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00:00:00
上周 Adobe Firefly 支持了 AI 生成视频,支持相机镜头、拍摄角度、运动方式以及视频宽高设置和帧数设置,并且提供了种子的参数,这对视频风格一致性有很大帮助。并且支持设置首帧图片。
Figma 中的某些效果无法正确导出为 SVG,现在可以了。当您在 Figma 中对对象应用角度渐变或菱形渐变或背景模糊时,您现在可以将应用了效果的对象导出(或复制)为 SVG,并在 Web 上或使用 SVG 的任何其他位置正确呈现效果。请注意,最终的 Web 渲染取决于查看者的浏览器,因为并非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背景模糊。
https://www.figma.com/release-notes/
通过文字描述生成 UI 设计图,在第 102 期的周刊中介绍过,再次介绍的原因是最近更方便了,支持将生成的内容直接拷贝到 Figma 中,并且包含自动布局,这个更新让生成的内容可以实际作为素材被实际使用。
使用 Onlook 生成**「网站或Web 应用程序」**支持更直观的编辑,使用设计师熟悉的属性参数进行二次编辑,并将更改实时写回代码。
该插件可以方便的在 Figma 中创建出透视网格和隧道的视觉效果,创建内容为矢量格式,支持调整数量、角度等参数。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1371153823779803304/perspective-grid-tunnel-generator
Bolt.new 通过 AI+浏览器内全栈环境 重新定义了开发流程,使用自然语言对话,就能完成“零配置、即时生成、一键部署”的特性,如果你对自己写应用有兴趣,可以来试试它。
该地图素材支持选择国家、设置矢量填充点的密度、颜色、背景色,支持导出 PNG、SVG 格式。
投稿人: 杳芜
专为 AI 项目的免费图标库,包含 106 个图标,1px 描边,SVG 格式
实用的组件动画交互
https://khagwal.com/interactions/
支持上传图片或者视频,生成点阵样式,支持调整点阵的密度等视觉参数
https://codepen.io/Mikhail-Bespalov/pen/dPyyZed?editors=0010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file/1471713433455637603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file/1379312309411576829/badges-design-vol-1-free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file/1467988945181356862
2025-02-09 00:00:00
新一年的工作开始了,大家有没有从春节假期中恢复过来呢?
Figma 最近添加了“锁定宽高比”功能,支持对 Frame、形状、图片、视频、矢量图及文本等几乎所有对象进行比例锁定。无论是通过属性面板调整,还是直接在画布上缩放,对象的比例都能保持一致。这一功能取代了原有的“约束比例”。
这个功能可谓是迟到了多年,早就该有了,总算是来了。
https://www.figma.com/release-notes/
Pinterest 基于全球用户搜索数据,预测了2025年五大趋势色:樱桃红、黄油黄、灵气靛蓝、莳萝绿和燕麦中性色。这些色彩将从穿搭、美甲、家居设计甚至鸡尾酒蔓延至全网审美。
色板已开放下载,设计师速来抄作业:
https://business.pinterest.com/en-ca/blog/2025-pinterest-palette-this-years-trending-colors/
Dropbox 的品牌指南网站进行了更新,提供了更多关于品牌设计的指导,包括品牌故事、设计原则、视觉风格、色彩、字体、图标、插图等内容。
https://dropbox.design/article/brand-guidelines-site
这款 Figma 插件提供免费查看图片直方图功能,支持彩色和亮度直方图两种样式,可实时预览图片调整效果,并允许复制粘贴调整参数,方便用户快速应用,适合需要图像处理的场景。
Opera Air 是一款反其道而行的浏览器,旨在帮助用户减少上网时间,鼓励休息。其极简设计类似冥想应用,提供呼吸练习、颈部运动、全身扫描等“智能练习”,帮助用户减压放松。此外,还有双耳节拍功能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虽然部分功能略显“鸡汤”,但其透明界面和 AI 助手 Aria 仍让人眼前一亮。
https://www.opera.com/zh-cn/air
这个作者的插件都很实用,比如:Image Compressor、HLFTN、Variants Randomizer 等等,可以去他的 Figma Community 主页看看。
感谢 @JiaLin 的推荐
2025-01-26 00:00:00
2024年更新了 52 期,感谢大家每周一的守候,在2025年我会持续努力在这里分享资源和内容。
祝你:
财源广进,日进斗金!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年年有馀,岁岁平安!
旅途顺遂,出入平安!
学业进步,金榜题名!
喜气洋洋,迎春接福!
福寿双全,健康长寿!
五福临门,阖家欢乐!
