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Ziying Zheng

软件工程师,在美国为微软工作。

The RSS's url is : https://zhengziying.com/feed/

Please copy to your reader or subscribe it with :

Preview of RSS feed of Ziying Zheng

Enforcer 100

2024-03-15 05:38:45

我的这副 177cm 的 Nordica Enforcer 100 是 2017 年 11 月在 evo 买的。 买了 Enforcer 100 之后,17/18 那个冬天就带着这副板滑了很多雪,包括和小二一起去了 Whistler,和鹿叔叔、喝水哥和王宇去滑了 Stevens Pass 的几条双黑。Stevens Pass 那次可能是我第一次下双黑。那天雪很好,所以双黑道也并不太难下,加上板宽,每个弯转过去都能被厚厚松松的雪接住,不会一直往下溜,也不需要横切很多。 2018 年 2 月 和鹿叔叔、喝水哥和王宇去滑了 Stevens Pass 的几条双黑 那天雪很好,所以双黑道也并不太难下 17/18 那个冬天还没滑完我就去杭州了。因为工作加疫情,在蚂蚁的那几年基本没怎么滑雪,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2019年春节去了次 Whistler,2019年夏天去了新西兰,2020年春节去的奥地利。朱逢霖还带着娃去了一次东北和一次日本,我没去。在杭州那几年,这副 Enforcer 100 就一直放在鹿叔叔家,直到 21/22 雪季。 21/22 雪季,在 Crystal Mountain 我买这副 Enforcer 100 的时候,那几年山上还看不到那么多的 Enforcer。不像这两年, Enforcer 到处可见。去年在 Whistler,Crystal Hut 门口的一个架子上有一半的板子都是 Enforcer。现在经常在排缆车的时候发现前前后后都是 Enforcer。这种情况在排那些 upper…

Read More →

白葡萄酒加冰

2024-03-15 05:23:26

西西里岛是个神奇的地方。比如说,西西里岛的有些餐厅里,白葡萄酒不是按瓶或者按杯卖的,而是按扎卖的。 我们在意大利那两个礼拜喝的都是白葡萄酒,并不讲究红肉白肉啥的,因为天太热了,白葡萄酒冰镇着喝很舒服,就像是以前上海夏天的时候喝冰的力波啤酒那样的舒服。所以不管点的是什么菜,一律配白葡萄酒。那天刚到卡塔尼亚,我们找了个附近的小饭店,坐下来照例先跟老板点点白葡萄酒喝。 老板说,我们店自己的 house wine 你要不要尝尝。我说好啊,那就尝尝。老板问,你们要多少,要不要先来 500 毫升的。我听了有点懵,我记得葡萄酒普通的一瓶都是 750 毫升的,小瓶装的是 375 毫升。反正不记得有见过 500 毫升这个规格的。我也没多想,就让老板上了。 过了一会儿老板把酒拿来了,把我惊到了:酒是装在那种装一扎一扎啤酒的 pitcher 里的。我理解了,原来他说的 500 毫升,就是这么一扎 500 毫升。那就喝吧,咱也不是一个讲究人。只是白葡萄酒装在瓶子里的话可以放在冰桶里,那就一直是凉凉的。装在 pitcher 里的,不放在冰桶里,一会儿酒就不那么凉了。 这时候邻桌来了个兄弟,一个人,看上去像是个本地人,和老板一通叽里呱啦的。那兄弟也点了和我们一样的一扎白葡萄酒。就见那兄弟又问老板要了一碗冰块,然后把冰块就直接加在酒杯里了。原来这兄弟才是真正不讲究的人。我们总觉得白葡萄酒加冰是不正确的喝法,但本来喝白葡萄酒就是因为天太热,图个冰镇的凉快。既然酒放了一会儿不凉了,那就加冰呗。 所以,其实,这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杭州徒步路线

