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1-19 13:30 德国
无法改变环境时,也可以试试改变视角
提醒:今天全文无干货。
以前有过一则新闻,一位土耳其养蜂大叔苦恼熊总半夜偷蜂蜜 👇 连偷带破坏,损失不小。各种方法都用了,屡禁不止。
直到后来大叔转换思路,不防了。干脆白天主动准备好各种不同口味的蜂蜜,架起相机,看半夜熊会偷吃哪款 👇 结果熊总能精准找到最贵的
后来这事儿网上就火了,各路网友都想试试「熊选蜂蜜」。本来烦恼的问题,也成了大叔家蜂蜜最大的卖点。
……
也太开始阳台种菜以后,每过秋冬拉秧,空花盆就开始疯长杂草,不少还带刺、扎一下又疼又痒的,来年清理苦不堪言。
直到后来她转换思路,改查哪些杂草是能吃的?一键打开新世界。
上个月我们已经吃上了今年第一批杂草——荨麻 👇 以前除草扎一下又疼又痒的,就是它
转一段 AI 的介绍:
「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植物」,我看完一下就记住了 🤣 听说四川也用荨麻下火锅,是真的不?
确实很好吃!这么说吧,以前我俩总抱怨荨麻长太快,没几天就一盆,清理又费劲。现在改念叨,怎么长这么慢,啥时候能凑够下一锅啊。
原来的烦恼,现在成了一种恩赐,荨麻居然是我们这涨势最好的杂草。啥也不用干,每年种菜拉秧以后,空花盆等着就行了。这泼天的富贵~
之前有段子说我们中国人太会吃了,两个人就能吃光一座山头。现在我信了。
无法改变环境时,也可以试试改变视角 
……
到 11 月了,和北方朋友聊天总被问到「你那来暖气没?」。
其实德国这边暖气是按实际用量花钱的,用多少、收多少,不像国内按面积一口价。所以供暖很早,从 10 月就开始了,早供早赚钱。
集中供暖的住宅,按照实际消耗的热量计费,和电费一样按「度 kwh」计算,再加一个每月的基础费。有自己锅炉的住宅,就算燃料费+维护费。然后每栋楼的总暖气费,各户再按照自家面积和实际用量摊钱,30% 按面积摊、70% 按每户用量摊(因为别家开暖气你家也会蹭到,所以面积也会考虑)。
按用量收费就不容易有供暖早晚、烧多少的纠结了。
然后家里每个暖气或者房间会有一个恒温器,设置好温度,恒温器就会自动控制暖气流量,保持室内温度恒定 👇 恒温器在欧美也是个不小的市场
很多国内朋友听到这就很羡慕。我说,别急,我还没给你讲价钱呢 😂
我们家供暖价格是 0.35 欧元/度,折合人民币 2.87,比电暖气还贵(一度电 0.30 欧元,人民币 2.46),和国内比更要贵出 5-10 倍了。而且测暖气流量的流量计还要每年付租金,一年 100 多欧,简直了……一讲一个不吱声。
国内朋友经常一听国外收入,换算到人民币觉得很多。但有点经验的知道,虽然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是 8.2,但当地购买力完全达不到。1 欧元兑 1 人民币夸张了,但也差不了太多。购买力就这么一点点被稀释。很多“福利”也是,价格早都标好了。
……
今年开暖气以后,我们全家都缩进了卧室,总觉得小房间更暖和。
然后就想到《半小时漫画故宫:皇家生活篇》,雍正从气派的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乾清宫太大去哪都费劲。
康熙钻研书法时会窝到养心殿角落一个 8 平的小屋,因为小房间烧炭火更暖和。再后来把这个小屋从「温室」改名成了「三希堂」。
里子和面子的抉择,最后里子占了上风。
2025-11-17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1-17 13:31 德国
大家经常讨论一笔投资还能不能买、是不是该卖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 A 股恐高的讨论,也和大伙聊聊。
虽然从 7 月就不买了,但上周,我又决定加了一笔。倒不是因为计划变了,是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不买/卖出以后,多出来的现金总要找途径来配置。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固收+ 里,我选了固收+(90% 债券基金 + 10% 股票基金的组合)
股债跷跷板,固收+ 比纯债多一个维度的分散。前几个月债券吃瘪,固收+ 就好不少;
A 股虽然不便宜了,但也谈不上特别贵。
所以相比货币基金和纯债基金,我更偏向固收+。
但最近突然想到,既然固收+ 也会配置大约 10% 的股票类资产,为啥这笔钱我不能加自己的长期投资呢 🤔
想到这一点我就没再继续买固收+,而是把新钱拿九成买纯债基金,一成来加自己的长期投资。看起来是又买了,但底层资产其实没变。
……
大家经常讨论一笔投资还能不能买、是不是该卖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卖了很快又会开始纠结这笔现金买点什么好。
投资涨了拿着烫手,想变成现金 🔁 现金拿久了又烫手,纠结再买成什么…
还有一次朋友问我,某笔投资现在还能不能买了?
