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he Atlantic 每日新闻简报修改

每 24 小时抓取一次网站所有新发布的内容,并对每篇报道进行简短综。by Jonathan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he Atlantic 每日新闻简报的 RSS 预览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8日

2025-05-09 08:00: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8日

The Conclave Just Did the Unthinkable

核心论点: 罗马教廷枢机团出人意料地选举了美国人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为新任教皇,教名利奥十四世(Leo XIV)。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标志着天主教会历史上首位美国教皇的诞生,也预示着教会未来在全球地缘政治和文化力量平衡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以及对美国天主教会内部的深远影响。

关键信息: * 历史性选举: 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成为天主教会首位美国教皇,取名利奥十四世。选举在投票的第二天即产生结果,由历史上最具地域多样性的选举团选出。 * 教皇背景: 利奥十四世出生于芝加哥,曾就读于维拉诺瓦大学,但其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境外度过。他曾领导罗马的奥古斯丁修会,并在秘鲁担任传教主教,精通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种国际背景可能使他有别于被视为“地方化”的典型美国神职人员。 * 政治与政策: 许多观察家可能将利奥十四世视为“反特朗普”的角色,预计他将延续前任教皇方济各在移民、环境保护等议题上的立场,这些立场与现任美国政府多有相悖。他选择“利奥”为名,暗示了对始于利奥十三世的现代天主教社会训导的重视。 * 对美国天主教会的影响: 新教皇的当选预计将对美国天主教会产生巨大影响,进一步确立天主教在美国主流宗教中的地位。他与美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关系将是其任期方向的早期线索,尤其是在堕胎等道德议题上,许多美国主教认为方济各对此重视不足。 * 潜在的保守倾向: 尽管利奥十四世在方济各任期最后两年担任主教甄选的首席顾问,但有迹象表明他可能比外界预期的更接近美国主教团的多数立场。例如,他在2012年的一次演讲中曾谴责“西方大众媒体”宣扬与福音相悖的做法,包括安乐死、堕胎、“同性恋生活方式”和同性领养,这种严厉措辞与方济各“我凭什么评判?”的风格形成对比。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8:24:28-04:00

The Big Focus on Federal Judges Is Not a Good Sign

核心论点: 当前公众对联邦法官个人(尤其是下级法院法官)的过度关注,很大程度上由前总统特朗普对司法系统的攻击所驱动,这不仅偏离了“法治而非人治”的共和原则,也正中特朗普下怀,使他得以回避案件本身的法律问题。

关键信息: * 法官“名人化”现象: 许多以往不为公众所知的联邦法官,如James Boasberg, Paula Xinis, Fernando Rodriguez Jr., J. Harvie Wilkinson, Beryl Howell, Tanya Chutkan等,因审理与特朗普政府相关的案件而声名鹊起。 * 历史对比: 法律学者Michael Luttig指出,历史上公众通常对下级联邦法院法官一无所知,而如今特朗普却将某些法官推至聚光灯下并加以抨击。 * 对法治的威胁: 过度关注法官个人而非法律、判例和证据,是对约翰·亚当斯所言“共和国的定义是‘法律的帝国,而非人的帝国’”的背离。 * 服务于特朗普的策略: 特朗普更倾向于攻击法官个人,声称他们对其有偏见或反美,从而转移公众对其政府行为屡屡被判越权或违宪这一事实的注意力。Luttig认为,特朗普此举意在“妖魔化个别法官”,回避法律本身。 * 潜在风险: 特朗普对法官的攻击不仅削弱了司法系统的合法性,还可能引发对法官的人身威胁。 * 必要的司法监督: 尽管如此,文章承认法官并非完全客观,其生活经历和世界观会影响判决。法律教授Leah Litman认为,新闻报道揭示“法官也是人”这一现实是健康且重要的。对那些罔顾先例做出裁决的法官(如Aileen Cannon)或存在“法官挑选”问题的法官(如Matthew Kacsmaryk)进行监督是必要的。 * 公众认知的矛盾: 尽管一些下级法院法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民调显示,大多数公众对最高法院大法官(除Clarence Thomas和Brett Kavanaugh外)仍知之甚少,这反映了公众对司法系统认知的不平衡。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7:29:00-04:00

The MAHA Takeover Is Complete

核心论点: 唐纳德·特朗普提名凯西·米恩斯(Casey Means)为新任卫生局局长,标志着罗伯特·F·肯尼迪(RFK Jr.)所倡导的“让美国再次健康”(MAHA)运动及其理念的人物,已在联邦卫生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米恩斯本人兼具主流医学背景与推广伪科学和夸张言论的倾向,其任命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在健康议题上的特定取向。

关键信息: * 提名背景: 凯西·米恩斯是特朗普在原提名人Janette Nesheiwat因资历问题退出后选择的新任卫生局局长人选。特朗普称选择米恩斯是因为“鲍比(RFK Jr.)认为她很棒”。 * 米恩斯的双重性: * 正面特质: 斯坦福训练的医生,口才好,上镜,其合著书籍《Good Energy》在亚马逊营养和抗衰老类别畅销第一,Instagram粉丝众多(超过70万)。 * 争议特质: 作为RFK Jr. MAHA运动的领军人物,她常涉足伪科学,言论夸张(如称美国饮食相关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级别的健康崩溃”)。她还提及参与满月仪式、与树对话等,并推广“线粒体健康”软糖等产品。 * MAHA运动在政府中的扩展: 米恩斯的提名被视为联邦卫生机构“MAHA化”的完成。此前,NIH主任Jay Bhattacharya、FDA局长Marty Makary以及FDA高级官员Vinay Prasad等对公共卫生机构持怀疑态度的人物已进入政府。 * 米恩斯的健康哲学: 她因对现代医学的短视感到失望而退出住院医师培训,主张“相信自己,而非医生”,认为医疗机构从疾病中获利。她与RFK Jr.一样,提倡避免使用种子油和超加工食品。 * 潜在风险: 米恩斯曾在播客中质疑婴儿期接种疫苗是否可能导致自闭症,并主张某些婴儿疫苗应推迟接种以避免神经毒素过度暴露,这些观点缺乏科学证据。 * 潜在积极面: 她的书籍主要关注通过全食物、锻炼和良好睡眠来改善健康,甚至包含食谱。若她专注于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积极影响。 * 核心矛盾: 文章指出,米恩斯及MAHA运动的共同点在于,其合理的宏观关切(如慢性病问题、食品公司问题)往往与缺乏科学依据的信仰相伴相生,从而削弱其可信度。她的未来表现将决定其是成为积极的变革者还是危险的卫生局局长。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5:30:00-04:00

Why This India-Pakistan Conflict Is Different

核心论点: 当前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升级速度超过了自两国拥有核武器以来的任何时期,其独特性在于两国现政权在民主压制和宗教至上方面日益趋同,如同镜像般相互助长极端主义,导致局势恶化且缺乏缓和的途径。

关键信息: * 冲突背景与相似性: 以往印度致力于世俗化和民主,与巴基斯坦的宗教倾向和军事独裁形成对比。如今,两国政府在压制民主、边境动荡及宗教至上观念驱动方面变得相似,相互激化矛盾。 * 近期关键事件: * 4月17日: 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发表强硬讲话,称克什米尔为巴基斯坦的“颈静脉”。 * 4月22日: 不明身份武装分子在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袭击游客,通过宗教身份辨认后杀害了26名印度教徒。 * 印度国内反应: 袭击引发震惊和愤怒,但很快被官方煽动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所淹没,要求军事报复。 * 莫迪强硬表态: 袭击后两天,莫迪在一次选举集会上用英语向世界宣称将追查并惩罚所有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 * 印度军事反击 (昨日午夜后): 印军打击了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九个目标,包括巴基斯坦军事和政治权力核心地带旁遮普省。 * 双方策略与动机: * 巴基斯坦: 自1971年以来对印度采取非对称斗争,利用克什米尔的不满情绪,试图通过在印度煽动宗教冲突来削弱印度。 * 印度: 莫迪政府奉行“惩罚性威慑”原则,此次军事行动命名为“Operation Sindoor”(印度教已婚妇女的传统标志),凸显宗教分歧。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在莫迪任内得到加强,将印度穆斯林与巴基斯坦混为一谈。 * 冲突升级与国际反应: * 巴基斯坦军队袭击了印控克什米尔的一座锡克教寺庙,造成至少10名平民死亡。 * 今日: 印度称打击了包括拉合尔在内的巴基斯坦数个城市的防空设施;巴基斯坦则称击落29架印度无人机。晚间,巴基斯坦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了印度北部三处军事驻地。许多媒体已称之为战争。 * 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已与印巴两国外长通话,敦促降级和恢复对话。 * 危机前景: 当前危机在范围和规模上均超过2019年的对峙。两国似乎在争夺升级优势,正滑向灾难边缘,且目前看不到缓和的迹象。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4:38:06-04:00

The Bliss of a Quieter Ego

核心论点: 在一个充斥着喧嚣自恋和幸福感下降的时代,个体可以通过培养“宁静的自尊”(quiet ego)——一种平衡自我与他人关注的身份认同——来逃避这种喧嚣,并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

关键信息: * 时代背景: 自1970年代末以来,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口比例大幅增加,尤其在年轻人中更为明显。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一特质,形成了“网红”文化。政治领域也越来越奖励表演性和自利性的领导者。这种“喧嚣的自尊”的增长与幸福感下降(如美国抑郁症发病率创纪录)同时发生。 * “自我反思悖论”: 强烈的自我关注是进化特征,有助于竞争,但过度关注自我会导致不快乐和适应不良。现代文化和技术过度强化了这种自我反思,达到了不健康的程度。 * “宁静的自尊”概念: 由两位心理学家于2008年提出,指“一种既不过度关注自我,也不过度关注他人的自我认同——一种融合他人而不失自我的认同”。 * “宁静的自尊”的构成要素与美德: 1. 包容性认同 (Inclusive identity): 考虑他人,而不仅仅是自己(对应美德:仁爱)。 2. 换位思考 (Perspective taking): 从他人角度看待事物(对应美德:谦逊)。 3. 成长 (Growth): 相信自己可以改进(对应美德:希望)。 4. 超然意识 (Detached awareness): 能够有距离地观察自己,即元认知(对应美德:自我意识)。 * “宁静的自尊”的益处: 研究表明,它能提升幸福感,改善情绪平衡,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生活意义感。它还有助于人际交往,让人不过分看重自己,理解和管理情绪,并看到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此外,它还能在创伤后促进成长,如增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感激和更深层次的灵性。 * 培养“宁静的自尊”的方法: * 质疑传统智慧: 如“优先考虑自己”、“寻求你的真理”等。 * 两个问题: 1. “他人需要什么是我独一无二能提供的?”(赋能于为依赖自己的人服务) 2. “我周围有什么可以变得更好,我如何帮助实现它?”(寻找改进领域) * 两个肯定: 1. “我可能是错的。”(保持谦逊,对不同观点开放) 2. “我不是我的情绪。”(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 * 与佛教思想的联系: “宁静的自尊”虽不及佛教“无我”(anātman)境界,即认识到个体自我是瞬间的幻象,但它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和谐的道路。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2:00:00-04:00

The Papacy Is No Ordinary Succession

核心论点: 教皇选举并非普通的权力继承,预测新教皇的特质和影响不能简单依赖其履历或套用左右、保守自由等政治标签。新教皇的真实面貌及其对天主教会和世界的影响,将在其如何平衡教会作为“母亲与导师”(mater et magistra)的双重身份,以及如何与现代性互动中逐渐显现。

关键信息: * 核心问题: 教皇选举不仅关乎“谁将成为下一任教皇”,更关乎“下一任教皇将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和信仰将如何塑造教会和世界。 * 预测的误区: * 履历主义: 评论往往聚焦于候选人的履历(语言、职位、人脉),而忽略了许多教皇(如约翰二十三世、约翰·保罗二世、方济各)最初并非热门人选。 * 任命者影响论: 认为由前任教皇任命多数枢机主教,则新教皇必与其相似的观点并不可靠(如本笃十六世任命了选举方济各的大多数枢机,但两人风格迥异)。 * 政治标签化: 使用左右、自由保守等标签来预测教皇往往不准确且不持久。例如,约翰·保罗二世最初被视为“自由派”,方济各最初被描述为“保守派”,但后续发展均有所不同。教皇的立场也难以完全契合美国政治的二元划分。 * 理解教皇的更佳视角:“母亲与导师” (Mater et Magistra): 这是约翰二十三世用以描述教会双重身份的提法,反映了天主教会内部对如何与现代性互动的不同侧重。 * 导师 (Magistra) 模式: 强调神学上的清晰性,在变革中传达真理,使天主教信仰的实质清晰可见(与本笃十六世思想相关)。 * 母亲 (Mater) 模式: 强调建立友爱关系,通过身体力行的仁慈而非抽象辩论来团结信众(在方济各教皇任期内突出)。 * 不同模式的关切点: * 强调“导师”模式者可能担忧教义被淡化或忽视。 * 强调“母亲”模式者可能担忧过度强调正确教义而忽略信仰的其他重要方面(如对移民的态度,或基督教文化景观中征服优先于和平与谦卑)。 * 教皇的本质: Paul Elie指出,“教皇首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忘记这一点是理解教皇的最大障碍。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1:49:00-04:00

Trump’s Weak Position on Trade

核心论点: 在即将与中国展开的贸易谈判中,美国因其政策摇摆不定、战略目标不明而处于弱势地位;相比之下,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则展现出坚定立场,聚焦长远地缘政治目标,并利用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混乱来加强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盟友)的关系。

关键信息: * 谈判背景: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将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在瑞士会晤,商讨自特朗普上任并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45%关税以来持续的贸易战。 * 美国立场的不确定性: * 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的目标多变且相互冲突(如将工厂迁回美国、增加联邦收入、作为贸易谈判筹码)。 * 特朗普本人多次表态急于达成协议,但其政策团队信息混乱。 * 财长贝森特称谈判的直接目的是“降级”,并表示迫使大规模制造业回流美国并非政府意图。 * 中国的坚定与策略: * 习近平立场一贯:不屈服于美国压力,要求华盛顿解决其挑起的危机。 * 中国拥有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国家主导的技术和工业发展),不太可能为特朗普改变。 * 中国可能寻求达成一些小协议(如TikTok相关),同时保护核心经济政策,甚至可能要求美国让步(如取消芯片技术出口管制)。 * 美国高估自身影响力: * 特朗普声称“我开店,我定价”,但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持续下降(2018年对美出口占19%以上,去年不足15%)。 * 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额自2019年以来激增近60%,去年达近1万亿美元。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 * 美国面临的经济压力: * 沃尔玛等主要零售商警告特朗普,若关税持续,将导致物价上涨和商品短缺。 * 美国经济第一季度出现萎缩,衰退担忧加剧,股市下跌,迫使政府已对部分商品(手机、电脑等)豁免大部分关税。 * 中国利用局势: * 习近平政府将自身塑造为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并嘲讽对手(如官媒称特朗普为“万税爷爷”,#特朗普认怂#成热门标签)。 * 习近平借机拉拢其他国家(如越南、欧盟)反对美国的“单边和欺凌行为”。 * 结论: 特朗普政府缺乏连贯的愿景和承诺,使其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中国则因其专注和决心从中受益。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0:13:26-04:00

