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cnfeat | 笨方法学写作

笨方法实验室的创始人,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作品《笨方法文化手册》、课程《笨方法学写作》。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cnfeat | 笨方法学写作的 RSS 预览

卡片创作到底是什么?一篇读懂

2024-11-22 08:00:00

1

你灵感乍现,想着写点什么、做点什么,刚开始还兴奋得不得了,写了几行字、列了几个框架,突然卡壳。

翻了翻之前的笔记,一片混乱,不是找不到重点,就是没有头绪,最后干脆一拍大腿:“算了,改天再说。”

熟悉吧?这就是传统信息处理方式的弊端——它只解决了“记住”的问题,却没解决“消化”和“应用”的问题。

而卡片创作,正是帮你从这种低效的泥潭里脱身,让你的学习、思考和创作效率飙升的一把钥匙。

2

承认吧,我们的大脑根本不擅长记东西。你是不是经常觉得:

明明学了很多,结果啥都记不住?看了一大堆书,发现转头就忘?想法多到爆,但最后一团乱麻?

大脑天生是用来联想的,不是用来储存复杂信息的。想靠脑子装下所有东西,简直痴人说梦。

这时候,卡片创作的魅力就来了!它能帮你做到:

外化和连接: 把乱七八糟的想法搬出脑袋,再用“连接法”把这些想法串起来,变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网络。

积累和爆发: 一开始只是简单记录,但经过反复迭代和优化,你会发现,咦?灵感竟然一波接一波!

用个比喻来说:如果你的大脑是一片森林,那么卡片创作就是为这片森林修建路径的方式。每张卡片是一块铺路石,你通过排列这些石头,为森林开辟了新的小径;而随着路径越来越清晰,你的认知地图也越来越广阔。

3

什么是卡片创作?

具体点呢?就是把复杂的信息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然后通过连接、重组、反复优化,最后把这些信息变成系统化的知识,用来干大事、搞创作、发新点子。

想象一下:每张卡片就像是一块乐高积木。你把它们东拼西凑,最后搭出了一个别人看了都惊呼“哇”的知识大厦。

而且,卡片创作完全不一样于普通的记笔记!普通笔记是啥?记下来就完了,翻都懒得翻。而卡片创作是让你从记录走向重组、再到迁移。说白了,它不仅让你记住东西,还逼着你想得更深、更远、更厉害!

4

卡片创作与传统笔记有何不同?

许多人以为卡片创作不过是另一种“高效记笔记”的方式,其实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笔记的范畴。传统笔记更像是一个“存储工具”,而卡片创作则是一个“思维引擎”,两者在目的和方式上截然不同。

  1. 从记录到创造:目标不同

传统笔记:注重把信息记下来,以便以后复习。它的目标是“存储”,更多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卡片创作:关注信息的“拆解、重组和迁移”。它的核心是主动加工信息,把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洞见,最终创造出新的内容。

  1. 从线性到非线性:思维方式不同

传统笔记:通常是按照章节、时间顺序来记录,呈现线性结构。如果想回头复习,常常需要从头到尾翻找,效率低下。

卡片创作:强调网络化、非线性思维。一张张独立的卡片通过自由连接,构建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网络,让你的思维更灵活。

  1. 从被动到主动:处理方式不同

传统笔记:更像是“存档”,你记录下什么,它就原封不动地躺在那里,鲜有加工。

卡片创作:鼓励反复迭代。每张卡片可以被重新编辑、连接,甚至复用到不同的项目中,帮助你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1. 从负担到轻松:认知体验不同

传统笔记:信息常常过于庞杂,一旦记下的内容太多,很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

卡片创作:通过“原子化”的方式,把复杂内容拆解成最小单元,降低了学习和思考的门槛,更符合认知负荷理论,让人轻松上手。

5

卡片创作有哪些特点?

