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uNan | 图南修改

验光师,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爱好阅读和博客。70后。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uNan | 图南的 RSS 预览

佛门变与不变:从释永信案说起

2025-07-31 17:56:14

佛门变与不变:从释永信案说起

最近网上又热闹了,释永信的事成了热门话题。7月27日晚,少林寺发布通报,说他涉嫌刑事犯罪,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挪用、侵占寺产、私生活混乱——这些原本只在坊间流传的质疑,如今一个个被坐实。紧接着,中国佛教协会也迅速表态,注销了他的戒牒,意思是:他不再是出家人了。

这事儿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骂佛教变质,有人说和尚怎么都这样。但我觉得,问题不在佛教,而在人。宗教本无错,错的是人心。古人早就说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世上真正能守住本心的,少。

释永信掌管少林几十年,把一个千年古刹搞成了商业帝国,景区票、武僧团、文创、演出、电商、甚至医疗、地产,一个都没落下。少林寺一年进账上亿,方丈出访,排场比国宾都阔气。这哪里像是修行?更像是一场包装精良的文化资本秀。说到底,是被这个时代的名利场裹挟了。

说释永信是个极端个案,其实也不尽然。从历史到文学,从《水浒》到《三言》、从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和尚联合娼妓放高利贷的桥段,到朱元璋因坏和尚压榨而造反,中国佛教与佛门败类的故事从来不陌生。佛教本身无错,但人心易被污染。

我前几天去了趟南京,顺道去了牛首山和鸡鸣寺。牛首山据说花了几十亿打造,金碧辉煌,人山人海。我站在那莲花顶上往下看,人是真的多,但“佛”在哪儿,却不太好找。香火是热闹的,人心却是躁的。而鸡鸣寺小些,也古朴一些,门票也便宜一些,但也是人潮汹涌,熙熙攘攘,比菜市场还乱,在这样的环境下,谈何清修?

香客大多是诚心的,来祈福,来求个心安。但庙里的人,若是见钱眼开,那香火也只剩下烟。真正的修行,不在这些高楼广厦,不在直播镜头和文创店里,而在一个人能否日日自省,处处守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些话在今天听来,反倒比古时候更真切。越是物质丰富的时代,修行就越难。人活在欲望的激流中,不走偏,才是真的难得。

不由得想起了李叔同。那样一个才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红尘中走到极致,却能在某一天,猛然顿悟,剃发出家,从此过着寂寞清苦的日子。他不是躲避现实,而是明白了“放下”的重量。这样的人,才配叫“高僧”。

佛教没变,变的是身处其中的人。释永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可佛法的真意,仍在——在某个寂静的山林里,在某个无名的小庙中,在那个每天清晨扫地、傍晚打坐、默默念经的无名小和尚身上;或是在某个默默无闻的念着“南无阿弥佗佛”的居士心里。他不直播,不开光,不带货,也不讲什么“文旅融合”,只是在用一生,守着一颗心。

所以,别忙着骂佛教不行了。信仰从来不依赖外在的浮华,它是在一个人是否愿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当下。不欺,不夺,不贪,不妄。

这才是佛。

陪女儿读《复活》

2025-07-28 10:52:13

陪女儿读《复活》

暑假刚开始,我给女儿买了一堆高中语文推荐阅读的名著: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夏洛蒂的《简·爱》、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这些书的名字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但也仅仅知道名字罢了,因为那时候的教育认为这些都是闲书,是耽误学习的存在。小的时候想读,而长大了之后没心情去读,如今换了一个身份,成了陪女儿一起走这段路的人,我觉得我应该也读一下这些书,最起码能和孩子一起聊聊,培养一下她的阅读兴趣,毕竟,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手机以及现代风格的文学作品要比一个俄国贵族的忏悔、一个农家女的命运有趣的多。

《复活》被我先拿了起来。

其实当年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印象。只是当年在背作者简介的时候了解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很厚,是讲一个人的忏悔和救赎。现在重新读起来,却像打开了一扇旧门,门后不是陌生的世界,而是我们一直生活着,却未曾深究的现实。

