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happy xiao修改

两个孩子的父亲,生活在上海,喜欢阅读和分享。运营可乐周报。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happy xiao的 RSS 预览

我的效率工具,2025

2025-09-24 15:14:09

有人问我,25年还在用的效率工具和软件有哪些,借着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如让我更新一下目前我在用的,与效率相关的工具。

有许多是之前写过的,比如阅读、笔记、待办事项等工具,我会放在文章后半部分,在文章前半部分,我尽量写点之前没有和你说过的,特别是今年开始启用的一些工具。我数了一下,今天一共会更新18个大类,肯定来不及告诉你所有细节,碰到你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通过链接和关键词自己去了解。

专注

关于专注,我推荐两个工具。首先是隔音耳塞,不是降噪耳塞,而是海绵做的隔音耳塞。今年以来,使用隔音耳塞的频率大大增加,午睡时候会用,坐飞机坐火车的时候会用,最重要的,写作的时候用隔音耳塞,可以大大提高我的注意力。以前我也试过佩戴降噪耳塞,播放背景音乐,但事实是,隔音耳塞效果更好。你可以试试3M的,或者我更推荐霍尼韦尔品牌的。

第二个工具,是图书馆。如果你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去完成你的报告或其他任务,找个图书馆,戴上隔音耳塞,告诉自己不要碰手机,立即开始工作。每当我进入这种状态,专注力和效率都是最高的时候。

睡眠

先说说午睡。以前我不相信午睡,现在发现,中午趴一会,哪怕不睡着,安静地趴个20分钟,都能保证一下午的清醒。午睡时,我会戴上隔音耳塞(如果同事在讲话),或者,戴上 AirPods,播放 Endel 里面的睡眠音乐。

至于晚间睡眠,我依旧使用 Apple Watch 和 Autosleep 追踪睡眠质量。昨天我更新了 iPhone 和 Apple Watch 最新的系统,发现新系统下,关于睡眠质量的报告比之前更详细了,但 Autosleep 不可替代的地方是,它会显示你睡着时,和起床时的 HRV,这个数据可以正确反映我的压力状态,好让我及时调整。

如何调整呢?每天早上我都会在 Day One 里面记日记,日记里第一段,我总会用来写下前晚的睡眠质量,如果保持好习惯,如何改掉坏习惯,以此不断提高睡眠质量。

健康

我从今年五月开始,每天吃一粒深海鱼油,补充 EPA 和 DHA。以此来养护心血管,并提高大脑思维速度。吃完一个月后,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我的每分钟平均心率,下降了1-2次。睡眠质量似乎也有所改善。我吃的品牌是京东上排名第一的那个。

第二个新的习惯,是每天喝一杯酸奶,目的是调节肠道菌群。说实话,这个习惯,和吃鱼油,都是播客听来的,我比较认可嘉宾的观点,所以就试试看。我尽量不喝含糖的酸奶(不吃糖也是今年一个健康习惯),最近再喝奥乐齐自家品牌的,一升装的酸奶,每天晚上倒一杯喝。

第三个健康习惯,是午后不喝咖啡,改喝红茶。或者说,一天中,多次喝红茶。这个习惯来自于年初读的《空服力革命》,后来发现,的确很有用,至少开始喝红茶后,胃部不适的情况,少了许多。

第四个工具,是一个叫做 StressBook 的 app。它可以让你在一天中任意时刻,主动或被动测量 HRV 数值,以此告诉你,实时的压力情况。我为什么这么在意精神压力状态呢?压力可以提高效率,但长期处于过压状态,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所以需要实时调节自己。

衣着

衣着跟效率也有关系,你的衣服越舒服,越没有存在感,你才能越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意吗?之前的我,喜欢穿牛仔裤,加皮鞋甚至皮靴,同事常常会夸我穿得精神又好看。可近几年来,我几乎都穿质地更软,更宽松的衣物,外加软底运动鞋。

需要强调的是,我转变了一个观念,不再纠结是否要穿全棉的衣服。实际上,现在的我,更倾向于穿化纤面料的衣物(尼龙或涤质)。随着科技发展,化纤面料变得更薄,更轻,更透气,冬天也更保暖。这些特性,相对棉质衣物来说,都会让我们更加舒适。比如整个夏天里,我换洗的几条长裤,全部是非常轻薄透气的化纤面料制成。有时候我把裤子叠好拿在手里,都会感叹,它们竟然可以做到如此轻薄。穿着这样的衣物,舒适感大大提升,让我更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