我说,如果认为可以买,就是预期这笔投资未来 100% 涨;认为现在不能买,就是预期 100% 跌。但投资中哪有百分百确定的事儿,所以不如换个角度,从买不买,改成买多少?
假设把资金拆成 100 份,如果你认为上涨的概率是 30%,就先买 30 份,剩下 70 份等机会。空仓也是一种赌,但在买和不买之间,还有很多选择。
大家如果恐高,也可以试着从上面这两个角度重新想想:
卖出以后,这笔钱打算干什么?
自己认为未来的涨跌概率分别是多少,这和自己当前的投资匹配吗?是否知行合一?
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至少焦虑我觉得会少很多。
……
对了,经常被问到我自己的投资有没有调整?相比上次分享,我觉得市场没什么显著变化,所以目前基本没动。
不过有笔潜在投资,现在多了一些观察,也和大伙分享下。
年初自由现金流指数火了一阵,我当时也挺看好的,把自由现金流ETF 159201 加入了观察列表,「觉得自由现金流像是个优化版的红利指数」
自由现金流是分红的前提,更接近价值本身;
每季度更新成分股,反应更灵敏(量化回测经验:如果策略本身有效,适度增加轮动频率风险收益比会更好)
但当时有个问题需要等时间验证——自由现金流相比红利的超额收益,是不是运气(过拟合)?
过了快一年,最近读到一些复盘数据,目前初步看自由现金流指数经受住了考验 👇 截止到上周五,今年自由现金流比红利指数又有 10% 左右的超额收益
注:自由现金流指数有多个,走势接近。中证的数据比较好找,所以我这里用的是中证自由现金流指数和中证红利做对比。这里对比的是价格指数,不含股息。考虑到自由现金流指数股息率只比红利低不到 1%,不影响结论。
今年行情和前两年正好相反,之前是价值跑赢成长,今年是成长跑赢价值。但在两种相反的环境里,自由现金流指数都稳定跑赢红利指数,我觉得就挺说明问题了。
后续如果加红利类投资,我也会考虑配置一些自由现金流指数。
以上一点思考,不一定对,谨供大家参考。
2025-11-12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1-12 13:30 德国
老实说,今天这个话题有点笼统。通常我更喜欢具体的例子,比如选体验还是选攒钱,先说背景信息,什么体验、多少钱、年龄、家庭、生活阶段、生活目标等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觉得“道理”没用。因为它太精练了,遗失了前提条件——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道理,什么情况下不该用。
但,考虑这个问题用到的几个视角对我很有启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不要反过来。
通常,年轻时我们更富余时间和体验,财富更稀缺。随着年龄增长,时间和体验才越来越稀缺。
周一文章下大家点赞的留言「穷游富游终不如少年游」,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个比较,问自己是否愿意回到十年前,我是不愿的。但有一点我很同意,同样的穷游年轻时觉得快乐,年长可能就痛苦了,年轻的痛苦阈值更高、快乐阈值更低。
所以如果财富对自己更稀缺,合适的选项就不是鲜衣怒马少年时,而是反过来用体验和时间交换财富。
