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ony Bai | 白明修改

《Go语言精进之路》作者,Go C程序员,架构师,技术讲师、撰稿人。先后贡献了lcut、cbehave、buildc多个工具框架。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ony Bai | 白明的 RSS 预览

Go 考古:错误处理的“语法糖”之战与最终的“投降”

2025-10-28 08:18:39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8/go-archaeology-error-handling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if err != nil,这可能是 Go 语言中最具辨识度,也最富争议性的代码片段。它如同一块磐石,奠定了 Go 错误处理哲学的基石,但也因其“繁琐”而常年位居 Go 开发者年度调查“最不满意特性”榜首。

许多新入门的 Gopher 可能会感到困惑:Go 团队为何如此“固执”,十余年来始终拒绝为这个明显的痛点,提供一个类似 try-catch 或 Rust ? 运算符的“语法糖”?

事实上,这并非因为 Go 团队的傲慢或忽视。Go 的设计,是在一场关于“异常 (Exceptions) vs. 返回码 (Status Returns)”的世纪之辩的硝烟中诞生的。而 Go 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试图为“返回码”的繁琐寻找“语法糖”,却屡战屡败,并最终选择坚守初心的历史。

本文,就让我们扮演一次“Go 考古学家”,深入挖掘历史的尘埃,回顾这场旷日持久的“语法糖之战”,并揭示 Go 团队为何在 2025 年,最终选择向“现状投降”

历史的十字路口 —— 返回码的“五宗罪”与异常的“原罪”

要理解 Go 的选择,我们必须回到 Go 诞生之前,重温那场关于错误处理的根本性辩论。一篇由 Ned Batchelder 在 2003 年撰写的经典文章《Exceptions vs. status returns》,完美地总结了这场辩论。

返回码的“五宗罪”

文章雄辩地论证了 C++ 风格的返回码(Go 中 error 的前身)存在种种弊端。

罪状一:代码混淆

返回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用大量的错误检查代码,污染了正常的业务逻辑。

  • C++ (返回码风格)
    cpp
    STATUS st = DoThing1(a);
    if (st != S_OK) return st;
    st = DoThing2(b);
    if (st != S_OK) return st;
  • C++ (异常风格)
    cpp
    DoThing1(a);
    DoThing2(b);

    异常机制通过“隐式”地向上传播错误,让“快乐路径”的代码保持了极度的纯粹和整洁。

罪状二:侵占宝贵的返回通道

返回码模式“霸占”了函数的返回值通道,使得函数无法自然地返回其计算结果。这常常导致各种奇怪的约定,如“失败时返回 NULL”或“失败时返回 -1”,增加了认知负担。

罪状三:贫乏的错误信息

一个整数返回码,只能告诉你“出错了”,却无法告诉你为什么出错、在哪里出错。虽然可以通过其他全局变量(如 errno)来传递额外信息,但这既笨拙又不安全。

罪状四:无法在构造函数等隐式代码中使用

在 C++ 中,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没有返回值,因此无法使用返回码模式。

罪状五:容易被忽略(过失犯罪)

当开发者忘记检查一个返回码时,错误就会被无声地忽略,程序会带着错误的状态继续运行,最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一种极其诡异的方式崩溃,让调试成为噩梦。

异常的“原罪”

与此同时,异常机制也并非银弹。文章也引用了Joel Spolsky 等人对异常机制提出的批评,同样振聋发聩:

原罪一:隐形的 goto

异常,本质上是一种“超级 goto”。它在你代码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引入一个不可见的、非线性的控制流跳转

“看着一段代码,你根本无法知道它会从哪里、以何种方式突然跳出去。” —— Joel Spolsky

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代码推理的难度。为了编写出真正健壮的异常处理代码,你必须像一个偏执狂一样,思考每一次函数调用背后,所有可能抛出的异常,以及它们对当前函数状态的影响。

原罪二:过多的出口

每一个可能抛出异常的函数调用,都为你的函数增加了一个隐式的“出口”。这使得资源管理(如文件句柄、网络连接、锁)变得极其复杂。虽然 defer / finally / RAII 等机制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它无法消除其固有的复杂性。

Go 的“初始选择” —— 带着镣铐的舞蹈

Go 的设计者们,正是在这场辩论的硝烟中,做出了他们的“初始”决策。他们深刻地洞察到:由返回码带来的“显式的代码复杂性”,其代价是明确的、局部的、可控的;而由异常带来的“隐式的认知复杂性”,其代价是模糊的、全局的、难以推理的

在“代码的整洁度”和“控制流的明确性”之间,Go 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同时,Go 语言通过一系列天才般的设计,精准地“反驳”了返回码的“五宗罪”:

  • 多返回值:解决了“侵占返回通道”的问题,让错误和结果可以并行传输。
value, err := DoSomething()
if err != nil {
    // handle error
}
// use value

这个看似简单的语言特性,却是一次天才般的设计。它让错误和结果可以并行传输,互不干扰,完美地保留了函数返回值的表达能力。

  • error 接口:解决了“信息贫乏”的问题,让错误可以携带任意丰富的上下文。

Go 将错误定义为一个接口 error,而不仅仅是一个整数。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这意味着,任何实现了 Error() 方法的类型,都可以是一个错误。这赋予了 Go 错误无限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创建自定义的错误类型,携带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如堆栈跟踪、请求 ID、文件名等等。

