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iwiKuan | 官大為修改

台灣鋼琴家官大為(Wiwi Kuan)的個人部落格。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iwiKuan | 官大為的 RSS 预览

我不是機器人

2025-08-23 08:00:00

在 Google 搜尋東西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來自 Instagram 的搜尋結果。

例如我剛才隨意搜尋「蛋餅」,就找到了這個:

在搜尋結果的預覽中就包含了電話、地址、縮圖、甚至是愛心 emoji,所有資訊一應俱全,看起來不錯對吧?

可是當你真的點下這個連結時,迎接你的卻是一片漆黑。沒有蛋餅,沒有任何有用的資訊,只有強迫你登入 Instagram 的無情頁面。

可是為什麼?

既然 Google 搜尋結果能顯示出完整的店家資訊,就表示 Google 的爬蟲機器人看得到內容呀,為什麼我卻看不到?難道是 Googlebot 也偷偷辦了自己的 IG 帳號?

答案很明顯:這表示 Instagram 對爬蟲機器人和人類實施了差別待遇

  • 🍷 對 Google 爬蟲:「歡迎光臨親愛的貴賓!這些是我們的精美內容,有圖有字喔!請盡情享用!懇求您將小站列入搜尋結果,拜託拜託!」
  • 🖕 對真正的人類:「呿呿呿,煩死了,不想登入就給我滾開!(踢)」

人類是次等公民

這就是 2025 年的網際網路:機器人享受著比人類更優質的網路體驗。

Googlebot 能暢行無阻地瀏覽整個 Instagram,而我們這些低等的人類只能在登入牆外乾瞪眼。

再過不久,你就會聽到機器人嘲笑我們:「什麼?你們人類看不到這家蛋餅店的菜單?我早就知道他們星期三有特價了。IG 上面都有啊!」

「我不是機器人」的驗證勾勾將變成一種諷刺——因為當機器人,反而能看到更多東西。

跳出盒子做音樂

2025-08-22 11:00:00

在音樂製作的世界裡,有個術語叫「盒子內」(In The Box, ITB),意思是完全在電腦編曲軟體裡工作,不論是各種樂器的音色、效果器、混音,都全靠軟體搞定。

相對地,「盒子外」(Outside The Box, OTB)的工作流程就是指使用硬體音源、效果器、混音器等實體設備。

一個有趣的現象:新世代的音樂人已經習慣把自己關在盒子裡了,而且還覺得很舒服,對於「為什麼要走出門」這件事感到不解。

被軟體綁架的世代

我現在教編曲學生時,總是鼓勵他們盡量多在「盒子外」工作——用外部音源、效果器、麥克風、真實樂器,來減少對專有軟體的依賴,讓創作更自由。

「盒子外」的工作流程在 2000 年代中期以前,其實是音樂製作的常態。只是隨著軟體音源和效果器的進步,新一代的音樂人(尤其是初學者),幾乎都只接觸過「盒子內」的作業流程了。

他們從接觸音樂製作的第一天起,就被綁在特定專有軟體的生態系裡,就像一出生就住在監獄裡的人一樣,從來不感覺自己正在被囚禁。

方便的代價

全部在「盒子內」用軟體解決是很方便沒錯,但這也讓你失去了很多自由:

  • 💻 技術綁架:你必須要用特定的專有軟體、特定的作業系統、甚至是特定的電腦或音效介面才能工作。
  • 🔒 創作綁架:當某個專有音色庫或效果器成為你音樂風格的核心時,你就再也離不開它了。你以為自己有了「自己的聲音」,實質上你的聲音在被創作工具定義
  • 💳 強制消費:如果要跟別人交換編曲專案檔,你也必須升級到跟對方一樣的版本,等於被強迫消費。(例如,Reason 12 無法打開用 Reason 13 編輯過的檔案;舊版 Logic Pro 也無法完全正常打開新版 Logic Pro 的存檔1
  • 😱 更新惡夢:當作業系統更新時,你的音樂世界可能瞬間崩塌。一大堆外掛程式出問題,舊版本不再支援,只能乖乖掏錢買新版,不然就打不開自己的作品。