数码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快乐的接口

2025-09-10 14:58:00

昨天听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在一期播客的结尾处,主持人问嘉宾(丁昶,45岁),对于处于35岁年纪的主持人,有什么建议。丁昶回答道,赚钱不能是唯一目的,还得学会享受生活,感受快乐。他接着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没有供给上的问题(物质和资讯都很充足),有的大多是需求上的问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举了个例子,我觉得还挺形象:年轻女孩到上海旅游,都会去迪士尼打卡,可如果你从小没有看过迪士尼的电影,没有喜欢的迪士尼角色,哪怕你到了迪士尼游玩,也不能感受到快乐。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值得你喜欢的东西,有许多可以带给你快乐的东西,可是问题出在,现在的人们,往往没有找到快乐的接口。

接下来,我用他的观点,和自己的例子,和你聊聊什么是快乐的接口,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避让的三个理由

2025-09-07 11:13:27

几周前,老婆溜娃回来,和我讲了一件令她恼火的事情。她说,把弟弟送到游乐场让他自己玩之后,她来到围栏外面,找到一个空位,坐下来玩手机。没多久,有个老妇人走过来,说这是她的位子,让我老婆走开。由于旁边空位很多,我老婆不能理解为什么这妇人为什么一定要坐她的位子,再加上妇人态度不好,于是老婆和她争执了好几句,大周末的,弄得心情很差。

听完讲述,我劝她不要往心里去,以后遇到这种事,不用多语,赶紧避让就行了。后来几天,因为一些新闻,我们又想起这件事。我借着新闻事件,和她讨论了避让冲突的更多理由。总结一下的话,有这么三条。

安全第一

我想先说说今天早上看到的这条新闻。

G0MBbUJXIAE47f3.jpg

早上在 X 上刷到好几次这张图片,于是扔到谷歌里搜了一下。原来图片来自最近发生在美国夏洛特市的一件恐怖的事件(胆小就不要去看链接里的视频了)。8月22日,23岁的乌克兰移民 Iryna Zarutska 登上了轻轨列车,坐到了嫌疑人 Decarlos Brown Jr. 的前排座椅上。两人没有任何交流,后者突然拿出匕首多次刺向前者并迅速导致其死亡。嫌疑人带着滴血的匕首,在下一站就被警察逮捕,现在被指控一级谋杀,并接受精神鉴定。

读完新闻(我看了残忍的视频),我立即想到有必要写下这篇博客。我不知道有暴力倾向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吸食毒品迷幻药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有多高,如果是1%的话,上海就有20万这样的人,如果是0.1%的话,也有2万。想象一下,两万个可能随时行凶,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人,在你周围游荡,你遇到他们的几率有多高?你可能觉得不太高,可万一被你碰到了呢?这就是我提出的,遇到无理挑衅,最好主动避让的第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 为了安全。

如果说遇到精神病人、吸毒者是极端情况,几率不高的话。遇到心情不好的人,几率就高多了。让我举例的话,最近还有一个00后连撞骑车男子的新闻,令人震惊。这个下死手故意撞人的00后,没有精神病,没有犯罪史,可就是一怒之下做出令人发指的暴行。这样的人,被你碰到的几率又有多高呢?

我觉得还是很高的。前不久出差去常州,在常州北站打车去客户,坐上车,报出目的地后,由于距离太近,司机便开始怒气冲冲,骂骂咧咧。更可怕的是,他开始故意猛踩油门,急转弯,急刹车。幸好我上车就绑上了安全带,不然头都要装上车顶。遇到这样情绪激动的人,你该怎么办?在车上就和他争吵吗?还是下车后打电话投诉?在我看来,这两样都不是明智之举。对于基层劳动者(包括我自己),大家上班都很辛苦,加上经济不好,难免都有怨气。如果碰巧你成了那个导火索,我看还是不要把炸弹引爆的才好。

同理心

这不是自我安慰,当我们遭遇无礼对待或是(看似)蓄意挑衅时,应该保有同理心。很有可能,对方并不是针对你,很有可能,对方正在遭受不幸。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这是水》的演讲里,对于同理心的描述让我记忆犹新: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打那通电话

2025-08-31 11:08:20

抱歉,最近都在忙工作,更新得慢了。当精力都聚焦在工作上时,让我去写其他话题,其实都是违心的,生搬硬造的。既然都在想工作,不如让我写点工作上的心得(你的用得上的那种)。

打那通电话

今年单位增加了一项福利,员工每周可以选择一天居家办公。一开始,我都选择在周五居家,因为周五在家的话,和周末连起来,好像休息三天一样。可过了没多久,我就放弃了这个计划。原因么,是这样的。

尽管周五相较前几个工作日,事情会少一些,但难免会在下午或接近下班时,蹦出来一两个悬而未决的事情。可能是要我核实的项目情况,可能是要我去约的客户拜访。如果在公司时,我会立即拿起电话,确认信息,完成邀约。可是居家办公时,我会想着,都快下班了,要么周一再打电话好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没有打那通需要打的电话,如果工作还留有尾巴,这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会一直纠缠着我,影响我周末的生活质量。于是,干脆,我周五都选择在公司办公,并且要求自己,下班前一定打完所有该打的电话。

