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Yiran | 依然修改

博客主要内容为周报,包含每周阅读的文章、观看的影视作品、以及部分想法。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Yiran | 依然的 RSS 预览

Weekly Issue-连云港特种兵

2025-07-07 08:00:00

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Thank you, Databend; Hello, LanceDB

New Chapter in 2025 | Hi, I’m Kante Yin 👋

去做类似于 to B 的 Devin 的东西了

在同一天看到了三个人从不同的公司([[DaoCloud]], [[Databend]], [[BentoML]])离职,加入了新的公司,共同点是新的公司都是 [[AI]] 方向。


Next.js 15.1+ is unusable outside of Vercel | Omar Abid - Personal Blog

tl;dr: Starting with version 15.1.8, Next.js might break metadata handling for non-Vercel deployments,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your search rankings. This is not a bug.


GitHub - m1k1o/neko: A self hosted virtual browser that runs in docker and uses WebRTC.

在 [[Container]] 中运行多种浏览器的方式,主要用来多人共享。貌似没有找到设置浏览器版本的配置。


我的颈椎病康复之旅 - 关于选择的故事

我人生大部分的经验都是在追逐目标,这些目标本身并非我自己设定,而是自然而然目标就自己立在了那里。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职级,更高的工资,这些都是社会中毋庸置疑的目标,也有标准的追求目标的方法,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些旁路发生的意外,被动的人生重新开始主动的思考,自己是为何来到了这里。


Announcing PlanetScale for Postgres — PlanetScale

We have made explicit sharding accessible t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users and it is time to bring this power to Postgres. We will not however be using Vitess to do this.

[[PlanetScale]] 增加了对 [[Postgres]] 的支持,看说明应该不会使用 [[Vitess]] 。结合前阵子这条信息: Sugu Sougoumarane: Joining Supabase: For some time, I've been considering a Vitess adaptation for Postgres, and this feeling had been gradually intensifying.


PlanetScale’s classy retirement

很多软件如果试用期结束后,那么会在结束前的一周或两周以邮件形式通知用户,还有 XX 天数据将被删除,请及时备份或购买新的套餐。[[PlanetScale]] 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数据处于归档状态,用户可以选择激活 24h 来备份数据,而无需购买完整新的套餐。

2B 软件产品会怎么做?我已经不记得处理过多少没有维保但是找上来的客户问题了,万一呢,万一之后客户会复购呢,万一客户续保呢,服务一个购买过的客户感觉比服务一个潜在客户来的感觉好一些。


Get in losers, we’re moving to Linux!

最近 [[DHH]] 开始推荐 [[ArchLinux]] 了,并将自己之前基于 [[ubuntu]] 的配置方式 GitHub - basecamp/omakub: Opinionated Ubuntu Setup 同样应用到了 Arch: GitHub - basecamp/omakub: Opinionated Ubuntu Setup

当一个有品味、有话语权、行动力拉满、存在争议的人出现来推动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是之前很多年没有阶段性进展的状态,故事可能会出现一些转机。


Deeplinks

[[Raycast]] 的所有 command 都有一个 deeplink,可以在 MacOS 上直接通过 open 来执行。


Tools: Code Is All You Need | Armin Ronacher’s Thoughts and Writings

让 [[LLM]] 去生成可以重复执行的代码,而不是让 [[MCP]] 去做,[[MCP]] 过于依赖推理。


生活 链接到标题

[育儿] 婴幼儿睡眠学习笔记 👶

看着就头大。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清早起床,现用个10w token 再说。
  • 给上海同事听 Qwen 上海话TTS,细节出现了问题,上海话不会说“超级好看”,会说“老好看”。所以 TTS 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先用大模型讲普通话文本转换为上海话文本。
  • 营销是门生意,有时候确实是需要一些“手段”的
  • uv 配合 PEP723 可太方便了。坏处就是要先安装 uv。
  • asciinema 配合 agg 生成 gif 挺好用的,感觉比 vhs 好用些。
  • 现在好像随便一个不是 Rust 写的项目出现漏洞,都会有人站出来说应该使用 Rust 编写的版本。基本法呢?
  • 看最近的一些版本迭代,感觉 AI 发展给 K8s 续命了。
  • 同事昨天上班期间突然视野缺失,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脑动脉硬化,好可怕。
  • Deepwiki 昨晚 18 点提交一个 repo,今天 11 点索引完成,排队 6338。
  • Figma 一年收入$749m ,在 AWS 上的支出是 $110m。
  • DeepSeek R1 到现在也才是半年的事o
  • 周末需要去连云港参加表姐婚礼,行程非常特种兵,周六去周日回,单程3h40m。很累。
  • 现代婚礼已经没有“管事儿的”人了,都是新郎新娘自己费尽心力,很慌乱。在很小的时候,有一个姥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一个婚礼,他清楚地知道所有的流程,并且全程掌控,感觉婚礼的所有事情都在他的掌控。

Weekly Issue-《F1:狂飙飞车》

2025-06-29 08:00:00

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Attach to a running container

