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Versun修改

RSS Translator 开发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Versun的 RSS 预览

时隔10个月我又回归了Cursor

2025-08-17 10:40:04

作为 Windsurf 的早期用户,从第一个版本一路用到现在,整体体验一直相当不错。但最近几天,我突然想换个口味——不是因为最近风头正劲的 Claude Code,而是那个因收费模式调整而争议不断的 Cursor。作为初代 AI IDE 的代表之一,我决定重新看看它到底成长到了什么程度。

经过两天中高强度的实际使用,我不得不承认:Cursor 在细节体验上,已经对 Windsurf 实现了断崖式领先。

首先是 Agent 多标签并行处理 的能力。Windsurf 目前不支持同时运行多个 Agent 对话,这在实际开发中极大限制了效率与准确性。比如最近我在优化项目的测试用例,最佳策略是逐个文件修改以保证上下文清晰。在 Windsurf 中,我必须等一个任务完成才能开启下一个;若强行并发处理多个文件,效果则大打折扣。而在 Cursor 中,我可以轻松开启多个 tab 并行操作,效率直接翻倍。

Agent Tabs

其次,是那个在推特上饱受争议的 Auto 模式——但说实话,这次我反而觉得它真香。
在使用 Windsurf 期间,我的典型工作流是:先用 Gemini 2.5 Pro 进行整体架构设计和思路讨论,待方案明确后,再切换到 Claude 4 Sonnet(或 Sonnet Thinking)来执行具体编码。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 AI 能自动完成这种“先规划、后执行”的流程。而 Cursor 的 Auto 模式,恰恰在规划能力与编码准确率之间找到了不错的平衡。只要目标清晰、指令明确,它就能自主推进任务,几乎不需要频繁干预,体验非常接近我理想中的“全自动编程助手”。

再者,关于模型支持的问题。由于 Windsurf 被收购等种种原因,其与 Anthropic 的合作关系似乎出现了裂痕,导致至今无法接入最新的 Claude 4.1 Opus。而 Cursor 不仅第一时间上线了 Claude 最新模型,还作为首批 IDE 实现了对 GPT-5 的第一方支持,稳定性也更胜一筹。

还有个小但关键的细节:用量记录。Cursor 的使用统计页面清晰展示了每次调用的具体 token 数,方便追溯和分析成本;相比之下,Windsurf 只显示剩余额度,缺乏透明度,显得有些“黑盒”。
Cursor Usage Page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的 Background Agents(后台代理) 功能——可以把任务提交到 Cursor 服务器异步执行,解放本地资源,提升多任务处理能力。这个功能目前我还没深入探索,但光是设想它的可能性,就已经觉得可玩性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Cursor 的设置页面也更加细致且人性化,选项分类清晰,开关明确,一目了然(如下图)。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打磨,正是成熟产品的体现。


还有很多小细节不一一赘述,但正是这些点滴积累,构成了这次令人惊艳的整体体验。 
最终,我决定告别长期陪伴的 Windsurf,重新回归 Cursor 的怀抱。而且我已经做好准备:一旦 credit 不足,立刻升级套餐——哪怕每月 200 美元也在所不惜。

所以结论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 Cursor 别突然开始收“呼吸税”,我大概率会一直用下去,同时也期待下一次的转变👻
——一个被 Auto 模式“驯服”的前 Windsurf 忠粉,如是说。

在AI时代,我却更渴望代码

2025-08-16 08:30:49


人人都说程序员要被 AI 取代了,各大模型纷纷在编程领域发力,无数开发者开始焦虑自己的饭碗,忙着学设计、搞副业,甚至转行进入那些“不容易”被 AI 替代的领域。

但我却相反,像一个误闯糖果店的小孩,第一次对代码产生了“瘾”,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渴望写代码、看代码。

因为我有了 AI。
我的那些曾经只停留在 todo list 里的想法,终于可以一个个实现。
遇到不懂的编程问题,再也不用鼓起勇气去论坛提问,不用斟酌措辞、讲究“提问的艺术”,也不用担心被人嘲讽“这都不会?”——因为 AI 会不厌其烦地、随时随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给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甚至手把手带我调试。

作为一个典型的 I 人,这简直就是最好的时代。我现在唯一担心的,只有我的精力和时间。

最近,我正尝试用 AI 来啃 Bottle 的源码,学习流程简单粗暴:
  1. GitHub 上 fork 一份 Bottle。  
  2. 新建 `学习日志` 文件夹。  
  3. 打开 Windsurf / Zed,切到 Agent 模式。  
  4. 没有精心编写的提示词,一切随心所欲:“请为我创建一个学习计划,并保存到学习日志文件夹里”  
第一次对话记录也直接扔在仓库里,欢迎围观。

