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happy xiao修改

两个孩子的父亲,生活在上海,喜欢阅读和分享。运营可乐周报。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happy xiao的 RSS 预览

进化的犀利

2025-07-13 16:36:02

People and Blogs 是一份推荐个人博客的周刊。每周发送一次的邮件里,博客作者通过回答一系列固定的问题,推荐自己的博客。我读过至今为止的所有98期邮件,也就是说,我已经试着去了解98个博客,但最后让我决定订阅的博客,可能只有一两个,并且,哪怕就是这一两个博客,我也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说过什么。

我知道,绝大部分人写博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浏览量,至少口头上不会承认。可万一,这些写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博客作者中,有一些人一直渴望能有更多读者,但却始终藉藉无名呢?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犀利

Derek Sivers 有一篇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在文章里,他举了一个例子: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极度敏感者的痛与光

2025-07-06 15:27:49

前不久,我在 How to Know a Person 这本书里听到了一段关于高度共情者(或者说极度敏感者)的描述,把我这样的人剖析得淋漓尽致。

当时做了记号,本打算有空时当作摘抄,发条微博了事。今天整理笔记的时候,想了想,与其发一段没头没尾的话,让人一头雾水,不如稍加补充,讲讲我对敏感这件事的看法。

先让我贴上这段原文吧(书中第十一章节),打动我的,是这段话里引用的部分。

高度共情者对任何情境中的细微之处都异常敏锐——气味、味道、情绪的颤动。小说家赛珍珠(Pearl Buck)曾指出,艺术家通常是对情感输入极其敏感的人:

“任何领域中真正有创造力的头脑,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生来异常、甚至不近人情地敏感的人。对他们来说,一个轻触就是一记重击,一个声音就是一阵噪音,一个不幸就是一场悲剧,一个快乐就是极乐,一位朋友就是情人,一个情人就是神,而失败就是死亡。将这种残酷脆弱的存在与一种压倒性的创作冲动结合起来——不停地创造、创造、再创造……在某种奇异而未知的内在驱使下,除非在创作,他根本算不上真正地活着。”

我得承认,这听起来既令人疲惫,又颇具启发性。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一位高度共情者。她感受一切。她常常需要从人群中抽离几天,只为休息和恢复。但她也是我所认识的最有实际关怀能力的人之一。她能感知房间中微妙的情绪波动,准确找出那个感到难过和被忽略的人。她以一种令人动容、近乎美丽的方式与那个人产生共鸣。她让人有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

敏感者的痛

如果你不是一个敏感的人,请再次读一读上面的粗体部分。如果说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的话,我想敏感者的劣势所带来的牺牲和痛苦,是远远大于这种个性所能带来的优势的。换句话说,如果我可以选的话,我希望我是一个钝感的人。

敏感的人有多么难受呢,就拿我最近的遭遇来举例吧,上周五尽管在家办公,却出奇的忙。事情多就算了,还有不少让我多想的事情。比如从未联系过的其他部门的同事来询问事宜,客户的交期无法满足,重要的项目无法取得进展,等等。如果只有一两件事,我还能在5点过后,在大脑里关机了事,可一旦未能妥善处理的工作过多,我就会一直不断地去纠结这些事情,甚至晚上做梦,都要梦到工作。尽管我知道所有的事情和困难,在时间面前都会迎刃而解(或不了了之),尽管我知道多想没有任何帮助,尽管我尝试过或正在尝试各种阻止我多想的办法,但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解救我这敏感的脑袋。

同样一份算得上辛苦的工作,对于钝感力的人来说,可能只是身体上的累,可对于敏感的人来说,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那么你会说,是不是不工作,尽量独处,敏感者就会活得轻松一点呢?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呆着,会稍微好过一点,可时间一长,敏感者又会无中生有地胡思乱想。也许,独处逼疯的敏感者,比工作逼疯的敏感者,要多得多。

敏感者的光

敏感者的优势,来自于他的劣势。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闲鱼交易心得

2025-07-01 17:47:31

最近两个月,我在闲鱼发布了许多闲置物品,也卖出了其中一大部分。经过数十笔成功的交易,我发现了一些门道,或者说心得。周末的时候,我在播客里聊了这个话题,今天,也想写下来,落成文字让你知道。

什么都可以卖

在我近二十年的二手交易历史里,我卖出过衣服鞋子、桌子沙发、电脑手机、相机镜头,等等不计其数的物品,如果一个东西,对你有价值,那么很有可能,它对别人也会有价值。所以,尽管把不用的东西拍照,发布到咸鱼,不要担心有没有人买。

最近我卖出的物品里,有两件比较典型。第一个,是一台十几年前攒的台式电脑。我把显卡、机箱、主板 cpu 内存等等,全部拆开来拍照上传。没想到,这些早已过时的老古董,在不到两周里,分别售出。机箱卖了100多,显卡卖了600多,cpu 主板和内存打包卖了100多。要知道最近两年里,我动过好几次念头,想干脆直接把它当垃圾扔掉。

