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mikusa | 初之音修改

生物专业。在粤打工。博客主要内容是开箱 / 推荐 / 动画评鉴 / 教程。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mikusa | 初之音的 RSS 预览

使用 Steam Deck 游玩《绝区零》

2025-04-01 23:06:00

在购买一台 Steam Deck 之前,我做过一番思想斗争。我认真思考了应该玩些什么类型的游戏,才值得购买一台售价与普通 PC 相当的游戏掌机。

一个是通过 Steam Deck 兼容性验证的 3A 大作。例如《巫师3:狂猎》、《赛博朋克2077》、《艾尔登法环》。这类游戏玩家众多,厂商有针对 Steam Deck 进行额外的优化。尽管画质上有些牺牲,综合体验应该不赖。只是,这类游戏可能还是更适合在大屏幕下游玩(不如说所有游戏都适合在大屏幕才是)。因此,这算不上是值得购买 Steam Deck 的理由。

另一个是精品的独立游戏、小众游戏。像是《空洞骑士》、《奥日》、《战斗方块剧场》,或者是《女神异闻录5》。这些非常适合使用手柄操控的游戏,在 Steam Deck 的性能下,体验肯定完胜 Nintendo Switch。这似乎能支撑我购买 Steam Deck。

再一个则是一些未上架 Steam 的 Windows 游戏。虽说基于 Arch Linux 的 SteamOS 能否畅玩 Windows 游戏还有待验证,但在刷了不少 Proton 转译运行 Windows 游戏的视频后,这个顾虑被立即打消。只要不触及无法在 Linux 底层下运行的游戏,以及那些反作弊严苛的网络游戏, Steam Deck 似乎能成为绝佳的掌上游戏设备。

如此看来,Steam Deck 非常适合用来推 GalGame。

可光是推 GalGame 的话,Windows 系统 + 可触控的大屏幕的 Windows 平板岂不是更好?也许应该买巨硬的 Surface?但用平板玩 Gal 一点也不酷,甚至没有素材用来水文。光是写怎么折腾 SD 的系统都够我达成年度 KPI 了。所以,我必须要找到另一个能够支撑我购买 Steam Deck 的强有力( mò xū yǒu)的理由。

下面记录一下在 Steam Deck 上安装《绝区零》的相关流程。

准备工作

  1. 一台 Steam Deck(这个必须有
  2. Type C 接口的 USB扩展坞(可以没有,纯触摸屏操作也行)
  3. 米哈游启动器安装包(可以没有,稍后在浏览器内下载也行)
  4. 《绝区零》游戏本体(可以没有,稍后在启动器内下载也行)

进入桌面

通过 STEAM 按钮,或在 STEAM 菜单中选择「电源」,选择「切换至桌面」,打开 KDE Plasma 桌面环境。

可以参考本文进行一些 Steam Deck 的预设配置。

安装游戏

目前米家登陆 PC 平台的游戏,即便可以直接启动,后续也需要通过 米哈游启动器 方可更新,因此需要先安装启动器,再下载游戏。

由于在 SteamOS 中添加的每一个 Windows 应用都有属于自己的虚拟的独立空间不能投机取巧直接将 PC 端的启动器文件直接复制粘贴到 Steam Deck 中,否则会影响后续游戏大版本更新。因此,请按部就班地安装启动器。

安装启动器

如果已经安装了浏览器,那么打开浏览器,访问 https://launcher.mihoyo.com/ 下载米哈游启动器。

如果还没有安装浏览器,那么在开始菜单中,选择系统一栏,打开 Discover 软件管理中心。

搜索 Chrome 并安装。

接着,在浏览器中搜索米哈游启动器,下载安装包。

随后,打开 Steam,点击左下角 + 选择「添加非 Steam 游戏」。

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浏览」。

Chrome 的默认下载路径为 /home/deck/Downloads ,即左侧常用位置中的下载。找到刚刚下载的启动器 .exe 程序。

点击「添加所选程序」,将启动器安装程序添加至 Steam 游戏库内。

接着,在 Steam 游戏库内找到刚刚添加的米哈游启动器,点击设置按钮,选择「属性」。

找到「兼容性」一栏,勾选「强制使用特定 Steam Play 兼容性工具」,选择「Proton Experimental」。

随后启动安装程序,按默认设置安装即可。安装过程中会自动安装一些缺失的必要组件。

待安装完毕后,不要点击开启启动器,先关闭它。

返回 Steam 游戏库,找到启动器,点击设置按钮,选择「快捷方式」。可以看到 目标 一栏内是启动器安装包的路径,而非安装后的启动器本体的路径,需要修改为正确的路径;另外,起始位置 一栏也需对应修改。

这时候就体现出键鼠的必要性了,我保证你会因为无法对着触摸屏准确选中启动器路径而抓狂。

所以,要么连接键鼠,要么使用 KDE Connect(参考本文使用 KDE Connect 连接 Steam Deck 的方法),复制启动器路径。

以下步骤在使用键鼠的前提下操作。

首先,使用 Ctrl + H ,显示隐藏文件夹 .local

接着,一层一层地打开 .local/share/Steam/steamapps/compatdata/ ,点击 修改时间 按时间顺序排序,最新的这个 2843999894 文件夹便是安装米哈游启动器所在的文件夹。

该文件夹数字编号为随机生成,每个人安装后的编号都不一样,切勿按图索骥。

继续深入。打开 2843999894/pfx/drive_c/Program Files/miHoYo Launcher/ ,可以看到名为 launchr.exe 的启动器程序就安静地躺在这里。

接下来就好办了。右键启动器程序,选择 复制位置

启动器路径便被复制到了剪切板中。

/home/deck/.local/share/Steam/steamapps/compatdata/2843999894/pfx/drive_c/Program Files/miHoYo Launcher/launcher.exe

随后返回 Steam 库,修改 目标起始位置 的路径。

目标中的路径为具体启动的程序,需要加上 英文引号 ""。即最终填写为:

"/home/deck/.local/share/Steam/steamapps/compatdata/2843999894/pfx/drive_c/Program Files/miHoYo Launcher/launcher.exe"

起始位置为启动器程序所在的文件夹无需引号。即:

/home/deck/.local/share/Steam/steamapps/compatdata/2843999894/pfx/drive_c/Program Files/miHoYo Launcher/

另外,可以将程序名修改为 HoyoPlay,方便后续使用 SteamGridDB 搜索相关图片。

即可正常启动米哈游启动器。

安装游戏

安装游戏有两种方法。

一是直接在启动器内下载绝区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点击下载游戏,按默认路径安装即可。

二是复制粘贴现有的已经在 Windows 内安装的游戏。需要将游戏复制到启动器所在的文件夹内:

/home/deck/.local/share/Steam/steamapps/compatdata/2843999894/pfx/drive_c/Program Files/miHoYo Launcher/games/ZenlessZoneZero Game

然后在启动器内选择 定位游戏,手动选择目录。

会自动弹出虚拟环境内的文件管理器,像操作电脑文件夹那样依次打开 C:\Program Files\miHoYo Launcher\games\ZenlessZoneZero Game ,确认后即可自动定位到游戏。

校验一遍游戏即可。

由于目前《绝区零》还未对 Linux 有所限制,因而无需任何额外操作,直接就可以在桌面模式下,通过启动器测试启动《绝区零》。

只是桌面模式下的《绝区零》会非常卡顿。

添加至库

添加到 Steam 库的方法和添加启动器一样,只是这回不用修改什么启动路径了。打开《绝区零》游戏文件夹,找到 ZenlessZoneZero.exe ,右键选择 Add to Steam 即可。

不知为何死活截不上图,借用一下添加启动器的图片,各位能看懂就好。

随后在 Steam 库内将游戏名修改为 ZenlessZone Zero ,就可以啦!

