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iwiKuan | 官大為修改

台灣鋼琴家官大為(Wiwi Kuan)的個人部落格。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iwiKuan | 官大為的 RSS 预览

換工具的藝術

2025-09-13 08:00:00

最近我開始玩一個叫做 Renoise 編曲軟體,並嘗試用它來幫檸檬卷的影片做一些配樂。

Renoise 就像是我以前介紹過的 MilkyTracker 的現代化版本。雖然它不是自由軟體,但程式很極簡、很有「自由軟體味」——跨平台(Linux/Mac/Windows)、安裝檔案沒有 DRM、可以完全離線運作,這樣就很讚了!

(Renoise 的介面)

工具決定風格

但這篇的重點不是關於 Renoise 本身。而是我發現,用不同軟體來做音樂,會讓我做出完全不同的東西:

  • 在一般 DAW 編曲:就是直接用鍵盤彈嘛!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就會像「我會彈的東西」,和弦進行、旋律走向都會符合我在鋼琴上的習慣,也會有很多即興的成份(和錯音)。
  • 用打譜軟體編曲:就會變得很斟酌和弦配置、聲部連接,每一個音符的意義都要完美、明確。
  • 在 Renoise 或其他 Tracker:會變得很極簡(因為在 Tracker 裡要同時彈很多音很麻煩),而且因為 Tracker 的設計不鼓勵你用鍵盤即時演奏(雖然你可以),這強迫我改用比較「非鋼琴」的方式思考,更把重點放在對聲音片段的切割和處理上。
什麼是「Tracker」?

Tracker 是一種古老的音樂製作方式,把音符和指令用類似 Excel 試算表、由上到下的方式排列。不像現代編曲軟體用圖形化的鋼琴卷軸,在 Tracker 中我們直接用文字輸入音高、音量、效果等參數。

有趣的是,因為我對 Renoise 的介面還很不熟,這讓我做音樂做得超級慢。然後,我居然很享受這種慢!(當然,這是在沒有時間壓力的前提下;如果是要趕案子,我還是會用最熟悉的工具快速完成)

慢慢來其實很舒服耶,比起用 AI 一鍵產生音樂好玩多了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Marshall McLuhan 的經典名言說「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本身就是訊息)。我覺得還可以再加上「工具會塑造訊息」——製造訊息的工具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可能比創作者本身的想法更大。

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到處都是:

  • 彈鋼琴:我用不同的鍵盤、不同的音源,會導致我對音樂的詮釋完全不一樣。
  • 寫文章:在社群媒體和個人部落格上,我會寫出完全不同風格的文章
  • 傳訊息:用 E-mail 還是用 LINE 講同一件事,用詞可能會大大不同。

生活上還有沒有哪些事情,可以藉由調整「媒介」和「工具」來讓它變得更好呢?如果你覺得日常生活變得無聊或創意枯竭,所以可以試試看尋找你的「Renoise」——那個會讓你變慢、變笨,但重新燃起熱情的工具!

數位敲詐

2025-09-12 08:00:00

根據 9to5mac.com 的報導1,最近有一個新的 Mac 惡意軟體被發現了,叫做「JSCoreRunner」。

這個病毒是透過一個叫 fileripple.com 的假 PDF 轉檔網站,騙你下載「免費工具」;然後這個「PDF 轉檔工具」就會開始偷偷記錄你打的字、綁架 Chrome 瀏覽器的搜尋功能,把你偷偷導向釣魚網站,騙取你的個資和金錢。

聽起來很可怕嗎?其實,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這個病毒本身,而是大家現在想要轉個檔時,第一個想到的居然是跑到怪怪的網站下載可疑的轉檔程式?這就好像是口渴時明明有礦泉水不喝,偏要去舔公廁馬桶裡的水一樣。

數位敲詐

傳統的黑心店家敲詐手法,也許不少人都體驗過:

  • 🚗 黑心修車廠:你只是想換個機油,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一堆根本不存在的故障,說這要換、那也要換,誤導你做各種不必要的修理。
  • 🚿 黑心裝修工人:來修個漏水的水龍頭,跟你說整個浴室都需要重做,而且價格高得嚇人。
  • 🏋️ 黑心健身房:才加入會員沒幾天,銷售人員就一直鼓吹你購買昂貴的營養品和教練課程。

這些敲詐手法的核心策略都一樣:利用「你不懂」來剝削你。

惡意軟體也是一樣的道理。它們許多都是利用使用者對科技的不熟悉及對行銷手法的無力反抗,輕則用廣告轟炸你,重則像這次直接盜取你的資料。

想想看,現在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數位世界中,有些人把社群媒體帳號看得比命還重要,不覺得最值得搞懂的生活技能就是這些數位小事嗎?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不被敲詐呀!