2024-03-15 05:12:44

本文提到的地点和路线都是我在杭州那几年自己走过的。本文中的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对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背着一个 10 公斤重的相机包徒步的。 我走的最多的是西湖景区,其次是大运河和西溪湿地。这几个地方都在市区或者紧挨着市区,徒步的时候顺便找点吃吃喝喝的都很方便,而且起点和终点的选择非常多,走完了很容易打到车回家。 先重点讲讲西湖景区的路线。西湖景区很大,包括西湖本身以及西湖周围的山。 西湖景区线路1:绕西湖一圈 典型的走法:苏堤(北山街)→ 苏堤(南山路)→ 净慈寺 → 柳浪闻莺 → 中国美院 → 大华饭店 → 湖滨银泰 → 断桥(北山街)→ 白堤 → 楼外楼(孤山路)→ 苏堤(北山街)。 环西湖路线 一圈走下来 10 公里出头,全程都是平地,走的快点两个小时不到就走完了,一万多步。西湖十景里有八个就在这一圈上:苏堤春晓,三潭映月,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剩下的两个里,曲苑风荷其实离苏堤也不远。 断桥(背后是吴山的城隍阁) 雷峰塔的日落 大华饭店 南山路的中国美院 这条路线的几种变化: 西湖这一圈能找到很多吃吃喝喝的地方。 孤山路上有家楼外楼,我挺喜欢的。灵隐寺门口的楼外楼我也经常去吃。很多人都说楼外楼不好吃,是骗游客的。这两家楼外楼的味道嘛,的确是有很多可以挑出毛病的地方,但楼外楼让人觉得还有留着一些八九十年代的那种饭店的感觉,算是吃个情怀。 北山街的新新饭店里面那家餐馆挺不错的,新新饭店本身是个历史建筑,酒店内部和客房装修都是民国年代的风格。 新新饭店的客房 新新饭店里的餐馆 西湖的西北角那里贴着湖边有一大片:湖滨银泰、武林夜市。武林夜市那个夜市本身普普通通的,但那片全都是吃饭的地方。武林夜市边上就是杭州嘉里中心和城中香格里拉,又是无数的吃饭的地方。 西湖景区线路2:龙井村 典型的走法:杨公堤(北山街) → 郭庄 → 上香古道 → 茅家埠 → 龙井路 → 绿茶餐厅 → 茶人村 → 龙井草堂 → 龙井村 → 九溪烟树 → 九溪(之江路)。 这条路线从北到南贯穿西湖景区,全程十几公里,走三四个小时的样子。从龙井草堂到龙井村那段有一些上下坡、要走一些台阶,但整体也还都是平路。 郭庄里的茶室 茅家埠有个小岛,岛上全是鸟 这条路线可以分上下午来走。上午从杨公堤走到龙井村,在龙井村吃午饭,然后再走后半段的九溪。龙井村有很多的农家乐饭店。此外,一路上还有很多其他饭店,主要集中在茅家埠到龙井村这段: 出了龙井村就进了九溪,进了九溪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又遇到小卖部,所以在离开龙井村之前要买点水。龙井村路边有很多卖时令水果的,比如杨梅、枇杷,可以买一点边走边吃。 九溪的红叶 这条路线也有几种变化。 如果想缩短一点路线,可以从茅家埠出来后,经过 7041 工程后在绿茶餐厅的对面上山,到山顶的三台阁。上山全程都是台阶,高度不算高,可能是西湖景区里面属于比较低的山了,比九曜山、宝石山、老和山等难度都低,更不要说北高峰、龙门山啥的了。三台阁有两层,二层的景色很不错,往东可以看到吴山阁。 离开三台阁下山,往于谦墓方向去,那里还有慧因高丽寺和乌龟潭。解香楼(八盘岭路1号)也在那儿。那里就已经到西湖的西南角了。如果沿着八盘岭路再往东稍微走一点,就到了杨公堤,就是知味观(杨公堤 10 号)那里。或者也可以沿着三台山路往南,三台山路走到头是虎跑路,那个路口有家饭店叫浙里本味(赤山苑9号)。 如果是走龙井村 → 九溪的,进了九溪以后,除了一路往南走到之江路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选择:在九溪公园那边拐到去理安寺的方向。然后一路往北,去杨梅岭,然后往东去满觉陇和下满觉陇。下满觉陇那里饭店不少,比如有桂语山房(满觉陇路2-1号)以及四眼井的新榆园。 桂语山房的菜单 或者可以从理安寺那里往东上山,走山路往虎跑方向去,最后从虎跑公园出来。那段山路走的人比较少,有些段落是土路,而且爬升的比较多。如果是第一次走这段,最好留足充分的时间、带充足的水,找个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去。 虎跑公园里的红叶 这个路线还可以升级难度。从九溪出来到之江路后,继续往六和塔方向走: 20公里升级版 30公里升级版 六和塔到白塔公园那段有两家不错的饭店: 叶马茶楼(背后就是六和塔) Vallie 酒店里面的饭店 白塔公园到秋天有很好看的银杏树。白塔公园里面有以前的铁轨,搭配上银杏,拍出来的照片很好看。白塔公园里面还有一个龙门吊车,吊车顶上有一个酒吧。 白塔公园的铁轨和银杏 龙门吊上的酒吧 凤凰山脚路那里有个梵天寺经幢。我没去过,但之前看到小红书上有人说从梵天寺经幢后面的山上可以通到一辆停在树林里的废弃旧火车,拍出来的片子还满好看的。但后来有人留言说那条路被封掉了。那里还有一个馒头山社区,本来也想去转转的。 凤凰山脚路到鼓楼,沿途有无穷无尽的吃饭的地方,想吃饭直接高德上搜就可以了。鼓楼边上有家新周记,排队也是排的很长很长的。新周记边上不远处有家江南鱼哥(十五奎巷49-53号)是家小馆子,每次走到那里这家都是我的首选。…

