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08:00:00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6:35 PM ET
本文是一篇文化评论,探讨了青少年配饰连锁店Claire’s的文化意义及其当前的财务困境。作者回顾称,Claire’s曾是她这一代“tween”(介于儿童与青少年之间)女孩的“圣殿”,提供了一个充满廉价、闪亮小饰品的世界,是她们进行低风险自我表达和社交的专属空间。在这里,女孩们通过购买毛绒笔、耳环和蝴蝶发夹等物品来探索身份认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其他女孩留下印象,而非吸引男孩。
然而,Claire’s正面临生存危机。该公司近期第二次申请破产保护,并正在出售其北美业务。其衰落原因复杂,包括购物中心的消亡、通货膨胀、对受关税影响的中国进口商品的严重依赖以及巨额债务。作者认为,Claire’s的困境也反映了童年的变迁。如今的青少年受社交媒体上年龄更大的网红影响,审美和消费习惯趋于成熟化,他们更青睐Sephora(丝芙兰)和Brandy Melville等成人品牌,追求抗衰老护肤品和设计成熟的服装。文章最后感叹,Claire’s所代表的那种特定、短暂而纯粹的童年阶段可能正在消失。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6:15 PM ET
文章报道了特朗普政府计划推出名为“MAHA盒子”的项目,旨在向领取食品券(SNAP)等福利的低收入美国人直接邮寄新鲜、健康的农产品。该计划由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推动,意在对抗工业化和超加工食品。
这一想法在营养学界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专家指出,类似的项目已被证明能有效改善民众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因为它直接解决了健康食品价格高昂这一核心障碍。然而,该计划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和质疑。 1. 后勤难题:相比于向借记卡充值(SNAP的现有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配送数百万箱易腐烂的生鲜食品是一项极其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工程。 2. 历史教训:在新冠疫情期间,特朗普政府曾推行过类似的食品盒计划,但最终因后勤混乱、食品腐烂、合同授予不当(例如一份价值3900万美元的合同授予了一家婚礼策划公司)等问题而宣告失败,并引发了国会调查。 3. 内容不确定性:外界担忧“MAHA盒子”中可能包含肯尼迪所推崇的生牛奶、牛油等有争议的食品。疫情期间的食品盒也曾被曝含有热狗和加工奶酪等不健康食品。 4. 执行细节缺失:目前尚不清楚该项目是作为SNAP的补充还是替代,白宫也未提供具体的执行方案。
文章总结称,尽管改善美国人饮食习惯的初衷值得称赞,但“MAHA盒子”计划缺乏周密的规划,且政府过往的失败案例使其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6:04 PM ET
本文评论指出,当前民主党内出现一种趋势,即试图模仿共和党的成功人物和策略,例如寻找“自由派的斯蒂芬·米勒”、“民主党的乔·罗根”或打造“民主党的2025计划”。作者认为,这种模仿行为是对民主党核心问题的误诊,其根本困境在于缺乏与选民有效沟通的、真实可信的政治信息,而非缺少强硬手腕或模仿能力。
文章分析了这种模仿策略的几处谬误: * 斯蒂芬·米勒:民主党人渴望米勒的政策执行力,却不愿接受其“无法无天”的行事风格。作者指出,米勒的“高效”正是源于他对规则和规范的蔑视,这与民主党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 乔·罗根:民主党尝试打造自己的播客明星,但其节目往往充斥着政治人物,未能复制罗根那种以“普通人”视角探讨政治的吸引力。 * 特朗普风格:加州州长加文·纽森的办公室模仿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使用全大写字母和表情包的风格,但这除了博取眼球外,并未形成有效的政治叙事。 * 2025计划:共和党的“2025计划”之所以成功,在于其背后有统一的世界观。而民主党由于其多元化的联盟构成,在制定类似计划时很容易陷入内斗,难以形成统一议程。
作者总结,民主党不应寻求成为共和党的“廉价仿制品”,而应找到自己真实的声音。引用作家拉尔夫·威利的名言“托尔斯泰就是祖鲁人的托尔斯泰”,作者强调,民主党需要的是独创性,而非模仿。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2:15 PM ET
本篇为《大西洋月刊》播客节目《The David Frum Show》的文字实录摘要,普利策奖得主Caitlin Dickerson与主持人David Frum深入探讨了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的急剧扩张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核心论点认为,通过“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法案,ICE的预算从约80亿美元激增至280亿美元,成为美国经费最充足的联邦执法机构,而整个移民执法体系的年度预算高达1750亿美元。这笔巨额资金被用于增聘1万名探员、扩大拘留设施(目标是将日均在押人数从4.5万人增至10万人),并发展面部识别、数据挖掘等监控技术。
这次扩张带来了严重后果: 1. 制造“恐惧社会”:Frum认为,大规模、准军事化的逮捕行动以及缺乏正当程序的执法方式,正在将美国社会的一部分转变为基于恐惧的社会,损害了自由的根基和法律的公信力。 2. 缺乏有效监督:新法案将拘留中心的安全与健康标准交由部长自行决定,同时相关的监督办公室已被架空,导致私营监狱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押人员的待遇堪忧。 3. 政策自相矛盾:尽管政府声称要驱逐“最坏中的最坏”,但其大规模拘捕行动波及了大量在美国生活多年、无犯罪记录的移民。同时,政府解雇了大量移民法官(他们是唯一能签发驱逐令的人),并因在遣返细节上(如是否使用镣铐)的强硬态度而破坏了与哥伦比亚等国的外交合作,这实际上阻碍了遣返目标的实现。 4. 治标不治本:政府并未对雇佣无证移民的雇主进行严厉打击,而这才是驱动非法移民的根本经济原因。
文章总结,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正在建立一个庞大、昂贵且缺乏问责的执法机器,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解决移民问题,反而严重侵蚀了美国的法律、民主规范和国际声誉。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10:45 AM ET
文章论述,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马耳他等西方国家准备在即将到来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旨在挽救濒临破产的“两国方案”。
作者认为,这一举动虽然短期内无法改变当地的实际局势,但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温和派,削弱极端主义:承认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领导的巴勒斯坦国,是对其长期坚持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的肯定,从而在政治上削弱了主张武装斗争的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内部政治中,任何加强一方的举动都会削弱另一方。 2. 对抗以色列的吞并计划:此举是对以色列右翼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等强硬派在约旦河西岸扩张定居点和推动事实吞并的明确回击。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将为以色列进一步吞并西岸制造法律和外交障碍。 3. 纠正历史不平衡:历史上,国际社会对犹太民族权利的承认从未与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利的同等承认相匹配。这一系列新的国家承认将开始纠正这种长期的不对称。
文章回顾了巴以和平进程中屡次的失败与错失的良机,并指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长期以来利用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分裂来阻挠巴勒斯坦建国。作者强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非“奖励恐怖主义”,恰恰相反,它是维护两国方案可行性的关键一步,是避免该地区陷入更长久流血冲突的必要行动。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7:30 AM ET
本文是对凯特·莱利(Kate Riley)的首部小说《露丝》(Ruth)的书评。评论称赞这部小说以一种深刻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压抑的集体主义基督教派中的女性生活,并探讨了在没有个人自主权的情况下,幸福是否可能。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名为“Dorf”的再洗礼派社区,这里的成员生活受到严格管制,禁止个人财产、个人表达甚至负面言论。主人公露丝聪明、风趣,内心充满渴望,但她的人生——从教育、工作到婚姻——完全由社区长老决定。
评论指出,与许多讲述邪教或压抑社群的故事(如《女人们的谈话》)不同,《露丝》的核心并非关于“留下还是逃离”。主人公露丝了解外部世界,但从未想过离开。小说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露丝的挣扎——对丈夫的厌烦、对父权体制的无奈、生活中的小确幸——描绘得具有普遍性,使读者产生共鸣。
露丝通过两种方式应对生活:一是进行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如在餐厅白板上画俏皮漫画;二是在绝望时陷入“破坏”,如长期的抑郁。她的快乐是短暂的,来自于孩子、一本喜爱的书或一个美好的春日。
评论最后总结,小说提出的问题是:露丝快乐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小说揭示了,无论是在Dorf还是在任何大城市,幸福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像狐狸一样转瞬即逝,像情绪一样变幻莫测”,它存在于那些微小、平凡的瞬间。这使得小说超越了其独特的背景,成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一次普遍性探索。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7:00 AM ET
本文由儿童读物《三口之家》(And Tango Makes Three)的两位作者撰写。他们警告称,一种危险的法律策略正在全美被用于为禁书运动辩护,这一策略可能颠覆数十年来保障阅读自由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判例。
作者的书籍因讲述两只雄性企鹅共同抚养一只小企鹅的真实故事,在佛罗里达州埃斯坎比亚县的校图书馆被禁。为该禁令辩护时,校董会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图书馆的书籍收藏属于“政府言论”(government speech)。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拥有自己的第一修正案权利,可以自由选择其想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移除任何其不认可的书籍都是合法的,不受审查指控的约束。
作者指出,这一论点极其危险。今年5月,美国第五巡回上诉法院首次采纳了这一观点,允许德克萨斯州一县的公共图书馆下架17本书籍。如果最高法院最终支持这一解释,将意味着任何一级政府都可以根据其政治议程随意清除图书馆的书籍,无论是《物种起源》还是《圣经》。
作者引用保守派大法官塞缪尔·阿利托的警告,称“政府言论”理论极易被滥用。他们反问道:当人们走进图书馆,看到从《哈利·波特》到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著作并存时,真的会认为这些观点都代表了“政府的看法”吗?
