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4:59:41
过去三个月,我都在睡前读同一本书。我读得很慢,到昨天为止,也才读了60%。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与其他写作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包含太多我从未听说过、想到过、实践过的写作方法。以至于我需要不断停下来,慢慢思考作者的意思,并且,每次我都会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
这本书里的好点子如此之多,以至于我曾觉得,需要录好几期播客才能讲完。但昨天晚上,我读到这个段落之后,实在忍不住,想要先与你分享。因为,这个点子改变了我对写作,或者具体说,写博客这件事的看法。
不要屈服于你在学校写作时形成的记忆,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28 13:21:32
现在,在那张摆满了各种耳机的桌子上,有 Audeze 的耳机、HiFiMAN 的耳机,还有索尼的高端耳机。从精致度、纯净度和通透性来说,它们的声音确实更好,但它们却没有 SR80 那种“现场跃动感”(live jump factor),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 美国演员,作家 Steve Guttenberg
如果你研究过耳机,一定听说过歌德这个美国品牌。SR80 是歌德在1991年发布的第一款耳机,售价100美金,至今仍在销售,并且好评如潮。SR80,或是歌德的其他型号,都有着歌德独一无二的声音特点,爱好者称之为“歌德声”。这种声音如此鲜活跳跃,就像 Steve Guttenberg 说的,哪怕与比它贵十倍以上的耳机相比,SR80 都更能让你感到震撼。
我也有一副 SR80,实际上,从今年四月底买入第一幅歌德耳机开始,我已经拥有四副不同价位的歌德耳机:SR80、M2x、PS500e、RS1e。不是说所有人听过歌德耳机后,都会像我这样着迷,但据我观察,只要是喜欢歌德的粉丝,就会像着魔一样,不断购入和对比不同型号、不同版本的歌德耳机。我加入了一个200人的歌德粉丝群,群友们几乎24小时不间断地聊着歌德耳机。并且据我所知,除了歌德,别的耳机品牌都没有这样自发组织的粉丝群。
夸了半天歌德的好,你一定想不到,这个品牌的耳机,至今仍旧是在布鲁克林地下室里,由少数族裔工人们,用几十年不变的的机器和工艺,纯手工制作出来。这种制造环境和声音的鲜明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一直好奇,歌德究竟有什么独家秘籍。
昨天,在 YouTube 上看了一段 Steve Guttenberg 参观歌德工厂的视频。结尾处,歌德的第二代掌门人 John Grado 说了一段掏心窝的话。其中有一段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我想,这就是歌德能创造出独特声音的答案: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25 14:15:24
我发现,家长们怎么看待孩子的暑假,其实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
如果把所有家长,按照看待暑假的方式分为三类的话,可能第一类家长占总体的80%,第二类占19%,最后一类,只有不到1%。
JR 下半年升初三,今年七八月,是中考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的家长,都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希望利用好暑假时间,把成绩往前提一提。前一个月,JR 还能在晚上和周末,约到同学一起出门,打球、骑车、逛街。可是前天晚上,JR 告诉我们,他已经约不到可以晚上出门玩的小伙伴了。他的同学要么补课到晚上九点,要么被家长下了禁足令,不许晚上出门。连周末上线打游戏的人,也一个都看不到了。
这就是第一类家长看待暑假的方式。她们不关心孩子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她们眼里只有竞争。所以她们把孩子关在家里,逼孩子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别人考得更好,才能上一个好高中,进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
不需要我过多介绍,你就能了解这类家长的画像,因为我们周围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类。她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别人读书,我就读书,别人工作,我就工作。如果想考得更好,我就更努力一些,如果想赚得更多,我就再努力一些。
她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也没有问过孩子,到底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我承认,每到暑假,我也很焦虑,只不过,我焦虑的点不太一样。如果说其他家长纠结的是成绩,我纠结的,是意义。
最近几天,只要和 JR 一起散步,我都会给他一些关于暑期的建议,搞得他亚力山大。比如,我会问他:要不要买台电脑学编程?要不要开一个博客写你喜欢的自行车?要不要教你摄影?要不要拍些视频更新你的 b 站频道?要不要办个健身卡去锻炼?要不要每天练习运球和投篮?
