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20:55:03
我一直以来都抱有一种观点,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学科分类、职业分类是人为的,是为了更加高效、系统地运作起来所以将其分类。由于高度的分类,我们长时间陷入一种思维模式,每个人都应该局限于某个领域,如果越界了,就会显得不专业。
比如我们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会碰陷入一种思维模式,我现在学什么,那我工作的时候也应该从事这样的工作,否则我就对不起之前学习的东西,对不起之前的沉没成本。即便我在深入尝试这件事后,仍找不到乐趣,陷入内耗,我仍会继续做下去,因为我的沉没成本太高了,如果我跳出来,那么会导致我们之前的努力白费,之前的沉淀都没有了,我会感到一种巨大的不安,我害怕这种不确定性。
我觉得人无法只局限在某个领域,因为人天生有好奇心、探索欲,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么人类文明也无法发展至今。而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的想法、思考能以很快的方式落地、应用,这种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职业的多元化走向,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而我就是一种亲身经历者。
比如也许早上我是一个写作者、程序员、博主,下午是一个流程优化工程师、顾问,我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进行切换,利用AI的各种能力,把我的想法、身份进行快速的转变。
而在今天,我突然很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受制于之前的职业、学科的界限,把思维框在里面,尤其在AI的时代,而是可以从生活的小处着手:
如果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那么我觉得找工作、赚钱养家糊口、在成为自己这件事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即我们可以采取与之前逆向的方式去找到我们的人生价值,打破桎梏。
专业→工作→生活,单向决定论
问题→能力→选择→实践,循环反馈
当我们摆脱”先学什么,后做什么”的固定思维,转而关注”社会中存在何等需求、问题,我能解决什么,我想解决什么”,职业发展将不再是被动适应的过程,而成为自我实现的旅程。在AI加速变革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职业价值,也能让我们在不断变化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而我通过最近和之前跟不同的人沟通,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是共通的,而且是我所擅长的地方,如果打个比方,我很明显是一个队伍中军师的角色,有位朋友说我像是诸葛亮一样的角色,我的同事把我当成人工AI来使用,充当智囊团为队伍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
以下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思考
总而言之,我能以咨询师、顾问的方式,为企业、个人,排忧解难;必要时,我能充当构建者的角色,直接上手,因为AI时代的到来,我的能力边界变大了,我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能很快落地应用了。
辅助他人,让每个人能悄悄地成为自己,不要忤逆自己的心。
在某种程度上,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我也是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
是为记。
2025-03-27 14:26:19
今天中午,我被人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跑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没跑过马拉松的人而言,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做这样的事情,看起来非常无聊,是不是太闲的?
我想了下,随意答了一下,但是总觉得不够尽兴,没法把我心中想要表达的完全表达出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坐下来,试图去回忆下,我是何时开始跑马拉松的,跑马拉松这件事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而我最近开始正儿八经地开始北海道100km超级马拉松的训练,刚好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启发,想通过写点什么来挖掘下,跑一场马拉松于我而言到底拥有何等意义?
我从小开始就是非常不擅长跑步的那一类人,与其说不擅长,倒不如说我很少从中获得正向反馈,因为每次跑一千米我都是倒数的,而且跑完都会吐,这种现象让我对跑步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恐惧,每当站在跑道上,我就明显感觉到身体的肌肉紧绷,呼吸紧张,一股很强烈的压迫感袭来。
这种现象直到大学才缓解,契机来源于那本网红跑步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让我初窥长跑的特别之处,也让我完成了从跑步差等生到马拉松跑者的进化,也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我是个长跑者体质,我是个超级长期主义者。
当我尝试第一个十公里,第一个21公里,第一个42公里的时候,我发现这个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启发,甚至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探索。
比如,当我第一次一口气跑了十公里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原来并非那么差劲,原来我并非是天生的跑步差等生。
当我第一次冒着小雨跑21公里,那时我的配速在五分多的水平,在15公里的地方被一个老奶奶超越,我心中感到十分诧异,原来年纪这么大的人还能跑这么快,还能拥有如此的活力,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当我好胜心升起,试图去追赶时,我发现这种人越来越多,我根本无法击败每个人,比我快的人多如牛毛。随着我的长跑经历越来越足,我意识到马拉松是一项不断了解自己、不断接纳自己的运动,我开始慢慢了解到这世上比我们厉害、出色之人多如牛毛,因为他人比我快就难受,因为我比他人快就得意,抱着此等心态去跑马拉松,恐怕很难长久下去。
我开始了解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不去克制、约束自己,日日精进,就会在比赛中遭受极大的痛苦,我可以欺骗别人,无法欺骗自己的身体,更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我了解到我并非顶级跑者,无需靠此生存,我所能做的是在这场比赛中,以何等姿态跑完,承受比赛中的那份挣扎与煎熬,享受在煎熬下逼近终点直至到达终点时的那份乐趣,那种久压之下在一瞬间释放出的松弛感,那是一件让我非常痴迷的事情。
我了解到没有人能完完全全一直陪着我们从起点跑到终点,有人会参与我们的一部分,有人会离开,这是场与自我、与身体对话的运动,在不断的对话中,我发现了一个潜意识状态下的自我。
我也认识到诚如村上所说的那样,生存的质量并非客观的数字、成绩指标,而是蕴含行为之中的那些流动性的东西,每一次马拉松的终点本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点,人在死去之前,又何来终点之说呢?
