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Yasking | 东东修改

博主毕业后北漂两三年,2017 年初回到哈尔滨从事软件开发,2021 年初又回到北京。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Yasking | 东东的 RSS 预览

阅读《三体》之地球往事

2025-08-20 20:24:00

三体可能是我阅读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三部曲之一的地球往事通过片段化的故事连接,将现实与科幻柔和在一起,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现代环保等主题围绕着三体故事的主线逐一展开。

动荡年代的苦难,引人反思人性中的善与恶,对地球文明生态破坏的惋惜,以及对宇宙秩序的大胆想象。

书中人物都做着符合自己人生经历的抉择,叶文洁主动联系外星文明,能感受到她对人类秩序和道德的彻底失望,也在对“高级”文明的盲目崇拜中下了赌注,以至暴露太阳系坐标,引发不可逆的后果。她既是受害者,也是推动历史走向未知的关键人物。

第一部的叙事和铺垫很棒,大名鼎鼎的《三体》,我也算是 ‘已窥’ 一二了

科幻小说的定义

GPT: 科幻小说是一种以科学或未来技术为基础,结合合理想象来探讨人类、社会与宇宙关系的文学体裁。它强调科学逻辑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虚构情境反映现实问题与思想。

非京籍个体户缴纳社保(补充):“无有效的汇总预处理信息” 解决办法

2025-08-15 21:00:00

8 月份缴纳社保时,进入日常申报提示 “无有效的汇总预处理信息”,如图

到 ”我要办税“ - ”社保业务“ - ”年度缴费工资调整“

02.webp

选择 ”生效年度“ 为当前 2025

03.webp

确定后提示数据初始化成功

04.webp

注意看页面的提示

05.webp

因为我只需要添加一个,所以选择的 ”单个添加“

输入 ”姓名“、”身份证“,设置缴费工资后保存。

回到列表后勾选记录,提交申报,问题解决。

Oracle Free 实例重装系统

2025-08-15 21:00:00

之前申请了两台 x86 架构的 Oracle 机器,偶尔用来部署开源项目测试,有一台在测试 SSH 相关功能时 “变砖”,网上看重装系统发现很繁琐就没去打理,近期又想到这个机器,发现去年就有了官方重装方法,简单配置下,继续让其发光发热;

’替换引导卷‘ 重装系统

这是官方提供的方式,在实例详情中点击 “操作” - “更多操作” - “替换引导卷”。

01.jpg

无需开启 “保留引导卷开关”,选择 “映像” 和 “输入 OCID” 选项

https://docs.oracle.com/en-us/iaas/images/ 可以找到 OCID,注意只能选择同系统的不同版本,例如 Ubuntu 从 20.04 到 24.04 Minimal,不能从 Centos 7 到 Oracle 9

03.jpg

粘贴后可以看到它自动显示了镜像的信息,保持引导卷大小不变。

如想使用新的 SSH Key,可以在高级选项中添加 ssh_authorized_keys,值为公钥内容。

04.jpg

让 Ubuntu 24.04 看起来很忙

忙起来,别闲着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upgrade

sudo apt install htop git build-essential

curl -o lookbusy-1.4.tar.gz https://devin.com/lookbusy/download/lookbusy-1.4.tar.gz

tar xvf lookbusy-1.4.tar.gz

cd lookbusy-1.4

chmod a+x configure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nohup lookbusy -c 5-15 -r curve > lookbusy.log 2>&1 &

Centos 7 尚能饭否

太久没登录,Yum 安装软件都开始报错

Cannot find a valid baseurl for repo: base/7/x86_64

是因为官方不再支持 Centos 7 的镜像源,编辑 /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 文件

  1. 取消所有 baseurl 开头的注释。
  2. 将所有 mirrorlist.centos.org 替换为 vault.centos.org
  3. 将所有 mirror.centos.org 替换为 vault.centos.org
  4. 清理缓存,执行 sudo yum clean all

