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23:49:57
相信玩NAS的多少都会自建自己的影视库,而影视库只是作为媒体资源的载体,真正播放影视资源的还是播放器,这时候播放器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播放器的界面UI设计、刮削速度、格式兼容以及是否支持杜比等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播放器是否好用的因素。在安卓阵营中,播放器的选择就比较多了,而反观苹果这边,一直都是infuse一枝独秀,但终身订阅99.99美元(人民币730元左右)的费用着实不便宜。
前段时间恰好看到这么一款面向苹果全平台的播放器——VidHub。功能上VidHub和infuse极为相似,整体体验上也相差不大,不过VidHub的本土化要更为完善,同时订阅费用也更为实惠,终身会员只需要89,这个价格说实话太便宜了,为了实际体验一下到底如何,于是钱包-89直接入手!VidHub下载地址:https://apps.apple.com/app/apple-store/id1659622164?pt=118612019&ct=xiongmaobushimao&mt=8
VidHub的界面设计熊猫还是非常喜欢的,简洁风既美观又让所有分类非常直观的展示出来,操作起来流畅性也非常不错。除了页面左侧做了分类展示,在媒体库的下方也能看到片关于媒体资源的类型、评分、发型日志以及分级等分类设计,应该是为了方便TV端的使用。如果说Emby的界面能打6分,那么VidHub我可以给到8分的评价。
作为播放器,自身自然是没有媒体资源的,足够优雅的接入各个媒体库或者存储空间,对于播放器来说就非常重要了。在存储对接上VidHub除了常规的SMB以及WebDAV,甚至还支持直接对接Alist以及各大云盘存储空间,像是阿里云盘、百度云以及OneDrive、Google Drive这些国内外主流网盘都支持,甚至一些小众盘也是支持的。这里提个小小建议,希望后续能支持115网盘的对接,毕竟影视发烧友大都有115网盘会员。
除了网盘和存储协议的支持,VidHub还非常灵活性的加入了影库服务器的对接服务,这对于影视发烧友就非常又好了,毕竟很多人已经自建好了例如Emby、Plex以及Jellyfin这一类影视服务器了,如果能直接对接那再好不过。VidHub除了这三家甚至还支持了飞牛私有云,这倒是让我没想到的,毕竟飞牛OS系统公测也才没多久,VidHub的速度还是蛮快勒!
这里提一点非常有意思的点,VidHub的更新列表中能看到每次对本次更新有所帮助的用户昵称,这样一来用户会更有参与感,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小细节的。
这里熊猫先测试了一下WebDAV,输入WebDAV地址设置好端口,最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选择好路径即可,这里熊猫用到的是115网盘的资源,通过clouddriver2实现WebDAV的挂载。
如果想要添加本地的NAS,这里就需要选择SMB协议去添加。在服务器地址这里输入我们NAS的本地IP地址,随后填写好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点击添加即可。
不管是WebDAV还是基于本地NAS的SMB协议,VidHub的刮削速度和精准度都蛮不错的,虽然不知道用的什么源,但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综艺纪录片,VidHub都能做到精准刮削,同时也能将其季数和集数准确识别,即便是遇到匹配不正确或者未匹配到的资源,点击右上角也能对其进行手动修改。
VidHub的海报墙熊猫非常喜欢,点开影视一半多的内容都被海报铺满,下方则是简介信息以及演职人员名单,整体观感非常舒适。之前用Emby或者Jellyfin经常出现演职人员名单虽然展示了,但头像加载不完全的情况,VidHub没出现这一问题,调教得还是蛮不错的。
当影视资源出现同一系列时,VidHub也会将其放在一个系列中,同时海报和简介也会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喜欢追系列电影的人还是蛮友好的,看来第一部直接能找到下一部,不需要再去影视库中慢慢翻阅。
剧集的刮削也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还是老问题,之前用其他播放器,虽然电视剧也能做到精准刮削,但每一集的小标题和简介内容没办法展示,而在VidHub中则做到了,且每一集的还有对应的专属海报,细节拉满了。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通常来说剧集的下载肯定是一起打包下载的,所以如果一个命名有问题,那也就意味着所有命名都有问题,而这时候要改就非常麻烦了。VidHub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提供了批量重命名的功能,通过规则能将批量资源进行重命名,这样比起一个一个去修改即方便还更为准确。
VidHub对于视频格式的支持还算不错,除了常规的mp4,其他的例如mkv、avi、wmv等都支持,同时像是杜比视界和HDR资源也都可以兼容播放。不过目前暂不支持原盘资源,这一点希望后续能增加。