How Spying Helped Erode American Trust

核心论点: 间谍活动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其在过去一个世纪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冷战期间及之后CIA的越权行为和国内监控,与美国所珍视的诚实、透明等理想相悖,深刻侵蚀了公众信任。特朗普总统对情报机构的政治化利用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

关键信息: * 间谍活动的“非美国性”: 书籍《间谍与国家》作者Jeffrey P. Rogg认为情报工作“本质上是‘非美国式的’”,不符合美国价值观。革命战争时期的间谍内森·黑尔因其过于坦率和信任而不适合做间谍,反衬了这一观点。 * 建国初期的矛盾: 当时普遍认为间谍活动是君主制的附属品,与共和政府不相容(如詹姆斯·门罗的观点)。然而,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首位伟大的间谍头目,并推动设立了“外交事务应急基金”用于支付间谍费用,国会对此缺乏有效监督。 * 19世纪至20世纪初: 间谍活动多为临时性,未形成永久、集中的情报系统,因此公众对其威胁感知不强。 * 冷战与CIA的崛起: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催生CIA,其“履行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不时指示的与影响国家安全的情报有关的其他职能和职责”这一宽泛授权,为后来的秘密行动埋下伏笔。 * CIA的越权行为: * 杜鲁门总统授权CIA干预意大利1947-48年选举。 * 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CIA从影响选举扩展到推翻政府(1953年伊朗、1954年危地马拉),并批准了针对刚果领导人卢蒙巴的暗杀行动(虽未直接成功,但卢蒙巴在CIA支持的政变后被杀)。 * 肯尼迪政府继续针对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行动。 * 信任危机与改革: 1970年代中期,媒体和国会揭露了CIA的非法行为(如MKUltra精神控制实验、对美国公民的监视),引发公众对间谍活动的警惕和不信任,并促使改革(如总统在发动秘密行动前需通知国会)。 * 特朗普时代的新危机: 特朗普将情报机构视为对其个人的威胁,而非国家威胁,并试图将其意志凌驾于情报机构之上,安插效忠者(如Tulsi Gabbard, Kash Patel)。 * “反恐战争”的后遗症: CIA使用酷刑、引渡和无人机袭击,以及国家安全局的大规模监视计划,再次凸显了不受问责的情报机构对宪法秩序的威胁。 * 当前的困境: 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情报机构却面临特朗普政府的“肆意破坏”(如解雇NSA局长、削减CIA等机构职位),这不仅削弱了对外情报收集能力,也使美国易受国内监控国家的反复无常之害。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10:00:00-04:00

Gregg Popovich’s Life Lessons

核心论点: 即将卸任圣安东尼奥马刺队主教练的格雷格·波波维奇,以其近29个赛季的执教生涯,构建了一种深思熟虑、反传统主流的团队文化。这种文化强调无私、国际化视野以及超越篮球本身的人生视角,其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球队,也启发了球员、球迷乃至体育记者。

关键信息: * 波波维奇的转变: 在经历了轻微中风并缺席一段时间后,76岁的波波维奇宣布卸任主教练,转任球队篮球运营总裁。 * 反传统的执教风格: 前马刺球星大卫·罗宾逊评价波波维奇“不惧怕反传统”,强调“不要看我”的低调作风。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联盟中,波波维奇创建了以团队为核心的赢球环境。 * 国际化视野与背景: 波波维奇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克罗地亚人。他就读于美国空军学院,获得苏联研究学士学位,并服役五年。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全球视角。 * 马刺王朝的基石: 1996年成为马刺主教练,次年选中蒂姆·邓肯,后者成为其执教生涯的理想核心,波波维奇称邓肯为“灵魂伴侣”。 * 独特的建队哲学: 波波维奇倾向于挑选符合其战术体系(强调凝聚力、防守优先、传球配合)的国际球员,如法国的托尼·帕克和阿根廷的马努·吉诺比利。球队打法类似欧洲足球的整体传切,强调“好机会让给队友创造更好的机会”。 * 超越篮球的关怀: 波波维奇以其著名的球队聚餐(他买单,酒水畅饮)和对球员个人生活的关怀而闻名,致力于建立超越球员NBA生涯的深厚关系。他曾说:“赢得总冠军很棒,但它会很快褪色。从托尼·帕克带孩子来办公室,或是我雇佣的前球员回来当教练——这些才令人满足。” * 深远影响: 波波维奇的执教理念和人文关怀在体育界独树一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五次NBA总冠军)。他的卸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引发了球迷和作者的深切感慨。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9:30:00-04:00

We’re All Living in a Carl Hiaasen Novel

核心论点: 佛罗里达作家卡尔·希亚森以其独特的犯罪讽刺小说,将佛罗里达的荒诞、腐败与环境破坏融入其中,其作品既是对地方现实的尖锐评论,也日益映照出美国全国性的问题。希亚森的创作深受其对佛罗里达自然的热爱、对环境破坏的愤怒以及近年个人悲剧的影响。

关键信息: * 希亚森的风格: 72岁的希亚森以其设定在佛罗里达的数十部小说闻名,销量达1400万册。其作品融合了犯罪惊悚、讽刺文学和社会评论,使其名字成为“佛罗里达怪诞”的代名词。其最新作品为《Fever Beach》。 * 创作动力: 作品充满正义的愤怒和对荒诞的热衷,灵感多来源于现实。他曾为《迈阿密先驱报》报道和撰写专栏(1976-2021),内容涉及腐败的开发商和政客。 * 核心主题: 小说主角通常热爱户外和自然,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贪婪的开发商破坏环境。著名角色“斯金克”(Skink)是一位隐居在沼泽地的前州长,以极端方式对抗破坏者。 * 叙事特点: 并非典型的“谁是凶手”式悬疑,通常读者很快就能知晓罪犯和动机。小说中常有黑色幽默式的“宇宙正义”,恶人常遭自然反噬。 * 个人背景与影响: 希亚森在佛罗里达州普兰テーション长大,童年与自然亲近,目睹环境迅速破坏令其痛苦和愤怒。其弟弟罗布(Rob Hiaasen)2018年在《首府公报》(Capital Gazette)枪击案中遇害,这一悲剧对其创作和个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政治性与争议: 希亚森的作品一直具有政治性,但随着美国政治两极化加剧,其对特定政治人物(如特朗普)的讽刺(如小说《Squeeze Me》)引发部分读者不满,认为其作品变成了“政治攻击”。 * 创作的慰藉: 希亚森希望其小说能“让人们因正确的理由发笑”,并感受到“你并不疯狂,是世界疯了”的慰藉。面对现实的荒诞和悲剧,他仍保有对“因果报应”和“相信自然”的信念。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9:00:00-04:00

The Oddball British Comedy Show I Thought I’d Hate (And Learned to Love)

核心论点: 英国喜剧游戏节目《Taskmaster》凭借其荒诞的挑战、喜剧演员们富有创造力的应对方式以及独特的竞赛视角,成功克服了作者对传统英国“嘉宾秀”(panel show)的固有偏见,展现出超越同类节目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并逐渐成为一部口碑佳作。

关键信息: * 节目简介: 《Taskmaster》是一档英国喜剧游戏节目,自2015年首播。节目中,五位喜剧演员通过完成一系列古怪挑战来得分。 * 作者的初始印象: 作者最初对该节目持怀疑态度,因其属于英国电视中常见的“嘉宾秀”类型。这类节目通常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内容(如调侃时事、回答小知识、判断真伪)和嘉宾阵容容易显得同质化和重复。 * 《Taskmaster》的独特之处: * 核心设置: 由“任务大师”格雷格·戴维斯(Greg Davies)和其助手(也是节目创作者)亚历克斯·霍恩(Alex Horne)主持。戴维斯以严厉姿态评判,霍恩则扮演热切的副手。 * 挑战类型: 包括演播室内的即兴任务(如找出“最有趣的蔬菜上最有趣的签名”)和外景拍摄的预设挑战。外景任务是节目的核心,形式多样,有的直接,有的主观,有的则像精心设计的谜题。 * 竞争与娱乐的平衡: 尽管奖品(戴维斯头像的丑陋金属半身像)不值一提,但喜剧演员们会认真对待任务,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本身就充满笑点,并能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才华。 * 观众参与感: 节目采用系列赛形式,有助于观众对参赛者产生情感投入。 * 节目的发展与国际影响: * 《Taskmaster》已从一部小众节目发展成为拥有忠实粉丝群的全球性品牌,并在新西兰、芬兰、克罗地亚等国制作了本地版本。美国版曾尝试但未成功。 * 最新一季(第19季)邀请了美国演员杰森·曼祖卡斯(Jason Mantzoukas)参与,显示出节目对美国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意愿。 * 为何能吸引“怀疑论者”: 节目的核心概念(每季新嘉宾,每集新任务)保证了其持续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其远超普通英国喜剧游戏节目。它成功地将看似平凡的创意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比赛。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8:38:35-04:00

A Totally Unnecessary Way to Stress Parents Out

核心论点: 学校(尤其是学前班和小学)举办的“精神日”(spirit days)或主题装扮日活动日益频繁,虽然初衷是建立社区感和激发学生参与度,但实际上给家长(特别是母亲)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以及因孩子可能产生的失落感而带来的情感压力。

关键信息: * 现象普遍化: 学校主题装扮日活动(如“霓虹派对”、“形容词日”、为特定课程主题装扮)在学前班和小学阶段显著增多,频率从一年几次到一周一次不等,甚至在圣诞节前两周每天都有不同主题。 * 家长的负担: * 时间与精力: 家长需要为孩子准备符合主题的服装,这被视为额外的“家庭作业”,增加了本已很高的育儿压力。 * 临时通知: 学校或孩子常常在活动前很短时间内才告知家长,使得准备工作更为仓促。 * 经济成本: 部分主题需要购买特定服装或道具,这些物品可能只使用一次。 * 情感压力: 如果孩子未能参与或装扮不如其他同学,家长可能会感到内疚,孩子也可能感到失落或被排斥。 * 家长的应对策略: * 完全忽略: 一些家长选择不参与,但这可能导致孩子失望。 * 选择性参与: 在容易准备的情况下参与,并借机教育孩子不同家庭有不同做法。 * 默认参与: 尽管觉得麻烦,但为了孩子高兴且不感到被排斥而选择参与。 * 学校的初衷与实际效果: * 初衷: 建立社区感、包容性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参与。 * 负面效果: 可能导致分化(因家庭参与能力不同)、暴露家庭贫富差距、对特定孩子造成困扰(如“双胞胎日”)、部分主题(如圣诞主题)可能排斥不庆祝该节日的家庭。 * 教师的看法: 许多教师也对精神日感到厌倦,认为这些活动可能分散精力、造成混乱,或给他们带来装扮压力。 * 心理学效应: 频繁的活动可能因“习惯化”(habituation)效应而失去新奇感和乐趣。 * 替代方案: 建议减少频率,或采用更具包容性的集体校内活动(如共同装饰走廊)来建立社区感,而非将责任转嫁给家长。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8:00:00-04:00

How Much Would You Pay for That Doll?

核心论点: 前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关税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国商品的高额关税,对美国小型企业(如致力于提供多样化选择的Jilly Bing玩偶公司)构成了生存威胁,并将导致消费品价格显著上涨,不成比例地影响低收入家庭。经济学家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关税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深层经济问题或改变消费行为,反而可能损害整体经济。

关键信息: * 特朗普的言论与背景: 特朗普曾表示“也许孩子们会有两个娃娃而不是30个”,暗示关税可能导致消费品减少但价格上涨。这一言论引发了对消费主义和关税影响的讨论。 * Jilly Bing玩偶公司案例 (创始人Elenor Mak): * 创业初衷: Mak女士因市场上缺乏能真实代表亚裔美国儿童的玩偶,为女儿创办了Jilly Bing,旨在提供更多选择。 * 生产困境: 美国本土缺乏玩偶制造商,最终选择与中国工厂合作,强调了玩偶制造(如植发)的手工密集性。 * 关税冲击: 特朗普对华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将使Jilly Bing玩偶零售价从68美元飙升至150美元以上,这对公司是“棺材钉”。Mak已暂停新的采购订单,现有库存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公司生存取决于政策是否在一年内改变。 * 经济学家观点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 Martha Gimbel): * 物价上涨预测: 橡胶和塑料制品短期内价格可能上涨约22%。整体而言,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可能因此额外支出约5000美元。 * 对低收入家庭的冲击: 由于低收入家庭在商品上的支出占收入比例更高,关税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 国内生产商也可能涨价: 即使是国内生产商,在竞争对手因关税涨价时,也可能顺势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 * 制造业回流的质疑: Gimbel认为,美国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是积极的进化,试图通过关税强行让制造业(通常是辛苦且低薪的工作)回流,不太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且会损害经济其他领域(如建筑业)。 * 关税的无效性: 关税是一种“生硬、低效的工具”。若想改变消费行为或解决环境问题(如碳排放),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如碳税),而非全面加征关税。 * 总体结论: 关税政策“没有赢家”,将损害所有消费者,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和股市波动。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7:30:00-04:00

The Actual Math Behind DOGE’s Cuts

核心论点: 由埃隆·马斯克领导的特朗普政府“政府效率部”(DOGE)在削减联邦开支方面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数字游戏。其宣称的巨额节省充满了会计错误和夸大的成分,实际削减额微不足道,且主要针对小型、争议性项目,未能触及主要的财政支出领域,反而可能因削减IRS执法等措施而增加长期财政赤字。

关键信息: * DOGE的承诺与实际: * 马斯克最初承诺削减2万亿美元预算,后降至1万亿,再降至1500亿美元。 * 2月底数据: DOGE网站声称节省550亿美元,但其“收据墙”仅列出165亿美元,其中一半(80亿美元)来自将一个800万美元合同的节省额错写为80亿美元。修正各种错误(如虚假合同取消、重复计算、纳入早已过期的合同)后,核实的预算节省仅为20亿美元。 * 当前数据: DOGE网站声称节省1650亿美元,但仍只详细列出一小部分,并出现新的会计技巧(如取消“一揽子采购协议”后,将整个信用额度而非实际支出计为节省)。文章估计,即使准确性翻倍,年节省额也可能仅为150亿美元,约占联邦支出的0.2%。 * 财政部数据揭示真相: * 今年2月和3月的联邦总支出比去年同期(经时间调整后)高出860亿美元(7%),年化增长约5000亿美元。 * 支出增长主要由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国防、退伍军人福利和利息成本驱动,这些占联邦支出四分之三的领域并未被DOGE触及。 * DOGE削减的实际影响: * 公共卫生支出: 月度支出从约82亿美元降至71亿美元,主要削减NIH和HRSA(资助服务弱势群体的州和地方卫生拨款)的资金。 * 对外援助项目: 月度支出从24亿美元降至14亿美元,包括“全球健康与儿童生存”项目(抗击HIV、疟疾等)资金减半至每月4亿美元,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会议”的支付降至零,USAID支出波动但总体下降三分之一。 * 上述目标削减总计: 每月仅节省21亿美元。教育部的支出基本稳定。 * 联邦雇员裁员: 7.5万名联邦雇员接受买断,预计每年节省100亿美元(占联邦支出0.1%),但这可能被外包成本抵消。 * 未来挑战与真实目的: * DOGE已针对最容易下手的目标(政府雇员、外国人、学者、DEI相关合同),未来削减更难。国会几乎没有兴趣立法批准行政部门的削减。 * 可能增加赤字: 削减国税局执法将助长逃税,减少数千亿收入;解雇教育部负责催收学生贷款的员工也将增加赤字。 * 被其他政策淹没: 任何微小的节省都将被共和党推动的扩大2017年减税计划(每年耗资约5000亿美元)所抵消。 * DOGE的真实目的: 文章认为,DOGE并非真正为了削减成本,而是为白宫清洗和恐吓公务员系统提供掩护,为国会证明巨额减税的合理性,通过报复“敌人”来回报MAGA选民,并让马斯克本人获得敏感政府数据及确保其公司合同。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7:00:00-04:00

