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YaYu | 雅余修改

一位爱喝咖啡的产品经理曾经是位设计师,推崇极简,偶尔捣腾代码,不玩摄影的时候也泡泡工夫茶。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YaYu | 雅余的 RSS 预览

《园冶》:世界最早的造园学名著

2025-10-27 22:51:25

最近反复读的一本书,忍不住还是介绍一下。书中内容一是我喜欢的园林,二是书中很多极简、尊重自然的理念是我所爱。

《园冶》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部独特而珍贵的著作。它不仅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这部书成书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明代造园家计成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园林艺术的理论著作

果麦文化出品,三秦出版社,张则桐译,2021-07

《园冶》的传奇流传历程

《园冶》的流传故事颇为曲折。计成在1631年完成书稿,1634年正式刊行。但由于该书的刊印“赞助商”阮大铖在明末政治上的负面评价,这本书在清代一度被列为禁书,随后近300年间几乎从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

幸运的是,它在乾隆时期就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人改名为《夺天工》《木经全书》等流传。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阚铎等学者才从日本重新引入《园冶》并校勘出版,使它重归故土。1956年,城市建设出版社重印《园冶》;1981年,园林学家陈植出版《园冶注释》,这部经典终于得以广泛传播。

原著扫描件,图片来自书格网
原著扫描件,图片来自书格网

 

谁是计成?

计成(1582—?),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吴江人。他原本是一位画家,尤其喜爱五代画家关仝、荆浩的山水画风格。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造园之路。

作者画像,来源百度百科

有一次在镇江,计成看到有人堆砌假山效果不佳,便指出问题并亲自动手尝试。他堆砌的“峭壁山”被大家称赞为“俨然佳山也”(就像真山一样好)。从此,他正式以造园为业,先后主持建造了常州吴玄的“东第园”、仪征汪士衡的“寤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在建造“寤园”时,计成开始总结自己的造园经验,写成了《园牧》一书。友人曹元甫看到书稿后大为赞赏:“这是千古未闻未见之作!”,认为其开创性前所未有,并建议将书名从《园牧》改为《园冶》。“冶”字取其精心营造之意。

 

《园冶》里有什么?

《园冶》全书共三卷,约1.5万余字,附图235幅,内容涵盖了造园的全过程,包括相地(选址)、立基(奠基)、屋宇(建筑)、装折(装修)、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山)、选石、借景等多个方面。

书中大量和具体图式,我截图若干重新拼合

计成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

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虽是人工创造,但应达到宛如自然天成的效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追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是因地制宜,“借”是借景生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不可生搬硬套。

《园冶》不仅提出了高层次的造园理念,还详细记录了具体的造园技艺。

在相地(选址) 方面,计成将园地分为六种类型: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他认为“园地惟山林最胜”,因为这种地方有高有低,有曲有深,自成天然之趣,不需要太多人工修饰。

在掇山(叠山) 方面,计成提出“山有三远”原则:从山下仰视山巅称为高远;从山前窥视山后称为深远;从近山眺望远山称为平远。他主张叠山最忌居中,宜散漫布置,追求自然错落之感。

在理水方面,他强调“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注重水体的自然形态及其与山石的呼应关系。水体设计应模仿自然水体的形态与走势,避免规整的几何形状。

在建筑布局上,计成主张“宜曲不宜直,宜散不宜聚,宜简不宜繁”,建筑应顺应地形,与自然环境融合。他详细论述了门楼、廊、室、房、馆、楼、台、阁、亭、榭、轩、堂、斋等各类园林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园冶》的文学价值

计成文学修养深厚,常以诗意的语言勾勒园林意境。书中诸如“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等句子,画面感极强,同时蕴含“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

《园冶》行文采用以“骈四俪六”为特征的骈体文,同时融入散文笔法。骈文对仗工整、辞藻华丽,适合表达审美原则和营造诗意画面。例如:“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一种节奏感和建筑美。而在说明具体工艺时,则转为散文体,以便清晰准确地描述技术细节。

《园冶》中大量用典(据统计有67处),例如“栽梅绕屋”就化用了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能唤起读者对经典画面和隐逸情怀的联想。

《园冶》的原文文笔极具特色,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使其在文学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并非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将园林艺术理论以高度文学化形式呈现的杰作。

 

