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he Wandering Allison修改

试图找回自主表达权的普通人。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he Wandering Allison的 RSS 预览

2025八月读书记录(三)

2025-11-09 08:00:00

多面的谷氨酸

1/4 弃,毫无节制塞入过量非强相关信息,行文生硬无趣,写科普不是卡片式罗列资料就可以的。

Cloth Lullaby

Louise Bourgeois 的绘本传记。

对艺术家本人没太多感觉,倒是绘本的表现手法非常漂亮,尤其是编织材质经纬线的质感,真遗憾只能在 Libby 看电子版,纸质版一定手感超级好吧。

Cloth Lullaby|200

Cloth Lullaby|200

Cloth Lullaby|200

另外搜了下 Louise Bourgeois 著名的巨型蜘蛛雕塑,虽然很多人对她用蜘蛛来象征母亲不太能理解,但我倒是觉得非常酷呢。这个形态还会让我想起爱死机 S1E7 Beyond the Aquila Rift 那集。

Maman, Louise Bourgeois, photo credit: Timothy A. Clary|600

还有一张更酷的,图源 Ins

Maman, Louise Bourgeois|600

Pepper & Me

一个小女孩和她膝盖上的痂的故事。我已经过了被这种故事治愈的年龄了,不过小朋友会很需要这样温柔的讲述吧?画得也很漂亮,蜡笔一样融融的质感。

还有该说是巧合吗,刚读完这个绘本我就被烤箱烫了巨大一块伤口,迎来了我的"pepper"。

The White Darkness

三星半。

直到最后二十页终于有一丝打动到我,可终究也只是 ‘a Hemingway without F-words’。能欣赏作者的技艺,但充斥着过量 man, hero 的文字还是那套传统的 masculine narrative,它在全力阻止我进入。

读之前就已经怀疑不是我的菜,因为正好看到中译本出版,译者的推荐语让我心里打鼓。我很清楚我并不赞成译者对于登山啦,探险啦之类的审美(之前听过他上播客)。但据说这本是普利策获奖作品,非虚构写作范本,而且炎炎夏日读这种极地探险应该相当降暑吧。不想读中文的就还是挑了英文版读,确实是风格之作,但也确实陈腐,我觉得不适合如今的时代了。

Rain Before Rainbows

画面很梦幻,文字不算非常出彩,随便翻翻。不过也不知是否是我的刻板印象觉得这不像是英国本土作家写的(指风格不是语言质量),查了下作者名字和长相像是印度裔。

这个画风是不是相当山海经?

Rain Before Rainbows|600

Rain Before Rainbows|600

Rain Before Rainbows|600

不过下面这张,依然是非常幻想的场景但仔细一瞧,black bird, barn owl, great tit, Eurasian nuthatch, European badger,至于燕子和欧亚鸲这种就更别说了,全是英国本土物种!就又觉得非常好笑。

Rain Before Rainbows|600

The Barnabus Project

“完美”宠物店之下的“不完美”宠物实验室逃生记。画风古怪又可爱。至于故事逻辑,儿童绘本就不要想太多了。

The Barnabus Project|600

The Barnabus Project|600

豆瓣短评说两岁半的孩子听着直瞪眼,要起码四岁以上才行,不知怎么就戳中了我的笑点,哎呀呀,我这也就是四岁儿童的水平么。

八堂自然课

过分简单,略为说教。可能适合给十来岁青少年上课用。我在微信读书听完的,可以说几乎没有新鲜收获,而且作者相当热爱列举名人事例或语录,很中小学范文了。

The Monarch

平平无奇的蝴蝶绘本。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迁徙繁衍的君主斑蝶(帝王蝶)故事我感觉要被美国绘本作者讲烂了,挑点新鲜内容行不行。

我主要是冲着 Isabelle Arsenault(是上期的 Spork 以及上面的 Cloth Lullaby 的绘者)去的,但主题和文本都这样了,她也无力回天。

