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腾讯新闻潜望

专注于商业领域的深度观察与分析,由RSSHub生成。

RSS 地址: https://rsshub.app/tencent/news/author/5378209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腾讯新闻潜望 RSS 预览

拆解币圈第一通讯软件Telegram:9亿用户300亿估值,上市前创始人被捕

2024-09-06 08:15:20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纪振宇 

编辑|刘鹏

社交应用Telegram创始人Pavel Durov近日在法国突遭逮捕,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家围绕着即时通讯应用Telegram构筑起的超过9.5亿月活用户的社交平台,背后隐匿着庞大的加密数字货币业务。在腾讯新闻《潜望》获得的由Durov本人亲自签名确认的Telegram 2023年全年财报显示,加密数字货币业务已经成为Telegram目前收入最大的业务,营收占比近50%,在纯社交业务之外已经撑起半壁江山

Telegram应用所采用的端到端加密通讯,使得其天然与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领域一拍即合,无数的加密货币项目选择将Telegram作为自己的通讯社交平台,Telegram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开发的Toncoin成为平台上能够实现交易、流通的官方数字加密货币,一经推出便受到平台用户的追捧。

然而Durov突遭逮捕事件,则让Telegram的加密货币业务蒙上了一层阴霾,在该消息传出后,Toncoin价格应声跳水,一周时间跌幅超过20%,也让与Toncoin深度绑定的Telegram陷入困境。

社交业务之外  加密货币业务撑起半壁江山

大多数人对于Telegram的认知,停留在即时通讯社交应用工具上,但近日披露的一份Telegram财务报表,则透露了这家社交公司更多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如果仅仅从营收构成来看,将Telegram这家公司视为一家加密货币公司毫不为过,财报显示,2023年Telegram与加密货币业务相关的营收占比达到近50%。

这份由Telegram创始人亲自签字,并由会计师事务所PWC位于迪拜的分部审计的利润表显示,2023年全年,Telegram实现营收3.42亿美元,但同期出现运营亏损1.08亿美元。

Telegram 2023年利润表

在运营亏损栏目之下,这份报表又单独列出了一项被称为“数字资产重新估值的损益”项目,该项目在2023年录得50.2万美元盈利,而在2022年则出现243.2万美元亏损。

在“不计入盈利和亏损”项下,Telegram在2023年的“数字资产再估值收益”达到8599.6万美元,2022年则是1704.3万美元。

Telegram 203年资产负债表

结合Telegram的资产负债表,可以进一步获知,在2023年,Telegram公司账面持有的“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达到3.99亿美元,2022年为1.06亿美元。

根据目前的会计准则,对于数字货币资产的处理方式是以“无形资产”的成本计入资产项目,后续每个季度进行“减值测试”(impairment test),在该季度中如果数字资产价格下跌,则需要做相应的“减值”,而资产价格上涨,则无法做相应的“增值”。

这一会计处理方式也是目前业界通用的处理方式,例如特斯拉、Micro Strategy持有的大量比特币资产,均以“无形资产”这样的项目计入。

但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在2023年底,发布了一条改善数字货币资产会计处理方式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计划在2024年12月15日生效,其核心内容是未来可以以数字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相应的价格变化计入到每一期的损益中。

因此,结合上述Telegram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关于“数字资产”项目的披露,可以大致得出Telegram在2023年的财报中,已经采纳了这一新的会计准则,将所持有的数字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损益中,于是出现了“数字资产再评估损益”这一项目。

从收入的构成来看,Telegram2023年全年3.42亿美元的收入中,1.3亿美元收入来自于“Integrated wallet”(数字整合钱包)项目,营收占比达到38%,这一项目也是2023年的新业务,2022年这一栏完全为空白。

Telegram对数字钱包业务进一步解释道,数字钱包是一种软件程序,允许用户存储、发送、接收和交易加密资产。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年度,Telegram从数字集成钱包集成到Telegram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接口提供给The Open Network Foundation时确认了收入,并从Telegram用户通过Telegram应用程序内的菜单访问集成钱包的持续访问中获得了独家服务。

Telegram 通常在预付款的基础上提供与数字集成钱包相关的服务,因为服务是在付款后的12个月内提供,所以不存在融资成分。

除了数字集成钱包业务之外,与加密货币业务有关的还有“可收集物出售”(Sale of collectibles),Telegram称,这些可收集物主要是用户名、虚拟电话号码等,这些对应的收入在将对应物品交付给用户时便得到确认,2023年这部分的收入为1781.6万美元,2022年则为9174.2万美元。

将“数字集成钱包”和“可收集物出售”这两项业务加在一起,在2023年的营收占比达到43%。2022年,由于Telegram还没有“数字集成钱包“业务,因此与加密货币业务相关的仅“可收集物出售”这一项,营收占比为40%。

此外,Telegram的另一大收入来源为Telegram付费订阅,2023年达到9409万美元,相比2022年猛增了5倍多,由于这是Telegram在2022年6月才推出的新增收入业务,因此2022年仅计入半年的收入,该服务在免费版的基础上,给了付费用户更多的功能和福利,由于Telegram平台上目前有7亿用户,因此这部分收入也十分可观,营收占比达到了27.5%。

其他收入还包括广告收入和接入广告平台的付费服务,2023年营收分别为7057.2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

Telegram2023年利润表收入分项

结合上述营收构成,不难看出,数字货币业务已经在Telegram的即时通讯社交业务基础上,撑起了半壁江山,而这一切的核心则围绕着Toncoin这一数字加密货币展开。

创始人身陷囹圄  Toncoin价格波动引发担忧

Toncoin最早是由Telegram自主开发,但由于碰到美国方面的监管障碍,目前Toncoin转由开源社区维护开发。目前Telegram持有的数字货币资产即为Toncoin,根据2023年资产负债表的披露,Telegram持有的Toncoin有3.99亿美元。Toncoin已经成为Telegram平台上能够自由流通进行支付、交易的货币手段,用户可以通过Toncoin购买Telegram Premium服务。

例如2023年11月,Telegram创始人Durov就用Toncoin支付了价值30万美元的Telegram Premium订阅服务赠送给平台上的用户。

但与几乎任何数字货币一样,Toncoin的价格也经历了大幅波动,尤其是在Durov遭法国警方逮捕的消息传出后,Toncoin价格遭遇跳水,一周内跌幅超过20%。目前价格为4.68美元,创下4个月来最低点。

Toncoin最初与Telegram的深度绑定,引来了用户的热捧。过去一年Toncoin价格上涨了166%,但这一波事件冲击导致的价格下跌,让Toncoin的持有者损失惨重,根据IntoTheBlock数据显示,大约70%的持有Toncoin的地址购入的价格高于目前的价格,只有10%的持有Toncoin的地址目前尚有账面盈利。

Toncoin近一个月价格走势

毫无疑问,与Toncoin深度绑定的Telegram业绩,未来也将受到负面影响。

Telegram已出售大量Toncoin资产

根据Telegram财报披露,2023年,Telegram已经出售了部分持有的Toncoin,出售价值为2.43亿美元,但截至2023年12月31日,Telegram账面上仍有近4亿美元加密数字资产。

成立于2013年的Telegram目前仍是一家私有公司,股权依然由创始人Pavel Durov 100%持有,因此创始人与Telegram这家公司也是完全绑定关系,不存在任何的风险分散。Telegram自成立以来,通过发行可转债的方式,总共筹集了约23亿美元,投资者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对冲基金、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投资者等,巨额的债务负担对于Telegram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风险之一。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Telegram平台上所传播的内容也备受争议,由于加密性质,除了受到加密货币领域的青睐外,Telegram也在多年中成为了滋生犯罪的温床,无数虚假信息散布、极端主义言论以及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等信息在Telegram平台上肆意传播,Telegram作为平台运营方,并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有效的干预和约束,这也进一步助长了在其他干预有力的平台上无处安生的内容和传播者,更加肆无忌惮。

Durov此前曾对外公开宣称,Telegram的估值是300亿美元,他也在今年初表示,明年Telegram将实现盈利,未来冲击上市。但执法机构采取行动,令创始人Durov身陷囹圄,也为上述这些计划,增添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英伟达一夜市值蒸发近2万亿带崩美股 投资者对AI热情消退

2024-09-05 09:57:39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纪振宇

编辑|刘鹏

美国时间9月3日,芯片巨头英伟达股价遭遇大幅下跌,全天跌幅近10%,市值一夜蒸发2790亿美元(人民币约1.99万亿元),创下有史以来上市公司市值单日损失纪录。盘后,有消息称英伟达收到来自美国司法部关于反垄断调查的传票,进一步引发市场对这家公司的担忧,导致英伟达股价在当天盘后仍未止跌。

除英伟达之外,美股大盘也整体大幅下挫,截至收盘,标普500指数下跌2.1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26%,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51%。这一市场走势,创下了8月初大跌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以英伟达、谷歌、苹果等科技类巨头为代表的权重股,成为当天的重灾区。由于占美国市值比例较大,这些巨头的股价走低也对整体市场造成拖累。

从触发原因来看,9月3日的市场下跌,与一个月前有一定的相似处,都是受到日本央行“鹰派”言论并叠加美国利空经济数据的双重因素影响。不同的是,衡量市场恐慌程度的VIX指数在9月3日上涨至20以上,涨幅超过30%,但依然远低于8月初创下的65历史性高位。

此外,这一轮下跌更多集中在科技巨头权重股,其它板块,例如金融、能源、房地产等,相对来说走出了独立行情,反映出投资者更多的担忧情绪集中在科技相关板块。

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的英伟达,成为了当天重灾区,亦反映出投资者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前景的担忧。

日本央行鹰派言论叠加美国经济衰退担忧引发市场恐慌

9月3日是9月份美股首个交易日,在当天开盘前,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重申,在经济前景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日本央行将继续采取加息政策,受此言论影响,美股在当天盘前便出现异动,三大股指的期货品种均出现小幅下跌。

开盘后,美国经济数据不佳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标普全球数据显示,美国8 月份制造业生产量7个月来首次下降,经济增长担忧再次浮现。制造业 PMI 从 7 月份的 49.6 降至 47.9 。与此同时,美国供应管理协会 (ISM) 的制造业 PMI 连续第五个月萎缩,低于预期的 47.5 ,但高于 7 月份的 46.8 。

受到上述利空消息影响,美股三大股指均跳空低开,全天没有出现任何反弹,到尾盘更是加速下跌。在主要板块中,科技类成长股成为当天的重灾区,其中市值占美国较大比例的几大科技巨头,当天均出现显著下跌,例如芯片巨头英伟达当天下跌近10%,市值从3万亿美元跌落至2.64万亿美元,当天盘后又传出美国司法部向英伟达发出传票,可能涉嫌反垄断相关的调查,该消息导致英伟达股价盘后仍未能止跌。

其它科技巨头也几乎无一幸免,苹果当天下跌2.72%,微软下跌1.85%,谷歌下跌3.94%。受到这些权重股拖累,美国大盘当天也全面下滑。

衡量市场恐慌情绪的波动率指数VIX当天飙涨33%至20.72,但依然远低于8月初一轮市场大幅下跌时VIX创下的最高65的水平。

投资者对AI热情消退

9月3日的当天市场大跌让美股投资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仅仅在1个月前,包括美股在内的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起因也是日本央行宣布加息,再叠加美国经济数据利空消息,导致全球市场发生异动,日经指数一度出现单日下跌超过10%的恐慌性抛售,美股也遭遇一轮显著回调。

但市场随后很快恢复,自8月初以来,标普500指数上涨超过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超6%,不仅全部收复失地,还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8月初的一轮市场大跌,市场分析人士普遍将其归因于大规模的日元套息交易,由于日本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日元套息交易在过去十几年中大行其道,投资者通过借入低息的日元,兑换成高息的其它货币,进行无风险套利。

由于利差微小,再加上其它额外交易成本的原因,使得日元套息交易需要交易额度上到一定规模才有利可图,因此许多投资者利用杠杆放大了收益。

但杠杆的风险在市场情况发生逆转时便凸显出来,由于日本央行宣布加息,导致日元套息交易的利差缩小甚至不再有利可图,在杠杆的放大作用下,投资者的亏损扩大,由于保证金交易的原因,需要迅速补充保证金,这又导致了一轮新的抛售,进一步加重市场的下行压力。

但9月3日的下跌,规模并不如上一轮猛烈,8月初市场的恐慌情绪一度高涨,全球市场都受到波及,恐慌指数一度达到65,是2020年疫情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9月3日市场大跌,更多是受到权重股的拖累,芯片巨头英伟达是首当其冲的对象。尽管在上周英伟达披露第二季度财报,营收和利润等主要指标依然创出纪录且超出市场预期,但投资者对英伟达未来业绩能否持续保持高增长存疑,从而影响了市场对于英伟达目前的估值判断。在经历了连续下跌后,英伟达市值已不足3万亿美元。

英伟达的股价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投资者对未来人工智能前景的预期。在过去两年中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英伟达市值在短时间内连续冲破1万亿、2万亿和3万亿美元,并一度登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宝座,基于对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乐观前景和英伟达的市场地位,市场毫不吝啬地给与了英伟达惊人的估值,与此同时,外界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预期也在近期出现了调整,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增价值还未在财报中得到切切实实的体现,大公司仍在“军备竞赛”阶段。领军初创公司OpenAI的下一代大模型迟迟未发布,同时内部管理人员频繁发生动荡,也引发了外界的质疑。

资管巨头贝莱德在本周一份给客户的简报中表示,最近的研究开始质疑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增收入,能否覆盖之前的投入。

“当评估单个公司在AI方面的资本支出时,投资者应该考虑他们是否最有效率地使用了资本。”贝莱德写道。

对话复星国际徐晓亮:新周期下“卷”是逃不掉的,要向上、向外“卷”

2024-09-03 08:14:05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刘鹏

编辑|石丁

瘦身健体、拥轻合重、攻守平衡——聚焦12字战略的复星,交出了2024上半年成绩单。

报告期内,复星国际总收入达人民币978.4亿元,产业运营利润保持增长,达到34.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2亿元。其中,四大核心子公司——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葡萄牙保险、复星旅文,总收入达721.7亿元,同比保持增长,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4%。

作为海外营收接近半壁江山的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组织如何磨合、打造竞争力?新的经济周期下,“快乐”生意的内核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应对?

针对这些问题,8月29日,在2024年中期业绩会结束后,腾讯新闻《潜望》独家对话复星国际联席CEO徐晓亮。

2020年初,徐晓亮升任复星国际联席CEO。复星旗下的“大快乐”业务板块,在持续3年的疫情中受冲击最为严重,但得益于全球化布局,疫情结束后文旅业务迎来可观复苏,在2023年和2024上半年,持续成为复星国际这艘巨舰盈利的重要来源。

根据2024上半年财报,两家核心上市公司豫园股份和复星旅文,营收分别为275.7亿元和106.5亿元,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和3.2亿元。

徐晓亮对腾讯新闻《潜望》回忆,担任联席CEO后的4年多时间,疫情带来的逆境,让业务经受了考验,也让复星管理层在战略进化方面的共鸣来得更快。

具体来讲,通过疫情的考验,复星战略调整升级的决心变得更大。徐晓亮描述,内外部市场的倒逼,加速了复星原本就在做的调整,管理层对于战略的聚焦,即未来复星应该长成什么样,有了充分的共识。“结论就是我们的客户不变,围绕家庭,围绕四个核心领域,但一定要聚焦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徐晓亮表示,管理层讨论出的共识,最终在战略层面浓缩为12个字,“瘦身健体、拥轻合重、攻守平衡”。

在2024年中期业绩会上,复星国际掌门人郭广昌将复星国际的未来总结为:复星希望打造一个聚焦核心产业的家庭消费产业集团,产业的发展和利润增长更可预期。

这也意味着,此前以投资来开疆拓土的复星,将更加注重运营能力、创新驱动,围绕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产业板块,持续释放可预期的增长和利润,而非投资所产生的一次性收益。

以复星旅文为例,从收入和利润结构来看,其利润中98%已经来自于经营性利润,从文旅行业重资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特性中抽身出来。徐晓亮评价,这一数据意味着旅文已彻底从“重”结构调整到“轻”。

“轻”,正是复星努力打造的核心能力。过去30多年投资积累下的重资产,恰好给了复星足够的时间建立产业运营能力。

如今,这样的轻资产运营能力还得到了地方政府真金白银的认可。

徐晓亮例举,今年6月份正式签约的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项目,总投资超人民币50亿元,由太仓市政府平台出资打造,并交由复星旅文运营管理。

详解十二字战略聚焦

腾讯新闻《潜望》:瘦身健体、拥轻合重、攻守平衡——在这十二个字的指引下,你怎么评价复星国际上半年的成绩?

徐晓亮:上半年各个板块的业务拓展,都是围绕这十二个字来的。首先讲“瘦身健体”,是有标准的。我们给产业定了标准,给资产也定了标准。

产业我们有四个维度。首先是战略,看是不是同心圆,也就是你的客户是不是家庭。第二,要有充足的现金流;第三个特别重要,是要有经营性的利润。第四,要能够可持续地分红。

符合四个,就是我们的A类产业;B类就是暂时它分不了红,但其他都满足;C类自己的资金能够自循环,但目前没有利润,还“下不了蛋”,需要明确“下蛋”的时间表。D类是现金流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总部其他产业不断地输血,这种我们坚定退出。当然还有一类,虽然它有现金流、也赚钱,但是它跟我们的战略不契合,比如南钢,我们同样坚定瘦身。

资产也是同理。第一种,针对有价有市、有现金流、有利润的,我们优先出售;第二种,处置时可能会亏损一点,比如10%以内,我们也不犹豫地退出;第三种,有可能超过10%的亏损,也要退出,但要根据市场情况“一事一议”。第四种,针对没有现金流、亏损很大的资产,退出反而不是优先级,而是要先把运营做上去。

再来讲 “拥轻合重”,底层逻辑是民企的资金去持有 “重”资产是不匹配的。复星旅文是一个缩影,旅文彻底从“重”结构调整到“轻”,它现在的收入结构里面,98%已经来自于经营性利润。旅文旗下的Club Med,采用租赁及管理模式的度假村占比已高达85%,未来还将继续以轻资产模式扩张。

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项目就是一个好的案例,一期是复星投资,运营成果显著,给政府带动周边的经济效应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二期由政府来投资,交给我们来管理,以轻撬重,结构大不一样。

最后再谈“攻守平衡”。有守就有攻,在进攻方面,上海的大豫园片区,投资了百亿进去,因为把外滩和豫园打通,对上海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价值,其中存在巨大的运营空间;我们也看好海南作为一线度假城市的价值,复星既有亚特兰蒂斯的优势,又与海南政府长期互信,所以我们启动投资了超级地中海项目。

轻资产运营解决“错配”问题

腾讯新闻《潜望》: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项目,你们是如何和当地政府一起推进的?

徐晓亮:本质上是解决错配和匹配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现在最困难的是资金,借钱成本很高,债务久期也短;对于国央企来说,它们的困难点不是资金,而是资金找不到匹配的资产。两者相互结合,就形成了优势互补,太仓项目50亿的投资,背后就是这样的逻辑。

同时,二期的签约,也建立在一期的成功基础之上。去年开业的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可以说“问世即王炸”。白日方舟酒店的预售GMV超过8000万元,周末节假日一房难求;阿尔卑斯雪世界今年上半年共接待了29万人次的游客,营业额1.1亿,单日客流量最高达5000人,冬奥冠军徐梦桃、演员吴尊等名人纷纷前来体验,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网红打卡点。

再加上复星在冰雪产业有着深厚积淀:Club Med作为全球领先的冰雪度假运营商,在全球共运营24家山地冰雪度假村,布局在全球各个滑雪胜地。今年上半年,Club Med全球雪村的营业额同比增长22%。在中国,既布局了三家室外雪场,也布局了太仓这样的室内雪场;既有专业的滑雪,也有老少咸宜的娱雪,滑雪和娱雪的参与人数并驾齐驱。加上复星长期以来的良好口碑和成功案例,最终促成了复星和太仓政府之间的“双向奔赴”。

出海之后,全球生态如何“协同”

腾讯新闻《潜望》:复星海外业务正在做深度化的运营,从运营里找空间、找效益。复星海外企业之间、业态之间,业务的协同还是有非常巨大的空间的,你们是怎么做的,能否举些例子?

徐晓亮:复星顶层一直在强调一个概念,经营性利润。同样一件事情,产业去做和保险去做,出来的利润定义是不一样的。经营性利润是通过产业运营出来的利润,这是可持续的利润。

在业务协同上,复星旗下的葡萄牙保险(简称“葡保”)是很好的典范。第一,它在葡萄牙居领先地位,市占率最高。但葡萄牙市场不大,它需要匹配更大的全球资产网络。而复星之前在日本、北美、欧洲等多地搭建了海外蜂巢。这些平台原来管理第三方资金,现在它帮助葡保资金在相关领域迅速铺开,这是复星生态非常大的赋能,而且是彼此赋能。因为这些资管公司也很开心——我有更多资金可以管理,更能发挥我的资管能力。

第二,葡保自己又走出葡萄牙市场,去了拉美不少西葡语区国家,这几年业务增长突飞猛进,在秘鲁、玻利维亚等市场保持领先地位。葡保今年上半年收入利润的40%,来自葡萄牙以外的市场。它们发现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存在运营的“空差”,即“这里发生的事情,那里会再来一遍”。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后,对保险的需求变为刚需,我们提早去布局,这几年收获就非常好,下一步葡保计划到非洲去布局。

第三,葡保在葡萄牙投资了国内最大的医疗保健服务集团,最大的上市非国有银行,形成很好的业务生态协同。当地富裕家庭买了葡保的保险,然后葡保有最好的医疗给你保障。本来三个企业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导入了复星的生态打法,帮助葡保在国内做了这样的生态布局,就形成了非常好的生态融通和相互赋能,拓展了利润空间。

全球化组织机制作支撑

腾讯新闻《潜望》:复星创业32年以来,国际化一直是关键词之一。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中国的企业出海浪潮,背后有中国积累多年的供应链优势,也有精细化运营和组织能力的优势。对于复星来说,全球化布局早已开始,从营收结构来看,海外占整体营收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近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是47%。复星的全球化运营,以及跨文化的全球化组织,是如何管理的?

徐晓亮:全球化最难的考验是组织能力的建设和运营。复星比较早就强调了全球合伙人的概念。在全球合伙人里面,不以肤色、年龄、性别区分。合伙的本质是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复星在海外能够一步步铺开来、运营开来,跟我们海外的合伙人很有很大关系。

第二,团队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所以复星对于海外的组织,事情上的管理,我们只要定方向重点、以预算为核心。但是人这块,我们是具体管到班子成员,班子里面要有梯队,要有A、B角的二元结构。

第三,全球化需要彼此打通,核心靠机制、靠文化。机制上,我们推崇联手,指的是有一场战役,大家联手一起去打,而不是简单地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其中我们建立了战役机制,这也是疫情以后复星抓到的组织运作中很重要的点,因为我们有大大小小的战役,联手一起进入战役,打完之后我们“论功行赏”,这样一来,大家的友谊也从原来的“同学”发展到如今的“战友”。

新周期下“卷”是逃不掉的

腾讯新闻《潜望》:我看到一个数据,今年暑期,复星旗下的三亚亚特兰蒂斯的入住率是94%,但客单价同比是有所下滑。近两年的资产价格波动,对于个人家庭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已经出现,这进一步影响到具体的消费行为。复星在策略层面是如何来思考的?会怎么应对?

徐晓亮:中国不缺消费,缺的是真正跟客户匹配的好产品。如果你的内容、你的服务能够让客户体验舒服,消费者愿意买单。

因此,“卷”是逃不掉的,无非是选什么样的卷法。复星选的是向上“卷”而不向下“卷”,向外“卷”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内卷”。

消费有升降,更有分级;我们不选择降级竞争,而选择分级竞争。比如说,在传统酒店这一块,我们不会去碰,但是我们要引领度假酒店的发展,就像三亚亚特兰蒂斯,是打造海南乃至中国的度假酒店地标。

“上卷”不“下卷”,指的是走品牌经营之路,坚决打造品牌,围绕品牌对应的客户,取一舍九。复星的城市度假、冰雪度假都是这个底层逻辑,围绕核心客户,进一步强化品牌力、产品力、IP运营能力。

“外卷”不“内卷”,就是要走出去,“不出海,就出局”。比如葡萄牙保险,对它来说离开葡萄牙就是出海,目前在西葡语区发展迅猛。不要只在本国市场卷,到全球就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西京研究院赵建:地方政府卖资产还债很难,渲染过紧日子不利恢复信心

2024-09-02 09:16:40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冯彪 编辑:刘鹏

近日,重庆、内蒙古等下属地方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推进地方债化解引起关注。

实际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财政部公布的地方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26098亿元,而去年6月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77999亿元。

围绕当前化解地方债的热点问题,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有效发力,腾讯新闻《潜望》对话了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他认为,今年地方债务化解的压力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发债减少导致的现金流压力。

在赵建看来,虽然有债务化解的压力,但是最终的目标不是债务被解决掉,而是整个经济发展起来,也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够化解债务压力。因此,赵建认为,地方政府不宜过度地渲染过紧日子,还是需要着眼于推进经济增长。此外,他也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信心。

以下是与赵建对话全文:

《潜望》:地方债化解已经持续几年了,您认为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赵建:地方债是跟房地产的形势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下行,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承压。土地金融本质上就是城投债。

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地方债化解压力,它是过去几十年所积累的矛盾的集中爆发。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后,外需减少,需要重启内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地方政府卖地,房地产开发商拿地开发变成房子,居民从银行贷款买房。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一种发展型的、建设型的政府,它依靠卖地的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从而实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

但是同时,这个过程背后积累了大量的债务。过去没有感觉到债务的压力是因为房地产处在一个向上的周期。但是现在房地产处于下行周期,再加上中央要求地方政府的转变发展模式,改变原来的债务型的财政,导致地方政府的现金流承压,这就使债务化解面临压力。

《潜望》:多地政府成立工作专办推进化解地方债,您认为当前的压力主要在哪些方面?

赵建:今年我认为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就是土地转让金收入和地方债的发行都不及预期。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909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63亿元,同比下降22.3%。 在发债方面,今年1-6月,全国政府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825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324亿元、专项债券14935亿元。 而在2023年1-6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2735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344亿元、专项债券23009亿元。也就是说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发行债券两个重要的现金流都出现了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政府运营的基本费用、公务员工资、教师的工资等都面临压力。

当然,地方政府会向中央政府寻求帮助,中央政府通过特别国债和长期国债帮助地方去置换债务,把高息的债务换成低息的,但是这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还是地方政府现金流压力,原来依赖的现金流突然减少,又没有找到新的开源,虽然当前中央定调要培养地方政府自主财力,但这个东西是很慢的,不能解燃眉之急,现金流的短缺是当务之急。

《潜望》:一些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处置资产的方式还债,您如何看待这种化债的方式?