编辑后的内容示例如下:

[base]
name=CentOS-$releasever - Base
mirrorlist=http://vault.centos.org/?release=$releasever&arch=$basearch&repo=os&infra=$infra
baseurl=http://vault.centos.org/centos/$releasever/os/$basearch/
gpgcheck=1
gpgkey=file:///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7

#released updates 
[updates]
name=CentOS-$releasever - Updates
mirrorlist=http://vault.centos.org/?release=$releasever&arch=$basearch&repo=updates&infra=$infra
baseurl=http://vault.centos.org/centos/$releasever/updates/$basearch/
gpgcheck=1
gpgkey=file:///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7

#additional packages that may be useful
[extras]
name=CentOS-$releasever - Extras
mirrorlist=http://vault.centos.org/?release=$releasever&arch=$basearch&repo=extras&infra=$infra
baseurl=http://vault.centos.org/centos/$releasever/extras/$basearch/
gpgcheck=1
gpgkey=file:///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7

#additional packages that extend functionality of existing packages
[centosplus]
name=CentOS-$releasever - Plus
mirrorlist=http://vault.centos.org/?release=$releasever&arch=$basearch&repo=centosplus&infra=$infra
baseurl=http://vault.centos.org/centos/$releasever/centosplus/$basearch/
gpgcheck=1
enabled=0
gpgkey=file:///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7

而后更新下软件

sudo yum update -y

本想参考 https://blogs.oracle.com/scoter/post/upgrade-centos-7-to-oracle-linux-8 升级下系统

升级预检给出的报告,一眼就看到了 “Minimum memory request...”

05.jpg

只好放弃

让 Centos 7 也忙起来

sudo yum -y update

sudo yum -y install htop git 

yum groupinstall "Development Tools"

curl -o lookbusy-1.4.tar.gz https://devin.com/lookbusy/download/lookbusy-1.4.tar.gz

tar xvf lookbusy-1.4.tar.gz

cd lookbusy-1.4

chmod a+x configure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nohup lookbusy -c 5-15 -r curve > lookbusy.log 2>&1 &

题外话

Ubuntu 24.04 Minimal 占用磁盘少很多,安装一些软件后,还剩 46 GB

06.jpg

“完整版” Centos 7 安装同样的软件后,还剩 35 GB

07.jpg

参考

阅读《芯片简史》

2025-08-10 17:42:00

之前读过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书里讲的是 20 世纪初到三四十年代,量子物理从无到有的故事——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巨匠在理论迷雾中试探前行,至今回想仍让人心潮澎湃。

这次读《芯片简史》,顿感“故事”都连上了!从 1940 年代起,又一个辉煌的三十年:晶体管问世、集成电路出现、微处理器诞生…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批推动半导体革命的人——肖克利、诺伊斯、巴丁、布拉顿、摩尔、法金、霍夫……还有早已熟悉的图灵、冯·诺伊曼、香农。以前只知道“摩尔定律”,却不知道摩尔本人就是“仙童八叛逆”之一,还与诺伊斯一起创立了英特尔;而仙童半导体公司比印象中更厉害,这里堪称是硅谷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工程师后来几乎撑起了整个产业。

我一直做软件相关的工作,对操作系统之下的硬件世界了解有限,像隔着雾看山。这本书以硬件从无到有的视角,帮我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也看到每个硬件的出现都伴随着艰辛,有欢呼、有遗憾,更有争分夺秒的激烈竞争,无形中对技术演进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如果我有一个书架,会把它放在上面,等过几年再翻一翻。

(第一颗 CPU,Intel 4004)