[[vscode]] 在配合 [[distrobox]] 使用时,默认使用的是 root 用户,需要在 [[vscode]] 本地配置中, Dev Containers: Open Container Configuration File 打开配置文件,指定 remoteUser 配置,配置示例:

{
 "workspaceFolder": "/var/home/yiran/projects/xxx",
 "extensions": [
 "eamodio.gitlens",
 "github.copilot",
 "github.copilot-chat"
 ],
 "remoteUser": "yiran",
}

AI产品|AI 六小龙那些「活不过一年」的产品坟场

▶ MiniMax「万物追踪」:RSS+AI 的「伪效率」

  • **初心:**帮用户聚合信息并生成摘要,对标 Feedly;
  • **现实:**82% 用户反馈「AI 摘要太冗长」,上线 6 个月后默默停运。

很难说是人不行还是产品不行。想到了某个同事的“总结性”周报,每次在 Slack 上都是一大篇,现在好像都快 1000 字了。

“MiniMax 万物追踪停运前,竞品「Readwise」已迭代 3 次推荐算法,而万物追踪停留在初始版本;",这里也挺奇怪的,[[Feedly]] 和 [[Readwise]] 面向的用户有重叠但是核心需求应该是不同的,印象中 [[Readwise]] 在 AI 火爆之前就是热门产品了,现在说干不过 [[Readwise]] 是因为推荐算法迭代速度赶不上,有点强行解释的意思。


JSON evolution in Go: from v1 to v2

Some notable Some notable marshaling differences include:

  • v1 marshals a nil slice to , v2 marshals to v1 marshals a nil slice to null, v2 marshals to []. You can change it with the FormatNilSliceAsNull option.
  • v1 marshals a nil map to , v2 marshals to v1 marshals a nil map to null, v2 marshals to {}. You can change it with the FormatNilMapAsNull option.

读完就一个结论:别用 v2


Anthropic wins a major fair use victory for AI — but it’s still in trouble for stealing books

Everyone reads texts, too, then writes new texts. They may need to pay for getting their hands on a text in the first instance. But to make anyone pay specifically for the use of a book each time they read it, each time they recall it from memory, each time they later draw upon it when writing new things in new ways would be unthinkable.
For centuries, we have read and re-read books. We have admired, memorized, and internalized their sweeping themes, their substantive points, and their stylistic solutions to recurring writing problems.

[[Anthropic]] 在早期下载了大量的盗版书籍用于训练,后期为了避免法律风险,找到了负责 Google 图书扫描项目的合伙人,让他来获取"all the books in the world”,于是花了数百万美元买了大量二手书,进行拆解扫描得到 PDF。购买二手书籍用于训练目前被认为是合法的。

相关信息:20250131 Anna Archive(盗版资源站)发布博客,提到很多中国的 LLM 厂商与他们合作获取信息,希望美国能够改善版权管理。20250206 TorrentFreak 报道 Meta 通过 AnnaArchive 下载大量数据用于 AI 模型训练。


Counter Service: How we rewrote it in Rust

Myth 1: Rust is blazingly fast! Faster than Golang! Myth 2: Rust is more efficient than Golang Myth 3: The learning curve of Rust is too high

[[Grab]] 将自己的 [[Golang]] Counter Service 用 [[Rust]] 重写了,最终得到的性能差不多,计算资源消耗是之前的 20%。这篇文章的叙事风格很舒服。


How to Write Compelling Software Release Announcements · Refactoring English

Release notes are not release announcements🔗

这篇教程很不错,发布公告是给用户看的,应该尽可能的以用户视角来编写,增加了哪些之前无法做到的功能、哪些使用体验上进行了改进。相对来说大部分用户不会去关注发布说明,发布说明某种意义上是给自己看的。


How I Vibe Coding?

Integrate AI into your existing workflow instead of adapting yourself to AI.

认同这句话,看到有些人在为了证明“现在的 AI 无法帮助我完成工作”而去使用,如果它无法帮助,那直接不用就好了,没必要硬要用。


Kube-OVN 是如何自动修复 CVE 的 | Oilbeater 的自习室

存在上游新版本不稳定风险,目前两年内遇到过两次

疑问:如果遇到了 “不稳定” 的问题,在当前的自动更新流程中后续会咋处理呢,fix 到上一个版本然后周期性的观察问题是否有修复么?

作者回复:

回到上一个版本,之前 dependantbot 可以用评论忽略掉某个版本,再就是看看有没有可能在自动化测试里发现这个问题了

全量自动更新的前提需要保证自动化测试覆盖率足够,分摊到平时挺好的,只是在版本管理阶段可能不好控制,比如在 LTS 场景中,通常是不期望有太多其他组件的功能变化的。对于一些基础组件(如 openSSH),从体感上来说一些漏洞都是高版本引入的,可能像 RHEL 那样维持在一个固定版本按需 patch 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感觉适用场景还需要考虑。


我对各种 AI Coding Agent 工具的看法 - XX’s Blog

Cursor 的创始人曾谈过他们对 “壁垒” 的看法:在这个发展过快,未来的想象空间也仍然很大的领域,壁垒的本质就是 “快”。只要你够快,就能领先。反之无论你当前的技术有多强、产品体验有多好,一旦你在某个阶段慢下来,就可能被超越、被取代,非常残酷。