启动游戏

切换至游戏模式后,可以使用 SteamGridDB 简单地美化一下 Steam 库的游戏界面。

随后,就可以尽情地游戏啦!

游戏更新

后续请通过米哈游启动器完成游戏更新。

其他

正如我预想的那样,《绝区零》确实非常适合在掌机上游玩。即便游戏对显卡的要求不低,在 800P 下也可以用中等画质跑到平均 50-60 的帧数。只是游戏不是很好玩,开服玩了一个月便弃坑了。

至于《原神》和《崩坏:星穹铁道》,我也测试过了,均不能正常启动。前者的手柄体验我觉得非常糟糕,且反作弊严格,即便入库后可以启动,也会因为环境异常而被强制登出。《崩坏:星穹铁道》与《绝区零》一样,在手柄与键鼠之间切换流畅,风格也适合在掌机上游玩,只是反作弊也相当严格,根本无法启动。

原神键鼠操作习惯了倒是无所谓,但是《崩坏:星穹铁道》不能在 Steam Deck 上游玩非常可惜。

GalGame 管理器,有 Vnite 就够了!

2025-03-16 00:11:00

关于「游戏管理器」,你可能多少听说过 Playnite 的大名。这是一款 开源 的游戏管理工具,你可以用它链接来自 Steam、Epic 等 诸多平台 的游戏。你可以使用 Playnite 整理安装在电脑中的游戏,或是记录某款游戏的游玩时长,或者纯粹地为了满足收集的需求,将想玩的游戏提前导入到游戏库中。Playnite 会使用精美的封面将这些游戏集中展示在主页,并在详情页内附上游戏相关的信息。这样一来,你的桌面上只需要保留 Playnite 的快捷方式,就可以启动 任意 平台的任意游戏了 (虽说有时候关联的游戏平台还是需要打开)

满满一页游戏的 Playnite
满满一页游戏的 Playnite

你或许会觉得,既然大部分游戏都是在 Steam 上购得,Steam 也可以做到导入外部游戏、编辑游戏封面,为何不直接使用 Steam 当作游戏启动器呢? 这当然可以我的朋友。只是,在 Steam 上编辑游戏封面,需要自己准备好这些资料——即便可以通过网络在现成的游戏数据库中搜索到这些资料,但 Steam 也不支持修改游戏介绍。

编辑 Steam 库中的游戏图片
编辑 Steam 库中的游戏图片

这时,Playnite 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在其丰富的扩展生态的辅助下,你可以十分轻松地从游戏数据库中获取游戏相关数据。要做的只是安装对应数据库的扩展程序,再简单配置一番,Playnite 就可以在导入游戏时通过这些数据源直接抓取游戏资料。无论是游戏介绍、官方网站链接,亦或是封面图片。

可即便如此,Playnite 还是无法满足部分像我这样喜爱 GalGame( ギャルゲーム)的玩家。这种起源于东方日出之国的独特的游戏类型,与大多数游戏有所不同,其核心并非战斗、解谜或策略,而是通过丰富的文本、精美的插画以及动人的音乐,带领玩家沉浸于一段段细腻的情感故事中。另一方面,玩家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往往需要通过对话选项来影响剧情走向,而每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结局。这种多分支的设计使得 GalGame 的存档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玩家需要在关键节点保存多个存档,以便回溯并探索不同的故事线。但 Playnite 并未针对 GalGame 的特殊需求进行优化,也没有这方面的扩展程序(也可能是我没发现)

所以,今天的主角并不是 Playnite,而是另一款名不见经传的应用:Vnite

介绍

Vnite 是一款专为游戏爱好者设计的多功能的游戏管理软件,基础功能与 Playnite 类似,但侧重于 GalGame 游戏的管理体验。在入库方面,Vnite 支持从 Steam 中一键导入至游戏库,并保留游戏时间;支持通过扫描本地文件夹入库。在元数据方面,支持从多种数据源1 自动获取游戏元数据。此外,Vnite 还支持按开发商、标签等条件动态分类游戏,并通过系统链接唤醒并启动游戏。

想必你也猜到了,Vnite 的「V」,是 Visual Novel(视觉小说) 的「V」。针对 GalGame 玩家的特殊需求,Vnite 提供了多项贴心功能。 例如,按次记录的计时器支持记录单个文件或文件夹的游玩时间;细致的报告功能让玩家能够轻松回顾游戏历程;多样化的启动方式更是方便实用,支持与其他程序联动,如一键使用 LE 转区启动、模拟器启动等。

最重要的是,Vnite 支持通过 WebDav 实现多端云同步。 无论是游戏数据还是软件设置,都可以在不同设备间无缝同步至云端,确保玩家随时随地都能继续自己的游戏之旅。

准备

目前,Vnite 仅支持 Windows。访问 Github Releases 下载最新版本安装包,根据提示完成安装。安装完毕后,即可启动 Vnite。

但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 Vnite 的界面。

界面

这里我简单地将 Vnite 的界面从左到右划分为三个区域:菜单、索引和游戏。

菜单从上到下有六个图标,依次为:

  • 游戏库:你的所有游戏都在这里
  • 记录:游戏时长等记录
  • 主题模式:快速切换 白天 / 夜间模式
  • 云同步状态:快捷查看云同步状态
  • 添加游戏:添加游戏
  • 设置:功能上的详细配置

索引包含搜索和游戏列表。

最最重要的自然是我们的游戏库。顶部为最近游戏列表。首部游戏使用尺寸较大的游戏背景作为封面,可以很直观地告诉你最近打开过哪些游戏。

看!这井井有条的布局,看!这恰到好处的模糊!Vnite 现代风格的用户界面,是我选择使用它的原因之一。

接着是我的收藏,在游戏数量繁多的时候非常有必要。你可以将心仪的游戏添加到任意收藏夹内,然后在这里快速打开这些游戏。

最后是完整的游戏列表。如果不是因为压制出来的动图体积太大,否则我真的想向你们展示 Vnite 优雅的动画效果。你可以依据名称、发布日期、最后运行日期、添加日期、游玩时间,对游戏进行排序。

设置

对 Vnite 的界面初步认识之后,就该微调 Vnite 的设置了。之所以说是「微调」,是因为Vnite 的需要设置的内容其实不多。

个人建议需要配置的项目如下:

  • 开机自启:勾选开机自启后,Vnite 将随系统开机启动。但是,以管理员权限启动的游戏,Vnite 也需要配置管理员权限启动。这时,Vnite 的开机自启将失效。开了等于没开。

  • 云同步:云同步是 Vnite 的一大特色,但目前仅支持同步至 Webdav。配置完毕后,Vnite 会将自身设置以及游戏数据库同步至云端。

另外,可以在菜单栏通过图标快速查看 Vnite 的数据 同步状态

  • 刮削器:目前支持从 Steam、IGDB、Bangumi、VNDB、YMgal 中获取游戏元数据。你可以按个人游戏偏好选择默认数据库。假如大多数游戏都是从 Steam 中购买,或者 Steam 中有售,则应当优先选择 Steam;如果是 Galgame 偏多,则可以选择 Bangumi、VNDB 或 YMgal。对于 GalGame,目前仅 Bangumi 和 YMgal 提供中文元数据,如果是没有上架 Steam 的Gal,因优先选择这两者为佳。至于其他类型的游戏,则可以选择 IGDB。

