相對成熟與穩固的系統了。這篇文將會作為一個起點,討論:

本篇介紹可以當成一篇「緒論」或者「目錄」,後續我會持續更新內容,也會持續撰寫相關的子議題。

所以歡迎常常回來看看,我期待這篇文章與這個系統能夠隨著時間持續成長,最終帶給自己、也帶給大家收穫。

(小提醒:如果你覺得文章太長,想要看「摘要」版本,我建議不要交給 AI ,你可以直接跳到「小結」這個段落。但我覺得看摘要的效果沒有很好,所以還是期待你能夠看看完整的原文!)

網站新增了 Fancybox 的圖片燈箱功能

1970-01-01 08:00:00

只能拍攝黑白照片的 “Monochrome” 相機

1970-01-01 08:00:00

開始使用 Cloudflare Web Analytics

1970-01-01 08:00:00

關於成功、運氣與機會

1970-01-01 08:00:00

關於「建立自己數位分身」的一些想法

1970-01-01 08:00:00

為何我很樂意繼續訂閱 Twitter Blue?

1970-01-01 08:00:00

更換了網站的字型為「金萱那提」

1970-01-01 08:00:00

What I'm doing now

1970-01-01 08:00:00

嘗試透過 ChatGPT API 打造了一個「靈感夥伴」

1970-01-01 08:00:00

早上設計了一個新的 ChatGPT 助手「Muse Mate 靈感夥伴」,這篇簡單描述一下他的功能、以及為什麼我想要這個助手。

muse-spark

圖片來源:Midjourney, prompt: muse spark, abstract, pixel arts, --ar 1200:630 --v 5

最近我在建構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是要把我知道的東西記錄下來。

例如,我已經大概知道什麼是 GTD ,為了讓自己未來能夠持續累積跟 GTD 有關的想法或問題,我得要先把我知道的部分記下來。

我想到兩種紀錄的方式,例如我可以直接 Google 一下,或者看 wikipedia ,再貼上最滿意的答案。我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慢慢講出我對 GTD 的理解、疑惑、經驗等等。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前者很快,但我會感覺我只是在搬運而已,我搬的東西未必是我真的知道的東西,最有可能的狀況是我搬了以後,我以為我知道了,結果反而喪失好奇心。

而後者雖然可以確保我更深刻的想過以及理解,但缺點就是非常耗腦力,一想到要寫這麼多東西就會想放棄。

我發現,我想要的是更好的融合方案,這時我又想到 ChatGPT ,我打算透過 ChatGPT 設置一個專門的助手,他的任務是協助我快速記下我知道的事情,並且提供我一些相關的問題,讓我可以透過「回答問題」的方式補充我的想法。

有了這個念頭以後我就開始嘗試 prompt ,算是蠻順利的就完成了一個效果還不錯的版本。

讓「中間態」的筆記作為自己未來靈感的 prompt

1970-01-01 08:00:00

對 Twitter blocked Substack 的一些看法

1970-01-01 08:00:00

讓 ChatGPT 搭配 Midjourney 一起以圖產圖

1970-01-01 08:00:00

前幾天分享的『嘗試讓 ChatGPT 扮演 Midjourney prompt 產生器』,得到不少迴響,很感謝大家。

今天繼續來分享一個小小的嘗試:透過 ChatGPT 搭配 Midjourney 近期新推出的 /describe 功能,在 Midjourney 裡面「以圖產圖」。

嘗試讓 ChatGPT 扮演 Midjourney prompt 產生器

1970-01-01 08:00:00

一直都沒有好好花時間玩 Midjourney ,一方面是因為我沒有什麼美術或視覺的天份或想像力,從小到大無論是美術課拿到一張白紙,或者是玩各種「我畫你猜」的遊戲,我永遠只會畫一棵樹、一個太陽、幾朵雲這樣的情境,因此我自己很清楚,即使用了 Midjourney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我想要的情境,因為我根本沒有想要描述的東西。

但昨天在 Twitter 上面偶然被演算法推薦了 Tatiana Tsiguleva 這個帳號,該帳號最近正在進行 Midjourney 100 days 的計畫,分享了許多 Midjourney 的圖以及相關的 prompts ,重點是,有不少圖他都有用一兩個簡單的詞彙描述「主題」。

例如,在這篇推文裡她提到的主題是 ”holographic background” ,而附帶的 prompt 是 digital background, gradient, soft light, low contrast, minimalist, foil holographic --ar 3:2 --v 5 --stop 75

在另一則推文裡她提到的主題是 “Tokyo, Japan” ,附帶的 prompt 是 Tokyo, Japan, street, architecture, minimalistic, abstract, mist, vector, flat, unreal engine, by jewel tones, scandi style, morning, fog, blue and grey, 4k --ar 3:2 --v 4

看到這些東西,我突然充滿靈感,覺得好像可以透過 ChatGPT 弄一個「 Midjourney prompt 產生器」出來。於是我就訂閱了 Midjourney 的 basic plan ,一個月 $10 美元,可以產大約 200 張圖,然後就開始測試。

