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10:04:13
早上醒来,重新读了下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发现了一个东西,即之前总觉得自己为何做事容易坚持、持久,是因为看到了做一件事后的长期结果。
早上有那么一刻,我发现,其实并非是这样的,原因可能是,我特别享受那个做事的行为本身,因为那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流动性东西让我感到痴迷,所以我在当下的时候,就已经获得正向反馈,不需要等到很久、很久才去拿到具体的结果,从而“坚持”下去。
那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我在那一刻突然理解了。
前几天直播的时候,有位朋友问数字资产如何变现,其实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就出现了方向性的问题,当我们去追逐、想要获得某个具体结果的时候,如果做出了努力,得到了结果,那自然很容易继续做下去;而我们做出了努力,仍旧无法获得结果,那在这个过程中会渐渐的失去耐心,从而放弃;
后者我觉得是大概率事件。
而我觉得,如果能特别享受地去构建自己数字资产那个过程,享受那个行为本身,恐怕在那个当下就已经变现了,变现的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愉悦感、满足感,倘若将这个行为念念相续,那最终在世俗意义上变现,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这个过程,跟我们的打坐参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心,念念相续,最终内心会呈现出各种景象。
当我们拼命去追逐蝴蝶时,蝴蝶未必会被追到,哪怕追到了,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倒不如放下追逐的念头,在当下用心播下种子、享受每个灌溉的过程,观察种子慢慢破土、生长的过程,渐渐地长出嫩叶、含苞欲放,长成一朵朵鲜花,有些仍旧会埋在土里,有些会芳香四溢,从而吸引蝴蝶与蜜蜂前来。
我们只需要看到蝴蝶、蜜蜂、鲜花融合在一起,静静地看着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存在就可以,不需要去拥有、占据它,因为在那个当下,我们早已融入其中,已经跟蝴蝶、鲜花、蜜蜂在一起了。
那是一种更宽广的拥有啊!
2025-10-26 11:17:13
我在自己的写作群里,会每周根据提示词写一篇的文章,跟着群里的朋友一起写,这个计划从八月份中旬开始被我打乱,不过我完全不担心打乱后,我不会去写,甚至直接放弃,也没有任何的负罪感,因为我现在很少去做自我对抗,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倒不如说多了一份接纳,觉得没做也很好,不一定事事都要追求、追逐,以前总喜欢追逐什么,一路都在追逐中度过,凭着那股劲儿,总能实现我内心真正渴望实现的事情。
但是,我渐渐地发现,当我开始去追逐、努力时,我身上本来有的东西、本来的样子便失去了,当下的我没有很想去抓取它,只要知道它存在就可以了,充分地感受、体验它,那是另外一种喜悦。
这周的主题是Rediscovery,通过回忆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去激发内心深处的回忆。
我找到了一张留学时一起跟研究室同期生在居酒屋喝酒时的照片,图片中的另外两个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不知道在聊什么,但三个人都笑的很开心,我能想起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的居酒屋,同行的还有谁,我当时问了什么问题,说了什么话,当时开心的情绪我至今都记得。
那是在2018年的夏天,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日子,也是学生生涯最快乐、最松弛的一年
我最近一次玩是去网球场,跟三个陌生人打网球,我感觉很不错,我感觉自己的水平比之前好了,整个人很松弛,我喜欢那种感知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
我似乎没有特别地想要去寻求某种乐趣和满足感,无论为谁,当下的我,更多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一切东西都会自然地显现,不需要刻意地追逐它。如果说非要有什么乐趣和满足感要追求的话,我觉得感知到当下做的每一件事,体会那种慢、静、觉察的感觉,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情,我感觉自己的心会变得特别平静、自然、享受、喜悦。
我曾想象自己成为一名运动员,站在中央大球场,体会到万众瞩目的感觉,随着人越来越多,我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我的表现越来越出色,我喜欢那种比赛的感觉。
我有一盒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牌,那是在初中时花了很多时间收集全的卡牌,也是当时年纪段唯一收集全的人,我至今都能想起收集那些人物卡牌的心情,我也是在那时,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心力、念力很强的人,无论做什么,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全力以赴。
2025-10-24 09:57:23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个恒常的“我”,所谓的“我”是一系列条件的组合在那个当下所展现出来的,“我”的情绪、“我”的感官所接触到的信息,“我”的身体,这些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所以那个“我”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由此我们眼中的“我”本质上是无常的,是连续刹那间的一种概念而已。
所以当别人侮辱、取笑、评价当下刹那间的“我”,其实对这一瞬间的“我”没有影响,而一旦当下的每一个“我”都把那种被侮辱、取笑、评价所产生的烦闷、害怕、紧张的念头不断相续,带到每一个当下,就会产生烦恼、不愉悦,这个相续性持续地越久,越会影响每个当下的“我”,这恐怕就是烦恼的根源。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感到一阵轻松,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了我这个概念了,因为没有一个我一直存在,它不是相续的,不是恒常的。
反过来说,一旦我们做到了无“我”,那可能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此生命体存在本身的心胸会变得越来越广大,不会在意输赢得失,不在意另一个人用一种语言侮辱了”我“,是否看不起”我“,我们接纳世间万物。