摘抄

  • 1952 年 4 月,贝尔实验室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26 家美国公司和 14 家外国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为期9天的研讨、参观和制作演示。这些公司包括 IBM、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索尼、德州仪器以及一些小公司,如斯普拉格电气公司(Sprague Electric)和中心实验室(Central Lab)。每家公司都收到了一本 792 页的《晶体管:特性与应用参考资料》,大家戏称它为价值 “25 000美元的书”。
  • 蒂尔最后说,大厅后面有他的论文的复印件,大家可以自取。听众立马抢着离开座位去取论文,在一片嘈杂声中,雷神公司(Raytheon)的一位代表在走廊里拿起电话大声叫道:“德州仪器公司做出了硅晶体管!”
  • 信件几经辗转,最后到达了投资人阿瑟·洛克(Arthur Rock)手上。他读完信后,被其中的一点打动了,那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肖克利选择了他们这件事本身,足以说明这个团队值得投资。
  • 接下来,洛克火速地赶回纽约,寻觅合适的投资公司。但大部分公司都婉拒了,只有一家仙童摄影器材公司的老板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费尔柴尔德的父亲曾是IBM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后来把股票转移给了儿子。费尔柴尔德充满活力,很有想象力,对半导体器件很感兴趣。之前他的公司调研了制造半导体元件的可能性,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团队,而此时诺伊斯一行 8 个人正好找上门来,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 在洛克的协调下,仙童摄影器材公司派人来到加州。最后达成的协议规定,公司划分成 1325 股,8位联合创始人每人只需缴纳 500 美元就可以获得 100 股原始股,洛克所属的海登斯通公司占有 225股,剩下的 300 股用于今后招揽人才。仙童摄影器材公司在 18 个月内投资 138 万美元,成立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 的子公司。在仙童半导体公司连续三年的利润超过 30 万美元之前,母公司仙童摄影器材公司有权以 300 万美元的价格在任何时候收购它。“这是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协议。” 其中一位创始人说。
  • 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的同事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后来对摩尔说:“肖克利太聪明了,他明白所有的事情,除了人。”
  • 就这样,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基尔比首先提出并实现了单片集成技术,而诺伊斯首先提出并实现了互连技术,莱霍韦茨则首先提出了电气隔离技术,这三项技术组合起来,成为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石。
  • 每次听到自己被称作科学家时,基尔比总说自己是一名工程师,是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诺贝尔奖领奖礼的演讲中,基尔比展示了自己手工做出的第一颗带着飞线的芯片的照片,并说道:“如果我知道这个电路将来会帮我赢得诺贝尔奖,我会多花些时间好好装点一下。”
  • 摩尔曾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组织上是不成熟的。类似的想法也会出现在其他更‘成熟’的大公司,但是一定会被认为在经济上不值得而被否决掉。”
  • 那时萨支唐跟巴丁重新取得了联系,开始兼职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晶体管课程,他经常往返于加州和伊利诺伊州之间,几个星期才回一趟公司。这让万拉斯更加不受约束,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
  • 万拉斯刚刚加入仙童半导体公司才几个月,就和萨支唐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路,把一个PMOS场效晶体管和一个 NMOS 场效晶体管组合起来,两者互补形成一个CMOS场效晶体管开关。
  • 接着,主持人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在这50年中,戈登·摩尔从摩尔定律中学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 “哦,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摩尔沉思了一两秒钟后说道,“对我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既然已经做出了一个这么准的预测,那么我最好避免再做出第二个预测。”观众席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 与其说摩尔定律是一个定律,不如说是一种信仰。正是这种“不待证明而相信”的信仰,推动着摩尔定律不断获得验证。摩尔定律展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物理定律,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同阶段所能达到的极限。