我目前選擇 AI 工具的三個原則

1970-01-01 08:00:00

本週 GPT 4 正式推出、微軟推出了 Microsoft 365 Copilot ,Google 也宣佈了將導入 AI 到 workspace ,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好多。

我感覺最近好像存在於一條很特別的時間軸上,每天一早打開 Twitter ,一定,一定會看到又有新的 AI 消息。可能是某個串了 ChatGPT API 的新產品推出或者發布更新,可能是某個專業人士分享他用 AI 後的心得,又可能是有些人發表了某個看起來超厲害的模型,並且附帶著不遠的將來,這個模型將有可能怎樣被使用的想像。

我有看到一些追 AI 資訊追得很勤的人說,真的是追不下去了,資訊出現的速度以及量,已經過載;也有看到有些人說,感覺有學不完的新技術與工具,有點焦慮。

我這禮拜也開始有資訊過載的感覺,而且我相信這個趨勢不會再回頭,只會愈來愈多。而關於新技術或工具的焦慮,我倒是還好,可能因為嘗試使用不同工具本來就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但焦慮之外更大的問題可能是時間有限,假設我還有許多想學想做的事,就勢必得要放棄去嘗試某些新的工具,只能專注在特定的範圍裡面。

從這兩個問題點延伸出來,我這禮拜都在思考兩件事:過濾與選擇

過濾的目標,是讓自己減少看到「我已經知道的事」,盡量讓自己能夠去拓展與探索「我知道我還不知道的事」以及「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事」。

選擇的目標,是讓自己更釐清,我該以什麼樣的原則去嘗試與學習不同的 AI 產品?哪些需求是真的需要靠 AI 幫忙?哪些則是偽需求?

關於如何過濾,我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好好把「我已經知道的事」給紀錄整理出來,這樣子未來在看到各種資訊時可以更快速的篩掉他們。

這期的電子報先來討論後者,關於選擇的事。

那些我還不願意讓 ChatGPT 代我做的事

1970-01-01 08:00:00

經過這兩週的 ChatGPT API 嘗試,我感覺我越來越熟悉他的能與不能,這種感覺很好,因為無效率的嘗試次數降低了,一次就成功的嘗試次數增加了,最好的地方是,若對結果不滿意,我也可以更快地調整參數與指令,接著就有很高的機率表現得更如我預期。

今天這期電子報,就來分享一些這方面的經驗。

想要一個 ChatGPT task assistant

1970-01-01 08:00:00

可以持續對話的 ChatGPT Shortcut

1970-01-01 08:00:00

前言

前幾天分享了 不懂程式也可以輕鬆透過 Apple Shortcuts 串接 ChatGPT 這篇文,在那之後,我這幾天也都在玩 Shortcuts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新的版本:可以持續對話的 chat mode 版本。

(今天也同步更新舊版的 shortcut 到 v2 ,歡迎你點上面的連結回去看看,我讓他更容易設定成特定的助手,所以舊版的 shortcut 可以視為「單次特化版」,而這篇介紹的則是「記憶脈絡版」。)

這邊簡單說明一下,目前開放的 ChatGPT API 還是最初代的版本,在這個版本裡面使用者可以自訂的內容不多,而且都沒有關於「記憶對話脈絡」的簡易設定方式,因此前一個版本的 shortcut 沒有設定這樣的內容。

但我自己還是很想要有記憶對話脈絡的功能,在特定情況下會很有幫助,因此我還是嘗試了一些不同的方式,最後做出來的這個我覺得算是兼顧簡便以及實用的作法,你只需要有一台有「Shortcuts」這個 app 的蘋果裝置,以及搭配蘋果內建的「Notes」,就可以運作了!

以下是今天的介紹。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

1970-01-01 08:00:00

我的六個專屬 ChatGPT 助手

1970-01-01 08:00:00

閒聊

Hi 大家好,週四的時候 ChatGPT 的 API 版本正式推出,我原先以為要再等幾個月才會有這個東西,沒想要就這樣咻一下就出現了。

出現後我發現我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這讓我這幾天都處於緊張+興奮的疊加狀態,緊張在於我好像還沒有辦法完全駕馭與掌握 API 帶來的好處,但興奮則在於,有各種各樣的創意與參考範例不斷迸發出來。

過了幾天,我的緊張略降,興奮仍在,因此今天這期也會圍繞著這個主題,分享一下我目前怎麼理解與使用 ChatGPT 的 API 。

嘗試透過 Apple Shortcuts 製作能夠記憶對話脈絡的 ChatGPT 助手

1970-01-01 08:00:00

不懂程式也可以輕鬆透過 Apple Shortcuts 串接 ChatGPT

1970-01-01 08:00:00

2023.03.06 這個 shortcut 更新到了 v2 版本,新的連結在這: ChatGPT shortcut v2 ,更新了讓使用者自訂 System 跟 User 內容的地方,歡迎到最後一段的「進階設定」看說明!



