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TMT | 钛媒体修改

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财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TMT | 钛媒体的 RSS 预览

OTA系,正在冲击国内酒店市场

2025-04-22 11:55:00

文 | 增长会

上周,同程旅行以24.97亿元收购万达酒店发展旗下万达酒管的消息,引得行业热议;上个月,携程则以2626万元拿下了高端民宿品牌大乐之野67%股权。

OTA对于酒店的动作,再次频繁起来,对于国内酒店市场的冲击,也越发明显。

OTA系酒店正日益壮大

在收购万达酒管之后,显而易见的一个点是,同程旗下的酒店超级矩阵将初具雏形。

同程旅行旗下的酒管业务,主要依托艺龙酒店科技平台展开,本身就有尤为丰富的品牌,包含了雅致酒店、艺龙酒店、美豪丽致酒店、美豪酒店、廷泊酒店、莫林酒店、艺龙安悦酒店等,主要为中高端、中端以及经济型品牌,雅致酒店则是唯一的高端品牌。

而在收购万达酒管后,除了万达酒管旗下的中高端及中端酒店品牌万达美华、万达悦华、万达安悦之外,万达瑞华、万达文华、万达嘉华、万达锦华、万达颐华、万达安柏等诸多品牌,则一次性帮艺龙酒店科技平台补齐了高端板块的“拼图”

入驻艺龙酒店科技平台公司,包含酒管公司、业务中台及会员体系

不止是同程旅行,携程的酒店矩阵,近些年也在逐步壮大。

早在控股大乐之野之前,2018年携程集团就推出了丽呈酒店集团,这个集团在创立初期,瞄准的是高端酒店市场,通过将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高星级酒店结成“同盟”,借助携程集团的大数据分析与服务等,助力酒店进行市场竞争。

正因如此,丽呈将主要目光放在了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单体星级酒店上,并按不同的定位和档次,分为了超高端、高端与中高端三类,并以“轻加盟”的模式输出,降低了投资者前期投入的预期

另一方面,丽呈则联手一批酒管公司共同开发,加速了品牌扩张速度,为中小酒管公司赋能。比如加入丽呈酒店矩阵的漫亭酒店、富士丽雅旗下“季枫”和“富士”等系列品牌;另外,这些中小酒管还与丽呈集团联合发布品牌,比如丽呈集团与富士丽雅酒店集团联合发布旗下高端豪华商旅品牌“丽呈花盛”,与武汉信诚达科技集团成立联合品牌“丽呈江河潮”,与河南桔作酒店集团共同创立联合品牌丽呈文览品牌等等。

这种轻巧的开发模式,使得丽呈的发展尤为迅速,大有逆势而上的姿态。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丽呈集团旗下超高端、高端和中高端酒店品牌共有22个,开业酒店超700家,客房总量突破8.5万间,分布在全国200多个城市。

丽之呈联盟品牌

去年年底,美团成立经营范围涵盖“酒店管理”业务的公司——“成都里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同样引发业内关注,不过具体是否会涉及自营酒店品牌,尚不确定。

实际上,早在2021年就有消息称,美团计划投资酒店品牌东呈国际集团,在东呈集团的上市招股书中,由美团间接控股的公司也确实是东呈集团的股东之一。

酒店正从地产时代,迈向OTA时代?

与OTA系酒店不断壮大相对的,是地产系酒店的逐渐式微。同程旅行对于万达酒管的收购,某种程度上,就像是酒店正从地产时代,迈向OTA时代的冥冥暗示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酒店受地产发展影响颇深。

我们曾在《地产酒店,路在何方?》一文中提到,酒店与地产的彼此靠近,几乎是一种必然,一种“商业本能”。在最早期,酒店作为地产配套而得到重视。而在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十多年里,酒店行业也变得炙手可热。

在无比辉煌的大酒店时代里,随着地产增量的不断增加,一座座惊艳的国际高星酒店落地,成为点缀物业皇冠的明珠。

在地产发展驱动下,特别是2011年至2018年,酒店业持续高歌猛进。根据盈蝶咨询统计,2018年中国已开酒店48万余家,1816万多间客房,整体酒店数量规模大约是2003年的50倍。

如果说以2018年为界,前10年的关键词是“增量”,那么2018年之后,受地产行业增速放缓影响,地产配套的增量酒店开发机会减少,“存量”则成为了主旋律

此时的地产酒店,也早已陆续转向轻资产运营,纷纷推出自己的品牌,以挖掘存量物业的收益优化机会。

与此同时,等待改造、升级、焕新的存量酒店市场,也迎来了对酒店市场关注许久的场外玩家——OTA们

在2018年之前,OTA们也曾涉足过酒店行业,不过,试探意味更浓。

比如2008年,携程投资成立星程酒店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星程酒店品牌;2016年,由携程集团战略投资,经去哪儿网内部孵化而成的旅悦集团,推出了针对民宿客栈市场的品牌花筑;2017年,去哪儿网推出酒店品牌Q+等等。不过这些品牌在如今,大多发展平平。

但到了2018年之后,几乎国内所有的OTA平台都以不同的形式进军到酒店业

前文提到的丽呈酒店集团,就是携程在2018年推出的,也是在这一年,阿里旗下的飞猪则推出了以“智慧酒店”闻名的菲住布渴,这一酒店被寄予成为阿里“新零售”战略试验场的厚望。