当时间和体验变得稀缺,再用前期积累的财富交换时间和体验。
很多观点觉得体验要趁早,但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另一个事实——先付钱再享受,体验好过先享受再付钱。就像自助餐的快乐,就像还完房贷的一身轻。
我也是读到这个研究,再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买东西爽一时、还分期苦一年,决定除非备好全款、再不分期买东西了。
所以体验的重点不在早晚,而是能否放下负担、全情投入。如果财力会成为体验的负担,先攒钱再无负担地享受,适度推迟反而可以增加人生的体验总和。
平衡攒钱和消费时,大家经常会担心「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不是这个感觉了」。
但,其实我们极不擅长预测自己未来的感受。
我们会把今天不想做的事儿推到明天,觉得明天就会想做。暑假总会背一些书回家,觉得自己会读。办会员卡时总觉得自己会经常来。中学会觉得考上大学就解放了,大学觉得找到工作就解放了,工作觉得……
事实是,大部分事儿我们做完都会发现「不是这个感觉」。只是不同阶段大家的归因不同:
年轻立刻做的,会归因到三分钟热度;
年长再回头做,会感慨,哎,不是年轻的感觉了;
但有没有可能,年轻时做了也不是想象中的感觉呢?三分钟热度可比十年磨一剑普遍太多了。
所以如果一件事儿以前想做,长大后觉得不想了,我会挺开心的,多亏当时没做
如果体验的价值之一是回忆复利,我刚好躲过了一个没复利的选择。
对了,我发现记日记,然后每年看「历史上的今天」,比某个具体的体验更能积累回忆红利 👇
我没读到过这个观点的心理学研究,但发现很符合自己过往的经历。
人对幸福的定义,不是得到了幸福的最大值,而是把痛苦的量缩到最小。
——叔本华
追求利益、幸福、体验最大化的过程,尤其是从 80 分到 100 分的阶段,常常会增加痛苦。
这也是我前天给大伙分享这个想法 👇 背后的哲学
花钱缓解痛苦 > 花钱改善日常体验 > 花钱尝鲜。有痛苦先缓解痛苦,没有痛苦再去改善日常,日常都很好,再去试试尝鲜。
特别难做的决定、有点昂贵的消费,我就问自己不做现在是否痛苦,不痛苦就是不需要。
……
其实一笔钱该花还是该攒,人和人性格、经历不同,目标也不同,再加上未来难以预测,很难简单评价一句对错。
但上面这四个角度能我让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是被人性偏误牵着鼻子走、是人云亦云,还是真的考虑清楚了。希望它们也能帮到大家~
2025-11-10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1-10 13:31 德国
大伙有没有过类似的消费抉择——我知道 ta 除了贵没毛病,体验过的人也都说值。但心里还是纠结怀疑,「不小的一笔钱,万一花完后悔呢?」
这些问题我有个解决思路了。
我有个多年的心魔,国际航班的商务舱,每次订票回国前都要纠结一下…
一边是,真的太贵了。中德往返,经济舱避开节假日一般 5000~6000 人民币,商务舱要 3~4 万。相比之下我一个月的消费预算还不到 3000,完全不花钱也要攒一年。所以我总在想,商务舱只能改善 20 多个小时的旅途,但这笔钱买东西能用好几年!