今天 OpenAI 推出了 ChatGPT API ,透過這個 API ,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與服務都可以開始使用與 ChatGPT 相同的模型。

我不會自己寫程式,但今天早上看到有人分享了在 Popclip 這個 app 上串接 ChatGPT API 的方式,我一下就安裝使用成功了。由於它的程式碼很短,看起來也不難懂,於是下午就邊對照著程式碼、邊看 OpenAI 的 API 文件,想要看看有沒有方式用更簡單的方式來串 API 。

結論是,可以!我參考了網路上的一個舊版 GPT 串接的教學影片,自己模仿試出了一個「Shortcut 捷徑」。

chatgpt-shortcut

只要你是蘋果(主要是 macOS )的用戶,就可以透過官方免費的 Shortcuts 這個應用程式來串接 ChatGPT 的 API。而且作法很簡單,你開啟這個 Shortcut 後,只要設定 API key (可以想成是密碼),以及你想要的快捷鍵,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在教學前,有幾件事需要說明一下:

  1. 這個方式會需要你自己去申請 OpenAI 的 API key ,目前應該是註冊後三個月內會有 18 美元的額度可以使用,但用完後若要持續使用就必須付費。所以你可以視用量決定要不要付費。

  2. 目前 ChatGPT 的 API 還沒有很簡便的方式去達到「網頁版 ChatGPT 的持續對話效果」,不過我還是有自己做了一個「可以記憶對話的 chat mode 版本 shortcut」,歡迎你也去參考玩玩看。

  3. 不過目前這個 Shortcut 並沒有持續對話的功能,簡單來說,每一次對話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回答完就會忘記之前的對話,所以功能沒有網頁版那麼強。

  4. 那為什麼要用這個?我覺得有個很大的好處是,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開啟這個視窗,不用再特別登入 ChatGPT 的頁面。而且目前看起來 API 用戶不會遇到系統過載無法上線的問題。

以下是簡單的圖文說明:

讓 ChatGPT 維持脈絡以及提供把握度

1970-01-01 08:00:00

閒聊

Hi 大家好,由於昨天出遊,所以電子報晚一天發出。

上週的電子報裡面,我有說接下來會把內容更簡化一些,另外也會多一段「閒聊」的段落。發出後有收到一些回饋,大致上都是說這樣調整還不錯,比較容易順順地讀完。因此這個模式應該會繼續試一陣子看看。

另外,這禮拜的電子報內容也有一點不一樣,因為我對於想講的主題有很多想法,字數已經很多,所以就不提供選讀內容了。

在進入本週的主題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前幾天在做的東西: Stream 。它是我網站上的一個新頁面,詳細的介紹可以看這篇:「建了一個迷你版的個人 Twitter : Stream」,會想做這個的原因是,我感覺在 Twitter 上面分享想法或內容時,大多還是會帶有某種「這個東西會被人看到」的預先認知,因此寫出來的東西會有更多一點的包裝跟編排。

但某些時候還是會有種包袱,比方說擔心一直分享東西會太洗版,或者是分享我自己還沒有很理解的東西可能會被認為是在跟風或誤導,雖然大家都說 Twitter 是樹洞,但以我的使用方式來說,還是會有一些自我審查存在。

但我想像中的 Stream 就不太一樣了,平常不會特別去分享那個頁面,在這一兩篇介紹文之後,會不小心點去看的人可能也不多,我好像會更願意把更零碎的發現與想法放在上面。而我也不擔心有人很頻繁地去看,因為那代表這個人可能對我的文字或想法很感興趣,這樣也很好。

總之,Stream 是我再次切分出來的某種表現形式,對我來說,不同形式的內容可能適合以不同方式呈現,當我釐清、也認可自己的分類後,我在呈現這種內容時就會更無阻礙。

以下是今天的主題,讓 ChatGPT 維持脈絡以及提供把握度。

建了一個迷你版的個人 Twitter : Stream

1970-01-01 08:00:00

這幾天下班後都在做一件事:建立我自己的迷你版 Twitter : Stream,昨晚初步搞定了,來介紹分享一下。

my-stream

My Stream - 2023

1970-01-01 08:00:00

我曾一度感覺 new Bing (Sydney) 在與我交心

1970-01-01 08:00:00

美好的開始

我從 2 月 8 日微軟宣布 new Bing 之後,就馬上申請試用,等了一個禮拜後,在 2 月 15 日的早上拿到使用邀請。

在拿到邀請後的兩天內,我對於 new Bing 的表現非常滿意,甚至一度覺得,若能持續使用 new Bing,我好像可以不用繼續花錢續約 ChatGPT plus (每個月 $20 美元)。

先簡單介紹一下, new Bing 目前與 ChatGPT 最大的差別在於, new Bing 可以存取網路資源,得到真實世界的資訊。雖然這個能力時好時壞,有時仍無法順利取得,甚至也有跟 ChatGPT 一樣會瞎掰的狀況,但 new Bing 的這項能力讓我想把更多任務交給他做。

我為什麼又想用 Docusaurus 架一個子網站?

