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08:00:00
有图版: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3806605280760277
哪怕家里已经有了十几个杯子——自己买的、超市搭的、朋友送的、公司发的……
但我发现,哪怕杯架挤得满满当当,我每天下意识伸手去拿的,永远只有这一只。
它是“杯子界的钢铁直男”,彻底终结了我继续买杯子的欲望。
自它之后,再漂亮的杯子出现在我眼前,我都觉得只是花里胡哨,都不如这一只实在。
它就是一只平平无奇的带柄烧杯,400ml。
之前用普通玻璃杯倒开水,杯子直接在我面前炸裂,那一刻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于是我决意要找一个绝对“硬核”的替代品。
一个想到的就是实验室烧杯。烧杯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在实验室里直接放在火上烤的。这意味着,无论我倒入多么滚烫的开水,它都波澜不惊,完全不用担心破裂。
这种绝对的安全感,是其他精致玻璃杯给不了的。
事实用起来,烧杯不仅硬核,而且好用。当下的烧杯是历经无数实验室人员考验过的经典设计。
杯壁厚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稳感,不像那些轻飘飘的网红玻璃杯,总让人觉得易碎。
杯口经过特殊处理,润滑且有弧度,完全不刮嘴,喝水时的触感极好。 它还自带刻度,让我轻松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水,偶尔调制饮品时,它直接变身精准量杯。
符合人体工学,易拿、易喝、易洗。扔进微波炉加热没问题,丢进洗碗机清洗也没问题。
因为它便宜又耐造,我直接一口气买了好几只。一只常用,一只备用,哪怕洗碗时不小心手滑打破了也不心疼。
这就我生活中的长期主义:不为虚有的颜值买单,只为极致的实用折服。
在这个充满易碎品的世界上,手握一只可以“上刀山下火海”的烧杯,喝一口温水,也是一种踏实的幸福。∎
2025-11-13 08:00:00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我们聊得天花乱坠。
我忽然觉得哪里不对,问他:这么牛,你怎么不赶快写下来?
他摆摆手,说了那句我们都说过的话: 嗨,这只是随便想想的,又还没有真正成形。
然后我说:唉,年纪大了,脑子不行了,很多东西都记不住。
于是掏出卡片将刚才的想法记录下来。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写的理解,可能从一开始就用错了。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追求「体系」——等一个想法「想清楚了」、「成熟了」、「完整了」、「有价值了」,才「配」被记下来。
我们痴迷于收藏那些「已完成」的金句和干货,却对那些「未成形」的、属于自己的火花,嗤之以鼻。
我们以为那是严谨。 但,那是在扼杀自己的思考。
因为写作不单单是大脑想法的复制。 写作,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环。
过去我也总用笔记本来记录想法,想着方便以后自己回看,所以要写得整整齐齐,赏心悦目。
但现在,我觉得笔记本(现在用得更多的是卡片)应该是一个「实验室」。
实验室里装的不是成品,而是「火花」、「碎片」、「半成品」和「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玩意儿」。
笔记本的作用是资料整理。 实验室的作用是「无中生有」,是创造价值。
我花了二十年,才改掉一个从上学时就被灌输的、看似正确的写作思维坏习惯: 想好了再写。
这种思维最要命的地方是——它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它让你觉得记下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可耻的,是说明你没想清楚。
我现在再也不信这句话了。甚至,我想教育我的孩子:想不到,就随便写点什么。
因为文字不珍贵,纸张不珍贵,只有你当下的想法,最珍贵。
我们总以为想好了再写,是严谨。但你脑中的思绪,是流动的、模糊的、缺乏逻辑的。你永远等不到那个「想好了」的完美时刻,或者等你以为想好了,最初的那些灵感火花,也早已熄灭了。
以前我怕记下「垃圾」,因为觉得那在浪费时间。 现在我知道,「垃圾」才是「原料」。
只要我足够降低写卡片的成本与摩擦力(比如只花10秒钟写张卡片),那么记下的「垃圾」越多,我离「神来之笔」就越近。