Read More →

把缺点说成优点

2024-03-15 04:35:07

今天有一条朋友圈,我点完赞过了一会儿再打开,发现我的点赞不见了。哦,肯定是原来的那条被删了,然后重新发了一遍。至于为什么删掉重发,无非就是原来那条有什么地方要修改一下,要么是文字要修改一下,要么就是有哪张图片要换一下。微信朋友圈没有修改功能,要修改就只能删了重发。 微信是有重大功能缺陷的。 微信朋友圈发了就不能修改,要修改就只能删了重发。但一旦删了,原来的点赞和留言就都没有了。同样是这么大体量的社交网络, Facebook 的 post 就可以编辑。 微信群里的消息也不能编辑。钉钉也不能,但 Slack 就可以编辑。我们公司用的是 Slack,我时常会用到编辑功能。我记得 Slack 的这个功能不是后来加上去的,是一开始就有的。Slack 刚出来不久我就用了,那时候就能编辑,所以后来我去了阿里巴巴,发现钉钉不能编辑发言,顿时觉得很不方便。 至于为什么钉钉不能编辑发言,我的揣度是:刚开始做钉钉的时候没有做编辑功能,后来做大了,就算有用户提出这个需求,代码已经改不动了。一条发出去的消息到底是不是 immutable 的,系统的设计会很不一样。这就好像电商系统里面,如果一个订单一旦下单以后还能要再修改价格或者修改商品(比如数量,或者尺码、颜色),代码就会变复杂很多。 为什么刚开始做钉钉的时候没有做编辑功能?这个估计要去问一粟。我猜当时或许有这么一段对话: 将心比心的说,如果我是那个老板,在那个状态下,我也会这么决策。很合理。先活下来再说,要做 MVP,要小步快跑,不要憋大招。 钉钉还是不错的,后来钉钉终于还是增加了消息编辑功能了,虽然只支持几分钟内的消息重新编辑。微信到现在都不支持消息重新编辑。 我估计微信永远也不会支持消息编辑功能了,也永远都不会支持朋友圈编辑功能了,因为无法回答“做这件事情的业务价值是什么”。增加消息编辑功能和朋友圈编辑功能,需要多少工作量,能提升多少 DAU ,能提升多少点击率转化率,能提升多少用户停留时长,能提升多少 GMV ?用这点工作量换来这点提升,ROI 高吗? 关于微信为什么不支持消息编辑和朋友圈编辑,我相信会有人说那是微信有意为之,是做减法。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苹果鼠标。 很久以前苹果电脑的鼠标只有一个按键,在当时的MacOS里面如果要调出右键菜单(context menu)的话,要按下键盘上的 command 键的同时按鼠标。当时我觉得这个设计很不方便啊,但网上很多人硬是要说这个设计的逼格很高,说苹果这么设计就说明鼠标有一个键就够了,说右键菜单并不是一个常用功能。结果,几年后苹果的鼠标也变成左右两个键的了。 不过我估计那些人会说那并不证明单键的设计是不好的,只不过是用户习惯被 Windows 带坏了,苹果修改设计是尊重用户习惯。嗯,总能把缺点说成优点、把坏事说成好事,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西雅图小腰

