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08:00:00
最近看完了「别相信直觉」用数据思维获取你想要的生活这本小书,比较简单好读,基本上花一下午就可以看完,把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婚恋、育儿、财富、创业、运气、外貌、快乐、痛苦都给讲了讲,把里面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记录到这里。
2024-09-09 08:00:00
最近在团队的一个分享,基于自己对 AI、投资、下一代技术的一些理解,结合网络上的 ark 报告、资料、论文、财报等梳理了下,假如有不懂的名词可以问 GPT,希望你开心,但不要在不懂市场的情况下基于此去投资,风险会很高,分享的 PDF 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在文章结尾可以找到。
2024-06-30 08:00:00
最近把「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这本书读完了,去年粗读了下,最近趁着杭州持续下雨呆家里听着雨声看看书很自在,是一本可以读两遍的好书,花了点时间把一些不错的观点摘抄备忘。
我国经济中有个现象:处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省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
我国幅员辽阔,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如果从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南)到云南的腾冲之间画一条直线,把国土面积一分为二,东边占了 43%的面积却住了 94%的人口,而西边占了 57%的面积却只住了 6%的人口。
2019 年,浙江省 53 个县(含县级市)里,18 个是全国百强县。但在其他一些省份,“省直管县”改革至少遭遇了两个困难。首先是省里管不过来。改革前,一个省平均管 12 个市,改革后平均管 52 个市县。钱和权给了县,但监管跟不上,县域出现了种种乱象,比如和土地有关的腐败盛行。
获取和传递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上级要不断向下传达,下级要不断向上汇报,平级要不断沟通,所以体制内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山会海”。作为信息载体的文件和会议也成了权力的载体之一,而一套复杂的文件和会议制度就成了权力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众所接触的信息和看到的现象,大都已经是博弈后的结果,而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容易把博弈结果错当成博弈过程。
所谓权力,实质就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由谁来拍板决策的问题。
要想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和动向,不能光读文件,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所以财政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我国政府各层级之间的职能基本同构,上级领导下级。原则上,上级对下级的各项工作都有最终决策权,可以推翻下级所有决定。但上级不可能掌握和处理所有信息,所以很多事务实际上由下级全权处理。即使上级想干预,常常也不得不依赖下级提供的信息。比如上级视察工作,都要听取下级汇报,内容是否可靠,上级不见得知道。如果上级没有独立的信息来源,就可能被下级牵着鼻子走。 所以上级虽然名义上有最终决定权,拥有“形式权威”,但由于信息复杂、不易处理,下级实际上自主性很大,拥有“实际权威”。维护两类权威的平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关键。若下级有明显信息优势,且承担主要后果,那就该自主决策。若下级虽有信息优势,但决策后果对上级很重要,上级就可能多干预。但上级干预可能会降低下级的工作积极性,结果不一定对上级更有利。