The Disturbing Rise of MAGA Maoism

核心论点: 尽管中国在工业实力上已对美国构成挑战,但特朗普政府非但没有采取有效竞争策略,反而展现出一种“MAGA毛泽东主义”倾向——其特征包括个人崇拜、意识形态清洗和对国家核心机构能力的破坏,这不仅在效仿中国过去的错误,更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将优势拱手让给中国。

关键信息: * 中国的工业优势: 《外交事务》期刊文章指出,中国在水泥、钢铁、电动汽车、电池、消费级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产量远超美国,造船能力和海军规模也迅速增长。 * 特朗普政府应对失策: * 非但未建立全球贸易和供应链联盟以抗衡中国,反而威胁盟友(如加拿大、欧洲、东亚)。 * 非但未投资科研(美国技术优势基础),反而攻击主要研究机构(NIH、NSF、哈佛、哥伦比亚大学)。 * 非但未在清洁能源领域竞争,反而试图摧毁太阳能和风能补贴。 * 非但未通过能源部贷款项目办公室扩大对核电的投资,反而裁撤其员工。 * 非但未巩固美国作为全球人才首选地的声誉,反而驱赶外国学生。 * “文化毛泽东主义”类比 (Rush Doshi观点): * 特朗普第二任期呈现“个人崇拜”,虽非完全毛式,但有其影子。 * 政府初期行动以“无情地针对持异端观点的个人和组织,以及在政府内部清洗那些被认为不够忠诚的人”为特征。 * 最终目的是“在狂热和热情压倒审慎和规划的情况下,破坏国家能力和领导机构”。 * 其他“MAGA毛泽东主义”表现 (Rotimi Adeoye, Jamelle Bouie, Michael Moynihan观察): * 意识形态清洗: 类似中国文革,试图从政府图书馆、博物馆中清除进步思想痕迹(如从海军学院撤下黑人、女性、犹太作者书籍,指责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传播“不当意识形态”)。 * 崇拜强人与劳动改造幻想: 赞美“强人做强事”,幻想将自由派精英送往工厂和田野接受再教育。特朗普在阿拉巴马大学毕业典礼上鼓励商科生“将你们学到的高超技能……应用于锻造新美国工厂、船坞乃至城市的钢铁和混凝土”,这与毛泽东1957年号召知识分子接近工农的言论相似。 * 经济牺牲论调: 毛泽东时期要求家庭牺牲(如熔化厨具炼钢),特朗普则为关税辩护称“也许孩子们会有两个娃娃而不是30个”,“他们不需要250支铅笔,有5支就够了”,被指在为其政策导致的物资短缺和高价辩护。 * 中国的反应与美国的未来 (Kurt Campbell观点): 中国分析人士私下表示,美国在三四个月内对其联盟体系和国际地位造成的损害,超出了中国原本预计五到十年才能达到的程度。美国毛泽东主义的最终“成就”可能是,美国的“大倒退”将使中国获得毛泽东本人未能实现的全球卓越地位。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7:00:00-04:00

Trump’s Inevitable Betrayal of His Supporters

核心论点: 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向不同选民群体做出相互矛盾的承诺,这种策略在他执政后因必须在不相容的政策间做出选择而难以为继,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背叛”部分支持者,进而使其执政联盟面临瓦解风险。

关键信息: * 矛盾的经济承诺: 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时承诺“结束通货膨胀,让美国再次负担得起,降低所有商品价格”,同时又承诺对消费品征收高额关税,称关税是“我听过的最美丽的词之一”。这两个承诺无法调和。 * 执政后的选择与后果: * 经济方面: 特朗普选择实施关税,导致其经济支持率大幅下滑,从曾经的强项变为弱项。 * 科技巨头: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等曾支持特朗普,但其公司业务均受到关税冲击。马斯克公开称特朗普关税计划的设计者彼得·纳瓦罗为“白痴”。 *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该行业在2024年为特朗普投入约7500万美元,特朗普承诺结束“拜登-哈里斯对美国能源的战争”。然而,关税导致零部件成本上涨和油价暴跌,重创了该行业。 * 普通选民: 许多投票给特朗普的选民期望物价下降,而非上涨。 * 外交政策的矛盾: * 中东和平: 特朗普承诺“停止无休止的战争,恢复中东和平”,吸引了密歇根等摇摆州的阿拉伯裔和穆斯林选民。 * 亲以色列立场: 同时,他向亲以色列选民承诺“我是你们强大的保护者”,指责卡玛拉·哈里斯“迎合”哈马斯支持者,并承诺驱逐亲哈马斯的激进分子。 * 执政后的行动: 特朗普促成加沙象征性停火后任其失效,取消了拜登对暴力以色列定居者的制裁和对以武器运输的限制,提议将加沙巴勒斯坦人迁离并将其土地改造成美国度假村,并开始吊销亲巴勒斯坦外国人的签证和绿卡。 * 支持者反应: “特朗普阿拉伯裔美国人支持者”组织已更名为“和平阿拉伯裔美国人支持者”。 * 伊朗政策: 特朗普政府正朝着与伊朗达成一项类似奥巴马时期核协议的新协议迈进,这与他2018年废除该协议的立场相悖,可能激怒鹰派支持者。 * 特朗普策略的根源与局限: 由于特朗普缺乏核心信念,他乐于通过向不同群体暗示诱人的回报来换取支持。然而,这种交易主义有其局限性,因为总统的行动必然会产生实际后果,并影响其政治联盟。 * 当前困境: 在第二任期开始约100天后,特朗普的支持率处于历史低位,这对其政党的中期选举前景构成威胁,因为越来越多的支持者意识到他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承诺从未打算兑现。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7:00:00-04:00

The Impending Doom of Trump’s Trade War

核心论点: 尽管美国经济表面看似稳定,但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正处于“假战”阶段,其负面影响已初现端倪。若关税战升级且未能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协议,由不确定性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害,加上实际的贸易壁垒,极有可能将美国经济推向不必要的衰退。

关键信息: * 表面经济状况: 特朗普宣布全球关税计划后,股市虽一度大幅下跌,但近期已收复失地。4月份就业增长尚可,通胀预测温和,企业财报强劲。 * “假战”阶段特征: * 特朗普对除中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外的国家暂停了提高关税税率90天。 * 对保留的10%全球最低关税发布了多项豁免(部分为临时性,现已生效)。 * 对华145%关税于4月9日生效,但随后豁免了半导体芯片、智能手机、电脑等关键商品。 * 美国零售商已提前囤积库存,因此尚未出现大规模空架或物价飞涨。 * 贸易战的早期负面信号: * 运输量下降: 卡车运输量(衡量国内货物运输的指标)开始下降。本周起,西海岸港口的集装箱船到港量预计将同比下降35%,因来自中国的货运量锐减。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称特朗普的关税对中国商品造成了事实上的“禁运”。 * 失业风险: 进口减少将导致卡车运输需求进一步下降,可能在本月底引发该行业裁员。到6月底,部分商店可能出现缺货,零售业也可能裁员。 * 出口商受损: 美国农产品出口商因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已面临订单取消潮,农业运输联盟负责人称农民处于“全面危机”。这将威胁码头工人、仓库工人和卡车司机就业。 * 消费者信心受挫: 会议委员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4月份连续第五个月下降,消费者对短期未来的预期跌至13年低点,对商业状况、就业前景和未来收入普遍悲观。 * 消费支出减少迹象: 麦当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连锁店销售额意外下降;哈雷戴维森因消费者不确定性导致销售额两位数下滑,并撤回了未来季度营收和利润指引。 * 潜在的深远影响: 贸易战的全面影响可能在夏末显现,届时企业库存耗尽,且因投入成本上升和需求减少而被迫削减投资和招聘。 * 市场预期与风险: 市场似乎押注特朗普会与中国及其他贸易伙伴达成协议,或无限期延长暂停提高关税的期限。然而,如果特朗普坚持强硬立场并升级贸易战,几乎肯定会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一场完全不必要的衰退。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8T06:00:00-04: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7日

2025-05-08 08:00: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7日

The Art of the Price Hike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计划,特别是针对中国商品高达145%的关税,以及取消对华价值800美元以下商品免税的“最低限度”漏洞,正将美国企业推入一场“噩梦般的实验”。企业面临是否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艰难抉择,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这一问题。大型企业如亚马逊因考虑在商品页面标示关税成本而受到白宫公开批评,称此举为“敌对和政治行为”。其他公司,如服装品牌Triangl和电商巨头Temu,已开始在价格中加入关税或进口费用。奢侈品牌如爱马仕和普拉达也宣布或计划提价。一些企业选择透明化,如Jolie Skin Co计划在结账页面添加“特朗普解放关税”项目。然而,由于“关税”一词的政治敏感性,许多公司犹豫不决,担心疏远客户或激怒政府。游戏行业如任天堂和微软则将价格上涨归因于“市场条件变化”,避免提及关税,但这可能引发消费者对企业贪婪的指责。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如福特汽车则通过“预关税”促销或强调美国制造来吸引消费者,福特甚至报告了两位数的销售增长。但小企业,如依赖越南腰果的素食奶酪公司Rebel Cheese和曾经历过特朗普第一任期关税波动的Peelaways公司,面临现金流、库存和存储空间的巨大压力,正艰难应对价格上涨和不确定的未来。Peelaways创始人Maxwell Cohen表示,他正在缓慢提价并测试不同方式与客户沟通,但坦言“我们都在屏息以待,等待下一条推文会带来什么。”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也警告,现有关税可能导致滞胀和更多失业。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6:05 PM ET

The Catharsis in Re-Creating One of the Worst Days of Your Life

前海军海豹突击队成员雷·门多萨 (Ray Mendoza) 与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Alex Garland) 共同编剧并执导了电影《战争》(Warfare),该片细致重现了门多萨在2006年伊拉克战争拉马迪战役中的一次创伤性经历。当时,他所在的排在一次侦察任务中遭遇基地组织袭击,两名队友受伤,随后在撤离过程中遭遇简易爆炸装置(IED)袭击,导致一名队友埃利奥特·米勒 (Elliott Miller) 永久失忆。门多萨制作这部电影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米勒重现那段他无法记起的记忆。影片以极度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战斗的细节,摒弃了传统战争电影的戏剧化元素,如背景音乐、英雄式演讲或宏大的政治背景叙事,而是专注于士兵们执行任务的流程、压抑的情感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形成的紧密联系。影片的制作过程对参与其中的退伍军人而言,成为一种“暴露疗法”。另一位在事件中受重伤的海豹突击队成员乔·希尔德布兰德 (Joe Hildebrand) 表示,在片场看到 meticulously 重建的藏身房屋,唤起了他许多细微的记忆,并体验到一种“光荣”的释放感。门多萨希望通过影片挑战社会对退伍军人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刻板印象,展现战争的真实面貌,而非仅仅是创伤。他认为,通过与团队成员和加兰的深入交流并最终完成电影,他感到被理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放下过去的重负,尽管“电影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痊愈了”。影片对门多萨而言,帮助他“整理了那些记忆,并排除了哪些是不真实的”,从而使这些记忆“保持了秩序”。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4:40 PM ET

America Needs More Judges Like Judge Myers

文章赞扬了由特朗普任命的联邦地区法院法官理查德·E·迈尔斯 (Richard E. Myers) 在北卡罗来纳州最高法院席位选举争议案中的裁决。该案涉及共和党法官杰斐逊·格里芬 (Jefferson Griffin) 试图通过质疑并要求剔除部分遵守了规则的选民选票,以颠覆2024年11月选举结果的企图。迈尔斯法官本周裁定,格里芬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作者认为,在民主面临攻击的时刻,像迈尔斯这样坚守法治、反对颠覆选举的保守派法官至关重要。文章回顾了2020年总统选举后,包括特朗普任命的联邦上诉法院法官斯特凡诺斯·比巴斯 (Stephanos Bibas) 和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保守派法官布莱恩·哈格多恩 (Brian Hagedorn) 在内的多位保守派法官,基于事实和法律驳回了特朗普推翻选举结果的诉讼。迈尔斯法官的裁决延续了这一传统,他指出“你必须在比赛前制定规则,而不是在比赛结束后更改规则”,这种做法“不仅关乎选举的公正性,也违背了法律对最终性的基本要求”,并可能“削弱公众对联邦法院、州机构及选举本身的信心”。格里芬在迈尔斯法官裁决仅两天后即承认败选。作者强调,尽管保守派和自由派法官在许多选举相关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维护自由公正选举的基本要素(如按既定规则行事、公平计票、胜者就职)方面,长期存在着广泛的跨党派司法共识。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4:20 PM ET

Now’s Not the Time to Eat Bagged Lettuce

鉴于美国食品安全体系面临资金削减、联邦劳动力减少以及政府对潜在威胁警示不足等多重压力,当前食用袋装预切生菜(尤其是罗马生菜)的风险较高。文章指出,绿叶蔬菜是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引发了五起跨州疫情,罗马生菜尤甚。例如,2018年受污染的罗马生菜导致5人死亡,2024年的一次大肠杆菌爆发也与罗马生菜有关,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并未及时公布此次疫情,理由是威胁解除后才确定原因。专家认为,袋装预切生菜比整颗生菜风险更高,因为切割过程可能导致交叉污染,且有研究表明切割会使生菜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前FDA官员David Acheson虽认为多数袋装生菜无问题,但食品安全律师Bill Marler将购买袋装罗马生菜比作“在拉斯维加斯的游泳池里游泳”。清洗袋装生菜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FDA在执行农作物水质标准方面已拖延十年,且自2018年以来一直未能达到其常规食品检查目标。拜登政府削减了州级食品检查资金,而特朗普政府(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领导下)也正大幅削减FDA资金和人员,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疾病爆发的应对能力下降。专家担忧,未来食源性疾病爆发数量和病例数下降可能并非食品供应安全的体现,而是因为“如果你不去寻找,你就发现不了”。因此,文章建议消费者选择购买整颗生菜并自行清洗切割,以降低风险。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4:20 PM ET