简言之,vibe coding 平台在严肃、复杂场景下的上限可能不足。 如果只做简单的小项目或者 demo,价值肯定是有的,但有多少用户愿意为此买单,我就不懂了。这个故事,其实在 Vercel/Neon 这类主打 “开发者体验” 的 PaaS 平台上已经发生过:大家都说体验好,但等项目做大以后,很多人还是默默地迁移到了 AWS。

总的来说,现在所有的工具都处于一个 “still early, but already useful (if used correctly)” 的阶段。它们在简单的小活儿或生成 demo 上表现不错,但在复杂场景下,则非常考验使用者的 “手艺”。 这门 “手艺” 既包括 prompt engineering 的技巧,也包括对代码和 Agent 工作原理的理解。“了解 ai 能力边界” 也是个有点说烂了的东西。所以,未来能把 Agent 用得最好的,大概率还是专业人士。这就像专业摄影师和普通人的手机拍照,工具模糊了专业间的边界(比如工程师可以搞设计,PM 可以写 demo),但最终还是拉开了上限。

喜欢这篇文章的商业部分思考。


生活 链接到标题

Design is compromise — Steph Ango

Appealing to everyone is impossible. If you make something that aims to be good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capabilities, you are choosing not to be exceptional at anything in particular. That might be the right compromise for your audience, but it’s definitely a compromise.


2025.5 俄罗斯胜利之旅

bowen 同学的俄罗斯游记,边看边想,自己确实对俄罗斯有很多刻板印象,但是印象又很模糊。看完之后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书影 链接到标题

《F1:狂飙飞车》,合格的商业类型片,值得去电影院看,156min 的时长,没有感觉很长,整体剧情推动很流程,剧情是老套的,没看就知道的结局,人物是刻板的,不掩盖电影本身的精彩。毕竟不是纪录片。

《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周末在上海图书馆吹空调看的书,历史总是相似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没想到 CNCF 是 Linux Foundation 的一部分,一直以为是平行关系。
  •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同事们为了给产品起名字想的头都秃了,老板们还互相调侃对方是“起名小王子”,现在感觉时代变了。
  • ghostty 的 terminfo 还是让我有些难受,暂时切回 wezterm 了。
  • 用 TypeScript 写一个简单的命令工具,同事看完了,跟我说:.... rollup , ....minify ...., terser ...., tree-shaking ....。 我只是想写一个命令工具,前端生态太可怕了。
  • 最近感觉自己的肠胃好像和之前不一样了,难道是因为公司最近换牛奶了?可能要对照观察一下。
  • 原来乐高是丹麦的公司,今天才知道。
  • 做梦,梦到了我跑完步坐地铁回家,发现坐反了,然后进了一个陌生的家,用密码进去了,睡了一晚上,醒来的时候,发现不是我家。
  • 现在有没有只专注于编程的小模型,便宜些的,感觉还是通用大模型赢家通吃的状态呢。Qwen Coder 貌似有阵子没更新了。
  • 6月跑步 200km。

Weekly Issue-avoid negativity echo chambers

2025-06-22 08:00:00

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Why Generative AI Coding Tools and Agents Do Not Work For Me - miguelgrinberg.com

The more you practice learning the easier and faster it gets!


周思博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tackOverflow]] 的创始人和 [[Trello]] 的创始人是同一个人,一直以为这是两个时代的软件。


Pure, Ocient and Solidigm push back against Seagate-quoted SSD paper – Blocks and Files

这些大公司的市场部真的是有钱又有闲,争论起 SSD 和 HDD 碳足迹这种东西。你排多少碳,关我用户什么事。都是生意。


Quick takes on the GCP public incident write-up – Surfing Complexity

This is the typical “we didn’t do X in this case and had we done X, this incident wouldn’t have happened, or wouldn’t have been as bad” sort of analysis that is very common in these write-ups. The problem with this is that it implies sloppiness on the part of the engineers, that important work was simply overlooked. We don’t have any sense on how the development decisions made sense at the time.

“如果当时做了 X 就不会出现这个事故了”,为什么当时没有做 X?应该想为什么当时做了 Y。


k8s的域名解析总是需要coredns吗?

问题:如果 kube-apiserver 通过普通的 Service IP 访问自己,可能依赖 DNS 解析、kube-proxy 或网络插件,这些组件可能未完全运行或存在网络延迟 / 异常。
解决:Loopback 直接将请求回路短路到本地,从而绕过外部网络依赖。


GitHub - psviderski/unregistry: Push docker images directly to remote servers without an external registry

我喜欢这个项目,这个需求有很多的解法,但如何在有限的场景中无感的使用,是不容易的。

Docker 作者在 HN 上进行了回应:

Docker creator here. I love this. In my opinion the ideal design would have been:

  1. No distinction between docker engine and docker registry. Just a single server that can store, transfer and run containers as needed. It would have been a much more robust building block, and would have avoided the regrettable drift between how the engine & registry store images.
  2. Push-to-cluster deployment. Every production cluster should have a distributed image store, and pushing images to this store should be what triggers a deployment. The current status quo - push image to registry; configure cluster; individual nodes of the cluster pull from registry - is brittle and inefficient. I advocated for a better design, but the inertia was already too great, and the early Kubernetes community was hostile to any idea coming from Docker.

