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00:51:40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他人怂恿我们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比如:
面对这些情况,判断是否可行很重要:如果力所能及,那就大胆去做;如果明显超出能力,就果断拒绝。
为什么选择拒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偶尔小幅度挑战边界,或许还能应对;但如果超出太多,勉强去做可能会伤害自己。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循序渐进地拓展能力边界,而不是盲目接受超出极限的挑战。只有稳扎稳打,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那么如何有理有据有节的回应呢?我提供一个最近我拒绝的理由:
抱歉,我了解自己的能力,这个任务目前超出了我的范围,暂时做不到。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又定……《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一般来说,前面加粗的就行)
鸟都知道累了要停下来,我们作为人也要停下来。这件事情超出能力范围了,干不来了都。
当任务超出能力时,学会说“不”,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长远目标的坚持。鸟儿知道停于丘隅,我们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量力而行。
参考内容
2025-09-04 23:18:45
对于人的大脑,我做出两个基本的假设
但是我们某些时候的奇思妙想可能非常有意义,所以需要将这些临时的奇思妙想给记录下来,以便未来进行整理和完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那么如何记录这些内容呢?
其中我临时记录一般使用前面四个,然后定期整理到笔记软件中(频率为1周一次)。
为什么选择微信笔记呢?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手机不离身。而微信是手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这里推荐将微信笔记给置顶在聊天界面中,以便快速找到记录的地方。具体方法如下。
(微信笔记中可以添加图片,但是并不能够导出图文笔记,所以不以其来记录带有图片的内容)
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
那么你会怎么办呢?根据我的观察,会有一下的行动。
那么,当你需要使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才能够调用这部分的东西。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当你使用电脑进行工作的时候,突然间出现的想法怎么办?临时找笔需要耗费精力,打开手机会分散注意力。所以在桌面上建立一个txt文档,每周的临时想法都放置于其中。这些想法以周为单位进行清理。
因为我主要用四类内容来记录,所以会每周一写周总结的时候,将其整理到一个备忘录文件中。
操作过程中会将短句、词汇补充完毕。并从中抽取出三样东西:
2024年收获颇丰,52周记录了47691字。
希望通过这篇内容,大家能够对于临时想法有所思考,让那些有价值的想法不会溜走,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参考内容
2025-08-24 17:18:41
最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和别人说到了自己记录日记内容,发觉我的日记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过程。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我的日记记录体系的演进路径,以便后续指导我日记的进一步演进。
目前进化而来的日记模板见(已删除了细节内容,密码是“s20250823”):S002 2025年第三季度的日记模板
记日记的时间始于2016年年底读完了两本书之后的感想:
于是2017年的元旦,买了一个笔记本,开始写日记。最初的目标是写一个季度的日记。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最初就设定了第一条规则——每天早上写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但是个人比较偷懒,使得自己经常拖延。于是设定了第二个规则(用来弥补第一条规则的内容)——如果日记拖延,那么周日必须把本周的日记内容给补充完毕。两条规则保证我把日记写到了七月份。
15年9月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突然间没有了管制和压力,时间和精力终于可以拿来挥霍了。大一上学期的精力没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到游戏、社团活动上。一学期之后,成绩为42/86,突然间感觉落差好大。第二学期把精力和时间收回来,开始学习(当然游戏和社团活动还是没有断)。大一结束的时候,大一的综合排名上升到二十名附近。
大二上学期,为提高自我,在图书馆听了一系列的讲座,并读了一堆闲书。在十一月份的某一天夜晚,坐在图书馆门口的广场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在思考一下最近的人生,产生了一个想法——游戏这玩了一年了都,没有意思,打来打去还是一对数据,眼睛还近视了,该找点正事干了都。偶然间听说了上一届的师兄17年暑假干了一件大事——骑自行车走了川藏线。En……这个适合我呀,我也要干一下,再不疯狂就老了都。
寒假和爸妈说了这个想法,爸妈一点都不同意。不同意怎么办了,那就天天说吧。最后我爸烦了说了一句话:你要这样玩的话,自己去干吧,但是这个出去玩的钱要你自己挣了。
17年的7月11日,正式从合肥出发。具体的行程如下:
就这样记录了一路,每天自然而然加上了感想。回来之后,对照这个路程,写了一份总结内容,感觉挺好。
所以加上了第三条规则——日记中要加上对事件的感想;第四条规则——定期写一份总结内容。
按照之前设定的四条规则来写内容。再复习一下这四条规则:
规则1:每天早上写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
规则2(用来弥补第一条规则的内容):如果日记拖延,那么周日必须把本周的日记内容给补充完毕。
规则3:日记中要加上对于事件的感想
规则4:定期写一份总结内容
于是就这样日记写到了年底。那么按照规则4,会写一份周总结的内容(当然有时候因为懒惰就忘记了都)。
2018年1月8日在学校的图书馆撰写2017年的日记总结。
通读日记后写完总结,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按照《奇特的一生》中的日记,需要记录时间,但是我没有记录,导致我没有办法统计时间内容。于是设定规则5:每日日记中加上时间因素。
按照方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日记框架。记录了一整年之后,写了2018年的年终总结,感觉非常好。
2019.03.25,再读《奇特的一生》,发现柳比歇夫能够坚持写日记,是因为其有远大的目标。所以自己也思考了一番人生之后,设定出“人生规划v1.0”。