  • 工厂模式 (New…):通过移除构造函数,解决了“适用性受限”的问题。

Go 从语言层面移除了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代之以普通的工厂函数 (New…)。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语言,也使得错误处理可以在对象的创建过程中,以一种自然、统一的方式进行。

  • 静态分析工具 (go vet):通过工具链,解决了“易被忽略”的问题。

Go 社区通过强大的静态分析工具(如 go vet 和 staticcheck)来对抗这种“过失犯罪”。这些工具能自动检测出被忽略的 error 返回值,并在 CI/CD 流程中强制开发者修正它们。

只剩下最后一项“原罪”——代码混淆——被 Go “坦然地接受”了。if err != nil,就是 Go 为了换取控制流的绝对清晰性,而选择戴上的“镣铐”。

奠基 —— “错误即是值”

这副“镣铐”虽然沉重,但 Go 的设计者们认为,开发者不应只是被动地忍受它。Rob Pike 2015 年的著名博文《Errors are values》,正是这份“戴着镣铐跳舞”的宣言。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既然错误是值,那么我们就可以像对待任何其他值一样,对它们进行编程

考古发现一:bufio.Scanner 的优雅

Pike 举了 bufio.Scanner 的例子。它的 Scan() 方法并不返回 error,而是返回一个 bool。所有的错误都被内部“暂存”起来,直到整个迭代结束后,才通过一个单独的 Err() 方法一次性检查。

scanner := bufio.NewScanner(input)
for scanner.Scan() {
    token := scanner.Text()
    // ... process token
}
if err := scanner.Err(); err != nil {
    // process the error
}

这种将“迭代逻辑”与“错误处理”分离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代码的清晰度。

考古发现二:errWriter 的封装

Pike 还分享了他为日本 Gopher @jxck_ 现场编写的一个 errWriter 结构体,用以解决重复的 Write 调用和错误检查:

type errWriter struct {
    w   io.Writer
    err error
}

func (ew *errWriter) write(buf []byte) {
    if ew.err != nil {
        return // 一旦出错,后续操作都变成 no-op
    }
    _, ew.err = ew.w.Write(buf)
}

// 使用方式
ew := &errWriter{w: fd}
ew.write(p0[a:b])
ew.write(p1[c:d])
// ...
if ew.err != nil {
    return ew.err
}

这篇文章为 Go 的错误处理定下了基调——不要总想着向语言索要语法糖,而要学会利用语言现有的能力,通过编程模式来优雅地处理错误。

旷日持久的“语法糖之战”

尽管“错误即是值”的哲学深入人心,但“样板代码”的抱怨声从未停止。Go 团队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曾多次发起“冲锋”,试图卸下这副“镣铐”。

  • Go 2 的 check/handle (2018):一个功能全面但被认为过于复杂的方案,最终被放弃。
    go
    // check/handle 版本的 printSum
    func printSum(a, b string) error {
    handle err { return err } // 定义当前函数的错误处理器
    x := check strconv.Atoi(a) // 如果 Atoi 返回错误,check 会将错误传递给 handle
    y := check strconv.Atoi(b)
    fmt.Println("result:", x + y)
    return nil
    }
  • 臭名昭著的 try 提案 (2019):一个极其简化的方案,但因其隐藏了 return,被社区猛烈抨击为“隐形 goto”,最终也被放弃。
    go
    // try 版本的 printSum
    func printSum(a, b string) error {
    x := try(strconv.Atoi(a)) // 如果 Atoi 返回错误,try 会立即从 printSum 返回该错误
    y := try(strconv.Atoi(b))
    fmt.Println("result:", x + y)
    return nil
    }
  • 最后的“诺曼底登陆” —— Ian Taylor 的 ? 尝试 (2024):借鉴了 Rust 的成功经验,但依然未能获得社区的广泛共识。
    go
    // ? 版本的 printSum
    func printSum(a, b string) error {
    x := strconv.Atoi(a) ?
    y := strconv.Atoi(b) ?
    fmt.Println("result:", x + y)
    return nil
    }

宣布“停战” —— 2025 年的最终决定

在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以及社区提交的数百个形形色色的提案之后,Go 团队终于在 2025 年,通过一篇官方博文,为这场旷日持久的“语法糖之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文章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一句无奈但充满智慧的“投降”:

在可预见的未来,Go 团队将停止为错误处理寻求任何语法上的语言变更。

其背后的原因,是 Go 团队在多年探索后得出的深刻反思:

  1. 没有共识:没有任何一个提案,能够获得社区压倒性的支持。强行推行任何一个,都只会制造新的分裂。
  2. 现状“足够好”:Go 现有的错误处理方式,虽然繁繁,但行之有效。随着开发者对“错误即是值”的哲学理解加深,以及 errors.Is/As、cmp.Or 等库函数的增强,这种繁琐在很多时候是可以被接受或通过编程模式缓解的。
  3. 显式的好处:if err != nil 的显式性,在代码阅读和调试时(例如,设置断点、打印日志)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4. 成本巨大:任何语言的语法变更,其带来的生态系统(工具、文档、教程、现有代码)的迁移成本都是巨大的。在没有明确、压倒性收益的情况下,这种成本难以被证明是合理的。