The Godfather of the Woke Right

帕特·布坎南 (Pat Buchanan) 在其2011年出版的著作《超级大国的自杀:美国能否幸存到2025年?》(Suicide of a Superpower: Will America Survive to 2025?) 中所阐述的观点,揭示了当今“觉醒右翼”(woke right) 的深层根源,表明其并非简单地对“觉醒左翼”的模仿或反弹,而是早于后者出现。文章引用Thomas Chatterton Williams对“觉醒右翼”的定义,即“将身份认同的委屈、种族意识和部落奋斗置于其行为和思想的中心”,并指出布坎南的著作完美体现了这些特征。布坎南的核心论点是白人应团结起来,抵制日益增长的非白人群体,后者可能在数量上超过白人并利用投票权重新分配资源。他主张与俄罗斯和解,因其“恳求白人国家团结起来”,并敦促共和党利用本土主义信息吸引更多白人选民。布坎南的著作早于“觉醒”(wokeness)一词在左翼语境中带有贬义(约始于2014年)的流行,因此清晰地展示了“觉醒右翼”的独立起源。书中,布坎南谴责奥巴马时代的自由主义,反对同性婚姻和“个人享乐主义”,并对自由派被允许侮辱传统价值观(如基督教)而保守派对伊斯兰教和同性恋的批评却被视为禁忌表示愤慨。在历史叙述上,布坎南将美国历史描绘为“种族民族主义的产物”,认为战争并非为了平等主义目的,其对林肯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描述,在事实上与《1619项目》或霍华德·津恩的《美国人民的历史》等左翼文本相似,只是道德评价相反。文章认为,布坎南的这些观点与特朗普主义惊人地相似,其核心威胁并非审查制度或激进的反美主义,而是挑战白人、异性恋、基督徒在美国公民身份中享有优越地位的观念。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2:15 PM ET

The Real Motive Behind the Real ID–Deadline Charade

特朗普政府将“真实身份识别”(Real ID)法案的最后期限变成了一场针对移民的空洞威胁,而非真正致力于提升国家安全。该法案于近20年前通过,要求美国各州和领地颁发具有护照式安全特征(如面部识别技术和防伪标记)的驾照,供国内航班乘客身份验证。尽管原定于2008年生效,但由于各州反对或未能遵守,期限一再推迟。最近的所谓“最后期限”到来时,约20%的旅客仍未获得合规证件,但国土安全部除了发布传单敦促人们下次务必携带合规证件外,并未采取实质性强制措施。文章指出,根据Real ID实施条例的细则,国土安全部实际上有直到2027年底才全面推行该计划的余地。因此,当前所谓的“截止日期”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的。政府利用这个“截止日期”来安抚美国人可以继续飞行,同时将焦点转向其优先事项:移民执法,而非安全保障。政府在截止日期前的强硬表态,实际上是针对那些因移民身份(约半数州不允许无证移民获得驾照)而可能无法获得Real ID的人群的威胁,意图以此配合总统提出的“为无证移民提供1000美元让其自愿离境”的政策。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甚至表示:“除非自愿离境,否则非法外国人不应被允许在美国境内飞行。”这种将Real ID的重点从反恐转向移民控制的做法,不仅可能让美国民众对是否需要升级驾照感到困惑,还可能加剧对联邦权力过度扩张和隐私侵犯的担忧,最终削弱了这一旨在提升航空安全的国家安全项目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2:10 PM ET

A Crisis Is No Time for Amateurs

当前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紧张局势的升级,构成了严重的国际危机,两国均为核大国,任何冲突都可能对地区乃至全球造成灾难性影响,甚至引发核交换。文章质疑特朗普政府是否有意愿和足够的能力来帮助维护和平。作者回顾了肯尼迪总统在猪湾事件后与尼克松的对话,强调外交事务对总统而言至关重要。文章对特朗普政府处理此类危机的能力表示担忧,指出总统本人似乎对局势的严重性缺乏认知,其关于印巴“已经打了几个世纪”的言论显示了其对历史的无知。此外,政府内部的关键国家安全职位由经验不足或备受争议的人物担任,例如国家安全顾问兼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同时担任两职,被认为能力不及基辛格)、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以及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尽管卢比奥已开始与巴基斯坦总理和印度外长接触,试图缓和紧张局势,但其任务因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主要军事赞助关系而复杂化。作者强调,美国应从维护全球和平及自身福祉的角度出发,积极介入并防止冲突扩大,正如克林顿总统在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所做的那样。文章最后呼吁,政府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此类国际危机上,而非沉溺于内部恩怨和文化战争。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1:22 PM ET

The Most Corrupt Presidency in American History

在本期《The David Frum Show》播客中,David Frum首先反思了欧洲二战结束80周年,认为美国真正的“光辉时刻”并非战场上的胜利,而是战后的和解与重建,这与特朗普总统近期充满夸耀的胜利日声明形成对比。随后,Frum与《The Atlantic》的同事Anne Applebaum深入探讨了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惊人且 brazen 的腐败行为。Applebaum指出,现代独裁政权(如俄罗斯、中国、伊朗)尽管意识形态各异,但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窃取和隐藏资金来维持权力和财富,并相互协助规避制裁。她认为,当一个政权开始大规模敛财时,往往也是其压制公民自由的开始,因为腐败最能激发民众的反抗(如2014年乌克兰革命和纳瓦尔尼在俄罗斯的反腐运动)。特朗普政府正迅速走向盗贼统治,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腐败:违反宪法薪酬条款(如外国政府在其酒店消费)、利益冲突(如埃隆·马斯克监管自己公司)、不执行现有法律(如《反海外腐败法》和《企业透明度法案》)以及直接腐败(如通过加密货币公司World Liberty Financial吸引有求于政府的投资者)。这种腐败规模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远超哈定或格兰特时代的腐败(当时腐败主要发生在总统周围人,而非总统本人直接大规模敛财)。Applebaum强调,这种腐败行为将迫使特朗普政府进一步破坏司法部、FBI等机构,以逃避法律责任。Frum和Applebaum还讨论了党派偏见如何使民众对特朗普的腐败视而不见,以及特朗普持续的谎言如何导致公众犬儒主义和政治冷感。最后,他们谈及了在政治分裂的时代失去友谊的痛苦,但也提出危机或许能激发人们重新认识民主价值并起而捍卫。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10:30 AM ET

The Brands Are Very Sorry About Your Trauma

众多品牌,如个性化视频平台Cameo、护肤品牌Heyday、家居品牌Parachute等,在母亲节前向顾客发送邮件,允许他们选择不接收与母亲节相关的促销信息。这些邮件通常使用温和、充满“疗愈感”的语言,承认这个节日对某些人而言可能“意义深远”但也可能“令人伤感”。这一做法在几年前新冠疫情和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开始流行,当时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期望品牌表现出更多同情心和人性化,与之建立“社群感”。提供母亲节邮件“选择退出”选项,一方面是品牌试图展现其人文关怀,将顾客视为完整的人而非仅仅是市场细分对象;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邮件营销是电商品牌最赚钱的渠道之一,通过这种“贴心”的举动,品牌可以避免因发送可能引起不适的促销邮件而导致用户完全退订其所有邮件,从而保住宝贵的邮件列表资源。商业记者Dan Frommer指出,这种做法“对少数人意义重大,而这些人会非常感激”。然而,文章也指出了这种现象的荒谬之处:为了少发关于母亲节的邮件,反而发送了更多关于母亲节的邮件。同时,这也暗示了一种虚构的观念,即人们可以通过“选择退出”来避免痛苦或悲伤。事实上,悲伤是无法简单回避的。尽管品牌试图在情感上与消费者建立连接,但它们终究无法解决深层的个人创伤。母亲节本身已高度商业化(预计今年消费额达340亿美元),而品牌这种“体恤”行为,本质上仍是现代商业运作的一部分。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10:08 AM ET

Europeans Have Realized Their Error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乌克兰战争及对北约承诺发表的言论令人生疑,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经历初期的忧虑后,反而因欧洲大陆对俄罗斯威胁的“觉醒”而感到某种程度的安心与“被证实感”。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警告西方俄罗斯的侵略意图,但常被指责为“俄罗斯恐惧症”。如今,随着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它们的担忧得到了验证。爱沙尼亚外交部长马古斯·察赫克纳 (Margus Tsahkna) 表示,他乐见欧洲态度的转变,即“现在每个人都明白,再也没有别人来解决欧洲问题的情况了”。他认为,尽管特朗普的言论令人不安,但美国对北约的承诺在实际行动中并未改变,美军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存在反而有所加强。此外,曾经部署在爱沙尼亚边境的12万俄军大部分已被派往乌克兰并战死,显著降低了边境的直接军事压力。波罗的海国家认为,乌克兰战争为它们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立陶宛国防分析师戴维达斯·什凯利斯 (Deividas Škelys) 指出,乌克兰的抵抗改变了波罗的海地区的战略格局,各国正积极动员,提升防御能力。芬兰加入北约以及波兰加强军事支持,也使得俄罗斯若想攻击波罗的海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区域性冲突风险。文章指出,波罗的海领导人展现出务实的乐观态度,强调他们“没有奢侈去悲伤和害怕”,而是专注于实际的防御准备和联盟建设。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9:20 AM ET

What Kind of Questions Did 17th-Century Daters Have?

玛丽·贝丝·诺顿 (Mary Beth Norton) 的新书《我谦卑地恳求您的快速答复》(“I Humbly Beg Your Speedy Answer”) 探讨了17世纪英国期刊《雅典娜信使》(The Athenian Mercury) 中的问答内容,揭示了三百多年前的人们在恋爱与婚姻方面同样充满了困惑,其提出的问题与当今的约会烦恼惊人地相似。该期刊由约翰·邓顿 (John Dunton) 于1691年创办,最初旨在为伦敦咖啡馆的博学男性提供科学、医学、法律等知识问答,但很快收到了大量关于两性关系、爱情和婚姻的咨询。例如,一位女士曾询问“如何才能体面地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爱意”,还有人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位女士是否爱自己”以及“为爱结婚还是为现实利益结婚更明智”。这些问题反映了人类在爱情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如如何处理单相思、如何摆脱不愉快的纠葛、以及如何从被心上人“忽视”(类似现代的“ghosted”)中恢复过来。文章指出,尽管时代变迁,性别政治不断演变,但情感咨询专栏始终是人们寻求指导的途径。20世纪著名的情感咨询专栏作家如多萝西·迪克斯 (Dorothy Dix) 和埃尔西·罗宾逊 (Elsie Robinson) 都曾以其相对进步的观点影响着当时的婚恋观念,罗宾逊甚至明确倡导性别平等。然而,情感咨询专栏也曾扮演过规训女性的角色,特别是在二战后,一些专栏旨在平息女性对婚姻的不满。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论坛(如Quora、Reddit的r/relationship_advice)上寻求众包式的情感建议,这使得指导更加民主化但也更加分散。尽管现代社会赋予个体更大的恋爱自主权,但对爱情的焦虑和困惑依然存在,证实了《雅典娜信使》中一位读者所言:“爱情中确实存在如此多的模棱两可,以至于更容易犯错而不是做对。”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8:00 AM ET

How the Most Remote Community in America Gets Its Mail

亚利桑那州苏派村 (Supai) 是哈瓦苏派部落 (Havasupai Tribe) 的聚居地,位于大峡谷底部,是美国最偏远的社区之一,只能通过步行、直升机(天气允许时)或骡队进入。美国邮政服务 (USPS) 在此运营着全美最后一条骡队邮路,每周五天,骡队驮着邮件和包裹,在峡谷内外进行长达8英里、耗时6小时的往返运输。这条邮路是USPS“为所有社区提供邮政服务”使命的极致体现。骡队运输员内特·张伯伦 (Nate Chamberlain) 每天凌晨3点开始工作,喂养骡子,然后将邮件装上骡背,沿着哈瓦苏溪 (Havasu Creek) 崎岖的小径将出村邮件运至峡谷顶部的交接点,再取回进村邮件。这条邮路风险重重,包括冬季结冰、夏季酷热、山洪暴发以及响尾蛇等。前骡队运输员查理·张伯伦 (Charlie Chamberlain)(内特的叔叔,仍持有USPS合同)回忆了多次与洪水和恶劣天气搏斗的经历。苏派村约有200名居民,邮局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骡队不仅运送普通信件包裹(包括大量亚马逊订单),还承担着村诊所的药品和实验样本运输、部落现金运送以及旅游业所需物资(如旅馆的床单、迷你冰箱)的输送。在USPS面临财务困境和私有化讨论的背景下,苏派村的骡队邮路凸显了其对偏远农村地区不可或缺的价值。私营公司不太可能以如此方式为偏远地区服务,而骡队之所以能持续至今,正是因为它对于这条特殊线路而言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这条邮路象征着美国建国时 expansive and united (广阔而统一) 的愿景,以及对所有公民的服务承诺。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7:30 AM ET

The Impossible Plight of the Pro-Tariff Liberals

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民主党对自由贸易持更怀疑态度的自由派人士,如活动家洛里·瓦拉赫 (Lori Wallach),在拜登政府采纳了工业政策和有针对性的关税等措施后,一度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然而,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全面且混乱的关税政策,包括对墨西哥、加拿大加征关税,与中国展开全面贸易战,并威胁对全球商品征收“对等”关税,引发了经济动荡和盟友不满,使这些自由派陷入了困境。他们担心特朗普的鲁莽行为会彻底败坏关税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声誉,导致民主党选民和政治家重新拥抱自由贸易,从而使数十年建立新贸易共识的努力付诸东流。前俄亥俄州民主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 (Sherrod Brown) 认为,特朗普的做法正中企业界下怀,让他们有机会鼓吹回归旧的自由贸易共识。文章指出,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 (Jake Sullivan) 等官员也经历了从支持自由贸易(如TPP)到认识其弊端(如“中国冲击”导致美国就业岗位流失)的转变,并提出了“新华盛顿共识”,强调政府应在创造中产就业、减少对地缘政治对手的经济依赖、培育关键产业和建立弹性供应链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拜登政府去年五月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战略性行业”商品征收的针对性关税,是这一新共识的体现,旨在应对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家补贴和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第二次中国冲击”。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被认为是“用大锤而非手术刀”,其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与拜登政府的审慎和针对性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支持关税的自由派在政治上难以自处,他们既要批评特朗普的滥用,又要说服同僚关税在特定情况下依然是有效工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5月7日, 7:00 AM ET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6日

2025-05-07 08:00: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6日

Trump Finally Drops the Anti-Semitism Pretext

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针对哈佛大学的最新强硬信函,标志着其攻击精英大学的真实目的彻底暴露——惩罚自由派机构的“自由主义罪行”,而非先前声称的反对反犹太主义。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信中部分措辞被认为带有特朗普的影子)在信中列举了哈佛大学的诸多“罪状”,包括录取鄙视美国的学生、聘用前“蓝市市长”教授领导力课程、质疑其补习数学项目的必要性,并指责其董事会主席佩妮·普利茨克(Penny Pritzker)导致大学财政危机,最终宣布“今天的信标志着该大学新拨款的结束”。文章认为,此前以反犹太主义为由(尤其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的校园抗议背景下)对常春藤盟校施压,尚有一定的策略性,但现在政府已不再伪装。

文章回顾了政府此前针对哥伦比亚大学的行动:以未能充分解决校园反犹太主义为由取消4亿美元联邦资金,并提出一系列要求以恢复资助,哥伦比亚大学随后宣布了类似改革。接着,政府转向哈佛,审查90亿美元联邦拨款和合同,并提出更激进的要求,如筛选国际学生对美忠诚度、允许外部机构审计教师观点等,哈佛对此提起诉讼。政府随即冻结了哈佛22亿美元的拨款和6000万美元的合同,并威胁取消其非营利免税地位。法律专家德里克·布莱克(Derek Black)指出,政府在没有遵循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拒绝拨款是违法的,“联邦宪法或成文法中没有‘我们不喜欢你’的权力”。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承认学校存在问题并愿意改进,但认为政府的手段“令人反感”。文章最后引用J.D.万斯2021年的言论,即大学是“敌人”,应“积极攻击”,认为麦克马洪的信使政府的真实意图更加“诚实”。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8:40:00-04:00

