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3:31:00
也谈钱 2025-07-30 13:31 德国
今年开始保险领域有个新变化,预定利率开始随市场利率动态调节。可能不少读者已经知道了,下个月预定利率要再次下调。
预定利率调节的具体规则是这样的:
每个季度会发布一次「预定利率研究值」,参考的是五年期以上 LPR、五年定期存款利率和十年国债利率。如果这个研究值连续两个月偏离当前预定利率最大值超过 0.25 个百分点,就要调整预定利率了。可能下调,也可能上调。
当前预定利率最大值是 2.5%
今年一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是 2.13%
今年二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是 1.99%
达到了连续两个季度偏低超过 0.25% 的标准,所以要下调预定利率最大值。相关产品预计会在 8 月底前完成切换。根据以前的经验,有些产品可能比 8 月底更早。
以后保险预定利率也会像银行存款、国债利率一样动态调节,只不过目前节奏更滞后一些,最快每两个季度调节一次。
所以咱们也得习惯保险预定利率定期变化了,不然每次都如临大敌就太累了。
……
了解保险利率调整规则也能带来一些优化投保的空间。和大伙聊聊我的两个想法,不仅针对这一次调整,以后也是适用的。
第一个视角,是银行存款利率和保险预定利率的时间差。
银行存款利率调整更快,保险预定利率则要滞后大约 2 个季度。像目前五年期定存利率已经降到了 1.3%,保险预定利率却还有 2.5%。
也是这个原因,上半年快返年金很火,不少人原来的定期存单到期转头去买了快返年金。也是个配置一笔长期不用的钱的思路。
第二个视角,是预定利率调整和产品调整的时间差。
预定利率主要影响重疾险、定期寿险、储蓄险这样的长期保险。意外险和医疗险本质是一年一保,则不受影响。
如果有投保需求,可以主动选择预定利率更高的时间段——预定利率下调,就在下调前投保;预定利率上调,如果不着急就可以等到上调后再投保。
齐欣的伙伴有测算过,如果预定利率从 2.5% 下调到 2.0%,对保费或现金价值的可能影响。受影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少儿重疾 > 成人重疾 ≈ 储蓄险 > 定期寿险。
其他条件相同、只考虑预定利率影响的情况下:
少儿重疾可能贵 29%(保终身,30 年缴费);
成人重疾可能贵 13%(保终身,30 年缴费);
养老年金、快返年金领取额可能下降 10~20%,增额终身寿 30 年后现金价值可能下降大约 10%;
定期寿险可能贵 3%,相比之下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本来就有投保、加保计划的小伙伴,可以利用好这两个月的时间窗口。
但与此同时我也觉得,如果家人目前已经保障充足了,也没必要仅为了赶便宜就买一个未来「可能」用到的东西。
就我自己而言,这类准备大多后悔了。
就像 5 年前的我们想不到现在的我们面对什么(5 年前还是房价“永远涨”,五年定期存单利率 4+%),现在的我们也想不到 5 年后的我们在想什么。
提前铺 10 年的路,结果走了 3 年人就拐弯了。
所以相比预测未来,我更关注哪些东西是我现在、过去、未来不变的需求。最后我的想法就是很朴素的——好好生活、好好攒钱——生活会有无数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到时候有个好身体、有积蓄都会有帮助。
现在还不明确的需求,或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就顺其自然吧。身体健康、财务稳健,何时都不愁买保险。
……
这个月清单的主要推荐不变,补充了几个新品,大伙可以一起关注下。
少儿重疾(注:这几款重疾险也受预定利率调整影响,比较短命…)
达尔文(少儿版):虽然只有保终身一个选项,但性价比很不错。如果原本就计划给孩子保终身的,值得考虑。对卵圆孔未闭条件也宽松,如果未来由此引发重疾除正常赔付外,还可额外赔付 30% 基本保额。
小淘气(全球版):可以全球理赔,适合子女未来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家庭。
最近达尔文(超越版)、小淘气(全球版)、小淘气 5 号也都有人工核保放宽政策,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关注。
意外险
小蜜蜂(畅享版)免健康告知,保障责任和原版小蜜蜂几乎一致,也含猝死责任。主要区别是意外医疗限制在了「社保内」。
住院医疗
长相安 3 号升级到了长相安 3 号庆典版。加量不加价,开放了外购药,重疾可报销特需医疗。
我比较喜欢的、给不同群体的配置顺序,供大家参考:
给自己:医疗险 → 重疾险 → 定期寿险 → 意外险。
