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Versun修改

RSS Translator 开发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Versun的 RSS 预览

如何找到你的兴趣

2025-04-14 13:44:01

说来惭愧,对于兴趣,本人虽已三十出头,但依旧还在探索的路上,但一路走来依旧有些许经验,故分享,希望能启发更多人。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特别是在进行职业规划或人生选择时,可以试一试下面的方法:
1. 写日记:不一定每天都写,但建议要经常写,这是一个思考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自己性格的唯一途径。下面所有观点完全可以写入日记里,做为自我探索的日志。
2. 兴趣可以很平凡:要明白,兴趣不一定是指绘画、音乐等特定才能,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让你感到快乐、满足或好奇的事情,比如享受阅读、喜欢整理规划、乐于研究某个话题等,留意那些能真正取悦自己、带来成就感的活动,即使它们看起来很平凡
3. 保持好奇心:对新事物保持开放和好奇的态度,这是发现兴趣的起点,记录你脑子里冒出的所有问题
4. 记录你的情绪:感受并接纳它,它们可以提供线索,告诉你什么事情能真正触动你、让你愿意投入
5. 广泛尝试:兴趣往往是在不断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被发现的。你无法在尝试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某件事
6. 收集信息:主动了解不同类型的职业,可以通过与人交流、网络搜索等方式,调研你可能感兴趣的领域或工作
7. 区分喜好与职业:要认识到,喜欢某个活动(比如玩游戏)和喜欢从事相关职业(比如游戏开发)是不同的,在决定投身某个行业前,要了解该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流程,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8. 利用排除法:如果难以确定喜欢什么,可以先排除自己明确不喜欢的领域或专业,多去尝试、排除、记录,路自然就清晰了
9. 专注当前:如果你正在工作或学习,即使不确定是否喜欢,也先全情投入。努力在所做的事情上取得进步,变得擅长,因为在此过程中,你可能也会发展出新的技能、兴趣。
10. 拥抱变化:兴趣会变,太正常了。别因为一时的热情冷却或方向摇摆而自责,人的兴趣本来就会随着经历和成长而演变,这恰恰是你探索自我、保持好奇心的证明。允许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没什么大不了。关键在于拥抱这个动态的过程,从每一次尝试中,无论时间长短,都试着去汲取一些新的认知或感受,并记录下来,这是非常宝贵的线索

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就像开启一段持续探索的旅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或许还需要一点点运气的眷顾。
如果你已经幸运地找到了那份让你心动的热爱,由衷地为你感到高兴!非常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喜悦与发现。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仍然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前行,也请不要灰心。保持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积极拥抱生活中的各种可能与体验。不必焦虑,也无需停下脚步,继续尝试,哪怕只是微小的探索
请相信,只要保持前行和开放,属于你的那束光,总会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

从信息焦虑到信息阳痿

2025-04-11 12:51:38

该文的想法源自RSS 翻译器的重构之路。
在九个月前,我踌躇满志地开始了 RSS 翻译器的重构项目。但九个月后的今天,进度条依然是 0%。

头四个月,我像个无头苍蝇,试遍了各种能想到的框架和语言,却没一个能让我满意。这不仅仅是技术选型的问题,我渐渐意识到,更深层的原因在悄悄发酵。

当初开发这款 RSS 翻译器,是为了在信息的海洋里更快地捞到珍珠,提高筛选效率。讽刺的是,效率是提高了,但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被卷入了更汹涌的信息流。每天面对刷不完的订阅源,压力有增无减。

我开始琢磨,是不是该再写个新软件?也许可以请 AI 来帮忙筛选?但转念一想,这似乎还是老路子——用更高的效率对抗无限的信息。这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说实话,我甚至不确定这“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

过去,每当发现有趣的博主,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添加到 RSS 翻译器里。但现在,我会停顿、犹豫,最终放弃添加。因为我知道,即使加进去,也根本刷不到、刷不完。列表越长,焦虑越深。

五个月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应对“信息焦虑”的文章,没想到才过了不到半年,我面临了一个新的、更棘手的问题——“信息阳痿”,即对什么新资讯都提不起兴趣,只想“摆烂”。
曾经那个热衷于挖掘信息、提升效率的我,似乎正在消失。
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在和 AI 探讨了该问题后,我发现“信息阳痿”不仅仅是“不想看”,更多是“认知过载”、“决策疲劳”、“注意力稀缺”等问题,可能是一种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信息量过大、质量参差不齐、持续涌入,最终导致大脑罢工。
而我热衷的各种效率工具、方法,让我接触了更多本不需要的信息,而效率提升的初衷也从“获取价值”变成了“完成任务”。
随即,我开始逐步分析我的信息获取流程,我发现了问题:
1. 我没有明确的信息目标,我一直在“刷”,不断的切换不同的上下文去阅读不同的信息,这极易导致大脑的疲劳。
2. 我依旧无法接受自己无法了解所有事情的真相,试图用各种手段提高我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不承认大脑的有限性。

对于信息目标,我只完成了主动选择和管理信息源,但对于信息源的所有内容,或许可以使用 AI 进行初步筛选 ,但筛选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还是经过沉淀的知识?是广泛的涉猎,还是深入的理解?如何定义“信噪比”?