精彩句子摘录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兴造论》(体现了造园“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强调人工造园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园冶・相地・山林地》(点明山林地是最佳造园选址,突出自然山水的优势)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园冶・掇山》(阐述园林中山景营造的 “三远” 原则,为山水景观设计提供方法)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园冶・理水》(说明山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

“宜曲不宜直,宜散不宜聚,宜简不宜繁。”——《园冶・建筑》(提出园林建筑布局与形制的设计原则,追求自然、简约的风格)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园冶・相地》(强调造园选址与园林构建的重要关系,选址合适是造园成功的基础)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园冶・园说》(描绘了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完美融合,通过巧妙设计,将广阔的水景和四季变幻的风光纳入园中)

“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园冶・园说》(通过诗意的比喻,表现园林中声音与动态美的营造)

“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园冶・园说》(描述了如何通过植物配置创造意境,将月光、风声等自然元素融入园林体验)

 

《园冶》不仅是一部造园指南,更是一部生活美学著作,展现了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空间的想象和创造。计成在书中写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这些文字描绘的不仅是造园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计成曾感叹:“多年树木碍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这种尊重自然、适度干预的智慧,不仅适用于造园,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对待环境的态度。《园冶》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高度契合。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许多景观设计过度人工化、商业化,忽视了与自然的融合。因此,几百年前的《园冶》至今仍是现代设计师值得学习的典范。

 

延伸阅读

日常漫步 Vol.17 之板樟山小环线

2025-10-21 20:40:49

又是一个完美的周末,一周两山。继周六上午到凤凰山巡山之后,感觉没过瘾,周日下午4点又到板樟山走了个小环线,一直到日落才心满意足的回家吃饭。这条路线的特点是纯泥路,一路树荫,下山的需要抓绳辅助,或者连爬带滚下山。跑山的大佬们可能比较喜欢这个路线,落差大,下降快,有挑战。但风景一般,没有太多看点,适合运动,和凤凰山的区别是可以眺望珠海市区景色。新手建议带登山杖和手套。

上山

一直冲

是石头把树顶弯了,还是树迁就了石头?

密密麻麻的丛林
这里本应有点泉水,干涸了。
到处都落满夕阳的颜色
不是没路了,踏过悬崖边上的石头就有路。

 

半山腰

隐约看到市区的楼房。
继续冲
眺望市区,发光的水面是前山河。不过今天雾霾有点严重。

 

冲顶

冲,继续冲。

眺望山另外一边,远处就是凤凰山山脉
山顶荒废的房子,不知原来用途

 

下山

从这里,我需要乖乖收起相机,好好抓住下山的绳子了。以下用手机拍摄。

回头看看我下来的又一段斜坡
下来之后,需要从坡底再往上爬一段

出山前,看到了还不错的晚霞,弥补一路缺少的景色。傍晚下山时还遇到独自一人的小姐姐上山,可见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徒步起点:香洲区翠微东路 翠东社区公园 西北门

By 徕卡 D-LUX8 & iPhone 12 Pro Max

日常漫步 Vol.16 之每周一山

2025-10-18 16:29:48

每周一山,不为壮阔风光,只寻一刻宁静。

By 理光 GR3

山西河北历史文化之旅|正定博物馆

2025-10-14 18:30:18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十一篇 —— 正定博物馆

在河北正定县藏着一个宝藏博物馆——正定博物馆,属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和隆兴寺就隔着一条街,从隆兴寺出来后想着到博物馆躲一下太阳,歇歇脚,结果进去之后我就停不住脚,一口气看完才休息。正定博物馆现有7672件馆藏文物,涵盖瓷器、佛造像、碑刻等专题类别。博物馆采用地上一层、地下两层的建筑结构,分设9个常设展厅和临展厅。本篇我只介绍一个让我驻足最久的展厅:境生像外展厅。

正定位于河北中部,早在战国时期便是太行山地区的交通孔道。汉代,佛教初传,正定境内开始出现僧侣活动的身影。540年城内始建寺庙,民间佛事活动日渐繁盛。隋唐时期,正定一跃成为整个河北的佛教中心,城内寺庙林立,高僧大德辈出。宋元以来,由于得皇家青睐,正定发展成为朝廷举行佛事活动之地,数朝帝王曾多次到访礼佛。

