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w93修改

妙言 | Pake | 潮流周刊 | XRender 作者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w93的 RSS 预览

工程师如何更好投资

2025-07-17 08:00:00

团队内部的一次简单分享,周末抽空随便理了理,聊聊工程师如何更好投资,由于买美股风险很高,不建议大家参照,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当做我在瞎说来看随便看看就好了。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建议,但是祝福你发财。

PDF 文件下载

工程师如何更好投资_Tw93.pdf

从 iPhone 换到 Android 的体验

2025-07-10 08:00:00

对于一个十多年 iPhone 用户,切到 Android 差不多一个月样子,选的 OPPO 一个机器,比想象中迁移成本小很多,而且谁能想到 Android 变成了主力机,想和大伙随便聊聊这个过程想法的变化。

为啥不坚持 iPhone 了?

只能说苹果这几年的确不太不思进取了,之前很期待每年的发布会,会在第一时间换上新款,但是老感觉这几年没有啥变化,特别是 AI 这一块,系统层面没啥好玩的,更多是系统版本数字的升级而已,同时不太喜欢被“绑架感”,手表、耳机、电脑全部一套系统,更多还是自己随便选择,哪个我用用哪个,防止被绑架更深,想着要不要试试 Android 玩玩看。

上一个手机是 15 Pro Max,屏幕观看视频/文章大小非常好,但到了夏天真的太太太大了,特别是放短裤袋子,好比装了一块砖块在口袋,同时很不好单手握持,特别是手指握住还有一点点空余,这样很好把玩。

Android 里面为啥选择了啥?

首先考虑的是小屏机器,需要单手可以握住,我去店里看了 vivo X200 Pro mini、小米 15、一加 13T、iPhone 16E,都是 6.3 左右机器,这里面只有 OPPO 这个屏幕观感,特别是文字渲染看着更精致点,同时重量是这几个里面最轻的 179g,边框也是最窄了。

其实很多时候阻碍 iPhone 用户迁移到 Android 的,我看来第一点应该就是屏幕和字体,人是习惯性记忆,突然看到一个和 iPhone 不一样感受的屏幕特别是 Android 的字体渲染,基本上就把人给劝退了,因为反过来也是,我大概 20 多天没有用 iPhone,突然一样,居然感觉也非常不习惯。

ColorOS 15 的系统比我想的流程简洁太多了,玩了玩对应的小布 AI 工具,有记忆助手,好比大模型的知识库,可以系统级别调用软件本身能力, 可玩性非常适合我,iPhone 16E 有点儿想喷,居然 4000 多,套了个 13 的模子,不过 16E 的背面其实非常好看的。

Android 和 OPPO 的优点有哪些?

第一个优点,我认为是可玩性,特别是换字体,给系统换上了苍耳今楷这个字体,原来我微信读书的字体,非常舒服,立马就把原来 Android 默认字体那种粗糙感给高级化了。然后还有一块 iPhone 用户的痛点,就是很多时候有牛皮癣的国内 APP 图标上被粘上了广告语,Android 基本上可以换图标,甚至你还可以换成和苹果一样的图标。

第二个优点就是系统便捷度,各种小细节的优化,现在特别喜欢用 Ai 助手帮忙接不想接的电话,对于通话可以用 AI 记录并摘要分析,把苹果好的地方也借鉴到了,比如 Action 按钮快捷唤起,还有各种系统里面的小细节,侧边唤起,三指截图、滚动截图、录屏可录多线声音、应用分屏等,当然有不想用的,你也可以关掉,让他很简洁,系统自带了骚扰拦截、电话短信识别也非常方便。

第三个优点是速度,ColorOS 真的很顺滑,速度非常快,还有一个速度是网络本身,在电梯、地库照样网络很足,特别是迁移手机资料的时候,直接 90M 从 iPhone 传输过来,不到半小时资料差不多都传递完了,这里很突破我的原有想法,原来是被苹果妥协了这么多年。

