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olen修改

95后,INTJ, 曾留学日本并接受科研训练。追求完美,经历丰富,包括在大公司工作和探索创业。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olen的 RSS 预览

你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2024-12-25 11:06:03

前言

上周根据提示词写出了《你儿时的梦想是什么?》,我感觉非常好,在写的时候发现了自己曾经的那个念头,对我探索内心、挖掘自我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我接下来会陆续开源分享关于这方面的见解、心得,期待一年后的我,通过此等探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是写作社群的第二期提示词:

  1. 列出你曾经从事过的所有工作,尽可能多地列出来。
  2. 回忆一下是否有任何特别有趣、令人震惊或温暖人心的时刻深深留在你的记忆中?写下你最喜欢的几段记忆。
  3. 你目前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
  4. 你曾经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5. 你曾经最不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接受它(或者为什么待得比自己想的时间更长)?
  6. 兼职还是全职更适合你?为什么?
  7. 你的工作价值观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价值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如有挑战性、帮助他人、产生影响力等),以及那些你珍视的外在因素(如高收入、工作稳定性、足够的休息时间等)。
  8. 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
  9. 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使命而不是日常的磨练(即使只是暂时的),会怎么样?
  10. 内在价值相比于外在收获来说更重要吗?还是更不重要?
  11. 你觉得自己需要在职业或事业上做出改变吗?为什么?

列出你曾经从事过的所有工作,尽可能多地列出来。

养鸡专业户、手工杂活、网球助教、网络工程维护、家教老师、监考老师、培训机构老师、前端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页设计、便利店收银、网站全栈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创业者

是否有任何特别有趣、令人震惊或温暖人心的时刻深深留在你的记忆中?

非常多,比如:

儿时的养鸡经历

在我年纪轻轻之时,我曾养了一只母鸡,三只大公鸡。

三只大公鸡我从他们出生开始就养起,均来自那只母鸡所孵化而来,那只母鸡是我的外婆给我们家的,我十分喜爱。因为它总是能给我们生出双黄鸡蛋,邻居说是我喂得太好,营养太好导致的,我总是把最好吃的喂给它们,悉心照料。

最令我感到开心的是,每当我放学回家,它们能感知到我的存在,都会飞快地跑到我的身边。

最让我难过的是,它们有次在户外被人下药中毒,当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已经中毒躺在了家门口。我不知道为何,它们中毒后还能走这么远,而且仍旧知道回家的路。

日本便利店打工

刚到日本不久后,我开始在便利店打工,从事收银,我几乎每次选在早上5:30那个班次,大冬天五点爬起来,对我来说是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但是每次爬起来,走在去便利店的路上黑乎乎一片,我蜷缩着身子,感受到了冬日凌晨的凌厉,不知为何,那一刻我特别喜欢那种静谧的感觉,有时候会忘记寒冷。

由于便利店旁边是电车闸机口,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经过,我得以在每天早上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从我身边经过,而我喜欢观察别人的一言一行,在短短几小时内,我得以观察到很多人,那是一件让我十分开心的事情。

另外,每当我九点多打完工,看着周围还在熟睡的同学,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有段时间,我连续几个月早起打工,打完工直接去图书馆翻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吃完中饭后读论文搞科研,下午跑个十公里,晚上阅读点感兴趣的书籍,晚上十点准时睡觉,第二天凌晨五点爬起来,如此循环,我得以在那段时间完成了非常多的事情,那同样是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回忆。

你目前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吗?

还算满意。

我对工作的态度向来积极,极少抱怨。我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工作,正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一样。无论何等工作,倘若能从中汲取某些营养,作用于自身,那就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了。我总能从工作发现些许乐趣和汲取些许营养,所以,我总是喜欢上我所做的事情。

当然,能做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那就更好了。不过,不在多方面尝试、探索,人是很难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主张随心而动,只要想去做,当下就尽可能去试试,不要被条条框框框住,也许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呢?

而目前的工作给了我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我得以从整体、全局去看待一些事情,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目前拥有的工作。另外,我也在慢慢拓宽我的副业线路,一切都在我的预期中发展进行

你曾经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我曾经在大学里面给好几个老师当过网球助教,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工作之一。

因为那段时间,我非常痴迷于网球,每次去上课当助教的路上,我都十分期待。

光是那份期待就足以令我感到开心、幸福了。

你曾经最不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接受它(或者为什么待得比自己想的时间更长)?

我最不喜欢的工作是在日本工作当软件工程师那段时间。因为那是段非常煎熬、折磨的时光,那时又是疫情高发期,我感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周围环境、工作的无聊程度、疫情、家里、上司、自身素养),如果没有书籍,我恐怕撑不过那段时间,我从书中获得了极大的能量、滋养。

我之所以接受它,是因为我害怕变迁后的失败,各方面的压力会接踵而来,不过我待的时间比自己想的时间短很多,也是我认为的自己做过的比较正确的决定。

兼职还是全职更适合你?为什么?