得益于 Agent 模式,AI 能直接读取代码文件,进行有针对性的代码搜索与分析,然后精准地告诉我该看哪段代码、如何理解、怎么运行,甚至还能示范和讲解,我不再需要漫无目的地翻找、怀疑某段代码是不是核心逻辑,也省下了大量查文档和谷歌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有的放矢。

在大型项目里函数错综复杂,很容易一头扎进“兔子洞”,越看越懵,最后挫败离场。但 AI 不会。它清楚地知道,在当前阶段,我该关注什么,该忽略什么,比如这样:
AI教学截图-1

它还可以督促你完成练习:
AI教学截图-2

当然,订正作业也不在话下:
AI教学截图-3


如此有耐心、知识渊博、便宜(甚至免费)、7x24在线的导师哪里找?
你需要做的,就只是跟随他,让他带你飞。

码海无涯,AI 是舟,而我终于能安心当个看风景的船长。

信息焦虑的自我救赎:过滤篇

2025-08-10 14:42:23

自从停更54321周刊后,我逐渐从"信息焦虑"中解脱出来——不再每天刷阅读器,推特也只是偶尔扫一眼。最近两个月因为二胎,连这仅剩的信息渠道也大幅缩减。
但有趣的是,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与时代脱节,重要信息最多延迟两三天,总会通过微信群、朋友聊天或是算法推荐"自然浮现"。

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我们根本不需要追逐所有信息,信息会自己找到需要它的人。 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订阅和刷屏,不过是自我安慰式的信息囤积罢了。

重构信息过滤系统


既然想通了这一点,我决定对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来一次改造。趁着深夜喂奶的碎片时间,我给自建的RSS翻译器开发了一套全新的过滤机制。市面上大多数阅读器的过滤器都太过复杂——各种布尔运算、正则表达式、条件嵌套,看似强大,实则臃肿难用。

我的设计哲学是:极简至上,AI驱动。
  • 关键词过滤:基础需求,快速屏蔽噪音
  • AI语义过滤:这才是核心——直接用自然语言告诉AI:"只保留软件开发、AI和创业相关的内容,排除所有政治和娱乐新闻",它就能自动理解并执行。

标签化 + AI 过滤 = 精准的信息漏斗

为了让过滤更灵活,我引入了标签系统,每个订阅源可以打上多个标签(如"科技"、"中国"、"AI")。关键在于,过滤器不仅能应用于单个订阅源,还能作用于整个标签组。

举个例子:
  • 我订阅了路透社等新闻类的源,但内容太杂,于是给它们打上中国、美国、科技三个标签。
  • 在“中国”标签下设置AI过滤规则:"仅保留与中国经济、科技、外交相关的重要新闻,排除社会琐闻"。
  • 订阅“中国”标签的聚合Feed,这样就能从路透社、彭博社、TechCrunch 等多个来源,自动整合出纯粹的中国相关高质量资讯。

这套系统的美妙之处在于:信息不是被粗暴屏蔽,而是被智能重组。我不再需要手动筛选,AI会帮我从噪声中提取信号。

下一步:从过滤到升华——AI驱动的智能日报

目前的系统虽然降低了信息负担,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准备借鉴 Kagi 的 Kite 应用,打造一个更进阶的AI日报系统:
  • 不是简单的摘要汇总,而是让AI深度阅读所有内容,为每一个值得阅读的新闻点输出一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的长文报告。
  • 自动标注时间线、关键数据、多方观点,甚至对比不同信源的可信度。
  • 支持自定义风格,比如:"用简洁的要点总结"或"深入分析背景原因"。

这样一来,我不再需要逐篇阅读,而是每天花10分钟看一份高度凝练的AI简报,既能掌握全局,又能深入关键细节。
回归本质:信息是为生活服务的

这一系列改造让我重新思考信息的本质——我们获取信息,不是为了填满收藏夹,而是为了更好地决策和生活。当AI能帮我们过滤噪音、提炼精华时,我们才有更多时间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多陪陪家人,或者安静地写几行代码。

或许,未来的信息消费就该如此——不是我们在追逐信息,而是让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机,找到我们

RSS翻译器重构完成啦!

2025-07-01 10:54:56

终于完成了 RSS 翻译器 的重构!!!
这个项目断断续续搞了近一年,但实际有效编码时间也就1个月左右。
90%的时间都花在了尝试不同语言和框架上,结果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最初的 Django...

