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20:35:20
什么时候开始聊起 Mastodon,已经不太记得,我曾经提过一次,群里如果想玩的人多,一起部署一个实例,后面不了了之;1900 最近分享部署 GoToSocial 的心得,带动了几个群友一起入坑,韩宇提议要不部署一个实例一起使用,我表示赞同,并提供 yxvm 的服务器使用,然而一周不到,从开始到放弃。
Mastodon 始于2016年,一个开源项目,往大了讲,是组成联邦宇宙的服务之一,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凭我的感觉来说,Mastodon 似乎一直不温不火,像是 Twitter 的替代品,在 Elon Musk 收购 Twitter 之后,以及 Twitter 限制用户使用频率期间,都有一大批用户逃离 Twitter,拥抱 Mastodon,我也是其中之一,甚至还有工具支持一键迁移关注者(只需在 Twitter 的 Bio 上备注 Mastodon 的用户名),称之为 Twitter 难民。
但 Twitter 改名 X 之后,仍然活得好好的,Mastodon 也没有将其取而代之,包括后面 Meta 推出的 Threads,我感觉只要 Twitter 仍然存在,同类型的软件或服务便很难取代它,即使做得再好,也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使用习惯,我体验过 Mastodon、Threads,熟悉的人和内容仍然在 Twitter 上,切换到另一个软件上则十分不适应。
以上内容来自四个月前的 Obsidian 笔记,当时群里都热衷部署 Mastodon 和 GoToSocial,本想继续往下写,但最终还是昙花一现,现在也只是偶尔提一提。今天重新拾起,是因为上周在 WordPress 上安装了 ActivityPub 插件,我的理解是它将 WordPress 博客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节点,连接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因此可以在 Mastodon、GoToSocial、Friendica、Misskey 等联邦平台通过搜索[email protected]
来关注我,WordPress 上发布的博客都会自动同步一条动态至联邦平台,在联邦平台留下的评论或点赞,都会同步反馈到 WordPress。
前段时间短暂体验 Ghost,在 6.0 版本中新增了 Fediverse 功能,即我上面提到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不用安装任何插件,也是同样的原理,有点不同的是 WordPress 只能同步新文章动态,而 Ghost 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联邦平台使用,不仅同步新文章动态,还可以自己发布内容。
那天我发了一句话,这确实是我理想中的去中心化,不用自己部署类似 Mastodon 一样的服务,不用额外注册账号,不用费尽心思选择实例,只要部署一个 Ghost,既可以写博客,也可以发动态,通过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可以浏览别人的内容。
目前 WordPress 上的 ActivityPub 插件还没有类似的功能,希望后续能跟上。有意思的一个点,在使用 Ghost 的时候,同步了几条动态到 Fediverse 上,但我删除 Ghost 之后,Fediverse 上的内容仍然保存着,包括账号、动态、点赞,以及别人的评论,博友老刘戏称我在 Fediverse 上拉了一坨屎,然后扬长而去。
社交平台和短视频一样,会让有一种刷不完、看不完的错觉,每天醒来、睡前习惯性地打开 Twitter、微博等平台,刷一刷看一看,我觉得这其实不是好习惯。人还是要有具体的生活。出门,下楼,去街道,去自然中,吹野外的风,见到人群,见到动物,摸摸花草和树。不能关上房门在互联网大战风车。人会坏掉的。
所以还是写博客吧。
说一句题外话,又想把博客评论关掉了,原因可以看上一篇文章评论区。
《ActivityPub 与去中心化社交》最先出现在印记。
2025-09-04 22:43:52
在 X 上看到 Lyric 分享他的产品 Quaily 的新功能,上线了统计分析,虽然没做完,但又不是不能用。恰巧陈仓颉提起 Quaily 的设计风格和原则,好看,令人喜欢。
在 Quaily 官方网站上有一篇内容《 Quaily 的替代品》,详细介绍了 Quaily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它不能做的,它会推荐使用其他产品。在此之前看见类似的内容是在 flomo 的 101 文档中,也写了其产品适合用来做什么,不适合用来做什么等等。
优先考虑创作者,给读者最佳体验。所以可以看到 Quaily 每次迭代都是给创作者更好的创作体验,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每一步都十分克制,与其告诉别人 Quaily 比某某产品更好在哪里,不如用心打磨应该做好的地方。