第四个是很多东西都可以关掉,比如说之前借助 gkd 可以很便捷的关掉系统的广告、系统本身设置可以关掉大量的东西,甚至底部的导航栏横条你也可以隐藏掉。

第五个优点就是性价比很高,这个机器边框非常窄,非常窄,手感很好,特别是终于告别了大刘海和大岛,简洁派很喜欢,屏幕指纹解锁虽然比不上 iPhone 的解锁,但是也很容易习惯,机器加上国补才 3600 多,相比 9000 的 PM,性价比还是高太多了。

第六个是超级快充的速度,之前用 iPhone 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以后晚上不要给手机充电了,直接早上醒来,刷牙洗漱吃早饭时候电就充满了,5700 毫安,80w 充电,真的是能看到电量上涨,这一点非常之爽。

那么 Android 手机的有什么缺点呢?

第一个缺点,手机比 iPhone 更容易发烫,特别是连续下载多个应用、同步很多数据、拍摄高容量视频的时候很明显,发热这里是一个小痛点,不过正常时间使用还好。

第二个缺点,系统的一致性软件兼容美感没有 iPhone 好,不过 ColorOS 很勤奋,做了很多本身系统的兼容,兼容性特别是各种 App 的兼容适配,大部分都做得很不错了,不过偶尔有小部分的一致性上,特别是国外本身一些 App 在字体以及底部 bar 兼容上,对于强迫症还是有一点接受成本,苹果的生态在手机里面仍然是第一。

第三个缺点,系统精细化节约上,外放的音质其实没有 iPhone 好,不过好在平时外放不多,也还是可以接受,比如虽然说是 5700 毫安的大电池,其实没有 pro max 那种看着电量不大但是很耐用的感觉,不过满足一天正常使用没有问题。

第四个缺点,和苹果系统的联动上,虽然 OPPO 戏称为 OPhone,属于对于苹果生态做得很不错的,比如说 Live Photos、文件传输、可用 AirPods 等还是不错的,但是比如我想短信验证码转发到 Mac,不装 App 情况下文件自然传输到 mac,原有苹果的备忘录、todo 软件就不好同步了,不过这些其实可以慢慢改变使用系统。

换系统可能的担忧点?

我用习惯了 iPhone 的软件,担心 Android 上没有?这一点倒是还好,假如你不是那种手机装了非常多苹果小众软件的人,常规软件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的,甚至配置上了你喜欢的字体,真的整体太舒服了。

同时担心 Android 机器用一年会不会变卡,特别多 iPhone 用户一直有这个固执的想法,我当时也是,其实现在 Android 机器堆料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你会觉得比非旗舰的最新版本 iPhone 顺滑很多,我感觉用个两年多问题不大,因为即使是 iPhone,用 2 年你也会经常有换机欲望的。

也有人担心安全性的,这一点,的确 Android 的可自定义性很强于苹果,通过从 Google Play 或者系统自带的下载安装,不乱搞其实还好,但是比如说有些公司类员工办公软件、非正常渠道下载的还是需要注意安全,或许以后,可以买一个备用机数字版 iPhone 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这次尝试,我认为带来的使用体验是正向的,而且改变了一些自己固有的观点,当然,你也可以试试看,防止以后老了,想换机没有啥兴趣了。

2024 年总结 - 持续迭代

2025-02-02 08:00:00

又是一年

时间过起来真快,转眼就大年初五了,习惯在春节不忙的日子来记录下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这一年的关键词我想应该是「持续迭代」。

越来越发觉每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其实是自己,你的人生经历、性格三观、做事技能构成了这个作品本身,作品需要持续迭代着,打算用这个总结来备份一下 2024,开启 2025 新版本。

生命的迭代

有了女儿之后,你不知道我每天有多幸福 ❤️。

今年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了一个香香的女儿,希望她做个光明快乐的人。

10 月 2 日出生,到现在 4 个月的样子了,不哭闹,很是乖巧爱笑,陪伴着一天天长大,让我的生活多彩了许多,期间我也学会了哄娃、换尿布、泡奶喂奶,甚至独立给宝宝洗澡,有时虽然累困,不过每次她对我一笑,我那鸡血就被打得满满的。

育儿观上,尽可能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健康/不卷的生活环境,给到她无条件的爱、让她有自我认同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鼓励她学习各种知识和保持好奇的心态