给父母:医疗险 → 意外险(→ 定期寿险)。父母一般不需要投保定期寿险,如果依然在偿还贷款等负债,可以酌情考虑。年龄超过 50 岁,配置重疾险通常就不太划算了。
给孩子:医疗险 → 意外险 → 重疾险。
补充:有特殊要求的小伙伴,可以在文章里的任意小程序链接戳进去,预约顾问老师。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建议的,包括但不限于,有既往症、筛选可以投保的保险,看好一些我这里没推荐的,想要一个完整投保方案,等等等,都可以问~
下面是具体说明。
医疗险的定位是医保的补充,用来补充医保覆盖不到的部分,比如更高额的医疗开支和更好的治疗手段。
挑选时可以优先注意这几个要素:是否有针对 DRG 的优化、外购药、多少年保证续保,先确定保障足够然后才是考虑免赔额和具体保费。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医疗险可以保证医疗开支,让我们有钱治病。但罹患重疾治疗期间我们很可能无法继续工作,收入会因此中断,但生活开支像住房、餐饮却还要维持。重疾险的典型场景就是补偿中断的家庭收入,主要保障收入风险,而不是开支风险,这是重疾险和医疗险最大的区别。
有的小伙伴会问,那孩子没有工作收入,没有收入风险,还需要投保重疾险吗?实际上买给孩子的重疾险保障的是家长的工作收入,因为孩子如果生病需要照顾还是会影响家长的工作能力。
重疾险是罹患重疾直接赔付,所以配置重疾险我主要看保险的保额和保费,保障尽量高、保费尽量低。
以达尔文 11 号为例,重疾的一般配置思路,供大伙参考:
身故责任,我不会选,差价补定期寿险更实在;
缴费期限,选最长的,减少现金流压力;
女生用户可以选上妊娠期重大疾病关爱金,只加价了 10 多块;
有预算可以考虑选上 60 岁前额外赔付,正是重疾险发挥收入补偿作用最重要的年龄段;
癌症二次赔付,有条件可以选,毕竟成年男生 50%、女生 80% 以上的重疾都是癌症;
心血管二次,可选。这个不算普遍适用,但很适合高强度工作的伙伴们(仅限于单次重疾)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定期寿险保障的风险和重疾险一样,也是保障收入风险。
典型场景,比如一个家庭有孩子、有房贷,如果一方意外离世,家庭收入会因此少了一大半,很难再维持正常家庭生活。再或者我们年轻人意外离世,那父母的养老应该怎么办?定期寿险解决的就是这个担忧。
定期寿险也属于一次性给付,同样重点关注保额和保费,通常保到退休年龄就够了。
往期讨论过的相关话题:
虽然意外险名义是赔付意外身故和伤残,但用上意外险的场景却更多是这两个:
意外医疗,意外险通常有 2 万左右的意外医疗报销额度,刚好补充医疗险 1 万以下的免赔额;
用来取代飞机、火车出行的单次旅行意外险,性价比明显更高。
我个人会优先从这两个角度来考虑意外险,尤其是给孩子和老人。
每次都要重复一下:看重身故责任的小伙伴建议优先考虑定寿而不是意外险,统计数据来看意外身故大约只占身故的 20%,反而是定寿性价比更高。意外险更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意外医疗、伤残赔付以及代替旅行中的交通意外。
相关讨论(虽然里面提到的产品大多下架,但思路依然适用):
……
以上就是这个月的清单梳理了,希望对大伙有帮助。
最后几个例行提醒:
需要理赔时可以回来找这篇文章,这里也有保单管理和协助理赔支持,可以收藏下,以备不时之需;
每次文章下面都会有小伙伴留言问身体有恙,不符合投保条件怎么办。7 月的那一期我有给大家分享完整的思路,希望能帮到大伙。
有不懂或者比较私人的问题,可以在投保页面里点「预约顾问」,各种问题都可以问,不限于某一款保险,健康告知的问题也可以问。齐欣的顾问小伙伴们都非常靠谱,可以给大家详细解答(预约完记得接陌生号码电话哈)。我给大伙研究保险时的很多对比资料和保费数据也是齐欣小伙伴帮忙提供的,一起谢谢他们 🙏
祝好~
【广告】以上内容包含推广链接,大家通过这个链接投保我会分到一点收入
2025-07-25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7-25 13:31 德国
别说预测未来了,我们经常连过去和现在发生了什么都没搞清楚
4 年前分享过一篇思考,主动基金要不要止盈。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就自己手头的估值工具来看,主动基金止盈无法改善收益。
不过后来的经历证明我犯了两个错误:
1、幸福不来自收益最大化,而是来自痛苦最小化,一味追逐利益最大化常会带来更大痛苦。我只考虑了收益数字,却忽视了长期回撤中自己和家人的痛苦,违背了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只考虑了变现这一种止盈方式,没想到可以置换其他资产,比如置换到更具有防守精神的基金经理。