因为信息复杂,不可信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权力和责任又高度个人化,所以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了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二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三是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当然地方政府本来也不是靠卖地赚钱,它真正要的是土地开发之后吸引来的工商业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做过一个比喻:地方政府就像一家商场,招商引资就是引入商铺。商铺只要交一个低廉的入场费用(类似工业用地转让费),但营业收入要和商场分成(类似增值税,不管商铺是否盈利,只要有流水就要分成)。商场要追求总体收入最大化,所以既要考虑入门费和租金的平衡,也要考虑不同商铺间的平衡。一些商铺大名鼎鼎,能为商场带来更大客流,那商场不仅可以免除它们的入门费,还可以降低分成,甚至可以倒贴(类似地方给企业的各种补贴)。
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地价要靠房价拉动,但房价要由老百姓买单,按揭要靠买房者的收入来还。所以土地的资本化,实质是个人收入的资本化。支撑房价和地价的,是人的收入。忽略了人,忽略了城市化本该服务于人,本该为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化就入了歧途。
地方政府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它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这一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最突出特征是消费不足……居民收入转移到了政府和企业手中,变成了公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而老百姓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占比则相对较低……在经济发展初期,将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转为资本积累,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可以有效推动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提高生产率和收入,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方式就不可持续了。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而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这对矛盾常常会导致资产泡沫与破裂的周期循环,是金融和房地产不稳定的核心矛盾。而房地产不仅连接着银行,还连接着千家万户的财富和消费,因此影响很大。
房价上涨时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下渗”,在负债的人当中,低收入人群的债务负担尤其重,居民债务居高不下,会很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几乎全部就是房产,其中大部分是欠银行的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
要化解居民债务风险,除了遏制房价上涨势头以外,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提高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鼓励他们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让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成为低收入人群谋求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人口流动的障碍。
累积的财富差距一般远大于每年的收入差距,因为有财富的人往往更容易积累财富,资产回报更高,可选择的投资方式以及应对风险的手段也更多。
在购置土地环节,发达国家一般要求企业使用自有资本金,而我国允许房企借钱“买地”,这就刺激了房企竞相抬高地价和储备土地。储备的土地又可以作为抵押去撬动更多借贷资金,进而储备更多土地,所以房企规模和债务都越滚越大。
