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08:00:00
在不到一个月使用 Claude Code $326 费用后,实际用了 $20 Pro + $50 充值,之前用了几个月的 Cursor 已经变成牛夫人了,用得好 AI 可以很轻松达到 P6+ 工程师的水平,对于一个工程师而言感觉到又惊喜又害怕。
惊喜是,AI Coding 能力真的很强,把我最近几年非前端领域一些不好解决的,实现不好的技术问题在持续交流调试的情况下,基本上给解决了,甚至像朋友玩那种游戏充钱买装备一样,忍不住很愿意松钱给 Anthropic,因为让我很惊喜,更像是交到了一个技术厉害,对人和蔼的大牛朋友。以后所谓的单兵作战在会用工具,会动脑子,懂用户需求的同学手里真的会犹如多了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团队的感觉。
害怕是,曾经觉得自信的古法手工 Coding 的在当前的 AI 面前变得不值一提了,一个残酷但清晰的趋势,纯 Coding 能力也已不再是程序员的护城河了,当前 AI 可以很容易代替纯需求翻译的程序员了,这也是害怕的地方,加上现在互联网行业基础上处于一种降本增效的泥潭,会让这个事情变化得更快。
记得 2 年前环境不好的时候有分享过,下一代工程师的破局,应该是做产品工程师,也即知道用户哪儿有需求,然后自己独立用一个好的产品解决方案去承接,同时产品很易用,加上你很会运营推广,拉更多人来用。只不过当时 AI Coding 的能力还很弱,到了今天应该是做善用 AI 的产品工程师。
下一代好的工程师,敲代码能力只占了 30% 的优势,有 20% 在快速发掘理解业务需求本质上,知道为什么,有 20% 在架构设计上,好比一个架构师一样告诉 AI 你需要的东西以及前后端架构方式,确保后续更好实现,10% 在和 AI 更清楚的交流上,让她的执行更符合你的心意,还有 20% 在最终产品质量的把控,运营推广的把控上,好酒也怕巷子深,AI 能力再牛逼,也怕不会折腾的使用者。
我感觉到 AI Coding 给工程师带来的不只是工作效率提升,甚至成倍提升,其实这里不是关键,更关键的是能更快同时处理更复杂的产品思考和技术决策,加快业务迭代思路的验证,从代码民工变成数字产品的建筑师那种感觉,当然审美在现在的软件设计工程里面会更加重要,或许假如要说当前年代好的工程师还需要具备一个很好的能力,就是产品设计和审美,这也是为啥聪明的设计师借助转型到工程师很方便的地方。
不过我比较不喜欢那种宣传不懂原理技术下,教小白让他感觉有了 AI 之后能够无所不能做出产品的方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软件架构设计、交互设计能力,才是工程师的地基,有没有 AI 这里都是一样,不能丢的是这个东西,更多需要培养的是做产品的能力。
或许之前其实质变还没有到,Claude Code 让我感觉 AI Coding 的质变到了,纯粹包个皮肤调用他人模型做编辑器其实没有太长久的搞头,慢慢变成了模型即产品的能力竞争了,此外感觉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更大享受 AI 的便利,还有一条路就是去投资 AI。
2025-07-17 08:00:00
团队内部的一次简单分享,周末抽空随便理了理,聊聊工程师如何更好投资,由于买美股风险很高,不建议大家参照,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当做我在瞎说来看随便看看就好了。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建议,但是祝福你发财。
2025-07-10 08:00:00
对于一个十多年 iPhone 用户,切到 Android 差不多一个月样子,选的 OPPO 一个机器,比想象中迁移成本小很多,而且谁能想到 Android 变成了主力机,想和大伙随便聊聊这个过程想法的变化。
|
|
|
|
只能说苹果这几年的确不太不思进取了,之前很期待每年的发布会,会在第一时间换上新款,但是老感觉这几年没有啥变化,特别是 AI 这一块,系统层面没啥好玩的,更多是系统版本数字的升级而已,同时不太喜欢被“绑架感”,手表、耳机、电脑全部一套系统,更多还是自己随便选择,哪个我用用哪个,防止被绑架更深,想着要不要试试 Android 玩玩看。
上一个手机是 15 Pro Max,屏幕观看视频/文章大小非常好,但到了夏天真的太太太大了,特别是放短裤袋子,好比装了一块砖块在口袋,同时很不好单手握持,特别是手指握住还有一点点空余,这样很好把玩。
