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17 13:31 德国
虽然知道帮助和支持有极限,但涉及亲近的人时,我们却不愿意/不敢承认极限的存在
许久没聊「感情谈不好伤钱」这个话题了。昨天有伙伴的留言,大家争议比较大,想来展开聊聊。
这位伙伴被裁员,留出了 7 年的备用金。但不巧父母生意遇到问题,第一年就用光了全部备用金来支援父母的生意
仅凭这些信息无法判断这个决定,当事人是否单身?另一半是否知情?7 年备用金占他总资产多少?当时找到新工作的前景如何?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但伙伴的留言让我想到一个抉择——亲人身患绝症,全家卖房、借钱治病,已经濒临极限、希望渺茫却谁也不敢停下。直到某人出头当了恶人,虽然大部分人口头不会特别赞同,但心里都暗暗松了口气……虽然知道帮助和支持有极限,但涉及亲近的人时,我们却不愿意/不敢承认极限的存在。
所以今天我胆敢当一次恶人,和大伙聊聊这类问题我的想法。帮助和支持的极限在哪?
……
我坚信一个原则,成年、成家以后,要先为自己负责,然后才能为另一半负责,然后才能为孩子负责,然后才能为父母负责。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
有伙伴说,这是东方孝道和西方个人主义的冲突。但我觉得不对,因为我们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序说得很清楚,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家人,才能施展抱负。
于经济,如果把父母排在伴侣前面,遇到问题立刻拿出全部收入、积蓄,自己尽孝道的同时,是不是也消耗了另一半尽孝的资源?夫妻一体,每个人赚的钱都有对方的一半,我们不能越过伴侣做决定。这不仅是情理,也是写入民法典的法理,伴侣、孩子的继承顺序排在父母前面。
于情感,人要先让自己幸福,才能带给他人长久的幸福。这不是说漂亮话,确实有统计学研究过。《别相信直觉》有讲述婚姻幸福度的调查,发现大家通常关注的外貌、学历、收入、职业和婚姻幸福度都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而是发现一个人时生活幸福的人,婚后也更容易幸福。人要先给自己幸福,才能给别人幸福(对婚后幸福度有影响的另外三个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安全型依恋、尽责性)。
所以我觉得这更像是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的抉择。选择一时的爽快、名声,还是长久可持续的幸福。
不是说不能牺牲自己、不能无私奉献,重要的是「我」怎么想、伴侣怎么想、被帮扶的家人的意愿如何?忽视伴侣的意见,容易卖队友成全自己。忽视被帮助人的意愿,容易自我感动。
如果一个决定我认同、伴侣认同、当事人认同,那不管做到什么程度,别人的评价都不重要(我没娃,所以孩子这一环没有细想,大家见谅)。
……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的作者,肿瘤科医生王兴提到,作为医生更倾向和一家的女婿/儿媳讨论治疗方案。因为 ta 的距离刚刚好,更容易在亲情和现实间找到平衡,也更能考虑到治疗方案的可持续性。
太亲近的人,有时可能因为亲情选择(经济上)无法持续的治疗方案,中断治疗会给病人和家人带来更大痛苦。影视剧的主角可以在不顾一切后通过主角光环脱困,但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主角光环?
所以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另一半的亲人,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把这个资源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的亲人,一份留给伴侣。
……
再换位思考,我自己遇到困难,我会希望得到什么程度的支持?