所以后来经过回测检验,我修正了自己的思路——不再是“现在高估了,要不要止盈”,而是问自己“如果现在有泡沫、有高估,哪些主理人会更擅长呢?”(原文)。
就像丹尼尔·卡尼曼的《噪声》告诉我们的,人不擅长做绝对判断,更擅长做相对比较。给一个物品猜重量,很难猜中。但比较两个物品哪个更重就容易多了。
投资如此,消费购物也是,所以「愿望清单」才特别有效。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一笔消费,很容易被营销影响。但先写入愿望清单,再从几个愿望中选自己当下更需要的那个,决策立刻就会理性得多。
……
时过境迁,现在我在 A 股持有最多的资产已经从主动基金/投顾变成了可转债,最近全市场可转债的平均价格和中位数价格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
这次我又不想止盈了 😂
以下思考不一定对,毕竟在这个问题上我已经错过一次。但哪怕是错误,我觉得记录下来错得明明白白,也很有意义。犯错不可怕,不允许犯错才可怕。
关于如何止盈,吸取上次经验我多想了几个思路:
减仓止盈
切换到更保守的策略
寻找更具防守性的资产
结果有点意外,都不太理想。
1、我回测了 2022 年 7 月高点到 2024 年 9 月低点,可转债平均价格从 150 跌到 110。结果发现在用的策略期间还有 10% 的收益,相比起点最大浮亏 5%,全程最大回撤 15%。
区间依然有收益,回撤幅度也能接受。这么一比的话,相比于回撤反而踏空风险更大。所以现在这个位置,减仓止盈就不太可取了。
2、然后看同期替换更保守的策略。一个公认思路是排除高价债,我试着排除 135 以上的转债。结果发现这段时间不但回撤没改善,收益还低了 5 个百分点…
3、现在 A 股、港股反弹不少,美股也在高位。我还算了解的资产里都不特别便宜,觉得便宜的资产不够了解也不敢上太大仓位,难寻更好的风险收益比。
所以一通回测我老实了,至少现阶段还是多看少动吧,保持分散投资、定期再平衡就好。如果以后突破历史最高点很多,再重新考虑。
……
以上结论限制颇多,不构成建议。因为:
历史数据不能代表未来;
观点仅限我在用的策略,换一类资产、换一种策略结论就变了;
我可能是错的,我会保持学习,及时修正观点。
但还是想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经常用历史数据检验思路,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这句话——别说预测未来了,我们经常连过去和现在发生了什么都没搞清楚。
一个看起来很有效的思路,可能在数据面前经不起推敲,一个离谱的方法也可能很好用。如果有条件,多用历史数据检验想法是个好习惯。关注方法未来能不能成以前,至少先检验一下它在过去是否曾经有效。
同时也记得对未来保持敬畏,坚持分散。
PS:考虑到可转债条款复杂、容量有限、需要定期关注,我依然认为它难用作普遍的投资工具。身边有朋友问起投资,我还是更愿意谈基金和投顾。
2025-07-23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7-23 13:30 德国
因为钱钱生病前天聊到宠物保险,平时也偶尔有小伙伴问。跟大伙唠唠我的想法。
这个德国和国内得分开谈。
德国这边宠物医疗可选范围很广,和人差不多。我给家里两猫一狗买的保险,思路很像国内住院医疗险。只保手术相关开销,单次 250 欧元免赔额,保额无限。猫大约 10 欧/月,狗大约 17 欧/月。这是比较性价比的买法。
也有比较奢侈的全保险,日常看病、体检、疫苗、手术全报销,以后看病几乎不用掏钱了,一个月保费大约一百欧元。可以类比国内的中高端医疗,贵是挺贵的,好处是一口价,以后医疗方面就注意力自由了。
但后面回国的话,我就宁可裸奔了,不买宠物保险。国内宠物医疗险目前的理赔比例和保额都太低了,单次事故上限普遍一两千,保费还不便宜。这些钱我自己也掏得起,保险起不到保险的作用。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我对保险有两个基本的看法:
1、保险公司要盈利。所以长期来看,保险保费+用保费投资的收益等各种收入,要大于理赔保额+运营成本。反过来作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我们投保的大部分保单长期来看是不划算的。
2、那为什么还要买保险?因为有些经济风险我们个人无力承担,所以可以通过买保险把这个风险分散出去。保险是为了给生活保险不是为了划算。
所以买保险就是买保额,通常只有重大风险才需要买保险,也只有保额够高的保险才值得买。
不过以上仅适用于消费型保险,储蓄险是另外一个逻辑,或者有些医疗保险增值服务可以对接优质医疗服务、绿色通道等等,让就医体验更好。这种也挺有价值的,我这里暂时只考虑了消费型保险最基本的功能。
……
但为啥国内宠物保险不做更高保额的产品呢?
