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00:00:08

VCard注册安装推荐链接(邀请码110316):https://webapp.51vcard.com/#InviteRegisterPage?inviteCode=110316
上次我在我的视频号上分享的VCard十二星座系列USDT实体卡,官方终于正式推出了。我之前的亲自试用(我的是VISA卡),确实从工商银行的ATM机上取出了人民币现金,从稳定币USDT到人民币现金,整个过程很丝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视频号“土木坛子”上查看(抖音上的视频居然被限制了)。
此次发售的星座卡将以神秘盲盒形式随机寄出,每个星座系列中还隐藏有十张限量金卡,就看你的运气如何了。这不仅是一张功能强大的卡片,更是一份专属的收藏惊喜。
VCard十二星座系列实体卡权益一览
核心特色
费用介绍
ATM取现额度:
刷卡消费额度:
购卡与寄送说明:卡片申请成功后,将在 5个工作日内寄出。
我个人感觉VCard这家卡商背景较为雄厚,低调耕耘U卡这个细分赛道也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了。此次推出USDT实体卡丰富产品线,除了开卡费用有点小贵,取现金时的费用不算便宜(但也不算太贵,其它渠道USDT变为现金一样需要费用),但胜在匿名且安全,且为实体卡,总体还算不错,有刚需使用场景(比如加密货币出金和境外服务订阅等)的朋友可以酌情注册申请,小额使用控制资金风险,也欢迎分享使用体验和经验。
另外插播一则重要信息: DEPAY已出公告,Dupay将于2025年11月30日正式停止全部服务并关闭服务器。请还有余额尚未完成提现的用户,于服务器关闭前尽快提现。OneKey Card早已关闭服务。
关闭之前还提供善后服务,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值得表扬。
2025-11-07 00:00:17

最近一年来,美国几大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新闻,令我有所震惊,光下面这几组数据,每个公司都在裁掉成千上万的员工。
| 公司名称 | 裁员时间 | 裁员人数 | 占总员工比例 | 裁员主要部门 | 官方或媒体提到的原因 |
|---|---|---|---|---|---|
| Google(Alphabet) | 2025年1月、5月、10月 | 累计约 1.5 万人 | 约 6% | 云计算、硬件、招聘与广告部门 | 精简非核心业务、投入 AI 和云算力基础设施 |
| Microsoft | 2025年2月与6月 | 约 1 万人 | 约 5% | LinkedIn、游戏与市场部门 | AI 转型与成本优化、业务重组 |
| Amazon | 2025年3月 | 超过 2 万人 | 约 6–7% | AWS、零售、设备部门 | 专注盈利业务、AI 驱动自动化 |
| Meta(Facebook) | 2025年初 | 约 8,000 人 | 约 5% | 运营、招聘与 Reality Labs | “效率之年”持续,聚焦 AI 和元宇宙核心项目 |
| Apple | 2025年上半年 | 约 3,000 人 | <2% | 硬件与零售支持 | 重组 Vision Pro 团队、控制成本 |
| Tesla | 2025年4月 | 约 6,000 人 | 约 8% | 制造、销售与软件测试 | 电动车需求波动、聚焦自动驾驶与 AI 芯片 |
| Intel | 2025年中 | 约 10,000 人 | 约 15% | 制造与行政管理 | 盈利压力、转型 AI 芯片与代工服务 |
| Salesforce | 2025年初 | 约 7,000 人 | 约 10% | 销售与客服 | AI 自动化减少人工岗位、利润优化 |
而且,在被裁的科技员工中,超过 68% 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本科毕业于前 100 名高校的比例也超过 40%。这与“科技公司裁员”传统印象(基层岗位多)不同:这次很多是中层、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师、产品负责人被裁。这些被裁的员工的毕业院校包括 Stanford、Berkeley、CMU、MIT、哥大、密歇根、滑铁卢、UCL 等一系列名校。
另外,与以前遇到经济危机、企业经营不善的情况相反,这次并非如此,裁员之后,这些公司的股价得到资本市场认可。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AI的发展会令人类工作岗位遭到重新洗牌,但我没有想到居然这么快,企业把人类的岗位裁下去以后,直接用这些工资支出买GPU显卡算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也因此资本市场非常认可这种裁员。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技浪潮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冲击,这一次也不例外。
| 时期 | 技术浪潮 | 受影响的学历群体 | 典型表现 | 社会影响 | 普通人应对方式 |
|---|---|---|---|---|---|
| 18世纪末–19世纪初 | 工业革命(蒸汽机、机械化生产) | 手工业师傅、行会学徒 | 机械替代手工技艺,传统手工业者失业 | “卢德运动”爆发,技术工人抗议机器 | 转向机械操作、工程管理等新技能 |
| 20世纪初 | 电气化与流水线生产 | 传统工匠与一般技校毕业生 | 工厂普遍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 | 大量重复性岗位被替代,学历优势下降 | 学习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新兴学科 |
| 20世纪80–90年代 | 计算机与信息革命 | 文秘、档案管理、基础会计等文职人员 | 电脑替代打字员、档案员等岗位 | 本科文凭普及但“含金量”下降 | 学习计算机技能、数据分析、程序设计 |
| 2000年代中期 | 互联网与自动化浪潮 | 中层管理人员、传统媒体从业者 | 企业层级扁平化,新闻传播方式改变 | 信息不对称减少,学历溢价下降 | 发展跨界能力与创新思维 |
| 2020年代 | 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浪潮 | 程序员、设计师、内容创作者等知识型群体 | AI自动化生成与辅助系统广泛应用 | 高学历岗位被部分替代或重构 | 提升人机协作能力、AI应用素养、复合型技能 |
对于美国大厂这一波裁员事件,我个人想到的思考有以下三点:
第一,学历文凭有用,但将继续贬值。过去进入顶尖名校(如常春藤、MIT、斯坦福)并拿到大厂(FAANG – Facebook/Meta, Amazon, Apple, Netflix, Google)的offer,被视为“上岸”的终极形态,从今往后,“学历贬值”将继续演变下去。当然,学历(如大学文凭)本身不会说变得一文不值,而是指它不再能保证一个稳定、高薪、一劳永逸的未来。同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否则,学历所代表的知识体系会迅速过时。
第二,AI带来生产能力提升,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些社会商品和服务将会变得廉价——我们的生活质量会变得更好,另一些将变得昂贵——我们人类可以提供这类服务赚钱。
“极度廉价”的(可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
“极度昂贵”的(稀缺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个体如何发展?人类个体要考虑与AI进行差异化竞争发展。我们和AI比效率完全不再有优势——就像人类跑步和汽车比速度、人类打算盘算数和计算器比速度,相反,我们也许做一些想象创造力的事情,或者做一些可见的将来机器和AI还做不了的事情——参考上面提到的“极度昂贵”的(稀缺的)产品和服务,只做一个会考试的应试者没有用处——文凭用处没有过去那么大了。
此外,我个人还认为,美国大厂这股裁员风会很快刮到我们这里来,这种事情不以个人的意志而受到阻碍。
2025-10-31 00:00:43

