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uNan | 图南修改

验光师,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爱好阅读和博客。70后。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uNan | 图南的 RSS 预览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2025-07-13 18:33:24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记录的“高温救灾”。

彼时的中原大地,想必也是蝉噪声声、人影憧憧,一样有人坐在石阶上捶背扇风,也一样有人在黄昏时分捧着一碗绿豆汤,不仅是凉意,还有活命的希望。

三百年过去了,我们有了空调,有了防晒霜,有了冰西瓜和防晒衣,但当热浪真正袭来,那种无处可逃的压迫感,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有人说,这样的高温,是自然的循环。就像海潮一样,总有涨有退。乾隆年间热过,如今不过是老天又打了一记呼哨。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高温,是我们自己点燃的。工业化之后,排放的碳越来越多,地球的“体温计”年年往上飙。城市建得越来越密,绿地越来越少,水泥和钢筋成了热量的囚笼。曾经夏夜里的清风,如今只能靠空调模拟。

我不知道谁更对。但我知道,这不是最后一个高温的夏天。

傍晚回家,推开门,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凉气,而是储藏了一整天的热浪。窗外的晚霞浓烈得像一幅油画,灼热得仿佛要把天空烧穿。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不耐热了?

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靠着一把扇子过夏,那时候好是羡慕家里有电扇的小伙伴。而现在我们的空调需要彻夜的开放,才能睡的安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已经离不开这些“凉快的发明”。

但自然,从来没打算让我们忘记它的力量。

乾隆八年的热,留在史书里;2025年的热,写在我们的皮肤上和朋友圈里。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从那段历史里学点什么——

不是学古人怎么忍热,而是学会敬畏,学会节制,学会在拥有科技的同时,不去肆意挑战自然的底线。

这个夏天还很长,风也许还不会凉,但心里要留出一点清醒来,知道这一切,并非无因,也并非无解。

现代八股文

2025-07-03 10:29:08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政治正确”的答案来。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讲究的是“有据可依”。原文说“她红着脸点了点头”,你答“她感到害羞”,这就对。现在不行了,要说她“陷入爱情的迷惘”“在性别意识觉醒中踌躇不前”,最好再引一段女性主义理论。否则你只是看懂了字,却没“理解”作者深藏不露的精神宇宙。

说白了,所谓“正确答案”,不是从文本里找出来的,而是从出题人心里翻出来的。考试变成了一场“你说我猜”的默契考验,而考场上的学生,成了拼命迎合的演员。他们不是在理解文章,而是在试图成为一个理想中的考生——对主题敏感,对立意熟练,对套路了然于胸。

这不就是现代八股文吗?

过去的八股,是八股格式、八股内容,求的是形式正确;现在的八股,是八股理解、八股答案,求的是思路一致。看起来形式自由了,其实思想更束缚了。你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作答,你要用出题人设计的路径来思考;你不能站在文本立场上说话,你得站在标准答案的阴影下谨小慎微。

而最荒谬的是,这一切还被打着“培养思辨能力”“鼓励深度阅读”的旗号。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思辨?真正的思辨,是允许多元理解,是敢于挑战权威,是哪怕你和我观点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就能彼此敬重。而不是把唯一的正确答案钉死,然后再装模作样地说“这是开放性的阅读”。

原作者都答错的阅读理解题,还能算理解吗?我们到底是在训练学生读懂文字,还是在训练他们读懂权力?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那我宁可回到过去的“找原文答案”时代。至少那时,文本是公正的,理解是平等的,考试不是一场扑克牌局,而是一次诚实的交流。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2025-07-02 10:01:55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人们的困苦情形我知道得更详细。”

这段文字读来极静,却有极深的哀愁。他不愿去想人事,因为想了,人就要面对生活的锈迹斑斑——那些苦难、冷漠、失落与无力。风景可以凭记忆修饰得美轮美奂,而人事却总让人心惊。

我们心中的白月光,往往也是这样。它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回忆中的某一束光。你怕多想,因为一想细节,就露了馅儿——那人其实没那么好,那事其实早就破碎。你怕接触,是因为你明白:真实太沉,幻想才轻。

有时候,我们不愿把白月光说出口,不是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而是怕说破了,它就碎了。就像你一直珍藏的那封信,拆开看也许不过几句寒暄,但未拆之前,它能让你在每个灰暗日子里安慰自己一会儿。

所以白月光不是用来追的,它只是存在,用来提醒我们,曾经也认真地爱过、相信过、等待过,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真诚的一段光。

我们终究要生活在现实里,但每个人心里,留一束白月光,也许是对抗庸常最温柔的方式。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2025-06-20 08:58:57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这不是偶发的行为,而是命运的隐喻。


家道中落,不只因贫

《礼记》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道德的第一个课堂。而这个家庭,从父母到孩子,似乎始终在传递一种东西:自私、自我、对他人无敬,对规则无畏。

不是没有机会。孩子大学毕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起点;物业愿意给予岗位,是现实中难得的善意。但他们一次次拒绝命运递来的台阶——不是因为命运不公,而是心性使然。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更可悲的是,他们连被可怜的资格都亲手撕毁了。


因果不是迷信,是一种久远的逻辑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常误以为这是宗教语言,其实是人间规律。

一个家庭三代兴起靠什么?不只是钱和学历,更是教养、敬畏、责任感。而一个家庭的衰败,往往从最小的失礼开始:插队、骂人、侵占别人一度电、一寸地……长此以往,众人避之,人心冷却,机会也便远去。