2024-03-15 04:32:59

大学村早上很安静。 这两周我经常在大学村的星巴克上班。因为每周都有几天是要下午直接从夏令营接了郑轶嘉去足球训练的。不训练的日子就让他做公交车去夏令营,训练的日子我就自己送,送完就待在附近直到下午去接。 送完郑轶嘉开到大学村,九点都还不到。可以舒舒服服轻轻松松在星巴克门口随便找个停车位。这个钟点,有好多空位可以选。大学村早上很安静,有些送货的,星巴克里主要是早起散步遛狗会友的中年人。 这家星巴克开的很早,早上七点就开了。其实还有更早的。派克市场边上有两家星巴克,早上六点和六点半就开了。有一次我们的船停在 Bell Harbor Marina,我早上起来就是去那儿买的早饭,有咖啡,还有热的三明治。还有比这更早的。雷德蒙的 QFC 超市边上那家星巴克早上四点半就开了。那么早,要买到热乎乎的早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星巴克。 在大学村的星巴克上班,也有几个缺点。比如,这个星巴克的网络不太好。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在这里上班的人太多了。举目四望,都是对着电脑一坐就坐很久的,还有的塞着苹果耳机做开会状。 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会让人分心: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而且很多各民族的小姑娘,都露着小腰,让人无法视而不见。以前也来过大学村,没怎么留意,这次因为一坐就是一天,感受比较明显。 我是一个不容易分心的人。以前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六七个人一个宿舍,一边有人打牌或者打游戏,一边该干嘛干嘛。我们经常以教员为榜样,传说教员年轻时为了锻炼自己的专注力,经常在长沙闹市街头看书。后来我也给郑轶嘉讲过这个典故,但他好像不太有体会,大概是他不太知道教员是谁。 大学村小腰频繁出没,也不奇怪。大学村就在华盛顿大学边上,这一片本来就是年轻人扎堆的地方。大学村还有一家 Brandy Melville。我查了查,整个华盛顿州就一家 BM 专卖店,就在西雅图的大学村。 以前杭州有家烧烤店叫 “西湖小腰”,离我们公司很近。我第一次去那儿好像是某个团建,第二次去那儿是寄爷的散伙饭。后来还去过好几次。他们的啤酒就放在冰箱里,各色的啤酒,客人自己直接拿着那种超市购物篮去冰箱里拿。 我已经不记得这家饭店的名字到底是 “西湖小腰” 还是 “西湖小妖” 了。可能是叫小腰,因为好像他们家的一个招牌菜是烤羊腰。他们可以来西雅图开家分店,名字我已经给他们想好了,就叫 “西雅图小腰”,就开在大学村边上。

怎么拍月亮

2024-03-15 04:22:46

我是看着 Tim Durkan 的照片入坑的。 好几年前看了一些他拍的大大的月亮或者太阳在太空针(Space Needle)背后的合照,觉得好漂亮好震撼。两年前我把整套设备从奥林巴斯换成索尼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Sony FE 200-600mm f/5.6-6.3 G OSS 这只镜头,打算用这只镜头拍月亮和拍太阳。 这次我自己拍到了满月和太空针的合影,很满足。 月亮有很多拍法,用长焦怼一个大月亮和一个前景是比较常见的拍法。前景的选择有: 以建筑物为前景拍大月亮是最常见的。因为建筑物的选择很多,也很有当地特色。而且,很多地标型建筑物到了晚上是有泛光照明的,建筑物本身是亮的,这样就容易曝光,拍出来的照片也比较耐看。相比之下,自然景物、人和飞行物 拍出来一般都是暗的,就只有一个剪影。 我见过最震撼的照片是 Moonwalk:一个人在两个山头之间走钢丝,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月亮。索尼还有一个宣传片,讲整个拍摄过程,B站和油管上都有,强烈推荐! 下面就讲讲我是怎么拍月亮的。 1. 器材 我的装备主要是: 月亮是很亮的。所以你不需要大光圈镜头。f/13也能拍。关键是镜头焦距要长。要拍那种大月亮,400mm(全幅,后面说的焦距都是全幅的焦距)是至少的。我个人觉得 400mm 还太短,强烈推荐 Sony 的 200-600mm 镜头,回去再裁一裁,差不多裁到相当于 800mm 左右,月亮就很大了。 800mm 实拍的月亮差不多就这么大(f/13,1/20s,ISO 800,Sony FE 200-600mm f/5.6-6.3 G OSS +  Sony FE 2x Teleconverter ): 因为焦距很长,所以你需要很好的三脚架。尤其是需要一个可以精确微调的云台。直接架在球形云台上的话,调整构图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很难微调,稍微动一动就动了太多了。拍过你就知道有多痛苦了。我用的是 “徕图 Leofoto G2 齿轮云台倾斜双轴正负10度全景微调云台”,用来下很合适,推荐。 如果要拍延时的话,三脚架一定不能省钱。我听到过一个说法:你的三脚架的价格应该是你的机身加镜头价格的七分之一。我现在这个捷信(Gitzo)的价格差不多就是七分之一。一分价钱一分货,三分价钱两分货。这个道理对三脚架是绝对适用的。我最早用一个四五百人民币的脚架拍落日的延时,拍出来的后期合成出来抖得不行。换了现在这个 Gitzo 的以后就很稳了。 快门遥控器是 optional 的。可以是无线遥控器,也可以是线控。没有遥控器的话,备份方案是用 timer,我的…

