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olen修改

95后,INTJ, 曾留学日本并接受科研训练。追求完美,经历丰富,包括在大公司工作和探索创业。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olen的 RSS 预览

2025年北海道100公里

2025-07-04 16:04:04

上周日,在日本北海道挑战了我的人生第一场100公里,最高气温31.8度,顶着大太阳持续跑了6个多小时,身心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我在50公里选择了主动放弃,在我印象中,这恐怕是我人生中在少数地在自己非常在乎的事情上选择主动放弃的一次经历。

长达几天的时间里,我都陷入了一种漫长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让我无处释放,我失落于自己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我的脑子里一遍遍地回忆,我本可以再坚持一会,一点点,可在那一刻,我真的身心力竭了,心中想要放弃的念头无比强烈,我选择了妥协。

那种感觉像极了高考后的感觉,卯足劲后,发现自己仍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我看到了当下自身的边界。度过了几天的恢复期后,我又忍不住想要再去挑战一次,尽管当时的我曾在心中暗自发誓,此等痛苦绝不想再经历一次。

未能完成比赛的失落感虽然一直笼罩心头,但是从比赛本身收获的东西,却远超乎我的想象,这算是意外之获吧,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没有失利,我可能不会获得如此多的思考和启发,我可能沉浸于喜悦中,而品尝不到此时此刻、放弃比赛时那几天的那种感觉。

我是个喜欢思考、喜欢琢磨事情的人,那几天的体验、思考、启发,想必早已融化入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的一部分,此时此刻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那些星星点点的思考付诸笔端,让它具像化。

我原本无法写下这些文字的,但是我转念一想,无论好坏,它都是我的一部分,不能因为这次没挑战成功我就不去记录它,相反,正是因为当下的我无法做到,才给了我一次审视自己、审视超级马拉松这项超乎人类极限的运动,这也是我价值观之一,从每次经历中试图汲取某种形而上的营养,从而作用到自身。

北海道佐吕间100公里

每年的6月底,北海道佐吕间湖会聚集着来自各地的几千名超级马拉松跑者,他们围着一个叫佐吕间湖的地方,开启着自己的人生100公里体验。

其中有些人跑过近30次,一旦完成比赛超过10次,赛事组委会会颁发一个特别的纪念品,也就是Saloman Blue,一次参赛我就觉得如此痛苦了,参加几十次的人,实在惊为天人了,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佐吕间湖位于日本北海道的最北端,是北海道第一大湖,也是全日本第三的大湖,周长约100公里,佐吕间临着鄂霍次克海。100公里的起点设在湖的左侧,终点设在右侧,期间有往返的路线,总共加起来100公里,每年分100公里组、50公里组。

100公里从凌晨5点出发,一直跑到下午六点,而50公里组从早上10点出发,同样也是下午六点结束,不过来参加比赛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冲着100公里来的,所以赛事组委会会花很多心思在100公里组别上。

赛事的关门时间是13个小时,而且每隔十公里的地方都会有个关卡,所以每隔十公里就会有人因为超过固定的时间而被淘汰,事后,我从日本人口中得知,这样严格的100公里关门时间恐怕世间罕有。

不过佐吕间100公里,从1986年成立至今,已有大几十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100公里超级马拉松之一,论比赛的专业度和成熟度都十分出色,因此每年吸引不少超马跑者来次参赛,也算是100公里网红赛事之一。

其中,大多数跑者知道这个赛事往往是因为日本著名的跑步相关杂志宣传,以及那本在中国跑步圈十分火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便是其中之一。

踏上2025年北海道佐吕间100公里之路

我与北海道佐吕间100公里结缘于2015年,当时的我读到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在书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记录了这次100k跑步经历,也就是北海道佐吕间100公里,现在我回头看,我才能真正理解他当时有多痛苦,因为我经历了一模一样的痛苦。

