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22:40:00
咚咚咚!
急促而有力的敲门声猛然撞入耳膜,将我游离在被雨水泡得沉郁的夜色中的目光硬生生拽回。我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目光投向那扇门。
咚咚咚!
又是三声,清脆,急促,带着坚决的力度。我脑中飞速检索——今天没有外卖,没有快递。晚上七点半,谁会在这个时间点,以这种方式来访?
我踢开拖鞋,赤脚踩过微凉的地板,悄悄小跑到门边。凑近猫眼,外面只有白灯照亮的方寸,无法看到转角处的情况。紧接着,“嘭”的一声闷响从楼道深处传来,大概是安全通道的门被重重关上。看来,不速之客已从电井旁的楼梯离开了。
这情形让我想起八月。那时我也独居,早已习惯了这份持久的孤独,在家时常不修边幅。即便是点外卖,我也会在骑手取餐后特意留言:“放门口即可,无需敲门。” 然而某个下午,一阵同样急促的敲门声毫无预兆地响起。我下意识地站直,紧贴在猫眼视野之外的墙角,连呼吸都不自然,凝神细听门外的动静。
会是谁?
前任?必不可能!她跟我一样是倔脾气,已经一年没再有她的音讯,不可能来找我,更何况毫无征兆。朋友?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我的朋友屈指可数,他们都了解我习性,来访或相约必定会提前告知。
敲门声持续了几下后便戛然而止。我蹑手蹑脚地沿着墙壁摸到门边,再次透过猫眼向外窥探,依旧空无一人。大概是物业或者燃气公司上门检查吧——我试图用这个最合理的解释安抚自己骤然紧绷的神经。
今天周五,对于我这样早出晚归的“牛马”而言,是难得的喘息之机。下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暂时压下了重庆持续肆虐的高温,空气里透着一丝难得的凉意。我先前正趴在窗台上,呆呆地望着楼下一排排橘黄色的路灯。路面的积水倒映着灯光,粼粼闪烁。这一幕似曾相识,三年前九月的某个夜晚,我也见过类似的光景,或许也是刚下过雨的缘故,连夜空中漂浮的云都微微发亮。
伫立在门前,我侧耳倾听外面的动静。电梯似乎在我这一层停靠,“叮”的一声轻响后,轿厢门打开,有脚步声传来,由远及近,我的心跳也随之越擂越快。那一刻,好奇竟压过了恐惧,我迫切地想知道,门外那个神秘的敲门人究竟是谁。如果是恶作剧的孩子,总不至于只敲我一家的门吧?
然而,声响突然就停止了。屏息等待了好几分钟,门外再无异动,我轻轻将门拉开一条细缝,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张望——走廊里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异常。退回屋内,我点燃一支烟,定了定神,拨通了物业值班室的电话。
向物业值班人员说明情况,对方询问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随后将监控画面切到七幢的两个电梯,从晚上 19:20 开始回放。我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感觉自己就像侦探,正等待着真相水落石出。
前后十分钟的电梯监控回放完毕,我却感到一阵失望。电梯最高只停到了我楼下那一层,并未发现任何形迹可疑的人。正当我准备起身离开时,另一位女士走进了中控室,向物业申请查看五幢的监控。我心念一动,又坐了回去。
女子说,她一个人在家,听见敲门声,从猫眼往外看时,楼道空无一人,时间大概是19:50。她跟我来时一样,笃定自己可以从监控中找到这个不速之客。
我暗自粗算了一下时间:二十分钟,从七幢的26楼到五幢的26楼,不乘坐电梯,全靠楼梯步行,时间相当紧迫。更何况——为什么要如此目标明确地奔走?而且偏偏绕开了六幢?