原子化:让复杂的东西小而美

每张卡片只承载一个核心想法。这样的“原子化”能让信息更清晰、更易组合,更容易理解,同时避免在信息组织过程中被复杂化。

结构化:让思维变得有条理

每张卡片不仅是个信息点,还是你思维路径的缩影。通过不断调整这些卡片的排列组合,无论是通过物理卡片还是数字卡片,你可以外显自己的思维过程,最终让乱成一锅粥的想法变成一张精致的逻辑图。

网络化:让知识开挂成体系

孤立的知识点没用,卡片之间的“连接”才是关键。一个点连到另一个点,再连到第三个点,最后整个知识网络一下子就立体了。通过建立跨领域、跨视角的连接,你可以跳脱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生成新的认知洞见。

迭代化:没完没了地进步

卡片是可以反复优化的。写了一次不满意?改!觉得想法不够深?补!随着时间推移,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认知层次越来越高,连自己都佩服自己!

6

卡片创作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卡片创作并不是空想,而是基于认知科学原理的创作方法:

认知负荷理论: 大脑一次只能处理有限信息,卡片的“原子化”能帮助你聚焦一个小单元,避免过载。

分布式认知理论: 把信息外化到卡片上,能释放大脑的认知资源,让你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模式识别和创意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是动态生成的。通过卡片连接和重组,你可以持续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

小结

卡片创作最强大的地方,不在于你写了多少张卡片,而在于:

它不只是记东西,而是让你“用”知识。

它不只是整理信息,而是让你“重组”思维。

它不只是记录灵感,而是让你“生成”创意。

每天写卡片,看似不起眼,但每张卡片都是未来的伏笔。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卡片写得越多,机会就越多,人生就越猛!∎

这7种卡片创作的玩法,我经常用,相当有效

2024-11-21 08:00:00

明明脑海里有无数的想法,打开文档却写不出一个字?

读了几十本书,最后想起来的只有支离破碎的片段?

下定决心认真思考,但总是陷入混乱,没有头绪?

而那些看似“天赋异禀”的人——

随手几张卡片就能写出一篇逻辑清晰的好文章;随便几张便利贴,就能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本质;一场阅读之后,便提炼出足以改变人生的深刻洞见。

这是天赋吗?不是,这是方法。


今天,我想分享我用过的7种卡片创作的玩法,它们简单、实用、直接有效,可以立刻上手。

1. 四卡解析法:化繁为简

我们都遇到过看似复杂无解的问题,越想越头疼。而其实,你可以用一套四张简单的“解剖卡片”把问题层层剖开——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可操作。

  • 表象卡:别急着解决,先把问题说清楚,如”每天晚上都拖延睡觉”
  • 深层卡:问问为什么,挖出真正原因,如”害怕面对第二天的工作压力”
  • 链接卡:看看还连着什么,如”工作效率低→时间管理差→睡眠质量差”
  • 行动卡:立刻能做的事,如”19:00后不看工作消息,21:00准备睡觉”

你的问题不是复杂,而是没有解剖清楚。用这四张卡片,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突破口。

2. 涟漪阅读法:扩展认知

绝大多数人读书,只是浅尝辄止,读完一本就放下。但真正的高手,把每一本书都读成了“知识的起点”,从核心概念出发,像湖面上的涟漪,一圈圈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 中心卡:抓住核心,只需一句话,如读《原子习惯》就是”小改变带来大成果”
  • 第一圈:联想,但不是漫无目的,如”每天进步1%,一年翻倍”
  • 第二圈:延伸,但要有边界,如”学习、健身、写作都能用”
  • 第三圈:应用,这才是最终目的,如”每天写50字,做5个俯卧撑”

3. 写作热身法:克服惰性

不想写,写不动,是很多人的写作困境。其实,写作就像运动,启动前需要热身,用一些简单的小练习,先“松动”你的思维肌肉。

试试这三步热身法:

  • 晨间废卡:降低写作的启动门槛。随便写下早晨的第一感觉,比如“今天天气真好”,或者记录一件小事,“邻居的猫又跑到我家阳台来了”。
  • 积累素材:不要迷信灵感,主动收集。存下有趣的句子、对话或场景,比如“地铁上的一个暖心瞬间”。
  • 捕捉灵感:随时记录闪现的点子。看到有趣的事情,立刻写在卡片上,比如“老板的一句话,让我想到一个反转故事”。

