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incer修改

开发者、博主,喜欢研究新技术并在项目中实践,关注生活质量。博客内容广泛,技术、感想、日常吐槽皆有。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incer的 RSS 预览

写给 28 岁的自己

2025-09-10 13:43:27

cover

临近我 28 岁生日时,我原本并没有写文章的打算。但这几天,一种强烈的倾诉欲突然涌现。一方面,近期似有若无的迷茫始终萦绕,我不知如何去捕捉并驱散这种迷茫,只能试着用文字描摹出我当下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照着过去几年写给自己的文字,看看我是否活成了曾经期待的模样。

恋情结束

今年我的状态并不好,很大部分原因是突如其来的分手,前女友在很短期的时间内喜欢上了她公司的其他人,向我并提出了分手。一开始出于恐惧失去这份感情、这份生活方式,我不断尝试过沟通,找出我们之间不契合的点,甚至努力改变自己以挽留她。但没有什么结果,四月中旬彻底分手。

分手后我们仍有一些事情纠缠在一起:我的 Spotify、VPN、ChatGPT 订阅都还在和她共享;我之前在深圳的一些行李物品也都还在她家里放着,毕竟我家里在装修,所以就想干脆等家里装修结束之后再寄回来。前几天,我告知她可以把我的东西寄回给我了,她说我的显示器用着还可以,想继续留着用,我想了想家里的显示器也够,而且也不知道外包装还在不在、能不能邮寄,就答应了。

东西寄完之后,我觉得是时候为这一切划上句点了,便告知她若想继续使用订阅,需从今天起和我平摊费用。她立刻回道:「那快递费也要你自己出哦」。看到这句话的这一刻,先前所有的不甘与残留的温情仿佛瞬间蒸发。我的指尖在键盘不断敲击,又反复按下退格键,最终语气平静地回复:「可以,那也请你结清这几个月以来的订阅费用以及显示器的折旧费吧」。她争辩了几句,我脱口而出「你不懂感恩」。她沉默后道歉了。而我在那一瞬间感到的并非是胜利,而是一阵深刻的恶心,随即是前所未有的清醒——或许我不想承认,但这几个月我一直在用「共享订阅」等方式拖延告别。我的内心或许还期待着一丝感激,而对方却早已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

我忽然明白:若要靠自己不断让步才能去挽回这段感情,就算能挽回,而自己也必然会失去下一次的自己。莫名地又觉得她这次的道歉有些讽刺,恋爱的时候道歉总是我先说出口。

这一段自 2020 年 3 月起,长达五年的感情,以这样的形式收尾了。我也终于完成了对这段关系的祛魅。这五年我也经历了很多难忘的时刻,我坦然为我当时的心动买单,我并不后悔,换成下次我依旧敢这样。

分手后带来的情绪波动,也让我更容易的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之中。

迷茫之中

迷茫并不是在最近才纠缠上我的,或许它始终围绕在我的身边,前几个月还有装修分散我的精力,但如今尘埃落定,这几天的迷茫情绪又开始占据上风。细想之下,这份迷茫,底色是我对未来的不确定。

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前方总会出现一团迷雾,让我无法看清前方的路,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以后一定要找一个离家很近、工资也不低的工作;第一份在武汉的工作满足了我对未来的期许,可惜遇到了管理风格我不能接受的领导,此时我又想我一定要找一个轻松一点,让我自己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在下一份深圳的工作我又满足了上一次对未来期许,但好景不长,让我对接客户时,我又想我一定要找一个更轻松的外企,不再有对接客户的烦恼;直到离开上家公司,现在我却没有找到一个轻松的外企了。

如今回首看这几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不论我当时下定多大决心、做的什么决定、在不久后我发现我都选对了,只是在此刻以结果论来看也没有多么大的区别。虽然我的工作生涯暂时停止,但人生永远都会有新的十字路口出现。时间总会向前推进,和我处于什么状态都无关。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有工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是和工作相关的,心里想的都是放假、辞职、休整。可当你真的没工作了,会发现要面对的烦恼更加复杂、多样化。因为工作本身不止提供给你工资,还会给你带来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认同感,当在职时的焦虑从时间稀缺、工作内容厌恶转变成了离开工作岗位后对金钱与前途的不确定,很难说二者谁更耗费心力。根据我的经历来看,这二者之间心态的转变通常会在半年左右稳定下来。

我有些朋友在离职之后,会非常的焦虑,我也会劝他们在家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但他们担心长时间休养会让自己「退化」,这样会不会无法再融入到职场之中,陷入一种对自我存在性的焦虑,所以往往就是一段工作紧接着下一段的工作。我并不属于这样的人,两年多过去了,在刚离开工作岗位前半年会想想当时是不是继续工作是更好的选择,半年后这种想法已逐渐消散,如今我偶尔也会怀念一下公司上班时的日子,但我确信我已经无法再回到这种日子了。

对于如今又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来说,执着一定要先找到驱散眼前的这片迷雾的办法,或许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需要慢慢沿着过来的道路前进,终究会能看清脚下的路。

最近也和一个很好的朋友聊我的困惑,他说:「人的组成不光是靠精神或者意识,同时也靠肉体」。迷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这方面目前的我或许把握不住,但没关系,试着慢慢学会在精神层面与迷茫共处的同时,把握住肉体层面我能掌控的就好(比如健身)。

8 年前的期待

随着年纪增长,越发感觉到时间的残酷,刚毕业那会,我十分确信我能凭借技术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对当时的我来说,技术就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从 2021 年起,GitHub 的提交次数逐年下降或许在暗示我对「技术本身」的热情正在逐渐减退,这也同样加剧了我的迷茫与焦虑。

但我不知如何才能去干预这种心态的变化,亦或者我不知是否应该去干预。这并非是我技术水平下降的多么厉害——如今 AI 技术的发展迅猛,善于使用工具的人只会比过去的人技术更强。让我不安的是:我是不是失去了「用技术改变一切」的心气。我常听到「技术只是工具」「技术应服务于业务」。可如果连手持工具的欲望都淡了,业务于我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之前一直提醒自己要对技术保持热情。