可以看到这里播放是点亮了杜比视界标识的,同时在视频设置中也能对视频的宽高比、色彩进行更详细的调节。在看剧集时可以设置好片头和片尾时间,然后开启自动跳过功能,这样后续的内容就能自动跳过片头片尾。
音频方面除了常规的音轨切换设置,还提供了音频均衡器,这是很少有播放器提供的功能。格式上测试下来像是杜比音效,其他的像是DTS、PCM或者THX这些标准都是支持的,兼容性还是非常广泛的。
在字幕上,VidHub支持主次字幕设置以及在线搜索字幕,在线字幕的功能大家都有,但主次字幕这个算是熊猫头一次见到,这个在看一些双语影视资源时非常有用,不知道算不算VidHub上的独家功能。
VidHub的播放器还有一些小设计,在播放器的右侧,能看到一键截取当前帧的功能,下方还提供了GIF生成功能,所说日常观影其实用不上,但看到一些好看的场景或者剧情时,截取下来当壁纸或者发发朋友圈都还蛮不错的。
完整的体验下来后发现VidHub虽然目前有一些缺点,例如原盘资源暂不支持、杜比视界的效果还有所欠缺、软件界面有待优化等等,但单说播放器本身的功能VidHub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目前来看是非常适合用来作为Infuse平替的,毕竟一个终身会员730元左右,一个只需要89元,播放功能没差别的情况下,其他的都可以静待后续更新去追赶。VidHub下载地址:https://apps.apple.com/app/apple-store/id1659622164?pt=118612019&ct=xiongmaobushimao&mt=8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4-12-24 21:03:00
自从用上轻量化的鼠标,就一直对轻量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轻巧的重量其实更能减轻手腕的负担,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娱乐也不会觉得太累,但从没想过手柄居然也开始讲究轻量化了。熊猫手头的手柄并不少,家里老老小小人手一个都还有富裕,但重量基本都在300g以上,如果长时间使用,相对来说还是有点乏力的,所以看到达尔优出了一款H100轻量化游戏手柄,仓鼠症又犯了,必须买!
根据官方描述H100手柄的重量为155g,上手的确是比常规的手柄要轻得多,尺寸为大小为156×113×65mm,整个手柄非常轻盈,能改善长时间娱乐带来的手腕和指尖的压力。
虽说重量减轻了,但实际上握持感还是不错的,手柄采用亲肤材料,在手柄握持部分做了磨砂处理已增加摩擦力,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的防止手汗带来的影响,虽说减了配重,但并没有因此就降低了手感体验。
配色上H100提供了沙漠黄、轻羽白以及气透黑三种配色,熊猫这里入手的是白色款,搭配橙色的按键和涂装,增添了一定的竞技感,在手柄的腰线和HOME键区部分还做了银白丝印,使得整个手柄不会审美疲劳,颜值方面还是蛮不错的。
达尔优H100一共提供了24个按键,不过大都集中在正面,背面也只是提供了M1和M2两个宏按键。按键多有好有坏吧,好处是一些操作就不需要组合键来执行,坏处就是稍微会有点破坏正面的美观,但H100控制得还算不错,没有给正面安一堆按键,且整个布局也是走的对称式。
ABXY单独用了橙色,在双摇杆上也做了橙色的圆环呼应,按键手感较硬,回弹反馈蛮不错的。十字键和ABXY差不多的手感,不过反馈更为清晰,同时声音也比ABXY更为清脆,个人还是蛮喜欢。
摇杆方面用到的是1000Hz的轻力霍尔摇杆,1ms的响应加上大部分游戏对于手柄都有辅助功能,对于手柄来说完全足够了。之所以叫轻力摇杆,是因为它的触发压力仅为50gf,能减轻手指的疲劳,这也是轻量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仅是为了做轻,而是为了更好的体验。
除了轻力霍尔摇杆,H100对于死区的控制也有专门的设计,摇杆具备双死区模式,如果第一次使用手柄,那么10%的死区可以让你更稳定的控制,而0死区模式则是为手柄玩家“老油条”准备的,这一类人群更在乎精准操控,毕竟手柄对他们来说已经玩的手拿把掐了,极致的操作体验才是更高的追求。
扳机和摇杆一样采用轻力霍尔扳机,触发压力为60gf。扳机带有线性行程,像是熊猫这种比较喜欢竞速驾驶类游戏的玩家,线性扳机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能更真实的控制油门,在操作上会更舒服;如果是FPS玩家,轻力扳机其实对于触发更为方便,从发现敌人到按下扳机响应,会更为跟手。
手柄的震动反馈并不算好,可能是因为轻量化设计导致的。手柄内置的马达为10600转变频震动马达,通过底部的震动按键可实现5档调节,不过在开满的情况下震动其实有点廉价感,建议是开到3或者4就够了,这两个档位下的震动反馈还是蛮不错。
H100支持三模连接,接收器被放在了背面的收纳仓。兼容上不管是PC还是switch、PS等主机,亦或者安卓、苹果手机或平板都支持,尝试了一下接电视也是可行的,多兼容在使用场景上就更广,且作为一款不到百元的手柄,还带接收器,这一点真的蛮良心的,建议友商学学。
虽然做了轻量化设计,但续航上面其实并不差,还是塞了500mAh的电池进去,满电情况下玩个十多二十小时没啥问题,如果震动和灯光全开那么可能这个水平会缩水1/3左右,不过应该没人能连续玩十多个小时吧!