但另一边,可以平躺睡觉很心动,坐过商务舱的人反馈都「很值」。《人生最优解》聊到消费有段话:
花一点时间主动厘清那些“诱人”支出的真正意义。行为经济学家梅尔·斯特曼(Meir Statman)曾以自己为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乘坐商务舱旅行绝对物有所值,但是吃高级料理就截然不同了。“我吃得起 300 美元一顿的大餐,但是那会让我觉得自己很蠢,就感觉大厨会在后厨笑得很大声。”重点是,你怎么花钱由你决定。
冷不丁的种草,让我更好奇了。
但,好奇归好奇,下次订票又一看价格就劝退……总在想这价格能换多少东西。
直到上上次回国,突然发现自己不如 20 岁禁折腾了。以前都选靠窗座位,经济舱脚下放两只猫,还能一坐十几个小时无感。现在变得好难熬,都选过道座位,方便不停站起来活动,缓解腰酸背痛 
所以在好奇了很多年以后,本着「金钱买不来幸福,但能缓解痛苦」的信念,赶上打折又纠结了好几天,上次回国我咬牙定了商务舱,2 万 2。
……
再后来,我看价格的「计费单位」就变了。
以前是一看商务舱的价格,这想能买多少东西啊。
现在是买东西时会想,少买多少个够一次商务舱 🤔 也不是非买不可了。
最近小红书刷到一条帖子,博主的心路历程和我一样一样的「从今以后包包首饰贵人鸟我都不要了,把钱花在体验上真的太美好了!」。我狠狠共鸣了下。
类似的纠结,这个优先级排序特别好用:
花钱缓解痛苦 > 花钱改善日常体验 > 花钱尝鲜。有痛苦先缓解痛苦,没有痛苦再去改善日常,日常都很好,再去试试尝鲜。
如果一笔钱不确定值不值,就先不花,或者试基础款。如果感觉还好,就不需要升级。如果感觉到痛苦,再考虑多花钱缓解痛苦。
永远不要用稀缺的,去交换可有可无的。大部分情况下,尤其不觉得痛苦的时候,钱才是更稀缺的那个。所以很多分享商务舱的帖子,强调尊贵服务、高级体验等等等,但我觉得这些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原本坐经济舱时体验如何?
……
后来这趟旅途,除了订票时的纠结,后续都在帮我节约心力。也是这段经历让我更看清自己,对我来说「可以不做」远大过「可以做」。
可以不再订完票就开始担心,这一路十几个小时怎么过。担心变成了有点期待。
可以不再强迫式地做攻略,经济舱怎么睡舒服、怎么选到隔壁空座的座位、怎么用尽托运 23kg 和手提行李的重量又不超重、机场哪家餐厅性价比高……
也更少担心各种意外了。作为绝对的 J 人(计划性太强),以前我会纠结提前多久去机场,去早了等着难受、去晚了路上担心。还会不停地查看正晚点,纠结什么时候开始排队。
现在这些问题突然都不重要了。冷不丁想到《凡人修仙传》里金奎大长老对紫灵说的一句话:
你且放手去做吧。不过老夫还是要提醒你,再多设计,到头来还是要以力服人。
对不停地设计感到疲惫时,能在自己最痛苦的地方选一次大力出奇迹,超级幸福。省钱的意义也在于此吧。省钱不是为了一辈子省钱,而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再那么计较钱。
所以我会有这个感受也不意外了:
国内航段,我本来就觉得经济舱挺好,没啥痛苦。试了一次特价商务舱,结论是「下次不坐了」。
但国际航班我是真怕了一坐十几个小时,商务舱缓解痛苦让我觉得这笔钱花得「太值了」。
金钱买不来幸福,但能缓解痛苦,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了。
……
对了,路上有个大哥让我印象深刻。我俩简直两个极端。
我是上了飞机,把所有能按的按钮都按了一遍;往返两趟洗漱用品 + 洗漱包一样不落,能带的全带走;每次餐点困得不行也要爬起来吃几口,「米其林呢,不然就亏了」。
大哥正相反,登机后看都不看。空姐问有什么需要的,「你把我扔这不用管就行」。然后飞机平飞就躺下睡觉,中间送餐一次也没起来,直到快落地。
我有点羡慕大哥。最富有的心态不是拥有很多,而是不在意。
……
我还发现两个订票 Tips。
单程和往返价格差不多。像我当时订票,单程 2 万 1,往返 2 万 2。我看了几家航司都是如此。对此我觉得比较靠谱的解释,因为国际航班空座率更高,飞机回程不一定刚好找到和你反方向的人。所以回程空座的价格,也会算到单程票价里。
直接订到终点,可能比订到中转地便宜。国航我从法兰克福飞到北京,往返 2 万 6,再自己买票回家。但如果我从法兰克福直接买到家,北京中转,到北京的飞机甚至是同一班,价格是 2 万 2。多了一段,价格反而便宜了 4000。其中道理我现在也没搞明白,有没有小伙伴能解释为啥?