直到这次家里装修,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是失去了「用技术改变一切」的心气,而是走出了「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眼里都是钉子」的阶段。心气还在,只是从「迷恋技术工具」转向到了「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上。

这段时间我把热情投向了生活里存在的问题:独立设计并施工小型健身房;自己配木板并改色与桌腿做升降书桌;搭建铝型材衣柜;自选五金与柜门,拼装折叠衣柜门等等。这些产品同样有用户(我和家人)、有约束(预算、动线、美观)、有迭代(按现场不断改设计稿)、有交付(可用性、可维护性)。这种成就感相比于我独立上线了一个项目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看当年我 写给 20 岁的自己 ,大部分文字如今看来略显稚嫩与理想化。唯独文章末尾那句:「我不要自己做到最好、最优秀,只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变得柔软而坚韧」,至今读来仍令我感慨。如今 8 年过去,我可以说:我的确做到了。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心里偶尔也会闪过念头:柔软与坚韧,就够了吗?我似乎仍在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却始终没有定论。但这个答案真的重要吗?

28 岁,我渐渐明白,或许我不必执着于一个答案,我只需要继续相信这一路走来的方式。愿我继续保持柔软、选择坚韧,在迷茫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在未来某个瞬间,我会意识到:原来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就是答案。


阴历生日还未过去,所以这句祝福还不算迟——28 岁生日快乐,送给自己。

Solana 地址前缀字符概率分析

2025-05-10 14:11:23

cover

最近有人在我的 SolVantityCL 的项目里 提了一个 Issue ,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某字符串在分别作为前缀和后缀时,找到满足要求的地址耗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差距还很大。

我一开始没太把这个问题当一回事,只是简单回复了一下他,说这个是算法的问题,因为 Solana 即使私钥连续递增,但公钥的变化仍然是无序的,因此按照概率去预估耗费的时间可能会有误差。但是他又回复说他使用 Solana 的官方 Keygen 命令发现同样的字符串在前缀和后缀的难易程度的差距并没有使用我的工具表现的差距这么大。

这就有很有意思了,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我专门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一下这个问题的背后原因。因为我很确认,我使用的 ED25519 密钥生成的算法是正确的,不然的话公钥也不会和 Solana 的 Cli 算出相同的结果了。正因如此,这才是我感觉到奇怪的地方。

所以我去翻了一下 Solana-Keygen 的源码,有收获,但和我预想的并不一样。我以为是它的随机数种子获取的方式的和我不一样,但查看之后我发现它用的仍然是从系统的随机数种子取的字节(rand_os::OsRng);不过我发现它还额外包括了 剪枝操作 。这个操作本身是在用户指定某些前缀的情况下,在匹配前缀前,就过滤掉某些非法的地址。这样能稍微省略掉一些前缀 / 后缀模式匹配的时间。但是,这仍然无法省略掉通过私钥派生出公钥的过程。

举个例子:当用户指定的前缀是 a 时,那么如果私钥生成的公钥的地址是 44 位的,那么就意味着不需要进行后面的前缀匹配操作了,因为用户指定的前缀是 a 时,生成的公钥地址一定是 43 位的——很神奇对吧?接下来本文就深入分析一下,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不同字符前缀匹配的概率。

在此之前,我想先列一下 base58 所用到的所有字符集合:123456789ABCDEFGHJKLMNPQRSTUVWXYZabcdefghijkmnopqrstuvwxyz

公钥中隐藏的规则限制

ED25519 所使用的公钥是 32 字节的长度,那么它理论最大值就是所有字节全部都是 255 的情况:

Pj4+IGZyb20gYmFzZTU4IGltcG9ydCBiNThlbmNvZGUKPj4+IG1heF9ieXRlcyA9ICgyKioyNTYtMSkudG9fYnl0ZXMoMzIsICdsaXR0bGUnKQo+Pj4gYjU4ZW5jb2RlKG1heF9ieXRlcykKYidKRUtOVm5rYm8zam1hNW5SRUJCSkNEb1hGVmVLa0Q1NlYzeEtydlJtV3hGRycKPj4+IGxlbihiNThlbmNvZGUobWF4X2J5dGVzKSkKNDQ=

这个公钥坐标经过 base58 编码之后地址长度是 44 位,首字符是 J,这意味着在 44 位长度的地址里,不会出现 J 往后的字符了:K,L,…,Z。因为如果出现了 J 之后的字符,那么 44 地址的长度通过 base58 解码之后的字节数就要超过 32 了。

这也意味着,在 K-Z,a-z 的字符里,如果你想要它在地址的首字符出现,那么只能是 43 位长度的地址。

Base58 字符总长度 数值区间 占 32 字节全集合的概率
44 字符 $$58^{43} \leq N < 2^{256}$$ ≈ 94.20 %
43 字符 $$58^{42} \le N < 58^{43}$$ ≈ 5.70 %
≤ 42 字符 $$N < 58^{42}$$ ≈ 0.10 %

而 43 位长度的地址空间,与 44 位的地址空间相比,占比只有 44 位的 6%。至于 J —— 理论最大值正好是 J 开头的,所以它会比 43 字符的地址多一部份的空间,但是又比 44 字符的地址少一部份空间,因为这个理论最大的地址第二位是 E,所以也不能取到 E 之后的字符空间,也就只能取 0 到 E 之间的 14 个字符,因为首字符 J 的概率是也就是其他的 44 字符空间的 14 / 58 = 24.1% 左右。

实际的测试

接下我会用代码实际模拟一下各字符的出现频率。毕竟刚刚所说的公钥理论最大值其实并不在椭圆曲线上,因此还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测试结果来具体分析。