An ‘America First’ Deal With the Houthis

文章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今日宣布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特朗普称胡塞武装已经“屈服”,并同意不再以美国船只为目标;作为交换,美国将停止对胡塞武装的空袭。然而,文章指出,这更像是一个“美国优先”的举措,旨在使美国从冲突中脱身,而非终结冲突本身。没有迹象表明胡塞武装会停止其与以色列的战争;周日,胡塞武装向以色列主要机场附近发射导弹,引发以色列对也门多地进行报复性轰炸。胡塞武装方面则强硬表示,以色列的袭击“不会没有回应”,且其在加沙问题上的立场“不会放弃”。

分析人士质疑该停火协议是否适用于英国等西方盟友的船只,若不适用,则将“美国优先”的含义推向新高度。不过,参与斡旋的阿曼外交大臣发表声明称,该协议将确保“国际商业航运的顺畅流动”,似乎暗示了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此协议对特朗普政府而言是受欢迎的喘息之机,因其针对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有陷入泥潭的风险,未能实现“彻底消灭”该武装的目标。胡塞武装仍将是整个海湾地区的强大威胁。对于胡塞武装为何在此时达成协议,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研究教授伯纳德·海克尔(Bernard Haykel)表示困惑。也门分析师穆罕默德·巴沙(Mohammed al-Basha)推测,这可能与特朗普政府和伊朗之间正在酝酿的核协议有关,伊朗作为胡塞武装的主要支持者,可能以此作为核谈判中的善意姿态。特朗普的伊朗问题特使史蒂文·维特科夫(Steven Witkoff)也迅速转发了阿曼宣布胡塞协议的消息。此外,特朗普即将出访海湾地区,并预告将有“非常非常重大的宣布”,这可能与新的伊朗核协议有关。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8:19:58-04:00

‘It’s All Cronyism Going Forward’

文章揭示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内部一项高达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授予争议,指其过程涉嫌裙带关系和程序不正当。流感研究员马修·J·梅莫利(Matthew J. Memoli)在特朗普政府的提拔下,先是担任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代理所长,期间负责暂停拨款、取消经费、解雇员工等事务。如今,作为NIH首席副主任,梅莫利与其紧密合作者杰弗里·陶бенбер格(Jeffery Taubenberger,现任NIAID代理所长)向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推介其研究后,即将获得这笔巨额资金,用于其内部的疫苗研究项目“黄金标准世代”(Generation Gold Standard),旨在开发针对流感、冠状病毒等病毒的通用疫苗。

多位疫苗研究人员和免疫学家对该项目的科学价值和资助方式提出质疑,认为在政府大幅削减HHS员工和数百个其他传染病项目资金的背景下,此举显得短视和可疑。该项目似乎仅依赖一种并非特别新颖的疫苗策略(化学灭活全病毒疫苗),且授予过程偏离了传统的专家评审和多项目资助模式。HHS和梅莫利对资金用途的说法存在矛盾,最初HHS仅提及梅莫利和陶бенбер格的技术,后又称资金将支持多个项目,但未明确其他项目的标准和时间表。梅莫利此前因批评新冠疫苗强制令、将DEI(多元、平等、包容)描述为“冒犯性”而受到关注。陶бенбер格则因其在1918年流感病毒测序方面的贡献而闻名,并被列为该疫苗技术的专利发明人之一,可能从中直接受益。文章援引NIH官员的评论称,这一事件表明“未来一切都将是裙带关系”。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6:24:13-04:00

Trump’s Kennedy Center Debut: Les Mis and Six-Figure Checks

文章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于下月出席肯尼迪中心的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演出,并在此之前举办一场私人筹款招待会。这是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首次在该中心观看演出,也是他接管该机构后首次为其筹款。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曾因艺术家抗议而疏远肯尼迪中心,但今年重返白宫后,他更换了董事会成员并自任主席,意图将该机构按其设想重塑。

据透露,6月11日演前筹款会的邀请函要求董事会成员每人捐款10万美元,而其他捐赠者的赞助级别分为200万美元(金级)和10万美元(银级),均可与特朗普合影并参加VIP招待会。白宫发言人称特朗普“深切关心美国艺术和文化”。有消息称,特朗普的盟友曾讨论将特朗普与CBS新闻的任何和解金中一部分指定给肯尼迪中心。特朗普接管肯尼迪中心后引发争议,包括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和伊萨·雷(Issa Rae)在内的多位艺术家取消了演出计划,同性恋合唱团的演出也被取消。特朗普曾称该中心“年久失修”。肯尼迪中心通常每年获得约4500万美元的联邦拨款,但未来拨款尚不确定,而慈善捐款是其重要预算来源(2023年约8500万美元)。文章指出,特朗普长期喜爱《悲惨世界》的配乐,并在其政治集会上使用。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5:00:00-04:00

Dear James: When My Husband Speaks, My Brain Turns to Mush

本篇为“Dear James”专栏文章,读者来信求助关于在婚姻中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这位已婚近14年的女性表示,她深爱丈夫,认为他是优秀的父亲和伴侣,但在丈夫进行长篇幅谈话时,她会迅速失去焦点,导致错过重要信息(例如丈夫即将出差的地点)。她困惑这是否是正常的婚姻现象,自己是否感到厌倦,丈夫是否无趣,社交媒体是否损害了她的注意力,或者她本人是否“糟糕”。

专栏作者詹姆斯·帕克(James Parker)回应称,读者并非“糟糕”,但她提出的其他可能性(厌倦、丈夫有时无趣、婚姻常态、社交媒体影响)都可能成立。他建议读者思考丈夫“长篇大论”的频率和程度是否有所增加,因为问题可能出在丈夫身上。帕克认为,讲话冗长的人即使不自知也会消耗他人的精力。他建议读者可以鼓励丈夫进行自我编辑,简洁表达。同时,他也指出读者可能自身负担过重,导致大脑对已听过或不重要的信息自动“屏蔽”。他建议读者与丈夫沟通,甚至可以幽默地将此问题“医学化”,共同应对“选择性配偶遗忘综合症”(Selective Spousal Oblivion Syndrome)。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3:00:00-04:00

This Conclave Will Be Different

文章分析了即将举行的教皇选举秘密会议(Conclave)的独特性,指出媒体对此次选举的影响将前所未有。主要原因是已故教皇方济各任命了历史上最多元化、最分散的枢机主教团,其中24位来自从未有过枢机主教的国家(如汤加、缅甸、东帝汶)。这些枢机主教彼此陌生,因为方济各任内很少召集他们进行公开讨论(仅在2014年有过一次)。因此,在缺乏个人关系的情况下,媒体报道在塑造枢机主教们对彼此印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文章提到,尽管枢机主教们希望延续方济各的“巨大遗产”,但并非寻求“延长方济各”。与前两任教皇不同,方济各没有留下明显的继承人。国务卿彼得罗·帕罗林(Pietro Parolin)枢机是热门人选之一,他代表了与方济各的连续性,支持教皇在同性伴侣祝福等问题上的开放态度,并且由于其职位,他与多数枢机主教有过接触。然而,帕罗林也曾与方济各存在冲突,并在教皇去世后面临谣言和攻击。另一位意大利籍热门人选是耶路撒冷拉丁礼宗主教皮尔巴蒂斯塔·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他因表示愿意用自己交换被哈马斯扣押的儿童人质而声名鹊起。保守派在此次选举中占少数,但可能与来自非洲和全球南方的观点相似的枢机主教结盟。德国枢机格哈德·路德维希·穆勒(Gerhard Ludwig Müller)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批评方济各在离婚和LGBTQ问题上的宽松态度,但认同方济各在贫困、和平、移民和环境问题上的关注。文章预测,新教皇很可能会在这些社会正义问题上效仿方济各。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2:05:00-04:00

How the Best Restaurants Can Make You Feel

文章探讨了著名餐厅经营者基思·麦克纳利(Keith McNally)在其新回忆录《我几乎后悔一切》(I Regret Almost Everything)中展现的艺术才华,认为顶尖餐厅经营者与厨师一样,也是创造独特体验的艺术家,他们擅长营造氛围或“vibe”。麦克纳利在纽约以其餐厅(如Pastis、Balthazar)的独特氛围闻名,这种氛围被形容为“麦克纳利金光”或“童话般的光辉”,能让食客感觉良好,甚至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文章指出,尽管麦克纳利的食物本身可能并非顶级,但他创造的体验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餐厅既吸引名人也对普通人开放。

回忆录揭示了麦克纳利艺术风格的根源,包括受到英国戏剧导演乔纳森·米勒和剧作家艾伦·贝内特的影响,他对细节和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从工人阶级背景中形成的对服务和价格敏感性的坚持。书中还提及了他经历中风、自杀未遂、离婚以及疫情对餐厅的冲击等个人困境,这些经历似乎让他更坦然地接受自己作为纽约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人士之一的地位。文章认为,麦克纳利的作品证明了餐厅经营可以是一种被低估的艺术形式,其核心在于如何让顾客“感觉”,而这正是他的餐厅所擅长的。他的回忆录也提醒人们,创造这种难忘的用餐体验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才华和艺术视野。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11:25:00-04:00

Putin’s Bread and Circus Had Bread

文章对比了特朗普第二任期与普京在俄罗斯巩固权力的历程,指出特朗普似乎忽略了普京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稳定。普京上台之初,面临国家债务违约、社会动荡的局面,他深知仅靠“伟大愿景”不足以巩固权力,必须首先解决民生问题(“面包”)。他将货币和财政政策委托给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如赫尔曼·格列夫),推行市场化改革,加上高油价的助力,使俄罗斯经济在头十年显著增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这为他赢得了支持。普京政权也运用宣传机器,塑造其“威权能力”的神话,强调秩序和福利。

相比之下,特朗普似乎认为文化上的不满、党派支持和个人魅力比经济实绩更重要。其经济政策混乱,导致民众对经济状况和个人财务状况的负面评价增加。特朗普未能像普京那样有效授权经济管理和沟通,而是亲自操盘,其言论常引发市场波动,且未能有效安抚民众。文章回顾了普京政权如何通过技术官僚(如阿列克谢·库德林、埃尔维拉·纳比乌林娜)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4年西方制裁,保持了相对的经济稳定,即使在牺牲部分经济增长以巩固个人权力后,依然重视通过经济手段(如高薪招募士兵)维持社会交易关系。文章总结,对于威权统治者而言,忽视经济稳定可能对其自身构成危险,普京的经验是“马戏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夺走面包”。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9:44:35-04:00

Elon Musk’s Most Alarming Power Grab

文章指出,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通过其星链(Starlink)项目,在过去六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射了超过7000颗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形成了对近地轨道的压倒性主导地位,远超其他所有私营公司和国家。这种主导地位赋予了马斯克对全球信息交换的巨大潜在控制力,以及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例如在乌克兰冲突中,他能够决定关键通信服务的开关。

星链目前已拥有超过500万用户,服务范围遍及偏远地区、飞机、船舶,甚至在加沙、缅甸和苏丹等冲突或网络受限地区发挥作用。美国政府,包括军方,也日益依赖SpaceX的卫星和发射服务。尽管美国太空军曾强调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但在特朗普政府下,鉴于马斯克对特朗普竞选的大力支持,这种依赖可能加剧。欧洲试图建立自己的卫星网络以抗衡星链,但进展缓慢,其主要商业竞争对手OneWeb规模远不及星链。中国也在发展自己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但目前规模尚小。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被视为星链最强大的潜在竞争者,但仍处于早期阶段。随着星链向手机服务等领域扩展,以及SpaceX下一代星舰(Starship)火箭有望大幅提升卫星部署能力,马斯克对未来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控制力可能进一步增强,引发对其权力集中的深切担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8:00:00-04:00

Why Do Collaborators Do It?

文章探讨了德国作家丹尼尔·凯尔曼(Daniel Kehlmann)的新小说《导演》(The Director),该小说围绕奥地利电影导演G.W.帕布斯特(G. W. Pabst)与纳粹德国合作的真实经历展开。凯尔曼对人们在极端环境下如何滑向同谋关系,以及这种妥协背后的合理化过程深感兴趣。帕布斯特在1933年逃离德国,却在1939年令人费解地返回第三帝国并为纳粹拍摄电影,其动机至今成谜。凯尔曼的小说试图探索这种道德“灰色地带”,以及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愿意做出多大程度的“道德妥协”。

小说以表现主义风格描绘了帕布斯特进入的纳粹世界,并虚构了帕布斯特逐步放弃抵抗、最终陷入同谋的过程。例如,书中描绘帕布斯特在拍摄电影时使用了集中营的囚犯作为群众演员,这一情节虽部分基于史实(帕布斯特可能目睹过莱妮·里芬斯塔尔使用囚犯),但凯尔曼将其扩展,认为在战时德国,包括电影业在内的广泛强制劳动使得帕布斯特很可能也利用了这类资源。凯尔曼认为,帕布斯特的每一步看似都有其辩护理由,但最终却走向了完全不可接受的境地。文章最后提到,凯尔曼认为避免陷入同谋困境的最佳方式是“如果可以,根本不要进入灰色地带”,并引用托马斯·曼的例子作为对比。对于“如果是我,我不知道会怎么做”这种常见的对纳粹时期的反思,凯尔曼认为更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希望我当时会做正确的事”。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8:00:00-04:00

Endowments Are Next

文章指出,继冻结对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联邦资金并威胁取消哈佛的非营利免税地位之后,特朗普政府和国会共和党人正考虑对大学捐赠基金征收高额税款,这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更深远的长期影响。历史上,非营利大学免于联邦税收,2017年税改对最富有大学的捐赠基金年投资收入征收了1.4%的象征性税款。如今,共和党人很可能将提高捐赠基金税率纳入其无需民主党支持即可通过的预算和解法案中。据分析,14%的税率每年将使哈佛大学损失约5.6亿美元,21%(与企业税率持平)则损失约8.5亿美元。

文章认为,对富裕大学捐赠基金征税曾是左翼政治家主张的财富再分配手段,旨在让哈佛、耶鲁等校分享其巨额财富。然而,近年来这一想法被“MAGA右翼”采纳,其目的已转变为削弱和惩罚被视为左倾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而非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和J.D.万斯(J.D. Vance)等人均提出或支持此类法案,认为高税率能迫使大学抑制“DEI和觉醒派疯狂”。然而,研究表明,对捐赠基金征税并未解决高等教育的负担能力或排他性问题,反而可能导致受影响的大学提高学费、削减助学金和科研经费,对规模较小的机构尤其不利。保守派活动家克里斯托弗·鲁弗(Christopher Rufo)明确表示,此举的目的就是让大学财务“收缩”。文章引述税法教授菲尔·哈克尼(Phil Hackney)的担忧,认为这种以公共政策攻击“敌人”的做法将对这些机构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7:00:00-04:00

The Collapse of Feminism

本期播客节目“Good on Paper”采访了《大西洋月刊》撰稿人索菲·吉尔伯特(Sophie Gilbert),讨论其新书《女孩对女孩:流行文化如何让一代女性反对自我》(Girl on Girl: How Pop Culture Turned a Generation of Women Against Themselves)。吉尔伯特在书中探讨了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女权主义如何从具有抗争性的第三波女权主义(如Riot Grrrl运动)演变为一种被商业化的、“后女权主义”的“女孩力量”(Girl Power)口号,并最终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将女性的性物化包装为赋权,将集体行动的诉求转变为对个体选择的辩论。