只不过在一次次靠近终点的时刻,在一次次试图完成此等终点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激发出一个更加圆满的我们,一个更加接近生命本质的我们,完成一场生命的洗礼,一次生命的精进之路。
恐怕这些是我从马拉松这项运动中获得的意义吧。
是为记。
2025-03-16 11:40:32
这是写作群的第六期人生提示词,群里之前有朋友问我,这些提示词是怎么弄出来,其实是我从国外的一个自我探索平台买下的提示词,这个提示词由52期组成,涉及不同的主题,旨在一年内通过回忆、记录的方式书写我心,开启全新的自我探索之路。正如课程介绍最开始那样写的:
我们的记忆塑造了我们是谁。真的,你自己有什么东西不是被你的过去塑造的吗?这就是为什么探索过去的记忆、事件和关系如此有益的原因。它们可以揭示很多关于我们真实的身份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是喜欢这些结果,还是想做出改变,也许最终会以美丽的方式改变——一个更深思熟虑、更有意识的灵魂。
在我看来,自我探索,试图了解自身行为背后的一系列逻辑、原因恐怕是人生第一要义,了解自己是谁,为何会这样,以及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AI时代也越发重要了,这恐怕是我们一生的主题。这也是我为何积极探索、试图引导、唤醒他人也能去做这样的探索之旅,过程是美妙的、受益无穷的。
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多这样的时刻,大多是在书上读了某句话,或者从别人那受到了某个启发。
我记得印象最深刻是在我读小学课本上的容国团说出的那句“此时不搏何时搏”、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那两个时刻,我全身起鸡皮疙瘩,我想在那时恐怕给我的内心埋下了种子,当我回顾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事情时或者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激情时,我都发现都存在同一个规律,即做一个正向的人,为社会施加正向、积极的影响。
另外,当我第一次读了一本关于跑步的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激励,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十公里,当我跑完时,我心中的某种东西似乎脱落了,长出了新的东西,那是一种希望、自信的感觉。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所谓的不擅长在未经真正尝试后是很难下定论的,也让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尝试曾经让我害怕、不敢尝试,也由此开启了新天地。
最近的一次,是我在跑步时,突然进入了很奇妙的境界,那是一种很难言语的一件事,不过我非常笃定我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我从中获得了启发,那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去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英文学习视频放到网上,那是一件我不敢去做的事情,因为我很担心别人如何看待我的英文水平,如何看待我,不过有那么一瞬间,我脑子一热,就一鼓作气地编辑上传了我的第一个与外教聊天的英文视频,发出去后我长舒一口气,心中的某种障碍似乎被我克服了,我也由此进入了另外一种感觉,现在已经不会有那样的障碍出现。
我后来发现,那个障碍背后的逻辑是我无法接受自己差劲的样子,我害怕别人评价我,害怕起冲突,害怕被否定,那是一种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的表现。很显然,当我颇为写意地写出来时,我心中的那份感觉已经淡却许多,我对他人的评价似乎也越来越淡了。
我觉得这个要分情况,我在工作学习、个人成长上是属于激进、创新派,在吃喝玩乐上属于保守派,不太会去做出新尝试。
因为前者让我觉得每当自己尝试新事物的时候,我总会从中获得不少的启发、营养,而我以每日精进、收获为乐趣,这也符合我的价值观。
而后者对我来说优先级不如前者高,所以我想减少精力、时间在选择和尝试上,所以很明显,我是个很注重精神世界的人,精神上的富足是我一种追求的状态,甚至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
我觉得一段关系(这种关系未必就是亲密关系)能开始并进入美好的状态,往往是因为双方看到了彼此身上的某些特质,互相理解、欣赏、互相看见,get到那个点,那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觉得能被理解、被看到,那是人世间一大幸事吧。
不过,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很少,所以显得很不成熟,我试图去探索更多我所未知的地方,那同样是一件让我感到兴奋的事情。