文章最后呼吁公众行动起来。作者以新加坡为例,当地父母通过和平的公开阅读抗议,成功迫使政府放弃了销毁他们书籍的计划。他们强调,在美国,父母和公民也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孩子们的阅读权利,对抗政府试图垄断言论的企图。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0日, 6:00 AM ET
本文以公开信的形式,由一位曾在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CIA)长期任职的前高级官员撰写,致信给在特朗普政府任内被解雇或被迫离职的众多公务员。作者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敬意,并严厉批评现任政府的行为并非真正的“改革”,而是一场出于政治动机的“报复运动”。
信中的核心观点如下: 1. 这不是改革,而是报复:作者认为,如果政府真心想改革,就应以人道、理性的方式进行,解决官僚体系的根本问题,而不是仅仅因为某些职位或观点不符合当权者的政治喜好就粗暴地解雇专业人士。这种做法旨在通过制造恐惧来摧毁公共机构和专业精神。 2. 压制异议的危险:作者以普京入侵乌克兰的决策失误为例,指出专制者在排斥不同意见的封闭圈子内做出的决策往往是灾难性的。一个健康的民主体系需要专业的公务员敢于在内部渠道提出坦率甚至相反的意见,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3. 堪比麦卡锡主义的破坏:作者将当前的清洗行为与19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相提并论,后者曾导致一代中国问题专家被赶出国务院,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外交能力。他认为,当前的“改革”对国家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 4. 战略性的自我毁灭:通过削弱国务院、国际开发署等关键机构,削减科研经费,以及疏远盟友,美国正在进行一场“战略自焚”,这正中俄罗斯和中国等竞争对手的下怀。作者警告,美国面临的真正威胁不是所谓的“深层政府”,而是一个被掏空、无法维护民主和国家利益的“虚弱政府”。
信件最后,作者重申了公共服务的崇高价值,赞扬了这些被解雇的公务员对国家的贡献,并呼吁守护美国的民主理想,以防国家在自我造成的损害中走向“代际性的倒退”。
2025-08-20 08:00:00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7:57 PM ET
在周二上午接受《福克斯与朋友》采访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就俄乌战争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其观点与克里姆林宫的宣传口径高度一致,显示出他对这场欧洲最大规模冲突的根源和现状存在严重误解。
文章指出,特朗普将战争归咎于克里米亚和北约问题。他指责前总统奥巴马“一枪未发”就将克里米亚“拱手让给”了普京,并称普京从奥巴马那里得到了“一笔大买卖”。此外,特朗普采纳了克里姆林宫早期的论调,认为俄罗斯有理由不希望北约这个“敌人”出现在其边境,并称乌克兰要求归还克里米亚是对俄罗斯的“极大侮辱”。作者评论称,这些说法甚至已被克里姆林宫自己所抛弃,普京早已将战争理由转向乌克兰是俄罗斯“有机组成部分”等更具扩张性的叙事。
在谈及和平协议时,特朗普的言论暗示乌克兰应对任何能收回“大量土地”的协议感到满意,这无视了这些土地本就属于乌克兰,任何非完全归还的协议都是净损失的事实。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似乎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乌克兰,他表示:“你不应该那样做。你不应该挑战一个比你大10倍的国家。”这番话表明,总统认为乌克兰的抵抗而非俄罗斯的入侵是问题的根源。
文章最后总结,特朗普的言论显示他已内化了普京的逻辑,即乌克兰的独立存在是冲突的“根本原因”。他将泽连斯基和乌克兰视为问题所在,并认为只要乌克兰“灵活”,悲剧就能结束。特朗普还提到,他与“被起诉的战犯”普京之间存在“一种温情”。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5:10 PM ET
周一在白宫举行的乌克兰问题峰会表面上展示了特朗普总统、欧洲主要领导人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间的团结,但文章认为,峰会暴露了双方在谈判方法上的根本分歧:特朗普专注于谈判的“程序”,而欧洲和乌克兰方面更关心“实质内容”。
文章分析,对特朗普而言,实现和平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三步流程:先见普京,再见泽连斯基,最后召集三方会议“搞定”协议。他将会议本身视为外交成就,而忽略了协议的具体条款。相比之下,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更关注停火的具体条件和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问题,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提出的建立类似北约第五条的共同防御机制。然而,特朗普在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始终含糊其辞,并且似乎已放弃此前坚持的“立即停火”要求。
作者指出,特朗普这种“重程序、轻实质”的谈判风格并非首次出现,其过往的外交努力也因此陷入僵局。例如,2018年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会晤,虽然场面盛大,但并未在无核化等关键问题上取得任何突破。特朗普视自己为交易大师,但他似乎不理解,对于普京来说,拖延战争可能比达成协议更有利;而对于泽连斯基,某些条款在政治和道义上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文章总结,虽然欧洲领导人暂时成功地将特朗普拉向了他们的立场,但总统对复杂政策细节的缺乏耐心,以及他容易受最后交谈对象影响的善变性格,都为乌克兰和平进程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若不深入处理棘手的实质问题,任何和平协议都将是“半生不熟”的。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1:11 PM ET
本文是一篇摄影报道,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了刚刚在中国成都闭幕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这届运动会汇集了数千名运动员,他们在包括独木舟马球、拔河、武术、无人机竞速、啦啦队、飞盘高尔夫等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中展开竞技。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1:00 PM ET
本期“亲爱的詹姆斯”专栏回答了一位读者的困惑:是否应该善待曾对自己刻薄、如今已90多岁且孤身一人的继父。
专栏作家詹姆斯·帕克建议读者应该超越过往的“琐碎恩怨”,去关心这位年迈的前“折磨者”。他认为,“主动忽视”一个人本身会带来精神压力,而采取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则更为可取。帕克指出,这位继父如今已年老体衰,失去了往日的力量,就像一个“过气的超级反派”,读者完全有能力应对他。
帕克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认为这种善举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重新平衡天平”的方式。他写道:“复仇并非一道冷餐。复仇是一份滚烫的砂锅菜,优雅地呈现给一位孤独的前折磨者。”最终,他鼓励读者采取行动,去探望并善待这位继父。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12:03 PM ET
作者艾略特·A·科恩(Eliot A. Cohen)在本文中激烈反驳了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关于“文职学者在军事教育中作用甚微”的观点。科恩以自己曾在精英云集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任教四十年的亲身经历为证,强调文职学术力量对于培养高级军事领导人至关重要。
科恩回忆,海军战争学院的战略系由一半文职教授和一半军官组成,其课程极具挑战性,涵盖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到现代的战略理论与实践。这种教育旨在帮助军官们从战术执行者转变为能够理解政治、历史和复杂性的战略决策者。文职教授们带来的历史和政治科学视角,迫使军官们跳出纯军事思维,思考“军事手段与政治目的的统一”这一核心问题。
他认为,这种军民融合的教育环境对双方都有益。军官们学会了更深层次的战略思考,而文职学者也对军事领导力、品格和行动的复杂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恩警告说,赫格塞斯的反智主义倾向,试图将“书本”(学术)与“刀剑”(军事)分离开来,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做法。他引用古老的犹太格言“书与剑从天而降时便交织在一起”,强调二者结合虽不能保证成功,但将它们割裂“则必定招致灾难”。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11:49 AM ET
文章揭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利用一个模糊的短语——“科学上合理”(scientifically justifiable)——作为政治工具,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系统性地削减甚至摧毁与健康差异、性别认同和系统性种族主义相关的研究领域。
