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16:57:10
这次618,熊猫送出了不少凤鸣天音的耳机给粉丝。虽然价格不算太高,但我个人觉得它的性价比真的挺高的。再加上这个品牌的颜值和做工一直都在线,凤鸣天音也成了熊猫比较关注的HiFi耳机品牌之一。
不久前,凤鸣天音推出了他们的新耳塞——“夜叉”。作为一款定位千元档位的产品,它的配置相当有看点:采用复杂的4单元+4分频设计,具体组合是2个动圈、1个娄氏动铁和1个微型平板单元,整体搭配很有意思。价格定在了899元,性价比看起来还不错。
作为品牌粉丝,我当然第一时间入手了这款耳机。外包装整体设计非常简约,正面印着凤鸣天音的英文Logo和“夜叉”的英文名称。整个包装几乎看不到中文标识,可能是目前还没推出中文版本吧。
拆开包装后,除了耳机本体,还附带了一个收纳盒。收纳盒是硬质材质的,尺寸也挺大,感觉放进一个解码耳放应该完全没问题。
另外还配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耳套、一条单晶铜镀银的四股编织线、说明书,还有一个擦拭布,配件相当齐全。
接口方面提供了3.5mm和4.4mm两种规格可选,耳机端则采用了0.78mm双针可换线设计。耳机自带的线材在素质和颜值上都挺不错的——彩色混编的外观一开始看起来还挺吸引人的,但线材偏粗、手感略硬,实际佩戴起来舒适度就稍微打了一点折扣。
凤鸣天音这次将这款耳机命名为“夜叉”,熊猫也去了解了一下背后的品牌设定。因为夜叉本身就具备“疾如闪电、刚柔并济、变化多端”这几个外在特质,而这三点恰好对应了HiFi领域中对声音的三个重要维度——“速度感”(瞬态响应)、“力量感”(动态表现)以及“神秘感”(极高频延伸与宽阔声场)。因此,这次的命名其实是品牌将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融合之后得出的结果。
这次夜叉一共有四种配色可选,除了熊猫手上这款红色款,还有绿色款、红绿CP套装,以及最特别的紫金限定版。值得一提的是,紫金限定版全网只限量发售了50套。
耳机的耳腔体积不算小,但整体佩戴感还算舒适。不过耳机这东西真的因人而异,我觉得挺适合我的,但别人戴起来未必也这么舒服。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还是得亲自试过才知道。
耳机内部能看到类似土星表面的纹理设计,搭配深红色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如烈焰般的视觉美感。从外观来看,我觉得它的颜值还是挺在线的。
前面也提到过夜叉的配置,它采用了四单元分频结构:其中一颗10mm的LCP动圈负责中低频和中频表现,另一颗8mm的定制动圈专注于低频输出,还有楼氏RAN-62462动铁单元负责从中频到中高频的部分,最后由一枚微型平板单元处理高频和超高频。光从硬件配置来看,这套组合确实相当豪华。
最后来说说音质表现,首先叠个甲。听感这东西因人而异,以下试听观感均为熊猫的主观感受,同时音源为网易云音乐的Hi-res音质,仅供参考。
第一个试听曲目类型为OST,来自死亡搁浅游戏中的《Don't Be So Serious》,歌中不仅有密集的贝斯线条,还有厚重的底鼓节奏,搭配本身就极具磁性的男低音,对耳机的声场分离能力和低频控制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开启BASS音效模式后,能明显感受到贝斯线一层层推进,为整个低频构建出了清晰的轮廓,低频质感扎实、密度感十足,完全没有那种空洞发虚的感觉。底鼓部分也被很好地突出,每一次敲击都干净利落、充满力量。整首歌听起来不仅深沉有力,还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弹跳感,氛围感拉满。
夜叉的阻抗为12Ω,灵敏度是105dB/mW,在参数上来看,用手机直推可能很难完全发挥它的实力。熊猫这次搭配的是搭载CS43131和SGM8262芯片的解码耳放。在实际听感上,人声部分音色偏暖,属于那种听起来很舒服、容易长时间聆听的类型。高频方面,因为搭载了一颗微型平板单元,听感非常顺滑细腻。整体频段表现下来,声音非常柔顺自然,密度感也不错,听感扎实。
夜叉在低频方面的氛围感做得很足,听感上非常有冲击力。但跟中高频相比,低频的量感似乎有点过于饱满,如果能稍微降低一点,整体调音会更加均衡一些。不过我觉得凤鸣天音这样的设计可能是为了迎合大多数用户的听歌习惯,毕竟流行乐爱好者普遍偏爱重低音。
