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17:11:20
我本人有个业余爱好,是研究和组装手表。在研究手表方面,我经常看一些帖子和视频。在组装手表方面,我只会组装石英表;因为组装机械表成本高,万一有所闪失则损失很大。
在研究和组装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手表机芯的相关知识。虽然现在佩戴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人相对于佩戴石英手表和机械手表的人多很多,但是,如果你想买一块手表,不妨先了解一下我这篇文章里的信息。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介绍常见的石英手表机芯,暂不介绍机械手表机芯。且仅介绍手表机芯,不涉及时钟机芯。
国产石英机芯的优点是:成本极低。单个机芯在电商平台的零售价仅为1元左右。
国产石英机芯的缺点也相当明显:
(1)一体化设计:无法维修,一旦损坏即需更换。
(2)运行噪音大:跳秒机芯的“滴答”声较为明显,在安静的夜晚尤为突出,接近传统石英挂钟的音量。
(3)走时误差较大:跳秒机芯月误差在±45~60秒,扫秒机芯月误差高达±3分钟左右。尽管这一误差远小于大多数入门级机械表,但就石英表的标准而言,其精准度很不靠谱。
如果国产品牌手表商品介绍中提到使用“石英机芯”而不是“进口石英机芯”,那么大概率使用的是国产石英机芯。
日本石英机芯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来自两大巨头:Time Module Inc. (TMI)(天马渡,隶属于精工)和MIYOTA(美优达,隶属于西铁城)。
PC21:入门级进口机芯的代表,电商平台零售价仅3元左右。因其极高的性价比,被一些主打低价市场的品牌(如佛山歌迪表业)广泛采用。
MIYOTA 20XX/21XX/23XX系列:堪称国内市场的“明星机芯”,至今已生产至少50亿枚。该系列型号较多,功能覆盖两针、三针、单日历及双日历等。如果你在主流国产品牌的手表介绍中看到“进口石英机芯”的字样,大概率指的就是这个系列。日本卡西欧的许多指针式石英表也在使用。该系列机芯的电商零售价通常在10~25元之间。
GL系列:以GL20为代表的超薄机芯,是DW(丹尼尔惠灵顿)、Lola Rose(罗拉玫瑰)等时尚腕表品牌的首选。其电商零售价约为12~20元,但搭载这款机芯的成品手表,售价却突破千元大关。这种巨大的价格反差,将在后文探讨。
VH/VK系列:分别是扫秒机芯和计时机芯。这两类功能相对复杂的机芯,在国内独立制表品牌(如神秘代码、擒纵时光等)中比较常见。
日本石英机芯的优势:
当然,日本机芯还有9F/9S系列,这是超高端石英机芯,仅用于Grand Seiko手表,在此便不予讨论了。
ETA机芯广泛应用于斯沃琪集团旗下众多品牌,如天梭(Tissot)、浪琴(Longines)等。其电商平台售价从80元到1500元不等,跨度极大。从纯粹的性能指标(如走时精度)来看,ETA石英机芯的性价比并不突出。不过,它的价值体现在“瑞士制造”的光环,为搭载它的手表提供了品牌溢价基础,满足了消费者对品牌心理认同。
RONDA机芯在国内主流品牌中较为少见,在独立制表品牌中使用较多。
探讨一下为何手表价格千差万别。
1.国产主流石英手表
这类品牌以飞亚达、天王、依波、罗西尼为代表。这类手表在用料上还算不错:人工合成蓝宝石表镜、304或316L不锈钢表壳表带(若产品介绍仅含糊称为“不锈钢”或“精钢”,则为304不锈钢)。在设计上,少数型号为原创,但更多手表型号选择“致敬”国际品牌表款(如劳力士、欧米茄、浪琴等)。
尽管搭载了批发价可能不到十元的日本机芯(因此它们也被称作“表壳厂”),这些手表的售价却能达到300多元至数千元。在定价中,物料成本只占一小部分,更大头的是渠道营销和所谓的“爱国情怀”等。虽然整体做工与瑞士品牌有极大差距,但如果仅仅作为日常佩戴的“工具表”,其可靠性与耐用性已经足够。
2.女性石英手表