同样毫无所获。从中控室出来,我们各自撑开伞,走入昏暗湿漉的夜里。在岔路口,她向我道别。
走进电梯,我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顶角的监控探头,一股无力感再次袭来。走出电梯,回到熟悉的楼层,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忽然从背面楼梯间传来,紧接着又是“嘭”的一声巨响!我猛地攥紧手中的伞柄,几步快跑到电井门口,一把拉开门向内张望——楼梯间迂回盘旋,昏暗寂静,依旧不见半个人影。
带着满心的失落和疑虑,我转身走向自家的房门。正当我准备解锁时,目光却被地上一小片白色吸引,那是一张被匆忙撕下的纸条,随意地丢在地上。我捡起它,上面的墨迹还未干透,像是刚写上去。盯着纸上的文字,我脑海里几乎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纸条上只有四个字,看起来就像得意的挑衅:
找不到我。
2025-09-06 22:50:00
9月7日夜,下班回来看到很圆很圆的月亮,随即更有了些想要熬夜拍血月的冲动。
我有一个在我周围貌似很小众的爱好,曾经多次想尝试拍下空中皓月,但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买过一个星特朗的手持双筒望远镜,外加一个不知名的迷你单筒望远镜,前者成像效果不错,但是没有支架和手机夹,后者有手机夹但是成像效果不咋地。于是今年8月下旬,我咬咬牙买了一台入门级天文望远镜。
网上几百块的天文望远镜比比皆是,但许多都被称之为“玩具”,预算 700 左右的情况下,AI 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参考。
配置 | 高优先级(必选) | 可妥协项 |
---|---|---|
口径 | ≥80mm(深空观测底线) | 外观颜值/包装 |
焦距 | 行星观测>800mm,深空>400mm | 变焦功能(定焦更可靠) |
支架 | 金属赤道仪+加重三脚架 | 云台精细度(入门级够用) |
镀膜 | 多层镀膜(FMC) | 镜筒颜色(黑色消光更佳) |
配件 | 含2个以上目镜(如20mm+10mm) | 品牌溢价(选专业大牌平价款) |
70mm和80mm看似只差10mm,但实际观测效果差异显著,尤其在深空天体(如星云、星系)和行星细节上:
观测目标 | 70mm口径实际效果 | 80mm口径实际效果 |
---|---|---|
月球环形山 | ✅ 轮廓清晰,月海可见 | ✅ 环形山阴影细节锐利 |
木星云带 | ⚠️ 隐约可见2条条纹(需极佳视宁度) | ✅ 2-3条条纹分明,大红斑可辨 |
土星环 | ❌ 呈“米粒状”无分离 | ✅ 环体分离可见(150倍+稳定跟踪) |
仙女座星系M31 | ❌ 不可见 | ⚠️ 雾状光斑(需无光害环境) |
昴宿星团 | ✅ 可见6-7颗星点 | ✅ 星点更密集,背景星增多 |
关键结论:
星特朗的 80EQ 被许多人称赞为新手入门最具性价比的产品,凭着它的大名我就要入手时,deepseek 跟我谈到了另外一个品牌——探索科学,在我的预算中,貌似探索科学的 80EQ3 确实更胜一筹。
参数 | 探索科学80EQ3 | 星特朗80EQ |
---|---|---|
赤道仪 | EQ3级(承重更强) | 基础EQ1(稳定性稍弱) |
镀膜 | FMC多层宽带镀膜(透光率更高) | 标准镀膜 |
目镜 | PL目镜(边缘像质更好) | Kellner目镜(基础款) |
用户操作 | 调焦手感偏紧(精度高) | 调焦顺滑(新手友好) |
深空能力 | M31可见雾状轮廓 | 同等口径下表现接近 |
基于上述比对,我在8月18日以 679 的价格入手了探索科学 80EQ3。
望远镜很快到货,因为算中等件,所以拜托京东小哥送上了门。
一个长方体纸箱,打开后可以看到里面将配件分别存放。卖家发了安装视频,边看边组装,没有什么难度。
组装好之后,按照卖家的视频调整红点寻星仪,一切大功告成。
组装完成后我便用它观察了对面远处的发电风车,但效果让我有点失望。
手持望远镜可以看到完整的风车和一部分周边环境,但 80EQ3 即便使用 20mm(只配备了20mm 和 4mm)的目镜,也只能看到风车的一部分,看起来是风车不够远导致的。根据公式,望远镜焦距为 900mm 的情况下,使用 20mm 目镜的放大倍率是45倍,使用 4mm 目镜的放大倍率是225倍。相同条件下,目镜越小,视场也越小。
当晚我便很期待月亮升起,但是很遗憾,在此后的十来天,我都没有在天空中看到月亮,天文通 app 显示的“无月黑夜”也几乎覆盖整个夜晚。
看月亮不行,看星星怎么样?无月黑夜正是看星空的时候!同样很遗憾,在光污染等级 5 级的地方,使用这款望远镜,肉眼可见的星星在目镜中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光点(它们通常比月亮距离地球更远)。
直到9月2号,我才在 80EQ3 到手之后首次使用它看月亮。使用更高倍的天文望远镜和低倍手持望远镜看月亮各有优缺点
高倍天文望远镜:
优点:细节更丰富,更清晰;缺点:只能刚好看到完整的月亮,且因地球自转,需要调整赤道仪
低倍手持望远镜:
优点:可以有更广的视野;缺点:手持晃动但想对灵活,没有支架很难拍摄
当天是盈凸月,由于手机镜头很难完全对准目镜,加上拍摄时需要手动降低曝光,拍摄的效果也不如人意。好在我灵机一动,调整好手机的对焦和曝光之后,选择了录像模式,最终拍出了丑丑但是想对比较清晰的月亮。
后面的几天,有时间和机会我都会看看月亮,但到目前为止仍然都是单张直出,没有多图堆栈,没有调色。
当然,以上基本都是截图。没有电跟的话,即便对准了月亮,但月亮也会慢慢跑出视线,下次拍照得提前用蓝牙或者延迟拍照,录像的截图总感觉差点意思。
但是录像本身却有点意思,因为赤道仪不会自己转,手动微调也会导致画面剧烈抖动,因此短时间内拍摄月亮入镜到出镜的过程也有点意思。
2025-08-15 00:15:00
“我叫羊,偶尔写点东西,混口饭吃。”
“作家?”