The Night Gardener

画面漂亮,故事幼稚。放到现实生活中这么把树木好端端的叶子按照人类审美肆意修剪可是要被我大肆讨伐的。但算了,绘本嘛。

The Night Gardener|600

西伯利亚一年

精通俄语的芬兰记者拖家带口在西伯利亚居住的一年。话题多而泛,各篇质量参差。极其遥远陌生的西伯利亚本身就是一座写作富矿,随意挑几个内容都可以拓展成一本完整的书。就当是被作者领着在西伯利亚周游了一圈吧。许多场景实在是过于黑色幽默和苏联笑话了。写作不算特别出彩,不过作者材料的收集功夫还是做的不错的,后续可以找更深入的内容来读。(其实也是我实体书已经还给图书馆没法子找细节来补充了……)

2025八月读书记录(二)

2025-11-08 08:00:00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But by far the worst thing we do to males, by making them feel that they have to be hard, is that we leave them with very fragile egos. The more “hard man” the man feels compelled to be, the weaker his ego is.

“Very fragile eogs” 忍不住爆笑。

其实原来看到这个题目我是拒绝的,实在是这句话被引用太多遍甚至被滥用,变成了一种过于轻飘的装饰品。不过有声书非常短就当走路时的调剂了。原来这是根据阿迪契的 Ted 演讲改编来的长文。

如此基本如此温和,甚至基本都是围绕异性恋模式讨论的,但还有许多男性连这些都不能接受。

其中提到的所有怀疑和挣扎绝大多数女性都曾有过,另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演讲和写作范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还不失幽默。还有像 a happy African feminist who does not hate men and who likes lip gloss and who wears high-heels for herself but not for men 这样的补丁我们都再熟悉不过。

The Snowman and the Snowdog

The Snowman and the Snowdog UK

The Snowman and the Snowdog US

什么李鬼和李逵。

之前看到 Briggs 的 Time for Lights Out 出版,想在 Libby 找找他其他书重温,出来下面这个搜索结果我就读了。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一个美国作家对 Briggs 雪人的续写,凭什么标 Briggs 的名字?这是诈骗!

The Snowman and the Snowdog(US)|600 而之后我试图标记读过时却看到内容简介赫然写着有声书由 Benedict Cumberbatch 朗读,我想不可能他这么没品吧?这时才发现英国也有一个版本,同样的名字,还出了动画。确实这个续写版本是一个相对圆满的故事,但还算是把握住了 Briggs 原著的风格,至于美版,我只能狂翻白眼,过于流俗,美国人啊美国人,你们没救了。

Audiobook 和动画:

我活下来了

一位日本作家新冠期间以移民身份在温哥华确诊乳腺癌的就医记录。

跨国就医和文化观察这个话题是有记录价值,但写的这么平凡还能出书谁能不说是因为作者本就是个名人(作家)呢?关于所谓“自我”的宣言和口号也过多了些,很难不说流于表面。

还有谁给你的勇气写「说到底,能在狭窄空间之中保存下来的挂轴画、屏风画、格窗绘等等,都是只有在日本才会出现的一些样式,不是吗?」,学学艺术史好吗?不要暴露自己的浅薄了。我不介意日本人宣称这是他们传统的一部分,但毫不查证就自顾自声称挂轴、屏风等等是日本狭窄空间才能孕育的艺术形式,也未免太贻笑大方了吧?

至于行文,本就是日记,译者翻得又特别随意,经常连续出现“所以”,“还有”,“而且”以及一连串的“了了了了”,非常累赘。另外像「乖离」在日语里是常用词,不能因为它是汉字就原封不动在中译本里使用吧?没错,追溯一下古汉语是有过这个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会显得非常突兀,完全不是日语中的语境。再一看译者名字,哦,之前读到的让我怒打两星的《生而为女不必抱歉》也是她,怎么能翻得这么口水?

On a Mushroom Day

想看一本叫 Mushroom Day 的书 Libby 没有,倒是跳出了这本就顺手看了。蘑菇绘本,没什么好说的,看图就行。不过下面这段很有意思:

On a mushroom day, you’ll discover a whole queendom of odd and wondrous fungi, most of which will stay right there in the forest, enjoying their day in the dappled sun.