  • 数据库:Vnite 的数据默认保存在 C:\Users\{username}\AppData\Roaming\vnite\app\database 文件夹,但你可以开启 便携模式,这样数据会保存在 Vnite 安装文件夹下 \portable\app\database 目录内。

入库

接下来,就该做我们的正事了:添加游戏

从启动 Vnite 的那一刻起,屏幕中央的 加号 就指引着你动身添加你的第一个游戏。

在这里添加的游戏,默认是 使用刮削器 添加的。
后续可以在这里继续添加其他游戏。

使用刮削器

逐一

首先,我们需要填写 游戏名称游戏 ID,以便通过 Steam(数据来源) 搜索到游戏数据。

如果是使用名称,可能会搜索到多个游戏。

选择你想添加的正确的游戏,Vnite 会在 游戏 ID 一栏自动填充游戏对应的 ID。

所以,在已知游戏ID的前提下,直接使用 ID 添加会更加精准。例如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144400 中的 1144400 便是游戏ID。

然后点击 识别,等待 Vnite 获取游戏封面。

选择一张图片,点击确定后,等待游戏添加。这个过程十分缓慢(kàn liǎn),可能只需数秒,也可能需要等待半分钟。总之在弹出游戏 添加成功 的提示后,返回主页即可看到添加的游戏。

批量

一个个添加游戏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本地存在大量游戏的前提下,请使用批量入库。Vnite 会扫描指定 库文件夹 内的游戏文件夹,批量搜索游戏。

选择想要添加的游戏,点击 添加 按钮,等待游戏数据抓取。批量扫描读取的是文件夹的名称,因此文件夹名需要尽量准确。

但你可以修改获取到的名称,重试一次。如果匹配到游戏ID,那么游戏便能继续添加了。

待提示游戏添加成功后,即可返回主页查看添加的游戏。

从 Steam 中导入

Vnite 目前仅支持从 Steam 游戏库中批量导入游戏。点击左侧边栏添加游戏按钮,选择 从第三方导入。填入你的 Steam ID 获取游戏列表。

Steam ID 可以通过访问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ccount/ 获取。或是在 Steam 客户端右上角,点击 账户明细 获取 ID。

填入 ID 后,点击 获取 按钮获取游戏列表。获取速度视网络状况而定。待列表加载完毕,勾选想要导入至 Vnite 的游戏。

但不能一次导入过多游戏,否则可能会导入失败。而且因为添加游戏缓慢,可能会被迫在这个界面卡好久……

不使用刮削器

你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使用任何刮削器,直接添加本地游戏。

但这样添加的游戏没有任何元数据,不是很好看。因此除非数据库搜索不到,或是网络不畅,否则不太建议这么添加。

编辑

这还没完!在上一步添加的游戏,需要进一步编辑才行,因为还未补全游戏路径;另外,也存在添加过程中因网络动荡导致元数据抓取失败的情况,可能是标签,也可能是图片。

补全路径

点击游戏详情页右侧的设置按钮,找到启动游戏的 exe 应用程序。

如果是 Steam 游戏,可以在 运行 中切换成 Steam 启动,Vnite 会自动填充形如 steam://rungameid/steamid 的启动链接。这样在 Vnite 中启动的 Steam 游戏,和直接在桌面点击游戏图标的效果是一样的。

补全图片

添加游戏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补全缺少的图片是家常便饭。

媒体 中查看并修改缺少或不喜欢的游戏图片。

你可以使用快捷操作,从文件或在线链接中导入图片,或是裁剪现有图片。

或者,使用 搜索 功能,Vnite 支持从 SteamGridDB 中搜索图片。

但也可能出现一个问题:明明是 Steam 的游戏,使用 SteamGridDB 却搜索不到图片。

不要惊慌,目前我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 网络问题:网卡了下,没搜出来。关掉搜索再搜一次。
  • 数据问题:游戏太过冷门 / 国产中文游戏 / 其他原因,导致没有人上传图片至 SteamGridDB,就像这样:

    解决办法倒也很简单:点击左上角的 View Original Steam Assets(查看 Steam 原始资源),手动复制图片链接。

    或者催更作者,让他加上直接从 Steam 抓取图片的功能(小声)。

补全信息

简介、标签、基本信息、相关网站等文字内容,可以点击右侧的 编辑 图标修改。简介支持 HTML 语法,添加多个标签或平台的时候,用英文逗号 , 隔开。

使用

添加过游戏,就可以使用 Vnite 记录游戏历程啦!启动游戏的方法不用我多说吧?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值得注意的功能。

标记

在通关或是搁置一款游戏后,可以在游戏详情页修改游玩状态,编辑游戏评分

索引

搜索功能 目前支持通过游戏名、开发者、发行日期等元数据进行搜索。

游戏列表 可按开发商、收藏、类别、游玩状态进行 分组 查询。

顺便一提,列表是可以收起隐藏的。

信息

游戏相关的 信息 以最大的面积展示。

概览 一栏,你可以查看游戏的简介、基本信息、相关网站以及标签,并通过每个模块右上角的 编辑按钮 自行修正补充。

记录 中统计了游戏入库以来完整的游玩时间,以条形图的方式展示近期的游戏时长。另可按日期查看具体某日的时长。

在设置 存档路径 的前提下,游戏过程中的 存档 会在 退出游戏 后自动保存,你可以为某一时间段的存档添加备注。

回忆 这里官方并没有说明具体用法,你可以在这里保存游戏截图,或是针对某一部分内容作具体的注释、吐槽,或抒发感想。

例如,可以为某段「回忆」回忆添加封面或文字,文字支持 MD 语法。但目前并不支持直接在文本内添加图片,只能使用外部图片链接。

记录

点击左侧菜单栏 记录 按钮查看游戏记录,会将近一年的游戏时间以条形图的方式列出。我才刚开始使用 Vnite,有朝一日一定会填满这里的!

也可以查看游戏库中最高评分、总游戏时间、最多次数、最近运行的游戏排行。原神启动!

主题

通过点击主题按钮可以快速切换 白天 / 夜间模式

对 CSS 有一定涉猎的话,也可以尝试定制属于自己的 Vnite 界面。

最后

关于 Vnite 的使用及其功能,就介绍到这里了。这是我使用过的最好看的游戏启动器,(我也就用过两款游戏启动器,一款是Playnite,另一款是Vnite。)我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体验一下这款应用程序,所以花了一点时间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在 Vnite 的帮助下,替玩家更好地管理本地或不存在于本地的游戏。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Vnite 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添加游戏缓慢、图片数据源单一、游戏元数据无法二次抓取,云同步功能也还有改进空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还是需要诸位先克服这些困难。

不过也不要怕。如今的 Vnite 已经比我刚发现它的那会儿要完善得多了。我大概是在 1.2 版本(2024年9月份)的时候注意到的 Vnite,早期的 Vnite 功能比较简单,备份只能上传到 Github,体验比较一般,添加游戏也没现在这么顺畅,元数据源几乎没有,上手还有一定的门槛,完全比不上隔壁百花齐放的 Playnite。可只是短短数月,Vnite 就已经迭代到了 2.x 版本,从「堪用」进化到了「好用」。甚至在不远的未来,还有功能更加完善的 3.0 版本将问世,上面这些问题不仅能一一得到解决,可能还会有其他惊喜等待着大家发现!