“也不算吧,给三流杂志写点庸俗的笑话。”
“抽根烟?”警官递过去一支烟,给羊点上。
“杰死了,你知道吗?”他又坐下来,拿起笔准备写笔录。
羊的思绪回到了前一天。他坐在鼠的办公室,静给他倒上茶,说了句:“鼠在见客户,一会就过来。”羊拉着她的手:“那你是不是可以再陪我一会?”
“滚蛋!外面还有人呢!”静佯怒,一把推开他。
约莫一刻钟,鼠推门而入,羊站起身喊了一声“老板”。鼠笑着快步走过来,双手搭在羊的肩上,轻轻往下按,示意他坐在沙发上。
“跟了我这么久,说句良心话,我待你怎么样?”
“自然不必说,我一直把您当大哥!”
“可是……”鼠靠在转椅上,双脚搭上办公桌,从兜里掏出打火机,点燃烟后,‘咔嗒’一声合上打火机盖,鼠继续说,“可是,有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开始背着我跟香港那边订额外的货,赚的钱全进了自己腰包。”
羊的脸上浮现出不安的神色,他想起那晚在深圳湾,蚂蚁们搬着货离开后,飞艇佬从船上搬下两箱缠着防水膜的东西。杰用眼神示意,羊走上前搬起货,杰拍拍飞艇佬的大腿,递过去几张票子。
“这是?”把货放在后备箱,羊忍不住发问。
杰递给他一支烟,自己靠在车上,一手夹烟,一手插兜,望着羊:“赚点酒钱,别让大哥知道,利润分你两成!”
此后的半年,每一次接大飞都有这样的操作,两人心照不宣。
“我不追究你。”鼠打断了羊的思绪,“但是杰,不应该这样。”
“我应该做什么?”羊知道鼠不可能平白无故放过他,毕竟他才入行大半年,而杰已经跟了鼠三年有余。
“你现在去杰家里帮我探探口风,他要是愿意改过自新,我既往不咎。”说完,鼠两手一摊,盯着羊。
等羊出门后,鼠拨通了内部座机。
杰的房门没有锁,留着细微的缝。羊推门而入,却见杰满头是血倒在床上,他的心一下紧绷起来,推了推杰,发现他身体有余热但没有了呼吸。他有些不知所措,颤抖着点燃一支烟,无意瞥见了床下有一把羊角锤,上面还有一些血迹。他丢掉烟头,捡起锤子,然后用塑料袋包起来揣在怀里,轻手轻脚地关上了房门。
他把羊角锤放在鼠的办公桌上时,鼠一下子跳起来,揪住他的衣领:“你疯了?我只叫你去问,没让你做这种事!“
“不是我。”
鼠坐下来,思考了片刻:“放这吧,我来处理。”
当晚,听见敲门声,羊起身去开门。静推门而入,神色冷淡。羊一把抱住她,却被静轻轻推开。
“鼠知道我俩的事了。”静转过身。
羊懊恼地瘫坐在椅子上,抓起桌上的空烟盒扔在墙角:“等等,杰不是已经死了吗?”
“鼠一直都知道。”
“什么意思?”
