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iwiKuan | 官大為修改

台灣鋼琴家官大為(Wiwi Kuan)的個人部落格。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iwiKuan | 官大為的 RSS 预览

幻覺

2025-10-08 14:00:00

大型語言模型(俗稱「AI 聊天機器人)常常會吐出不準確或是完全捏造的訊息。當它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叫它 Hallucination(幻覺、唬爛、鬼扯)。

「幻覺」並不是 bug,大型語言模型本來就是這樣運作的:它只是根據前面已經出現的文字,推測「最有可能出現的下一個字」而已。只不過,模型認為的「最有可能出現的文字」,不見得與真實世界的情況相符。

人類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每天都在把「自己認為最可能的推論」直接當作事實來看待呀!

  • 🛍️ 「這個 YouTuber 很紅 → 他推薦的商品一定很好用!」……幻覺!
  • ❤️ 「我的貼文得到了好多愛心 → 大家覺得我很重要!」……幻覺!
  • 📱 「iPhone 有三個鏡頭 → 我的生活品質會提升!」……幻覺!
  • 👍 「這則貼文有三萬個讚 → 內容一定是真相!」……幻覺!
  • 👜 「她都拿名牌包包 → 她一定很有錢!」……幻覺!
  • ⏰ 「他總是遲到 → 這個人沒責任感!」……好吧,這可能是事實。

看吧,一切都是幻覺,那只不過是大腦裡的神經元基於貧乏的訓練資料,推論出的「最可能的下一步」而已。

差別只是,比起 AI,人類比較不願意承認自己正在 hallucinate。

IMSLP

2025-10-07 08:00:00

前幾天我在 IMSLP1 上建了自己的作曲家頁面(連結),這樣就多一個地方可以用到我的 2025 形象照了。

我把我的:

……都改用 CC-BY 授權2釋出了。

CC-BY 授權是什麼?

翻譯成白話就是:只要你演出、錄音或拍影片時標註我的名字(官大為 Wiwi Kuan)和 NiceChord.com 網站,就可以合法、免費使用這些樂譜。就算是你想要改編、商業演出也沒問題,不需要額外經過我授權。

有些作曲家的想法可能是:「我的作品很珍貴,要演出得付錢!不准偷用!」,但我反倒是覺得「作品寫了就是要被別人演」。如果想要增加作品的影響力,就應該盡可能讓它的傳遞不麻煩才好。

我會看看還有什麼舊作可以放上去,只要是我完全擁有版權的,我都會考慮全部用開放授權放出來。畢竟作品寫出來不被演出,就像是形象照拍了不用一樣浪費。

至於有些改編作品,因為還是有潛在的版權問題,沒辦法放到 IMSLP,那些我之後再整理到 NiceChord.com 上面好了。

如果你演出了我的作品,歡迎跟我分享錄音或影片,我之後也想把它們整理成一頁放在某處。

Footnotes

  1. 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國際樂譜圖書館計畫),主要收錄版權已經過期的古典音樂作品,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使用。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F%A5%E8%AF%86%E5%85%B1%E4%BA%AB%E8%AE%B8%E5%8F%AF%E5%8D%8F%E8%AE%AE

夏威夷披薩

2025-10-06 08:00:00

……不是在夏威夷發明的。1

1962 年,有一個住在加拿大的希臘裔餐廳老闆 Sam Panopoulos,他們餐廳除了有漢堡、薯條之類的美式食物之外,也有一些中國菜。

某天他在想,如果把中式料理的「糖醋」那一招(酸甜鹹混搭),用在披薩上會怎麼樣?於是決定把鳳梨罐頭打開,然後……毫不猶豫地倒在披薩上!

他稱它為「夏威夷」披薩,純粹只是因為鳳梨罐頭上印著「Hawaiian Pineapple Company」(夏威夷鳳梨公司)。

早說嘛!如果叫它「糖醋披薩」,一切就變得很合理了呀!