那岂不是到时候 Vnite 更新,我这篇又要大改?啊……不要啊,我写不动了(

还等什么?快下载 Vnite,即刻充实自己的游戏宝藏库吧!

参考

另可加入 Telegram 群组参与讨论:Telegram 群组


  1. 如 Steam、IGDB、Bangumi、VNDB

广州,夏天,猫

2024-12-30 23:51:00

中央空调从头顶倾泻下来冰冷的风,仿佛是要刺进骨头一般,我不由得捂紧了衣服。尽管现在已经是 6 月,气温似乎还是有些低了。从 19 年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空气中还是弥漫着一股散不尽的消毒水的气味。一眼望去,大家都严严实实地戴着口罩,盯着手机,任凭播报列车时刻的声音在候车大厅飘荡着。这一幕似曾相识。两个月前,我也是在这里等着北上的列车,那时的我还做着闯荡大城市的美梦。但只是十八天,就让我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不适合也无力在这样的大都市下生存,于是逃也似的回到了小山村。可家里蹲的日子太过空虚,我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所以两个月后,我又只身前往另一座大城市。但就像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上海一样,这次同样是充满着未知的旅程。无奈怎么也想不出来会是什么样的目的地,于是我决定闭上眼睛小憩一会。

忽然听见身边人起身的动静,我也赶忙拎起行李跟上进站的队伍。安检员只是站在闸机边上双眼无神地看着前方,大家都默不作声地隔开一定距离有序进站。上车后我才注意到,这辆直达广州南站的列车上仍是人头攒动,待行李放稳妥后,一切就又回到我所熟悉的列车上的场景:熟悉的乡音,操着粤语对着手机念叨着什么的商人,以及外放抖音笑得乐呵的孩童,当然,还有泡面的味道。我松了口气,幸好车上的氛围没有候车时那么严肃紧张。于是放下心来,美美地睡了一觉。

等到再次回过神来,已经到广州了。

肠粉

在正式吃肠粉之前,我特地向广东的朋友咨询了关于正宗的肠粉的定义。他只是说要像“抹布”一样。奈何我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到抹布的滋味,所以只能凭自己的感受对第一次的肠粉下结论。

吃肠粉的地方位于公司出门左转五百米远的一处小吃摊。若是平时肯定没机会过来吃上一顿的,毕竟一日之计在于早晨充足的睡眠。但室友大爷说一定要让我“见识一下”,还说“这一顿他包了”,盛情难却我也就只能跟了过来。

肠粉五块钱,加蛋加肉加香肠的话八块,外带一杯新鲜豆浆。豆浆是不要钱的,喝完了可以续杯。老板拉开蒸笼托盘,摊上一层米浆铺开,再塞进蒸笼里,不一会儿肠粉就熟了。卷起来撒上佐料,加肉加蛋,切成一块块合适的大小,往碟上一摞,热腾腾的肠粉便完工了。这让我想起了鸡蛋饼。似乎除了原料不一样,流程好像都是差不多的。

就同沙县小吃拌面用的花生酱一样,肠粉的灵魂也是酱料。酱料不一样,味道可能就会天差地别。摊主的酱料调得不错,往肠粉上淋满厚厚一层,酱汁顺着肠粉的褶皱渗透进去,再趁热一口吃下。肠粉糯糯的口感,加上鸡蛋的香味,混合着酱汁的清甜,随即饮下一口豆浆。味道好极了!

只是抹布的味道还是没感觉出来。囫囵吃完后回想起来,可能是指肠粉的形状?搞不明白。

凉茶

好像说到广州美食,就是早茶粤菜之类的,我姑且也在村口往前不远的市场里面的小摊上买了瓶本地凉茶试试。正不正宗不知道,肯定是和加多宝王老吉之余的不太一样。光是“凉茶其实是热乎的好喝”这点就有些超纲了。

味道有点像中药,或者说是止咳糖浆的味道,至少是有罗汉果的味。

白云

一提到夏天,就少不了清脆的风铃、聒噪的蝉鸣、湛蓝的天空,以及一望无际的白云,还有耳畔呼呼的风扇。不过广州的夏天只有风扇怕是不够,唯有空调才能战胜这个夏天。

广州的云格外地多,并且总是厚得吓人。像棉被似的一团挤在一起的云,或者是偶尔会想着就这么往云上一扑,那得有多舒服。

公园

公园我去了两处,一处是雕塑公园。倒不是很远,某天休息日一早,室友大爷拎着我去的。坐公交周转约莫半个钟头,在不知道什么站下车,走过不清楚什么路口,就到公园了。大概是因为免费,所以条条大路都能通向公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后来在网站上看到了雕塑公园的正门。明明逛了有一两个小时,我却没有路过这里!

十点钟的公园人还不是很多,也许是昨晚下过雨的缘故,路旁的行道树还挂着水珠。初夏的阳光透过层层枝叶,在地上投射出好看的图案来。但风一点没有,没走几分钟,背上就渗出汗来。大爷热得直扇扇子,我也有想脱下衣服的冲动,只好沿着小路往公园深处走去,希望能找到荫蔽的地方乘乘凉。偶尔与两三个驻足观赏雕塑的游客擦肩而过。顺着视线望去,都是有些奇形怪状的一眼看不出来立意的塑像。好在每座雕像底下都贴着一块写有名字、作者和简介的铜色牌子,有些则是直接刻在石头上。

不过鲁迅先生我还是认得的,会不会每座雕塑公园都有先生的塑像?

另一处则是越秀公园。毗邻雕塑公园,广州博物馆也在园中。乘坐地铁 5 号线往公园前方向,经过广州火车站,下一站就到了越秀公园。越秀公园要比雕塑公园大的多得多,8 月份也是旅游旺季,游客量比我在雕塑公园见到的要翻上个几倍。随处可见扭动着身躯跳舞的大妈,光着膀子晨练跑步的大爷,推着婴儿车从人群中穿过的年轻人,还有扛着大炮打鸟的老头,热闹得像个集市。感觉人挤人不是什么好去处,我只能顺着山间小路走到人流量少的地方——博物馆确实没什么人,毕竟光是门票就要十块钱,只是能观摩的东西比较少,上楼远眺中山纪念碑倒是不错。

「有了猫之后,手机相册里就只剩猫了」,这大概和「有了液压机后,家里只剩液压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到广州的第二天,我发现了这只匍匐在墙边的黄纹花猫。第三天,我成功和猫打成了一片。猫是典型的田园品种,长相不大好看,四肢雪白,背上一片橘色,尾巴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剩半截,腹部一排乳头清晰可见。按同事的说法,这猫是去年流浪到这附近,被保安大爷喂饱后定居在此处的。一块来的有两只,但过完年回来就只剩她一只了。

也许是流浪吃过太多苦,也许是正值哺乳期,即使是我这样的陌生人也格外亲近,任凭我从上到下抚摸个遍。在这之前我只撸过狗子,这是我人生中撸到的第一只猫。我这个人很简单,你愿意让我摸,我肯定不会亏待你的。所以我买了猫罐头和猫粮。

猫喜欢在下午两点多的太阳高照的时候,蜷缩在门口的树桩上睡午觉。我也觉得这是个睡觉的好地方,大小正好够她一个猫。

猫有一次不知道哪里叼了只老鼠,正好被我撞见。她看了我一眼,就蹲角落里加餐去了。那老鼠是真大,猫好样的!