今年最应该感谢我的爱人,从怀胎十月的辛苦到养娃过程中无条件的付出,很是细心和耐心。

生活的迭代

让生活保持新鲜感的秘诀就是,多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 🤹 。

有没有发现,在疫情后这几年日子过得越来越快了,或许也不是疫情的缘故。

我想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历的东西多了,一年的相对长度会逐步变短,好比 5 岁时候的一年经历的是人生的 1/5,到处都是新鲜好奇的玩意,但是到了 30 岁的时候,一年相当于是人生的 1/30,到处都是经历过的重复,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一年比一年快。

如何破除这种相对时间长度变短的魔咒,我想到的办法就是多去经历不同的东西,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去尝试新的技术、美食、电子产品、阅读、景色、人际关系,保持好奇,多去探索折腾,做这个人生游戏里面的玩家,而非重复的 NPC。

减肥成功

去年年初刚过完年的时候吃得还挺多,加上每周和同事去下馆子吃好吃的,体重也一举到 144 斤了,很担心以后变成那种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人,加上看到玫瑰故事里面佟大为都 45 岁了,居然看着还这么年轻,我想秘诀就是不胖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于是就买上了《控糖革命》、《超越百岁》这两本当时很火的书看看,通过控制饮食,吃饭顺序、戒劣质碳水、喝苹果醋、骑车上下班,属于不难受的那种坚持,当时瘦了 8 斤给了很大信心,然后继续坚持下去,到年底瘦了快 20 斤,保持到现在的 124 斤很舒服的体重,甚至很神奇就是前两年买的很多裤子都太大了不能穿了,更新换代了一波。

设备爱好

24 年买得更多的是电子设备,我对于音质/音响/耳机这类挺喜欢折腾,整了索尼监听耳机、Bose 45 降噪耳机、好友送的马歇尔大音箱,这些都是会让我很享受的物件,安静环境下听着好听的音乐是人生一大幸事。

突发奇想给配置上了 27 寸的窄边框戴尔显示器,看书诉求把 kindle 卖了置换了掌阅的 Ocean4,手感非常不错。买了 Apple Watch Ultra2,挺喜欢这个质感,置换了 15 Pro Max,发现这个白色的大家伙非常好用。年底考虑到家庭工作电脑区分开,加上国补非常实惠 16G + 1T 的 14 寸 Mac Air 只需不到 7000,非常喜欢这个手感。

反思今年电子设备的消费有点多了,明年需要克制一下,控制住自己

不辜负吃

吃好吃的是人生一大幸事,做好吃的也有一点工程师写代码折腾出一个作品的感觉,买了咖啡机之后做咖啡频次高了不少,买了高压锅以后炖香辣肉的频次也多了很多,发现苏打水好处之后可以调出来不少好喝的饮料。

甚至最近两年年夜饭自告奋勇给家里做了一桌菜,哈哈假如做饭不需要准备材料,不需要洗碗,只需要炒菜那这个事情会更加有趣

专业的迭代

利用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去工作、去赚钱、去输出往往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今年是工作的第 9 个年头,逐步理解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工作简单说就是为了获得收入和满足消费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干活,既然是有组织的,那么就不是完全自由的,甚至会有不少人会觉得是痛苦的。

怎么让自己工作不那么痛苦甚至是感到幸福呢?那就是 用自己的专业去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刚好是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顺便把钱给赚了。

最幸福的的工作不是别人分配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发明的,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自己擅长做的去提供解法方案/服务/情绪价值,这种工作是最幸福的.