但到了2019年,飞猪再度以“菲住”的名义,成立菲住酒店联盟,并将低星单体酒店作为重点收编目标,以联盟共享会员的方式,帮助单体酒店“脱单”。

那两年,OTA推出的酒店品牌,大多与当时尤其炙手可热的OYO轻加盟模式相似,针对低星和中小单体酒店的翻改,如美团推出的美团轻住酒店,携程投资的旅悦集团推出的索性酒店品牌,同程艺龙通过战略投资河马酒店管理公司的形式,推出的OYU(我寓)等等。

酒店行业也并非OTA们信马由缰之地,上述不少酒店品牌在热闹之后,又归于沉寂。索性酒店自2020年之后,便已没有新的消息;OYU酒店官网已无法进入,公众号信息也停留在了2019年8月8日;菲住酒店联盟虽然在开放免费入盟之处,以每8分钟签约1家酒店的速度迅猛发展,但到了如今,公众号则停留在了2022年2月4日,没有再更新。

在OTA入局酒店的热潮中,当然也不乏凭借自身实力坚守在牌桌上的选手,甚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矩阵。

就像前文提到的携程旗下的丽呈集团,同程旗下的艺龙酒店科技,都实现了自己的矩阵布局,向市场密集输送品牌。

尤其是艺龙酒店科技,囊括了同程艺龙将投资及内部孵化的酒管公司,形成了行业中不容小觑的“巨无霸”。

在增量式微,存量深耕的新时代下,地产酒店品牌们依然难以跳出地产下行的困境,“一边卖,一边开”的反哺式发展,终究阻碍重重。如今万达酒管被同程旅行的收购,不由让人猜想,OTA的酒店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了?而这个时代,又将带来什么?

国内酒店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酒店市场中,OTA系酒店与过去的地产系酒店一样,真正的对手,是那些传统的酒店集团,它们一致构成了如今的酒店行业,对新入局者,自然充满警惕,正如“老钱”面对“新钱”

尤其是“新钱”们的规模正在不断膨胀,以惊人的速度,跻身本土酒店开业规模榜单之中——从这一点来看,国内酒店的排序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写。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OTA系酒店的不断深入发展,凭借“新钱”敏锐的嗅觉与灵活的尝试,更多新的变化也在出现。

一方面是,全链路数字化正在OTA系酒店的尝试下逐渐成为现实。

对于OTA平台来说,其既有平台,又有品牌,消费者从预订到入住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数据与用户画像,基本都可以在平台中实现闭环,单店可以依靠平台的数字化能力,实现经营的提升

就像艺龙酒店科技提供的八大赋能,贯穿了品牌、营销、运营、人才、技术、会员、采购、金融,打通了酒店的生态链。相比起在数字化上仍磕磕绊绊的不少传统酒管公司而言,OTA系酒店显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它们的数字化尝试,则无疑能为传统酒管带来一定的启迪。

另一方面,OTA平台们做酒店,也给了不少中小酒管抱团发展的可能。

不同于头部酒店集团有敢于与OTA叫板的勇气,中小酒管对于OTA平台,更多的则是依赖,更甚者,则是“敢怒而不敢言”。OTA系酒店则巧妙地消弭了OTA与中小酒管的对立,而是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伙人,对于遭遇发展瓶颈的中小酒管而言,这无疑也是一条好出路。

比如山东的漫亭酒店,作为区域型中小酒店品牌,在与丽呈的合作后,实现品牌知名度提升,规模扩张,用近2年时间,从3家直营店发展至11家开业酒店,签约项目数超过50家,也走出了区域。

依托OTA的力量,中小酒管也有了“上桌”的机会,对于酒店行业而言,引入良性的竞争,显然也并非坏事。

纵观国内酒店发展的历程,地产集团以“增量”为关键词,影响了过去二十年的酒店发展模式,OTA们则或许将从“存量”出发,改变酒店业的格局。传统酒店与新锐玩家的面对面交锋时时发生,交锋过后的新纪元,更令人期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疯狂的小游戏:2周开发,成本10万,月入4亿叫板《原神》

2025-04-22 11:48:43

文 | Tech星球,作者 | 陈桥辉

最近,一款名为“折螺丝”的小游戏广告,悄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其下方整齐排列着微信好友们统一的评论 ——“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勾起了众多用户的好奇心。

跳转至游戏后,可以发现“折螺丝”小游戏真名叫做“疯狂玩螺丝”,玩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游戏第一关往往以轻松愉悦的操作,引导玩家快速上手,比如只需按照简单的提示,将螺丝按照颜色或形状进行匹配、拆卸,让玩家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感,进而对游戏产生兴趣。然而,当玩家自信满满地进入第二关时,难度陡然提升。这种“第一关入门轻松,第二关难度陡增”的设计,像极了当年火爆刷屏的小游戏《羊了个羊》。

但千万别小看这些画风简陋的小游戏,它们正在创造互联网时代最凶猛的流量神话。据36氪报道,三七互娱的《寻道大千》上线不久月流水就突破4亿,这个数字足以让不少传统手游望尘莫及,吸金程度堪比《原神》。当用户在地铁上、午休时不自觉点开这些“杀时间”游戏时,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收割早已拉开帷幕。