另一个,是在冰箱里存放了15年的胶卷。15年前,JR 出生,我搁置了摄影这个爱好,当时托人从日本美国购买的一大批胶卷,没舍得扔,一直保存至今。最近才终于下定决心,挂上闲鱼。同样让我吃惊的是,由于胶卷涨价,以及我的存货里有一些早已停产的稀有品种,这批胶卷反倒让我小赚了一笔。我太太有点不敢相信,还说幸好没有偷偷给我扔掉。

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没有卖不掉的二手物品,只有卖不掉的价格。如果想成交,只要一直降价,总能有人愿意收购。

拿我刚刚说的那台旧电脑举例,其中的 CPU、主板、和内存,这三样我是打包卖出的。三件东西当年总共花了2000多买入,最后售出价格是100元包邮。你会觉得亏了吗?我觉得不亏,因为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换回100元,要么直接扔掉。这三样东西,按闲鱼的行情,我或许可以标价200以上,但是,你有标价的权利,别人有不买的权利。如果想要快速成交,慢慢往下降,总归会有人买走。

对于最近的二手行情,我发现二手物品普遍比新品有较大的折扣,原因么,我觉得与最近经济下行,人们的购物欲望不高有关。这样的行情,对于买家来说,是利好,对于卖家来说,想要有成交量,就不能太矜持。

你需要一个故事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谁是最优秀的人

2025-06-29 15:24:58

前两天在 Linux.do 论坛刷到一个帖子,叫做:说说你见过的聪明人吧。只是看标题,我就能猜到人们会回复什么样的内容。果然,有人说,自己就是那个聪明人,因为毫不费力就考上了好大学,又毫不费力进了大厂工作。有人说,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是聪明人。有人说,让别人都觉得他傻,不对他设防的人是聪明人。

如果让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觉得什么样的人是聪明人?

我也回复了这个帖子,在我告诉你我的答案之前,我想引用一本叫做 The Active Mind: Adventures in Awareness 的书里,对于同样问题的回答。

在“谁是最优秀的人(Who are the best people)”这篇短文里,作者 A. R Orage 写到:

人类价值的真正衡量标准,简而言之,是思考或行动的意识程度,而非思考或行动本身的数量和质量。这种意识指的是我们知道为什么、如何,以及什么才是人应该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正确方式。

这一标准适用于每一个人,原因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没有太多思想、艺术或事务方面的才能的情况下,努力变得更加意识到自己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最优秀的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换句话说, Orage 认为,只要你足够意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哪怕你没有其他才能,也可以是优秀的人。最优秀的人,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也许你会说,了解自己还不简单吗?如果你觉得已经足够了解自己的话,不妨和我一起,回答一下 Orage 在另一篇短文(Do as one likes)里提出的问题: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两种阅读

2025-06-24 14:26:32

人们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书,对不对?有时我看到她们推荐的书,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我要浪费时间去读这样的书?

我从未给那些我不会去读的书下一个定义,直到有一天,我从一本叫做 How to Read a Book 的书里,找到了答案。书的序言里,有个章节叫做“阅读的目标”,把我们的阅读分为了两类。

为了信息而阅读

什么是为了信息而阅读?书里是这么说的:

我们必须考虑阅读的两个目标,因为什么可以以一种方式阅读,什么必须以另一种方式阅读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在我们能够保持这两个阅读目标不同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阅读"这个词。
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说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任何其他东西时的意义,根据我们的技能和才能,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立即完全可理解的。这些东西可能增加我们的信息储备,但它们不能改善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的理解在开始之前就等于它们。否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迷惑的冲击,这种冲击来自于超出我们的深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既警觉又诚实的话。

上面的黑体是我加的,这句话也概括出了什么是第一种阅读:根据你的才能,读完能立即理解的,可以增加信息储备,但不能扩充理解的阅读。

第一种的阅读对象,在我看来,包括所有新闻、小说、历史、和社会科学。我曾在推特上读到过一条推文,作者属于那种博学多才的大 V,他在推文里说,以后要给孩子读这些书,然后列出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我对这条推文印象深刻,因为我并不觉得,让孩子花一两年的课余时间,去读这些历史书,是最优选择。也许孩子读完,会像这位大 V 一样变得能言善道,侃侃而谈,可我并不认为这些书,能在解决孩子的困惑,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此外,由于现在有了 ai,我还想给第一种阅读增加一种定义。如果一本书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与 ai 对话获得,那么读这样的书,也属于增加信息型(所以不值得去读)。

为了理解而阅读

第二种阅读,会增进我们的理解,甚至触发我们的改变。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听不到的改进

2025-06-16 14:26:48

当你知道自己正在做对的事情,但却一直看不到成效,你该怎么办?

昨天在一则技术演讲的末尾听到了一段了不起的话,由于是 Hi-fi 类的产品,本想简单抄录下来,发到火米博客上。可整理思路之后,我发现这段话之所以让我激动,其实它包含着比产品设计更深刻的道理,不如让我稍加阐述,发布在这里。

演讲者 Rob Watts 是音响 Hifi 领域知名的技术泰斗,也是英国品牌 Chord 旗下 Mojo,Hugo 等系列 DAC 产品(数字转模拟)的电路设计师。演讲的前半部分,Rob 展现出的,在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极致追求,已经让我这个门外汉感到着迷。末尾,在回答一个现场提问时,似乎是无意间的真情流露,他说出了这段令我意外,却又可以理解的,关于提升产品品质的思路。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