逼自己打完所有该打的电话,就能提升生活品质。我察觉到这件事,还是得益于 Tim Ferriss 在 The 4-Hour Workweek 里的那句名言: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事业

2025-08-21 13:37:24

我记得在播客里,听一个企业家说过他写作的一个原则,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作者有义务告诉读者,他的文章里,哪些是常识,哪些是作者个人的见解。换句话说,作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看法,与客观成立的事实混淆在一起,误导读者。我想提这件事是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们对事业有着错误的理解。

事业不应该等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或创业。

事业应该是在对的阶段,做对的事情。

如果拿我已经经历过的20、30、40岁,这三个阶段来讲的话,人们在这三个阶段,至少有这些事情,比工作或创业更重要,更应该成为你的事业。

20岁的事业

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纪,难免会往前回忆过去的岁月。回忆的过程中,你难免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过去20年,我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工作(或创业,或生活方式)?在我这里,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前十年,我稀里糊涂地入错行,浪费了最宝贵的十年。而我当初选择工作的理由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是因为大学学了这个专业而已。

如果让我重来一遍,如果让我说出20岁最重要的事业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找到让自己充满热情的工作和生活。

前几天,我读到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出处):

不要成为一份“职业(career)”。大多数梦想和直觉的敌人,以及人类有史以来发明过的最危险、最扼杀创新的概念之一,就是“职业”。“职业”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工作生涯的训练和实践中的各个阶段的概念。这里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观念——你的工作与你生活的其余部分是不同且分离的。如果你对你的生活和你的工作充满热情,那就不可能是这样的。它们或多或少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工作,应该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只有当你你喜欢你做的事情,你才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而在20岁的年纪,是有足够试错时间的。如果重来,我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更多城市,尝试更多工作,遇到更多的人。哪怕命中注定要打工,花几年时间来想想什么工作更适合自己,更让自己充满激情,是完全值得的。

20岁的事业,不是匆忙开启一份职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30岁的事业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极简德州

2025-08-17 09:35:45

我坚信,下注(bet)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为了让家里两个孩子从小就在这件事上积累经验,我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自己做决策,同时,我也一直在筹划着,和他们一起玩德州扑克,让他们真刀真枪地练习如何下注。

但你知道,德州扑克的规则,相对于孩童来讲,还是过于复杂(我自己也没有100%熟练掌握),打扑克这件事,一直以来,都还停留着在淘宝搜搜筹码和桌垫的进度上。

昨天碰巧翻到一篇文章,叫做《如何教你的孩子打扑克,以简单的方式》,作者介绍了一种只用一张牌来比大小的简易版德州扑克,读玩之后,我立即叫来弟弟和 JR,告诉他们规则,用五子棋里的棋子当筹码,开始玩起来。我们从下午4点开始玩,两个孩子都很投入,一直玩到晚饭。晚饭后弟弟还吵着要继续和我玩,连 iPad 都不想看了。

不得不说,德州扑克有着上瘾的魅力。它的规则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许多技巧,而这些技巧,其实就是我们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其他方面,帮助我们做出更好抉择的道理。哪怕只是打了一下午,哪怕只是和孩子打了简易版的德州,我自己也有不少体会。让我先讲讲规则,然后再说说玩德州,可以如何帮助我们学会下注。

极简德州

你只需要一副扑克牌,两个人,一些可以当作筹码的硬币或是其他物品,就可以玩这个游戏。我先引用文章的规则,再稍作补充。

每个人先下一个筹码作为底注,然后各发一张牌(盖着的)。你看自己的牌。只有一轮下注,从桌上依次进行:

  • 如果还没人下注,你可以选择下注,或者过牌(什么也不做);
  • 如果在你之前有人下注,你可以选择跟注(匹配下注额)、加注,或者弃牌。

当所有人都已经跟注到最后一次下注额,或者弃牌后,剩下的玩家同时亮牌。牌面最大的赢:A 最大,然后是 K,依次往下直到 2。

如果你知道德州的规则,立即可以知道该怎么玩。如果不太清楚的话,按照以上规则也可以知道个大概,其实就是用一张牌来比大小。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你比较熟悉规则,就当发牌手,先发你左手边的玩家,然后顺时针依次发牌。然后,你左手边的玩家第一个下注,他可以选择下注(加筹码)或者过牌(不加)。接下来顺时针每个玩家都如此选择是否下注或者跟注(匹配上家加入的筹码)之后,你是最后一个做出选择的人。如果你选择跟住或过牌,这局就结束,大家摊牌比大小,如果你选择加注,那么大家依次再来一轮,直到没有人加注为止。

为了让孩子(或我自己)不那么早的输光筹码,我追加了这些规则,供你参考。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