自今年1月以来,NIH已突然停止了数百项相关研究的资助,并解雇了支持少数族裔研究的高级官员。政府声称其所有行动都是为了捍卫“黄金标准的科学”,并允许所有“科学上合理”的研究。然而,文章指出,“科学上合理”这一标准并无明确定义,使其成为一个主观且易于政治操纵的工具。NIH新任院长杰伊·巴塔查里亚(Jay Bhattacharya)在最近的声明中要求对所有研究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这一标准,但并未提供任何具体准则。
文章列举了多个实例:一份被泄露的内部政策草案曾试图禁止收集性别(gender)数据,除非其“科学上合理”;多位研究人员被告知,若其研究涉及人类受试者,应停止收集“性别”信息,转而使用“生理性别”(sex)。这种做法被批评为无视现有科学证据——即承认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区别能够改善健康研究。
作者追溯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当时政府以同样的理由限制了人类胎儿组织研究,并成立了一个伦理委员会,最终否决了14个项目中的13个。文章最后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一标准的政府本身(尤其是HHS负责人小罗伯特·肯尼迪)却常常依赖有争议或有缺陷的研究来支持其政治立场。这一双重标准正在对美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造成巨大破坏。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8:00 AM ET
本文是对斯派克·李(Spike Lee)执导、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新片《Highest 2 Lowest》的影评。该片翻拍自黑泽明的经典作品《天国与地狱》。影评人认为,尽管影片开局混乱,但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自我解构的讽刺,探讨了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无论是片中角色还是导演本人)如何在高处不胜寒时,通过被迫重返城市的喧嚣与混乱来重新找回自己的锐气。
影片讲述了一位富有的音乐制作人(华盛顿饰)在以为自己儿子被绑架后,却发现绑匪错绑了他的司机之子,从而陷入道德困境。影评人指出,影片的前半部分剪辑混乱、叙事松散,但随着情节推进,影片质量显著提升。尤其是一场在拥挤的火车上进行赎金交易的戏,被赞为“只有斯派克·李才能捕捉到的纽约市的壮丽电力”。
影片后半部分,主角深入布朗克斯区与绑匪(A$AP Rocky 饰)对峙,这部分继承了原著的反资本主义内核,并探讨了社会边缘人物的愤怒与诉求。影评人总结道,尽管存在瑕疵,但影片中蕴含着足够的“斯派克·李魔力”,值得观众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体验其将角色从安逸环境中抛入纽约嘈杂人群的震撼力。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8:00 AM ET
文章探讨了一个新兴的社会趋势:选择独自成为父亲的单身男性群体正在不断壮大。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单身率上升、社会对家庭结构的看法日趋多元,以及现代男性对自身身份和生活意义的重新思考。
根据“Men Having Babies”等组织的数据,近年来咨询并选择成为单身父亲的男性数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驱动因素包括:1)男性单身率持续攀升,许多渴望成为父亲的人找不到合适的伴侣;2)新冠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生优先事项,家庭的重要性凸显;3)社会对非传统家庭(如LGBTQ+家庭、朋友共同抚养等)的接受度提高,为单身父亲提供了榜样。
文章分析,对于一些男性而言,成为父亲是对现代男性气概危机的一种回应。当传统的男性角色(如养家糊口者)逐渐式微时,父亲身份提供了一种新的、以关爱和抚育为核心的价值感和生活目标。然而,这条道路充满挑战,包括高昂的代孕费用(通常高达数十万美元且无保险覆盖)、法律障碍以及社会上对单身男性育儿能力的潜在偏见。
尽管困难重重,但选择这条路的男性通常都表现出极强的决心。他们主动构建生活,寻求社区支持,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了深刻的意义和满足感。文章认为,这一趋势反映了父亲身份对于现代男性的重要性正在超越传统的婚姻框架。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7:00 AM ET
文章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在言论自由问题上的立场充满虚伪,但这并不能掩盖欧洲自身日益严峻的言论自由问题。欧洲各国及其司法机构正在滑向非自由主义的斜坡,越来越多地将远未构成煽动或骚扰的言论定为刑事犯罪。
作者对比了美国和欧洲的言论自由传统。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煽动性言论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即“布兰登堡测试”),而欧洲则允许为维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或道德而限制言论。文章认为,欧洲人权法院(ECHR)的判例已逐渐背离其早期保护“冒犯、震惊或扰乱国家”言论的自由主义精神。该法院的一系列裁决降低了“煽动仇恨”的认定标准,将“侮辱、嘲笑或诽谤”也纳入其中,并扩大了平台对用户言论的审查责任。
文章列举了德国、丹麦、瑞士和英国等国的具体案例,显示从亲巴勒斯坦抗议者到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激言论的普通民众,都可能面临逮捕甚至监禁。例如,一名英国母亲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条(后被删除的)针对寻求庇护者的仇恨言论,被判处31个月监禁。
欧洲领导人还在推动更广泛的言论限制,试图将仇恨言论的定义扩大到“为仇恨辩护”,并覆盖更多受保护群体。作者警告,这种趋势不仅侵犯个人权利,还会引发“审查嫉妒”(censorship envy),并为未来的威权领导人提供了压制异见的工具。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9日, 7:00 AM ET
文章认为,美国大学体育长期以来依靠盈利项目(主要是橄榄球和篮球)补贴非盈利小众项目(如壁球、水球)的模式,对创造收入的运动员(其中不成比例地为黑人和贫困学生)极不公平。随着法院裁决允许大学向运动员支付报酬,这一体系正面临瓦解,而作者对此表示支持,认为即便这意味着削减小众体育项目,也是一个迟来且必要的改革。
作者批评了特朗普总统旨在保护非盈利体育项目的行政命令,称其是在维护一种“武断的现状”。文章指出,许多非盈利体育项目本质上是“富裕白人学生的平权行动”,因为这些运动本身具有高端属性,其运动员也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这些项目占用了本可用于学术或贫困生助学金的资源,其资金来源于盈利项目和全体学生强制缴纳的体育费。
文章质疑了保留这些小众校队的正当性,认为它们在提升学校精神、促进健身或培养团队合作方面的作用有限,且占用了运动员大量本可用于学习的时间。作者认为,一个更合理的模式是俱乐部体育,即学生自愿参与、自行支付大部分费用,而非通过特殊招生和奖学金来维持一个半职业化的系统。
结论是,让大学体育回归市场逻辑,向创造价值的运动员支付报酬,是纠正历史不公的关键一步。如果大学因此削减那些几乎无人观看的小众体育项目,将资源重新投向其核心教育使命,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或许是一件好事。
2025-08-19 08:00:00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晚上9:17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近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未能取得实质性和平进展,反而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争取了更多时间。上周,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举行了一次仓促的峰会,会后他暗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应接受俄方提出的冻结前线的协议。此举引发了欧洲盟友的警惕。
作为回应,泽连斯基与五个北约国家领导人、北约秘书长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的代表团紧急飞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举行会谈。此次会晤成功阻止了特朗普立即推动一项可能导致乌克兰被分割的“土地换和平”计划。然而,会谈并未带来突破。特朗普转而提议,在没有停火的前提下,安排普京与泽连斯基举行双边会谈,之后再举行有他本人参加的三方会谈。
俄罗斯方面对此反应谨慎,仅表示支持“继续直接对话”。文章认为,这一结果实际上对普京有利。普京并不急于达成和平协议,拖延谈判进程可以让俄军继续在乌克兰展开军事行动。尽管欧洲的干预避免了最坏情况——即美国强加于乌克兰一份不平等的协议,但特朗普的戏剧性外交最终未能推动和平,战争仍在继续。对于当前的特朗普政府而言,能够守住“阿拉斯加仍是美国领土,美国仍在北约,基辅依然自由”的底线,或许已算是不错的一天。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晚上8:41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最近一次与特朗普的会晤中,展现了全新的外交策略,成功避免了六个月前那场灾难性会面的重演。在那次会晤中,他因未表现出足够的“感激”而遭到特朗普的当面羞辱。此次,泽连斯基不仅在着装上做出调整以迎合特朗普的偏好,更重要的是,他在欧洲盟友的陪同和建议下,采取了以“感谢”和幽默开场的策略,有效缓和了气氛。
欧洲领导人此次陪同泽连斯基,旨在确保会谈不致失控,并试图将“停火”重新置于议程首位。然而,当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提出停火是与普京进一步会谈的前提时,特朗普以“在我解决的六场战争中,我都没有停火”为由予以回绝。