ZnJvbSBuYWNsLmJpbmRpbmdzIGltcG9ydCBjcnlwdG9fc2lnbl9zZWVkX2tleXBhaXIKaW1wb3J0IGJhc2U1OCwgc2VjcmV0cywgY29sbGVjdGlvbnMKCmNvdW50ZXJfc3RhcnRzID0gY29sbGVjdGlvbnMuQ291bnRlcigpCmNvdW50ZXJfc2Vjb25kcyA9IGNvbGxlY3Rpb25zLkNvdW50ZXIoKQpjb3VudGVyX2JvdGggICAgPSBjb2xsZWN0aW9ucy5Db3VudGVyKCkKY291bnRlcl9lbmRzICAgID0gY29sbGVjdGlvbnMuQ291bnRlcigpCgpkZWYgaW5jcmVhc2Vfa2V5MzIocHJpdmF0ZV9rZXkpIC0+IGJ5dGVzOgogICAgY3VycmVudF9udW1iZXIgPSBpbnQoYnl0ZXMocHJpdmF0ZV9rZXkpLmhleCgpLCAxNikKICAgIG5leHRfbnVtYmVyID0gY3VycmVudF9udW1iZXIgKyAxCiAgICBuZXdfa2V5MzIgPSBsaXN0KG5leHRfbnVtYmVyLnRvX2J5dGVzKDMyLCAiYmlnIikpCiAgICByZXR1cm4gYnl0ZXMobmV3X2tleTMyKQoKcHJpdmF0ZV9rZXkgID0gc2VjcmV0cy50b2tlbl9ieXRlcygyOSkgKyBiJ1x4MDAnICogMwpmb3IgXyBpbiByYW5nZSg1XzAwMF8wMDApOgogICAgcGssIF8gPSBjcnlwdG9fc2lnbl9zZWVkX2tleXBhaXIocHJpdmF0ZV9rZXkpCiAgICBhZGRyICA9IGJhc2U1OC5iNThlbmNvZGUocGspLmRlY29kZSgpCiAgICBjb3VudGVyX3N0YXJ0c1thZGRyWzBdXSAgKz0gMQogICAgY291bnRlcl9zZWNvbmRzW2FkZHJbMV1dICs9IDEKICAgIGNvdW50ZXJfZW5kc1thZGRyWy0xXV0gICArPSAxCiAgICBpZiBhZGRyWzBdID09IGFkZHJbMV06CiAgICAgICAgY291bnRlcl9ib3RoW2Yne2FkZHJbMF19e2FkZHJbMV19J10gKz0gMQogICAgcHJpdmF0ZV9rZXkgPSBpbmNyZWFzZV9rZXkzMihwcml2YXRlX2tleSk=

至于在 43 的地址空间里,想要判断首字符落在 K - z 的概率也要先除开落在 1 - J 的里面的情况,首字符概率大概就是 5.7% / 58 = 0.1%, 而首字符在 2 - J 的概率分两种情况:

  1. 44 地址空间里,字符 1 的概率是固定的 1 / 256,那么其他字符的平均就是$$\frac{0.942 - \frac{1}{256}}{16.241}$$,分母是 16.241 是因为 J 开头的地址空间与其他的字符相比并不完整;
  2. 43 地址空间里,大概也是 5.7% / 58 = 0.1%。

因此首字符落在 K - z 区间的概率理论上相当于是 2 - J 区间里的 1.70%。

Pj4+IHByaW50KGNvdW50ZXJfc3RhcnRzKQpDb3VudGVyKHsnOSc6IDI5NjcxMCwgJ0MnOiAyOTU3NDMsIC4uLiwgJzInOiAyODk3MjQsICdKJzogNzE4MjMsICcxJzogMTk1NDEsICdyJzogNTE5MiwgIC4uLiwgJ1QnOiA0ODk0fSk=

比如我们这里选用 r 和 C 做对比:5192 / 295743 = 1.76 %,非常接近我们对于概率的计算了。

而对于 J 和 C 对比:71823 / 295743 = 24.3%,同样非常符合我们的期望。

非首字符的情况

Pj4+IHByaW50KGNvdW50ZXJfc2Vjb25kcykKQ291bnRlcih7JzMnOiA5NTM1OCwgLi4uLCAnMSc6IDg5ODIxLCAuLi4sICdtJzogODM4NjF9KQ==

对于非首字符的情况,比如第二个字符,出现的频率都是近似相同的,这也说明了 ED25519 的公钥分布还是挺均匀的。

也就是说,地址前缀的碰撞难易程度只和首字符有关——其实根本原因就是 32 字节能表达的数($$2^{256}$$)和 44 位长度的 base58 编码能表达的数($$58^{44}$$)不对等而已。如果这俩能表达的数正好相等的话,那么也不存在不同前缀的字符难易程度在 J 前后出现分水岭的情况了。

counter_ends 的结果我就不放出来了,大家可以自己测试一下看看,结果是和 counter_seconds 类似的,每个字符出现频率都是接近的。

字符 1 不一样吗?

你可能注意到了,首字符是 1 出现的次数其实远比 K - z 出现的次数要多,但是又远小于 2 - H。如果通过统计数据来计算频率的话 19541 / 5000000 = 0.0039082,正好是和 1 / 256 = 0.00391 的概率接近。

这也是 base58 编码里的特殊情况,base58 编码就是把字节转化成字符,而一个字节对应的是 [0, 255] 一共 256 种情况,转化成字符之后只有 58 种情况了。所以对于单字节的 base58 编码结果的首字符来看,一定是有字符是会出现多次的。但是 1 不一样,1 只有当待编码的字节是 0 的时候,首字符才会是 1,这也是 1 的概率正好是 1 / 256 的原因。

我们继续看首字符和第二个字符相等的情况:

Pj4+IHByaW50KGNvdW50ZXJfYm90aCkKQ291bnRlcih7J0JCJzogNTI3NSwgLi4uLCAnODgnOiA0ODg1LCAndnYnOiAxMDUsIC4uLiwgJzExJzogNjUsICdaWic6IDY1fSk=

在首字符的统计数据里,1 是明显比 K - z 多的,但是前两位字符都是 1 的次数却突然变少了这么多。计算频率的话:65 / 5000000 = 0.000013,正好又是和 1 / (256 * 256) 接近。

因此对于前缀是 1 的情况,确实与其他的字符不一样:前缀是 1,只能意味着待编码的字节前缀为 0,而如果相同字符的前缀长度大于 2 的话,那么它就是概率最小的情况。

