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10:25:15
我儿时的一位非常喜欢的歌手,郑智化最近又出名了。因为10月25日,他在微博发文,指责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是最没人性的”,称登机车与机舱地板相差25厘米,导致轮椅无法进入,最终“连滚带爬”上机。

这件事情掀起了轩然大波,仅过数小时,深圳机场便公开回应。声明中解释:为防止刮碰飞机,登机车与舱门需保持20厘米间隙,因此登机过程中出现高度差。同时机场致歉,并宣布立即改进措施,增加协助人员并试点启用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设备。
然而随后随着一段视频的放出,事情似乎又反转了。

深圳机场有一位工作人员似乎在细心的帮助郑智化上飞机,郑智化也没有真的连滚带爬。于是很多人开始说郑智化撒娇和矫情。
于是,郑智化又道歉了。

我怎么看呢?
其实在我看来,郑智化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残障人士在中国处境的案例。中国目前的基建水平号称全球第一。每条路几乎都有盲道。但是哪怕是北京、上海的盲道,大多数其实也是废的,根本不符合规范。花的钱却一分不少。硬件的无上限预算和实际上的丝毫不减轻残障人士的出行困难是交织在一起的。
机场的升降车能不能抬高几厘米,造成无障碍通行呢?当然可以。机场事后的回应是“为防止刮碰飞机,登机车与舱门需保持20厘米间隙,因此登机过程中出现高度差。”说明,完全可以,只是自己的规章制度定的就是20厘米间隙。随便去网络搜一搜,机场升降车能不能跟机舱完全齐平?有无数的例子告诉你是可以的。深圳机场的这一做法,即没有国家标准也不是什么行业惯例。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我2017年去美国湾区旅游的经历。从机场去酒店的路上,我的好友跟我说,早听说美国基建差,看看这条著名的公路坑坑洼洼质量多低。
住到motel以后,我发觉水管水压惊人,完全不在乎浪费水的感觉,畅快之余,但是发现管线设施都是傻大黑粗,没有日本的精致和美感。
住了一个星期,我在硅谷和三藩之间徜徉数次,坐了地铁和火车、uber和朋友的特斯拉,就是为了体验美国生活的感觉。其中一次我打uber前往一个火车站,准备由此去三藩逛逛,意外的是到达导航附近,我和uber司机都没找到哪里有火车站,只好前往另外一站。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次我们已经在火车站附近了,只不过跟我们想象的不同,那个火车站就是一个牌子,没有安检通道,没有候车大厅,也没有任何的其他的设施防止你不买票就上车。
下图是另外一个稍微大一点的车站。也没有复杂的设施,但是一眼就让我看到了这个无障碍设施。火车来了,也停的很精准,轮椅可以轻松的上去。

我才突然感受到美国的基建和中国的基建思路似乎不同。美国现在看起来没有黄金时代那么辉煌,但是无障碍设施是可以用的。
我在日本坐公交,发现公交进站的时候整个车体会稍微倾斜,方便人上下,也让车门跟站台平齐,我当时那叫一个震惊。这个国家不是失落了30年么?这tmd不是天顶星科技么?
当然有些不是靠科技,我在日本坐地铁见过站务人员,拦住进车的人,让他们稍候,手工的把一个平板放在车门接缝处,然后推着一个轮椅和老人进入地铁,然后才挥手示意其他人进入地铁。(近年国内类似做法我也见过了,这是很好的改进)
我不接受,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没钱的说法。事实上,花在无障碍设施这个脸面上的钱,中国并不少。中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都有了盲道。很多新建的楼房都有无障碍设施。商场里面也往往有无障碍厕所。
然而,钱是花了,能用与否?
盲道是我们每个普通人也天天会看到的东西,但是盲道的乱像大家心知肚明,也许不会每时每刻都在意,但是想发现并不难。盲道被停满自行车,甚至骑车,被摊位占用。被直接安上了栏杆。盲道的走向诡异的设计,盲道突然断头,等等。你不需要用心收集,可以说走几百米就可以发现一个坑杀盲人的陷阱。
各种大楼的无障碍设施也有很多形同虚设,有的被铁门锁住了,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坡道完美无缺,但是从市政道路跟本过去不去。无障碍厕所也是,长年被锁的,缺少零件的,也比比皆是。
这是我朋友昨天发的:

在中国,花在无障碍设施的钱并不少,但是保证他们可以使用所需要的制度、维护和用心则少之又少。
这是我非常感谢郑智化的撒娇和矫情的地方。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残疾人,在深圳机场遇到类似的事情。他敢撒娇么?他发微博会有几个人看到?他的微博就算火了,深圳机场会立刻道歉和回应要改进么?
但是很多人似乎觉得郑智化用词太狠,委屈了深圳机场。一个硕大的国企,被委屈了?笑死了。
我能理解很多人自己身体比较健康,能跑能跳,所以无法理解残障人士的困难。
殊不知,无障碍不仅是帮助残障人士,也帮助带大行李、孕妇、老年行动不便,带婴儿车,或者因为临时的伤病需要坐轮椅,躺急救转运床的人。无障碍设施是基本人权,有人去帮助大家声讨,这是对所有人的行善。何况,郑智化要的无残障通行,不需要机场多花几个钱。机场自己回应的“启用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设备”,是个什么高科技的东西么?
其实这东西叫做无障碍渡板,日本地铁用的也是这个。上海的新闻2022年说,要在每个地铁站都普及无障碍渡板。

在飞机上用无障碍渡板其实也很常见,如果确实无法齐平的情况下,简单的一个板子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这东西很贵么?京东上也就是上百块钱而已。
深圳机场作为一个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到6147.7万人次,航班起降42.8万架次的大型国际机场。这么多年都没有残障人士登机的需求么?
为什么现在才闹出渲染大波,才知道应该调整机场的升降车,才知道买几块几百块钱的板子么?
这还不是因为郑智化是一个名人,这件事情闹成了渲染大波。
甚至这可能还会带动国内其他机场改善自己的服务。
我们不该感谢郑智化的撒娇和矫情么?
郑公一怒,善莫大焉。
2025-10-23 11:36:02
开始一个 YouTube 频道可能会让人觉得压力山大——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内容创意、剪辑软件、缩略图,当然还有设备。但好消息是:你并不需要电影级别的设备就能起步。真正重要的是清晰——清晰的视频、清晰的声音、良好的灯光。在本文中,我们将拆解每个初学者该考虑的三大设备类别:摄像机、灯光、麦克风。
1. 摄像机:先从简单开始,之后再升级
你的摄像机是你内容的核心,但它不必非常昂贵。
现代的 iPhone、Samsung 或 Google Pixel 手机支持 4K 拍摄,并且常常拥有出色的防抖。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这已经绰绰有余。

如果你想稍微升级一下,可以考虑像 Canon EOS M50 Mark II 或 Sony ZV-E10 ——两款都是为内容创作者设计、价格相对亲民且易于上手。

如果你的频道以教程、直播或评论为主,一款高质量的网络摄像头,比如 Logitech Brio,可提供清晰的视频而无需额外复杂设备。

提示:在投入昂贵摄像机之前,先专注于学习构图、角度和讲故事的方法。
其实最推荐的反而是手机,手机如何操作,画质如何,普通初学者最了解。用来入门最容易,而且现代手机非常智能,虽然调节能力和硬件极限不如单反,但是在默认情况下的表现最佳。很多初学者拿着最好的单反,因为不明白怎么手动设置,反而效果不见的比开箱即用的手机更好。
我知道的很多油管大V,几十万粉丝的也只用手机。我的朋友老范在youtube有7万粉丝,虽然用的不是手机,不过也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大疆Osmo Pocket 3,而不是沉重的单反。画质非常优秀,且便于携带,方便他在咖啡馆、露天的广场说走就走,说录就录。