H100的灯效相对就简单很多,毕竟首发价才70多也不能要求太多。在达尔优的LOGO下方做了一圈的灯带,支持五种灯效,虽说算不上多炫酷,但的确是为这个百元手柄增添了一些科技感。
首发价78.8元,155g的轻量化设计在手柄里也算是独一家了,再加上减配重的同时配置却并不差,霍尔扳机和摇杆也是不差的,连接稳定和兼容性也做的非常不错,总体来说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手柄,不管是自己买来用还是作为收藏其实这个价格蛮让我惊喜的,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瞅瞅,不过文章发出来的时候可能首发价没了,回到了日常价108,但也算是值得入手。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4-12-23 18:34:17
亲爱的粉丝朋友们好啊!今天熊猫又来介绍好玩有趣的Docker项目了,喜欢的记得点个关注哦!
在这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最新影片或者老片资源还是不这么容易获取,于是网盘变成了大家相互转存的中转站,同时NAS的发展也是近两年才逐渐被普通人所熟知,但影视却存在了很久,这也导致很多近两年来入手NAS的人会面临一个问题,我网盘上成百上千的影视资源何去何从?如果靠下载转存到NAS,那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量,按照网盘的“尿性”速度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对于买双盘位例如Q2C或者Z2Pro这样的用户,也会存在本地空间不足的问题。
极影视相信大家不陌生了,不管是在界面UI设计还是格式支持上都属于NAS中的佼佼者,它支持你NAS中的原盘、蓝光资源,也支持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资源,它能直接通过只能刮削识别99%规范命名的影视资源文件,也能手动调整未识别的文件,总之极影视极大的提高了影视爱好者对于观影的体验感。
如何解决网盘和极影视对接问题呢?那这个时候极空所提供的文件及共享服务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我们本地会用到的SMB服务,极空间还提供了例如WebDAV、SFTP、FTP以及NFS这样的共享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我们可以远程挂载网盘来实现读取网盘影视资源,再通过极影视添加内容来源来识别网盘上的影视内容。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项目——clouddriver2。它是一个多云盘管理工具,可以实现将例如115、阿里云、百度云等网盘统一管理,再通过挂载的形式变成极空间NAS的本地存储资源,如此以来就能实现网盘资源极空间本地使用。
这里熊猫用到的为极空间Z423旗舰版,一台民用级X86架构的天花板级别NAS,不过实际上clouddrive2的使用并不吃性能且它也是有ARM镜像,所以即便是Z2Pro这样的千元机型也是能用的,甚至你可以用极空间T2来部署,将T2作为一个移动的蓝光播放器来使用。
clouddrive2的部署并不难,在部署之前还是检查一下Docker网络问题,前面很多极友也提到加速器的配置,这里再重点说明一下。打开Docker之后点击镜像-仓库-设置,而不是在Docker的设置中,这一点熊猫前两天就需要有极友问过,注意是镜像中的设置不是一级菜单的设置。
在这里你能看到仓库设置,点击添加输入我们需要添加的仓库地址,并给地址重新命名以便好区分,在添加好之后还需要点击使用,如果不切换到新添加的仓库地址,一样是不生效的。
设置好这些之后我们点击自定义拉取,输入镜像名:cloudnas/clouddrive2
,点击拉取。
在基本设置这里,我们打开特权模式,同时将容器名称修改一下以便后期查找容器。
点击文件夹路径,这里我们需要映射两个文件夹,分别是/CloudNAS、/Config,分别代表挂载网盘文件夹以及配置文件夹。最好是将这两个文件夹放在同一目录,这样后续方便查看管理。
最后来到端口界面,项目默认没有暴露端口,所以我们需要添加一个端口。容器端口为19798不可修改,本地端口随意,不冲突就行。
最后点击应用创建容器,这时候clouddrive2便已经成功部署。
浏览器输入http://极空间IP:19798端口就能访问项目的登录界面,首次使用如果没有账号需要注册一个。
登录之后来到主界面,这时候鼠标移到左上角的云朵图标能看到clouddrive2支持的网盘情况,有影视迷最喜欢用的115网盘,也有主流的阿里云盘以及百度网盘,还有像是OneDrive、GoogleDrive等等都有。
这时候点击需要添加的对应网盘图标,会弹出让你授权的弹窗,根据网盘不同弹窗提示内容也不同,这里以阿里云盘为例子,点开之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网页两种方式进行授权。
登录之后就能看到网盘被添加到项目中了,这时候双击网盘就能看到咱们保存在115网盘中的内容。
将需要添加的网盘全部添加之后我们回到极空间,打开个人空间,在外部设备这里点击+号添加设备。