小结

Go 的“考古”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关于工程权衡的生动历史。Go 语言之所以成为今天的 Go,不仅仅在于它拥有什么,更在于它在经历了反复的、痛苦的斗争后,选择放弃了什么。

这场围绕错误处理的“语法糖之战”,最终没有赢家。但 Go 社区,以及 Go 语言本身,却通过这场战争,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巩固了其设计的核心——清晰性与简单性,有时比一时的便利更重要。 if err != nil 的样板代码,或许就是我们为这份哲学所付出的、值得付出的代价。

参考资料

  • https://go.dev/blog/error-handling-and-go
  • https://go.dev/blog/errors-are-values
  • https://go.dev/blog/error-syntax
  • https://nedbatchelder.com/text/exceptions-vs-status.html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Go 模块构建与依赖管理:我们到底在“折腾”什么?

2025-10-27 08:08:18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7/the-ultimate-guide-to-go-module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日常的 Go 开发中,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明明是在做一件简单的事,却被工具链“折腾”得心力交瘁?

或许是那个深夜,CI/CD 系统一片爆红,只因为一位同事提交代码时,忘记删掉了 go.mod 文件里那行指向他本地路径的 replace 指令。

或许是你刚接手一个老项目,面对 GOPATH 和 vendor 的“历史遗迹”,想升级一个包却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又或许,你只是想在公司内网拉取一个私有库,却被 GOPROXY、GOPRIVATE、GONOSUMDB 这“三兄弟”搞得晕头转向,在 404 和 410 的报错中反复挣扎。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会心一笑(或者苦笑),那么,欢迎来到我们的世界。

Go 模块的构建与依赖管理,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 它无处不在,支撑着我们所有的Go开发活动。但正因为它如此基础,我们常常满足于“能用就行”,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刻的设计哲学和强大的工程能力。直到有一天,我们被一个棘手的构建问题拦住去路,才发现自己对这套最熟悉的工具,其实知之甚少。

为什么我要写这个微专栏?

市面上关于 Go Modules 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是“点状”的:教你一个命令,解决一个问题。但我发现,很少有内容能系统性地回答那几个更深层次的“为什么”:

  • Go 为什么会放弃 GOPATH,经历 vendor、dep 的探索,最终选择了 Go Modules 这条路?这背后是怎样的历史和权衡?
  • 最小版本选择(MVS)算法到底是什么?它和 npm/pip 的逻辑有何本质不同,为什么说它带来了“高保真”的可重现的构建?
  • go.mod 里的 go 1.21 和 toolchain go1.22.0 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维系 Go 强大的兼容性承诺的?
  • GOPROXY 背后那套简单的 HTTP 协议是什么样的?理解了它,我们就能自己动手模拟一次 go get 的全过程。
  • 像Kubernetes这样的大型Go项目是如何进行Go module依赖管理和构建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这些问题,才是我认为真正能让我们“从入门到精通”的关键。

在这个专栏里,你将得到什么?

为此,我花了数月时间,整理、实践、并最终策划了这门《Go 模块构建与依赖管理: 从入门到精通》的微专栏。

这是一份写给所有 Gopher 的Go构建体系“圣经”,旨在帮助大家彻底搞懂 Go 的“包”罗万象 。我们将:

  • 从历史的源头出发,回顾 Go 依赖管理的演进史,建立完整的认知。
  • 深入核心原理,彻底搞懂go.mod、MVS、go.sum 和兼容性机制。
  • 精通所有工具,从 go get、go mod tidy 到 replace、exclude,再到 本地多模块开发 神器 go.work。
  • 覆盖作者和使用者双工作流,从模块作者的创建与发布(v1)、发布补丁/次要版本、发布主版本(v2+),到模块使用者的依赖添加与升级、降级与移除。
  • 驾驭复杂场景,无论是私有仓库、带有cgo/asm的混合构建,还是将 Go 编译成静态库、动态库或Plugin插件。
  • 解剖顶级案例,看看 Kubernetes 这种巨型项目,是如何管理其“天文数字”般的依赖的。
  • 终结所有“天坑”,我会把我踩过的所有坑、总结的所有排错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

以下是本专栏的完整大纲(共 13 讲):

模块一:历史与原理 (建立认知)

  1. 前世今生:从 GOPATH 的“混乱”到 Go Modules 的“秩序”
  2. Go Modules 核心原理:go.mod, go.sum 与最小版本选择 (MVS)
  3. 兼容性的承诺:深入 go 与 toolchain 指令

模块二:工作流与高级操作 (精通工具)

  1. 日常操作精通:get, tidy, list 三剑客
  2. 模块的生命周期:作者与使用者的工作流
  3. 依赖关系“手术刀”:replace, exclude 与 retract
  4. 告别 replace 泥潭:go.work 与多模块开发

模块三:企业级与复杂场景 (驾驭复杂)

  1. 深入 Go Module Proxy 协议
  2. 企业级实践:私有仓库与私有 Proxy
  3. 跨越边界:cgo 与 asm 的构建之道
  4. 构建模式的魔力: 从静态库、动态库到 Go 插件

模块四:案例与排错 (升华与实战)