赵建:有些地方政府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好的,可以通过银行借款筹集资金,有资质的地方政府还能继续发城投债,但是有部分地方政府,特别是过去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发债的政府,就只能通过处置存量资产了。

但是处置资产其实也是挺难的。因为地方政府掌握的部分资产很多或者大部分都是一些非盈利的资产,比如说产业园、平台公司、产业新城等,有些可能本来就是空壳,或者是一些低效益的资产,这些东西都很难让社会资本去接盘的。

另外,出售资产能否成功,民营资本是否接手,一方面看价格是否合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会考虑当地营商环境如何、是否有投资机会等。但是,地方政府出售资产,在定价的时候也有很多制度性的障碍,比如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会不会被问责等等。因此,处置资产的难度是很大的。

《潜望》:对化解地方债,您觉得短期方案和长效机制有哪些?

赵建:我认为,中央政府还是给了地方政府很硬性的要求,对发新债,新上投资项目都有硬性的约束,要求地方精兵简政,要求地方进行结构性的改革。但是,这也不是没有底线,还是要有资金额度去兜住基本的底线风险,比如特别国债会有一些特别的额度分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双方其实还有点博弈的意味,看谁能熬得过谁。

至于化债方案,我觉得能稳住就不错,首先就是熬周期,挺过这一关。化解压力也不能依赖政策,如果政策是万能的,世界上就没有危机了。然后就是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解决不是债务被解决掉,而是整个经济发展起来。如果经济发展不起来,地方债就不能很好化解,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通缩循环。

在长效机制方面,就要回到三中全会的定调里面,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等。

《潜望》:有学者认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下,地方政府还是应该积极作为,不宜过度渲染过紧日子,您怎么看?

赵建:我觉得现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扭曲,它更多的是在口号上渲染过紧日子,但没有在行动上解决实际问题。地方政府说的紧日子这个概念可能主要是财政资金不要浪费,加强成本管理,这个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口号本身就释放一个紧缩的预期。这个不利于当前经济的预期和信心的恢复。比如,政府支出或者公务消费,以及公务员的薪酬收入,这些消费和支出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平均收入和支出的一个基准。政府是投资者也是消费者,公务员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是中国现代经济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让他们过紧日子呢?地方政府可以从体制上、法律上反对浪费的问题,但没有必要让机构和人都过紧日子。

《潜望》:有观点认为,以前中央的宏观政策出台后,地方积极行动,对政策效果有放大作用,如果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财政政策的效果有限。您对财政政策有哪些建议呢?

赵建:财政政策实施有一个财政乘数,政府的投资会有一个拉动作用,把资金投在不同的领域可能创造的拉动效应会不一样,特别是对拉动民营企业积极性的效果不一样。现在财政乘数确实存在下降的情况。

我的建议是要多搞民生财政。第一,中央政府应该把民生相关的事权揽过来,然后中央通过发国债来解决,降低地方政府在民生方面事权和负担。如果地方政府事权过多,然后财权又限制了,那财政肯定难以支撑。

第二,中央应该通过财政资源大力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失业救济,提高医疗水平,这样的话可以提振居民的信心,免除后顾之忧。我认为,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要有一个新的理念,就是不要以为我们的高铁、机场、道路管网这些已经建了很多了,不要以为只有这些才是国家资产,我觉得民心和信心还是一个最大的无形资产。我觉得将来这是我们财政投资的方向,社会保障稳定了之后,消费就起来了,经济会循环起来。

相关阅读:

每月85万租别墅,内地优才带火香港豪宅租赁,租客普遍年龄在40岁左右

2024-08-30 16:30:00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谢照青

编辑 何西

香港政府于2022年10月推出放宽的人才政策,正在给港岛带来各方面的变化。蜂拥而来的富裕优才群体,开始支撑起香港豪宅租赁半边天。

有着香港豪宅买卖租赁超30年经验的中原地产资深董事何兆棠,8月底在香港中环的办公室对腾讯新闻《潜望》描述了一个数据:“香港过去这半年中,超级豪宅的租客中超过一半是新来港的内地有钱人。”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近期香港最贵的两单超级豪宅租客都是内地富豪,其中一套位于香港山顶的别墅,每月租金85万港元——该租客为港府“人才招揽计划”下的内地优才。

“今年这一批超级豪宅的租客中不少是以优才计划过来的。”据何兆棠观察,这些租客普遍年龄在40岁左右,包括富二代和一些企业家新贵。

40岁——他们相较于疫情前在港的内地富豪更年轻。何兆棠发现,新来港的内地有钱人租豪宅的时候更在意隐私和生活方式,“新来这一波内地有钱人在香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有钱,以前内地来港的富豪更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有钱,这个是很大的不同。”

新人们所青睐的区域也有所不同。何兆棠表示,相较于之前内地富豪喜欢的山顶豪宅片区,新来者们更多愿意选择港岛南及浅水湾等片区——在此之前,这片区租客超过70%都是外国人,而现在,说普通话的租客接近一半。

内地人在港排队租豪宅

新富豪们的到来,让香港的豪宅租赁市场缓了过来。在此之前,一些欧美外资公司减少高管派驻以及疫情等因素,导致豪宅租赁市场有些动荡。

莱坊高级董事、大中华区研究及谘询部主管王兆麒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些外派公司高管的减少导致豪宅租赁下降的需求正在被内地富豪填补。

中原地产资深董事何兆棠提供的数据可能更为具体一些。他所覆盖的传统豪宅片区,包括山顶、港岛南区浅水湾等数据显示,每月租金超过8万以上的今年上半年成交约200宗,超过50%都是内地人。

新鸿基地产住宅租赁Signature Homes董事总经理孙伟刚补充了另外一个数据,前来咨询豪宅租赁的客户中,有70%都讲普通话。新鸿基地产是香港租赁市场最大的业主,自持超过3000套物业出租,包括大量的大平层和别墅等豪宅。

以新鸿基旗下半山的传统豪宅小区帝景园为例,现在的租金约8万-18万港元/月。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该小区已经没有空房,想租的人需要排队,这些排队的人超过70%都是近年赴港的内地优才群体。这是香港豪宅市场少有的排队租房现象。

供需关系的重新调整,带动香港豪宅租金的上涨。王兆麒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相较于香港中小型户型近1.6%的涨幅,豪宅的涨幅向来滞后一些,但现在香港豪宅的租金正逐渐上升。

莱坊最新的数据显示,香港豪宅今年上半年涨幅为0.1%。不过,王兆麒表示,香港豪宅租赁高峰期的7月和8月暂未做统计,他预计今年香港豪宅的租赁市场涨幅大约为3%-5%。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香港豪宅(超过100平米)的租金指数为146.4,尽管相较于2018年10月市场高峰期159的租金指数尚有一些距离,但已经接近疫情前2019年底的149.4,也是过去24个月以来的新高。

香港传统豪宅的租赁数据表现更为直观。香港政府最新的的租金指数显示,包括九龙和香港岛在内的核心区豪宅租金指数均有大幅上涨,其中港岛区160平米以上的豪宅涨幅最大,从440涨至500,即13%。

港府招揽人才策略奏效

香港政府的人才招揽计划是香港豪宅租金上涨的重要原因。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所管理的3000多套房中,这一年越来越多新来港的人入住,“得益于香港政府的高才通和优才计划。”

港府为了吸引人才于2022年10月推出放宽的人才政策。港府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高才通计划获批的人数约5.1万,其中约3.6万人已经抵港。与此同时,香港优才计划下,仅2023年,已有10455人获批,这一数据是疫情之前2019年的10倍。高才通计划及优才计划的抵港人士中,超过98%都来自内地。

相对本地月收入2万港元的中位数来说,这些获批的内地高才和优才在港属于高收入群体。香港劳工及福利局今年初的调查结果显示,新来港的高才每月工作收入的中位数约为5万港元,其中约25%收入达10万港元,约10%的人则高至20万港元或以上。

对该群体颇为熟悉的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相较于高才而言,优才的群体相对年纪要大一些,更多是公司高管或生意人,优才群体的年收入整体要高不少。他也指出A类高才和优才是香港超级豪宅的主力军。(备注:高才A类要求在申请的前一年,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币)。

何兆棠透露,他所负责的香港传统豪宅片区中,大多数的内地租客都是新来港的优才和高才群体。这些人约40岁左右,不乏一些富二代、企业高管和生意人。他们大多数都有适龄孩子,需要赴港就读一些国际学校。这也是在临8月底开学之前的几个月,香港豪宅区租赁市场火热的原因之一。

“浅水湾片区比较受年轻有钱的内地人的喜欢。“何兆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是因为新来港的这些有钱人更低调,不太愿意在港暴露自己的有钱身份。他透露称,这和疫情之前内地传统富人在港更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富豪,有很大的不同,浅水湾片区虽然交通不够方便但是安静,且国际学校众多,还有沙滩和海景。

据何兆棠透露,现在浅水湾片区适合年轻家庭的三房和四房暂时已经没有租盘。公开数据显示,浅水湾相对新的豪宅(包括大平层和别墅)租金价格在8-35万港元每月不等。

除此之外,山顶南区传统豪宅依旧是内地相对更有钱的富豪们的心头所好,这一区域以山顶片区别墅为主,租金每月在20-100万港元不等。据何兆棠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这几个月山顶大额租赁成交中,不少租金超过50万港元/月,其中超过70万港元/月的租客都是内地人。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包括寿山村道每月租金85万港元及山顶的每月租金99.4万港元的租客都是新来港的内地富豪。

何兆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现在新来的内地富豪租豪宅和以前用途差不多,即自用或者做会所。不同的是,以前的富豪租客大多走公司账目,现在这些富豪租客都是私人出钱。

在和腾讯新闻《潜望》对话期间,业务繁忙的何兆棠就接到了多个豪宅业主的咨询电话,他们希望在这一波豪宅租赁热潮中加快放盘。其中一个山顶别墅,疫情之前曾经租金高达近200万港元/月,现在业主希望以160万港元/月放盘,以尽快租出。

香港老牌地产商努力获客

想抓住这一波内地有钱人赴港热潮的除了私人业主外,还有老牌的地产商,比如新鸿基地产。

新鸿基地产住宅租赁Signature Homes董事总经理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除了对隐私度的要求外,新来港的内地有钱人对于生活品质和地段也有不同的要求。

公开数据显示,新鸿基地产持有港铁站上盖国际金融中心旁的四季汇、环球贸易广场旁的港景汇、中半山的帝景园及港岛南区的别墅等传统豪宅项目及多个针对Z世代的服务式公寓等3000多套业务,其租金范围从2万至20万港元每月不等。新鸿基地产也是香港租赁市场最大的业主之一。

其中,四季汇是2018年之前内地富豪在港的聚集点,包括不限于Tom网创办人之一冯琦等相对年长的富豪。

何兆棠表示,若是想抓住这一群体,业主需要做些改变来满足他们:比如内地人非常在意房子的新旧程度,香港不少楼龄较大的豪宅需要翻新。

这也是孙伟刚认同的地方。他所在的团队在此之前特意翻新了位于中环半山的豪宅帝景园,随后租金涨了20-50%不等,现在每月租金约8万-18万港元。

孙伟刚腾讯新闻《潜望》透露,新鸿基地产作为开发商,对于翻新工程也很熟悉,帝景园于2年前做了全部翻新,包括室内外的硬件和软件,甚至连大堂都翻新,“翻新至可以出售的程度“,吸引了更多的内地租客。

据他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帝景园的出租率超过90%,剩下的部分还在装修,已经有不少内地人在排队等着租翻新后的房子。

“翻新是过去这段时间超级豪宅业主都想做的事情。“但腾讯新闻《潜望》获悉,这些超级豪宅的翻新成本并不便宜,比如山顶别墅的翻新可能高达几千万港元。

超级豪宅翻新后成功以高价出租的案例并不少。公开资料显示,香港老牌家族南丰集团旗下位于山顶的The Mount Austin别墅四年前月租金约50万港元,早些时候以58万港元放盘迟迟未能出租出去,经过翻新后,于今年第二季度以80万港元成功出租。

除了富豪群体外,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新鸿基地产也看到了更年轻的内地赴港高才群体的机会。

高才(除A类)虽然相较于优才收入稍低,但是按照政府公布的高才中位数收入为5万港元每月,其中超过25%的人收入超过10万港元每月。

孙伟刚认为,这个群体相对比较年轻,更多X世代,更在意生活的便捷性,关注居住环境的配套设施和社交需求。为此,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新鸿基地产将旗下位于新九龙地铁附近的项目TOWNPLACE WEST KOWLOON本舍项目定为人才公寓,租金在2万至4万港元不等,希望可以抓住新来港的高才群体。

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现在该公寓的入住率接近90%,其中超过50%都是内地人,以高才群体为主,大多年龄40岁以下,也不乏20岁出头的学生群体。

粮油巨头金龙鱼:营收千亿利润仅11亿 九成靠套期保值和存款利息

2024-08-29 20:07:13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冯彪 编辑 刘鹏

身居国内粮油龙头地位的金龙鱼陷入业绩尴尬。2024年上半年,金龙鱼营业收入超千亿,但是净利润率仅1%。而且,自金龙鱼上市以来,“赚钱能力”明显弱于上市之前。

金龙鱼曾被资本市场热炒,2020年以25.70元/股价格上市后,股价快速飙升,一度超过145元/股,市值最高峰曾超过7800亿,但现在金龙鱼总市值仅剩1400亿左右,距离历史高点减少了6400亿。

金龙鱼全称益海嘉里金龙鱼公司,其母公司为注册在新加坡的丰益国际,其大股东则是大名鼎鼎的马来西亚华人首富、有“亚洲糖王”之称的郭鹤年及其侄子郭孔丰。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郭孔丰便开始在中国布局粮油、面粉、油脂科技等产业,并且引领了从散装油到小包装油的消费模式变革。

面对大幅缩水的市值,金龙鱼控股股东称再次自愿将首发前限售股份的锁定期延长一年,试图提升投资者信心。然而,如何提升盈利能力的问题仍然待解。

上市后净利润连续下滑,上半年经销商数量首降

2024年上半年,金龙鱼实现营业收入1094.78亿元,同比下降了7.78%,净利润10.97亿元,同比增长13.57%。

不过,在10.97亿的净利润里面,非经常性的收益超过9亿,扣非净利润仅1.6亿元。在合计超9个亿的非经常性损益里面,作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及结构性存款产生的收益为10.29亿。

即便是1.6亿的扣非净利润,已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超10倍,因为2023年上半年金龙鱼的扣非净利润仅1442.7万元。

在金龙鱼过往的业绩中,非经常性损益金额较大。对此,金龙鱼的解释是为了减小原材料价格和汇率波动等因素,公司使用期货、远期外汇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如果不考虑套期保值的非经常性损益,从金龙鱼的经营性现金流来看,同样波动很大。今年上半年,金龙鱼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6.3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07.33亿元,同比降幅达到84.76%。

实际上,自金龙鱼上市以来,多年均存在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上市之前的2017 年、2018 年及2019 年,金龙鱼营业收入分别为1507.66 亿元、1670.74亿元和1707.43 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2.84 亿元、55.17 亿元和55.64 亿元。

2020年上市当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对餐饮业的冲击,以及大豆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是金龙鱼创下1949.22亿元营收和超60亿元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达到87.92亿元。但是自此以后的几年,金龙鱼的经营规模虽然在增长,但是“赚钱”能力却连年下降。

从2021年到2023年,金龙鱼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262.25亿元、2574.85亿元、2515.24亿元,但是净利润却分别为41.32、30.11和28.48亿元。2023年的净利润较上市当年的高光时刻已经“腰斩”,净利润率从上市前的3%以上,降至上市后的不足2%。

此外,金龙鱼的毛利率近年下降明显。2020年,金龙鱼毛利率超过11%,但是2023年已降至4.83%,今年上半年回升至4.9%。与其它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相比,金龙鱼的毛利率也偏低,比如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毛利率超过30%,中粮集团旗下主营粮油加工的中粮科工毛利率超过20%。

对于上市前后业绩的波动,金龙鱼对腾讯新闻《潜望》解释,因为受原材料价格波动、消费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利润有所波动。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金龙鱼的经销商数量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减少。2020年上市至2023年以来的经销商数量分别为5097家、6121家、7768家和8722家。今年上半年减少了465家经销商至8257家。

对于经销商数量下降,金龙鱼回应称,这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会持续对经销商进行相应评估,对部分合作意愿不强、业绩长期较差的经销商进行优化,其中也有梳理合并同一个经销商存在多个户头的情况,经销商数量的变动对公司业务没有造成影响。

价格下行挤压利润空间,央厨项目仍处于业务初期

在金龙鱼的业务分类中,包括米面油在内的厨房食品占比最大,而该业务受原材料价格的影响也最为明显。今年以来,大豆等粮油原材料价格处在下行过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大豆(黄豆)价格在4800元/吨左右,今年6月已降至4500元/吨左右。然而,对于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对于金龙鱼的利润却并不一定是利好。

具体而言,金龙鱼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上半年金龙鱼的厨房食品销量同比上涨,一方面受益于原材料成本的下降,零售渠道的产品的毛利率及利润同比增长;但是另一方面,价格下行挤压了餐饮及食品工业渠道产品的利润空间,其中面粉业务由于市场需求不振、竞争激烈及副产品价格低迷,导致面粉业务亏损。

近年来,为了摆脱米面油业务的同质化激烈竞争,金龙鱼试图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提升盈利能力。比如,金龙鱼向下游的调味品、日化、中央厨房园区等业务发展,进一步将下游食品加工与上游农产品加工结合,做综合性的食品加工企业。

金龙鱼近年重点布局中央厨房项目颇受市场关注,在央厨生产园区内,金龙鱼既自己加工中央厨房产品,也引进其它中央厨房加工企业。

对于中央厨房业务当前的进展及是否实现盈利,金龙鱼回复腾讯新闻《潜望》时表示,目前央厨项目仍处于业务初期,但公司央厨园区的业务模式仍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运输、销售等各项运营成本,所以长远来看对央厨园区业务充满信心。

目前从金龙鱼的分业务毛利率来看,厨房食品和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的毛利率分别是6.86%和1.01%。

但是被列入其它业务分类的毛利率高达22.61%。金龙鱼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其它业务个体包括中转收入、能源销售收入、废弃材料收入和备件销售收入等,虽然毛利率较高但是占比很小。

上半年超105万家餐企倒闭,海底捞张勇设“五虎将”冲向火锅之外

2024-08-28 07:29:47

划重点

  1. 任正非说,将军都是选拔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但张勇把海底捞很多服务员培养成了将军。

  2. 张勇的观点:不要和基层员工谈情怀,要和基层员工谈利益。只有把员工照顾好,员工才会照顾好顾客。

  3. 调教高管:张勇到门店视察,发现一个包间没有空调,客人吃饭时明显热得很。张勇就让所有相关高管在那个包间住7天,体会客人的感受。

  4. 海底捞行事风格:收到指令先开枪后瞄准,打了再说。反正打100枪自然就准了。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徐昙

编辑 刘鹏

2024年,是餐饮业尤为困难的一年,上半年倒闭了约105万家餐饮企业,接近2023年全年倒闭餐饮企业的总量(据天眼查数据)。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饮企业还能怎么活?

8月27日,海底捞公布了2024上半年财报,营收214.91亿元,同比增长13.8%;核心经营利润27.99亿元,同比增长13.0%,收入与核心经营利润创历史新高。凭什么海底捞能走出一条逆势增长曲线呢?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推出了一个高级管理团队“运营五虎将”,分别是副总经理,产品委员会主任,执行董事宋青;副总经理邵志东;轮值COO苗喜庆;创业委员会主教练,焰请烤肉铺子品牌创始人杨华;海底捞营销部长兼大区经理张关平。他们将在创业机制、产品创新、供应链保障、运营协同、营销支持五大领域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和公司整体发展。人的调整则意味着顺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的调整。

虽然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海底捞这辆车只能由我驾驶,谁也别跟我争方向盘,谁争谁下车。“但是从2020年成立决策委员会,2021年把CEO岗位让渡给杨利娟后,张勇已越来越放权。

张勇的大徒弟,最得力的干将杨利娟转向海外业务,被委任为特海国际CEO。6月份,海底捞新的CEO苟轶群接替了杨利娟的职位。

杨利娟的特点是杀伐果断,2021年,海底捞遭遇了30年来41.6亿元的历史性亏损,被打进了ICU。过去三年的战略落到执行层面就是“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是由杨利娟来完成的。核心词就是铁腕关店、制度调整、组织架构变革。

海底捞现阶段的战略规划被设定为“红石榴计划”,即多品牌战略。比如海底捞新创品牌焰请烤肉、小嗨火锅、五谷三餐、苗师兄香锅等。

新任CEO苟轶群也是老臣,2002年加入海底捞,曾任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负责人、供应链及采购负责人,从其主导创立过“创业创新委员会”和“数字化运营委员会”,以及从事过投资业务看,他现在的任务是带领五虎将推进“红石榴计划”。海底捞进入了多品牌管理,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阶段。

图说:海底捞历年门店数量与翻台率数据。

不认同“双手改变命运”的,再优秀也不要

海底捞从市场低谷翻身成功,从根子上说,仍然取决于张勇设计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双手改变命运”。张勇有他独特的培养方式,最终打造出了忠诚度极高、信奉“双手改变命运”的团队。目前的核心管理团队,可以说是“双手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

张勇说,管理层第一就要选拔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才。不赞同核心价值观“双手改变命运”的,再优秀也不要。

“运营五虎将”中,宋青、杨华、苗喜庆、张关平都是海底捞从业超过17年的元老。他们大多和张勇一样,学历不高,都是从门店服务员干起来的。最初,这是企业成立早期高管们的自然成长经历,后来,张勇把这个传统变成了制度。就是哈佛、耶鲁等藤校毕业的进海底捞,也要去门店做服务员历练。因为海底捞从火锅衍生的供应链等所有业务,最终都是服务门店的,不了解门店,无法作出最准确的决策。

此管理团队只有邵志东是2010年空降到海底捞的外部高管,曾任人力资源主管、信息技术、轮值COO等职位。刚到海底捞就经历了一场冲突——秋裤事件。

2010年4月1日,拥有计算机硕士、人力资源博士学位的邵志东入职海底捞,创办海底捞大学(企业培训中心)。11月入秋的时候在北京郊区举办了一场优秀领班培训。当时天气转凉,又在山区,员工都很冷。副总宋青觉察后马上张罗给每人买了一条秋裤,第二天就分发给了大家。邵志东对这个行为很不理解,虽然给员工买秋裤没错,但是按程序应该知会海底捞培训负责人来操办,怎么能直接出手不按流程办事呢。

两人为此事产生的冲突甚至闹到了张勇那里。最后的结果是每人各打50大板,买秋裤的钱两人各自承担一半。

这次冲突更像是原生土壤培育出来的干部和空降兵的一次冲突,是外来文化和原生文化的一次冲突。宋青谈到此事也认为,“这件事是两批人磨合的爆发,是两种人的结合。”

宋青几乎是海底捞原生文化培育出来的代表。2000年18岁就进入了海底捞,最初在西安店做服务员,采购员。在西安冬天寒冷的早晨去菜市场买菜,因为细心挑拣触怒过摊主。

西安店是海底捞走出四川的第一站,张勇和杨利娟几乎是宋青最早的师傅,后来每个阶段,都有师傅手把手地教,包括梳理供应链的架构,送她去商学院学习。直到她出任供应链负责人。

“不能让员工冻着”“马上行动”,几乎是土生土长的海底捞干部的行事风格。但现在宋青认为,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人必须要有流程规范的约束。

邵志东和腾讯新闻说,目前海底捞的高管有两类人,一类可以比喻为“走干讲”的代表,一线服务员干起来的,行动力特别强,执行力特别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更深刻,这是烙印在他们血液里面的,敢打、敢拼的,是很典型的一群人。

另外一群人是“读写想”的代表,不是从服务员干起来的像我这样为代表的一群人,想得会更多一些,行动力慢一些,但是系统化思考要更完善。这两类干部在认知上,或者做事方式上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海底捞的高管团队就是在这样的磨合当中逐渐调整的、逐渐融合的。

一般来说,空降兵到海底捞有较大“体感适应期”。邵志东说,海底捞有一个典型特点,今天说完了明天就干,明天就要结果。最初,我一直徘徊在开枪和瞄准之间,到底是先开枪还是先瞄准,我们的习惯肯定是想好了再干,哪能上来就干?这件事情在我刚来海底捞后困扰了我两三年的时间。我们的习惯是先瞄准。但是海底捞的习惯是收到指令先开枪,打了再说。反正打100枪自然就准了。

2012年4月,邵志东在加入海底捞两年后,被委派为海底捞北京四店店长,店里120多个员工,50对夫妻。邵志东说,我职业生涯从未管过这样一群人,批评老公,老婆可能会不高兴。不但要管业务,还要揣摩人心。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海底捞的必修课。

他认为:“张大哥的用人风格就是这样,他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应该补一线的课,所以让我做店经理。”

做了一年多店长后,邵志东又轮岗各个业务板块,在北京推出海底捞首家智慧餐厅,主管人力资源部、信息部,做北京区域教练,轮值COO,到如今的集团副总。他感触颇多:“洞察人性,我学了十年”。

不要和基层员工谈情怀,要谈利益

张勇选干部,有几个衡量尺度:第一要爱海底捞;第二是业务熟练;第三是洞察人性。

热爱自己的企业几乎是所有公司对员工的倡议。但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对海底捞的观察有两点:利益驱动+对公司深深的归属感。

张勇有一个观点,不要和基层员工谈情怀,要和基层员工谈利益。落到实处,就是及时激励,不吝惜给钱。

轮值COO苗喜庆出身河南农村,有苦难的童年经历,10几岁就辍学在西安打工。2007年到海底捞的原因,是海底捞服务员的工资是800元/月,比他就职的酒店多了200。到海底捞的第一个月,因为工作努力,拿到了800元+150元奖金,他非常高兴。

三个月后,苗喜庆做到领班,月薪涨到了1500 以上。九个月后,他做到了大堂经理,月薪涨到3000 多块钱。5年时间,他升任店长,工资达到8000元/月。在2012年,远超同行。近年,海底捞店长的月薪曾上过热搜,基本工资+本店分红+徒弟店分红+徒孙店分红,极为优秀的店长年薪接近200万。