这是一个封面制作工具,该工具能帮助我们为 Medium、Wordpress、微信等平台的文章制作精美封面。 只需要通过选背景图、添加标题,就能够导出一个有有设计感的封面,工具中的高清无水印的图片素材均来自 Unsplash,可免费商用且无需版权。
https://github.com/jaaronkot/picprose
为开发者提供 React 动画库集合,包含文本动画、组件动画、背景动画等非常丰富的动画案例库,复制代码就可以直接使用啦
具备更强大的AI能力,可以更快捷的实现自然语言编程,支持使用 claude3.5,目前开放了 MacOS 版本,简单试用了一下确实效果不错。
通过该插件可以将 psd 格式的文件,以分层的方式导入到 Figma 中,方便的将ps中的素材、资源导入到 Figma中使用。
在 Figma 中可以使用快捷键 Shift ↓
/Shift ↑
对RGB 和十六进制的颜色微调,十六进制中每两位数代表 RGB 中的一位。
https://x.com/jshguo/status/1880517719520604181
作者第一次学 AI 编程,从0开始做了这个「柴猫表情包生成器」,输入文字描述,AI帮你生成可爱的柴猫表情包~
https://orangesai.com/catemoji/
这是个云服务器网站,网站的插画和动画风格使用的类似字符图案进行设计,视觉感受很整齐又很特别而且还有设计感。
今年的新年红包可以领取啦,领取地址:公众号文章中
2025-01-10 00:00:00
随着今年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今天,我分享一下我最近常用的 AI 工作流,用于生成个性化的新年表情包。
使用到的工具:
首先,确定表情包的主角。我这次选用了经典动画角色「葫芦娃」中的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可以选取任何你喜欢的角色,甚至是自己设计的图像。
使用 Whisk AI 将平面图像生成具有 3D 质感的模型图。只需提供一张主角图和一张样式图,甚至可以不添加提示词。使用教程可以参考这个视频谷歌 AI Whisk
简单描述如:“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蜈蚣精,手持大斧头”
将生成的图像上传到 海螺 AI 或 可灵 AI,使用其“图生视频”功能生成动态效果。
例如,可以描述:“蛇精向前移动,尾巴像响尾蛇一样摆动,面带微笑,手和胳膊比个心形手势。”这样,就能将静态形象变为动态表情。
微信表情支持 5 秒的视频,默认 AI 工具生成的视频也是5秒
得到动态视频后,可以使用任何视频剪辑工具为其添加文字和装饰。我使用 剪映,通过导入视频,加入艺术字和动画效果,导出到本地。
最后,将导出的动态视频上传到微信并设置为表情包。现在,你就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的创意动态表情包和朋友们分享新年祝福了!
整个流程融合了多个 AI 工具,从经典动画角色到个性化的二次创作动态表情,不仅高效而且富有创意。无论是节日祝福,还是日常互动,借助 AI 技术,你也能轻松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表情包!
2024-09-27 00:00:00
Figma 最近更新了它们的桌面客户端图标,这个新图标有着 3D 的质感,不过看起来有点……不太好看,有点太塑料感了,3D 效果的颜色也很奇怪。比起原来的图标,很不自然,感觉是 Figma 的又一个倒退啊。
看了下其他人的评论,看来不是我的审美问题,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图标不好看,比如 Rive 的设计师就直言:「这确实是一个倒退」
如果比较原图标,可以看到原图标的质感更加自然,也有立体感,但是不会让人觉得很突兀,而且颜色也更加柔和,作为图标在桌面上更加协调。而新图标,看起来像是一个面向新手的 3D 建模工具的图标,可不像是专业 UI 设计的工具。
不过,设计师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有些设计师自己设计了 Figma 的图标,有些设计的还挺好看的,比如这个 MagicGrass 设计的 Figma 图标,看起来就很不错,有着很漂亮的 3D 质感,颜色也很柔和,看起来就很舒服。
为此,我们在 Figma 增强的客户端 FigmaEX 中,添加了一个「自定义 Figma 应用图标」功能,预置了一些好看的图标,你可以快速把 Figma 的图标换成你喜欢的图标, 比如还原成更新前的图标、其他设计师设计的图标、或者你自己设计的图标(通过选择本地图片文件的方式)。
你可以下载 「FigmaEX 客户端」,在菜单栏中的「EX」项中找到「自定义 Figma 应用图标」功能,选择你喜欢的图标,然后重启软件即可(系统可能不会立即刷新,你可能需要手动让 Figma 从 Dock 栏消失再打开)。
把 Figma 图标换成你喜欢的图标,让你的桌面更加个性化吧! 比如,我把自己的 Figma 图标换成了是 Windows XP 画图的图标,嘿,这样看起来更有趣了。
2024-08-27 00:00:00
Rspack 是一个基于 Rust 的 Web 构建工具,它最大的特点是惊人的构建速度。在最近的一年内我们把大部分项目都迁移到了Rspack/Rsbuild,包括我们的 Web 应用程序、博客、浏览器插件、Figma 插件、Sketch 插件等, 迁移后带来的开发体验提升非常明显,甚至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期,更快的构建速度带来了更快的开发迭代速度、更快的产品上线速度。
在此用这篇文章分享我们迁移的背后原因和经验,如果你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不妨试试 Rspack 。
在 2020 年,Moonvy 月维刚开始开发的时候, Web 构建工具还是 Webpack 的天下,那时我们也是使用的 Webpack,其繁杂的配置、缓慢的构建速度极大的拖累了开发体验。
所以当 Vite 的出现时,以在当时惊人的速度、直觉而易用的配置刷新了人们对 Web 构建工具的认知,我们也毫不犹豫的迁移到了 Vite。我们对 Vite 非常的喜欢,尤其是其开发体验优先的设计哲学,曾经也为 Vite 贡献过代码,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认为 Vite 也是「最易用」的构建工具没有之一。
不过,随着项目的规模不断增长,Vite 所用机制造成的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最为突出的问题有 2 个