实际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游戏深谙朋友圈等社交链传播之道,不仅仅是在朋友圈,包括在抖音内,还有着向僵尸开炮、砍树升级等各类小游戏。通过各类有趣的广告投放,它们不仅成为人们碎片化时间的 “杀时间利器”,更是在背后构建起了一套成熟且高效的盈利体系。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刷朋友圈、短视频时,被小游戏广告“击中”,这场始于指尖的娱乐狂欢,正悄然创造新的财富密码。

小游戏 “吸金密码”:低成本裂变与流水线式盈利

小游戏的盈利体系以广告为绝对核心,形成了“用户注意力→广告曝光→现金流” 的闭环。最典型的是激励视频广告,即玩家通过观看30-60秒广告获取复活机会、关键道具或跳过关卡的特权。

譬如,在《疯狂玩螺丝》中,第二关以后,因复杂的螺丝拆卸顺序设计,大量玩家失败后选择观看广告获取“解锁盒子”,单个用户单日可能贡献5-10次广告点击。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这类游戏的激励视频广告填充率高达92%,单次有效观看收益在0.5-1元之间,头部产品单日广告收入轻松突破百万元。

其次是插屏广告,在关卡切换、暂停界面等非核心玩法时段弹出,以大图或视频形式强制曝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Tech星球,虽然用户体验略逊于激励视频,但其胜在高频次,一款中等难度的小游戏,玩家每局游戏可能触发3-5次插屏广告,结合千万级日活,仅插屏广告月流水就能破千万。

更巧妙的还有,部分游戏将广告与玩法深度绑定,例如《合成大西瓜》中,玩家合成高级西瓜时必须观看广告才能解锁新皮肤,将广告转化为“进阶必要条件”,转化率提升40%以上。

小游戏的传播深谙“社交信任链”逻辑,用户在朋友圈看到好友分享的“第二关过不了”“我拿到了稀有道具” 等内容,出于好奇和攀比心理点击进入。譬如《疯狂玩螺丝》在朋友圈中的广告评论区刻意 “控评”,让好友统一回复 “别笑,你是你也过不了第二关”,营造出 “群体性挑战” 的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

平台机制也为裂变提供了土壤,微信、抖音等流量巨头开放了 “社交分享奖励” 接口,玩家分享游戏到朋友圈可获得额外生命值、加速道具等,形成 “分享→拉新→再分享” 的循环。

一位烧脑小游戏的开发者告诉Tech星球,他们小游戏的62%新用户来自社交分享,而获客成本仅为传统买量游戏的八分之一,而且他们还设计“邀请好友助力” 功能,必须邀请3-5个好友点击才能解锁奖励,直接将用户的社交关系转化为流量。

小游戏的繁荣背后,还藏着一条成熟的 “换皮产业链”。所谓 “换皮”,即保留核心玩法(如消除、合成、闯关、解密),仅替换视觉素材和故事背景,就能快速推出新品。

Tech星球在抖音上发现《烧脑找找不合理》、《脑洞大师傅》、《不合理找茬》和《脑洞哪家强》等烧脑解密类游戏,画风从古风到卡通各不相同,但核心玩法如出一辙:在图片里找出不合逻辑的细节,比如古装剧里的现代手机、厨房里的外星飞船。这就是小游戏行业公开的秘密 ——“换皮”,即保留核心玩法,只替换视觉素材和故事背景,就能快速推出新品。

一位开发者向Tech星球透露,通过换皮流水作业,视觉成本可压缩至10万元以内,研发周期最短仅2周,其中10天用于视觉资源替换,3天对接广告SDK,剩下的时间调试关卡数值。

这种模式让个人开发者和中小团队也能分一杯羹,微信小游戏开放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小游戏开发者从30万增长至40万,其中新增的10万小游戏开发者超过8成为30人以下的中小团队。

Tech星球了解到,有独立开发者通过“换皮”月入百万。他们无需投入高额研发费用,只需在成熟玩法上叠加热门元素,如抖音的 “解压”、“治愈” 标签,朋友圈的 “社交梗”,就能快速收割流量。但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市场上很多小游戏玩法雷同,“拆螺丝”、“砍树”、“打僵尸” 等品类同质化严重,用户审美疲劳加剧。

让人上瘾的“神经陷阱”:从多巴胺到社交炫耀

小游戏的关卡设计,完美契合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一位《疯狂玩螺丝》玩家分享:“第一关30秒就过了,觉得自己是天才;第二关卡了10分钟,不信邪地一直试,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 这种“低门槛入门+断崖式难度”的设计,让玩家陷入“再来一次就能通关”的执念,平均单次游玩时长超过几十分钟。

在地铁、排队等碎片时间里,小游戏的“即时反馈”机制精准击中用户需求。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拆下一颗螺丝、合成一个道具),屏幕立刻弹出金币特效、音效奖励,甚至震动反馈,这种 “微成就” 不断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

一位小游戏开发者告诉Tech星球,他们曾做过超千份的用户调研,最后显示78%的用户在通勤时段打开小游戏,且每次打开后平均触发12次广告,形成“碎片化时间→高频互动→广告变现” 的高效闭环。