除了低频部分的小建议,我觉得夜叉的整体表现已经相当接近完美了。无论是处理弱音细节,还是控制那些刺耳的齿音和素质较差的录音,它的表现都很稳,几乎弥补了传统动圈耳机在高频解析上的短板。
总的来说,凤鸣天音夜叉的整体听感表现相当出色。虽然它的低频调音略显突出,但整体风格依然是偏向自然与柔和的路线,尤其是对高频比较敏感的朋友,这款耳机的表现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地舒适和顺耳。
它在多种音乐风格上的适应性也很强,无论是流行、ACG、古典还是电子音乐,都能有不错的呈现效果。再加上899元这个价位确实诚意十足,如果你是正在寻找一款百搭又耐听的HiFi耳塞,夜叉其实挺值得入手体验一把的。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07-09 17:44:26
NAS、键盘、路由器······年轻就要多折腾,我是爱折腾的熊猫,今天又给大家分享最近折腾的内容了,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阿里嘎多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熊猫一样,还在坚持做图文创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媒体平台已经成了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视频内容往往通过更生动的画面,带来更容易记住的信息。作为文字创作者,我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通常比对视频更强。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办法把视频内容转化为文字呢?
AI-Media2Doc,一款可以通过AI大模型,将视频和音频内容转化为各种风格文档的工具,不管是想要小红书的文案风,还是公众号的长文格式,亦或者单纯用它来记录视频中的知识点以及构建思维导图,他都能做到,且这些功能完全免费。
本次用到的设备是极空间Z423旗舰版,最近极空间更新频率非常之快,而且经常半夜刷版号,一度让我怀疑极空间是不是给程序员都打了“兴奋剂”。不过更新快肯定是利于用户的,例如刚更新的远程访问功能,非常实用。
回到正题,AI-Media2Doc目前作者并没有打包镜像到DockerHUB上,不过这已经在作者的计划中,但因为作者提供了Dockerfile文件,所以可以选择自行打包镜像,或者直接用其他用户已经打包好的镜像。
项目分为了前端和后端,作者也提供了完整的compose文件,所以我们将其中的镜像名改为用户打包的就行,同时因为需要设定.env变量,所以熊猫推荐直接到项目页下载其中的compose文件和.env文件,地址为https://github.com/hanshuaikang/AI-Media2Doc。
准备好一切之后我们打开极空间的Docker,在compose中选择下载的文件,修改其中.env配置文件的路径,直接用查询路径的功能即可。
创建好之后耐心等待即可,注意自己的端口等情况,看到项目没有问题,那么这时候就能通过远程访问打开项目了。
界面还是非常简洁的,左边有新建任务以及历史人物,右边则是视频上传区以及输出内容的选择区。
上传内容,这个过程大概需要3-5分钟,会进行视频处理、音频处理以及最后的AI处理。
结束之后能看到对话框输出的图文信息,同时在右边还有文本的转录信息,体验感还是非常不错的。
在自定义配置中,能修改对应的各个需求的Prompt,使其输出的内容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
非常不错的项目,对于文字创作者、会议记录、教学视频总结等等场景都很有帮助,如果有需求那么可以看看。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07-07 19:09:47
NAS、键盘、路由器······年轻就要多折腾,我是爱折腾的熊猫,今天又给大家分享最近折腾的内容了,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阿里嘎多
折腾NAS怎么不折腾网络,其实市面上组网的项目挺多的,但要么就是小作坊的产品,速度一般也就算了,还需要担心那天它突然跑路了怎么办,要么就是开源的项目,虽说没有跑路的风险,但开源项目是没有服务器的,很多时候都只能看你能否p2p打洞成功,不然速度比小作坊还要慢。