这里我们选择WebDAV,在添加界面输入我们极空间的IP地址,端口则是clouddrive2的本地端口,路径设置为/dav。下方选择HTTP协议,账号密码则是clouddrive2的账号密码。
这时候在外部设备这里就能看到我们新添加的设备地址了,点开存储刚刚挂载到clouddrive2的115网盘的全部内容也就都能看到了。(因为极空间NAS的真实路径问题,clouddrive2的挂载本地功能还不能使用,所以采用WebDAV的方式)
打开极影视,点击设置选择添加内容,找到我们刚刚挂载的115网盘,选择我们需要添加的文件夹,115网盘的影视资源也就能通过WebDAV的方式直接添加到极影视了。
识别速度上测试下来115网盘还是蛮快的,阿里会稍微慢一点,和网盘速度有所关系。添加到极影视之后也能正常刮削,观影速度可能不如本地,但只要不是原盘影视资源基本都是秒播放的。
当然,除了clouddriver2一些其他支持WebDAV的网盘管理工具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挂载到极空间。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能扩展极空间的存储空间,为双盘位的NAS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之前存放在网盘的资源也能无损同步到极空间NAS中,实现更方便的使用体验。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4-12-21 12:25:08
前段时间不是转了新电脑嘛,于是老电脑也就闲置下来了,虽说性能上不及现在的新电脑,但2060S的显卡加上十代I5的处理器,用来工作或者打打游戏其实也是完全能用的,所以也不想让他一直荒废。要利用起来就还需要一套键鼠,但家里目前就一个我用了快一年的雷柏VT1 PRO MAX,能让我这种对外设非常挑剔的人用这么久,说明自然是不差的。
老电脑主要还是媳妇儿用来看看剧或者打打休闲游戏,本来想着让她直接用我手里的VT1 PRO MAX就行,我随便再拿一个凑合一下就行,但对称的VT1她用着不太习惯,所以就重新购置了今天的主角——雷柏VT3PRO MAX,一款右手鼠标。
外包装属于一脉相传了,同样的雷柏经典镭射覆膜,简单的产品线条图加上一些产品的核心卖点和型号说明,还是熟悉的味道。
在配件方面也还是老样子,伞绳线、额外的特氟龙脚贴,以及一套软质类肤材质的鼠标防滑贴,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替换选择,收到VT3之后又看了看我的VT1被盘了一年的防滑贴,突然有点嫌弃了。
配色选择上也是老样子,VT3PRO MAX提供了幽魂黑和无极白两种配色,甚至配色的命名雷柏都没有改,看得出来这个系列真的卖的不错。
到手和手里之前的VT1对比了一下,体积和VT1基本一致,只不过因为VT3是右手设计,所以整体设计有所变化,不知道你们是喜欢VT1还是VT3。
设计上雷柏VT3PRO MAX采用了人体工学非对称设计,适合中大型的右手玩家,因为体积没变所以重量也没有什么变化,对比VT1斤斤多了1g来到了60g的体积(不带接收器情况下)
因为设计变化了,所以在按键布局上也有所变化。首先最大的变化就是顶部的DPI调节,从VT1的双按键变成了单按键,同时能看出来滚轮和左右按键的布局也有所变化,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右手玩家做出的设计。
底部为接收器磁吸收纳仓,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雷柏的VT全系均可另购磁吸充电模块进行无线充电,或者搭配P5触电底座使用底座充电,恰好常规收纳仓、触点底座以及无线充电三个模块我都有,P5触点底座除了方便充电,底座本身也能作为一个桌搭,而无线充电则不用多说,搭配无线充电鼠标垫不用担心续航问题了。
配置上,还是原来的配方,3950Ultimate引擎配合Nano 4K接收器,配合USB转换器或者P5触点底座,能做到支持OTA型的无线8K模式,不需要另购8K接收器,基本上就是和有线鼠标一样的游戏体验了。
微动采用欧姆龙6000万次寿命微动,按击触发反馈迅速直接,声音清脆。技术上有采用雷柏C+分离式按键预压校调技术,左右键等距触发,手感一致,行程一致,声音一致,无空腔音。滚轮的阻尼感还不错,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新,对比VT1相对紧了一点,有点不适应。
雷柏的驱动在之前经过一次更新之后非常好用,我感觉是可以排在第一梯队的。在驱动中可以对雷柏VT3PRO MAX的DPI预设进行精细调节,在10-10050区间,DPI支持最小单位为10的调节,超过之后则是50为单元,同时也支持独立设置X与Y轴的DPI数值,这些都是现在旗舰鼠标的基本操作。
在参数设置这里能设置鼠标的具体参数,例如是否开启移动同步、直线修正等设置来精准操作,或者设置鼠标的休眠时长和静默高度,再或者还能对滚轮的单次滚轮行数以及回报率等等进行调节,而3950引擎特有的玻璃追踪也能在这里开启。
雷柏的VT系列一直以来都非常受欢迎,VT1PRO MAX用了快一年了,不管收到什么鼠标它一直是我常用鼠标,而VT3PRO MAX也是继承了VT系列的精髓,右手设计并没有增加其体积,外观依然是小巧精致,鼠标使用反应也非常灵敏,定位精准,性能上也是旗舰水平。无论是表面质感、握感、无线配置,在299元价位段都是顶流级别的。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4-12-20 12:52:49
