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0-29 13:30 德国
为啥同样是小钱,有些事儿我觉得值,有些却抵触?
周一文章有读者问我「小资金怎么玩?」,我是这么回答的:
但回完留言我又在想,其实我自己也做过不少捡小钱的事儿,比如今天想写的关注货币基金的费用和收益。为啥同样是小钱,有些事儿我觉得值,有些却抵触?
1、想到一次讨论,网友说,别管佣金、管理费这点小钱,多花时间研究策略。但我还是坚持去谈了低佣金、筛选低费率的 ETF。因为想赚钱不一定能赚到,但想省大概率能省下来,赚和省不对等。
想赚更高收益,一通操作下来可能还亏了。但争取更低佣金、低费率,省到就是赚到。生活里缝缝补补,股市里挥金如土。如果买手机愿意花几个小时看评测、蹲打折,投资上就不该拒绝花更少的时间、省更多的钱。
2、时间和注意力也是资产,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一次考察、长久受益,花的时间也不多,就也划算。就像地上掉了 5 块钱,还是会捡的。
假设 10 万本金,花 1 个小时研究把费率降低 0.5%,其他不变,每年的回报就是 500 元。哪怕只看一年,时薪 500 也相当高了,换算到全职工作相当于月入 9 万还是税后。如果本金更多、年限更长就更可观了。
但同样的收益,如果要持续关注,甚至收益还不确定,我就会觉得这个时间关注主业对生活贡献更大。
我的优先级是这么排的:顺便省 100 元 > 专门省 100 元 > 专门(可能)赚 100 元。
下面想说的货币基金的费用和收益,大约介于 1、2 之间。大钱赚不到,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省些小钱。
……
想到这个是看到有知有行的「基金 CT 」功能上线了货币基金的数据 👇 我也对比了几个
和股票、债券基金不同,不同货币基金的收益区别主要是管理费决定的。大家总收益差不多,费率越低、分给投资者的收益就越高。同一只货币基金,A、B 份额费率不同(一般 B 份额费率更低),不同货币基金区别就更大了。
突然发现货币基金才是对我来说,基金 CT 决策参与度最高的场景 👇
)以前基金 CT 只有偏股型基金的数据,我用得其实不多,好奇为主,看完就没有后续了。一是因为历史数据无法代表未来,二是成本只影响一部分结果,A 股确实存在更高交易成本换更高净收益的机会。
但货币基金的收益主要受利率 + 费率影响,利率大家差不多,所以费率低一点、用户收益就高一点。一只货币基金成本低、收益高,去年如此,今年、明年大概率还是。
其次可以看看收益的稳定性,同样的收益,分散到平均一年往往好过短时间内突击高收益 👇 我在买的一只货基,费率、收益差不多,但稳定性就差了一些
以后我就用基金 CT 功能来选货币基金了 💪 大伙不妨也看看自己的。
不同平台货币基金的选择范围不一样,所以要自己单独找,也说几个我自己买的低费率货币基金。
支付宝里我买的是:博时现金宝B 000891,鹏华添利宝B 009824。注意,不是余额宝哈,需要像买基金一样手动买入。缺点是没有快速赎回,只能第二天到账,不适合放要灵活支取的钱。
东方财富现金理财我换成了兴全天添益E 021751,和有知有行严选的兴全天添益B 收益、费率一样,只是渠道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选择我没有全面对比过,毕竟花太多时间就不划算了。所以这几个选择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但大差不差。大伙可以做个参考的起点。
2025-10-27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0-27 13:31 德国
一件上班穿得体、日常又舒服的衣服,价格往往几倍于一件得体的衣服 + 一件日常舒服的衣服
上周文章有两条留言,读完我多想了些。
当时一位读者说,普通人的财务自由 = 一份舒心的工作 + 有一些存款(能够带来被动收入) + 幸福美满的家庭。发现心态比余额数字更重要。
另一位读者回复,重点现在一分舒心且长期的工作太难得。
我发现相关讨论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思路。
第一位读者说的是「舒心的工作 + 一笔存款」。通常当我们把一件事和存款放在一起说,就是接受了未来可能有变化,比如工作可能不长期。未来不确定就是存钱最直接的动力,用存款获得安全感。
但第二位读者说的是「舒心且长期的工作」,希望这份工作舒心的同时,本身又能长期确定,能带来安全感。