在广州的一年半,猫产了三次崽。刚到广州的时候是第一次,三只还是四只几乎全军覆没;过了四个月,在某个雨夜猫出去鬼混,又成功被外面的野猫搞上,但只剩一只存活。

猫二代倒是争气,也是在某个阴雨连绵的夜晚嚎叫了一宿之后,在来年的初夏产了八只崽。没人想得到二代的小身板能容纳下八只猫崽。

这回我们及时送走了其中的三只。一只被一个自称是开小卖部的男人领养走了,说是要养只猫看家护院。没有后续。

另外两只被一对小情侣领养。女主人本来是想要小黑和小白,但我有私心,同事也不舍得小黑走,想看着小黑长大。于是最终带走小白和另一只橘猫。我很后悔没有让他们带走小黑,因为在两个月后,小黑也不见了。

而在年底,随着疫情的尾声,经营不善的公司也迎来了倒闭。更糟糕的事情是,猫在某一天集体中毒,二代包括她的孩子全部中招,只剩一只三花存活。我至今不知道是谁下的毒手。离开广州的那天,我把仅剩的半袋猫粮全倒了出来。三花非常怕人,总是躲我躲得远远的。小家伙,这次可算是被我拍到了。长大的话应该会是很帅气的吧。

两年过去了,不知道猫过得好不好。我很想她。

后记

本文是我于离开广州两年,在上海工作了半年后,从草稿堆中翻到的零碎的小记录集合而成的水。似乎原本的计划是夏天单独一篇,猫再另起一篇的。可是时间过去得太久,记忆已然出现了偏差。即便我再能水,也全然不记得当时是怎样的心境了。我只能从记忆的边角里扣出点料来,再添油加醋拼凑一番。毕竟我现在的状态有些糟糕,什么都写不出来。不管是开箱也好,生活也罢,甚至是有趣的软件,都写不出来了。生活是规律的两点一线,工作是枯燥的重复劳动,日常只有上班和下班,没有任何值得分享的事。有时候晚上想着写点什么,看着空白的编辑器,再看两眼手机,一回神,已经十点了。所以这篇加上前面那篇,就是最近半年的我所能写出来的极限。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发现有什么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还请无视过去。

就把这篇当作我2021年的年度总结吧!总之,祝看到这里的朋友在即将到来的 2025 年,事事顺心,新年快乐。

RIDDLE JOKER

2024-12-27 01:05:10

趁 Steam 夏季大促,我购买了《Riddle Joker》。这是柚子社的第十部作品,于 2018 年发行。距今虽有 5 年之久,但对我来说不算是太老的游戏,毕竟简体中文版是在 2020 年 12 月才发布的。最近陆续玩了柚子社的《千恋万花》和《魔女的夜宴》,这两部作品游戏体验都还不错,按发行顺序接着玩《Riddle Joker》也是正正好。

这一作的世界观建立在「超能力」上,设定是人群中存在着可以使用特殊能力的「星幽使」。星幽使是由于大脑中的某一部位与普通人不同,变得可以更轻易地感知并操控环境中存在的「星幽粒子」,继而实现超能力。当然,普通人也可以在特殊状态下影响星幽粒子并激发能力,只是没有星幽使那么敏感。

尽管星幽能力已经被大众所认知,但部分使用星幽能力进行违法行为的犯罪分子引起了普通人的恐慌和歧视,使得星幽能力目前还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甚至还出现拥有能力的孩童被遗弃的现象。男主「在原晓」和他的义妹「在原七海」就是这样的存在。他们现在隶属于国家级的秘密谍报机构「情报局特勤小组」,这个机构主要是委派星幽使去处理一些滥用星幽能力的案件。而他们的养父「上原隆之介」是这个特勤小组的「室长」,即兄妹俩的直系上司。

故事始于一次普通的案件。在主角俩解决了一起星幽使盗窃事件后,警察从犯罪分子身上发现了使用星幽能力制造的假钞。为避免假钞的泛滥影响星幽能力者的形象,他们被要求转学进「橘花学院」——一个供星幽使就读、研究星幽能力的专门学校——并侵入学校的数据系统「AIMS」搜索存在制造假钞能力的嫌疑人。在处理假钞案件的过程中,又意外发现了存在贩卖星幽使的团体,这些团体背后又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此外,针对星幽能力的研究也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总之,《Riddle Joker》的世界框架,说白了就是一个有着超能力的世界,没什么稀奇的。可围绕「星幽能力」这一设定的展开还挺有意思,虽说不上有多严谨,但各种伏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一一揭晓,游戏过程中能注意到的话,是能为平淡的日常剧情增添一些乐趣的。只不过,本作的共通线有些过于简短了,只是三章就可以进入个人线。再加上三司绫濑的个人线……剧情有些微妙,如果只是冲着她去的话,可能会对整体游戏产生「啊…这个可不太行啊」的坏印象,继而没有继续推进其他支线的动力。

共通线

在共通线中,入学的当天,明星学生兼学生会长「三司绫濑」接待兄妹二人走完了入学流程。当晚,因采访晚归的绫濑被突然出现的狂热粉丝拦住,老师替她解围让她先回宿舍。可回去的路上,她又被埋伏的黑衣人绑架了起来。而另一头正在秘密执行任务的晓听见警报声误以为是自己触发的,来到室外调查正好撞见了被抓住的绫濑。情况紧急晓顾不得隐瞒身份,出手制服了黑衣人。可先前击倒的黑衣人突然醒了过来,给了绫濑胸口一刀。这下把晓吓得不轻,赶忙解除隐身检查绫濑的伤口。好在绫濑垫着的胸垫替她挡了那一刀,万幸没有受伤。但晓也意外知道了绫濑的大秘密:她「丰满」的胸部是伪造出来的。

绫濑见秘密暴露顿时就乱了思绪,一反大小姐的端庄开始大喊大叫,把老师和警卫引了过来。晓担心身份被发现,向绫濑谎称是「专门来学校保护她的!」并嘱咐她不要将自己的秘密说出去就逃之夭夭了。晓报告了这次行动,上级综合绑架事件与黑衣人背后可能存在的势力,决定让他真的去保护绫濑。于是,晓和绫濑接触的次数逐渐增加,两人在日常互动中插科打诨。

后来,伪钞事件成功解决。接着,学园迎来了「星幽祭」:一个用于展示星幽使的正面形象和星幽科技研究进展的校园祭。校园祭不仅向外界开放,外部人员还可以随意出入宿舍。也就是说,不排除会有人利用这次校园祭展开犯罪行动的可能。这给晓的保护任务增加了难度。绫濑的看板娘属性不能随便将她藏起来,校园祭也不能就地取消。最终,主角一行决定在祭典上开一个「泳装小吃店」,绫濑被安排在后厨以保护她的安全。

另一边,特勤也想借绫濑钓出那些绑架她的犯罪团体。于是,晓利用制造伪钞的能力假扮成绫濑在明处与犯罪分子周旋,组织在暗处保护他,成功端掉了这次的犯罪团伙。后来的调查结果发现,绑架绫濑的也是政府的秘密机构。只是立场与特勤相反,属于「管控派」。他们排斥星幽能力,并想借绫濑的名气向公众散发星幽能力的负面消息。

绫濑平安无事,为星幽祭献上闭幕的一曲后,共通线部分结束。

三司绫濑

如果在共通线中多选择与绫濑有关的选项,则可以进入她的个人线。

星幽祭结束后,晓决定找绫濑慰劳她两句,却意外撞见她与理事长交谈着什么。另一方面,由于在与黑衣人对峙时被砍伤,虽然经七海治疗愈合了伤口,但还是因失血过多出现了贫血的症状,第二天晕倒在绫濑面前。柿本老师为晓做了全身检查,发现他就只是贫血而已,并没有其他症状,但还是给了他一些药物。不过晓觉得既然身体没什么大碍,就没有吃药。