此外,几乎所有的小游戏都内置“好友排行榜”,玩家的通关时间、分数会实时同步到微信或抖音好友列表。例如《抓大鹅》中,好友排名清晰可见,促使玩家为超越好友而不断氪金或观看广告。

更绝的是“炫耀式分享”设计。玩家通关困难关卡后,可生成带有关卡难度标签的海报(如 “击败 99% 好友”),这种“社交货币” 让分享行为从“任务”变成“炫耀”,吸引更多好友入坑。

小游戏的成瘾设计,本质是对“人性弱点”的系统化利用:用“心流”留住时间,用“即时反馈”刺激神经,用“社交攀比”扩大传播,用“概率奖励”维持期待。这些看似简单的机制,构建起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用户留存体系。当玩家在好友榜看到自己的排名上升时,当手指下意识点击“再试一次”时,早已陷入设计者编织的 “神经陷阱”——而这一切,都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体验中悄然发生。

然而,这种“温柔收割”也面临挑战,一位开发者表示,当玩家对套路产生免疫,社交分享沦为炫耀疲劳,小游戏必须在成瘾机制与用户体验间寻找新的平衡。毕竟,真正的长久吸引力,从来不止于对人性的利用,更在于持续创造惊喜的能力。

小游戏野蛮生长背后的隐忧

从朋友圈被“折螺丝”魔性广告刷屏,到《寻道大千》月流水冲破4亿,小游戏只用三年时间,就在巨头林立的互联网江湖杀出一条血路。

它们用最轻量级的玩法——消除、合成、点击,搭配社交裂变的病毒式传播,再灌上广告变现的“流量快餐”,彻底颠覆了传统游戏“重投入、长周期”的工业化套路。用户等公交的3分钟、睡前刷手机的10分钟,全被切割成可变现的碎片。

但这股热潮背后,藏着行业难以言说的隐痛,即“流量来得快,走得更快”,小游戏的致命伤,是“用完即走”的宿命。

一位小游戏开发团队运营告诉Tech星球,他们的一款休闲小游戏,上线两周,日活跃用户从1200万暴跌至400万。开发经理曾私下吐槽,“玩家过了第三关,就像扔掉用完的纸巾——不是游戏不好玩,是用户根本没打算记住你。”

更讽刺的是,为了留住用户,开发者反而把用户往外推,有玩家吐槽,一局消除游戏硬塞进2次插屏广告,激励视频弹窗每分钟跳出来一次,“玩的是游戏,还是广告公司的流水线工人?”最极端案例中,玩家通关第二关看了8次广告,最后愤然卸载:“这哪是游戏,是广告里插播游戏!”

当变现压力撞上人性弱点,骗局开始滋生。当年风靡全网的《合成大西瓜》,成了诈骗广告的温床。有玩家吐槽,点击“19.9元换100元话费”的弹窗,却并没有获得话费。

不可否认的是,小游戏已重塑了游戏产业的生态。它让“轻量化娱乐”深入人心,为中小开发者提供了逆袭机会,更证明了“社交即流量,流量即财富” 的互联网铁律。当《原神》们还在比拼3A画质和剧情深度时,小游戏们用“手术刀式”的用户心理剖析和“病毒式”的社交传播,在碎片化时代撕开了一道属于自己的商业裂口。

或许,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无关体量大小,只要精准击中人性需求,就能在流量红海中掀起惊涛骇浪。

小游戏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折螺丝”可能正在某个程序员的电脑里孕育,而朋友圈的下一次刷屏,或许就在明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深谷电价这味“药”,治不了光伏发电量价齐跌的“病”

2025-04-22 11:48:36

文 | 华夏能源网

光伏跌跌不休的低电价,愈演愈烈。

华夏能源网获悉,4月15日,光伏第一大省——山东省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的尖、峰、平、谷和深谷“五段式”分时电价改革:未来,在光伏大发的11:00至14:00,山东将推出最低0.2元的深谷电价。这一标准比此前降了5分钱。

山东是全国首个推出深谷电价的省份。这一具有标杆意义的深谷电价改革,瞬间激起行业内外巨大关注,光伏圈尤其是惊魂一片。

目前,山东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特别是春秋两季风电光伏季节性大发,新能源出力“午间高、夜间低”的波动特性尤为明显,午间新能源消纳难已成常态。

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岳建如介绍说,山东通过在光伏大发时段设置低谷电价,价格最大下浮90%,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生产时序,积极消纳新能源弃电。2024年,通过分时电价增加新能源消纳量23亿千瓦时,调节作用显著。

在山东的示范作用下,预计将有更多省份推出类似政策。例如湖北将在5月1日起实施节假日深谷电价,春节、五一、国庆节期间的9:00-15:00设立深谷时段,并针对不同时段调整电价浮动比例。

分时电价运用价格杠杆引导“错峰用电”,可减轻电网压力,同时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在新能源消纳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或许是一条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却较为有效的改革之策。

山东光伏低价困局

山东的“五段式”分时电价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将1天分为尖、峰、平、谷和深谷五个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电价。

以2025年4月份35千伏一般工商业电价为例,低谷时段为10:00至15:00,电价为每度0.35元,其中深谷时段为11:00至14:00,电价为0.25元;高峰时段为17:00至22:00,电价为1元,其中尖峰时段为17:00至20:00,电价为1.2元;其余时段为平时段,电价为0.71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各个时段电价差距巨大,尖峰时段电价是深谷时段电价的4.8倍。