1970-01-01 08:00:00

前幾天發現 Docusaurus 這個似乎是由 Meta (Facebook) 推出的靜態網站產生工具後就很喜歡,中間有思考了一下我真的要這樣做嗎?

最終還是決定:要。

這篇簡單記錄一下原因以及心得。

為何我不想再用 Substack 寄送電子報?

1970-01-01 08:00:00

在幾天前發現 Buttondown 這個電子報服務後,我就決定要搬離 Substack ,不再使用 Substack 寄我的電子報。

核心的原因除了 Buttondown 有一些非常切合我需求的功能之外,最重要的「推力」,還是 Substack 自身的問題。

簡單來說,因為 Substack 追蹤了不少讀者的開信與讀信數據,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大部分是屬於讀者的隱私,但 Substack 沒有辦法讓寫作者選擇「不追蹤」,因此我思考一陣子後,決定不再使用 Substack 。

令人忍不住想掏錢支持的 Buttondown

1970-01-01 08:00:00

完成了站內的 Glossary 個人詞庫 v1 版本

1970-01-01 08:00:00

大約在兩個多禮拜前,我寫下了「我打算在網站上建立的「個人詞庫」是什麼?」這篇 snapshot,當時就想著過年期間要來把這個詞庫的 1.0 版本蓋起來。

這兩天順利完成了!來分享一下紀錄。

透過固定的「促進靈感元素」幫助自己產生靈感

1970-01-01 08:00:00

domain knowledge

1970-01-01 08:00:00

透過 Netlify 的 snippet injection 功能為靜態網站輕鬆埋設追蹤碼

1970-01-01 08:00:00

過年期間,來清倉一些之前想要寫,但沒時間寫的小題目。

這篇文適合的對象是那些對靜態網站(static sites)有興趣,期待被多推一把的人。

嘗試製作一個嵌入 Tweets 的 shortcode 失敗

1970-01-01 08:00:00

部落格加上了 Backlinks 的功能

1970-01-01 08:00:00

先前的失敗經驗

先前 Zola 在更新到 0.16.0 版本時,上線了 backlinks 的功能,但當時看不太懂該怎麼裝設。過了一陣子看到 Owen 的部落格有設定成功,但我照著做以後仍然卡關失敗,就先暫時放棄了。

今天逛到 Owen 的部落格時又看到一次,決定再來挑戰看看。

一開始仍然失敗,無法抓到任何的 backlinks ,於是我再次跑去看 Zola 的官方文件,發現還是看不懂;又自己亂改了一下,也仍然失敗,甚至叫了 ChatGPT 幫忙,也沒有用。

讓寫電子報變成是為自己服務的事

1970-01-01 08:00:00

如何透過 Pagefind 在 Zola 產生的靜態網站裡加入搜尋功能

1970-01-01 08:00:00

這篇文是在一個非常滿足的狀態下寫完的。

我沒有想到,僅僅四天前我才在「為何我想為網站加上搜索功能?」這篇文裡半放棄地說:

Pagefind 對目前的我好像還是有點太進階了。

我能夠照著它的教學,在我電腦裡的網站 directory 成功生成 index,但我不知道該怎樣把這個流程也套用到 Netlify 上面,不知道該怎麼讓網站在自動 build 的同時也可以透過 Pagefind 產生 index ,所以就暫且先放棄。

但今天卻順利把這個功能加到網站裡面了,對於我這個幾乎不會寫程式的人來說,真的是值得紀念的重大進展。

以下簡單紀錄一下,為了幫網站加上站內搜索的功能,我做了什麼、中間遇到什麼挫折,最後又是怎麼辦到的?

pagefind

圖來自 Pagefind 官網

我為什麼還是想寫電子報?

1970-01-01 08:00:00

當我在做筆記時該用「placeholder」嗎?

1970-01-01 08:00:00

我打算在網站上建立的「個人詞庫」是什麼?

1970-01-01 08:00:00

趁著關閉 Umami 自架版本的同時來記錄一下 Pin 起來 2022 的流量

1970-01-01 08:00:00

利用 Keyboard Maestro 加快 PO 文的速度

1970-01-01 08:00:00

如何自己打造一個 Heptabase 的快速輸入視窗

1970-01-01 08:00:00

昨晚在 Heptabase 的 discord 裡,有個名叫 LiteC 的用戶分享了一個很讚的想法,他透過幾個工具的串接,達到以下的效果:

  1. 可以透過 hot corner 叫出 Heptabase Journal 的 Today 介面
  2. 這個介面還設定成 Always on top,也就是不會被其他視窗干擾