生活 链接到标题

云风的 BLOG: 育儿的一些日常

小孩子的快乐来的很简单。


Rolling the ladder up behind us - Xe Iaso

Additionally, if this is such a 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y, why are key figures promoting it by talking down to people? Why wouldn’t they be using this to lift people up?


Waiting is risky | Bryan Braun - Frontend Developer

For one, sometimes the world changes, and your idea no longer makes sense.
But the other reason that waiting is risky, is that you change.
Maybe it’s good that I didn’t waste my time building some niche thing only to have it replaced by AI. Maybe I dodged a bullet by not committing to a business I would have grown out of.
But when I look at my freshest, most exciting ideas—it pains me to know that if I don’t build them now, I might never do it, because I’ll never feel as passionate about them as I do today.

行动力非常难得。


Career advice, or something like it - Marc’s Blog

If I could offer you a single piece of career advice, it’s this: avoid negativity echo chambers.

I recommend you choose one of two paths. If you want to move your career or industry forward, focus on the positive parts of your role, and spend energy making things better. Alternatively, if you don’t want to advance your career, spend the right amount of energy to stay where you are. Then, instead of joining that whiny waterhole, go home and mow the lawn, play with your dog, take a walk in the woods with your kids, or whatever you enjoy.

My advice: find the yes, and communities, and spend time there. Find the people doing cool stuff you admire, and spend time with them. Find the people doing the work you want to do, or living the life you want to live, and find ways to learn from them.

这篇文章可以反复阅读,并按照文章建议执行。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随便让 AI 把一些已有项目的 README、帮助文档改一改,对易用性的提高就很大。
  • 避免日常沟通中文字的滥用,比如”割韭菜“。
  • 我发现自己几年前选择的技术路线是错的,突然汗毛就起来了。
  • 一个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问了一个 ftp 问题,2025 年,ftp,哎。
  • 和父母吵架,表面上是关心,实则是自己面子挂不住,拉黑了。
  • 上海的天气一冷一热的,感冒了。
  • 周末尝试跑了 15km, 历史新高。

Weekly Issue-tokui

2025-06-15 08:00:00

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Agents Need “State” Instead of “Memory”

使用 memory 一词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到底有什么是值得记忆的?比如,作为终端用户来说,我希望我的 chatbot 能记住我们之间每一次对话的每个细节,这是一种 memory。但是如果我的 agent 要处理一个特定的任务,它一轮一轮地调用 tools,它用 memory 记住每一个 tool 的每一个具体输出,这有价值吗?

因此相比于 memory,我们应该换一个词称呼它:state。Agent 在每一轮运行过程中,它首先根据自己的 state 做出决策、调用工具,然后根据 tool output 更新自己所处的 state,再进入下一轮运行。就像一个寻路机器人要知道自己在迷宫中的位置及先前探索过的路线,然后据此做出下一步移动。

我最近也在考虑,如何处理我与各个 LLM 之间的记录数据,直接全量保存没有意义,很多时候一些对话只是简单问题,手动保存不现实,可能也没有必要。现在会把一些长对话,在得到阶段性答案后手动记录下来。


Rust Week 2025 杂记 | CatCoding

我发现一个编译器贡献排前三的大牛打字使用二指禅,有天早餐时他坐我对面,我问起为什么只用两个手指操作键盘,会不会效率不高。他说两个手指的速度已经够了,敲键盘能跟上我的思考速度就行。


Typesense | Open Source Alternative to Algolia + Pinecone

To Raise VC, or Not. Choosing The Road Less Travelled. | Typesense

We are concerned that “launching” a new “product line” (selling stocks) and bringing on a whole new group of customers (investors), would cause us to lose our precious bandwidth that could have otherwise been spent on our core search product that our primary group of users and customers expect from us. After all, the “company stock” product line would not exist without the core search product.

When a large team congregates around work that cannot be parallelized, we’ve observed that new work gets created to keep everyone busy - new nice-to-have features get worked on. This ends up adding complexity to the product. New team routines are invented because there’s bandwidth available. This ends up adding communication overhead and layers between users and builders and slows down the pace of innovation. This sadly becomes a vicious cycle that dilutes the core product.

[[Typesense]] 是 [[Algolia]] , [[meilisearch]] 的开源替代品,这篇博客讲述了为什么没有接受风险投资的原因,在和很多 VC 进行沟通后,最终还是选择建立一家由客户收入支撑的公司,践行类似理念的还有 [[Obsidian]]。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想试用一下他们的产品了。


Cloudflare service outage June 12, 2025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多个篮子在同一辆车上呢?


