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14:57:58
最近看到国外著名 SEO 站点的一篇新文章《Quality SEO Content: The QRIES Approach for Better Rankings(高质量SEO内容:用QRIES框架获得更好的排名)》。
这篇文章是全英文的,如果你的阅读能力可以的话,可以自己看看。
如果不行我简单总结下,这个文章介绍了如何通过 QRIES 框架来创建高质量的 SEO 内容,以提升搜索引擎排名。QRIES 代表 Quotes(引用)、Research(研究)、Images(图片)、Examples(示例)和 Statistics(统计数据),通过这五个方面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文章还提到 Google 如何评估内容质量,介绍了 E-E-A-T(经验、专业知识、权威性、可信度)框架,并强调高质量内容需要满足用户的搜索意图和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虽然这个内容讲的是 SEO,但是就像 Google 的 EEAT 原则一样,搜索引擎试图找到最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其实自媒体创作者也需要找到如何写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我自己是一个喜欢随心所欲创作内容的写作者。这当然有很多好处,有创意的时候,文思泉涌,激情澎湃。但是有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
其实一个优秀的创作者,需要持续稳定高效地输出内容。这其实就需要方法论。
我认识的一位前著名记者,刘韧老师,曾经发明过一个刘韧体,他的每篇Blog都是1、2、3、4、5这样的段落。听起来,这都不能叫做一个发明。但是,当我们面对空白的稿纸(屏幕),茫然失措不知道怎么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方法论的重要性了。
新闻写作还有一个著名的,“5W+1H”原则,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语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听起来也是超级简单,这不是我们小学看图说话的时候,学的东西么?其实不然,你现在打开很多新闻去看,有些新闻看起来就是没头没尾的。
个人的创意、灵感,能够帮你提高你的上限,好的工作方法,原则,可以保持你的提高你的下限,保持你最差的时候的表现,也可以超越同侪。
好,我们现在具体说说QRIES。
很多时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很多名人说的话,你可能也说过,但是只有名人说的才会被人信服。
当然这也是很多写作者精熟的技巧,甚至有些写作者发明了一种方法,就是把一切想说的话,都栽赃给鲁迅。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结果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梗图:鲁迅说,我没说过这句话。
据说爱迪生说过,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我们今天不想讨论这句话本身的真假和含义。但是你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在互联网上有无数的文章讨论。是真是假,如何理解,是否有下半句,这不是这句话本身的魔力,而是说的人的影响力造成的。
创作自己的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搜索下行业专家,业界名人是否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或者相反的观点,引用他们的观点,可以引起更多的讨论和传播。
比如,我的一篇讨论自我管理的文章,就引用了刘慈欣的后悔辞职的言论《刘慈欣后悔辞职:大多数人都需要一份工作才能保证创造力》。这个文章里面,还列举了虽然已经是作家富豪榜前列的作家当年明月,出名发财后,继续从政的例子。还有村上春树。当然余华的言论是这个文章主题的反例,但是,余华不断的出好书出新书,创作力惊人,可能也说明他非常自律。这篇文章,仅在公众号平台就有1万4千多的阅读。