另外,完全「盒子內」的工作流程也容易讓人過度沈迷 MIDI 編輯,把音樂製作搞得像在用 Excel 做報表一樣。許多時間都花費在用滑鼠慢慢調整音符力度、時間點等等工作,失去了「即時演奏樂器」的樂趣,忘記了音樂製作其實也是一種表演。

經得起考驗的老派流程

就算是在軟體超級進步的 2025 年,我覺得最理想的音樂製作流程還是比較「老派」的:

  • 🎹 硬體優先:準備一兩台品質好、功能完整的獨立電子鍵盤樂器或音源機(Yamaha 的 MODX+ 系列、Roland 的 Fantom-0 系列都不錯),它們就能涵蓋 70% 專案會用到的音色和效果。這些設備不需要連上網路,也不會突然要求你更新作業系統。
  • 🌍 開放格式:接著用 WAV 格式的音色庫檔案補足 20% 的聲音需求;使用線上服務如 Splice 也無妨,只要它能讓你下載自由的 WAV 檔案。
  • 💾 軟體補強:剩下真的找不到替代方案的 10%,才使用專有軟體外掛程式。

當然也不要忘了「麥克風」這個好東西。在古早古早、沒有電子樂器的年代,大家都是只靠麥克風在錄專輯的!現在你還是可以這樣做,而且你的音樂聽起來會比只用軟體的人更有「人味」!

做音樂不需要「新技術」

如果你的音樂製作流程建立在獨立硬體設備、開放格式聲音檔案和即時樂器演奏上,你就有了「反脆弱」的能力。不管換到什麼編曲軟體、什麼作業系統,你都能無縫接軌,持續做出相同品質的音樂。你的創作也不會因為某家公司倒閉改變商業策略就消失。

當別人還在花三個小時重灌系統、寫信給客服要授權碼、下載 500 GB 的肥大音色庫、上論壇搜尋「為什麼系統更新後我的 VST 讀不到」的時候,你早就完成好幾首新曲子了!

這樣的想法在現在太少被提及,畢竟還是追逐最新的產品和技術比較刺激嘛!但音樂其實不是很需要一直追求新技術的領域,能夠發出各種聲音的技術都已經早就存在了。

軟體廠商不會告訴你這個祕密:想要在音樂上創新,只要升級自己的大腦就夠囉!

Footnotes

  1. 而新版 Logic Pro 會有 macOS 作業系統版本的需求,macOS 又會有特定硬體的需求……結果就是你需要買一台新電腦了!

貝多芬 32 首鋼琴奏鳴曲,要彈幾個音?

2025-08-22 08:00:00

以下統計數字,是利用 Bunji Hisamori 所製作的 MIDI 檔案1分析而成,方法為計算全部樂章中 MIDI Note On 指令的數量。

(也就是統計實際演奏的「按鍵次數」,而不是樂譜上的「音符」總數喔!)

編號 作品號 Note On 數量 備註
1 Op. 2-1 9,333
2 Op. 2-2 10,780
3 Op. 2-3 13,932
4 Op. 7 14,291
5 Op. 10-1 7,244
6 Op. 10-2 10,680
7 Op. 10-3 10,451
8 Op. 13 9,955 「悲愴」奏鳴曲
9 Op. 14-1 6,522
10 Op. 14-2 7,428
11 Op. 22 12,752
12 Op. 26 9,497
13 Op. 27-1 8,461
14 Op. 27-2 8,597 「月光」奏鳴曲
15 Op. 28 11,581 「田園」奏鳴曲
16 Op. 31-1 13,439
17 Op. 31-2 9,963 「暴風雨」奏鳴曲
18 Op. 31-3 12,288
19 Op. 49-1 3,764
20 Op. 49-2 3,632
21 Op. 53 16,595 「華德斯坦」奏鳴曲
22 Op. 54 15,579
23 Op. 57 7,676 「熱情」奏鳴曲
24 Op. 78 6,049
25 Op. 79 5,952
26 Op. 81a 9,495 「告別」奏鳴曲
27 Op. 90 6,644
28 Op. 101 9,437
29 Op. 106 21,579 「槌子鍵琴」奏鳴曲
30 Op. 109 8,713
31 Op. 110 8,071
32 Op. 111 13,470
  • 音最多:Op. 106「槌子鍵琴」奏鳴曲(21,579 個音)
  • 音最少:Op. 49-2(3,632 個音)
  • 全部 32 首彈完總共:323,850 個音