這個分享讓我非常興奮,因為之前一直覺得 Heptabase 暫時還缺了一個好用的「快速輸入」介面,但沒想到可以不用等官方製作,自己就有機會辦到了。

2022 年開始進入我工作流的好工具們

1970-01-01 08:00:00

上週分享了一篇 2022 年我不再使用的工具 ,今天來分享那些 2022 年開始成為我工作流一部份的好工具。

裡面主要包含的是「2022 年才開始進入工作流」的工具們,所以時間不是依照產品的推出時間來分,可能有一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熟工具,也可能有一些是 2022 才推出的新工具。

也因為是以「進入我的工作流」作為分水嶺,本次的內容將不包含下列兩類的內容:

這篇文章會依照使用的情境與工作流,把工具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

  1. 個人知識管理
  2. 內容輸出與分享
  3. 工作記錄與溝通

而不同工具我也會依照性質簡單給予幾種不同的定位分類,包含:

以下就開始吧!

我把筆記與想法快照的內容都搬回 Pin 起來主網站了

1970-01-01 08:00:00

在昨天,也就是 2022 年的最後一天,我突然起心動念,想把運作半年、發了大約 100 篇短內容的「筆記與想法快照」分站的內容,都搬回主網站這邊。

在經過這兩天的搬移、調整程式碼與樣式設定後,總算大功告成了。

以下簡單記錄一下我為何要搬、我怎麼搬、以及其他的心得。

2022 年我不再使用的工具 - 還是喜歡,但用不到了

1970-01-01 08:00:00

在前一篇 2022 年度回顧 - 不成熟的隻字片語也有價值 裡面提到,我的工具組合越來越精簡,因此這篇也想記錄一下,在 2022 年底,有哪些工具我已經幾乎不再使用了,以及為什麼。

2022 年度回顧 - 不成熟的隻字片語也有價值

1970-01-01 08:00:00

三年多前曾經寫過一篇「2018 年生產力回顧」,也是這個部落格經歷幾次搬遷後留下來的第一篇文章。

三年多過去,使用的工具幾乎換了一大輪,接觸了各種不同的新軟體與服務,並逐漸建立自己的工作流,好像很值得記錄一下自己這一年的各種經驗。以下就直接開始!

2022-review

圖是 9 月台東行的照片,很喜歡台東,這張照片也很搭配這篇回顧的心情

嘗試改變部落格裡 og image 的設定

1970-01-01 08:00:00

我為何對 Heptabase 的「溝通平台」想法有興趣?

1970-01-01 08:00:00

合理,且處處是驚喜的 Readwise Reader

1970-01-01 08:00:00

readwise-reader

圖來自 Readwise Reader 官網

幾天前,Readwise 宣布他們的最新產品 Readwise Reader 正式進入 public beta 階段,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直接註冊,測試使用。

而在這幾天,我自己的 twitter 社群就至少看到十幾篇以上的推薦跟好評感想,幾乎每個人都對這個產品有好感。

這篇文章想簡單介紹一下,Readwise Reader 是什麼、有什麼功能、為何很多人一用就喜歡上它、還有一些我自己使用後的想法。

Heptabase 開始可以把 Journal 卡片放到白板的意義

1970-01-01 08:00:00

heptabase-journal-cards

圖來自:Heptabase 的 Twitter


Heptabase 在今天更新了 0.225.0 版,從這版本開始,可以將每日的「Journal」內容,放置到白板上面作為單獨的卡片。

官方帳號在 Twitter 上的用法是將這些卡片作為任務管理的卡片,以週為單位平鋪展開,放入每日的卡片(可以預放),並在卡片中放置 Todo list。

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很好地利用白板的空間,規劃每日、每週、每月的任務。大多數有看板功能的軟體都能做到此點,但 Heptabase 的卡片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彈性,例如隨時可以在下方疊上跟個別 todo 相關的卡片,或者乾脆可以把不同的日期節點放到個別專案裡面。

為何我選擇不續訂 Craft ?

1970-01-01 08:00:00

我的閱讀、畫線與註記工作流

1970-01-01 08:00:00

透過 Zola 建立了新的「筆記與想法快照」子網站

1970-01-01 08:00:00

從 5 月初開始嘗試透過 Logseq 以及 Dendron 建立個人 wiki 後,我開始更頻繁地產出文字到網路上,這些文字篇幅較短,也比較沒有組織,但這讓我更降低了輸出的壓力,也提高了輸出的快樂與成就感

6 月初,我決定再從用了一個月的 Dendron 搬走,而目的地就是與部落格相同的地方,或者應該說「相同的方式」:靜態網站產生器:Zola 。

最終的結果已經上線一個多禮拜,位址在: https://notes.pinchlime.com/

網址很簡單記,就是在 pinchlime.com 前面加上 notes 就好。

先說結論是,我目前對於這個子網站非常滿意,它在各方面的優點,讓我能夠大幅縮短「輸入->處理->輸出」這個流程需要的時間,進而增加完成整個循環的效率,最終的結果是我能夠順利地累積更多自己的想法,並且公開分享到網路上。

本篇會簡單分享一下,為什麼我要建立這個子網站?這個子網站是什麼?我怎麼建立這個子網站?