注意到了吗,作者用的是 ‘queendom’,她还在下面注释,或许其他人选择用 kingdom 但她和许多人会选择 queendom。

On a Mushroom Day|600

On a Mushroom Day|600

另外一个作者的小巧思是,像上面那样幻想和现实(中的蘑菇)结合的画面其来有自,而线索藏在书最后这张索引里,hedgehog, lion, green elf 等等,再回头就会恍然大悟。

On a Mushroom Day|600

书后拓展资源部分。

FURTHER READING FOR KIDS

  • Humongous Fungus by Lynne Boddy, illustrated by Wenjia Tang
  • Mason Goes Mushrooming by Melany Kahn, illustrated by Ellen Korbonski
  • Mushroom Rain by Laura K. Zimmermann, illustrated by Jamie Green
  • The Mushroom Fan Club by Elise Gravel

FURTHER RESOURCES

The Mushroom Fan Club

On a Mushroom Day 书后推荐。画风古怪可爱让人开心。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常说的那几种蘑菇。

Screenshot from 2025-08-24 15-55-05.png|600

Spork

用色非常优雅,故事也很可爱,找不到自身归属感的一只小 spork。

Spork|600

Spork|600

Spork|600

Once Upon a Northern Night

因为上面那本 Spork 对画家感兴趣就找了她其他作品来看。冬日的一个雪夜,文字勉强说得过去,画笔倒是温柔。

Mushroom Rain

依然是 On a Mushroom Day 书后推荐。这本画风又略有不同,不过同样赏心悦目(以及蘑菇也还是那几种 )。

Mushroom Rain|600

孢子传播这两张很梦幻。

Mushroom Rain|600Mushroom Rain|600

Further Reading

  • Gravel, Elise. The Mushroom Fan Club
  • Keller, Joy. Fungus is Among Us!
  • Watkins II, Te’Lario. Te’Lario’s Amazing Mushroom Farm

Selected Bibliography

  • Hassett, Maribeth O., Mark W. F. Fischer, and Nicholas P. Money. “Mushrooms as Rainmakers: How Spores Act as Nuclei for Raindrops.” PLOS One 10, no. 10 (2015): e 0140407.
  • Marley, Greg A. Chanterelle Dreams, Amanita Nightmares: The Love, Lore, and Mystique of Mushrooms.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10.
  • Oregon Field Guide. “Humongous Fungus.” PBS video, 7:26. February 12, 2015. https://www.pbs.org/video/oregon-field-guide-humongous-fungus
  • Sheldrake, Merlin. Entangled Life: How Fungi Make Our Worlds, Change Our Minds & Shape Our Futur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20.
  • Woo, Cheolwoon, Choa An, Siyu Xu, Seung-Muk Yi, and Naomichi Yamamoto. “Taxonomic Diversity of Fungi Deposited from the Atmosphere.” The ISME Journal 12, no. 8, 2051-2060 (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396-018-0160-7.

The House of Owls

1/2 弃,前言(查了下是 Robert Michael Pyle 写的 )比正文精彩。考虑找找他的书看。

作者的猫头鹰观察日记,过于琐碎。同类型的我觉得 Amy Tan 的 The Backyard Bird Chronicles 文笔更生动。而若是冲着猫头鹰知识读那就不如看 What an Owl Knows。一开始听的 audiobook 半路去翻书时发现还有不少作者的插画,画风很熟悉,再一查果然是之前读的 Bird Day 的插画作者。

Things I Don't (Want To) Do

2025-09-27 08:00:00

标题灵感是来自最近在读的一本书, Things I Don’t Want to Know ( 其实不太好看,起码我不算喜欢)。

先后在几个博客上看到“我不再做的事”这样的题目,原始来源似乎是 Greg Isenberg 的 这则推文 (虽然其实我并不认识他是谁),觉得这个主题很有意思,当时就开始列我的清单。不过试图详细记录时反倒大脑空空,这么些天也只有这几条。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维护的备忘录,定期增补。

完成的:

  • 不再喝酒
  • 不再摸黑玩手机(就算半夜醒来刷手机我也会开灯)
  • 不再喝加工饮料
  • 不再在吃饭时观看电子设备
  • 不再在阅读中途点击文中出现的链接(看完再统一读,或者彻底不读)
  • 不再投注关注和情绪给我不喜欢、不赞同的内容
  • 不再仅仅为了柔和语气而在对话和写作中加入 emoji 、感叹号以及语气词
  • 不再仅使用 Google 作为搜索引擎(现在一半时间我用 Ecosia)