首先恭喜《黑神话·悟空》在TGA上荣获年度动作游戏和玩家之声两项大奖,虽然它未能夺得年度最佳游戏的桂冠,但在玩家心中,其实它已经是赢家了。年度最佳游戏的称号,与媒体的评价无关,关键在于玩家的认可。而随着TGA颁奖典礼的落幕,《黑神话·悟空》在发售数月后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许多之前未曾体验或未能通关的玩家纷纷重新下载,想着再次体验一下这个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其中就包括了我的好兄弟。
不过说实话,我哥们的电脑从大学时代用到今天,依然是那台老笔记本,装备的还是早期的笔记本1050Ti显卡。虽然它在低画质设置下还能勉强运行游戏,但对于像《黑神话·悟空》这样画面精美的作品来说,如果不能享受高画质体验,并不能完全体验到它的魅力。所以前两天他向我求助,希望在不更换电脑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到高画质的《黑神话·悟空》。
起初,我半开玩笑地建议他直接“云通关”算了,毕竟这要求太难为人了,但看到他认真的态度,我决定认真帮他想想办法。在一次使用ToDesk远程控制的途中,突然看到了云电脑的宣传,于是我向他推荐了一众云电脑平台。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云电脑平台的一些情况。
因为熊猫本身也是第一次尝试云电脑平台,目的就是为朋友们推荐性价比高的选择。为此,我进行了广泛的横向比较,涵盖了大家熟知的ToDesk云电脑、start云电脑、顺网云以及网易云游戏等。一试之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各大平台的表现各异,有的画质出色、运行流畅,而有的则表现平平。今天,我就来分享这些平台的体验感受,供大家参考。
作为ToDesk的老用户,我之前一直用它的远程功能来解决粉丝的电脑和NAS问题。但说实话,ToDesk的云电脑服务我还真是头一回尝试。在ToDesk官网上,云电脑部分展示了三种体验方式:Web版、个人版和企业版,三种版本各有特色,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多样选择。
Web版的最大特点是便捷性,可以随时使用,但其帧率限制在60Hz,因此更适合办公和建模等应用,这些场景下帧率的影响并不大。个人版则提供了更出色的性能,包括更高的帧率、画质和算力。此外,个人版的操作比Web版更加便捷和流畅。至于企业版,它主要面向工作站托管,拥有更灵活的部署和运维能力。
在配置上,ToDesk云电脑提供了三种高性能显卡选项:RTX 3060、RTX 4070 和 RTX 4090,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对应的配置也不同,最低提供了RTX3060,8核CPU,32GB以及存储25T以上,带宽也是给到了20Mbps;而针对AI场景,则是提供了最高RTX4090显卡,CPU提升到了16核,内存也给到了64G,这样的配置即便是物理机中都属于顶级配置。配备的多核多线程的CPU,为图形处理提供了卓越的渲染速度,再加上最高64GB的大内存,这套配置不仅能够满足高端图形办公需求,也完全适合游戏电竞的高性能要求。
之前我也接触过start云电脑,作为腾讯旗下的产品,它的知名度相对较高。与ToDesk的广泛使用场景不同,start云电脑主要服务于腾讯自家的游戏。在提供的游戏列表中,大部分是腾讯自家的游戏,比如《黑神话·悟空》的高配版本也仅提供wegame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选择。
start云电脑并未提供详细的参数配置表。用户进入云电脑桌面后,资源是通过云服务器托管的形式分配的。对于首页提供的游戏以外的需求,比如使用桌面,系统只提供标准配置,显卡性能大致相当于RTX 3060。虽然这个配置对于多数情况来说是足够的,但对于追求极致游戏体验的用户来说,可能还是有些不足。
在体验的几款云电脑中,顺网云是唯一不提供性能配置选择的平台。用户只能按照计时或包时段来选择套餐。所以顺网云的价格是这几家平台中最便宜的,这种计费方式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县城网吧包夜的日子,突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我本以为顺网云不提供配置选择是因为其默认配置已经足够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顺网云的默认配置为RTX 3070显卡和i7-10700F CPU。这样的配置对于一般游戏来说可能足够,但如果涉及图形处理或追求高画质和高帧率,就显得有些不足。
最后谈谈网易云游戏,也是本次测试平台中同时支持PC和手游的云平台。但是,网易云游戏的双端服务却是分开计费的,这意味着想要体验云手机服务,你需要额外为云手机充值。此外,客户端内还充斥着各种付费元素,如头像框、会员专属头像、彩色昵称等,这些附加的付费项目不禁让我感慨,猪厂不愧是猪厂!