“我个人对你没有什么意见。”静靠在门上,“对杰也是。但是他的胃口越来越大,鼠看不下去了。你猜为什么那天我俩私会的时候,杰那么巧就来找你?”
“鼠安排的?”羊一手按着她的肩膀,另一只手狠狠地砸在门上,“为什么?为什么!”
“鼠说过,知道太多秘密的人不能留。”她递给羊一张照片,“你是个聪明人,应该用不着我多说。”
说完,静打开门离开。羊犹如感到晴天霹雳,照片清晰地拍到了他从杰的房子里走出来时谨慎的张望,双手交叉,薄薄的夹克由于装着羊角锤,显得鼓鼓囊囊。
“然后呢?”警官的声音再次打断羊的思绪。
“然后就是你们把我带到这儿来,但是我要说明,杰的死跟我没有关系!”
警官摆摆手:“那么另一个受害者呢?”
羊愣住了,片刻之后问:“还有一个?”
警官从档案袋里拿出一张照片,静和杰一样的方式死在了自己的屋内,拍摄日期是1986年2月10日,7点35分。
“警官!我真不知道!”羊激动地想要站起来,“昨天晚上十点多她来找过我,不到十分钟就走了!”
“看,这是你的日记对吧?”面前的警官不慌不忙地从档案袋里掏出更多东西,“这张照片拍的是你?”
羊点点头。
“让我来还原一下案件的经过吧!1985年6月,你开始跟着鼠做生意——我们都知道其实是走私。今年一月底,你和死者静有了私交,开始频繁往来。2月7号,杰撞见了你跟静的私会,但是选择替你保密,因为你们俩瞒着鼠挣外快,虽然静是鼠的情人。”
羊点头。
“但是你生性多疑,你还是担心杰会把你的秘密抖出去,于是昨天——9号,你拿着这个……”警官从旁边拿出被装在密封袋里的羊角锤,“用它杀害了杰。”
羊摇头:“不是的!我去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
“先听我说。”警官拿过那张照片,“恰好这件事被静拍下来了对吧?她昨晚来找你做什么呢,勒索你?”
“没有!”
“我们走访了你的邻居,对方说昨晚你家里好像有争吵。同时,我们在静的床头柜看到了这张照片的底片。”警官从档案袋里掏出一卷胶片,“昨天你的日记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完了’。你担心静会把这件事抖出去,所以凌晨的时候,杀害了这个女人?”
“不不不!”羊慌乱起来,激动地解释:“一定是鼠!他也有作案动机!”
“但是,除了动机,我们还有一些不利于你的证据。”警官从档案袋里拿出一张报告和密封袋装着的烟头,“通过马蹄镜肉眼比对,羊角锤上的指纹和你的相似度极高;现场还有一个烟头,虽然我们没办法做鉴定,但是,和你刚才抽的这支烟有一样的牙齿咬痕;最后,法医现场初检,推断杰的死亡时间是昨天下午两点到四点之间。”
羊呆呆地看着警官手里拿着的照片,他从杰的房子里走出来时谨慎地张望,双手交叉,薄薄的夹克由于装着羊角锤,显得鼓鼓囊囊。右下角的水印写着:
1986.02.09 15:38:06。
2025-08-10 23:20:00
浏览器翻译插件对我来说一直是可以不常用但不能没有的东西。目前我用的 edge 浏览器,微软的翻译众所周知,所以侧边翻译插件不太更新后,我用上了腾讯的翻译插件,没想到后来也凉了。在碎月的推荐下,我用了一段时间的沉浸式翻译。
前几天,沉浸式翻译被爆出泄露用户信息,加上我一直不太习惯它输入翻译要跳转网页的方式,整体稍显臃肿,于是我决定换掉它。
我期望的浏览器翻译插件是简约的,有 AI 大模型加持可以翻译得更准确的,可以在输入框输入文本便捷翻译的。
trancy 是我在又一次体验众多翻译插件后的选择。它的定位应该倾向于外语学习,但是在网页翻译这方面又很符合我的需求。
AI模型:最大亮点是免费提供GLM-4 Flash模型使用权限,这是其它许多插件需付费才能享受的高级 AI 翻译能力。除此以外,它也内置了 deepseek、GPT、Claude 和 Gemini 模型,也支持自定义添加,不过后面这些是付费功能;
字幕翻译:在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提供双语对照字幕支持,这个功能沉浸式翻译也有,但是我没使用过(或者是没使用成功过),trancy 可以很好地支持,并且可以选择翻译的大模型;