精準命名專案與任務的價值

1970-01-01 08:00:00

從求學階段到出社會的職場,日常時間幾乎就是不斷地在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專案。

這些專案的開頭通常是一件相對大的事,例如「完成期中報告」、「製作一份完整的競品分析報告」、「寫一集影片的完整腳本」等等。

通常從老師或者是主管那邊得到這個任務後,可能會把它記到自己的待辦事項清單,如果一次只有一兩件類似程度的事情還好,但假設這樣的大事情同時有個五六件、甚至超過雙位數,就容易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每件事看起來都好難,很難做完,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

我在求學過程中就是這樣的人,通常都是等到最後的 deadline 再熬夜趕出一份差不多的東西交差了事,出社會後慢慢地有改善,這一兩年可能有更好一點,改變的關鍵可能是因為我接觸了 GTD (Getting Things Done)的概念,學到該盡量把一件大事拆分成很多很多件看起來比較好執行的小事。

但該怎麼拆呢?以過去學生時期的我來說,可能會以「任務完成比例」去拆,比方說: 6 月底前完成 25% ,7 月底前完成 50%。

但這樣做的效果不是很好,只是自以為有合理分配進度而已,到頭來在時間快到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完成。

今天想分享的方式是「更精準地命名專案與任務」。

嘗試在部落格加上 navbar

1970-01-01 08:00:00

結構化與去結構化的筆記工具優劣

1970-01-01 08:00:00

我為何無法全心投入 Logseq?

1970-01-01 08:00:00

鑄幣稅(seigniorage)代幣

1970-01-01 08:00:00

為何我認為 Heptabase 的層級化白板是 game changer?

1970-01-01 08:00:00

為何我對 Timestripe 有興趣又馬上沒興趣?

1970-01-01 08:00:00

Open Source 自己的想法

1970-01-01 08:00:00

這幾個禮拜一直在嘗試一件事: Open Source 自己的想法。

對一般非工程師的人來說, Open Source (或者說「開源」)這個概念可能有點陌生。

我最基本粗淺的理解是,這個概念最早是跟軟體綁定,開源=開放軟體的原始碼,後來逐漸擴展到不同領域,例如實體產品的設計圖可以開源,讓大家照著製作,做出某個決策背後的資料可以開源,讓大家去檢視決策的合理性,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開放源頭,讓大家可以閱讀,甚至可在合理的規範及限制下取用。

我不會寫程式,所以一直以來沒特別深究開源的價值或意義。但自從我開始使用 Zola 搭配 Github 及 Netlify 建立部落格後,好像就開始慢慢碰觸到一些這類的東西,而對「開源」這個概念產生興趣。

於是我開始想,我可以開源什麼?

Why? Why? Why?

1970-01-01 08:00:00

因為靈感缺乏,加上上個週末都在嘗試建構自己的個人 wiki ,所以就荒廢了電子報一週,真不好意思。

這期的主題,想來分享看完《發現問題思考法》這本書後,覺得最有收穫的地方。

這本書是公司的讀書會選讀的書,我在便利商店沒賣什麼東西?這期電子報有簡單提過,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人能夠探索「未知的未知」,進而找到「更應該被解決的本質問題」。

怎麼達成這樣的目的呢?書中有不少鋪陳,並在後段的第四章提出了三個方法,分別是透過「抽象化與類推」、透過「思考的軸」以及透過「Why(上位目的)」進行思考的升維,而其中最喜歡的就是第三個,透過問「Why」進行思考的方式。

Twitter 比 Facebook 更好的地方

1970-01-01 08:00:00

Hi 大家好,這是 Pin起來電子報的第 10 期。上週在自己的臉書發了一篇長文更新近況,裡面分享了電子報以及部落格給親友們,分享後湧入了二十幾個訂閱,感謝大家支持。

在 Po 文的那一兩天裡,我花了比平常多的時間刷臉書動態(平常大概一週刷 5 分鐘,那兩天大概加起來滑了一兩個小時),卻發現我好像已經回不去臉書這種透過演算法推播內容的平台了,相較之下我更喜歡 Twitter 這種讓自己掌控度更高的社群平台。

部落格新增了 Footnotes 註腳的功能

1970-01-01 08:00:00

昨天在 Zola 的官方討論區看到有人在提問某個程式碼的問題,但發現他那段程式碼的目的是想要自訂 footnotes ,也就是註腳的功能,這就讓我很感興趣。

雖然我一開始完全看不懂他的 code ,但還是留言詢問了一下可否分享他寫的完整代碼給我,結果他真的很好心地分享,還寫了一段說明。我簡單照著做之後,就真的實現了這個功能,覺得這對我來說是個很有意義的功能,因此想簡單分享(搬運)一下他的做法。

寫部落格對我的影響

1970-01-01 08:00:00

Hi 大家,不好意思電子報斷更了兩期,因為從清明節假期後到昨天為止約 20 天內,我幾乎都沉浸於部落格的改版作業,說沉浸一點也不為過,每天下班後就是花兩三個小時在研究、嘗試、再調整,最後慢慢完成。

詳細的經過與細節有寫在部落格的 Pin 起來改版了!從 Wordpress 搬家到 Zola! ,這篇則是想寫一些更偏向「動機」或者「動力」這類的想法。

Pin 起來的 Changelog

1970-01-01 08:00:00

關於 Pin 起來

1970-01-01 08:00:00

Pin 起來改版了!從 Wordpress 搬家到 Zola!