最终结论

假设你想匹配的前缀或者后缀长度为 $$L$$。

对于后缀匹配来说,不同字符理论上是均匀分配的,如果你只是想进行后缀匹配,那么整个后缀命中一次的概率是:$$(\frac{1}{58}) ^ L$$。

前缀匹配则更加复杂:

区间 具体字符 区间总概率 区间内的单个字符的概率 $$p(C)$$
1 只有 1 0.39% 0.39%
2 - H 2…9 和 A…H 共 16 个 94.15% 5.88%
J 只有 J 1.45% 1.45%
K - z K…Z, a…z 共 40 个 4.0% 0.1%

整个前缀命中一次的概率需要分类讨论:

  1. 如果前缀全为字符 1,概率 $$P() =(\frac{1}{256}) ^{L} $$;
  2. 如果前缀首字符不为 1,概率 $$P() = p(C)\frac{1} {58} ^{L - 1}$$;

声明:以上所有概率分析均建立在“ED25519 公钥对应的整数在 $$[0,2^{256}-1]$$ 上均匀分布”这一前提之上。此外,文中给出的数值均为理论概率,在实际运行中并不意味着只要尝试相应次数就一定能获得匹配结果。

升级,是与过去的自己重逢

2025-05-06 04:48:18

cover

我的电脑主机是我 2019 年配的,那年我本科毕业,刚来武汉工作,记得刚上班的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后最期待的就是下班,虽然下班时间很晚,但我也会抽出时间来研究电脑配置、装机教程等,当时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最终敲定了 一套配置 ,算是我需求内最顶级的配置了,CPU 是 Intel 的 i7 9700KF,显卡是因为要装黑苹果所以选用的是 AMD 的 Vega 56。

当时最期待的就是当时第一个月的工资到手的那天,那天我晚上下班后就把选定好的配件全都买了。我这个人虽然做事情比较爱折腾,但是折腾也是为了日后的使用能更加舒心,在配好电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用的都挺满意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当时的我为了黑苹果、ARGB 灯光同步、ITX 机箱多花了不少的冤枉钱。

不过也没什么办法,对于当时才工作配置第一台主机的我来说,macOS + Windows 双系统就是我的刚需,我需要用它来学习编程、写代码、看视频、玩游戏,以覆盖我对电脑的全方位需求;而对于装机新手来说,灯光同步就像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魔咒一样,简直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过现在的我,对于电脑主机的需求和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因为我现在不仅有电脑主机,还有 macbook、NAS、云服务器等不同种类的设备来应对各方面的需求。

从当时的武汉,到家乡的城市,再到深圳再到后来的广州,这台主机就相当于是我工作经历的见证者,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对我来说有特别意义。我在 23 年换了一块 2 T 的固态以及 24 年更换了一张 4070 Ti SUPER 显卡外,换下来的固态和显卡我也都保留着。只是最近我也在使用中愈发感觉到了这台主机的吃力,毕竟也是用了五年多了,于是我也想是时候再给它升级一下配置了。

显示器升级

这次显示器的选择我还挺纠结的:到底是新买一个 2K 240Hz 的显示器,还是 4K 160Hz 的显示器,我现在用的是 4K 60Hz 的 IPS 屏。平时在日常使用还能接受,但是玩一些竞技游戏这个刷新率就显然不太够了,毕竟现在很多手机和笔记本都上高刷屏幕了。网上有人说竞技游戏应该优先保帧率,越高越好,因此我一开始是比较偏向于 240Hz 的,但是随着进一步测试,我发现了和 CPU 有关的一个问题:CPU 好像到瓶颈了,平时还好,但是某些复杂场景时,甚至不能稳 240 帧,有时候还会掉到 160 帧左右——这些问题之前没有发现估计是因为我一直用的 60Hz 的显示器开着垂直同步,就算掉到一百多帧我也感觉不出来。

我也尝试过降低分辨率,比如降低到 2K,但是帧数仍然没有什么变化,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我的推测—— CPU 确实到瓶颈了。加上 2K 显示器在日常使用肯定不如 4K 细腻,而我也已经习惯高分屏了,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 4K 160Hz 的 Miniled 显示器。

显示器到了之后接上电脑,第一感觉就是亮和通透,随后我就满心期待地打开了游戏——很可惜,仍然没有办法全程满足 160 帧,甚至最低帧会跌倒 130 左右。

这就很尴尬了,对于 160Hz 刷新率的显示器来说,如果平时显卡输出的画面都是在 160 帧以上,但是突然帧数掉到 130 左右,这种卡顿是很难受的。于是我打开了任务管理器想看看具体的 CPU 占用情况,发现了帧数的下降往往都是伴随着 CPU 频率的下降。

我开始觉得或许是 CPU 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导致不能按照较高的频率运行。

CPU 的降频?

CPU 降频的问题定位起来还比较复杂,因为 CPU 是作为电脑主机的核心,有很多其他组件出现的问题最终都有可能会通过 CPU 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需要首先确认是什么配件出的问题,如果最终排查出真的是 CPU 坏了,我得考虑是否直接换平台,这样的话成本就比较大了,因为 CPU 的更新换代往往意味着主板以及内存全部需要更新换代。

我拿 CPU-Z 跑 CPU 稳定性测试的时候,大概是十秒左右就会降频,我以为是频率不稳,所以去 BIOS 里面锁了 46 的倍频,没啥用,10s 之后还是缓慢降频;然后我又发现 CPU 的频率和电压是一起降低的,我又以为是电压不稳的问题,于是我又在 BIOS 里面把防掉压开到最高,仍然没啥用;最后用 AIDA 64 测了一下温度,总算是找到问题所在了。果然,根本原因和 CPU 没啥关系,也不是 BIOS 或者主板、电源供电的问题,是水冷散热器罢工了,导致 CPU 稍微工作一下就直逼 100 度撞了温度墙然后直接降频,摸了下冷排发现确实没有热风往外吹。

向水冷告别

简单排查了一下,首先冷排风扇是正常工作的,两条水管也是一冷一热,推测应该是水泵出了问题,水冷使用到现在也有快 6 年了,已经是远超水冷的平均寿命了,加上我之前带着电脑做过几次高铁,可能不小心磕碰到了。我就不纠结到底是什么原因了,反正一体式水冷也修不好,直接新买了一个。