记得我当时读到这个部分时,内心深受触动,自此在心底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我在日本生活期间,曾报名过几次这次比赛,但是每次都没有报名成功,今年反而意外成功,让我觉得机会来临了,近十年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为了准备这场比赛,我从2025年2月2日开始训练,直至六月底,我时常因为无法达到既定训练目标而暗自自责,也会因为完成了既定目标而暗自庆幸,几乎每天都在徘徊这两者之间。

时间来到六月底,我时隔四五年重返日本,往日在日本留下的回忆而产生的熟悉的感觉和即将来临的赛事,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我在6月26日乘坐飞机到东京,而后又从东京飞往北海道札幌。

从北海道新千岁机场坐5个小时大巴前往酒店

路途中的一些人与事

我认识的第一位日本超马跑者

飞往札幌的路上,我注意到身边的中年大叔,我初步判断对方可能是个跑者,因为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只有长期跑步的人才有的那种轻盈感,而且从眼神中能看出来,对方有着跑者或者经常运动者的那份气质。大叔坐在我的旁边,结果后面我们去赛事的酒店路上,也同样坐在了一起。

我能感觉得出来,对方喜欢独处,不太爱说话,跟我有点像,所以我一直都没有主动搭话,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人大多是有一句回一句。

直到大巴停靠在高速休息站上的一个间隙,我好奇地问了问对方,是参加100公里还是50公里组,没想到,对方很热情地回答了我,他比我想象中更加善谈,我们聊了很多东西,关于跑步,关于北海道佐吕间100k,关于中国的一些东西。。。

我才得知,对方去年已经参加过北海道佐吕间100k了,前40公里跑得比较快,但是50公里开始腿动不了,导致不得不弃赛。今年卷土重来,过去365天居然雷打不动地跑了362天(剩下的三天因为是冬天下雨天,他是不跑的),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他,换做是我恐怕无法做到。

离别时,在羽田机场与日本大叔合影

但我也知道,在日本,这样的人恐怕不少,在100公里的挑战者,那更是比比皆是。

不知道为何,我觉得很多日本人身上都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坚韧,可能也是一种武士道精神吧。至少,在我接触的日本人之中,拥有此等坚韧之人并不罕见。

无论如何,我都对此深表敬佩。

蒙古国的精英跑者

另外,在大巴快要行驶到酒店时,乘务员反复对靠前座位的一个跑者吃力地用日文夹杂着英文来告诉他,他的酒店在下一站下车,我注意到他的酒店跟我是一样的。

看他似懂非懂的样子,突然间头望向了我,我以为是中国人,便用中文打了招呼,他没听懂,说自己是蒙古国的,于是我用英语告诉他,他的酒店跟我一样,等下可以跟我走。

就这样,我们因此结缘。

我们同样聊了聊为何大老远来参加超级马拉松,以及各自的组别,由于我第二天要早起,所以,我没有过多寒暄,而是早早前往自己的房间,准备洗漱睡觉。

我与蒙古精英跑者Babu在回程Bus前面合影

2025年6月29日比赛日

由于舟车劳顿,我早早地躺在了床上休息,醒来发现是晚上8点半,我心中暗自叫苦,接下来恐怕很难再睡着了,事实上也是如此,我辗转反侧,到了凌晨12点多才在无意识中睡了过去,等待一点左右时,我听到了外面不断开门和关门的声音,我实在困得不行,又睡了半小时,然后马上起床准备出发。

等我下楼时,发现大家早已吃完饭,在前台准备大巴的接驳。

由于北海道佐吕间的起点资源有限,而跑者又有几千名之多,所以我们住的酒店都离起点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也就是七八十公里的样子,100公里组的跑者需要在凌晨2点左右出发前往起点,然后5点开跑。

大巴准时地出现在酒店门口,我们一群人鱼贯而入般进入大巴,然后各自安静地养精蓄锐,虽然是凌晨,但是我注意到,天已经蒙蒙亮了,我看到了远方一个红彤彤的太阳正在映着佐吕间湖慢慢爬上来,十分壮观。