那么,哪种生活目标更容易实现呢?其实第二位读者的留言已经回答了。单纯找一份舒心的工作不那么难,想存下一笔钱也不难,但想有一份「舒心又长期的工作太难得」。
我发现一个规律。希望一样东西同时满足多种预期,不是不可能,但往往代价更大。
上班时也太发现,想买一件上班穿得体、日常又舒服的衣服,价格往往几倍于一件得体的衣服 + 一件日常舒服的衣服。
修东西时我发现,多合一工具,总是没有单一功能的工具好用。
所以两种选择:
希望工作舒心又长期稳定;
降低对工作的预期,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我会选后者,一次只想一件事儿,不同的预期分开解决。
……
找第一份工作(2018 年)我几乎只考虑了经济价值。毕业前我有财务自由计划,工作只要能实现攒钱目标就行。喜欢、长期都放在财务自由计划上,反正工作最后也会辞职。
现在我做事情,看重情绪价值多一些,先符合自己的价值观。能有经济回报当然开心,但不会仅仅为了钱做自己不认同的事儿。
每个时期都有朋友说,真羡慕你在做的事儿。
后来我想明白了,再谈起我会说,但其实这件事儿真给你你也不会做。
朋友想想就笑了,确实。
羡慕工作收入的朋友,不愿重走一遍获得这份工作前几年的必要经历。羡慕工作喜欢的朋友,也不愿放下自己已有的赚钱机会、自降收入。
当我们说希望/羡慕一件事儿如何如何时,常常还有好多个没说出口的隐藏预期。前面两位读者的对话,刚好把这些隐藏预期说了出来:
看别人赚钱的工作,我们想的可能是钱多且事少;
看别人舒心的工作,我们想的可能是舒心且长期;
看别人喜欢的工作,我们想的可能是喜欢,但收入不能比现在低。
但是也可以换个思路,别让一件事儿满足所有预期。把不同的预期,用各自更适合的方式来解决。
……
从这个角度想,我发现财务自由计划也是在分开解决需求。
以前我们希望一份工作又赚钱、又有情绪价值、又有上升空间、又有安全感、又有退休保障…现在我们可以把部分需求分摊给财务自由计划。
像几年前给大伙分享过的财务自由博主 Mad Fientist 的经历:
我想财务自由就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太悲催了,我讨厌这个工作,尤其是想到以后可能 30 年都要干这行。
但当我认真考虑过财务自由,当我发现自己能通过工作收入达成财务自由以后我的心态一下就变了,后来甚至有点享受这份工作。
我发现自己讨厌的其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焦虑自己没有找到一条可靠的上升通道。
虽然沧海桑田,当年被讨厌的 30 年不变的工作,现在已经要提着灯笼找了。但如果一个选择前提背景反转后依然有启发,更说明这个选择的价值。
以前只有主动收入、手停口停,工作只能「维持」生活,升职加薪才能带来「改善」。但现在收入中考虑了投资带来的被动收入,不管工作收入是否变化,只要能攒下钱增厚本金,工作本身就能改善生活。
他发现了一个不用升职加薪也能改善生活的方式,预期下降,原来讨厌的工作也变得有点享受。
一份收入又高、自己又喜欢、长期还稳定的工作,可遇不可求。但遇到这样的机会前,先把不同预期分开,把经济价值、情绪价值、长期安全感分开解决,生活也可以过得幸福。
通过存款、财务规划,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就像最近很多用有知有行的伙伴在攒的备用金。
通过学习投资,加成长期的安全感。目标像诺奖基金一样钱花不完。
通过爱好和陪伴家人来获得情绪价值。
把对工作的预期降低到一个暂时获得收入的工具。
最后很可能,预期降低,反而有惊喜。
2025-10-22 13:30:00
2025-10-22 13:30 德国
这期清单更新幅度不大:
意外险升级到小蜜蜂 6 号,恢复以往的不按年龄分组定价了。还有一款面向女性用户的特别版,小蜜蜂 6 号(玫瑰版);
增加一款分红型增额终身寿一生中意(福享版)。
先说意外险。其实我觉得小蜜蜂 6 号叫“小蜜蜂 5 号最初版”也挺合适的
最大的变化就是恢复了最初不按年龄分组定价,保司没变,保障责任也几乎没变,取消了 150 万保额、增加了 80 万保额的版本。
这里对比下女性专属玫瑰版和普通版的区别 👇 主要责任是一样的,只是附加责任和增值服务上有调整,且玫瑰版限女性用户投保(可我觉得不少保障男生也会想要诶,被拒之门外了…)
……
再说说分红型储蓄险。之前和大伙提过几次,预定利率下行后,分红型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现在同类保险下,我会优先选分红型了。目前分红型还集中在储蓄险领域,以后可能也会看到分红型的重疾险。
分红(就是保单利益中超过保底利率以上的部分)是不确定的,怎么查询和计算自己的保单上个年度的实际分红呢?
