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15:04:43
上周,我参加了一场公司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关于项目管理的培训。其中有个关于沟通的章节,老师设置了一个情景演练,让我们派出三个代表,分别扮演一间公司的项目经理,一位因为家事需要请假的技术骨干,以及这间公司的客户的老总。
情景是这样的,公司要在三天内交付一台设备给客户,客户将在拿到设备的第二天,迎接市长的参观并现场演示。可这个节骨眼上,公司技术骨干的老婆突然临产,需要立即请假回家,可目前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在三天内调试好设备,如果他离开,就无法按时交付。这时,作为项目经理,需要和客户以及技术骨干沟通,以解决这个困境。
扮演项目经理的,是一位有经验的销售同事,当她扮演项目经理,给客户老总打电话时,口气委婉,有礼貌,有耐心,讲完了前因后果之后,想和客户老总商量解决方案,比如询问是否可以延期,或者,问对方有没有其他办法。扮演老总的同事也很给力,架子摆的十足,果断拒绝之后,严厉要求对方按时交付,并立即挂断了电话。
从沟通结果来看,是失败的,并且在我看来,这位项目经理,并没有准备充分。尽管出于职业素养,她能从容不迫地讲述问题,可她对于这通电话的目的,似乎没有想好。对于对方可能出现的答复,也没有心理准备。整段对话听下来,是冗长的,没有效率的。
当时在现场的其他同事,可能和我一样,都在思考,如果是我上场,应该怎么打这通电话?顺着这个问题,我回想起之前读过的一则小故事,以及故事里提到的,和上级(或重要人物)沟通时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据说出自于美国前总统威尔逊,让我们一起读一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10-14 15:17:12
工作二十多年,直到最近,我才想清楚,工作对于我来说,到底是什么,以及,我应该如何工作,如何看待工作,如何处理工作以外的生活。我把这些想法打包起来,称之为“我的工作哲学”,与你知晓。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基于我的哲学,你无须认同,更无须借鉴,若发现有用之处,作为参考即可。此外,这些哲学的背后,其实都是基于同一条主线,同一个原则,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我将在末尾揭晓。
如果我问你,为什么要上班?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为了一份薪水,我也一样。那么,正常来讲,工作既然是为了薪水,那么平时工作,就应该想着如何拿到更多的薪水,抱着这个目的去工作,对吧。既然确立了这个目标,那么工作时的行为准则,很自然的,就变成了如何取得更好业绩、如何表现自己能力、如何取得上级欢心,等等。
可是,我不这么想。我工作时的行为准则,简单来说,是为公司利益着想,做好本职工作。具体来说,我是干销售的,我处理每一件事情,都基于我销售的身份来考量,争取更多订单,为公司赚取更多利益。
咋一看,这种思维方式有些傻傻的,的确,职场上没人会教你这么做,其他”正常“的”上进“的同事,也都灵活圆滑,整天想着怎么做最少的事情,邀最大的功,升更高的职位。可是,在我看来,做本分的事情,以自己角色的职责行事,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你从办公室政治里跳脱出来。做好本分的事,意味着你不用站队,不用拍马,不用在意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第二,处理问题时,你不用两难,不用考虑额外因素,减少了决策成本,并且,只要以公司利益出发,无论结果如何,你的处理方式,都无可厚非。
这样的行为准则,如果说还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好处的话,你给自己减少了戏剧性,别人看你,也觉得清清爽爽的,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
说完了日常行为准则,再往上一点来讲,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在职场上的位置。你想做什么工作?争取什么职位?承担多少责任?
职位越高,薪水越多,对应地,你也会承担更多责任(压力),做更多的活,这几个要素,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正相关的,所以,你不能把它们分割来看,不能说,我只想坐在单人办公室里,享受那个抬头,拿双倍的薪水。你优先需要考虑的,反而应该是,为了这个目标,你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 Mark Manson 所说的,”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10-12 15:28:05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10-08 15:14:28
放假前,公司组织了一场团建活动。策划公司把员工随机分成了12个小组,每组7个成员,每个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完成若干任务,最后通过评分决出优胜者。其中最后一个任务是,每个小组要用积木拼出一个主题城市,然后派一名成员讲解这个城市。