吉尔伯特认为,这一转变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网络色情内容的爆炸式增长、真人秀电视的美学标准以及算法对高度性感化图像的偏爱。她指出,在艾滋病危机引发对性的焦虑背景下,出现了强调“性积极”的文化趋势,但这随后被商业化,使得将女性的“性权力”作为唯一赋权途径的观念在媒体中无处不在。吉尔伯特批评了这种将性物化等同于赋权的观念,认为它分散了对其他更实质性权力形式的追求。她还讨论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共谋”问题,指出女权主义的个人主义转向并未改善整体状况,并呼吁回归集体行动。尽管她对“女老板”(girlboss)式的个人奋斗持保留态度,但也承认个人抱负的合理性。节目中还提及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作为一位在压抑环境中坚持表达内在世界的艺术家典范,并强调了批判性审视流行文化对女性影响的重要性。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6:00:00-04:00

The Missing Branch

文章认为,当前美国宪政体系面临的最深层问题是国会的软弱无能和失职,这种状态制造了权力真空,纵容了总统和司法部门的权力扩张。这与美国建国初期国父们担忧国会权力过大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历史上国会曾积极维护自身权力,与行政部门抗衡,但自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时代以来,国会权力日益集中于领导层,削弱了委员会的政策制定功能,导致多数议员被边缘化。这使得许多议员转向在社交媒体和电视上进行政治表演,而非从事实质性的立法工作。

国会因此变得更像是总统的附属机构:当总统与其同属一党时,国会退居幕后,协助通过总统议程或仅作评论;当总统与国会多数党不同时,国会则成为反对派的焦点,但仍缺乏立法作为。特朗普总统在其任期头100天仅签署了五项法案,创下现代总统新低,凸显了国会的无所作为。文章指出,无论是行政命令还是监管改革,若无国会行动,其持久性和实质性都存疑。最高法院近年来在行政法判决中试图为国会重新主张权力创造空间,但国会并未响应。在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政策等问题上,尽管许多共和党议员不满,国会也未采取行动收回其明确的宪法权力。文章最后强调,国会的软弱是其成员自身选择的结果,任何有意义的宪政复兴都首先需要国会议员们愿意重拾其应有的权力与抱负。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6:00:00-04:00

Congressional Republicans Have Two Bad Options

本篇通讯探讨了国会共和党人目前围绕一项被称为“一个美丽大草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的重大财政法案所面临的困境。该法案旨在尽可能多地实施特朗普总统的议程,核心内容包括延长2017年的特朗普减税政策(预计耗资5万亿美元)、为特朗普的南部边境计划增加资金、提高军事开支,并可能削减或取消小费、加班费及社会保障福利的税收。共和党内部在如何(甚至是否)抵消这5万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上存在严重分歧。

该法案计划通过“预算和解”(reconciliation)程序推进,以绕过参议院的阻挠议事。目前,共和党面临两难选择:一是通过一项可能导致赤字飙升、威胁经济的法案;二是法案失败,这将重创特朗普的议程,并且如果减税政策在年底到期,同样可能对经济造成冲击。第三种选择是制定一项更具财政责任感的法案,通过削减开支或在其他方面增税来抵消减税成本,但这因共和党普遍反对任何形式的增税而不太可能实现。目前尚不清楚法案是否会触及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能否纳入额外的特朗普减税措施,以及是否会提高债务上限。如果不能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可能面临灾难性的债务违约。由于年底减税政策即将到期,共和党人通过该法案的时间压力巨大,基本上是“2025年成败在此一举”。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6T05:00:00-04: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5日

2025-05-06 08:00: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5日

Airport Detentions Have Travelers ‘Freaked Out’

文章指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国边境和机场加强审查的措施以及不断出现的旅客被拘留事件,正引发广泛的焦虑情绪,这种担忧情绪在外国公民、绿卡持有者甚至部分美国公民中蔓延。尽管特朗普政府坚称守法旅客无需担忧,且媒体报道有所夸大,但移民律师、旅行顾问和普通旅客表示,人们对在边境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官员互动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的恐惧是真实且普遍的。移民律师Jeff Joseph等专业人士甚至采取了携带“burner”手机等预防措施。特朗普上任首日即下令加强对外国人和移民的筛查,并承诺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驱逐计划。近期发生了多起引人关注的拘留事件,包括一名持有绿卡40年的爱尔兰居民因已撤销的旧案被拘留并面临驱逐。CBP否认电子设备搜查显著增加,并称拘留并非随机,而是基于敏感的“负面”信息。然而,这种担忧已对旅游业产生影响,数据显示3月份海外访美游客数量同比下降近12%。旅游业人士对2026年世界杯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前的旅客信心表示担忧。文章最后提到,即使是了解法律的移民律师也对当前的边境风险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8:12:00-04:00*

How the World Became Awash in Synthetics

本文节选自Mariah Blake即将出版的书籍《他们毒害了世界》,追溯了合成化学品,特别是PFA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或称“永久化学品”)如何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认为,这一现象始于1934年杜邦公司为应对公关危机而转向宣传“有益公众的奇妙发明”(如1938年的尼龙)。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为满足战争需求,大力投资合成材料研发与生产,战后这些材料被转化为大量消费品(如聚乙烯制成的特百惠)。包括PFAS在内的新化学品被广泛应用于成千上万的家居用品,赋予其抗油污、防水等特性。尽管早期有毒理学家(如Robert Kehoe)的未公开研究揭示了健康风险,但出于对技术进步的信念和行业利益,这些信息被保密。行业通过公关和游说影响立法,导致1958年的食品化学品法案和1976年的《有毒物质控制法》都存在漏洞,将大量已在使用的化学品(包括用于特氟龙的PFAS)“祖父化”,免于严格的安全测试。杜邦和3M公司内部研究早已发现PFAS在人体内积累、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对动物和工人(包括导致出生缺陷)构成严重健康风险,但未充分公开。如今,大量独立研究已将PFAS与癌症、不孕、免疫抑制等多种健康问题联系起来,这些化学物质已遍布全球环境,从北极熊到珠穆朗玛峰的积雪,无处不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构成持续威胁。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7:56:00-04:00*

Trump Is Hiding Behind His Lawyers

文章评论指出,尽管特朗普总统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将法律视为工具,并以高速消耗律师著称,但他近期在接受《Meet the Press》采访时,多次在面对有关其行为合法性和合宪性的尖锐问题时,以“我不是律师”或“我依赖我的律师”为由回避作答。这包括关于是否藐视最高法院命令、是否认同人人享有正当程序、是否需要维护宪法以及动用国税局调查哈佛大学合法性等问题。作者认为,这种表面的“遵从”与其政府大举揽权、将行政部门用作报复工具、系统性地削弱司法部独立性(如解雇反对其意愿的律师、削减公共廉政部门、调查民主党筹款平台ActBlue)、施压律师事务所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批评特朗普一方面试图攫取前所未有的权力,另一方面却在关键时刻将遵守宪法等基本责任推给律师,是虚伪地逃避责任。文章最后还提及特朗普对一张将他描绘成教皇的AI生成图片的撇清关系,进一步讽刺了他推卸责任的态度。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7:41:00-04:00*

Breakfast Is Breaking

文章探讨了经典的廉价美式早餐(鸡蛋、吐司、土豆、肉类、橙汁、咖啡)正面临的危机。这种在一个世纪以来保持稳定形式和价格的早餐,其基础在于关键食材的长期廉价和充足供应。然而,近年来多种因素导致其成本飙升,威胁着其文化地位。主要挑战包括:1. 鸡蛋价格飞涨:自2023年以来,禽流感导致鸡蛋短缺和价格飙升,批发价仍是2020年初的两倍,餐馆也开始征收附加费。2. 气候变化:巴西和越南的极端天气导致全球咖啡供应下降,零售价自2020年1月以来上涨75%;佛罗里达柑橘产量因疾病和飓风锐减92%,导致橙汁价格上涨并依赖进口。气候变化还影响了香蕉、蓝莓等其他早餐食品。3. 特朗普的关税:现行的10%关税以及可能进一步升级的贸易战,将提高咖啡、进口鸡蛋、加拿大土豆和菜籽油,以及香蕉、牛油果、枫糖浆等多种早餐相关食品的成本,甚至波及来自中国的厨具。文章指出,虽然谷物类(吐司、煎饼)和猪肉制品(培根、香肠)可能相对稳定,但美式早餐的核心特征——可负担性——正在受到侵蚀。过去工人阶级可以依赖的廉价管饱餐食,如今也可能需要预算考量,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乎其文化象征意义的转变。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7:09:00-04:00*

The Comic Who’s His Own Worst Enemy

文章评论了HBO剧集《排练》(The Rehearsal)第二季。该剧由喜剧演员内森·菲尔德(Nathan Fielder)主导,他以精心设计的“排练”帮助普通人应对挑战性互动,但往往最终关注点会转向菲尔德自身。第二季中,菲尔德将目标设定为解决飞机失事的根本原因——沟通不畅,试图通过排练提升飞行员之间的协同。然而,他很快就偏离主题,例如在第三集中,他试图通过重演“萨利”机长(Chesley Sullenberger)的人生关键时刻来获得其特质,这演变成一场荒诞而深刻的自我探索,包括扮演婴儿时期的萨利。文章认为,第二季的核心在于菲尔德试图改变自己作为“恶作剧者”(prankster)的声誉,探讨一个以戏弄闻名的人是否可能真诚地帮助他人而不带嘲讽。菲尔德在剧中表现出对自身方法和动机的怀疑,承认排练可能并非必要,并反思了过去节目中对儿童演员的使用。尽管形式怪诞,菲尔德对扮演角色的投入(如扮演萨利)有时能产生出人意料的动人时刻。文章指出,该剧最终似乎在探讨菲尔德如何通过幽默来应对现实的严肃性,以及这是否是其独特的应对机制。第二季本质上是一场包裹在灾难预防研究外衣下的个人存在主义危机探索,展现了菲尔德在努力摆脱自身小丑形象、寻求真实自我的挣扎。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4:04:00-04:00*

Harvard Begins to Confront Its Anti-Semitism Problem

文章评论了哈佛大学最新发布的关于校园反犹主义的长篇报告。报告由内部人士撰写,详细记录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包括毕业典礼演讲中的反犹言论、对犹太学生的压制、教职员工对反以色列抗议活动的不当支持、针对犹太学生的暴力行为,以及大学领导层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失败和纪律体系的崩溃。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如对参与DEI工作的学生进行特殊培训、增加相关课程、明确新生行为规范等。文章肯定了哈佛大学现任校长Alan Garber上任后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如规范纪律程序、取消身份认同驱动的毕业活动等。然而,文章认为,报告的建议和校长的行动可能不足以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学生、教职工的态度、身份政治的发展、对“白人特权”的过度关注、学科过度专门化以及顶层领导的懦弱。同时,文章严厉批评了特朗普政府对此事的干预,认为其要求哈佛“无条件投降”并进行MAGA式改造,旨在打击大学而非真正解决反犹问题,其动机不纯。文章建议哈佛可以借鉴其他大学的做法(如范德堡大学对阻碍行为的零容忍,芝加哥大学明确的言论规则),改革招生政策(重教育而非社会活动),精简政治性过强的研究中心,并坚持原则。最后,文章引用本-古里安的名言,呼吁在抵制外部破坏性干预的同时,坚持进行内部改革。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2:45:01-04:00*

The ‘Significant Risk’ That Republicans Tank the Economy

文章分析指出,国会共和党人在如何为延长特朗普2017年税收减免(成本超5万亿美元)买单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这构成了巨大的经济风险。尽管特朗普政府以提振经济的承诺赢得连任,但其关税政策已导致股市和消费者信心下滑。共和党领导层试图将特朗普的大部分国内议程(包括永久化减税、取消小费税等、增加边境和军事开支)打包进一个法案,但对于如何弥补巨额成本(或是否需要弥补)无法达成一致。分析师(如共和党经济学家Douglas Holtz-Eakin和穆迪分析的Mark Zandi)认为,最可能的结果是通过一项增加数万亿美元赤字的法案,这可能导致本已脆弱的经济崩溃,甚至引发市场对美国债务(已超36万亿美元)失去信心。共和党提出的削减1.5万亿美元开支的目标被认为难以实现,因为他们不愿触及主要的债务驱动因素(医保、社保、国防),且在削减Medicaid等项目上面临党内温和派的阻力。依靠经济增长或关税收入来抵消成本的说法被分析师斥为不切实际。如果法案因内部分歧而失败,明年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将面临自动增税,这可能引发衰退。文章列举了共和党内部面临的五大棘手决策点:Medicaid削减、拜登气候计划资金(IRA)的废除、债务上限的提高、是否对富人增税(Bannon提议)以及州和地方税(SALT)抵免上限的处理。这些分歧使得共和党在推动其经济议程时面临重大挑战和潜在的灾难性后果。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2:01:00-04:00*

Parenthood Cannot Be Optimized

本文评论了Amanda Hess的新书《第二人生:数字时代的生育》(Second Life: Having a Child in the Digital Age)。书中批判了当代美国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对于通过信息、科技和专家建议来“准备”和“优化”育儿体验的痴迷。Hess认为,尽管互联网和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应用程序(如Flo、Baby Connect)、小工具(如Snoo智能摇篮、Nanit监控器)和专家(从线上育儿博主到心理学家),试图让父母感觉能够掌控育儿过程,但这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的幻觉”。育儿的真实体验是无法被优化的,它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必须亲身经历。Hess以自身经历为例,在儿子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病后,她更加依赖网络搜索来寻求答案和控制感。书中分析了这种“优化”文化如何将正常的儿童行为视为需要“驯服”的问题,如何将育儿商品化,以及如何利用父母的焦虑和无助感。文章指出,许多现代育儿建议与几十年前本杰明·斯波克的常识性指导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被重新包装和过度营销。最终,文章赞同Hess的观点:育儿的核心意义恰恰在于其不可控性,父母无法也无需选择或编程出一个“最优”的孩子或育儿路径,接受这种不确定性才是关键。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1:27:00-04:00*

We’re Back to the Actually Internet

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审核策略的转变,特别是Meta(Facebook、Instagram、Threads)在美国停止与专业事实核查机构合作,转而采用类似X(前Twitter)的“社群备注”(Community Notes)系统。这一转变被Meta CEO扎克伯格描述为回归“自由表达”的根源,并与2024年大选的“文化转折点”相关联,但实际上也是对多年来两党对其信息处理方式批评的回应。社群备注允许普通用户对帖子添加澄清或纠正信息,其出现基于“桥接”算法,优先考虑获得跨党派用户认可的备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成本低(用户免费劳动)、用户感知度较好(认为更可信、有用)、政治上更安全(平台可规避直接审核的争议)。研究者Paul Friedl认为这有助于培养社群责任感。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依赖共识,可能在高度两极化议题上失效;无法有效打击有组织的大规模虚假信息活动或惩罚惯犯;容易陷入对琐碎或无伤大雅内容的过度纠错(即“杠精文化”,Actually Internet);且可能被有影响力用户操纵(如马斯克相关帖子的备注消失)。文章认为,尽管这种模式有其局限性,它代表了内容审核从中心化、专业化向去中心化、用户驱动的回归,但这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未来审核方式仍会随技术、文化和政治环境变化。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11:24:31-04:00*

The Pro-Family Policy This Nation Actually Needs

文章认为,如果特朗普政府的“亲家庭”政策目标是提高美国的生育率(即“促生主义”),那么其仅侧重于推广“传统”异性婚姻家庭模式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在策略上也是无效的。现实是,美国家庭结构早已多元化,“传统”家庭已非多数(从1970年的67%降至2023年的37%)。许多美国人渴望生育,但面临寻找伴侣困难、无法负担体外受精(IVF)费用或育儿成本高等障碍。文章引用研究指出,婚姻本身并非儿童成功的保证,家庭资源和关系质量更为重要(哈佛大学社会学家Christina Cross的研究);非传统家庭(如同性伴侣、单亲选择)的孩子同样可以健康成长,其父母甚至可能因更强的生育意愿而更加投入(剑桥大学心理学家Susan Golombok的研究)。因此,有效的促生政策应承认并支持所有类型的家庭,降低所有潜在父母面临的障碍。具体建议包括:补贴辅助生殖技术(ART);将家庭假政策扩展至配偶以外的照护者(如亲属、朋友);支持朋友间共同抚养(Platonic co-parenting);提供普惠性福利,如“婴儿奖金”、可负担的托儿服务、带薪育儿假和病假、现金援助等,且不应仅限于已婚异性夫妇。文章批评Project 2025等保守派蓝图过于狭隘,认为其目标是倒退而非真正支持家庭。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08:00:00-04:00*

Is This the Worst-Ever Era of American Pop Culture?