这次重构主要做了三大改进:
  1. 数据模型瘦身:把原先割裂的原始源和翻译源两个模型合并成统一的 Feed 模型,管理后台顿时清爽多了
  2. 翻译引擎精简:从原来支持的几十个第三方翻译服务砍到只剩 DeepL 和 Openai 兼容接口,维护成本直线下降
  3. 任务调度优化:用系统自带的 cron 替换了笨重的 huey,内存占用直接腰斩,运行效率提升明显

这次重构让我深刻领悟到:
  1. 所谓"面向未来10年"的设计往往只是给自己挖坑,过度设计反而让代码变得难以维护
  2. 代码要像乐高积木一样灵活组合,而不是像手办一样追求完美但一碰就碎
  3. 过早引入复杂架构和最佳实践可能会适得其反 - 因为需求永远在变,简单可扩展才是王道
  4. 有时候回归基础工具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cron)


我的新晋编程主力 DeepSeek R1

2025-06-12 08:02:00

最近在埋头写代码时,我惊奇地发现,我默认使用的 AI 编程助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的工具链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迭代:从最初的 Claude 4.0 Sonnet,到后来的 Gemini 2.5 Pro,再到如今几乎锁定使用的 DeepSeek R1 0528。

这个转变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作为一个每天与代码打交道的程序员,AI 工具的顺手程度直接影响着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在这三款主流 AI 模型之间的真实使用体验和心路历程。

各有千秋的“前任们”:Claude 与 Gemini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nthropic 的 Claude 4.0 Sonnet 是我的主力。它的代码生成能力确实非常强悍,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于具体的、定义清晰的任务,总能给出精准漂亮的代码片段。
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缺乏对项目整体的感知和上下文逻辑。它更像一个“一次性”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专注于解决你当前抛出的问题,却很少去思考这段代码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和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这导致在处理复杂逻辑或者进行代码重构时,我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弥合它留下的“上下文裂缝”。

于是,我转向了 Google 的 Gemini 2.5 Pro (0605 版本)。和 Claude 相反,Gemini 的大局观和逻辑性要强得多,它能更好地理解我的项目结构,在给出建议时会考虑到代码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然而,它的问题在于代码的可靠性。Gemini 生成的代码,十有八九无法一次性运行成功,总会夹杂着一些或大或小的 Bug。这让我每次拿到它的代码后,都必须像代码审查员一样,逐行检查和修改。虽然它的思考方向是对的,但这种“理论可行,实践掉链子”的体验,着实增加了我的调试成本。

至于 o3,文字工作更适合它,编程还差点意思。

完美“现任”:DeepSeek R1 0528
就在我以为不得不在“精准但短视”的 Claude 和“有远见但粗心”的 Gemini 之间二选一时,DeepSeek R1 0528 出现了,并且表现堪称完美。
它就像是 Claude 和 Gemini 的理想结合体:
  • 兼具精准与远见:它既能像 Claude 一样生成高质量、可直接运行的代码,又能像 Gemini 一样理解长篇的上下文,保持逻辑的整体性。在多次测试中,它生成的复杂代码块常常一次性通过,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 深度思考带来的高质量:它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思考和生成答案需要稍长一点的时间。但我很快意识到,这并不是慢,而是在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官方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新版模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其推理过程的深度(以 token 计)几乎翻了一番。我完全愿意用这份短暂的等待,换取一个几乎无需修改的优质答案。
  • 开放与免费的诚意:DeepSeek R1-0528 是一个开源模型,并且其官网提供了完全免费的聊天版本,这在动辄需要订阅的 AI 时代简直是一股清流。

写在最后
从 Claude 的单点突破,到 Gemini 的全局视野,再到 DeepSeek R1 的集大成,我的 AI 编程助手演进之路,也折射出大模型技术在“可用性”和“可靠性”上的飞速进步。
目前来看,DeepSeek R1 0528 无疑是我在编程领域的最佳拍档。当然,技术总是在不断迭代,我也非常期待传说中能力更强的 DeepSeek R2 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吹捧下Roadmap

2025-06-04 08:12:00

Roadmap 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学习开发技术的网站,从最初只有前后端的路线图功能,然后是发展了各种语言、各种技术职位、各种平台等的路线图,基本上你想学的技术都能找到;
之后又开发出了 Resource 和 Course 功能,这样就不用再去自己找文档和课程,非常方便;
Resources

但还没完,他们又更新了 Project 功能!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如果你新学了一种编程语言,又不想去 Leetcode 上拿无聊的算法题练手,那么这个 Project 就非常适合你,它提供了各种现实中的项目,并按熟练程度分类,做起来很有成就感
Projects

最近,又添加了 AI Tutor功能,它可以做为你的专属私人老师,跟踪你的学习进度和情况,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它!!
AI Tutor

总之,真的超级喜欢这个网站,平时有同事或朋友问我怎么学XXX时,直接甩他这个网站,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