  1. 实战解剖:Kubernetes 是如何管理上千个依赖的?
  2. 终章:常见构建“天坑”与终极排错指南

小结

我相信,这是全网第一份如此系统、全面、深入 Go 构建与依赖管理体系的中文资料。

如果你也曾被这些问题“折腾”过,如果你也渴望一次性地、系统性地掌握这门 Gopher 的“必修内功”,那么,我诚挚地邀请你加入这场学习之旅。

让我们一起,告别“知其然”,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彻底搞懂 Go 的模块构建与依赖管理

点击阅读全文/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订阅《Go 模块构建与依赖管理: 从入门到精通》,开启你的全面且有深度的探索之旅!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SQLite 对 Go 和 Rust 说“不”:揭示“安全语言”光环下的工程现实

2025-10-26 07:48:36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6/sqlite-say-no-to-go-and-rust

大家好,我是Tony Bai。1024程序员节赠书活动火热进行中,希望大家踊跃参与,赢取自己的幸运!

在当今的软件工程界,“内存安全”已成为一种近乎道德正确的政治正确。Go 和 Rust 等现代“安全语言”,凭借其在编译期消除一整类危险 Bug 的能力,被誉为是 C/C++ 等“不安全”语言的终极替代者。然而,在这个看似不可阻挡的浪潮中,一个响亮的“不”字,却来自一个最意想不到、也最令人无法忽视的角落——SQLite。

SQLite,这个星球上部署最广泛的数据库引擎,顽固地坚守着 C 语言阵地。近日,其官网一篇详细阐述“Why Is SQLite Coded In C”的文章,在 Hacker News 等技术社区引发了轩然大波


摘自官方SQLite官方文档

这篇文章,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划开了“安全语言”耀眼的光环,为我们揭示了其背后,在极端可靠性工程中所面临的、不为人知的工程现实。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语言之争,而是一次对“安全”真正含义的深刻追问。

“安全语言”的光环:我们所相信的“神话”

在深入 SQLite 的论据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安全语言”带给我们的美好承诺:

  • 消除未定义行为 (Undefined Behavior):杜绝数组越界、空指针解引用、use-after-free 等一系列在 C/C++ 中臭名昭著的内存安全漏洞。
  • 提升开发者生产力:通过垃圾回收 (Go) 或所有权系统 (Rust),将开发者从繁琐的手动内存管理中解放出来。
  • 更强大的抽象能力:提供更现代的语言特性,帮助构建更易于维护的系统。

这个光环是如此耀眼,以至于“为什么不用 Rust/Go 重写 XX?”已经成为了技术社区的日常拷问。

SQLite 的拷问:光环之下的工程现实

SQLite 团队的论点,并非源于对新技术的抗拒,而是基于数十年如一日、为航空电子设备等“生命攸关”系统构建软件所积累的独特工程哲学。他们提出的每一个“不”,都是对“安全语言”光环的一次现实拷问。

拷问一:成熟度与历史债务——被充分测试的“不安全” vs. 未知的新 Bug

光环:用安全语言重写,可以消除所有内存安全 Bug。
现实:SQLite 拥有一个经过数十年、数万亿次测试验证的 C 代码库。将其用一门全新的语言重写,即便能消除旧的内存安全问题,也“几乎肯定会引入远比修复的 Bug 更多的、全新的逻辑 Bug”

社区的普遍共识印证了这一点:一个成熟、稳定、经过极限测试的 C 代码库,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可靠性,可能远超一个用“安全语言”草率重写的新版本。正如 Google 安全博客所言:“代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熟并变得更安全。”

拷问二:对 OOM 的态度——优雅降级 vs. 直接放弃

光环:安全语言通过在出错时快速失败 (fail-fast) 来保证系统状态的一致性。
现实:“安全语言通常在遇到内存不足 (OOM) 的情况时,会选择中止 (abort) 程序。” SQLite 的应用场景(如飞行器软件、嵌入式设备)决定了它必须具备在极端条件下尽力恢复、优雅降级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崩溃。SQLite 团队认为,目前的安全语言,在提供这种精细化的、可从 OOM 中恢复的机制方面,尚不明确。对于一个嵌入在飞行控制系统中的数据库而言,“崩溃”从来不是一个可接受的选项。

拷问三:对 Go 的不信任——消失的 assert()

光环:Go 的显式错误处理 (if err != nil) 比 C 的断言 (assert()) 更健壮。
现实:SQLite 的开发哲学,严重依赖 assert() 来守护那些“理论上永不应该发生”的内部不变量。这些断言在开发和测试构建中被启用,但在生产构建中则被彻底编译掉,以追求极致性能。Go 语言的设计哲学“讨厌 assert()”,它不提供这种条件编译的能力,坚持所有检查都必须在运行时存在。这种哲学上的根本分歧,使得 Go 从一开始就不在 SQLite 的考虑范围之内。


摘自官方Go FAQ

拷问四:对 Rust 的终极挑战——100% 分支覆盖率的“诅咒”

这是 SQLite 提出的最具争议、也最深刻的一个论点,直接挑战了“安全语言”编译器的核心行为。

光环:编译器自动插入的安全检查(如数组边界检查)是内存安全的基石。
现实

“安全语言会插入额外的机器码分支,来做诸如数组边界检查之类的事情。在正确的代码中,这些分支永远不会被执行。这意味着,生成的机器码无法达到 100% 的分支测试覆盖率,而这恰恰是 SQLite 质量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论点在社区中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其核心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哲学:

  • 安全语言的信任哲学信任编译器。编译器插入的 panic 分支是“安全带”,它们保证了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程序也不会陷入比 panic 更糟糕的未定义行为。
  • SQLite 的信任哲学只信任测试。他们追求的是对最终生成的每一个二进制指令进行 100% 的分支覆盖测试。如果编译器“偷偷”加入了他们无法在正常测试中触发的、理论上“不可达”的 panic 分支,那么这份测试的完备性就被打破了。对于 SQLite 而言,一个未经测试的代码分支,就是一个潜在的“宇宙射线位翻转”或未知 CPU bug 的攻击面

SQLite 选择的是确定性的、可被完全验证的“不安全”,而非带有未知“黑盒”分支的“安全”。

Go 在 SQLite 世界中的真实位置

尽管 SQLite 官方对 Go 持保留态度,但 Go 社区除了通过go-sqlite3这个sqlite的go wrapper来提供直接的sqlite使用支持外,还通过另一种方式拥抱了 SQLite。modernc.org/sqlite 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它通过一个惊人的工程壮举——将 C 代码移植为 Go 代码——实现了一个纯 Go 版的 SQLite。

  • 优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 Go 开发者可以不依赖 CGO 就使用 SQLite,从而享受简单的交叉编译和静态部署。
  • 缺点:性能相比原生 C 版本有下降。

这个真实案例,恰好从侧面印证了 SQLite 官方“重写可能会导致代码变慢”的担忧。

小结:工程没有“神话”,只有“权衡”

SQLite 的故事,并非是对 Go 或 Rust 的全盘否定。Go 和 Rust 在它们所设计的领域——尤其是网络服务和现代应用开发中——其提供的内存安全保障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并且已经阻止了无数潜在的安全漏洞。

然而,SQLite 以其自身在极端可靠性领域的独特实践,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技术选型中不存在普适的“最佳实践”,只存在特定“上下文” (Context) 下的最优解。

“安全语言”的光环,在 SQLite 严苛的、基于二进制验证的工程现实面前,暴露出了一些不曾被主流开发者所审视的权衡:

  • 成熟度 vs. 理论安全
  • 可恢复性 vs. 快速失败
  • 完全可测性 vs. 编译器保障

这场辩论提醒我们,作为工程师,我们必须警惕任何形式的技术“原教旨主义”。在“安全”这个看似不容置疑的优点面前,SQLite 勇敢地追问:“为了这份‘安全’,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份代价,在我所在的场景下,是否值得?”

这,或许就是 SQLite 这块用 C 语言精心打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活化石”,在今天能教给我们的、比任何数据库技术都更宝贵的工程智慧。

资料链接: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584464
  • https://www.sqlite.org/whyc.html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Go 的 iota:设计缺陷还是“黑魔法”?—— 从一条“咆哮”推文谈起

2025-10-25 07:29:43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5/go-iota-flaw-or-magic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我一直在 DUNK Go,因为我觉得它是一门糟糕的语言。但我从未意识到,它比无底的绝望深渊还要深。这TMD是啥?”

近日,一条关于 Go 语言 iota 的“咆哮”推文在开发者社区引发了热议。推文作者 Dmitrii Kovanikov 贴出了一张看似极其复杂、反直觉的 iota 计算示例(如下图),并将其作为 Go 语言设计糟糕的“罪证”。

这种对 iota 的困惑,几乎是每一位 Gopher 在学习之路上都曾遇到过的“成年礼”。它那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让许多初学者和来自其他语言的开发者感到费解,甚至愤怒。那么,iota 究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设计缺陷,还是一种被误解了的“黑魔法”

本文将从这条“咆哮”推文出发,深入 iota 的内核,在这场关于设计的辩论中,为你揭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与哲学。

iota 是一个“设计缺陷”吗?

让我们首先站在这位“咆哮”的开发者一边,审视一下 iota 为何会显得如此“反直觉”,以至于被认为是“设计缺陷”。

“罪证”分析:令人困惑的隐式行为

推文中那张令人费解的图片,其核心在于 iota 的一个隐晦特性:

type Weekday int
const (
    Sunday Weekday = iota + 1 // iota=0, 表达式="iota+1", Sunday=1
    _                         // iota=1, 沿用表达式"iota+1", 值为2, 但被丢弃
    Monday                    // iota=2, 沿用表达式"iota+1", Monday=3
    // ...
)

对于习惯了显式声明的程序员来说,这里的 _ 和 Monday 的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完全是一个谜。iota 的值似乎在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跳跃。这种“不写代码,代码却在运行”的感觉,正是“魔法”一词的负面含义——不可预测、难以推理

核心论点:违反了“最小惊讶原则”

“最小惊讶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Astonishment) 是软件设计中的一条重要准则,即代码的行为应该尽可能符合开发者的直觉和预期。

从这个角度看,iota 似乎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1. 隐式重复:如果一个常量声明没有赋值,编译器会自动重复上一行的表达式。这个规则本身就不那么广为人知
  2. 动态的值:iota 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常量,它的值在 const 块的每一行都会变化。