而要说到组网的正规军,那大家熟悉的项目里面一定有星空组网,作为一家服务于众多学校与企业的组网项目,星空组网除了有专业的商业服务,其实也有个人版本。免费版本提供了20个授权数量,通过拉新的方式能增加到200个,而速度方面转发速度能提供10Mbp/s,不管是数量还是速度,不管是异地联机还是小型的工作室作为办公使用都足够了。
在设备上,之前熊猫推荐的很多都不具备Mac或者IOS客户端,而作为老牌,星空组网在多端这一块是非常全面的,不仅支持桌面端和移动端的全兼容,也能通过Docker的形式部署在NAS或者软路由上面,而本次熊猫也是给大家打个样,有需要的可以学习起来。
项目部署其实非常简单,在星空组网的文档中提供了完整的compose文件,咱们直接通过它来部署就可以了,官网地址https://starvpn.cn/。
本次就拿绿联举例,不过在部署之前咱们要先去星空组网的官方创建账号并添加成员方便后续的变量设置。方法也很简单,注册账号之后登录到星空组网的管理平台,在这里点击成员列表,选择添加成员,设置好对应的选项即可,可通过名称来区分设备。
创建好成员之后来到绿联的项目中,复制官网给到的compose代码,其中的变量填写刚刚我们创建的成员即可。
创建好之后直接部署,这时候再回到星空组网的管理平台,就能看到咱们刚刚部署的设备已经上线。
来到容器界面,在终端这里选择新增,命令选择bash,随后在命令窗口输入stars能调出设备端的星空组网控制面板,不过有一说一,其实可以搞一个web界面的,简洁一点就行,会方便很多。
NAS端上线之后咱们接着添加PC和手机端,下载对应客户端即可。同样的一个设备对应一个成员,在安装好客户端之后去管理平台新增成员,通过新成员的账号和密码登录。
在设置界面能设置传输模式,如果不能打洞成功,那么可以采用转发的形式,10Mbps的速度使用也完全够了,要知道各大品牌NAS的穿透服务随着用户的增多,大都只有5Mbps左右。
在成员列表这里能看到在线设别,同时也能看到对应的传输类型,例如我这里直接就是直连模式,那一就意味着速度受设备的上行带宽影响,按照家宽来说,一般也就是30-50Mbps的速度。
随后下载移动端,老样子新添加成员,操作PC端一样,能进行成员管理以及传输设置等等。
至此PC、手机以及NAS之间就形成了组网下的同一局域网,只要NAS的服务端在线,那么不管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可以通过星空组网来连接NAS,通过它给到的组网IP就能访问我们的NAS了。
同理在手机端也是一样,直接能通过该IP进行绿联云APP的登录。
登陆之后NAS会显示当前连接状态为局域网连接,既然是局域网连接,那么我们本地部署的容器、虚拟机等项目也都可以进行组网IP加端口的形式进行访问,对于没有公网的小伙伴非常有意义了。
因为熊猫这里走的P2P的穿透,所以速度上是没有限制的,家宽给到的30-50Mbps的速度看下2K资源也不是不行,只不过拖拽进度条会有稍微的卡顿等待。右上角此时能看到上传已经来到了8MB/s。
体验下来还是非常不错的,部署方便、多端应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个人免费版本最大支持200个成员数,同时即便是转发速度也能有10Mbps,在适用性上就要比市面上其他产品好很多,不管是用来作为组网办公还是娱乐都足够使用了。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07-06 18:52:55
作为主打性价比的外设品牌,黑爵每次出新品都能用亲民价格堆出硬核配置。虽然算不上一线品牌,但他们家一直默默偷师外设圈的爆款设计——就像最近推出的ALUX60磁轴键盘,全铝CNC机身+RT0.01m轴体,手感和性能全都要,关键价格直接杀到200块以内!今天咱就来盘盘这货到底香不香~
包装是非常经典的黑金配色,虽说黑爵主打性价比路线,但每次的包装做的真的很有诚意。
开箱直接看主体!这次的ALUX60的轴体和配色都有非常多的选择,价格跨度从179到399都有。重点说下顶配版:399这款做了镂空设计,颜值直接拉满,电竞味十足!预算够的话真心建议冲,这质感绝对对得起票价。
熊猫手中的这款键盘采用了红色渐变透明配色,官方称之为“夜宴红”。尽管键帽看起来是渐变的,但实际上是通过三种不同红色的巧妙过渡而成,整体观感相当出色,再加上透明键帽设计,为键盘增添了不少科技感。
键盘的外观采用了6063铝材,并且经过180目喷砂和阳极氧化处理,质感相当出色,手感细腻。从侧面看,开源的侧板设计更是亮点,可以让你随心DIY。如果有3D打印机,还可以直接下载开源模型进行自定义修改,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非常流行的侧板方案。