并且每周都要看一看“人生规划v1.0”,方便后续的工作开展。
2019年的5月份,丢了一个写满了的日记本,非常心疼。年底写完年终总结之后,决定要开启电子化日记。
2020.01.01,尝试使用word写日记内容。后来这个不适合用来写日记内容,放弃。
2020.01.21,尝试使用Onenote写日记。但是发现这个东西,同步速度有点满,放弃。
2020.04.03,尝试使用Sublime软件以Markdown语法写日记。
2020.07.10,兄弟给我介绍了专业的Markdown软件——Typora软件。总算是找到了适合的软件呀。
由于电子记录不能够以文件为单位,不能够瞎搞。所以尝试了一番之后,以周为单位来记录日记内容。主要原因如下:
考虑到以“天”或“月”做单位统计时间,均不太合适。那么折中一下,以“周”为单位。这样的话就出现不少优点:
2021年5月份,有人提醒我应该做好属于自己的规划。于是学习了一系列的方法:
最后,开始以GTD + Smart原则来建构自己的任务规划系统。并且在每周一上午的把周任务放到日记中。
在整理完2023年的年终总结之后,把过往的日记都通读了一遍,然后重新思考了日记这件事情。在每周的日记前,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疫情原因被封在家中,想着在日记中一种加上一项内容——记录,用来记录每天的凌乱想法或者可能产生的大段文字内容。
疫情原因仍然被封控在家中的时候,读了一些闲书。其中有一本书——《富兰克林自传》中提高了一个“道德圆满计划”
大约在这时,我想到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我愿意在无论何时过着没有错误行为的生活,我必得克服一切的自然倾向、恶习或交友不善的诱惑,如我所知道,或我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对的或是错的……为了**这个目的,我想出下面**的方法。
——富兰克林自传 · 第二部 · 道德圆满计划
于是根据参考其方法,阅读我的日记,从中抽取了6个词汇,绘制成了下图:
按照《富兰克林自传》中提到的养成方法:一周专注于一项。那么我这只有六个,也就一周一个呗。一周一个表,每天早上回顾昨天生活写日记的时候顺便填下来。
日期 | 规划 | 自律 | 专注 | 复盘 | 迭代 | 谦逊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当然呢,也在每日的日记记录的部分,加上一个环节——每日不足。如果感觉今天有些地方表现的不好,那就写上。
一直把日记放在单独的地方,但是日记中有非常多的内容和我写的博客有关系。于是将个人的日记放到了Obsidian库中,使用Obsidian的双链功能和其他的文件产生链接。
为了更好最终追踪自己年初设定的任务,在周日记的首页加上一个新的标题——年度任务执行情况。每周一早上写,看看年初设定的主线任务完成情况如何。
为了能够评价本周的日记内容,于是自己再次加上标题——季度任务总结。每个季度结束的时候,再阅读一篇这个内容
为了更好了解周围的人,于是自己简单设定了一个人际管理体系,然后使用Obsidian来建立双链关系。
写了这几年的日记之后,要追问一下:日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出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大脑会歪曲(甚至遗忘)我的过往记忆。日记是我们生活的记录,可以将日记内容当记忆锚点,从而回溯过往记忆;当记忆回溯完成后,会自然而然发现一些比较重要的节点(即重要的事情);此后便可以根据节点发现内在的逻辑。 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年度总结 = 记忆回溯 + 寻找节点 + 探究脉络。
通过这种占有足够日记资料,才能够在年底的时候写出一份完善的年度总结,从而作为未来一年做规划的生活指导。
希望大家能够能够有所记录,让你以后能够回想起这段生活。
参考内容:
2025-08-17 01:15:53
今年毕业离开学校前,和导师花了一个下午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三句话送给我:
最近,发现这三句话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自从上了中学开始,自己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应该围绕着自己转。上了大学之后,承受了打击:
深深的挫败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还是2023.11.10,开组会的时候,突然间晕倒了(这主要是那段时间忙于实验,天天熬夜导致的)。在救护车的路上,总算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任何事情都不会围绕着自己进行转。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做好自己。
领导让我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切都不会围绕着自己转。我应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干下去呀。
我的室友曾经总结过我的优点(我也认为这是我唯一能够被确定下来的优点),书面语的描述如下:
根据我的观察,人可以类比电脑,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对身体,那么软件就对应于意识等。
如果 意识 = Life OS(人生操作系统) + 软件(多种处理不同事物的高效方法、系统)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造出了一系列的“外挂程序”来提升自己,而你就走在这条路上。。
我的导师也认可这句话。所以第二句话便是让我发挥我的这个长处,来把别人的天赋变成“外挂程序”,并且加装到自己身上。
迄今为止,自己已经加装上的“外挂程序”为:
来到新公司,面对来源于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伴之后,应该发挥我的观察力发现不同,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之后,整理成“外挂程序”加装到自己身上。
Note:到目前为止,唯一学不会的是靠天赋的数理知识。这个似乎真的是老天爷喂饭吃的东西呀。
目前在接近40天的倒班生涯过后,将其总结出了三个词:
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在没有摸清情况的前提下,应该用两双眼睛、两双耳朵多听多看。但是嘴巴应该严一点,少说点东西,少做一点东西。观察之后,在思考接下来的人生道路。
参考内容:
2025-08-13 23:24:11
从一年前开始,我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周一早晨,我都会给90岁的自己写一封信。写信的目的很简单:
这种写作没有硬性要求,不限定字数、不规定主题,只要写下去,就算完成。 但长久以来,我发现这种写信本质上是单向的——只是现在的我对未来的我倾诉,没有得到未来的回应。
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让这种“对话”变成双向的,让未来的自己在读信后,也能反过来给我一点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式:通过仪式化的想象,让未来的自己“回信”给现在的自己。
既然是给未来的自己写信,首先要明确——你要写给哪一个时刻的自己?