  • 开关也能做计算?不能,但是开关很适合表达逻辑关系。例如,两个开关可以组成“与”“或”等逻辑。我们只要采用二进制,就能把代数计算转化为逻辑计算,从而用开关来实现代数计算。
  • 1948 年,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更加小巧、快速的开关。当年上半年的一天,香农拐进了肖克利小组的实验室,他灰色的眼眸立刻被一个只有三根导线的小玩意儿给吸引了。“这是一个固态放大器。”肖克利解释说,那时晶体管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布。
  • 彼时,仙童半导体公司已经有一大波人出走创业。公司几乎每周都有人跳槽出去创业。这种出走创业模式已蔚然成风,以至于仙童半导体公司成了硅谷培养半导体人才的摇篮,从仙童半导体公司出走的员工总共创立了400多家公司,它们大多坐落于硅谷,被称为 “小仙童们”。
  • 诺伊斯和摩尔开始张罗新公司,他们想仿照硅谷的先驱惠普公司,将创始人的姓氏首字母组成新公司的名字“MN”(Moore Noyce)。但它读起来像是“More Noise”(更多噪声),这对电路来说无疑是个灾难。不久,一个简洁的名字英特尔(Intel)脱颖而出,它是三年前摩尔提出摩尔定律的文章最初的名字“集成电子学”(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
  • 于是,霍夫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整体系统的架构,只保留了4颗芯片。这 4 颗芯片分别是 4001(ROM)、4002(RAM)、4003(寄存器)和4004(CPU)。它们的数据总线是4位的,因此以4开头,名为“4000系列”。这些芯片构成了“冯·诺伊曼结构”,前 3 颗组成了存储系统,而4004构成了最关键的计算单元和控制系统。这样一来,英特尔公司承担的整体设计任务就大大减轻了。
  • 诺伊斯后来把英特尔公司的策略归结为:“我无法实现你的要求,所以我想出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绕过它。这就是可编程芯片想法的起源,也正是微处理器芯片想法的精华:完成电路设计,赋予它可编程的能力。这样你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应用。”
  • 终于,比吉康公司接受了霍夫的新架构。此后,嶋正利回日本继续完善新架构,他们要求英特尔公司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完成所有的芯片设计。
  • 然而,英特尔公司的开发承诺却落空了,它卡在了具体的电路设计上。霍夫只熟悉处理器架构和指令集,并不懂逻辑电路设计,而且他还接到了新任务,为CTC公司设计8位处理器架构。于是他把“4000系列”芯片的设计任务转交给了MOS场效晶体管研究部的莱斯利·沃达斯。
  • 然而,沃达斯同样不懂电路设计,他需要招聘一位既懂芯片架构,又懂电路设计,最好还懂MOS场效晶体管的工程师。但是集这些素质于一身的工程师凤毛麟角,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 不得已,沃达斯想到了在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前同事法金,他是完成这项挑战的不二人选:既懂计算机架构,又有计算芯片设计经验,还懂最先进的硅栅MOS场效晶体管工艺。
  • 法金将 4004 放在一台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竟发现有整整一层材料没有添加到芯片上,难怪芯片不工作。原来,是技术人员在制造芯片时遗漏了其中一层。法金距离成功如此之近,又是如此失望。直到1971年1月下旬寒冷的一天,法金再一次收到了新的4004样片。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装着样片的盒子,就好像捧着自己的孩子,把它们轻轻地安放到测试平台上。当他把芯片连接到测试仪器上时,他感到自己的手指在微微颤抖。法金测试了第一个点,波形正常!又测试了几个点,波形正常,并且完全符合预期。他简直不敢相信,在这颗小小的芯片上,一切都按照预期的结果显示在他面前,速度比他19岁时用锗晶体管搭建的计算机还快10倍,而功耗只有0.75瓦,仅仅是锗晶体管计算机的1/1 000,这真是工程技术上的奇迹。
  • 凌晨4点,法金完成所有的测试,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妻子已经入睡了,但瞬间被惊醒,她在朦胧中看到了丈夫,问道:“芯片怎么样了?”,“成功了!”法金激动地喊道,和妻子相拥在一起,欣喜若狂的情绪包围着他们,将法金身上的寒气一扫而空。这时他们才意识到,他们见证了一个历史性事件——世界上第一颗CPU芯片诞生了。
  • 接下来,英特尔公司将样片寄往比吉康公司,嶋正利把它装到一台内置纸带打印机的计算器上。他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个加法算式,屏住呼吸,只听纸带打印机在一阵振动后输出了结果。嶋正利内心非常激动,这是4004芯片的第一个成功应用。然而,英特尔公司却没有人对此欢呼庆祝。公司内部对是否大规模销售这颗 CPU 芯片产生了严重分歧。