三四点的北海道佐吕间湖边上

可能是在日本最北端的缘故,这边的日出似乎非常早,而且日落很晚。不过,日出的那个景色,让我困意减少了许多,留下的更多是期待与紧张。

等我们四点左右到达起跑线的时候,发现旁边一堆帐篷露营的跑者,他们想必是不想住在70公里外的宾馆,而是在昨夜露营了一宿吧。

场面十分壮观,也十分有趣,我第一次见到有人露营一宿,第二天起来跑100公里的,哈哈。

凌晨四点左右,在比赛的起点,太阳依旧爬上山头

凌晨5点钟,比赛正式开始了,虽然是五点,我已经感觉到了太阳的温度慢慢升上了,完全不觉得那是五点钟的太阳,也完全不觉得我是在日本最北端的北海道。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虽然我之前一直担心自己睡不好,又舟车劳顿,会很影响状态,因为我实在受不了早起,尤其是早起跑步,不过当我开始跑起来的时候,发现比想象中要好很多,我被分在最后一组起跑,我慢悠悠地跟随着人群移动,直到冲出起跑线才开始慢慢提速。

前二十公里,我就默默跟着大部队一起跑,不快也不慢的节奏,不过我注意到,来此参加100公里的跑者整体水平很高,因为我配速稍降就会被后面的人不断超越,而我想努力追赶却十分吃力。

二十公里的开始有个转折点,开始看到了佐吕间的全貌,很大的一个湖,周围全是超马跑者,我感觉很不错,心中暗自觉得今天的状态应该不错,有一定概率完赛。

等我跑到26公里时,我注意到脚上有轻微的酸胀感,但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等到了33公里左右的地方,太阳直射着身体,旁边是一片荒芜的田地,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我感觉热的不行,心中的耐心开始被慢慢消耗掉,这时我已经开始看到沿途有零零散散的走路前进的跑者,恐怕同样无法忍受这样高温、一篇荒芜的地方。

我在给水所的地方,往头上浇了一大勺冰水,瞬间顿生一股豪气出来,就在这样,我一路前进,撑不住之时,就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试图让自己忘记外界的炎热和耐心的焦躁以及脚下的酸胀,就这样好歹跨过了40公里。

42.195公里开始的地方有一个路标,上面是一个镂空的42.195公里标志,代表你已经跑完了全程马拉松。过了42公里,周围走路的跑者越来越多,而且我看到有一部分跑者已经弃赛,我感觉自己还有余力,还有机会。

就这样,我同样一路跑,便默念“南无阿弥陀佛”,等到了46公里补给的地方,我拿着香蕉,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香蕉还没吃完我就往嘴里塞橙子,志愿者看到我这个情景,会心一笑,对我说了一句“要加油哦”,我点了点头,为自己刚才的行为表示不好意思。

不过,想来确实很有意思,毫无顾忌地狼吞虎咽吃东西,我的周围传来阵阵“真好吃呀”的声音。

是啊,在那种场景下,食物与水是一种特别的馈赠,无论好不好吃,都会觉得好吃,因为身体极限的痛苦让人对眼前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让人倍感幸福。

我想,任何食物,在那种时候都会变得很好吃,怎么吃,吃什么这件事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46公里开始,我感觉到膝盖骨的地方很疼,是那种刺痛的疼,我发现是我的护膝有点错位,卡着那个突出的骨,长时间摩擦、挤压导致疼痛感上来了,等我发现时,已经很疼了,我索性把右护膝脱了。

那一刻,是我最想放弃的时候,膝盖骨越来越疼,小腿和大腿酸胀感越来越强,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体感温度越来越高,我的配速越来越慢,被后面的跑者不断超越,我离下个十公里的关门时间越来越近,我的耐心被消磨殆尽。

而剩下的距离还有五十多公里,我知道以我目前的速度和心理状态,完赛的概率几乎为0,我感到十分绝望,心中有一种不甘心,却无可奈何的感受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最终我选择了放弃。