大家现在都在说信息茧房,信息爆炸,信息过载。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文章。但是,很多文章,很多视频,都是重复的内容,或者是相同文案,稍加修改就当作一篇新的文章,或者换个人读一遍就是一个新的视频。
真正深刻的内容永远都是稀缺的。搜索引擎可以判断你的文章是否是重复的,是否是复制别的网站的,如果是就会给你降权。推荐系统有时候,也会推荐很多重复的内容。但是真正的用户,看到有独特的内容和深度的见解,就会点赞,会分享,会打赏。推荐系统也会根据用户对你的文章的反馈给你更多的流量。
写一篇文章,具体写作,打字,组织文字的时间,应该只占20%的时间,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应该占80%的时间。
在想讨论一个话题之前,你可以搜索,可以询问 ChatGPT,可以在很多篇文章中筛选,去寻找你自己的定位。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两个最好的文章,信源,深入思考。
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内容,你的文章更容易在搜索引擎和推荐系统里面脱颖而出。
不管是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微博推特的信息流,还是 Youtube、抖音的主屏幕,所有自媒体平台的主要界面。封面都是首当其冲的视觉中心点。
特别是微博和推特这样的,有很多人发纯文字内容的平台,有好的封面的内容,更容易在时间线里脱颖而出。
一篇文章也是如此。长篇文章里面的图片是阅读的时候的天然分割点,也是用户视线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图片可以承载很多文字无法传达的内容。
下图是我的英语轻松读官网的一部分,文字和图片一起介绍如何用英语轻松读来学习英语。你会发现这个内容,只有文字,很难解释清楚。如果只有截图也显得很干,无法把流程和意图说清楚。图文结合就相得益彰了。
顺便,欢迎大家到App Store搜索“英语轻松读”,我们刚刚更新到了1.25版,继续加入各种实用的功能,建立更闭环的英语学习链条。
图片很多时候的表达能力非常强,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是怎么通过爆款文让我的微信公众号获得大量粉丝》,这个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其实下面一张图就可以概括。
这就是图像的力量。
再看这张统计图,这是我的爆款演讲《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在油管几天之内突破4万播放量的统计图。当时挣了150多美金。
现在又过去了很久,这个视频已经有6万多的播放量,也挣了200多美金了。但是图片上看,还是上图更吸引人。
所以,选择的时间范围,维度也可以揭示出不同的信息来。
写作的艺术,不仅是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而且是怎么传达。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道理和方法。道理和方法是空洞的。真实的案例和真实发生的故事最能打动人。
就像我的爆款文前妻文一样,如果你说,这篇文章用AI总结成一个道理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的学历没那么重要,只要肯努力就可以获得自己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文章没办法打动人。
而我的这篇文章,包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真实的故事。它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故事。所以,很多人看到这篇文章都受到了启发和感染,所以我的订阅数暴涨,所以打赏都达到了3万多。
甚至有很多人写文章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有可能也是初中毕业的,等等。这就是故事中的细节打动了他们。
有些文章里面的案例和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如果写得好,也可以有感染力。
其实写真实的故事比写虚构的更好写,更容易打动人。因为所有细节都存在你心里,你不需要去构建细节,你也不用担心细节看起来太假。一个真实的故事,往往比虚构的更多巧合,更荒谬,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更合理的。