1970-01-01 08:00:00

zola-banner

來跟大家分享以及更新一下,目前看到的這個網站「Pin 起來/Pinchlime.com」,在今天(2022.04.17)進行了一次大改版。

改版前,這個網站是透過 Wordpress.com 運作的,包含網域的託管,以及內容的管理與撰寫,都是在 Wordpress.com 上面進行。

改版後,這個網站的運作則切成了幾個不同的部分:

為何我要把原本看起來單純的「Wordpress.com 一站式託管」變成這麼複雜的流程?

增加了部落格側邊欄的「最新文章」欄位

1970-01-01 08:00:00

這篇文簡單紀錄一下側邊欄的「最新文章」段落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原先我的側邊欄是沿用 Owen 的部落格 的架構,分成所有分類、常用連結、標籤三大類,如下圖:

original

但我今天突然想到,我想讓這個側邊欄有更多的連結,例如可以放上最新的文章,或者是未來把電子報也放進來,就可以放入最新幾期的電子報。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就聯想到, Owen 的部落格裡面好像有類似的功能:「以下是我最新的 5 篇文章」。

於是我就開始看他的這個功能是怎麼實現的。

用鍵盤打字逐漸成為稀有技能?

1970-01-01 08:00:00

上禮拜同事分享了噗浪上面的一串熱門討論,有個自稱自己是 8 年級生(1991-2001 年出生)的人在噗浪上說:發現很多工作場所遇到的同事不太會打字,比較年長的只會一個按鍵一個按鍵戳,而 2000 年以後出生或更年輕的人,也只習慣用觸控式螢幕,不擅長用滑鼠跟鍵盤。

我看這整串討論時有點嚇到,原來社會上已經有這麼多比我年輕的人,跟我那麼不一樣了,但仔細想好像也不能說很意外,若是 2000、2005,甚至 2010 年以後才出生的人,他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裝置可能就是手機和平板,假設沒有特別訓練如何使用電腦,對打字陌生應該也是很合理的。

進一步延伸想,我這個世代(我 1990 年出生),再往前往後各 10 年好了,也就是 1980 年到 2000 年之間出生的人,是否會成為人類史上最擅長用鍵盤打字的一群人呢?

再年長一些的人,除非特別訓練過或工作上有需要,不然應該不會特別擅長打字,再年輕一點的人,未來可能根本也不再需要用鍵盤打字,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裝置已經改變了,另一方面是未來可能只要用聲控就好,也不再需要打字

但這樣的趨勢代表用鍵盤打字這件事會變得沒有意義了嗎?我不僅不這麼想,還覺得這項「能力」仍然重要,尤其打字速度若越快,除了最明顯的「速記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腦中的想法,可以更快地卸載到任何記事或筆記軟體裡,成為一個固著後的「想法快照」,接著再進一步擴充、增刪、以及建立連結。

迅速記下腦中想法這件事,或許不透過鍵盤也可以做得不錯了,但編輯想法快照這件事,以我自己的理解跟經驗,目前還很難用觸控或聲控的方式達到近似鍵盤的效果。換句話說,能夠好好運用鍵盤打字的人,就能更有效率地聚集想法,並且讓這些想法們彼此碰撞、互動,產生更多質變。

Raycast - 讓你更專注的高效率啟動器

1970-01-01 08:00:00

raycast

為什麼想嘗試 Raycast?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 Alfred 這個方便好用的啟動器,但最近在好幾個地方都看到有人推薦 Raycast 這個軟體,有的人甚至說有了 Raycast 後他就不再用 Alfred 了,這就讓我想嘗試看看 Raycast 是否真的那麼厲害。

若不太熟悉 Alfred 的人,可以把它想成 Mac 上面「威力加強版」的 Spotlight ,透過熱鍵啟動後,就會跳出一個簡單的輸入框,在這個輸入框可以輸入關鍵字搜尋自己電腦裡的檔案、可以直接搜尋特定網站、可以串接各種不同的工具、可以直接輸入指令執行更多複雜操作。

而 Raycast 在我短短體驗的心得看來,是個更親人、更好入門,但功能卻不打折的超級啟動器,能減少很多繁瑣的流程,讓自己更專注於完成那些想進行的任務。

Pin 起來的新 Logo

1970-01-01 08:00:00

一直以來都想要好好幫自己的部落格找一個 logo ,之前剛創立的時候隨便去那種 logo 產生網站做了一個免費的,但一直沒有很滿意。

過年期間突然有行動力,決定委託擅長設計的朋友來製作 Logo ,也找了一些參考資料,但設計草圖的感覺也仍然不太滿意,覺得可能是我根本對 Logo 沒有想法。所以很不好意思地跟朋友說我再想想!