这家人不是被命运击倒,而是一次次把善意踩在脚下,把警告当耳旁风。如今落得这般境地,说是天意,其实是人心的镜子。


尾声:别把机会当理所当然

十五年前,我愤怒,是因为这点小事本该不用发生。而十五年后,我只剩叹息,因为他们连“重新开始”的机会都不愿把握。

世道或许不易,但只要有敬,有诚,有悔,就仍能止跌回升。可若一意孤行,最终连旁观者也无话可说,只能摇头叹一句:

——积不善之家,果真有余殃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2025-06-16 14:02:34

天上有雨,未落人间——说说《需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需卦》排在第五。

前面几卦,乾坤是天地之本,屯是起步之难,蒙是启蒙之初,到了第五卦——《需》——天地间万象已动,人也有所思、有所欲,但偏偏,这一步还不能迈出去。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等,不是停,是蓄。


卦象:天上有云,水未落

需卦的卦象是:上坎(☵,水)下乾(☰,天)。
水在天上,正是积雨之象。我们站在地上,仰望天空,望着那片厚厚的云,知道它迟早会落雨,但此时此刻,还未滴下哪怕一丝甘露。

这就叫“需”。

你知道目标在前,力量也已在身,但时机未到,不能躁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准备好了,但世界还没准备好接住你。”

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卦辞中的四个关键词

《需卦》卦辞八字,字字是生活里的功夫: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 有孚:你要有信。不是信命,而是信自己所坚持的事,是对未来的笃定。
  • 光亨:等待不是黑暗的蹉跎,反而是光明的铺展,日后能顺利亨通。
  • 贞吉:正固者吉。守住内心,不随波逐流,不误了自己节奏。
  • 利涉大川:等待不是目的,是为了终有一天能跨越大河,渡过人生大事。

这不正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阶段吗?


真正的动,是静中的厚积

需卦的“利涉大川”特别耐人寻味。

等,是为了未来能渡一条大河。涉川之难,在于水急流深,不等水势稍缓、不备舟楫,就一脚踩空。

很多创业失败的人,不是方向不对,而是时机不对——太早动了;太晚动了;没准备好就动了。

《易经》不是告诉你如何成功,而是提醒你如何别急着失败。


卦序中的第五课:节制欲望,守住节奏

为什么“需”排在第五卦?因为在人之初步的五阶段中,这是最容易动念,却最需要静心的一步。

乾——我有潜力
坤——我可承载
屯——我开始尝试
蒙——我学习求知
需——我心有所想,但我选择等

“第五步”这个位置,是人生起跑线之后最关键的一站。
因为你已经开始看见自己的“才”,开始有点“小聪明”,也开始按捺不住。但如果在这时候破局太早,很可能反伤其身。

《需卦》给你一盆冷水,但却藏着最热烈的祝福:愿你等得起,动得稳,渡得过。


写在最后

生活里最难的不是起步,而是“半途而未至”的那段路。
《需卦》说:你不是没有方向,只是还差点天时;你不是不够努力,只是还没蓄满力气。

你只需等,等水落为雨,等自己足够稳健。
终有一日,涉川而过,得其所需。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2025-06-14 12:04:42

小米SU7又出事了,我们到底该怪谁?

6月11日晚上,郑州街头,一辆小米SU7失控连撞十几辆车——电动车、小轿车都没躲过,车头几乎报废,现场一度混乱不堪。更早之前,安徽那起SU7高速起火致三人死亡的事故也还没从大家脑海中淡去。

姑且不说到底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原因, 也有很多它的粉丝说比亚迪出事多少多少,归根到底还都是电车的问题,那么电车怎么老出事?

是车太猛?人太嫩?还是对“智能驾驶”理解太美好?

动力太猛,新手真心顶不住

先说车。SU7有多猛?顶配版零百加速2秒多,马力直接干到1000匹以上,这种性能放在燃油车里,那就是超跑级别。

但问题是,买它的大多是年轻人,很多是人生第一辆车,甚至有的刚拿驾照没多久。这种“猛兽”配“新司机”的组合,说实话,确实危险系数高。一脚电门下去,车先冲出去了,人还没反应过来。

郑州这次的女司机,就是刚提车不久。车一失控,根本刹不住。不是她不会开,而是这车给新手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小了。

智能驾驶不是“放手驾驶”

再说智能驾驶。小米宣传的NOA、高速领航、自动变道,确实厉害。但问题在于——它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像安徽那起致命事故,系统在高速上侦测到障碍发出提醒,但速度依旧很快,最终撞上隔离墩起火。这说明什么?系统不是万能的,一旦人太信赖它,放松了警惕,就可能把“辅助”变成“陷阱”。

三个关键问题,不能忽视

  1. 车太猛,不好驾驭:SU7的性能逼近超跑,但不是人人都有“驾驭猛兽”的能力。
  2. 人太嫩,经验不足:年轻人买车本来就多,加上是第一辆车,经验少,判断慢。
  3. 太信智能,忘了自己才是司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一旦过度依赖,后果严重。

科技不该是“试验田”

小米SU7的横空出世,把新能源车的科技含量拉高了一个档次,但别忘了:科技是用来“帮助人”,而不是“替代人”。

你可以宣传性能、宣传智能,但不能忽视:你面向的是一群年轻、甚至缺乏驾驶经验的用户。越是这样,就越要重视安全提示、培训机制、使用门槛。否则,再好的技术,也容易变成危险的赌注。


结尾想说:

年轻人买第一辆车,追求颜值、性能没错。但希望车企别光想着“卖出去”,也要帮用户“开得稳”。

别让“性能怪兽”变成“事故频发”的代名词,别让科技的荣光遮住了基本的安全底线。

方向盘,始终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