当这两个特性叠加在一起时,就创造出了一个需要用户记住多重隐式规则才能正确使用的“黑盒”。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负担,也是一个容易出错的陷阱。因此,“设计缺陷”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

iota 是一种被误解的“黑魔法”

现在,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为什么 Go 社区的资深开发者们,普遍认为 iota 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是一种优雅的“黑魔法”。

揭开魔法的面纱:两大核心法则

要理解 iota 的所有行为,你只需要掌握两大核心法则,它们简单、一致且没有例外:

  1. iota 是行索引:在一个 const 块中,iota 的值就是它所在的行号(从 0 开始)。每当遇到一个新的 const 关键字,iota 就会重置为 0。
  2. 表达式隐式重复:如果一个常量声明没有赋值,编译器会自动重复上一行的表达式,而不是值。

一旦你理解了这两条规则,iota 的所有行为就从“魔法”变成了“逻辑”。之前那个令人困惑的例子,其计算过程变得完全透明:

  • Sunday 所在行 iota=0,表达式是 iota + 1,所以 Sunday=1。
  • _ 所在行 iota=1,隐式重复表达式 iota + 1,所以值为 1 + 1 = 2。
  • Monday 所在行 iota=2,隐式重复表达式 iota + 1,所以值为 2 + 1 = 3。
  • …以此类推。

iota 并非不可预测,它只是要求你学习一套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新的心智模型。

“黑魔法”的终极形态:位掩码 (Bitmasks)

如果 iota 仅仅用于创建递增枚举,那还不足以称之为“黑魔法”。iota 的终极威力,体现在它与位运算的完美结合上,特别是在创建位掩码时。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Permission uint8

const (
    // "1 << iota" 这个表达式,与 iota 的递增完美结合
    PermissionRead    Permission = 1 << iota // 1 << 0 = 1  (00000001)
    PermissionWrite                         // 隐式重复 "1 << iota",iota=1, 结果为 2 (00000010)
    PermissionExecute                       // iota=2, 结果为 4 (00000100)
    PermissionAdmin                         // iota=3, 结果为 8 (00001000)
)

func main() {
    var userPermissions Permission = PermissionRead | PermissionWrite
    fmt.Printf("User has Read and Write: %08b\n", userPermissions)

    hasExecute := (userPermissions & PermissionExecute) != 0
    fmt.Printf("Can user execute? %t\n", hasExecute)
}

这个模式极其强大、高效且地道。它将 iota 从一个简单的“计数器”,升华为一个生成指数序列的“引擎”,完美地契合了位掩码的需求。这种简洁的表达力,是其他语言难以企及的。这才是 iota 设计的“神来之笔”。

小结:设计的权衡

那么,iota 究竟是设计缺陷,还是“黑魔法”?

我的结论是:它两者皆是,又两者皆非。

iota 的故事,是 Go 语言设计哲学的一次完美缩影:它愿意牺牲一点点的“立即可理解性”,来换取在特定模式下的极致简洁和强大。

  • 对于初见者,它确实像一个违反直觉的“设计缺陷”
  • 对于精通者,它则是一个能够四两拨千斤的“黑魔法”

Go 的设计者们做出了一个明确的权衡:他们相信,为“枚举”和“位掩码”这两个常见场景,提供一个统一、强大且富有表达力的核心原语,其长期收益,远大于它给初学者带来的短期困惑。


当然,一篇技术文章的篇幅终究有限。如果你希望系统性地掌握 iota 的所有用法,彻底告别类似的困惑,并深入 Go 语言的每一个核心特性,那么,我的极客时间专栏《Go 语言第一课》正是为你准备的。 在这个专栏中,我用了整整一讲,从最基础的行索引,到隐式重复的规则,再到高级的位掩码应用,抽丝剥茧地为你彻底讲透 iota 的前世今生。我相信,看完了这一课的 Gopher,绝不会再发出类似的“咆哮”。

img{512x368}

此外,对于偏爱墨香和实体书质感的小伙伴,我的《Go语言第一课》同名纸质版图书也已上市。恰逢双十一大促,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全年难得的低价优惠,正是入手这本“Go 语言入坑宝典”的最佳时机,机会不容错过!

无论你是希望通过极客时间专栏系统学习,还是在纸页间细细品味,现在都是将你对 Go 的零散认知,构建成坚不可摧的知识体系的最佳时刻!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从《凡人修仙传》到《三体》:顶尖程序员的“降维打击”与“法则”之力

2025-10-24 22:28:56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4/from-fanren-to-three-body-top-programmers-power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论道了程序员的修仙境界。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随之而来:决定一个修士(程序员)最终高度的,究竟是什么?是掌握了更多华丽的“法术”(框架/工具),还是洞悉了其背后的“天地法则”(底层原理)?