佛教造像是佛教流行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正定馆藏文物的重要类别之一。自北魏至明清,有众多佛教艺术珍品遗留于世。石刻造像凝重质朴,铜雕佛像精美华贵。每一尊佛像都由工匠精心制成,被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化审美意蕴。他们娴雅自若、沉静而智慧的面庞引人无限遐思,仿佛构建了一个超乎于万物形表之外的意境。

东魏年间,正定城内已建起了临济寺、净观寺(现称开元寺)等大型佛教寺院。在繁盛的佛教活动影响下,民间崇佛之风日益兴盛。人们为求功德或庇佑,竞相发愿造像。正定馆藏的石刻造像集中在北朝时期,均为汉白玉质地,根据雕琢技法和时代风格,应当出自毗邻正定的石雕之乡曲阳。

正定馆藏金铜造像,集中在北朝、隋代和明、清两个时期。这两批造像在体量、外观及艺术风格上有较大区别,我们可从中观察到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流变的轨迹。

菩萨立式石造像,北齐
彩绘描金坐式释迦石造像,北齐
“太平真君元年”石造像,北魏,高24cm。

“太平真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崔浩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拓跋焘成了十足的道教徒。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此尊佛像,能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穿越千年历史“走”到我们面前极其难得。

“武平元年贾同村邑人造”菩萨立式石造像,北齐

“武平元年贾同村邑人造”菩萨立式石造像,主尊菩萨立于中央覆莲座上,头戴花冠,宝缯下垂至腰。菩萨面相方圆,双目微闭,嘴角含笑,颈部饰连珠项圈,上身内着僧祗支,下着群,披巾自肩下垂缠臂后曳地,璎珞于腹前穿臂作十字交叉,右手上举扶胸前璎珞,左臂微屈持香袋。身后作莲瓣形背光。背光顶部有一浅浮雕宝塔,两侧各有三身天带飘扬的飞天,托扶着源自塔下的流苏。主尊菩萨两侧为二弟子,左侧弟子双手合十,右侧弟子双手叠于胸前。主尊前左右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长方形台座正面边框内浮雕化生童子和石狮各两身。

刻铭菩萨立式石造像,东魏
菩萨立式石造像,东魏
“天保元年”菩萨立式石造像,北齐
“河清元年建忠寺比丘尼造”双佛石造像,北齐

正面双佛并坐在须弥座上,半结跏趺坐式,一手扶胸前袈裟,一手提腿部袭裟衣边。佛两侧侍立二弟子,身穿袈裟,双手合十。菩提树外侧的莲台上侍立两胁侍菩萨,身旁菩提树干上蟠龙缠绕。大背光顶有七尊莲生化佛,正中最上有一小宝塔,由二升龙,二童子擎托。围绕七佛子有天带飘逸而下的飞天,众飞天手提璎珞,与菩提树叶交织成华丽的帷幔。须弥座下站立二童子,手托佛足。背面雕双思惟菩萨坐像,上有双飞天。台座上有五个佛龛,中佛龛为一立佛,其余为坐像。

“武定六年”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东魏
“武定七年”菩萨立式石造像,东魏
“武平四年”双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

“武平四年”双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573年),正定县拐角铺出土,高38cm。

“天统五年贾乾德妻造”彩绘透雕双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
“天保二年比丘智圆”等造彩绘描金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
力士石造像,唐
力士石造像,唐
“皇建二年”透雕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北齐

“皇建二年”透雕彩绘思惟菩萨石造像,主尊思惟菩萨坐在圆柱台上,头藏莲花冠,双带下垂,双眼微闭,眉间作白毫相。身披帛巾,下身着裙,左足踏莲,右腿置左股上,一手扶脚腕,一手托腮,作思惟状。两弟子身穿袒右臂袈裟,双手合十,面相虔诚。菩萨头光绘红彩光环,背面绘有坐佛及菩提树。通体彩绘描金,工艺精湛。

“开皇八年赵爱造”观音铜鎏金立式像,隋,高16.3 宽50 重275

“开皇八年赵爱造”观音铜鎏金立式像,观音头戴宝冠,面颊丰长秀逸,头后作圆形花瓣纹头光,上身着圆领窄袖衫,内着僧祇支,帔帛自肩向两侧下垂至肘部绕臂下飘垂,左臂下垂之手握帔帛一端。右臂上屈,手执长柄莲蕾。腰束带,下身着裙,跣足立于双重圆台上。四足座阴刻铭文:“开皇八年正月廿一日赵爱敬造观音像一躯”。