托尔斯泰的语言和平实,甚至有些直白和啰嗦,对细节的刻画很详细。但那些啰嗦里藏着一种力量,一种几乎令人不安的诚实。他把上层贵族的虚伪写得赤裸裸,把法律的冷漠、教会的空洞、监狱的压抑、底层人民的麻木,一样样摊开来让你看。

可真正打动我的,是涅赫留道夫。

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年轻时也许只是轻浮、懦弱,但当他看到昔日被自己伤害的玛丝洛娃出现在审判席上,命运急转直下,他的内心开始裂开。这种“被现实惊醒”的瞬间,我觉得不只出现在文学里,也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里。

最让我感慨的还是“复活”之难。人在良知被唤醒之后,要花多大的勇气去直面曾经的错?制度冷漠,社会麻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真的是靠一个人的忏悔就能完成的吗?托尔斯泰是理想主义的,他写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但我读到的却是世间的无奈。

读《复活》,不是为了让女儿非得喜欢它,也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多拿一分,而是想,她也许有一天会经历某种类似的“惊醒”,那时,能不能从书里,哪怕只记住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形象,去找到自己的回应。

读书的意义也就在此吧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2025-07-13 18:33:24

热浪记:从乾隆八年吹来的风

郑州的风,已经很久没有凉意了。

中午走出家门,热浪扑面而来,仿佛不是在街头行走,而是在一个被烤熟的城市里艰难穿行。脚下的地砖仿佛在冒烟,树叶也蔫头蔫脑的,天上的云像是被阳光蒸发了似的,连影子都不敢投下来。

我看了看天气预报,未来七天,最高气温在39℃到42℃之间徘徊,最低气温也在29℃以上,甚至有天的低温是33℃。再加上高达60多的湿度。这个城市,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白天蒸,夜里焖。

这样的热,让人喘不过气来。更让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段历史

那是乾隆八年的夏天——1743年,一样是在中原大地,气温也曾达到过44.4℃。那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电扇都还没影儿,百姓靠着蒲扇和井水熬过一个个闷热的夜晚。

据史书记载,那年夏天“暑气熏蒸,草木皆焦”、“土石皆焦,桅顶流金”、“铅锡销化”、“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短短几日间,因酷暑暴毙者过万。乾隆皇帝不得不下令开仓放药,设凉棚、发汤药、赈济百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官方记录的“高温救灾”。

彼时的中原大地,想必也是蝉噪声声、人影憧憧,一样有人坐在石阶上捶背扇风,也一样有人在黄昏时分捧着一碗绿豆汤,不仅是凉意,还有活命的希望。

三百年过去了,我们有了空调,有了防晒霜,有了冰西瓜和防晒衣,但当热浪真正袭来,那种无处可逃的压迫感,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有人说,这样的高温,是自然的循环。就像海潮一样,总有涨有退。乾隆年间热过,如今不过是老天又打了一记呼哨。

可也有人说,如今的高温,是我们自己点燃的。工业化之后,排放的碳越来越多,地球的“体温计”年年往上飙。城市建得越来越密,绿地越来越少,水泥和钢筋成了热量的囚笼。曾经夏夜里的清风,如今只能靠空调模拟。

我不知道谁更对。但我知道,这不是最后一个高温的夏天。

傍晚回家,推开门,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凉气,而是储藏了一整天的热浪。窗外的晚霞浓烈得像一幅油画,灼热得仿佛要把天空烧穿。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不耐热了?