2025-11-05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1-05 13:31 德国
后台有读者问我,说一个很久没见的同事,和家人把刚买了一年多的房子卖了,拿钱去炒股、买黄金,目前浮盈小百万。
计划是达到预期数字辞掉稳定工作,到她一直想要生活的地方重新买房,用投资收益 + 兼职收入生活(barista FIRE:有被动收入,也有一份自己喜欢但收入可能不是很高的工作)。
同事说不是一时冲动,确实不喜欢当下的状态。到时候会先请假生活一段时间,如果真的喜欢她这种生活方式,才会辞职。
读者觉得同事的想法很好,但胆子太大了,敢卖房去炒股。问我对此的想法。
……
先说卖房。
我们可以反着想一下,假设同事从开始就没买房,手里一大笔本金,你现在会建议 ta 全拿来买房吗?我猜不会,甚至很多人会劝她,再观望观望。
两者结果一样,都是没房、有钱,为啥卖房就是胆大,不买房就是谨慎呢?所以我们这里真正怕的可能不是没房子,而是害怕做出大的改变。
不是说不想买房,就应该卖房哈。不打算买 ≠ 应该卖出。典型反例就是指数投资策略:低估买入,中估持有,高估卖出——估值不上不下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动,不新买入,但已经买入的也不卖。未来方向不明确,但有一件事儿很明确,操作会带来损耗,操作越多损耗越大。
说起这个,想起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我生活在国外,常有读者羡慕说国外哪里哪里很好。但我总说,也没你想那么好。就会有读者反问我,国外不好你咋还不回来?
这个现象好像还挺普遍的,小红书上也有人问。为什么国外 IP 一边劝退、一边自己又没回来?
首赞留言也是我的想法:
如果改善小于折腾的代价,先不动就是暂时最好的选择。
哈哈,扯远了,说回同事卖房。假设手里的资产都折成现金,重新配置自己会怎么买?这个思考并非说,不想买就该卖了,而是我觉得这样思考一下,更容易看清自己真正想要、担心的是什么?
代入到同事的视角,如果 ta 觉得未来想搬到其他城市生活,卖房就只是早晚的区别,没有额外损耗。如果与此同时,又觉得未来股市表现会比楼市更好,这个决定就未必“大胆”了。
……
再说投资。
投资风险大不大更多是看人,不是事儿。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投资的,所以不好评价。但我自己也刚好做过类似的事——财务自由计划前几年,我们家也是一直不买房、攒钱就拿去投资。我不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危险的事儿,也极少有读者如此评价我。
我觉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把前因后果考虑清楚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大伙也能看明白。
知乎有过一条回答,如何劝年轻人不要炒股。这条回答我很认同:
不投资,也是一种投资决策,也要承担风险。所以把财富集中在房本上也不安全,而且房子通常比股市更难分散风险。
假设一位投资者不炒,只是按市值比例持有几乎全部上市公司的股票(下图的「A 股整体」),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效果也很好 👇
我身边也有朋友 21 年前后卖房,财富搬家到股市里。抱的想法是,未来会不会跌难说,但至少很难再像前 10 年那么涨了,股票类资产却可以。
但,后来房子是卖了,可基金也买在了上轮牛市的最高点…没能躲过毒打,好长一段时间不好受。不过现在时隔 4 年再看,投资账户也快历史新高了。
上个月也和大伙分享过诺奖基金的资产配置。诺奖基金从前只能买“安全证券”,结果本金差点耗光。直到后来修改规则可以“炒股”了,本金才终于安全。此后又发了几十年诺奖,余下本金购买力反而是最初的 3 倍。
与其说投资是否危险,不如说不投资就安全吗?
我觉得最大的风险不是投资本身,而是做自己不了解的事儿却不自知。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规划好 Plan B、能承担后果,这可能也是最安全的决定。
PS:只是提供一个不同视角,绝非提倡卖房去炒股哈!很多人炒股也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平均而言,不如买房清醒。起码大家投入在买房上的平均思考时间,比研究一只股票、基金的时间多多了。
2025-11-03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11-03 13:30 德国
前段时间想给电脑换换壁纸,点开了《美国国家森林公园》系列 👇
然后大失所望「啊?就这?」,这不就是我家日常吗 👇
偶尔会有小伙伴问我,财务自由以后/搬到二线以后/有氧适能到了「高」以后,日常是什么感觉?