那时候,苗喜庆觉得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苗喜庆对腾讯新闻说,“其实一直认为自己做得非常不好,但是公司一直给机会、给平台,直到现在做轮值COO。”

2012年,苗喜庆在升任郑州四店店长前,还是实习店长。店里发生了一场火灾,造成了255万元损失。他认为店长转正的事肯定黄了。但是此事在公司内部做了通报后,还是让他做了店长。一次在泰国奖励优秀店长旅行,他不巧坐在张勇旁边,张勇问他是谁?他说郑州四店店长苗喜庆。张勇说,喔,就是那个失火的店长。苗喜庆吓得愣在原地。

后来,苗喜庆总是能从店长——家族长——优秀大区经理中脱颖而出。苗喜庆认为,对公司非常感恩,是因为海底捞能承担成本巨大的试错和对高管信任。

信任也是创新驱动力的一种。海底捞营销部长张关平,2006年20岁加入海底捞,从传菜员做到店长、家族长、大区经理,目前兼任营销部部长。他正在设计一套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客群的营销方案,试图成为通用型模版。“海底捞的1000多家门店能有1000多种玩法”,“店经理只要不违反红线,就应该放开去跑”。

海底捞如何培养干部

任正非曾说,将军都是选拔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这也是一些商学院教授的观点。

但张勇不一样,他认为人是可以培养的。海底捞的诸多高管,几乎都是张勇一手调教的。

他最常规的做法就是让高管到不同的岗位上轮岗,所谓“一岗多能”,同时督促高管去做创新的事。比如西安片区的统筹教练杨华,自1999年入职以来,担任过店经理、小区经理、大区经理等,目前是海底捞创业主教练、子品牌焰请烤肉铺子的创始人。

2020年,海底捞首次提出多品牌战略,动员所有的统筹教练在内部进行二次创业。杨华很不想打破目前的舒适区。

张勇了解诸多高管,对杨华这样讲:“一定要让自己舒服,不行就回来继续当统筹教练。”这句话对杨华反而像个刺激,她做事的劲头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人的本性是不想改变,逼着员工不断尝试改变,才能激发员工潜能,从而带来业务的日新月异。

杨华和腾讯新闻说,“张大哥会在每一个阶段,推荐我们读不同的书。比如我做普通员工时,推荐我读《致加西亚的信》,使命必达;我做领班的时候,推荐我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讲危机意识;我做店长时,推荐的是《一分钟经理人》;当我做到大区经理时,推荐的是《人性的弱点》,以及杰克韦尔奇的管理书籍。这种推荐是不间断的,他就像一个班主任,也像一个校长。”

后来,杨华又上了三个商学院,西安交大的商学院,北大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像许多海底捞高管一样,在经历多年实战后,公司再送她们到商学院补理论课。

但大多时候,张勇都是“现场指导”,在现实中纠错,矫正管理层对顾客的认知。

杨华讲了一个记忆深刻的例子。有一次张勇到西安的店里视察,发现一个包间没有空调,客人吃饭时明显热得很。张勇就让所有的相关高管在那个包间里住 7 天,体会一下客人的感受。于是这些高管,白天上班,晚上就在炎热的包间里睡觉。

通常,张勇到门店,并不问“最近生意怎么样?”而会问“员工住的离店有多远?”“吃的几菜一汤?”“宿舍是否干净?”。

这其实是张勇从创业时就摸索出的理念,只有把员工照顾好,员工才会照顾好顾客。

杨华说,张大哥纠错时,像个严厉的家长。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一手抓员工,一手抓顾客。

这两个维度最终落实到了海底捞最基本的考核。海底捞对门店并不考核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而是员工努力度和顾客满意度,实行ABC三级打分制度。这似乎不可思议,但海底捞的考虑是,如果考核门店的利润指标,门店就会消减成本,开源节流,反而妨害了顾客体验。

张勇和高管还是谈情怀的。杨华说,张大哥会在一个非会议非正式的场合和高管们聊天,谈理想,谈感情,什么都谈。还是很开心的。

基于多年来这种从业务到精神上的指引,整个管理团队对“张大哥”绝对信任,“张大哥”就像海底捞的最强大脑,通常每半年或一年,他会指定一个方向,然后领导班子就奔着这个大方向,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把“张大哥”的愿景落地。

多品牌组合业态迎合新消费趋势

过去三年,杨利娟完成了阶段性使命,就是逆风翻盘,不但让海底捞活了下来,还在 2023年以经营收入414.53亿元,净利润44.95亿元,创下了成立30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关店,提效,控制蒙眼狂奔高速开店寻求更理性发展。但是由此也暴露了一个现实的矛盾,“双手改变命运”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海底捞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扩张减速,增长空间变小,又如何让员工双手改变命运呢?

同时,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海底捞单一主品牌是否能承担应对当下消费现实、持续发展的需求。

所以未来几年,海底捞将不断寻求业态升级,多元化发展,甚至放开加盟。开创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海底捞孵化了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火锅、苗师兄香锅等品牌,正在形成烤肉、快餐、中式正餐等多种组合业态。

2023年12月29日,海底捞旗下的首家“焰请烤肉铺子”在西安开业,开业首月就实现盈利。

焰请烤肉创建者杨华分析,认为烤肉这个模型是成立的。第一,年轻人喜欢;第二,烤肉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烹饪方法,能够被全球消费者接受,无论中日韩,还是欧美,都吃烤肉,而且一定程度上,消费者对烤肉有近乎成瘾性的消费习惯;第三,这个赛道至今没有真正的头部品牌;第四,能够跟海底捞供应链高度契合,能够嫁接得住海底捞强优势的一条赛道。

基于这几个判断,“焰请烤肉铺子”在义乌、南京、杭州的几家店也实现了盈利。

2024年3月,张勇到西安考察焰请烤肉铺子,提出了“多管制”的理念,旨在将焰请的人才体系与海底捞的资源进行整合。

杨华描述那时的感受,“像一下子插上了翅膀”,他笃定,“在海底捞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人才输送管理体系和利益分配体制的支持下,这场战役一定会打赢。”

小马宝莉卡成孩子间硬通货,直播拆卡半年狂揽2.78亿

2024-08-16 08:04:26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杨适 编辑 刘鹏

“我家小孩大概每个月都会买两三次卡,有时候一整盒买,有时候小包的,一个月会花三百左右。”白女士(化名)向腾讯新闻《潜望》透露。白女士的女儿今年八岁,是“跟她姐姐入坑”,已经“玩了一年多”。

让白女士女儿痴迷的卡牌,为当下在孩子间流行的小马宝莉卡——正如90后的水浒武将卡和00后的泡泡玛特一样,10后也有自己的“盲盒”,小马宝莉卡是国内企业“卡游”拿到孩之宝授权后制作的卡牌“盲盒”。

而这样一个动漫IP的流行程度,已远超圈外人的想象。小马宝莉卡有不断更新的丰富卡池库和复杂的卡牌稀有度梯级,需要玩家通过购卡、换卡不断收集各类稀有卡,拓宽自己的卡池。

若真想要“毕业”(卡圈术语,指集齐所有稀有卡),白女士女儿每月三百的消费,远远不是卡圈的上限。据传前段时间一张小马宝莉的“紫悦”卡被拍出了16万元天价,而互联网上还流传着一张25万元小马宝莉卡被售出的截图,这显然已经超过了正常未成年人的消费能力,也超过了合理的定价区间。这样的传言尽管随后被澄清,但映射出卡牌二级市场的种种乱象。

小马宝莉卡单店月销百万件成孩子间硬通货

粉色包装的小马宝莉卡牌盒早已牢牢占据文创和潮玩店的C位,吸引路过的小孩哥和小孩姐。店内店外不时还能听到小孩向长辈索要小马宝莉卡的声音。

买卡也有专门的术语,有小包“单抽”(卡圈术语,指按包购卡),通常花2-10元便可购得一份容量5到6张的卡包,单包价格越高自然越容易开出稀有卡;也有需要花几十乃至上百的价格直接豪气“端盒”(卡圈术语,指整盒购买小马宝莉卡),价位不同盒中卡包种类、数量亦有差异。

按照盲盒类产品的规定,每个卡包背后都会标注该类卡包各稀有度卡牌的产出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花钱抽卡一无所获的情况。但稀有卡之间亦有梯级之分,如果想要获取稀有度最高或特定的某张卡牌,依然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

如果开出的稀有卡牌是自己已有的,这时找到小马宝莉卡同好“互通有无”就是一个低成本的集卡好方式。“我觉得TCG(Trading Card Game集换式卡牌)这样的玩法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很容易在小孩子之间流行开来。”资深卡牌玩家小浩告诉腾讯新闻《潜望》。他从小学起就入坑了“游戏王”,一款基于日本同名动漫IP的集换式卡牌游戏。

小浩提到,“我小时候就会去校门口抽游戏王卡包,收集‘黑暗大法师’(游戏王里的稀有卡),拿自己多余的卡牌去和同学换自己没有的稀有卡。”在他看来,小马宝莉卡只是“换了个皮的游戏王”,IP和受众变了,但核心玩法依然一样。

与“海贼王”和“游戏王”等战斗类动漫的衍生竞技卡牌不同,潮玩行业从业者东哥表示,小马宝莉卡是“纯收藏向”,不具备战斗属性,不需要学习游戏规则,“恰恰这样,它吸引了众多低龄用户和女性用户。”

精美的卡牌不仅能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还是一种“社交场所”,东哥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艾瑞咨询的《动漫二次元人群营销价值白皮书》中提到,以社交为目的的消费已成为中国年轻群体消费的重要驱动力,消费成为年轻群体彰显自己爱好和吸引同好的重要方式。

白女士对此感受颇深,“同龄孩子都在玩儿,如果她不玩儿可能就没共同语言了。”小孩子既是用户,也是小马宝莉卡“最尽职的推广大使”。

腾讯新闻《潜望》在向多位商家询问小马宝莉卡的行情时,都得到了相似的回复,“卖得好”,“受小孩欢迎”。据报道,一些文创店一周便能卖出上千包小马宝莉卡。小马宝莉卡的“火”已经从文创圈“烧”到了小区超市。白女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以前小区超市都没有小马宝莉卡,后来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问,所以现在也开始卖了。”

“卖得最好的就是小马宝莉卡。”一位卡牌玩具的经销商告诉腾讯新闻《潜望》。这位经销商在7月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给自己的卡片生意做推广,短短一个月时间已经吸引了近五百人进粉丝群“拿货”。

线下店铺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收集欲,在淘宝卡游官方店,两款小马宝莉卡包月销量破十万。除去官方渠道外,某宝上月销破万的小马宝莉卡单品比比皆是,有的店铺小马宝莉卡月销量甚至达到了百万+。据经销商透露,批发价在原价的五五折,而如果体量够大,还能直接和卡游议价,这意味着还可能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直播拆卡半年狂揽2.78亿

巨大的商机吸引来更多人入局,他们不满足于线上线下静态的售卖,将卡牌与直播联系起来。

但简单地“吆喝”难以长期吸引青少年光临,为了留住她们的目光,“拆卡”直播应运而生。所谓拆卡直播其实就是主播把消费者线下购卡、拆卡的场景搬进直播间,消费者点名某卡包,主播现场替消费者拆包验卡后再邮寄发货。

这类直播间的搭建成本极低,在自己家里隔出一个空间即可。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个标签打印机外加一些灯光陈设,一个亚克力材质的架子展示卡牌和卡包,一些廉价花饰作为装点,直播间就搭建好了。直播员甚至无需露脸,只需展示双手在镜头前拆卡的过程即可。

然而简单乃至有点简陋的风格并不会阻拦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卡游相关产品在抖音的销售额就达到2.78亿元(含各类卡牌),仅次于潮玩巨头泡泡玛特。如果算上女性用户居多的小红书,卡游的战绩将更加夸张。

这样的辉煌显然离不开直播拆卡玩法的加成。有知情人士向腾讯新闻《潜望》透露,普通一点的拆卡主播单月收入就能达到两到三万元,而厉害的则能达到四到六万元。一些拆卡直播间甚至是夫妻店,主播在镜头前直播,妻子在幕后负责进货、打包、剪辑视频等,可以说是无需额外人力成本。

蝉妈妈数据显示,某音一位160w+粉丝的拆卡主播近一月的直播销售额在100w-250w区间。而在该平台,能达到百万级销售额的主播并不止个位数。虽然,这样的战绩和动辄GMV破亿的美妆直播相比的确不值一提。但要知道,集换式卡牌的单价、受众和美妆同样也不在一个数量级,能爆发这样的销量不可谓不夸张。

作为一个潮玩行业创业者,阿松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从前年开始就开始做直播拆卡这个项目,做的第一个账号首月就破百万GMV,也是行业最先开创“加菜”玩法的,现在他已经拓展到了三十多个直播间。

而他提到的“加菜”正是一种目前已经被某平台明令禁止的玩法,即通过以小博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下单。今年2月,抖音电商平台发布《关于直播间拆卡涉赌专项治理公示》,其中指出部分达人在直播间拆卡存在涉赌行为,具体表现为通过拆低价卡命中稀有卡或拼图卡等,诱导消费者继续拆卡,直至命中高等级卡奖励,使拆卡行为成为赌博套利方式。针对拆卡过程中出现的“加菜”“实物奖励”等行为,平台将视其为以小博大的涉赌行为,对违规店铺及达人进行清退、扣除所有违规所得等处罚。

据业内人士透露,卡游目前正联合多平台进一步协商完善相关直播规范。但是,“拆卡”直播这一直播形式并非小马宝莉卡一家独有,且各平台大量涌现的个人直播账号,卡游作为产品生产者亦是鞭长莫及。

腾讯新闻《潜望》发现,“数小马”,“躲小马”,“叠叠乐”等玩法仍然在部分平台直播间盛行。以“叠叠乐”为例,消费者购买卡包后由主播代拆,拆出特定级别稀有卡可赠卡包,且若赠送卡包仍满足条件还可免费续包。一些主播甚至专门为觉得自己运气差的消费者设置了“非酋”玩法,只要没开到稀有卡就可以持续免费开包。

谁在疯狂为这些主播们冲业绩?尽管目前大多数直播间会把“禁止未成年人下单”的标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标语并不能浇灭所有未成年人的热情,商家也难以逐个确认屏幕背后消费者的真实身份。某种程度上讲,禁止未成年的提示其实也是商家的自我保护。

未成年人拆卡后不满意卡包质量请家长退款是许多主播面临的难题。因此,一些主播会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消费者,下单默认消费者是经过家长同意的未成年人或成年人。一位小红书的拆卡主播甚至特地在主页贴出“检讨”警告,来劝退未成年消费者。

投机者炒作天价单卡亟待规范

来直播间“以小博大”的不仅有好奇尝试的未成年人,不少成年的卡圈玩家也在二级市场真金白银的高价鼓动下买卡“投资”。

尽管报价达六位数的天价单卡有炒作之嫌,但据了解,价格破万的稀有小马宝莉卡在二级市场上也并非没有,单卡价格达三位数乃至四位数者则更多。通常来说,这样被用来在二级市场上售卖的卡片有精美的塑壳封装,上面还有9.5或者10之类的评分。

这样的评分是卖家付费送至卡圈公认的一些评级机构进行。这些机构将会根据卡片的印刷质量、磨损程度等评分,经评分后,这些卡片才能“麻雀变凤凰”,成为真正的“收藏品”。

在小马宝莉卡爆火之后,这些卡牌评级机构也跟着赚得盆满钵满。主业是鉴定古钱币的保粹评级甚至都凑上了热闹,开通了小马宝莉卡的评级业务。

诸如PSA、CGC等这些机构的评级服务并不便宜。据了解,一家圈内知名卡牌评级机构的服务价格分别为普评19.9元/张,限定标29.9元/张,快评39.8元/张三档,这样的价格已远远超过了单张小马宝莉卡本身的购买成本。

高额的评星价格后是高额的回报。该机构的内部人员向腾讯新闻《潜望》透露,虽然评级机构不直接参与二级市场,但据他了解,一张较为稀有的卡经他们评级之后“品相稍好一点的价格成千上万的都有。”虽然没有具体透露他们机构的业绩,但这位内部人员表示,“行情很不错,经手的单卡在二级市场价格上千的数量不少。”这样的表述或许有推销自家服务之嫌,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情况的侧写。

在提及小马宝莉卡在二级市场的热潮时,潮玩创业者阿松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可以闭眼囤货,没啥跌的。”从业者东哥则向腾讯新闻《潜望》透露,他听说有十余家经销商在某IP的卡牌里投了上亿元,严格控货,将一些单卡价格炒至上万元。然而这样的江湖传言真实性有待考证,毕竟经销商的核心诉求是销量的提升而非单卡价格走高。有业内人士认为,网上疯传的16万单卡应该是有别有用心之人刻意炒作,意在制造出“火热”的假象,以吸引不明所以的投机者入坑炒卡,进而“弄假成真”,从中赚取差价。

这样的操作有一定风险,因为热度滑落后,卡牌本身作为一个印刷品的价值并不高,且卡牌贬值的事情在卡游代理的IP中已经发生过一次。

上一个被卡游捧红的卡牌IP是奥特曼,瞄准的依然是未成年。公开信息显示,卡游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9个月的营收都主要来自集换式卡牌,分别为21.70亿元、 39.30亿元、 16.75亿元。

可以发现,在2022年卡游的集换式卡牌业务达到了巅峰,其中奥特曼卡功不可没。根据IP持有方圆谷披露的数据,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一年间它在卡牌品类的收入,同比大幅下降69%,而其中主要就是与卡游合作的奥特曼卡。根据一位业内人士描述,奥特曼卡的行情是在去年6、7月份开始“崩盘”,二级市场上曾经66666元一张的高罕卡现在只要666元,缩水了100倍。

而在这之后就是小马宝莉的爆火,从业者东哥说,“奥特曼不行了,才有了小马宝莉的火热,一个IP接一个IP,反正卡游手里授权的IP多。”

卡游的秘诀不单单是IP,还有集换式卡牌这一玩法本身。灼识咨询报告显示,卡游集换式卡牌销量领先,占据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1月,卡游正式向港交所递表,寻求在港上市(但据港交所信息显示,卡游于年初提交的上市申请已于近日失效)。根据卡游招股书,以商品交易总额计,2022年卡游在中国泛娱乐玩具行业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3.1%,而第一则是家喻户晓的乐高。换言之,如果单看集换式卡牌这一细分领域,卡游是绝对的第一。

卡牌虽小,但市场绝对够大。相较于国外球星卡等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成熟市场,中国的收藏卡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增速喜人。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收藏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收藏卡消费者规模433.3万人,同比增长37.8%;中国收藏卡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42.1%。预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来到276.6亿元,仍然保持三成的同比增速。

而卡游是较早入场的玩家之一,其官网显示卡牌产品合作IP包括《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蜡笔小新》《初音未来》等共计30余个。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卡游一劳永逸的依仗。据了解,卡游目前也在自行开发自有IP,如《卡游三国》,销售额已达数亿元,近期也会推出《金庸侠客令》等知名IP的卡牌产品。有媒体分析,在现有授权IP到期后卡游能否以有利的价格续约,以及手中自有IP的成长程度都将成为卡游未来不确定性的来源。此外,还有许多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例如同样开发奥特曼IP卡牌的A股上市企业华立科技,拥有《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全职高手》等多个顶流国产IP的集卡社等等。除了来自国内的劲敌,暴雪卡牌游戏炉石传说的回归以及迪士尼推出自家卡牌游戏的消息,或许都将影响卡牌这一市场的格局。

事实上,腾讯新闻《潜望》在多个小马宝莉爱好者的群聊中都发现有吆喝“出卡”的声音,点进叫卖者的社交媒体主页,能看到诸如“毕业”“退坑”的信息。而在闲鱼上,还能看到不少家长们操持起了帮孩子处理“过气”卡牌的业务。

白女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有时候抽到好卡,我们也挺开心,虽然不知道这个卡到底能用来干嘛,我感觉随着长大,可能很快就不玩儿了,进入下一个坑……”

香港老牌家族和新兴基金盯上了新蛋糕:内地学生撑起一个500亿的市场

2024-08-15 08:18:18

作者:谢照青

编辑:石丁

出品:腾讯新闻《潜望》

房租的持续上涨,让在香港生活的不少人措手不及。

过去两个月租房的经历,让谢渺(化名)感受到了久违的紧迫感。5月初,她开始看房,陆续看了大概十套后,最后于7月初才敲定了。“看中的房子要么涨价太多,要么刚看中的、过几小时就被别人签约了。”谢渺说,她于去年获得高才签证,今年夏天首次赴港工作。

和她一样感觉“一房难求”的还有8月底即将赴港读研的Chenchen。她7月中旬来到香港看了一套房之后,在中介的“催促”下,就速度签约了。因为大家担心租金越往后越高,而且可选的房型也越少,毕竟在四五月份她的同学们已经陆续完成了租房的准备。

自今年2月以来,香港住宅物业房租一路上扬。中原地产数据显示,7月底,香港租金指数为122.21,连升了5个月,创了过去57个月的新高。这一指数已完全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了,与2019年10月的122.63接近。

在写字楼等商用物业租金、以及各类房价持续低迷的时候,住宅物业房租上涨正在成为香港地产行业的一个新亮点。

内地学生涌入香港:租金暴涨,租房靠抢

香港房租上涨的趋势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自2023年1月疫情通关后,香港房租只在去年6月和2023年底微调外,其他时间都一路上扬,尤其是近三个月平均涨幅超过4%。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杨明仪指出,租金上涨和往年一样,暑假季节性的上涨。这是因为,不少家长随着孩子升学或转学等考虑换租。她表示,租金上涨最根本的原因则是需求大增,导致租赁交易上涨,由于市场可出租楼盘并未增加太多,租金自然会上涨。

“内地人涌入香港可能是今年租金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原地产沙田副区域经理伍锦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里的内地人,包括赴港读书的内地学生和高才优才等,后者是港府为了吸引人才于2022年10月推出和放宽的人才政策。

港府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高才通计划获批的人数约5.1万,其中约3.6万人已经抵港。与此同时,高才通计划下有近2.1万名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子女已经来港。这些孩子可在港就读。高才通计划下的抵港人士超过98%都来自内地。

这意味着,高才通计划下,现在至少有5.7万名内地人陆续抵港。伍锦基表示,这些新抵港人士不少人选择新学年为孩子赴港插班入学,而9月就是新学期的开始,这也是不少内地人赴港租房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香港政府在去年10月施政报告提及,香港政府资助的8所大学的非本地学生招生额度自2024年-25年学年开始,从20%提高至40%。在此之前,香港的大学每年可招生的非本地学生约3000个,今年下半年开始翻一倍至6000人。

据腾讯新闻《潜望》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香港22所非政府资助的院校或部分自资院校也在陆续扩招,包括香港珠海学院,香港都会大学及岭南大学等,从内地招生约4000人,其中岭南大学自资学生超过70%来自内地。这些学校相较于其他政府资助的学校而言,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并不需要英文成绩或中文授课等,备受赴港的部分人士青睐。

一位今年计划申报香港都会大学的内地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她于去年底由中介协助提交申请,但是并未被录取。“竞争过于激烈,我已经工作超过15年了,现在拖家带口,并没有精力准备高门槛的其他学校。”

她后来想办法办理了受养人身份赴港,计划带着孩子在港插班就读。

今年即将赴港就读近1万人、获批的5.7万高才及其受养人陆续抵港等,都成为了过去这段时间香港租房市场的主力军。

伍锦基表示,除了香港本地人因为持续高息暂停买房计划转而租房外,赴港的内地人确实推升了住宅的租赁需求,以至于租盘供不应求。公开数据显示,香港本地最大的租赁平台中原地产的租盘数量现在大概1.1万个,相较于去年减少了10%。

过去的这个7月,公开数据显示,香港租赁市场成交2900套房,按月增长了20%。截至7月底,香港今年租赁成交了1.4万套。

新鸿基地产住宅租赁Signature Homes董事总经理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新鸿基地产旗下的3000多套房出租率超过了80%,其中位于南昌地铁附近的“本舍”备受内地赴港高才和相对高购买力的学生喜欢。该楼盘的租金在2万-4万港元每月不等。新鸿基地产是香港租赁市场最大的业主。

新鸿基旗下半山的传统富豪小区帝景园在疫情翻新后,现在租金涨至8万-18万港元每月。孙伟刚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该小区现没有空房了,想租的人需要排队,这些排队额人超过70%都是近年赴港的内地优才群体。这是香港租房少有的排队租房现象。与此同时,新鸿基地产旗下位于北角的住宅海璇,5月才对外放盘,内地租客超过70%。

中原地产沙田副区域经理伍锦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就他管辖的沙田区的租金在过去几个月涨幅接近10%,其中尤其是聚集了城市大学和中文大学的小区,比如名城及第一城等租金的涨幅更高一些。

就他了解的情况而言,涌入香港的学生租房高峰期在6月和7月,当时在上述两个小区的抢房情况比较明显,现在8月过来租房的内地学生大多都不看房直接签约了,因为临近开学且房源更少了。不过,伍锦基认为,随着8月底学生陆续开学后,香港租赁市场会在9月开始回调——这也是香港往年的租赁市场常态。

内地学生在香港撑起一个500亿的市场

新学年开学之前的几个月,香港的房租普遍会上涨。今年的涨幅相对来说,则要比往年高不少。仲量联行香港资本市场负责人陈国章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除了高才和优才赴港外,内地学生涌入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今年香港的大学扩招后,更多内地学生赴港读书。

和内地大学为学生提供住宿不同,香港的大专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床位数量非常有限。据仲量联行发布的《解锁私人学生住宿市场增长潜力》报告显示,在过去这一年度,香港在读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人数为25.3万人,其中包括香港政府资助的8个大学及香港树仁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仅共提供约3.9万个床位。

陈国章对腾讯新闻《潜望》解释称,香港正致力于发展成为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将非本地生生源从20%翻一倍至40%。这些非本地生超过90%都来自内地。他补充称,过去这几年,随着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不少原本赴欧美读研或博的学生更多也选择香港,尤其是当下经济环境不确定的环境下,不少内地的职场人士选择继续读书,其中不少人也是选择来港。

在陈国章看来,香港当前学生住宿紧张的状况一时无法解决,由于建设学生宿舍的周期比较长,而且当前香港也不容易为学校找到合适的地皮建宿舍,这就导致在港学生的住宿短缺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一直存在。