文章探讨了当前一种日益增长的观点,即美国流行文化正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其特点是停滞、犬儒主义和孤立。作者采访了持此观点的评论家,如音乐历史学家Ted Gioia(认为老歌和算法扼杀新音乐创新)、艺术评论家Dean Kissick(批评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导致艺术平庸化)和音乐人Jaime Brooks(认为流媒体经济模式和AI发展正摧毁音乐的价值和社群性)。他们指出了真实存在的问题:好莱坞过度依赖IP翻拍、文化战争劫持艺术、艺术家生存环境恶化、技术导致分心等。然而,作者也对这种全然悲观的论调提出质疑,并寻找反驳的证据。他指出,互联网本应带来创作的繁荣,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仍有创新在发生。例如,音乐领域出现了Billie Eilish、Shaboozey等新风格,全球音乐类型(如K-pop)影响力扩大;艺术领域虽有平庸之作,但也有如Tár、Arthur Jafa等深刻作品。作者还介绍了年轻评论家Kieran Press-Reynolds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地下文化(如“rage rap”)正以“最大刺激”(max stimuli)美学进行创新,反映了时代特征。文章认为,尽管传统媒介形式面临挑战,但短视频、播客、游戏、迷因等新形式也在孕育创意。像《芭比》、《奥本海默》、碧昂丝的专辑、泰勒·斯威夫特的“传说宇宙”等主流作品,也展现了形式上的大胆探索和与时代精神的共鸣。文章最终认为,虽然文化面临深刻的系统性问题,但创造力并未完全消亡,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发现并支持仍在脉动的艺术生命力,讲述“继续前行”的故事。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07:30:00-04:00*

How to Prepare for the Trumpcession

作者Annie Lowrey描述了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不祥预感,类似于2020年2月疫情爆发前的感觉,她称之为“特朗普衰退”(Trumpcession)的潜在来临。尽管一些宏观经济数据(如核心GDP、消费支出)尚可,但第一季度GDP的收缩(-0.3%年率)以及其他迹象让她感到不安。她认为GDP数据受到了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特别是4月2日“解放日”前)的严重扭曲,企业为规避关税而提前采购和囤积库存,导致投资和进口数据异常波动。关税实施后,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毫无进展,周度失业申请人数上升,裁员激增,消费者信心暴跌,企业推迟扩张计划。预计关税将导致普通家庭每年额外支出4900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供应链中断的迹象,如西海岸港口进口量下降,长途货运工会警告大规模裁员。作者预见,这种供应冲击将像疫情期间一样,引发消费者恐慌性购买、囤积,商家可能趁机涨价,导致通胀攀升和经济放缓。加之政府削减开支和企业停止招聘,失业率可能上升。作者认为,虽然情况不同于致命的疫情,但这仍是一场全球性的、难以理解的“复合危机”(polycrisis)。尽管不确定具体该如何准备,但她本能地开始储备一些基本物资,如布洛芬和狗粮。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07:00:00-04:00*

How to Define Old Age

本期播客节目探讨了是否应将“衰老”本身定义为一种疾病。嘉宾Kiran Rabheru博士,一位老年精神病学家,分享了他成功反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将“衰老”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的经历。Rabheru博士认为,尽管衰老是许多疾病(如痴呆症)的最强风险因素,但将衰老本身病理化是年龄歧视的一种表现,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的特定健康问题被忽视(简单归咎于“老了”)。他强调,衰老是普遍现象和一种“特权”,不应被污名化,且目前尚无明确的“老年”定义,功能状态比实际年龄更重要。播客中提到,将衰老视为疾病的观点有时是出于促进抗衰老研究和药物开发的动机,希望借此降低长期医疗成本。然而,Rabheru博士提醒,抗衰老产业巨大,其动机复杂,且人为干预衰老过程的长期影响未知。节目提出应区分“寿命”(lifespan)和“健康寿命”(healthspan),后者指个体保持健康的年限。延长健康寿命是更现实且有益的目标,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社交)来实现。Rabheru博士给出的“20法则”建议:每天至少微笑20次、活动20分钟、社交20分钟。节目最后播放了听众留言,既表达了对衰老相关疾病的担忧,也分享了对老年生活自由、活力和持续成长的期待。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5T05:00:00-04: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4日

2025-05-05 08:00: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4日

The SNL Sketch That Captured Millennial Anxiety

这篇文章分析了《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 的一则名为“Forever 31”的恶搞广告短剧,认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千禧一代(特别是30岁出头的女性)的焦虑感和时尚偏好。该短剧由客座主持 Quinta Brunson 和 SNL 的女性卡司出演,戏仿了快时尚品牌 Forever 21,但其目标客户是“时尚但疲惫”的30多岁女性。短剧展示的服装以宽松、别致的基础款为主,颜色多为灰色、米色等“忧郁彩虹色”,强调舒适和实用性,而非追求潮流或性感。文章指出,这则短剧的幽默感来源于其强烈的现实关联性,它并非嘲笑这些女性或她们的穿着,而是反映了她们在经历经济衰退、#MeToo运动、身体积极性观念变化等社会事件后,关注点从单纯追求时尚转向更深层次的生活焦虑(如生育、人际关系、父母养老等)。与2003年嘲讽式的“Mom Jeans”短剧不同,“Forever 31”的服装本身具有时尚感,迎合了那些有其他更重要事情要考虑、但仍希望看起来不错的女性心态。文章认为,Quinta Brunson 的参与也恰到好处,她主演的《小学风云》(Abbott Elementary) 中的角色 Janine Teagues 正体现了这种“自信于个人风格但对未来不太确定”的千禧一代特质。文章最后略带调侃地表示,这个短剧唯一的问题是它广告的商店并非真实存在。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12:44 PM ET

Skin a Rabbit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节选自 Honor Jones 即将出版的小说 Sleep),围绕一个名叫玛格丽特(Margaret)的10岁女孩展开。故事开始于玛格丽特在玩手电筒捉迷藏时藏在黑莓丛下,享受着隐蔽和泥土的气息,观察着哥哥和其他男孩寻找她和她的朋友比迪(Biddy)。她成功躲藏,并对此感到自豪。随后,她回到家,母亲伊丽莎白(Elizabeth)因她身上“肮脏”而让她在门廊当众脱掉衣服,用“剥兔子皮”(Skin a rabbit)来形容这个动作,这让玛格丽特感到羞耻和不适。她在浴室清洗时,观察着镜子里的自己,思考着母亲的言语(如“icker”这个词)和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到一种疏离和悲伤。故事接着描述了玛格丽特暑假生活的空虚和阅读带来的慰藉,以及她对世界认知的有限性。一天,邻居里奇夫人(Mrs. Ricci)焦急地跑来,她家的宠物侏儒山羊甘博尔(Gambol)失踪了。玛格丽特被母亲派去和里奇夫人的父亲埃尔金斯先生(Mr. Elkins)一起寻找。玛格丽特最终在里奇家的泳池边找到了山羊,但近距离观察这只“怪异”、“脆弱”的山羊让她感到排斥甚至威胁,而非怜爱。傍晚,作为找到山羊的感谢,玛格丽特一家被邀请去里奇家游泳。在泳池里,里奇家的男孩杰里米(Jeremy)将玛格丽特抛起,让她感到被侵犯。当杰里米再次靠近时,玛格丽特出于恐惧和愤怒抓伤了他。母亲伊丽莎白不问缘由便责备玛格丽特,要求她道歉。玛格丽特拒绝了,跑回了家,带着一种反抗和自我主张的复杂情绪。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9:30 AM ET

A Trip Into Alaska’s Copper River Valley in 1902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组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1902年,由摄影师团队迈尔斯兄弟(Miles Brothers)受一家试图修建铁路的公司委托,记录了阿拉斯加铜河谷(Copper River Valley)地区的生活。背景是19世纪末的克朗代克淘金热(Klondike Gold Rush),约10万淘金者涌入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育空地区。许多人选择从阿拉斯加港口瓦尔迪兹(Valdez)进入内陆的艰难路线,并在途中发现了丰富的铜矿。美国陆军随后开始修建瓦尔迪兹小径(Valdez Trail),成为矿区与港口间的主要通道。迈尔斯兄弟的照片捕捉了当时的城镇面貌、日益发展的小径、自然景观、新来的定居者以及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生活。文章强调,这些近125年前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阿拉斯加内陆早期艰苦生活和发展的非凡视角。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9:00 AM ET

The Most Infamous Narcissist in Literary History Gets a Smartphone

文章评论了由 Sarah Snook 主演的新舞台剧版《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认为该剧巧妙地利用现代技术(如智能手机、滤镜、实时摄像)和单人扮演多角(26个角色)的形式,将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90年关于虚荣和表象危险的维多利亚时代批判,转化为对当代社交媒体文化中自我形象塑造和表演性人格的深刻反思。剧中,Snook 使用智能手机在舞台上直播自己,玩转滤镜,展现了道林·格雷沉迷于维持完美外表与隐藏内在丑陋之间的巨大鸿沟,并将这种欺骗行为本身视为快感来源。文章将这部剧与另一部由 Andrew Scott 主演的单人剧《万尼亚》(Vanya) 进行对比。《道林·格雷》通过夸张和技术手段警示了为迎合他人目光而表演可能侵蚀内心的危险,而《万尼亚》则更内省,暗示了探索和拥抱内在多重声音的丰富性。文章指出,两剧的差异提出了一个困扰现代文化的问题:在社交媒体时代,表演性是腐蚀真相,还是解放自我、成为更真实的自己的途径?《道林·格雷》通过 Snook 同时扮演评判者和被评判者,揭示了过度关注外在评价的社会如何扼杀个体真实情感,以及个体如何因过度迎合规范而自我毁灭。剧中利用 TikTok/Instagram 常见的多角色扮演和自拍互动等手法,将观众也卷入这种表演文化中,警示我们可能正在重蹈道林·格雷的覆辙。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8:30 AM ET

Good Lord, These Muscadines

这是一首短诗。诗人以一种半开玩笑、略带戏剧化的“老奶奶式”口吻,描述了一个可能有些混乱但未被匆忙度过的日常时刻。诗歌以“天哪,这些圆叶葡萄”(Good Lord, These Muscadines)开头,暗示着一种对当下简单事物的关注。诗人承认自己不擅长直接表达(倾向于依赖潜台词),并提及了凌乱的厨房台面、未整理的床铺和阳光下漂浮的狗毛。这一切被视为没有匆忙生活的证明。最后,诗人感叹“这么久以来,我曾以为渴望是世间唯一的歌”,暗示着一种从持续的渴望状态转向对当下、对已拥有之物的满足感的转变。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8:30 AM ET

How Scientists Can Be Good Citizens

这篇文章探讨了科学家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角色。文章以1945年德国核科学家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对话(特别是海森堡与冯·魏茨泽克的讨论)为引子,强调了科学家对其发现可能产生的善恶后果负有责任。冯·魏茨泽克认为,科学发展对现代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不能因噎废食,科学家的任务是引导科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将知识惠及全人类。他提出,科学家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以客观事实和宏观视角影响公共事务,尽管他们并非政治家。文章作者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价值,是人类赋予其价值,科学家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确保其成果用于“善”(增进最多人的福祉)而非“恶”。这意味着科学家需要走出实验室,与公众和决策者沟通。在AI、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气候变化等领域带来巨大伦理挑战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作者区分了旨在探索自然的“纯科学”和旨在改善生活的“技术”(应用科学),指出许多纯科学发现最终带来了重要应用。在一个日益依赖科技但也更脆弱的世界,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作者呼吁科学家积极参与公共教育和辩论,即使面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他们认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也有利于自身,能提醒他们关注更宏大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家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等全球挑战。科学家可以通过专业团体、媒体、政治活动等多种途径发声,推动将长期全球性议题纳入政治议程。作者强调“负责任的创新”文化,并鼓励科学家,特别是在学术界的科学家,利用其自由度和影响力,引导下一代关注科学的社会伦理影响。文章最后表达了对科技潜力的乐观态度,但强调其发展必须由科学本身无法提供的价值观来引导,呼吁科学家承担起作为专家和世界公民的责任,为后代留下更好的世界。本文改编自 Alan Lightman 和 Martin Rees 即将出版的书 The Shape of Wonder。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8:15 AM ET