山东2025年各月份及峰谷时段划分表

山东分时电价的推出,其目的是既调节用电负荷,也调节电力供给。通过将光伏大发的午间设置为电价很低的深谷,一方面鼓励用电企业在这一阶段增加用电需求;另一方面,促使光伏电站调整发电上网比例,以获取最优的发电收益。

从实际数据看,节省电费的效果会非常明显。在发布会上,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勇举了两个实例:

东营市广饶县一家大型轮胎制造企业,年用电量近4亿度,在政策引导下,企业把原来在高峰时段进行的轮胎硫化工艺环节,调整到了低谷、深谷时段,一年可节省8000多万元。

为引导电动汽车合理充电,山东对电动汽车个人充电桩单独设置了23:00至次日7:00的低谷时段,电价低至每度0.38元,在10:00至15:00设置了低谷、深谷时段,深谷电价低至每度0.2元左右。电动汽车用户可将充电桩设置在低谷、深谷时段自动充电,按照每周充一次计算,全年充电电费可降低30%左右。

精细的时段划分,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杠杆,让居民、企业自觉形成“错峰用电”习惯,减轻电网压力。但是,对于缺乏发电灵活性的光伏电站来说,午间低电价无疑是很致命的打击。

0.2元的深谷电价,对于光伏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政府确定的分时电价,对供电用电双方签订中长期协议具有价格指导作用。0.2元的深谷电价也就意味着,在光伏大发的11:00至14:00,光伏电站所能获得的中长期协议的电价需要降至0.2元左右。

作为对比,在从前的保障性收购时代,光伏中长协电价是能够与燃煤基准电价拉齐的,这一电价在山东是0.4元左右。11:00至14:00正是一天之中光伏电站发电量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挣钱,全天也基本没钱可挣了。

低电价与低发电量并存

光伏电站的收益,影响因素无非一个是电价、一个是发电量。如果说随着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光伏电价注定要持续下探的话,如果发电量能够得到保障,光伏电站也是能够接受的。

问题是,在电价下探的同时,光伏年度发电量也一样在持续下探。“光伏第一大省”山东的情况就是如此。

截至2024年底,山东风光新能源装机突破了1亿千瓦,煤电装机容量为10642.6万千瓦。算上水电等电源,山东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达到了1.15亿千瓦,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但是,山东装机占比接近50%的风光新能源,2024年发电量占比仅有13%。

低电价与低发电量并存,其结果就是新能源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日前,在一场行业论坛上,山东光伏协会一位负责人在演讲中披露:目前,山东的光伏电站,十家之中也许仅有一两家是能够盈利的。

山东面临的困境,是当前新能源消纳难的一个缩影。随着各地新能源装机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很多地方都要面临山东一样的难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持续提升整个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的能力。

说到底,这件事情远比狂飙突进上装机要更加根本、更加重要。而现在在消纳上痛苦不堪的省份,也恰恰是前些年装机上太猛结下的“苦果”。

提升消纳新能源的能力,德国的经验值得参考。

德国的新能源以分布式为主,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德国消纳分布式新能源主要采用平衡单元。与星罗棋布的分布式新能源相呼应,德国有2700多个平衡单元,每一个单元的地理范围放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一个区或一个县。

德国电力市场与电力调度时序关系(中国电科院)

平衡单元内建立了电力自平衡机制,也叫负平衡机制。每一个社区的新能源首先要原地消纳掉,不要随便推上网,否则就要有额外的调节收费。每个单元负责预测本区域内每天的电量和负荷,如单元内不能平衡,则需要向电力系统买入、卖出电量,并编制计划上报给电网公司,电网公司根据单元平衡之后的情况制定整个区域的计划。当预测和实际发生偏差时,平衡单元必须承担系统的平衡费用。

反观中国,新能源消纳依靠大电网。大电网脱胎于煤电时代,拿手好戏是集中调度,但是很不适应分布式新能源。为了高度适配新能源,尤其是各地星罗棋布的分布式新能源,传统大电网就需要改革集中调度模式,赋予最底层的电网单元自平衡辖区内分布式新能源的权责。

不管怎么说,装机持续快速增长压力下,新能源量价齐跌,只有提升系统消纳能力才能“一醉解千愁”。这个难题不是山东一省可以解决的,而“深谷电价”也只能算是修修补补的微调。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电力系统的全面大改造。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爱优腾脱下“长”衫

2025-04-22 11:48:25

文 | 市象,作者 | 王铁梅,编辑 | 文昌龙

从2月底传出“优酷新领导要求剧集控制在12集以内”的风声开始,到大IP现偶剧《嘘,国王在冬眠》集数原定36集被砍至23集,优酷的动作可以称得上又快又狠。“喊了几年的影视寒冬,今年算真正看到了第一场雪。”入行十年的编剧张梅感慨道。

“我做编剧十年来,以为2024年会是我看到过长剧行业最差的一年了,但万万没想到,这还远不是谷底。”张梅告诉「市象」。

事实也的确如此,德塔文数据显示,2024年长剧开机数量为213部,较2023年下降了大幅下降了9.0%。然而2025年Q1长剧开机数量仅有23部,是2024年同期的一半。

