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1:55:57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六篇 —— 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云冈石窟景区主要分为景观区与石窟群两部分。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与我国其他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
景观区:
石窟群:
我选择下午4点后到云冈石窟看黄昏景色,此时旅行团逐渐减少,更舒服一些。具体游览路线建议,可以见攻略一文介绍。云冈石窟游客非常多,一年接待游客有几百万人,但这个景点又非常值得一去,可以考虑旅游淡季去一趟。
一直走到7点半,天黑下来我们才不舍离开。
By 徕卡 D-LUX8
2025-09-06 16:01:18
近期接到几位老铁的吐槽,建议加宽网页的主内容宽度和图片尺寸。及时反思和保持进取,当晚我就翻看了更新日志,发现当前博客的框架和页面宽度设定,可以追溯到2017年的版本,8年了,虽然2024年曾微调过一次。
但调整到多宽最合适,目前主流设备分辨率是多少,图片过大的影响,都需要逐一再考量。没有绝对完美的方案,以自己的内容特点、设计风格和个人喜好出发,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考虑。
PC 端:多分辨率并存,超宽屏渗透率提升。
移动端:折叠屏重构生态,高像素密度成常态。
非折叠屏:主流分辨率集中在 1080×2400(如小米 Redmi Note 14 系列),中高端机型普及 1.5K(2400×1080)屏幕,像素密度(PPI)普遍超过 400。
折叠屏:
PC 端:限定最大宽度,兼顾可读性与兼容性。
移动端:设备无关,以逻辑像素为基准。
媒体查询:
弹性单位:
布局系统:
图片:
字体:
布局切换:
确定页面宽度时,通常考虑固定宽度和自适应(全屏)宽度两种策略。选择时需考虑目标用户群体。若用户多使用高分辨率设备,可优先考虑1200px;若需兼容旧显示器,则960px更稳妥。
平衡阅读的舒适度和图片的展示效果,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重要的问题。
人类视觉在阅读长段落文本时,有一个舒适的视线移动范围。如果一行文字过长(例如在1920px的大屏幕上铺满),会产生以下问题:
经典的排版理论建议:每行容纳 45-75 个字符(包括空格) 为最佳阅读体验。对于常见的16px字体大小,600px - 800px的容器宽度恰好能落在这个黄金范围内。
阅读时,我们的眼球不是平滑地移动,而是进行一系列快速的“跳跃”(称为“眼跳”,Saccades)和在单词上的短暂“停顿”(称为“注视”,Fixations)。纸质书的单行字数设计,本质是遵循 “视觉追踪效率” 和 “阅读疲劳阈值” ,这一点与网页文章排版一致:
最佳区间(25-45 字):既能保证每一行的信息密度,减少换行频率,又能控制视线移动距离,符合人眼 “水平舒适扫描范围”(约 15-25 厘米,对应中文 25-40 字的宽度)。
“理想”的图片宽度没有一个唯一的固定值,但它有一个明确的决策框架。这个框架需要在视觉清晰度(Fidelity)、加载性能(Performance) 和 用户体验(UX) 三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图片过大过小会有以下常见问题:
理想的图片宽度:在用户的浏览器中,渲染尺寸的 1.5 到 2 倍(针对高DPI屏幕),并且使用现代格式进行高效压缩。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动态值,取决于用户的设备、视口大小和网络条件。
居中布局:将1000-1200px左右的内容整体在浏览器中居中,两侧自然会留出空白区域。这些留白(Negative Space)不仅让页面呼吸感更强,也能更好地将读者的视线聚焦于核心内容。
使用相对单位:可以考虑使用 ch (字符宽度单位) 或 rem 来定义内层容器的宽度,这比固定像素更具弹性。例如 max-width: 65ch; 是一个非常推崇的用于文本排版的值。
文字处理:
图片处理:
其他增强阅读体验的设置:
针对我当前的博客设计,大概的改造点如下:
理论性的东西要谈是谈不完的,技术实现的,平面排版的。如果不考虑别人看的体验,那怎么高兴怎么来。
文中数据从网络获取,数据和方法仅供参考,如有纰漏,欢迎指正。
2025-09-05 12:00:54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五篇 —— 大同土林
大同土林(大同土林地质公园)是我此次旅行较喜欢,也驻足较久的一个地方。从下午3点多到公园,一直在土林里面晃悠到太阳下山才离开。原觉得40块看个小土堆有点小贵,但离开的时候确实觉得最划算。
遇到两位玩摄影的大佬,专程从外地过来就为了拍夕阳下的土林。三个举着相机的人(有一个是我),望着土堆,站了一个多小时,等着阳光从云缝穿出的那短暂的时间里按下快门。(以下照片无后期,和肉眼看到基本一致。)
大同土林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杜庄村石板沟,占地面积3500余亩,是华北地区已知的唯一土林景观。该公园经数万年地质演变形成独特的土柱、土墙地貌,被称作"天然沉积学实验室",2023年12月入选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2020年颁布实施的《大同土林保护条例》有效保障了地质遗迹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土林不用过多的介绍,看图就行。有机会,值得去现场亲身感受。
大同土林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每次来它都会有变化,有些景观会随着雨水慢慢消失,但一些新的景观又会慢慢呈现。它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天然的实验室,是国家级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旅游摄影网创作基地。
By 徕卡 D-LUX8