响应迅速:我初次体验时便遇到了输入框翻译功能无效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输入中文,在其它语言中依然显示中文,输入其它语言能正常翻译成中文。当时我通过邮件的形式反馈了“快捷翻译无效”的问题,开发者很快回信,并且当天中午就通过热补修复了该问题。
多平台支持:除了 chrome 和 firefox 这两大浏览器阵营,trancy 还支持其它平台和浏览器,比如 safari。
当然,学习方面的功能因为我需求不大,所以没有深入体验,但它的功能确实比较丰富。
因为我的需求和 trancy 的定位并不十分匹配,所以现有的遗憾主要是是对我个人而言的。
一开始,我觉得其它模型和自定义模型等需要付费是遗憾,但是整体来说 GLM 4 Flash 模型的翻译准确度还可以,所以就没太在意这点。
此外,插件的布局于我而言不太高效。我非常喜欢谷歌翻译插件那种,点击图标即可直接输入要翻译的词句,trancy 点开之后的布局如图:
看起来这个布局确实更适合学习其它语言的用户,而我常用的设置和快捷翻译则在第2和第4。
当然,我也深知没有最完美的产品,只有更合适的产品,所以我也曾试图想过借助 AI 自己写一款自用的翻译插件——好多方面我都想过去重复造轮子。但即便有 AI ,完成一个完整的好用的项目依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我简单评测了一些翻译插件。
基于实际体验和测试,整理主要翻译插件(不完全)关键特性对比如下:
产品/功能 | 核心优势 | 主要缺点 | 翻译准确度 | 翻译速度 |
---|---|---|---|---|
有道灵动翻译 | 图片/音频翻译 | 无输入框,不能划词翻译 | ★★★★☆ | ★★★★☆ |
DeepL | 翻译较准确,有输入框 | 免费版无网页翻译 | ★★★★☆ | ★★☆☆☆ |
火山翻译 | 支持PDF划词翻译 | 翻译不够准,部分网页翻译失败 | ★★★☆☆ | ★★★★★ |
轻氧翻译 | 开源,简约 | 网页翻译缺失 | ★★☆☆☆ | ★★★☆☆ |
侧边翻译 | 简约,有输入框 | API接口维护不及时 | ★★★☆☆ | ★★★☆☆ |
Trancy | 免费GLM-4模型,字幕翻译 | GLM 4.5模型暂时存在稳定性问题效 | ★★★★☆ | ★★★★☆ |
简约翻译 | / | 配置项多,没有输入框 | ★★★☆☆ | ★★★★☆ |
当然,除了产品对比外,我也尝试了 trancy 自带的诸多模型翻译的对比。以英文版新华网某天的一条新闻标题为例,翻译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这些模型中,没有一个大模型能正确翻译出‘卢卓灵’这个人名,看起来都没有实时调用网络搜索,GLM 4 Flash 居然把Lu Zhuoling
翻译成了鲁智玲。
在人名方面,我更认可 GPT 5 nano 的处理方式,即套用原文,而不硬要去翻译它;当然,特定的称谓翻译也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假设 A 国的领导人姓“于”,英文的新闻标题往往可能这样写:Yu says A-country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peace talks in Ukraine crisis,一个好的模型会这样翻译:于某某表示A国将继续推动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谈判,而有些模型可能会直接翻译成“于说……”甚至“于于说……”。
如果抛开人名翻译的问题,我个人觉得 deepseek 的翻译最符合新闻标题的特征,简洁和准确。
最后,我很讨厌必应那种自作聪明的“本土化翻译法”,比如输入youtube
,它会翻译成“优酷”,我不记得是哪个模型也有莫名其妙的翻译(写本文时 bing 和 GLM 4 Flash)都没有成功复现:
关于沉浸式翻译泄露了用户隐私信息的事我无法做专业的评价,但是我想,除了使用体验以外,用户肯定还很在意一款产品的安全性。
在翻译这方面,我期待越来越多的大厂可以做出更好的产品,尤其是在这个 AI 普惠的时代,如果依然只是依赖传统的机翻,那还能有什么竞争力呢?没错,微软,说的就是你!