长剧“降集”的趋势,其实早有预兆。优酷副总裁谢颖曾在2024年末的微博视界大会展示了一组数据:长视频用户前五集的弃剧率在50%以上,剧集的完播率只有20%-30%。限制集数已经成为平台迫在眉睫的选择。

或许76集的《甄嬛传》将成为过去式,而未来是20集短剧集的天下。

01 爱优腾相继丢掉幻想

制片行业内部人士王腾对「市象」表示,现在长剧行业的情况要比想象中更加严峻。“现在别管多大牌的制片公司,手握多出名的IP,找到多顶尖的演员,项目都很可能砸手里。原因只有一个,市场不买账了。”

根据云合数据的Q1报告,今年前三个月热播期集均有效播放破2000万的剧集仅有10部,去年同期这个数据是13部,而2024年已经是热播剧集数量严重缩水的一年。

热播剧“热”不起来,长视频平台面临的营收压力与日俱增,爱奇艺公开的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92.3亿元,同比下降8%;归母净利润为7.64亿元,同比大幅下挫60.32%,最核心的两项业务,会员服务收入和在线广告收入的下滑情况都不容乐观。

事实上,除了主打综艺的芒果之外,爱优腾三大平台营收情况无一例外地出现降幅。

作为营收情况直接和内容质量挂钩的内容平台,显然一场供给侧的改革刻不容缓。长剧“注水”问题成为了改革的核心,平台开始试图通过限制集数的手段,来实现提质的同时降低成本,缓解营收压力。

几大视频平台中对这场改革最迫切的,就是爱奇艺和优酷。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今年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演讲中明确提到了“缩短长剧集数”、“减少内容时长”的问题,回看整个2024年,爱奇艺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曾经靠《狂飙》创造出的“爆款神话”,失灵得相当迅速。

王腾认为:“但凡是这几年有在关注影视行业的,都能看出2024年爱奇艺输得很彻底。”爱奇艺大手笔下注的几部长剧,如《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哈尔滨一九四四》《仙剑四》等,都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因内容拖沓、质量堪忧引来铺天盖地的吐槽。

虽然爱奇艺偶有像《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我的阿勒泰》等高质量剧集出现,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热度上无法和曾经的《狂飙》相媲美,数量上也是零星几部。成本较低的8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反而拿下了豆瓣2024评分最高华语剧集NO.2,挽救了一波爱奇艺岌岌可危的口碑。

在财报中,龚宇亦坦言:“自2024年11月下旬以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大片,推动了业务表现的强劲反弹。”其所谓的“挽尊”节点来得如此之晚,某种意义上亦是对全年作品表现不佳的印证。

实际上,爱奇艺自2022年实施“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策略后,内容支出成本已经一降再降。2024年,爱奇艺内容支出降至157.1亿元,同比下降了5%,内容成本降低的后果直观地反映在了其质量口碑上。

优酷的情况和爱奇艺几乎是“难兄难弟”,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接近优酷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在《掌心》《难哄》等热剧播出期间,优酷的日活还勉强可以与红果打平,而在空窗期,数据已难望其项背。

优酷想对长剧集数“下手”的消息也早有预兆,2024年优酷最“出圈”的作品《墨雨云间》,虽是长剧,导演却使用了完完全全的“短剧思维”,这样的反差让其成为优酷的“黑马”之一。而另一部评分极高的剧集《边水往事》短小精悍,集数仅有21集。至于其他传统的大制作长剧,普遍反响平平。

除此以外,看上去不急不忙的腾讯视频,其商业化负责人也曾表示,各大长视频平台都在控制整体的剧集集数,腾讯也不例外。今年腾讯年初的开机剧中,《醉梦》《五个失踪的少年》《迷墙》都是悬疑短剧集,于各类型中占比最高。

“到了这会儿就觉得龚宇说得真对:如果饭都吃不饱了,哪来的诗和远方?”张梅无不感慨。

02 精品短剧是最优解吗?

“现在平台都想从长剧集数上下手,很大一个原因是近两年短剧集的表现非常亮眼。”王腾告诉「市象」,这里的短剧指的并非竖屏的“微短剧”,而是集数控制在二十集,甚至十二集以下的影视剧,例如仅有8集的《我的阿勒泰》和仅12集的《漫长的季节》。

编剧王梅表示,短剧集相对于长剧来说的确有着天然优势,“短剧集因为集数少,注定了其节奏快,反转多,冲击大,情绪也会来的更加猛烈。从微短剧的兴起其实就能看出来,观众要的是高密度的信息冲击,偏偏近几年长剧注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剧情拖沓无比,令人难以忍受。”

想要看优质长剧的观众越来越无法忍受长剧动辄三四十集的拖沓剧情,也不习惯节奏虽快、套路却千篇一律的竖屏微短剧,所以类似《边水往事》《漫长的季节》这样集数少,质量高的中短剧才能在萎靡的市场上杀出重围。

王腾认为:“现在别看很多项目背靠大IP,手握流量演员,但剧本质量远不如一些低成本、小制作的项目。平台也不希望浪费这些资源,限制集数就是可以提高剧集质量的相当有效的手段。”

口碑极佳的优质剧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集数短小,整体精悍的影视作品中,这实际上对整个影视行业都是一个冲击,平台对所谓“影视大厂”和“大制作”的态度已然由谨慎,变为了苛刻。