首先考虑的是小屏机器,需要单手可以握住,我去店里看了 vivo X200 Pro mini、小米 15、一加 13T、iPhone 16E,都是 6.3 左右机器,这里面只有 OPPO 这个屏幕观感,特别是文字渲染看着更精致点,同时重量是这几个里面最轻的 179g,边框也是最窄了。
其实很多时候阻碍 iPhone 用户迁移到 Android 的,我看来第一点应该就是屏幕和字体,人是习惯性记忆,突然看到一个和 iPhone 不一样感受的屏幕特别是 Android 的字体渲染,基本上就把人给劝退了,因为反过来也是,我大概 20 多天没有用 iPhone,突然一样,居然感觉也非常不习惯。
ColorOS 15 的系统比我想的流程简洁太多了,玩了玩对应的小布 AI 工具,有记忆助手,好比大模型的知识库,可以系统级别调用软件本身能力, 可玩性非常适合我,iPhone 16E 有点儿想喷,居然 4000 多,套了个 13 的模子,不过 16E 的背面其实非常好看的。
第一个优点,我认为是可玩性,特别是换字体,给系统换上了苍耳今楷这个字体,原来我微信读书的字体,非常舒服,立马就把原来 Android 默认字体那种粗糙感给高级化了。然后还有一块 iPhone 用户的痛点,就是很多时候有牛皮癣的国内 APP 图标上被粘上了广告语,Android 基本上可以换图标,甚至你还可以换成和苹果一样的图标。
第二个优点就是系统便捷度,各种小细节的优化,现在特别喜欢用 Ai 助手帮忙接不想接的电话,对于通话可以用 AI 记录并摘要分析,把苹果好的地方也借鉴到了,比如 Action 按钮快捷唤起,还有各种系统里面的小细节,侧边唤起,三指截图、滚动截图、录屏可录多线声音、应用分屏等,当然有不想用的,你也可以关掉,让他很简洁,系统自带了骚扰拦截、电话短信识别也非常方便。
第三个优点是速度,ColorOS 真的很顺滑,速度非常快,还有一个速度是网络本身,在电梯、地库照样网络很足,特别是迁移手机资料的时候,直接 90M 从 iPhone 传输过来,不到半小时资料差不多都传递完了,这里很突破我的原有想法,原来是被苹果妥协了这么多年。
第四个是很多东西都可以关掉,比如说之前借助 gkd 可以很便捷的关掉系统的广告、系统本身设置可以关掉大量的东西,甚至底部的导航栏横条你也可以隐藏掉。
第五个优点就是性价比很高,这个机器边框非常窄,非常窄,手感很好,特别是终于告别了大刘海和大岛,简洁派很喜欢,屏幕指纹解锁虽然比不上 iPhone 的解锁,但是也很容易习惯,机器加上国补才 3600 多,相比 9000 的 PM,性价比还是高太多了。
第六个是超级快充的速度,之前用 iPhone 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以后晚上不要给手机充电了,直接早上醒来,刷牙洗漱吃早饭时候电就充满了,5700 毫安,80w 充电,真的是能看到电量上涨,这一点非常之爽。
第一个缺点,手机比 iPhone 更容易发烫,特别是连续下载多个应用、同步很多数据、拍摄高容量视频的时候很明显,发热这里是一个小痛点,不过正常时间使用还好。
第二个缺点,系统的一致性软件兼容美感没有 iPhone 好,不过 ColorOS 很勤奋,做了很多本身系统的兼容,兼容性特别是各种 App 的兼容适配,大部分都做得很不错了,不过偶尔有小部分的一致性上,特别是国外本身一些 App 在字体以及底部 bar 兼容上,对于强迫症还是有一点接受成本,苹果的生态在手机里面仍然是第一。
第三个缺点,系统精细化节约上,外放的音质其实没有 iPhone 好,不过好在平时外放不多,也还是可以接受,比如虽然说是 5700 毫安的大电池,其实没有 pro max 那种看着电量不大但是很耐用的感觉,不过满足一天正常使用没有问题。
第四个缺点,和苹果系统的联动上,虽然 OPPO 戏称为 OPhone,属于对于苹果生态做得很不错的,比如说 Live Photos、文件传输、可用 AirPods 等还是不错的,但是比如我想短信验证码转发到 Mac,不装 App 情况下文件自然传输到 mac,原有苹果的备忘录、todo 软件就不好同步了,不过这些其实可以慢慢改变使用系统。
我用习惯了 iPhone 的软件,担心 Android 上没有?这一点倒是还好,假如你不是那种手机装了非常多苹果小众软件的人,常规软件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的,甚至配置上了你喜欢的字体,真的整体太舒服了。