在做视频的时候,也是这样,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讲述者更有自信,也更能感染你的观众。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举例子,讲故事的能力很强。但是读者还是不够信服。这时候一些第三方的,权威的统计数字,图表可以给我们的观点提供更多的可信度。
比如在我写《写书真是个不挣钱的事情》的时候,是一个专业作家无法养家,51岁去打工,甚至去建筑工地去打零工的故事引发了我去研究这个课题。但是对整个出版行业的情况,我没有整体的把握。所以,我进行了很多搜索。比如,我查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从这个数据,我们很容易看到传统出版的增长乏力,数字出版却一直稳步增长。
我个人经验可以验证这个数据,我的微信公众号,前后出了两本书,版税也就是10万左右。但是我从数字渠道,打赏、软文广告,获得的收入远高于此。
我虽然有个人经验,但是如果没有权威统计数据,我是没办法把我的个人经验简单放大,放之四海的。
再比如李禄的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开篇就引用了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Jeremy Siegel),整理的一个美国过去各种大类金融资产的表现的图表。
美国从1801年到2014年各大类金融资产回报率表现
这个统计包含了股票(Stocks)、名义GDP(Nominal)、实际GDP(Real)、长期债券(Bonds)和短期政府债券(Bills)、黄金(Gold)和美元(Dollar)。
首先1美金经过这200年,已经只剩0.051了。这个很清晰,就是表面货币有一个基本的通货膨胀率。而黄金200年下来,涨了3倍,你可以说它基本上保值的。
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就是200年下来,股票涨了100万倍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股票一定是最值得投资的东西。李禄的书里面讲了一些理由,我不去重复。
毫无疑问,这样的长期统计结果排除了一切随机因素,展现了无可辩驳的长期趋势,胜过任何一种简单的文字论证。
简单地说坚持是苍白无力的。今天你看到一个方法论,也许会觉得心潮澎湃,我也可以写出来好的文章了。但是记忆会慢慢模糊,人会慢慢懒惰,激情会褪去。
那么我们怎么坚持一种方法论。其实也很简单,这是另外一种方法论,叫做 CheckList,检查表。
做任何自媒体创作,不仅是激情的创作,也应该有详细的流程。
比如我做一个 Youtube 视频,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对着摄像头说几十分钟,然后发布,其实不然。
我要做的流程是:
说起来很简单的事情,里出来也有9项,没有checklist,经常用那个会忘掉一两个环节。
所以,给大家做一个 QRIES checklist,你可以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写作前看一眼,做一个规划。写作后看一眼,检查一下是否完成。
对一些经常不知道写什么的初学者,用QRIES方法论和我的检查表,有了结构,也可以帮助你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2024-10-24 10:55:18
如果从热力学、能量的观点来看世界历史,只有能量才能摆脱熵增。那么现代社会以前,利用地球能量的主要方法其实是采集和种植(畜牧可以理解为用动物去采集自然植物),能量来源是每年太阳能被植物固化的能量。当然会出现一些改进和高产作物,但是作物高产,政治和平就会导致人口增长,从而能量还是不够。
人类的生产依靠的也是植物或者植物间接带来的能量。也就是人力,即使加上畜力,本质上也是在消耗植物能量。
整个世界的能量消耗,无法超过太阳能被植物固化的能量的这个量级。
到了现代社会,煤炭、石油、实际上就是把亿万年前的植物存储在自己的尸体、化石里面的能量拿来利用。所以,世界迎来了无数的增长。你说阿拉伯人幸运的生活在油田的上方,这好运是天上掉下里的,其实也是亿万年地理运动、沧海桑田储存的。
新能源,其实是扩展了广义太阳能的利用范围,我们说的太阳能发电,跟植物固化太阳能量,在能量的角度没有本质区别。而风能基本上也是广义太阳能的一种变体。水力发电,因为水的搬运作用,也是太阳带来的热量带来的,本质上也是广义太阳能里的一种。潮汐能是地月运转带来的,倒是可以不算太阳能。