在放弃比赛后,我开始沿着跑道,在烈日下一直走,走了大半小时,我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来反思自己为何无法前进,明明身边跑的比我慢的人仍还在前进,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啊,即便很慢,却仍毫不犹豫地前进,我对自己感到十分失望,是那种本可以做得更好,却没有做得更好的那种失望感,对身边的跑者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他们比我出色多了。

一旦破坏了自己的规则,就会再次被打破

在走路的那段时间,我突然悟出了村上说的那句话,就是村上在跑马拉松的时候,对自己有个严格的标准,无论多慢,无论多痛苦都不允许自己走路前进,要么退赛,要么在休息点原地停留休息,否则决不允许自己走着来完成马拉松。

因为他觉得一旦我们开始有一次选择走路,那么这个规则就会被自己打破,接下来一旦感知到痛苦就会走路,那么我们的标准就会一降再降,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标准和原则。

这个道理,我在那一刻,突然深深地明白了。

年龄不过是数字

在走路的那段时间,我也同样注意到了身边五六十岁以上的跑者,在缓慢的前进,这突然让我意识到,我的这次失利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果我没有停下来思考和观察,如果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我恐怕也没有机会去获得让我引发思考的东西,不过是沉浸于自己完赛的喜悦中罢了。

在前往酒店的大巴上,大叔就曾跟我说过,这次参加100公里的跑者年纪最大的有79岁,65岁以上的参赛者更是有大几百个,当我实际看到那些满头白发的老人,在如此炎热和残酷的环境中,眼神中依旧透着一股坚定与不服气,一步一步前进,那时的我确实感受了一股极大的触动感。

那是一种叫做生命力的东西,年纪在他们面前似乎不过是一组数字堆砌而已,那是我在那一刻最深的感受。

超越名利之上的东西

在结束后,返程的机场上,我与大叔相遇在候机室闲聊,他说自己30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有种すっきり(畅快)感觉,从学生年代开始从跑步杂志中看到了这个赛事,心中埋下种子,立志将来有一天要去实现它,此生从未经历如此痛苦的事情,在完成后的成就感亦是平生第一。

事后,我们都发出了一个疑问,远赴北海道参加100公里这件事,对世间的名利之事毫无帮助,与其说是毫无帮助,倒不如说坏处反而更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投入,只是为了能在北海道刻意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是什么使他们坚持了下来,是什么让那位79岁的老人有此等勇气参加,是什么支撑着跑到了最后,是什么让他们在毫无可能之时仍旧一步步前进。。。

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成绩、数字以及完成后的炫耀欲,那恐怕无法支撑其日日苦练,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哪怕暂时得到了,恐怕也转眼即逝。

想必这背后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似乎其中有着超乎名利之上的东西,一个类似于儿时开始的某个萌芽,在外人看来不值一提的所谓梦想,一股对生命不服输的韧劲,好似《老人与海》中发出“人不是生来被打败”呐喊的那位老人。。。

按照庆山的说法,是极限挑战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专注和超越杂念带来的宁静,足够享受到与本源融为一体的满足与巨大空灵。

按照禅定角度,孤身攀岩的Alex以及其他的一切不惜为之丧命的户外冒险者,乐此不疲的原因并不是对结果的执着,以及满足征服欲或证明自己的冲动,这些都太小儿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专注和超越杂念带来的宁静,足够享受到与本源融为一体的满足与巨大空灵。

这是一种极致到无法表达的神醉。日常人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亲身经验。

《一切境》

然人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无法一一从这三千多名超马跑者中得以求证,而我自己早已经找到了我的答案。

于我而言,是在日日训练中,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看到自己的局限,试图在形而上的视角上和形而下的实践中打破那份局限,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状态,在极其痛苦的状态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去面对那份难以忍受的痛苦,是对抗抑或是接纳,无论如何,一旦有了那种体验,人会从心底溢出一种类似成就感、自信的东西,那种东西是自带生命力的,是人作为生命体活在世上的扎扎实实的证明,那种东西是任何形式的事物所无法替代的,名利、金钱在它面前就显得相当小儿科了。