2019 年装这套水冷时,我并不期待它能陪我这么久,因为水冷算是当时随便买的,花的钱也是所有配件里最少的,但它确实又完美胜任了它的本职工作,虽然只有它在高铁的颠簸中出了问题。

换上的新水冷我测试了一下温度甚至还没有之前的低,或许可能也和 CPU 内部电路老化有关吧。无论如何,我决定为它写一行「告别信」:

ID-COOLING CHROMAFLOW 240 一体式水冷,2019.09-2025.05,见证了数座城市与穿州过省的搬家。后继有人,一路走好 😇

内存升级

内存的升级也算刚需,我开着游戏 + 浏览网页的时候,任务管理器显示内存占用率已经达到了 94%,此时再点击浏览器页面就感觉响应速度非常慢。

内存的问题其实好解决,无非就是换两根内存条而已,不过因为我使用的 Z390 ITX 的主板只有 2 个 DDR4 的内存插槽,所以只能把他们全部替换掉了。现在我舍弃掉了黑苹果以及光污染,所以也不用考虑软件兼容以及外观适配问题了。但是我纠结的点是把现在使用的 3000MHz 16g 内存条,升级成 32g,还是直接一步到位升级成 64g。

我仔细思考了下平时的使用场景,以及现在我面临的问题,频率我倒没怎么在意,主要是容量,想了想,还是买了 3600 MHz C16 的 32g 套条。有几个考量,首先是单条 32g 的选择比较少,以及目前的 CPU 其实和显卡相比已经是到达瓶颈了,我估计最多再用个两三年,到时候平台一换,内存也不得不换成 DDR5 的,所以现在就过渡一下使用 32g 的内存了。

避雷一下⚠️:我买的铭瑄 3600MHz C16 海力士颗粒的内存条,非常便宜,32g 套条才 300 块不到,和水冷一块安装上去开启 XMP 之后,烤机没问题,但是游戏一会就会出现频繁闪退。我排查了所有的方面:包括 CPU 超频、CPU 温度、杀毒软件、游戏完整性扫描修复、网络波动丢包等等,结果发现是这个鸡毛内存条的问题,把 XMP 关掉之后就没事了,直接退货了换成了其他品牌的 3600MHz C18 内存条,贵了几十块,但游戏没有闪退的问题了。

2019 年的我把内存条的钱花在了 RGB 灯条上,如今我更关注于内存的具体性能表现。这是一种「想要」和「必要」的区分。阶段性的需求,只能阶段性地满足,留一些余地,好让下次换平台时,又能和未来的自己坐下来谈谈。

结尾

每次我升级这台主机时,看着换下来的配件,都会让我回想起来当时的我是什么样的,以及我在安装他们的瞬间,换下来的核心配件我会永远把他们保留下来,等到所有的配件都全部换完一次之后,我会把旧配件再次组装成最初的那台电脑,让它以最初的模样,陪在我身边长久守护那段时光。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2025-03-06 06:06:09

cover

好久没在 文字阁 分类里发文了这当然不是因为我好久没读书了。最近这段时间因为意识到了内心深处的冲突与迷茫,我开始不断看书,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倒不是说最近我的内心才有冲突与迷茫,而是我最近才从我的一些行为意识到原来这是我内心冲突与迷茫的外在表现。我在 2024 年终总结 里写道:「今年我浪费了好多时间在刷 B 站、抖音上面,我觉得这样并不好,短视频刷多了会让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变得浮躁了起来」。其实我当时弄错了因果关系,并不是因为刷短视频让我变得浮躁了。而是因为我的内心本身就是浮躁的,所以才会去看刷很多视频。

言归正传,我最近看的一些书的确能缓解一些我内心的冲突与迷茫。本文的标题提到的《拖延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

拖延的心理问题

曾几何时,我对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都不怎么感冒的,我还记得在上大学时看圆桌派,有一期心理学家武志红来当嘉宾,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另一种是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我当时对于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想着这不过是他一个心理学家屁股决定脑袋才能说出来的话,我也不认为自己的心理会有什么问题。可几年来,我自己也在改变,我不得不承认:也许我真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就比如,我目前能意识到的最明显的问题——拖延。

我想很多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拖延:也许是在生活中早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却迟迟不愿开始;或者习惯在工作里卡着 deadline 前才匆忙交付。有一些意识到自己有一些拖延的人会采用时间管理等方法去制定工作和学习的计划来改变这种状况,可制定计划的时候总是理想化地把时间安排地满满当当,好像时间和精力都是无限的,可实际执行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作者提到,从本质上讲,拖延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说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而是在用各种方法去逃避需要做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逃避与内心冲突

比如我,在从 上家公司离职 之后,有好几个月时间一直没有给自己缴纳社保和医保,当时家里人也一直在劝我说让我尽快去缴纳,不然退休的时候,拿不到钱。但是我当时就是心里有些抗拒,嫌麻烦,加上我觉得我自己还年轻,退休离我还远。

这件事情上其实我就是在用自己还年轻,短期自己还用不上等理由去拖延,但其实它对我之后的未来是很重要的,对于当下的我来说,不那么重要,所以我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件事的重要性。这在书里被总结成「未来折扣」:我们对眼前没那么重要、但长期有价值的事情容易打折扣。作者提到,这是人类的天性。

后面我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打电话给政务服务中心咨询,但是他们告知现在必须要本人去线下办理就业创业证,然后才能用灵活就业方式缴纳;但我当时身在其他城市,不便线下,于是好不容易迈出的第一步就又收回了脚。于是这下我又有一个新理由来回应家人对我这件事情的催促了。

这一拖又是好几个月,后面我实际跑了一趟线下的服务中心,给自己成功办理了就业创业证,然后也成功缴纳上了社保,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麻烦,我只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之所以拖这么久,是因为每次想到这件事都会让我感到焦虑——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失业的状态,我也一直羞于对其他人提出这件事,因为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导致我从心里对做这件事产生了反感,想要躲避。

接受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拖延的情况呢?作者提到,首要的就是我们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希望的样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在某些方面的不完美,在做某些事情时的失败,即使这些失败是有可能会让自己伤心和失望,但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败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本身的好坏,更不能因此来说你是一个成功者或者失败者。