我绝对不希望家人拿出毕生积蓄甚至养老本来帮助我的。我希望他们先能好好生活,这会给我最大的精神支持。只要爱我的人能正常生活,我就觉得天不会塌,我有退路,有最后的避风港。那我要做的就是专注面对问题。(正常生活就好,你们也别表现得太开心了,显得我无人在乎 🥲)
……
再一个,帮扶家人应该从「上医治未病」开始。有些困难注定会遇到,如果我们有想要支持的人,就先不要让他们陷入这样的困难。
意外、医疗和养老,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我们可以先从帮他们规划医疗险开始。所以刚参加工作时,我就先把全家的医疗险都保上了。投保时家人还很抵触,觉得保险投保容易理赔难,但我还是「强行」给他们都投保了(我掏钱)。好在虽然抵触,但家人也挺配合地做了健康告知。
后来我理财水平可靠了,也开始帮他们理财投资,也注意规划了遇到意外紧急支取的备用金。
所以我也挺有信心,至少这几类困难我可以提前帮他们避免。
以上,我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对了,后来留言的小伙伴补充了这个决定的背景:
最后这反而成了回报率极高的一笔“投资”。我所担心的问题,无一发生~
2025-04-15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15 13:30 德国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伙伴都有个变化——对现金和备用金的接受度变高了——包括我自己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伙伴都有个变化——对现金和备用金的接受度变高了——包括我自己。
以前是现金烫手,现在是留钱备用。
以前是有钱就买房,现在是“变现一套房子,手握现金感觉太爽了”。
以前对财务自由计划,我觉得留够 3 年备用金已经不少了。而投资最糟的那段时间,我开始觉得 5~7 年也不是不可以……
偶然得知一个趣闻,「手有余粮」是有知有行去年最受欢迎的限定徽章 👇
……
从财务自由计划起,一直被大伙问「投资下跌的时候怎么办?怎么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我在这篇分享过比较系统的想法,如何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简而言之这么几个原则:
今天再展开聊聊备用金,分享几个实践后的经验。
不管有没有财务自由计划,都建议留有 6~12 个月无收入生活的备用金。
如果有财务自由计划,可以把时间延长到 3 年,这是比较主流的做法。
也有更久的建议,比如 5~7 年,来自罗宾斯的《不可撼动的财务自由》。理由是(美股)一轮周期底部可能长达 5~7 年,这样最保险。
准备了 3 年备用金,如果过了 2 年还看不到改善的希望,人可能就开始慌了。而且投资上越临近黎明越黑暗,像 2024 年 9 月之前,大家情绪越来越差,完全看不到上涨的希望。如果此时备用金临近用完,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最好按照我们能预料的比较糟的情况 2 倍时间来做准备。
其实美股 3~7 年备用金的经验,基本也是过往下跌时长的 2 倍 👇
那 A 股的情况如何呢?不太乐观 👇 A 股牛短熊长太明显了…
如果完全套用 2 倍经验,可能会发现自己要准备长达 10 年的备用金 😂 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个经验。
只考虑下跌时间忽视了美股和 A 股的不同。在美股标普 500 是一笔 90 分投资(五年跑赢 90% 的基金经理),可以代表了普通人获得投资收益的上限。但在 A 股沪深 300 只能算 50 分投资(五年为期常常一半的基金经理可以跑赢)。
而且也忽略了「那我不买 A 股,直接买美股好了」这样的选项。倒不是建议大家这么做,如果计划长期在国内生活,还是适合主要锚定中国资产。想说的是,考虑问题不能只局限一个视角,一种方法常常从 0 到 80 收益很高,从 80 到 100 改善有限,而且成本巨大。
所以我们也要考虑让「最坏情况」别那么坏。
比如上轮熊市沪深 300 下跌持续 42 个月,幅度达到 45%。但同样是投资指数,均衡低估分散的买法,下跌时间能缩短到 36 个月 ,幅度更是不到 20%(结合后面谈到的备用金支取策略,3 年的备用金此时才用一半)
如果同时分散投资了 A 股和美股,幅度会更小,时间也更短。
……
对了,这里也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计划长期在中国生活,不适合全买美股。
很多人觉得股票很“虚”,我用房子来举例吧。假如你的目标是存钱买房,现在给你个机会,买房以前可以让自己的存款和房价同步涨跌,你会选所在城市的房价,还是选美国的房价呢?(当然也可以都不选)
我会优先考虑所在城市的房价,因为这和我存钱买房的目标最一致。哪怕所在城市房价跌了,美国房价涨了,虽然少赚一些,我依然能实现目标。但如果所在城市房价大涨,美国房价下跌,锚定美国房价可能就买不起房了,会非常痛苦。
投资最终要获取的不是钱,而是换成自己所需的资源、解决生活的问题。除非所在国家是个经济不稳定的小国,锚定计划长期生活地区的资产,往往最符合这个目标。
……
好了,说回备用金。
在 A 股投资,准备备用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优化投资、尤其是应对熊市下跌,也很重要。先做到 80 分的投资,美股 3~7 年备用金的经验,我觉得在 A 股就也可行。具体选多少量力而行。
考虑备用金时我们考虑的其实是,如何遇到困难时更从容,如何增加生活的安全边际?