以DW、Lola Rose、斐乐等品牌为代表的女性时尚腕表,其定价逻辑则完全不同。它们往往采用成本很低的配置,如合金表壳、矿物玻璃表镜,再搭配一颗廉价的日本机芯,整表物料成本可能不足50元。
这类品牌的定价策略不在于硬件,而在于时尚定位和强大的营销。女性消费者购买的是一种时尚配饰和身份认同。说实在的,这是一种割女性消费者“韭菜”的商业行为,但许多女性却乐在其中。
3.国内独立制表品牌
国内独立制表品牌面向的是一群更小众、更懂表的消费者。它们的手表极少有原创设计,几乎均“致敬”国际品牌表款,尤其是“致敬”Grand Seiko和柏涛菲诺的手表销量很好。由于没有品牌溢价,它们的石英手表定价通常在300~4000元区间,不同设计价差巨大。虽然销量远不如主流品牌石英手表,但利润丰厚。
4.瑞士石英手表
瑞士石英手表的品牌溢价,是包含历史、工艺、文化与情感价值的复杂体系。
瑞士石英手表的做工远非国产主流品牌可比,购买瑞士石英手表支付的溢价,购买的不仅是精准的机芯,而是“瑞士制造”(Swiss Made)这一金字招牌所代表的严苛标准、数百年不间断的技术传承与精湛的手工技艺。
5.仿表、假表
仿表与假表的价格取决于商家,我无法评价。
仿表与假表是对知识产权的公然侵犯,它们试图以低廉的成本复制正品的外观,但模仿仅仅是外观。在其光鲜的表皮之下,隐藏的往往是粗劣的材质、不稳定的机芯以及毫无保障的耐用性。
个人认为,与其用虚假的标识来满足短暂的虚荣,不如选择一款价格亲民但品质可靠的原创品牌手表。
表盘直径越小的石英手表越容易出现该问题。这是通病,原因在于指针为人工安装,即便是瑞士品牌,也无法做到完全对准。如真的无法忍受,则可以购买扫秒机芯的石英手表。
2025-08-13 22:15:00
2025年八月初,我将一款心仪的WordPress主题移植至Typecho平台,并应用于我的技术博客“林海爱折腾”。
在此之前,这款WordPress主题已在我的博客上使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自2024年1月19日至2025年8月11日)。为了获得更好的中文显示效果并修复一些已知问题,我曾对其进行过一番本地化修改,更加适配汉字的显示与阅读美感。
将这款主题移植到Typecho平台的想法,源于两个简单的初衷:
第一,是对这款主题简约风格的喜欢;
第二,我这可是个技术博客,不亲手移植一个主题,怎么对得起“技术”二字呢?(斜眼笑)
整个移植过程由手动编码与AI辅助相结合。主题框架的搭建本身颇为迅速,大约只用了两小时;然而,后续修复bug,却前后持续了一坤天(2.5天)。
这次的移植过程,让我对两个平台的技术框架有了更深的认识。WordPress将诸多功能(如评论系统、jQuery库等)高度封装,开发者仅需一行或寥寥数行代码便可调用;区块主题更是进一步简化,整个主题的源代码只有数百行,却可以实现高度的可定制化。相比之下,Typecho则相对原始,许多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开发者从零开始构建样式与逻辑,代码的编写显得细致和繁复。对于编程基础几乎为零的我,这个过程稍有不慎便会“落霞与bug齐飞”,过程相当痛苦。
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件事——评论区的适配耗费了最多的精力,前后投入了约一天半的时间。若完全沿用原主题当中WordPress封装的评论样式,会导致点击“回复”时评论框无法跟随;若尝试用JavaScript修正此问题,又会引发二级及更深层级评论的显示异常。这是一个AI都束手无策的Bug。我最终选择妥协,选择了一个功能稳定且视觉上同样协调的方案。
主题移植完成并稳定运行数日后,一个有趣的插曲,促使我更换了本博客的主题——由于两个博客的主题外观极为相似,仅在header区域有配色差异,我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混淆它们,输入错误的后台地址,然后看到那抽象的404页面。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更换主博客的主题,成了一个直接有效的选择。