让写作从“任务”变成一种轻松的习惯。”

4. 三代进化法:持续成长

思维的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打磨的过程。

你可以为一个想法写三张卡:第一代:直觉的想法;第二代:深入的思考;第三代:实践的可能,看着想法一步步进化,特别有成就感。

  • 第一代:直觉,但不要停在这里,如”写作很难”
  • 第二代:思考,但还不够深入,如”写作难在没有好习惯”
  • 第三代:升级,这才是起点,如”设计一个每天写作的行动系统”

每一个平凡的想法,都能通过不断打磨,变成深刻的创意。

5. 追问链条法:底层逻辑

你想要真正学会一个概念吗?光是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是这个深度追问系统。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而提问则是深化理解的阶梯。

  • 概念卡:记住,但不要停在记忆,如”什么是复利效应”
  • 为什么卡:追问到无法追问,如”为什么复利如此重要”
  • 怎么用卡:知识要落地,如”如何把复利用在学习中”
  • 例子卡:具体胜于抽象,如”每天学习英语单词的累积效应”

通过追问,你不仅“知道”,而且真正“理解”。

6. 长文写作法:搭建框架

写长文是一件让人头大的事,但其实,长文的写作就像搭积木:一个主题,一个框架,拼装完成即可。

用这些卡片搭建你的长文:

  • 主题卡:确定核心论点。比如,“自律是远程工作的关键”。
  • 发散卡:收集相关论据。比如,“时间管理、环境优化、沟通技巧”。
  • 反驳卡:预设读者的疑问。比如,“如果自律失败怎么办?”
  • 故事卡:用具体案例增强说服力。比如,“一位自由职业者的成功故事”。
  • 行动卡:给读者明确的行动建议。比如,“设计一份个人时间表”。

长文并不复杂,只要你掌握了分解和重组的技巧。

7. 思维链条法:思维升级

真正的思维升级,不是记住孤立的知识,而是让想法连接成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的思维需要连接,需要成长,需要进化。这个方法,会让你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 源头卡:记录触发点,如”为什么我总是无法专注”
  • 疑问卡:提出关键问题,如”是环境问题还是习惯问题”
  • 探索卡:寻找答案,如”研究番茄工作法和环境优化”
  • 发现卡:总结新认识,如”专注力与环境、身体状态、工作意义感相关”
  • 行动卡:具体实践,如”制定25分钟专注工作计划表”

小结

卡片创作的核心,不是拘泥于某种固定方法,而是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写一张卡片,就是向清晰思维迈出的一步。积累卡片,就是不断升级认知和能力的过程。

每一张卡片,都在为你的未来积木添砖加瓦。∎

如何开始卡片创作?

2024-11-20 08:00:00

1

别想太多,卡片创作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把复杂的东西拆开,再重新组合,做成新的东西。

你可能会说,卡片创作不就是做笔记吗?错了。绝大多数人做笔记就是把内容复制一遍,然后永远都不会再看。

真正的卡片创作,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构。

2

为什么要用卡片创作?

因为你的大脑本来就是这么工作的。

大脑不是按照目录结构存储信息的,它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每个想法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相互连接,这就形成了你的思维。

卡片创作就是把这种自然的思维方式具象化了。

3

什么是好的卡片创作?

  • 原子化 - 一个卡片只写一个点
  • 结构化 - 卡片之间要有明确的连接
  • 网络化 - 任何卡片都可能和其他卡片产生关联
  • 持续化 - 今天写的卡片可能在三年后派上用场

记住,这不是写日记,这是在构建你的第二大脑。

4

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好卡片创作?

因为他们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很多人觉得要买最好的笔记软件,要设计完美的标签体系,要有最科学的整理方法…

废话!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开始写。

就像健身一样,健身房会员卡再高级,你不去练也没用。卡片创作也是这样,工具再好,不实践就是零。

5

如何立刻开始卡片创作?