文章指出,特朗普设想的和平方案核心是乌克兰以部分领土换取俄罗斯停止战斗及未来的安全保障。国务卿马可·卢比奥也公开表示,双方都必须做出让步。然而,欧洲官员对美国调解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跟随特朗普的步伐,因为失去美国的支持对乌克兰将是毁灭性的。尽管泽连斯基和欧洲盟友的努力避免了会谈的彻底破裂,但美方的立场依然摇摆不定,而俄罗斯则在外交上未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并持续在乌克兰发动攻击。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晚上6:14
特朗普总统以打击犯罪为由对华盛顿特区进行的“联邦接管”已进入第二周,且军事化程度正在不断升级。来自密西西比、俄亥俄等共和党州长领导的国民警卫队已进驻首都,联邦车辆和武装人员随处可见,使华盛顿的气氛日趋紧张。文章指出,这次接管行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结束的节点,引发了外界对其可能演变为永久性军事占领的担忧。
特朗普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了“解放”华盛顿,但并未说明具体目标是什么,也未指出存在何种紧急状态。数据显示,联邦力量的部署区域与城市的高犯罪率地区并不完全吻合,反而移民逮捕率急剧上升。此举并未让居民感到更安全,反而引发了普遍的不安。
文章警告称,这一行动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实验”。特朗普及其盟友已暗示,可能会在纽约、芝加哥等其他民主党执政的城市采取类似行动。边境事务负责人汤姆·霍曼甚至宣称总统的权力“没有限制”。作者认为,这并非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独裁,而更像是一场即兴的、机会主义的权力攫取,旨在试探底线并使之常态化。在国会和最高法院默许的情况下,美国的主要城市可能在大多数人意识到之前,就已陷入军事占领的境地。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下午5:12
文章认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兴起的三年里,其最持久的文化影响之一是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群体性错觉”(mass delusion)。硅谷科技领袖们对AI的未来进行了天花乱坠的宣传,声称它将开启“人类的新纪元”,而现实中AI的应用却常常显得怪异、令人不安甚至平庸。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们感到困惑、震惊和矛盾,仿佛整个社会正在集体失去理智。
作者以AI“复活”校园枪击案遇害者并接受采访的离奇事件为例,说明了当前AI发展带来的伦理和情感困境。一方面,AI技术被吹捧为即将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革命性力量,引发了关于劳动力价值崩溃的焦虑;另一方面,AI的实际表现充满了“幻觉”、逻辑错误和内容“垃圾”,并被用于制造假新闻、色情报复等有害行为。
文章最担忧的并非AI成为超级智能或彻底失败,而是它可能“恰好够用”(good enough)。这种状态足以污染信息环境、侵蚀人类认知能力、扭曲全球经济,却永远无法兑現其最宏大的承诺。作者总结道,如果社会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技术,付出了污染互联网、重塑经济、外包思维的巨大代价,那将是一场由群体性错觉导致的悲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下午1:07
这是一篇讽刺性短文,通过虚构一个名为“三明治犯罪调查组”的警察部门,对近期联邦执法人员高调逮捕一名据称向特工投掷三明治的司法部员工事件进行戏仿和批判。
文章以电视剧本的形式展开,描绘了这个专业部门的警探们为他们“25年无三明治犯罪”的记录而庆祝。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深入社区、采取非对抗性的预防措施,并理解“三明治犯罪”的根源。然而,当他们看到电视上联邦法警以戏剧化的突袭方式处理这起三明治投掷事件时,他们的专业精神受到了冲击。
文中的资深警探感叹,这些外来的联邦部队完全不懂如何处理这类案件,他们只会“愚蠢地、威权地展示武力”,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故事的高潮是,这位警探仅仅因为在愤怒中表达了“想扔掉一个大饼”的想法,就被破门而入的联邦武装人员逮捕。文章借此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了当前在华盛顿特区上演的联邦“严打”行动,暗示其本质是政治作秀和权力滥用,而非真正为了解决犯罪问题。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下午1:00
本文是一则图片报道,展示了由《海洋地理杂志》(Oceanographic Magazine)主办的“2025年度海洋摄影师大赛”的入围决赛作品。这些照片从数千份投稿中脱颖而出,涵盖了海岸、无人机和水下摄影等类别,代表了年度最佳的海洋摄影水平。文章提示,完整的入围作品集可在《海洋地理杂志》的官方网站上浏览,最终获奖名单将于九月公布。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9:56
文章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可能严重误读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平问题上的真实意图。近期,特朗普团队宣称与普京的会谈取得了进展,俄方似乎提出了一项涉及领土交换和欧洲安全保障的方案。然而,作者警告称,这很可能是一个外交陷阱。
普京的核心要求——包括乌克兰去军事化和承认俄方已占领土——并未改变。他提出的所谓“让步”,例如允许欧洲在乌克兰驻军,很可能附带了俄方拥有一票否决权等使其形同虚设的条款。普京要求乌克兰从顿巴斯地区撤军,这是一个战术上的高招,旨在将拒绝该无理要求的泽连斯基描绘成和平的障碍,从而分化美国与乌克兰的关系。
作者强调,一个模糊的“美国支持”下的欧洲安全保障是不可信的,因为特朗普极不可能同意美国为保卫乌克兰而与俄罗斯开战。因此,唯一可行的和平路径并非依赖于看似诱人的外交突破,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战场现实。美国及其盟友必须严肃对待并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威慑俄罗斯的强大乌军。只有当普京确信无法在战场上取得更多进展,并会为持续战争付出惨重代价时,有意义的和平谈判才有可能实现。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9:00
文章评论指出,新一代的残障作家正在重塑残障主题的回忆录体裁。他们摒弃了过去那种旨在“激励读者”或“呼吁行动”的传统叙事模式,转而创作出更为复杂、充满矛盾和思辨深度的作品。这些作家不再将残障描绘成一个需要被“克服”的逆境,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文学分析的人类经验。
文章以海伦·凯勒的自传为例,说明了过去残障叙事常被包装为励志故事的传统。相比之下,安德鲁·利兰的《盲人国度》、克洛伊·库珀·琼斯的《简单的美丽》以及雷蒙德·安特罗布斯的新作《寂静之耳》等,都展现了一种更为坦诚和探索性的写作方式。这些作者在书中直面自身的矛盾与不安,探讨残障身份的流动性和复杂性。
例如,安特罗布斯在《寂静之耳》中,探讨了他作为一名部分失聪者在听人世界与聋人世界之间的边缘状态,以及这种“隐形”残障带来的身份困惑。作者认为,这一新浪潮的写作,拒绝迎合主流读者的期望,而是将残障视为一种经验而非创伤,并要求读者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关注。这些作品不会让读者成为“更好的人”,但它们真实地呈现了残障生活的复杂面貌。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8:00
文章探讨了当前美国社会对辛辣食物日益狂热的文化现象。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消费者愿意购买辣味食品,这一比例远高于十年前。从快餐店到高端餐厅,从零食到饮料,辣味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出现了需要签署免责声明才能品尝的极端辣度产品。
这种“辣味风潮”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首先,年轻一代(特别是Z世代)是主要推手,他们将挑战辣度视为一种潮流和勇气的象征。其次,全球化和移民带来了世界各地的辛辣美食文化,拓宽了美国人的味蕾。第三,从经济角度看,辣味是一种成本低廉却能有效提升风味、掩盖廉价食材并吸引消费者的手段。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吃辣挑战”(如热门节目《Hot Ones》)也极大地推动了这股热潮。
文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品尝辣味是一种“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辣椒素带来的痛觉会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产生类似“跑步者的快感”。这种追求刺激的冲动是人类独有的。随着人们对辣味的耐受度不断提高,食品工业也在不断推出更辣的产品,形成了一个不断加速的循环。如今,能吃辣不仅是一种口味偏好,更演变成一种可以炫耀的身份标签,而“平淡”则被视为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7:31
文章评论了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为其备受争议的新片《大都会》(Megalopolis)举办的六城巡回放映及交流活动。这部由科波拉自掏腰包1.2亿美元拍摄的电影在上映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科波拉此举被视为一次罕见的、由创作者亲自下场、试图为自己的作品“制造”邪典电影(cult classic)地位的尝试。