生活 链接到标题

中兴 F50 随身 Wi-Fi 体验记录 - 陪她去流浪

看上去这个 F500 400+ 的价格完全不可用,最近看到很多人在晒[[中兴]]的 U60Pro 随身 Wifi,2000+的价格,不知道实际使用怎么样。


It must be worth it even if it doesn’t work

The way to work without regrets is to pursue projects that’ll have been worth your time even if they don’t pan out. Projects that’ll tickle your curiosity, flex your competency, and teach you something new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ultimately end up. Projects that leave you better off, as a person, despite not being a commercial or critical success. If you work on projects like this, it’s impossible to waste your time.


书影 链接到标题

《奇观》,小奇的单口喜剧专场。小奇是 2025 年单立人原创喜剧大赛的冠军,单立人比赛的含金量是在的,所以看到有专场直接来看了。小奇是一个中专生,讲述自己来到大城市之后看到的一些”奇观“,冠军是有道理的,段子很硬,梗翻的妙。这场的观看体验不好,观众有很多人一直在说话,声音很大。

tokui 链接到标题

平时一直使用 tokei 来查看仓库的代码统计,tokei 默认输出如下:

[yiran@box tokui]> tokei
===============================================================================
 Language Files Lines Code Comments Blanks
===============================================================================
 Go 20 2185 1637 182 366
 Makefile 1 20 14 0 6
-------------------------------------------------------------------------------
 Markdown 1 117 0 86 31
 |- BASH 1 19 8 7 4
 (Total) 136 8 93 35
===============================================================================
 Total 22 2322 1651 268 403
===============================================================================

一直有一个场景无法很好的处理,当 clone 下来一个仓库之后,如何找到当前仓库中代码量最大的目录?虽然 tokei-f 的选项可以直接输出所有文件的统计信息,但是没有目录统计。laixintao 之前实现了 tokei-pie,是将 tokei 的输出转为旭日图,可以在浏览器中查看,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但我不想每次都打开浏览器,所以一直在找一个可以在终端中查看的方式/工具。

在 Todo 列表里面一直有一项任务是“基于 Textual 实现 Treemap”,Treemap 的交互形式一直没想好,优先级不高,一直就放在那里。上周突然看到了noxdir 项目,一个用于查看磁盘空间使用率的 TUI,发现交互形式很好,看了看代码,主要的实现逻辑都在 bubbletea 和文件目录树的组织,只需要把磁盘空间使用率改为代码统计信息就可以。noxdir LICENSE 是 MIT,在代码中保留原作者的版权信息可以使用。

周末借助 Gemini Pro 2.5 和 Copilot,Vibe Coding 了一把,有了一个可用的版本: tokui。全部让 AI 生成,包含 README、CI 配置调整、代码注释等等。大概的流程是:把全量代码发给 Gemini Pro 2.5,同步发给它我的需求描述,让其返回目标代码结构和文件全量代码,得到全量代码后,让 Copilot 进行基本的编译调试。一点自己的使用经验:

  • 如果代码体量不大,可以直接把所有代码发给 Gemini,效率很高;
  • 需要批量修改很多文件时,Copilot 的 apply diff 效率较低,可以考虑使用 Roo Code;
  • 可以通过调整 Copilot Agent Max Request 配置,来避免频繁确认;
  • 最好显式说明需求中涉及到的所有概念;
  • 当前 Copilot 无法调试 TUI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再次提醒自己,如果一件事情无法通过技术角度解读,那么可以从其他角度试试看。
  • 每天使用很多设备,对于自己熟悉的系统,比如开发机,通常都会第一时间升级;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系统,只要当前运行状态符合我的预期,我通常不会主动升级。
  • 很多软件看似提供了很多数据,实际上没什么用。
  • 一直以为 Linear 是一个小而美,没想到都 C轮融资了,看上去是为了这波 AI浪潮。
  • 看到了一个工程师因为癌症去世的消息,在 Github 的提交停留在 2024 年 12 月。
  • 如果关税战有 git commit,那这个 git log 一定很精彩。
  • 我没有坐过波音 787。
  • 自从开始 vibe coding ,睡得是一天比一天晚了
  • RooCode 这类 vscode 插件存在是有道理的。

Weekly Issue-《强风吹拂》

2025-06-08 08:00:00

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Red Hat Ansible and HashiCorp Terraform Will Be Coming Together - The New Stack

[[Ansible]] 和 [[Terraform]] 要有更多生态上的集成, Terrible 要来了么?


Start Sidecar First: How To Avoid Snags | Kubernetes

在使用 .spec.initContainers 时,如何保证主程序在 sidecard 正常运行之后运行,可以考虑使用 startupProbepostStart


操作系统技术是护城河吗?

同事:那我们的护城河是什么? 我: 我们的护城河是真诚待人,服务用户。服务意识是唯一一个靠金钱没法去快速积累的竞争优势。因为服务需要靠人,每个人是否真心愿意服务别人,是装不出来的。

我现在不是很喜欢这种论调。


AI Changes Everything | Armin Ronacher’s Thoughts and Writings

Right now it’s messy and raw, but the path is clear: we are no longer just using machines, we are now working with them.