所以答案并不局限于备用金,分散投资、预期管理、保险保障、多元化的收入,这些方法都可以用起来。选两三个方法做到 80 分,好过一个方法死磕到 100,成分可能也更低。
不过投资变得均衡分散后,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以前是市场低估时动用备用金,现在分散投资,各笔投资可能不会同时低估、高估,怎么办?
之前看到一个方法不错,我也学过来了。
假设财务自由后只靠投资生活:
如果同期还有收入,也可以是这样:
有时候投资回撤不到 10%,但还是“亏了”,不少小伙伴很介意卖出亏钱的投资。我现在比较能克服这种心态了,有几种视角可以帮到自己:
慢慢学会放下买入成本。
以上,一些关于备用金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2025-04-10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10 13:30 德国
最近一周市场动荡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最近一周市场动荡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来自 Morgan Housel:
许多财务上的错误来自于对别人来说是正确的决定,但对你来说是错误的。
很多人看似在一起,但玩的其实不是同个游戏(《金钱心理学》中对这个问题有更展开的讨论)。
周一有个让我很懊恼的瞬间。盘点完投资,我发现各笔投资的比例变化比预想小得多,美股没达到计划的阈值,于是打算让子弹飞一会儿。此时美股纳指大跌 4%,我出门跑步去了。
回来发现纳指一度从大跌 4% 到大涨 4%,又看到一些加仓的帖子,我不禁有些懊恼。如果出门前没有“懒惰”,就能抓住这难得一遇的机会了,就能一天获得 8% 的涨幅!
但后来,淋浴时脑子里浮现出一道计算题(果然洗澡时容易获得灵感),如果当初真执行了再平衡加仓,结果会有多大不同?
如果当初“勤奋”地操作了投资,现在一定会沾沾自喜。但这份沾沾自喜可能会让我未来更频繁地看看行情,期待下一次机会。
李录当初也发现了美股次贷大空头的机会,问芒格要不要做,芒格说不要:
第一次学到「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时,很多人在笑,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在木桩前等待兔子自己装死?
无他,只因他上次因此尝到了甜头,所以总在等待下一次机会。
……
不是说「加仓」这件事儿本身不对,而是我们每个人玩的游戏不一样。
有些投资者相信择时,会在这样的行情中大幅加仓、减仓,收获可能很大,这是 ta 的游戏。
但对我这种不相信择时,更笃信资产配置、长期持有、坚持再平衡的投资者来说,实际操作的空间很小。就像前面说的,哪怕市场当天涨跌 10% 且完美操作,也只能带来 0.2% 的额外收益。和为了抓到这 0.2% 收益投入的时间相比,并不划算。
虽然我们同在投资,但每个人玩的游戏各不相同。有人玩的是择时游戏,有人不相信择时。有人追求收益数字最大化,有人更在意投资让生活更美好。
在或恐惧逃跑、或激动加仓的声音中,更重要的是先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这么做了,能对最终的目标产生多大影响呢?