Read More →

谁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

2022-07-15 09:12:33

从结果看,“罗伊诉韦德案”是被六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 6:3 投票推翻的。也有人说,“罗伊诉韦德案”是被川普推翻的,因为这六位法官里,有三位是川普任命的。我觉得如果再往前回溯一点,“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的罪魁祸首是民主党和左派人士自己,尤其是三个人。按照他们对“罗伊诉韦德案”被推翻的贡献从小到大排列:Harry Reid,Ginsburg,希拉里。 Harry Reid 2013年,参议院多数派领袖、民主党参议员 Harry Reid 为了让奥巴马提名的巡回法院法官获得通过,第一次使用了 “Nuclear Option”。民主党开了这个头,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共和党对再次使用 “Nuclear Option” 就没有太多的顾忌了。2017年,川普就职总统后,为了让 Neil Gorsuch 的提名获得通过,时任参议院多数派领袖的共和党参议员 Mitch McConnell 也运用了 “Nuclear Option”。 如果当年 Harry Reid 没有用 “Nuclear Option”,那么 Mitch McConnell 到底会不会用,就不一定了。也许会,也许不会。尽管无论用不用,Scalia 空出来的这个位置一定会是给一个偏右的法官的。但如果不用 “Nuclear Option”,为了能参议院获得通过,可能这个新的法官会相对偏右偏的不那么厉害,搞不好还会是一个摇摆票。 Ginsburg Ginsburg 没有选择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内退休。当年有很多人呼吁 Ginsburg 趁早退休,好让奥巴马提名一个偏左的继任者。但 Ginsburg 就是不退。结果她撑到川普做总统的时候撑不住了,去世了,她的位置现在就变成了一个偏右的法官了。 如果2014年或者2015年她主动退休了,让奥巴马任命一位新的偏左的大法官,那么今天的最高法院就是5个偏右的对4个偏左的,而不是6个对3个。差一个人,就有本质的差别。5对4的话,Roberts 站哪边就有不确定性。比如,2012年的 Obamacare 官司, Roberts 就站了偏左的那边,最终投票结果是 5:4 ,Obamacare 赢了。 最高法院法官选择在和自己的意识形态相近的总统当政期间退休,虽然对于有强烈的“洁癖”和极度珍惜自己羽毛的人来说可能是很不齿的一种行为,但的确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Sandra Day O’Connor 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她是里根任命的。她选择了在小布什任期内 2006 年辞职。Anthony…