在香港申请不到学校床位的学生不得不进入私人租房市场——和大多数在港的打工人一样,租私人的房子。这导致两种状况出现,即学校附近的开放式或单人间房型则“一房难求”,或是将一套房分隔多间群居。

和欧美等市场有成熟的学生公寓出租不同,香港市面上在疫情之前并没有专门的学生公寓出租。早些年,有一些运营商在港代理多个私人物业再集中出租给学生,相当于二房东的模式,这些物业大多零散在不同的楼里,甚至不同的小区,仅有少量“二房东”能够承包小型的整栋私人住宅再转租给学生。

陈国章对腾讯新闻《潜望》解释称,香港之前未出现专门的“学生公寓”投资类别,主要是在此之前,香港的投资者可以有更容易、更赚钱的地产类资产,不愿意考虑学生公寓。

投资回报率不行也是当时劝退叶明慧的主要原因。中原投资集团总裁叶明慧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之前未在香港投资,主要原因是,“疫情之前香港的楼市相对高位,没有合适的学生公寓的投资标的满足我们的投资回报要求。”不过,她也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8月7日,中原投资以1.8亿港元在港收购了一家酒店,计划改造成100个床位的学生公寓。这将是中原地产在港落地的首个学生公寓项目。

她和团队自2017年开始研究学生公寓的投资,并于2019年在美国落地了第一个学生公寓项目(该项目已于近期成功退出),随后并在英国落地了4个学生公寓项目。

用她的话来说,投资和经营学校公寓赚的是辛苦钱。作为投资人,她和团队则需要算好日常租金收入和可能的退出收益等模型。高峰的时候,叶明慧和团队持有最少7个学生公寓项目。

她于去年开始又转至香港,准备收购适合的酒店,住宅改造成学生公寓。她认为,香港的大学仅能解决约20~30%的学生住宿,剩下的学生除了本地生回家住外,绝大多数都需要在外租房。

据仲量联行的上述报告显示,目前香港非本地学生有约3.72万人需要在外租房,预期未来4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5.95万人。

即使未来香港市场如欧美市场一样,除了租私楼外,学生公寓若可吸收约50%学生的话,即学生公寓的床位需求大概3万个。

现在已经拥有了4栋学生公寓的晶苑投资CIO陈伟文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一个床位的投资约200万。这就意味着,未来香港学生公寓的市场规模约600亿港元。

陈国章则相对谨慎,他对腾讯新闻《潜望》估计,可能未来大概有2.5万个学生入住市场上的学生公寓。他更倾向于香港学生公寓的规模约500亿港元。

布局学生公寓投资,老钱家族和新兴基金都“杀”进来了

叶明慧是少有的比较早看到学生公寓投资机会的人。过去5年,她所在的中原投资以基金的方式先后买入近10个项目,中原投资隶属于中原地产集团。

她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美国前期收购的项目已于近期成功退出了,到手总回报率在30%左右,未来希望在港与基金合作的模式收购楼盘,回报率和美国看齐即可。他们暂不考虑自有资金全资收购楼盘,更希望是一个学生公寓运营者的身份,这是因为她觉得中原地产在港过万人的中介网络可为学生公寓导流。

对于为何现在再次回到香港市场,叶明慧对腾讯新闻《潜望》称,赴港内地学生持续的增加将支撑学生公寓的租金回报,在她们的模型预测下,现在的市场价格收购楼盘改造成学生公寓,其回报率可看齐之前美国的项目。

她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早在一年多前,她已经开始在港寻找项目了,看了至少40多个项目,但是至今没有看到合适的。叶明慧表示,市场上几乎所有可能做成学生公寓的项目都看过,但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的并不容易。这是因为除了地理位置的要求外,符合可改成学生公寓的楼盘一般是私人住宅或酒店,后者还需要一系列的审批要求。

晶苑投资CIO陈伟文也遇到了类似的“窘境”。 他在铜锣湾的办公室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即使是酒店也并不容易改造,因为每个酒店房间的窗户、房型、及面积大小都有所不同,有些利用率不高,这会直接影响投资回报率,需要非常谨慎地规划。晶苑投资是香港老钱家族晶苑集团二少爷罗正达管理的地产开发公司,在内地拥有30多年的开发经验。晶苑投资于2019年开始在港做学生公寓的业务。

陈伟文相对是幸运的。他所在的晶苑投资是香港市场上第一个做学生公寓改造的投资机构。

2019年,晶苑投资签约了前身为银行宿舍的一栋旧楼。陈伟文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当时业主不打算卖,所以只好签了长达15年的合同。晶苑团队对此项目进行了约一年的改造,花费约6000万港元。现在该楼改名为YHill学生公寓,可住300人左右,过去两年出租率100%。

除此之外,晶苑投资于2022年联合美国房产基金AEW合资,以16.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红磡的一栋旧楼。该栋楼后被改造为学生公寓,并命名为 Y83——这是目前为止香港最大的学生公寓,可容纳约600位学生。Y83学生公寓去年的出租率也到了100%, 其客单价为每月8000港元(双人房)至13000港元(单人房)不等。

在设计学生公寓的时候,晶苑投资旗下的项目效仿了英美的做法,即设置了洗衣房、厨房等公共区域,以及社区活动等。陈伟文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这个共享空间的设计,使晶苑投资每年少了约4%的收入。不过,陈伟文认为,社交是学生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吸引有有社交需求的学生入住,这些成本也值得——这是学生公寓和私人服务式公寓不同的地方。

除了这2个项目外,晶苑投资旗下还有两个位于红磡和佐敦的项目Y36和Y18,共可提供约1000个床位,也是当前香港市场上最大的学生公寓运营者。其中,Y83是香港目前最大的学生公寓,有600个床位。

陈伟文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晶苑投资本身做投资的,希望用投资撬动相对更稳和更高的回报率,为迅速扩展业务,更希望与基金合作。

8月19日,晶苑投资将再完成一栋价值1.23亿港元的物业收购。陈伟文透露,这栋楼现在已经开始装修了。公开资料显示,该物业位于内地学生聚集的东铁沿线红磡站,附近有香港理工大学等学院。更早之前,今年5月,晶苑投资还买下了香港老牌地产投资者邓成波家族的一个位于长沙湾的酒店,价值2.2亿港元,也准备改造成学生公寓。

除此之外,陈伟文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晶苑投资正在谈的项目约6个。他们所洽购的酒店的价格约2亿-5亿港元。

不过,他也表示,晶苑投资现在收购的步伐并不算快,这是因为现在香港市场上想买更多的私楼或酒店做学生公寓改造不容易,除了楼不好找之外,合作基金对于投资回报的要求也不一样,即不同的项目需要洽谈不同的基金合作。作为新的投资类别,国际大型机构的基金对于香港学生公寓的投资相对谨慎。

他也透露,今年确实越来越多的新兴基金找过来想合作。这是因为这些新兴基金认为,香港的学生公寓未来的租金回报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赴港的内地学生数相对稳定,学生租金收入也是稳定的,至少五年左右,基金退出的话问题不大。

一位已经募到资的新兴基金负责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和团队当前找到学生公寓标的年化约5%。,但是,“这个市场太小了,年化5%的投资复制性不强”。

包括该基金管理人和陈伟文在内的多位投资者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香港学生公寓的规模现在看来不够大,但是相较于当下香港其他地产板块的下行态势而言,学生公寓是当前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不少业主迫于现金流压力选择放盘,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这个赛道的原因之一。

巴菲特的时代难题:手握2770亿美元现金却无处可投

2024-08-09 08:15:50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纪振宇

编辑 刘鹏

在第二季度减持苹果近50%持仓后,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的现金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770亿美元。但如何寻找到下一个优质标的,成了巴菲特面临的新难题。

近年来“股神”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上强调,目前在市场中很难找寻到符合其价值投资标准的优质标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美国国内鲜有大规模的出手,最近一次受人瞩目的投资为西方石油,其先是在2019年投资西方石油100亿美元无投票权的永续优先股,到2022年公开收购西方石油普通股股票,目前其对西方石油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5%。这又是一次典型的巴菲特式的操作,看好一家公司,通过持续增持成为这家公司的大机构股东之一并长期持有。

但巴菲特这一次备受市场关注的大规模投资举动,目前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投资回报,2022年以来,西方石油的股价基本在徘徊在每股60美元之间,并未跑赢大盘指数。

在美股市场优质标的难觅的情况下,巴菲特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近年来另一个备受外界瞩目的操作是对日本市场的投资。

2019年至2020年,伯克希尔在日本市场通过发债融资60亿美元,随后投资于日本五大商社,但在8月初的这一轮全球市场动荡中,巴菲特所投资的这五大商社股价遭遇重挫,其中丸红和三井物产跌幅超过30%,超过了大盘的整体跌幅。由于日本央行加息导致投资者担忧日元升值将对日本商社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估算,这一轮日本市场的崩盘式下跌造成巴菲特所持有的日本相关股票的市值损失最大超过67亿美元。

在本土市场优质标的难觅、海外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大比例持有现金,或许就是巴菲特求解当下市场的最佳答案。

巴菲特大规模减持苹果 苹果回购“掩护撤退”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萨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净卖出股票755亿美元,其中第一大持仓股苹果的减持规模最大,从第一季度持有苹果总市值1354亿美元,一路削减至842亿美元,考虑到苹果股价在第二季度的涨幅,巴菲特在第二季度对苹果股票的持股削减比例高达近50%。

在大幅削减对苹果股票的持仓之前,苹果是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占全部持有股票市值的40%以上,在大规模减持后,伯克希尔持仓的苹果股票占全部持有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也下降至30%。

在大规模减持后,伯克希尔哈萨维第二季度持有现金总额也达到创纪录的2770亿美元。

事实上,早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巴菲特就已经开始减持苹果,当季的减持比例已经达到13%以上,当时巴菲特在5月份的股东大会上对此的解释是出于税务的考虑,巴菲特强调,如果未来资本利得税持续增加,那么减持一部分苹果长期来看对于伯克希尔的股东是有利的。

在经历完这一轮大幅减持后,巴菲特持有苹果股票的市值目前基本上已经回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水平。

在今年5月份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 库克也按照惯例来到了大会现场,作为苹果最大的机构股东之一,苹果的掌门人自然亲自要赴现场捧场。

回过头来看,巴菲特对苹果的减持一定是与苹果方面的管理层进行过事先的沟通,或许在5月份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库克就已经知晓巴菲特在这个季度中大举减持苹果的决定。

从数据来看,苹果方面在第二季度中也加大了股票回购的力度,回购总额达到265.2亿美元。今年以来,苹果回购总额高达近500亿美元,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巴菲特对苹果股票的大举减持,也保证了这一过程中股价的平稳过渡,第二季度苹果股价上涨27%,今年以来苹果股价上涨14.4%,可以说股价丝毫没有受到大股东抛售的影响。

减仓完美避开一轮科技股调整 巴菲特践行“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对于在第二季度大幅减持苹果的原因,“股神”巴菲特并没有对外做出明确的解答,但是从他过往的一些公开表态和举动来看,能够大致归纳出一些可能的背后原因。

首先巴菲特从2016年开始建仓苹果直至目前苹果已经成为伯克希尔旗下第一大重仓股,苹果股价在这一期间持续上涨,已经为巴菲特带来巨额的投资回报,在第一季度中,巴菲特明确表示减持一部分是出于资本利得税的考虑,并且表示减持也是为了伯克希尔股东长期的利益考虑,因为如果未来资本利得税税率进一步上升,苹果带来的巨额投资收益也将面临更多的税收影响。

但上述仅仅解释了为何要减持苹果,但依然无法解释为何在第二季度快速大幅减持,结合市场走势情况来看,或许“股神”嗅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市场迹象。

从过去一年伯克希尔股票持仓比例变化与市场走势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随着以标普500指数为代表的美股市场持续走高,巴菲特的股票持仓比例则在不断下调,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70%以上的股票仓位,一路下降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50%左右。实际上在过去5年中,巴菲特的股票仓位从来没有低于60%。

就在伯克希尔公布第二季度财报的几乎同一时间,美股在8月初经历了一轮猛烈的回调,受到日本央行突然宣布加息以及市场对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担忧等因素影响,全球股票市场遭遇震荡,美股市场中,以苹果、英伟达、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为主的权重股普遍遭遇重挫,巴菲特目前将仓位调整至较低水平,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轮短暂快速的市场动荡。

当然,从巴菲特价值投资的角度而言,择时并不是他所擅长或者更为专注的领域,但将股票仓位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神”对美股市场的阶段性看法,可能美股的阶段性顶部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

过去5年,美股市场总体呈现上行走势,标普500指数涨幅超过80%,近几年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的带动下,以英伟达、苹果、谷歌、微软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又迎来一波强劲的上涨,也带动整个市场上行。

就在整个市场中投资者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中时,巴菲特却悄悄“撤退”了,这或许正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在持续大幅减持下调股票仓位后,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持有现金已经达到创纪录的2770亿美元,其持有的一年期以内短期美国国债达到2346亿美元,超过了美联储持有的1953亿美元的短期国债,成为世界上持有美国短期国债金额最大的单一机构。

如何寻找到下一个优质标的,成为了巴菲特接下来要面临的新的难题,实际上近年来“股神”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包括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强调,目前在市场中很难找寻到符合伯克希尔价值投资标准的优质标的,近年来巴菲特在美国国内鲜有大规模的出手,最近的一次受人瞩目的投资是对西方石油的投资,先是在2019年投资西方石油100亿美元无投票权的永续优先股,到2022年开始公开收购西方石油普通股股票,目前伯克希尔对西方石油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5%,这又是一次典型的巴菲特式的操作,看好一家公司,通过持续增持成为这家公司的大机构股东之一并长期持有。

但巴菲特这一次备受市场关注的大规模投资举动,目前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投资回报,2022年以来,西方石油的股价基本在徘徊在每股60美元之间,连大盘指数都没有跑赢。

在美股市场优质标的难觅的情况下,巴菲特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股神”近年来另一个备受外界瞩目的操作是 对日本市场的投资。

2019年至2020年,伯克希尔在日本市场通过发债融资60亿美元,随后投资于日本五大商社,但在8月初的这一轮全球市场动荡中,巴菲特所投资的这五大商社股价遭遇重挫,其中丸红和三井物产跌幅超过30%,超过了大盘的整体跌幅。由于日本央行加息导致投资者担忧日元升值将对日本商社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估算,这一轮日本市场的崩盘式下跌造成巴菲特所持有的日本相关股票的市值损失最大超过67亿美元。

潜望|日元套息游戏终结:全球市场迎黑色星期一 日本股市暴跌12%

2024-08-05 15:31:49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何西 纪振宇

编辑 石丁

蝴蝶扇动翅膀,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海啸。

7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将政策利率从0%至0.1%提高至0.25%左右,这是自今年初日本结束负利率政策后,首次加息。

同日,大洋彼岸的美联储举行的7月议息会议,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明确释放了9月份大概率降息的信号。

过去一个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上涨了约8%。美日利差的进一步收窄,意味着此前被大资金所青睐的日元套息交易模式,迎来拐点,以日元为基础的套息交易被广泛清盘。

在宣布加息后的两个交易日中,日本股市连续暴跌。8月5日,更是两次触发熔断机制,创下八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日元套息游戏终结

套息交易指的是将低息货币换成高息货币,再扣除外汇锁定成本后取得比持有低息货币更高收益的交易。

日元由于长期的低利率,其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保持了较高的利差,成为了全球货币套息交易的主要借出货币。

日本经济泡沫刺破后,为了刺激需求日本利率不断走低。1991年7月为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开启降息的步伐,贴现利率由6%的水平降至1995年9月的0.5%。

在1998年日本引入政策目标利率后,利率进一步下行,并在1999年9月首次将利率降至0%,成为全球第一家实行零利率的主要经济体,极低的借出成本奠定了日元成为全球套息交易的主要借出货币的地位。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指出,巴菲特借贷日元买入日本商社类公司的交易就是典型的最确定性的套利交易的案例,完全对冲掉了日元汇率的风险/收益,专注于日本大型商社稳定性的现金奶牛。

具体来看,巴菲特以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主体,押注日元贬值,自2019年以来多次发行日元债券,并将借来的日元投资到高股息回报的“五大商社”,包括伊藤忠商事、丸红、三菱、三井和住友。在不断上涨的美元兑日元汇率中,巴菲特可以说是以极低成本的资金,拿下“五大商社”的股票,这些持股可以覆盖甚至超过借款的利息成本。因此巴菲特在日本的投资,被认为“空手套白狼”策略。

全球多数“聪明钱”亦跟随股神巴菲特的选择,这也造就了日本股市自2022年以来,狂飙突进,勇创新高。

但向来以出其不意知名的日本央行,在7月底宣布加息,终结了套息交易游戏。在过去一个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上涨了约8%。日本央行进一步加息,美联储9月降息正在路上,美日利差的进一步收窄,意味着日元套息交易模式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恐慌之下,日本股市连续3个交易日暴跌,8月5日更是两次触发熔断机制。截至收盘,日经225指数大跌12.4%,创下1987年10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市场情绪急转直下

日本央行扇动蝴蝶翅膀,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得到了共振。

美国时间7月31日,美联储7月份议息会议决议尘埃落定,尽管并没有宣布下调基准利率,但在此次会议上,美联储几乎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9月份开启首次降息的信号。

但这样的市场表现却在之后被验证为昙花一现,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第二天,美股便开启了暴跌。最直接的起因是8月1日公布的7月份ISM制造业数据仅为46.8%,低于此前市场预期,该指数反映了美国的工厂活动情况,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活动衰退的信号。

随后,周五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继续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7月份数据显示美国失业率上升至4.3%,是自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结合前一天公布的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创下2023年8月份以来最高水平,显示美国就业市场开始出现明显放缓迹象。

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原先的“降息引发的乐观情绪”瞬间变成了“与衰退相关的恐慌性抛售”。

一些分析人士开始批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动作太慢,错失了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最佳时机。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自身已经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一方面由于此前美联储多次对外公开强调,要依赖经济数据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数据显著的滞后性,导致美联储如果完全遵循经济数据做出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必然会慢半拍。如今事实正在朝着对美联储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发展。

在经济数据显现出明显疲软,以及美联储明确9月份大概率开启降息周期后,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降息动作形成了新一轮的预期。投资者预计美联储9月份直接降息50个基点而非25个基点的概率大增。

正值财报季的美国股市,部分已经公布财报的科技巨头,例如微软、谷歌等,尽管业绩基本面维持稳健,但此前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生成式AI相关的新增业务,收入和利润却并没有显著增加,但资本投入仍在显著增长。这反映出头部公司仍处在“军备竞赛”阶段,生成式AI真正产生的新增价值还未完全体现在财报业绩中,这也令投资者开始重新定位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估值。

“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巴菲特大幅减持第一大持仓股苹果,幅度近50%,而现金储备却达到历史最高的2769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大幅增加46.5%。在美股市场中驰骋半个多世纪屹立不倒的“股神”可能已经提前觉察到市场的异样。

全球股市恐慌性暴跌:美国经济陷衰退隐忧 巴菲特已“半身而退”

2024-08-05 09:12:38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纪振宇 编辑 刘鹏

全球股市开启恐慌性暴跌模式。

在8月初日本央行和美联储先后公布货币政策决定,其中日本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同时美联储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明确释放了9月份大概率降息的信号。

市场闻风而动,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飙升,以借入低廉日元转入高收益市场的“套息交易”偃旗息鼓。美联储明确降息信号对美股市场的利好提振也仅仅维持了一天,在8月初的交易日中,日本股市、欧洲股市及美国股市经历全面下挫。

更大的担忧来自于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负面信号。反映工厂活动的ISM制造业指数低于预期,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创2023年8月以来新高,7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失业率进一步攀升。一时间对美国经济即将陷入衰退的恐慌情绪席卷市场。

对美联储的批评也接踵而至,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美联储基于经济数据做出相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路径过于保守和滞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7月份“按兵不动”是错误决定,未来美联储只能通过加大降息幅度来弥补。

在新一轮经济数据和宏观环境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投资者的预期也开始发生变化,对美联储年底前大幅降息的预期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流。

除了宏观面的因素以外,对生成式AI能否兑现大规模投入的担忧也开始令市场承压。8月初,微软、谷歌、苹果、Meta等万亿市值级别的科技巨头集中发布财报,在这一轮生成式AI中,尽管巨头仍在进行巨额投入,但相应获得的新增收入和利润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华尔街开始重新思考相应的估值。

实际上今年以来,美股市场整体上涨主要由受益于生成式AI概念的巨头公司强劲上涨所拉动,资金朝头部公司集中的趋势愈演愈烈,去除掉这些因素以外,美股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并不十分理想。在这一轮科技巨头普遍回调后,美股可能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另一个信号或许可以佐证上述观点,“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巴菲特大幅减持第一大持仓股苹果,幅度近50%,而现金储备却达到历史最高的2769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大幅增加46.5%。在美股市场中驰骋半个多世纪屹立不倒的“股神”可能已经提前觉察到市场的异样。

目前市场中“衰退交易”占据主流,利空情绪蔓延,但另一方面,美联储9月份降息以及后续开启大规模降息举动也已成为大概率事件,这可能为后续市场走高提供了条件。

曾在Citadel、Point72等机构供职的某美股私募机构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通常在极端行情下,投资者容易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前期的仓位损失惨重,容易被市场极度悲观情绪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投资者考虑“抄底”,但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或许还要经历一段时期的回调,盲目进场可能是不理智的行为。他建议普通投资者,在这一轮震荡放缓、行情走势更为明确后,再做出相应决策。

全球开启恐慌性暴跌  主要市场无一幸免

8月1日,美股道琼斯指数一度盘中下挫超过700点,标普500指数全天下跌1.3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滑2.3%,覆盖更多中小企业的罗素2000指数更是重挫超3%。

8月2日,随着美国最新一份非农就业报告出炉,市场不仅毫无止跌迹象,反而下跌的程度有增无减,美股继续全面下跌,标普500指数继续重挫1.8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超过2.4%,罗素2000指数跌幅继续超过3%。

投资者的悲观情绪笼罩全球市场,主要市场几乎无一幸免。日本日经指数在8月1日和2日持续下跌,创下4年多来最大单日跌幅,欧洲股市也出现全线下跌。

8月5日,日本股市开盘继续大跌,日经225指数跌超4%,东证指数跌幅扩大至3%。自1月11日以来,日经225指数首次跌破35000点。

美股的这一轮下跌由权重股领跌,包括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英伟达等万亿市值以上科技巨头公司,跌幅都在3-5%之间,资金大规模出逃的迹象明显。衡量市场恐慌程度的波动指数跳涨23%,为2023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市场情绪急转直下 多重因素重压美股

美国时间7月31日,美联储7月份议息会议决议尘埃落定,尽管并没有宣布下调基准利率,但在此次会议上,美联储几乎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9月份开启首次降息的信号。

投资者当天的乐观情绪显而易见,以对利率水平最为敏感的科技成长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大幅上涨2.64%,其他板块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普遍上涨行情。

但这样的市场表现却在之后被验证为昙花一现,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第二天,美股便开启了暴跌。最直接的起因是8月1日公布的7月份ISM制造业数据仅为46.8%,低于此前市场预期,该指数反映了美国的工厂活动情况,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活动衰退的信号。

随后,周五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继续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7月份数据显示美国失业率上升至4.3%,是自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结合前一天公布的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创下2023年8月份以来最高水平,显示美国就业市场开始出现明显放缓迹象。

对于美联储降息的乐观情绪仅仅维持了一天,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原先的“降息引发的乐观情绪”瞬间变成了“与衰退相关的恐慌性抛售”。

一些分析人士开始批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动作太慢,错失了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最佳时机。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自身已经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一方面由于此前美联储多次对外公开强调,要依赖经济数据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数据显著的滞后性,导致美联储如果完全遵循经济数据做出相应的货币政策调整,必然会慢半拍。如今事实正在朝着对美联储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发展。

在经济数据显现出明显疲软,以及美联储明确9月份大概率开启降息周期后,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降息动作形成了新一轮的预期。投资者预计美联储9月份直接降息50个基点而非25个基点的概率大增。

在这样的预期下,美联储的政策制定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美联储直接在9月份进行50个基点的降息,那无疑是在向外界宣告,美联储之前对于形势存在误判,只能通过一次性更大幅度的降息,弥补之前动作过慢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美联储依然按照之前计划的25个基点的节奏降息,则无法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

此外,美股大幅回调的另一大因素来自于外部影响。在美联储宣布货币政策决议的前一天,日本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日元对美元汇率应声上涨,之前借入便宜的日元投入美股市场的carry trade偃旗息鼓,短期内也对美股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美股正值财报季,部分已经公布财报的科技巨头,例如微软、谷歌等,尽管业绩基本面维持稳健,但此前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生成式AI相关的新增业务,收入和利润却并没有显著增加,但资本投入仍在显著增长。这反映出头部公司仍处在“军备竞赛”阶段,生成式AI真正产生的新增价值还未完全体现在财报业绩中,这也令投资者开始重新定位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估值。

降息动作已经明牌 幅度仍需探讨

在经历了上周的市场大幅抛售后,投资者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在货币政策调整方面是否迟缓,如何形成对美联储下一步动作的预期,另一方面在于生成式AI 概念能否继续维持部分公司的高估值。

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密切关注时长动向的经济学家已经发表了意见。研究机构MacroPolicy Perspectives的创始人Julia Coronado表示,美联储绝对动作慢了,他们需要抓紧赶上。

评级机构穆迪首席经济学家Mark Zandi更加直言不讳地表示,美联储犯了错误,他们本应该在几个月前就做出降息决定。

“感觉9月份再做出25个基点的降息决定远远不够,降息50个基点,并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措施,是美联储需要做的。”Zandi说。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也认为,美联储应该在7月底的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议息会议上就做出降息的决定,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尽快降息。

他预计美联储在9月份和11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将进行连续两次50个基点的降息决定。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实时更新的美联储监测工具显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在9月份议息会议上宣布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78%,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22%。到今年年底最后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市场预计届时累计降息125个基点的概率已经有2.6%。

但也有经济学家表达了相对谨慎的观点。T. Rowe Price首席美国经济学家Blerina Uruci认为,一次性下调50个基点的降息幅度目前看上去有些激进,这将明确无误地向外界宣称,美联储之前确实动作慢了,可能引来市场更大的恐慌。

她认为,降息幅度的确定还将取决于8月份非农就业报告的数据,如果数据显示7月份的数据仅仅是由于天气因素被过度解读,那么联储官员会认为25个基点下调基准利率的幅度更为合适。

潜望 | 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但9月降息已成大概率事件

2024-08-01 08:55:44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纪振宇 编辑 刘鹏