北京居民的户均总资产(不是净资产,未扣除房贷和其他负债)是 893 万元,上海是 807 万元,是新疆(128 万元)和吉林(142 万元)的六七倍。这个差距大部分来自房价。房价上涨也拉大了同城之内的不平等。房价高的城市房屋空置率往往也高,一边很多人买不起房,一边很多房子空置。如果把房子在内的所有家庭财富(资产)算在一起的话,按照上述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2019 年最富有的 10%的人占有总财富的 49%,而最穷的 40%的人只占有总财富的 8%。 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进而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下渗”( trickle-down consumption),这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2014-2017 年间,我国收入最低的 50%的人储蓄基本为零甚至为负(入不敷出)。自 2015 年起,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激增。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2016-2018 年这三年,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内合计的应偿还信贷余额年均增幅接近 30%。2019 年,信用卡风险浮现,各家银行纷纷刹车。
我国居民债务负担接近发达国家,政府债务负担低于发达国家,但企业债务负担远高于发达国家。
中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房子,美国人财富的压舱石是金融资产,这个重大差别可以帮助理解两国的一些基本政策,比如中国对房市的重视以及美国对股市的重视。
债务累积或“加杠杆”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商业往来增加的过程,会推动经济繁荣。而债务紧缩或“去杠杆”的也就是商业活动减少的过程,会带来经济衰退。
居民债务居高不下,就很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几乎全部是房产,其中大部分是欠银行的按揭,负债率很高,很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打击。在 2008 年美国的房贷危机中,每 4 套按揭贷款中就有 1 套资不抵债,很多穷人的资产一夜清零。2007 年至 2010 年,美国最穷的 20%的人,净资产从平均 3 万美元下降到几乎为零。而最富的 20%的人,净资产只下跌了不到 10%,从平均 320 万美元变成了 290 万美元,而且这种下跌非常短暂。2016 年,随着股市和房市的反弹,最富的 10%的人实际财富(扣除通货膨胀)比危机前还增长了 16%。但收入底部的 50%的人,实际财富被腰斩,回到了 1971 年的水平。40 年的积累,在一场危机后荡然无存。
总体看来,无论是破产重整还是破产清算,我国在企业退出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整体而言作者属于偏正面来讲,同样也有很多背面的东西应该不太好说,不过已经算是当前很不错的一本讲诉中国经济和政策的书籍了,相比原来的的我看完这本书,至少看到了更深一点儿的东西,也修正了一些自己原来错误的认知以及不知道的东西,挺好的,读书就是一个逐步修正自己视角认知的过程。
2024-05-08 08:00:00
男人的快乐,我居然用回有线耳机了,最近周末抽时间去线下试了不少好耳机,最后很意外买了索尼这款 MV1 开放式监听耳机,也不降噪还有线,却出奇的喜欢,想和大伙聊聊我的选择过程。
现场去对比过 AirPods Max 音质很好很方便但是太太重了,不经常戴考虑颜值音质以及苹果互通其实很合适。
索尼无线 WH-1000XM5 和 4,降噪很好也还轻,不太关心音质同时需要降噪耳机的很推荐 5,戴着也舒服,很适合出行使用。
也去试了下 Bose QC45 和 700,前者比后者舒服,很舒服,而且样子也好看,700 也很有个性,不过音质有点儿闷,那个提示音很反人类有气无力那种感觉,但是戴着真的舒服,考虑舒适度喜欢低音的其实可以考虑。
我很考虑音质我甚至去试了下 森海塞尔 HD 600、650、660S,都是有线,需要有前端去推,音质上假如习惯听交响乐那 600 是真的厉害,30 年的产品依然很抗打,喜欢听人声 650 超级合适,我觉得这一款对我而言是音质好性价比最高的,660 属于这两款有点结合,更贵钱够可考虑,但是普通设备推不动这种 300 和 150 欧阻抗的机子,需要配置一个很重的外放前端,只适合放家里书房使用,考虑到便携和钱最终还是放弃了,此外佩戴舒适度其实可以接受但是比不过前面索尼和 Bose 这两个。
后面在索尼店里的时候,问店员有没有音质好的耳机可以试听,给我指了下里面有一个小屋都是有线好设备,进去听了听音质真的牛逼耳朵怀孕那种感觉,一看价格 2w 加上 1w 的外放给放弃了,只能欣赏买不起。
在出来时候发现外面一个不起眼的台子上放着这台很不起眼的黑色塑料壳子的耳机索尼 MV1,拿起来顺手戴戴,我去!怎么这么轻怎么戴着这么舒服,怎么音质这么好,很突破我的固有想法,监听耳机不是专业人员用的吗,居然也这么适合听音乐,空旷音质很无敌,媲美上面听到的森海塞尔 HD660S。
