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01:45:47
本文大量剧透,考虑到这部电影有悬疑成分,介意者慎入
从十年前的《唐人街探案》,到后来的《秘密访客》,再到这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都是一个味,她一笑就知道要「坏事」了。
本部电影开场她在冰场上杀完人,冲着镜头邪魅一笑,我就担心又是一部俗套的拿多重人格做文章的悬疑电影。看到丁湘源饰演的钟灵真的出场,还出现过两次时,我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但后来越看越不对劲,最后终于心死了。
不过,张子枫的演技没问题,演这种角色真是易如反掌。实际上我觉得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张子枫算得上是年少成名,8 岁就拍《唐山大地震》拿了百花最佳新人,18 岁演《我的姐姐》又成为最年轻的华表影后,但这么多年她硬是能忍住没往流量那边儿靠,还是在不断琢磨表演,提升演技。
《唐山大地震》《我的姐姐》里的角色,都不是「精神病」,照样演得好,而且就算演「精神病」,《唐人街探案》《秘密访客》和这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其实也都不一样,《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她精神上更加扭曲,把一个在母亲重压之下早已变形的少女展现得淋漓尽致。拍这部电影前半年,张子枫学了花滑和现代舞,估计没少摔,考虑到这一点,我觉得甚至这部电影有些配不上她的表演,希望能拿个奖吧。
此外,电影的摄影也是一大亮点,只是这个我确实不太会用语言描述,去看,去电影院看吧。
看电影时,另一个担心是最后导演又玩「合家欢」那一套,让母女抱头痛哭,互诉衷肠——那可就太 tm 俗了。
好在,导演并没有这么处理。
现实里哪有这么容易和解啊?!前几年皮克斯有两部讲东亚家庭关系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Turning Red)和《疯狂元素城》(Elemental),两部电影的结尾都是 happy ending,一家人快快乐乐生活在了一起。但其实我感觉特别缺乏说服力。当年《疯狂元素城》上映时,我还在一期影评视频里讨论过这个问题:
两部电影中,长辈态度转变前,亲子之间都缺乏足够的沟通,《青春变形记》中的母亲和《疯狂元素城》中的父亲,在影片高潮到来前,都几乎没有了解过自己女儿的真实想法,最后爆发的冲突就像是导演们为了实现家庭和谐的结局而刻意安排的。
所谓「人没法想象出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我很怀疑这两位导演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亲子的关系,但为了给电影一个happy ending,不得已设计了一个家庭和睦、重归于好的结局。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最后母女相互「坦白」时,母亲似乎想明白了,决定不再给女儿太多压力,不去追求「冠军」。但女儿的回答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你是我成不了冠军的借口,我只是需要一个压迫的母亲。
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我在豆瓣上竟然看到有人说这是「母女和解」,不知道她现实中亲子关系到底烂成什么样,才能认为这是和解。我觉得整部电影的精华就在最后张子枫这几句话了。
可惜,这段剪得有些太拖沓了,穿插的回忆画面太多,母女之间解释的台词也有些多余。我觉得两三句话,一段回忆镜头来表示母亲「早就知道这件事」,然后女儿表明「不和解」和「相互利用」这层意思就行了,没必要做得这么实,有点过犹不及。
这部《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算得上是经典电影大拼盘,标准《黑天鹅》的故事结构和角色设计,以及部分分镜十分相似,然后「多重人格」又是《未麻的部屋》,只是最后不是开放式结局,这点跟《未麻的部屋》不一样。
此外,考虑到《黑天鹅》的关键分镜也是「致敬」《未麻的部屋》,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今敏才是那个真神?
不过,我看豆瓣上有人说像《爆裂鼓手》,那我觉得就不太对了。你不能是个严酷的教练就往《爆裂鼓手》上靠吧……
2025-07-17 03:21:45
7 月 16 号晚上去看了姜文的新作《你行!你上!》,快速记一下自己的想法。
以下内容有剧透,慎入
从开头到结尾,每一句台词都很姜文。
姜文很喜欢让角色反复说同样一句话,但表达不同的意思。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虚构了一个例子,表达他喜欢的电影台词,内容大致是:
两个聋子隔着一条河,其中一人扛着鱼竿,一人问:「怎么着,钓鱼去啊?」
扛鱼竿的人虽然是聋子,但不想让对面知道自己聋,于是假装听见并回答:「不是,我钓鱼去。」
第一个人也不想让对面知道自己聋,于是接着回:「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组对话利用两个人「害怕暴露自己是聋子」的心态,在「钓鱼」这两个字上反复纠缠,词没变,但意思完全不一样,戏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你行!你上!》这部电影中就有大量这样的对话,演员反复念叨同样的台词,但前后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比如与诸葛伯乐(李屏宾 饰)两场打电话的戏,还有郎朗在片中多个反复喊「爸」,都是这样的。
姜文写的台词,另一个特点是荒诞。
像上面那个「钓鱼」的对话,就十分荒诞,两个人各自掩藏着心里的小秘密。
《邪不压正》里,几个人在酒桌上聊「打针是打左屁股还是右屁股」,还有经典的「为醋包饺子」,都是姜文特有的荒诞。
《你行!你上!》里也有大量这样荒诞的台词,比如片中郎国任(姜文 饰)和二叔(雷佳音 饰)讨论郎朗弹的哪一首曲子,郎国任和「二叔」都不懂,但郎国任想在「二叔」面前装自己懂,「二叔」又想装着自己听懂了,一来一回,荒诞感就出来了。