在美国时间7月31日进行的美联储7月份货币委员会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决定维持目前的5.25-5.5%的基准利率不变,与此前市场预期一致。但当天发布的利率决议声明,以及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几乎是非常明确地告知外界:目前降息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9月份进行首次降息是大概率事件。

“委员会成员广泛认为,目前经济状况已经进一步接近适合下调利率的时点”,鲍威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降息最快将在9月份的下次会议上提上议程(on the table)。”

支撑美联储这一强烈鸽派信号的,是近期美国持续走低的通胀数据,以及开始放缓的就业市场,在权衡“过快降息导致通胀抬头”以及“过慢降息危及经济增长”的双重风险中,美联储已经逐渐找到了转向的时间点。

受美联储强烈鸽派信号的提振,美股一扫近来一段时间的低迷走势,强势走高。受基准利率水平影响较大的以科技成长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当天暴涨2.64%,龙头股英伟达涨幅超12%,其他板块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行情。

美联储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但释放明确鸽派信号

在当天发布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声明中,美联储表示继续维持5.25-5.5%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这也是20年来美国最高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

与上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的具体措辞相比,美联储在声明中对就业市场的描述从“维持强劲”更改为“温和”,将失业率“维持低位”更改为“有所上升但依然维持低位”。对于通胀情况的描述,美联储将上一次的“高企”描述,更改为“一定程度高企”(somewhat elevated)。对于通胀正朝着2%的政策目标迈进的描述,美联储对其的修饰词从“温和进展”修改为“一些进展”。

对就业市场和通胀情况描述措辞的细微变化,意味着美联储对于通胀下行的信心持续提升,而对于就业市场表现出疲软则更为警惕,这两方面因素均进一步支持美联储做出下调基准利率的决定。

此外,对于就业情况和通胀目标的趋势变化的描述,美联储在当天的声明中也从“在过去几年已经向更平衡的情况发展”修改为“持续向更平衡方向发展”,同时,美联储将“委员会持续关注通胀风险”,进一步修改为“委员会对于其双重职责的风险均十分关注”。

毫无疑问,从声明本身来看,美联储已经在向外界释放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在目前的时点,通胀已经不再是美联储最为关心的指标,换言之,近期的一系列通胀数据已经给美联储足够的信心未来能够朝着2%的政策目标前进,而美联储更为关注和警惕就业市场疲软情况的发生,这也给了降息更直接的理由。

可以说,7月底的这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是美联储几乎明确地向外界宣告:降息现在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了。

降息已经具备一切条件 9月份首次降息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随后进行的美联储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在此次议息会议上,维持当前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获得了全部政策委员会有投票权的委员一致通过。但至少有一名联储成员提出,应该在此次议息会议上就做出下调基准利率这样的动议。这也印证了美联储内部对于目前已经具备下调基准利率的条件达成了一致。

今年以来,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反复性的特征,从GDP数据来看,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2.1%,仍维持强劲。在第一季度中,通胀数据曾短暂出现抬头,引发一轮对于通胀反弹的担忧,也完全打消了年初市场预计的降息很快到来的预期,甚至一些美联储可能重归加息轨道的讨论开始升温。但随后的通胀数据显示通胀下行依然是明确的趋势,这也印证了此前美联储对于一季度通胀抬头是短期现象的判断。

“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比去年更好。”鲍威尔认为,去年通胀下行主要集中在商品而非服务,但今年看到的相关数据则显示除了商品外,服务业价格水平也在走低,因此鲍威尔认为是更全面的通胀降温。

与此同时,美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走弱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新雇佣人数530万人,比5月份减少31.4万人,6月底空缺职位减少4.6万至818万。

鲍威尔在当天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不想看到就业市场再继续出现显著降温的情况。”

对于具备最大化就业和维持长期价格水平稳定这样“双重职责“的美联储来说,面临两大风险,一是降息太快使得通胀卷土重来并在长期顽固停滞在2%的长期通胀目标以上,另一个风险是等待太久做出降息决定太慢,使得经济不堪高利率环境的重压而陷入衰退。

在当天美联储公布货币政策决议之前,市场已经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9月份做出首次降息的决定,此次发布会则进一步夯实了这样的预期。受此影响,美股当天全天高开高走,受利率水平影响较大的纳斯达克指数暴涨2.64%。

近40个中国电动车品牌挺进墨西哥:像20年前的中国,“遍地是机会”

2024-07-26 12:07:19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谢照青

编辑 杨颢

不出海就出局。这是不少中国企业当下面临的现实抉择。至于出海方向,除了近邻的东南亚外,墨西哥成为了过去两年中国企业涌入的热门地。

中墨之间的联系正越发频繁:中国连续多年是墨西哥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墨西哥也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第二增量国家。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墨双边贸易创新高,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中墨贸易达4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4%。

其中,墨西哥对于中国汽车的需求增长非常快速。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汽车超522万辆,居全球最大出口国。其中,墨西哥从中国进口汽车41.5万辆,升至中国第二大汽车出口市场。

墨西哥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包括比亚迪江淮吉利等20个中国汽车品牌在墨销售近13万辆,同比增涨63%。中国汽车在当地的市占率从2019的9.6%上升至2023年的18%。

中国汽车厂商也陆续涌入墨西哥投资。公开信息显示,继比亚迪宣布计划今年在墨西哥投资6亿美元建厂后,东风汽车近期于墨西哥开设35家经销店,并计划于2025年之前在墨西哥投资建成一家汽配厂。

对于中国企业对墨西哥兴趣增加的现实,墨西哥驻广州总领事馆代总领事丹尼尔·多明格斯(Daniel Dominguez Cantu)并不意外。他于近期在深圳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中墨之间贸易崛起以及墨西哥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热门地,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地缘政治的影响,而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从墨西哥进口于2023年首次超过中国,墨西哥也首次成为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借道”墨西哥这一美国市场的后花园,瞄准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市场。随着今年5月,美国陆续对中国电动车、锂电池以及光伏等行业大幅增加关税,墨西哥对于不少中国企业来说价值或愈发突出。

接下来,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的热情,包括与墨西哥的贸易和去墨西哥投资建厂等。

不过,墨西哥经济部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外国直接投资(FDI)约203亿美元,创下新高,其中超过50%来自美国,中国并未进入前10。

丹尼尔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中国在墨西哥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制造业和汽车行业。就他了解的情况,今年中国在墨直接投资会远多于2023年的1.51亿美元,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都会有不少的增幅。

丹尼尔自2019年起在广州领事馆工作,也是过去这几年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的见证者,他形容自己是墨西哥在华“招商路演”的承办商。

截至今年上半年,他已协助了包括不限于墨西哥Puebla州等代表团来华招商的行程安排。他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些政府代表团非常钟情大湾区的科创企业,每次来,必有一站是深圳。

“现在的墨西哥像20多年前的中国,一切都是刚开始的模样,对于做生意的中国人来说,遍地都是机会,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汽车行业。”丹尼尔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到墨西哥除了瞄准美国市场外,墨西哥本地市场也是很好的机会。

以下为腾讯新闻《潜望》与丹尼尔的独家对话,内容略有删减。

“这些企业需要瞄准美国市场”

腾讯新闻《潜望》:墨西哥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你认为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丹尼尔:第一个原因,也是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企业的客户在美国,这些企业需要瞄准美国市场。墨西哥离美国很近,是美国市场的后花园。

更为重要的是,墨西哥和美国、加拿大有一个自由贸易协议(备注: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美墨加协议)。按照这个协议,在墨西哥本地生产的产品出口至美国和加拿大可以免税,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出海选择墨西哥的原因。这些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本地建工厂,生产产品后,若是出口至美国的话,利润还是很客观的。

不过,电动车行业相对特殊,在这个协议下,需要满足一些其他的要求,比如工人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某个数等(备注:工人的薪金定为每小时16美元)。满足一些条件后,在墨西哥生产的电动车非常容易出口至美国和加拿大,这也是最近这几年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出海选择去墨西哥的原因。相信接下来几年会有更多的中国电动车到墨西哥建厂。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墨西哥自身的优势,包括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墨西哥有1.3亿人,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市场,本地人的消费也在逐渐提高。现在一些中国电商公司已经在墨西哥落地了,这些电商平台把中国的产品运至墨西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以及,比如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公司Mercado Libre,该平台的大多数产品都来自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工厂,产品物美价廉,不仅对于墨西哥非常有吸引力,对于全世界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另外,中国企业出海选择墨西哥,因为墨西哥是企业拓展拉美市场的最好的地方。墨西哥位于拉美国家的核心位置,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所有的拉美国家都与墨西哥开通了航线,比如可以从墨西哥直飞巴拿马、哥伦比亚以及阿根廷等国家。

腾讯新闻《潜望》:你刚才提到的美墨加协议,将在2026年7月面临三国重新谈判,以决定其有效期是否延长17年,这会对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带来不确定性吗?

丹尼尔:是的。这个协议到时候三方(备注: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会坐下来协商和分析,审查协议里现有的条款,有哪些需要调整,能否原样再延续17年。具体的结果取决于协议中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以及如何调整等。若是有改变的话,三方会再重新出一个新的协议。就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希望保持协议的原样。

虽然外界认为美国11月的总统大选非常重要,这可能会影响协议的重新谈判。但是,就如我刚才说的,谈判需要时间。若是有可能的话,墨西哥会继续对中国企业提供一些激励,希望他们继续来墨西哥。

墨西哥正在复制“新莱昂州模式”

腾讯新闻《潜望》:现在中国公司在墨西哥直接投资的状况如何?

丹尼尔:2023年期间,中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FDI)是1.5亿美元,在墨西哥的FDI中占比不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不久的未来中国在墨西哥的投资会大幅增加的,比如比亚迪计划在墨西哥建一个工厂,大概投资在10亿美元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积极。

我和团队部分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推进。

腾讯新闻《潜望》:具体来说,你参与了哪部分工作?

丹尼尔:这个项目我们从比亚迪管理团队有去墨西哥的想法开始就接触了,我和团队帮忙安排了一些当地政府机构的见面,也安排了一些其他的当地的活动。他们对接上之后,我们就没有再参与后面的事情了。

比亚迪这个项目对于墨西哥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这个项目会带动包括一些中小型公司涌入墨西哥,也会带动电动车供应链的公司过去。

其实不止比亚迪,其他的一些中国公司去墨西哥的话,我们也会协助安排。与此同时,墨西哥的官员来中国访问,包括他们去比亚迪的公司交流等,我们团队也会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协助。过去的这个5月,我们也协助了一些墨西哥的政府代表团在深圳的部分活动。

我们更像一个墨西哥在华的路演承销商,需要随时配合协助墨西哥政府团队在辖区内的一些活动,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去墨西哥投资。(备注:墨西哥驻广州领事馆覆盖广东,广西,湖南,海南,江西及福建等区域)

今年出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热潮,对墨西哥感兴趣的中国公司多了,我今年的工作也非常繁忙,尤其是深圳的企业非常热情,我来深圳非常频繁。现在中国企业出海热情太高了,出海是全中国都在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深圳广州大湾区的企业,听说北方很多企业也有兴趣。我自己了解的是,一些福建和湖南的企业兴趣也很浓。

这些企业想涌入墨西哥,因为这是他们进入美国和拉美市场的关键地方。墨西哥政府也很清楚这一点,随后可能会有更多针对这个热潮的政策出来。

现在的墨西哥和20多年前的中国很像,一切都是刚开始的模样,欣欣向荣的。对于做生意的中国人来说,现在的墨西哥遍地都是机会,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汽车行业。

20多年前,中国市场对欧美企业开放,吸引欧美企业过来,后者带来的并不一定是最前沿的技术。但是中国经过自身几十年的发展,不仅经济蓬勃发展,在科技领域也实现了飞跃发展,现在中国科技行业发展非常好。

这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腾飞了,这种情况未来也会在墨西哥发生。我们也会因为中国公司的到来而在技术上慢慢地出现更高的科技技术,与此同时,墨西哥的经济也会像过去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一样迅速发展。

我来自墨西哥新莱昂州,我见证了这个州因为中国企业的到来而蓬勃发展,包括中国的联想公司等一系列公司都在当地有投资。这个州吸引了绝大多数的中国投资,被称为“新莱昂州模式”。

腾讯新闻《潜望》:为何这个州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

丹尼尔:因为这个州本身有很多土地,自然条件也很好。最特殊的是,这个州在美墨边境,这里本身有非常多的美国的公司和工厂,现在特斯拉也要在这里建厂了。特斯拉的供应链公司也会因此而在当地落地,包括一些中国的特斯拉供应商公司。

新莱昂州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商业现象,比如这个州的一个工业园是由中国人建立、由中国人管理的。(备注:华富山工业园,属于中国企业华立集团)

这个州的州长非常积极,他来中国路演了很多次,我也协助了他在华的不少活动。不少其他州的官员想复制新莱昂州的模式,也来中国路演。有意思的事,今年我们协助了四五个州的代表团在华的招商路演活动,包括Puebla州的代表团。(备注,Puebla是墨西哥第四大城市)有些州的官员来华,一定要在深圳停留,而不一定非得去广州。

“电动车行业在墨西哥刚刚起步,有非常多的机会”

腾讯新闻《潜望》:公开信息提到,现在有超过12家电动车公司的36个品牌进入了墨西哥了?

丹尼尔:是的。现在很多中国公司来墨西哥建厂,我们希望美墨加协议可以保持现状、继续有效,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公司继续来墨西哥。中国公司在研发方面很厉害,他们在墨西哥建厂,也会带来新的科技和技术——这对于墨西哥来说是新的事情,尤其对于本地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工程师大多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可以从中国公司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电动车行业。现在,电动车行业在墨西哥刚刚起步,有非常多的机会。

比如,Sonora Plan(墨西哥索诺拉州计划),这是一个由现任总统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发起的项目,涉及新科技、绿色能源和电动车的项目。

索诺拉是一个在墨西哥西北部的州,挨着美国,自然条件非常好,日照时间长,也有很多锂——这是对电动车行业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个地方将会成为墨西哥下一个电动车产业中心。现在暂时还没有中国电动车公司过去落地。

腾讯新闻《潜望》:过去这段时间,你们与哪些想去墨西哥建厂的中国公司接触过?

丹尼尔:我们有接触一些,比如,我们已经和广州的某家中国电动车公司聊过了,他们想去墨西哥投资建厂。我们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他们可以在当地建厂落户并在当地生产电动车。和中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如此速度不一样,现在的墨西哥电动车行业才刚刚开始。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去墨西哥会有很大的机会。所以,我觉得中国电动车厂商去墨西哥也不仅仅是为了美国市场,肯定也会想挖掘墨西哥本地市场的,后者的机会也非常大。

腾讯新闻《潜望》:当你和这些中国企业聊的时候,他们对于去墨西哥投资最关心哪些事情?

丹尼尔:他们非常有兴趣去墨西哥拓展新业务,尤其是建厂。这是因为成品的中国汽车出口至墨西哥销售的话,当地的税非常高,若是这些厂家在当地建厂并生产电动车,再出口销售的话,那是没有税的。

就我们接触的中国汽车厂商来说,他们有去当地建厂的意识,而不仅仅是单纯出口贸易卖车给墨西哥,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腾讯新闻《潜望》:墨西哥政府对于中国公司有哪些激励措施?

丹尼尔:挺多的,举个例子,墨西哥常规会给中国厂商提供2年的免税,这是对工厂而言的,尤其是对电动车工厂等。除此之外,墨西哥政府也会对中国厂商提供一些水电费用的减免。(备注:墨西哥的水电都比较贵,大概是深圳的4-10倍不等)

腾讯新闻《潜望》:就电动车领域来说,按照美墨加协议,即使中国电动车公司在墨西哥建厂,其要求工人每小时收入16美元,也不低了。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包括水电等成本,在墨西哥的整体成本会增加。

丹尼尔:这个是事实,工人最低收入的要求和水电的成本等,确实对这些中国公司造成了成本的增加。但是,我们会用其他方面的激励来覆盖这些额外的成本,降低他们整体的成本。

腾讯新闻《潜望》:这些想去墨西哥的企业,你们接触的时候,他们最担心什么问题?

丹尼尔:墨西哥很多机会,当然也有很多的风险。这些中国企业最在意的是当地的法律法规问题。我经常给他们的建议则是,和开拓所有的海外市场一样,出海至墨西哥的时候,中国企业需要一个合适的律师或者是合作的律所。这些专业的机构或者律师会提供专业意见,更好地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若是找到了合适的律师,那对于出海企业来说,减少了很多麻烦,风险自然就几乎没有了。

腾讯新闻《潜望》:过去十年,中国和墨西哥都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再过几个月,墨西哥新一届政府将接班。这对出海去墨西哥的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丹尼尔: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不需要担心。我反而认为,一个最好的时代即将来临了。新总统是一个女性科学家,她非常聪明,我相信她在中墨关系上会做出好的决定。

5月,南航从深圳直飞墨西哥的航线开通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墨之间的联系会变得频繁,出海墨西哥更方便了,那彼此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墨西哥是一个才刚刚开始的市场,现在的墨西哥是一个遍地都是机会的市场。

潜望|万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 AI“泡沫论”令美股深陷回调时刻

2024-07-25 09:25:09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纪振宇 编辑  刘鹏

一路高歌猛进的美股,在7月份以来出现了一轮明显回调的走势。美国时间7月24日,美股出现单日大幅下挫,标普500指数下跌超过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超过3.6%,两大指数均创下2022年底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以英伟达、谷歌、微软、Meta等万亿市值巨头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当天成为美股市场的重灾区,它们的集体下跌令当天美股市场全天蒸发市值超过1.1万亿美元。

今年以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下,这些科技巨头的股价表现也是美股市场中最为抢眼的,例如受益最大的芯片明星股英伟达,在今年创下了市值连续突破2万亿、3万亿美元的“神话”。万亿美元市值公司股价在单日还能够上涨5、6%的夸张行情也频繁出现,在权重股的拉动下,美股主要指数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但实际上,去除了美股最大市值的头部公司来看,美股其他中小市值公司今年以来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以说,在生成式AI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巨头公司的股价表现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美股今年以来总体表现平平的事实。

进入7月份以来,有关AI“泡沫论”的分析逐渐在市场中升温,以高盛、巴克莱等为代表的投行抛出看空言论,质疑人工智能领域大规模的投入,未来能否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位长期从事美股投资交易的投资者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从技术角度来看,美股确实面临一定程度的超买,也差不多到了回调的时刻,此时消息面的一些配合,让市场获得了更多回调的理由。

7月23日同一天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特斯拉和谷歌,股价在24日分别重挫12%和5%,成为新一轮市场AI“泡沫论”的最新脚注,下周微软、苹果、Meta等今年最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科技巨头将集中发布财报,市场届时或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两大巨头财报利空   美股“闪崩”   市值蒸发万亿美元

美国时间7月24日,美股遭遇大幅回调。标普500指数下跌超过2%,跌破50天线,创下2022年12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挫3.6%,同样跌破50日均线,代表中小市值的罗素2000指数下跌2.1%,跌破10日均线。

科技股是当天跌幅最大的重灾区。一天前刚刚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特斯拉,股价遭遇到超过12%的大幅下挫,特斯拉电动车销售收入持续下滑,利润率连续走低,同时被外界寄予厚望的Robotaxi发布会又被正式推迟,是当天特斯拉股票在市场中遭到抛售的最直接原因。

与特斯拉同一天发布财报的科技巨头谷歌,股价也出现5%以上的大幅下挫。当天谷歌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业绩总体稳健增长,尤其是搜索和云业务增长良好,但Youtube视频平台广告收入不及预期,同时谷歌预计接下来第三季度的费用开支仍将进一步增长,导致投资者对其未来利润率的担忧。

除谷歌外,被并称为美股“七大奇迹”(Magnificent Seven)的其他六只美股市场中市值最大的公司,当天股票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抛售。今年美股市场中最热门、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芯片明星股英伟达股价当天下跌6.8%,同样在今年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技巨头微软股价下跌3.6%,这两家巨头股价双双跌破50日均线。社交巨头Meta当天股价下跌5.6%,亚马逊下跌3%,这两家公司股价也双双触及50日均线。苹果股价下跌2.9%,自今年5月1日以来,苹果股价首次收于21日均线之下。

总体上,美股“七大奇迹”当天市值缩水4.6%,创下自2002年9月13日以来最大跌幅。

仅24日一天,美股市场市值蒸发超过1.1万亿美元市值。

“AI泡沫论”开始在市场中蔓延

当天触发市场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是特斯拉与谷歌财报对的利空,但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回调早就应该发生,只是之前市场缺乏一个像样的理由。

今年以来,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上涨近20%,但市场并非呈现出普涨的格局,而是主要由上述“美股七大奇迹”等市值权重最大的巨头级公司所带动,例如市值近3万亿美元的英伟达,今年以来涨幅高达137%,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微软,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5%。同样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近年来涨幅超过17%,市值2万多亿美元的谷歌今年涨幅超过24%。

除了这些大权重巨头公司之外,今年美股其他中小市值公司的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进入下半年以来,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板块轮动,即超大市值和大市值公司股价上涨出现停滞,中小市值公司开始补涨,代表中小市值公司的罗素2000指数ETF IWM在7月份上涨超过8%,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却出现下跌。

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前景的担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科技公司近期的股价表现。在23日谷歌第二季度财报发布会后的电话会议上,公司首席执行官Pichai就遭遇到分析师的“拷问”,分析师担忧谷歌目前每个季度超过100亿美元在AI人工智能方面的资本支出,未来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过去几周,包括高盛、巴克莱等投行均发布了相关报告,提出这一轮AI的“淘金热”,是否在未来能够带来业绩的提升。

高盛负责科技行业的分析师Jim Covello在报告中提出,尽管代价和投入高昂,但至少目前AI技术距离真正有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过度建造这个世界还没准备好的东西,通常结局都很糟糕。”他写道。

巴克莱则给出了更为详尽的情景分析,这家投行认为,到2026年,科技巨头公司每年投入到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高达600亿美元,但每年获得的相应收入为200亿美元。

The Information最新分析文章认为,这一轮生成式AI热潮中最受追捧的初创公司OpenAI,今年全年亏损可能高达50亿美元,如果后续融资进展不顺利,可能12个月后就面临现金枯竭。

毫无疑问,AI人工智能“泡沫论”在市场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可,一天前特斯拉和谷歌发布的财报以及后续的股价表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不乐观态度。下周,微软、Meta、亚马逊、苹果等这些今年以来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科技巨头,均将在下周集中发布财报,如果对人工智能的谨慎态度进一步蔓延,市场可能会遭遇更大的一轮抛售。

微软Windows全球性“蓝屏”事件 凸显依赖单一系统的脆弱性|潜望

2024-07-20 10:49:27

腾讯新闻《潜望》  纪振宇 7月20日发自硅谷

7月19日,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个人用户,惊诧地发现自己的Windows电脑或移动设备,在毫无预先征兆的情况下出现了“死亡蓝屏”,对于熟悉使用Windows系统的人都知道,“蓝屏”意味着电脑系统碰到了较为严重的技术性故障,之前未保存的工作进度或许无法恢复。

不久之后人们发现,这并不是一起局部的、偶发性的“蓝屏事件”,而是影响到全球底层IT系统的大规模事故,机场无法正常更新航班信息、航空公司无法出具登机牌、酒店无法登记入住、911无法接警、电视台直播中断、银行存取款业务暂停。

很快事件发生的原因水落石出,一家名为CrowdStrike的网络安全公司在Windows系统上的一次小小的升级,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崩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在第一时间对外澄清,事故本身并不是网络安全事件,而是软件的升级故障。他表示,已经发布了故障解决方案,但由于该方案需要许多手动的操作,因而影响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这一全球范围“蓝屏”事件,已经被许多媒体定性为史上最大规模的IT技术故障事故,由于影响到的范围极为广泛,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可能远超一次大规模黑客攻击。

作为“罪魁祸首”的CrowdStrike公司已经受到了“惩罚”,该公司股价当天下跌超过11%。但这家公司面临的麻烦可能还远未终结,对于事故的责任认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CrowdStrike未来或将遭遇大规模的索赔。

从更大的意义上来看,此次事件也再一次警醒: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现代便利生活,过于依赖单一的系统,一旦该系统出现故障,将会在瞬间导致经济生活陷入停滞甚至濒临崩溃,如何避免这样的突发性事件再度发生?可能有更多底层性的话题值得探讨。

软件更新导致全球大范围Windows设备陷入“死亡蓝屏”

本周五,微软Windows“蓝屏”事件席卷全球。许多人发现自己的Windows电脑突然进入“死亡蓝屏”,无法正常工作,甚至重启都不能解决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用户,实际上,许多用Window系统的企业用户未能幸免,甚至影响到更大规模的服务器层面,航空公司、酒店、银行等服务业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航空公司无法更新行程信息,导致航班延误、旅客的登机牌无法正常出具、酒店无法完成客人的入住及离店手续、银行也无法进行正常的业务,甚至连英国天空电视台的直播也被迫中断了数小时之久。在美国的某些地区,911报警系统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这一轮影响广泛的“蓝屏”事件,起因并非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第三方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公司的一项更新所导致。微软方面发布的声明称,“我们可以确认影响Windows设备的是CrowdStrike的Falcon客户端,这可能导致系统卡在重启阶段”,微软方面称,CrowdStrike方面已经撤回了受影响的更新。

CrowdStrike方面随后也给出了回应,该公司首席执行官George Kurtz称,公司正在与受到影响的客户共同解决。Kurtz表示,此次大规模Windows系统宕机,并不是一项安全事件或者网络攻击,而是一项独立事件,并且解决方案已经发布。

尽管根据CrowdStrike方面称解决方案已经发布,但从用户角度来看,由于该公司公布的解决方案是繁琐的手动过程,因此对于一些大规模的系统和服务器来说,完全恢复正常运行,可能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冲击巨大

全球性“宕机”事件发生后,作为”罪魁祸首”的安全公司CrowdStrike公司股价立即出现大幅下跌,盘前便出现14%以上的跳水,19日全天跌幅超过11%。毫无疑问,CrowdStrike造成这一全球性安全事件令投资者对其未来业绩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然而这桩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远远不至于这一家公司。理论上,任何正常业务由于“宕机”事件受到影响的公司、行业以及这些公司和行业所服务的客户都直接受到影响。

首先影响最为直观和显著的是民航业,由于“宕机”事件,航空公司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许多机场出现大批旅客滞留现象。根据航班监测网站Flightaware的数据显示,在美国,19日当天就有超过2000架次航班被取消,另外有5373架航班被延误。在全球范围内,截止到美国时间19日晚间,总共有超过2.9万航班延误。

