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23:24:23
今天写点回忆篇。源于在 V2EX 论坛上看到的一个帖子「分手后需要清理掉前任的一切吗」,我打算就这个话题展开讲讲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不打算评论帖子里的做法,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不用。但前提是摊开来,讲清楚,做到相互理解。
其次,我也是这么做的,目前没啥问题,娃已经快一岁了。
我与前任 S,是严格意义上的初恋,现在保留的照片几乎没有了 —— 不是被迫删掉,而是我自己删的,原因是分手后不想再看到,太过伤感,这一切是在下一段感情开始前做的。现在回想起来,自然有些遗憾,毕竟很多东西承载着自己的过去,如果完全删掉了,有时候回想起来,会发现那段时间的记忆一片空白,很像疫情三年。如果有一些照片,或许会好一些。毕竟,过了些年份,记忆是很不靠谱的。
过去那么重要吗?仁者见仁。保留一些痕迹,不是说为了怀念谁,也可以是在回顾当初的自己。这些经历,那些东西,都组成了现在的自己,甚至在一些地方帮助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初 S 提分手,我仍旧历历在目,分手原因也很「好人卡」:不合适。为什么不合适,因为没有恋爱的感觉,按现在潮流的说法就是太「直男」了。我当时是不理解的,直到很长时间后我才慢慢懂这句话。
我在部分 QQ 相册看到过往的一些记录,才明白自己有多「不解人意」。这帮助我理解她说的一些话并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那些残留的碎片,帮我拼凑起那个不成熟的自己,也帮我在后续的感情中成长得更成熟,更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
这些记录为啥没有被删呢,因为当时悲伤过头只懂删相册了,以至于其他地方还遗留有一些,这说明啥,还是得分布式存储啊,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看到的时候,我已经冷静下来了,因此后续也没删掉。
刚和 Shero 在一起时,她喜欢挖我的过去,自然翻到了一些照片。那会儿她会揶揄我,我则是很认真地告诉她我的观点,并且表示我不会删,不删也不是为了怀念她,而是这就是我的过去,即使删了,过去就是过去,不会改变。换个角度,如果是她不删和前男友的合照,也是持同样的观点,我也不会产生不快。当然,那会儿我为了说理,打了个比喻,说如果你变成前女友,我也不会删了咱俩的合照的 —— 后果是当场就被抽了……
她当时还会时不时拿出来开玩笑,我倾向于那个时候她还是有点在意的,但后面估计就理解了 —— 我猜是的。
我的朋友圈是全部可见,里面自然也有十年前的和 S 的合照,包括 QQ 相册,也还保存过一些没被删掉,我也没删掉 S 的微信或者 QQ,但彼此从未互动过,朋友圈是可见状态,因此,有时候 Shero 玩我的手机,看到 S 的朋友圈,就会转过头来说「看,你的思思干嘛干嘛了」。我则一笑而过。
2024-12-09 22:36:14
两本历史书,断断续续读了挺久,在通勤路上读的多,然后就是床头睡前读一读。得益于不断解封的档案,我们可以更真实地接近那段历史。可以看出,冯客本身是有比较明显倾向的,但也正常,哪有历史学家完全纯客观的?况且,所谓能叙说的历史,基本都是主观的。
顺着历史,读一读莫言对历史的小说演绎,也是不错的体验。有时候我也在想,何苦反复找虐呢。奇怪奇怪。
整个故事最巧妙的在于两点:人物名字的设定,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刽子手赵甲、县官钱丁、底层人民孙丙,直接套用了赵钱孙、甲乙丙丁的字进行安排,用钱丁而不用钱乙,想必是有意为之,凸显这个人物的矛盾与混乱。
肮脏残忍的刽子手如何可以获得「赵」且「甲」这样的至高地位?有两处可以体会:一、刽子手获得了其他官员无法获得的荣耀:慈禧赠佛珠,光绪赠龙椅;二、赵甲道「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不能缺了刽子手这一行」,尤其是手艺精良的刽子手。
在人物关系上的设定也是巧妙。小说开篇就致敬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全部情节围绕三家人展开,而三家里面每个人几乎都丝丝关联。赵甲的儿子赵小甲娶了孙丙的女儿孙眉娘,孙眉娘与钱丁有染,钱丁曾与孙丙斗须,赵甲作为刽子手凌迟了钱丁的兄弟钱雄飞,斩了钱丁的仆人刘朴的父亲刘光第。主线围绕孙丙抗击德国人被钱丁所抓,要求赵甲对孙丙执行檀香刑 —— 以孙眉娘的视角,自己的亲爹被情夫所抓,要被自己的公爹执刑。
每次看这段历史都非常难受:茅屋荒村白骨多,野田废尽兔狐窝。
文革的初衷是挑拨一派人与另一派人作斗争,但后续的发展却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激起了人民的反感,蓬勃的地下黑市实际上推翻了国家计划经济,毫无休止的斗争和思想改造,引发广泛不满,使得党的意识形态空洞化,最终将国家推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书中的一句概括很贴切 —— 埋葬了毛泽东主义。
多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做合格的父亲。这本书的确做到了让人有所收获,比如,早期给宝宝放一面镜子很有用,这个物品倒是没想过,似乎身边也没有看到这样做的,所以说还是得多读书啊。