聊着聊着,又想起我那“死”去已久的周报,最新一期停留在 6 个月前,从 2023 年的教师节,到今年的 2 月份,一共 12 期。坦白来说我很喜欢这种周报形式的内容,像写日记一般回顾过去一周的事情,尤其是将自己经历的有趣事情、见过的有意思的人、看过或读过有意义的文字和视频一一记录下来,是一种梳理生活的方式,日记也是我读大学时期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曾信誓旦旦要写完好几本,最终也只停留在信誓旦旦阶段。同时,最近我也深刻体会到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的感觉,这两年没看完一本书,电影也看得少,一有空就把时间投入到娱乐之中,逛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等,写博客的时候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有时候觉得挺痛苦,挺难受。
刚刚登录 Quaily 后台,已经和 6 个月前大不一样了,但不变的是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让我意外的是,在停止更新 6 个月之久,内容仅有 12 篇的情况下,7 月份还新增了一个读者,意外之喜。还记得几个月前,在L,.G.的文章《一键发布 Newsletter:AppleScript 与 Quaily CLI 的完美配合》下面评论说真想把博客切换到 Quaily 上来,既好看又好用,还在不断迭代更新,谁不想使用呢。
我也想继续写,继续分享我的每一周,即使没有多姿多彩,也有平凡和朴素在其中。但工作让我很难闲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若非这段时间买了新键盘,就连写博客的心思都没多少,每天下班回来只想放空自己,从短视频中找到一点快乐,这样的话,我的一周就是上班和下班。今天还在抱怨工作,不想算工资,做梦都梦到自己转岗,在梦里不用牵扯和薪酬相关的任何东西,开心得不想醒来。
抱怨归抱怨,生活还是得继续,我最近正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早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可以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锻炼、做早饭、洗衣服、听音乐,或者刷一刷 RSS,看看别人的更新,目前我的做法就是泡一杯茶,一边吃早饭一边阅读文章,到点再出门上班。我相信, 变化往往是从习惯的改变开始。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会看到 13、14、15 期周报……
2025-09-03 22:35:31
现在越来越喜欢一些小而美的软件,它们不来自大厂,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没有商业气息,在 GitHub 或者各种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别人自发分享和推荐,今年开始使用 macOS 之后,对一些小工具的使用程度大大降低,可能是获取方式不对,但也有不少收获。
macOS 上的“日历”程序似乎有点鸡肋,虽然我对于它的使用频率不高,不会增加日程、提醒等内容,只是像以前使用 Windows 那样,点击左下角查看今天是周几,农历是什么日子,仅此而已。在 macOS 上,我需要打开“日历”才能查到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二。使用频率高,天天打开,倒是无所谓,对于我这种使用频率低,只想看农历的用户来说却显得多余。
与此同时,另一款系统自带程序就恰到好处。“天气”程序,状态栏有个小图标,只需要点击图标,就会弹出一个小框,清晰明了的显示当前的气温和天气状况,不用打开软件。相比之前使用 Windows,它自带的天气程序略丑,难看,我查询天气的方式基本上是打开浏览器,输入 xx 天气进行搜索,准确与否另说。
便捷程度,给它竖大拇指。
今天在 X 上看见别人分享一款日历工具,正好解决了这个小问题。把日历放在状态栏上,点击小图标,展示本月日历,农历也会在下方显示。
点击具体日期就会进入系统日历程序,可以继续操作,比如添加日程等等。它是一款开源程序,叫做 LunarBar,还翻到开发者写的其开发背后的故事。
LunarBar:https://github.com/LunarBar-app/LunarBar/
LunarBar 的开发:https://github.com/LunarBar-app/LunarBar/blob/main/DEV.md
我一直以为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就是阳历,而实际上农历是阴阳合历,开发一个日历工具,背后是历法知识、天文地理与编程语言之间的博弈,怪不得开发者说这是即传统又现代的产品。
其他同类产品:
《放在状态栏上的日历工具》最先出现在印记。
2025-08-31 23:06:08
每次更换新的主题,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添加一些属于自己的元素。
比如网站标题旁边的印章 logo,再或者是光标效果,当然这个是从木木老师博客抄来的,一直沿袭至今。