同时担心 Android 机器用一年会不会变卡,特别多 iPhone 用户一直有这个固执的想法,我当时也是,其实现在 Android 机器堆料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你会觉得比非旗舰的最新版本 iPhone 顺滑很多,我感觉用个两年多问题不大,因为即使是 iPhone,用 2 年你也会经常有换机欲望的。
也有人担心安全性的,这一点,的确 Android 的可自定义性很强于苹果,通过从 Google Play 或者系统自带的下载安装,不乱搞其实还好,但是比如说有些公司类员工办公软件、非正常渠道下载的还是需要注意安全,或许以后,可以买一个备用机数字版 iPhone 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这次尝试,我认为带来的使用体验是正向的,而且改变了一些自己固有的观点,当然,你也可以试试看,防止以后老了,想换机没有啥兴趣了。
2025-02-02 08:00:00
时间过起来真快,转眼就大年初五了,习惯在春节不忙的日子来记录下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这一年的关键词我想应该是「持续迭代」。
越来越发觉每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其实是自己,你的人生经历、性格三观、做事技能构成了这个作品本身,作品需要持续迭代着,打算用这个总结来备份一下 2024,开启 2025 新版本。
有了女儿之后,你不知道我每天有多幸福 ❤️。
今年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了一个香香的女儿,希望她做个光明快乐的人。
10 月 2 日出生,到现在 4 个月的样子了,不哭闹,很是乖巧爱笑,陪伴着一天天长大,让我的生活多彩了许多,期间我也学会了哄娃、换尿布、泡奶喂奶,甚至独立给宝宝洗澡,有时虽然累困,不过每次她对我一笑,我那鸡血就被打得满满的。
育儿观上,尽可能给宝宝提供一个安全/健康/不卷的生活环境,给到她无条件的爱、让她有自我认同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鼓励她学习各种知识和保持好奇的心态。
今年最应该感谢我的爱人,从怀胎十月的辛苦到养娃过程中无条件的付出,很是细心和耐心。
让生活保持新鲜感的秘诀就是,多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 🤹 。
有没有发现,在疫情后这几年日子过得越来越快了,或许也不是疫情的缘故。
我想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历的东西多了,一年的相对长度会逐步变短,好比 5 岁时候的一年经历的是人生的 1/5,到处都是新鲜好奇的玩意,但是到了 30 岁的时候,一年相当于是人生的 1/30,到处都是经历过的重复,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一年比一年快。
如何破除这种相对时间长度变短的魔咒,我想到的办法就是多去经历不同的东西,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去尝试新的技术、美食、电子产品、阅读、景色、人际关系,保持好奇,多去探索折腾,做这个人生游戏里面的玩家,而非重复的 NPC。
去年年初刚过完年的时候吃得还挺多,加上每周和同事去下馆子吃好吃的,体重也一举到 144 斤了,很担心以后变成那种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人,加上看到玫瑰故事里面佟大为都 45 岁了,居然看着还这么年轻,我想秘诀就是不胖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于是就买上了《控糖革命》、《超越百岁》这两本当时很火的书看看,通过控制饮食,吃饭顺序、戒劣质碳水、喝苹果醋、骑车上下班,属于不难受的那种坚持,当时瘦了 8 斤给了很大信心,然后继续坚持下去,到年底瘦了快 20 斤,保持到现在的 124 斤很舒服的体重,甚至很神奇就是前两年买的很多裤子都太大了不能穿了,更新换代了一波。
24 年买得更多的是电子设备,我对于音质/音响/耳机这类挺喜欢折腾,整了索尼监听耳机、Bose 45 降噪耳机、好友送的马歇尔大音箱,这些都是会让我很享受的物件,安静环境下听着好听的音乐是人生一大幸事。