中等幸福的工作应该你可以自主决策,虽然大方向不受自己控制,但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定掌控感,不是那种被异化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往最幸福的工作走需要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我比较走运,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几年也想着让团队小伙伴能更加幸福的工作,敲自己喜欢的代码。

不设限工作

今年在工作上做的最大改变就是让团队不设限,不局限于前端,从产品工程师往 AI 工程师升级 🤖。

团队人数相比去年继续有扩展,从原来的行业前端团队,新增了一个创新前端团队负责 AI 能力的落地,人数也扩充到 40 个正式+一批合作伙伴的,除去业务支撑外,我的精力大部分放到了 AI 场景的落地,用工程师专业方式去解决业务中的难题,提升技术团队的厚度,这个过程中的成就感挺有趣的。

可以被大模型业务落地的场景里面,很像一个蓝海市场,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假如都想做,铺的太开精力不够效果不好反而还容易加班,和投资的考虑会有点像,我们会尽量往「效果好、量很大、有得赚」这三个点靠齐。

  1. 场景具备主痛点,不考虑不痛不痒的 Demo 场景,应该是是当前业务主营,刚好有模块在当前传统技术上解决很困难,指标上不去,很头疼怎么搞,但你发现借助大模型能力可以很高效高质地解决。
  2. 需求具备规模性,往往是数十万百万的数据需要去处理,更好是存量处理完以后还有源源不断的增量,通过传统方式很难短时间处理完成,但是借助大模型+工程产品化每天 24 小时自动跑可以轻松解决。
  3. 投入具备性价比,需要简单去算一笔账,这个场景跑通之后,边际成本是不是可以大幅下降,同时在效果上、成本上会比之前要好很多,在使用大模型过程中不要按照买个消费品价格去计算,而是按照请人干活价格去对比。

AI 对于有想法的前端团队挺有优势,可以借助他产品工程师的能力快速把业务痛点转换成一个可被验证的产品能力,特别需要 拉上业务同学一起去基于业务规则 SOP 频繁对调试到效果最好,用于产出更合适的上下文信息,效果达标后用工程化做到可自动批量化调用处理上线,最后考虑到结果审核/运营迭代的效率,做好以后业务就可以自己玩了。

这一年下来我们在大模型信息处理、消费者导购、操作效率、数字员工、多媒体 AIGC 方面做了大量百万级的落地,帮助业务解决了不少问题,也提高了不少业务效率。

在 Node 方面,对应小组继续迭代升级,承担业务网关提供服务能力给到 Java 同学使用,并基于工作流做了一整套工作台机制,满足业产研高效业务对接迭代;在产品化能力上,我们在数据产品上逐步承担 BU 看数的产品能力,包括流量、经营数据的分析以及问题的下钻解决;在小二工作方面,承担着客服、BD、行业运营对应工具效率的提升,并时常去线下看使用者如何使用工具,收集一些场景化上提效痛点回来优化,做了不少产品化的能力提升小二干活的易用度。

开始去投资

今年投资做得最大的决策就是远离中概股,成为特斯拉的股东 🚗。

惭愧,24 年才开始学习投资,通过看专业书籍,问 AI,看财报,分析美国政策了解了一些投资方法,只能说是入门,还需要做很多能力上的补充,特别是心态上的强大。

几个简单原则不碰中概股、不玩杠杆、看好龙头、定投标普、看好 AI/比特币/新技术的发展「更多了解可见 聊聊未来技术趋势」,一年下来收益上还算可观,用另外一种方式让 BABA 的股票重新回到 300。

输出需加油

很多时候不在于有多少输入,而在于有多少输出,在于长期主义的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很多惊喜 ⛳️。

GitHub 开源,数据上 Followers 5630,排在中国区 76,纯技术代码类的仓库 Star 数累计 53K,其中 Pake 34.6K + MiaoYan 5.8K + XRender 7.2K + WeexUi 4.8K + 其他 1.3K。

刚好去年是玩开源的第十年,之前也有小伙伴问过,怎么 Github 上这么多东西,其实更多还是长时间提交的缘故,每周弄一点点,加起来好几年就慢慢有一定效果了,不是任务,而是兴趣爱好。不过这里需要反思一下,24 年的迭代版本数量低于前面几年,25 年需要加油了。

Twitter,我还是习惯叫现在的 X 叫做 Twitter,喜欢那个蓝鸟,还保持着刚玩时候 300 个有趣人的关注,粉丝数从去年的 70K 到今年的 94.1K,没有去跟热点,更多是分享一些有趣的开源作品、自己产品的更新、随便写写生活的东西,这个社区很友好,粉丝素质也高,挺感激的,让我平时的输出有了一个出口,不至于憋的难受。