我们的身体、灵魂像是一个管道,世间万物的信息流经我们的身心,我们越是接纳、包容,这个管道就会变得越发通畅;而一旦产生了”我“的念头,由”我“带来的分别心,那这个管道就会淤堵,信息流经我们身心的速度会变缓,阻碍越大,管道变得越来越狭窄、直至闭塞。
反过来,当我们这个管道越来越大,越来越通畅,世间万物的信息都会涌入这个管道,我们所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博大,大到无边无际。
但是,我们最终仍要知道,我们只是一个管道而已,越是”无“我,越是广大。
2025-10-22 09:36:35
初心,在日文里面的意思是初学者的心,意思是无论自己的技艺、水平学到了什么程度,获得了什么成就,依旧像最开始初学时的那般,保持空杯心态。
最近读的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里面同样讲到了初心,对我产生了启发,原话是这样的:
当我们没有“成就”的思想,没有“自我”的思想,我们就是真正的初学者了。到那时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些什么。初学者的心是慈悲的心。当我们的心满含慈悲,它将无限辽阔。
这里的表达,跟我最近某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思考产生了高度的重合。
我在想,当我们现在闭上眼睛,去想象自己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粒非常非常微小的尘埃,我们会发现“我”这个本身会被慢慢弱化掉,甚至看不见,这个时候,我们能看到世界的广阔无边,看不见“我”了;而从另外一个角度,闭上眼睛去想象“我”站在中间,那个“我”很明显地存在着,我们的眼里可能只有“我”,看不见周围的世间万物,宇宙之宽广了。
我想初心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的心装载太多的东西,把“我”这个存在本身看得太大,就无法看到更加宽广的世界,会觉得那个“我”才是全世界,那时,初心就已经蒙尘了。
是为记。
2025-10-19 11:18:08
之前不知道在哪里听到一句话,大意是:
一个人的语言边界就是其思维的边界
我之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思维的边界就是代表着全世界,可最近,我猛然发现其实思维的边界是非常狭小的,思维之外存在更加广大、无边无际的存在。
思维之外的世界,需要用心去接触、观察、体验,一个人的心被训练得越发纯粹、天然、清净,所能感受的世界越是宽广无比。
一旦试着动用思维、思考去触达的时候,就完全无法进入那个世界,相反,会被自身的思维所束缚住,觉得那便是全世界。
就好比一个人的心,可以狭小到因为一件极其微小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斤斤计较,可以广大到能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这里的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不是抽象上的概念、故作华丽的修饰,而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存在着。
如果动用思维、逻辑去理解这件事,当然无法理解那种状态,更不可能进入那样的世界,那便是思维之外的东西。
再比如一些人选择挑战100公里、甚至1000公里这件事,对于日常人同样是无法理解的存在,从现实意义上的利弊得失这件事考虑恐怕更加无法理解,而在我看来,这其中有着远超思维之外的东西牵引着他们,那是只有参与其中、体验其中、融入其中的人才能理解到、感受到的神醉,那便是思维之外的魅力所在。
能用思维去理解的,可能是思维之外的载体、呈现方式,不过是冰山之角,正如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句话一样: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2025-10-14 08:31:38
活在当下这个词,似乎出现地越来越频繁了,这侧面说明能活在当下的人越来越少。就好比,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呼吁尊老爱幼时,说明整体的社会已经不怎么尊老爱幼了。
当一件事被反复提及,说明这件事正是当下所稀缺的,我们越在乎什么,就会越强调什么,其背后是越缺失什么。
活在当下是我一直所追寻的状态,有一天我意识到,当我去追寻活在当下的状态时,我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活在当下,因为真正的活在当下是非常直接的、简单的、没有分别的。
这些东西是我在一位朋友身上所观察到的。
2025年9月底的时候,去云南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双方都很熟悉对方,不过我对其为何在一无所有的年纪,大三的时候果断从重点大学主动退学这件事一直不理解。
他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表示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又不想浪费时间去折腾转专业的事情,正好心中又有想做的事情。当他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又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那么退学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当时的我,听他如此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些东西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自己完全做不到那么洒脱,我大概率会选择忍受一年的不喜欢,等拿到学位后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折衷主义的方法,恐怕也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
时隔两年,我再次提出了这个疑问,他的回答跟上次差不多,并且对自己曾经做的这个选择相对满意,毫无后悔的感觉。
这一次,我却在某一瞬间得到了我所理解的答案:这是一种完完全全活在当下的心态。
没有过多考虑未来的得失利弊,不去压制自己的天性,把当下的选择、决定指向自己最想要的,最不顾一切想做的,只争朝夕。
反过来讲,如果当时的他选择了折衷主义,也许到后面也并不会做自己曾经想做的事情,也并不会碰到现在的人与事,他所走的道路跟现在也许大相径庭,那又是另外的一生。
他的另一句话,同样让我陷入了沉思。
大意是:我宁愿是因为自己主动选择而导致的失败,而不是被动接受而导致的失败。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在当下的心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