根据《狐厂娱乐观察》报道,今年以来多家剧集大厂的力推项目,遭到长视频平台批量“退货”。有家剧集大厂码到一线95生要做男频大剧,原定今年年初开机,但最近跟合作平台谈崩了。制片人王腾向「市象」证实了这一消息:“这个项目放在两年前各平台都要抢破头,但现在成了烫手山芋没人想接。”

显然除质量问题外,成本问题,是各平台青睐短剧集直接原因。柠萌影视创始人苏晓提到过,对于平台来说,70%的已播出剧集都是严重亏损的。再看2024年各平台的营收情况,降本已经迫在眉睫。

王腾表示,长剧市场主流规则是按集售卖剧集,所以集数越少,平台的成本自然越低,所以平台的态度如今相当强硬。

“现在平台砍集数,动荡的是整个行业链条。长剧项目周期本来就长,有的大项目甚至筹备就要一两年,不少项目原本写好的30集、40集规划,刚过大纲阶段,被临时要求改成12集、18集,结构被打乱、预算重置、班底重排,前期成本消耗,项目执行层面‘一地鸡毛’。”

03 突困之路漫漫

“一地鸡毛”的不只是未开机的项目,在优酷大刀阔斧地动作下,已经定型的剧集也能再被砍掉三分之一。优酷三月开播的大制作偶像剧《嘘,国王在冬眠》,集数由备案时的36集,变更为了23集,整整13集的剧情被删减。该剧播出后,观众明显感到剧情前后不衔接,部分情节十分突兀。

当平台过于急功近利时,得到的后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即使有流量演员加持,《嘘,国王在冬眠》的播出效果也并不理想,在优酷站内最高热度也未破万,首播即峰值,此后一路走低。而相比于爱奇艺和腾讯,优酷的剧集热度破万难度其实并不算高。

“在行业传言优酷之后要对之后的剧集‘一刀切’的时候,我就隐隐担心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优酷后续否认,说只是要整改注水剧集,但显然这所谓的‘整改’,方式其实相当粗暴。”王腾告诉「市象」。

“平台想要通过短剧集力挽狂澜的方向没错,但他们似乎搞错了一件事,短剧集不等于优质,长剧集也并非全是注水剧。如今平台急功近利地希望所有剧都压缩在二十集左右,可76集的《甄嬛传》为何能长红14年,被观众反复品味呢?”

长剧集的不可取代之处,在于它能够直抵人心幽微处。尤其是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能够通过与人物共情、共鸣,实现情绪和情感的触达,尤其是以人物成长为故事主线的剧集,没有足量的铺垫和描绘,是难以让观众相信其合理性的。《甄嬛传》和《庆余年》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如今,平台压缩了长剧的生存空间,要求一切以短剧集为先。这场变革首先受到最大波动的就是作为上游产业的编剧行业,编剧的内容创作逻辑完全遭到了颠覆。

“长剧转型并非单个环节的改动,而是整个影视制作产业链的全新洗牌,想要不付出代价快速探索出一个成功的短剧集模式,几乎不可能。”张梅告诉「市象」。“现在我手里正在进行的长剧剧本,被全部要求推翻重来,要符合短剧集的要求。但实际上,长短剧集的创作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我现在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短剧创作对于编剧来说,永远是“目的先行”,先推进情绪,用不停的反转和抓人眼球的剧情迅速调动观众情绪,再填逻辑事件。显而易见的是,这样倒反天罡的做法会让整个剧情失去逻辑,角色自然也站不住脚,虽然这种办法最快,也最适合短剧创作,但张梅无法承认这是观众真正需要的好剧本。

“短剧集因为集数短了,就更要求编剧的创作要精准打中观众的情绪点,但这并不是一个好剧本应有的创作逻辑,编剧应该更注重于自己能提供什么,而非刻意迎合观众需求。”张梅表示,“拍不出第二个《甄嬛传》不可怕,可怕的是创作者的创作空间被压缩,那就意味着连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

制片人王腾也告诉「市象」,目前市场上口碑与收益都极佳的几部短剧集,真正出彩的原因是剧本过硬,内容扎实,而不只是因为够短。“剧集长短和质量实际上并不挂钩,也无法将其强行挂钩,平台如果执意‘一刀砍’,后果很有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目前观众不再信任长剧,长视频平台也的确需要突困,但当长刀落下,到底是在做减法,还是挥刀自宫,还未可知。

(文中人物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JD.com to Hire 100,000 Full-Time Couriers Amid Intensifying Battle with Meituan

2025-04-22 10:41:00

CFP

CFP

TMTPOST -- Chinese e-commerce heavyweight JD.com is escalating its fight in the food delivery arena, accusing rival Meituan of blocking part-time couriers from working across both platforms—allegations Meituan has strongly denied while hitting back with similar claims.

JD.com said it will recruit 100,000 full-time delivery riders over the next three months, ramping up its food delivery expansion as competition with market leader Meituan intensifies.

To support affected riders, JD said it will guarantee a steady flow of delivery orders to ensure their income remains stable. The company also pledged to help arrang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couriers' family members to boost household earnings.