I encourage you not meet that moment with cynicism or fear: meet it with curiosity,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this future will be bright and worth embracing.

working with them


glibc vs. musl — Chainguard Academy

[[musl]] 和 [[glibc]] 的对比,主要为了解释为什么 [[Wolfi]] 使用 [[glibc]] 。[[Wolfi]] 在有些时候很有用,比如你想快速构建一个 container image,打包一些命令工具,但是其中一个命令是 glibc 的,此时直接将 [[alpine]] 替换为 [[Wolfi]] 即可,零成本。


GitHub - hackclub/terminal-wakatime: Wakatime plugin for bash / zsh / fish shells!

[[Wakatime]] 官方不推荐使用各种 terminal 的插件了,文档中已经将其删除了,推荐使用他们的 Desktop 版本,但是 Desktop 版本只追踪窗口级别的粒度,所以 terminal 中的操作都不会被追踪。这个项目通过 Shell Hook 来实现,依赖于 wakatime-cli。


[硬件] 自部署服务推荐(持续更新)

Navidrome 作为一个 go 编写的服务端通过 web 访问,但它兼容所有的 Subsonic/Airsonic 客户端!个人目前选择 substreamer 作为苹果客户端。

之前看到有人推荐过 GitHub - swingmx/swingmusic: Swing Music is a beautiful, self-hosted music player for your local audio files. Like a cooler Spotify … but bring your own music.


Max Mitchell | I Read All Of Cloudflare’s Claude-Generated Commits

Around the 40-commit mark, manual commits became frequent—styling, removing unused methods, the kind of housekeeping that coding models still struggle with. It’s clear that AI generated >95% of the code, but human oversight was essential throughout.

[[CloudFlare]] 的 GitHub - cloudflare/workers-oauth-provider: OAuth provider library for Cloudflare Workers 是开源的 [[OAuth]] 2.1 实现,在 Git log 中记录了完整的 Prompt。虽然项目是 95% 自动生成的,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手动接入的情况。


Why We’re Moving on From Nix

GitHub - railwayapp/railpack: Zero-config application builder that automatically analyzes and turns your code into an image

[[Railway]] 将自己的应用包管理器从 Nix-based 切换到了 Buildkit-based。切换的原因主要有:Nix 的版本管理机制导致在进行基础软件版本更新时,所有上层应用都要更新,有可能引入构建错误;Nix 引入会将 /nix/store 作为单一 Layer 引入,无法拆分,导致最终的构建 Image 体积较大;同时还有缓存问题,这里没有看懂,将 Deployment ID 注入到构建过程中,后续的 Layer 缓存失效不是预期的么?

他们改进的方式是自己实现了一套 Buildkit LLB + Frontend。之前有看过一些其他的实现方式,Buildkit 引入自定义的语法使用上是很方便的。同时他们使用 [[mise]] 来作为一些运行时的版本管理,不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式,感觉这里会埋坑。


生活 链接到标题

内网相亲帖观感 - 且听书吟

思考当下女生对男生需要什么,思考这样的女生为何还是单身,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大雾)。

反过来也是一样,为什么还单身?

书影 链接到标题

《强风吹拂》,完整的看完了,相对于剧情的推动,更喜欢任务的旁白,在最终的比赛中,大家真的踏上了“顶点”,都在想些什么。每个人都想成为藏原走,都想有灰二的照顾和支持,都想想王子那样短短几个月就能完成蜕变,动漫终究是动漫,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也达不到 3 分配,喜欢 KING 的这段独白:

  • 光明又快乐的大学生活
  • 我只是因为有些期待,电视剧里描绘的那种生活
  • 于是选择了那里
  • 但是,现实很骨感
  • 我的大学生活,没有半点出彩
  • 马上就要这样碌碌无为地毕业了
  • 要说哪里令人失望
  • 那应该就是我自己了
  • 我让自己失望了
  • 肚量小,气性高
  • 但又希望得到他人关怀
  • 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 表里不一,矛盾重重
  • 不管去哪里,和谁在一起
  • 好像就只有我是多余的
  • 虽然我总是满脸堆笑,但却不曾对他人敞开心扉
  • 努力不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弱点
  • 我就是 KING,别靠近我
  • 总是这样,也不会有人想靠近了吧
  • 但是,要是承认自己的寂寞,那就是输了
  • 事到如今,也不可能改变自己了
  • 没错,我谁也不是
  • 谁不也是,但这才是真正的我