PS:最近有本新书上线,孟岩的《投资中,我相信的事》,把投资实证集结成册。
有伙伴给我分享了好玩的读法,基于当下周期的位置,去看过去实证中相似的时间点,比如现在这时候就可以重新读 2018 年的《Buy China. I am》,2020 年的《疫情下关于投资的三个建议》,2022 年的《别慌》《恐惧》。穿越时间的内容常读常新。
里面我自己很认同的一段话:
每到感觉难的时候,我都会默念这句咒语「这次的坏事,未来又可能变成什么好事?」
虽然不能每次坏事都变好事,但真的,回头看生活里每一次好事,几乎总是从坏事开始的。
从学业到工作,从投资到健康,每次我都是被打击得痛了、郁闷了,才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哪里做得有问题。这些问题在顺风顺水时我是不会想的。
而且我觉得这不是「塞翁失马」把一切交给不确定的未来。之所以会有这种神奇的转变,是因为人会学习和成长。
最终,好事很多来自对坏事的应对。从个人到社会,这个道理都适用。
而当我们开始默念这句咒语时,ta 又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2025-04-08 17:10:00
2025-04-08 17:10 德国
最近投资波动很大,大家感觉还好不?做了哪些应对?
本来看到周五美股大跌,周一计划再平衡一下。但实际清点完,发现其实没太多可做的,因为 A 股、港股、美股、欧股全都一起跌了,而且跌幅也差不多。唯一显著的变化是,它们相对于现金的比例变了。
碰巧另一位伙伴也做了和我差不多的事儿,发现了一样的情况。最后总结「等于现金涨了」。
“负半相关”要大于“正半相关”。通俗地说就是在严重的熊市中资产收益的实际相关系数要高于理论上计算出的数值。分散化投资降低风险的作用在严重的熊市中经常会失效。
——《投资的原理》
平日里不相关的资产,在严重下跌中会变得趋同,尤其是出现流动性危机时。此时最能保证不相关性、起到分散作用的,往往是现金。
我重新复习了这条关于现金的笔记,也分享给大家。
2025-04-02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4-02 13:30 德国
以上是我实践两个月后的心得,筛选的都是显著帮到我、现在还在保持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数据估算,因为使用电子屏幕增加,全国大约 3 亿人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第一次写干眼症时我用了这个数据做标题,被好多读者吐槽标题党,太冤枉了 🥲)
近视手术恢复期容易有干眼症,所以会很注意给患者科普。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原来许多困扰自己的小毛病,其实都是干眼症的症状,有些已经十多年了。
说几个典型的:
眼睛干涩,尤其电脑前工作一整天后会酸胀甚至头疼。
发痒,晚上睡觉时会无意识揉眼睛,间歇性性的。好久我都以为是过敏。
打呵欠流泪时,会有一瞬间视力变好。看到这一条我都快哭了,从高中我就有观察到,远处看不清用力打个呵欠,一下就看清了,当时还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秘诀。现在我才知道,那个瞬间的视力,其实才是如果没有干眼症的我的正常视力 回头想想,半夜眼睛痒和这个现象也是差不多一个时间出现。
虽然才知道干眼症这回事儿,但它其实已经伴随我十几年了。所以很想让许多像我一样被干眼症困扰、却自己不知道的伙伴们,也知道这件事儿。
……
今年读到一本书《干眼自救》,作者是位专攻干眼症的医生 👇
读完我就把缓解干眼症写进了年度小目标 👇
干眼症有很多原因,有些是自身的,比如眼周睑板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是生活的,眼妆、作息不规律、电子屏幕使用太久;有些是环境影响,比如空调。除了暂时的原因,比如近视激光手术,其他大多数因素很难改变,咱们很难摆脱手机和空调,所以干眼症几乎无法治愈,不要迷信简单治愈干眼症的神奇方法,很多都是智商税。
但幸运的是,虽然干眼症成因多种多样,缓解干眼症的方法却是统一的——减少蒸发,让眼睛表面不那么干,所有方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个目的。