我们要以成长的心态去面对失败: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我们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努力可以激发自己的能力并成就自己。这样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再盯着「我表现得好不好」,而是会思考「我学到了什么」「我提升了什么」。

这就会让我们对一些内心感到恐惧的事情不那么恐惧了,因为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我们从中汲取教训,然后在下一次继续努力去做就行了。更何况其实有些惧怕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它在当下里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恐惧可能只是存在自己的心里,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你联想到了过去的一些类似的经历,这是潜意识在作祟。我们所恐惧的事情是那些早已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需要重新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思考一下究竟自己在惧怕什么,把原因写下来,仔细分析这个原因到底存不存在,这样我们会对真实的自己更加的了解,也更容易去接受真实的自己。

拆解的有效策略

当然,在我们下定决心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真正开始做事情时。也还是要注意方法。不可否认,有些事情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比较难的,如果找不对方法直接下手很容易造成挫败感。

书里写到,我们可以为要做的事情(尤其是难事)竖立几个不同阶段的「可操作」目标。「可操作」的目标意味着:首先它是可以被明确感知到是否完成的,其次,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不同小的步骤独立完成,最后,第一个步骤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比如 5 分钟或者 10 分钟就可以完成。这很重要,很容易就能完成的第一步可以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我们的确是开始朝着完成这个事情的目标前进了。

就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吧,我最近在看了《富爸爸穷爸爸》、《聪明的投资者》、《金钱心理学》等好几本金融相关的书,书里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同一个投资方法:美元成本平均法。思考了一段时间,我就决定也开立一个美股的账户进行定投标普 500 指数。不过,不管是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来说,投资美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之前支付宝部分美股的 ETF 基金是可以开放买入,现在不行了。

这个事情本身其实可以展开说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碰自己不了解的投资领域是主观的想法,加上周围或多或少可能都有买 A 股被套然后割肉的朋友,所以不能说这个想法不对,因为人的想法都是通过对自己过去的成长环境、社会经历总结而形成的。但更好的想法应该是:我不了解投资,所以我需要去学习让我自己了解,这样或许我能减少风险,因此受益。

在客观现实来看,因为国家严格的外汇管控(限制资本外流,审查境外投资资质等),导致了境内投资者进行海外证券投资的难度增加。而境外的券商因为合规风险,主动提高对境内投资者的开户要求(存量资金证明,审查开户资质等)。于是部分的投资者就可能转向了一些其他的灰色渠道,导致了资本外流的风险增加。于是国家又会进一步收紧政策。政策制定者、境外券商和投资者的行为互相影响,形成反馈循环,加剧政策与市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其实就是索罗斯经常说的「反身性」。

对于这件难事,我设置了 2 个可操作目标(这个目标只是我自己的划分,可能不适用于同情景下的其他人):

  • 开立境外券商账户;
  • 以合法的方式汇出资金到券商户头;

对于每一个可操作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开立境外券商账户可以分成:

  1. 了解有哪些境外的券商;
  2. 大家都推荐用什么券商,为什么;
  3. 选定券商后,网上搜开户教程,看看自己是否满足开户条件;
  4. 对着教程逐步操作等等。

汇出资金也是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案,可以细化成:

  1. 了解看看有哪些境外的银行卡;
  2. 办理条件如何,是否可以直接线上办理;
  3. 如果还是觉得出境稳妥一些,那么就安排一下去香港旅游顺便开户。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个目标的第一步我都设置的很简单,这意味着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是否有时间完成剩下的步骤,都不影响你花在 5 分钟完成这第一步。不要小看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拖延最最致命的危险就是完全地放弃。只要开始了,即使这一步很小,那也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即时奖励

另外,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路上,对自己即时的激励措施也是必要的。比如吃一顿大餐或者看部电影放松一下。注意,不要把顺序弄反了,奖赏应该是在预期的行为完成之后,而不是「我先去看部电影,然后再去做事」。即时的激励对我们做事情来说是一种正反馈,它会加大我们对类似行为重复的可能行。

总结

这本书的干货很多,但是读起来稍微有点枯燥,需要耐着点性子去读。对我来说,我觉得本书的作用还是挺大的。能够让我更加容易审视自己的内心,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自己更好地相处。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分解目标、正面激励,才是与拖延和解的关键。

当然,我也并没有因为一本书就彻底和拖延说再见,生活里总会有在想做事情的时候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但我在心里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人力有时尽,只要我在朝着目标的路上前进,偶尔停下脚步或者走一些岔路其实无关紧要,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才是最宝贵的。

我是如何看待 DeepSeek R1 的

2025-02-01 13:28:33

cover

最近 DeepSeek 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从 1 月 20 日发布了 R1 开始,DeepSeek 这家公司就逐步迈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几天时间冲上 App Store 与 Play Store 多地区榜单第一,各大平台热搜也是不断。加上最近正好属于过年放假期间,大家都有时间去体验、探讨这样一款国产的 AI 大语言模型。

我使用 AI 了多久

自从 OpenAI 在 22 年底的时候发布了 ChatGPT 3.5 开始,我便一直在使用。后面出了 Plus 之后,我也一直在续费使用到现在。

中间我也尝试过 Anthropic 出品的 Claude 以及 Google 出品的 Gemini,其中 Claude 在写代码层面应该是最好的,但是在产品等方面并不如 ChatGPT,因此我在好好体验了几个月的 Claude Pro 之后,还是放弃了续费 Claude。

24 年 11 月,我也在本地跑过 qwen,phi,DeepSeek v2 等模型,因为电脑是笔记本加上我本来也只想用它来当个 LLM 翻译后端,所以参数选择的 7b 的也够用。整体测试来看,DeepSeek v2 算还不错的(V3,R1 那时候还没发布)。

自 ChatGPT 3.5 → GPT 4(更智能) → GPT 4o(多模态) → ChatGPT o1(强化推理能力),每一个新版本的发布都意味着 ChatGPT 更加聪明、好用,但是在技术圈内造成的影响却一次比一次小。这很容易理解,毕竟什么事情都是从 0 到 1 是最难的。

R1 到底是什么水平?