先写一张

  • 就写现在最困扰你的问题
  • 一个问题一张卡片
  • 不要写太多,就写核心

然后再写一张

  • 关联第一张卡片
  • 可以是解决方案
  • 可以是延伸思考

保持每天写

没有灵感?写下”没有灵感”

写得不好?写下”为什么写得不好”

重要的是持续

6

我用卡片创作的实战经验

十年前(2014)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卡片创作法。

最初的卡片思考可能就是”怎么用更简单的工具来写得更多更好?”

然后这个问题会引发更多问题:

  • 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提高写作效率?
  • 如何评估一个工具是否适合我的写作风格?
  • 如何培养更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每个问题都是一张卡片,每张卡片都在寻找答案,这些答案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就这样,一本书就这么写出来了。

7

最重要的是什么?

行动。

现在就拿出一张卡片,写下一个想法。

对,就是现在。

不要等待完美的时机,不要等待完美的工具,不要等待完美的想法。

完美是行动的敌人,只有开始了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记住:

  • 一个想法一张卡片
  • 今天的卡片和昨天的建立联系
  • 持续行动比完美更重要

8

最后,我要再强调一次:卡片创作不是记笔记,而是重构思维的方式。

你不是在收集信息,你是在重塑自己的认知系统。

开始行动吧,就是现在。∎

你的卡片里,藏着你的人生

2024-11-19 08:00:00

1

去年,我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

她说:”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工作五年了,每天都在学习,记了几十本笔记,但是一事无成。看过的书记不住,听过的课忘得快,明明那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这么差?”

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正好在整理我的卡片。

桌上摊着几十张卡片,每一张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那是我准备一篇文章时随手记下的素材和想法。

突然,我愣住了。

这些卡片上的文字,就像一锅煮不熟的杂粮粥——东一句西一句,毫无逻辑可言。虽然每一条都觉得重要,但是它们就是不能变成一篇好文章。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和那些顶级写作高手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不是才华的差距,而是思维方式的差距。

2

你以为自己在积累,其实是在囤积

许多年前,我见过一位老太太。

她住在一个狭小的出租房里,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过期的报纸、用过的塑料袋、坏掉的电器…她说这些东西”以后可能用得上”。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永远都用不上。它们只会变成她生活的负担,让她的空间越来越局促,生活越来越混乱。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记笔记的方式,和这位老太太收集东西的方式,是多么相似?

我们把看到的每一句话都抄下来,把听到的每一个观点都记下来,美其名曰”积累”。

但是这不是积累,这是囤积。

就像那位老太太的房间一样,我们的笔记本里堆满了永远不会再看第二遍的内容。

3

顶级写作高手,是怎么写卡片的?

2015年,我在社群分享每日写一千字的故事心得。

那时我写千字文已超一年,这种笨方法帮我克服了写作恐惧,还倒逼我每天阅读学习,如无意外,我可能会一直写上个三五七年。

直到阳志平老师建议说,这样每日写千字文有问题:

隐私的文字、技术类、笔记类的文章可以每天写,但公开的每天持续文字输出会损伤创造力,文气会被稀释。天天坚持对外输出这种事情,容易将酷的底线变低,同时你的大脑会习惯这种线性操作,会日益写不出更好的文章。

阳老师的建议就如当头棒喝,一下子敲醒了我。

后来有机会看到阳老师的现场写作分享:”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写作的吗?我从来不是一口气写完一篇文章,而是先写一张张卡片。”

他打开电脑,给我看他的工作区。

我惊呆了。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几十张小卡片组成的。每张卡片上,或是一个论点,或是一个案例,或是一段对话。

“写作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是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组块建造。”他说。

4

那些让你崩溃的时刻,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领导让你做个汇报,你翻遍笔记本也找不到有用的内容

面试官问你过去的工作经验,你支支吾吾说不出重点

deadline临近,你对着一堆资料却不知从何下手

这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你的知识支离破碎,找不到出口。

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食材的冰箱,如果不会搭配,永远也做不出一桌好菜。

5

当我开始写卡片,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之后,我就开始尝试卡片写作。

一开始很不适应。以前写作,我习惯一口气写完,修改几遍就发布。现在却要把每个想法都单独写在卡片上,感觉特别碎片化。

但三天后,我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以前写作,我经常担心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所以会不断地补充、解释,最后反而把文章写得臃肿不堪。

现在,每个观点都单独成卡,我反而更容易判断它的价值:这个观点够不够新颖?这个例子够不够有力?这个论证够不够严密?