以分红型储蓄险为例,计算方法:保单分红部分的收益率 = (演示利率 - 预定利率) x 分红实现率 x 70%
演示利率:可以理解成“预期收益”,也就是如果分红 100% 实现,所能获得的利率;
分红实现率:演示利率不能保证,所以要看分红实现率,具体实现了多少分红;
70%:监管规定,保司要把至少 70% 的分红分给投保人。计算时通常保守一点,取 70% 下限。
最后,分红收益率 + 预定利率就是这份保单本年度的实际收益了。
分红险经常有个误解,其实不是分红实现率越高、实际收益率就一定越高。也要同步看产品的演示利率和预定利率。有些产品演示利率高,哪怕分红实现率低一些,收益也不差。
这里举两个例子,大伙也可以试着算一下:
再复习一下:实际收益率 = 预定利率 + (演示利率 - 预定利率) x 分红实现率 x 70%
B 产品因为演示利率和预定利率更高,所以哪怕分红实现率低一些,最终收益还比 A 产品高了一点点。
我觉得在对比不同保险产品时,分红险这套计算方法对用户不太友好。我作为用户其实最关心的不是分红实现率,而是保单去年实际收益率是多少。分红实现率不够直观,还容易导致误解「B 产品分红实现利率比 A 产品低,收益是不是就更差?」。
如果也能同时公布归属用户的实际收益率就更好了,方便用户对比不同保司、不同产品的管理情况。
我比较喜欢的、给不同群体的配置顺序,供大家参考:
给自己:医疗险 → 重疾险 → 定期寿险 → 意外险。
给父母:医疗险 → 意外险(→ 定期寿险)。父母一般不需要投保定期寿险,如果依然在偿还贷款等负债,可以酌情考虑。年龄超过 50 岁,配置重疾险通常就不太划算了。
给孩子:医疗险 → 意外险 → 重疾险。
补充:有特殊要求的小伙伴,可以在文章里的任意小程序链接戳进去,预约顾问老师。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建议的,包括但不限于,有既往症、筛选可以投保的保险,看好一些我这里没推荐的,想要一个完整投保方案,等等等,都可以问~
下面是具体说明。
医疗险的定位是医保的补充,用来补充医保覆盖不到的部分,比如更高额的医疗开支和更好的治疗手段。
挑选时可以优先注意这几个要素:是否有针对 DRG 的优化、外购药、多少年保证续保,先确定保障足够然后才是考虑免赔额和具体保费。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医疗险可以保证医疗开支,让我们有钱治病。但罹患重疾治疗期间我们很可能无法继续工作,收入会因此中断,但生活开支像住房、餐饮却还要维持。重疾险的典型场景就是补偿中断的家庭收入,主要保障收入风险,而不是开支风险,这是重疾险和医疗险最大的区别。
有的小伙伴会问,那孩子没有工作收入,没有收入风险,还需要投保重疾险吗?实际上买给孩子的重疾险保障的是家长的工作收入,因为孩子如果生病需要照顾还是会影响家长的工作能力。
重疾险是罹患重疾直接赔付,所以配置重疾险我主要看保险的条款、保额和保费,保障尽量高、保费尽量低。
以达尔文 12 号为例,重疾的一般配置思路,供大伙参考:
保额:一般的经验公式是 3 倍左右的税后年收入;
缴费期限:选最长的,减少现金流压力;
身故或全残保险金:我不会选,差价补定期寿险更实在;
疾病关爱保险金(60 岁前额外赔付):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预算充足可选。另一种是预算不足,可以降低保额但选上疾病关爱保险金,能更低成本做高 60 岁前的保额,此时正是重疾险发挥收入补偿作用最重要的年龄段;
“恶性肿瘤-重度”治疗津贴保险金:预算充足可以选,毕竟成年男生 50%、女生 80% 以上的重疾都是癌症;
多次赔付:看预算啦,都选上当然保障更全,但也更贵。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定期寿险保障的风险和重疾险一样,也是保障收入风险。