大伙会这么问,可能是觉得实现财务自由、换城市、体能改善都是挺大的事儿,对生活的影响理应不小。
但我的答案可能和大家想得不太一样。
首先,生活主线的变化比预期小。
很多变化看起来巨大,但很快就会适应,然后就不觉得有什么了。想起大学课堂有次投票,老师让我们票选最想开的汽车品牌,答案五花八门。但票选最不想开的品牌,答案出奇的一致,「奔驰!太像出租车了!」。因为当地出租车都是奔驰 E。
我看到国家森林照片的第一反应也是(后来还是用了这套壁纸)。
日常真就会变成日常,幸福程度会回归均值。最多可能,每次再看到听到聊到大家理想的生活时,会在心里默默高兴一下,我已经做到了。
我在自由后做过一个实验,从零开始规划一天的生活,然后逐步优化。结果 5 个月后优化的终点,我凭一己之力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习惯 😂
后来我意识到,原本的生活习惯,不也是我这些年一点点优化调整出来的吗?留下的,往往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如果从前发现更好的,我早就改了。
所以和十年前相比,我现在生活中的变化大多发生在实现财务自由以前,刚有财务自由计划后的那几年——突然发现一系列更好的选择。
这些经历让我形成一个观点。不是等着环境改变自己,而是目标变了、人变了,才会想着改变自己所在的环境。
……
早年很多伙伴担心,好不容易攒下一本金,自由后会不会报复式花光?
但后来,大家遇到的问题不是报复式花钱,而且省钱成了习惯、明明能花也不舍得花了。很难拜托过去的成功经验。像现在我们看父母做事偶尔会觉得“没苦硬吃”,但他们也是以此才渡过曾经的艰难时光、换来如今可以不吃苦的经济基础。
如果只是环境变了,人不变,更可能是换个新环境、继续做以前的事儿。以前通勤路上读书,现在在家读。以前街道、田野跑步,现在在森林里跑。以前喜欢宅家,自由后也不会更多出门。
大伙看各类财务自由分享时,也可以留意一个细节——大家实现财务自由以前在干什么。很多习惯、特质、情绪,都不是财务自由以后才突然出现的。
所以才说:
财务自由不会改变人,只会让 ta 成为更真实的自己。
相比生活主线,我觉得变化更多的是注意力,开始能留意到以前不够重视的问题。
比如以前一心想着攒钱,觉得钱够了都好办。但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花钱也是艺术,还得学(就是我了)。或者以前苦恼工作不喜欢,只要不上班干啥都行。但等真可以不上班了,又开始苦恼自己到底能干点啥。
我很赞同 Morgan Housel 的一个观察——我们都有一个最小焦虑水平。起初随着生活改善,焦虑明显减少。但到了某个水平,焦虑程度就不会再下降了。
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就会变得显眼;小问题解决了,更小的问题又会冒出来。极端一点,到后面关注的问题,可能在其他人看来有点无病呻吟。
当一个人开始关注一些以前觉得无足轻重的问题时,不一定是人变了,也可能只是生活变好了。
我突然发现这个感觉很像小学到初中的生活状态——你不太会担心温饱问题、钱从哪里来,但还是会有自己的烦恼。你是发自内心地考虑这些问题,但当你把这些烦恼和成年人说,他们通常会笑你,因为他们觉得这都不是事儿。
简而言之,财务自由的感觉,就是让人更年轻了 
2025:实证终于完成本金目标,但体验上距离「可持续的收益」还差一些。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会淡化本金数字,主要记录「收益率」和「收益比开支」,尤其是它们的可持续性,这是财务自由计划长期可行的基础。
收益比开支 👇 从 2025 年 6 月开始,累计被动收入(投资收益)重回累计开支以上 🎉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8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已经是过去式了。而且后来发现自由后开支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被动变成了 20 倍)。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一定的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2023 年,被市场教育,终于开始重视资产配置。不要收益最大化,要痛苦最小化;
2024 年,第一次,本金数字达成;
2025 年,行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