Read More →

听说阿里内网不删帖

2022-07-15 09:11:46

是的,阿里内网是不删帖的。不是阿里不删帖,是阿里内网不删帖。 偶尔会有发帖的人自己把自己发的贴清空,就留下一句“问题已经解决”。每次遇到这种事情,坊间都会纷纷揣测是不是这个人受到了来自HR的压力,是不是P10、P11、P12找他谈了,是不是给了他什么好处让他息事宁人了。即便如此,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阿里的内网是不删帖的。那种“问题已经解决”,算是作者自己删的,不算网管删的。 我做过校园BBS的站长,删帖是日常工作之一。所以我知道要做到不删帖有多难。 我也有自己的blog。以前看blog的人还多的时候,我的blog上也有各种留言,我也删留言。论功能,那还是微信的留言功能强:你的留言默认别人是看不见的,只有公众号的作者能看见。只有作者让你的留言能被别人看见,你的留言才能被别人看见。以前比较古早的博客系统是没有这种功能的。前些年好像wordpress也加了类似的留言管理的功能。但大家都在进步,2018年以后新开的微信公众号索性完全不能留言了。创新就是要这样,要敢于否定自己、割自己的肉、坑自己的人、革自己的命。 基于我自己的删帖删留言的经历,我觉得 阿里内网 能做到不删帖,这还是很牛的。而且能坚持那么多年,没有十几年也有近十年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另一方面,其实现在回头想想,这些年过下来,好像的确也没啥帖子需要删的。比较著名的那些帖子,比如《致阿里》、代考事件、渣男渣女、等等,还有各种绩效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类的离职帖,过段时间再看,也就那样嘛,的确不是非删不可的。 删帖是人的本能,这在古今中外皆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hurt 到自己感情的、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第一反应就是消灭之。这些年很多美国人民深受 fake news 和 disinformation 之苦,很多人呼吁 Google、Facebook、Twitter 这些大厂要有担当、有作为,要把 fake news 和 disinformation 识别出来删掉,要对散播虚假信息蛊惑人心的人进行禁言。  那些互联网大厂也左右为难,一旦开始踏入 editorial 的坑,平台就再也不能把 “我只是平台,我不对用户的言论造成的伤害负责”作为挡箭牌了,很多官司就很不好打了;但如果不删帖不封号,又要被一部分自己的员工和用户疯狂 diss。 那些互联网大厂要删帖还要面对 First Amendment 的挑战。美国这个国家对 First Amendment 无比的执着,居然连焚烧本国的国旗都是合法的,是受到 First Amendment 保护的。可想而知。对于要不要把 fake news 和 disinformation 的帖子删了,很多人的观点是:不要删,the best way to fight misinformation is free speech。从阿里内网的效果看,我觉得这个想法可能是work的。 我刚到蚂蚁的时候,内网帖对我还是个新事物。之前在微软待了十几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内网贴这个事情。微软有各种内部的邮件组。但邮件组都不会太大,而且要加入邮件组才能收到邮件,而且大的邮件组都对群发权限有限制。 我到蚂蚁的第一周就见识了内网贴的厉害。那个帖子下面大家都在喷系统烂、喷机器抢不到,后来 CTO 出来回复,承诺解决问题。自那以后,所有搞内部工具和基础设施的团队做事情都提心吊胆的,大家常常会说,好好搞,否则再搞出上次那样的内网贴来,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由此可见,内网贴是有一定威慑力的。内网贴威慑力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绩效贴。阿里每年打两次绩效,每到绩效季必有内网绩效贴,内容基本就是对自己的绩效不满。这种内网贴,作者一般都会写的非常细致深入,大量的事实数据、聊天记录、屏幕截图。员工和主管之间,员工是弱势一方,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倾向。所以,绩效贴下面的回复基本上都是挺楼主的。 每次出这种绩效贴,都能把一串主管和一串HR搞得焦头烂额。内网几万双眼睛看着,主管和HR必须要好好回应。如果是决定维持原绩效,那必须要讲的很清楚,数据什么的要很充分。所以内网贴是对主管和HR的一种很有效的约束。内网贴可能是员工在面对主管和HR的时候唯一的武器。有这个约束在,主管和HR都会有所忌惮。丢人丢脸丢份儿啥的不说,每次出这种绩效贴,就连着几天别想干其他事情了。…

Read More →

我在交大 BBS 删帖的日子

2022-04-23 13:25:11

最近很多帖子被删,又让我想起了我在交大BBS删帖的日子。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念的。我曾经是我们学校 BBS 的站长。现在如果在谷歌上搜“饮水思源 站长 名单”(我们学校 BBS的名字叫“饮水思源BBS”,因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我们的校训),第一条结果就是历任站长的名单。 名单上那个叫“mvm”、从 2001.06 到 2002.03 担任“讨论区总管”的就是我: 对的,同一时间会有多个站长的。我们是可以像中国足协那样,搞一个足协主席,然后搞好多个副主席。我们可以管“站务总管”叫“站长”,管负责其他职责的站长叫“副站长”。我猜当时我们没有区分“站长”和“副站长”,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家有一种平等意识在作祟。 从上面这个名单里可以看到,多个站长是有分工的: 我干的就是“讨论区总管”。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删帖。删帖子平时都是每个板的板主负责的。但有时候如果板主不在,或者板主不管,或者事情比较紧急,或者大家吵的比较厉害了、板主搞不定了,我就去管了。 说是删帖,其实很少真的删。爆粗口骂人的、违法反动言论的,就直接删了。其他大部分都是大家打打口水仗。这种就做个合集然后再删。有时候遇到吵的太穷的,我还会封人,就是禁言,不让那个人发帖子。 因为删帖和封人的事情,站长们常常被骂。那时候大家很流行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有时候我不想被人喷“站长压制言论自由”,我就不删帖,而是去回帖和人对喷。我打字快,高中里参加过辩论比赛,书看的又多,我和人对喷一般不落下风。那个愣头青的岁月,还不太明白,其实几个人辩得面红耳赤的,可周围绝大多数的都完全不care你们在辩啥。 2002年3月我硕士毕业离开学校了,就不做站长了。混 SJTUBBS 的那几年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几年。后来互联网从论坛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屡见不鲜的各种现象,从喷子到二极管到中文不及格的,从demagogue到冲塔、从删帖禁言到“又当球员又当裁判”再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有各种逻辑谬误(诉诸权威、诉诸民意、稻草人谬误、虚假两难、等等),在BBS上的那几年已经让我们尝过一遍味道了。