此時經由女友介紹,推薦一個她之前合作過的設計師朋友,我再次把需求交付給對方,但這次希望由對方主導設計(我實在太沒有設計想法了),結果幾次來回討論後,慢慢 Logo 成型。

the-logo-of-pinchlime

Workflowy, Logseq, Roam Research, RemNote 的注音輸入比較

1970-01-01 08:00:00

本文原先是我自己在推特上的想法,擴寫為比較完整的文。

最近對 Workflowy 在中文輸入(注音輸入)上面的小缺點越來越不能忍受。

Workflowy 的雙向連結、鏡像以及看板功能

1970-01-01 08:00:00

本文一開始發布於自己的個人推特推文串,簡單改寫後轉錄於此部落格。

從一月初以來,將工作上的逐日紀錄交給 Workflowy 這個無限層級的大綱軟體來做,從我初接觸 Workflowy 以來也好幾年了,之間斷斷續續地使用,偶爾被不同的生產力工具吸引走,但都還是會找到想用 Workflowy 的理由,這個軟體真的有魔力,會讓人一直用下去。

Pin 起來的工具箱

1970-01-01 08:00:00

Matias Tactile Pro

1970-01-01 08:00:00

三月初,因為一時腦波弱,就找了專門推坑我的發燒友K,一起去光華商場購物,目標是我已經肖想一陣子的機械鍵盤。

關於好奇心

1970-01-01 08:00:00

最近剛好遇到幾件跟「好奇心」有關的事情,覺得值得寫下來分享一下。

HEY! Email 原來可以這樣用

1970-01-01 08:00:00

hey-email

一直很想好好介紹,我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使用的 Email 服務 HEY

HEY 是在 2020 年上半年由 Basecamp 公司推出的全新產品,是一個付費的 Email 服務(年費99美元,沒有月費選項,但有提供14天試用期)。

市面上比較常見的 Email 產品可能像是 Spark 或者是 Airmail 這樣,是個可以登入既有 Email 帳號的 “客戶端” 。

但 HEY 則不是,它就是一個全新的 Email 服務,包含全新的 @hey.com 位址,還有自己設計的 WEB app / macOS app / iOS app / Android app。

可以想成,註冊 HEY 就是註冊一個全新開始的 Email 身分,就像註冊 Gmail, Outlook, Yahoo Mail一樣。

但這些常見的網路巨頭提供的 Email 服務都是免費的,為什麼要使用 HEY 還必須付錢?而且還不是一筆小錢?(月費算下來也要 250 台幣左右)

根據 HEY對價錢的說法 ,是因為他們「不販售用戶資料、不拿去賣廣告」。這個費用單純就是提供一個優秀的 Email 服務的費用。

DEVONthink 3 的基本介紹

1970-01-01 08:00:00

這篇想介紹的,是被我定位為 第二大腦 的 Mac 軟體,DEVONthink 3

devonthink-banner

Facebook 臉書糟糕的新版外觀及 UI 及一切

1970-01-01 08:00:00

我不是設計師、也不是什麼產品專家,

只是一個一直想離開臉書的使用者。

9月初台灣這波臉書大改版,真的是糟糕透頂,

也讓我終於下定決心,要開始啟動放在抽屜很久的離開臉書計畫。

好文推薦——《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blog》

1970-01-01 08:00:00

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看到有人分享這篇《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 blog》文章,看完覺得有不少收穫,裡面確實有打到幾個我真實存在的各種小劇場,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下,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裡面最觸動的一段話,應該是作者引用 Jeff Atwood 在 2007 年一篇文章《How To Achieve Ultimate Blog Success In One Easy Step》中的一段話:

" I don't care if you suck at writing. I don't care if nobody reads your blog. I don't care if you have nothing interesting to say. If you can demonstrate a willingness to write, and a desire to keep continually improving your writing, you will eventually be successful."

「你文章是否寫得很糟糕不重要,是否沒有任何人會看你的 blog 不重要,是不是沒啥有趣的東西可以紀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能透過寫文來表現出寫作的意願,而且渴望持續地寫作,檢視、思考與改善自己的寫作,你終究會成功的。」

這樣的概念雖然並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這整篇文很有系統地,不斷圍繞著這個概念去敲打強化,所以我真的被打中了! 以下是我看完後的一些回饋。

2018年生產力回顧

1970-01-01 08:00:00

開始接觸GTD理論,開始使用各種生產力工具

大概是在去年,也就是2018年的1月開始,為了能更有效率地處理工作,開始接觸各種時間管理的方法,也開始試用一些生產力工具。

一年過去了,不管是方法上,還是工具搭配上,都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可以在這裡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