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显得颇为“尴尬”,因为它违背了邪典电影形成的自然规律。真正的邪典电影地位通常是由观众自下而上、有机地赋予的。影迷们因为影片的某种特质(如风格前卫、主题颠覆或“烂”得有趣)而产生共鸣,并通过反复观看、讨论和创造仪式感(如在放映时进行互动)来延续其生命力。这是一个由消费者主导的过程。
科波拉的巡演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广,他试图通过长篇大论地阐释电影的宏大主题来引导观众如何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尽管活动吸引了观众,但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科波拉这位传奇导演本人的好奇,而非对电影本身的热爱。文章结论是,科波拉的努力或许能短暂地聚集起一批关注者,但一部电影能否真正获得持久的邪典地位,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观众的自发拥护,而非导演的一厢情愿。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6:00
文章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社会模式的对抗——美国的“律师型社会”(lawyerly society)与中国的“工程师治国”(engineering state)。前者痴迷于制定规则、保护财富和程序正义,而后者则将大规模建设和技术攻坚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这种根本差异导致美国在面对中国时处于被动地位。
文章对比指出,中国的领导层长期由工程师背景的官员主导,他们推动了高速公路、高铁、大坝和新能源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和能源领域的超级大国。相比之下,美国的政治精英多为律师出身,政府运作充满了法律主义色彩。 landmark法案如《基础设施法》和《通胀削减法》因繁琐的法规和诉讼而进展缓慢,许多项目(如加州高铁)延宕多年且预算严重超支。
作者认为,美国在贸易和科技战中试图用关税、制裁等法律工具来对抗中国,但这无法弥补其自身在实体生产能力上的流失。美国社会已经丧失了高效执行大型项目的能力,转而沉溺于程序而非结果。文章最后强调,美国无需复制中国的威权模式,但必须重新找回其曾经拥有的“工程师精神”,恢复建设能力。如果一个国家拒绝建设,它最终将受制于那些愿意建设的国家。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6:00
文章分析了纽约市长民主党候选人佐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的政治策略。作为一名坚定的“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DSA)成员,马姆达尼正努力在坚持其社会主义信仰和争取主流民主党选民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他积极与民主党建制派互动,不仅与伊丽莎白·沃伦高调同台,还接到了前总统奥巴马的电话,试图展现其务实合作的一面。他近期也开始淡化自己过去“削减警察经费”等激进立场,称之为个人成长的体现。
另一方面,马姆达尼的政治生涯与DSA紧密相连。DSA内部派系林立,从温和的改良派到激进的革命派观点并存。马姆达尼曾公开支持“夺取生产资料”等经典社会主义目标,其政治纲领也包含了免除公交费用、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等雄心勃勃但资金来源不明的计划。
他的崛起让纽约的商界精英感到不安,并已开始筹集资金试图阻止他当选。文章认为,马姆达尼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利用DSA强大组织能力的同时,超越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部分成员的极端思想。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州议员候选人迅速成长为备受瞩目的政治新星,其最终的政治面貌和若当选后将推行的“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目前仍是一个谜。
2025-08-18 08:00:00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7日 本文节选自诗人理查德·西肯(Richard Siken)即将出版的新书《我确实知道一些事》(I Do Know Some Things),内容为一首诗歌。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7日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已在短短三年内彻底并迅速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对于2026届的大学生而言,AI已从最初的好奇心或作弊工具,演变为处理学业的日常习惯和必备工具,而许多教职员工对此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仍未有充分认识。
AI在学生中的普及现状: * 数据佐证: 截至2024年春季,近三分之二的哈佛本科生每周至少使用一次AI。一项英国调查显示,92%的全日制本科生以某种方式使用AI,其中近五分之一承认曾直接使用AI完成作业。 * 使用动机: 学生的动机已从单纯的节省时间(如为了有更多时间打篮球或锻炼)演变得更加多元化。主要驱动力包括: 1. 实用主义与效率: 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学生将AI视为一种高效工具,以应对多项任务的截止日期。华盛顿大学(WashU)大四学生哈里森·利伯(Harrison Lieber)表示,当有七项作业在五天内到期时,使用AI是务实的选择。 2. 成就压力: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成就压力。为了进入顶尖研究生院或找到好工作,他们需要获得高GPA、发表研究、参与社团活动等。AI成为他们“时间转移”(time shift)的工具,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他们认为对职业发展更有价值的活动中。 3. 课业与实践的权衡: 学生领袖达胡安泰·温特(Da’Juantay Wynter)提到,有时学生社团等课外职责的紧迫性超过了课堂作业,他会使用AI来总结阅读材料,以平衡各项事务。
教职员工的应对与挑战: * 认知滞后: 许多教授并未意识到AI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对问题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 防御性措施: 部分教授回归传统教学方法,如增加课堂手写论文和闭卷考试,以规避AI作弊。然而,这可能让学生觉得大学教育与现代生活脱节。 * 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 * 学生期望更具深度的课堂创新,例如更多基于项目、模拟真实世界情境的学习,以及更侧重于课堂讨论的评估方式。 * 然而,改革面临阻力:教授们担心对课堂参与度的评估可能被视为武断和不公;同时,在科研经费削减、工作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设计能够有效抵御AI捷径的课程。 * 文章指出,美国研究型大学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使得课堂体验在AI出现前就已存在问题。
结论: 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AI的全面渗透不仅对学生,也对教授提出了挑战。若要避免教育价值被侵蚀,唯一的出路是对课堂实践进行系统性重新设计。然而,在大学面临多重压力的背景下,这一改革任务显得尤为艰巨。最终,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在AI时代重新思考并投入努力,以决定未来的大学教育将走向何方。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7日 本期内容是《大西洋月刊》周末精选阅读推荐,汇集了过往的深度文章、一篇新随笔以及文化领域的其他推荐。
七篇精选文章回顾: 1. 《常春藤联盟如何摧毁了美国》 (How the Ivy League Broke America): 探讨了精英教育的功绩制失灵,并呼吁建立新的体系。 2. 《最能使人幸福的爱情类型》 (The Type of Love That Makes People Happiest): 论证了在持久的浪漫关系中,友谊比激情更为重要。 3. 《马来西亚失踪航班究竟发生了什么》 (What Really Happened to Malaysia’s Missing Airplane): 对五年前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的深入调查,指出官方可能隐瞒了部分真相。 4. 《那些不会读书的精英大学学生》 (The Elite College Students Who Can’t Read Books): 指出许多精英大学生缺乏在高中阶段培养的深度阅读能力。 5. 《当希特勒挑战德国央行行长时》 (What Happened When Hitler Took On Germany’s Central Banker): 讲述了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汉斯·路德(Hans Luther)坚守原则,拒绝向希特勒的要求屈服的故事。 6. 《一项关于为人父母和友谊的宏大实验》 (A Grand Experiment in Parenthood and Friendship): 探讨了与挚友共同抚养孩子的可能性。 7. 《舒适阶层所不理解的》 (What the Comfort Class Doesn’t Get): 批评拥有代际财富的人控制着一个他们并不了解的社会。
