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happy xiao修改

两个孩子的父亲,生活在上海,喜欢阅读和分享。运营可乐周报。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happy xiao的 RSS 预览

事业

2025-08-21 13:37:24

我记得在播客里,听一个企业家说过他写作的一个原则,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作者有义务告诉读者,他的文章里,哪些是常识,哪些是作者个人的见解。换句话说,作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看法,与客观成立的事实混淆在一起,误导读者。我想提这件事是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人们对事业有着错误的理解。

事业不应该等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或创业。

事业应该是在对的阶段,做对的事情。

如果拿我已经经历过的20、30、40岁,这三个阶段来讲的话,人们在这三个阶段,至少有这些事情,比工作或创业更重要,更应该成为你的事业。

20岁的事业

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纪,难免会往前回忆过去的岁月。回忆的过程中,你难免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过去20年,我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工作(或创业,或生活方式)?在我这里,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前十年,我稀里糊涂地入错行,浪费了最宝贵的十年。而我当初选择工作的理由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是因为大学学了这个专业而已。

如果让我重来一遍,如果让我说出20岁最重要的事业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找到让自己充满热情的工作和生活。

前几天,我读到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出处):

不要成为一份“职业(career)”。大多数梦想和直觉的敌人,以及人类有史以来发明过的最危险、最扼杀创新的概念之一,就是“职业”。“职业”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工作生涯的训练和实践中的各个阶段的概念。这里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观念——你的工作与你生活的其余部分是不同且分离的。如果你对你的生活和你的工作充满热情,那就不可能是这样的。它们或多或少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工作,应该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只有当你你喜欢你做的事情,你才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而在20岁的年纪,是有足够试错时间的。如果重来,我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更多城市,尝试更多工作,遇到更多的人。哪怕命中注定要打工,花几年时间来想想什么工作更适合自己,更让自己充满激情,是完全值得的。

20岁的事业,不是匆忙开启一份职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30岁的事业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极简德州

2025-08-17 09:35:45

我坚信,下注(bet)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为了让家里两个孩子从小就在这件事上积累经验,我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自己做决策,同时,我也一直在筹划着,和他们一起玩德州扑克,让他们真刀真枪地练习如何下注。

但你知道,德州扑克的规则,相对于孩童来讲,还是过于复杂(我自己也没有100%熟练掌握),打扑克这件事,一直以来,都还停留着在淘宝搜搜筹码和桌垫的进度上。

昨天碰巧翻到一篇文章,叫做《如何教你的孩子打扑克,以简单的方式》,作者介绍了一种只用一张牌来比大小的简易版德州扑克,读玩之后,我立即叫来弟弟和 JR,告诉他们规则,用五子棋里的棋子当筹码,开始玩起来。我们从下午4点开始玩,两个孩子都很投入,一直玩到晚饭。晚饭后弟弟还吵着要继续和我玩,连 iPad 都不想看了。

不得不说,德州扑克有着上瘾的魅力。它的规则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许多技巧,而这些技巧,其实就是我们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其他方面,帮助我们做出更好抉择的道理。哪怕只是打了一下午,哪怕只是和孩子打了简易版的德州,我自己也有不少体会。让我先讲讲规则,然后再说说玩德州,可以如何帮助我们学会下注。

极简德州

你只需要一副扑克牌,两个人,一些可以当作筹码的硬币或是其他物品,就可以玩这个游戏。我先引用文章的规则,再稍作补充。

每个人先下一个筹码作为底注,然后各发一张牌(盖着的)。你看自己的牌。只有一轮下注,从桌上依次进行:

  • 如果还没人下注,你可以选择下注,或者过牌(什么也不做);
  • 如果在你之前有人下注,你可以选择跟注(匹配下注额)、加注,或者弃牌。

当所有人都已经跟注到最后一次下注额,或者弃牌后,剩下的玩家同时亮牌。牌面最大的赢:A 最大,然后是 K,依次往下直到 2。

如果你知道德州的规则,立即可以知道该怎么玩。如果不太清楚的话,按照以上规则也可以知道个大概,其实就是用一张牌来比大小。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你比较熟悉规则,就当发牌手,先发你左手边的玩家,然后顺时针依次发牌。然后,你左手边的玩家第一个下注,他可以选择下注(加筹码)或者过牌(不加)。接下来顺时针每个玩家都如此选择是否下注或者跟注(匹配上家加入的筹码)之后,你是最后一个做出选择的人。如果你选择跟住或过牌,这局就结束,大家摊牌比大小,如果你选择加注,那么大家依次再来一轮,直到没有人加注为止。

为了让孩子(或我自己)不那么早的输光筹码,我追加了这些规则,供你参考。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三个对我帮助最大的博客

2025-08-10 08:39:30

分享三个对我帮助最大的博客。

每日父亲

前几日,晚上九点多,我和弟弟(小儿的小名,五岁)坐在床上玩。我正在认真听他讲他原创的,我的世界(游戏)的故事。在这之前的几个小时里,我和他出门散步,回家一起做游戏,投篮,给他洗澡,刷牙,换衣服,喂水……弟弟出生之后,我几乎每天晚上如此陪伴着他。坐在床上的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过去几年,我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吧,而且,我还越来越享受这样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倒退几年,在 JR 小的时候(大儿的小名),我对 JR 的陪伴是要少许多,也疏忽许多的。于是,我问自己,是什么造成了我在做父亲这件事上的改变呢?客观原因有许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一条),我想,就是我一直在读的 Daily Dad(每日父亲)这份博客。