这是我的一个猜测:宠物保险想要完善,首先兽医行业的收费要先透明正规。否则动不动一个天价账单,保险公司也不敢做太高保额,容易赔穿。
德国兽医的收费方法我觉得还挺科学的,希望以后咱们也能往这个方向发展——德国所有兽医都会使用同一套收费标准,名叫 Gebührenordnung für Tierärztinnen und Tierärzte(GOT),每项检查收费多少,都规定清楚了。
1、我们看病的账单,每项收费后面会备注一个编号,比如 GOT 211,说明是按照 GOT 211 条款收费。比如上次基因检测的账单,就是这么收费的:
挂号费 GOT16,25.98 欧元
采血 GOT627,11.28 欧元
血样预处理 GOT144, 10.26 欧元
快递费,4.70 欧元
实验室检测费,69.20 欧元(这两项不在 GOT 里)
评估第三方检测结果 GOT143,25 欧元
各项加起来就是看病的基础费用。
2、但还没结束,基础费用要视情况乘一个 factor 倍数。
比如营业时间外的急诊,可以比平时乘更大的 factor,最高 4 倍(所以欧美急诊真的非常贵)。设施更全的宠物医院,可以比宠物诊所乘更高的 factor。专家医生可以比普通医生乘更高的 factor。
所以同样是公狗绝育,宠物医院的报价是 1000 欧,我家附近诊所的报价是 400 欧。
这样一方面收费透明,另一方面也避免一刀切,可以视具体状况调整。
3、最后,再加上 19% 的消费增值税,就是我付款的总额了。
德国看兽医挺贵的,但收费透明,所以倒也不焦虑,收费多少大伙心里提前有数。
这样保险公司也好精算整体的疾病风险,提供更针对性的保障。风险可测算,这是保险产品成立的大前提。
……
对了,兽医收费标准的名字也很有说道,大伙且当故事一听。
Gebührenordnung für Tierärztinnen und Tierärzte,它的直译其实是《女兽医和男兽医收费标准》。
国内小伙伴肯定很奇怪,兽医收费标准就行了呗,为啥是女兽医和男兽医收费标准呢?其实 2017 年以前 GOT 确实是叫《兽医收费标准》,不区分女男。
但随着女男平权,人们开始关注到职业名词常默认指男性,像德语 Arzt 大家第一想到都是男医生。女医生要表述为 Ärztin,在后面加 in 且变元音 Ä,其他职业也是如此。
德语如果只说职业,有点像我们中文说「他们」。
女男平权逐渐兴起,女生不干了,凭什么是「他们」不是「她们」?慢慢就开始把男性和女性分开写。
但这还没完,为什么男医生要写在前面,这次要把女医生写在前面。所以 2022 年 GOT 更新,一起改成现在的名字《女兽医和男兽医收费标准》。
名字背后的文化变迁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也在经历类似的变化,只是才刚刚开始。
PS:上次不少新读者问钱钱是谁,名字怎么来的。这是钱钱名字的由来 👇 很值得推荐的理财入门书
2025-07-21 13:30: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7-21 13:30 德国
如何走出困境?
钱钱(我家狗子)病了 😭 最近我和也太是吃不香、睡不好,人都有点恍惚了。大部分心力都在看医生、跑急诊、读科普、记日志…
从嘻嘻哈哈觉得小事儿,到病情严重开始担心,最糟糕时天天活在下一秒就会发病的恐惧里,睡觉听到点儿声音就会从床上弹起来。
再到现在,我可能有点麻了。
突然在想,既然这些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能不能先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不如也想想从中会得到些什么?