本周随笔: * 《“朝九晚五”的逻辑正悄悄侵入一天中的其他时间》 (The Logic of the ‘9 to 5’ Is Creeping Into the Rest of the Day): 作者朱莉·贝克(Julie Beck)观察了“5-to-9”(下午5点到次日9点)生活方式的视频博主,发现工作场所的生产力逻辑正在渗透到人们的休闲时间。这些博主将下班后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精确到分钟,从健身、做饭到家务,每一刻都被高效利用。文章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当生活以工作为中心时,即使是本应自由放松的闲暇时间,也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充满了对效率和优化的追求。
其他内容: * 未来一周展望 (The Week Ahead): 推荐了即将上线的剧集、电影和新书。 * 文化板块 (More in Culture): 提供了关于奢侈餐饮、育儿、诗歌等多个文化话题的短评和文章链接。 * 《大西洋月刊》近期回顾 (Catch Up on The Atlantic): 链接了近期关于政治和国际事务的热点文章。 * 相册 (Photo Album): 展示了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的极光、月落和银河等壮丽景象。
2025-08-17 08:00:00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6日, 10:52 AM ET
本文是一篇时事通讯精选,探讨了“精细化育儿”(Intensive Parenting)模式的吸引力及其风险。文章指出,父母出于本能,倾向于过度介入和监管孩子的生活,希望为他们解决一切问题,保护他们免受痛苦。然而,这种育儿心态不仅让父母自身感到孤立和疲惫,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
文章重点介绍并推崇了儿科医生肯尼斯·金斯伯格(Kenneth Ginsburg)提出的“灯塔式父母”(Lighthouse Parent)理念。这一理念倡导父母应像灯塔一样,成为稳定、可靠的引导者,在孩子需要时为他们照亮前路、提供安全感,而在孩子不需要时则选择退后,给予他们独立探索的空间。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孩子更强的自信心。
该文集还链接了另外几篇相关文章,分别探讨了:为何父母难以停止时刻监督孩子的行为、精细化育儿如何导致父母与社区支持脱节,以及灯塔式育儿为何能培养出更自信的孩子。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6日, 10:50 AM ET
本文核心论点为:在前总统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已系统性地削弱了自身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罗斯的制衡能力,导致其在与普京的谈判中“无牌可打”。普京已清楚地认识到,特朗普政府无意也无力施加真正的压力,因此没有动力达成任何协议。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特朗普政府的行动来支持这一论点: 1. 削弱乌克兰:特朗普曾公开指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两次暂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并承诺当前援助结束后将不再提供。 2. 讨好俄罗斯:政府削减了用于支持独立俄语媒体和反对派的资金,并正在悄悄放松对俄制裁。这些举动在俄罗斯国内被广泛报道和庆祝。 3. 外交失败:近期在阿拉斯加举行的“特普会”被作者形容为一场“悲剧和闹剧”,对美国而言是“尴尬”和“羞辱”的。会议未能取得任何成果,进一步证明了美国影响力的丧失。作者认为,这并非新问题的开始,而是美国长期以来削弱自身外交工具(如国务院、财政部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文章结论是,美国之所以“无牌可打”,是因为主动放弃了手中的筹码。作者主张,若要真正实现和平,美国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武装乌克兰、扩大制裁、摧毁俄罗斯经济并赢得战争,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谈判的主动权。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6日, 10:12 AM ET
本文是对《大西洋月刊》的电视栏目《华盛顿周刊》(Washington Week With The Atlantic)的本周内容综述。节目主要讨论了两个核心议题:美俄阿拉斯加峰会以及特朗普政府在华盛顿特区部署国民警卫队的事件。
关于美俄峰会,节目嘉宾讨论了其对乌克兰的潜在影响。特朗普在会后承认,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并未就结束乌克兰战争达成任何协议,并表示“在达成协议之前,就不存在协议”。
关于国内事务,节目关注了特朗普政府本周部署国民警卫队接管华盛顿特区警察局的决定。特朗普声称首都正面临“犯罪危机”,但数据显示,特区的暴力犯罪率实际上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参与本期讨论的嘉宾包括《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专栏作家大卫·伊格纳修斯(David Ignatius)、《纽约时报》白宫记者佐兰·坎诺-扬斯(Zolan Kanno-Youngs)、CBS新闻司法记者斯科特·麦克法兰(Scott MacFarlane)以及《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薇薇安·萨拉马(Vivian Salama)。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6日, 8:00 AM ET
文章指出,民主党在备战2026年参议院选举时面临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党内存在要求领导层年轻化的强烈呼声;另一方面,在几个关键的摇摆州,该党仍然依赖年长的、富有经验的资深政治家作为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
文章以几个关键州为例,说明了民主党的“老人政治”(gerontocracy)策略: * 俄亥俄州:72岁的前参议员谢罗德·布朗(Sherrod Brown)宣布将竞选以夺回他去年失去的席位,他被视为该州唯一能与共和党抗衡的民主党人。 * 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高层积极游说68岁的前州长罗伊·库珀(Roy Cooper)参选。 * 缅因州:党内寄望于77岁的州长珍妮特·米尔斯(Janet Mills)挑战共和党现任参议员。
文章分析称,尽管这种策略引发了党内年轻活动家的不满,他们认为依赖七旬老人参选是民主党在这些州后继无人的“可耻的控诉”,但党内战略家认为这是务实之举。他们辩称,在赢得参议院多数席位希望渺茫的背景下,布朗和库珀这样的“久经考验的赢家”是激发基层热情、迫使共和党投入资源防守的最佳人选。
文章最后提到,虽然民主党在一些州也推出了年轻候选人,但在最关键的战场州,对年长明星候选人的依赖凸显了该党在世代交替与选举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6日, 7:31 AM ET
本文探讨了“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服务如何通过“可爱化”的营销策略,专门针对年轻女性,从而催生出一种被称为“可爱债务”(Cute Debt)的现象。文章认为,这种模式正在使债务正常化,并可能将年轻女性引向更严重的财务困境。
核心观点与论据包括: 1. 针对性营销:BNPL服务的广告语(如“小额付款更可爱”)和合作推广(如与帕丽斯·希尔顿合作、与快时尚品牌Shein联名)都明显以女性为目标。数据显示,女性使用BNPL服务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68%,这与服装消费占BNPL交易额一半以上有关。 2. 商业模式:BNPL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并非向消费者收取的滞纳金,而是向零售商收取的费用。它们向商家承诺能提高“购物车转化率”,即说服犹豫的女性消费者完成购买。 3. 隐藏风险:尽管BNPL被宣传为“免息”,但一旦错过付款,滞纳金会迅速累积。更重要的是,信用评级机构FICO和Experian已开始将BNPL贷款数据纳入信用评分计算,这意味着违约将直接损害用户的信用记录。 4. 文化与心理影响:作者结合个人经历指出,BNPL服务利用分期付款的“无痛感”,助长了由社交媒体攀比文化驱动的非理性消费。文章还批评了“女孩数学”(girl math)等网络流行语,认为其将女性的财务不理性包装成一种“可爱”的特质,加剧了有害的刻板印象。
文章总结称,BNPL服务正在将债务包装成一种无害的生活方式,其最大的危险在于“将使用债务来生活常态化”,从购买一件衣服开始,最终可能延伸至购买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2025-08-16 08:00:00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0:16 PM ET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的峰会并未就乌克兰战争达成任何协议。峰会结束后,特朗普发表了异常简短的讲话,且未接受记者提问,这对于一向善于利用全球舞台的他来说极不寻常。他模糊地将三小时的会谈形容为“富有成效”,但承认双方“尚未达成协议”。
相比之下,普京似乎在峰会中占据了上风。他暗示双方达成了某些闭门“协议”,但未提供细节,并重申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暗示只有在冲突的“根本原因”被“消除”后才能达成协议——这实质上意味着乌克兰应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对于普京而言,这次峰会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在多年被视为国际社会的“贱民”之后,他得以在美国领土上(阿拉斯加曾为俄罗斯领土)与美国总统进行高调会晤并合影,这无疑为他赢得了重要的国际声望。峰会的接待规格极高,包括为这位被指控犯有战争罪的领导人铺设红毯,以及安排他与特朗普在总统专车“野兽”中单独交谈。