在配置方面,网易云游戏还算不错。其默认配置为RTX 3060,而高配版本则提供了RTX 4070 Ti,这样的配置几乎能够应对市面上99%的游戏。对于不追求最高材质质量的用户来说,降一点画质开一下光追也不是不行。
如此一来我也算是凑齐了这次要擂台竞争的所有平台了,结合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每个平台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跟着熊猫详细看看每个平台的体验到底如何。
首先来看配置方面。在四个平台中,ToDesk是唯一一个明确提供配置信息的平台。顺网云电脑的配置相对较低,只提供一个标准档,没有更高配置的选择。ToDesk则定位明确,覆盖了云设计、云电竞、云建模等多个领域,配置从RTX 3060到RTX 4090不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而另外两家平台在官网上并未明确展示配置信息,用户只有在进入电脑系统后才能了解具体配置,这种做法有点骗进来再杀的意思。
对比完配置接着就是价格了,如果配置不高那么有一个足够优势的价格也还是不错的,在说价格时也会说说各个平台的新人福利。
首先是顺网云这边,新人会赠送一小时的使用时长,且顺网云是支持时间暂停的,不用的时候时间并不会流失。新人福利方面,ToDesk云电脑给的最多。移动端、Web端新用户可以免费试用1小时,4070新用户用到专属优惠码【ToDeskPC5893】只需0.1元就能体验6小时,这个体验价真心给力!
另外,ToDesk不同配置价格也不同,同时还提供了包时、计时以及闲时三种方式,新人首单0.98元/小时,日常的3060显卡闲时为6.9元/6小时,包时则是1.98元/小时,包时不支持计时暂停,计时则是提供了关机停止计时的功能。如果需要更高配置,那么这个价格会更高一点,不过即便是4070显卡,包时情况下也仅仅2.5元/时,倒也不是很贵。
紧接着是Start云电脑,新用户开局腾讯就慷慨的送了23小时的市场,不过其中有专属游戏时长。使用上分为了会员和时长包两种计费模式,包月能享受每月15小时的游戏市场,同时还会有一些其他权益,时长包则是3.6元一小时,对比ToDesk贵了一半多,不过开通会员情况下能便宜到1.8元一小时。
最后网易云游戏这边就比较抽象了,新人给了两天的手游不限时特权以及2小时端游免费时长,之后每天可以领取30分钟,价格上网易采用云币的形式,30元可以购买2000云币,根据游戏的不同配置的不同消耗的云币数量也不同,4070Ti的情况下每小时消耗240云币,也就是30元能体验8个多小时,平均一小时也在3块多。
将上述信息综合一下,以下就是四个平台的综合信息对比,可以看到顺网云虽然价格是最低的,但配置明显不太够用,我都用云电脑了如果还是这样的配置和价格,那和去网吧有什么区别呢?而其他三个在基础配置上都差不多,不过ToDesk拥有4090坐镇,价格上同样的4070显卡ToDesk也相对低上一块多每小时,加上也有新用户一毛钱体验6小时的活动,平日里都推活动价,价格再打个5~8折。
最后来看看亲自实测的表现,这里会使用所有平台的平均配置来进行测试,分别测试游戏帧数表现、电脑情况以及延迟表现。首先是顺网云电脑,还没玩上游戏就想吐槽了,作为一个云电脑,黑猴的着色器编译居然不能预载,这导致我测试前又花费了十多分钟等待着色器编译。进入游戏直接进性能测试,在3440X1440分辨率下,所有设置开高顺网云电脑的平均帧率为72,Low帧为65fps,还算稳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开起了fsr超采,清晰度设置为了75,所以实际画面表现并不算惊艳。
延迟表现上,测的顺网云平均下载速度为650Mbps,上传为250Mbps,游戏途中延迟差不多控制在20ms以内,这个表现还是蛮不错的,毕竟网速对于云游戏来说至关重要,这样的参数能保证了运行时画面的流畅和清晰,操作时没有滞后的问题。
在游戏数量方面,顺网云也非常齐全,界面和网管系统感觉大差不差,主流的3A大作都有,系统也是秒开秒进,不过让我比较难受的是广告实在是多啊,这一点我是非常反感的。
接着看看ToDesk的表现,虽说ToDesk提供了4090的配置,但这里为了公平还是用4070来进行测试。首先让我非常舒服的是ToDesk不需要在首次运行黑猴时进行着色器编译,这大大节省了付费的时间。在黑猴性能测试中,ToDesk在2K分辨率设置全开超高情况下,实测的平均帧率90帧,如果愿意牺牲一些帧率,那么全影视级画质也不是不能开,画面细节会更为真实。
测完《黑神话·悟空》突然想起来最近比较火的《无限暖暖》,据说在PC端的表现非常不错,恰好ToDesk上面刚好有,无需安装即点即玩,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情试了一下。在画质全部拉到极限的情况下帧数稳定在60fps以上,不得不说这样的画风配合极致的细节表现真的蛮赏心悦目的。
