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iwiKuan | 官大為修改

台灣鋼琴家官大為(Wiwi Kuan)的個人部落格。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iwiKuan | 官大為的 RSS 预览

「2019」是一枚榮譽勳章

2025-11-18 14:00:00

前幾天我重新上傳了我在 2019 年的作品《ABCDEFG 之歌》(WiwiVideoYouTube官網)。

這是一個音樂實驗,我把 A、B、C、D、E、F、G 這七個字母可以拼出的所有單字,當成歌詞寫成一首歌,而且規定每個字母都要唱它對應的音高。之前這首歌只出現在好和弦的教學影片裡,沒有獨立的影片版本,所以我就把它單獨發布了。

影片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當我在標題後方加上「2019」字樣時,我突然意識到:這四個數字在 2025 年的今天看起來,就像是一枚榮譽勳章。

「2019」這四個數字證明了,我有能力在沒有 ChatGPT、圖片產生器、音樂產生器的年代,只靠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寫出了歌詞、旋律、編曲,並且演出了這首曲子的每一個聲部(主唱除外,我聘請了別的歌手)。

而這枚榮譽勳章,從 2023 年以後就再也無法取得了。現在,就算你真的靠著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完成作品,也沒有辦法證明那全部都是你做的。

我很幸運地出生得夠早,在 2023 年以前已經累積了許多音樂、影片和文章作品。有大量證據顯示我確實是個會做音樂、會寫稿的人。但現在才剛開始創作的小朋友們,永遠都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在一個人人都能用 AI 產生「看起來專業」作品的時代,每一首歌、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畫作、每一支影片都會被打上無法洗刷的問號——那真的是你做的嗎?你真的有這個能力嗎?

「我真的會」變成了最難證明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在 2023 年以前就開始創作,恭喜你擁有這枚榮譽勳章!記得發表時在你的作品上標註年份,讓人們知道你的「看起來專業」是真的專業,不是那種按兩下滑鼠就生成的「專業」。

別小看小小的被動收入

2025-11-17 15:00:00

如果你常看投資或理財的文章,應該一定看過「4% 法則」這個說法。

「4% 法則」的簡單解釋

假設你有一筆退休金,退休第一年領出 4%,之後每年按照物價上漲調整金額。根據歷史數據,這筆錢有很高的機率可以撐 30 年不會用完1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如果你有 1,000 萬,放在一個年報酬 4% 的投資組合;理論上每年你就有「免費」的 40 萬可以花,直到永遠。(當然,每年的報酬不會剛好是 4%,而且這沒考慮到通膨,但不影響以下我要表達的論點)

把「4% 法則」反過來看

你可能會說:「是呀,說得輕鬆,可是你得要先存到那 1,000 萬呀!」

先不要絕望,你反過來想想看喔:如果你每年可以創造 40 萬的被動收入,那根據「4% 法則」的邏輯反推,實際上就「相當於」你擁有 1,000 萬的資產一樣(40 萬 ÷ 4% = 1,000 萬)!儘管你的帳戶裡可能連 100 萬都不到,但用「4% 法則」的角度來看,你實質上就是一個千萬富翁!

定價 150 元、賣得不太好的電子書

想像一下,你花了一個月,把你最擅長、最有興趣的事情寫成了一本電子書,定價台幣 150 元。假定你自己獨立在網路上賣,沒有透過出版商、沒有通路抽成,我們也先暫時不計算手續費什麼的,賣出一本你就能拿到全部的 150 元。

然後,你的行銷策略是「根本沒行銷、佛系隨緣」,結果每天只能賣出一本。一年下來,賣了 365 本,總共賺了 54,750 元。

一年五萬多塊,看起來超少的對不對?可能還不夠付你一年的咖啡錢。

但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年 54,750 元的被動收入。如果你想靠一個保守的 4% 報酬投資組合2,賺到同樣的這五萬多塊,你需要準備 1,368,750 元的本金!