别忘了,姜文是喜欢自编、自导、自演的人。这部戏里的镜头,也都十分姜文。
这个描述不太出来,最好自己买张票去影院感受一下。我就简单说一下我最喜欢的两场戏。
一场是郎朗在吊车上弹钢琴,为整个筒子楼的邻居表演。这场戏是个大场面,我甚至觉得它单拿出来就值回票价了。
另一场戏是郎朗父子、校长和经纪人四人吵架。众所周知,姜文戏里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点儿疯疯癫癫的,这些人在一起时,这个疯癫的感觉尤为明显。《你行!你上!》这场四人吵架的戏,即使把声音关了,光看画面和剪辑,都能猜出来是姜文拍的。就是这么有特色。
另外,这段戏的台词,也是够荒诞的。
总而言之,《你行!你上!》就是一部十分「姜文」的电影,编剧姜文、导演姜文和演员姜文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并且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顺便,姜文拍「色」也是有一手的,这部戏里也有两段软色情的戏,一段文,一段武,都很好。
姜文以前很喜欢搞所谓的「隐喻」,一部《让子弹飞》养活了多少所谓的影视博主。但如果你是冲着看一部类似《让子弹飞》这种所谓充满隐喻的戏,来看《你行!你上!》,那恐怕就要失望了。
这部电影里,完全没什么隐喻,姜文想表达的东西,都很直白地写出来、演出来、拍出来了。我看完后就跟朋友说,无论是谁,敢在影片上映后做什么「隐喻解读」「万字解析」,直接拉黑处理,纯属黛玉葬花,无病呻吟。
实际上,我很不喜欢《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如果让我给姜文「民国三部曲」排序,那应该是《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排前两位,《让子弹飞》是最差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一步之遥》《邪不压正》还不错,那应该也会喜欢这部《你行!你上!》。
我不觉得这是姜文「江郎才尽」的表现,相反,我觉得这是他真正成熟的开始。都六十多了,咱就别追求什么艺术不艺术了,跟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一样,把前半生的经验全都拿出来,多拍点电影,给观众多留下来点念想,不好吗?
传记电影不好拍。
能够成为传主,值得拍电影的人,一定是功成名就,或者至少有资格闻名世界的人。这种人在成名时,一定经历过大大小小各种事,如何在其中取舍,是创作者必须要回答的一道难题。
诺兰拍《奥本海默》,重点展现的是奥本海默主持曼哈顿计划,以及事后被调查审判两段,他前期求学成长的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奥本海默已经去世了,他的一生也足够波澜壮阔,有的是大起大落,诺兰的难在于如何编排。郎朗则不同,他本人都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少年成名,其实没什么波澜,最难的就是练琴。
诶,姜文就拍练琴。这部郎朗的传记电影,完全没有任何「技巧」,就按时间顺序拍,从郎朗小时候上钢琴课,到他在拉脱维亚音乐节上作为替补登台一举成名,十分工整,也没玩什么剪辑花样。
无论是「英雄之旅」,还是《救猫咪》,都强调主角在成长过程中要遭遇坎坷。
问题是,郎朗是个天才啊,成长过程太顺了,哪有什么坎坷?所以影片里的冲突,大多发生在父亲郎国任和郎朗的各位老师之间。郎朗本人就是在不断循环着「练琴 - 比赛 - 换老师」。实际上,他登上拉脱维亚音乐节时,也才仅仅 17 岁。
当然硬要说「坎坷」,也有,但无非就是老师不教了这种级别的。郎国任对此的态度是「铁打的父亲,流水的老师」,无所谓啦,这个老师不教我换一个就是了。
主角没遇到什么坎坷,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看上去很像流水账式的爽片。但正如《后会无期》中苏米(王珞丹 饰)那句「从小到大我都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没有坎坷,也不能硬加,从这个角度看,《你行!你上!》确实算得上是一部另类的传记电影。
其实我看完电影后,还有一个想法:这何尝不是一部郎国任的传记电影呢?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是:
要是跟着你爸,那你只能成为你爸;但要是跟着大师,那你就能成为大师。
我不知道这是现实中郎国任真的听过的,还是姜文自己编的台词——确实也挺有姜文风格的。
我觉得电影有点「洗白」郎国任。我相信影片中的「郎国任」对不少观众来说应该就已经够窒息了,但其实真实世界中的郎国任,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确实也跟郎朗的历任老师爆发过不少冲突,对郎朗也是十分严苛。在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郎朗也写了不少自己成长路上,和父亲爆发的一次次冲突,比电影里严重得多。现实生活中的郎国任,是名副其实的「狼爸」「暴君」。
不过,他确实也培养出了郎朗。
这部电影的确也称得上是「郎国任教育成果展示片」,前面提到的那句台词看着好像挺对,但从影片内容上看则是刚好相反。电影里,郎朗的老师们才是他成功路上或大或小的绊脚石,从头到尾只有父亲郎国任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从沈阳到北京,再到美国。一路上,郎国任拍 DV 记录上课和演奏过程,做义工来给郎朗换取表演机会,充当「恶人」和郎朗的老师们撕,他确实「暴君」,但只在钢琴之内,他帮郎朗挡住了钢琴之外的所有事——虽然在影片中郎朗,以及观众的视角里,郎国任似乎更像是一个人形 DV 支架。
直到郎朗长大,似乎不再需要这个父亲。
当看到郎朗跟父亲争吵的那段情节时,我也想起我青春期时跟父母吵架的场景。或许大家都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有那么一句话是,我们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如今,我们长大,父母老去,我们成长的记录,不也是父母成长的记录吗?