想做到的:

  • 不再因为追“热点”而读新书(比如这本 Empire of AI)
  • 不再发完博文后频繁刷新统计数据
  • 不再带手机、平板到卫生间或床上
  • 不再仅仅因为“可能”想读而囤积电子书
  • 不再点外卖(之前保持得很好,因为近期外卖折扣而破功)
  • 不再喝咖啡(感觉几乎不可能,但,要保持希望)

2025四月读书记录(二)

2025-09-23 08:00:00

马可瓦尔多

城市小工的四季里也有自己的浪漫日常。

薄薄一册,阅读体验相当愉悦。

卡尔维诺的语言像蛛网,看似轻到近乎隐形,却有着精巧无比的结构和远超出本身的承重力。

好意外这才是我读的第二本卡尔维诺,为什么我一直这么拖拖拉拉的?之后打算再听一遍英文版,据说他的书英译本都是经过他本人审校的。甚至非常遗憾怎么我就不懂意大利语呢。

不过,即使是卡尔维诺,也非要给主角配上一个庸俗的妻子和一窝孩子吗。当然你可以说这符合时代,但小工的妻子不能有机会展现自我吗。

随便放几段摘抄。

夏天:

马可瓦尔多回去看月亮了,然后又去看了看再往那边去一些的红绿灯。红绿灯显示着黄色、黄色、黄色,持续地亮起,再亮起。马可瓦尔多就比较了一下月亮和红绿灯。月亮虽说也是黄色的,可神秘而苍白,底子里却偏绿,而且还泛着蓝,而红绿灯呢,它那点黄色,颇为庸俗。月亮十分沉静,虽然偶尔会被文以薄薄的残云,但却形容庄严,毫不在意,不紧不慢地放着自己的光辉;红绿灯总在那里亮了又暗,亮了又暗,急促不安,虚假而疲劳地活跃着,被奴役了一般。

冬天:

一到傍晚六点,城市就陷入了消费者的手中。整整这么一天下来,从事生产的人一直忙的都是生产:生产消费品。每天一到点,就好像开关切换一般,他们突然都停止生产了,然后呢,走!所有的人都扑去消费了。

秋天:

猫的城市和人类的城市是一个包含着另一个的,但它们并不是同一个城市。只有极少的猫还记得那段两个城市之间没有差别的岁月:那时候,人类的街道和广场也是猫的街道和广场,草地、庭院、阳台、泉池也都是共享的:那时候,大家都生活在一种宽阔而多样的空间中。但是最近几代以来,这些家养的猫科动物已经被这个不可居住的城市所囚禁:马路上的交通是致命的,奔驰的汽车川流不息,随时都会把猫轧扁;以前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都会有个小花园、一片空地,或是建筑的废墟遗址,然而现在城里却处处高耸着房子、居民楼和崭新的摩天大楼;每一个通道都停满了车;庭院一个个地,要么是被钢筋水泥板覆盖住了,要么是变成了车库或者电影院,或是货品的仓库和车间。之前,那些矮矮的屋顶、拱顶花边、观景楼、蓄水槽、阳台、天窗、金属棚就像高原一样,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如今,在每一个可以加高的房子上都建上了加高层:在路面最底处和如天一般高的顶楼之间的错落消失了;新一代的猫们徒劳地寻找着祖先的行踪,寻找着可以从栏杆上柔软地跳到上楣和檐沟上的落爪处,寻找着可以让它们敏捷攀爬到房顶上的支撑点。 但是,在这个任何空隙都会很快被填满、任何水泥块都会很快和其他水泥块合并在一起的垂直的、被压缩的城市里,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和这个城市相对的另一个城市,一个反面的城市,一座由墙与墙之间的条条间隙、两座楼左右前后被建筑条款规定留有的最小间距构成的城市;一座由间隙、天窗、通风管、车道、室内小广场、地下室入口构成的城市,就好像在灰泥和沥青做的星球上,铺着一张干涸的运河组成的网,猫这个古老的物种,正是在墙与墙之间夹着的这张网中奔窜着。