前美国驻俄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评论称:“峰会通常应有成果,但这次会议什么都没有。”特朗普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则直言:“我认为特朗普没有输,但普京显然赢了。普京得到了他所希望的一切。”
文章指出,此次峰会仓促安排,缺乏传统高层外交会议所需的数周甚至数月的精心策划。尽管此次特朗普没有像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那样,在情报问题上公然站队莫斯科,让欧洲盟友松了一口气,但普京仍然实现了他的核心目标:获得国际舞台的承认,并为他在乌克兰的战争争取了更多时间。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4:30 PM ET
社交平台X(前身为Twitter)上近期出现一种现象:右翼评论员和账号大量转发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招新舞蹈视频(源自TikTok),并声称这些内容让“自由派人士怒不可遏”。他们将视频中年轻、快乐、以白人为主的女性形象,以及偶尔出现的爱国元素(如美国国旗),描绘成对左翼价值观的挑衅。
然而,文章作者经过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自由派或左翼人士真的对这些舞蹈视频感到愤怒。这种所谓的“文化战争”完全是凭空制造的。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社交媒体平台的激励机制,特别是X网站的创作者收入分成计划。
文章指出,像“Calico Cut Pants”和“Big Chungus”这类账号,通过从TikTok等平台搬运视频,并配上煽动性的政治化标题,来吸引眼球、激化对立,从而获取巨大的流量和互动,最终将流量变现。这些账号利用了此前关于女演员西德尼·斯威尼(Sydney Sweeney)广告的争议,将任何展示传统审美或女性气质的内容都曲解为对自由派的攻击,以迎合X平台上偏右翼的用户群体。
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发布者无需提供任何证据,只需宣称“自由派被激怒了”,他们的关注者便会信以为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传播和评论,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信息闭环。最终,一场关于无辜舞蹈视频的“文化战争”被凭空制造出来,而其本质不过是为了流量和金钱的投机行为。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2:27 PM ET
本文包含对电影《Weapons》的剧透。
导演扎克·克雷格(Zach Cregger)的新恐怖片《Weapons》以一个令人不安的悬念开场:某晚凌晨2:17,同一个三年级班级的所有孩子(除一人外)都离奇地走出家门,消失在夜色中。影片最大胆之处在于,它最终解答了所有核心谜题,为观众提供了明确的结局,而非留下模棱两可的悬念。
影片通过多条线索展开,包括失踪儿童的父亲(乔什·布洛林饰)、班级教师(朱莉娅·加纳饰)以及唯一未失踪的同学亚历克斯。故事最终揭示,所有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亚历克斯的姑婆格拉迪斯(艾米·马迪根饰),一位濒死的邪恶女巫。她附身于亚历克斯的父母,并胁迫男孩将他的同学引诱至家中,以吸取他们的生命力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评论认为,影片的高潮部分带来了“纯粹的电影乐趣”:在关键时刻,男孩亚历克斯利用女巫的魔法,让被控制的孩子们反戈一击,将女巫撕成碎片。这一幕让观众在为孩子们复仇的快感中得到宣泄。
然而,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在提供这种“感觉良好”的胜利之后,立即提醒观众悲剧的余波远未消散。结尾的旁白告诉我们,亚历克斯的父母仍然处于紧张性精神症状态,而其他获救的孩子们在数年后才刚刚开始重新开口说话。这种处理方式突显了“宣泄的谬误”——即使邪恶被战胜,它所造成的创伤和悲痛也无法轻易抹去。文章称赞《Weapons》是“年度最令人难过又最令人振奋的电影”,一部超越了类型片范畴,同时保留了其病态、悲伤内核的恐怖杰作。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15 PM ET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一篇关于苏格兰作家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新传记的评论后,首次阅读了她最著名的小说《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小说围绕1930年代爱丁堡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教师琼·布罗迪展开。她从学生中挑选出一批“布罗迪帮”女孩,向她们传授艺术、爱情以及她对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赞赏,而非学校规定的课程。布罗迪小姐正值“青春”鼎盛期,对自己的知识和魅力充满自信。
文章指出,小说的真正主角并非布罗迪,而是她的学生们,尤其是桑迪。故事通过她们的回忆,探讨了青春期的迷惘、道德教育以及一个极具魅力的成年人对年轻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小说开篇即揭示布罗迪最终将被她的一名学生“背叛”并遭解雇。
桑迪的一生都深受布罗迪的影响。她与老师复杂的关系最终引导她皈依天主教。作者分析,桑迪的皈依行为,是她摆脱布罗迪影响的最终方式——她让上帝取代了老师在她心中的权威地位。然而,斯帕克并未将此处理得过于理想化。小说结尾,已成为修女的桑迪在被问及谁是影响她一生最深的人时,脱口而出的仍然是布罗迪的名字。
作者认为,斯帕克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一个富有磁性的人物如何在一个人年轻、易受影响的时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次阅读体验让作者对斯帕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计划继续阅读她的其他作品。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00 PM ET
进入第二个任期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彻底改变了其政府制定国家安全决策的方式。他摒弃了第一任期内由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专家主导的传统流程,转而依赖一个由极少数核心忠诚顾问组成的小圈子。
据近十二位现任及前任白宫官员透露,目前重大决策,如处理加沙战争和乌克兰问题谈判,均由一个微型核心团队做出,其中包括副总统J.D.万斯、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和白宫幕僚长苏西·威尔斯等人。一位前官员形容:“总统现在是四分卫,他不希望太多人挤在指挥圈里。”
这种高度集权化、个人化的决策模式,使得特朗普的个人冲动——例如他对传统盟友的漠视、对交易的热衷——直接驱动美国的外交政策。文章指出,这种做法虽然更为“灵活”,但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它限制了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加了政策失误和意外后果的可能性,并导致了政策的摇摆不定,例如7月份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反复暂停。
文章分析,这一转变源于特朗普对NSC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他认为该机构臃肿、低效且束缚于共和党传统观念。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沃尔兹因试图维持传统决策流程而被排挤出局,其职位由国务卿卢比奥临时兼任,进一步巩固了权力核心。NSC的规模也被大幅削减,以清除潜在的“深层政府”影响。
文章将特朗普的新模式与奥巴马时期的“对手团队”(team of rivals)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鼓励不同意见的辩论。而如今的白宫则抑制异议,这可能导致对一些有问题的想法审查不足,例如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公开宣布重新部署核潜艇位置的决定,此举令五角大楼许多官员感到意外,并可能损害美国核威慑的基石——隐蔽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2:57 PM ET
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正在大规模制造并传播虚假引语,将从未说过的话归咎于真人,从而引发了新的信息危机。文章作者以科幻作家约翰·斯卡尔齐(John Scalzi)和自身的亲身经历为例,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斯卡尔齐发现,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配有他照片的图片,上面写着一句他从未说过的、由AI生成的“名言”。同样,作者本人也被一篇博客文章错误地引用了一段关于以色列的煽情言论。
文章指出,虽然互联网上的虚假名言早已存在,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兴起将这一问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AI工具能够以极高的可信度编造内容,而普通用户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当用户将这些由AI生成的虚假信息分享到社交媒体时,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污染了公共话语空间。