2025-08-08 22:30:00
从深圳回来后,我又在家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总想出去透透气,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再去一回悟惑寺。
悟惑寺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的古官山麓,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寺。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最初名为古官寺,后在康熙年间由妙鉴和尚迁建于现址,先后更名为永兴寺、悟惑寺。
车行至乡道小路,一路上来来往往的大车不停,导致路比去年更烂,到处都是细碎的石子。半小时后,停在寺院下面的停车场,又一辆大车驶过,卷起的灰尘让燥热的空气更闷,难以呼吸。
沿着小道往上行,下午五点的太阳依旧明晃晃地照在阶梯上,牌坊上“悟惑寺”三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
踏进山门,前殿的大门没开,我走到侧边,配房的房门跟以往一样开着,室内空无一物,也没有灯光。从耳门进入前殿,寺内的陈设和去年没有不同,齐顶的木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前殿正对门口有一尊佛像,往庭院内看去,两个大的水缸分别放在中殿正门两边,中殿里供奉了一些菩萨,可惜我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研究,大多我都不认得。
绕过神像,从中殿后门出去便能看到后殿,相比较之下,后殿的供奉就少了许多。踏进禅房,一股陈木的气味传来,房间里晒不到太阳,加之光线昏暗,总感觉有点潮湿。小道通往四院背后,已看不清后面的小路和陈设,却多少有一点“禅房花木深”的意蕴。
既然叫悟惑寺,那来这里一定是期望能够悟出一些关于困惑的答案吧。
去年来这里,正是被感情的事内耗得头痛之际,恰好梁教授没有其它安排,于是和我一同前来,在寺院内还偶然见到了一对来此参观的夫妇,此外没有他人。我妄图在沉寂的寺内找到一些关于“悟惑”的蛛丝马迹,却只在中殿左侧耳房上发现一些文字(那时并未发现中殿房梁上的文字):
以外茂林修竹回头即是仙山,静听万壑松风过去极清澈时无声有声
看起来毫无对仗可言,不知道这两句会不会分别是右侧耳门的下联,因为右侧耳门已经看不清楚什么文字了。
我有什么困惑呢?暂时看来,我好像一身轻松,甚至没有什么烦恼。回想去年坐在悟惑寺的那个下午,静静等待太阳下山,晚风拂过,直到回去时也没有悟出个答案来,那些让我觉得痛苦又不舍的情绪依然左右着我。但是一个多月以后,有些事情就已经尘埃落定了。
“惑”一定有对应的答案吗,这样看来好像并非全都如此,但是“惑”一定会有一个结果。只是坐在四方小院中,我看着苍老的建筑围起来,只有一方小小的蓝天。忍不住感慨,这一年过得好快,并且发生了太多的事情,颇有一种物是人非的空洞。
不知道数百年前住在这里的僧人有没有想到过,曾经驰名川东,甚至一度与重庆华岩寺和梁平双桂堂齐名的古刹,数百年后竟然杂草丛生,空无一人。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惑”,不过是苦短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我们在各种自认为的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想要从某个地方找到突破口或者答案,却没想到过“烦恼即菩提”,当你能坦然去面对生活的一切苦与乐,而不是想通过某种捷径去跳过它时,答案就已经隐于其中。
所以简而言之,生活中的惑,答案也不会藏在这座寺院之中。
一个小时后,我从耳房走出中庭,来到山门外,又看到了远处的日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洒在江面上,范仲淹笔下的“浮光跃金”在我眼前被具象化了。这番景象在去年来时,虽有留意,却不曾见得有如此清晰。
此行没有带着特定的目的,相对轻松的时候反而能关注到更多的东西。或许正向我曾和 deepseek 讨论时它回复的那样:
真正的“悟”,往往发生在你不再苦苦追寻它的那一刻。就像那朵深山无人见的花,开不开、为谁开,它只是如实地活着。你带着一颗不再焦虑“悟”的心,重新走进古寺,在青苔上坐下,在木鱼堡前静望,你其实已经在“悟”的途中了。
2025-08-02 18:00:00