由于抓到了犯罪团伙,晓也就没有必要再保护绫濑了。可晓突然不在身边,让绫濑感觉很不适应。某天正常进行抓捕行动后,晓接到了绫濑打来的电话,另一头却只是怯怯地直呼「救命」。这把晓吓得不轻,赶忙爬墙翻进绫濑屋里。结果只是因为她一个人半夜玩僵尸游戏怕的不行,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

既然来都来了,晓就帮绫濑玩起了这恐怖游戏。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再加上因恐怖游戏而过多分泌的肾上腺素让两人心跳加速。感情就这样逐渐升温,继而告白,进入喜闻乐见的H环节。

剧情到了这里,才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在上一次的行动中,出现了情报中只有「隔空取物」、逃跑时却能使用「瞬移」能力的星幽使案犯,这让隆之介颇为好奇。按现在学术界的定论,即便能力熟练度可以提高,能力本身也不会有质的飞跃,是不存在可成长的能力的。但也有另一个传闻,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能力失控的情况。隆之介让晓在学校里打探一下。

正当晓找到机会请教柿本老师时,理事长突然出现。原来是外界媒体对晓在学园祭时使用能力制造的水制家具很感兴趣,希望晓能召集伙伴再现一次,并接受采访。同时安排了柿本陪同。在这次采访中,柿本老师再次向晓重申了「能力是先天的」这一基本原则,并追问晓为何对此感到好奇,晓只好假意自己有想要研究「能力强化」的意愿。

过了几天,前段时间就说头疼的路人甲同学相模,在早上去往医务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紧接着又传来他被送往专门医院住院治疗的消息。晓他们有些担心,可老师又不愿意说清到底是在哪家医院,探病也成问题。与此同时,先前抓捕的「隔空取物」的星幽使也在看守所中离奇消失,一同消失的还有与他有关的所有情报。这让隆之介十分苦恼。于是,兄妹二人当晚再一次入侵学校的数据系统,却惊人地发现不仅相模同学的最新档案记录为「下落不明」,连先前留意过的其他星幽使的档案也都是如此。兄妹二人这才察觉到学校的数据系统安防极为薄弱,可能为的就是更方便的篡改档案,并怀疑理事长可能是这些失踪事件的幕后主谋。

晓如实汇报了上述猜测。隆之介认为连续失踪事件是管控派所为,失踪的学生可能还在校内。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他安排七海调取学校监控。公共楼道的监控都没有相关记录,而科研楼的监控安防措施又比较到位。晓假装头晕让柿本为自己做一些贫血方面的检查,顺便以找准时机在她的电脑上动手脚。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让七海黑进系统,晓又让柿本重复了一遍有关「能力强化」的课程,这加重了他对理事长的怀疑。无论是能力强化,还是让普通人短暂获取星幽能力,这所学校似乎都能做到。检查结果显示晓十分健康,但柿本还是给他安排一些药物服用。

于是,在成功黑进系统、摸清了科研楼的内部结构后,兄妹二人潜入了楼中的隐藏房间。现场令他们大为震惊,这里摆放着一排隔离舱,隔离舱中全部都是失踪的星幽使,包括相模。

一旁的资料则显示他们都是「能力暴走」事件的当事人。能力暴走极端情况下不仅伤及无辜,还会危及使用者自身的生命,这才被学校秘密冷冻了起来。

看来学校确实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恐慌之余他们抓紧拷贝现场的资料,却被突然出现的理事长逮个正着。但出乎意料的是,理事长并没有囚禁二人的意思。原来,早在兄妹二人转学到这所学校、绫濑身边相继发生事件起,理事长就怀疑他俩的身份。这次意外被发现了秘密仓库,更是验证了二人的不一般。只是猜测兄妹背后的势力与自己的立场一致,才对二人的行为置之不理的。

理事长将背后的原由全盘托出,关于「能力暴走」,学校确实有所隐瞒。但理事长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治疗他们,因为他的女儿「伊势琴里」也是能力暴走的受害者。建立这所星幽使专门学校,不仅是为了研究暴走的相关机制并开发特效药,更是希望早日树立星幽使的正面形象,让星幽能力融入日常生活中。万一再出现能力暴走的情况,民众也能坦然接受。出于这样的考量,理事长才决定冷冻这些暴走的学生,隐瞒相关事件。

事后,晓梳理目前获得的情报,察觉到似乎所有的暴走事件都集中在学校的势力范围内,这不符合概率。但如果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暴走,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

想到这里,晓也因为上课走神被柿本要求课后到办公室一趟。晓如实向柿本提出了自己的疑虑,目前是否存在强化能力的相关方法。本以为这属于机密,身为一届教职人员不会对学生坦白,没想到柿本不仅很大方地肯定了晓的猜测,还声称找到了一份论文,邀请他即刻前往科研楼一探究竟。

可柿本给的论文中,非但没有与能力提升的相关内容,反而全部是能力暴走的实验结果。就在晓疑惑之余,柿本突然给他注射了一剂药物。就像是反派角色的临终遗言一样,柿本开始坦白。原来,这篇论文就是她的实验成果,晓在电脑上做手脚的时候已经被柿本发现了。不仅这药剂能引发能力暴走,先前他晓治疗贫血的药物也有这种效果,只是晓没有吃,相模吃了之后就暴走了。而她就是先前被一锅端的管控派组织的唯一残党,这次故意引诱晓上钩,就是想让晓在能力暴走后自取灭亡,好为同僚报仇雪恨。但,她的真正目标也不是晓,如果绫濑能力暴走的话,一定会彻底瓦解民众对星幽使的信任。

说罢,柿本就丢下晓一个人原地暴走离开了。她假意有采访邀约把绫濑从教室中带了出来,却当面撞上了理事长。眼见计划全部败露,慌不择路的柿本奸笑着当场就给绫濑注射了一剂暴走药物,但绫濑却跟没事人似的。原来,绫濑并不是能力者,她只是服用了短暂获得能力的药物,因此根本不会能力暴走。但柿本不愧是反派,这药物现在就在她手中,服下药物后她解锁了类似「爆炸」的能力,当场大开杀戒。

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冲出来的晓救走了绫濑,同现场其他星幽使联手与柿本对峙。

柿本很奇怪,你小子不是应该自爆身亡才对吗?怎么还能出来凑热闹的。晓回答道:「是我对绫濑的爱,让我压制住了暴走的冲动」。

此话倒是不假。晓的能力本就是身体强化(后面和绫濑坦白不是体能强化,而是脑力控制,所以才能免疫暴走药),在药物影响到大脑之前抢先一步压制住了。只能说主角光环不可战胜。之后就是一场火光四射的战斗,晓凭借平日执行任务时的战斗经验,与初出茅庐的柿本打得有来有回。奈何正方人多,柿本寡不敌众。在和绫濑联手后晓成功一拳 KO 了柿本,迎来大结局。

事后,理事长借口实验意外将惨烈的案发现场搪塞了过去,并且坦白绫濑也是自己的女儿,只不过同父异母。顺便交代了建立这所学校的初衷、绫濑当形象大使的原因、以及部份设定上的补充。最后的最后,学校成功靠晓从柿本那获取到的资料,研发出特效药,治愈了琴里和那些暴走的学生。