这个时刻最好是具体而清晰的,比如:
时间坐标明确后,你的想象就有了落脚点,未来的“你”就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角色。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一下子安静下来进入想象状态。为了与未来的自己建立有效的“通道”,需要一些仪式感,帮助你进入那个场景。
第一,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是书房、咖啡馆的角落,或者某个你觉得安全、安宁的地方。
第二,戴上耳机,播放一首安静的音乐:选择旋律温柔、节奏稳定的音乐,有助于情绪沉淀。
第三,用几个问题锁定未来的自己:
闭上眼睛,把这些画面描绘得越具体越好。等画面稳定后,就想象——现在,他正开始打开你写的信(信的内容还没写,现在开始写了都)。
当画面清晰后,就可以睁开眼睛,正式进入写作阶段。
这一次,不只是“我”在向未来倾诉,而是获得指导——让未来的自己以长者的身份,给现在的我一些建议和安慰。
写作时,你可以这样进行:
写完信后, 闭上眼睛,重新回到刚才的画面——未来的你正在阅读这封信。
想象他看完信的神情、呼吸的节奏、脸上的微笑或者若有所思的神态。 在心里默默接收那份情绪,就像真的收到了来自未来的回应一样。
这一刻,你和未来的自己已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间的对话。
给未来自己写信,本就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浪漫方式。 当这种对话变成双向,不仅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洞察,也能让你在迷茫时,感受到来自时间另一端的支持与温暖。下一次写信时,不妨试试这种方法——让未来的你来读信、回信,也许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答案。
目的:让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不再是单向倾诉,而是一次有来有往的对话。
步骤 1:确定时间坐标:选择一个明确的未来时刻:
短期:1年后、5年后
长期:退休时、90岁时
Note: 在纸上写下这个日期,让目标清晰可感。
步骤 2:进入未来场景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戴上耳机播放一首温柔、节奏稳定的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以下画面:
步骤 3:开始写信(现在的你 → 未来的你)
步骤 4:接收回应
写完信后,闭上眼睛,回到刚才的画面——未来的你读完信,脸上的神情、心里的温度,慢慢传递到你这里。
2025-08-03 23:48:00
人看地图时,总是从我们自身居住地出发,以自己的居住地为中心,不经意间放大自己居住地的周围,而缩小远方的土地。
(为保证国界的正确性,图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图片网址为:https://www.gov.cn/guoqing/2017-07/28/content_5043915.htm)
上图是中国地图,自己所在省份会首先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并以此为中心扩散出去后看到整个中国地图。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会不经意间忽略远处的省份,比如说巨大而又陌生的省份——新疆。
近期,要在新疆待一段时间,每天看看中国地图,产生了多个不同的感受。
新疆很大,面积占据了我国陆地面积的1/6。但是新疆有多大,我们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在内地,几个小时高速就足够你跨省了,但是在新疆,几个小时的高速只能够让你从一个城市跨越到另外一个城市。
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上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两者时间相距1075 km(以百度地图进行测距)。那么新疆呢?
所以,这才能够理解新疆的大。
刚到新疆时,坐着大巴车,看着道路两边种植的玉米和棉花,这有点像东北了都。但与高速并行的天山告诉我,这是在新疆。
(图片来自于http://m.cgzdl.com/zhongguo/xinjiang/100.html)
之前看新疆的地图,注意力总会被南疆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占据,而忽略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
来到了北疆之后,发现北疆通过利用天山上的雪山融水,也开发了大规模的农场与牧场,从而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我第一次去超市转的时候,把我吓到了。
注意下单位是“kg”,而不是“斤”。这可相当便宜了都。
此外,由于新疆的西瓜能够接受到充足的阳光,所以相当之甜,比我在家买的西瓜甜多了都。
感谢左公,能够将这么美好的一块土地保留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