(夏威夷鳳梨公司在 1929 年的雜誌廣告!將近 100 年前的廣告攝影,質感已經贏過許多 2025 年的網拍照片了。)

Footnotes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waiian_pizza

故宮大都會展(相簿)

2025-10-05 14:00:00

拿到了故宮送的免費門票,於是跟檸檬卷去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我們是禮拜二早上 9:00 一開門就進場了,所以沒什麼人潮。據說這個展到了假日的時候是超可怕的。

我跟美術其實真的不太熟,但就算是我這種外行人,還是覺得這個展不錯好看。整體的佈置、燈光、說明文字什麼的都弄得很漂亮。

展場裡最眼熟的就是這一幅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少女》:

有太多樂譜拿這個來當封面圖,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出版社都愛用。大概是除了貝多芬畫像外,在音樂教室裡出現頻率最高的畫作。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幅考特(Pierre Auguste Cot)的油畫《春光》(Springtime)。這個真的畫質、顏色、光影什麼的也太精緻了吧,風格也很現代,根本就不像是 1873 年的東西!就算你跟我說這個是 2024 年用電腦畫再大圖輸出的,我都會相信。

總共展出的作品有 81 件,再隨機放一張照片就好,剩下的我就不暴雷,讓你自己去看囉!展覽出口的紀念品店還滿好逛的,但我忘了拍照片。

逛完回到故宮的咖啡廳吃東西,三明治和西西里咖啡還不錯:

套餐的話,小菜超爆甜(尤其中間那一格,根本就是糖水泡菜)、排骨的醬汁也很甜,沒到非常好吃,但還可以接受囉!

展期只到 10 月 12 號,想去的動作要快!

Free Software:不是免費,是自由

2025-10-04 14:00:00

作家 Cory Doctorow 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他有一次想要在文章中引用某個專家在某個 Podcast 中的話,但忘了是哪一個專家、哪一個節目。於是他用語音辨識軟體 whisper 處理了 30-40 小時的聲音檔案,最後透過搜尋文字找到了相關內容。

"The ability to use your personal computer to turn arbitrary amounts of recorded speech into a pretty accurate transcript is now a permanent fact of computing."

把任何長度的語音錄音轉成相當準確的文字稿,現在已經成為電腦運算的永久功能。

為什麼說是「永久功能」?因為 whisper 是一個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不會像雲端服務說關就關,或是像專有軟體說漲價就漲價。這個語音辨識的功能,真的從此以後永遠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免費」不是重點

大部分的人都誤解了自由軟體的重點,他們會說:

  • 「那個 Adobe 訂閱費很貴,你應該用 GIMP 或 Krita。」
  • 「Microsoft Office 365 要錢,LibreOffice 免費耶!」
  • 「Windows 要授權費,裝 Linux 就不用錢了!」

你的確應該改用這些軟體,但絕對不是因為它們免費,而是因為它們「自由」。

雖然「免費」和「自由」在英文裡都是「free」,但這兩個概念的差別就像「免費試吃」和「擁有食譜」一樣大。免費試吃結束後你還是會餓,而且搞不好還會上癮、更依賴它;但有了食譜,你想吃幾次就做幾次,還可以改良配方,甚至用它開一間餐廳。

「自由」才重要

自由軟體的重點不是省錢,而是在於它們「真的站在使用者這邊」:

也因為所有東西都是公開的、授權條款是自由的,即使原作者消失了,其他人也能接手繼續維護軟體。

就算 Linux 核心的創始人 Linus Torvalds 明天說他不幹了,全世界還有成千上萬個開發者可以讓 Linux 繼續運作;但如果微軟決定停止支援 Windows 10,而你的電腦不支援 Windows 11,你就只能乖乖換新機了。

你知道嗎?