我的爱好特别多,似乎都成为了一个规律。我每隔三年都会非常痴迷一件事,当那件事达到了我满意的状态,我可能就会退出,去尝试另外一件事,这个时间平均下来是三年,如果做一件事有三分钟热度的人,那我可能属于三年热度的那类人。
我似乎发现每次开始都是因为我看到某个人这么做很酷,我也想试试的心态。比如我开始跑马拉松,就是因为我觉得能跑完42公里的人很酷,当我自己跑完的时候,我的那种酷酷感觉可能就没有了,我可能会去追求更酷的事情。网球也是如此,我觉得费德勒打球真酷,我也想去试试的那种心态。
几乎所有的爱好都是这样开始,我很少关注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很少去考虑很多得失利弊,我只是当时觉得那件事很有意思,很酷,我也想去试试。
在读研的时候,我在同一时期,经历了分手、求职不断失利、科研不顺利的挫败,那是一段对我非常黑暗的时光,这三件事每天都在给我施加压力、造成越来越多的失败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是个夏日,非常热,因为求职必须穿西装皮鞋,在炎炎夏日我穿着闷热的西装和皮鞋求职面试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寝室,我早已疲惫不堪,瘫坐在椅子上发呆许久,突然有那么一刻,我回想起种种不顺,我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我马上去洗手间,泪水开始不停地流,流了好几分钟,我马上洗了把脸,重新走了出来。不知道为何,当我洗手间的那个台阶走下来的时候,我感到全身轻松,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甚至从中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力量。
也是在那之后,我感觉自己变得不一样了,我变得更加专注、不内耗,开始聚焦于当下的每一件事,各方面开始往好的方向走。
所以每当碰到麻烦、问题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时的我,顿生勇气与力量。
这些事情非常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
最近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与我女朋友的对话,她对我说我每次面对负面情绪时采取的回避的态度跟我从小的经历有关,有那么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理解一系列行为背后的逻辑,当我理解并知道了原因之后,对我而言解决它就只是时间的问题,显然,我从中汲取了养分。
2025-03-15 11:40:49
这两天在高强度地进行编程,用cursor或者直接在聊天窗口跟不同的AI模型对话,解决了同事在业务上的一个问题,将大部分时间用自动化的方式解决,提升了30倍的效率,非常有成就感,我也在编程中获得了一些洞见和小启发:
在用不同的模型编写代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好的模型和一个出色的模型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前者不错,但是后者让人超出期待,无需多说,它就能很轻易地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可以选的话,无论什么代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都应该去选择出色的那一方。
跟一流甚至超一流的人工作,跟有趣的、充满好奇心的那个人生活,向最有智慧的那个人寻求建议。
而我很清楚,我也要跟最出色的那个人交流、工作,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成为在那个领域里尽可能做到出色的那个人,因为我深深认识到当一个出色的人带给对方的东西是深刻的、优雅的、难以置信的、惊叹的,那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
也让我反问自己一些问题,我如何能够做到更好、更出色?如何寻找那些在世界范围内出色的人?如何吸引这样的人愿意跟我一起工作、创造?
在优化一个UI上的小问题上,由于两个地方都是差不多的问题,我偷了懒,把两个地方搅在一起,告诉AI两个地方同样的解决方式,结果是它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仔细看了下之前我的promt指令,在一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写的描述本身就是有歧义的、模糊的,而我想当然地认为连我自己都觉得有歧义的东西试图让AI理解,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而我仅仅想偷个懒。
有些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有些东西是AI不知道的,有些东西是双方都不知道的。对于我们不知道的,泛泛地提问,让它告诉我们更多,对于我们清楚地,具体地提问,引导它。对于可能双方都不知道的,试图共同探索,变成知道的。
而这让我想到,我真的知道我所以为的知道的吗?