键帽采用了PBT和PC双拼三色设计,带来了渐变红的视觉效果。字符清晰且耐磨,透明部分能清晰看到内部轴体。颜值这件事见仁见智,个人觉得透明键帽的部分过多了,应该再加一层色彩在红色的过渡中,会让整体效果显得更自然一些。
由于采用了磁轴设计,这款键盘只支持单模有线连接,以确保更好的稳定性。虽然日常使用时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对于专注电竞的键盘来说,稳定性始终是最重要的。不过,这的确也是目前磁轴键盘的一个主要弊端。
不得不提的是,透明键帽上电后的光效表现非常出色!下灯位设计由透明键帽过渡,光效不会刺眼,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感到疲劳。至于RGB灯效,支持高达1600万色,还预设了十多种效果,这可以说是标配了。
最后来聊聊键盘的布局。60键位的设计非常紧凑,功能键区、编辑区和小数字键都被省略,仅保留了字母区的主键。如果你是首次接触这类键盘,学习成本可能会比较高。不过,作为一款主打游戏的键盘,如果主要用于游戏,其实还挺适合的,毕竟在空间上节省了不少。
比较不错的是ALUX60支持网页驱动,不需要安装本地驱动程序,对于我这种看到桌面多一个图标就心焦的人来说非常友好。
轴体上,ALUX60有多种选择,从最低配置的磁稻轴、磁粉轴到后面的科泰新秀磁轴、水瓶座磁轴以及最高配的TTC兵王磁轴,除了预设的这些抽屉,ALUX60也兼容N极朝下的磁轴,例如TTC的万磁王这一类,如果有更高的手感要求,可以自行后期更换。
在驱动页面上,ALUX60支持常规的改键、灯光设置和宏编辑。此外,还有针对磁轴的触发行程调节功能,支持高达0.01mm的精细调节,并且可以设定连续快速触发模式。根据不同的游戏场景,你可以自行调整触发行程,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手感。
百元多的键盘,拥有8K的回报率,这其实在这个价位段并不算多见,不过其实这也是各大厂商卷参数给用户带来的好处,毕竟没有像黑爵这样的厂商提供性价比的产品,那也就没有百元价位的磁轴,估计现在还在千元左右。
最后,一百多的价格能拿到这个配置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对于游戏有专业的需求,或者对于小配列键盘本身就有使用过,没有那么高的学习成本,那么黑爵这款ALUX60是非常值得入手。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07-05 19:04:35
NAS、键盘、路由器······年轻就要多折腾,我是爱折腾的熊猫,今天又给大家分享最近折腾的内容了,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阿里嘎多
前段时间熊猫介绍过LibreTV项目,不过后续作者直接关闭了配置文件的设置功能,同时因为没有映射配置文件,导致你配置的信息只能用于本地,所以事实上并不能真正做到跨平台观影。不过既然是开源,那自然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民间就有大佬基于LibreTV项目进行了二开,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moonTV。
功能上和前者一样,moonTV也是一个开箱即用的影视聚合播放器,不过不一样的是他在原作的基础上优化了UI、部署以及自适应的功能,加上配置文件可以通过映射的形式去更改,所以体验上要比前作好上很多,项目在github上叫senshinyaMoonTV,感兴趣的可以多多支持。
上次LibreTV的部署是在绿联NAS上,虽说部署之后用的很少,但对于这种好项目熊猫也不会折腾完就删除,万一哪天能用上呢?而且DXP 6800Pro的配置带这种不吃性能的Docker完全没问题,不会因为它就存在高负荷。
本次部署依然是使用DXP 6800Pro,前几天绿联也是更新了Docker的远程访问功能,现在部署好moonTV之后,通过绿联的UGREENlink也能访问Docker项目了,这也是首家支持自家穿透用于Docker上的NAS,对于没有公网或者不会内网穿透的小伙伴非常有用。
打开绿联的Docker,这里为了方便我们直接用Compose进行项目部署,来到Docker的项目界面,点击创建项目。
Compose代码如下,其中的端口请结合NAS环境更改,不占用即可,环境变量PASSWORD为项目的访问密码。同时项目也支持去广告功能(实验)、播放记录存储方式修改、站点名称以及检索变量设置,在项目开源地址可以查询设置方式。
version: '3.9'