他最近还在玩大疆osmo 360,骑车的时候录下来360视频,配上声音放到youtube。上次他和我和jeff老师在北京录了一期三个人的视频,也是用osmp 360录的,一个镜头录下三个人的视角。

即便是最好的相机,在光线差的环境下也会吃力。良好的灯光可以瞬间让你的视频看起来更专业。
靠近窗户拍摄,用日光可获得柔和、令人悦目的光线——完全免费。

价格亲民、安装简单,环形灯(例如 Neewer 18 英寸环形灯套件)非常适合 Vlog 和谈话型视频。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控制,软箱灯可提供工作室般均匀的光线,减少刺影。

LED 面板体积小、用途广、而且亮度和色温都可以调节。如果你想要更灵活的灯光方案,LED 面板是好选择。

提示:将你的主光源放在你正前方、与眼睛平齐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阴影和不均匀色调。
观众可能会容忍画质不完美,但如果声音模糊或杂音很多,他们可不会久看。
价钱实惠,非常适合初学者。例如 Rode SmartLav+ 可直接插入手机使用。

如果你在桌前录制,试试 Blue Yeti 或 Audio-Technica ATR2100x 之类的 USB 麦克风,可提供清晰、丰富的声音。

用于机上录音时,一款紧凑的枪式麦克如 Rode VideoMic GO II 能改善方向性收音,并减少背景噪音。

考虑到无线的便利性,Rode Wireless GO 是一个很棒的选择。但作者个人偏好的是 DJI Mic 3。

提示:在安静的空间里录音,并通过添加软装(如窗帘、地毯)减少回声。
虽然设备很重要,但请记住:设备不会决定你频道的成败——你的创意、持续性和个人风格更为关键。先用你已有的设备,学习基础,再随着频道成长慢慢升级。
专业心态:把设备当作工具,而不是障碍。每一个你所钦佩的大 YouTuber,都是从简易设备起步——他们关注的,是先为观众创造价值。
现在你拥有一个起步套件:一个摄像机(或手机)、适当的灯光和一支麦克风。有了这三样必备,你就能录制出看起来和听起来都专业的视频——而不必砸锅卖铁。
我最推荐的是用手机,一般来说iPhone 12以上的手机效果已经很好了。如果家里有足够好的光线,或者在室外拍摄可以不用补光灯。如果需要的话环形灯是很好的选择。如果自己有专业知识可以自行选择麦克风,一般情况下 DJI Mic 3就是最好的选择。
2025-10-22 11:45:36
十几天前,我开始做一个实验:我创建了一个 完全由 AI 制作 的 YouTube 频道。配音、画面,全都是 AI 生成的。频道主要以 Shorts(短视频) 为主,因为我想看看,AI 在短内容创作和叙事上,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我目前主要使用的工具是 Sora2 和 Flow + Veo3.1。
Sora 2

Flow + Veo3.1

Sora2 是让我上瘾的起点——它让我意识到现在做视频已经变得多么容易。只要脑子里有个想法,就能在几分钟内看到它变成画面,这种创作自由感非常强烈。
我刚刚开始实验 Sora2 的时候,就被它惊人的能力折服。我玩笑的写了这么一段提示词:
“一个超级大美女突然抱住 @tinyfool”
结果一个近乎完美的10s视频就生成了。
这个视频在我的视频号播放量6.5万,在抖音有5.5万。在x上有29万观看,51个转发,172个评论,580个赞。
但当我开始尝试一些更复杂的内容,比如多角色的场景、转场、短剧结构时,Sora2 的一些限制也显现出来。于是我又把 Flow + Veo3.1 拿出来搭配使用。接下来我会持续发文对比不同工具在各种场景下的表现。
不过要说清楚的是:用 AI 做视频,绝对不是那种“轻轻一点就能赚钱”的捷径。
如果你只是随便生成,不打磨、不筛选、不花点钱买高质量模型,那么产出十个、百个视频也没用——做出来的内容大概率是垃圾,没人会看。AI 能帮你省时间,但救不了品味。
过去,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当编剧或导演。
因为要组建一个真正的拍摄团队,即使只是拍一条简单的短剧,也要花很多钱——演员、摄影、剪辑、场地、协调,这些都让人望而却步。
但有了这些 AI 工具之后,我终于能做梦了。
我可以有一个点子,写几句台词,就能让它变成真实的画面。那种感觉,就像我成了一间“一个人也能运转的电影工作室”。
这个频道已经有了2个长视频,52个短视频了,每天还在生产2-3个短视频,还有几个短剧计划(比较耗时)正在进行。
这十天,我总结了几点:
以下是我 目前的频道数据:

虽然规模还小,但能看到真实的观众留言、有人关注 AI 创作,真的挺有动力。
有没有人也在做全 AI 的频道?
你们都用了哪些工具?效果怎么样?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我也会持续发文介绍我用的工具和技巧。
2025-09-28 11:32:17
在研究 YouTube 增长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
当你在 YouTube 上搜索 八段锦(一种中国古代养生武术)时,排名第一的视频居然有 1800万次播放,如果打开了收益的话,这个视频的收入至少有10万美金左右。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视频的作者频道只有 大约3万订阅者,而且视频上传已经超过七年了。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视频播放量并不完全取决于订阅数。 真正关键的是,你的内容是否具有长期价值、是否容易被发现、是否属于长青内容。
很多创作者喜欢追逐 热点话题:名人八卦、网络挑战、最新发布会……这些确实能带来短期流量,但通常热度退得很快。
相反,长青内容就像是播下的种子。你只需要制作一次,它就能在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不断带来流量。可以把它看作是“数字资产库”,在你睡觉的时候也在帮你增长播放量。
八段锦案例告诉我们:即使是小频道,只要抓住了长青话题,也能收获千万级播放量。
想要制作能“长红”的视频,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热点视频。最成功的频道往往是 热点+长青 的组合:
把它当作投资策略:热点是短期投机,而长青是你的“退休金”。
在点击“发布”之前,先问自己以下五个问题:
如果你至少对 3 个问题回答“是”,这个视频很可能有长青潜力。
八段锦视频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长青内容的力量。它证明了:小频道不需要海量订阅,也能通过抓住“长青话题”收获千万播放量。
如果你想要可持续的 YouTube 增长,不要只追逐热点。从今天开始种下长青的种子,让它们在未来几年成为你频道最稳定的流量来源。
2025-09-25 00:28:19
翻译自:How to Create Evergreen YouTube Content
当你在打造一个 YouTube 频道时,通常可以创作两类内容:热点内容和长青内容。热点内容能迅速抓住注意力——可能是围绕某个爆火的梗、突发新闻,或最新的电子产品发布。长青内容(Evergreen Content)则不同,它能在视频发布很久之后依然不断吸引观众。想要频道可持续增长,就必须掌握创作长青内容的技巧。
长青内容指的是在较长时间里都保持相关性的视频。就像四季常青的树木,这类视频能持续不断地带来流量。常见的例子包括:
和热点视频不同,长青内容解决的是持续存在的问题,或回答人们长期都会问的问题。
挑选那些不会很快过期的题材。比如,不要做《2025 年最佳 iPhone 应用》,而是做《每个 iPhone 用户都该知道的免费应用》。
长青视频依赖 搜索流量。使用 Google Trends、TubeBuddy 或 Ahrefs 等工具,找到长期有热度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放入标题、描述和标签中。
长青内容的受众常常是初学者。要用清晰的步骤解释,避免过多术语,降低学习门槛。
即便是长青内容,也可能随时间过时。可以定期更新缩略图、标题,或者在评论区置顶最新信息。