电影一开始是小郎朗弹《匈牙利狂想曲第 2 号》的镜头,然后切了不少《猫和老鼠》动画的片段。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小郎朗弹钢琴的指法是不对的,他是模仿了动画里 Tom 的指法。
但 Tom 一只手只有四根手指。
据说在制作时,为了能让 Tom 只用四根手指就能演奏出这首曲子,《猫和老鼠》的音乐总监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稍微改动了一下原曲,这才让 Tom 的手指能够对应动画画面上钢琴琴键的声音。
片中郎朗去第一位钢琴老师家里学琴时,老师还专门纠正了他的指法,告诉他要用五根手指弹琴。我看到这时都笑趴了。
真实世界中,郎朗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一集《猫和老鼠》动画片是他幼年时的音乐启蒙。
另外,《匈牙利狂想曲第 2 号》也是上世纪美国动画中片中常见的配乐,早在 1929 年动画 The Opry House 中,米奇就已经弹奏过这首乐曲。
《猫和老鼠》这一集动画在角逐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时,恰好碰上了《兔八哥》,而且片中兔八哥也弹的是这首曲子,最后《猫和老鼠》捧得那一年的小金人,《兔八哥》颗粒无收。相关故事在《动画史上一桩离奇的「抄袭」事件》一文中详细描述过。
2025-06-26 23:24:21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位挺出名的 AI 资讯博主@宝玉xp ,写了一下他眼中 AI 生成播客的作用:
播客有个好处就是你不占用你的眼睛和手,开车、遛狗这样在外面的时间就捎带着把它听完了,能帮我快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充分利用在外面的碎片时间。
我还经常把晦涩难懂的论文生成 AI 播客,通过两个人一问一答的模式,其中一个 AI 角色总能提出我关心的问题,而另一个 AI 又能很浅显易懂甚至生动有趣的解答问题,这种对话形式能很快帮我了解论文的要点,而且比起 AI 直接生成的文字摘要,要生动有趣多了。
以前我用 NotebookLM 多一些,最近主要用豆包的 AI 播客,相对来说中文语音听起来更自然,生成速度也快,生成后不需要等马上就能听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啊?你开玩笑的吧?」
从后续的内容上看,这可能是一篇豆包的广告。即使是广告,这位博主也挺不负责任的,不知道是怎么想出来的使用场景。
博主先是列举了一些播客的好处,不占手之类的,这确实没错。但这跟 AI 生成播客没什么关系。
Google 的 NotebookLM 我没用过,豆包生成播客我可是正经玩了好几个小时,它生成的音频,语气什么的确实很像是对话,但跟播客比,它也就仅限于语气了。
首先是播客的时长。豆包应该是对这个功能做了一定的限制,最长也只能生成 10 分钟左右的内容,你喂给它的东西多了,它就会捡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来生成。扔本书进去,它也只是会把前面的内容生成成播客。
再一个,中文互联网上普遍的文章长度就是三五千字,我如果是粗读,几分钟就能扫一篇,细读其实也用不了十分钟。这样的内容喂给豆包去生成播客,首先就是豆包只会挑着生成十分钟的播客,信息量大减,然后豆包生成播客,往往也得需要差不多 5–10 分钟的时间。
有这个功夫,整篇文章细读我都读完了,还用得着听一个 AI 去给我生成什么播客吗?
这位博主还说他会用这种 AI 生成播客的工具读论文,「比起 AI 直接生成的文字摘要,要生动有趣多了」。但是,AI 生成文字摘要往往是不会漏信息的,现在 AI 一般都有个几万字到几十万字的上下文了,如果是结合 RAG 百万字上下文也能轻松拿捏。
豆包生成播客,也只能搞定体现千把字的内容,你怎么能确定它整理出来的东西就是论文的全部内容,或者说重点内容?
最后,这个功能使用起来也并没有十分方便,你得在电脑上装一个豆包的 app,生成的播客也只能在 app 或者网页上听,不能把音频下载下来。
如这位博主所说,播客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开车、遛狗这样在外面的时间」,那么试问你在「开车、遛狗」时,倒腾出一只手操作电脑,一边生成一边听呢,还是提前让豆包生成好播客,然后「开车、遛狗」时捧着电脑听呢?