我不是学医的,上面关于干眼症原理的理解可能不完全准确,还是建议大家读原著。我会着重分享书里各种方法的实践心得,我花了 2 个月把书里提到的非手术介入的方法都试了一遍,从热敷到新型人工泪液到湿房镜,有些方法对我很有效,希望也给大伙一些思路。
湿房镜是我尝试过所有方法里效果最显著、最持久的,比人工泪液、热敷都好用。
湿房镜原理也很简单粗暴,既然干眼症是眼表太干、泪膜蒸发太快,我们就把眼睛周围的空间锁起来,让水分跑不了,眼睛就不容易干了。“核心科技”其实就是一圈硅胶——只要能密闭眼睛周围的空气,就可以作为湿房镜,作者书里也提到了「摩托车防风镜」。
本来想找一张湿房镜的照片,但发现都是营销味的卖家秀。还好思路打开,我找到了这个 👇
海贼王里乌索普的护目镜,其实也是湿房镜。于是我翻出了装修时的护目镜,也是全包裹,四舍五入等于没花钱~(不过缺点是太密封容易上雾…据说专门的湿房镜会好一些,以后有机会还是想试试)
但湿房镜也是所有方法里最不被普及的。我看过四位眼科医生,每位都建议我滴人工泪液,却没人提湿房镜,还是我自己读书才知道(果然要多读书!)。甚至我自己也是,其他方法都试过不太满意,最后才想到湿房镜。
湿房镜看起来有点傻,但真能长久解决问题。高强度用电脑时我会带上,干涩酸胀就很少出现了。原来一天滴 4~6 次的人工泪液也减到了 2 次。
非常推荐长时间用电脑、开车小伙伴们试试。
热敷可以改善眼周循环和睑板腺分泌,我个人感受,热敷一次约等于滴一次人工泪液。
以前医生就和我说过,但热毛巾太麻烦,一次性蒸汽眼罩又太贵,就没坚持下来。后来在书里读到微波炉加热的凝胶眼罩,我家刚好有以前医生开的热敷/冷敷凝胶,拿来也能用,这才规律用起来。
我一般是睡前敷上,不耽误日常生活,还能助眠。
读到过一个数据:每天电脑前工作 3 小时以上人群中,90% 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干眼症越来越普遍,和电子屏幕有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是我们非常专注时,眨眼频率会无意识下降,眼表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开车也有类似影响)。
所以我一直在想,有什么增加眨眼频率的方法,还真让我找到一个。一些小伙伴尝试完反馈也不错。
起因是,我发现用电子纸阅读器读书,比在显示器和手机上感受好很多,就在想其中区别是什么?最后发现在翻页习惯上:
所以我就想了这个办法,用空格键来代替滚轮翻页,强迫自己读完一整页再翻页,“凝视”就少多了。有类似习惯的小伙伴可以试试。
人工泪液是目前普及最广的方法,但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一天不宜超过 6 次,太频繁会破坏眼表微环境,加剧干眼症。最好配合其他方法把使用频率降下来。
防腐剂也会加剧干眼症,所以长期用只选无防腐剂的。一般是两种设计,一次性包装或者特殊设计只出不进的泵瓶(开封后可以用 6 个月)。根据我的经验,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都会在包装上注明,所以没写的一般就是含防腐剂的。
在意价格的小伙伴,相比一瓶人工泪液的价格,更值得关注的是「每次的价格」。我之前一直用 Hylo,后来觉得 Hylo 家偏贵,就找了些其他品牌来试。但试了一圈发现好多家设计一滴的量都太多了,每次都会流泪浪费一些,算到每次价格就不便宜了。最后又用回了 Hylo 😂
所有方法里最简单普适的,恐怕还是人工泪液,这可能也是眼科医生会最先推荐的原因吧。
……
以上是我实践两个月后的心得,筛选的都是显著帮到我、现在还在保持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像多休息、多眨眼、少用屏幕这样的方法,虽然有效但太难执行了,这次就没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我去年的分享)
对我自己而言,收获最大的是这两个部分: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原来困扰已久的症状,是这么简单的理由。
其实半夜眼睛发痒来自干眼症,不止一位医生和我说过。但第一次就医时我已经在用人工泪液了,所以不太相信还是干眼症。
直到后来改换思路,用眼睛发痒来判断当前人工泪液的用量和方法是否合适。只要发现眼睛还痒就采取更多措施,久而久之真就不再痒了。
2、幸好乐于尝试,没错过湿房镜。
减少屏幕使用时间、人工泪液、热敷,这些方法都经常被提到。但湿房镜得到的关注太少了,尤其是和它的效果相比。希望我的分享能让更多伙伴知道这个方法。