那便是我所真正追求的东西。

地点(人生提示词)

2025-06-17 08:38:53

这是第十期主题的提示词,Place(地点)。

看到这个词,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我想到了一种记忆方法,即把自己需要记忆的东西放在一个宫殿里,然后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跟放在宫殿的具体某个位置产生联系。

记住您访问过的新地方(很酷的房子或餐厅、新社区,甚至是一个新的国家)。试着记住第一次看到这个地方。你感觉如何?像告诉朋友这段经历一样写作。

是在捷克的布拉格。

那天是个晚上,从飞机下来,坐车前往酒店的路上,路过布拉格的一个很有名的景点,我看到了远处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山坡上似乎铺满了房子,近处波光粼粼,山坡沿线与水岸之间架起了一座座颇为欧式风的大桥,我注意到稀稀疏疏的人群在走动,看到了远处星星点点在不断闪动着,像可爱的小精灵。

你小时候有没有经常去的地方?这可以是任何东西,从树堡到拱廊,再到书中的虚构土地。告诉我们所有关于它的信息。

是后院的小溪。小溪旁有很多折弯了大树,我总是在夏日的午后爬上已经折弯的大树,坐在大树身上,手里就近抓住较为粗壮的树枝,整个人使劲地来回晃动,像荡秋千一样,快乐极了。

再到后来,后院的那些大树似乎被砍断了,我去小溪对面的一个洞里乘凉,有很多老人坐在洞里突起的大石头上,脚下穿着凉鞋,清澈见底的溪水从他们脚下哗啦啦流过,他们忘我地聊天。

风吹过洞口,在炎炎的夏日,居然有一丝凉意。

那是我记忆中的儿时夏日。

想想第一次看到一个让您感到敬畏或惊讶的地方。回到那一刻,写下它。用你所有的感官来描述它(它闻起来怎么样,它看起来如何,它听起来像什么,等等)。

是在富士山。

我们夜爬富士山,从半山腰爬起,那天是个台风天,达到起点已经是晚上九点,台风越来越大,工作人员拦在路口,不让爬山的前进,因为风越来越大。我很焦急地在一个小房间等待着,期待台风早点过去,我看到房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登山包,有各种各样的陌生面孔,我感受到了空气中的凝固感,大家跟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是不甘心的,是焦虑的。

后来等了一个小时,台风终于减弱,我们得以重新出发,爬到一小半的时候,我从山上往下望时,浑身鸡皮疙瘩起来,我看到下面星星点点,非常震撼,那是我印象中对大自然非常震撼和敬畏的一刻。

海拔高度不断升高,那种震撼感就越是强烈,当我们爬到山顶,看到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如果您喜欢户外活动,请想出一个最喜欢的地方并描述它,就好像您是第一次发现新土地的探险家一样。

就是上面的那个爬富士山的那个感受,让我感觉到自己发现了新世界一样。

您一直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我想去北海道佐吕间湖跑100k,那是长时间出现在我梦境的地方,我在脑海中构思了无数种方式去触达它。

一本书或电影的酷设置是什么?(真正跳出框框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月球表面、墓地,甚至是某人的内心世界)。考虑到你的背景,那本书或电影可能是关于什么的?

我觉得比较酷的setting是,读那本书或者看那个电影完全不觉得是在做那件事,而是完全把自己代入了,完全融化了。

杨梅往事

2025-06-16 16:20:52

我对杨梅有着特殊的情感。

最近是江浙这一带的摘杨梅时节,我的记忆中,一到杨梅的时节,意味学校快要放暑假了,意味着天气开始变热了。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杨梅树,周围散发着闷热的夏日气息,微风拂过,仿佛能闻到微风中夹杂着杨梅似熟非熟的涩涩的清香,好闻极了。