2024-12-09 22:35:13
ReVanced 的重置版应用,给应用打补丁,可以免广告,以及解锁一些高级特权,包含 YouTube、YouTube music、Twitter 等等,很全,网页端展示了支持的全部应用。
很多人在忙着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发现问题。
土摩托关于安乐死的文章。安乐死之所以被反对,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宗教的影响,反对者认为人是造物主创造的,把生命视为一种超越个体的抽象价值加以保护。而中国也类似,只不过又叠加了一层祖宗的外衣。只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才有可能很好地实行安乐死。
看过许多小说电视剧,我们都太迷恋美好的,或转折的结尾,但真实的生活是,很多事情是没有结尾的。看 yufan 的这篇文章有感「我已不再执着于十七岁爱的人」
说个伪苏联笑话:大饥荒四年,国家可以把锅甩给苏联的逼债,接下来四年,是不是可以甩锅给川普了?
自适应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贬义词。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列出为什么而焦虑,尽可能具体,接着列出可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
在珠三角,买家具可以去佛山乐从,买灯具可以去中山古镇,买黄金可以去深圳水贝,买玉器就可以去佛山平洲,马克一下。
独立开发者列表,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产品,可以找灵感,也可以避雷。
无比赞同这句:中国最恶劣的习俗不是彩礼,而是公私不分,不接受个人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和权利。雇主、村长、乡老或者某些 “大家长”,肆意把手伸进别人的裤裆。胖东来禁止彩礼等规定,表面看是让很多人很爽,但实则超越了雇主的权力,你凭什么?
卢昌海:笑傲江湖后记里面,中国大陆版和港台版很不一样,金庸在港台版写的是,想要展现文化大革命下的疯狂:「我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就像大多數小說一樣。寫《笑傲江湖》那幾年,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奪權鬥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當權派和造反派為了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人性的卑污集中地顯現。我每天為《明報》寫社評,對政治中齷齪行逕的強烈反感,自然而然反映在每天撰寫一段的武俠小說之中。這部小說並非有意的影射文革,而是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
教师和医生的育儿观念不一样,源于两者的职业环境,教师见过最优秀的学生,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
快速治病的药,不能走医保;能走医保的药,无法快速治病。细想一下。
2024-12-05 23:39:19
我认为是不会。
如果台湾安乐死合法,她就不必使用烧炭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她可以更体面地选择自己离去的方式,与家人告别,与世界说再见,然后潇洒离开 —— 即使我觉得现在这种方式已经比较体面。
关于安乐死是否合法,全世界都存在不同的意见,已经立法允许主动安乐死的国家屈指可数。
为什么很多人不支持安乐死?我觉得主要还是在道德上过不去。西方的宗教普遍认为人是上帝所造,选择死亡则是不尊重上帝。而东方则更多是源于孝道和祖宗,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对自己生命的选择,不止被认为是轻生,还会被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父母不孝。
这种对死亡的执念,绑架了多少人,也让多少老人不得不「插管维生」,这是他们愿意的吗?我想并不是。琼瑶正是看到了自己丈夫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不想自己经历「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并痛苦老死,于是选择自己善终,并平和地留下视频和遗书,告知后人不要被生死的迷思所困惑,真真活得豁达,真真大智慧。
我爷爷活了九十多岁,在生病前的日常聊天,他就经常笑道,这辈子活够了。他对死亡看得开,想得明白,但在最后的弥留时刻,依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我真希望他能有所选择,而亲人也能支持他,而不必遭受这莫大的折磨。
我的观点是,支持将死亡的权利交还给个人。我很早就接受并支持安乐死,基本可以确定,未来可以的话,在与亲人沟通清楚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按自己的方式离开,不折腾别人,不让自己受罪。