于是乎就决定就买这个稀有品种,网上买便宜点儿,最近收到了,一回到家就细细品味,O-Daiko 的鼓声,One I Love 的女声轻唱,Bubbles 的环境氛围音,Michael 的 Billie Jean 感觉就在耳边给你唱,很神奇属于我买的很喜欢的一个耳机。
最后说起选择耳机,假如你是苹果机器,不考虑音质,其实 AirPods 系列很适合很方便,降噪就 Pro,颜值居家有钱头可以顶块砖就 Max。假如有考虑音质,也需要降噪那就推荐索尼 XM5 性价比就 4。假如考虑舒适降噪可以去现场试试 Bose,居家以及对于音质有极致要求,可以去试试森海。
假如和我一样,有一个通行日常所需的小降噪苹果耳机,想随便听听考虑音质轻巧舒适度以及不介意有线,那可以试试这一款,但是由于每一个人耳朵不一样,还是很推荐去线下试听,无需跟风,最后还是要听自己的耳朵。
https://music.apple.com/cn/playlist/%E8%AF%95%E8%AF%95%E8%80%B3%E6%9C%BA/pl.u-V9D7mPEUB1GbxBk
挑选了一些试耳机的音乐,范围比较广,有鼓声、人声、交响、环境氛围音等,给我感觉有一种有线耳机居然可以这么好听。我在音乐欣赏这一块属于很小白,欢迎大伙推荐,此外建议使用 Apple Music 来听无损,同时关闭音量平衡,无损的格式开到最大。
https://music.apple.com/cn/playlist/%E5%8D%81%E5%A4%A7%E4%B8%93%E8%BE%91/pl.u-mJy81mECzBL49zM
很多好听的歌都是在我出生前后的年代,甚至更早很多年,太怀念那个时代了,还有有歌声留下来。
专辑名称 | 歌手 | 时间 | 经典歌曲 |
---|---|---|---|
之乎者也 | 罗大佑 | 1982 年 | 鹿港小镇、之乎者也 |
唐朝 | 唐朝乐队 | 1992 年 | 梦回唐朝、飞翔鸟 |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 崔健 | 1989 年 |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
黑梦 | 窦唯 | 1994 年 | 高级动物 |
万能青年旅店 | 万能青年旅店 | 2010 年 |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
生命中的精靈 | 李宗盛 | 1994 年 | 爱的代价 |
范特西 | 周杰伦 | 2001 年 | 简单爱、爱在西元前 |
大熱 | 张国荣 | 1995 年 | 当年情、追 |
U 87 | 陈奕迅 | 2005 年 | 夕阳无限好 |
黑色柳丁 | 陶喆 | 1997 年 | 黑色柳丁 |
我去 2000 年 | 朴树 | 1999 年 | 那些花儿 |
吻別 | 张学友 | 1993 年 | 吻别 |
摇滚中国乐势力 | 魔岩三杰 | 1995 年 | 很多好听的歌 |
生活除了吃饱喝足,还需要有一点精神快乐,这样才会更有意思些。
2024-04-14 08:00:00
最近利用早上的阅读时间陆陆续续把《埃隆·马斯克传》给看完了,很推荐工程师同学一读,虽然平时马斯克在 X 上表现有些奇怪,其实在书里其实是一个实打实的工程师,很擅长将技术和商业以及成本控制结合的一个牛人,不过也有不少缺点的一个人,随手记录一些文字用于备忘。同样看完这本书,作为特斯拉股东,愿意继续持有。
2024-03-03 08:00:00
想和大伙随便聊聊的极简主义,我挺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需要极简,有的人喜欢收藏,有喜欢购物买很多东西,让自己舒心的生活方式我觉得都挺好的。但假如你也喜欢简单生活方式,或者有点儿强迫症,那这些小建议可能适合你。
首先,极简主义不是把大部分的东西都扔掉,在空无一物的环境中才极简,而是选择对你重要的东西但不在于多,同时也没有必要每个地方都极简,比如说你喜欢读书以及某些收藏,完全是可以精挑细选去置办。极简生活更多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元素,让你更多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开始的第一步,应该是经常性的整理,一般是扔东西、卖二手、收纳起来,不要总觉得留着以后能用上,如果近 1 年都没用过,基本以后也用不上。
扔东西:可以先从冰箱和厨房做起,对于过期的、好久没有动放了很久的东西给扔掉,这里很多人可以扔掉很多;接着收拾各种抽屉柜子里面比如已经坏掉的物件、没有用的配件、廉价充电线充电头、没用的说明书、之前放里面的票据、快递盒子、购物袋子等,总之一般是随手放里面,觉得以后会用的但是过了很久其实都没有用的东西。
卖二手:接着你会发现有不少东西其实扔掉有些可惜,但是自己又不怎么用了,对于不太值钱但是又有些用的东西,比如再也不看的书、2 年都没有穿的旧衣服,可以去支付宝或者其他 App 看看有上门回收捐赠的服务,相比直接扔掉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其次就是将还值点钱,但是消费冲动买的但是自己又不怎么用的东西,把它擦干净、拍照发闲鱼,卖给下一个冲动消费的人,这样可以帮你回一些本,这里其实也很好判断,比如说几乎半年都不用耳机、二手电脑、手表、小电器这一类很好出手,留下你一直在用而且很好用的那个就好,重复功能的东西只留一件。