在测速环节ToDesk的表现也非常不错,下载基本一条直线保持在950Mbps以上,上传为230Mbps左右,延迟控制在10ms以内,这样的延迟表现不管游戏画质拉得多高都能保证画面不撕裂,在FPS游戏中操作也更为跟手,比起我本地电脑的延迟还要低。
比起顺网云,ToDesk的桌面就要舒服很多了,游戏菜单没有看到任何广告,界面设计比起顺网云也更为好看,同时ToDesk还提供了手机游戏模拟器以及预装了部分热门手游,所以用来玩玩手游其实也不错。
再看腾讯的Start云电脑这边,配置上要比ToDesk的4070要好上一些,毕竟多了一个Ti,但价格却翻了一倍,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为了4070Ti的提升而多花一倍的价钱。Start云电脑这边在登陆腾讯旗下游戏时不需要再进行账号登录的操作,默认会登录你的云电脑账号。跑一遍性能测试,2K分辨率下画质拉到最高,开启光线追踪情况下Start云电脑能跑到59的平均帧率,表现真挺不错,但毕竟这是花了大价钱的,高配黑猴下,一小时会比花费双倍的充值时长,这样一算一小时平均到6-8元了。
测完游戏还是进云电脑桌面看一下吧,前面也提到了Start云电脑仅提供了RTX3060的云电脑体验,游戏和完整的电脑配置是不一样的。这里还要吐槽一点,测试的四款平台中Start云电脑的启动速度是最慢的,基本上打开电脑需要3分钟左右,讲道理我大学图书馆信息室的电脑都没这么慢,而且云电脑还经常会莫名其妙的卡死未响应,体验真的很差。
还是惯例测一下速,下载速度没什么问题千兆水平,但上传能明显看出来腾讯吝啬了,甚至连200Mbps都没有,时延更是来到了40左右了,电脑本身时延就比较高了,再通过云电脑的形式连接传到本地,那么时延会加上一些,这样的延迟玩竞技游戏如果突然网络顿一下还是蛮致命的。
除此之外Start云电脑并不提供内置游戏,仅有一个Steam,所以如果你想要用来玩一些他游戏列表没有的游戏,只能通过云电脑进行下载,虽说千兆下载速度不慢,但这多少还是浪费时间了。
最后则是我们的抽象选手网易云游戏,按照惯例先跑一遍性能测试,提前声明网易云游戏这边仅提供了1080P的分辨率并不支持更改。即便是选择的高配,但进游戏发现变成了RTX3060,不知道为什么。1080P分辨率下画质全高平均帧率86,这个成绩只能说一般般了,能玩,但想一想它的价格,我宁愿去网吧了。
进云电脑测了一下速度,好家伙第一遍我以为自己操作出问题了,重新打开云电脑再测了一遍。100多Mbps的下载速度是认真的吗?上传也勉强及格水平200Mbps左右,不过不得不说延迟是真的低,基本控制在5ms以下,但这样的上下带宽速度也就意味着你几乎不能用来下载东西,毕竟稍微大点估计等他下载完,你的时长也被消耗差不多了。
桌面还算不错,没看到明显的广告露出,游戏库热门游戏也基本都有。
最后还得说说ToDesk的AIGC,和另外三家主要提供游戏服务不同,ToDesk还提供了内置设计软件与云端渲染的云图形工作站以及内置大模型的AIGC两个配置,不过熊猫要用的时候RTX4090没有库存了,试用了一下RTX4070的AI云电脑。
和云电竞不同,AIGC云电脑没有内置任何游戏,而是在桌面提供了一个一键启动AI的快捷图标。这里提供的是PhotoMaker V2,一个用于人物写真或人像定制的模型,启动之会自动拉取本地大模型,在本地web界面就能直接操作,生成速度大概一分钟左右一张图,除此之外也可以直接用该电脑搭建其他模型。
最后总结一下四个平台的的实际体验情况,顺网云便宜是便宜,但便宜带来的体验也一般,特别是界面的广告非常逆天,有种进了黑网吧的感觉;ToDesk的表现非常抢眼,游戏测试中2K分辨率下能提供高帧率、极低的游戏延迟体验,且黑猴也无需着色器编译,电脑界面也干净无广告;Start云电脑虽然画质是最高的,但价格也是最贵的,比起ToDesk翻了快四倍了,并且云电脑的启动太慢了,游戏库也不太丰富;最后的网易云游戏在这三面前就有点小丑了,不管是配置还是延迟表现都处于垫底水平。
综合比较后,除了抽象的网易,其他三家其实都有各自的特点,顺网云虽然配置一般且桌面广告繁多,但胜在便宜大碗,如果不是什么画质追求党,倒也不是不能用;Start云电脑的配置非常不错,不过价格相对高一些,且游戏库对于非腾讯玩家还是有点不友好,但如果你主玩腾讯旗下游戏,那么它的免登陆功能应该体验不错;而ToDesk相对更为全面综合,配置和计费方式都非常丰富,选择更为灵活,加上其他几家云平台没有的图形工作站和AIGC云电脑,在使用场景上ToDesk其实更佳,再考虑价格因素,个人觉得如果想要尝试体验云电脑,那么新用户入手ToDesk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
2024-12-18 18:28:42
亲爱的粉丝朋友们好啊!今天熊猫又来介绍好玩有趣的Docker项目了,喜欢的记得点个关注哦!
