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Weiyexing | 叶星优酸乳

主理「为也行」飞机号。博客记录阅读、思考,和日常生活的闲散记录。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Weiyexing | 叶星优酸乳的 RSS 预览

读记|二〇二四・十:韩江、李光耀、冯客等

2024-11-01 21:23:44

前言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这句话似曾相识,原来是韩江写的,真是难得,一个可以举行葬礼的地方,思考出了这样一句,让无法举行葬礼之地的人感同身受的话。

以下是本月精神食粮:


《素食者》

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韩江作品,获得 2016 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大陆版本有删减,豆瓣热心网友已经帮整理出来了。

个人的阅读感受:不是很喜欢。我所理解的是,书中想要表达的大致是几个主题:女性存在价值、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如果看了前半部分,就把本书当做某些主义的武器,未免有些片面和操之过急。我之所以不喜欢,不在于它的隐喻,而是这种写作手法,以及整体的调性 —— 一种用力过猛、刻意甚至病态的表达方式。

《少年来了》

以韩国光州事件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这样的创作环境让人羡慕,摘录两句可表达本书的核心:

  •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
  • 那段经历就像是一场核灾,附着在骨头与肌肉里的放射性物质,存留在我们的体内数十年,并且让我们的染色体变形,将细胞变成癌症来攻击我们的性命,就算死掉或者火化后只剩下白骨,那些残留物也不会消失。

《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务实敏锐,重视教育,任人唯贤,让新加坡在短时间内经济腾飞。阅读当中,看到了很多与深圳相通的地方,例如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良好的经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入驻…… 深圳应该从新加坡取了不少经。

《解放的悲剧:中国革命史 1945-1957》

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本书想要讲什么,以及作者的立场。本书列了许多例子讲述的悲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凡事都喜欢设一个指标:整肃干部需要杀个千分之一,反贪要办至少三千个案子(浙江)……

当暴力依赖指标,加上高压的政治环境,以及上层领导的模糊指示,下属们争先恐后的实现甚至超越指标,杀戮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清醒思考的艺术》

这是一本常见的思维谬误清单,tk 教主推荐,我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虽然浅显,但生活中很容易陷入一些谬误,有这样的一个清单,时常提醒自己也不错,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有类似的索引,可以辅助自己更好决策。

促使我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前段时间和同事在讨论一个数据时,对方说我们陷入了某种思维偏差,经过提醒之后我也意识到了。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偏差,甚至所举的例子也很相似。

完全地避免思维偏差是奢侈的,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就像卡尼曼提出的快思考和慢思考。大部分的决策我们只需要快思考,但重要决策还是多多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思维陷阱,也不要用思维陷阱去坑骗别人。自己的工作和决策息息相关,多读点这样的书,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好的。

日志|二〇二四・十

2024-11-01 21:04:07

  1. 以前创业充满可能(keneng),现在创业充满坑(keng)。

  2. 电影广角镜这个 up 对《绝命毒师》《风骚律师》的分析值得看,很多地方没有想到,部分内容比绝命墨菲讲得细。

  3. 有的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前提。

  4. 端传媒这个比喻恰当: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核心官僚体制就像一头大象,皮粗肉厚,对疼痛感迟缓,又体型庞大,转身缓慢。 到感知到疼痛已是剧痛,然后掉头奔跑,那往往地动山摇……

  5. 有个东西叫邮政法,官司的快件一般用邮政的 EMS,因为快件一旦发出,就有法律效应。

  6. 看云风的博客,这句话说得真好:游戏是一种制造体验的人工系统。游戏用一种工程手段制造体验,目的是激发人类的情感。

  7. 听栋哥电台,有句话很有共鸣: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但问题的解决往往不需要高超的技术。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政府工作,都在用很基础的技术,而能拿到这样的工程,并不是你的公司有多牛逼,可能仅仅是因为老板和政府里某个人喝过酒,有过交情,因此,政府的工作,关系比能力重要多了。

  8. kindle 的划线体验非常好,系统会辅助选中整句的内容,而不是像文石、微信读书等,需要滑动拨杆,后者问题在于,经常会漏选或者多选,看看微信读书的一些热门划线就知道了,不少是在句末多选中了后一句的一两个字。

  9. 互惠是一种风险管理,也是一种保险。

  10. yihong:之前几乎不发推,突然发推晒自己赚了多少钱的人,多半是想赚你的钱。精辟。

  11. POLO 衫,给人一种,不成功的成功人士的感觉。

  12. 好消息始终会传到耳朵,坏消息就不一定了。

关于裁员

2024-10-31 23:10:52

这两年裁员的消息很多,说明经济环境不好。

我自己也经历过裁员,具体来说经历过两次,第一次裁员给我的感觉很糟糕,觉得自己很差劲,产生了自我否定,甚至焦虑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刚出社会不久,对有些事情看得很重,有些事情看得很浅 —— 把被裁看得很重,却没看清为啥会裁员。