印象中杨梅树总是种在斜斜的山坡上,因为地势有点斜,每当雨水流过时,坡上的石头会显现出来,所以我的记忆中杨梅树旁总有很多斜着突出的大石头。

我总是在杨梅还不太熟的时候,就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爬上高高的杨梅树,最红的、最大的杨梅往往长在枝头,每当我想尽办法,慢慢挪动身子往枝头爬去,费劲地摘到一颗又大又红得透黑的杨梅时,我会显得特别得意和开心。

除了摘杨梅,我最喜欢喝奶奶酿的杨梅酒。

我忘记了第一次喝杨梅酒是什么时候,记忆中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因为从小肠胃不太好,有次我有点腹泻,家里人让我抿一口杨梅酒,因为杨梅酒的酒精大多在杨梅上,所以杨梅酒本身度数不高。即便度数不高,对我那个年纪的我而言,也算是喝了很烈的酒一般。

那恐怕是我生来第一次喝酒,却无比喜欢。

我对那一口印象特别深,微甘,喝到肚里有着辣辣的感觉,但是很好喝。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惦记着能否再次喝上一口杨梅酒,那是我小时候特别期待,但是又不太敢做的事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等不到我的下一口杨梅酒,于是我按捺不住,偷偷地跑到奶奶的院子里,趁着没人的时候,颇为吃力地搬起杨梅酒坛,小心翼翼地倒了一小杯杨梅酒,然后一饮而尽,事后像做了贼般,把杨梅酒坛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原位置,生怕奶奶发现似的。

如今,我已经很少去摘杨梅了,我知道现在的我哪怕看到那挂在枝头的红得透黑的大颗杨梅似乎也很难让我兴奋起来。

我也同样再也喝不到奶奶酿的杨梅酒,更无法体会到因为想喝杨梅酒而产生那种期待,因为担心大人责怪年纪太小而喝酒所产生的担忧与害怕的感觉了。

北海道100公里日常训练有感

2025-06-12 17:06:00

今天跑了38公里,天气很舒服,阴天,在一个特别美的湖畔跑步,因为连续下了几天雨,空气中有种泥泞味,有清新自然的味道,我喜欢那种湿漉漉的感觉,树叶挂着水滴,绿草如茵,看到了荷花,想起了张晓风的那句: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这句话在那个环境下,特别契合。是啊,倘若心中纯粹、坚定,不会担心那漫长的雨季。

跑着跑着,我的眼前出现了大湖的全貌,雾色茫茫,一片淡淡的白,像是盖了一层滤镜,因为一片白,远处青山的草青色似乎也被盖住了,但是湖泊中一叶扁舟,特别突出,显得特别有意境,在那一刻,我融化了进去,我忘记了自己在跑步,双腿却不自觉地向前进。

跑到一半,我脑海中产生了一些想法,我想到一个人活着应该追求生命的质感,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消磨意志。

这个生命质感从何而来呢?

我觉得是在一次次地突破自我中获得的,好比我去参加100公里这件事,我知道它极其有挑战,远超我的能力范围之外,但我知道一旦我试图竭尽全力去追逐它,去靠近它,甚至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我的生命质感会发生变化,我很清楚这点,我非常清楚。

这种变化会像蝴蝶效应般,延伸到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等方方面面,实现不同程度的震动,将生命的质感带向另一个高度,这也是我想挑战100公里的核心原因之一。

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是年复一年,渐渐消失在我们眼前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不上它。但没有关系,明天的我们会跑得更快,将我们的臂膀伸得更长。总有一天…

我总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想起这段话,这段话是我20岁最喜欢的一段话,如灯塔般存在我的内心。

思维与感受的平衡之美

2025-06-10 11:49:02

在很久以前,我读过一本书,来自德国的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本小说,叫《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亦名《精神与爱欲》​)​。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类人,一个极致理性、克制,追求精神之乐;一个极致感性、注重感官之乐。虽然他们在外在表现上截然不同不同,但是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路,殊途同归。

多年后,我重读了这本书,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上同时驻扎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时而极致理性,时而极致感性。