核能是另外一个范畴,可以算作行星演变,宇宙形成之机就储存在物质本身的能量。
从能量的观点去看,人类可以相对吃饱穿暖的现代社会,其实就是能源利用模式发生了巨变的结果。
计算机刚刚发明的时候,ENIAC的耗电惊人,但是今天最简单的电子表的运算能力都超越了ENIAC,而用纽扣电池可以运行一年以上。直到最近几年,大规模分布式网络服务器,深度学习,等等才让我们又重新感受计算、智能的耗能。虽然我们可以预计今天最费电和计算资源的大语言模型的耗能会持续不断的下降,但是人类追求的计算能力、自动化程度要发展,也不断会产生新的能源需求。
所以,简化理解世界,用能量的使用的角度去看,未来人类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2024-08-08 10:16:46
美股投资的长期主义
7月底的时候,有油管的观众写邮件给我,问我美股震荡,刚刚买的美股基金,亏了一些。他说,听说对美股要长期主义,问我应该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纳斯达克100持仓。他给我写邮件的时候,我的纳斯达克100持仓,当日也亏了几千,但是总体还是赚的,只是持有收益率从15%已经跌到了6.8%。
我并不紧张,而且那时候,我已经很久没查看过我的基金持仓,压力也不大。于是我给他看了从2019年7月,也就是5年前,我第一次买纳斯达克100到7月底的图片。
这5年,我的纳斯达克100即使算上7月底的跌幅,也有120%以上的涨幅,也就是说,涨了一倍。
看这个图也可以看出起起落落,但是从5年的长度来看,买纳斯达克100是肯定赚的。
其实这个图并不能表现真实的情况。真实情况是2022年后期,我就卖光了。因为在整个疫情期间,我不能出门,所以心情不好,什么都做不了,就只能卖掉一些基金,用在日常开销上。
现在的持仓是2023年底以后,又慢慢建立起来的。如下图:
所以,近期最好的收益是15%,到了7月底,只有6.8%了。最近美股的形势比7月底更加严峻。今天更是到了1.3%,即将跌破盈亏平衡点。
我觉得这多少能说明长期主义的结果和长期主义半途而废的结果。
是啊,最近美股的形势比7月底更加严峻。我其实并不想清空我的基金,只要我还有余钱可以花,因为我想坚持长期主义。
因为从5年那张图可以看到,起起伏伏是一直都有的,但是从长期来看,纳斯达克确实一直在增长。
职业的长期主义
就像我们自己的互联网一样,最近几年不好说,但是从我入行的2001年到我正式脱离坐班的2018年,那20年左右的时间来看。
有没有投资诈骗?有。
有没有垃圾软件?有。
有没有一堆公司倒闭?有。
有没有烧钱?有。
有没有洗投资者的钱的创业者?有。
有没有还不起用户押金的公司?有。
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从零开始发展,已经成了这个国家非常大的一个产业,也创造了无数的财富,改变了无数的人的命运。
甚至,网约车、外卖、还成了这个国家失业人群的最重要的救济手段。
然而在这小20年里,我们仍旧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我们无数次的失望,无数次的丧失信心。很偶然的是,我因为热爱,从来没有放弃这个行业。并不是因为我真的懂坚持长期主义。
我是一不小心,成了一个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员的。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人
这个公众号,我从2012年开始写,2015年开始写出点感觉,开始给我挣钱。从时间来看,12年了,我坚持了长期主义。
我的知识星球,已经存在了2778天,也就是7年多。不需要续费,一次性支付即可加入,这个星球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改成年付,也从来没有彻底放弃。
我的油管频道2008年注册,到现在16年了。我的推特,也有15年了。我开始在互联网上写Blog,是从2002年开始,已经22年了。
在这个公众号,我写过两篇关于长期主义的文章《从长期看,我们只能坚持长期主义(聊聊自媒体)》和《怒拔刀和长期主义》。然而,真正了解我的,长期看我文章的人可能知道,我经常写的很多东西,我自己根本做不到。
我天天喊着要努力,但是我自己经常一整天荒废在吃瓜子,看美剧,听小说,傻吃猛睡之中。我曾经在2014年左右暴走2个月,减了20公斤体重。
也曾经在后来,一点点又反弹了回去。
就像我的基金一样,我不是一个5年如一日定投的长期主义者,我是五年前2年定投,然后清空。后面一年,又重新开始定投的,间歇性长期主义者。