和新加坡一样,香港也曾是我在谷歌地图上多次“云游”的地方。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以及八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娱乐文化,我对这座城市有了许多的期待。
打电话给我爸时我说:“你走过了我们国家大多数省份,但有一个地方你肯定没去过。”他一下就猜出来是香港。于是我和父母各自办好了通行证,我到广州后跟他们确定了最终的行程。
起初打算回深圳住,但深圳那边答复不能确保自助签注机一定能审核通过,加上父母也不太想来回折腾,于是我们决定在香港住。我27号先去探索,他们28号早晨过来。
从广州南或广州北直达香港的高铁票要215元,如果坐到深圳北,半小时换乘到香港西九龙的话,总价只需要149.5,所以我们去程和返程都选择了中转方案。
去之前就了解到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住宿贵且小;港府推行环保政策,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因此许多酒店宾馆不再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如牙刷牙膏);还有就是香港基本用的是英标插座,需要转换头才行。
好在我经过对比,选择了一家价格还算实惠,提供一次性牙刷等洗漱用品,同样也配备多种接口的宾馆。
价格 | 交通 | 插座 | 洗漱用品 | 大小 | 其它 | |
---|---|---|---|---|---|---|
泰兴翡翠 | 264 | 离佐敦站440米 | 多规格 | 都有 | 11平 | 装修还行 |
幸运星 | 280 | 离佐敦站440米 | 多规格 | 无牙膏牙刷 | 8平 | 装修还行 |
榆临 | 284 | 离佐敦站100米 | 多规格 | 无牙膏牙刷 | 8平 | 15点入住11点退房 |
当时对比了好几家宾馆,排除之后,在这三家里选择了综合体验更好的泰兴翡翠。老板华姐是福建人,在去哪儿上回复住客评价时,言语间也透露出对自己服务的自信。27号11点多我到之后,华姐首先给我拿了一瓶水,说香港这边矿泉水卖得贵,带上吧。
得知我父母次日要来,还贴心地打算为我们安排相邻房间,最后由另一位大姐带我父母去房间时还感叹:难怪华姐给你们安排这么大的房间。
由于还没到办入住的时间,在宾馆寄存了背包后,我就挎上小包去 citywalk 了。导航至维多利亚港,步行将近两公里,但中途转道去了九龙公园,接着又去了尖沙咀客运码头,所以到达维港的时间比预计晚了许多。
到维港时已是正午,因为是周日,所以即便烈日炎炎,但依然有许多游客打卡拍照。一层有遮阳,所以比二层露天平台的人多了不少。
当时我没有选择去旁边的星光大道,而是选择了乘坐天星小轮到中环的天星码头。由于我并没有做充足的攻略,所以根据AI推荐导航去半山扶梯时,又不知为啥拐进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在大楼里享受怡人的冷气时,逛了许多楼层,都没能找到想吃的东西。
半个多小时后,再次导航到半山扶梯(据说是亚洲最大的户外扶梯),曾经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就有片段在这里取景。当我真正步行至扶梯时,发现和想象中还是有一些落差——它是一段接一段,并非是完全一体的。
上扶梯前,我买了一杯招牌抹茶拿铁,就是中杯而已,花了28人民币。虽然有了在金融大厦看到饮食消费价格的准备,但依然觉得这杯拿铁还是太贵了点。
沿着扶梯上行,一路上没有遇到特别想拍下来的景致,在扶梯上也不太方便拍照。在平台时看见了一条很眼熟的街道,玩 GTA 5 的朋友一定在洛圣都见过类似有坡道的公路。
扶梯到顶便是大馆,由旧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等历史建筑群组成,现在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馆,这里关押过最著名的人应该就是胡志明。现在依然能看到监狱的一些设施,牢房里还有大屏播放关于这里的记录和采访片。
去的那天恰好有河原温(kawara)的艺术展览,事实上我对他的艺术作品没有什么共鸣,但凉爽的空调还是让我在其中待了半个多小时。
此时已过下午三点,沿着街道步行往下,一直走到皇后大道中,准备坐地铁回宾馆办理入住。
到达佐敦站后,出站在一家面馆吃了一碗面,鸭腿味道不错,口感也很柔软,面条则是普通的清汤面,上面挤了一点酱和一个小红辣椒。