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手机呢?嘿嘿,到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豆包这个生成播客的功能,它在手机版 app 上没法用。
说真的,碎片时间是很多,听听播客也没什么不好,但考虑到一个十分钟左右的播客,就要耗费我差不多同样的等待时间,还只能在 app 里面听,而且像「开车、遛狗」这种场景,也不方便操作电脑听。
真不如直接读完算了。能够想出来这个使用场景,真是太监评测飞机杯,没活硬整。
做过内容的都知道,同一个选题呈现形式很多,写文章、录播客、做视频可能都可以,但不同的形式适配的主要内容也不一样。写文章可以更深刻一些,播客可能更适合讲很多逸事,视频就不能有特别复杂的逻辑。
其实你想想,发微信也是类似的道理,你打字说一件事,和发语音就是内容会不一样。有些话可能语音好说,但是文字就不好呈现了,反之亦然。
而 AI 生成播客呢,就是直接拿文字直接生成的,非常简单粗暴,没有什么信息增量(甚至还有可能因为工具限制,删减一部分内容)。
但不应该是这样。比如这篇文章,许多逻辑和道理我只写了一两句案例来佐证,但其实这些逻辑是我早就跟朋友发语音聊过的,内容和案例要丰富得多。如果是录播客,我肯定会把它们说出来,但这是写文章,案例过多会影响文章的节奏,让其过于冗长。
顺便,我也懒得打那么多字。
所以,其实 AI 把文章转成播客,重要的不是「嗯」「啊」「这」「是」这些语气词,而是哪些适合播客但不适合文章的信息增量。这个劣势也是 AI 很难弥补的。
《第一财经周刊》杂志有一档播客节目叫「商业就是这样」,这档节目的许多选题就是来源于杂志文章,但主播们往往能够讲出来不少杂志文章里面没有写进去的内容。这才是节目的精髓所在。如果我只想了解文章的内容,抽空去读一下文章就好了,或者找到文章让 AI 帮我总结一下,都比转成播客要方便得多。
不要以为你会有「开车、遛狗」这样的碎片时间听播客,真有了这个碎片时间,你也不会听这种 AI 生成的播客,更有可能的是,你压根儿不会听播客。 此前,我曾在《播客在中国真不是个好生意》一文中仔细分析过这个道理,在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前面逼逼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讲「别只提出问题,重要的是解决方案」,你行你上,你说个用处出来?
没事,虽然我不认同这句话,但我确实给「AI 生成播客」想了个用处——培训。
以培训销售为例,培训师手里往往最先拿到的是晦涩难懂的产品说明书。培训师要跟产品设计师反复沟通,提炼出卖点和营销点之类,然后设计成逻辑清晰的培训教案和 PPT,教案里面会涉及到销售们可能提的问题。
这场景不就来了?
培训师们完全可以把产品说明书喂给 AI,由 AI 来直接生成「播客」——当然在这个场景下,更像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和直接生成文字不同,这个「问答对话」是带有语气的,用词也会更接近口语,远比自己写一大堆「书面口语」要更贴近销售。
我上学时曾在星巴克兼职,看到过他们写的一些推销话术,简直尬到不行。每一个字都是汉字,但连起来就不像中国人在说话。如果把那些糕点、饮料的口味、用料之类的文档,直接喂给 AI,生成播客,很容易就能获得一个更贴近中国人说话和聊天的语音对话,培训师们也可以据此来制定培训教案和上课。
当然,这样生成的东西并不是 100% 完全拿来可用,还是需要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来修改,但我觉得它确实丰富了培训师们的工具箱。惟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最开始说的时长限制,10 分钟估计说不了太多内容,但这个也能自己克服,比如先切割一下文档,分别喂给 AI,保证不丢内容。
另一个,也可以指望字节跳动的 AI 技术提升,让豆包能够生成时间更长的播客。
无论怎么看,都比「开车、遛狗」时听 AI 生成的播客要靠谱。
2025-06-19 20:24:40
去年装修时,在新家安排了一套汉斯格雅双境雨 360 大顶喷,今年入住后,总感觉洗起来并没有那么舒爽。经过小半年的研究和折腾,我终于摸清楚了它的所有需求。
其实这套顶喷在网上的错误说法特别多,我这几个月也是多方打听研究,反复踩坑后,才总结出来的,我很有自信地说,这应该就是简中互联网上关于这款顶喷最完整的安装和使用注意事项。
如果你不想看后面的过程,只想找答案照做,那么可以直接参考我家的配置:
我家入户装了一套前置过滤器和一个全屋软水机,在二者之间装了一个增压泵,热水器用的海尔 16L 的燃气热水器,全屋做的大循环。
具体设备型号如下:
因为厨房和两个卫生间距离比较远,全屋大循环一圈要 20–30 分钟(取决于水温),但开始循环后大概 5 分钟,就可以洗澡了。而且即使水温调到最大,顶喷水量也非常好,丝毫不见小。
在安装前,以及入住后这几个月折腾的过程中,我基本上把国内主流社交媒体上写这个顶喷的帖子全都看了一遍,也请教过多位汉斯格雅的经销商,以及本地的安装师傅,最终总结下面这些我敢打包票靠谱的经验。
后来也有其他朋友和亲戚问我这个顶喷使用体验如何,我都明确表示「不推荐」,因为要操心的事实在太多了!