2025-09-01 21:17:51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四篇——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木塔瞬间高大上了。
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要看建筑内部,可以搜“人文清华”节目王南老师的详细介绍。
除特殊说明出处外,图片使用徕卡 D-LUX8 拍摄。
2025-08-28 19:50:40
「山西河北9天历史文化之旅」第三篇——游山西忻州古城、代县古城、大同古城的古寺古迹。
感谢老铁们看上一篇博文后迅速关注了雅余的公众号,感激涕零,动力加满🙏
山西有多少古城?山西有名气的古城就有15座,名气最大属平遥古城,其次还有太原古县城、青龙古镇、蒲州古城、砥洎城、忻州古城、大同古城、皇城相府、郭峪古城、昭馀古城、新绛古城、代县古城、广武古城、凤凰古城、榆次老城。山西每个古城都足够你游玩一整天,白天逛古寺古建筑,寻觅当地美食,晚上欣赏古城夜景,观看特色表演。按这次旅游的路线,我会经过忻州古城、代县古城和大同古城。
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大同古城主城以城墙围合,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街巷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
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材料、造型和美学,建筑宏伟,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顶楼上架放一大鼓,是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
大同古城在历史上以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化文化相融合,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大同在政治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来被誉为京师之门户、三晋之屏障、中原之保障。
大同古城夜景
纯阳宫
山西大同纯阳宫,位于大同古城鼓楼以东,据记载是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是大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教宫观。被称之为山西三大纯阳宫之“北宫”,而另外两宫分别为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大同纯阳宫是一座集道观殿宇、园林为一体的建筑群。
华严寺
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善化寺
善化寺(Shanhua Temple),俗称南寺。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善化寺体现出唐宋、辽金时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反应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
雁门关下一座古老的城——代县古城。代县古时称代州,宋辽以来代州城一直是繁荣兴盛的贸易边市。时至今日,古城的大街两侧还保存着众多的商贾票号遗迹。古称曾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一座计划得极好的城市”。
代县古城没有明显的城墙,马路也不管阔,完全和现代化的建筑完全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古城平平无奇。但这里有“亚洲第一巨匾”,国保第五批的阿育塔正藏在县政府的后院里,还有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处处是宝藏。
曾一度怀疑定位准确性,但确实阿育王塔“藏”在县政府大院里面。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据记载,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
毛主席路居纪念馆
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经过历代修缮,忻州古城建筑规范,规制完整。古城东西南北,四门齐备。 四面城墙,四座城门,各有瓮城,瓮城各有门,形成“四面城墙八座门”的格局。城墙高大雄伟, 44座马面拱卫,城墙上的城门楼二层三檐,歇山顶式门楼多、雄伟。砖、土、瓦、木、石的组合应用,完成与完善了作为军事设施的城墙。
忻州古时称九原县、秀容县,故忻州古城又称“秀容古城”。因繁荣富庶而得“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赞,因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更具“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名, 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
为什么我拍的忻州古城图片那么少?因为古城里一路的美食让我忘记再拿起相机……
By 徕卡 D-LUX8,如有侵删。
2025-08-24 22:22:36
两个月前,我开始启用注册了4年的公众号,作为一种尝试。经过一段时间对公众号的熟悉,终于敢在博客中提及了。
公众号的红利周期已经过去,启用这个公众号并不为了获取多少关注或流量,只是迫使自己保持一定频率继续码字的另外一种尝试。暂不知可以坚持多久,可能在某一天就失去兴趣,被劝退。
在过去的两个月,我尝试在零推广(不做任何宣传,包括转发),纯靠算法推荐的情况下,最高的一篇文章也只能做到3k阅读(太难了)。按我佛性的更新频率和无脑运营,应该是真的“自留地”。
如果你不喜欢用 RSS 订阅软件,又觉得打开网址麻烦,关注“雅余”微信公众号,也是一种获取更新的方法。
欢迎关注(微信号:YAY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