除了民航系统,其他交通、物流运输等形式也受到影响,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地铁系统在19日当天关闭了数个小时,美国最大的快递服务UPS和联邦快递也出现服务延迟的情况。

此外、酒店住宿、旅游、金融、医疗服务,甚至美国的部分地区,包括阿拉斯加、亚利桑那、印第安纳、俄亥俄的911服务也遭遇中断。

尽管目前无法准确估量对经济的影响规模究竟有多大,但毫无疑问,上述所有被影响的公司、行业以及相应的客户等,都将对整个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正常运转,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软件升级Bug,就立即陷入了全面瘫痪,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目前对于事件的责任认定还没有明确的结论,CrowdStrike是否应该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如果全部由CrowdStrike承担,或许这家公司将无力负担巨额的赔偿,过程中是否会有保险公司的介入,目前这些信息还未可知,但事件本身将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正如《黑天鹅》作者Taleb在事件发生后评论称,一个单点的失误就造成了全局的瘫痪,凸显了系统的脆弱性。如何应对这样的脆弱性,避免整个经济活动在毫无应对的情况下陷入瘫痪,是一个更为急迫的话题。

谁的娃哈哈?集团拥有商标,宗馥莉则把控遍布全国的饮料生产公司

2024-07-19 07:35:51

腾讯新闻《潜望》

特约作者 李伟

编 辑 杨颢

2013年,宗庆后有一次在采访里聊起了女儿宗馥莉。

“她在美国读书,跟我观念不太一样。在美国,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给多少钱,你干多少活。中国要以人为本,要调动他内心的积极性。以前她很严厉,员工干得不好就辞退了。当时我最好的人被她挑去,她辞退了我收回来。

“我们是中国文化,她接受的是美国文化。这要逐步渗透,你要一下教化她,她肯定也不满意。她自己碰了壁就知道该怎么做。她很聪明,现在对员工也不像以前那么严厉。”

宗庆后了解女儿,11年后,以这些评价再来认识宗馥莉依旧不过时。

2024年7月18日,网上流传的一封宗馥莉措辞严厉的辞职信,揭开了她与地方国资大股东、娃哈哈持股员工、管理层之间的摩擦,也将娃哈哈隐秘的架构公之于众。

宗馥莉的离职理由是:杭州上城区人民政府、杭州娃哈哈集团部分股东对她的管理合理性提出质疑,她无法继续履行对娃哈哈的管理职责,决定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

尽管截止发稿,该辞职信仍未得到娃哈哈官方确认,但媒体从不同渠道已经基本证实了其真实性。

工商资料显示:娃哈哈集团的大股东是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宗庆后个人持股29.4%;娃哈哈集团职工持股24.6%。大股东隶属于杭州上城区国有资本运营集团。

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宗馥莉在2021年正式被任命的。2024年2月25日宗庆后病逝后,她成为娃哈哈集团一把手。而其实过去17年,宗馥莉更主要的身份是宏胜集团一把手。

两个“娃哈哈”

宏胜的诞生,与那场持续3年、中法最高层都介入的“达娃之争”有关。

娃哈哈与法国达能从1996年起合作,在49:51的股权结构之下,双方设立了39家合资公司。合作10年后,达能指控宗庆后建立了一系列体外非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与合资公司构成竞争。

当时宏胜就是争议点之一。它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1025万美元,宗庆后之妻施幼珍持股10%,恒枫贸易有限公司(Ever Maple)持股90%。恒枫贸易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宗馥莉。

宏胜为娃哈哈做OEM业务,首次为公众所知是2007年6月,达能在美国起诉宗庆后的妻子施幼珍、女儿宗馥莉、恒枫贸易、杭州宏胜饮料有限公司。

到2006年,宏胜等所有非合资公司的总资产达56亿元,当年利润10.4亿元。当时娃哈哈一些成功的产品就诞生在非合资公司,如爽歪歪、呦呦奶咖、泡泡龙。

2007年,宗馥莉归国3年后、空降到宏胜。

2009年宗庆后击退达能之后,宏胜继续从事OEM业务,承担了娃哈哈1/3产品的加工业务,但独立于娃哈哈集团,另有食品香料、印刷包装、自有品牌饮料生产业务

如今,宏胜在全国共有20个生产基地,40余家子公司,员工4000余人,拥有100多条生产线,主营产品包括果蔬饮料、瓶装饮用纯净水、矿物质水、茶饮料、含乳饮料等。

宗馥莉还做了一件事,2016年创建了独立于娃哈哈的新品牌KELLYONE,2019年之后又发布无糖茶饮、无糖气泡水、气泡酒。

在2022年浙商500强榜单上,娃哈哈集团2021年营收519.15亿,位列榜单第45位。宗馥莉的宏胜集团2021年营收104.21亿,位列总榜单的165位。

一封举报信

早年,宗庆后称娃哈哈“上市没条件也不需要”,因为公司是全员持股,而上市公司对股东数量有限制,“我觉得员工持股很好,员工也是主人,把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在一起,而且增加收入。员工收入高了,对企业也忠诚”。

娃哈哈集团职工持股24.6%,不上市前提下,他们是最关注娃哈哈利润的一群人,在绝对权威的创始人管理之下,员工与集团利益捆绑;而二代接班后,协调各方利益变得复杂而艰难。

娃哈哈与宏胜两家看似同根同源的企业,一家有地方国资背景,一家是纯粹的宗氏企业。

在宗馥莉辞职信曝光之前,坊间流传着自称娃哈哈老员工的举报信,暴露了两家公司共生又矛盾的状态。

自称老员工的举报人,控诉宗馥莉排挤娃哈哈“老臣”管理层,调整了娃哈哈集团工厂厂长、管理片区总经理,把宏胜管理层空降到娃哈哈集团;对娃哈哈集团生产中心、销售公司、财务部、供应部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大规模调整;不给娃哈哈集团老员工合法经济补偿,施压让管理干部辞职。

举报信还涉及其他细节:

宏胜集团委托外加工工厂,贴牌加工娃哈哈纯净水,再卖给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

宏胜集团和境外投资公司合资投建工厂,拟购买18条水生产线,投资12亿,预计年产值近100亿,将娃哈哈集团原有水产品业务利润转移。这些生产线投资资金由娃哈哈集团公司垫资建设。

宏胜贸易公司进入娃哈哈采购体系,对原材料、标签、瓶盖等物料不合理加价。

娃哈哈集团主要盈利产品,如八宝粥等的订单转移给宏胜集团的工厂,优先提高宏胜开工率,影响了娃哈哈集团工厂的开工率和利润。

上述指控涉及两家集团内部运作,未经官方证实。

国资与品牌

2007年11月18日,一场容纳数万人的晚会在杭州黄龙体育场进行,庆祝娃哈哈成立20周年。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上城区政府数十名官员,娃哈哈外地公司所在地的200多名政府官员、3000名经销商济济一堂。

一片烟花之中,杭州市政府将“特殊贡献奖”授予了宗庆后,表彰他20年来为杭州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将此奖项赋予企业家。

当时,达能与娃哈哈纠纷进行中。庆典不久之后(2007年12月),杭州市仲裁委员会做出了支持娃哈哈集团的裁决,叫停了达娃双方此前签订的商标转让协议,把“娃哈哈”商标留在了娃哈哈集团。

强势和幸运如宗庆后,在商务部、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处、浙江地方政府的调停中,上城区和娃哈哈集团最终保住了“娃哈哈”商标。

本次辞职信的焦点娃哈哈集团除了持有娃哈哈商标,对外仅投资了12家企业(存续中),且持股比例都未超过50%,全部注册于2002年之前。

12家企业中,认缴出资额最大的是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而它的大股东是娃哈哈宏振投资一家宗馥莉100%拥有的公司;二股东才是娃哈哈集团。

在这一重关系中,宗馥莉是娃哈哈集团的合作伙伴。

“杭州国资占股的集团公司,说到底,唯一的重要资产就是‘娃哈哈’商标。”一位熟悉娃哈哈的人士点评说,“如果当年商标转让被批准,就没国资什么事了。”

“我是老板”

娃哈哈从3个人、14万元借款白手起家,在宗庆后的带领下,30多年间累计销售额8601亿元,利税1740亿元,上交税金 742亿元。娃哈哈在全国29个省市建有81个生产基地、18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3万人。

娃哈哈最初是校办企业,在1999年改制时,娃哈哈集团的51%股权继续由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49%转让给娃哈哈集团公司的经营者宗庆后和职工,经营者占60%,职工占40%。两年后,上城区国资局又让出了5%股权给集团职工持股会。

之后多年中,宗庆后家族和职工持股会又成立了一些私人公司,与娃哈哈集团合作。一整套复杂的架构共同达成了上述成就。

梳理娃哈哈体系公司可见:

宗馥莉名下的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旗下持股在50%以上的公司有20家,多成立于2000-2018年,这些新生产线是娃哈哈主力,包括天津娃哈哈宏振、西双版纳娃哈哈、娃哈哈商业等。

曾被达能追索的宗馥莉名下的恒枫贸易,它作为大股东拥有娃哈哈永盛、厦门娃哈哈等5家公司。

注册于塞舌尔、宗庆后家族的盛佳集团,投资了24家娃哈哈各地饮料公司,包括西宁、贵阳、宜昌、徐州、南昌等地。

即使不再担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宗馥莉依旧是娃哈哈饮品帝国的重要股东——她不拥有商标,但拥有遍布各地的娃哈哈饮料公司。

刚刚过去的6月,宗馥莉以娃哈哈集团总经理和宏胜集团总裁双重身份入围36氪「SHE POWER·2024影响力女性」榜单,荣获SHE POWER 2024“商业女性领导者”头衔。官方发布的人物报道中如此写道:

“当你对金钱有自主权,你才对你所做的事情有决定权。”她用自己经营宏胜所得的资金,去做投资,去组建自己的团队,以一种并行的方式与父亲对话。也正是一手打造宏胜这家百亿企业的经历,让她对企业的管理有了一套自己的完整方法论。

如宗馥莉此前所说:“我不是个经理人,我是个老板。”

何小鹏系统谈大模型改造智驾:造车像血海游泳,但我更有信心了

2024-07-16 06:30:00

作为一个创始人,你要给自己想象方向、想象光明。可能有的时候看不到方向和光明,但你要能够想象出来,而且带着一群人往那游。所以,即便在血海游泳,“我不绝望”。

作者 | 张小珺

出品 | 腾讯新闻《潜望》

何小鹏有强烈预感,大模型一定会改造汽车行业;但它究竟怎么在自动驾驶落地,一开始他连一丝头绪也没有。

他令团队研读论文,自己到访美国三趟,试驾特斯拉FSD和Waymo,忍痛送走“爱将”吴新宙赴任英伟达时,还拜访了黄仁勋(英伟达创始人兼CEO)。只不过,他没有像他的投资人和朋友雷军那样,“广撒网”投资中国大模型公司——他和其中多位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私交不错,却一家也没投。

“中国需要这样的公司,但中国也需要自己能读懂大模型,把大模型放到应用做工程落地的公司——小鹏是其中一家。”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说。

对于汽车行业,何小鹏是一名外来者。他1977年出生,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先在亚信工作5年。2004年起,他花了10年创办UC浏览器,并以一种“嫁女儿”的心情把它卖给阿里巴巴。他把自己的商业基因归纳为“移动互联网+工具”。虽然今年已是他进入汽车行业第7个年头,这位CEO很多思维仍来源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

在何小鹏看来,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大模型上真正赚到钱;而能让大模型在另一个纬度挣到钱的,就是自动驾驶——“要你掏几万块钱买一个software(软件)或者服务,你不会买。但你花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买一款你喜欢的车,‘含’这个能力,可能性非常高。”

今年5月,我们独家对话何小鹏。除了大模型和自动驾驶,站在小鹏汽车创办10年的节点,我们也和他探讨了友情与商战、高峰与滑铁卢。他有许多颇为动容的表达。

谈到造车之难,他说:“兄弟们,想害谁,就让他来造车。”

谈到G9事故,他说,不是壮士断腕,是“壮士把头都断了”。

不过他又说:“造车真的很苦——都是世界级对手,都是最牛逼的人,它长链条、长周期、大壁垒;但造车也真的很酷。”

他感觉,造车有如“在血海里游泳”——“你作为一个企业创始人,你要给自己想象方向、想象光明。可能有的时候看不到方向和光明,但你要能够想象出来,而且带着一群人往那游。”

以下为何小鹏访谈全文。(为方便阅读,作者做了一些文本优化。)

和何小鹏聊大模型改造自动驾驶:造车像血海游泳,但我更有信心了

座次、友谊、股价

“他们说估计你气晕了,在厕所哭啊——把我笑坏了”

从右至左依次为李想、何小鹏、李斌、魏建军

《潜望》:今年3月,你和李想、李斌三人同时出现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怎么邀请的你?

何小鹏:很巧。那天刚好参加汽车百人会,我们三个可能想法不一样,但因为坐在一起聊到这件事。你知道,雷总跟我很多年,我喜欢雷总,也尊重他。所以我说:“我应该会来。”

我从广州来——当天早上来,最晚一班飞机回去;从其他近一点地方来的,就不好说“我太远了”——他们两个人想一想,最后都来了。(笑)

《潜望》:你是第一个答应的人,他们两个是犹豫的?

何小鹏:他们1小时以内都答应了。这种事,觉得A不去,所以B不去;因为A、B不去,所以C也不去,很容易有这种行为。大家都要看日历,怕其他事阻碍。但有人当场说“我去”,就不一样。

《潜望》:在那天座次上,为什么你坐在李想和李斌两人中间?

何小鹏:他们个子比我大,显得我更好一点嘛。

无论商业怎样,个人(关系)应该保持。在互联网大多数情况可以做到,在汽车行业很难。这是汽车行业特色:“商战”的“战”更强烈。我不太喜欢,但被迫要这么做。Follow每个人的heart吧。保留自己的基因。

《潜望》:是因为你挖走了长城总经理王凤英,所以在座次上,让李斌坐在你和魏建军中间?

何小鹏:哦没有!不可能我们都尊重大哥。这个座位是maybe小米他们排的吧。

《潜望》:他们考虑过(笑)。3小时发布会,你全程在想什么?从照片看,你笑得最开心。

何小鹏:第一雷总把车造出来,做得很不错,超过我们第一台车对他的看法。第二,他讲的一些事,我们觉得很有意思,有种新感觉;也有一些是我们以前踩过的坑,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再踩。

我们在下面讨论,比如颜色。我们最开始觉得应该colorful(多彩),但颜色不断下降,下降到你的期待和现实客户选择有最好的组合,否则SKU多。展厅一般摆1台车,你会展示最主流的颜色。如果你用7个、9个甚至11个颜色,有些颜色交付周期特别慢。所以,你会降低颜色数量,来降低管理难度。

第一期他做得很好,以后年度可能变化,集中起来——卖得好的继续做得更好,卖得不好的把颜色调一下。当然不同车不一样,小米SU7适合颜色丰富;有些硬朗的车,不需要很多颜色。

《潜望》:小米汽车发布后,你对雷总这个人有了新看法吗?

何小鹏:雷总过去多年比较有压力,很高兴他在汽车领域又收获很大不同,我为他真的挺高兴。但压力也在于,IP太红不一定是特别好的事——起码对我来说不是——不同人需要不一样的生活。

《潜望》:你什么时候发现小鹏汽车的股价跌了?——你知道,这后来变成一个段子。

何小鹏:我知道有段子,但我不怎么看股价。

那天晚上,他们说你又上热搜了。我说为什么?他们说估计你气晕了,在厕所哭啊——把我笑坏了——北京到广州最后一班飞机9点半,所以我8点多就走了。

我的基因、忐忑与局限

“如果我有汽车品牌逻辑,我会切得再高一点,

这都是其中的反思啊!”

《潜望》:今天一个话题是大模型与自动驾驶。过去一年你和车企CEO聊天,会聊大模型吗?

何小鹏:不聊。

《潜望》:和李想、李斌会聊吗?

何小鹏:不会。

《潜望》:跟雷总应该会聊?

何小鹏:也不会。

《潜望》:小鹏从一开始就坚决投入智能驾驶,你们做智驾源头在哪?这些年关键节点有哪些?

何小鹏:我们从最开始对新能源车的思考就清晰、简单——第一是智能,类似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变化;第二是从汽油到纯电,电可以让笔记本、Server(服务器)运行,油到Server需要电的转换,只有更大电池、更大电量才能确保智能汽车体感更好。

我们是以手机角度看这个市场。绝大部分汽车人认为汽车和手机有巨大差别,的确有,但最终很多企业能力是趋同的。

过去几年,小鹏在智能化上走的路不太一样。我们一直引领——第一个把自动泊车放到广告上说重要,第一个推出高速辅助驾驶,第一个用语音和助手说话,第一个激光雷达上车,第一个在城市的高清地图。

此外是端到端模型。原来你用编程法写程序,说怎么左转、怎么右转、怎么调头,程序规则无穷。你在一个地方右转弯的逻辑,是每条道路甚至同一条道路每个时间点都不一样。你用规则非常难写,即使用泛化。我们用端到端模型去训——在这,看到了全新变革机会。

《潜望》:你是从手机的眼光看车,为什么是这个源头?

何小鹏:上一段创业,我从移动互联网出来(创立UC浏览器)。当时投资人有NGP Capital(诺基亚成长基金),2007年投资。2007年初,Apple还没出iPhone 1,所有人觉得很难挑战全球有品牌、技术储备、客户认知的这么好一个企业。但只花了4年,到2011年。大家发现,原来手机可以不仅仅打电话、发短信。

我们那时一个强烈认知是,汽车是不是应该自己开?所有人都认为应该自己开。iPhone最重要是换了交互方式,把按键变成触摸,把速度很低变成速度很高,增加了统一硬件,包括摄像头。当交互变革之后,场景就变革了,从打电话变成发微信、看视频。所以,交互变革和场景变革,是依次的,或者依赖关系。当然毋庸置疑,汽车有安全、政策、用户接受问题,比手机慢很多。

我思考原来在移动互联网比较多——手机会怎么变革,操作系统会怎么变革。我们以前做browser(浏览器),browser一个重要问题是,它跟操作系统强相关。你要做一个WeChat,没有任何一个手机的core会自己做类似chat的内容,它肯定是App Store里的,而browser不一样。

《潜望》:交互变革和场景变革是依赖关系,在汽车领域,当交互变革(做到一定程度无人驾驶)以后,场景会怎么变?

何小鹏:比如,开车到家门口,车可以自动开到你记忆的停车位;原来汽车和座椅追求五星安全碰撞,在无人驾驶推出10年后,当无人驾驶的车有足够大规模,不需要五星碰撞,车和座椅形态会产生巨大变化;大屏有变化,你不会坐在司机位或前排点击,可能用语音、用投影,投影到哪里,再定。

《潜望》:你2014年投资小鹏汽车、2017年作为董事长加入,那几年和李想、李斌讨论的时候,你们三个人想法一致吗?他们也是从互联网入局造车的创业者,在你看来,你们三人的差异是什么?

何小鹏:认识,但那时聊得不多。我最开始问这个事都约了他们。2014年约到李斌,谈完李斌说:他准备做。当时圈子很小,中国基本没人造车。不像互联网,你想投资,一个idea总会找到5家、10家企业。那时1家都没有,只能set up一个团队,因为汽车太重了。

我们三人有很大、很大差别——他们也是干互联网,但更多是互联网汽车和媒体相关;我是干移动互联网跟工具相关——所以思考逻辑不一样。

你看我,我更关注技术,因为我后来主要竞争对手是谷歌Chrome。我更关注全球化,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做全球化,后来在发达国家我们打不过,在发展中国家打得过,但靠的不是技术,靠的是运营,里面有很多挑战。

我为什么注重全球化?我为什么做科技?科技才更容易全球化。当时UC靠运营,运营是什么?知道你的用户是谁,根据用户的定位,让他们更愉悦。跨国很难,在一个country相对可行。最终标准的技术、好的交互体验,能够所有人都喜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潜望》:听起来你这一段创业的思考,很多来自对UC的总结。

何小鹏:是的,或者犯错。

《潜望》:能不能总结一下,你上一段创业中的正确与失误?很多创业者开启第二段创业时,给上一段创业的投资人写信反思自己,你有做过类似的事吗?

何小鹏:哦没有,但肯定有非常多总结。为什么我们相信智能会改变?为什么我们相信只有科技定位才能做好全球?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认为全球是大布局、但要慢行动?为什么我们从一个20万到30万级别(的车)进入?

从汽车角度,品牌应该往上打、再往下。但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一般要不切腰部,要不切底部。当时我没有汽车的品牌逻辑。如果我有汽车品牌逻辑,我会切得再高一点,这都是其中的反思啊!

再比如,如果我更懂汽车体系,我会先从P7入手,再到maybe G7的体系。切角不一样。

当然了,小鹏跟理想、蔚来有一个很大差别,我最开始是投资人,不是创始人。等我来的时候,这个公司已经运行3年。他们做好了定位,虽然跟我开过会。但说实话,你作为投资人,逻辑和屁股是不一样的。

《潜望》:你做UC那段经历,心理上的高点和低点分别是什么时候?

何小鹏:低点太多了,做公司快挂了发不出工资,每个月借几万块钱,因为你公司小。碰到了很严重挑战,觉得公司做不下去,很痛苦。高点反而没有记忆那么深刻,第一次融资成功。

把公司卖掉那天,我很担心同学们不开心,到处去办公室看他们的脸色,聊聊天——那种忐忑。假设你有一个女儿,她要嫁出去,你最怕女儿不开心。后面不管我们在不在,我们都非常关注UC应该成为一家好的、挣钱的公司,让和她结婚的“女婿”喜欢女儿。这都是记忆深刻的吧。

《潜望》:为什么你2017年才加入,2016年就以“小鹏汽车”命名了这家公司?

何小鹏:最开始叫“橙子汽车”。你如果做互联网Apps,可以取任何名字。但汽车你取了名字,如果过不了商标,就上不了公告,如果上不了公告,就不能卖车。那时必须有商标。你要知道所有汽车4S店,注册的都是汽车商标,能想到好商标基本被注册了。

他们说,我的名字估计没人注册,他们定位过。他们拿了很多、很多名字,最后是小鹏。他们说,先看其他名字好不好。我说,最后应该不会注册到这个吧。结果前面全都注册不下来。

《潜望》:给你的list有多少个名字?

何小鹏:十几个。

《潜望》:被挂上车名,你是什么感觉?

何小鹏:我最开始不太愿意,因为作为投资人不应该。但后来又想,投资人有句话叫“帮忙不添乱”。他们说这是正常选择,不跟你相关。

那时我还没加入,它就跟我相关度不够高,你懂了吗?但如果我加入了,的确相关度就非常高。

《潜望》:我看过很多次你说为什么决定加入小鹏汽车,是和小孩出生有关,今天这个理由有更新吗?

何小鹏:昨天以前的头儿跟我聊天,说到类似故事——名字就不说了,他太有名了——人生可以很长,但绝大部分人没有把人生过精彩。有些人有很多钱,事业做得很好,是平顺的人生。我在那个年代,也有这个思考。谁都不想吃苦,但谁都想精彩。这个世界上又不付出努力,又没有风险,又很精彩,甚至还赚到很多钱,只有一个地方:梦里。

那时,最重要是小朋友出生,加上符绩勋(GGV管理合伙人)一个电话,在片刻冲击了自己。之前起码一两百个人问过我,但那一下觉得我应该做点事。做点重新创业,不跟互联网相关。当时没确定做车,思考了1个多月。应该做点精彩的事,不要让自己那么不快乐,让小朋友觉得很酷。

之前我们有视频说打螺丝,我小朋友刚好看到了。去年底,他问我:“爸爸,你不是打螺丝吗?”“你怎么名字跟这个公司一样?”

以前他只知道我叫“爸爸”,不知道我的全名。

大模型究竟是如何改造自动驾驶的

“这个时候,人的规则打败不了”

《潜望》:说回大模型,雷军投了很多大模型创业公司,你们会考虑投一家吗?

何小鹏:如果有合适的也许吧。

《潜望》:现在还没有,为什么?

何小鹏:我跟不少大模型公司(关系)很好啊,像智谱的唐杰啊,小川呐,志飞啊——他们都在干大模型,干得很好,我给他们鼓掌。中国需要这样的公司,但中国也需要自己能读懂大模型,把大模型放到应用做工程落地的公司——小鹏是其中一家。

基础大模型其他公司可以干,我们实际上不需要GPT-4,不需要GPT-5,一个GPT-2或GPT-3自我可控能力,在一个垂直领域就很好了。不需要那么advance(高级)的能力,只需要一个standard(标准)的能力。把标准能力落地到工程,是困难点。

比如,你创业做一家公司说,我帮你装修,你请很多人帮我画设计图。对不起,你可能只需要GPT-3,读全球1000万张造型图,它能自动写,根据你输入的information input(输入信息)生成各种东西,你只用微调就可以了。这个能力不需要GPT-4、GPT-5,GPT-2 maybe is OK。但这个能力衔接是巨大挑战。

《潜望》:最难在衔接上。

何小鹏:工程落地有无数问题。你的数据怎么快速流动?你的仿真怎么快速测试?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数据?刚才我讲需要1000万设计图,这个设计图你要知道——谁是好的的图?谁是不好的图?谁是中国人喜欢的设计?谁是某个国家人喜欢的设计?

像小川既在做大模型底座,又在做垂直行业(医疗),还是以软件为导向。

《潜望》:大模型怎么改造了自动驾驶,加速拐点的到来?

何小鹏:非常简单。大部分人讲的大模型都是语言大模型。语言大模型基本没人能挣到钱,除了Nvidia(英伟达),或者Microsoft(微软),Microsoft也没算严格挣到钱,像OpenAI是融到钱、不是挣到钱,包括小川。

大模型在另一个纬度可以挣到钱,就是自动驾驶。它把自动驾驶能力,如果提高50倍到100倍,让辅助驾驶变成完全自动驾驶,或者接近无人驾驶,这个能力变化是有用户愿意付费、买车的。

要你掏几万块钱买一个software或者服务,你不会买。但你花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买一款你喜欢的车,“含”这个能力,可能性非常高。当你身边100个朋友有10个慢慢变成30个、50个天天用,你们都会用起来。这个变化会非常快。

它跟语言大模型不一样。语言大模型在今天不是追求可靠性,不是追求鲁棒性,是一个类似语言沟通或助理的模型。它是一种“大力出奇迹”吧。汽车也是“大力出奇迹”,但汽车追求更高安全性、稳定性。这种情况下的大模型,跟语言大模型不太一样。不过,它的底层、很多逻辑一样,都是用Transformer,都是大量“前训练”,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做“后训练”。

《潜望》:你说的“前训练”就是大语言模型里常说的“预训练”?