装这个顶喷是对象在好多年前就有的想法,所以早在装修动工前,我就跟工长表达了这个需求,于是工长提前帮我们安排了 6 分管,并且测了水压。当时家里用的是旧水表,水费是物业收,我家住 10 层,入户的自来水水压大概是 3.8 公斤,经过前置和软水后,到达热水器的冷水水压也有 3.5 公斤以上。
国内一些汉斯格雅的销售会告诉你,水压 3 公斤以上可以用 360 的顶喷,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即使你的水压到了 4 公斤,喂境雨 360 顶喷依然有点儿力不从心。我的测试是,搭配 16L 的热水器,55℃ 零冷水循环完,顶喷流量也只在 40℃ 出水时效果还不错,如果打满到 45℃,那么水流量就会迅速减少。
本来这个稿子我很早就构思完了,结果最近自来水公司换了水表,我家的水压从之前的 3.5 公斤以上,降低到了3.4 公斤左右,顶喷效果一下子差了非常多,连 40℃ 都不太能正常用了,就跟前列腺炎犯了,尿不尽一样。于是我才添置了增压泵,这个稿子也就拖了大概一个月。
其实根据我的观察,国内大部分高层的自来水水压达到 4 公斤都是很少的。所以,如果你想让这个顶喷满状态运行,增加泵是必需品。我们在装修时也在厨下给增压泵预留的一个插座。
想用境雨的大顶喷,这俩可以说是必装的。尤其是北方水质偏硬,如果不用软水,那密密麻麻的出水孔很容易就堵了,根本没法清洗。
选择前置和净水机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最大通量,如果你懒得关注那些单位的话,就直接问客服「5 公斤的水压经过后还剩多少」,其实一般影响不会很大。
有人说软水机过滤后的水钠超标,对人健康不好,我的建议是去学一学小学数学的乘法运算。实际上,经过软水机后的软水里,钠离子浓度(50mg/L 以下)也远低于国家标准 200mg/L。当然,软水 ≠ 净水,直饮还是不行的。
这块其实我没有太多的经验,我是直接跟威乐的客服说明了家里的情况和我的需求,即「目前 3.4 公斤的水压,需要提升到 5 公斤以上」,然后客服给推荐了这个泵,装在软水机和前置过滤器中间。
我前面讲说 4 公斤的水压也不能喂饱境雨 360 的顶喷,也是在装好增压泵之后测试的。我现在增压泵设置的工作压力是 5bar,大概是 5 公斤多一点,实际工作的时候,最低也有 4.8bar(约 4.9 公斤),差不多能满足顶喷的出水。
可能有人会说,增压泵不便宜,但我想说,那你的境雨 360 大顶喷都买了,还省这点儿吗?早知道省钱,咱换个其他花洒不就行了?
顺便说一句,很多燃气热水器会有一个「增压」功能,我家的这个也有,我试过,对境雨 360 顶喷没啥用——注意,都不是聊胜于无那种「没啥用」,是一点都感知不到。
我家燃气热水器是 16L,燃气表是 G1.6 的。
在最初刚住进来的时候,我总感觉顶喷出水不够热,还不稳定,洗五分钟就凉了。报修后,汉斯格雅的售后、销售和安装师傅分别给我讲了这个顶喷的使用问题,答案五花八门。售后说只能开 40℃,再热就不上去了,只能换更大的热水器;销售说只有在 40℃ 那一个位置是恒温的,往左往右都不是恒温。当时我听到这两个解释,我有点怀疑世界——因为太不靠谱了。
后来汉斯格雅安装的师傅来我家,给我仔细讲了这个这个顶喷的使用方法。他让我把燃气热水器的温度调到 50℃ 以上,比如 55℃、56℃ 这样,然后零冷水循环一遍,再去洗澡,效果就会好很多。
我根据他的说法试了大概一个月,确实效果好很多,40℃ 可以稳定出水,顶喷调到最热 45℃ 时,虽然水流量小了,但其实也差不多有 250 那么大的出水面积,也能洗澡,而且能持续洗 10 分钟以上。
我看网上有人说喂饱这个顶喷,得 20L 甚至 24L 的燃气热水器,我自己测试下来是,如果你有增压泵,那么 16L 是足够的。把水从 40℃ 调到 45℃ 时,确实会感觉到有一瞬间水小了,但很快又会满载运行。
至于燃气表,我也打电话请燃气公司的师傅上门看过,他说我家这个 G1.6 的表足足够 16L 的燃气热水器使用了,完全没有必要换更大的表。而且,即使真换了更大的热水器,也可以考虑先给热水器换一根更粗的燃气管,实在不行了再去考虑换表的事。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经典的谣言:燃气热水器会跟恒温花洒冲突。
他们认为,当使用恒温花洒洗澡时,如果水龙头打开,热水水压降低,花洒热水减少,洗澡水会变冷。而恒温花洒又会调温,于是就会出现洗澡水忽冷忽热的情况。
纯属是无稽之谈。
你不用恒温花洒,家人在其他用水点开热水,洗澡水的水温不照样会下降?你自己不照样得手动调整?家人关水后,花洒水温不照样会升高?这不是照样「忽冷忽热」嘛 ——无非是把自动变温换成了手动变温。
咱就是说,你是为了打扫凶杀现场吗?就那么着急在家人洗澡的时候用那点儿水?