典型场景,比如一个家庭有孩子、有房贷,如果一方意外离世,家庭收入会因此少了一大半,很难再维持正常家庭生活。再或者我们年轻人意外离世,那父母的养老应该怎么办?定期寿险解决的就是这个担忧。
定期寿险也属于一次性给付,同样重点关注保额和保费,通常保到退休年龄就够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虽然意外险名义是赔付意外身故和伤残,但用上意外险的场景却更多是这两个:
意外医疗,意外险通常有 2 万左右的意外医疗报销额度,刚好补充医疗险 1 万以下的免赔额;
用来取代飞机、火车出行的单次旅行意外险,性价比明显更高。
我个人会优先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意外险,尤其是给孩子和老人。
每次都要重复一下:看重身故责任的小伙伴建议优先考虑定寿而不是意外险,统计数据来看意外身故大约只占身故的 20%,反而是定寿性价比更高。意外险更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意外医疗、伤残赔付以及代替旅行中的交通意外。
相关讨论(虽然里面提到的产品大多下架,但思路依然适用):
……
以上就是这个月的清单梳理了,希望对大伙有帮助。
最后几个例行提醒:
需要理赔时可以回来找这篇文章,这里也有保单管理和协助理赔支持,可以收藏下,以备不时之需;
每次文章下面都会有小伙伴留言问身体有恙,不符合投保条件怎么办。7 月的那一期我有给大家分享完整的思路,希望能帮到大伙。
有不懂或者比较私人的问题,可以在投保页面里点「预约顾问」,各种问题都可以问,不限于某一款保险,健康告知的问题也可以问。齐欣的顾问小伙伴们都非常靠谱,可以给大家详细解答(预约完记得接陌生号码电话哈)。我给大伙研究保险时的很多对比资料和保费数据也是齐欣小伙伴帮忙提供的,一起谢谢他们 🙏
祝好~
【广告】以上内容包含推广链接,大家通过这个链接投保我会分到一点收入
2025-10-20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0-20 13:31 德国
追求财富追求的其实不是钱,恰恰相反,我们追求的是可以不用再总考虑钱
最近读到不少讲诺贝尔奖基金如何投资的文章。在发了 100 多年诺奖后,诺奖基金的本金不减反增到了原来的 3 倍(按通胀调整后的购买力,只看数字的话是 200 多倍)。
我一直觉得这些基金会的投资方式最适合希望财务自由的伙伴们参考,胜过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大师。之前也给大伙推荐过斯文森写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管理耶鲁捐赠基金的经验。
怎么赚钱是一方面,怎么管钱、怎么花钱、怎么平衡当下和未来也很重要。
……
诺奖基金有段历史很有意思。
基金资产头 70 年,按照诺贝尔的遗嘱只能投资“安全”资产,比如市政债券、存款。后来一度陷入花光危机。
直到后来修改规则,可以投资股票、另类资产这些“有风险”的资产,长期才终于安全了。经过百年通胀后,诺奖的奖金和本金依然是笔巨款。
根据 2024 年的诺奖基金管理报告,诺奖有 56% 的资产配置在股票类资产上,还有 24% 的另类资产(对冲基金),存款、债券这样的“安全资产”占比只有 11% 了。
想到平时聊理财投资,大家常问「是否安全」。
但是否安全,在不同期限下区别很大。存款、国债短期很安全,但如果看长期,尤其是有定期支取计划的,最安全的反而是短期有风险的股票类资产——不是把股票作为赌博的筹码,而是通过股票持有一家家上市公司,分享公司经营、社会发展带来的财富。
如果头 70 年诺奖不是只买“安全”,会比现在更安全。
那么我们想要的是长期的安全,还是短期的安全呢?想要财务自由长期可持续,资产配置还是应该以股票类资产为主。
……
说起不同期限下结论相反,普通人用工资慢慢积累本金、规划财务自由计划也是个例子。
看短期,得知一个计划要践行 10 年甚至更久,会觉得这太慢了,有没有快一点的?