以上其實不是假設,微軟「的確」要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結束 Windows 10 的支援,而 Windows 11 官方不支援第八代以前的 Intel Core 處理器1。這表示如果你的電腦是 2017 或以前買的,很有可能無法以正常管道安裝 Windows 11。

把雞蛋放在自己的籃子裡

把創作工具、發布通路、收入來源全都都託付給專有軟體和雲端服務,就像把雞蛋都放在別人的籃子裡,而且那個籃子還可能隨時漲價、改規則,或是直接消失

還是對自己好一點,選擇具有「永久功能」的自由軟體吧!不是因為免費,而是因為自由。

Footnotes

  1. 根據 Wikipedia:Official support is limited to devices with an eighth-generation Intel Core or newer processor, a second-generation AMD Ryzen or newer processor, or a Qualcomm Snapdragon 850 or later system-on-chip.

練習表面積

2025-10-03 14:00:00

看到 Channing Allen 的這篇文章《The hidden training habits of 21 world-class performers》(21 位世界級高手的隱藏訓練習慣)。他提出了一個概念叫「練習表面積」(Practice Surface Area),就是你生活中有多少時間和空間中,能夠「練習」某件事。

我覺得他講的超有道理耶!回想我教過的那些進步比較緩慢的鋼琴學生,許多可能都是因為「練習表面積」太小了。

為什麼你朋友學鋼琴進步比較快

想像一下:你跟朋友同時開始學鋼琴,你們找同一個老師上課,每天都練一小時。但為什麼三個月後,你朋友已經能流暢地彈奏許多曲子,但自己還是好像幾乎不會彈一樣?

面對這種情況,許多人只是用「他有天份,你沒有」來解釋。

但真相也許是,你朋友不是每天練一小時,而是十小時,只是連他自己都沒發現:

  • 🚗 他開車的時候都在聽鋼琴音樂
  • 🪑 上班開會時,手指在桌上做彈鋼琴的動作
  • 🛗 等電梯時,雙手在空中練習困難的大跳音程
  • 🚽 上廁所時也要帶手機進去研究樂譜
  • 🛍️ 逛街的時候,不斷地想「這首背景音樂是什麼和弦進行?」
  • 🛒 排隊結帳時,數著拍子在手推車上打節奏
  • 🎹 下班之後,到音樂廳聽鋼琴獨奏會
  • 🎬 看電影時注意力全在配樂上,根本沒注意劇情在演什麼
  • 🛁 洗澡的時候哼著今天練的曲子
  • 🤯 睡覺前躺在床上,還在想今天練習的段落應該換成什麼指法會更好

你只是在「練鋼琴」,但你的朋友已經「生活在音樂裡面」,這就是他進步更快的真正原因。

到處都是練習場

Allen 在文章裡寫:

The people who reach the absolute pinnacle of their crafts share a stranger trait: they've dissolved the boundary between "practice" and "life" ... They're not working harder; they've just made it impossible to stop working.

(那些站上巔峰的人有個奇怪的共同點,他們消除了「練習」和「生活」之間的界線。他們不是更努力練,而是讓自己根本沒辦法停下來。)

文章中舉了幾個例子像是:

  • NBA 傳奇 Kobe Bryant 會在等紅燈時、拍廣告空檔時,甚至在小孩的音樂會中場休息時研究比賽錄影。他的手機裡永遠下載好了比賽片段,準備在飛機上看、吃飯時看。
  • 西洋棋世界冠軍 Magnus Carlsen 會在做有氧運動時、無聊的對話或會議中,在頭腦中自己跟自己下棋。他上 Joe Rogan 的 Podcast 時說:「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西洋棋。我坐在這邊的時候也在想,我還在頭腦裡分析今天下的那盤棋。」
  • 名廚 Gordon Ramsay 在外面餐廳吃飯時,會在腦中重建每一道菜,逆向工程出技巧、時間掌控、調味比例等等。然後在腦中模擬要如何改進每個環節。

你不是沒天份,只是不夠癡迷

也許那些「有天份」的人,並不是基因特別好,只是他們把練習塞進了生活的每一個縫隙。你以為你們練習時間一樣長,但實際上可能差了十倍以上。

當然,要能做到像他們這樣子,必須要真的很愛那件事情,達到癡迷的程度才行。不過話說回來,我現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腦中一直在想「等下要吃什麼」,看起來我對吃東西的練習表面積倒是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