我最近很少在博客上写作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AI的盛行,它令我一度感到很困惑。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我发现人类在AI面前,人类完全和AI没法比,而我还不是那个最聪明的人类。
前一阵子,我想写点平时读书后的读后感,如果借助AI,可以很短时间就生成大而全甚至符合自己个性要求的文章。而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的话,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达不到AI的水平。这种对比非常打击我想写作的欲望,可以看出来,我最近的更新频率都快变成了月更了——每月只更新一篇。
然而这样大而全甚至有一定个性的AI文章(如果提示词足够细致的话),它还是我的思想的体现吗?记录的是我的真实想法吗?我不这样认为。哪怕我自己写的东西不完美,它至少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反思我自己写作的目的。我并不是为了写出完美的文字——我也写不出来,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顺便分享、交流。通过写作这个过程确保我的思维不老化,让我接触更多的信息和产生思考,同时也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这样一想,我自己写作和AI帮我写作完全就是两件事情,甚至是我在AI时代更需要做的事情——思想体操,我不想老得那么快——至少是思想层面。
回想起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之后,我们人类跑步就已经基本失去作为交通方式的意义了。无论人跑得多快,也跑不过一辆最差的汽车,更不用说飞机火箭的速度了。那人类还需要跑步吗?
我们依然还在跑步,甚至很多人喜欢跑马拉松,在国际比赛中还不断去打破以往的各种跑步世界纪录。我们跑步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和汽车比速度。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机能,更多的人在锻炼过程的汗水里收获多巴胺——快乐。
面对这AI时代,确实会对许多事情产生冲击,哪怕是写作这件个人爱好,AI的出现也让我产生了以上这些想法。好在我还能思考,我思故我在: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比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
2025-10-20 00:00:59

假期和一朋友聊天,他提到他小孩子在学校上学的事情,大意是帮孩子做完一个题目时,老师说方法并不是小学生的方法,也就和所谓的标准或者参考答案不一样,不能作数。他感慨,这种教育方式有问题。不只是一个解题方法,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做题家思维。
我们共同回忆从小到大的教育历程,的确是一直有“老师”出题,我们“作答”,以完成作业为第一要务。从校园出来进入社会也是一样,一直在等别人给自己指派任务,领到任务后去完成任务,这种做题家思维的打工牛马只能是疲于奔命各种各样的KPI……
这种方式有什么问题?那就是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等着有人出题,我们来解题。但是这个出题人也是做题家思维,能出什么创造性的题目?不管题目是否具有开创性,等题目解完了以后呢?似乎就无事可做。永远跟随出题人的统一题目,其实就是随大流,得到的结果也往往很平庸。
为什么不能自己给自己出题?这样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开创性。出前人没有出过的难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这种思维更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我觉得这种出题家思维更能培养出企业家、科学家等,造福社会并实现个人的最高潜能。
我反思自己也是一样,也具有这种做题家思维。因此,内心从来没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内心并没有主动去设定一个理想和目标——也似乎没有找到,一直以来都是被某种任务推动着前行,而当这个任务完成后,便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人生并不总是需要别人为自己出难题,更没有标准和参考答案,也许真的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去开创,至少要有这种思维,自己给自己设定“题目”,自己去探索可能的答案。
2025-09-21 00:00:58