別再被肥大的專有軟體敲詐

不,我不是說你應該學會如何在 App Store 花 5 美金下載一個肥大的「蘋果認證」專有 App,只為了把 PDF 轉成圖片(這本身就已經是被敲詐了好嗎)。

你真正應該學習的是使用各種自由軟體工具,尤其是終端機中的那些,來完成生活上常做的各種事情。

現在用這些終端機工具超簡單,你只需要「知道有這工具」,然後把「你想要做的事」描述給 ChatGPT,它就會幫你產生(大部分時間)正確的指令語法了。

不敲詐你的工具

認識以下的工具,不要再被敲詐了!

你想要…… 許多人會教你…… 聰明人會……
⬇️ 下載 YouTube 影片 跑去怪怪的網站被廣告轟炸 yt-dlp 一行指令搞定,或者用 Pinchflat 自動排程下載
🎞️ 把 .mkv 檔案轉成 .mp4 上傳到怪怪的網站,或是從怪怪的網站下載程式 ffmpeg,功能強大到嚇人,比所有的專有軟體都好用
📄 PDF 相關處理 把重要文件上傳給陌生人 Stirling-PDF,想對 PDF 做的絕大部分的事都能輕鬆完成
🔊 簡易聲音處理 把聲音上傳到怪怪的網站 ffmpegsox 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需求
🖼️ 圖片編輯 訂閱 Adobe 當盤子,或者把照片上傳到奇怪的網站 KritaGIMP,如果需要大量處理則用 ImageMagick
📝 文件格式轉換 上傳文件到可疑的網站 pandoc 在各種格式間自由轉換
🔴 螢幕錄影 下載既肥大、輸出檔案還會蓋上浮水印的怪怪軟體 OBS

(更多軟體建議請看「Wiwi 現在愛用什麼 /use」頁面。)

看穿哄小孩的把戲

那些寫著「一鍵轉檔」、「立刻體驗」、「專業版優惠」、「免費下載」、充滿可愛圖示和鮮艷按鈕的網站和專有軟體,其實就是在把你當三歲小孩哄。

真正有料的工具才不屑玩這套把戲,它們總是安靜、樸素,甚至故意把網頁做醜一點來篩選真正的聰明用戶,但就是能把事情做好。

一旦你能看穿這些行銷招數,並開始欣賞自由軟體的低調美學,這時再回頭看那些閃閃發光、過度包裝的專有軟體,就會感覺像遇到直銷一樣,只想馬上逃跑。

(FFmpeg 的官網首頁真的超樸素,完全看不出它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強大的軟體之一。這就是強者的「不炫耀的炫耀」!)

Footnotes

  1. https://9to5mac.com/2025/08/27/mosyle-identifies-new-mac-malware-that-evades-detection-through-fake-pdf-conversion-tool/

四種「好」人

2025-09-11 08:00:00

最近讀了 Sarah Knight 的《F**k No!》,她提到許多人都會在明明自己不想要的時候說「好」,而這種總是說「好」的人,通常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或哪幾種),是改變的第一步喔!1

🤗 1. 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

就是那種連詐騙電話都不好意思直接掛掉的人。這類型的人不習慣拒絕別人,深怕別人失望或不喜歡自己,因此即使是陌生人或不喜歡的人的請求,也容易答應。

我覺得我在這個項目不算太嚴重,頂多是面對熟人的要求時會比較難說「不」。不過幸運的是,我沒有太多熟的人,這就是內向者的優勢啊——朋友少,被凹的機會就少!