从我个人借口来看,我有双相情感问题,我容易在狂躁高亢和焦虑抑郁之间摇摆的症状。
在我狂躁高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我可以坚持的做任何事情。在我焦虑抑郁的时候,我什么都做不了。
然而我活的足够长了。我有点腻总在两种状态下摇摆。
我想自己选择。
焦虑抑郁的时候,其实,就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疑惑,总担心天会塌下来,总担心自己会英年早逝。最近,看来不太会了,我都45岁了,已经快到了在地铁、公交车上等人让座的年纪了。现在死,怎么也不算早夭了。
虽然从概率上来看,年纪越大,我们离死亡越近。我在20岁的时候,担心自己活不过25,大概率是错的。但是在45岁担心自己活不过50,这个概率上还是有很大可能性应验的。
不过,我一直相信,我们应该是可以选择的。
20岁的时候,最应该坚持长期主义,20岁开始买基金,那么45岁的时候,持仓已经25年了,大概率可以把所有的起伏都看淡了。
20岁的时候开始存钱,大概率可以更早买房子。30岁的时候一咬牙在北京用130买下那个房子,现在那个房子即使被跌了这么多轮,也应该有800-900万吧。
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坚持长期主义。
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我是间歇性长期主义,我2015年日更了这个公众号,给我带了无数的好处。但是2016年到2024年间,我写的全部文章都没有2015年一年写的多,也没有那时候写得好。
知识星球也是如此,油管也是如此。
间歇性长期主义的原因是,坚持长期主义,你会不断的看到起伏,看到涨跌。不仅是基金如此,人生也是这样。
写公众号、做油管也是如此。写的文章不爆款,你会焦虑。爆款的时候,你会非常兴奋,然后,好久都不能达到之前的高度,你也会焦虑。
能够持续稳定的坚持长期主义,要么需要有一个大心脏,要么就需要不关心涨跌。这都很难做到。
也需要我们相信未来。
很多时候,只要你去理性分析,你就很难相信未来。或者说,有很多事情,是没办法让人相信一定能成功的。有无数的伟业,在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认真去分析,我们只能说成功的概率是0。
但是,需要我们去傻傻的相信,我们才能坚持长期主义。
我不知道哪一天会死,我没办法预测,我只好下定决心,哪怕明天就死,我也要坚持长期主义了。
2024-06-26 11:55:17
前两天苹果的 WWDC 2024结束,每次苹果召开 WWDC 都是苹果平台开发者的节日。听完 Keynote,大家往往就想最先下载测试版本的操作系统和 Xcode 来尝鲜。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矛盾,一般来说从测试版到正式版要1个多月的时间。而测试版的 Xcode-beta 是无法提交 App。也就是尝鲜的话,你就有一个多月没办法提交你的 App。
解决的方法,一般是如果自己有多台 mac,其中一台不升级,专门留着用来提交 App。还有一种就是安装多系统。
但是前几年,苹果推出了 Xcode cloud,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利用 Xcode cloud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果然解决了。
大概做法如下:
首先,打开 Xcode 打开你的代码工程文件。然后按键盘 ⌘+9 。这会打开侧边栏的 report 页面,如下图,选择 Cloud。即可看到常见 Xcode cloud的向导。
点击 Get Started… 按钮,然后按照向导一步步执行即可。
过程包括选择 product,授权 Xcode 访问你的 Github 代码库等步骤。
完成后,Cloud 页面如图:
主要显示的是,Build的历史记录,对勾和叉,代表了成功的构建和失败的构建,这很一目了然。
默认的设置是每次代码提交到 Github 就会自动 build 一次。熟悉其他 CI 系统的人应该很好上手。也可以在 Xcode 当前界面右侧的详情页,右上角点击 Start Build 手动 Build。
在 App Store Connect 网站的 App 页面也可以找到 Xcode cloud 的页面,也可以用页面右上角的 “启动构建版本” 按钮来手动构建。
这需要自定义的 build 脚本,不过不用担心,非常简单,如果你熟悉其他的 CI 系统就更容易理解。
Xcode Cloud 的构建过程如下图:
图中蓝色部分,都是系统自动执行的。而3,5,6部分分别对应三个自定义脚本。