何小鹏:对。但自动驾驶做了大模型,它还需要有一个“刹车”加“守门员”。

语言大模型,你问它一句话,它说错了,你don’t care。自动驾驶不一样,它干错了,你要保证我安全。要有controller,要有刹车。这是两种不同大模型方向,但底层逻辑跟现在大模型一样。所以,汽车世界很快就变成大量数据、大量训练、生成大量规则,然后取代人。

《潜望》:在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以后,你做了哪些动作?

何小鹏:我们到处去看他们的paper是什么样,它来自哪些基础paper,这些paper里,它为什么一步步延伸。2017年上半年我们就用Transformer,基于它做延伸。

首先要读懂逻辑。大模型完全不是人的思考逻辑,但你可以认为它是machine(机器)的思考逻辑,或者是machine的推理逻辑。它出来的内容,它可能不懂,但比大部分人更准确,这就是语言类大模型。

那视觉大模型,实际上跟机器人,跟AD(自动驾驶)不完全相关。AD是既有感知,又有定位,又有规划,又有执行,又有控制,又有整个体验体系。把这一套要打通。这跟语言大模型是两套不同逻辑,但是一套底层架构。

某些时候我有点预感。很多东西出来,觉得还没到——比如VR、AR刚出来,W3C(万维网联盟)的Web3,比特币最开始。但2022年大模型一出来,我一看,简单用一用,觉得是巨大机会。预感来自体验之后快速思考的结果,有显性、有隐性。

接着我去了趟美国,看一下大模型整个逻辑;去拜访了Jensen(黄仁勋);跟我们团队很多人聊了一下天。我当时就觉得大模型非常重要。但说实话,那时没有人知道大模型怎么落地。

《潜望》:你是几月去的美国?

何小鹏:去年4月、今年1月和今年6月。

《潜望》:你应该是车企CEO里为了大模型专门去美国比较少的人吧?

何小鹏:我不知道其他人去不去。这是方向,但我不知道这个方向什么时候到来。很多人说,有个东西是好东西。我们说,是。但硬件跟软件不一样。举个例子,很多人说一个新技术能让电池更牛逼,这个技术90%对。但这个技术并不能让电池更牛,因为电池可能是15项技术的组合,他把A技术提高了,可能B、C、D、E、F、G技术都下降了。核心问题是你怎么解决掉它。

就算你解决了,你也可能不牛,为什么?因为要把它从量产到规模量产,需要工艺设备吧?需要建厂吧?需要有人、有订单吧?需要订单使用之后产品是可靠、稳定、可维护的吧?然后才能降价,才会有更多人进来吧?——软件从科研到规模使用很快,硬件非常难,特别是安全性硬件。

我当时最大concern是,这玩意是未来,但它怎么落地?特别在我们这个行业怎么落地?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块我不能讲太多,我们现在快“黄埔军校”了。但我非常believe这个事要做。

我们今年1月去CES车展,有公司说大模型对AI很有价值,但他们都不是用大模型,还是用编程法,就是用规则。如果这里有三个人,所以转弯要慢一点——我举例啊,就是规则法。大模型不是,大模型是把各种各样的场景全丢进去,它生成一个规则,你用推理引擎去解释。至于它生成的规则,你需要有controller。

这个小鹏原来做得好是因为,我们把上一代自动驾驶能力做得很强,所以我们把上一代改巴改巴,改成一个controller。(笑)要不然,你没有上一代自动驾驶,也不能用大模型去做这一代。你如果有控制器,有安全的刹车之后,你再去用新一代的技术,它能快速在某些能力强很多。还有一种能力,在短板上你要用其他方式,包括控制器,包括刹车,去修复、弥补,你就花更大数据。

很多企业老板干企业、干销售、干营销出身。我本身是技术人员,抓这种敏感度会强一点。

《潜望》:大模型怎么在车上落地?

何小鹏:今天OTA(空中下载技术)。我们并不是把你了解的什么模型放到车上。很多人说大模型很好,我把它放进来就可以用,你问他怎么放?他连自动驾驶都没搞通,放进来,根本搞不通。

我们……是很简单的逻辑。你把它paper都读完,我们团队了解我们的架构,有一些底层类似,比如全是基于Transformer。以前它的推理逻辑跟我们的数据执行流不一样,你就应该按照它的逻辑重写我们的数据流逻辑,增加数据的收集,做预训练。训练出来得到的引擎,在仿真环境里面去testing(测试)。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仿真环境。

最开始仿真环境testing结果非常、非常之差,你不断加强训练。

《潜望》:你自己读paper吗?

何小鹏:我们团队会读。

《潜望》:最开始测试结果有多差?

何小鹏:最开始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能用。第一是你的模型不够强,但最重要是你的数据量不大。比如你写一个程序说右转弯,假设右转弯有1亿个场景,你起码能写覆盖100万个场景的能力,因为它比较简单。但对不起,大模型是前100万个场景它覆盖不了,很久还是0或者非常接近0。你就不断调模型,核心是数据量,巨大训练。

我们今年下半年训练费用都1亿多美金。从5月份之后,整个训练规模加速。

中国很有趣,很多人去年买了很多卡,但用不起来,因为没有场景训。这点我们进步非常快。你把如此之多数据拿去训练,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仿真环境一下超出了现在的逻辑。你就发现:哦,数据量只是还要再提高100或1000倍——非量产公司干不了,车的数量不够,你需要巨大数据才能提高可行性。

《潜望》:你们今天能做到什么程度?

何小鹏:我们今天是第一步,在大模型里完成了一部分功能在自动驾驶上。后面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增加能力。

我们为此还重写仿真,因为原来的仿真没有适应那么大数据量的测试逻辑。它的规则,可以是人的规则的1万倍或100万倍,这个数量级你靠人测不了。

一旦我们把这个体系转得更好——你把数据量加大非常大,整个配套数据体系、清洗体系、训练体系、仿真体系都要加大,你会得到巨大不一样。大模型给大家开了一个口子,在无限场景内靠人编程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大力会出奇迹”。

这个时候,人的规则打败不了。

硅谷巨星和无人驾驶

“我没有商业偶像”

《潜望》:一名投资者想问你:复刻一个特斯拉端到端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要花多少钱、多少时间、哪些基础要素?

何小鹏:哇,现在呀,几百亿吧……首先需要非常多钱,需要super强人,绝对不是普通程序员靠算法就可以干出来,需要在马路上跑很多车,需要这些能力全部转起来。英伟达具备很多能力,但要转起来时间也很长,概率也很低。

成功有概率。小鹏汽车刚创业,别人想投资,我跟他们说:“欢迎投资。如果你年收入100块,可以投10块、20块,以后可能赚10倍、100倍或1000倍,但你要知道成功概率。”他们就问:成功概率多少?我说:1%不到。他们说:一个percent都不到,你创个啥业?

今天对于自动驾驶,如果你要投几百亿、几年、千人,成功概率只有5%,你会不会投?这就是门槛之一。

所以,投钱只代表有可能可以成功,不代表可以成功。

《潜望》:你最近刚从美国回来,这是你在ChatGPT发布后第三次到美国,有哪些行程和新思考?

何小鹏:两周排得非常满,去了9个城市——开会、营销、学习、度假。去了达拉斯看NBA。去了墨西哥两个city,看中国制造。去了圣巴巴拉和一些城市,开会,听不同人对AI的看法。去了硅谷、三藩。

这话说起来有点伤人——中美AI差距在放大。去年只是看到硅谷很多人转AI(内容),但没看到太多变化。这三次(到美国)累计隔了1年多,变化比想象大,特别是这次体验Tesla和Waymo。

Waymo还没转成大模型,是用原来的算法体系。以前我用Waymo从体验上比Tesla领先非常多,但这次,感受到Tesla的加速度。

打个比方,以前中国靠面积、靠体积——就是靠规模、靠效率(规模是钱的规模、人的规模,效率是做事效率)。但在AI智能创业,想用靠面积或体积变化快速追赶AI,很多人会产生错误判断——也就是说,以高度为导向会带来巨大变化。相比互联网时代,AI变革的猛烈度会快很多。

《潜望》:你这次体验了特斯拉FSD和Waymo,你说Waymo体验更丝滑,但你认为FSD会追上Waymo。

何小鹏:我认为就是明年。自动驾驶有几点逻辑:第一体验,第二成本,大家比拼的还有算力、数据、最终整个能力的体验。今天Tesla成本比Waymo低,算力比它大,数据比它大,范围比它大,体验在局部比它差,但广度远远超过Waymo。

今天Waymo和Tesla不像以前是10倍级别差距,今天差个——可能3倍体验。仅仅从体验是3倍,其他能力Tesla强太多。至于这3倍体验,一家今天以AI为驱动的公司(想赶超),不会太久。

《潜望》:小鹏XNGP在技术路线上和特斯拉FSD有什么差异?

何小鹏:肯定有非常多不同,但我不知道有哪些差异,我们现在没有了解特斯拉技术路线。

我们不花力气在它上面,因为没价值。特斯拉不用雷达,中国绝大部分都在用雷达。特斯拉是自有算力,中国绝大多数在Nvidia基础上做。不同的算力、不同的sensor(传感器),要求不一样。想在不确定hardware(硬件)以及不确定使用范围的逻辑下,能力差别非常远。

《潜望》:怎么看特斯拉FSD入华?

何小鹏:它如果能进中国非常好,但要符合中国的政策法规。要在中国训练、测试,要把中国的场景做好。不同国家场景不一样,训练就不一样,美国到处有stop line(停车线),中国很少。

《潜望》:如果L4实现,能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吗?

何小鹏:如果L4做到,肯定会让车的软件收入或生态收入大幅度提高。比如说,你的车自动洗车,是生态收入之一;自动泊车,是生态之二;自动充电,是生态之三。你可以把软件单独收费,Tesla在做。你也可以把软件跟硬件合并收费,部分厂商这样做。他们都在收费,只是说一种全集中,一种单独。

全面进入L4会往生态走,但现在还有小几年时间吧。

《潜望》:一位投资人算账称,如果FSD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一辆Tesla是3万美金,每天接20单×20美元/单,75天就能回本,收益率可观。

何小鹏:这是用最简单的逻辑去思考,长期看成立,最近小几年不成立。里面有额外各种各样问题。而且,我完全不相信FSD在最近1年能在Robotaxi上做什么,有可能局部场景试行,但大规模做得更好,可能性为0。

《潜望》:卡在哪?

何小鹏:第一,你需要一套云上管理体系。举例说,我这次坐Waymo云端接管两次。这个管理体系在不同国家、区域,完全不一样。

第二,如果要做到Robotaxi,硬件要巨大变化——绝大部分做AI大模型的人都忽略了一点——过去,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成立,在于硬件相对稳定、低成本、统一接口。我们的服务器、电脑、手机,这些厂商只负责硬件,不太负责其他领域,但在手机领域出现一个变化是Apple。

将来,真正巨大的AI公司都不可避免(做)硬件。类似以前我们做好分工,你是Windows,我是Intel,有概率,但概率越来越低。

《潜望》:你怎么看马斯克在做特斯拉的同时,也做通用人工智能公司xAI?

何小鹏:他同时在做多件事。很多是长期依赖关系,不是短线依赖关系。

我们做robot(机器人)好几年,robot对大模型是另一种要求,不一样的能力。去年上半年以前存在的大部分robot公司,是用过去的技术。美国著名robot公司波士顿动力,以前用液压,现在是电动。你以前让robot实施复杂操作,基本无解。环境是无穷的,动作是无穷的。一个robot有30多个关节,你想让手、眼、足、思想和嘴协同。如果让程序员编程,他编到1万个、编到死,只能解决5%场景。1万个人,都不能解决,因为规则是无穷的。你必须全用AI。

AI的逻辑就很搞笑了。你怎么让一个大模型看到这个世界,它就不断学习它对的,淘汰它错的。打人是错误动作,要把它淘汰掉。你怎么清洗它、训练它?巨难,比自动驾驶还难。但是,这将来是其他大模型要去做得更好的。

《潜望》:这次见到马斯克没有?

何小鹏:没有。

《潜望》:他是你的商业偶像吗?你的商业偶像是谁?

何小鹏:我没有商业偶像。

《潜望》:你刚才谈到去年拜访黄仁勋,你们聊了些什么?从中有学习到什么吗?

何小鹏:第一,他在6到7年前公司市值并不高,抓住一个巨大机会,得益于他的坚持。第二,他的管理不能说perfect(完美),但在美国是非常好的管理——每个季度跟所有员工开一次会,中国很少有老板这样;直接向他汇报有数十人,一般老板做不到;他不太炒人,他那的员工动辄15年或以上,15年还是下限。

在中国,It's crazy(这很疯狂),在硅谷都crazy,因为硅谷很多员工待不了那么多年。你要知道6到7年前,它并不是一个super star(超级明星),只是一个star(明星)。他在技术的洞见——不是洞察,是洞见,以及企业管理和我们有很多不同。

《潜望》:他的员工待得久、他跟所有人开会、向他直接汇报的人多,这反映了什么?他的管理经验有给你一些启发吗?

何小鹏:在一个长线技术领域,需要有长期坚信这个事的一小撮人。他们公司原来不是那么大,却长时间耕耘。中国很多大型企业是“吃快餐”,三年种树,很快开花,很快结果,所以养出不同公司。

(从他身上我学到)有一群超级不错的人,给他们一个长期宽松环境,对于长期科研是需要的。中国有很多很大、很好的企业科研院做不好,跟老大相关。老大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愿景。Nvidia几年前不好,最低跌到80多亿美金市值。你要跟他们不断讲,愿景是什么样、为什么我们能win(赢)——讲十几年,很多人都不会信,我跟你说。

我今年也开始跟同事做大量重复沟通。以前我不喜欢,如果我要和团队沟通,就开个大会吧。开大会效果没有小会好,但总比不开好。我们现在全员会更多、更准时。20人以内的小会更多。原来很多开的会跟我业务相关,现在很多跟我业务不相关。(让大家)了解我怎么想,我为什么这样做,知道大家有什么question——这些question有的对我有间接影响,少数有直接影响。

《潜望》:你是去年4月见的黄仁勋吗?跟吴新宙离开小鹏汽车去英伟达有什么关系?(吴新宙曾是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现出任英伟达自动驾驶中国团队负责人)

何小鹏:我是(去年)9月份见了一次Jensen。我就是送新宙去英伟达啊,(在国内)顺便去见。

《潜望》:吴新宙离职,是不是让你心很痛?

何小鹏:既痛,也很开心。他会变好,我们也会变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板。这个世界上,起码在中国很多企业,极少数由一个人决定公司的生死,最后公司全都能做得更好——这个话讲的有点空。

《潜望》:但这也是高管的痛啊,说明这个公司有我没我都行。

何小鹏:一个好的公司就应该做得到,但这是更长远的事。

《潜望》:AI行业有一个认知:大模型公司会最终变成应用公司,模型和产品好比南坡和北坡,不管从哪个坡上,最后既要有模型又要有应用。这个观点放在自动驾驶技术和汽车领域是不是也适用?

何小鹏:我基本认可。将来做这一块大型AI软件,因为硬件不标准、有非常多差异化,所以软硬要合体。

《潜望》:如果GPT-5实现了,对自动驾驶改变有多大?

何小鹏:我不知道GPT-5具体有哪些变化。如果一定要分,自动驾驶长期应该是机器人的小脑,而GPT或类似的超大型模型,会越来越类似一个准大脑,更长期是一个大脑——是一个人的不同分工。

《潜望》:未来多模态的大模型、自动驾驶模型和机器人大脑会统一吗?

何小鹏:不敢说,现在还有点早。

《潜望》:车企做机器人有优势吗?

何小鹏:未来绝大部分机器人公司都应该是车企。有些机器人比车复杂,有些车比机器人复杂,但80%逻辑一样。

《潜望》:无人驾驶还有多少年到来?

何小鹏:我已经有明确年限目标了,但先不谈这件事。

那些敌人们

“我不认同这些所有说法”

《潜望》:在国内,今天随着华为入局,它的智驾能力也被认为是第一梯队,而它的风格又那么凶悍,你感受到了冲击吗?

何小鹏:(笑)嗯!当然。我以前很多年创业都跟华为相关,一直相信华为的能力。最终我相信我们在一些领域的专注度超过华为。专注是成功的重要点。

《潜望》:你今天看华为,跟你过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看华为,不一样吗?

何小鹏:华为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公司。作为竞争对手是非常厉害的对手,要多向它学习。但是,老大、老二打架,经常挂了下面一群人。总会打架,你不在中国打,也在海外打,对不对?对我们反而是好事。

《潜望》:也有从业者说,小鹏干脆你也别卖车了,就像华为一样就做智能化提供商,跟大家联合,相当于博世。他们听说,华为算过做车的毛利没有做手机好。

何小鹏:Emmm,看阶段吧。我们会把部分能力输出给少数合作伙伴,但不会输出给很多。做好一个合作伙伴已经足够困难,例如大众。

我更早之前创业做to B。我敢说华为to B是最好的公司。To B有to B的困难,也有to B的舒服,一旦稳定了很舒服,但稳定很难。

《潜望》:做智能化这么多年,你出现过徘徊吗?——比如G9这款车的设计是不是徘徊过?

何小鹏:没有,只是两个配置选择而已。很多人认为越高端的车配置应该越少,但在我们以前的车都有这些配置,实际上一模一样,它只是配置在另一个角度的问题。我同意啊,将来我们应该把配置做少,越做越精。

《潜望》:一种观点认为,智能化不仅有很多供应商,各家主流车企都会做,理想、比亚迪今天智能化的能力没那么强,但不觉得追赶不上。对你们来说,智能化构筑的护城河是什么?

何小鹏:我不认同这些所有说法。

壁垒有很多,有技术壁垒。今天绝大部分人做AI,做不到。以前的AI叫小AI,现在叫大AI。大AI上对技术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成功概率会进一步缩小。

我们做智能化10年,最近两年才换成大AI,以前是小AI。一年35亿AI投入,包括训练、人工,绝大部分公司干不了。智能化有一个非常基础的网络效应:大AI越强所以越多数据,越多数据所以越多费用,越多费用所以要卖越多车支持这个体系。这个循环,将来所有供应链都搞不定。供应链卖给你一个软件,但它不持续训练,否则成本谁cover?但对不起,大模型以后很多合作必须是长时间合作。

大模型对于小型公司不利。因为它的时间成本、商业逻辑、研发壁垒、训练费用都是门槛。等它做到一定规模,数据才会有门槛,再等数据做到一定规模,还有新门槛。

门槛非常高,但这个门槛一个重点是:能不能做成用户痛点,高频体验用户一定要用。如果能做到在城市1周不碰方向盘,不管男孩、女孩、年纪大、年纪小的司机,将来是强需求。只是今天做得不好,而这个需求一定很大。就像搜索引擎,你说它门槛高不高?远远没有自动驾驶高。但搜索引擎能做好的不多。我做过搜索引擎好几年——哇,特别难!真是,特别难。

所以,你绝对不用信。以前他们最多做到什么?高速上开得不错,城市里面勉强可以开——规则至此结束。

《潜望》:还有一种观点是,大模型反而降低了自动驾驶的壁垒。是不是只要有钱,国外开源架构适配好,剩下就是怼算力,拼卡就行了。

何小鹏:我不太认同。底层有算力,算力更底层是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单),算力往上一层有模型或者AIOS(AI Operating System,AI操作系统)。再往上,在模型的AIOS上层是数据。数据再上一层叫自动驾驶全球化的政策。再往上是体验。今天,Waymo只在一个能力上强:体验。

是不是只要有足够多钱就可以?足够多的钱只是在算力角度,算力下面是Bom,算力上面是OS。没有一个人能直接拿普通大模型去跑自动驾驶。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所有模型都是以非实时、低可靠性去看一个执行,但自动驾驶不一样,它要毫秒级的,起码百毫秒,甚至十毫秒。

数据很难。所有tier1(一级供应商)都会涉及一个巨大问题:你的数据从哪来?如果你的数据能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拿过来,你为什么能share给别人的OEM使用?每一家OEM的初始化都是重新开始的。你如何满足全球化范围以及政策法规?这又是一个有硬件、有软件、最后是体验(的问题)。

基本上,大模型让原来做智能化AI的tier1,如果从5年角度,他们没办法自己真正做成像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一样的交付——我觉得做不到。

《潜望》:有的车企有钱,可以拿更多资本金砸。

何小鹏:对啊,那就是成功概率啊。我不具体指哪一家——你看他们现在出来的连高清地图取消都没做到,要付费买,高清地图根本做不好体验。中国假设道路是1万,高清地图能覆盖道路是50,还有9950道路覆盖不了,怎么用?你根本没法使用。

(车企大多数时候)是别人告诉他,这个东西可以做,但这个东西做了有什么问题、困难、节奏以及成功概率?有钱只是代表它能搭起基础foundation,但这个foundation能不能work?能不能work好?要能力的。

《潜望》: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业内人士说,在汽车售卖上,智驾标签在买车考虑要素排名中很靠后,大概第八或第九。自动驾驶能帮你卖车吗?

何小鹏:两年前你讲的是对的,现在排名会向上,在小鹏汽车用户排前三。现在,智能化在20万以上的车,占第五名左右;20万以下的车,占第十名左右。20万以下的车自动化很差,以前硬件BOM和软件能力支持不了这个价位的车,把智能做好。

但我相信:第一,我们要在未来18个月把自动驾驶提高30倍——记住不是30%。两年内如果你每周开车,除了上下车,只用抓两三次方向盘,而且很安全,你会不会用?你会形成惯性。今天做不到,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让它做到。第二,我要做到另一个是,便宜。能够让20万以内的车,把这些能力全部用上去,这非常难。

自动驾驶今天在这个领域没做到前三,是两个原因——没有足够好,没有所有车能用。这两个原因一旦解决,很快了。2024年开始,下一个10年是智能化10年。

《潜望》:智能化在提高过程中,你怎么促进车的销量?

何小鹏:第一把体验做好,小鹏以前做技术对体验关注度不够多,我们今年开始狂热加码,包括OTA对体验有很大提高;第二,把痒点做成痛点,因为好的体验不代表用户刚需需要;第三,把高成本做到中成本或低成本。

就像现在AI和大模型,厚积薄发。也许12个月,也许错误一点24个月,但不会是更长。它非常close,接近拐点。

《潜望》:你说2025年将是自动驾驶的ChatGPT时刻,消费者会看到什么?

何小鹏:更低成本、更大范围、更好的全域体验。大家会看到:哇,原来自动驾驶是不错的体验。这是初始化第一年。之后,头部企业会甩开原来用算法或规则逻辑做的公司,距离越来越远。

《潜望》:就是Waymo这样的?

何小鹏:是,因为加速度不同。

《潜望》:你个人在大模型过去1年花了多长时间?

何小鹏:很难判断,我经常看这里面的东西、经常讨论,但你要说30%?肯定没到。我比车企的CEO要多很多。

《潜望》:总体来说,汽车行业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

何小鹏:因为我在车企里面,这样说对其他老板就不好了,我就不敢接你这句话(笑)——我现在很多话都不敢接。

现在不敢让友商不爽。

全都是大佬。

G9事故是滑铁卢,也是我的幸运

“不是壮士断腕,是壮士把头都断了”

《潜望》:从小鹏成立到今天正好10年,站在这个节点上你有什么感悟?

何小鹏:兄弟们,想害谁,就让他来造车。

造车真的很苦——都是世界级对手,都是最牛逼的人,它长链条、长周期、大壁垒;但造车也真的很酷——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一直认为无人驾驶很多年来不了,即使我做这个都不觉得会。但去年我开始慢慢思考,今年我开始发现价值——我觉得可以做到了。

《潜望》:EV这场仗和之前UC那场仗,分别是怎样不一样的战役?

何小鹏:那时竞争很不激烈啊,只有腾讯、百度、360、OPPO,没几家。汽车竞争太激烈了!做移动互联网是短链条,数据可迭代,用户可运营。现在是长链条,错一下两年就有问题,改一个东西随便做错了2000万、2个亿没了,或者要是一个车型没了,20亿-30亿一下去就没了——太难了。

现在要想得非常准,做得非常好,还要运气有一点点,才有可能。

《潜望》:这是一场什么战役?

何小鹏:我只是觉得,现在是在血海里面游泳。

《潜望》:今年压力是不是更大了?

何小鹏:我最近特别好。我觉得“行稳致远”。现在非常有信心在后面几个月有很大不同。

《潜望》:因为15万到20万级的车要出来?

何小鹏:很多原因,绝不是跟某个产品相关。实际上,车是一个木桶。比大部分企业早一点定位市场竞争,早一点全面做规划、组织和多个能力的调整,把木桶多个短板往上补。再加上整个市场势能会让我某几个长板在某一段时间更有价值,其中之一是智能化。

整个企业经营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记住,不是微小提高,是巨大提高。再给我18个月,我的经营能力可以比较好地在车的血海里竞争,无论中国还是海外。

《潜望》:你加入小鹏汽车之后的7年,在这片血海中游泳有印象深刻的起伏吗?

何小鹏:你的车卖得好,很多人跟你说:“我很喜欢你的车。”你很嗨。当飞机上很多不认识的人跟你握手说:“你是小鹏总吗?你加油啊,我买了你股票。”那是你的压力点。你能够创造一种技术,当时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我很兴奋,没有人可以把高速变成全自动开,所有人都学你,你带动了一股技术浪潮,你很嗨。但当你做得不好——我们之前犯的一个错误是:切忌不要在人的方面,“一脚油门、一脚刹车”。

汽车厂商需要很多人,很容易当卖得好,“一脚油门”招很多人进来;当有挑战,“一脚刹车”把人踢出去——这不对。我们起码犯过不止一次这样的错误。希望我以后尽量少犯,为什么说“行稳致远”,否则员工会被你影响。汽车因为要人太多,费用太高,不像互联网用人。哎呀,干制造的人为什么苦,真的是。

《潜望》:“一脚油门、一脚刹车”,你是对员工有亏欠感吗?

何小鹏:那当然,这是不对的。但一个企业要活着,首先要保证生存,你要对大部分员工做对。换个角度,就不应该先“一脚猛油门”,要缓行、稳态。“稳”太重要。

《潜望》:那你应该怎么做?如果不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能举个具体案例?