现在,我习惯用一张张卡片,随时捕捉我脑中那些虚无缥缈的想法。任何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零散的段落,不加评判地,全部都先写下来。
就像把一整箱乐高积木,全部都倒在地板上,我才慢慢开始挑选、拼接。真正的思考,此刻才刚刚开始。
以前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想憋个大招,写「高大上体系化」的大文章。 结果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后来我放弃了。 我开始「乱试」:
我开始删改,开始连接,开始重组。那些我最初根本没想到的绝妙观点和清晰结构,就会在这个修改和延伸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如果我当初在等它「成形」,它就永远死在脑子里了。有了这个卡片这个想法实验室,我的整个状态都变了。
以前我总想写文章,就搞个长篇好文,结果是持续的焦虑和等待。
后来觉得,自己反正每天都在实践「日课一卡」,不如将「日课一卡」的练习场放在更多地方好了。
于是,我每天发一两张卡片,然后卡片积攒差不多,我就将卡片积攒成为更大的卡片(例如本篇文章)。
我不知道哪张卡片大家会更加喜欢,但我知道—— 只要我一直在记,一直在「试错」,我遇到它的概率就在增加。
回到开头,我和朋友的聊天。
那些已经很重要的事情,才用笔记录下来,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但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通过写卡片(也就是思考)产生意义,并且创造出专属于你自己的价值,才是人生的最大动力。
这也是我持续在这里写作的意义。∎
2025-11-13 08:00:00
有图版: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3443132382279492

看松浦弥太郎的《日日100》,惊喜地发现,他介绍的第一个物件就是索引卡。
他是这样用的——
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就是这种5×3(英寸)的卡片纸。它们的硬度跟扑克牌差不多,是用来做笔记的。这种卡片纸在美国很常见,人人都在用,在日本我却没见过其他人使用。这么方便的东西,为什么没人用呢?
比如我会这样用:一早先把当日的行程或是该做的、千万不能忘的事都写在卡片上,装进口袋。卡片不容易弯曲,也不会弄皱。工作时随时确认,完成一项就拿笔划掉。如果要开会,我就用它记录讨论的内容,不用笔记本,把该记的事都写在卡片上,一张不够就用两张、三张,之后用曲别针或订书机整理。换句话说,不论是生活备忘或话题要点,我都写在这种卡片上,而不用笔记本。
因为用笔记本可能会在需要查找时,找不到写在哪里,那就太麻烦了。而写在卡片上,再把卡片放到卡片盒里归档整理,以检索卡分门别类,需要时马上就能找到,十分方便……5×3卡片纸和行事历,就基本可以满足我的工作需求了。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它不仅是我本来就想写的第一个好物,也是我当下工作流中的“第一生产力工具”。
松浦先生用它,更多是作为笔记本的替代品。他用来写当日行程、会议记录,然后放进卡片盒归档,方便日后查找。
我的用法,也始于此。比如每天的待办清单、一闪而过的灵感、需要长期备忘的内容。
但对我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我自 2016 年开始刻意练习卡片写作。快十年过去了,累积使用过的卡片,大概早已超过 10000 张。
在这期间,我一直在“折腾”,试图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卡片。
我试过自己裁切的 A5 格式卡片,太大,书写时像在写文章,有压力; 试过朋友赠送的名片大小卡片,太小,一个想法写不下,思路被截断; 试过出版社赠送的明信片,纸质太硬,书写感不佳; 也试过扑克牌大小的,太滑,钢笔墨水挂不住。
为了找到最完美的卡片,我甚至专门去香港、澳门、泰国的书店和文具店,就为了亲手感受各种卡片的大小、形状和质地。

结果,还是回到了原点——最常见、最朴素的 5x3 英寸索引卡,其大小和纸质,就是最好的卡片尺寸。
关于尺寸,它必须是能激发创作正向循环的。
它要刚好能容纳一个“最小想法”,让你能轻松写完,获得即时满足感。同时,它又能恰到好处地“突破你思考框架的束缚”,激发你的下一个想法。
这种体验就是:一卡接一卡,一浪接一浪,创意迸发。

至于纸质,它必然是「扑克卡片纸质」与「A4 书写纸质」的综合体。
它不能像普通 70g 的 A4 纸那般柔弱,但需要具备纸面的触觉与书写的欲望;它不能像扑克牌一样能搭建纸牌屋(太硬太滑),但至少需要两指捏住竖着时,卡片不会低垂变形。