因为这个动漫了解到了箱根驿传,在 B 站上看到很多箱根驿传的视频,争取 2026 年去现场看看? 好想知道 3 分配是什么感觉啊,一定飞快。箱根山岳险天下!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上半年的假期太集中了,距离下一个假期还有 4 个月。
  • 感觉很多人把”搬家成本“想的太高了。
  • EasyTier 真好用啊
  •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太难了
  • 最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在 AI 之前产出能力超强的人,现在的产出能力更强了。
  • 如果 ChatWise 的导出数据功能有限制的话,拿我估计要被迫付费了。
  • 同事问我 List[str] 和 list[str] 有什么区别,这种充满了历史故事的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 突然发现,自己现在的“闭嘴”技能练的不错啊
  • 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理赔,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还是很快的。
  • 最近发现了一个还不错测试 Vibe Coding 的方法:收藏夹里一定躺着很多想要了解的项目,随机找一个,然后去 Issue 中找一个看着不难的问题,让 Copilot 修复,观察 Copilot 的修复过程,验证 Prompt 边界。
  • Fedora copr 的官方指引确实不咋样,好在日志很详细。
  • 麦当劳的 BGM 挺舒服的,不那么抖音
  • 用 Fedora copr 构建了 EasyTier 的 x86 和 arm 的包,不知道为什么构建 x86 总是会下载 aarch64 的 source,只能使用一种比较丑陋的方式先绕过去了。
  • Dagger 最近的一些信息都是集中在 AI Agent 方向了。
  • 最近跑步的状态很不错。

Weekly Issue-如何看病

2025-06-02 08:00:00

文章 链接到标题

技术 链接到标题

Implemented AGPL MinIO Object Browser simplified Console by bexsoft · Pull Request #3509 · minio/object-browser · GitHub

有趣,[[Minio]] 删除了社区版本中的管理界面。官方说法是这些代码没在维护,且容易有安全问题,所以删除了。印象中之前 [[Lens]] 也有过类似的操作。


2025.05 云原生相关信息简报 | 云原生信息简报

vGPU 是伪命题?NVIDIA 官方为什么不自己出细粒度共享呢?

5 月份的 [[k8s]] 简报。[[HAMi]] 的这篇文章很真诚,截取部分记录。关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选准赛道很关键,当前国内用户对国产化设备的支持几乎是必选项,我觉得这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国内用户采用的很多而海外很少,文中提到的“信任”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的附属品。

NVIDIA 为何“不为”?是技术不能,还是商业不愿?
对 NVIDIA 而言,“不为”并非力有不逮,而是为了守护高端硬件溢价、vGPU 许可收入,以及既有关键生态伙伴关系的综合商业选择 —— 这正给了 HAMi 在容器原生、细粒度共享上的机会空间。
HAMi 的核心竞争力与长期护城河到底在哪里?
对异构硬件的广泛兼容。
我认为,真正的壁垒更多在于那些难以快速复制的要素。不断增长的社区用户和贡献者,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生态圈,赢得这个圈子的信任需要时间。通过大规模实战检验所积累的客户信任与产品稳定性

另外一个小细节,产品的 FAQ 中,“Why don’t some domestic vendors require a runtime for installation?”,为什么要加 “domestic” 呢?


Wicked features | sean goedecke

Wicked features are feature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every time you build any other feature.

This is a common reason for engineers underestimating tasks. It’s easy to forget one or more wicked features that complica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to get blindsided when someone asks “what about X?”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engineers who haven’t spent much time at the company and might just straight-up not know about some of the wicked features.
Company “veterans” are valuable largely because they’re familiar with all the wicked features.


Secure Self-Hosted Password Manager: Deploying Vaultwarden with Tailscale and Docker | by kevincxy | May, 2025 | Dev Genius

使用 [[TailScale]] 自托管 [[VaultWarden]],使用 TSNET 配置之后,1 个 domain 对应的应该是 1 个 device,[[TailScale]] 个人免费最多 100 个 device。


生活 链接到标题

moving managers

“搬家经理”(可以这么翻译么?),Mitchell 需要搬家,但是涉及到大量的物品整理以及恢复,如果自己来做需要花费不少经历,所以朋友推荐了 moving manager,提供自己的生活方式信息(包含作息、物品位置、做饭视频等),对方会在 24h 完成搬家流程,整体开销小于 50k 刀。

有趣的是,moving manager 没有网站,没有 yelp,没有社交媒体,完全靠朋友介绍,口口相传。

感觉有点像老家附近的临时工,如果做的靠谱,自然会有人推荐给身边朋友,只是这个岗位是全国性质的。


只办婚礼不领证,年轻人开始一种很新的「婚姻」

这是一篇很好的 10w+ 文章,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样本选择和叙事方式的结果,就是评论区火热,阅读量飙升。


20240111: 35 岁

我觉得在进入 35 岁时,我在心理上主要变化是: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并且不再为自己过去的「幼稚」行为和想法感到羞耻 / 不好意思。
到了接近 35 岁的时候,我觉得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反复循环,这些「无法面对过去的自己」的想法都逐渐烟消云散了 —— 我就是我,我有各种问题、我有很多不会的东西、我曾经想法很奇怪,但是这些都是生命中必经的阶段。所以我不再纠结这些了

我自认为现在接受了自己,不知道几年之后是否还会这样想。


如何看病 | GoldenGrape’s Blog

如何看病。


书影 链接到标题

《机智住院医生生活》,从第 3 集开始进入到了熟悉的节奏,可能也是因为熟悉的面孔回来客串了,还不错。感觉这部剧的血腥场面要比《机智的医生生活》多不少,不太适应。

《Biong Biong 地球游戏厅》,韩国综艺,4 位明星跟着罗英锡做游戏旅游的故事,适合下饭看。艺人的能量太高,感觉有用不完的力气,能感觉到有一些演绎的成分,但还是很佩服。