🎖️ 2. 成就型人格(Overachiever)

這種人覺得把所有任務都攬下來才是有能力、有競爭力、有上進心的表現。所以不管來了怎麼樣的不合理要求都說「好」,因為「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

我的話完全沒有這種煩惱。我一直以來都是奉行「麻煩事能閃則閃」的人生原則,絕對不可能主動找事做。以前學生時期班上如果要選幹部,我一定是馬上開啟隱身模式、假裝在桌子下找橡皮擦、避免跟大家眼神接觸的那個人。

😱 3. 害怕錯過者(FOMO'er)

這種人很害怕錯過「有趣」或「有回報」的機會。

Sarah Knight 特別提到,內向者很容易會答應明明不想去的聚會。他們內心的小劇場會像是這樣:「『正常人』應該會喜歡去禮拜五晚上的 Happy Hour 吧?我不想去一定是我有毛病。那我還是去好了!」。

這種心態我超級有感!因為我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衡量自己(在絕對座標上)到底有多內向,所以總是懷疑自己「可能太內向」了,而這樣是不好的。所以我應該矯正自己,像「正常人」一樣強迫把自己塞進一堆我不喜歡的場合,然後假裝樂在其中。

現在我不會這樣想了,現在我知道自己完全有權力可以做自己,我「現在這樣子」就是正常的,你們怎麼想才不干我的事咧!

另外一種 FOMO 是專業上的。因為害怕錯過任何能讓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的機會,於是就接了這個演講、那個工作、各種耗時費力回報低的爛案子。我以前就是這樣,我甚至會接那種只有 3,000 元的小學生管樂團編曲案子,作品還一直被嫌太難,修改到最後自己都不敢承認是自己寫的。

我是覺得在剛出道時,適度的專業 FOMO 沒關係。但一旦累積了一些作品集,不再是新手的時候,就要把接案的標準慢慢拉高。如果一直持續接爛案子,可能會變成同行公認的「爛案子回收站」,這絕對不是你想要的名聲!

🤐 4. 軟弱者(Pushover)

這種人不喜歡衝突,總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無法抵抗推銷員、哭鬧的人或任何情勒的招數。

我以前就是超軟弱的小孬孬,我真的會因為避免衝突而做出非常糟糕的人生決定(例如結第一次婚)!不過經過許多慘痛的教訓之後,我的防禦力已經升級了,我現在超級擅長忽略別人的負面情緒,大部分的情勒手段對我都沒什麼效了。

現在的我還是會為了避免衝突而選擇吃點小虧,但那是經過計算的。例如咖啡店做錯飲料、小黃繞路多了 20 塊之類的事情,我通常會選擇就不要爭了;但如果是涉及重要原則的事情,我是不會這麼容易妥協的。

預設就說「No」

以上四種你中了幾種呢?如果不想繼續當專業「好」人的話,參考昨天的貼文把自己的預設值改成「No」吧!

Footnotes

  1. 不想看書的話,這裡也有一篇相關的文章。

「好啊—該死」症候群

2025-09-10 08:00:00

你:「好啊!」(爽快地答應某件事)

三個月後的你:「該死!」

如果以上是你內心常有的獨白,恭喜你確診了「Yes-Damn」(好啊—該死)症候群。

典型的發病流程像是這樣:

  • 三個月前,你看著行事曆上遙遠未來的某個週末,那片空蕩蕩的格子讓你想著:「哇,到時候我應該超級閒!」,於是輕鬆地答應了一場演講邀請。
  • 結果現在,你為了準備那場演講已經熬夜兩晚,明天要早上六點起床去趕高鐵(主辦方還沒有補貼你交通費!),還因此錯過了你期待已久的球賽轉播
  • 於是,你心中不斷咒罵過去的自己:「該死!我幹嘛答應這鳥事?」

「我到時候很閒啊!」

耶魯大學教授 Gal Zauberman 在他的研究中,把這個現象叫做「Yes-Damn」。因為指人們在面對未來的時間承諾時,會先說「好啊」(Yes),但當真的要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卻後悔得想說「該死」(Damn)。

我以前就是 Yes-Damn 症的重度患者。我超級容易就會答應幾個月以後的演講、演出、各種既無聊待遇又不怎麼樣的工作,還有那些其實不太想參加的社交活動。

每次答應的當下,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樂觀:「還有這麼多時間,到時候我一定準備得超充分!」;但當時間真的來到時,總是只剩下「我當初到底在想什麼」的懊悔感。

過三關

要練習保護自己的時間!練習說「不」!