总体而言,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虽说「三司绫濑」也是同《魔女的夜宴》中「绫地宁宁」一样,属于表里不一又有些神经大条的类型。但绫濑的塑造完整度逊色宁宁太多,除了莫名其妙地惦记自己的胸部以外,没有太多鲜明的角色特点。我严重怀疑「平胸」这一设定只是为了给「搓板」这盘饺子特意加的醋而已,即便这部分在剧情上虽然没有明显的短板。奈何绫濑对于胸部的执念刻画得实在是用力过猛,最后给我的印象就只是一个「无比在意自己胸部且有些头脑简单的普通角色」而已。与男主之间的话题永远只有「胸部」这么一个,男主这钢铁直男还总是有意无意地吐槽她的胸垫,绫濑这二愣子就跟唱双簧似的会顺着男主的话题聊起胸垫的各种小知识。

还不及喜欢时代剧的「二条院羽月」让人有去探究的冲动。

可又能怎么办呢?绫地宁宁给的初始好感度有点太高了,在知道《Riddle Joker》里华哥又为表面上的第一女主献声后,我自然是迫不及待地就选择了她。在声音方面,绫濑在大伙面前装看板娘的声线和宁宁平常的声线一致,在秘密被发现后性格大变、态度变得直来直去——只有和男主独处才会放松下来的声线介于宁宁和《魔法使的新娘》中「智世」之间,认真起来又会回到宁宁的声线。这种随时变换的声线我非常喜欢。可我已经不是只会惦记着巨乳的小孩子了,除非你给我看 0721。

所以最终,我只通关了绫濑线。

【转载】《刮掉胡子的我与捡到的女高中生》

2024-12-03 23:31:00

前排提示:
本文转载自 Velas 电波站,已获授权转载。文章著作权归 Ve­las 电波站所有,转载请联系 Ve­las 电波站获取授权。

本来只是因为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看的这部动画,但看完之后发现它意外地很对自己的电波。而看到网上的评价大多是集中在其“三观”与背后诸多现实问题的争执与批判,觉得有点可惜。毕竟自己确实是被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打动到了。我想要为自己当下的感受作辩护。思索再三,我写下了这篇影评。

动画番剧《刮掉胡子的我与捡到的女高中生》(下简称《剃须》)是一部成年人世界的童话,或者说是“只有在二次元里的世界才会发生的童话”。

所幸的是,我还没被社会化到变成那种只是看个《丑小鸭》还会纠结“为什么鸭妈妈的窝里会出现天鹅蛋”、看个《洛丽塔》都会揪着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大肆批判的麻烦成年人。28岁的我自认为依旧能纯粹地对某个虚构的故事产生共情,并从中获得面对现实问题的勇气。可喜可贺。

基于这点,我认为《剃须》这部番剧试图讲了一个相当有厚度的故事。

初见沙优
初见沙优

两个人的迷茫与自救

这部作品原名直接翻译过来是《剃须。然后捡到女高中生。》(ひげを剃る。そして女子高生を拾う。)但结合作品,其实我并不能理解这个名字,因为“剃须”其实是发生在“捡到女高中生”之后的。除非是在暗示结局(笑)

26岁的男主吉田因为一心只有工作,并不会太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女主沙优见到满脸胡茬的男主,吐槽他是“大叔”。对此,吉田感慨道:“在我的印象中,觉得胡子本身就是大叔的象征,但我开始觉得好像不是这样。其实,是觉得刮胡子很麻烦,才会变成大叔。”

吉田身上的“迷茫”体现为一种身为社会人的“麻木”。当意识到自身当下的努力无法显著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时,身上散发出的一种“人生无意义”的茫然。在麻木的驱使下,他每天的生活目标就只是单纯的“完成手头工作”与“维持生理指标”两者而已。因此,当吉田被他人问及“自己的愿望是什么”的时候,对内心的麻木习以为常的他,流露出来自然是茫然无措的情绪。

而在沙优的身上,她的“迷茫”则是一种“逃避”。唯一的挚友的自杀与母亲的讥讽让她对周遭世界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她选择了逃离。借此将“学校”、“母亲”、“故乡”这些符号从自己的人生中驱逐出去,以表达对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切“不合理”的反抗与否定。但这种反抗却是带有消极色彩和自毁意味的。

这名从北海道来到东京的女高中生并没有成功开启新的人生,反而却在物欲横行的社会的不良引导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幼缺爱的她选择将自己的身体化为物质世界的符号,以为能通过“性交易”从他者身上找到自己存在于世的价值——“被别人需要的感觉”。直到她发现这种“自我实现感”是虚假而扭曲的,那些陌生男人看到的只有那个被物化的自己时,她已经无法回头了。

“为什么这家伙没办法度过正常的青春、正常地谈上一场恋爱?为什么没办法这样活下去呢?”

当得知沙优的坎坷过往时,男主吉田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但是,《剃须》这个故事作为“童话”的温柔之处在于,两名主人公身上依旧残存有一丝“生命力”。他们的“迷茫”来源于对自己处境的不甘心。内心深处,他们其实是想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去摆脱这种现状。于是故事开始,他们与对方相遇了。这一次,沙优没有习惯性地使用假名;而吉田则以沙优借住为契机,尝试重新去认真地面对生活。在一系列事件的尾声,他们还是成功地将那个“被物质世界异化的自我”往自己所期待的人生轨道拉近了一点。

人与人关系的可能性

我发现自己对沙优在最后一集说出的那段话很有感触。

“回到北海道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能以别的形式与吉田先生你相遇的话会怎么样。比如同学啊,学校的前辈啊,又或是家人啊之类的。但又想到,果然都不对。”

“我能遇见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家人的吉田先生真是太好了。”

在看这部番过程中,我认为吉田和沙优两个人的相处模式还挺有想象力的1。这种没有被外部世界贴上任何标签的男女相处模式,颇有种在当今这个交往异化横行的世界下发起行为艺术的意味。

尤其是在最近看到互联网上相亲市场的现状,或是某些把另一半的身高文凭与经济情况全部列出来问该不该与对方继续交往的求助帖,我就在想:在这些成年人的眼中,“爱情”到底是什么?

是满足了某些物质标准之后就会产生的东西?还是已然将两性的交往变成了某种货币关系了呢?

反而在吉田和沙优这里,我看到了某种更为纯粹的的男女交往模式:它与对方的社会地位与物质条件无关。在抛开了“家人”、“同学”、“同事”这些外部赋予的标签之后,双方都只是单纯地希望对方能获得幸福。基于“对方能变得更好”这个前提下,甚至连自己的利益都可以割舍。倘若两人真的在社会框架下认识彼此的话,那大概就无法脱离社会身份的桎梏,也无法避免地被其他社会关系染上别的颜色了吧。

这也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项飙在《消失的附近》中对这个原子化社会的思考。被“锁”在一个个的小隔间中的现代人已经很难再与身边的某个人(在不基于利益交换的前提下)产生深刻的连结了,于是冷漠、抽离与孤独成为了一种普遍情绪。

我想,这也是我与动画中的两人产生共情的原因。

这种两个陌生人命运轨迹的偶然相交,而与彼此的人生结下牵绊的经历在现代社会里实在太弥足珍贵了。不论是一起打点三餐的经历;一起为家中大扫除、并为不经意间翻出的陈年往事嬉笑逗骂的经历;还是一起参加庆典、分享自己爱好与内心想法的经历……这些从中诞生的许许多多细碎的琐事与日常,都让我看到了人和人之间最纯粹的牵绊的美好。

所以我很庆幸男主能够贯彻自己的信念直到最后,能给予沙优无私和牢靠的爱。若非这样,沙优最终都必将无法做到直面过往、并完成自我救赎。

写在最后

在看《剃须》的时候,X教授在《逆转未来》中说过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面回荡着。

“Just because someone stumbles and loses their path, doesn't mean they're lost forever. Sometimes, we all need a little help.”