2024-11-01 21:23:44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场葬礼。」这句话似曾相识,原来是韩江写的,真是难得,一个可以举行葬礼的地方,思考出了这样一句,让无法举行葬礼之地的人感同身受的话。
以下是本月精神食粮:
2024 年诺贝尔文学奖韩江作品,获得 2016 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大陆版本有删减,豆瓣热心网友已经帮整理出来了。
个人的阅读感受:不是很喜欢。我所理解的是,书中想要表达的大致是几个主题:女性存在价值、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如果看了前半部分,就把本书当做某些主义的武器,未免有些片面和操之过急。我之所以不喜欢,不在于它的隐喻,而是这种写作手法,以及整体的调性 —— 一种用力过猛、刻意甚至病态的表达方式。
以韩国光州事件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这样的创作环境让人羡慕,摘录两句可表达本书的核心:
务实敏锐,重视教育,任人唯贤,让新加坡在短时间内经济腾飞。阅读当中,看到了很多与深圳相通的地方,例如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良好的经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入驻…… 深圳应该从新加坡取了不少经。
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本书想要讲什么,以及作者的立场。本书列了许多例子讲述的悲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凡事都喜欢设一个指标:整肃干部需要杀个千分之一,反贪要办至少三千个案子(浙江)……
当暴力依赖指标,加上高压的政治环境,以及上层领导的模糊指示,下属们争先恐后的实现甚至超越指标,杀戮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这是一本常见的思维谬误清单,tk 教主推荐,我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虽然浅显,但生活中很容易陷入一些谬误,有这样的一个清单,时常提醒自己也不错,尤其是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有类似的索引,可以辅助自己更好决策。
促使我读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前段时间和同事在讨论一个数据时,对方说我们陷入了某种思维偏差,经过提醒之后我也意识到了。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偏差,甚至所举的例子也很相似。
完全地避免思维偏差是奢侈的,这意味着需要花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就像卡尼曼提出的快思考和慢思考。大部分的决策我们只需要快思考,但重要决策还是多多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思维陷阱,也不要用思维陷阱去坑骗别人。自己的工作和决策息息相关,多读点这样的书,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好的。
2024-11-01 21:04:07
以前创业充满可能(keneng),现在创业充满坑(keng)。
电影广角镜这个 up 对《绝命毒师》《风骚律师》的分析值得看,很多地方没有想到,部分内容比绝命墨菲讲得细。
有的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前提。
端传媒这个比喻恰当: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核心官僚体制就像一头大象,皮粗肉厚,对疼痛感迟缓,又体型庞大,转身缓慢。 到感知到疼痛已是剧痛,然后掉头奔跑,那往往地动山摇……
有个东西叫邮政法,官司的快件一般用邮政的 EMS,因为快件一旦发出,就有法律效应。
看云风的博客,这句话说得真好:游戏是一种制造体验的人工系统。游戏用一种工程手段制造体验,目的是激发人类的情感。
听栋哥电台,有句话很有共鸣: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但问题的解决往往不需要高超的技术。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政府工作,都在用很基础的技术,而能拿到这样的工程,并不是你的公司有多牛逼,可能仅仅是因为老板和政府里某个人喝过酒,有过交情,因此,政府的工作,关系比能力重要多了。
kindle 的划线体验非常好,系统会辅助选中整句的内容,而不是像文石、微信读书等,需要滑动拨杆,后者问题在于,经常会漏选或者多选,看看微信读书的一些热门划线就知道了,不少是在句末多选中了后一句的一两个字。
互惠是一种风险管理,也是一种保险。
yihong:之前几乎不发推,突然发推晒自己赚了多少钱的人,多半是想赚你的钱。精辟。
POLO 衫,给人一种,不成功的成功人士的感觉。
好消息始终会传到耳朵,坏消息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