断断续续,终于把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爱因斯坦传》读完了。全书内容详实,作者综合史料的能力超强,并恰到好处地对一些事实进行了分析。以下是我自己读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和想法。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并不顺利,尤其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事实上,在从他所在的系里毕业的所有联邦工学院学生当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傲慢!爱因斯坦的傲慢使他成为班里不受欢迎的人。他习惯于挑战权威,不服管制,对公认的观点缺乏尊重。他的老师韦伯甚至对他说:“但你有一个大毛病:你从不听别人说什么。”也许他的情商并不高,已经判断不遵循常规,更不尊重权威,这是他碰壁的重要的原因,但这也正是他后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父亲也帮他找工作,写信给莱比锡大学的化学教授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因对稀释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倘若您能为他谋求一个助教职位,我将感激不尽。再次恳求您原谅我冒昧地给您写这样的信,我的儿子对于我这种异乎寻常的做法一无所知。”
爱因斯坦还是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在他的朋友格罗斯曼父亲的要求下,专利局局长弗里德里希·哈勒尔显然已经将岗位招聘规定做了调整,使这个岗位非爱因斯坦莫属。候选者并不需要有博士学位,但必须受过力学训练,还要懂物理学。“哈勒尔是专为我量身定做的。”爱因斯坦对他的女朋友米列娃说。这不就是今天人们讲的萝卜坑工作岗位吗?
他的社会责任感中,他不认同国家主义,他一直希望建立一个国际政府,世界政府来自于各个主权国家,虽然有点天真不切实际,但确实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些世界大国怎么被控制被约束,到今天依然是一个问题。
读完全书,我估算爱因斯坦一生大概有一半的时间投入到了政治活动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与我脑海中纯粹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截然不同。也许这是他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吧。他的一生,出生在德国,后来去了瑞士,中晚年又逃去了美国,各个国家现实的不如意,使他颠沛流离。
关于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自由,更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想象力和思考方式。他说:“学生们的批评意见应当友好地加以斟酌。资料的积累不应扼杀学生的独立性。”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理念,到今天依然没有很好地实现。
爱因斯坦的个人感情生活也算不上典范,毕竟他有六七个情人,这也难怪,对这么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多少女人会主动扑上来?也许他这种情况,已经算是很克制了——我们也不是说名人就有什么特权,他自己承认一夫一妻制并不符合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要知道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观点。
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其实是要求很简朴的,他的少留己用、多与他人的哲学理念,追求简朴简洁,哪怕他是当时世界第二伟大的人物时(当时美国大学生认为第一伟大的人物是希特勒!),依然如此。也许他知道人的欲望之无穷和现实物质条件之有限,这本身就是相对的。
非常奇特的是,爱因斯坦几乎是凭直觉做出了他的重要科学发现,比如相对论的成果——他连实验都是借助思想实验。
但是,爱因斯坦最大的不足,在我看来,是他的固执。在取得相对论的成就后,直觉引领着他一直沿着统一场的方向前进。显然后来他在这条道路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尤其是在面对量子力学的时候,他不承认这种随机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一直不遵循常规的爱因斯坦自己变成了常规,正如他自己曾说:“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不敬,命运使我自己成了一个权威。”
显然,爱因斯坦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固执,相反,他有自己的解释理由。他说他年纪够大了,功成名就了,做这些事情无所畏惧,哪怕没有结果,但年轻人不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包括在为社会问题发声上,他也认为他应该站出来,他没有什么可丢失和害怕的。
历史经常押韵,爱因斯坦认为1930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太发达从而减少了人们的工作机会。今天,有些人一样认为科技太发达导致失业,是不是如出一辙呢?我相信未来会有定论。
面对死亡的时候,爱因斯坦说人为的延长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大概意思是,该死的时候就去死吧。他知道自己是个名人,死了之后应立马去火化掉,免得不得安宁。可惜他没想到,他的大脑还是被他的医生朋友窃取保留了——后来还牵扯出一系列故事,这真的验证了他的之前的预判,做一个名人也许死后都不得安宁。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爱因斯坦喜欢专注自己的世界,尤其是他的物理世界。他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哪怕是他的亲人,当他搞不定人际关系的时候,他就远离亲人,包括他的配偶。
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一样,爱因斯坦知道自己不适合当政客和政治家,以至于以色列建国时想邀请他当(名誉)总统时,在邀请信来临之前,他就已经写好了拒绝信。
爱因斯坦是一个时代的名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名跨界的社会活动家,但是在他刚开始出生的时候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异样,甚至他从瑞士专利局工作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有这么伟大的贡献,这也许是天才的偶然性吧。
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个凡人,一个常人,他有他作为人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我更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天才,一个真实的天才,他不是一个神——我们也不应该神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