潮流周刊,第一期起源于 2020 年 11 月,当时团队小伙伴说技术氛围不是很浓,于是就立了一个 Flag 说写一个潮流技术的周刊,没想到到现在已经第 4 个年头了,每周一篇已经 208 期了,现在在 Follow 有 17,263 关注者,平时我主要通过 RSS 的方式通知到读者,有不少小伙伴每周一上班的时候随便看看,有一点儿像我技术朋友圈的感觉,也让我多出去走了走拍些好看的照片。

个人博客,今年技术类的东西不多,太多是我的读书笔记、电子设备折腾、投资学习心得、生活经验类的文章,没有太多负担的博客,不过也整了一个英文版本。今年博客也做得不好,只写了 6 篇,内网偏分享类写得多一点点,明年这一块也需要多写写,多总结。

保持理智、相信未来

新的一年只求过得有意义些,不留遗憾,不至于浪费生命 💁。

上一年其实有 3 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年初没有抢到日本大阪李志的演唱会,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更加果断直接买东京场,虽然从杭州过去挺麻烦但是可以不留遗憾,奈何没有如果。

第二个遗憾就是 24 年没有出国旅游,也不能叫遗憾,因为有一个超大的幸福就是女儿的出生,25 年大一点可以带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第三个遗憾是需要整一个新作品,产品构思得差不多了,奈何时间有限在 24 年没有整出来,25 年得整出来解决自己的需求。

终于写完了,祝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在 25 年生活美满,工作幸福,投资赚钱,也希望我可以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得有意义

别相信直觉 - 读书笔记

2024-10-13 08:00:00

最近看完了「别相信直觉」用数据思维获取你想要的生活这本小书,比较简单好读,基本上花一下午就可以看完,把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婚恋、育儿、财富、创业、运气、外貌、快乐、痛苦都给讲了讲,把里面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记录到这里。

婚恋

  1. 一个人如果单身的时就十分幸福,那么在他建立亲密关系后,他也会十分幸福。
  2. 在相亲市场上,人们竞相追求的相亲对象不一定让人感情幸福。预测感情是否幸福的难度是非常高的。
  3. 找伴侣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他的性格,对生活的满意度、安全性依恋、尽责型、成长型心态。
  4. 外貌会影响一个人的吸引力,而且影响非常显著,身高在男性吸引女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相亲过程中种族歧视非常明显。
  5. 收入影响一个人在相亲市场的表现,且对男的影响最大。
  6. 一个很酷的职业比虽然挣得多但枯燥的职业更能吸引女性。
  7. 建议相亲的人把寻找范围更多集中在那些缺乏高度竞争力的人身上,集中在那些有强大心理素质的人身上。

育儿

  1. 父母对于孩子整体的发展影响小的出奇(前提是不作恶,正常养育),在养育子女方面,你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孩子接触的人,这才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从事不同运动的申请者在大学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有巨大差异,可以选择申请人少的项目这样就没有那么卷。
  3. 有些运动能力与基因关系很大,比如说篮球,但是基因在棒球和橄榄球中的重要性远不及在篮球的一半,马术和跳水受基因影响很小。

财富

  1. 以薪水为基础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案例非常罕见,富人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企业。
  2. 不同行业的致富情况差异巨大,富人一般都是拥有盈利的企业,
  3. 保持企业利润很重要,避免价格竞争,基于零利润定理,价格竞争将会持续下去,直到利润为 0,一些几乎不可能让人致富的行业,建筑设备承包商、住宅建筑、汽车维修和保养、住房买卖租赁服务、建筑工程和相关服务、室内装修设计承包商、个人护理服务、加油站。
  4. 真正适合创业的领域,一般是大企业允许许多区域性垄断企业存在的领域,6 大致富行业有房地产、投资、汽车经销、独立创意、市场研究、其他商品经销。
  5. 想要致富,你可以利用数据所反应出来的内容来理解职业生涯的三大必问问题。1、我有自己的企业吗?2、我的企业可以避开无情的价格竞争吗?3、我的企业所在行业可以避免被全球化巨头垄断吗?