突发奇想给配置上了 27 寸的窄边框戴尔显示器,看书诉求把 kindle 卖了置换了掌阅的 Ocean4,手感非常不错。买了 Apple Watch Ultra2,挺喜欢这个质感,置换了 15 Pro Max,发现这个白色的大家伙非常好用。年底考虑到家庭工作电脑区分开,加上国补非常实惠 16G + 1T 的 14 寸 Mac Air 只需不到 7000,非常喜欢这个手感。
反思今年电子设备的消费有点多了,明年需要克制一下,控制住自己。
吃好吃的是人生一大幸事,做好吃的也有一点工程师写代码折腾出一个作品的感觉,买了咖啡机之后做咖啡频次高了不少,买了高压锅以后炖香辣肉的频次也多了很多,发现苏打水好处之后可以调出来不少好喝的饮料。
甚至最近两年年夜饭自告奋勇给家里做了一桌菜,哈哈假如做饭不需要准备材料,不需要洗碗,只需要炒菜那这个事情会更加有趣。
利用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去工作、去赚钱、去输出往往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今年是工作的第 9 个年头,逐步理解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工作简单说就是为了获得收入和满足消费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干活,既然是有组织的,那么就不是完全自由的,甚至会有不少人会觉得是痛苦的。
怎么让自己工作不那么痛苦甚至是感到幸福呢?那就是 用自己的专业去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刚好是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顺便把钱给赚了。
最幸福的的工作不是别人分配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发明的,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自己擅长做的去提供解法方案/服务/情绪价值,这种工作是最幸福的.
中等幸福的工作应该你可以自主决策,虽然大方向不受自己控制,但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定掌控感,不是那种被异化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往最幸福的工作走需要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我比较走运,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几年也想着让团队小伙伴能更加幸福的工作,敲自己喜欢的代码。
今年在工作上做的最大改变就是让团队不设限,不局限于前端,从产品工程师往 AI 工程师升级 🤖。
团队人数相比去年继续有扩展,从原来的行业前端团队,新增了一个创新前端团队负责 AI 能力的落地,人数也扩充到 40 个正式+一批合作伙伴的,除去业务支撑外,我的精力大部分放到了 AI 场景的落地,用工程师专业方式去解决业务中的难题,提升技术团队的厚度,这个过程中的成就感挺有趣的。
可以被大模型业务落地的场景里面,很像一个蓝海市场,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假如都想做,铺的太开精力不够效果不好反而还容易加班,和投资的考虑会有点像,我们会尽量往「效果好、量很大、有得赚」这三个点靠齐。
AI 对于有想法的前端团队挺有优势,可以借助他产品工程师的能力快速把业务痛点转换成一个可被验证的产品能力,特别需要 拉上业务同学一起去基于业务规则 SOP 频繁对调试到效果最好,用于产出更合适的上下文信息,效果达标后用工程化做到可自动批量化调用处理上线,最后考虑到结果审核/运营迭代的效率,做好以后业务就可以自己玩了。
这一年下来我们在大模型信息处理、消费者导购、操作效率、数字员工、多媒体 AIGC 方面做了大量百万级的落地,帮助业务解决了不少问题,也提高了不少业务效率。
在 Node 方面,对应小组继续迭代升级,承担业务网关提供服务能力给到 Java 同学使用,并基于工作流做了一整套工作台机制,满足业产研高效业务对接迭代;在产品化能力上,我们在数据产品上逐步承担 BU 看数的产品能力,包括流量、经营数据的分析以及问题的下钻解决;在小二工作方面,承担着客服、BD、行业运营对应工具效率的提升,并时常去线下看使用者如何使用工具,收集一些场景化上提效痛点回来优化,做了不少产品化的能力提升小二干活的易用度。