阅读《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第2版)》

2025-08-06 20:24:00

简介

《简约至上》提出了四个策略:

  1. 删除 - 删除多余的文字、按钮、功能。
  2. 组织 - 将功能整合,更容易让用户关注到重点功能。
  3. 隐藏 - 将重要但非高频的功能隐藏起来,简化应用操作逻辑。
  4. 转移 - 多平台应用,应有所侧重,不是每一个功能都要在多端实现。

内容比较基础但融会贯通不易,只看标题就可以猜到这个章节讲的内容,这本书适合快速阅读,如果你在书店恰巧看到它,1 到 2 个小时就可以翻阅一遍。

如果书就在那里,建议翻翻看,不推荐购买收藏实体书。

摘抄

  • 如果你是赛道上唯一的参赛选手,那只要“足够好”就行。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这时候,边际效用——细节—就变得重要了。正如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 Eames)所说:“细节并不是细节。它们构成了设计。”
  • 最好与其他的差别在于细节。
  • 传统的观点认为,功能越多,能力就越强,产品的用途也就越广。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功能多的产品能打败功能少的产品。但相对简单的产品却频繁地替代更复杂的产品。
  • 删除杂乱的特性可以让设计师专注于把有限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而且也有助于用户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 法国作家、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说过:“完美并非加无可加,而是减无可减。”删除作为一个策略难就难在明白怎样做到这一点。
  • 项目经理因为这个功能太难做而砍掉了它… 交工日期迫近,预算资金紧张,都可能导致功能被砍掉。设计团队经常会以提供尽可能多的功能为目标。那些耗时而不容易实现的功能通常会被砍掉。如果有人强烈反对,得到的答复一般是他们的功能会在“第二期”或“第三期”实现。结果呢,无非就是得到一个由简单的功能叠加起来的毫无特色的产品,与市面上现有的平庸货色别无二致。
  •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别人)说:“假如用户需要…”那么只有一个答菜:搞清楚这个功能对用户是否真的重要。问一间:“我的目标用户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吗?”如果回答是“几乎没有遇到过”时论下一个。那么,请放弃这个想法,不要再“假如”了,还是去发现问题吧。
  • 消除错误的来源是简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思路。
  • 功能多对于没有机会试用的消费者有吸引力。但是消费者使用了产品之后,他们的偏好就会改变,一下子从重视功能变成了更重视可用性。
  • 如果一个元素的重要性为1/2,那就把它的大小做成 1/4。
  • 简单的体验优先于完整的服务。
  • 只有明白推荐的理由、赞同推荐的标准、接受可能的风险,用户才会接受计算机的推荐。如果推荐的结果没有满足上述要求,人们就不会信任它。
  • 让用户感觉简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先搞清楚把什么工作交给计算机,把什么工作留给用户。

01.jpg

阅读《审判》

2025-08-03 17:27:00

(《审判》主人公 K —— Gen by GPT-4o)

初读体验

第一次读类似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带着 ‘先看两章、能读进去就继续’ 的想法开始阅读。

虽然我不清楚作者所在的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的背景和当时的司法氛围,但读《审判》时,我能感受到作者、K,乃至读者都深陷 ‘困惑’ 之中。

GPT:“当K试图询问罪名时,官员只回答‘你被捕了,但可以继续生活’ —— 这种逻辑的断裂,正是困惑的根源。”

作者对司法的思考深刻,小说文笔精炼、刻画细致,让我有种感觉,书中的 K 就是作者,作者也是 K,卡夫卡将自己融入到了小说中。

GPT:“作为法学出身并长期任职于保险局的卡夫卡,笔下官僚系统的 ‘无意义严谨’,或许正是他对体制的观察。”