创业

  1. 创业并非是年轻人的优势,美国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年龄是 41.9 岁,一个 60 岁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创建一家有利可图的企业概率大概是一个 30 岁初创企业创始人的三倍。
  2. 并非局外人更有优势创业,在商业领域,深厚的领域知识储备不是诅咒,不会阻碍企业家创新,相反,在商业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内部人士对创业的来说优势更大。
  3. 当创始人在创业前的收入进入所在行业的前 0.1%时,他们创业成功率最高。
  4. 在成功之路要有耐心,用多年时间学习一个行业的各种知识和细节,通过成为行业内薪水最高的员工来证明你的价值,然后再去创业,最终获得真正的财富。可以花多年的时间巩固专业知识,建立人脉网,同时在一个行业取得成功,然后再中年时开始独立创业。

运气

  1. 山姆·奥尔特曼:创业成功 = 想法 x 产品 x 执行 x 团队 x 运气,而运气是 0 ~ 10000 的随机数。
  2. 克林斯和汉森:成功公司的运气并不比其他公司好,他们只是能更好利用所获得的运气,利用任何一家公司都能遇到的运气。
  3. 在难以评价一个人表现好坏的领域里,有两个突出的效应,蒙娜丽莎效应:不可预测的事件对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展出前 114 年一直也是这么挂着,和其他的没有什么区别,直到 1911 年,发现被一个很蠢的小偷给偷走了,然后到处报道才引起很大的关注);达芬奇效应:艺术家的一次成功会给他带来更多次的成功,人们愿意花更多钱购买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
  4. 斯普林斯汀定律:四处旅行,寻找你的运气。讲到了画家的例子,在世界各个地方画廊展示他们的作品,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5. 毕加索定律:多产的艺术家更有机会收获幸运,在相亲中、就业中也可以运用这个定律,多次尝试。

快乐

  1. 个人外貌和他人印象之间有强关联,灯光和笑容的细微差别以及胡子、发型、银镜等更大外貌变化对人们的吸引力有很大影响,可以借助 AI 生成多个风格的你、快速市场调研和统计分析评估外貌。
  2. 峰终定律:在判断过去一段经历的好或坏时,我们基于的不是过程,而是峰值的感受(好的时候有多好,坏的时候有多坏)和结束时候的感受(无论好坏)。
  3. 让自己快乐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避免下意识地拒绝做一些看起来需要大量精力的事情。
  4. 一切都很好,但没有人快乐,金钱对于快乐的影响很小。思维限制我们追求快乐的一个关键是:由于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人们常深陷沮丧情绪而无法自拔
  5. 缓解工作痛苦的办法:听音乐、居家办公、和朋友一起工作。
  6. 人们最快乐的时候是与恋人、朋友等我们选择的人待在一起的时候。此外自己独处时总比弱关系互动时快乐。
  7. 社交媒体可能让我们不开心,在社交媒体上互动是休闲活动中产生快乐最少的一项活动。
  8. 失利给球迷带来痛苦远远超过胜利带来的快乐,建议观看更多你不是铁杆球迷球赛的比赛。
  9. 人想要快乐,可以走进大自然,寻找周围美丽风景。明媚的阳光、完美的天气确实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但是不要夸大天气的重要性,天气本身不能让你快乐,你还是需要和让你快乐的人一起做让你快乐的事情。
  10. 快乐排名活动表:性爱、戏剧舞蹈音乐会、看展览/逛博物馆/去图书馆、运动锻炼、园艺活动、唱歌表演、与人聊天进行社交、观鸟/自然观察、散步远足、打猎/钓鱼、喝酒、业余爱好/艺术/工艺、冥想/宗教活动、比赛/体育赛事、照顾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照顾宠物/和宠物一起玩、听音乐、玩游戏、购物/跑腿、赌博、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吃饭吃零食、做饭/准备食材、喝茶/咖啡、阅读、听演讲播客
  11. 最不快乐活动表:卧病在床、工作/学习、照顾和帮助成年人、等待/排队、行政/财务/管理、开会/上课、旅行/通勤、做家务。