想到刚开始规划财务自由时,经常被大伙问到的「万一自由以后遇上生病/意外怎么办?」。好吧,我也成了样本,当做一次观察学习的机会。
挺反直觉的,我们身体健康时想象生病,常会觉得这是一笔额外开销。但实际上,我们家当月开销比平时还低一些。原因也简单,赶上家人生病,是真没心情吃喝、购物 ,原来的每月消费预算贴补医疗开销反而还有些富余。
目前我们的账单:
116 殴,往来医院的路费。有些检查当地兽医做不了,需要去 50km 外的医院,租了两次车;
266 殴,医院挂号和血检;
150 殴,基因检测,确定哪些药不能吃;
140 殴,化学绝育(可逆,6 个月有效,观察看看有没有帮助)
70 殴,药品
大约 750 欧元总共。
不过账单里还有个隐藏大头,看护费。钱钱目前要时刻有人看着,我们俩平时都在家就自己照顾了。如果要请人,或者上班时间送去寄养,开销就不小了。不自由时拿钱买时间,自由以后可以用时间换钱,所以开销也低不少。
目前还没涉及到手术,需要手术的话保险能报销。我们给宠物挑保险也是按照「住院医疗」的思路挑的,门诊自付,手术费无限保额,250 殴免赔额(保费一个月 17 殴)。
所以目前来说,财务规划受医疗影响没有以为的那么大,主要占的还是精力。换到人身上我想也是,考虑到社保、保险更完善,报销比例更高,自付的部分平时消费预算抵一些,自己的时间抵一些,剩下就没多少了。
不过前提是短期大笔医疗开支。如果是持续治疗,用消费开支抵医疗费的就不太行了。人很难一直不消费,越是长期的挑战,越需要在过程中照顾好自己。
……
之前我给财务自由规划的 6 层安全边际中的 4、开支弹性,这次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平时花多花少问题不大,但关键时刻要减得下来。
日常开销注意区分哪些是固定开支,每个月不能停的;哪些是弹性开支,遇到问题可以临时砍的。
除了开销总额,开支结构也很重要。固定开支占比越低,处理问题的空间才越大。
希望能给担心这类问题的伙伴们一些参考。
也真的很像我以前读过的不少财务自由博主,自由后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可能出意外,财务反而最稳。
一个很容易忽视的事实是,从客观概率而言,连意外死亡的概率都比财务自由后破产的概率大得多 👇
也可能是因为人人都很担心财务,都会提前准备,才不容易出意外。人人都知道的危机,往往就不再是危机。风险总是藏在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
今年上半年我觉得自己很顺,干啥啥行。当时就在想,不出意外的话该出意外了,管理好预期,生活很难一路顺遂。
果然。
……
所以连带着,我又考虑了一个问题——如何走出困境?
因为一条广告撩拨(故意玩得稀烂,让你觉得自己想上),最近我又重温了俄罗斯方块,突然发现有个游戏技巧特别有启发。
每次玩俄罗斯方块,都是开头很顺,啪啪地消除,直到后面突然来个奇形怪状,从此难度陡增。好几次我气得遇到这种就重开一局。
但后来我突然想到,能不能放下这些失误或是厄运,在现有基础上尽快搭出一个新平面 👇 然后假装自己是新的一局,毕竟每次开头都很顺
结果真的,学会放下,搭出新平面“重开”。顿时各种方块就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了,很快把下面的空隙也逐步消除 👇 最终恢复如初
总想着以前的错误,想着一把全消掉,经常到死也没等来“长条” 👇 我一度觉得算法很恶意,就给长条形状很小的概率,越玩越气 (假装重开后感觉反转了,长条原来给这么多!)