其实如果家里做了大循环,然后把燃气热水器的温度开高一点,其他用水点用水的时候,洗澡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或者说,你更应该担心的是水压变小,而不是洗澡水忽冷忽热。
这时,就又要说回来了——装个增压泵吧。
这是境雨 360 大顶喷一个无解的问题。境雨以出水细密著称,但出水细密带来的问题就是降温快。360 顶喷的直径实在是太大了,水滴从中间流到外圈的时候,就已经降温了,再加上又十分细密,从顶部落下的过程降温更快,因此打到身上的时候,外圈水温就是会比中心水温降低一点。
我对象在北京的一些汤泉也体验过境雨 360 顶喷,也是一样的问题,外圈冷。如果这种专业的洗浴中心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家里应该也没什么办法。
好在,这个问题往往只在北方的冬天比较明显,尤其是我的新家年初并没有开暖气,卫生间的温度很低,外圈水温冷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是有暖气,再打开浴霸,这个问题因该会好不少。
根据汉斯格雅的说明书,境雨 360 顶喷的水管出水口高度距离地面应为 90 厘米,这样顶喷出水口距离地面大概是 1.86 米。
这也太不科学了吧!我不知道欧洲人怎么装这个,我自己光脚身高是 1.73 米,如果按照这个官方说明书来安装,那顶喷到头顶的距离也就 10 厘米多一点。
这样的好处是,外圈水温应该就不会很冷了。但问题在于,洗澡时会非常非常压抑,根本无法放松;而且操作面板很矮,调节水温也会特别不方便;如果身高高一点,那这顶喷都洗不了头……
正常中国人装修时,花洒水管出水口一般是 1 米到 1.1 米,我家也是落在这个区间里。这样顶喷的出水口差不多 2 米,和我的头顶距离是 30 厘米左右,好处就是不压抑了,惟一的缺点就是外圈会冷。
顺便说一句,汉斯格雅的花洒产品对冷热水出水口的间距和墙面垂直度要求都很高,这一点一定要在硬装的时候就跟师傅就强调好。
2025-04-23 04:25:10
2025 年 4 月 21 日晚,vivo 在 X200 Ultra 的发布会上犯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错误:vivo 产品副总裁黄韬在介绍这款手机等效 35mm 的镜头时,拿布列松的《男孩》当样片,还介绍布列松是著名的 35mm 焦段爱好者。
35mm 镜头是「人文之眼」没错,但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著名的 50mm 爱好者,他终其一生几乎都只用徕卡相机搭配 50mm 的镜头拍摄,这算是他本人的一大特色。
布列松认为 35mm 太广了,画面中元素太多,不好构图,而 90mm 的长焦又会压缩画面:
It corresponds to a certain vi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enough depth of focus, a thing you don’t have in longer lenses. I worked with a 90. It cuts much of the foreground if you take a landscape, but if people are running at you, there is no depth of focus. The 35 is splendid when needed, bu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use if you want precision in composition. There are too many elements, and something is always in the wrong place. It is a beautiful lens at times when needed by what you see. But very often it is us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shout. Because you have a distortion, you have somebody in the foreground and it gives an effect. But I don’t like effects. There is something aggressive, and I don’t like that. Because when you shout, it is usually because you are short of arguments.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喜好和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布列松之所以如此偏好 50mm 的镜头,其实跟他接触相机的时间有关。
布列松生于 1908 年,能拍摄 135 胶片1的相机大约是在 1910-1920 年代首次的,布列松大概是在 1930 年代,也就是他二十多岁的时候获得了第一台徕卡相机。彼时 135 胶片相机的镜头群并不丰富,最早的徕卡相机 Leica I 只有不可拆卸的 50mm 定焦镜头,到 Leica II 才能换镜头。
好巧不巧,布列松买到的,正是一个带了 50mm 定焦镜头的 Leica I 相机。他用这台相机拍了很多照片,自然也就习惯了 50mm 这个焦段。
抛开布列松对 50mm 的溢美之词不谈,我很好奇,如果他当年买到的是一台 35mm 定焦的徕卡,或者说如果当年 Leica I 搭载的镜头是 35mm,那布列松会不会直接爱上 35mm 这个焦段呢?