AI一直是近两年最热门的话题,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电子老婆”也越来越成熟了,将AI驱动放进皮套之中,随后再通过自定义角色人设、记忆、表情以及表情或动作捕捉,一个有“灵魂”的数字人就诞生了,你可以像朋友一样和她相识,将她作为你的恋爱导师、心灵导师亦或者生活伴侣。今天要介绍的便是项目VirtualWife,一个虚拟数字人项目。(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yakami129/VirtualWife)
项目具备以下特性:
流式传输数据,拥有更快的响应速度
前两天有粉丝让我多写点绿联私有云的教程文,所以今天咱们就用绿联来写写VirtualWife的部署,加上项目本身由多个容器项目驱动,而绿联的UGOSPro的Docker是支持Docker-Compose的,且体验起来十分好用,所以部署起来也是非常方便。
该项目的部署需要用到三个容器项目,而作者也是给到了docker-compose文件,所以我们只需要根据自身NAS情况小小修改一下复制到绿联Docker的项目中新建就可以了,这里给到compose配置代码。
version: '3'
services:
chatbot:
container_name: chatbot
image: okapi0129/virtualwife-chatbot:latest
extra_hosts:
- "host.docker.internal:host-gateway"
ports:
- 8000:8000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networks:
- virtualwife
chatvrm:
container_name: chatvrm
image: okapi0129/virtualwife-chatvrm:latest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networks:
- virtualwife
gateway:
container_name: gateway
image: okapi0129/virtualwife-gateway:latest
restart: always
ports:
- 8080:80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networks:
- virtualwife
networks:
virtualwife:
driver: bridge
代码中的端口根据自身情况填写,确定填写无误之后直接点击立即部署就可以了。
整个项目会有三个容器构成,在项目里点击控制台就能看到各个容器的运行状况。
项目的WEB界面为gateway项目,熊猫这里端口映射为了8080,所以咱们的web界面也就是http://绿联云IP:8080端口号,或者直接在容器界面找到该项目,点击快捷访问也能直接访问web界面。
打开项目界面,模型的加载需要等待几秒钟,整体界面左上方有设置和会话记录,下方能进行语音输入以及文字输入,同时鼠标滑动滚轮可以设置模型的大小,右键按住可拖动模型位置。
在使用项目之前,我们还需要设置好AI相关事宜,同时在设置中你也能看到其他一些设置。首先是基础设置这里,能看到角色卡的设置,这里包含了角色选择、你的名字以及角色模型选择。下方则可以设置人物的语音,项目提供了微软和Bert两个引擎,里面有很多模型选择,最后则是AI的选择和壁纸设置了。
切到自定义角色这里,这里可以创建新角色,例如设置角色的名称、基本信息、描述以及背景之类的,下方提供了其他模型的上传界面,在前文中提到的网址下载模型上传就可以了。
大模型设置这里,提供了OpenAI以及ollama两个模型的配置,按照要求填写就可以。
最后还有个长期记忆设置,也就是对话记忆,开启需要设置对应的存储池,采用db数据库,如果有的话可以设置上,这样AI能记住你的所有历史沟通问题,慢慢的变成你的形状。
最后高级设置提供了proxy代理以及B站直播解读弹幕的功能,打开该功能的情况下,你的赛博女友会直接读取弹幕内容并回复,也就是咱们常说的Vtuber,不过熊猫并没有实验过,感兴趣的可以尝试一下。
项目运行过程性能占用还是比较高的,主要在于模型的语音和动作,AI因为用的是在线模型所以不涉及本地计算,这算是降低了本地的一些工作量,不过还是推荐8G以上内存,像是熊猫这里用到的DXP4800也是后期加了内存条补到了16G。
以上便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还算有趣或者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赞收藏,最后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