Footnotes

  1. https://www.kunstderfuge.com/beethoven/sonatas.htm

2025 形象照

2025-08-21 08:00:00

上次拍形象照已經是 2018 年的事了,而且還是跟婚紗照一起「順便」拍的。就只有這麼一張照片,我在 NiceChord 實體書的書腰上用它,好和弦的影片開頭也放它。一圖走天下。

(好和弦實體書書腰)

(2018 年拍的形象照)

七年一瞬間就過去了。最近照鏡子時發現自己長得越來越不像照片上那個人(?),差不多應該是重拍形象照的時候了。

燒錢的藝術

很幸運地,我剛好有朋友(就是之前我要推坑她用 Markdown 的那位)認識攝影界的大神王晨熙(Henry Wang,這是他的 Instagram 連結,但我沒有 IG 帳號,點進去只能看到一片空白;這麼好的攝影師值得一個專業的個人網站),於是我、檸檬卷和朋友三個人,就決定一起組團拍照了!

這是我們花最多錢的一次拍照體驗(不要問多少錢!很可怕!)。除了攝影師以及他的兩位助理之外,還請了化妝師、髮型師一整天全程跟拍,當然也別忘了租攝影棚一整天的場地費用。

當然,化妝師和髮型師的重點不是照顧我啦,而是弄她們兩個女生——我這個年近四十的大叔,妝和髮加起來大概十分鐘就解決了。

被拍照不輕鬆

一整天總共要拍七組照片:我只有一組(除了西裝我也沒別的裝扮可換了),檸檬卷和朋友各三組(要換三套不同服裝、場景、燈光設定等等)。每一組拍攝要花 10-15 分鐘設定背景、燈光等等的,然後實際拍攝大概 30-40 分鐘。

別覺得「被拍照」是什麼輕鬆愜意的事情。要一直盯著鏡頭做各種動作或表情,其實是一項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

情緒價值

兩個攝影師助理各司其職:其中一個人要即時調整燈光角度、準備道具、幫我整理服裝等等;另一個人會在電腦上監看(相機是直接連線到 MacBook 上,每拍一張他就能即時看到),檢查相片的品質。

攝影師每按一次快門,那位在電腦上監看的助理常常會大喊:「可以喔!」、「很好喔!」、「這張很棒喔!」。我不曉得這是不是某種心理戰術,故意喊給我聽的?但這招還真的有用,聽到他這樣給我情緒價值,我的表情和姿勢好像真的會變得更有自信一點。難怪大家還是這麼需要在社群媒體上被按愛心

有兩張照片看起來像是我坐在辦公桌後面,一副專業股票分析師的樣子。但真相是,那根本不是桌子,只是兩個人幫我扶住一張黑色紙板而已。Magic!

(「桌子」只是一張薄紙板而已)

最終成品

最後拿到了四百多張原始照片,可以選擇三張後製成最終成品。其實拍攝的時候,我嘗試了戴眼鏡的和沒戴眼鏡的版本,後來大家一致覺得不戴眼鏡比較好看,所以最終版本全部選了沒眼鏡的。

以下就是最後選出來的三張:

檸檬卷的照片

檸檬卷自從拿到照片之後,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研究自己的美貌,所以我也要在這邊分享她的全部九張作品。

如果你覺得好看,也可以像那位攝影助理一樣,寫 E-mail 跟檸檬卷([email protected])說「可以喔!」、「很好喔!」、「超正喔!」之類的正面評價,給她一點情緒價值吧!