《强风吹拂》,“你喜欢跑步吗?” 。我很难说是否喜欢,跑步是一件当前让我感觉还不错的事情,如果可以的话想要继续跑下去。

如何看病 链接到标题

发现自己很少与医院打交道,近期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才发现自己对如何看病一无所知。此处记录一下自己在上海华山医院的看病经历,供参考。

背景 链接到标题

我的社保所在地是北京,工作地是上海,所以需要在微信小程序“异地备案”中进行备案。

预约挂号 链接到标题

华山医院的挂号是分为预约挂号和现场挂号,现场挂号需要地理位置在医院附近 3km 内,除非特殊情况,选择预约挂号即可。 因为我是异地医保,所以预约挂号使用的是自费账号,第一次就诊前,需要在对应科室的收费处和工作人员进行说明,会更换为医保账号。

第一个问题是,自己应该挂什么科室,之前可能需要去医院的导诊台咨询,现在可以直接借助各种 AI 进行初步分析,比如华山医院小程序中自带的 AI 咨询。关于是否挂专家号,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人是不需要的,而且知名医院大概率挂不到专家号。

就诊 链接到标题

以我在普外科的就诊为例,到达医院后,需要看对应的科室要求,是否需要“签到”。虽然预约挂号的通知上已经有了对应的时间,但如果需要签到,还是需要在到达医院后进行签到,才会开始排队叫号(比如华山医院的眼科需要签到)。

等待排队即可,叫号后进入诊室,进行简单的问诊,描述清楚自己的症状(我个人有一个文档专门记录自己的身体情况,记录自己所有感觉到身体不适的时间点和症状)。

医生开了 B 超检查,先缴费,再去 B 超检查室进行预约,大概率预约不到当天的检查,我预约到了第二天的,于是返回普外科和医生沟通,确认医生第二天是否出诊,得到肯定答复后,第二天进行B 超检查,拿结果直接找医生确诊,开药方,就废,拿药结束。

到这里和我之前去医院的经历差不多,不同的是预约检查和就诊不是同一天,这里和医生确认了第二天是否出诊,所以我检查当天没有挂号。

复查 链接到标题

之前医生说一个月之后需要复查,一个月后进行预约挂号,复查时戴上了上一次的就诊记录和检查结果,医生没说什么,开了B 超检查,缴费后去检查室预约检查时间,这次检查项多了一个,最早可预约的检查是 5 天之后,只能 5 天后再来。

5 天之后来检查当天,需要先签到(和第一次检查又不一样,上一次无需签到),然后排队叫号。预约单上写明我是 10:30 - 11:00 的时间段,我签到时间是 09:47,虽然不在预约时间段内,也是允许签到的,最终我检查的时间是 10:50。如果我在 10:30 之后签到,那我检查的时间可能会更晚。

这里发现一个问题,我当天没有挂号,我不知道一个月前就诊的医生当天是否出诊,我不能拿着检查单直接去普外科找医生,赶紧在排队的时候紧急挂号,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当天挂号,我此时就在医院里,所以符合 3km 要求,挂到了当天的普外门诊,拿到检查单后去找医生挂号。

由于没有报销经验,第一次就诊没有让医生开病历,所以这次特意让医生开了病历,写明日期,便于后续报销。

总结 链接到标题

完整的流程是:

  • T0 预约挂号
  • T1 就诊
  • T2 B 超检查,确诊
  • T3 预约挂号(复查)
  • T4 复查
  • T5 B超检查,复查

一点经验:

  • 平和的心态,去医院看病的病人大多数都是身体不适,身体情况会影响情绪,医生也会有情绪,告诉自己“平常心”;
  • 就诊前确认是否需要签到,别傻等;
  • 检查结果无法当天拿到,不确定医生是否出诊,重新挂号稳妥;
  • 出了门诊室,大概率需要先缴费;
  • 确认后及时让医生更新病历,便于后续报销;

碎碎念 链接到标题

  • 感觉 LLM 的 Deep Research 应该根据文章的时间、作者进行相应的权重调整。
  • 5 月 25 号,同事跟我说,618 结束了。
  • 有时候想要顺手(顺口)问 AI 一个问题,但是交代起来需要打字出完整的上下文,会感觉有点麻烦,想着语音输入也许在 AI 时代真的很有必要。
  • 我非常想念一位前同事,如果他还在的话,一定会跟我一起反驳老板的。突然有些难过,很难过。
  • 周五了,一篇文章都没看,真是荒废的一周。
  • 箱根驿传好热血啊
  • 综艺、电影、电视剧中透出的元气,都可能有演绎的成分,体育不会
  • 每当想要深度使用 Folo 的时候,都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可自建的项目。
  • 去东京的时候,从同事那里拿了一些日元现金,回来之后转账给她人民币,这笔钱怎么记账难住我了。
  • 自行车后胎又扎了,一年内的第 3 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