services:
moontv:
image: ghcr.io/senshinya/moontv:latest
container_name: moontv
restart: unless-stopped
ports:
- '3690:3000'
environment:
- PASSWORD=your_password
volumes:
- ./config.json:/app/config.json:ro
如果需要自定义配置,那么请将挂载文件去掉注释,同时需要去到项目界面将config.json文件下载下来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绿联目前是支持直接对js文件进行修改的,需要添加资源站直接打开该文件修改即可,修改之后记得重启项目。
确认好所有变量以及配置之后点击立即部署即可,这时候绿联会拉取镜像并创建容器,耐心等待就行。
通过绿联的远程访问就能打开项目界面,如果设置了密码,那么输入登录密码即可。
整个界面熊猫感觉是要比LibreTV舒服很多的,左边能看到各个分类,可以根据分类去选择自己当前想要看的内容,同时还带有热门电影和热门剧集以及豆瓣TOP250榜单,不知道看什么看看榜单上的经典也不错。
点开影视详情,能看到电影的详细介绍,下方有播放源的选择,源和LibreTV一样能直接用苹果CMS V10的接口,关于API直接谷歌一下其实蛮多这种采集站接口的,有付费的有免费的。
点开播放界面,免费的源一般清晰度也就是1080P了,付费的有些能有4K资源。如果对清晰度没有特别要求,这其实也够了,主要是加载速度非常不错,进度条也能随便拖,点击右上角的片名能进行直接换源。
播放过的内容在首页也能看到播放记录,同时也能加入收藏。
因为作者预装有短剧的源,试着搜索了一下,还真能搜到,且有完整的海报墙,对于喜欢看短剧的人简直是神器,毕竟该项目是适配了手机端的。
对比LibreTV,该项目的体验更好,如果还没有部署前者,那么可以尝试直接用这个。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5-07-04 19:34:41
亲爱的粉丝朋友们好啊!今天熊猫又来介绍好玩有趣的Docker项目了,喜欢的记得点个关注哦!
事情源于前几天熊猫犯蠢,把一直部署在极空间上的One API的密码给忘了,试了很多遍都没对,改密码又涉及到数据库的读取,但当初我直接用的SQlite作为数据库,这就导致想要读取也比较麻烦,一气之下我直接删除了One API容器。
在查询重置密码的过程中,无意间熊猫发现了新的好玩的东西,我发现了通过它二开的项目New API,对比前者,功能上它拥有前者的所有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支持对接易支付作为公开的API中转站点使用,在原作基础上还增加了数据看板、模型限制、更多的等方式以及内置的聊天窗口等等,不管是整个界面美观性和UI交互性,还是功能性,它都是碾压前者的存在,加上基于One API开发,所以New API也是开源项目。
因为AI相关的内容都部署在极空间上,为了让其在同一IP下方便使用,这里也就直接用极空间进行部署了。
部署设备还是熊猫准备一直用来“养老”的NAS——极空间Z423旗舰版,不管是性能还是存储空间,Z423旗舰版都拥有目前NAS中第一梯队的能力,性能上AMD的5825U自然是不用说,8核16线程加上32G的内存,拿来跑虚拟机都从来不担心性能不够的情况。
存储上Z423旗舰版拥有4个M.2盘位,能满足高速存储需求以及缓存需求,4个SATA盘位也能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需求,属于是NAS里的万金油产品。
言归正传,咱们说回New API的部署。有了前者密码忘记的教训,这次熊猫就采取单独数据库的部署方式了,而要用到多容器部署,那自然是要用到咱们的容器堆栈功能了,这里打开极空间Docker界面的compose选择新增项目。
根据官方得到的参数和变量信息,这里我们编辑好对应的compose代码,其中的映射文件路径以及映射的端口请根据自身NAS的情况不同进行更改。
services:
new-api:
image: calciumion/new-api:latest
container_name: new-api
restart: always
command: --log-dir /app/logs
ports:
- "3300:3000"
volumes:
- /new api/data:/data
- /data/docker/new api/log:/app/logs
environment:
- SQL_DSN=root:123456@tcp(mysql:3306)/new-api # 指向mysql服务
- REDIS_CONN_STRING=redis://redis
- TZ=Asia/Shanghai
# - SESSION_SECRET=random_string # 多机部署时设置,必须修改这个随机字符串!!!!!!!
# - NODE_TYPE=slave # 多机部署的从节点取消注释
# - SYNC_FREQUENCY=60 # 如需定期同步数据库,取消注释
# - FRONTEND_BASE_URL=https://your-domain.com # 多机部署带前端URL时取消注释
depends_on:
- redis
- mysql
healthcheck:
test: ["CMD-SHELL", "wget -q -O - http://localhost:3000/api/status | grep -o '\"success\":\\s*true' | awk -F: '{print $$2}'"]
interval: 30s
timeout: 10s
retries: 3
redis:
image: redis:latest
container_name: redis
restart: always
mysql:
image: mysql:8.2
container_name: mysql
restart: always
environment:
MYSQL_ROOT_PASSWORD: 123456 # 确保与SQL_DSN中的密码一致
MYSQL_DATABASE: new-api
volumes:
- /sql:/var/lib/mysql
# ports:
# - "3306:3306" # 如需从Docker外部访问MySQL,取消注释
映射路径这里可以使用极空间自带的查询路径功能去获取我们本地的路径,获取之后直接复制到代码中即可。
这时候极空间会拉取镜像并根据咱们的compose文件去创建容器,项目一共涉及New API容器、Mysql容器以及Redis容器,等待三个容器均为正常运行状态也就代表项目运行成功了。在Compose界面中点开项目详情能看到具体的信息。
通过远程访问的功能,我们能直接在极空间PC端打开Docker的web界面,不过这里需要注意,极空间的远程访问并不会存储Cooike,所以每次都需要重新登陆。如果使用浏览器,那么直接输入极空间IP:3000端口就能访问项目了。
首次使用会要求我们进行初始化设置,设置好用户名密码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下方的使用模式选择,New API提供了对外运营模式、自用模式以及演示站点模式三种选择,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即可,熊猫就直接用自用模式为例子了。
登陆之后点击上方的控制台就能看到项目的后台界面了,因为熊猫提前配置好了API以及渠道服务,所以能看到数据看板已经有使用API的调用次数以及消耗情况。New API的数据看板可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能看到账户数据、使用统计、资源消耗以及性能情况,还能设置API信息并进行测速,以及对接Uptime检测服务器可用性。
使用方法和One API一样,首先要在渠道中去对接好对应的大模型,New API提供了非常多的可选大模型渠道,国内的国外的基本都有,也支持自定义渠道和对接FastGPT以及AI Proxy等知识库,根据提示信息填写即可。
添加渠道之后系统会根据渠道自动回传授权的模型信息,在测试界面能看到你所拥有的所有大模型。不得不说他这个UI设计是真的好看,如果使用了预设的渠道,还能看到对应的大模型厂商的Logo,很细节。
完成渠道的汇总之后,这时候再去API令牌界面创建令牌,就能将令牌用于各种第三方AI应用中了,New API的令牌为OpenAI的规范,所以基本上99%的第三方应用都是兼容的。
New API为了让你测试AI是否确认可用,还提供了操练场和内嵌的第三方AI应用,选择模式测试就行,不过一般在渠道中测试没问题,那基本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项目设置中提供了大量的可设置项,实在是太多没办法一一介绍,项目支持多用户以及对接支付平台,这些熊猫就不一一说明了,有兴趣的直接在系统设置中去研究。
为了方便作为公开的API中转站,项目甚至还提供了多种登录方式,目前支持github、Linux DO、微信、TG以及OIDC和邮箱这几种方式,不过都需要进行对应的配置,配置方法每一个也都有说明。
好用的项目值得常驻,New API对比原作One API不管是界面UI还是功能性都好太多了,熊猫目前打算作为常驻的Docker应用,而极空间目前也就作为熊猫所有AI大模型的中转枢纽,也算是将NAS的作用发挥起来,如果有同样的需求,那么可以尝试自部署,强烈推荐!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