在宾馆住下后,充电的同时安排当天后续的计划:五点半坐地铁去中环天星码头,乘坐城巴 H2K 游览夜景,再坐天星小轮回维多利亚港拍夜景。
从中环地铁站出来,步行到中环的天星码头还要将近十分钟。到达城巴 H2K 上车点时已有不少人排队。我买的104人民币的当天不限次数票,可以优先上车。即便是优先登车,我也排了半个小时以上的队——不过这正好,将近七点的时候上车,一方面可以看到绝美的晚霞,另一方面,中途或返程的时候还能看到香港的夜景(点击这里去B站看落日飞车乱剪)。
坐在敞篷大巴上,前面的男生说“谁来香港不坐一次落日飞车真的是白来了”。
因为我的票是往返,所以一个小时后在中环天星码头附近下车,此时已经八点多。本想着花20港币去体验一下旁边的摩天轮,可是到现场一看,排队起码就要一个半小时,于是在周围的码头逛了逛,拍了拍。
天星小轮上看维港的夜景始终不如站在维港看来得更舒服。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在我主观看来,已经超越了此前在吉隆坡酒店无边泳池看到吉隆坡双子塔的那种震撼。
看完夜景已是九点多钟,又热又累的我选择了坐公交去庙街找点吃的,毕竟公交就在维港旁边,非常方便。
到达庙街后才发现这里跟我想的不太一样,从另一边进去,一路上全是卖服装和各种小物件的,时不时还能看到穿着很清凉的小姐姐坐着或站在小巷子口,走到另一边才看到一些小摊卖着各种小吃和饮品。由于并没有找到想吃的东西,所以花35买了一个鸡蛋仔(摊主直接挂着微信个人收款码,人民币价格直接按港币收(相当于汇率1:1))。
香港的饮料也动辄二三十块,还好这个时候我想到了雪王!在佐敦站附近就有一家雪王,我一口气买了一杯高山四季春和一杯青提肉多多,总价22港币,买两杯是觉得自己晚上肯定会口渴,另一杯就当是买水喝了,反正矿泉水也差不多十来块钱。
第二天早上九点半我的闹钟响了,洗漱之后去西九龙站接我父母。高铁到站二十来分钟后,看到他们出来了。
由于还没到办理入住的时间,于是我带他们临时到我的房间去休息和充电,安排了一天的行程:上午去维多利亚港和星光大道,吃完午饭回来办入住,下午和我前一天的行程一致。
乘公交到维港时,因为是周一,所以人远没有头一天多。我妈拿起手机不停地拍,我父亲相对比较淡定,在吸烟处和我聊天。然后我给他们拍了合照,也不知道他们俩上一次拍合照是什么时候。我们仨拍合照的时候,自拍杆比较短,我又忘了开广角,所以三个人挤在镜头前,拍出来的合照我妈并不满意——她还抱怨我用原相机而非美颜相机给她拍照。她近年来发的抖音都开了很重很明显的美颜,虽然我觉得那些美颜特效并不好看,但可能在她看来确实会让她显得更年轻一些。
一路步行到星光大道,我妈自顾自地四处拍照,我和父亲就在栏杆上看有没有认识的明星。
中午在 K11 商场吃午饭,我说不管价格多贵,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预算五百以上。事实上吃的那家店确实很贵。才三份饭加两个小吃,算上百分之十的服务费,我们仨一共消费了409港币,不过都吃得挺饱。
在宾馆休息完,下午五六点我们坐地铁去了中环天星码头 H2K 上车点,我头一天买的票还有二十几分钟到期,工作人员却不让我进,说虽然写着“24小时”,但已经是昨天的票了。好在我并没有想上车,就像吃美食一样,吃多了就会觉得厌倦。我爸妈上车时我打算坐地铁去坚尼地城,但一想到来回的时间都要差不多一个小时,只能在附近闲逛等他们。
我问我爸坐敞篷巴士的体验如何,此前担心花钱的他也给了肯定的答复。夜晚的维多利亚港相比中午人更多,我妈依然拿着手机到处拍,我和我爸就在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晚饭在庙街附近的一家24小时营业饭馆,我爸妈点了饺子酸菜面,吃了两口她当即决定第二天早上还来这里吃。想着手头还有五百多的港币现金没花,所以结账时我再次选择了现金支付。吃完饭我又买了三杯蜜雪,说真的,在全世界雪王应该都是最有性价比的奶茶——包括我在吉隆坡喝一杯也才五块多。
第三天天公不作美,香港下起了暴雨。可能加上我爸妈觉得疲惫,所以他们并不想出去玩。于是我一个人去乘地铁,逛了逛一直想去看的喜帖街(正式名叫利东街)。喜帖街在20年前被收回后进行了改造重建,如今的喜帖街确实看不出往日的那种热闹。
在湾仔站外恰好碰到了叮叮车,于是上车体验了一下,坐几站之后便乘地铁去了香港会展中心,想去金紫荆广场看看。
中午汇合,吃完饭后我们就去了西九龙站准备离港。回想起来此前我妈担心一天不够玩,现在却因为疲惫或者大雨不想出去,我虽然一天暴走近三万步,也还有很多地方都没去过,权当是初步体验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