Daily Dad 是一份每日更新的,由畅销书作者 Ryan Holiday 和他的团队打理的,关于做父亲这件事的博客。在每一篇博客里,作者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大多来自名人传记,有正面也有反面的),讲述一个做父亲道理。博客几乎是每日更新,在前期,我又几乎仔细读完每篇文章,甚至将重要的内容,摘抄到一个叫做“育儿的智慧“的笔记里,如此下来,在阅读这份博客的一年多后(2021年左右),我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关于这一点,相信你从我之前的文章中听我提起多次,在晚上的时间里,我只做一件事,就是陪伴家人和孩子。

如果让我随即总结一下,我从这份博客里学到的三件事,我想说,做好父亲,你需要:一,大量时间的陪伴。二,无条件地接受孩子。三,眼前的一切很快就将消失,珍惜每一个片刻。

写作与人生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写作的本质

2025-07-30 14:59:41

过去三个月,我都在睡前读同一本书。我读得很慢,到昨天为止,也才读了60%。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与其他写作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包含太多我从未听说过、想到过、实践过的写作方法。以至于我需要不断停下来,慢慢思考作者的意思,并且,每次我都会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

这本书里的好点子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曾觉得,需要录好几期播客才能讲完。但昨天晚上,我读到这个段落之后,实在忍不住,想要先与你分享。因为,这个点子改变了我对写作,或者具体说,写博客这件事的看法。

不要屈服于你在学校写作时形成的记忆,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独特的声音

2025-07-28 13:21:32

现在,在那张摆满了各种耳机的桌子上,有 Audeze 的耳机、HiFiMAN 的耳机,还有索尼的高端耳机。从精致度、纯净度和通透性来说,它们的声音确实更好,但它们却没有 SR80 那种“现场跃动感”(live jump factor),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 美国演员,作家 Steve Guttenberg

如果你研究过耳机,一定听说过歌德这个美国品牌。SR80 是歌德在1991年发布的第一款耳机,售价100美金,至今仍在销售,并且好评如潮。SR80,或是歌德的其他型号,都有着歌德独一无二的声音特点,爱好者称之为“歌德声”。这种声音如此鲜活跳跃,就像 Steve Guttenberg 说的,哪怕与比它贵十倍以上的耳机相比,SR80 都更能让你感到震撼。

我也有一副 SR80,实际上,从今年四月底买入第一幅歌德耳机开始,我已经拥有四副不同价位的歌德耳机:SR80、M2x、PS500e、RS1e。不是说所有人听过歌德耳机后,都会像我这样着迷,但据我观察,只要是喜欢歌德的粉丝,就会像着魔一样,不断购入和对比不同型号、不同版本的歌德耳机。我加入了一个200人的歌德粉丝群,群友们几乎24小时不间断地聊着歌德耳机。并且据我所知,除了歌德,别的耳机品牌都没有这样自发组织的粉丝群。

夸了半天歌德的好,你一定想不到,这个品牌的耳机,至今仍旧是在布鲁克林地下室里,由少数族裔工人们,用几十年不变的的机器和工艺,纯手工制作出来。这种制造环境和声音的鲜明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一直好奇,歌德究竟有什么独家秘籍。

昨天,在 YouTube 上看了一段 Steve Guttenberg 参观歌德工厂的视频。结尾处,歌德的第二代掌门人 John Grado 说了一段掏心窝的话。其中有一段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我想,这就是歌德能创造出独特声音的答案: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暑假与人生

2025-07-25 14:15:24

我发现,家长们怎么看待孩子的暑假,其实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

如果把所有家长,按照看待暑假的方式分为三类的话,可能第一类家长占总体的80%,第二类占19%,最后一类,只有不到1%。

盲目竞争

JR 下半年升初三,今年七八月,是中考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的家长,都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希望利用好暑假时间,把成绩往前提一提。前一个月,JR 还能在晚上和周末,约到同学一起出门,打球、骑车、逛街。可是前天晚上,JR 告诉我们,他已经约不到可以晚上出门玩的小伙伴了。他的同学要么补课到晚上九点,要么被家长下了禁足令,不许晚上出门。连周末上线打游戏的人,也一个都看不到了。

这就是第一类家长看待暑假的方式。她们不关心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她们眼里只有竞争。所以她们把孩子关在家里,逼孩子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别人考得更好,才能上一个好高中,进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

不需要我过多介绍,你就能了解这类家长的画像,因为我们周围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类。她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别人读书,我就读书,别人工作,我就工作。如果想考得更好,我就更努力一些,如果想赚得更多,我就再努力一些。

她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也没有问过孩子,到底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追求意义

我承认,每到暑假,我也很焦虑,只不过,我焦虑的点不太一样。如果说其他家长纠结的是成绩,我纠结的,是意义。

最近几天,只要和 JR 一起散步,我都会给他一些关于暑期的建议,搞得他亚力山大。比如,我会问他:要不要买台电脑学编程?要不要开一个博客写你喜欢的自行车?要不要教你摄影?要不要拍些视频更新你的 b 站频道?要不要办个健身卡去锻炼?要不要每天练习运球和投篮?

和第一类家长一样,我最无法接受的,是孩子在家躺着看一天的电视,或者一直玩手机。只不过,她们希望孩子读书、学习,而我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利用好这段时光。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还是投入一种爱好,我希望他的暑假生活,能更“充实”一些, 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自己的未来找到方向,最好还能打下一些基础。

读到这里,我想你也发现了,像我这样的家长,尽管属于少数,但也没有高明多少。如果说第一类家长,是与别人竞争,而我这种,可以称为与自己竞争。尽管聚焦的点不一样,其实我们都是看不透,想不通,放不下的同一种人。

前两种家长,都有她们各自认为的,正确的暑假,或者说,有意义的暑假。可是,这世上哪有什么事是“正确的”,哪有什么事情,真的“有意义”呢?

所以说,第三类家长,也许才是我们该成为的样子。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