想明白这个关键,我的平均分立马从 300 多稳定到了 1000 以上。
感觉投资和生活也是,总想着弥补过去的错误,翻盘过去的厄运,结果一步错步步错。一边想着以前的错误,一边面对现在的问题,一味等着某个“方块”,最后路越走越窄。错误也有复利效应。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规律作息、吃得健康、保持运动、足够睡眠,几乎可以带人走出任何困境。
我有许多焦虑的来访者在按时睡觉和吃早餐之后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人生十二法则》
尽快搭出一个新的平面,假装重来。
PS:后来我才知道,现在俄罗斯方块小程序可以看广告换长条了。这也能成致富密码 🤣
2025-07-01 13:31:05
原创 也谈钱 2025-07-01 13:31 德国
上篇十年之约实证下有小伙伴留言说,不知不觉已经 4 年了。我突然觉得有点悲伤,因为 4 年了,还是负的……
经常有新读者搞混财务自由实证和十年之约实证,这里也专门解释下:
财务自由实证,记录的是我自己的个人历程。但因为是半路才想到写实证,经常有读者开玩笑说抢跑了好几年。后来就有了十年之约实证,一方面是为了从零开始,另一面也是想模拟尽可能少在“钱生钱”上投入时间(本金少的时候,“人生钱”对生活影响大得多),十年后能实现什么结果。
当前这两个实证的进展分别如下:
十年之约走过 4 年,资金加权总收益 -3% 👇
财务自由走过 6 年,资金加权总收益 50% 👇
两个记录最大的区别,是起始时间。
一个 19 年开始,一个 21 年开始,前后差了 2 年,几乎刚好一轮牛市。如果去掉 2020 年,两个实证目前的资金加权收益率差不多,都是刚好回到 2021 年初的水平。
这大致就是标题的答案了,抓住/错过一次牛市,结果会有多大区别——对我的投资而言,上一次是 50%。
投资收益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小部分时间决定了大部分收益。
……
有知有行做过一条视频,投资是怎样赚钱的 👇
如果去掉涨幅最大的 30 天,万得全 A 2003~2022 年的年化收益,会从 8.39% 变成负数 👇
美股也有类似的统计数据 👇 错过涨幅最大的 40 天,总收益会从 548% 变成负数
这样的时刻也被称作「闪电」,闪电劈下来的时候要在场。
但当时也有不少人问,为什么只统计错过上涨闪电的后果,却没统计躲过下跌闪电的影响呢?
区别在于,想要抓住上涨闪电很简单,长期持有就可以。但想要精准躲避下跌闪电,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完美方案,而是可行的方案(补:但长期持有本身并不能让“坏投资”变成“好投资”。瞎买一笔投资,亏钱了就长期持有,也不可取)
……
不过关于长期持有,也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矛盾。
长期持有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结果),但要做到长期持有,需要的是更好的体验(过程)。为此,有时候我们要放弃一部分收益。
Housel 在《金钱心理学》中有个提问,发烧有利于免疫系统消灭病毒,但为什么人还要吃退烧药?
他的回答是,医疗的目标不是以最快速度治好疾病,而是以病人能接受的体验治好疾病。
想起一次局部麻醉手术,术前医生说,麻药少打点有利于后面康复。结果最后缝的那几针,痛不欲生。让我重选一次,我肯定会说「还是让我慢点康复吧!」
财富聊多了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财富最大化当作幸福最大化。
但这两者区别挺大的:
财富来自少数大机会,但幸福来自日常小确幸。
财富来自收益最大化,但幸福来自痛苦最小化。
我们需要的不是财富最大化,是以一个让自己开心幸福的过程,积累财富(自由)。让生活变得更好,是积累财富的前提。
2025:实证终于完成本金目标,但体验上距离「可持续的收益」还差一些。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会淡化本金数字,主要记录「收益率」和「收益比开支」,尤其是它们的可持续性,这是财务自由计划长期可行的基础。
收益比开支 👇 时隔多年,累计收益重回累计开支以上 🎉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长期跟踪财务自由的可行性。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了。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今天,已经走了 5、6、7、 8 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预计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已经是过去式了。而且后来发现自由后开支不需要那么多,开销变少、本金被动变成了 20 倍)。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一定的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2023 年,被市场教育,终于开始重视资产配置。不要收益最大化,要痛苦最小化;
2024 年,第一次,本金目标达成;
2025 年,继续记录~
2025-06-26 13:31:00
原创 也谈钱 2025-06-26 13:31 德国
预期收益只要 3%,还要不要投资
之前聊到这个话题——预期收益只要 3%,还要不要投资——大伙反馈挺多的,再展开聊聊。
当时有读者不解,认为债券、固收+、红利都可以满足要求,也稳健。为什么我却觉得这位伙伴更好的选择是只储蓄、不投资?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1、每个人对「稳健」的理解有巨大差异。
去年银行 R2 理财下跌 1~2%,不少人在网上担忧怎么办,「银行理财居然亏钱了!」。如果你记得这段经历,肯定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有人理解的稳健,是和股票比。有人理解的稳健,是和存银行比。一个预期只要 3%、又很在意安全的伙伴,大概率是后者。
2、当一个人问投资收益时,背后的真问题其实是,怎么让生活过得更好?