The U.S. Threat Looming Over Canada

这篇文章探讨了唐纳德·特朗普的言行对美加关系造成的空前紧张,甚至使得两国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从“不可思议”变得需要加拿大方面严肃对待。作者指出,特朗普将与加拿大的贸易战视为将其吞并为美国第51个州的前奏,并曾私下向加拿大领导人提及此计划。他对盟友出售降级武器的言论,更是终结了加拿大对美国军事保护的信任基础。文章认为,加拿大因长期信任美国而变得脆弱,其国防和贸易政策都建立在美国理性的前提上,而这一前提已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分析了潜在冲突的形态:极不对称的常规战争对美国而言也难以控制加拿大广袤的国土和城市,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残酷的叛乱冲突。引用前NORAD行动主管 Scott Clancy 和多伦多大学教授 Aisha Ahmad 的观点,强调加拿大拥有高教育水平、武装程度不低的人口以及复杂的地形,具备发动激烈叛乱的条件,其规模和能力可能远超阿富汗塔利班。文章还指出,镇压叛乱的三种策略(彻底摧毁、争取民心、斩首行动)都难以奏效。此外,发动对加战争需要说服美国军方,这并非易事,因为两国军人长期并肩作战,关系深厚,但特朗普政府已在清洗军中异见者。文章进一步警示,制造针对加拿大的安全危机可能被特朗普用作攫取更多权力(如寻求第三任期)和终结美国民主的借口。作者最后强调,尽管冲突看似荒谬,但加拿大人不能掉以轻心,正如许多乌克兰人在俄国入侵前也未曾相信战争会发生。美加两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任何一方的毁灭都将波及对方。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8:00 AM E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这篇文章严厉批评唐纳德·特朗普系统性地破坏美国司法部(DOJ)的独立性和法治原则。作者认为特朗普的攻击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利用司法机制打击政治对手,二是利用相同机制奖赏政治盟友,三是清除司法部内部的反对力量。文章列举了大量实例:针对前政府雇员 Krebs 和 Taylor、新泽西州、缅因州、洛杉矶警长办公室、记者、拜登政府的EPA受资助者、乔治城大学、舒默参议员、Vindman 和 Garcia 众议员、医学期刊、民主党筹款平台 ActBlue 等发起调查或诉讼,都体现了将司法政治化以惩罚对手的模式。同时,特朗普通过赦免或减刑1月6日暴乱者(包括 Rhodes 和 Tarrio)、干预纽约市长 Eric Adams 的腐败案、关闭加密货币欺诈调查部门、赦免“丝绸之路”创始人 Ross Ulbricht、删除警察不当行为数据库、冻结对警察部门的审查、削减国内恐怖主义调查(特别是右翼民兵)人员、成立调查反特斯拉袭击的工作组、重塑民权司的工作重点(从警察改革和堕胎权转向反跨性别运动员和所谓的“自由派灌输”)、恢复演员 Mel Gibson 的持枪权、赦免竞选支持者之子 Paul Walczak、提议或实施削弱税务部门对富人查税能力的改革、暂停《反海外腐败法》的起诉等方式,来回报加密货币行业、警察工会、寡头、文化保守派支持者及个人亲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特朗普政府还系统性地排挤或解雇了正直的职业官员,如拒绝为 Gibson 复权建议的赦免律师办公室主任 Elizabeth G. Oyer、信息政策办公室(处理信息自由法请求)和职业责任办公室(监督伦理)的负责人、处理过特朗普调查的职业律师、处理移民案件的律师、FBI 高层领导、国家安全和刑事部门的资深专家、环境司的执法律师等,并削减了负责调查官员腐败的公共廉正科的人员,同时架空了法律顾问办公室(OLC)和总检察长办公室(Solicitor General)。文章强调,这种对司法部的侵蚀导致了法治的崩溃,使政府行为变得任意和不可预测,公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引用了共和党参议员 Murkowski 的担忧),并使其他政府机构也开始藐视法律和法院(如国土安全部在移民问题上藐视法庭命令)。作者最后呼吁美国人认识到这种危险,并在选票上拒绝这种对法治和民主的破坏。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7:53 AM ET

How to Stay in Touch With Your Friends

这篇通讯汇集了《大西洋月刊》撰稿人和编辑们关于如何在忙碌生活中维系友谊的个人方法和建议。核心观点是,保持联系往往不需要宏大的计划,而是依赖于持续的小努力和多样的沟通方式。 Mark Leibovich 建议,当想起朋友时,尤其是有共同趣事回忆时,就抓住时机打个电话,哪怕只是短暂问候。 Faith Hill 推荐和朋友一起看电影(她使用了 Mubi Go 应用作为例子),这种共享体验不仅提供了相聚的机会,也为后续讨论创造了话题。 Genevieve Finn 提出将朋友相聚与日常活动结合,比如一起带狗去公园散步,既能聊天又能享受户外和观察生活。 Will Gordon 分享通过互相推荐和讨论书籍、音乐、影视作品来保持联系,这是一种跨越距离和时间限制的简单方式,有时还能拓展彼此的兴趣边界。 Julie Beck 则倡导复兴“零食式”电话粥(snack-size phone call),即进行短暂、随性的、非预约的通话,在做家务或散步等日常琐碎时刻与朋友保持声音上的连接,而非总是依赖于需要提前安排的长谈。 总的来说,文章强调了主动性、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寻找适合彼此的、低门槛的连接方式对于维系友谊的重要性。 原文发布时间: May 4, 2025, 7:00 AM ET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3日

2025-05-04 08:00:00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5月3日

Donald Trump’s Cruel and Unusual Innovations

核心论点: 特朗普政府将涉嫌非法移民和帮派成员驱逐至萨尔瓦多,并支付费用将他们监禁(未经定罪)的政策,可能构成对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禁止“残酷和不寻常惩罚”的侵犯,尽管当前的法律挑战主要集中在第五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上。作者认为,现有的最高法院判例使得第八修正案的挑战变得困难,因为判例倾向于将“惩罚”限定在刑事定罪之后,但这创造了一个不正当的激励机制,即政府通过跳过审判来规避第八修正案的保护。

关键信息: * 政策细节: 美国政府将人员驱逐至萨尔瓦多(许多并非萨尔瓦多人,如委内瑞拉人),并支付费用让萨尔瓦多政府将其监禁在条件恶劣的监狱中,没有明确刑期或释放日期。 * 第八修正案相关性: * 萨尔瓦多监狱系统以残酷著称(人权组织Cristosal和人权观察记录了酷刑、殴打、窒息、恶劣条件、疾病蔓延、过度拥挤等问题)。 * 将人送往非其国籍国并支付监禁费用是美国历史上“不寻常”的做法。 * 美国官员(如国土安全部长Kristi Noem)公开表示此举意在“惩罚”。 * 法律障碍: 最高法院判例通常认为单纯驱逐出境不属于第八修正案意义上的“惩罚”,且“惩罚”通常需在刑事定罪后才适用(引用Scalia观点及1983年案例)。这导致未被定罪者可能比已定罪罪犯获得更少的第八修正案保护。 * 支持第八修正案主张的论据: * 原旨主义: “残酷”意为不公正的严酷,“不寻常”意为违背长期惯例。特朗普政策显著加重了对非法入境等行为的惩罚,超出了惯例。 * 判例法 (Trop v. Dulles, 1958): 最高法院裁定剥夺国籍作为惩罚违反第八修正案,因其造成“政治存在的彻底毁灭”和“拥有权利的权利”的丧失。被驱逐至萨尔瓦多的非公民面临类似的无权和恐惧状态。 * 监狱条件判例 (Brown v. Plata, 2011): 最高法院裁定对囚犯严重疾病的“故意漠视”构成残酷和不寻常惩罚。将人送入已知条件恶劣的萨尔瓦多监狱系统,至少表现出“故意漠视”。 * 结论: 即使该政策未被法院认定违反第八修正案,其本质也是残酷和不寻常的,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最高法院应重新审视“惩罚”的定义,以保护被驱逐者的权利。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10:00:00-04:00

The Judiciary Pushback Against Trump’s Agenda

核心论点: 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推行其议程,特别是在移民政策方面,但美国司法系统正日益成为一股重要的制衡力量,全国各地的法院纷纷做出裁决,对总统的行动构成挑战。

关键信息: * 背景: 文章内容基于PBS节目 Washington Week With The Atlantic 的讨论。 * 关键事件: 一位由特朗普任命的德克萨斯州联邦法官裁定,政府使用《外国敌人法》(Alien Enemies Act) 是“非法的”。 * 趋势: 这位法官并非个例,全国范围内有多位法官对总统的移民议程做出了不利裁决。 * 专家观点 (Michael Scherer, The Atlantic): 许多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成功反对他的机构现在力量减弱或退缩,但“法律程序”是例外。虽然法官行动节奏较慢,但最近几周司法机构已“显著介入”。 * 讨论参与者: 包括主持人Laura Barrón-López (PBS News Hour) 及评论员Leigh Ann Caldwell (Puck), Michael Scherer (The Atlantic), Ali Vitali (MSNBC), Alexander War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09:33:15-04:00

The Link Between Happiness and Social Connection

核心论点: 深刻的社会联系和社群归属感对于幸福感和寻找生活意义至关重要,尤其对年轻人而言。然而,当前年轻人面临诸多障碍,如传统社群(如宗教组织)的衰落和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建立有意义生活的关键在于优先考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关键信息: * 来源: The Wonder Reader 时事通讯。 * 核心观点 (Arthur C. Brooks): 年轻人需要“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接触和爱”才能真正茁壮成长。社会联系有助于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感。 * 年轻人面临的挑战: 传统社会结构(如宗教)式微,难以找到替代社群;科技产品导致社交隔离。 * 解决方案 (Brooks): 将与家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置于几乎所有其他事情之上。 * 相关研究/文章: *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发现,深厚的人际关系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Robert Waldinger & Marc Schulz)。 * 美国人独处时间增加,改变了性格、政治甚至与现实的关系 (Derek Thompson, "The Anti-Social Century")。 * 建议: 积极培养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和联系。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09:00:00-04:00

The Writer Who Understood Aloneness

核心论点: 加拿大裔作家梅维斯·加兰特 (Mavis Gallant) 的短篇小说深刻地描绘了边缘人物,特别是女性的孤独、疏离和流亡状态,这种孤独感往往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主义式的隔绝。文章特别分析了她笔下的“莉莉·奎尔”(Lily Quale) 系列故事,认为这些故事隐喻性地展现了情感疏离背后的根本孤独。

关键信息: * 作家与主题: 梅维斯·加兰特 (1922-2014) 以描写被遗弃、流亡、内心无根的人为主,其作品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刻的孤独感和情感疏离。 * 加兰特的生平: 童年不幸,缺乏归属感,成年后成为记者,后移居巴黎,认为作为异乡人才能自由写作。她在《纽约客》发表了116篇小说,与编辑威廉·麦克斯韦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 焦点故事 (“Lily Quale”系列): 收录于《Varieties of Exile》,包括 "Let It Pass", "In a War", "The Concert Party"。故事由加拿大外交官史蒂夫·伯内特 (Steve Burnet) 叙述,围绕他和莉莉·奎尔的关系展开。 * 人物分析: * 莉莉·奎尔: 美丽、狂野、内心空虚,渴望刺激,通过性吸引力寻求出路但始终无法摆脱孤独,最终未能实现自我。作者认为她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通过男性寻求发展却依然孤立的困境。 * 史蒂夫·伯内特: 被动、温和,深爱莉莉但无法填补她的空虚,最终被抛弃,一生情感空洞。他是加兰特笔下典型的边缘人。 * 主题探讨: 故事展现了两个内心空虚的人试图通过对方寻求救赎却最终失败。莉莉的行为被解读为在女性选择有限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寻求自由和突破的方式。作者对莉莉表示同情,认为她代表了一代女性中敢于“越界”的少数。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09:00:00-04:00

Don’t Look at Stock Markets. Look at the Ports.

核心论点: 尽管股市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应剧烈且波动,但美国主要港口(尤其是洛杉矶港)海运量的急剧下降,是一个更令人担忧且可能滞后的经济指标,表明关税对供应链和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可能比市场所反映的更为严重,且最坏的情况尚未到来。

关键信息: * 对比指标: 股市波动 vs. 港口吞吐量下降。 * 关键数据: * 洛杉矶港执行董事Eugene Seroka表示,由于对华高关税,“来自中国的主要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几乎所有货运都已停止”(截至4月24日)。预计货物到港量将同比下降35%。 * 洛杉矶港处理美国约17%的集装箱进出口,邻近的长滩港处理另外14%。 * 影响: * 海运量下降直接冲击港口相关的物流生态系统(就业、仓储、卡车运输、铁路)。长滩港CEO Mario Cordero指出:“货运量减少,工作岗位就减少。”大洛杉矶地区约九分之一的工作与港口相关。 * 供应链管理公司Altana Technologies的CEO Evan Smith称关税是“巨大的牛鞭效应”,其冲击需要9-12个月才能消化。 * 滞后效应: 由于订舱和运输时间,4月2日宣布的关税政策对海运的全面影响尚未显现。 * 关税政策的特殊性: 特朗普贸易战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与天气灾害或疫情等冲击不同,严重动摇了全球对美国经济政策的信心,使企业难以规划。 * 更广泛的经济后果: 全国卡车运输业放缓,可能导致库存短缺、小企业倒闭、大行业萎缩。 * 结论: 金融市场可能尚未完全消化关税战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港口数据的持续恶化预示着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08:00:00-04:00

We’ve Been Thinking About Love All Wrong

核心论点: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浪漫关系,更是一种深刻的看见、理解和在他人困境中“在场”(showing up) 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深厚友谊和联结,尤其在面对疾病和失落时,对于克服孤独、疗愈创伤和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关键信息: * 作者亲身经历: 作者22岁时患癌,经历了初期孤立和被朋友疏远。后来与同为癌症患者的安贾莉 (Anjali) 建立了深厚友谊。 * 关键体验: 作者在安贾莉生命最后阶段陪伴她,尽管过程充满痛苦和挑战,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体会到“在场”的意义和力量,成为她生命中最具意义的经历之一。 * 重新定义爱: 作者引用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 的观点,强调爱在帮助人们度过心理困惑和悲伤时期的关键作用,超越了传统浪漫观念,是一种看见、理解和支持他人的激进力量。 * 疾病与联结: 疾病让作者失去很多(恋情、自我、朋友),但也让她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互相需要的本质。 * 孤独的健康风险: 作者引用美国前卫生局局长维韦克·穆尔蒂 (Vivek Murthy) 的观点,指出社会孤立与多种疾病风险增加和过早死亡相关,其危害堪比每天吸15支烟。 * 应对孤独: 穆尔蒂建议通过积极加强人际关系来改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如接听朋友电话、共餐、专注倾听、服务他人等。这些是慷慨的行为,核心在于建立真诚联结,而非交易心态。 * 结论: 面对悲伤和不确定性,必须转向爱和他人。与人建立联结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安贾莉在情人节去世,她说的最后一个词是“爱”。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07:31:00-04:00

Universities Deserve Special Standing

核心论点: 大学作为致力于探求真理和知识的核心机构,其使命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的根本理念(即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探求真理)高度一致,因此应当享有特殊的宪法地位,以保护其学术自由和机构自治权免受政府(尤其是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关键信息: * 当前威胁: 特朗普政府扣留数十亿美元联邦研究经费,并试图对哈佛等顶尖大学施加意识形态和政治控制,这与匈牙利奥尔班压制中欧大学等威权主义策略相似。 * 大学的历史与角色: 美国大学(部分早于建国)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探求真理、保存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其独特的学术规范(专业、开放、严谨、求真)和校园文化对于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 * 第一修正案基础: 第一修正案的核心是保障思想自由市场,以探求真理(引用霍姆斯大法官在 Abrams v. United States 案中的经典异议)。大学是实现这一宪法理念的有组织的载体。 * 法律先例: 最高法院在 Sweezy v. New Hampshire (1957) 等案中承认学术自由是核心宪法利益,并强调大学应享有“四项基本自由”(自主决定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谁能学),警告政府干预学术生活的危害。 * 与新闻界的类比: 作者主张,大学如同新闻界(被视为“第四权力分支”),在宪法体系中扮演着独特的系统性角色,理应获得类似新闻界的特殊保护地位,尽管大学未在第一修正案中被明确提及。 * 行动呼吁: 大学应积极主张并争取法律判例确立其特殊宪法地位,利用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哈佛对政府的诉讼)作为契机。 * 应对策略: * 不应因接受联邦资助而被剥夺宪法权利(“不合宪条件”原则)。 * 大学应建立财政储备以抵御政治压力。 * 承认大学作为社会批评者的角色是正当且必要的,即使这会引发争议。需警惕并抵制校园内超越宪法保护范围的极端言行(如反犹主义)。 * 结论: 保护大学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对于维护美国民主传统、保持全球科研和教育领导地位至关重要。

原文发布时间: 2025-05-03T06:00: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