2025-03-31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3-31 13:30 德国
不管以任何标准来看,自由、富有的人都是少数,所以我们注定不能只通过公认正确的事儿,来获得财富和自由。我们需要非共识的正确,路上总是反对多过赞美。
上期实证好多小伙伴问这张图怎么记录的 👇
其实方法很简单:
用累计开支和累计收益作图,就可以了,工具也有很多平替。
关键还是怎么把记录这个习惯保持下来。一件事儿做一次,和做几年,难度差很多,哪怕只是很小的事儿。
人没法只靠自律和意志力来保持一个习惯,也许能坚持一个星期、一个月,但想年复一年,下次开始的动力总是来自「上次的体验」,而非「未来的好处」。
所以对于长期的习惯和规划,大伙除了找工具和方法,也别忘了关注过程的体验,找一个让自己舒服、开心的方式来使用 ta。
……
最近 Housel 更新了一篇博客 Pure Independence,有小伙伴译成了中文纯粹的独立。里面很多想法都和财务自由很契合,也给大伙推荐一下:
许多财务上的错误来自于对别人来说是正确的决定,但对你来说是错误的。它们是最危险的,因为你身边的聪明人会说,“这对我有用。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你也应该这么做。”
所以我们要主动筛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习惯,而非公认正确的。
如果把财务自由拆成财务和自由:
财务上,每个人达成目标的方法都不同,有的人特别能攒,有的人特别能赚,有的人投资收益高,有些人消费欲望低。
但自由上,每个人都要解决同一个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面对「别人都在…」「我不得不…」「现在如果不…以后就会…」。
很多国内伙伴觉得自由的障碍是房子、收入、教育、医疗,这些在德国刚好都不是问题,但在德国自由的人依然很少。因为自由不仅取决于财务,更
取决于我们能多大程度地不受他人影响,专注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你不能让一群人不断告诉你你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与他们的目标不一致。这并不是因为其他人可能是错的,而是因为他们可能在玩一个与你不同的游戏。
不管以任何标准来看,自由、富有的人都是少数,所以我们注定不能只通过公认正确的事儿,来获得财富和自由。我们需要非共识的正确,路上总是反对多过赞美。
当你独立的时候,你不太想给陌生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成本。
所有这些努力的疯狂之处在于,你很容易高估别人对你的看法。没有人比你更频繁地在乎自己。他们太忙于考虑自己了。
独立并不意味着你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它意味着你会有策略地决定你想吸引谁的注意。与其试图取悦所有人(这既愚蠢又不可能),不如选择你想要的生活,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你真正渴望得到他们的爱和支持的少数人身上。
2025:实证终于完成了本金目标,但距离「可持续的」「10% 年化收益」的目标还差不少。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会淡化本金数字,重点记录「收益率」和「收益比开支」,它们是财务自由计划长期可行的基础。
收益比开支 👇 快了,快了~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8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但后来发现钱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变成了 2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2023 年,被市场教育,终于开始重视资产配置。不要收益最大化,要痛苦最小化;
2024 年,第一次,500 了;
2025 年,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