聊聊未来技术趋势

2024-09-09 08:00:00

最近在团队的一个分享,基于自己对 AI、投资、下一代技术的一些理解,结合网络上的 ark 报告、资料、论文、财报等梳理了下,假如有不懂的名词可以问 GPT,希望你开心,但不要在不懂市场的情况下基于此去投资,风险会很高,分享的 PDF 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在文章结尾可以找到。

SpaceX 的火箭回收技术

OneKey 硬件钱包

PDF 文件下载

聊聊未来技术趋势_Tw93.pdf

参考资料

置身事内 - 读书笔记

2024-06-30 08:00:00

看书

最近把「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读完了,去年粗读了下,最近趁着杭州持续下雨呆家里听着雨声看看书很自在,是一本可以读两遍的好书,花了点时间把一些不错的观点摘抄备忘。

抄书

  1. 我国经济中有个现象:处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省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

  2. 我国幅员辽阔,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如果从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南)到云南的腾冲之间画一条直线,把国土面积一分为二,东边占了 43%的面积却住了 94%的人口,而西边占了 57%的面积却只住了 6%的人口。

  3. 2019 年,浙江省 53 个县(含县级市)里,18 个是全国百强县。但在其他一些省份,“省直管县”改革至少遭遇了两个困难。首先是省里管不过来。改革前,一个省平均管 12 个市,改革后平均管 52 个市县。钱和权给了县,但监管跟不上,县域出现了种种乱象,比如和土地有关的腐败盛行。

  4. 获取和传递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上级要不断向下传达,下级要不断向上汇报,平级要不断沟通,所以体制内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山会海”。作为信息载体的文件和会议也成了权力的载体之一,而一套复杂的文件和会议制度就成了权力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5. 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大都已经是博弈后的结果,而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错当成博弈过程。

  6. 所谓权力,实质就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由谁来拍板决策的问题。

  7. 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所以财政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

  8.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9. 我国政府各层级之间的职能基本同构,上级领导下级。原则上,上级对下级的各项工作都有最终决策权,可以推翻下级所有决定。但上级不可能掌握和处理所有信息,所以很多事务实际上由下级全权处理。即使上级想干预,常常也不得不依赖下级提供的信息。比如上级视察工作,都要听取下级汇报,内容是否可靠,上级不见得知道。如果上级没有独立的信息来源,就可能被下级牵着鼻子走。 所以上级虽然名义上有最终决定权,拥有“形式权威”,但由于信息复杂、不易处理,下级实际上自主性很大,拥有“实际权威”。维护两类权威的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若下级有明显信息优势,且承担主要后果,那就该自主决策。若下级虽有信息优势,但决策后果对上级很重要,上级就可能多干预。但上级干预可能会降低下级的工作积极性,结果不一定对上级更有利。

  10. 因为信息复杂,不可信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权力和责任又高度个人化,所以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了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11.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12.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二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三是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13. 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当然地方政府本来也不是靠卖地赚钱,它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

  14.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做过一个比喻:地方政府就像一家商场,招商引资就是引入商铺。商铺只要交一个低廉的入场费用(类似工业用地转让费),但营业收入要和商场分成(类似增值税,不管商铺是否盈利,只要有流水就要分成)。商场要追求总体收入最大化,所以既要考虑入门费和租金的平衡,也要考虑不同商铺间的平衡。一些商铺大名鼎鼎,能为商场带来更大客流,那商场不仅可以免除它们的入门费,还可以降低分成,甚至可以倒贴(类似地方给企业的各种补贴)。

  15. 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地价要靠房价拉动,但房价要由老百姓买单,按揭要靠买房者的收入来还。所以土地的资本化,实质是个人收入的资本化。支撑房价和地价的,是人的收入。忽略了人,忽略了城市化本该服务于人,本该为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化就入了歧途。

  16. 地方政府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它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这一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7.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最突出特征是消费不足……居民收入转移到了政府和企业手中,变成了公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而老百姓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占比则相对较低……在经济发展初期,将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转为资本积累,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可以有效推动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提高生产率和收入,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方式就不可持续了。

  18.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这对矛盾常常会导致资产泡沫与破裂的周期循环,是金融和房地产不稳定的核心矛盾。而房地产不仅连接着银行,还连接着千家万户的财富和消费,因此影响很大。