手机大脑

这类书的内容其实不难想像吧,但看到案例数据和只是模糊“知道”是不一样的,显然我也没必要再把结论在这里鹦鹉学舌一遍。人的大脑就是这么懒惰,需要接收到细节才能被说服。

感兴趣也可以看我这个没整理过的摘抄

手机断舍离

读上边那本时在关联推荐里看到了这本,内容大同小异,甚至用的许多数据都一样。不过这本明明比《手机大脑》早出版一点(就一点点),却是后者成为了比较现象级的畅销书。就控制手机使用时长的实操性建议来说这本很多挺值得参考。

笔记回头另开一篇。

When Dad Showed Me the Universe

确实很像中小学生高分范文。但内页太漂亮了,尤其人物设计和颜色运用,说是时装杂志插画也有人信的吧。

When Dad Showed Me the Universe|600

When Dad Showed Me the Universe|600

image.png|600

The Search for the Giant Arctic Jellyfish

本以为是关于极地科考的科普绘本,没想到是个纯虚构故事。画面还算漂亮,随便看看吧。

The Search for the Giant Arctic Jellyfish

木骨禅心

简介就把内容概括得挺好:

《木骨禅心》对日本古建筑向中国古建筑学习的三堂课,以及日本从全面模仿中国,到逐渐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进行独立创造的历史进程,做了惊鸿一瞥式的概览。试图通过对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典型建筑实例的剖析,与同时期、同类型的中国古建筑相对照,呈现日本各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受到中国古建筑何种程度的影响,且如何通过学习、理解和消化从中国南北朝、唐、宋输入的建筑知识与技艺,进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日本建筑。

对于我来说是一本完全知识性的指引,大概了解了日本建筑史和一些重要建筑(还可以说简略学习了日本历史),没有任何情感波动(Yes I don’t care about Japan)。也可以作为日本古建观光手册使用,相当清晰明了,甚至因为多了和中国建筑乃至朝鲜建筑的对比而更有参考价值。

The Crucible

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L.A Theater 戏剧现场版。

很神奇,我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好,中文版也才读过几年而已,听这个现场版时却意识到我根本回想不起具体情节,只有那种下意识的情绪上的战栗。甚至现在是中英都读过一遍了,我却依然无法复述出非常准确的句子,只有情绪,只有感受(这当然不是贬义)。甚至我在走路过程中听时因为被剧情和演员表现所震慑,不得不停下来,站在原地听完那一节才能继续。

这个版本的选角也很不错,各个角色的口音和讲话方式大相径庭,只靠声音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性格。

Up in the garden and Down in the dirt

绘本。

介绍家庭小菜园里的生物们。恐虫勿看,尤其最后一页,几十种虫类一字排开,怀疑我害怕虫子的朋友会尖叫着把书整个扔掉。

Bringing Down the Moon

I want that moon!

一只小鼹鼠试图摘下月亮。很幼稚,很可爱。是过于拟人化不错,但谁会不想要月亮?

Digital Declutter 之图床清理:GitHub 到 Backblaze

2025-09-13 08:00:00

说好的不折腾博客呢!(心虚的我)

之前 写过 我把博客图床从 GitHub 换到了 Backblaze,但历史遗留问题还在这儿:

  • 部分博客图片还在 GitHub
  • GitHub 中大部分图片不是 WebP,所占空间不小
  • GitHub 中部分图片为错误或重复上传,未被使用

目前用作图床的这个 GitHub 仓库有 540 MB,而 GitHub 官方对单个仓库的建议大小是不超过 1 GB。尤其是换到 Backblaze 并且全部采用了 WebP 格式之后,真是横看竖看旧仓库不顺眼,所以,忍不住来整顿了。

前期准备

  • git clone GitHub 图床仓库到本地
  • 本地电脑存有全部博文文档 (之前写过我日常所有文档都在 obsidian 里,博文部分是用 GitHub action 同步到博客 content/posts 文件夹,所以不成问题)

操作流程

处理 GitHub 图床图片

Python 脚本:

  • 遍历博客文件夹中的 markdown 文件,筛选出 markdown 图片链接(![]())中含有 GitHub 图床地址的所有文件名
  • 将文件名和图床仓库图片文件一一比对,输出缺失和未使用图片名称
  • 将在博文中被使用的非 WebP 格式图片转换成 WebP,移除原始图片
  • 未使用图片移至新文件夹
import re
import shutil
from pathlib import Path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urllib.parse

# ---- Config ----
MARKDOWN_DIR = Path(r"md_files_folder") # folder containing .md files
IMAGE_DIR = Path(r"images_folder") # folder containing images
REMOVED_DIR = IMAGE_DIR / "removed" # where to move unused images

# Regex: capture filenames after "master/"
DOMAIN_PATTERN = r"master/([^/\s]+\.(?:png|jpe?g|webp))"

# ---- Step 1: Extract image filenames from .md ----
image_refs = set()
for md_file in MARKDOWN_DIR.glob("*.md"):
 with md_file.open(encoding="utf-8") as f:
 text = f.read()
 matches = re.findall(DOMAIN_PATTERN, text, flags=re.IGNORECASE)
 # URL-decode the matches so %20 etc. map to real filenames
 decoded = [urllib.parse.unquote(m) for m in matches]
 image_refs.update(decoded)

print(f"Found {len(image_refs)} referenced images.")

# ---- Step 2: Identify unused and missing images ----
used_files = set(image_refs) # decoded names from Markdown
local_files = {f.name for f in IMAGE_DIR.glob("*")} # actual local filenames

unused = local_files - used_files
missing = used_files - local_files # referenced but not found locally

print(f"Unused files ({len(unused)}): {sorted(unused)}")
print(f"Missing files ({len(missing)}): {sorted(missing)}")

# ---- Step 3: Move unused images ----
REMOVED_DIR.mkdir(exist_ok=True)
for img in IMAGE_DIR.glob("*.*"):
 if img.name not in used_files:
 shutil.move(str(img), REMOVED_DIR / img.name)
 print(f"Moved unused: {img.name}")

# ---- Step 4: Convert remaining to WebP ----
for img in IMAGE_DIR.glob("*.*"):
 if img.suffix.lower() != ".webp":
 try:
 with Image.open(img) as im:
 webp_path = img.with_suffix(".webp")
 im.save(webp_path, "WEBP")
 img.unlink() # delete old file
 print(f"Converted: {img.name} -> {webp_path.nam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Failed to convert {img.name}: {e}")

中途踩到了一些坑但感觉这会非常因人而异,教训之一是在各步骤输出结果并及时比对数据,还有慎用删除,提前备份。

批量上传图片到 Backblaze

平时插单张图片我用 Obsidian + PicList ,这里一下子有三四百张需要批量上传,用 Backblaze B2 Command-Line Tool (B2 CLI) 会方便些。

Install the B2 CLI:

pip install b2

Authorize Your Account:

b2 authorize-account

Upload the Folder:

b2 sync images_folder/ b2://my-photo-backups/

替换博文图片链接

用 vs code 的 regex replace 把旧地址全部换成 Backblaze。也就是把原来的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username}/{repo}/{branch}/{filename}.jpg|jpeg|png|webp 换成 Backblaze 经 Cloudflare 中转后的地址,{cloudflare_worker_address}/{filename}.webp。 Cloudflare worker 部分在上次的 更换图床博文 里也写过了。

处理旧站图片

到上一步其实就可以结束,把 GitHub 图床仓库删除就行了。但我在旧地址 github.io 下保留了部分工具性博文,那边还是用的 GitHub 图片链接,而要是一并也更换成 Backblaze,墙内访问会看不到图片。用上面类似流程筛选了一遍,把 github.io 用到的图片以 WebP 存到原图床 repo 的另一个 branch,删除原始 branch。批量更换 github.io 下图片地址。

结果

  • GitHub 图床:540 MB(400+ 图片) –> 5.4 MB (61 张图片)
  • Backblaze bucket:博客所有图片,20+ MB