作为一个只会按快门的爱好者,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能讲的是,布列松大概率是买不到这种产品,因为徕卡没有产,而且即使他买的是可更换镜头的 Leica II,也大概率会直接选择 50mm 镜头而非 35mm。
因为当年的 50mm 就是标准镜头。
我们今天讲 50mm 的优势,经常会说的一点是它最符合人眼视角,但其实这是个广为流传的经典谣言。
人眼的视角可广了,双眼视角最大可达 200–220°;双眼重合,也就是立体视觉部分也有 120°;如果只算清晰的部分,也有大概 60° 的范围。
而 50mm 的镜头其实只有 46°……如果按重合部分 120° 算,那这个镜头估计应该是十几毫米的超广角,如果是按 60° 算,差不多也相当于 35mm 了,怎么看都跟 50mm 没什么关系。
也有人说,所谓 50mm 接近人眼视角是说的透视关系,但这个就更扯淡了,上过初中物理和美术课的应该都知道,透视只跟距离有关,跟焦距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摄像行业里把 50mm 当作标准镜头呢?这其实也是一个「马屁股宽度」的问题。
虽说拍照比拍电影要早,但早期照片拍的时候也得扛个大木箱子,支上三脚架,非常不方便,所以也并未普及开。
拍照真正开始流行是在胶卷出现后。1913–1914 年,徕卡的一位员工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开发出来一款便携式照相机 Ur-Leica,这是后来 Leica I 相机的原型机。
前面讲过,早期拍照时需要扛个很重的大木箱子,巴纳克患有哮喘,体力不太好,扛不动,所以他才想着开发一款更便携的相机。
巴纳克看上了电影行业的 135 胶片,把它拿来成像用。这种胶片宽约 35mm,为了方便自动滚动,胶片两侧有齿孔,所以实际能够成像会小一些。
拍电影时,胶片是垂直运动的,齿孔中间宽为 24mm,早期的电影幕幅是 1.33:1,所以单帧画面成像区域的高约为 18mm,这就是默片胶片的成像范围。有声电影出现后,因为胶片一侧还要记录音轨,所以成像区域的面积缩小为 22mm × 16mm。
巴纳克在开发相机的时候,为了增大成像面积,把 135 胶片横过来了,然后定义单张照片的比例为 3:2,就这样定下来了 36mm × 24mm 的成像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胶片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为 43mm,所谓「标准镜头(Normal lens)」的定义就是「焦距接近曝光画面对角线长度」,于是 50mm 就这样被定义为 135 胶片相机的标准镜头。
那为啥不是 43mm 而是 50mm 呢?因为当年光学技术没那么发达,如果直接用 43mm 镜头可能会出现暗角,所以才要设计得大一些。
于是巴纳克就这样定下来了 50mm 的镜头。
顺便说一句,电影行业的「标准镜头」定义是「焦距接近曝光画面对角线长度的两倍」2,35mm 胶片上,拍 24mm × 18mm 或 22mm × 16mm,对角线长度分别为 30mm 和 27mm,两倍也就是50mm–60mm 的镜头,双方的「标准」在这里恰好殊途同归了。
此外,50mm 镜头还有一些其他好处。比如和长焦与广角相比,50mm 的镜头畸变很小,很适合纪实,尤其在案发现场。《摄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Photography)就指出,出于法律目的:
Judges will not admit a picture that seems to have been tampered with or that distorts any aspect of the scene [or does not render a normal perspective]...That is, the size relationships of objects in the photograph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what they actually are.
另外,50mm 镜头生产成本和难度也很低,比如布列松那台 Leica I 相机搭配的 Elmar 50mm f/3.5 镜头,只有三片玻璃,成本相当之低。后来徕卡生产的 Elmar 35mm f/3.5 和 SUMMARON 35mm f/3.5 都得要四片或者六片玻璃了。
总而言之呢,就是徕卡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现实需求,选定了 50mm 为标准镜头并大量生产,布列松也就几乎只有这个选项可选。两下一对,成就了这位传奇的 50mm 大师。
我着实费了一点脑子,思考为什么 vivo 会犯这个错误。
如果你不知道布列松,想找一位 35mm 的大师,那么断然不会找到他身上,因为 35mm 毕竟是「人文之眼」,擅长这个焦段的摄影师大有人在,怎么也落不到布列松头上。
如果你只是知道布列松,想多了解一下,只要简单上网搜一下,就能直达哦,他真的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摄影师,50mm 焦段就是他的代名词,只要介绍他的文章,就脱离不了这个关键词,几乎不可能出错。
和一位朋友吐槽这个事时,他提了一嘴,可能是制作者问的 AI。最开始我还不信,因为现在的 AI 也都会搜索了,我感觉它们应该不会……这么蠢?
然后我去问了下 AI,结果……AI 还真搞错了。
我上面这张图是 Deepseek R1 给出的回答,实际上我当时还测了 OpenAI、xAI 和 Claude 的一些模型,它们都说「布列松很喜欢 35mm 焦段」。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感觉可能是因为大家在介绍布列松(以及其他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时,普遍都会提到他们使用的是 135 胶片相机,而这种相机的大名叫「35mm 胶片相机」,只是此 「35mm」非彼「35mm」,在我这种玩过胶片的人眼中,这个概念很好区分。但基于概率预测的 AI 可就麻烦了,它们在「学习」时可能根本没有分清这两个「35mm」的概念,学混了,于是在回答时就产生了幻觉。
而给 vivo 发布会做 PPT 的兄弟,显然对摄影和 AI 也是一知半解,既不知道布列松,也不知道 AI 很容易产生幻觉,需要二次验证,于是就……
可笑的是,主持发布会的高管,一边在台上侃侃而谈新手机拍照多么强,一边又犯了这么一个愚蠢的低级错误。
再加上他后面又拿自己的新手机,跟索尼旗舰 APS-C 画幅相机 a6700 比画质,秀自己的蔡司镜头和镀膜——
更可笑了。