第一个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一旦出现就会很让人头疼,因为很难排查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现在还是有不少 issues 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不过由于 Vite 承诺之后会用 Rolldown 来彻底解决这类问题,所以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
真正严重的,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迁移 Vite 到 Rspack 的原因是第二个问题,随着项目文件增多,Vite 页面加载速度会越来越慢,这个问题在开发时尤为明显,因为开发期间需要打开浏览器的 DevTools,使用 DevTools 时我们的很多页面需要加载 10 秒以上,这对于开发体验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开发期间 (vite dev) 的页面加载速度,而不是项目打包 (vite build) 后的页面加载速度
开发期间的页面加载速度是 Vite 的开发体验的瓶颈
注意这个瓶颈不是 HMR (页面热重载),也不是 Vite 编译速度过慢,这 2 个速度 Vite 已经足够快了。
页面重载速度的瓶颈是来自于:每个页面的请求数太多,瓶颈其实发生在浏览器和 DevTools 上。而背后的原因是 Vite 直接把 ES 模块直接发送到浏览器的机制,这意味着即使在未来 Vite 实装了 Rolldown 这个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
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Page reload very slow, unbundle DX for large web app is not satisfactory》,不知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 Vite 核心团队较少面对大型项目?),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他们好像更关心的是启动速度、HRM 速度,但对于我们开发中的较大的项目来说,页面刷新速度(重载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日常开发中常常需要刷新页面来进行业务调试,每一次代码更改可能对应着几十次页面刷新,而 Vite 的最大的瓶颈就在与此。
更不要说测试人员要通过局域网访问开发人员机器上的项目,比起本地访问,页面加载速会慢的更难以接受。
而当我们换到 Rspack 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页面重载速度从 10 秒左右提升到了 2 秒左右,足足有 500% 的提升,不仅仅是由于 Rspack 的构建速度快,更重要的是 Rspack 的构建机制不会导致页面请求数过多,这是因为 Rspack 会把所有的源文件打包成少数几个文件,然后再发送到浏览器,这样就避开了浏览器加载的瓶颈
从我们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到,在开发环境下,Vite 的页面加载速度随着源文件数量的增加的曲线非常陡峭,而 Rspack 的页面加载速度则是一个平稳的曲线,我们认为 2 秒内的页面加载速度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阈值,而 Rspack 即使上万个源文件也能保持在 2 秒以内的页面加载速度,而 Vite 在 1500 源文件下就超过这个阈值了。
不仅是因为 Rspack 没有采用 Vite 那种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不一致的构建机制,Rspack 惊人的速度还让我们可以在开发环境使用与生产环境一样的编译配置。
在过去的构建工具里,为了开发环境的速度,一些配置往往只用在生产环境,例如代码兼容性转义。具体的例子是在 Vite 中我们只在生产环境打包时才使用 @vitejs/plugin-legacy 进行转义。而 Rspack 足够快,我们可以在开发环境使用和生产环境完全一样的配置,得到完全一样的构建结果,也不用担心速度问题。
切换到 Rspack 后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是打包速度,我们的项目构打包度提升了 80% 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快的迭代、更快的上线,这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或许有人会质疑,几十秒的打包速度提升真的能影响开发体验吗?其实,这里真正的关键在于:当打包速度快到一定程度(例如几秒内完成),你的开发流程将变得更加流畅,不会因为等待打包而频繁中断。这种无缝衔接的开发体验,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还让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更加轻松愉快。
设备 | vite build |
rsbuild build |
---|---|---|
macbook M3 | 42 秒 | 5 秒 -88% |
macbook 2019 (Intel i5) | 121 秒 | 16 秒 -86% |
Rspack 另一个优势是它的 Webpack 生态兼容性,Rspack 可以兼容 Webpack 的大部分插件。
对于一个现代 Web 项目来说可能用不到,因为 Vite 生态大多都有对应的插件,不过我们有 Figma 插件 和 Sketch 插件项目,由于它们的官方构建支持都是基于 Webpack 的,而用 Rspack 可以几乎无缝的替代 Webpack ,在继续沿用现有的开发工具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高效构建体验。
我们把工具工具迁移到 Rspack 给我们的开发体验带来了彻底提升,解决了使用 Vite 的页面载入速度瓶颈问题,还带了惊人的构建速度。开发流程将变得更加流畅,不会因为等待构建而频繁中断。
如果你也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非常推荐试试 Rspack,
这里说一下 Rspack 和 Rsbuild 的区别,如果你的项目原来用的是 Webpack ,可以直接换成 Rspack。否则使用 Rsbuild 会有更好的配置体验,Rspack 为了兼容 Webpack ,配置和 Webpack 一样繁杂,而 Rsbuild 则是一个精简了配置结构并有更多预置功能的 Rspack 包装,更接近 Vite 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