美国不是一个法治国家

2022-04-23 13:23:00

前两天在放学路上,我们家哥哥问我,你最喜欢的美国总统是谁。我说,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George Washington。因为他做完两届总统就卸任回家去了。当时很多呼声要他继续做下去,他拒绝了。直到今天,很多美国人都感激George Washington设定的这个先例,美国总统最多做两届。 然后我们家哥哥又问我:你觉得最差的美国总统是谁。我说是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因为他做了4届总统。实事求是的讲,罗斯福并不是唯一的做完两届还想继续做的总统。在他之前,有几个总统也尝试过但都没成功。罗斯福吃相太难看,他打破了从华盛顿开始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美国总统最多做两届”的传统。很多美国人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他们觉得罗斯福开的这个坏头会把美国带到 dictatorship 和 autocracy 的路上去。 所以战后美国很快就通过了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明确规定 “No person shall be elected to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more than twice”。说来也很神奇,从1787年费城会议到二战后通过第二十二修正案之间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宪法只规定了每届总统的任期是四年,却没有规定最多可以做几届。法律条文如此不严谨,连这么基本这么重要的条款都没有,我看美国压根就不是一个法治国家。 用法律把总统任期和最多做几届讲清楚,这是很基本的。写了可以改,怎么改、通过什么程序改、改成什么样子,都好说。但最起码不能完全没有。 罗斯福吃相难看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他搞的 “court packing”,吃相也很难看。Court packing简单来说就是他想往美国最高法院塞人。罗斯福搞 New Deal 的时候有不少举措被最高法院否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终身制,除非是被弹劾,否则总统就算再不喜欢法官的判决也没办法。罗斯福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往最高法院塞人。原本最高法院是9个人,他提议增加到15人。多出来的6个空缺,他就可以一下子提名6个支持他的法官进去。这样支持他的“新政”的法官就占多数了。 这个吃相实在太难看了,难看到罗斯福自己民主党的参议员都不支持。当时参议院一共96个席位,有74个席位是民主党的。但参议院投票结果以70票对20票把这个提议打回重新修改,court packing也就从此搁置。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去年,又是一个民主党的总统,又开始提 court packing 了。这次的动机和罗斯福那次也很像:现在美国最高法院有6名偏右的大法官,而偏左的只有3名。而且这6名偏右的大法官里年级最大的Clarence Thomas也才73岁,而偏左的Stephen Breyer已经83岁了。眼看着短期内无法改变6-3的失衡,那就只有 court packing 这一招了。 好在大部分美国人民的记性还挺好的,立场也还算坚定,在大是大非前能搁置党派分歧。这次的 court packing 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the end

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印度裔CEO

2022-04-23 13:20:28

“为什么在美国各大科技公司里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混的好” 是一个在美国华人圈子里经久不息的话题。大家说啥的都有,说印度人天生有语言优势,说印度人喜欢抱团中国人喜欢拆台,说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性格劣势,说因为中国强大了能留住人才,说因为中国互联网发达了吸引了很多人回国。 不是说这些说的都不对,但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基数大小的差异。尤其是移民的数量差异。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个在大公司做CEO的印度人,例如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Google的CEO Sundar Pichai,还有Twitter的新任CEO Parag Agrawal、IBM的CEO Arvind Krishna、Adobe的CEO Shantanu Narayen、Palo Alto Network的CEO Nikesh Arora,以及万事达卡的CEO Ajaypal Singh Banga 和百事可乐的CEO Indra Nooyi,他们都是在印度出生的第一代美国移民。 过去三十年里,来自印度的移民数量大大多于中国。三十年里,来自印度的第一代移民增加了220万人,而来自中国的第一代移民只增加了156万人。1990年的时候,美国人口中出生于印度的人比出生于中国的少47万人,连一半都不到。但到了2019年,来自印度的人反而超出了整整20万人。 如果光看整体的第一代移民增加的数量,可能对比还不够大。220万对156万,还是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但如果只看科技行业的外来人口数量,差别就非常大了。 这是过去二十年H-1B申请获批的数量: 加在一起,从2001财年到2021财年,来自印度的H-1B申请人一共有389万份获得批准,而来自中国的只有61万份。换句话说,粗线条的解读就是:过去三十年里,从印度和中国来美国从事科技行业工作的人数的比例是 6:1! 而且这个比例的长期趋势是在上升的。从2001财年到2021财年,来自印度和中国的H-1B申请获批的数量比例,从早年的 4:1 左右逐渐上升前些年的 8:1 (但这两年有所回落)。有人说,中国强大了能留住人才。从数据上看,这个说法符合事实。 所以,我觉得其他什么语言、传统文化、性格、抱团vs拆台、回国发展的吸引力等,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就是基数大。而且从趋势上看,人数的差距并没有在缩小。今后十年、二十年,大家可能还是会继续觉得“在美国各大科技公司里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混的好”。 附: 1. 数据来源 2. 统计口径 3. 其他考虑 Anyway,尽管有这么多的差异和细节,从大体上看,我们还是可以把历年的H-1B批准数量作为一个很好的proxy metrics来看一下在美国的IT行业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人数大概比例。