最好的频道策略是二者结合。热点视频能快速带来流量,而长青视频能维持长期稳定增长。
这些都是几年后依然会有人搜索的主题。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 YouTube 频道稳定成长,就需要一批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青内容。热点视频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长青视频才是让频道长期运转的根基。
2025-09-24 09:53:31
老读者都知道我是一个受情绪影响很大的人。
心情好的时候恣意张狂,做什么事情都很热心,充满了人生力量。在那些阶段,我写了很多文章,比如前妻文,英语学习文,心障文,学习曲线(十年经验)文等。我也创业做自己的产品,还有帮助有道做了有道词典iOS第一版。
但是我心情差的时候,抑郁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干不了。比如我的公众号、知识星球、youtube频道漫长的动不动就持续数月的断更期。
心情好的时候的产物并不多,因为我持续稳定心情愉快的时间并不多,一些外物和莫名其妙的周期会让我时不时的抑郁,走向封闭,走向沉默,一个自媒体最大的品德就是输出。而在抑郁的期间,我只保持维持生命的沟通,不乐意跟任何人沟通,也无法输出。
最近这个周期是我人生最长的一次,从疫情结束到现在吧。大家知道我去年这个时候发文说我又离婚了。并不是因为离婚而抑郁。
而是我的人生没有了目标。我突然觉得我之前追寻的一切都消失了。活着没有了意义。倒不是我会去死。而是觉得一切目标都没有了激情。
漫长的2年多,其实我一直在追寻意义,我买了火车模型,那是我去日本旅游的时候,在商场里面盯了几个小时的东西。拼好了,还设计了一个颇有点难度的轨道规划,然后,就收起了箱子。我买了一堆乐高和高达,大多数他们还在盒子里面。前些日子我买了几个印料,刻刀,学习了怎么刻印,然后也就放在那里了。
这两年间,我设计了一堆网站、app、youtube节目、公众号文章的规划,然后都半途而废了。有些已经删除了,有些还在。
做什么都找不到年轻的时候的激情了。
那时候,我充满了激情,想改变世界,现在似乎我只想跟这个世界凑合。这个世界也充满了可以用来凑合的养老。比如抖音,比如番茄小说,比如红果短剧。刷一天很快24小时就过去了。饭也没必要好好吃,点点外卖,把吃剩的米饭冻在冰箱里。然后无聊刷剧的时候再用外卖点一堆零食。非常不健康,但是消磨时光的速度很快。
存款也很快就见底了。
但是仍旧无法激起去挣钱的动力。
事实上,我一直不是一个简单可以靠金钱驱动的人。我做的大多数事情,是靠激情。
但是我不得不面对,我已经没有激情的这个事实。
只好回到规律上来。我现在还是没有写文章抒发感情的激情,因为一涉及到写作就无数的烦恼上来。抒发胸臆会不会让大家同情我,鄙夷我,是不是我树立的积极、努力、向上的形象就彻底崩塌了。我以前写文章写过我抑郁,但是都是在走出抑郁周期才开始写的。这次我要在抑郁周期坦白我的想法。
我觉得我自己是一块烂肉,我无可救药,我活着毫无意义,但是我又不想死。
怎么办?
刚才在私信里看到某个读者说,看了我的某篇快10年前的老文章,得到了启发和帮助。那
么,我换个思路,不管我心情好坏,我都继续输出,用输出去换的内心平静。2015年,我持续日更了1年,虽然好文章不多,大多数时候就是敷衍成文。但是奠定了我的公众号的基础。
那个事情我的公司收入稳定,我生活顺遂。
现在我没有事业,心情抑郁。
但是我相信,我还是能输出些有价值的东西,最不济,我可以陪伴大家。我一直抗拒规律的输出,我喜欢激情牵引的感觉。但是我现在没有激情,只能靠规律了。以后,希望可以陪好大家,也期待大家可以继续陪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