今年投资做得最大的决策就是远离中概股,成为特斯拉的股东 🚗。
惭愧,24 年才开始学习投资,通过看专业书籍,问 AI,看财报,分析美国政策了解了一些投资方法,只能说是入门,还需要做很多能力上的补充,特别是心态上的强大。
几个简单原则不碰中概股、不玩杠杆、看好龙头、定投标普、看好 AI/比特币/新技术的发展「更多了解可见 聊聊未来技术趋势」,一年下来收益上还算可观,用另外一种方式让 BABA 的股票重新回到 300。
很多时候不在于有多少输入,而在于有多少输出,在于长期主义的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很多惊喜 ⛳️。
GitHub 开源,数据上 Followers 5630,排在中国区 76,纯技术代码类的仓库 Star 数累计 53K,其中 Pake 34.6K + MiaoYan 5.8K + XRender 7.2K + WeexUi 4.8K + 其他 1.3K。
刚好去年是玩开源的第十年,之前也有小伙伴问过,怎么 Github 上这么多东西,其实更多还是长时间提交的缘故,每周弄一点点,加起来好几年就慢慢有一定效果了,不是任务,而是兴趣爱好。不过这里需要反思一下,24 年的迭代版本数量低于前面几年,25 年需要加油了。
Twitter,我还是习惯叫现在的 X 叫做 Twitter,喜欢那个蓝鸟,还保持着刚玩时候 300 个有趣人的关注,粉丝数从去年的 70K 到今年的 94.1K,没有去跟热点,更多是分享一些有趣的开源作品、自己产品的更新、随便写写生活的东西,这个社区很友好,粉丝素质也高,挺感激的,让我平时的输出有了一个出口,不至于憋的难受。
潮流周刊,第一期起源于 2020 年 11 月,当时团队小伙伴说技术氛围不是很浓,于是就立了一个 Flag 说写一个潮流技术的周刊,没想到到现在已经第 4 个年头了,每周一篇已经 208 期了,现在在 Follow 有 17,263 关注者,平时我主要通过 RSS 的方式通知到读者,有不少小伙伴每周一上班的时候随便看看,有一点儿像我技术朋友圈的感觉,也让我多出去走了走拍些好看的照片。
个人博客,今年技术类的东西不多,太多是我的读书笔记、电子设备折腾、投资学习心得、生活经验类的文章,没有太多负担的博客,不过也整了一个英文版本。今年博客也做得不好,只写了 6 篇,内网偏分享类写得多一点点,明年这一块也需要多写写,多总结。
新的一年只求过得有意义些,不留遗憾,不至于浪费生命 💁。
上一年其实有 3 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年初没有抢到日本大阪李志的演唱会,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更加果断直接买东京场,虽然从杭州过去挺麻烦但是可以不留遗憾,奈何没有如果。
第二个遗憾就是 24 年没有出国旅游,也不能叫遗憾,因为有一个超大的幸福就是女儿的出生,25 年大一点可以带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第三个遗憾是需要整一个新作品,产品构思得差不多了,奈何时间有限在 24 年没有整出来,25 年得整出来解决自己的需求。
终于写完了,祝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在 25 年生活美满,工作幸福,投资赚钱,也希望我可以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得有意义。
2024-10-13 08:00:00
最近看完了「别相信直觉」用数据思维获取你想要的生活这本小书,比较简单好读,基本上花一下午就可以看完,把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婚恋、育儿、财富、创业、运气、外貌、快乐、痛苦都给讲了讲,把里面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记录到这里。
2024-09-09 08:00:00
最近在团队的一个分享,基于自己对 AI、投资、下一代技术的一些理解,结合网络上的 ark 报告、资料、论文、财报等梳理了下,假如有不懂的名词可以问 GPT,希望你开心,但不要在不懂市场的情况下基于此去投资,风险会很高,分享的 PDF 文件以及参考资料在文章结尾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