在我看来,讲解员这是这场团建活动里,最有挑战的一个角色。通过观察12个小组的12个讲解员,我发现在关键时刻,人们对于如何迎接挑战,是否承担责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觉得可以把这些态度分为三种,并且我认为,第三种是最好的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退缩。每个小组有7个人,其中6.5个人都不想拿起话筒,对着全公司的人做一场即兴演讲。所以分配任务时,每个人都会摆摆手,说自己不行,然后互相推举,让其他人来担当这个角色。说实话,每当看到这种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早早打起退堂鼓,甚至躲得远远的人,我就心生鄙夷。原因么,不是因为我自己多么有担当,恰恰相反,这种表现正是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我就是这样的人,而我希望自己尽量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不想过多引申,但你一定可以理解,在一件事上表现得退缩避让,害怕风险的人,在其他事情上,也会有一样的反应。这样的态度,会让我们错失机会,越来越没有自信,甚至过上暗淡的人生。
第二种态度,是担起责任。12个演讲者里,有一大半都是敢于担起责任的人。而这部分人里,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9-24 15:14:09
有人问我,25年还在用的效率工具和软件有哪些,借着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如让我更新一下目前我在用的,与效率相关的工具。
有许多是之前写过的,比如阅读、笔记、待办事项等工具,我会放在文章后半部分,在文章前半部分,我尽量写点之前没有和你说过的,特别是今年开始启用的一些工具。我数了一下,今天一共会更新18个大类,肯定来不及告诉你所有细节,碰到你感兴趣的地方,可以通过链接和关键词自己去了解。
关于专注,我推荐两个工具。首先是隔音耳塞,不是降噪耳塞,而是海绵做的隔音耳塞。今年以来,使用隔音耳塞的频率大大增加,午睡时候会用,坐飞机坐火车的时候会用,最重要的,写作的时候用隔音耳塞,可以大大提高我的注意力。以前我也试过佩戴降噪耳塞,播放背景音乐,但事实是,隔音耳塞效果更好。你可以试试3M的,或者我更推荐霍尼韦尔品牌的。
第二个工具,是图书馆。如果你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去完成你的报告或其他任务,找个图书馆,戴上隔音耳塞,告诉自己不要碰手机,立即开始工作。每当我进入这种状态,专注力和效率都是最高的时候。
先说说午睡。以前我不相信午睡,现在发现,中午趴一会,哪怕不睡着,安静地趴个20分钟,都能保证一下午的清醒。午睡时,我会戴上隔音耳塞(如果同事在讲话),或者,戴上 AirPods,播放 Endel 里面的睡眠音乐。
至于晚间睡眠,我依旧使用 Apple Watch 和 Autosleep 追踪睡眠质量。昨天我更新了 iPhone 和 Apple Watch 最新的系统,发现新系统下,关于睡眠质量的报告比之前更详细了,但 Autosleep 不可替代的地方是,它会显示你睡着时,和起床时的 HRV,这个数据可以正确反映我的压力状态,好让我及时调整。
如何调整呢?每天早上我都会在 Day One 里面记日记,日记里第一段,我总会用来写下前晚的睡眠质量,如果保持好习惯,如何改掉坏习惯,以此不断提高睡眠质量。
我从今年五月开始,每天吃一粒深海鱼油,补充 EPA 和 DHA。以此来养护心血管,并提高大脑思维速度。吃完一个月后,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我的每分钟平均心率,下降了1-2次。睡眠质量似乎也有所改善。我吃的品牌是京东上排名第一的那个。
第二个新的习惯,是每天喝一杯酸奶,目的是调节肠道菌群。说实话,这个习惯,和吃鱼油,都是播客听来的,我比较认可嘉宾的观点,所以就试试看。我尽量不喝含糖的酸奶(不吃糖也是今年一个健康习惯),最近再喝奥乐齐自家品牌的,一升装的酸奶,每天晚上倒一杯喝。
第三个健康习惯,是午后不喝咖啡,改喝红茶。或者说,一天中,多次喝红茶。这个习惯来自于年初读的《空服力革命》,后来发现,的确很有用,至少开始喝红茶后,胃部不适的情况,少了许多。
第四个工具,是一个叫做 StressBook 的 app。它可以让你在一天中任意时刻,主动或被动测量 HRV 数值,以此告诉你,实时的压力情况。我为什么这么在意精神压力状态呢?压力可以提高效率,但长期处于过压状态,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所以需要实时调节自己。
衣着跟效率也有关系,你的衣服越舒服,越没有存在感,你才能越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意吗?之前的我,喜欢穿牛仔裤,加皮鞋甚至皮靴,同事常常会夸我穿得精神又好看。可近几年来,我几乎都穿质地更软,更宽松的衣物,外加软底运动鞋。
需要强调的是,我转变了一个观念,不再纠结是否要穿全棉的衣服。实际上,现在的我,更倾向于穿化纤面料的衣物(尼龙或涤质)。随着科技发展,化纤面料变得更薄,更轻,更透气,冬天也更保暖。这些特性,相对棉质衣物来说,都会让我们更加舒适。比如整个夏天里,我换洗的几条长裤,全部是非常轻薄透气的化纤面料制成。有时候我把裤子叠好拿在手里,都会感叹,它们竟然可以做到如此轻薄。穿着这样的衣物,舒适感大大提升,让我更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9-10 14:58:00
昨天听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在一期播客的结尾处,主持人问嘉宾(丁昶,45岁),对于处于35岁年纪的主持人,有什么建议。丁昶回答道,赚钱不能是唯一目的,还得学会享受生活,感受快乐。他接着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没有供给上的问题(物质和资讯都很充足),有的大多是需求上的问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举了个例子,我觉得还挺形象:年轻女孩到上海旅游,都会去迪士尼打卡,可如果你从小没有看过迪士尼的电影,没有喜欢的迪士尼角色,哪怕你到了迪士尼游玩,也不能感受到快乐。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值得你喜欢的东西,有许多可以带给你快乐的东西,可是问题出在,现在的人们,往往没有找到快乐的接口。
接下来,我用他的观点,和自己的例子,和你聊聊什么是快乐的接口,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