何小鹏:好的时候不要觉得都好,坏的时候不要觉得都坏。我们以前犯了一个错误,从小几千员工数量增加到1万,才用了1年多一点。太难了!一个公司没办法吸收。如果你有10万人,你招1万人,maybe it is OK,是10个percent。对不起你有3000人,你招7000人到1万人,非常挑战。

《潜望》:今年为什么小鹏要扩招4000人?

何小鹏:我们需要这么多人。我们现在稳健招聘,今年后面的时间以及明年我们会发展更快。不会大扩招,也不会大裁员——我不敢说100%不会,尽量确保不会。

《潜望》:G9事件,是小鹏成长中大家经常会提到的一个…

何小鹏:滑铁卢其中一个点。

《潜望》:你去年说12个高管干到只剩2个,这是怎么做的决定?

何小鹏:没有,实际上有更多高管在我们这。

小鹏高管都很想做伟大的事,很有责任心、追求效率。但是,要想把一个车做出来可以这样,要想把一个车做到非常好、无短板、哪项能力都强,需要专业的业务和管理能力。有人适合0到1,有人擅长1到10,也有人擅长10到100。小鹏汽车是1到10里的1到2阶段。

特别感谢他们,在小鹏做了很多事。有些退了休,有些重新创业。但是,小鹏从0到1变化到1到2,会有方法论要调整,包括我自己的方法论都在调整。

《潜望》:你自己在过去两年最大变化是?

何小鹏:稳健。

《潜望》:你现在跟凤头(王凤英,小鹏汽车总裁)的分工是怎样的?

何小鹏:她管产品,她管销售。其他大部分我管。我讲得不全面,大概这样。

《潜望》:你们的汇报关系是?

何小鹏:我们经常一起开会,没有汇报关系,我们都是最核心管理层。还有Brian(顾宏地,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我们一起讨论很多事。

《潜望》:怎么从G9失败中汲取教训,在X9上找到新的方法论?

何小鹏:非常多细节,比如把配置做简单。

我现在为什么特别有信心。我们找到了一个自我涅槃、多项全能和发挥自己长板到超长板的系列思考和部分行为。很多人会关心销量。就算你把销量多做5000台/月,多做10000台/月,放在更长时间轴也活不下去。销量多一点只是让你今天活得好一点,但你要考虑为什么将来销量能做大。它不像互联网,车的抖动性很大、竞争同质性很强。互联网是0费用,车是有费用的。

更多应该考虑如果从淘汰赛进入全明星赛,什么东西是你自身的逻辑?你需要有什么样的能力?需要解决哪些短板?需要有多大收入?需要有多少销量?需要多大毛利?这些毛利能赚多少钱支持你那时的研发?——你要从那边反过来想。

现在做的很多短线行为no use(没用)。它只是说,让你活多几个月吧。

《潜望》:刚才这几个问题你自我回答一下。

何小鹏:抱歉,我不会回答,那是我们企业的事。

我们一定要去想,反推这件事。所以,G9对我们非常lucky(幸运)。我们那时大概有5-6个错误组合在一起,如果少犯1-2个错误,maybe销量会涨5000台/月,会让自己觉得,只是没做得特别好,但也不算特别差——记住!你有了这个心态,变革就不一样。

很多人现在有销量,还是很难活过变革期。越大公司你要自我颠覆、自我变革的难度越高。我们是1万几千人的公司,都已经难得不得了了!

《潜望》:1万6。

何小鹏:你想想我们都这么难。

汽车是在非稳定态去变革——这是操刀难度。

《潜望》:有人说你G9风波发生后的那一年,你是“壮士断腕”。

何小鹏:(沉默了5秒……)哼哼,可以那么理解吧。

说得夸张点,是“壮士把头都断了”。

乱世快出现了

“不管你是狗熊、枭雄还是英雄,

都可能成为一次xióng”

《潜望》:去年,为什么这么多车企都选择开始结盟?你们和大众、滴滴结盟,蔚来和很多车企结盟(提供换电服务),华为也迈出了它激进一步,车BU独立了。为什么一系列的结盟动作都在2023年发生?

何小鹏:因为乱世快出现了。乱世之前,大家都在合纵连横嘛,就像春秋跟战国。春秋可是上百家,战国就只有几家,最后一统秦两汉。

但汽车出现不了1-2家把市场吃完——This is impossible。

《潜望》:汽车行业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

何小鹏:就算留下7-8家,也是一个赢者,它不会100%通吃,但可以通吃一个大比例的饼。

大变局意味着,不管你是狗熊、枭雄还是英雄,都可能成为一次xióng——就像,我们说中国是最可爱的熊猫一样。(笑)

《潜望》:你为什么选择结盟对象是大众和滴滴?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

何小鹏:双向选择。大众和滴滴都很棒。大众是全球最大车企之一,硬件、全球化很强。中国绝大部分人低估了全球化难度。很多车厂失败了,无数经验教训……海外很多友商有很多思考,在它的环境里对,放在你的环境里不对;但你的思考放在它的环境也不对,蛮多有趣的观点。

我前段时间去了大众工厂,回来写了几条打算做。但现在没有精力。我计划在明年下半年做到。

《潜望》:哪几条?

何小鹏:我们要在工厂里做成更全自动、更丰富的测试逻辑,能确保车出厂的品质大幅提高。当你初始化一件事,你不能这样做;当你把一件事做得稳定,你就可以这样做。因为初始化时变革太多了,做的性价比不高,越稳态你越可以把品质提高几倍。

《潜望》:今天有一种说法是小鹏有一个安全垫,是被大众收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接受这种可能吗?

何小鹏:这个问题我肯定不回答。

《潜望》:小鹏最近发了MONA系列新车M03,这款车之于小鹏、之于自动驾驶的意义是什么?

何小鹏:我们这个车在20万以内是“独树一帜的漂亮”。MONA将会让小鹏高等级自动驾驶进入20万以内的车。

过去,中国造车企业都在20到50万之间变化和竞争,没有一家有实力的造车企业在20万以内进入强力竞争——这代表一个转折点,对小鹏也是。

《潜望》:你对MONA上市后的预期是什么?

何小鹏:会对整个行业有很大冲击——哦,原来20万以内的车也能做到高质量;哦,原来也能做成高智能;哦,原来它值得花这么多钱、这么长时间精心做好。过去,20万的车为了控制成本,或多或少是油转电。

《潜望》:大家现在把车企发车比作“出牌”,你为什么今年出这手牌?你怎么看蔚来出乐道那手牌,苹果就不出牌了——评价一下各家的出牌风格和出的牌。

何小鹏:都跟自己的布局相关。我们出牌逻辑是,看到自动驾驶会有“质的改变”,且可以更便宜出现,所以才有可能性在15到20万级别的车推出。这是技术和成本节奏。

我们以前要出这个级别的车,没能力把它做到有利润,但现在可以,这是体系能力在提高。如果你不限制BOM,要想把车做出有很多功能,不难;但你要限制BOM,又能做到一个好车,又有不少功能,就很难了。

《潜望》:小鹏还会进一步冲刺中高端市场吗?

何小鹏:那当然。我们一直没有在中高端市场停止过。X9是纯电MPV第一。我们一定会在这个市场进一步做好。

《潜望》:在你看来,大变革中,淘汰赛能剩几家?全明星赛能剩几家?

何小鹏:淘汰赛我估计还有10多家。全明星赛是7家,大家排序,你能不能做到第一、第三。

《潜望》:在全明星赛你能排第几?

何小鹏:我的目标是第一。今天中午跟骨干吃饭,我说,如果你不是按第一的逻辑反思自己,别说第一了,前三都做不到——你必须想第一。

我们很多东西布局都是——我们为什么能第一?如果作为第一的公司,有哪几个东西要做到第一?有哪些可以做到前三?有哪些前五、前十也行?哪些事是要做的?——你必须得排啊。通过这样来反思。这个行业你觉得现在第一是谁?这个行业前五大概是什么样的能力?反思自己的能力做不做得到位。

《潜望》:怎么做到第一?

何小鹏:现在少说多做最佳。

《潜望》:今天的小鹏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节点上?

何小鹏:处在一个经历了逆风,重新自我变革,再积蓄能力,进入顺风前夜的阶段。比较开心是G9让我们更早一段时间看到、想到,并且行动。祸跟福总相依。

创业的人心比较大。出了一个问题,首先觉得要怎么解决?觉得幸亏看到了,可以把这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但有一个好的事情,转头也会很痛苦,哎呀,今天有了,明天能稳定有这种好事吗?——这就是不断积累能力,把短板补充,把长板变成更稳健或者更长的长板。

汽车的创业——苦、酷、容易伤心。但是现在是我非常舒服、稳定向上的阶段。我们去年做了很多事,在今年底才出第一张牌。明年下半年、后年上半年或者后年下半年,出的牌会越来越不错。

《潜望》:你当下最为关注的企业问题是什么?

何小鹏:我在内部说2+3个问题。2个大问题——第一是战略、规划、OKR,第二是管理、组织、体系。

3个小问题——第一是经营的思维,全公司要有;第二是客户体验,端到端看客户体验,而不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客户体验;第三是全局思考。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想帮客户,做对了一件事,但你从更长时间看,很多决策是错的。过去我们做了太多单点决策,全局思维很难是因为,车的链条很长,时间很长,做错的成本很高。

为什么汽车人很多不敢做决策?因为做错一次,对不起,这3000万,这12个月,白做了。互联网不一样。哦,错了,来!我们一起写,今天晚上就干出来。

这些都是阳谋。

《潜望》:听说你从民主变得集权?

何小鹏:相对集权吧。变革的时候很多东西需要快速决策、快速执行、快速再优化。

《潜望》:你最近一次发脾气是为什么?

何小鹏:我最近发的脾气不少啊。很多是小脾气。

大一点点的是,我们有一些专业团队,在某些事上能做到更高分,但他们感觉已经很高分——我很不满意这种态度——我们要挑战自己,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而不是推诿。

《潜望》:在血海里游泳,你绝望过吗?

何小鹏:(沉默了10秒……)

你作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你要给自己想象方向、想象光明。可能有的时候看不到方向和光明,但你要能够想象出来,而且带着一群人往那游。

所以,我不绝望。

——————End——————

(如需交流,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enita_zhangxj,烦请备注公司+职务)

方大系换人又给钱 海航控股打响退市保卫战|潜望

2024-07-11 06:30:00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冯彪 编辑 刘鹏

历经两年破产重整,海航控股在四大航司中率先扭亏为盈。但意外的是,这家近500亿市值规模的国内第四大航司,近日却因股价多次逼近1元面值,濒临退市边缘。

6月的最后三个交易日,海航控股A股价格分别收于1.11元、1.09元和1.02元每股,28日盘中甚至最低触及1元。按照退市新规, 股票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将触发面值退市。整个6月份,海航控股下挫25%。

面对退市危机,海航控股的控股股东辽宁方大集团下属子公司紧急出手,宣布增持海航股票。同时,海航也发布多项经营措施意图提振信心。

但海航控股的退市警报仍未解除。7月1日以来的8个交易日,海航控股的股价4涨2跌2平,7月10日再次大跌3.54%,收于1.09元,再次来到1元附近

兄弟公司雪中送炭宣布增持

7月8日,方大炭素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方大投资管理公司(简称上海方大),拟在未来六个月内使用不低于 6000 万元且不超过 11900 万元增持海航控股。

对于这笔投资的决策过程,腾讯新闻《潜望》致电方大碳素证券事务代表,对方称:“上海方大就是专门做证券投资的子公司,这个决策并非其它控股股东或关联公司的要求动作,而是上海方大自己作出的投资决定。”

该证代透露,决策前上海方大也与券商分析师进行了沟通,考虑到海航控股现在股价较低,作为“兄弟企业”也了解到海航控股的业绩在慢慢恢复,因此对这笔投资的未来前景有信心,能够增加公司的投资收益。

受到投资预期的影响,海航控股在7月8日以1.17元/股高开后走低,股价最终报收1.13元/股,涨幅1.8%。

然而,方大炭素的股民对这一投资决定似乎并不买账,方大炭素当日股价收跌2.79%。实际上,5月份以来,方大炭素自身的股价也持续下滑,当前较5月初5.36元的阶段性高点已跌去21%。

对于是否担忧海航控股面临的退市风险,上述证券事务代表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公司考虑权衡了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海航控股还有B股,形成了支撑,所以相信海航控股触发面值退市是不可能的。”

依据监管规定,既发行A股股票又发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其A、B股股票要同时触及“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的标准,才会被终止上市。

而在此前的6 月28 日,辽宁方大集团的另一家子公司American Aviation LDC.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海航控股的B股股份2,566,204 股,占海航控股总股本的 0.01%。并且,该公司还宣布增持海航控投的股份的金额不低于 500 万美元,不超过1000 万美元。

该次增持消息发布后,7月1日,海航控股大涨9.8%。而American Aviation LDC.直接增持的B股效果则更为显著,海控B股连续两日涨停,截至7月10日,海控B股收于0.17美元,较6月28日已上涨36%。

随着股价的暂时回升,退市的风险暂缓。不过,也正如两份增持计划中的风险提示所说“本次增持计划可能存在因证券市场发生变化或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等因素,导致无法完成或无法达到预期的风险。”

实际上,不论是破产重组前的“老海航”还是方大集团入主后的“新海航”,在股价下跌期均有过大股东或高管团队宣布增持公司股票的公告,意图提振投资者信心,但是从后续的效果来看,仍然没有实质性挽回股价下跌的颓势。而且,因为海航控股频繁的高管人士变动,部分承诺增持的高管因职务变动或离职等原因,增持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股价压力背后频繁换帅

从6月底到7月初,度过惊险一周的海航控股,后续的压力仍然不小。

利好的一面是,自2023年以来,随着民航业的复苏,海航控股的经营业绩持续向好。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56%,在国内航司中率先实现了净利润扭亏为盈,2024年一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3.48%和334%。从其最新公布的5月运营数据来看,2024年累计收入客公里数同比上升了22%,载运量和载运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但是相比于增长的业绩,海航控股的股价自2023年9月跌破1.5元后,长期未能明显的反弹,甚至近期逼近1元的红线。

今年6月底,海航控股发布《2024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该方案显示,公司现已设立市值管理工作组,并制定了市值管理考核机制。这是海航控股新董事长祝涛上任后发布的首份工作方案,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值管理、提振投资者信心将会是祝涛的重要任务。

自2022年方大集团入主海航控股以来的两年多时间,海航控股董事长频繁更换,最短的一任董事长任职不足三个月,时间最长的丁拥政也仅担任一年半的时间。除董事长更换频繁外,自2022年以来,包括今年6月底辞职的副总裁李殿春在内,海航控股有4位副总裁及多位董事或独立董事离职。

祝涛算是海航控股重组后的第五任董事长,丁拥政则调整为海航控股的董事和股东公司海航航空的董事长。

上述证券代表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高管人员频繁更换的原因主要是业绩考虑,作为民营企业,在方大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每个人都承担业绩指标,如果业绩达不到,就要换人。

从过往历任董事长的职业经历来看,除2022年6月担任董事长的程勇系从南方航空引进外,其他几位董事长均是“老海航”原有员工,均有在海航下属航司、物流、旅游公司任职的经历。

此外,当前海航控股的高管团队,从总裁余超杰到其他几位副总裁和高管成员,均为破产重组前就进入海航的“老海航”人员,并多年从事航空领域的工作。作为控股股东的方大集团,仅在董事会中有两名代表,分别是副董事长吴涛和董事邱亚鹏。

一位接近海航控股的人士对此评价说,高管的变动应该是来自控股股东方大集团的决策,不过方大方面也希望由航空领域的专业人士来管理公司。

业绩压力的影响也传导至基层员工。虽然公司称“三不减”,即“不减人、不减工资、不减福利待遇”,但是据一位海航控股内部员工透露,部分岗位员工仍然被降薪了。谈及现在的工作节奏,他坦言:“难。熬着。”

“雪糕刺客”集体遭遇甩卖 冷饮店老板:今年卖得最好的是9毛钱老冰棍

2024-07-06 09:29:27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杨适 编辑 杨颢

就在北京最高温冲上了36℃之际,雪糕的行情却遇冷了。

6月初,“雪糕重回5元时代”登上热搜。腾讯新闻《潜望》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商超和便利店中看到,10元以上的雪糕品类的确显著变少,取而代之的是价位更低的5元内雪糕。在北京的一家便利店内,虽然冰柜上还贴着钟薛高的价签,但里面已不见其踪影,而其他10元以上的高端品牌则打出各种优惠活动。

“今年卖得最好的是老冰棍,打完折下来9毛一根,好多家长带着小孩来买。”一家雪糕批发店的老板告诉腾讯新闻《潜望》。

这个夏天,量大实惠的平价雪糕似乎成为了新宠,许多曾火爆一时的天价雪糕日子都不算好过:单价超过50元的茅台冰淇淋在一些超市推出了“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试图拉动疲软的销量;网红品牌钟薛高则被曝出裁员欠薪,创始人林盛被限高,直播卖红薯还债。巅峰时期近2000人的公司如今仅剩不到百人,就连各社交媒体的官方账号也已经停更多时。

前几年痛击消费者钱包的“雪糕刺客”们,真的像“刺客”一样,猛地杀入大众的视野,又在转瞬间销声匿迹。

钟薛高被甩卖,梦龙降价超50%

“钟薛高已经没有了,须尽欢(注:伊利在钟薛高成立次年推出的超高端冰淇淋品牌)也没进。”北京一雪糕批发商小羊(化名)告诉腾讯新闻《潜望》,今年中高端雪糕行情都不好,“进价高,卖得差”,和去年比差很多,她家都没有进货。

腾讯新闻《潜望》搜索发现,截至目前,钟薛高官方旗舰店仅剩8款商品在售,且仅部分地区的用户可以正常下单。换言之,对很多消费者而言,钟薛高旗舰店已“不在服务区”。客服表示,公司正在进行仓库调整,具体多长时间能再次上架,还犹未可知。而在其他非官方的线上渠道,已经难以找到今年年初之后生产的钟薛高,多是之前的存货促销。

在电商平台上,曾经10元以上的钟薛高已经有不少下探到了5-10元的区间。另据媒体报道,有卖家为了清理临期库存,66元的钟薛高甩卖价甚至低到2.5元。

遇冷的不仅是钟薛高,线上渠道的“萎缩”也只是冰山一角。腾讯新闻《潜望》在多家便利店内发现,除了钟薛高不见踪影外,曾经15-20元区间的伊利须尽欢和德芙冰淇淋在今年夏天都推出了第二件1元的优惠,将单支价格拉到10元以内。

冷链行业资讯创始人施联伟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虽然高端冰淇淋市场依然存在,但其份额正在逐渐缩小。根据马上赢2024年4-5月的数据,伊利、蒙牛、和路雪目前稳坐中国冰淇淋市场份额前三把交椅,而曾在2022年在冰淇淋/雪糕类目集团CR10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五的钟薛高,早在2023年后就彻底退出了CR10的舞台。另一方面,2024年4-5月单品市场份额TOP 20的榜单则被伊利、蒙牛及和路雪包揽。具体到上榜产品的单品均价,仅有两款和路雪的产品超过5元,这足以说明今年高端雪糕市场的冷清。

对于许多零售终端而言,高端雪糕如今是个“烫手的山芋”。施联伟表示,由于订货时间较长,高端产品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来调整库存水平,零售商可能在市场需求变化时难以及时调整,从而导致库存积压。据一四川冰淇淋零售商介绍,在已知去年高价进购的高端雪糕被“套牢”在冰柜的情况下,很多商家不愿意继续加码高端雪糕,转头进购易出手的平价雪糕。

高端雪糕的遇冷并非“一日之寒”。根据Foodtalk的数据,华北地区去年第三季度的畅销雪糕/冰淇淋top10均为中位价2-5元产品,整个top50榜单中,仅有6款产品中位价突破了两位数,其中四款10元,两款18元。而在这六款10元以上产品中,有两款是总重200g的10支装可爱多,一款是总重198g的天淇意品雪派冰淇淋,称得上是“量大实惠”。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对于很多高端雪糕品牌来说,除了降价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打开该某生鲜超市的线上平台可以发现,冰品类销量Top1正是降价幅度超50%的六支装梦龙雪糕,单支价格约3.7元。而紧随其后的还有同价格的伊利心情和单支1元不到的老中街冰棍。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2018年创立的钟薛高,出道即巅峰。

从成立之初,“天价”就是钟薛高的策略。彼时的钟薛高风光无二,据其公布的数据,创始那年的双十一,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仅15小时就卖光了2万支。次年的2019年,钟薛高全渠道销售GMV破亿;2020年,钟薛高将破亿的速度缩短到半年,并在下半年的双十一登顶天猫冰品类销售额榜首;2021年,钟薛高营收冲上10亿元。

“钟薛高效应”下,一时间,高端化赛道挤满了各路玩家,其中不乏食品行业巨擘。例如,玛氏集团2020年推出德芙冰淇淋系列产品,而在去年,玛氏已经将该冰淇淋产线引入中国。

跨界玩家更是不少,在2022年,茅台就携手蒙牛跨界做起了冰淇淋。同年5月29日,均价60元以上的茅台冰淇淋上线i茅台小程序一小时即售罄,单日销售额逾250万。甚至连车企五菱也凑热闹,推出了16元一支的宏光MINI EV马卡龙雪糕。

在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新京报盘点了737款雪糕价格,3元以下雪糕仅7%,而超20%的产品挤在15元以上的价位。被纳入统计的雪糕中,中街1946、钟薛高等国产新品牌平均单价均在15元以上。

高价雪糕的涌现是中国雪糕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2017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就突破了千亿大关,根据艾媒咨询预测,2027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然而,钟薛高诞生之前的国内高端雪糕市场仍是国外品牌哈根达斯、DQ等的天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然而,钟薛高的“爽文故事”在2022年开始转折,“烧不化”事件以比钟薛高产品本身更强的传播力席卷了社交媒体。从“虚假宣传”到“雪糕刺客”,钟薛高的品牌形象受到了重创。

钟薛高想过改变。去年,钟薛高推出了平价雪糕Sa’Saa,定价3.5元,号称是由AI主导设计的新产品,内部代号“钟薛不高”。但蹭上AI热点的Sa'Saa并没有翻起什么水花。有商家告诉腾讯新闻《潜望》,目前Sa’Saa雪糕部分口味已经停产。在网购平台上搜索,还有大量临期的该款雪糕正在低价促销。

遭遇瓶颈的还有茅台冰淇淋,目前,在外卖平台上搜索,北京地区75g的经典原味茅台冰淇淋低至19.9元。但朱丹蓬认为,这只不过是茅台在品牌年轻化中的一小步。而至于这些单品能存活多久,或许并不是茅台真正操心的问题。但对于专做雪糕的钟薛高们而言,在社交媒体的潮水退去之后如何吸引用户复购则是道大坎。

事实上,即便是一直在中国走高贵路线的哈根达斯,当下的日子也不算好过。朱丹蓬告诉腾讯新闻《潜望》,哈根达斯早年在国内营造了很好的品牌形象,具备很强的情感溢价能力。但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祛魅,这些老洋牌要想继续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也需要在价格上做出让步。

今年3月19日,梦龙母公司联合利华发布公告称,将剥离冰淇淋业务。财报显示,2023全年冰淇淋业务在联合利华所有业务中增速最低,基本销售额增长2.3%。该增长主要归因于价格上涨,数据显示,联合利华的冰淇淋业务定价增长8.8%,销量却下降了6%。有分析将联合利华的行为视为“甩包袱”,目的是应对业绩疲软。

喜欢尝鲜的新生代们又回归理性了

朱丹蓬认为,此前,本土高端雪糕基本上被网红品牌占据,但这样的品牌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中低档的雪糕最终会回归市场成为主流。

“很多高端(冰淇淋)品牌本身就没有一个长期的产品规划,更像是一锤子买卖。但是一个系统化的高端品牌肯定要有文化的沉淀,要有历史的沉淀,有时间的沉淀。”朱丹蓬表示,“品牌需要很多内涵去支撑起来,你看很多国外的奢侈品品牌都是百年品牌,对不对?”

从一开始做“中国的雪糕”,到后面画风一转推出AI主题产品,这或许能说明,钟薛高本身并没有跨越周期的产品思维。朱丹蓬认为,对于像钟薛高这样一个横空出世的品牌,它本身不太具有成为“爱马仕”的能力。

又或者说,中国的雪糕市场本就不需要爱马仕。《2022—2027年中国雪糕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单个雪糕的接受价位大多在3-5元,占比为37%;其次是5-10元,占比为33.9%;接受价位在10-20元的占比为16.3%;接受1-3元价格的占比为11%;20元以上接受度仅为1.8%。

“新鲜劲过了就不火了。”雪糕批发商小羊这样评价钟薛高。尝鲜是不少消费者购买钟薛高的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复购钟薛高的理由。朱丹蓬向腾讯新闻《潜望》分析道:“冰激凌的重度消费人群是新生代,他们的消费思维跟消费行为跟传统的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尝鲜,喜欢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但后来大家又回归理性了。”

朱丹蓬表示,理性背后的原因是,后疫情时代下经济还需要更长的周期复苏,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都有所下滑。对于当下的消费者来说,花高价尝鲜不再是可持续行为。

他进一步表示,雪糕的使用场景除了单次刺激性消费外,更多的依然是家庭囤货、休闲零食。能不能占据更广阔、更日常的消费场景,以博取更高的复购率,是雪糕行业的命脉。而低价则是打开更多市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雪糕厂商而言,低价是主动的战略选择。朱丹蓬同时认为,冷链技术的发展会让雪糕的运输成本越来越低,从而让更多雪糕回归平价。

艾媒咨询2023年的调查发现,口味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冰淇淋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占比60.85%。而能满足这样需求的产品数不胜数,高价雪糕有太多的平替。同时,超70%的消费者认为冰淇淋的高价是高额营销成本带来的溢价。这表明,高端雪糕目前还远没到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地步。

在上海求学的小静(化名)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她唯一一次吃钟薛高是同学送给她的,对于钟薛高这个价位的品牌,她只会在降价促销时考虑尝试。小静说她目前主要的雪糕消费都发生在东北老家,家乡的雪糕主打一个好吃不贵,量大管饱。

腾讯新闻《潜望》发现,另一款被林盛带火的中街1946如今也选择走起了平价路线。在其淘宝官方店中,销量最好的是5-10元档的麻酱味雪糕,月销9000+,而一些10元以上单品则通过多支量贩的方式挤进10元内赛道。

如果把眼界放宽,雪糕界整体还面临着西瓜这类外界竞品的威胁。这款仅需10几元钱就能在北京买到约6斤的消暑佳品,在价格战上对钟薛高们而言无异于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