In a public statement, JD.com criticized what it described as "unfair competitive practices," alleging that some couriers have been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platforms, resulting in income losses of up to 25%. While JD did not name Meituan directly, the language left little ambiguity about its target.

"Although a certain company explicitly says it won't do it, everyone knows it must secretly do it!" JD said in a sharply worded letter, vowing to support any drivers affected by platform restrictions.

The accusation follows leaked screenshots circulating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appearing to show group chats warning Meituan riders against accepting JD delivery orders—threatening them with account termination. Meituan denied the allegations, stating on April 19 that it "has never prevented delivery personnel from working with other platforms" and would take legal action against those spreading "malicious rumors."

Meituan later countered with its own accusation, claiming JD prohibits its full-time riders from accepting outside orders and penalizes them heavily for missed deliveries. JD has not publicly responded to that charge.

The spat reignites concerns over the "pick one from two" strategy—an anticompetitive practice in which platforms allegedly force workers or merchants to exclusively use their services. In 2021, China's antitrust regulator fined Meituan 3.44 billion yuan (about $533 million at the time) for deploying such tactics against restaurants.

JD, a newcomer to China's fiercely competitive food delivery sector, launched its service in February as part of a broader push into the country's fast-growing instant retail market. To gain ground, the company is offering zero commission fees for restaurants and full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for its delivery staff.

JD said it would double its courier recruitment target over the next three months, from 50,000 to 100,000, to meet surging demand—claiming it now handles over five million orders daily.

Meituan, meanwhile, is reinforcing its own instant retail ambitions. On April 15, the company launched Meituan Shangou, leveraging its expansive logistics network beyond food to deepen its presence in same-day delivery.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iFlytek Q4 Revenue Surges 36%, 2025 Q1 Sales Jump 28% as R&D Investment Soars

2025-04-22 10:23:00

(Image Source: Photo by Lin Zhijia, TMTPost AGI Editor)

(Image Source: Photo by Lin Zhijia, TMTPost AGI Editor)

TMTPOST— Chinese AI giant iFlytek reported strong revenue growth for the fiscal year 2024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5, fueled by rising demand across its open platform, smart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 AI businesses — even as profit margins remained under pressure due to soaring R&D costs and impairments.

Annual revenue rose 18.8% year-over-year to 23.34 billion yuan, while net 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fell 14.8% to 560 million yuan, the company said in its earnings release. Earnings per share slipped 14.3% to 0.24 yuan. Notably, fourth-quarter revenue came in at 8.49 billion yuan — up 36.4% year-over-year — signaling strong year-end momentum.

In Q1 2025, iFlytek posted 4.66 billion yuan in revenue, marking a 27.7% increase from a year earlier. Net losses narrowed 35.7% to 193 million yuan, while losses excluding non-recurring items dropped 48.3% to 227 million yuan. Operating cash flow surged 48.5%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company attributed its 2024 net profit decline largely to a 740 million yuan increase in R&D spending focused on large model development, bringing total R&D investment for the year to 4.58 billion yuan — nearly 20% of annual revenue. Additional drag came from higher bad debt provisions and lower returns on investments in firms like Cambricon.

Despite the margin squeeze, iFlytek is doubling down on AI infrastructure. As of 2024, its open platform supported over 8 million developer teams and more than 2.9 million AI applications. The platform added over 2.2 million new developer teams in 2024 alone, including 460,000 overseas. API call volume for large models soared over 763% year-over-year.

The company also reported 170,000 large-model applications developed by 1.02 million developers — positioning iFlytek as China's largest LLM developer ecosystem, according to IDC.

iFlytek's smart education revenue jumped nearly 30% to 7.23 billion yuan, while its consumer and open platform business brought in 7.89 billion yuan — up 27.6% year-over-year. Automotive, healthcare, and enterprise AI revenues also posted robust gains, with the enterprise AI segment more than doubling.

In December, iFlytek successfully spun off its healthcare unit — iFlytek Healthcare —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ts GBC revenue segments grew 10%, 103%, and 57%, respectively, in 2024.

The iFlytek Spark App surpassed 200 million downloads, while its Smart Text app — which auto-generates PPTs — achieved a 73% download conversion rate and 1.5 million enterprise users. The XiaoYi app recorded over 20 million downloads, with a user satisfaction rate of 98%.

On April 20, iFlytek upgraded its Spark X1 deep reasoning model, claiming performance parity with models like OpenAI o1 and DeepSeek R1. The Spark X1 now supports deployment on four Huawei 910B chips and enterprise customization with just 16 chips — significantly lowering deployment thresholds.

Despite being added twice to the U.S. Entity List, iFlytek said it has built a self-reliant AI ecosystem and will maintain a balanced strategy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Chairman Liu Qingfeng noted that domestic AI capabilities will be key to capitalizing on the global AI wave.

The company recently operated its domestic computing platform "Fei Xing No.1" with 94% average utilization and expects to trial its next-generation "Fei Xing No.2" platform in 2025.

Liu said iFlytek will focus on improving profitability through product strategy,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delivery efficiency, and channel expansion.

The board has proposed a dividend of 1 yuan per 10 shares. As of April 21, iFlytek shares closed at 45.38 yuan, up 2% on the day and 2.48% higher over the past year.

"In 2025, facing the future, we are more confident than ever," Liu said.

(Note: 1 USD equals about 7.25 yuan)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