ci
处理 clone 代码后续的处理。ci_pre_xcodebuild.sh 文件处理执行 Xcodebuild 之前的前置工作。ci_post_xcodebuild.sh 文件处理执行 Xcodebuild 之后的后续操作。
在你的代码目录下创建一个 ci_scripts 目录,在里面创建这三个文件就可以。加入 CocoaPods 的第三方依赖处理代码,我觉得可以放在 ci_post_clone.sh 里,也可以放在 ci_pre_xcodebuild.sh。区别不大,我做的时候,放在 ci_pre_xcodebuild.sh 里了。
我找到的一个建议 CocoaPods 处理代码为:
#!/bin/sh
gem install cocoapods
pod install
经测试失败,因为 xcode build 环境是 gem 2.6 而且不可直接安装新的库。
我经过测试,自己写的处理代码为:
#!/bin/bash
\curl -sSL https://get.rvm.io | bash -s stable
source /Users/local/.rvm/scripts/rvm
rvm install 2.7.2
rvm use 2.7.2 --default
gem install cocoapods
pod install
经测试,完全没问题。
手动给脚本加上执行权限 chmod +x ci_pre_xcodebuild.sh,然后提交到 Git 以后,就OK了。
最后一个操作是在 App Store Connect 的你的 App 的 Xcode Cloud 页面选择“管理工作流程”:
然后点击你的工作流程,我这里是Default(默认的名称)。
在详情页面里,找到操作:
分发准备里面,选择 App Store Connect。
默认是无,就是只做 build 不提交到 App Store,把这个改好后,每次 build 成功,就会自动把 build 好的 App 提交到 App Store,然后你选择是 TestFlight,还是正式提交了。
昨天我的英语轻松读的最新版本 1.21,使用 Xcode-beta 开发,使用 Xcode cloud build 的版本已经提交到了 App Store,也过审了。
这个版本,加入了调整文章行间距的功能。
最后,如果 build 失败,该怎么调试呢?
你可以在 Xcode 侧栏的 report 页面,选择失败的 Build,然后在右边详情页面,选择 log。然后查看具体的 log,根据 log 的提示去修改你的 build 脚本即可。
参考文献:
2024-06-23 13:11:09
最近状态很差,又回到了混吃等死的状态。
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看韩剧上瘾,最近一直在看金裕贞的电视剧,看了好几个了,现在看到了《与恶魔有约》。听书正在听《庆余年》,我记得当年我是看过的,不过后来已经没啥印象了。但是《庆余年2》电视剧看完后,勾起了很多回忆和不舍,就从头开始听书,最近快听完了。
本来都是为了缓解疲惫和焦虑,为了填充无聊的时刻。但是这些消遣的东西多了,竟然每天全力去看电视,去听书时间也不够了。在厕所也要听书,顺便打开一局 Royal Match。
也想好好写文章、做视频、写代码。但是也许是以前做的好了,现在做很多事情就很难提起兴趣。
既然我写过十万加,那么最近几篇都只有1000-3000的阅读量,写完了就很不爽。然而,好久不写,读者流失严重,自己的文笔也越来越欠打磨。这些我都明白。但是明白和能泰然处之自然不同。
做视频写代码自然也是如此,我做过播放量20万的视频,那么最近一个视频几千的播放量,自然也是心情难以开怀。我做的某个App下载量上过亿,现在的App一天几十上百个下载量,自然也是难崩。
我都知道这些不难解决,无非是内心平静,慢慢蓄力,慢慢回到状态。
但是难在,你心不静啊……
所以,决定出去旅游一圈。
也是因为最近天津太热。其实,家里空调开了,就不热了。但是我的病本来就是天天在家里闷着,心情不爽。然而最近热了,特别是晒了,出去遛一圈,几个小时也凉快不下来。
所以,旅游的目的倒是也简单,就是出去转转,找个不热的地方。可以每天暴走,在户外暴走的地方。每天,不那么晒,不那么热的暴走几个小时,我就可以内心平静。这其实也是我喜欢日本的原因。那边空气比这边好得多。
所以,这次选了云南,昆明。第一我离不开城市。大理我去过,丽江也去过。但是昆明没去过。我其实需要城市的便捷,但是也需要凉快一点的地方。所以选了昆明。
明天的飞机,在昆明待7天,准备漫无目的的在昆明大街小巷遛上7天。
然后,再决定去个什么地方待几天,就回天津休整。
出去旅游一圈最先出现在Tinyfool的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