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靠着一把扇子过夏,那时候好是羡慕家里有电扇的小伙伴。而现在我们的空调需要彻夜的开放,才能睡的安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已经离不开这些“凉快的发明”。

但自然,从来没打算让我们忘记它的力量。

乾隆八年的热,留在史书里;2025年的热,写在我们的皮肤上和朋友圈里。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从那段历史里学点什么——

不是学古人怎么忍热,而是学会敬畏,学会节制,学会在拥有科技的同时,不去肆意挑战自然的底线。

这个夏天还很长,风也许还不会凉,但心里要留出一点清醒来,知道这一切,并非无因,也并非无解。

现代八股文

2025-07-03 10:29:08

现代八股文

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越来越像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是在考你读没读懂文章,其实是在考你猜不猜得中出题人的心思。女儿每次考完语文都会吐槽:他怎么知道的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想法?没想到一语成谶,前几天看新闻,上海一场考试中用了一篇青年作家的文章,题目拿去请这位原作者本人来答,结果他第一眼就把“标准答案 C”排除了。作者本人也说,出题人想的有点复杂了。这也就怪不得有经验的出题人都会使用已经故去作者的文章,不会引起争议啊,看来这次的出题人还是有点年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现在的考试,已经不满足于考“理解”了,它要考“揣摩”。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题目的陷阱,更重要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期待。文章写的是“天边的晚霞”,你若说它“美丽”,太肤浅;说它“象征人生”,略显老套;要想拿满分,必须说它“投射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哪怕文章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总之,你得拐几个弯,绕几个圈,再从某种“文学母题”或“价值引导”里掏出一个“政治正确”的答案来。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讲究的是“有据可依”。原文说“她红着脸点了点头”,你答“她感到害羞”,这就对。现在不行了,要说她“陷入爱情的迷惘”“在性别意识觉醒中踌躇不前”,最好再引一段女性主义理论。否则你只是看懂了字,却没“理解”作者深藏不露的精神宇宙。

说白了,所谓“正确答案”,不是从文本里找出来的,而是从出题人心里翻出来的。考试变成了一场“你说我猜”的默契考验,而考场上的学生,成了拼命迎合的演员。他们不是在理解文章,而是在试图成为一个理想中的考生——对主题敏感,对立意熟练,对套路了然于胸。

这不就是现代八股文吗?

过去的八股,是八股格式、八股内容,求的是形式正确;现在的八股,是八股理解、八股答案,求的是思路一致。看起来形式自由了,其实思想更束缚了。你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作答,你要用出题人设计的路径来思考;你不能站在文本立场上说话,你得站在标准答案的阴影下谨小慎微。

而最荒谬的是,这一切还被打着“培养思辨能力”“鼓励深度阅读”的旗号。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思辨?真正的思辨,是允许多元理解,是敢于挑战权威,是哪怕你和我观点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就能彼此敬重。而不是把唯一的正确答案钉死,然后再装模作样地说“这是开放性的阅读”。

原作者都答错的阅读理解题,还能算理解吗?我们到底是在训练学生读懂文字,还是在训练他们读懂权力?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那我宁可回到过去的“找原文答案”时代。至少那时,文本是公正的,理解是平等的,考试不是一场扑克牌局,而是一次诚实的交流。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2025-07-02 10:01:55

白月光:不敢多想的人事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样东西,轻轻地飘在心里,既不落地,也不散去。它们从不喧哗,却在你某个疲惫的午后、某段仓促的旅途、或一场春雨之后,悄然浮现。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又带点哀伤的名字——白月光。

说白了,白月光其实是一种遗憾。它是你没能在那个时刻再多靠近一步的那个人,是你童年某一段被记忆滤镜柔化了的光景,是你长大之后每次归乡都觉得“哪里不一样了”的那种熟悉感错位。它不一定高贵,不一定完美,甚至不一定真实。它只是你在现实生活磕磕绊绊之后,为了安顿自己那颗不肯妥协的心,编织出来的一个安静的幻影。

初恋的情人也许早已在朋友圈晒娃,但你记得的是她笑起来像月亮弯弯;童年的伙伴可能连名字都模糊了,但你记得那棵老槐树下的影子,总是比黄昏先到一步;而故乡,像一幅始终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最多,也最撩人心绪。

夏丐尊在《春的欢悦与感伤》中写道:

“前几天吃到油菜心和马兰头的时候,我不禁起了怀乡之念,想起故乡的春日的光景来。我所想的只是故乡的自然界,园中菜花已发黄金色了吧,燕子已回来了吧,窗前的老梅花已结子如豆了吧,杜鹃已红遍了屋后的山上了吧……只想着这些,怕去想到人事。因为乡村的凋敝我是知道的,故乡人们的困苦情形我知道得更详细。”

这段文字读来极静,却有极深的哀愁。他不愿去想人事,因为想了,人就要面对生活的锈迹斑斑——那些苦难、冷漠、失落与无力。风景可以凭记忆修饰得美轮美奂,而人事却总让人心惊。

我们心中的白月光,往往也是这样。它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回忆中的某一束光。你怕多想,因为一想细节,就露了馅儿——那人其实没那么好,那事其实早就破碎。你怕接触,是因为你明白:真实太沉,幻想才轻。

有时候,我们不愿把白月光说出口,不是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而是怕说破了,它就碎了。就像你一直珍藏的那封信,拆开看也许不过几句寒暄,但未拆之前,它能让你在每个灰暗日子里安慰自己一会儿。

所以白月光不是用来追的,它只是存在,用来提醒我们,曾经也认真地爱过、相信过、等待过,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真诚的一段光。

我们终究要生活在现实里,但每个人心里,留一束白月光,也许是对抗庸常最温柔的方式。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2025-06-20 08:58:57

十五年后:一个家庭的沉沦与命运的回音

十五年前,我写下《郁闷,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这篇文章时,内心翻滚的不是小事的愤怒,而是对底线被践踏的失望。邻居从我家拉电线充电,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竟连我家的充电器都“借用”。甚至因为我给他写了纸条,还想打我。当时我说:“这个世界还有这样无耻之人”,只是没想到,十五年后再听到他们家的消息,竟是一出更荒诞的悲剧。

那家的男人已经去世。留下两个老婆争房产,最后还是他儿子获得了这套回迁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却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路磕磕绊绊:

交房一年来,看他儿子在业主群里抱怨,被电梯夹了不止一次,骑车进地下室摔过多回,车轮卡在道缝中,正常走路还能摔个仰八叉。毕业后没有工作,前不久小区换物业的时候,经介绍在小区做监控员,不服从管理员的管理(其实也是小事,人家让他把桌子上保持整洁,他就是不听,弄的乱七八糟的),和物业经理骂了一架,被辞退。邻里原想通融一二,以他母亲那无理取闹的性格,当然是又去物业把物业经理骂了一顿,结果也就那样了。

前几天偶尔和一个邻居聊起他家的情况,那个邻居说,他要打你那不是基本操作嘛,人早年曾在派出所拿刀扎他自己母亲,打你都是轻的😅。如今看来,这不是偶发的行为,而是命运的隐喻。


家道中落,不只因贫

《礼记》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道德的第一个课堂。而这个家庭,从父母到孩子,似乎始终在传递一种东西:自私、自我、对他人无敬,对规则无畏。

不是没有机会。孩子大学毕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起点;物业愿意给予岗位,是现实中难得的善意。但他们一次次拒绝命运递来的台阶——不是因为命运不公,而是心性使然。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更可悲的是,他们连被可怜的资格都亲手撕毁了。


因果不是迷信,是一种久远的逻辑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常误以为这是宗教语言,其实是人间规律。

一个家庭三代兴起靠什么?不只是钱和学历,更是教养、敬畏、责任感。而一个家庭的衰败,往往从最小的失礼开始:插队、骂人、侵占别人一度电、一寸地……长此以往,众人避之,人心冷却,机会也便远去。

这家人不是被命运击倒,而是一次次把善意踩在脚下,把警告当耳旁风。如今落得这般境地,说是天意,其实是人心的镜子。


尾声:别把机会当理所当然

十五年前,我愤怒,是因为这点小事本该不用发生。而十五年后,我只剩叹息,因为他们连“重新开始”的机会都不愿把握。

世道或许不易,但只要有敬,有诚,有悔,就仍能止跌回升。可若一意孤行,最终连旁观者也无话可说,只能摇头叹一句:

——积不善之家,果真有余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