如果一件事不能連過以下三關,就說「不」!把時間空出來給真正很讚的事情!

  • 「現在就要做」檢查法:問自己,如果我「現在或明天」(而不是三個月以後)就要做這件事,我願意嗎?如果我現在不想做,憑什麼覺得三個月後的自己會突然想做?說「不」!(來自 Kevin Kelly
  • 🔥 「更!當然好啊!」檢查法:這件事讓你產生了「更!太棒了吧!當然好啊!」的興奮感嗎?如果沒有,說「不」!(來自 Derek Sivers
  • 💣 「這比想像中還麻煩」檢查法:如果這件事需要花的時間是你現在預期的兩倍,而且回報還只有一半。你還會願意做嗎?大部分的承諾最後都會比預期更累、更麻煩、還會出意外的鳥事、回報卻沒有想像中好。就算是這樣,這件事依然很讚嗎?如果不是,說「不」!

說「Yes」是有機會成本的!如果把未來的行事曆塞滿了沒那麼想做的事情,當真正想做的事出現時,你會發現早已沒有空位了。

停止當 Yes Man

如果你跟以前的我一樣,是個每次都在最後懊悔的 Yes Man,試試看每天至少說一次「不」吧!

來,跟我一起練習:

  • 🍕 「下週末要不要去聚餐?」……不要!
  • 💳 「可以借我你的會員卡嗎?」……不要!
  • 💼 「要不要加入我們的專案小組?」……不要!
  • 📱 「可以請你先下載這個 App 嗎?」……不要
  • 🎤 「下個月可以到我們社團演講嗎?」……不要!
  • 💻 「我電腦好像怪怪的,可以幫我看看嗎?」……不要!
  • 📖 「我們每週四晚上有一個讀書會,要不要來?」……不要!
  • 🎹 「可以幫我們合唱團彈伴奏嗎?但是我們團預算比較緊……」……不要!

完全不需要有罪惡感喔!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時間的負責任管理

如果不保護自己的時間,就會有一堆時間小偷用「就一下子而已」、「對你來說很簡單啦」、「你最厲害了」之類的話術,把你的時間全部吃掉!小心唷!

一念之間

2025-09-09 08:00:00

根據佛教經典《摩訶僧祇律》:

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

  • 一天被切成 30 個「須臾」→ 一個須臾是 48 分鐘
  • 一個須臾中有 20 個「羅豫」→ 一個羅豫是 2.4 分鐘
  • 一個羅豫是 20 個「彈指」→ 一個彈指是 7.2 秒
  • 一彈指是 20「瞬」→ 一瞬是 0.36 秒
  • 一瞬包含 20「念」→ 一念是 18 毫秒(0.018 秒)

18 毫秒,差不多是我在音樂製作時,對於電腦音效介面延遲的容忍極限。按下琴鍵的動作與聲音發出的時間差,如果不在「一念之間」的話,就很難演奏了。

另外,根據另一個佛教經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謂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

經過計算1「一剎那」是 13 毫秒(0.013 秒),比「一念」還要短一點。

我提議,我們應該發明一個新的時間單位——「一下」。根據現代人的實際使用習慣,「一下」的標準定義可以設為 30 分鐘。這樣一來,當你朋友說「不好意思,我『一下』就到」時,你就知道你還有足夠時間去買杯咖啡,把咖啡喝完,滑個手機後稍微小睡一下再回來。

Footnotes

  1. 一天 ÷ 30 牟呼栗多 ÷ 30 臘縛 ÷ 60 怛剎那 ÷ 120 = 0.013 秒 = 13 毫秒

我的歷代工作室(相簿)

2025-09-08 08:00:00

又到了 Wiwi 的個人考古時間!今天挖出的是歷年來每一個工作室的珍貴照片。看著這些歷史遺跡回想之前的辛酸血淚(?),不禁佩服自己能撐過這一切活到現在真的很了不起耶!