收获 > 代价,是基本前提。这里看的不仅是钱,更是生活的全局视角,包括但不限于钱、健康、时间、注意力等等。所以才有这句话「指数基金投资者赢得的不是收益,而是时间」。
这里也一样。不想亏钱的用户,承担同样波动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习惯股市涨跌的投资者。收益高 1~2% 对生活的改善,远不及晚上睡不着的代价。
所以对预期低、又在意安全的伙伴,我觉得只储蓄、不投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对生活而言,储蓄的意义要大于投资。最近读《简单致富》,有个观点特别契合:
钱不只是用来花的。
因为自由 = 资源 - 欲望,储蓄会带来双重好处:1. 增加资源 2. 管理欲望。
所以储蓄本身就是个不断放大自由的过程。
给大伙分享个数据,来自《中国大类资产投资 2024 年报》 👇 在过去 20 年里,短期国债(久期 0~1 年)的累计收益,大体跟上了物价上涨,至今微高一点点
本币国债持有到期,可以认为「无风险」(本币 + 持有到期这两个前提很重要)。年报中衡量「实际无风险收益率」用的也是短期国债收益 - 通货膨胀 👇
不过我还想到个反直觉的事儿——虽然长期国债收益高于短期国债,但长期国债却不如短期国债抗通胀。因为长期国债利率锁定,未来通胀可能超过利率。但短期国债利率锁定很短,通胀升高、央行加息,新一期国债收益率就会更高。所以单看抗通胀这个属性,短期国债比长期国债更合适。
跟上通胀可能没想象中那么难,当下想到的几个思路,谨供大家参考:
短期随时可用的钱:短期国债,或者收益类似、风险也很小的储蓄方式,银行存款、货币基金、R1 风险等级的理财。
长期不用的闲钱:快返年金、提前还贷,分红险可以算半个。
快返年金一般满 5 年就可以开始领取、现金价值超过已交保费(这里的数字以当下快享福 3 号为例,后续每年领取大约 2.4% 的年金)。如果未来利率不高,就一直拿着终身领取。如果未来通胀反弹、利率升高,可以变现重新买,和短期国债的逻辑类似。快返年金 IRR 一般不及其他储蓄险,但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
房贷利率跟随 LPR 调节,通胀高、LPR 就也高,所以如果有房贷的话,提前还贷也是个跑赢通胀的思路。而且只考虑收益,提前还贷应该是所有选项里最高最稳的。缺点是这笔钱就没了。
分红型储蓄险有保底利率,加一部分不确定的分红。从原理上,未来出现更高通胀、更高利率,也能反映在更高的分红上,抗通胀效果大概率也不错。但实际上又需要挑投资能力好的保司,绕回到投资问题上了,勉强算半个吧。
很多人觉得收益越确定越安全,但我觉得不是。长期越确定,未来面对通胀会越不利。「锁定利率」也失去了利率上涨的空间。
……
还有不少观点觉得,美国家庭资产中股票占比很高,所以我们也会慢慢趋同。
但并非每个发达国家都如此,像在德国,家庭资产占比最高的是保险和存款。以至于来德国之前我就听过这个梗:德国人最想要的保险,是预防自己买错保险的保险。然后是出租房产,这边租售比大约 3~4%。股票只占大约 10%,和我们差不多。
所以也不是每个地区都会走向全民投资。如果自己确实不适合,或者还没准备好,金钱上只储蓄、不投资,留下精力好好生活、投资自己也能过得不错。
前几天身边也有朋友问我类似的问题,有一笔钱,预期能跑赢通胀就行,有什么想法。不想提前还贷,手里有钱更安心。有跟投长钱账户和海外长钱。
我说,只想跑赢通胀,那现在存银行、买货币基金也差不多了。如果买过长钱体验可以,也可以试试稳钱这样的固收+。再多就不太划算了,你预期这么低,不值得承担更高的风险。
手里有钱安心,说明这笔钱不适合长期锁定,所以储蓄险也排除了。
他说自己买过长钱,所以我才会提固收+。不然我不会说。
末了我补充,现在经济增速慢下来,好的一面是钱的贬值压力也小了,不用像以前那么焦虑保值增值。没想到他说,这是目前听到的最安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