文字信息密度很大,每段对话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的思考,等待读者去发掘 —— 这是令人上瘾的阅读体验。

我渐渐意识到,这本小说的品鉴维度是多样的

  1. 一个被宣判有罪的个体,从 ‘拒不认罪’,到觉得需要做些什么,借助女人,再到主动周旋,全力以赴,去找可能与法官有私下交情的律师,去找给法官画肖像了解隐秘司法 ‘内幕’ 的画师,从玄学再到一个深奥的 ‘法的大门’ 的教士的论述... 隐秘的司法,充满荒诞。
  2. 从 K 的人格角度,从最开始的严谨,轻松,到最终 ‘对抗’ 命运,却毫无一点胜算,坦然接受死亡,从 K 的生日开始,到 K 的生日结束,仅仅只是一年的时间。
  3. K 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映射,得以窥探作者甚至是那个时代对于工作、性、司法的看法和观念,另外隐隐觉着,书中的女性角色总是跟司法相关联,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次要角色(如律师、画师)也都是官僚机器的具象化零件,是司法大机器的外部延伸。

司法荒诞

K 遇见画师的章节蛮有意思,K 算是 ‘真正’ 窥探到了法院的一丝隐秘,了解到有三个办法可以 ‘解决问题’。

  1. 真正的无罪开释
  2. 诡称宣判无罪
  3. 无限期延缓审理

真正的无罪开释

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仅限于高级法官特权,普通人几乎无法获得

无罪开释首先排除,因为这是大人物——高级司法部门才能享有的特权,低级别预审法官没有这项权力,无罪开释如果成立,那么关于案子的当事人的所有诉讼、案卷都要通通销毁。

诡称宣判无罪

表面“无罪”,实则是一次极度依赖人脉与机会的繁复流程,一旦失败,后续尝试更为艰难

通过关系,联系到几个法官,他们在无罪辩护声明上签字,‘背书’ 的作用,然后提交到案子的主审法官处,他才敢于签署 ‘宣判无罪’,提交到上级部门,这个案卷可能流转到各种不同层级的部门和人员手中,如果有一个人偶然看到,认定其有罪,那么就会被驳回重新审理,这个时间可能在一天内,也可能几年时间,当事人就要重新赶快再疏通关系,走一遍这个流程,而第二次、第三次的 ‘诡称宣判无罪’ 肯定会更加困难,这是显然的,走进诡称宣判无罪流程,也就意味着无法再真正的无罪开释,意味着案子当事人需要集中精力、快速响应眼下的问题。

无限期延缓审理

通过不停“活动”保留自由,代价是持续的精力投入和精神焦虑,实则是被困于系统的慢性折磨

案子当事人需要 ‘持续的输出’ 精力,要跟主审法官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到审理机关 ‘报道’,以便能够顺利的、缓慢的走着毫无意义的流程,这将是持续性的努力,最终的目的是保有自由,因为未宣判,就没有罪,也就可以一直为自由努力,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无法被真正解决。

理解完这三种方案后,我们对这套司法系统的本质,也可想而知了。

思考未竟

正如卡夫卡曾要求销毁手稿,K 那场“未完成的辩护”也未能实现,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戏剧性的终章。

最后的最后

对于本书,可能留给读者一些思考:如果连 ‘罪名’ 都无法得知,那我们还如何为自己辩护?进一步的,在这个困惑又荒诞的司法体系下,在不可知权力面前,所做的努力会有多少用处呢?

但是转念一想,抗争永远有用,总会有用。

在绝对权力的黑幕下,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自己“错在哪里”,但只要我们还愿意提出质疑、尝试抗争,那就还未完全失去自由的可能。

《审判》值得一读,更值得反复咀嚼,我放弃了到网上或者询问 GPT 了解更多 “正确又细致” 解读的机会,相信以后重读,可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