2007 年:存款歸零的第一間工作室

2007 年大三升大四的那個暑假,我租下了人生第一間屬於自己的鋼琴工作室(更之前我都是騎機車去學生家上課)。這間位於板橋府中站一出來的站前凱悅大樓 15 樓、只有 12 坪的空間,就是我的職業生涯起點!

我還記得那時候簽完租約、繳完押金和首期房租之後,我的存款幾乎要歸零;背著學貸的我看著空蕩蕩的房間,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餓死在這裡。但結果沒事,搬進去之後我的鋼琴學生越來越多,收入也越來越穩定。

(但那時的我絕對料不到,十年後的 2017 年我將會再次體驗存款歸零的刺激感,但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個 12 坪的空間相當簡陋,照片畫面外的右方(彈鋼琴時背後的方向)就是我的床舖,沒有隔間,只是用簾子象徵性地遮一下(連簾子都只是用鋼絲掛的,還會有點垂下來)。

KAWAI KG-3D 平台鋼琴和 Roland RD-700SX 數位鋼琴就是我全部的家當,搭配一盞 Ikea 紙燈罩落地燈,整個空間散發著「窮學生的浪漫」氣息。

讓一切開始的設備

來看看我當時的電腦配置:一個 Viewsonic 的應該是 17 吋的液晶螢幕、Altec Lansing 的 2.1 電腦喇叭(不是什麼專業監聽喇叭,只是普通的電腦喇叭),旁邊的圓桌上放著我人生第一台錄音介面——M-Audio 的 MobilePre。

2007 年時我用的作業系統應該還是 Windows XP。我應該是 2009 年以後才把主要電腦換成 Linux 的,然後更後來在 2011 年左右換成 macOS。

然後,我必須要提一個亮點:我的電腦主機機殼!

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是一個平凡無奇的醜醜的機殼嗎?」不是!它是模仿當年超潮的 Nokia 8250 蝴蝶機面板的機殼!

我還找到一張當時用的耳機的照片。左邊這支 AKG K240 Studio 超耐用,2025 年的現在我還在用,它就在我寫文章的電腦旁邊!而右邊的 Grado SR125 早就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其實這支我從一開始就沒有很喜歡,覺得聲音太尖了。

我的音樂職業生涯就是從這些簡單的設備開始的。設備簡單歸簡單,但這個階段我還是做了一些到現在仍然感到驕傲的作品。

2012-2013 年:我終於有沙發了

2012 年我搬到同一棟樓更大的空間,你可以看到空間寬敞了許多,終於有地方放沙發和書架了。

然後在 2013 年我做了一個看起來很棒但實際上很蠢的決定:花大錢鋪木頭地板。工作室瞬間變得高級漂亮很多,但結果才用一年就搬走了。

這時候的設備也升級了一些:舒服的 Ikea 辦公椅(我到現在還是坐同一張,很省吧!)、Vornado 的循環扇(現在也還在用!),電腦也變成雙螢幕了。從桌布一眼就能認出作業系統是 Mac OS X 10.9 Mavericks,那個年代的 Mac OS 好好用啊!不像現在……

2014-2016 年:信義安和的黑暗三年

2014 到 2016 年,我住在台北市信義安和站附近。這時候的工作室就是一進門的開放空間:

這空間實在是發生太多荒謬的鬼故事了,讓我對它完全沒有任何懷念的感覺(雖然說,如果把這邊發生的事寫成一部《鋼琴後的陰影》驚悚小說,應該會滿好看的)。但為了這篇文章的完整性,我就還是勉為其難放一張照片上來。

總之結局是,當我從這個詛咒之地搬出來的時候,我的存款又一次地歸零了,哈哈!

2017 年-現在:懶得整理

2017 年我就搬到了現在住的地方,NiceChord.com 網站上有一張這裡的琴房照片,不過那也是大概五年前拍的了。我本來想為這篇文章拍一張最新的工作室照片,但有點懶得整理,既然整篇文章都在回顧「過去」,那就讓這它停留在過去吧。

所以這篇就到這裡了,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