这些问题我还在探索中,救赎之路还在继续,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

Switch 2的硬件配置

2025-04-03 16:26:18

刚刚看了昨天刚出的 Switch 2 硬件配置介绍视频,不得不佩服任天堂的设计能力,每个改进都相当精准:
1. 手柄添加了 C 按钮,对应 GameChat 功能,可以在游戏期间和朋友语音聊天,任天堂的会员估计要卖爆了!
c button

2. 添加了新硬件:Switch 2 Camera
 可以在游戏时显示玩家的实时视频,非常适合直播或者远程和朋友游玩
Switch 2 Camera-1

Switch 2 Camera-2

3. Gameshare功能
如果一款游戏支持本地联网多人游戏,则只要有一个玩家拥有该游戏,则本地的其他玩家无需拥有该游戏就可以一起游玩
4. 屏幕从6.2英寸升级到了7.9英寸LCD屏,1080p分辨率,120hz刷新率,支持HDR,基座连接电视支持 4K HDR
5.手柄改为磁力连接,话说原来的连接方式真的不好拆卸,而且增大了SL/R按钮,可以不用安装腕带直接使用!
switch 2 controller

6. 总共2个 Type-C 口,上面的口用来连接摄像头或者充电
7. 自带存储升级到了256GB
8. 基座内置风扇
switch-2-dock

最后,Switch 2 将在今年的6月5号上市,售价$449.99起

近况

2025-04-03 14:39:11

最近状态有点低迷,还在适应最近的环境变动:
我上班的公司在上周搬到了徐汇星杨西岸中心,对面就是腾讯大厦,离大厂最近的一次😛(有在附近的网友欢迎面基哈)
通勤从原先离家步行的距离,变成了地铁1.1小时的距离(钱多事少离家近
原先每天5点下班,5点15到家运动锻炼,6点左右晚饭的规律作息也不得不改变了。
现在是每天锻炼时间改成了早上,在徐汇滨江跑步半小时,5点下班,5点50左右到家吃饭。

最主要的是通勤问题,地铁时间比较固定,但太耗时耗精力了,所以这两周都是开车上下班,早上6点10分出发避免了早高峰,35分钟左右就能到公司,比地铁1.1小时要节省很多时间,一个月能节省十几个小时,同时也为我挤出了难得的锻炼时间。
但代价是停车问题,公司楼下一个月1200元,实在消费不起,所以这两周尝试停在路边,但隔三岔五都会收到违停驶离通知,这就导致上班的时候需要留意手机短信的通知,非常影响效率。
所以今天在海鲜市场找了隔壁的西岸凤巢商场的月租停车,600/月,还是可以接受。

-------
明天清明节放假,准备去爬爬山,换换脑子,希望下周能找回状态。

什么时候需要微调

2025-03-27 14:44:18

最新的 The Batch 周刊中,吴恩达 (Andrew Ng) 介绍了微调小模型的适用范围,非常浅显易懂,概括如下:

什么是微调?

微调是利用预先训练好的模型,在特定应用的数据上对其进行进一步训练,因此你需要收集训练数据,然后找到一个供应商(或自己部署设备)来运行微调,最后部署微调后的模型

什么时候需要微调?

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提示词来完成项目,微调只有助于提高最后一点准确性。目前微调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提高关键应用程序的准确性
比如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它需要可靠的调用正确的 API 以进行交易、退款等操作,这种情况下,95%的 API 调用准确率并不够,那么就可以使用 API 数据集进行微调以达到99%的正确率,同时还有其他特殊案例的情况,也需要微调才可以达到。
2.学习一种特定的交流风格
比如爱因斯坦的回复风格等,这也需要微调才能做到
3.降低扩展过程中的延迟或成本
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大型模型速度过慢或成本过高,因此可以使用微调后的较小模型,即可达到较大模型的性能,以满足较窄的应用范围。此外,大型模型(或代理工作流)还可用于生成数据,以帮助针对该任务对小型模型进行微调。

最后

在进行微调之前,请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在提示词或代理工作流方面再多下点功夫,这样可以获得更简单、更易于维护的解决方案

如何做你热爱的事

2025-03-25 16:49:50

刚刚看到 Owen 分享链接里的一篇文章:How to do what you love
这篇文章去年我就阅读过,感触颇深,其实它还有一篇后续:何时做你喜欢的事 (曾在54321周刊第93期的“言论”模块中分享过)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伟大的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伟大的工作。但如果你确实想做,那么是否要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答案是肯定的。伟大工作的根源在于一种雄心勃勃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是无法制造出来的

巧的是,昨天我还在讨论关于“好奇心”的话题,而就在刚刚,我正在拟写一篇关于好奇心的博文,随后就看到了这些内容。
神奇的世界,神奇的熵,我有点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