索尼和蔡司合作的时候,vivo 还在「哪里不会点哪里呢」。3
2025-04-14 20:54:28
最近知名播客@不合时宜 闹出来与前实习生工资和作品署名的纠纷,前实习生说「不合时宜」的主创拖欠工资(小几千块),剥夺署名资格,以及一些其他的不当行为。
几天后,「不合时宜」也发文回应,说自己已经付了工资,没署名是疏忽之类的。让我绷不住的是,「不合时宜」的两位主创在回应中哭诉,自己每人每月才拿五千来块钱,结果实习生一个人就要拿两三千,赚的钱还不够开工资的。
我看「不合时宜」小红书账号的 IP 定位是在荷兰,我不知道荷兰的工资要求是啥,但在国内,老板赚多少跟员工赚多少没关系。这业务嫌不赚钱可以不做啊,你不能说你不赚钱就不开工资了,另外,那假设你大赚特赚了,能多给实习生发工资吗?应该也不会吧。
不过这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我主要想聊的是,在国内,播客真不是一门好生意。
首先,在国内,播客的用户群体太小,行业天花板太低实在是太低了。如今中国播客的主流用户,应该人手一个小宇宙了吧。据报道,在 2023 年,小宇宙拥有 1500 万注册、450 万月活。
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很耀眼的数字。相比之下,同为音频产品,在 2023 年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超过 3 亿;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更多,抖音的月活达到了 7–8 个亿,基本上相当于中国互联网的月活网民了。
首先,作为创作者,假设你视频、音频都能做,那你会选择什么?毫无疑问是抖音,因为在抖音上做视频,你的作品最多能够触达 8 亿月活用户,找到同好、粉丝的概率就会更高。那如果只能做音频,喜马拉雅毫无疑问也是比小宇宙更好的平台,做 3 亿人的生意和左 450 万人的生意,显然也是前者更容易嘛。
平台和行业天花板低,用户量少,创作者积累的粉丝就少,商家来做生意,能够触达的潜在客户就少,创作者自然也就不好变现。事实上呢,像「不合时宜」这种在小宇宙拥有 50 万订阅的头部播客,一年也只赚了十来万块钱,发完工资就没了。
生意客户虽然少,但如果人人都愿意掏钱,那其实对于中小创作者也够吃了。但这一招在抖音、快手上可能能玩得转,但是小宇宙不行。
用户格调越低,越低俗,创作者和厂商越好「收割」。这话可能听上去刺耳,但实际上就是这样。谁不愿意给帅哥八块腹肌和 E 杯美女搔首弄姿掏钱呢?所以各个平台,软色情和擦边视频都是很好的盈利方式。
但小宇宙就不一样了,这上面的用户大多是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白领,按理说是绝对不缺钱的,但是这帮人也太聪明了,互联网上什么都懂,然后什么钱都不愿意掏,净想着白嫖——不然知乎也不至于赔成今天这个惨样。
而且,小宇宙上那帮播客,还都自诩「文化人」,净讲一些什么社会学大议题,今天「女性成长与友谊」,明天「欧美大选重塑政治版图」,后天又能聊起古希腊哲学家。我甚至能想象到,这些可能都是看完腹肌和大奶子,「放松」完了之后,在不应期「赎罪」时才会想了解的东西——这是人最冷静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上头,为之花钱。
这是我很早以前就想明白的事。
播客这个东西,最典型的场景就应该是开车,美国人就是这么听播客的,播客在美国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生意模式。但是在国内,这条路径根本不可能走通。首先,中国人还是穷,人均汽车保有量还是太低,每 100 个人大概有 30 人左右拥有汽车;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 80 多人,高了一倍不止。而且,国内更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个人拥有好多辆车,更多的人没有车,这样平均下来的。再一个,北上广深这些富人多的地方,牌照也不便宜,买得起车但不一定上得起牌。
而具体到开车的时候听什么,根据我的经验,大概是有这么几种:交通广播、音乐、相声和有声书、播客。这里面,相声、音乐大多是听非常熟悉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当个背景声,里面内容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如今交通广播的主要内容,大多也是不需要思考的东西,比如广告、音乐、天气、路况、新闻等。
这三类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听的时候不用分心,可以专心开车,一句两句听不到也没关系。有声书可能稍微特殊点,毕竟有情节、有故事,但考虑到大部分有声书要么是很水的网文,漏一两句根本不影响情节,要么也是很知名的通俗读物,比如有声小说之类的,司机大概率之前也已经读过原著,了解故事发展,此时也不太需要分心。
但播客不一样,大量能够吸引「文化人」的播客,都在宣传很「先进」的观点和知识干货,更是衍生出了什么「播客笔记」之类的东西,很难想象开车时听这种东西,心思得分到哪里去。
另外,这些「文化人」播客里经常会输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观点嘛,就会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那一个操控者两吨机械设备的司机,连续听到一堆他不喜欢、不认同的观点时,一旦发起火,很容易路怒,脑子也就从开车上分走了。播客一集动辄半小时起步,又不想广播那样容易换台,你让这位司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怎么办呢?
那只好下次不听了。
此外,我国广大互联网用户也没有对内容产品的付费习惯。我不是说这个现象是好是坏——有些「分析师」在提这个事的时候,觉得中国网民总是有「白嫖」心理之类的,实际上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习惯而已,没有就没有了。
那在没有这个习惯的情况下,很多付费内容就做不起来,或者不能长久,只能等着粉丝们抱着「支持一下」的心理,那自然是没多少钱。有些播客会做「系列节目」,专业度更高,制作更精美,然后一套售价一两百块钱,这种节目销量好的时候也能收入个几十万块,但这种节目要想卖得好,首先就是要花一点时间,把自己的播客频道做大,然后再额外多花时间策划、选题、联系嘉宾,制作等等。可能忙活好几年,就这一大笔收入,然后还要好多个人分,零零总总算下来,可能真没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