大发的主题我用过不少,每个主题都有他独特的审美和风格在其中,优雅两个字很难完整形容,只有自己使用上才能真切体会到,希望后面能下定决心把他的付费主题买来玩玩。
修整了两天,大部分都是通过 Edge 浏览器中的 Copilot 进行,打开审查元素,点击需要调整的元素,即可对话 Copilot,提需求,它给你代码,指哪打哪,十分方便。
更换主题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情,用不着大篇幅描述,有水文嫌疑,于是用状态的形式表达一下碎碎念。
《更换主题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先出现在印记。
2025-08-29 23:08:57
Younger readers may not even know that the internet used to be made entirely of websites,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connected only by hyperlinks.
年轻的读者可能甚至不知道,互联网曾经完全由网站组成,这些网站是由人类创建的,仅通过超链接连接。
上面这段话来自 Raptitude 的文章《How to Surf the Web in 2025, and Why You Should》,听起来匪夷所思,2025 年了,上网还需要人教吗?一部手机应该就足够了吧,但实际情况是会用手机不一定会上网,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像是打包好了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只需要你点开它,肆意滑动屏幕,上下或者左右即可。然而,互联网过去完全由网站组成。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要冲浪,就需要从一个带有外部链接的普通网站开始,同时也要避免所有由算法驱动的网站,例如 Twitter、Reddit、微博,包括上面提到的应用软件,尽快大部分互联网的流量都流向了他们,最后你必须使用真正的电脑,而不是手机,使用社交媒体不算是上网冲浪。
这让我回忆起 15 年前第一次上网的场景,通过 hao123 网站,进入了 4399 和 7k7k 小游戏网站,我依然记得当时的 hao123 上面有各种类型的链接,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摆放,非常直观地让你一眼看到并进入想要浏览的网站。令人泪目的是,时至今日访问 4399,页面和 15 年前几乎没什么区别。
最直观的显示外部链接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文字下方画一条横线,并显示为蓝色,这已经是刻在 DNA 里的印象,一看到类似的文字就忍不住点开,跳转到另一个网站探寻新的内容。学会用 Google 之后偶然间发现了 Wikipedia,任意进入一个词条页面,都有许多蓝色字体链接着另一个词条,而站外链接则是用参考文献的方式放在了最末尾,没有下划线,似乎是更加美观了。一旦进入 Wikipedia,很难再关闭,一个词条连着多个词条,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打开了许多新的标签页。
反观现在的大多数网站,外部链接变得更加稀少,或者压根就不提供外部链接,只想让访客留在自己的网站里,避免流量流失。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逛博客的原因,现在每天浏览的资讯网站只有 IT 之家,剩余几乎都通过 RSS 阅读博客,包括自己写博客,需要链接到其他网站时必然会链接,就比如今天这篇文章,无意间就在文字中分享了 Raptitude 博客。再或者昨天陈仓颉在群里分享的 Floor796,这是一个展示了来自各种作品的角色在一个巨大空间站第 796 层的生活,许多角色的还原度极高,点击每个角色会显示对应的出处,视频链接或者图片链接。博客圈是个圈,从一个博客跳转到另一个博客,兜兜转转还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现在的互联网似乎是一团糟,互相限制和拦截,人们更加倾向于大型的社交平台,社交平台内部又存在各种限制,比如在马斯克手下的 X 中,如果帖子中含有外部链接,曝光度则会降低。
或许是因为昨天看到这篇文章,也或许是因为很早之前的想法,今天给博客做了一个微小的调整,将原先使用 post_ID 形式的固定链接修改成 post_name 的形式,本来还想找一个插件,自动将标题翻译成英文并设置成固定链接,转念一想,翻译虽然更准确,但自己编辑更有意义,更能记住文章写了什么,post_ID 只对系统有意义,于我而言只是记不住的编码,而文章标题则是更加重要。具体的步骤不多记录,主要分为三步,导出文章 ID、标题和链接,手动或自动翻译成英文,导入数据库,通过 SQL 语句进行替换,最后再设置重定向,大部分都参考了 Ouroboros 的文章《批量实现WordPress固定链接的中译英与重定向》进行操作。
The old internet is still out there though, beneath and between the elevated freeways, but you probably have to surf your way there.