这种现象的受害者不仅是公众人物,也包括许多没有平台为自己辩护的普通人。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被粗暴地歪曲和简化。
文章还探讨了责任归属的难题。AI公司可以将责任推给误用其工具的用户,而用户则可以指责公司提供了不可靠的服务。由于AI生成的内容往往不注明来源,受害者很难追溯是哪个模型制造了谎言。
文章最后以一个讽刺性的例子结尾:作者引用了谷歌的Gemini生成的一段话,声称OpenAI的CEO萨姆·奥尔特曼曾表示公司应对其模型的错误言论负责。随后作者揭示,这段引语本身就是AI捏造的,以此有力地证明了问题的普遍性和隐蔽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10:30 AM ET
文章评论称,当自由派政治家和记者对华盛顿特区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轻描淡写,将其斥为“共和党的煽动”时,他们实际上为唐纳德·特朗普创造了政治机会。这种否认现实的做法,使得特朗普能够用一种(尽管可能是出于政治算计的)更能与受犯罪问题困扰的选民产生共鸣的语言进行对话。
作者指出,尽管有数据称华盛顿特区的总体暴力犯罪率处于30年低点,但其凶杀率仍然高得惊人。2024年该市的凶杀案数量按人均计算,相当于纽约市发生2244起,而纽约市去年的实际数字仅为377起。更重要的是,华盛顿的犯罪问题存在严重的种族和阶级隔离:富裕的白人社区治安良好,而贫困的、以黑人为主的7号和8号行政区则承受了该市一半以上的凶杀案。
文章批评了一些自由派人士的回应,例如建议害怕来华盛顿的人“去迪士尼世界吃薯条”,认为这种言论完全无视了那些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社区居民的日常恐惧。
作者虽然不赞同特朗普派遣FBI和国民警卫队接管首都警务的做法,认为其专业性存疑,但他强调,特朗普的强硬姿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承认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严重问题。当精英阶层试图向一位生活在枪声中的母亲坚称她所面临的危险只是“幻象”时,特朗普的言论便获得了强大的政治力量。文章认为,对现实问题的坦诚讨论,比出于党派立场而否认问题要重要得多。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9:57 AM ET
文章分析认为,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的峰会,无论结果如何,其本身就已经是普京的一场外交胜利。
在乌克兰战争陷入僵局的背景下,这次峰会被视为特朗普对普京的一系列让步的最新例证。特朗普曾多次设定最后通牒,声称普京若不在“10天或12天”内停止敌对行动将面临严重后果,但这些期限都毫无结果地过去了。最终,特朗普选择与普京会面,这本身就削弱了他此前的威胁。
对于普京而言,这次峰会的意义重大。作为一个面临国际逮捕令的全球“贱民”,他自2015年以来首次受邀踏上美国领土,与美国总统举行会谈。这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合法性和国际舞台,而他无需为此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此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未被邀请参加会议,这也被视为普京的又一胜利。
白宫方面已将会谈的预期从达成“和平协议”降级为一次“倾听练习”。然而,外界普遍担忧,鉴于特朗普过去在与普京会面时表现出的顺从姿态(如2018年赫尔辛基峰会),他可能会在没有助手在场的一对一会谈中做出不利于乌克兰和西方盟友的让步。
文章总结道,此次峰会将考验特朗普对普京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究竟有多认真和持久。但就目前而言,仅仅是促成这次会面,普京就已经达到了他的战略目的。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9:00 AM ET
本文由一位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文学教授撰写,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他这所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包括工程师和科学家,正自发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作者发现,他过去和现在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名为“人民诗社”的艺术团体,在课外时间一起写诗和评论。这引发了他的思考:在一个技术革命的时代,当这些学生正致力于开发可能改变人类表达方式的科技(如人工智能)时,他们为何选择投身于写诗这门古老的艺术?
文章认为,诗歌与人工智能(AI)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大型语言模型是一个“预测机器”,它根据数据计算出最可能的词语序列;而一首好诗的核心在于其原创性、动态的语言选择和出人意料的惊喜。诗歌旨在“保存特殊性”,记录人类内心生活的复杂、丰富和细腻的细节,这正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作者推测,公众对AI的兴趣,或许与诗歌所满足的人类需求同源,即对联系、理解和惊奇的渴望。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记忆和人类联系的技术”。他列举了学生们将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创新项目作为例证:有的学生发明了一种设备,能将人声与自然界的声音融合;有的学生将诗歌改编成数字拼贴画;还有一名学生发起了一个项目,与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合作,将他们的记忆改编成歌曲和诗歌。
文章最后总结,这些MIT学生的行动提醒我们,诗歌始终是连接彼此、确认自我身份的一种方式。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这种为了保存和分享人类情感与记忆的努力,显得尤为珍贵和充满活力。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8:17 AM ET
本文是对《欲望都市》续集《就这样…》(And Just Like That)剧终集的辛辣评论。作者认为,该剧最终以一声呜咽而非巨响收场,其三季的核心主题始终是角色们对于衰老的羞耻感和对身体变化的厌恶。
评论指出,剧终集“一个人的派对”平淡无奇,只是在重复旧有模式,缺乏热情。整部剧集被定义为一部“没有喜剧的尴尬喜剧”,其核心是“羞辱”。与原版《欲望都市》中对单身生活尖锐而有趣的描绘不同,续集对性与身体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拘谨和反感。
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其观点:剧中充斥着关于哈里前列腺癌后遗症、夏洛特眩晕症、西玛的体味问题以及米兰达遭遇的各种尴尬处境的粗俗笑料。作者认为,这些情节将角色们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身体变化当作了笑柄和视觉噱头,充满了“随意的残忍”。
评论分析,这种对身体衰退的过度关注,可能源于角色们极度富裕的生活状态。当她们的生活被财富完全保护,免受真实世界的苦难时,唯一能构成戏剧冲突的就只剩下身体的退化。此外,该剧还表现出对贫穷的厌恶,例如凯莉对自己被分割出租的旧公寓感到震惊。
作者总结,剧中的角色已经变得完全脱离现实,让观众难以共情。凯莉最终退回到一个自我封闭的幻想世界里,这个结局虽然令人失望,但也让告别变得更容易。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8:00 AM ET
本周的图片集锦展示了世界各地的精彩瞬间。内容包括: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香港的强降雨、西班牙的满月升起景象、巴拿马一只成为孤儿的细腰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野火,以及其他更多引人入胜的摄影作品。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5日, 6:00 AM ET
在本期播客《美国的专制》(Autocracy in America)中,主持人加里·卡斯帕罗夫采访了跨国媒体集团阿克塞尔·斯普林格(Axel Springer)的CEO马蒂亚斯·多普夫纳(Mathias Döpfner),深入探讨了欧洲民主的现状以及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多普夫纳认为,全球正经历一场“自由的衰退”,专制政权正在系统性地扩张。他批评德国在统一后陷入了“危险的自满”,并呼吁政府在经济和移民问题上采取大胆的领导行动。他指出,德国因二战的历史创伤而对扮演领导角色感到恐惧,但这与全世界对德国发挥领导作用的期待相悖。
他严厉批评德国2011年放弃核能的决定是“战后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决定之一”,认为此举不仅损害了德国经济,更重要的是“加强并资助了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普京”。
对于欧洲的现状,多普夫纳将其形容为“沉睡的睡美人”或“沉睡的巨人”。他认为,面对来自俄罗斯、中国和伊斯兰独裁政权的挑战,欧洲需要一次“健康的警钟”才能觉醒。他强调,没有美国的领导,欧洲无法单独应对这些挑战。他对欧洲在乌克兰战争中反应迟缓表示失望,认为这是出于天真和对普京的误读。
展望未来,多普夫纳的理想愿景是:一个强大的德国在军事上领导欧洲支持乌克兰,从而赢得美国的尊重;同时,欧美就对华贸易战略达成一致,共同捍卫民主世界的价值观。他承认这是极其乐观的设想,并告诫人们应“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才能对惊喜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