早點出門

2025-08-20 08:00:00

早點出門。準時到。

複利效應很可怕。

演變 ⏰ 早點出門 🐌 遲到成性
朋友聚餐,你提前 10 分鐘到咖啡店,點好食物等大家 朋友聚餐,你超過半小時還沒出現,只說「在路上、快到了
💬 朋友覺得被重視,見面聊得很開心 朋友雖然嘴上說「沒關係」,但心裡的白眼已經翻到後腦勺
📞 朋友的公司有外包案,主動跟老闆推薦你 朋友下次有案子時沒有特別想到你
你接下案子並準時交件,品質超出期待,老闆印象極佳 錯過了朋友圈裡的優質客戶機會
🚀 客戶主動介紹更多客戶,你每次都準時達成任務,案子源源不絕 繼續接一些零散小案,偶爾遲交,收入不穩定
💡 建立了穩定客戶群,開始有餘裕做長遠規劃 因為收入微薄,無力長期規劃
🎢 用多餘收入投資全市場 ETF,開始累積財富 薪資勉強糊口,沒有閒錢投資,錯過複利成長機會
👫 客戶都成為長期合作夥伴,甚至朋友,生活圈不斷擴大 客戶關係僅止於工作,人際網絡停滞
👥 被邀請加入各種專業社群,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因為「不可靠」的印象,逐漸被邊緣化,機會越來越少
🏖️ 投資開始有回報,工作更有選擇性 經濟壓力大,不得不接更多低薪工作,身心俱疲
🌈 達成財務自由,過著滿足的人生 仍為生計奔波,後悔年輕時那場聚餐沒有早點出門赴約

你以為遲到只是小事?人生的蝴蝶效應,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運轉。

YouTube 想幫我賺錢(但要先把我賣了)

2025-08-19 15:00:00

今天收到來自 YouTube 的一封有趣的信,說要幫我「創造更多賺錢機會」。信中開頭就興奮地寫:

"The creator economy is growing and more advertisers and brands are eager to partner with YouTube Creators."

(創作者經濟正在成長,更多廣告商和品牌都渴望與 YouTube 創作者合作。)

嗯,聽起來好像不錯?!所以 YouTube 到底是想幹嘛?

原來是 YouTube 推出了一個新功能,讓我可以「主動」分享頻道和觀眾數據(包含訂閱數、觀看數、按讚數、留言,以及觀眾的性別、地理位置、年齡範圍及更多資訊),讓 YouTube 賣給廣告商。

這就像是讓羊可以自己把毛脫下來給剪毛工人一樣,多麼貼心的功能啊!

創作者只是一個商品編號

等等,這不就是想把我變成家教網貨架上的老師嗎?

過去如果廣告主想跟我合作,必須直接寫信跟我談,或至少要在 YouTube 廣告後台裡指名我的頻道下廣告。而現在 YouTube 想要把創作者們變成一個「數據清單」,讓廣告主像在人力銀行上選履歷一樣:

「我要篩選:

  • 訂閱數 10-20 萬
  • 觀眾年齡 20-30
  • 女性佔比超過 50%
  • 曾經有觀眾留言過『想買!』、『take my money』或『影片還沒看完,已下單!』
  • 平均觀看數在 50,000 以上
  • 按讚數達觀看數 5% 以上
  • 最好是那種沒什麼個性和立場的音樂頻道

……按價格排序。選取最便宜的 10 個。下單!」

我們從有血有肉的創作者,變成了可排序、可篩選、可大量採購的商品編號。

誠實的設計

更妙的是,信中說這個功能「is off by default」(預設是關閉的),但我剛才登入 YouTube Studio 時,這個選項就已經是勾著的了啊!這是有什麼誤會嗎?

另外,這封信的委婉用詞藝術也很有趣。他們不說「我們想要賣你的數據賺錢」,而是說要為你提供「earning opportunities」(賺錢機會)。這就像 MuseScore.com 硬把「訂閱季繳方案」說成是「Get 38% discount」一樣誠實呀。

當然,我是不會參加這個計畫的。YouTube 謝謝囉!

(好和弦頻道從創立以來就沒有開啟 YouTube 廣告,而且現在也不接業配了。想支持好和弦的話,請多到 NiceChord.com 逛逛,考慮加入會員或抖內,或是購買真的很有料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和《即興幼幼班》課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