如果一个东西是一个好的模型构建的,再经由一个出色的模型去优化,可能不如直接从头再来要好、要迅速、要高效,直接让出色的模型从头开始,因为一个好的骨架跟一个出色的骨架不是一个等级的,这一点是我最近这两天最深刻的点。因为我在一个有好的模型创建的代码框架上,让出色的模型反反复复修改,修改了很多遍,发现越改越乱,索性让出色的模型回炉重造,居然一次性解决了。
试图去改造一个根基不好的人,不如在一开始就去找一个好的苗子去培养,same thing
2025-03-10 20:59:41
昨天在开车的时候,我潜意识中冒出来一些东西,让我跟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无欲则刚这个观点似乎产生了联系。过去一年来,我一直秉持着一种观点,做成一件事是需要能量的,而
所以我们只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就很有大大地可能提高完成这件事的概率。
成功概率 = (动力 × 系统透明度) / (阻力 × 认知摩擦系数)
以减肥为目标,它可能会碰到的阻碍是美食的诱惑、日复一日枯燥无味训练的痛苦,那么减少阻碍的方式可以是不去看美食的东西,可以是降低训练强度等等;
而能增加动力的方式,可以是立flag宣告自己的减肥计划并且广而告之,一旦完不成就会有点丢脸,这种方式会在无形中增加动力,还可以是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就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目标的力量,诸如此类的方法本质上都是从减少阻碍,增加动力的角度进行的。
而我昨天在车上想到的东西其实是减少阻碍的一个小分支,假设我们要去跑步,我们完成跑步这件事同样需要能量,我们能量越多,那么完成跑步这件事会越轻松,这个能量可以来自是自身的身体条件,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假设我们现在的最大目标是要跑10公里,需要消耗50%身体的能量+50%心理的能量。如果我们把心理大脑中的不情愿、不开心、纠结这一部分完全切断,不让它消耗我们的能量,那么占据50%心理消耗的能量自然会减少至约等于0,原本我们花上身体+心理的能量最多只能跑10公里,而由于心理上消耗的那部分(比如好累、好烦、还有几公里、还有多少时间才能到)没了,我们可以发挥出150%的自己。
这也是我那天跑步时的一种神奇感觉,整个过程我跑得非常舒服,几乎没什么障碍,哪怕我已经很久没有跑超过10公里,但是那天我很轻松地跑了15公里,我知道我的生理状态跑个几十公里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平常我无法做到,之所以那天能做到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我把脑海中变成空白的状态,忽略当下我跑了多少公里,还有多久才能跑完,我好累,我好烦躁等等一系列消耗我能量的情绪直接切割开,它对我的消耗几乎为0,我把节省下来的能量用在我的跑量上,所以跑得更久了,我感觉更加轻松了。
这同样让我想到我们平常打球时,如果人太紧张,体能消耗很快,球也打得不自然,我觉得人紧张就是一种大量消耗我们能量的表现,当人比较松弛、不想很多比分得失这些事情的时候,Ta其实用在内心建设的能量消耗几乎为0,把节省下来的能量用在如何专注于击球这件事本身上,发挥容易更好。
这个启发直接用在了我今天的起床上,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定了对我而言挺早的闹铃,当早上的第二个闹铃响起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想好困、不想起、外面好冷,我把脑海中即将出现的那个声音直接关闭,我的内耗值几乎为0,我马上起床穿衣服,出门买早餐,整个过程非常丝滑,我感觉自己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从未有过如此高的水准。
这让我想到,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把大脑和行动分离开,当大脑想好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时候要让大脑足够相信自己的身体,就不能再东想西想,瞻前顾后了,而是把行动这件事交给我们的身体去感知。
所以,什么是无欲则刚呢?我觉得是一个人在投入做事时,让自己少了很多思虑、欲望、选择,把节省下来的能量消耗用在做事上,那么自然而然地变得刚硬无比了。
2025-03-08 20:29:49
今天一口气跑了15km,在跑到3km的时候,我想起了之前听杨天真播客中提到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的大脑会欺骗自己,思虑过度,从而阻碍我们的行动。比如我们在跑步时,如果感觉跑不动了,其实那是大脑在欺骗我们,我们其实可以跑得更久、更远一点。
我从中获得了启发,于是我在3km多的地方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即我要欺骗我自己的大脑,我开始忽略当下我跑了多少公里,忽略离今天的目标还有多远、多久。我只管跑,我的脑子出现一片空白的画面,我忽略了一切跟今天跑步有关的信息,我跑啊跑,不一会就跑到了6km,我突然意识到怎么今天跑到6km如此轻松,我内心一点挣扎都没有,身体和心理都很轻松。
紧接着我又开始把自己大脑弄成一片空白的画面,我的大脑就是一片空白,我跑了9km多,发现今天完全不累,就是膝盖有点反应,但是问题不大。接着我又采取同样的方法,跑到了13km多,直到跑完15km我仍觉得今天跑得很轻松。
跑到中间8km左右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外面世界好安静、好静谧,我的内心好平静,非常平静,一点都不急,也不慢,就是那种很平静的感觉,这种平静的感觉让我非常舒服,非常自在,非常通畅,我由此想到了也许我今天的内心某个东西脱落了,长出了新的东西,那是一种类似于inner peace的东西,我从跑步中获得了,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
那是我曾经我拥有过,但是现在让我梦寐以求的东西,让我一直在追寻的东西,而我今天去轻易地得到了,重新找回了那种投入当下,完全放平心态的感觉。
跑完后,我简单做了下拉伸,看到月亮早已爬上了白玉兰树的枝头,看到道路两旁开满了白玉兰花,我的内心非常平静,没有任何的起伏变化,哪怕我已经连续不断跑了一个半小时,但是我的内心和身体都非常轻松、自在、安静,我幸福着我的幸福。
我悟出了放下大脑的是非对错评判是让我们进入身心合一境界的一大秘诀,让身体充分去感知它,把心放在一个很平的位置,一切会非常自然、轻松地滚起来,我们会变得势不可挡。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