就是这样一张小卡片,用了近十年,它慢慢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长出了我自己的用法。
我用它摸索,写成了《日课一卡练习册》; 我用它实践,创建出「源涌流」卡片系统; 我用它分享,开发了《卡片创作100讲》课程。

如今,我甚至在探索,如何设计出最适合国人书写习惯的卡片尺寸,以及最佳的桌面文具套件。
2025-11-12 08:00:00
简单说,就三件事:
源: 回答3个问题,让信息与你产生关系。
涌: 注入个人思考,让卡片产生价值。
流: 预设未来复用,让卡片拥有生命力。
详细步骤与「日课一卡」示例
以「我」为起点,用「灵魂三问」(为何如此?我怎么看?我想怎样?),把一个外部信息,变成一个你自己的「最小课题」。
示例 >
[觉察]: 为何如此?我需要每天思考,后来发现,用写卡片来思考,思考会变得无比轻盈。但总想写一张「完美」的卡片,就会卡住。
[提问]: 我怎么看?我想怎样?既然「完美」是阻力,那我能把目标降到多低来确保「完成」?如果我只要求自己写50个字呢?
承接「源」的提问,深入内部思考,写下你的反思、分析、联想、推演和建模,得出初步行动解决方法。
示例 >
[思考]: 每天写50字的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特殊情况就被你轻易放弃,小到只需要非常少的实际努力就可以完成。
[创造]: 为「每天写50字」的行动制定规则:只追求完成动作,不追求质量。评估标准只有「已完成」和「未完成」。
将思考付诸行动,刻意练习,实践验证,预设未来用途,创作可复用的卡片。
示例 >
[实践]: 执行「每天写50字」,并记录执行的疑难点和解决方法细节。
[复用]: 这个方法对我有效!验证了「完成的喜悦远大于对不完美的焦虑,有助于更多卡片创作新手起步,于是整理成为《日课一卡练习册》,成为可复用、可流通的「源」。
2025-11-02 08:00:00
我们常常拼命追逐一个困难的目标,以为达成的那一刻,就会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幸福,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持续状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成功了,却感受不到快乐。而另一些人,工作并不轻松,也常有失败,却依然感到幸福。
因为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幸福的来源。
一个更底层的逻辑是: 你不会因为“成功”本身而幸福,但会因为你“创造了对成功的认知”,而感到幸福。
成功,只是一个冰冷的、外部的客观事件。 而幸福,是一种温暖的、内部的主观体验。
连接这两者的桥梁,是你自己赋予它的意义和认知。
如果你对成功的认知是,这还不够,我还得追赶下一个人。那么你得到的,就不是幸福,而是更深的焦虑。
这就是为什么说,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可以被持续练习的能力。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就是掌握了这种练习能力的人。他们找到了从“做事本身”和“克服困难”中,持续获取养分的方法,并主动地、积极地,去定义自己每一次行动的意义。
别再把幸福,当作一个遥远的奖赏。
它是一种你从此刻,就可以开始练习的、内在的创造。
2025-11-01 08:00:00
养成“日课一卡”的习惯很好,但它就是很难坚持。
难点不在于写卡片本身,而在于我们总想为此,单独留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坐下来,进行一次充满仪式感的反省。
但这往往是失败的开始。因为这等于是在你本已饱和的生活中,强行塞入一个全新的、高摩擦力的习惯。
一个更聪明、也更可持续的方法是: 放弃“专门”写卡片的执念,把它“融入”到你本来的工作与生活流程中。
比如:
开完一个会,立刻用一张卡片,记下你刚才的思考和下一步行动,而不是等到晚上再“反省”这个会。
读完一篇文章,立刻用一张卡片,提炼出一个可复用的“元经验”,而不是把它丢进收藏夹“等有空再看”。
完成一项任务,立刻用一张卡片,复盘“哪里做得好,哪里能改进”,然后归档。
你看,你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时间。你的卡片,就是在你完成每一项工作的“间隙”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最好的习惯,不是你强加给生活的,而是你从生活中“捡”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