另外看了下现在 GitHub 上各仓库的大小,这个博客的源码仓库,9.6 MB(因为有两个 branch 分别托管到 github.iovercel.app)。我的 obsidian 文档同步仓库,2.4 MB。果然纯文本最高!上千个文件才这么点地儿。

2025八月读书记录(一)

2025-09-09 08:00:00

极其短小的一期。

ISLAND STORM

ISLAND STORM|600

ISLAND STORM|600

ISLAND STORM|600

小岛上暴风雨来临的一天。

果然是 Sydney Smith 啊!云、海、雨,纹理和色彩表现一如既往。画面和文字的节奏张力完美结合,隔着屏幕都好像也感觉到暴风雨来临前后那急促、紧迫的压力。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狗屁不通,硬着头皮读了1/3的我简直是个智障。再看日式鸡汤我就是猪!这种写作水平连发公众号或者博客我都嫌注水过多。

Is a River Alive?

麦克法伦这本实在是硬凹概念过头了。前两章厄尔多瓜的云雾森林和印度受伤甚至消失的河流也还可以说不错,但第三章加拿大从开头就直接崩塌,用神棍的预知做钩子,结果是所有论证都撑不住,连续上百页没有事件没有人物,只有几个人在河上漂着,哪怕语言再精妙再准确还是空洞。

我是很想展开聊的但估计没有个几千字说不清,上个月倒是反复和 ChatGPT 吐槽了上百句不止。不过 Washington Post 的这则评论也是够狠的了: Unfortunately, Macfarlane is also prone to overwriting and the kind of breathless observations that strike people on drugs as profound.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 he gushes at one point. “Hurt people often hurt people,” he remarks later, in the manner of an elementary schoolteacher. There is a lot of awed and emotional crying. 有付费墙,放个可以直接观看的链接吧:Rivers deserve to be protected. But are they ‘alive’?

You’ll Find Me

You’ll Find Me|600

忘了搜什么结果 Libby 只蹦出来这个于是顺手一读。主题概况起来应该是“move on”和“与我常在”。文风对我来说太治愈美文了。画风也不是我偏爱的,就只有上面这个场景还行。但看 goodreads 上 4.3 的评分就知道很多人吃这套。

The Pilot and the Little Prince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传记绘本。文字不算出众,但画面美得惊人。尤其各种抽象符号图案的精美程度,都让我忍不住嘀咕这画儿童绘本也有点浪费吧(……)。立刻去看画家名字,好的,Peter Sís。

The Pilot and the Little Prince|600

Snipaste_2025-08-06_00-16-18.png|600

The Pilot and the Little Prince|600

Madlenka

Madlenka|600

Madlenka|600

身居纽约,神游世界。

必须得说其中颇有一些刻板印象,但视觉效果惊人,Peter Sís 这极其精美繁复的画风真是让人移不开眼。

In Defense of Food

是这样子的,前几个月有本我没看下去愤而打两星的书,中途已经忍不住疯狂和 ChatGPT diss 作者了,结果 ChatGPT 说啊哈他就像一个缺少事实依据且过度迎合大众贩卖故事的 Michael Pollan,我笑得不行说这是不是辱 Michael Pollan 了。然后想起来之前读了一点他的《杂食者的两难》觉得还不错,正好现在有 Libby 账号可以借英文版听听,但没想到 The Omnivore’s Dilemma 这么抢手暂时没有可借副本,就随便挑了他的这本。结果是……不太行。论证是相当站不住脚。豆瓣这则评论例子举了很多,我就不多费唇舌了。(但是我应该还是会去听 The Omnivore’s Dilemma 的,……吧?)

Can You Keep a Secret?

故事和绘画只能说说得过去,但 Stephen Fry 这么一读立刻把有趣程度拔高了好几档。

Starry Messenger

Starry Messenger|600

Starry Messenger|600

Peter Sís again.

伽利略传记绘本。审判这两张相当惊艳。就是 Peter Sís 太爱用花体字了,我看不清!

Best Foot Forward

Best Foot Forward|600

想看这个作者另外一本关于动物界建筑师的书,Libby 上没有,同作者名下有这本就借来读了,定位应该是童书,简单的动物摄影集,有各种稀奇古怪动物,超高清大图,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挑了张最无害的图,猜猜这是谁的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