第二次裁员,就很从容了,或者说那个时候自己成熟了,知道裁员就是那么回事儿。我理解为什么要裁员,也对要被裁这件事很坦然,那会儿和领导来回商量过,最后自己离开,有裁员的部分,也有自己选择的部分 —— 相对同组有孩子的人来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其实,裁员在很多情况下与个人好不好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公司经营不善,或者经济环境很差,业务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这种情况下,裁谁差别都不大,因此根本不需要过分自责,更不需要否定自己。

用斯多葛主义者的话说,裁员是外部环境所致,不在我的控制范围,我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

不喝咖啡

2024-10-29 21:58:35

为避免误会,提前声明:

  1. 我不是极端的人
  2. 我不喝咖啡,不表示我对喝咖啡的人有什么意见

我几乎不喝咖啡,源于我的观念。咖啡最明显的作用是提神,其次是装逼。关于提神,我是不需要的,而且我也不喜欢通过「外力」来让自己保持清醒。恰恰相反,当真的需要咖啡提神的时候,我觉得这恰恰是提醒我该好好休息了,放下工作,看看窗外,出去走走。

至于装逼,我更是不需要。我用了「几乎」一词,是因为偶尔也会喝,比如当做饮料来喝,而不是当做提神的工具,或者装逼,或者附和他人。

这样的观念影响着我的很多行为,比如很多人喜欢在车座椅上放护颈,我也是不放的,理由是我不会长期开长途车,不至于需要一个护颈来让自己更舒服。如果真的到了脖子不舒服的时候,也许我该停下来休息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安全隐患,很多护颈只是让你当下很舒服,在车祸时也许会适得其反,反而让脖子严重受伤。

读记|二〇二四・九:历史教训、人工智能、新加坡等

2024-10-01 20:42:51

前言

关于阅读,我是「杂食性」动物,也就是各种读,读杂书,这个月读到的几本书都挺不错的,尤其是几本英文书,话题我都比较感兴趣。

李光耀的回忆录,上册读了很久了,这个月在通勤路上读完了,带着许多疑问,迫不及待地读下册,还没读完,但觉得比上册好多了,下个月再回顾吧。

以下是本月精神食粮。


《The Lessons of History》(历史的教训)

这本书先读的英文版,然后找了中文版《历史的教训》来读(有删减)。整本书给我的感受是英文极其优美,作者旁征博引又不过度深入

在这本书之前,作者花费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写了 1500 万字的《世界文明史》,因此,这本书读下来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也就不足为怪了。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 —— 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 —— 这大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就 “历史哲学” 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

《Idea Makers》

  • 本书讲了一些数学、计算机方面的天才故事,有些是回忆,有些是整理。
  • 最喜欢费曼、拉马努金两篇,前者的个人魅力太强了,后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 费曼那篇,印象很深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需要研究的东西,然后两个人研究了一下午,最后,费曼偷偷问作者,你怎么发现的?作者说,我也不知道啊,费曼长吁一口气,噢,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我还担心你有办法弄明白呢。还有就是,两人在给公司做顾问时,费曼经常私下说,我们躲起来做点物理方面的研究吧。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用这样的口气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说,真的有点老顽童的意味。

《This Could Be Important》

这本书追忆了早期人工智能的一些往事。作者帕梅拉是最早接触人工智能的一批人,她在上个世纪接触到的人,在几十年后都被称为人工智能先驱人物:

……1965 年在斯坦福大学的那个下午浮现在眼前 —— 叶尔绍夫和那个呼噜呼噜响的电传打字机。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一小群善良的灵魂挤进我的曼哈顿起居室,我认识他们半个多世纪了,他们的工作帮助实现了这一切:赫布・西蒙、艾伦・纽威尔、约翰・麦卡锡和马文・明斯基。他们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他们都是美国天才。

《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

一直对李光耀打心底的佩服,可能源于早期看过他的一本书《李光耀观天下》,他的视野,他的务实,他的坦诚,都让我折服 ——搞政治的很少见像他这样坦诚的

这本他写的编年性质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从出生,到求学,到从政,再到新加坡被动独立而担起大任的过程。一个聪明、实干、看重效率的李光耀跃然纸上。

《指环王与哲学》

这类书评挺有意思的,万物皆可哲学。喜欢的人会很喜欢,就像影视拉片,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角度给你讲述这本书;当然,不喜欢的人会觉得相当无聊。

《平面国》

不巧妙的隐喻,片面的讽刺,读起来感觉一般。但作者仍旧让我佩服,毕竟他在清朝的时候就在讨论四维空间(1884 年),作为牧师却尝试劝说读者不要信仰上帝,真正做到「不被维度所限制,不做偏见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