收纳起来:假如收纳空间有限,可以买几个收纳箱和真空收纳袋,这样你的存放物体的体积缩小一半,放到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不是这个季节的衣服、被子,都可以用收收纳袋抽干收起来,然后对于不太方便袋子装的可以用盒子装起来放柜子里,让它整齐和知晓位置,让每一个物品都有它特定的空间位置,用完返回原处下次找起来会很方便。
上面整理的这一步,会花费你一些周末时间,不过当整理完成,打扫干净区域后,一般都会让你心情舒畅,感觉很爽的。
接着第二步,慢慢培养自己的消费观,这里一般是 只买好的、不被消费主义、有目的的购买、不要囤东西 的这几个建议。
只买好的:很多时候东西多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买了很多自己觉得用得上的东西,或者是买的时候有些纠结,但是最后还是买了的那些东西,基本上放柜子里也不想用,还后悔。对于必须品而言,一般建议购买力所能及范围内更好的那一个,比如说手机、电脑、衣服、鞋子、耳机这一类,品质好,价格稍贵,但是会让你很长时间不会纠结要不要换一个更好的,同时也让你生活品质其实会更好,这里还可以新入了一件,可以尽快把之前那件按照第一步方法给整理掉。
不被消费主义:越来越觉得,现在生活中大部分必须品都已经很满足了,很多时候消费都是属于仪式感下的消费,比如说看到小红书推荐、抖音里面好东西、得物上的潮流东西,会很容易被当时那个环境下误导下单,因为做电商的开发应该都知道,那一个个小功能其实都是一个大的产品业务团队同学天天想方设法迭代用来提高转化率用的,想方设法让你购买。
有目的的购买:很容易出现在逛超市、逛山姆的时候,进去前就想着随便逛逛,结果你会发现出来后买了几百块东西,仔细一想,不少是属于可以买可不买的,其实可以在出发前,先想想这次要买的东西,列一个很简单清单,就不会剁手买一些自认为需要的东西,而且这种有目的的挑选方式会让你更舒服。这里同样适合去逛街的时候,先想好要买的东西和品牌。
不要囤东西:囤东西本意是为了省钱和省心,当时很多时候买一箱箱的纸、洗衣液、沐浴露用一两年反而会让你烦心,甚至还会出现为了尽快用完,double 使用的方式,其实反而浪费了,还占用了你家里很多东西来放这些很多,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没有那么紧急,需要下单到到家其实很快的。这里还有一个东西也是容易囤的,那就是实体书了,这里可以先看电子书,再买纸质书,搬家的时候这东西很重的。
上面从出和入两步控制住了你生活中的物件,其实还有一块是虚拟生活中的东西,其实也可以极简起来,这里说的是手机、电脑、知识这几块接收,信息的过载很多时候也让人过得不顺畅,尽量减少被动信息的接收,需要的信息主动寻找。
App 处理:我一般做法是 3 个月不用的 App 删除掉,用的时候再装用完又卸载或者直接小程序,这样手机 App 基本上控制在 2 屏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第二个是,控制所有 App 的消息,我一般只开启银行交易、支付宝交易、微信、工作软件的消息通知,其他的 App 的消息我都在设置里面去掉了,屏幕上没有小红点,同时很多 App 里面也可以设置去掉一些营销通知;第三个是,不装新闻软件、不装抖音快手,差不多一年多没有装了,感觉不太需要这种看着有用的新闻消息,这里对于电脑上的软件也是一样。
资料整理:删除没有用的短消息,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用,我平时一般是除了亲人信息,其他的定期全删除;然后第二个就是删除没有用的图片和视频,这里可以删除很多东西,第三个是删除没有用的微信聊天消息,之前不知道怎么加上的人也可以删除掉,让你常用的工具都是清爽的,这里对于电脑上的东西也是一样。
主动接受消息:刚刚这些东西用于处理被动的消息接受,尽可能减少算法灌东西给你,更多的可以订阅 RSS 接收消息,关注喜欢的博主接收消息,不喜欢的直接屏蔽或者 mute 就好了,同时免打扰模式在你需要专注的时候可以开启起来,也即减少你不想看到的消息有很多你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差不多碎碎念完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就是勤收拾、买好不买多、主动接收这几块,这种极简生活的方式很多时候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包括他做的产品、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喜好性格。最后同样也希望你快乐,过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