但看长期,得知身边有人 40、50 岁被动收入可以超过工资,有底气提前退休了,又会羡慕这么「早」。
不同期限下,我们对快慢的感知也不同。短期的慢,有时会变成长期的快。所以有时候换个视角,跳到终点考虑问题可能会有启发。
常有读者问我,现在 XX 岁了,开始规划会不会太晚了。但代入终点想一下,其实哪怕 60 岁能实现“按时退休”,对烦恼的人来说也算是一种早了吧。
……
不过诺奖基金有一点普通人不适合学。之所以前 70 年错过股票类资产,最后还能翻身,「本金多、花得少」也是一个原因。
诺奖一年的奖金、管理所有开支加一起,才占到本金的 1.75%。但普通人想只靠每年只支取本金的 1.75% 过好生活,就要攒下年开支的 57 倍本金,恐怕到老也攒不到。
诺奖基金不是人,追求的是真永续。很可能 200、300 年后诺奖还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但我们早归尘土了。同样是追求「钱花不完」,我们的前提是在有限的生命中。
诺奖的优势是起步本金巨大,但我们也有个体的优势,诺奖不能一年发、一年停,但个人可以灵活调整生活方式。诺奖主要靠本金运营,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收入。
所以我一直觉得,普通人没必要死磕一个绝对安全的提取比例,4%、5%、10% 都可以。重点是多准备几套不同的 Plan B,灵活应对。
退一步讲,追求财富追求的其实不是钱,恰恰相反,我们追求的是可以不用再总考虑钱。实际上不需要让被动收入完全覆盖生活,只要能超过一半改善就很明显了,比如可以选择一份自己喜欢但收入不如现在的职业。
……
还有一点我很喜欢,诺奖这些年的收益,没有跑赢美股。
这些年总有一种论调,只有投资美股才能财务自由,其他市场不行。说起股市长期向上,美股也经常被看作特例,其他市场行不通。
诺奖基金的投资收益不是最高的,近十年也不及美股。但这不妨碍诺奖基金实现它的目标——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奖金金额、保持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普通人追求财务自由也是。有没有比得上近十年收益最高的资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实现生活的目标、或者更近一步。没人总能押中收益最高的资产,但也没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生活。
2025-10-15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0-15 13:30 德国
牛市后半场,聊聊防守。
我是从 7、8 月开始,在投资上多了些防守的思考。这两天市场回调,刚好实践检验一下——上涨能跟上、下跌要少亏的目标初步实现了:
9 月市场继续上涨时,虽然跑输了一些,但也跟上了七八成的涨幅;
这几天市场回调,回撤比市场整体低了一半。
通过写作整理一下碎片想法。不一定对,谨供大家参考哈。
我没通过减仓止盈来防守。
我不是最了解市场的,但我最了解自己 😂 我是那种熊市亏钱固然痛苦,但牛市看别人赚钱自己错过,也会心态爆炸。
所以止盈对我来说风险也不小。最差的情况,止盈后如果按捺不住更高杀回来,还不如当初别卖。这轮回调之前,先前 10% 就止盈的一批投资者已经在讨论要不要买回来了。是时候再放一下这张图 👇
而且单纯止盈也实现不了涨跌不对称的目标。
所以相比于减仓,我觉得轮动更适合自己。定期跟踪盘点,把手里高估有风险的资产,置换成相对低估的,保持总仓位不变。
举几个我自己打算/在用的例子:
在可转债账户里,把高价债换成低价债,低价债更能体现可转债跟涨不跟跌的防守效果。
可转债代表的小盘股估值高了,置换一部分去估值更低、相关性低的沪深300和消费指数。
红利也是目前我会考虑的防守资产,尤其今年红利没涨很多,股息率依然可观。不过我一直有港股高息股,其他投资估值也没高到离谱,这次就没再加红利。
海外市场比如美股,股市在高位,同时债券利息也高,可以多配一些债券。
人也可以置换,等到主动基金整体高位时(按照我的标准现在还没到),我可能会置换到更关注风险的长钱账户。
等等等……方法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
说起防守,一个很常见的讨论是「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防守」。但对此我有点不同看法,我觉得防守并不是某个阶段的特殊操作,防守和进攻也不是分开的。
就像我们把一笔高估的资产置换到低估的资产时,卖出高估资产是防守,但买入低估资产也是进攻,一体两面。
我更认同的观点是,防守应该是投资体系完备的自然结果,在技术上刻意追求防守、控制回撤反而容易走样。比如一位投资者特别怕浮盈亏回去,涨一点、跌一点就想着卖,最后“控制回撤”的结果可能还不如不管。
所以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投资体系越来越完备,而不仅仅是这一刻在发生什么,是进攻还是防守。