不够好的卡片,直接删掉就是。

一周后,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我要写一篇新文章时,我发现自己的素材库里已经积累了大量可用的卡片。写作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组装游戏”:这张卡片可以当开头,那张卡片可以当论据,再加上这个例子…“噔噔噔”,一篇文章就组建完成了。

6

现在,我习惯这样做

每当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不再是简单地抄写,而是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观点的核心是什么?

它和我已有的认知有什么联系?

我能用它来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我把答案写在一张卡片上。

就这样,我的知识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们会自己”说话”,会互相”对话”,会激发出新的火花。

三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写作速度提高了一倍,文章的质量也提升了。

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写作的乐趣。

7

你离顶级写作高手,可能只差这一个习惯

如果你还在为学习成效不佳而苦恼,不妨试试卡片创作法:

  1. 一张卡片只写一个观点
  2. 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
  3. 与其他卡片建立联系
  4. 定期复盘和整理

记住,这不是一个花哨的记笔记技巧,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就像整理房间一样,当你学会断舍离,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清爽。当你学会卡片创作,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

因为,改变从来都不难,难的是迈出第一步。

现在,就拿出一张卡片,写下你的第一个想法吧。

创作无边界,切勿纠结卡片尺寸

2024-11-18 08:00:00

卡片写作初学者常常面临一个奇怪的难题:选择卡片尺寸。仿佛只有找到完美的大小,写作的大门才会开启。

很多新手最常见的纠结: “用A5还是A6?” “明信片大小合适吗?” “便利贴是不是太小?” “应该买专业卡片纸吗?” 结果:光是选尺寸,就耽误了开始写的时机。

真相是,写作的精髓不在于纸张的边界,而在于内心奔涌的思想。

就像诗人不会因为没有最完美的笔记本就放弃创作,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度,从来不取决于纸张的大小。

我曾深陷这种纠结,甚至一度确信索引卡是我的终极选择。但创作如一场持续的实验,我的创作习惯也在不断演进。

从索引卡到A6,从明信片到便利贴,每一种纸张都像一个探索的窗口。现在回看,那些纠结恰恰是创作路上最无谓的阻碍。真正重要的是提笔那一刻的勇气,是思想穿透纸面的力量。

如今,裁开的A6本子做成的卡片,成为我的挚爱。不再有索引卡的局促,我可以竖着书写,每行八九个字,六七行就能完成一个思考记录。

创作的本质在于行动。便利贴、草稿纸、备忘录、信纸对折,只要它能满足以下条件,就是合适的卡片:

● 触手可及,可以随时抓住闪过的灵感 ● 书写顺畅,让笔尖的流淌自然如溪水 ● 携带方便,灵感不问时间和地点 ● 整理易捷,翻阅时清晰明了

当你开始书写,写到第100张卡片的时候,一切答案都会明朗。

你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尺寸,最顺手的书写习惯,最得心应手的携带方式。每个人的节奏不同,而答案永远藏在行动中。

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行动的艺术。就像骑自行车,起步时不会为轮胎的毫米差异而犹豫,而是踏上脚蹬,感受风与速度,在前行中找到平衡。

所以,不要为尺寸所困。从手边的空白纸张开始,无论是超市的卡片、办公室的便签,还是便利贴,甚至是旧笔记本的撕页。地铁上的一张名片大小足以捕捉灵感,读书时的便利贴可以点亮关键,整理归档时,随手裁剪成一样的大小便已足够。

最重要的,是开始书写,拥抱习惯,任思想自由穿越纸张的边界。就在这一刻,提起笔,让你的思绪与行动合一,卡片创作无需完美尺寸,创作从随手而来的勇气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