  19. 房价上涨时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下渗”,在负债的人当中,低收入人群的债务负担尤其重,居民债务居高不下,会很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几乎全部就是房产,其中大部分是欠银行的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

  20. 要化解居民债务风险,除了遏制房价上涨势头以外,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提高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鼓励他们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让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成为低收入人群谋求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人口流动的障碍。

  21. 累积的财富差距一般远大于每年的收入差距,因为有财富的人往往更容易积累财富,资产回报更高,可选择的投资方式以及应对风险的手段也更多。

  22. 在购置土地环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企业使用自有资本金,而我国允许房企借钱“买地”,这就刺激了房企竞相抬高地价和储备土地。储备的土地又可以作为抵押去撬动更多借贷资金,进而储备更多土地,所以房企规模和债务都越滚越大。

  23. 北京居民的户均总资产(不是净资产,未扣除房贷和其他负债)是 893 万元,上海是 807 万元,是新疆(128 万元)和吉林(142 万元)的六七倍。这个差距大部分来自房价。房价上涨也拉大了同城之内的不平等。房价高的城市房屋空置率往往也高,一边很多人买不起房,一边很多房子空置。如果把房子在内的所有家庭财富(资产)算在一起的话,按照上述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2019 年最富有的 10%的人占有总财富的 49%,而最穷的 40%的人只占有总财富的 8%。 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下渗”( trickle-down consumption),这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2014-2017 年间,我国收入最低的 50%的人储蓄基本为零甚至为负(入不敷出)。自 2015 年起,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激增。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2016-2018 年这三年,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内合计的应偿还信贷余额年均增幅接近 30%。2019 年,信用卡风险浮现,各家银行纷纷刹车。

  24. 我国居民债务负担接近发达国家,政府债务负担低于发达国家,但企业债务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

  25. 中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房子,美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金融资产,这个重大差别可以帮助理解两国的一些基本政策,比如中国对房市的重视以及美国对股市的重视。

  26. 债务累积或“加杠杆”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商业往来增加的过程,会推动经济繁荣。而债务紧缩或“去杠杆”的也就是商业活动减少的过程,会带来经济衰退。

  27. 居民债务居高不下,就很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几乎全部是房产,其中大部分是欠银行的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在 2008 年美国的房贷危机中,每 4 套按揭贷款中就有 1 套资不抵债,很多穷人的资产一夜清零。2007 年至 2010 年,美国最穷的 20%的人,净资产从平均 3 万美元下降到几乎为零。而最富的 20%的人,净资产只下跌了不到 10%,从平均 320 万美元变成了 290 万美元,而且这种下跌非常短暂。2016 年,随着股市和房市的反弹,最富的 10%的人实际财富(扣除通货膨胀)比危机前还增长了 16%。但收入底部的 50%的人,实际财富被腰斩,回到了 1971 年的水平。40 年的积累,在一场危机后荡然无存。

  28. 总体看来,无论是破产重整还是破产清算,我国在企业退出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9. 新能源技术必须在没有竞争优势的时候就进入市场,这时候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对传统能源征收高额碳税或化石燃料税,增加其成本,为新能源的发展制造空间;第二是直接补贴新能源行业。第一种办法明显不够经济,因为在新能源发展早期,传统能源占据九成以上的市场,且成本低廉,对其征收重税会大大加重税收负担,造成巨大扭曲。所以更加合理的做法是直接补贴新能源,加速其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待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本逼近传统能源之后,再逐渐降低补贴,同时对传统能源征税,加速其退出。 30.
  30. 大到经济发展模式,小到具体产业政策,不存在脱离了具体场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现实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工具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因为政府能力和市场条件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真实发展历程,了解其经历的具体困难和脱困方式,比夸夸其谈的“华盛顿共识”更有启发。

感悟

整体而言作者属于偏正面来讲,同样也有很多背面的东西应该不太好说,不过已经算是当前很不错的一本讲诉中国经济和政策的书籍了,相比原来的的我看完这本书,至少看到了更深一点儿的东西,也修正了一些自己原来错误的认知以及不知道的东西,挺好的,读书就是一个逐步修正自己视角认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