旧的互联网仍然存在,在高架公路的下方和之间,但你可能需要自己冲浪才能到达那里。
《过去的互联网完全由网站组成》最先出现在印记。
2025-08-26 22:51:27
去年生日,收获了第一把机械键盘,艾石头 Li75,75 键配列,用来码字、玩游戏非常适合,如果要办公,就得配一个数字小键盘。不管是从按键声音、反馈、颜值等方面,都很喜欢,当时就觉得可以用很久。
因为我一直都是使用 2.4G 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不记得什么时候想切换到 BT 模式试试,却发现按键不对劲,即使是连接 macOS 选择键盘类型之后,仍然没有效果,问了官方客服,没找到原因,需要返厂查看,我嫌麻烦,就放弃了。后面自己慢慢查,发现这款没有网页驱动,macOS 更是无法下载软件驱动,手里头也没有 Windows 设备,就不了了之,毕竟 2.4G 模式又不是不能用。
然而,前段时间发现一个小问题,数字键 1 左边的按键,按道理打出来的符号是·和~,或者`和~,旧键盘打出来的符号奇奇怪怪,没有见过,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这就让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了。
总而言之,就是觉得膈应,内心不舒服。
翻了翻各大电商平台,包括抖音商城,发现国产键盘越来越卷,100 元以内就有很多选择,我内心的价位是 200-300 元,75 键位或者 87 键位,数字小键盘对我来说用处不大,不会带到公司去使用。迈从、VGN 这些品牌都看了看,没有喜欢的款式,或者超出预算,后来又看到贱驴 a3 2.0、ilovbee B87,价格、样式、做工都比较合适,但总感觉缺点什么,比如网页驱动、大电池,还是没有买。到最后偶然间刷到惠普 GT87 的图片,尤其是这款 Ultra 的新配色吸引到了我,这不某米的配色吗,一眼望去非常酷,内心已经蠢蠢欲动。
最让我惊讶的除了配色,还有它的电池容量,12000mAh,比我的手机电池容量都大得多。至于轴体,不太懂这些,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叫法,这款轴体叫凯华圣代轴,实际码字声音有点像麻将音,但更加低沉、闷骚,我觉得挺适合自己。
有一些细节部分我觉得做得不错,比如方向键上方有一个金属磁吸铭牌,里面放着 2.4G 接收器,调节音量的滚轮放在侧边位置恰到好处。中间两排带斜纹的配色,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某款车。
RGB 灯效可以通过网页驱动进行修改,有很多种选择,而且还支持跟随音乐律动变化,但仅限 Windows 安装驱动。沉也是真的沉,1.12kg 的重量,如果经常带出门,那就有的受了。
具体的参数就不赘述了,体验下来就两个字,爽,爱不释手,都想多写几篇博客,多打几个字,多敲一敲。目前全国国补可以用,补贴之后的价格大概是 260 元,今天京东价保又返了 26 元,真心不错。
如果说换了一把键盘,会不会写更多博客,我希望会,敲击键盘的声音很解压、很好听。
《新键盘:惠普 GT87 Ultra》最先出现在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