移植后的主题在几天的实际使用中,未再发现明显的问题。当然,我深知代码中或许还残留着一些移植过程中尚未完全清理的冗余代码,只是这些代码完全不影响博客的正常运行与速度。我希望它能对他人有所助益,我决定将其开源。
以下,是对这款移植主题的详细介绍。其中,“SimpleBlog主题介绍”这部分内容,是在AI助手Craft在阅读源代码分析的基础上,由我人工修订而成。
SimpleBlog是一款为Typecho博客系统设计的简约风格主题,它移植自设计师Anders Norén的经典作品。这款主题追求“简约而不简陋”的设计哲学,旨在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个干净、清晰且能全身心专注于文字的展示平台。
SimpleBlog采用极简主义美学,审慎地去除了多余的视觉元素,引导读者的目光聚焦于内容本身。以黑白为主的配色方案,辅以恰到好处的留白与精心编排的版式,共同营造出一种专业且宁静的阅读氛围。
主题全面支持响应式设计,确保在桌面电脑、平板或是智能手机上,都能呈现出一致而优雅的浏览体验。在移动设备上,导航菜单将自动收敛为汉堡菜单,以维持界面的整洁与空间的通透感。
桌面端采用了固定侧边栏设计,其背景颜色支持用户自定义,默认为沉静的深色(#121212)。侧边栏整合了网站标题、描述及导航菜单,功能清晰,简明实用。
主题内置了社交媒体链接功能,支持Twitter、Facebook和GitHub等常用平台,为博主与读者之间建立更广泛的连接提供了便利。
文章页面的设计简洁而大方,标题醒目,正文排版清晰易读。页面支持特色图片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文章的视觉吸引力。同时,文章的分类、发布时间等元信息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
主题整体代码结构清晰,无冗余功能和复杂的外部依赖,确保了页面的快速加载,对服务器资源消耗极低。
主题基于最新的HTML5与CSS3标准进行构建,保证了良好的浏览器兼容性与未来的可扩展性。
为方便博主更灵活地控制文章的展示形态,主题支持多种自定义字段,例如文章缩略图(thumbnail)与文章摘要(excerpt)等。
SimpleBlog主题尤其适合以下类型的博客:
SimpleBlog主题秉承“简约而不简陋”的设计理念,为Typecho用户提供了一个专注于内容、设计精美且易于使用的博客主题。它没有华丽的动画与繁复的设置,但在每一处简约的背后,都体现了对用户体验和内容呈现的深思熟虑。
如果您是一位注重内容质量,希望读者能够专注于您的文字,而非被纷繁的设计元素分散注意力的创作者,SimpleBlog或许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为了让这款源于WordPress的主题能在Typecho上呈现出理想的状态,我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调整。
1.统一日期格式:移除了原主题中 j M
/ M j
等多种英文日期格式切换选项,统一为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 n月j日
格式。
2.移除“相关文章”模块:原主题的相关文章功能对缩略图有硬性要求,若文章缺少缩略图,会影响布局的美观。相比之下,一些付费主题(如Typology)在此处的处理更为灵活优雅。
3.取消首页标题显示:据观察,启用此功能的用户不多。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短暂保留此设计,以审视其视觉效果,但最终还是决定取消,直至更换新主题。(请见图片中用横线标注的位置)
4.简化移动端搜索交互:原主题在移动端使用了Ajax即时搜索,但其体验并不完善——仅能搜索标题,无法覆盖内容。考虑到Typecho需自行适配Ajax,我将其简化为更传统、更高效的“输入+回车”搜索模式。
Of course!