在《凡人修仙传》的后期,韩天尊与道祖们的斗法,早已不是简单的法宝对轰,而是对时间、空间等“至尊法则”的掌控。谁对法则的理解更深,谁就能言出法随,改天换地。

这正如《三体》中的高等文明,它们不屑于用飞船、激光炮甚至核武器,而是直接动用宇宙规律本身作为武器——一张“二向箔”,便能将整个太阳系从三维降至二维,完成终极的“降维打击”。

回到我们的世界,程序员的“降维打击”又是什么?答案是:当大多数人还在钻研“术”(框架、API)的层面时,顶尖高手早已在运用“道”(计算机科学基础法则)的力量,直击问题的本源。

这“术”与“道”的差别,便在程序员的成长之路上,自然而然地分化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修行路线。一条是精研万千“法术”,追求招式的极致与华丽;另一条则是追本溯源,探寻那不变的“天地大道”。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两条路上的风景,看看它们各自通往何方。

“修术”与“悟道”:程序员的两条修行之路

程序员的成长,往往会分化为两条截然不同的修行路线。

第一条路:“修术”的修士 —— 框架与API的熟练工

在修仙界,他们是勤学苦练各种“法术”的低阶修士,对“火球术”、“御风术”的咒语手诀了如指掌,能在战斗中熟练释放。但他们不知火球为何燃烧,当遇到克制其法术的敌人时,便会束手无策。

在程序员界,他们是这样的:

  • 特征: 精通 Gin/Spring/Vue/React 全家桶,对各种注解、Hook、API 信手拈来,能用极高的效率搭建业务应用。他们是项目中的“突击手”,是团队快速交付的保障。
  • 瓶颈:
    1.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遇到深层次问题,如 JVM 内存溢出、GC 频繁、数据库死锁时,他们的“法术”失灵了。因为这些问题触及了“术”背后的“法则”。
    2. 根基不稳,难以迁移: 当技术浪潮更迭,新的框架(新的“法术体系”)出现时,他们需要从头学起,过去的经验很大一部分会作废。
    3. 天花板低: 他们的工作是“实现”,而非“创造”。他们能用积木搭出华丽的城堡,但无法自己设计和制造积木。

第二条路:“悟道”的宗师 —— 法则与本源的掌控者

在修仙界,他们是韩立后期的境界,乃至道祖。他们不再拘泥于具体“法术”,想用火,便直接调动天地间的火之法则。他们甚至可以“神通自创”,因为他们理解了力量的本源。

在程序员界,他们掌握了那些不变的“法则”:

  • 时间法则 -> 算法与复杂度: 他们深知,程序的性能瓶颈往往不在于硬件快慢,而在于算法的优劣。一个从 O(n²) 到 O(n log n) 的算法优化,胜过十倍的服务器升级。这是对程序“时间流速”的直接掌控。

  • 空间法则 -> 数据结构与内存管理: 他们能清晰地看到数据在内存中的排布,理解缓存行(Cache Line)、指针跳转如何影响性能。他们选择数据结构,如同仙人布置洞府,每一寸空间都物尽其用。这是对计算机“物理空间”的精妙运用。

  • 构造法则 ->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编译原理: 他们明白每一行高级语言,最终是如何被翻译成机器指令,在 CPU 的流水线上执行的。这种知识让他们能写出“亲和硬件”的代码,榨干硬件的每一分潜力。

  • 因果法则 ->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理论: 他们对网络的延迟、不可靠性有着深刻的敬畏。在设计系统时,他们遵循 CAP、BASE 等“因果铁律”,而不是盲目追求不可能的“既要又要”。

法则之力:程序员的“降维打击”

当“修术者”遇到瓶颈时,“悟道者”便会展现出碾压性的“降维打击”。

场景一:性能优化之战

  • 修术者: “系统慢了!赶紧加缓存!上 Redis!不行就升级服务器,从4核8G干到16核32G!”
  • 悟道者: “我先用 profiler 分析一下。哦,原来是这里有一个嵌套循环导致了笛卡尔积。把数据结构换成哈希表,一次遍历解决。”
  • 结果: 这是智力对算力的降维打击。

场景二:诡异 Bug 排除

  • 修术者: “这个 Bug 时有时无,只在生产环境高并发下出现!肯定是框架的 Bug!玄学,先重启大法试试。”
  • 悟道者: “听起来像是线程安全问题。我检查一下这里的共享变量,果然没有加锁,导致了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或者,这可能是 GC 停顿引起的。”
  • 结果: 这是洞察力对试错法的降维打击。

场景三:技术选型决策

  • 修术者: “我们要做新项目!必须用现在最火的微服务架构!上 Service Mesh,上云原生全家桶!”
  • 悟道者: “我们的业务初期流量不大,团队规模也小,强上微服务会带来巨大的运维成本。一个设计良好的单体应用,更能满足当前阶段的需求。要敬畏分布式系统的因果法则。”
  • 结果: 这是第一性原理对盲目跟风的降维打击。

如何“悟道”:从“术”到“道”的修行之路

“悟道”之路,注定是艰难而孤独的,但也是回报最丰厚的。

  1. 心法总纲:保持好奇,永远追问“为什么?”
    当你在用一个注解时,问自己:它背后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不要满足于“它能工作”,要去探寻“它为何能这样工作”。

  2. 具体功法:

    • 重修基础,稳固道基: 静下心来,去啃那些“无用”的经典。《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算法导论》、《TCP/IP详解》……这些是刻在石头上的“天地法则”,是所有“法术”的根基。
    • 阅读源码,洞悉法术本源: 去读 Gin、Spring、Netty、Redis 的源码。看懂它们,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一位炼器大师如何将基础材料炼制成一件惊世法宝。
    • 动手造轮子,亲身证道: 尝试自己写一个简单的 Web 服务器、一个 RPC 框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被迫直面那些“法则”,并想办法去驾驭它们。
    • 跨界学习,他山之石: 学习数学、物理学、控制论中的思想。你会发现,负载均衡的思想在经济学中有体现,高可用的设计哲学与生物学的冗余备份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小结

从“修术”到“悟道”,不是一条非此即彼的道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始于“术”,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从而激发对“道”的渴望;悟“道”之后,我们能更好地驾驭和创造新的“术”。

在程序员的修行世界里,“修术”可以让你成为一名可靠的工程师,在宗门(公司)里安身立命。但唯有“悟道”,才能让你拥有穿越技术周期、直击问题本质的力量,成为真正定义未来的宗师,施展出属于你的“降维打击”。

愿你我都能在代码的修行中,拨开“术”的迷雾,窥见“道”的光芒。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致敬 1024 程序员节:写给奔跑在二进制世界里的你 (文末赠书)

2025-10-24 08:09:14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4/honoring-1024-programmers-day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今天,10 月 24 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它并非法定假日,地图上也没有标注。但对于一群特定的人来说,这个日期本身,就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1024,是 2 的 10 次方,是 1KB,是我们构建整个数字世界的基石。

它,就是属于我们程序员自己的节日——1024 程序员节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聊源码,不谈架构,只想写给每一个奔跑在二进制世界里的你:

  • 致敬那些深夜里,与 Bug 搏斗到天明的执着身影;
  • 致敬那些显示器前,在 0 和 1 中创造出无限可能的大脑;
  • 致敬那些用一行行代码,默默改变着世界的同行者们。

你们,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

程序员的宿命:永远在学习“第一课”

作为程序员,我们的职业生涯,似乎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第一课”的旅程。

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学习 C 语言时,面对指针的困惑;第一次接触并发编程时,被死锁折磨的痛苦;第一次探索 Go 语言时,被其简单哲学所震撼的喜悦。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还是掌握一个新框架,亦或是理解一种新的架构思想,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清空自己”,以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回到“第一课”的起点。

这正是这个职业最磨人、也最迷人的地方。它强迫我们保持好奇,持续奔跑,永不僵化

我将我的极客时间专栏《Go语言第一课》沉淀成书,正是源于对这份“程序员宿命”的深刻理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教你一门语言的语法,更是想为你提供一套坚实的、可信赖的、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体系和思维范式。它是我作为一个“长期主义”布道者,希望能为你的下一段“第一课”之路,铺下的一块最坚固的基石。

灵魂拷问:AI 时代,我们还需要“第一课”吗?

我知道,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在 AI 如此强大的今天,我们似乎可以随时跳过所有“第一课”,直接向 AI 要答案。那么,系统性的学习是否已经过时

作为一名同样深度使用 AI 的工程师,我的答案是:不,恰恰相反,在这个时代,扎实的“第一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AI 是“陪练”,不是“内功心法”。 它可以极大地加速我们实现想法的过程,但它无法替代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功”修炼。它能告诉你“是什么”,却很少能告诉你“为什么”。

我看到太多的初级工程师,在 AI 带来的“我什么都行”的幻觉中,陷入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这种“能力空心化”,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职业生涯中难以逾越的瓶颈。

而系统性地学习一本好的入门书,正是在 AI 时代对抗这种“能力空心化”、构建自己不可替代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它强迫你去理解代码背后的设计哲学、核心原理和权衡取舍,而这些,恰恰是 AI 无法生成的、属于你自己的智慧。

节日献礼:送你一本签名的《Go语言第一课》!

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里,我想用一份最“硬核”的礼物,来回馈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也为每一位仍在奔跑的同行者,加一次油,充一次电。

我准备了 2 本我的亲笔签名版《Go语言第一课》,送给我的读者们。

【参与方式】

点击此链接进入我的公众号文章,分享文章,转发朋友圈,并在本文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作为程序员最难忘的一个瞬间/故事,或者你对程序员这个职业最深的思考

它可以是一次通宵排查 Bug 后的豁然开朗,可以是自己的代码被千万用户使用时的成就感,也可以是对这个行业未来的迷茫与期许。

【抽奖规则】

我将从所有留言中,精选 2 条最走心、最能打动我的分享,每人赠送一本我的亲笔签名版《Go语言第一课》

【活动截止时间】

2025年10月31日 23:59

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故事。

行动号召:为你的热爱,充一次电!

当然,节日的福利属于每一个人。

如果你不想等待抽奖,或者想把这份礼物送给身边正在学习 Go 的朋友,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双十一促销已经启动,各大电商平台的五折购书折扣都是全年最低。不到 40 元,即可拥有这本经过 2.4w 人验证、300 多页的 Go 入门宝典。

  • 图书勘误与配套代码:https://github.com/bigwhite/goprimer

小结:愿我们永远奔跑

最后,再次向每一位奔跑在二进制世界里的同行者致敬。

愿你的代码永远优雅,愿你的编译永远通过,愿你的创造力永不枯竭,愿你的 err 永远为 nil。

1024,程序员节快乐!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