从本次 DeepSeek R1 官方 Readme 发布的 benchmark 可以看到,R1 严格上其实并不算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因为他的问答准确性与 o1 模型处于伯仲之间。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基准测试虽然涵盖了 AIME 2024, CODEFORCES, MATH 500, MMLU 等,但本质上其实测试的方面还是逻辑推理能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诸如表达与理解能力的评判实际上并不具有唯一标准。

而表达与理解能力才是普通人感受最直接的方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整天问 DeepSeek 数学题或者写代码。

我个人感觉体验来看,DeepSeek 在中文的表达与理解能力是要比 o1 强的。因为 DeepSeek 并未公开模型训练的具体细节,只能猜测是因为 R1 的训练语料里中文方面涵盖的更广,或者针对中文专门做了优化。

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不论是国内,国外,圈内,圈外,为什么 DeepSeek R1 全方位都火了起来呢?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它火起来应该是有以下原因:

  1. DeepSeek 官方声称其训练成本很低,但是性能却是业界顶尖水平——让国外的很多花了几千万研发费用的公司感到恐慌;
  2. 它是开源的,用其蒸馏其他的小模型相比原模型极大提升了推理能力——推特上有不少人上传了在手机本地运行 DeepSeek R1 的视频;
  3. 它是中国的一家 23 年才成立的小公司开发的——以弱胜强,自古以来都是很有话题性,大家都爱看;
  4. 与 OpenAI o1 的对比:
    • 免费使用,而 OpenAI Plus 用户每周也仅可使用 50 次 o1 对话——非常大气;
    • 不需要科学上网——使用门槛比较低;
    • 中文方面的表达理解能力要更强——网上有许多DeepSeek R1 饱含人文关怀、富含情感以及生命力,当然也有富含攻击性的回答。

前两点决定了它在技术圈的影响力。而后面几点导致在非技术圈也非常易于传播、使用,让每个使用过它的人都自觉成为了「水军」帮忙宣传。

另外还有一些优点比如 API 收费相比 o1 价格只有几十分之一,R1 相比 o1 还具备网络搜索功能。不过这些我觉得只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谁急了?

Anthropic 的 CEO 在 1 月 29 日在 其博客上 提倡加强限制显卡出口禁令、以维护美国 AI 霸权地位。其文中对于 R1 的技术创新点一笔带过,反倒是花更多的笔墨来展示他的傲慢:声称 DeepSeek R1 的模型性能只是美国 AI 公司 7 - 10 个月前的水平。

无独有偶,金融时报在 29 日发表的 一篇报道 :OpenAI 声称已经有证据证明 DeepSeek 使用了 OpenAI 的模型进行训练。有趣的是,Microsoft 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并在当日迅速将 DeepSeek R1 上架 Azure 和 GitHub copilot。

毕竟二者是商业公司,必要时候需要给投资人信心,我们观察商业公司的真实想法不能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25 日,AMD 在 社交平台宣布 整合 DeepSeek-V3 到旗下最新款 MI300X GPU;NVIDIA 也在 30 日 宣布 R1 可在 NVIDIA NIM 使用

我们自然无从得知 Anthropic 和 OpenAI 的真实心理,但显然有人比他更坐不住:正如黑神话悟空发售时,steam 平台被僵尸网络进行 DDoS 攻击导致无法统计在线人数一样,DeepSeek 同样在最近被僵尸网络进行 DDoS 攻击:从一开始新用户注册报错,随后演变成了数次对话只有一次能成功,到 30 日的深度思考已经完全用不了。

这一场由 DeepSeek 掀起的 AI 飓风,已经慢慢让美国的科技霸权裂开第一道缝隙——他们越急,我们越该笑。

我的想法

自从 20 年美国对华为芯片断供之后,中国许多科技产业就开始走上了国产化之路。我其实不太擅长站在国家或者民族这种大的层面去说一些话,尤其是我之前工作接触过一些所谓的国产化项目,其不过是一些领导要求的面子工程。加上这几年国产 CPU、显卡不断更新迭代,我其实没什么感觉——龙芯、摩尔线程毕竟性能相比旗舰产品差距太远,我们普通消费者并不会因为国产化标签就去买。

当然,他们都需要时间,正因如此,DeepSeek 才显得与众不同。因为 R1 就是业界目前顶尖的 LLM 能达到的水准,其中文的表达、理解能力特别适合国内用户使用。作为一家成立不过一年半的公司,有这样的成熟度的产品,更是令人惊叹:它也意味着中国已经能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并走在世界的领先水平。

我个人非常期待后续 DeepSeek 能加入图片识别、语音助手、代码实时预览等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 AI 带来的价值。

2024 年终总结

2025-01-01 03:29:15

cover

说来也奇怪,本来年终的这段时间我没有很强烈想要写年终总结的想法,但就在 2024 年的最后一天吃完午饭,我走在路上,就只穿了一件薄外套,感受着穿过楼栋间隔的阳光撒在身上,今年广东的冬天好像尤其不冷。脑海思绪翻涌着,忽然一种想表达的欲望涌了上来,今年对我来说是有些不同,我也的确是应该要写一些什么东西来纪念一下。

在路上的时候我还想着,好像已经好几年都没有写年终总结了,结果回到酒店打开博客一看发现也就是间隔了 2023 年的年终总结没写。人啊,在年纪大了之后似乎对于这种没啥记忆点的事物都比较容易忘记 :)

职业转型

之前提过,今年对我来说是有些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就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驱动力所在。因此在最开始我想说一下最大的不同。

今年是我完整地脱离传统工作岗位的一年,如果说去年的我因为刚离职,对职业这方面的话题会下意识地有些回避的话,今年的我已经可以坦率承认:我就是一名自由 / 独立开发者,我能够在脱离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外,独立地创造价值,并做出一些人们需要的东西。