原主题基于GPL 2.0许可证发布,该许可证赋予了用户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软件的权利。
同时,我也需要履行GPL的相应义务:我修改后的版本同样须在GPL 2.0许可证下发布,并且必须保留原作者的版权声明。
为了审慎起见,我特意致信原作者,并在两天后收到了他的积极回复:
Sure, go right ahead! All of my themes are released under the GPL license, which means you can port them as long as you also release the port under that license.
——Anders Norén
如果您决定使用这款主题,也请务必遵守GPL 2.0许可证的相关条款。
如您喜欢这款主题,我会倍感欣慰。
2025-08-10 10:33:47
《半生纪》(暂定名)是我目前正在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已在博客上连载。该作品的内容完全基于真实事件,绝无虚构。
截至目前,我在博客上已经发布了《自序》和《第一章》。以下是《半生纪》暂定的写作框架:
章节 | 内容 |
---|---|
自序(已完成) | 总结我的前半生 |
第一部(含第一章,已完成) | 描述我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提出问题:我为何会这样? |
第二部 | 记录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生活史,讲述他们如何塑造了我的父母 |
第三部 | 记录我的成长经历,讲述父母如何塑造了我,描述我与疾病斗争的艰辛历程 |
在我发布《半生纪》的相关内容后,发现Folo上的订阅数开始下降。我猜测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我的一些经历可能让部分无法共情的读者难以接受——他们可能会说“有什么可抑郁/焦虑的,你就是想太多”或者“你这能吃能喝的能有啥事啊?”亦或者“你看看那些得癌症的,你算啥啊?”;
第二,部分读者可能难以接受我是一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抑郁、焦虑和躁狂症患者;
第三,有些人可能无法接受我的病因与父母的影响有关——他们可能会说“你考虑过你爸妈的感受吗?你真有点不孝!”。
《半生纪》的相关内容,除了自序部分的开头经过AI润色外,其余部分均为我亲自创作。至于为何自序开头使用AI润色,主要是因为我希望模仿一些知名作家的自序风格,而由于药物的影响,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受到了影响,因此想看看AI润色的效果。之后,我决定不再使用AI进行文字润色。AI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帮助完成写作,但也可能导致作者产生依赖,从而影响写作热情,并让读者对作者的创作态度产生质疑。
无论如何,我始终坚持我手写我心。
而且,尽量别让自己手敲的文字看起来有AI风。
2025-08-09 11:26:02
本文隶属于正在连载的纪实文学作品《半生纪》(暂定名)。
第一章 我的灵魂没有天亮
凌晨一点四十分。
我醒了过来,因为听见了母亲的咒骂。
那声音仿佛来自很远的地方,又好像就在枕边。我一时分不清,这是梦境的延续,还是记忆的回响。但那熟悉的语言、语气、声调……和潜意识里的一模一样。。
醒来后的世界很安静,痛苦却不是。它没有预兆,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漫了上来,带着一种生理上的抵触感,让我的身体不自觉地绷紧。我蜷起身,把脸埋进枕头里,想把喉咙里的呜咽压下去。
情绪是压不住的。
我拉过被子蒙住头,在黑暗里给自己围成一个很小的空间。在这里,哭声被压得很低,混在呼吸里,断断续续,像什么小动物在巢穴里发出的、细微的悲鸣。
这声音,只有我自己听得见。
眼泪流干后,痛苦依然在。它沉淀下来,变成了某种更安静、更持久的东西,像河床底部的淤泥。我无法继续入眠,闭着眼、睁着眼,最终眼看着窗帘的缝隙从一片漆黑,到透出灰白的光,再到天色渐亮。
十几年了,夜晚对我而言,只是换一种方式的清醒。所以,当真正的清晨来临时,压着我的,始终是同一种疲惫。