換句話說,那本每天只賣出一本、定價 150 元小小電子書,它的「被動資產價值」竟然高達將近 137 萬!

小小的被動收入,比你想像中還值錢

寫一本一天只賣出一本的 150 元電子書比較簡單,還是存 137 萬元比較簡單呢?如果,你有十個像這樣的、每天各自只賣出一份的小小產品呢?

被動收入的價值是超大的!不要小看帳面上這很小的金額!

(寫完這篇,我都想要把 Wiwi.Blog 的精華文章集結成電子書了,定價 150 元就好!)

Footnotes

  1.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f/four-percent-rule.asp

  2. 覺得「4% 好低,我隨便都 20%」的人,你可能是台灣股神;那這篇可能不適合你,你還是繼續專心去看盤就好。

Windows 11 到底有多煩?

2025-11-16 14:00:00

每年的這個時候又到了:氣溫開始下降、樹葉開始變黃、微軟開始逼你更新 Windows 11!

說是「更新」其實不太精確。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微軟又要搞你了,而且你還不能拒絕。

科技新聞網站 Ars Technica 發了一篇數千字的長文,標題是《如何清理 Windows 11 25H2、讓它別吵、並把 AI 功能拿掉》。文章列出了一大串 Windows 11 25H2 更新後的煩人地方,並一個一個解說要怎麼把它們弄掉。

Windows 11 到底有多煩?

Windows 11 到底有多煩?以下只是文章中提到的其中一些:

  • ☁️ 一直盧你登入 Microsoft 帳戶:不想用雲端帳戶?那你得先按 Shift + F10 打開命令列,輸入咒語 OOBE\BYPASSNRO,重開機,然後選「我沒有網路」。是的,你得先「假裝」自己沒有網路才能使用自己的電腦。(而且文章提到,這一招即將要失靈了)
  • 🗑️ 開始選單都是垃圾:你的「開始選單」(就是按下 Windows LOGO 後出現的選單)會出現你根本沒安裝的程式。Spotify、Grammarly 全部都來了,整個開始選單都是微軟的廣告看板!
  • 💩 搜尋欄都是垃圾:想搜尋自己電腦上的檔案?請先看完這些「來自網路的熱門新聞」和「適合你的遊戲」再說吧!不然的話,「熱門食譜」怎麼樣?
  • 🚮 鎖定畫面也是垃圾:以前鎖定畫面就是顯示時鐘而已,現在它要告訴你天氣、股票、新聞、趣味小知識、NBA 比數……當然每一個都是廣告贊助連結。
  • 🌐 Edge 裡面當然是垃圾:一打開 Edge 就會看到塞滿圖示、小工具、垃圾新聞的首頁;一直盧你使用 AI 功能;一直推銷各種 Microsoft 服務;一直要你用 Bing 搜尋;而且 Edge 本身是無法移除的。
  • 🤖 各種 AI 功能塞好塞滿:Copilot、Recall、Click to Do……微軟真的很怕你不知道他們有做 AI,就連記事本和小畫家裡面也要硬塞進去。許多都沒有辦法關掉。

(Windows 11 的搜尋欄,按下去會跳出這個視窗:左半部是沒用的「建議」,右半部都是廣告。「熱門食譜:四川回鍋肉」到底干我 P 事啊!)

許多關閉煩人功能的方式,都超級不明顯。例如:如果你想完全移除 Recall 功能,並不是去「設定」裡面關掉就好。你得先到「設定 > 系統 > 選用功能」,滾到最下面,點「更多 Windows 功能」,這會打開一個長得像 Windows 95 年代界面的視窗,然後在裡面找到「Recall」把勾勾取消。

整個流程之繁複,讓人開始覺得乾脆改灌 DOS 6.22 + Windows 3.1 可能還比較省事。

這是誰的電腦?

文章作者 Andrew Cunningham 寫:

"The most time-consuming part of installing a fresh, direct-from-Microsoft copy of Windows XP or Windows 7 was usually reinstalling all the apps you wanted to run on your PC... But now more than ever, most people will want to go through the OS and turn off a bunch of stuff to make the day-to-day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operating system less annoying."