今年六月份,我加入了一个小型的「创业」团队,我们一起做了一个项目,拿到了我们在区块链的第一笔空投,小赚了一笔。这一桶金,也成为了我之前那句话的底气。

非常感谢我的爱人在这段时间内给予我的理解与支持,即使在我的家人也对我产生了质疑的情况下,依然相信并支持着我。

技术

今年在技术深度上的提升并不多,主要是脱离了传统的工作岗位后,写代码不再是我每天的主要工作了,深入研究代码原理的机会少了,反而是遇见了一些之前未接触过的新技术,还好,我本人没有对于技术的深度或广度有明显偏好,只是一如既往地对技术抱有热忱。

值得说道的一点技术是我自学了 OpenCL,并且用它实现了一个 寻找 Solana 虚荣地址的工具 ,相比官方的 solana-keygen grind 在性能上有了几十倍的提升。这个工具我做完了之后就开源了,一开始也并没有想它会为我创造什么收益,没想到随着 star 的数量越来越多,两个有定制需求的用户也找上了我,这倒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另外就是我最喜欢的 SolidStart 框架终于发布了正式版,虽然相比我之前使用的版本引入了不少 breaking changes,最大的一点是底层的 web server 部分变成了由 vinxi 提供,包括处理部署和编译,但总体来说算是更好用了些。研究了一下他的文档,为博客的适配花了一些时间。我今年的几个前端项目都是用它来搭建的,不出意外后面很长一段时间 SolidStart 都会是我的首选前端框架。

剩下的多是一些与 web3 相关的技术,没有多少深度,不值得拿出来单独说了。

健身

另外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我从六月份开始系统性的健身了。开始的过程并不顺利,我发现每次我的左足内踝下方跑步完之后就疼痛,右足就没问题,但是歇一两天不跑又不疼了。后面找了半天原因才发现其实因为我有轻微的足外翻情况,加上左脚力量弱一些,跑步时发力不均,导致了胫后肌功能出现了问题。后面买了支撑系的跑鞋,跑了一段时间后就没这个问题了。

在开始的三个月里,我的训练方案还是减脂为主(当时肚子上的「游泳圈」还是比较大),大概是先力量训练 20 - 30 分钟,然后开始爬楼 50 分钟,最后再来 120 个卷腹收尾。三个月下来,效果非常不错,眼看着肚子上方的两块腹肌都隐约可见了,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而从 11 月份开始,我的训练方案侧重点放在了增肌上。采用的是五分化训练:周一到周五分别训练背部、肩部、胸部、手臂还有腿部。然后会在肩部和手臂训练的两天加上腹肌训练。每天先跑步热身 8 分钟,然后活动拉伸 5 分钟,40 分钟的力量训练,最后再进行 20 分钟有氧。

同时饮食方面采用 16 + 8,不特意忌口。不过最近两周发现体重没明显变化,我开始加餐了,晚餐后一小时再多吃小半碗燕麦片或者一根香蕉。

生活

今年一共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居住过:青岛、西安、广州。

从 23 年开始就在青岛呆着,所以在青岛呆的时间最久,也是目前呆过最舒服的北方城市(虽然好像我也没呆过几个北方的城市),有山又有海,冬天下雪可以堆雪人,而且因为是海滨城市,空气质量非常好。而且青岛吃的也真不错,虽然都说正宗的鲁菜在青岛吃不到,但有各种新鲜的海鲜呀,好吃的小店(面馆、炸鸡、寿司)也很多。

在西安呆了 4 个多月,一去就明显感觉到空气质量的差距,而且刚到西安的时候正好是旅游旺季,各个旅游景点完全是扎堆的人,体验不是很好,至于吃的东西嘛,羊肉面、烤串店还不错,如果人少的话,我觉得可以一试。另外西安的一些古建筑倒是不少,但感觉只从「古都」这一点来说,游玩体验来说并不如京都,像是大雁塔或者不夜城周围总让我感觉有些过度开发了。

十一的时候,全家一起去顺德玩了一趟,吃到了传说中的「鱼生」,用的是脆肉鲩,口感有些微韧劲、微微甜,不像三文鱼的绵密口感,不过没啥味道,得加调料拌着吃。

从 11 月中旬开始在广州住着了,虽然居住在珠江边,但很可惜是周围并没有什么好逛的地方,周末的时候又因为要回家的缘故,也没有时间去到处逛逛。暂时写不出来多少感受。

娱乐

影视剧方面看得比较少,今年也就看了三十来部,我个人印象较深的有《因果报应》、《边水往事》,可惜边水往事 8 集后就走下坡路了,另外点名两部很垃圾的续集:《白夜破晓》、《庆余年 第二季》,正是因为很喜欢前作,所以看完才感觉像被喂💩一样难受。反之,《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就是一部合格的续集,虽然我个人看来案子设计得不如第一季精致,但至少没有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更多的时间我是花在了看网文上,今年看了 4 本网文:《神秘复苏》、《超级惊悚直播》、《一世之尊》、《十日终焉》,都还不错,硬要排名的话大概是 1 > 3 > 2 > 4。

从《黑神话:悟空》发布之后,我用着 Vega 56 打通了第一轮回,卡得要死,于是我换了一张 4070 Ti SUPER 的显卡开始沉浸式体验风景。可惜我是人菜瘾大,总是卡关,所以花了很久时间才通关。在通关之后,我又玩类似的游戏:《战神:诸神黄昏》、《对马岛之魂》。对比来看,《黑神话:悟空》的战斗系统绝对是这三个里面最流畅的,对战视角锁定、跟随做的非常流畅,加上各种不同的套装搭配打法,很难相信游戏科学推出的第一款游戏就有这样的完成度。

玩游戏给我带来的体验和书影音完全不同,书影音是一种客观的沉浸,后续情节发展不已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而游戏,则是一种主观的沉浸,你所做的各种操作都会有即时的反馈,更像是一场梦,沉浸感更强一些。

结尾

今年我浪费了好多时间在刷 B 站、抖音上面,我觉得这样并不好,短视频刷多了会让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变得浮躁了起来,很多需要静下心去看的书以及影视剧看不下去了,甚至长一点的视频也看不进去,这也是我今年影视剧只看了三十多部的原因,我觉得我需要控制一下了。

短视频可以作为调味剂,但不应该是主菜。


2025,一愿家人朋友平安幸福,二愿健身卓有成效,三愿多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