比如当一位投资者开始有资产配置的理念,在做好均衡分散、计划定期再平衡时,并没有刻意关注高估的那段时间,却也能自然做到防守的操作。
分散投资就不必说了,用「再平衡」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1、假设我的资产配置是 50% 创业板 + 50% 中证红利
今年创业板大涨、红利趴窝,创业板的仓位就会涨到 50% 以上。此时不需要主动考虑防守,只要按纪律定期再平衡,让比例重回资产配置的 50%/50% 的目标,自然就会卖出部分创业板,买入红利。最终起到防守的效果。
2、假设我的投资中有 70% A 股 + 30% 美股
那么按计划再平衡就会在去年底部加仓 A 股,今年再用 A 股赚到的收益回去加美股。降低风险的同时,可能还改善了收益。
所以我觉得考虑防守,并不是只关注当下这个瞬间应该做什么。我们会有防守的想法,往往是感到投资中有不安心、有疏漏的地方,更好的思路是发现问题,然后在更长周期内完善自己的投资方法。
有一两次,我出于防守想要验证的思路,结果回测收益比进攻还高。这样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完善的方向。
一个思考角度是——如果一切和我们预想得相反,防守的结果会如何?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所以最好的防守模式,应该不光下跌时有效,上涨时也能发挥作用,或者至少不该带来更多痛苦。
PS:这么看的话,很多时候止盈就不是个好例子(诶?我怎么对止盈怨念这么重 😂)
2025-10-13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0-13 13:30 德国
哪怕你已经有了很多很多钱,但如果你每天都在关心这件事儿,你就依然不富有。
在有知有行看到一篇分享,我也有过很相似的经历。
按理说攒钱是为了让生活更好、更幸福。但分享的这位伙伴发现,自己攒下了更多钱,生活却没有如此,反而因为攒钱多出了很多挣扎。直到后来盘点资产: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攒了很多钱,也终于找到了匮乏感的原因:虽然攒下的钱越来越多,但我并没有提高消费预算,导致我自动驳回了很多消费需求,进而带给我一种「贫穷」的感觉。
问题出在积蓄增加的同时,没有同步增加预算。
类似经历我们家也有过不止一次。经常是生活或者环境变了,自己却没意识到。经历了一段时间温水煮青蛙,才突然发现怎么买东西越来越纠结
摔桌子重新思考,如果发现确实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就增加预算。然后,果然就好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我们和这位伙伴一样——加了预算后不再过于小心翼翼、心态放松,纠结在买不买上的时间少了,脱离了心理上「贫穷」的感觉,最后实际开销并没有增长很多,但幸福感提升明显。
……
自由 = 资源 - 欲望
预算是个很好的工具,同时有管理欲望和增加资源的双倍好处。但有个关键步骤很容易被忽视,攒下的钱,什么时候拿来用呢?
如果有了更多积蓄却从来不用,甚至维持原来的预算、强迫自己不能用,那我们的可用资源实际上并没有增加。
越是会攒钱的伙伴,越容易陷入这个问题。我们总会先想办法来多攒钱、保持预算,反而不容易及时想到该加预算了。
所以后来我们家专门定了个加预算的计划,满足什么条件、加多少都提前考虑清楚,再就很少因此不开心了。
我们家现在是根据资产增长来加预算:比如我认为通过投资长期可以大约 10% 的年化收益。考虑到安全边际,每年变现 5% 很稳妥。那理论上,当年增加资产的至少 5%,就可以加到第二年的预算上(实际操作中还有其他细节考虑,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我当时的分享)
每家情况不同,我的思路大家酌情参考。具体方法可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意识关注,攒下的钱如何变成更好的生活,兼顾未来和当下的平衡。
……
随着这一路往前走,我发现自己对财务自由的理解也在慢慢变化。
1、开始认为财务自由就是有很多很多钱。
2、但后来发现很多人有财务、没自由,意识到我们想要的财务自由,重点不是财务而是时间。想要时间自由,其实并不需要很大一笔钱。通常被动收入能达到生活开销的一半以上,就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关注现金流,而非本金)。
3、现在,我认为是 注意力自由 > 时间自由 > 财务自由。
得知我当年开销比预算低了不少,大伙常会问我「那你明年是不是把预算再调低一点,这样就可以攒更快了」。我会说不,不仅如此,符合条件我会继续按计划加预算。
如果预算用不完就要减少,不就在惩罚勤劳节俭的自己。
预算不需要花完,花不完就是最好的。我希望每项预算,最后都能加到不用再经常考虑预算、也不会超支的程度。这样在花钱的问题上,我的注意力就更自由了。
哪怕你已经有了很多很多钱,但如果你每天都在关心这件事儿,你就依然不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