(以前裝 Windows XP 或 7,最耗時的部份,通常是重灌各種想用的程式……但現在,我們得花超多時間去把一堆 Windows 本身的東西關掉,才能讓日常使用不要那麼煩人。)

不覺得很荒謬嗎?一個作業系統,竟然需要我們讀一篇數千字長文,才能調整到「勉強能忍受」的狀態?一開始根本就不應該製造這些問題出來吧?

這個作業系統究竟是為了誰設計的?

是你在使用你的電腦?還是微軟正在透過這台電腦使用你?

1990 年代 DOS 遊戲教我的行銷課

2025-11-15 08:00:00

小時候,我沈迷過一款 MicroProse 在 1991 年推出的 DOS 高爾夫球遊戲《David Leadbetter's Greens》。它是 3D 畫面的喔!球打出去之後在空中飛行時,還有多角度攝影機跟隨,以 1991 年的技術而言,根本就是黑科技;它的選單什麼的也做得超漂亮,開頭動畫主題曲我到現在都還能從頭到尾哼出來。

(開頭動畫劇情:我本來不會打高爾夫球,然後教練跟我講幾句,我突然就開竅一桿進洞了!)



就在前幾天,我在網路深處翻到了一張這遊戲當年隨盒附上的卡片。MicroProse 的這張小卡片,可能是我見過最天才的行銷手法之一。卡片上面寫著:

Send in this card along with your warranty card and the manual cover from another golf game and we'll send you $10 or 2 additional GREENS courses.

把這張卡片,連同你的保固卡,以及另一個高爾夫球遊戲的說明書封面一起寄回來,我們就會送你 10 美元現金或 2 個額外的 Greens 球場(指遊戲內的高爾夫球場)。

你沒有看錯,他們要你把「別家高爾夫球遊戲」的說明書封面撕下來寄回去。

別忘記那是 1991 年,說明書都是紙本實體的喔,不是什麼 PDF 檔案。MicroProse 背後沒說出來的潛台詞是:「既然你現在已經『升級』到了我們家的高爾夫球遊戲,那別家(比較爛)的你大概也不會想玩了吧?那把說明書封面撕掉也沒關係吧?!」展現了對自家產品的高度自信。

所以我決定致敬它

最近網路上關於鋼琴線上課程的話題吵得正兇,大家都在爭論誰的課比較厲害,誰又抄襲了誰。就在大家劍拔弩張的同時,我看著這張 1991 年的行銷小卡片,想說何不來個跨時代致敬呢?

於是我推出了一個促銷活動(YouTube 影片官網):只要你寄給我任何其他人的鋼琴線上課程的購買證明,我就給你《鋼琴技巧急診室》的 10 美金折價券。不論是誰的課都可以唷,只要是「付費」的鋼琴線上課程就算數。

當然,我比當年的 MicroProse 溫和多了。你不需要撕爛任何東西,只要截圖就好;畢竟現在是 2025 年了,人類的文明還是要進步的。

MicroProse 教我的行銷課

表面上看起來,這好像是在鼓勵大家去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但實際上有許多不那麼顯而易見的考量:

  • 🎖️ 展現自信:不只歡迎比較,還提供折扣讓你去比較。當你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時,你反而會希望客戶多看看別人的產品;因為比較過後,他們會更能體會自己的產品為什麼好。
  • 🎯 定位明確:這活動也傳達了另一個訊息,那就是「我知道市面上其他鋼琴課程都比較少專注在『動作原理』這一塊,而在這個方面,《鋼琴技巧急診室》就是最佳的選擇。」
  • 🔍 過濾客戶:來申請折價券的人,已經證明了自己願意付費購買正版課程;這些人比免費用戶更認真看待鋼琴學習,也更可能成為長期客戶。隨便投廣告是找不到這種人的。
  • 🎁 天降折扣:有些人可能「已經」買了別人的課,現在突然發現自己符合折扣資格了。這時候問題從「我該買這堂課嗎」變成「我該放棄這個折扣嗎」,決策難度瞬間降低。
  • 💰 價格對比:我希望購買者能產生「只要別家課程的一半價格還不到?然後竟然還更實用?」的「賺到了」的感覺。
  • 🔓 體驗擁有:好和弦的課程沒有 DRM 限制,你不需要每次上課都祈禱雲端課程平台還沒有倒閉。許多線上課程的客戶沒有體驗過「全部檔案可下載、真正擁有、永遠可離線觀看」的感覺,這是告訴他們「課程本來就應該要這樣才對」的好機會。
  • 🍰 改變框架:原本的氛圍是「要選誰的課」,現在變成「應該多蒐集幾個老師的課」;跳脫零和遊戲,餅變大了。

好久沒玩 Greens 了

寫到這裡,我突然好懷念《David Leadbetter's Greens》,於是打開 Dosbox 回味了一局。它真的做得比我印象中還要好耶,就算是在 2025 年玩,也還是一個很好的高爾夫球遊戲!

除了它之外,還有好幾個我以前很愛玩的高爾夫球遊戲,有空再介紹給大家。

早點改

2025-11-14 14:00:00

企劃階段早點改,輕鬆又省錢:

  • 目標受眾不明確?現在就重新定位,只是重新想一下。
  • 腳本節奏太慢?現在就刪掉冗餘句子,只花十分鐘。
  • 內容範圍太廣?現在就縮小範圍,調整一下大綱就好。
  • 預算不夠拍出某個片段?換個務實的方案,還有時間規劃。

後製階段才想改,痛苦又昂貴:

  • 拍完才發現內容太深或太淺,該硬著頭皮剪還是重拍?
  • 剪輯時才發現腳本廢話一堆,看到想睡覺,只好刪掉許多句子,剪得支離破碎。
  • 剪到第 15 分鐘才突然頓悟:這根本是兩個不同主題硬湊在一起。該不該拆成兩集?可是素材不夠啊!
  • 關鍵片段品質不佳想刪掉,但刪了腳本就不連貫了。

如果企劃時「感覺哪裡不太對」,相信它,這企劃就是不太對。

現在就改,早點改。不要等到之後再解決

iPhone 襪子

2025-11-13 14:00:00

Apple 這週推出了一個新產品叫做「iPhone Pocket」(官網連結)。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可以背在身上(或綁在包包上)的、給 iPhone 穿的襪子。

(iPhone Pocket,你手機的新襪子。)

我請檸檬卷猜猜看這多少錢(有跟她說這是 Apple 官方出的喔),她說大概 1,200 吧?答案揭曉:短背帶版本 149.95 美元(約台幣 4,650 元),長背帶版本 229.95 美元(約台幣 7,130 元)!哇!

很貴嗎?至少比 Mac Pro 的輪子(售價台幣 20,900 元)划算多了吧!而且 iPhone Pocket 的相容性超好,Android 手機也能用,既沒有 DRM 也不用訂閱制。

(四個輪子,20,900 元。因為 Apple。)

撇開價格不說,我倒是覺得「把 iPhone 當作穿搭配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耶!這展現的不是生活品味,反而比較像是在宣告「我離不開我的 iPhone」、「我是死忠果粉」和「我熱愛消費」。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能夠不帶手機出門的人反而更令人羨慕。他們不需要即時回覆訊息、不需要滑社群媒體、不需要依賴導航、不被追蹤、不被通知轟炸……。他們有現代人最稀缺的奢侈品:不被打擾的時間。

與其想著怎麼把手機穿在身上,不如想想看如何把手機從身上脫下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真的決定要買 iPhone Pocket,可以選短背帶版本就好;省下來的兩千多塊,差不多可以買好和弦的《即興幼幼班 + 鋼琴技巧急診室》課程合輯——沒錯,批評完消費主義後馬上業配,這個 blog 就是這麼不要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