和第一类家长一样,我最无法接受的,是孩子在家躺着看一天的电视,或者一直玩手机。只不过,她们希望孩子读书、学习,而我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利用好这段时光。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还是投入一种爱好,我希望他的暑假生活,能更“充实”一些, 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自己的未来找到方向,最好还能打下一些基础。
读到这里,我想你也发现了,像我这样的家长,尽管属于少数,但也没有高明多少。如果说第一类家长,是与别人竞争,而我这种,可以称为与自己竞争。尽管聚焦的点不一样,其实我们都是看不透,想不通,放不下的同一种人。
前两种家长,都有她们各自认为的,正确的暑假,或者说,有意义的暑假。可是,这世上哪有什么事是“正确的”,哪有什么事情,真的“有意义”呢?
所以说,第三类家长,也许才是我们该成为的样子。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21 10:42:18
胡思乱想是让人讨厌的一件事情。无论是沉溺过往,猜疑现状,还是担忧未来,这些负面的想法,一旦成为我们思考的主要内容,轻则让我们抑郁、失眠、萎靡不振,重则影响我们的健康,让我们变得消极,最终将悲观变成现实。
过去几年,我对负面的思考内容已经十分警觉,一旦察觉自己在回忆不好的过去,或者胡乱担忧没有发生的未来,我会立即打断自己,在心里默念“no,no,no"(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英文)。但这样被动的提醒,我觉得并非有效。
直到最近,我与自己签订了一项契约,限制自己,在三十天内,对自己的思想设下限制,只可以思考那些美好的事情。我给这份契约起了个名字,叫做“美好思考契约”。
美好思考契约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源自一本1931年出版的,叫做 Body, Mind, and Spirit(肉体、思想、和精神)的书。书中援引了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真实经历:
在我五十岁之前,我一直不快乐、无所作为、默默无闻。我曾读过一些“新思想”(New Thought)方面的著作,还有威廉·詹姆斯关于“将注意力集中在美好和有益的事物上、忽略其余”的一些论述。这些想法起初听起来像是胡扯——但因为我觉得人生无法忍受,于是决定用一个月来亲自验证它们。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17 15:40:20
2021年,是我最高产的年份。为了复现当年的节奏,我开始恢复当年的一些习惯。比如,我重新使用 Asana 来管理写作计划,比如,从上周开始,我又试着早起。
仅仅过了两天,我就发现,原来早起这件事,才是我个人效率系统里最关键的一环。由于早起的好处太多,我决定写下来,供你参考。
当你早起时,最直接的变化,是心态上的。首先,当你打破常规,在所有人都还熟睡时起床,你知道你在做一件特殊的事情,一件常人不愿意去做的困难的事情。当你牺牲自己的睡眠,离开温暖的被窝,在太阳出现之前就已投入工作,你知道你的人生正在步入正规,你从消极的生活,进入到积极的生活。其次,当你在一天开始之前,已经完成大量的工作,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以胜利者的姿态来面对。所以,哪怕早起最终不能立即让你实现什么愿望,它带来的心态上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的。
早起的第二个好处,是时间上的。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
2025-07-15 12:56:54
我知道每个大项目都有一些比其他部分更无趣的事情;所以我能够度过那些乏味的时光,扫地或其他任何需要做的事情。我只是去做,完成它,而不是浪费时间想办法如何不去做。 - Donald Knuth
我的丈母娘是个手脚麻利,并且特别勤劳的人。印象里,她总是在家里收收捡捡,洗洗擦擦。在她帮忙带孩子的那几年里,家里总是干干净净的,做饭、洗衣、打扫,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插手。有她在家里,我和太太可以安心工作、带孩子、或是干自己的事情。如果把一个家庭当作一个项目,我丈母娘的角色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她的工作,提高了家庭生活这个项目的下限。换句话说,哪怕子女工作不顺利,哪怕儿孙感冒生病,哪怕遭遇任何动荡,至少我们知道这个家有人在打理,我们总可以回到这个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想和你说起这个例子,因为最近读到数学家 Donald Knuth 的一些工作习惯,其中有一段,他讲到了自己提升项目下限的办法:
(请加入会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