天亮了,手机闹钟准时响起。它不是唤醒,更像一个提醒:新的一天开始了。
我从床上坐起来,四肢沉重,每一步都像踩在虚浮的地面上。卫生间的镜子照出一张睡眠不足的脸,眼圈浮肿,眼神里还留着昨夜的潮湿。
但这个人,不能去学校。去学校的,必须是“林老师”。
当我骑车进入校门,看着那些奔向教学楼的学生时,“林老师”这个角色便开始慢慢苏醒。他会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和迎面而来的学生点头致意,甚至能叫得出几个名字。
没有人知道,这位看起来温和的林老师,他的灵魂还停留在凌晨的那个房间里,没有跟着天一起亮起来。
几年前,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兼任辅导员。这个身份在别人眼中或许是责任与光环,但在每一个这样的清晨,它对我而言,只是一份更具体的重量。
今天上午满课,下午还有三个会。这个念头像一颗石子,在我空荡的胃里沉了下去。起床,不只是一连串身体动作,更是一场为了“体面”的挣扎。我必须起来,因为讲台下有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也因为那些随时可能带着困惑来找我的学生。我怕他们看穿,我这个所谓的“引路人”,其实自己也早已在雾中迷失了方向。
为人师表的责任感,没有成为我的铠甲,反而变成了时刻审视自己的目光。
我自费租住的房子在校外,一段不长不短的距离,刚好够我完成每天的“角色准备”。镜子里的我,脸色苍白。我努力牵动嘴角,练习出一种温和的微笑,那种学生们会觉得亲切、值得信赖的表情。我调整语调,在心里默念今天要讲的内容,确保声音听起来平稳、有力。
我在装扮成他们所期望的那个“老师”。
校园是我的舞台,也是我的消耗之地。走在林荫道上,迎面而来的学生礼貌地喊一声“老师好”,我便立刻戴上温和的面具,点头回应。但内心深处,我感到一阵被尊敬的刺痛。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一个用学历和职位包装起来的、内里早已熄灭的人。
最难的,是走上讲台的那一刻。
讲台,不过是高出地面几十厘米的木台,此刻却像一座孤岛,将我与世界隔开。我站在岛上,下面是几十双眼睛。我打开PPT,开始讲课,声音是我自己的,但又好像属于别人。我的意识飘在身体之外,安静地看着这个正在履行职责的人。
直到,有学生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困惑。
那个瞬间,仿佛有什么开关被拨动了。我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那些原本的知识点,此刻变得鲜活、立体,它们在我脑中自行连接、重组。我的声音不再是我自己的,它变得洪亮、急促,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不再只是讲课,我是在表演,在布道。在这一刻,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我就是真理的化身,一个降临人间的神。
讲台,在这四个小时里,是我的高地。
下课铃响,我站在讲台中央,像一个刚刚完成一场演出的歌手,微笑着,感觉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然而,当最后一个学生走出教室,当门被轻轻带上,那片喧嚣和光亮瞬间被抽空。支撑着我的那股东西,悄悄地撤走了。
疲惫感沉甸甸地落了下来。我腿有些发软,几乎是滑坐在讲台旁的椅子上。后背渗出一层薄汗,紧紧地贴在皮肤上,黏腻而冰冷。
我看着黑板上自己刚刚写下的字迹,它们看起来那么陌生,仿佛出自另一个人之手。刚才还清晰有力的言论,此刻在脑中回响,只剩下空洞与失真。
那不是我。那是一个被我的病症所操控的、狂热的傀儡。
下午,是被接连的会议填满的。
第一个会,评奖评优。我低头翻着那些闪光的材料,目光扫过“社会实践”、“竞赛获奖”、“成绩排名”……每一个词都很有分量,却一个也进不了我的脑子。它们像一群没有意义的符号,在我眼前漂浮。
会议按程序进行着。紧接着,是全院的教职工大会。
领导在台上念着关于“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的报告。那些宏大的词汇,像一个个空心的泡沫,在沉闷的空气里飘荡,然后无声地破裂。我坐在角落,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这个以“进步”和“业绩”为驱动的庞大机器,正发出隆隆的噪音,而我只是其中一个无关的零件。