“胡市迁造”鎏金双佛铜造像,北魏

“胡市迁造”鎏金双佛铜造像,为释迦、多宝佛并坐像。双佛造型、服饰基本相同,头梳高髻,面庞方硕,两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宽袖袈裟,下摆做羊肠式垂于须弥座下部,内着僧祇支,端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背光顶部作一尖形龛楣,两侧和中间饰流苏,背光和龛楣满刻火焰纹。鎏金较厚,显得富丽精致。

鎏金十一面立式观音铜造像,清代。

1992年日本友人赤井信夫、 赤井喜代子夫妇,专程从日本大阪来到中国河北,将此造像归还于正定隆兴寺。

此像是55年前赤井喜代子之父下谷兴一从正定隆兴寺纯三方丈处所得。下谷兴一曾参加侵华战争,并为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倍感内疚。在病故前特将此像交给喜代子之母,嘱其想办法送还原处,但因故一直未能如愿。喜代子之母去世前,又将菩萨像交给女儿喜代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赤井喜代子夫妇从报纸上得知长野县和石家庄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几经周折,才将此像于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送回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从左至右,“武平五年张天智造”菩萨铜立像,北齐;“天平二年韩世保造”双面观音铜立像,东魏;“太和十二年”鎏金带背光双面立式铜佛像,北魏
从左到右,“永熙三年”鎏金双面立式铜佛像,北魏;“天平二(年)”多宝佛铜坐像,东魏
“仁寿元年”鎏金双佛像,隋
漆金坐式阿弥陀佛铜像,明
漆金坐式释迦牟尼铜佛像,明

漆金坐式释迦牟尼铜佛像,明 1368年—1644年,1991年吴赞周旧居铜器窖藏出土,代佛教造像式样形成固定范式,散发着磅礴大气之感。

洪武年间基本承袭前代之风,造像面形方圆,神态沉静典雅,衣纹自然简洁。永乐至嘉靖时期,受藏传佛像艺术注重量度和仪轨风气的影响,汉地传统造像造型更加成熟,结构趋于完美,普遍流行束腰形莲花座、高肉髻等。嘉靖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的独立发展之路上,造像皆头大身长,体态丰臃。

漆金坐式药师佛铜像,明
坐式铜佛像
漆金坐式释迦摩尼佛铜像,明

漆金坐式释迦摩尼佛铜像,此铜佛结跏趺坐于半圆形束腰覆莲座上,头梳肉髻,面目方圆,眼微启下视,略带微笑,两耳垂肩。上披坦胸通肩袈裟,袈裟边饰缠枝纹,下摆宽大,褶皱覆盖腿部。佛右臂屈向上,手掌向外;左手置腹前,手心向上,是为说法印。此造像外壁涂一层漆金,年久已有部分剥落。

持法器坐式铜佛像,明
骑吼观音铜像
泥金坐式观音铜像,明
坐吼观音,明
坐式观音铜像,明
鎏金驱式三世佛铜像,清
鎏金坐式铜佛像,清

来博物馆人不多,遇到一位爷爷带着孙子来看展览,爷爷逐一给孙子介绍展品,并让孙子帮忙用相机重拍一次,说他以前的相机拍得不够清晰,让我有点小感动。

 

By 徕卡 D-LUX8,部分藏品因镜面反光,略调整曝光、清晰度和阴影。

八月十六的圆日

2025-10-08 09:59:32

记八月十六的圆日

By 徕卡 D-LUX8

游深圳云海公园

2025-10-01 11:45:10

深圳云海公园位于深圳盐田区的半山公园带核心区,背靠梅沙尖和三洲塘水库,在海拔380米的半山平台,拥有360度一览山海城的独特视景,可以眺望深圳盐田港,是绝佳的观山望海之地。公园不允许自驾到山顶,需要在东部华侨城的茶溪谷停车场停车后坐公园大巴或徒步上山,这里也有丰富的徒步路线。

位于山顶的观景台,有咖啡厅和大草坪
半山水库

盐田港

风很大,在这里看风景很舒服

By iPhone 12 Pro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