不同于谩骂和指责,这部动画也始终在用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去肯定身为人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并肯定了过往经历对“成为自我”的意义。这份积极的论调让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对人生意义产生迷茫的我感到无比治愈。

而在稍微了解了原作之后,我也愈加庆幸自己接触的是改编后的动画。动画版的《剃须》最后能给吉田和沙优这样的完满又开放的结局,我着实心满意足地感受到制作组对作为观众的我的温柔和爱意(笑)。


最后,预祝看到这里的各位,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新年快乐。

上面有几个字是mikusa自己写的,查重率100%。


  1. 插播一句,现实中未征得监护人同意,擅自收留未成年人是违法行为(动画里也强调了这一点)。

【转载】有关「青春感」

2024-10-12 17:18:00

前排提示:
本文转载自 Velas 电波站,已获授权转载。文章著作权归 Ve­las 电波站所有,转载请联系 Ve­las 电波站获取授权。

标榜自己是“青春恋爱喜剧”的番剧看过了不少,我也会觉得像《辉夜大小姐》这种制作精良、戏剧张力拉满的作品看得很过瘾,但最近却越来越少会碰到看了一部所谓的“青春恋爱喜剧”让我感觉到很有共鸣,然后必须要爬起来写一篇影评的冲动。大概是因为在这些作品中,我确实看到了所谓的“恋爱”和“喜剧”,但似乎却看不到“青春”的感觉——即便作品中的主人公设定确实是十六七岁的样子,即便它们的故事舞台也确实是在高中。

是里面描绘的不是“我”所经历过的青春吗?我想不是因为这样的。

当然,我的青春确实不存在烟花大会、女生比男生还多的社团生活、海边合宿、爱捉弄人的同桌、动不动就冒出来的E cup美少女、学生会竞选、文化节,甚至更不存在什么双向奔赴的爱情故事(哭啊)。

但人类并不是那么共情能力匮乏的生物,并不是谁都经历过像是《冰菓》、《月色真美》、《秒速五厘米》、《吹响吧!上低音号》那样的青春,他们却仍然能被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故事所触动。

所以,“青春感”是什么呢?

在看《败犬女主太多了!》第四集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直充盈着一股久违的感动:当我以为这年头的“青春恋爱喜剧”已经陷入了某种流水线作业的套路模式之时,居然有一部番能让我梦回15年前,让我在露出姨母笑的同时能在原地做了七个 360 度托马斯回旋接 720 度转体再接螺旋后空翻落地之后仰天大呼:“真是太青春啦!”

在那个瞬间,我以为自己终于捕捉到了“青春感”的意味。

平心而论,《败犬女主》的第四集情节十分紧凑。甚至因为信息量过大,乍一看有种“四倍速看剧”的感觉。可能也是因为踩中了轻小说改编成番剧时,在时长与章节内容量之间权衡“水土不服”的坑。不过,由于本集伏线处理得太妙了,情绪流基本做到了连贯完整,并没有出现大脑跟不上故事发展的情况。能看出编剧的改编功力非同一般。

本集表面上是在写小鞠向部长表白被拒,但实质上却是以此为契机,对从第一集就被埋下的伏线——八奈见杏菜与男主温水和彦这段“似友非友”的奇怪感情线的回收。

用线香花火燃尽的火滴暗喻小鞠的眼泪,这个镜头很妙
用线香花火燃尽的火滴暗喻小鞠的眼泪,这个镜头很妙

据说有七成的高中生情侣会在一年内分手,若连毕业后的也算上,几乎可说算是全军覆没。但所有人依然投身于恋爱的折腾,时而哭泣,时而欢笑。我并不期望现实和自己的内心会被这种短暂的关系动摇。

但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我有那种青春的话,要是眼前有会为我流泪的女主角的话,要是我是轻小说男主角的话……那个时候,我会有什么感受呢?

八奈见是在自己被袴田婉拒时结识温水的。若不是这个契机,这两个人性格和爱好差距如此之大,可能直到毕业也不会有任何交集。四集以来,他们友情维系的基础,仅仅是一张写着“3617日元”的账单而已。

所以当温水认为自己给八奈见带去了流言蜚语的困扰,于是向八奈见表示对方已经将饭钱全部还清的时候,我其实是为男主的决定捏了一把汗的。即便这样做算得上有担当,但男主无疑是亲手斩断了两人感情的唯一关联。这段莫名其妙的缘分也该就此划上句号了。

尚欠0元
尚欠0元

接下来,事情确实如我所猜想的那样:虽然后来男主试图挽回这段关系,找八奈见说了一大堆话,但即便他们仍在同一个社团、甚至才有过一起合宿的经历,可两人之间那种微妙的默契已经被打破。无论再说多少话,也无法修复那变得如游丝般脆弱的牵绊了。

但当我以为就要全剧终的时候,第一集造成一切的“罪魁祸首”——袴田的擅自闯入打破了男主与八奈见之间僵硬的气氛。在男主坦率的话语的感染下,八奈见也终于向曾拒绝他的袴田毫无保留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化解自己一直以来的心结的同时,其实也重新连结起了她与男主的牵绊。

但这一次,两人的缘分不再是由“物质”、或是说由不平衡的“债务关系”所维系,而是上升为了某种更为坚固的情感链接:“‘平起平坐’的信任感”,又或是如八奈见所说,“同样被拒绝的伙伴”——一种终于能够被称为“朋友”的关系。

我认为这样的剧情处理是相当老练而精妙的。这也是塑造出我认为的“青春感”的法宝。

那么,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在动画番剧中,“青春感”到底是什么?

我并不自认为有能力在这种能轻易给一众青春恋爱番判“死刑”的哲学命题下做出绝对定义,但《败犬女主》的第四集却很好地诠释了我眼中的“青春感”:

总觉得好不思议哦。因为我跟小鞠还有你,以前完全没有交集不是吗?

在青春期,眼中世界的一切都是不稳定的。奋斗的目标、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自己当下的位置、未来的归宿……任何事物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同时,其中的许多缘分却也只是因为微妙的、或是近乎狗血的方式被连接在了一起。

一切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你也只能任凭一切发生:曾以为最牢不可破的情谊可能会在下一秒毫无征兆地破裂,以为再也无法挽回的关系却又有可能会在下一刻以未曾想到的方式重圆——只是因为“青春”,还尚未被大人世界所构筑的“规则”和“利益”所打扰,所以还处在“青春”中的少年少女们,尚可以遵照自己真实的心愿,去追逐更为纯粹的感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在全篇开头,温水虽声称自己不会被青春期阴晴不定的恋爱关系扰乱内心,但到了第四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自己却已经无可救药地成为了“恋爱”的局中人。

在我看来,动画番剧中的“青春感”,并不是披着“校园恋爱”和“十六七岁青少年”的外衣,却本着成人世界的心态和法则进行的博弈。而是青少年以“只遵照自己内心”这种“不成熟”的方式,在对抗成人世界巨大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所给出的独属于自己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