最后的,是辅导员工作例会。
领导表情严肃,布置着近期的重点工作:“各位,近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
每一句话,都像在提醒我的处境。我连自己都无法引导,又有什么资格去引导别人?我是一个病人,却穿着“医生”的外衣,坐在这里,接受去治疗别人的任务。
我只是麻木地听着,感觉自己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
回到空无一人的出租屋,我像一具被抽走了骨架的皮囊。白天所有角色的重量——老师、学者、教职工、辅导员——此刻都化作了实质的疲惫,压得我无法动弹。
夜深人静,白日里被强行压抑的一切,开始弥漫开来。我不再是那个讲台上的老师,我只是一个病人。我渴望实现价值,却又被深刻的自我怀疑捆住了手脚。
躺在黑暗里,我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个被称为“我”的东西,正在慢慢地消散。明天,我还要早起,去把这个消散的自己重新聚拢起来,装扮成一个“老师”,走上那座孤独的岛屿。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一切,是从哪里开始的?
2025-08-05 10:38:57
近日,我开发了一款全新 WordPress 友情链接插件。该插件简洁、美观、易于使用。
可以访问以下链接查看实际展示效果:友情链接展示页
favicon.im
服务抓取网站头像。同时支持手动指定头像链接,或在留空时显示默认头像。1. 下载与安装
可从以下链接下载该插件:点此下载
下载 .zip
压缩包后,在 WordPress 后台的“插件”—>“安装插件”页面上传并启用。
2. 插入短代码 (Shortcode)
在任意页面或文章中插入短代码即可展示友情链接。
如何在编辑器中插入?
计划将此插件移植到 Typecho 平台。
在插件的开发过程中,AI 提供了巨大帮助,特此感谢科技的力量。
经过两天的密集调试,目前插件运行稳定,暂未发现明显 Bug。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或是一同参与改进,让它在保持简洁、美观、易于使用的同时可以变得更好。
2025-08-04 16:10:10
“林海爱折腾”这个站点酝酿很久,在2025年7月31日终于正式上线了。
很多次告诉自己不要再折腾了,可是当出现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还是忍不住要动手。比如,遇到一个样式钟意的主题,就必须动手修改一番,直到它成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又比如,心血来潮利用 AI 制作了一个样式精美的友情链接展示插件;在折腾 VPS 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些值得记录和分享的问题。
我的主博客(lhcy.org)是一个非常棒的平台,记录着我的生活与感悟。但我不希望让这些时效性强、略显硬核的技术类文字冲淡它的主题。因此,我建立了“林海爱折腾”这个全新的博客,专门用来记录我在技术世界里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尝试和每一次“折腾”。
至于技术选型,这个新站最终选择了 Typecho。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的主博客曾因插件生态等原因从 Typecho 迁移到了 WordPress。但时过境迁,如今 Typecho 的许多问题要么可以绕过,要么得到了解决,它依然是我心中轻量、高效的代表。它现在使用的主题源自 Github,在AI的协助下修复了十几个 Bug 并按我的心意调整后,它重获了新生。
也许你会问,我自己也发布过三个 Typecho 主题,为何不直接用呢?不怕笑话,时过境迁,心境变了,我已经不喜欢当初的样式了。当然,如果你喜欢,它们在 PHP 8.x 环境下依然能稳定运行。
“折腾”不止,探索不息。希望“林海爱折腾”这个小站,能成为我记录技术足迹的专属空间,也希望能在这里遇到同样热爱探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