最近,我突然间想明白了这个东西。我发现,我们的身体里拥有着两套系统,一个是思维、一个是感受;或者说是潜意识与显意识。

在不明白这两套系统的逻辑之前,我经常把这两套系统混合着用,有时过于注重思维,导致我行事僵硬、拘泥于事物框架之内;有时过于洒脱奔放,往往对所做之事很后悔。

前几天,我无意中刷到了一个武志红老师的视频,对方讲我们在做事要注重感受,用感受去做事,那种万物合一,忘记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即佛家讲的入定的状态,西方讲的心流状态。

那一刻,我马上联想了自己写东西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随心而动,所以容易进入那种状态。

当我坐在书桌前,屏气凝神,调动我身体的所有感官,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灵感受到,专注于当下的每个动作,我觉得文字像是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一样,源源不断,没有任何技巧和粉饰的感觉,写完之后,有一种抽离感,以及把文字付诸于实体的充实感,那种感觉实在让我着迷、回味无穷,这也是我痴迷写作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有时,当我想着今天要写个什么主题,写点什么漂亮的文字出来,想着这篇文章会不会有人看时,我却感受到我的内心那股流淌的感觉完全消失了,我完全写不出任何东西,每当这个时候,我便立刻打住,草草收场。

很显然,以上的两种状态其实我最近想到的两个系统上的不同状态,当我用感受去写的时候,文字就会自然流淌出来,而我过于注重思维(考虑得很多,过于理性的思考得失利弊)时,我就做不好。

这也验证了武志红老师那个视频提到的观点,即用感受、体验去做事,就会很轻松、且高效、舒服。

那我在想,是否意味我们的思维就没有用了呢,我觉得不是的。

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的思维、感受是两个不同系统,两者为互补的关系,只是我想到自己经常把两者混合着使用。在具体做某件事时考虑过多的得失利弊,无法专注于当下,瞻前顾后,而在宏观规划、决定时又十分注重感受,看不清自己当下的具体位置。

就像写作,如果写的时候,过于拘泥于标点符号,前后逻辑,得失利弊的考虑,会导致写作在一开始就会受阻,而在写完后,不检查前后矛盾之处,文章的整体框架,就会导致文章松散,无重点。而目前对我而言,比较好的做法时,在具体写的时候,注重感受,随心而动,直抒胸臆;在改的时候,注重思维逻辑,两者结合,相辅相成。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呢?

2025-06-05 08:02:51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人活着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永远朝气蓬勃的,永远热泪盈眶的,碰到问题积极处理,碰到挫折毫不畏惧,越挫越勇,处境越难,越是要与之对抗,跨越它、战胜它,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强大。

在当世的教育体系中,似乎也是这么要求的,我们要积极、阳光、不怕困难,人不能消极、被动、以及拥有害怕、畏难的情绪,拥有负面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不对的,碰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也是不对的,只有积极向上、迎难而上才是勇敢的体现。

虽然碰到困难积极处理是一种勇敢的体现,但渐渐地,我发现真正的勇敢并不总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碰到困难与未知会害怕、恐惧、担心,那是一种非常非常正常的反应,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可能永远越挫越勇。

相反,在我看来,我们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承认自己当下真实的能力水准、承认自己有消极负面的情绪、承认自己的害怕和担心、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去观察那份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太好的情绪,不与之对抗,不给其施加正面抑或负面的评判,只是单纯地观察它,试图走近它,我们会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会显现,我们看到了那股害怕、担心、愤怒背后最真实的一面,我们选择接纳它、包容它。

从那份包容与接纳中,我们发现会从心底里流淌出一股力量,那股力量像水一般,至刚至柔,能包容一切,能流向最低处,能流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我眼中的真正勇敢是什么呢?

保持一种真实性,无论消极和积极,无论强大抑或弱小,看清当下最真实的自己,观察它,走近它,拥抱它,接纳它,从接纳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似水般至刚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