美国就是一盘散沙

2022-04-20 11:38:47

美国的中小学和中国的一样,都放暑假。寒假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寒假,中间有个春节。美国没有春节,所以冬天会放三个假:圣诞新年前后放两周的winter break,二月份总统日那周放一周的mid-winter break,然后是四月上中旬再放一周的spring break。 我们家哥哥学校是上周放的spring break,而妹妹学校的spring break是上上周。两个娃的时间错开了,这就非常讨厌了。无论是选哪周出去玩,都有一个娃要请假。 为啥就不能像中国那样,学校放假时间是统一的呢?虽然中国的省和省之间也不统一,但至少每个省的中小学寒暑假时间是统一的。而我们这儿别说是一个州了,就连一个county里的各个学区(school district)的放假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我家哥哥的学校是跟着Bellevue School District走的,妹妹的学校是跟着Lake Washington School District的时间走的,于是就错开了。 两个学校除了放春假的时间不一样,对COVID的policy也不一样。哥哥学校已经不要求戴口罩了,妹妹学校还要求戴口罩。 戴口罩这件事情上,美国就是一盘散沙,各州各行其是、不听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统一行动。从疫情开始至今,美国上上下下一直在为戴口罩这件事吵个不停:是不是一定要戴口罩(shall there be a mask mandate)、可不可以要求一定要戴口罩(is a mask mandate violating individual rights)、政府是否可以要求一定要戴口罩(are state-issued mask mandates constitutional)、政府是否可以禁止对戴口罩的强制要求(are state-issued mask mandate ban constitutional) 。 是的,你没看错:有人说要强制戴口罩,就有人跳出来说你这样是违宪的;有人说谁都不可以强制别人戴口罩,又有人跳出来说你这样也违宪。 大家在报纸上吵,在电视上吵,在网上吵,还吵到法院去。佛罗里达的家长起诉佛罗里达州长,因为州长说在学校里是否一定要戴口罩的决定权在家长而不在学区(school district)。这些家长认为学区有权要求在学校里必须戴口罩,他们希望学区颁布这样的要求。阿肯色州、得克萨斯州和密歇根州也有类似的关于mask mandate的诉讼。 还有一场防疫政策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 去年年底,拜登政府颁布了一条行政令,要求全美雇员超过100人的雇主都执行vaccine-or-test(即所有的雇员都必须要么打了疫苗了,要么就每周测一次核酸)。如有不符合这个要求的雇员,对雇主处以每人$14,000的罚款。 这个命令一颁布,就吵翻天了。先是美国联邦第五巡回区上诉法院临时喊停了这条行政令,然后去年12月第六巡回区上诉法院把临时喊停取消了。同时,又有11个州联合在第八巡回区上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拜登政府的行政令违宪。到了今年一月份,Iowa州州长宣布他们州不会执行这个行政令。阿肯色州州长说,在最高法院的决定出来前本州雇主无需执行。Eventually,今年1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该行政令超出了政府部门的权力范围。 美国的总统和中央政府(aka 联邦政府[注1],federal government)太弱了,连要求全国人民都戴口罩、都打疫苗都做不到。至于要求全国范围内都搞动态清零,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美国这样各州一盘散沙、都不鸟联邦政府,不是一天两天了。Federal government从两百多年前有美国宪法的那时起就一直是这么弱。更精确的来说,是从1791年的《权利法案》(即美国宪法第一到第十修正案)生效时开始的。 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的全文如下:The powers not delegated to the…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