非要说的话,我觉得兼职会更加适合我。因为我是个拥有比较多技能的人,如果全职于某个职位,可能无法发挥我的能量,而兼职得以让我迅速从某件事中习得什么,然后运用到其它方面。对于当下的我而已,兼职身兼多职是个不错的选择。

你的工作价值观是什么?想一想哪些价值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如有挑战性、帮助他人、产生影响力等),以及那些你珍视的外在因素(如高收入、工作稳定性、足够的休息时间等)。

我是个典型的终身学习者、长期主义者。

对内而言,我希望这份工作能让我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不去反思、改进,这对我极其重要,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那我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哪怕获得再多的外在意义上的回报,我都不会觉得开心、满足。之前在日本的工作就是让我有这种感觉,所以我马上逃离了。所以针对哪些价值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我觉得拥有挑战性、从中汲取养分,在这个过程中能影响、帮助他人就很好了。

对外而言,我希望工作的时候能专注于工作,而不是磨洋工,那对我而言是不可容忍的一件事,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认真努力地执行。倘若能给我更高的自由度、更多的发挥空间,那就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了,我会对此非常感激。

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

我理想的工作是成为一名小说家,并且我拥有一定的能力、资源,支撑我全球旅居。

我喜欢观察、分析、思考,从不断地与他人接触中,对我而言是个收集素材、纪录生活、获取灵感的过程,而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文字的方式展现,从中获得外在意义上的回报,这算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使命而不是日常的磨练(即使只是暂时的),会怎么样?

我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工作本身是人的一生中占比比较高的一段经历、体验罢了。若将其作为一种使命来去执行,我想我会赋予这项工作更多的意义,从中获得不一样的角度,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它,而不是基于这项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的角度去执行,可能会更加专注、投入,把它贯彻一生,那样我觉得也很好。我觉得现代人对待工作可能少了一份使命感,最多是出于一种养家糊口的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我确实有在往这方面靠近,也许将来的一天,我会把它当作一项我一生的使命,我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意义吧。

内在价值相比于外在收获来说更重要吗?还是更不重要?

十年前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内在价值更加重要这句话,当现在的我看到这个问题后,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觉得外在的收获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正向反馈,很少有人在没有收到正向反馈的情况仍能长期执行下去,所以我觉得外在的收获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非常要做个对比的话,我觉得内在价值更重要,因为我觉得只要发自内心地觉得它有价值,我们才会去做、执行,在这个过程受到外在收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另外,我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要刻意去对比。

你觉得自己需要在职业或事业上做出改变吗?为什么

我总是在思考,总是在做出改变,因为我觉得每个时期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正如我们在不同时期看同一本书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一样。

其它我不是很清楚,有件事我非常清楚,我变得知道自己更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所以我会在各方面有所体现,将时间、精力专注在我想要的事情,慢慢舍弃、割舍掉我不想要的事情。

    你儿时的梦想是什么?

    2024-12-10 09:47:17

    前言

    我一直觉得写作是可以直抵人心的,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思考方式,也能让人快速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基于自身的真实性构建将会变成一项极其稀缺的技能,写作技能同样会随着AI的到来变得极为稀缺,这一点硅谷大佬早已在最近的文章《Write and Write-Nots》说明:即未来只有会写作和不会写作的人,而有一种思考方式只能通过写作来完成。

    The reason is something I mentioned earlier: writing is thinking. In fact there’s a kind of thinking that can only be done by writing. 

    这恐怕也是我过去一年多写得这么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倒不是刻意地为此做准备,而是我早已从中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最近在自己的写作社群里引导朋友们一起写点东西,或者做个探索内心的游戏,这件事让我很兴奋,因为我也想跟朋友们一起写点什么,或者一起讨论点什么,如果能从中汲取到些许营养,那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了。

    对于没什么写作经验的人而言,一上来要求我们写点什么,这恐怕有点难为人。

    为此,我的导师Christine给我提了建议,她说有个东西叫写作promt,有人专门出这种promt,来引导他人写作,在一年内重塑自我,我想这也许是个不错的东西,几经商量后,以下就这些promt就是我跟Christine讨论(主要是Christine的建议)得出的第一期的写作prompt:

    1. What was your earliest dream, the one you had when you were a child?
      你小时候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那个纯粹、天真的梦想是什么样的?
    2. What happened to that dream? Did it change, fade, or transform over time?
      那个梦想后来发生了什么?它是改变了、淡化了,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其他样子?
    3. What obstacles or challenges did you face that made that dream feel unreachable?
      你遇到了哪些障碍或挑战,导致那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这些是外部因素还是内心的困惑?
    4. What are some of the issues or causes in the world that you feel passionate about? How could you contribute to solving or improving them, even in a small way?
      世界上有哪些问题或事业是你充满热情的?你觉得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哪怕是微小的改进?
    5. How can you reconnect with or reinvent your dream to make it more aligned with who you are today? What steps can you take to start?
      如何重新与那个梦想建立联系,或者重新定义它,让它更加符合今天的你?你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步骤来开始实现这个梦想?

    每个人都在儿时有过梦想,这个梦想可大可小,以下就是我基于这些promt的一些简单想法、思考和回忆吧。

    你小时候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

    What was your earliest dream, the one you had when you were a child?
    你小时候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那个纯粹、天真的梦想是什么样的?

    我对于小时候很多事情的记忆都有点模糊,只记得,印象中第一次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的事情是看到了语文课本上的几篇文章。

    一篇是讲的容国团打乒乓球拿下了冠军,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是:此时不搏何时搏!

    而另一篇文章则是讲周恩来,里面有句话同样让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至今都能回想起当时读到那些话的感觉,就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的那种感觉,可能也是我第一次有那样的感觉。那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了我的阅读体验上,每每当我读到让我心潮澎湃的句子、文章或者让我有感触的一些事情,我都会有那样的生理反应。后来,我还问过别人是否有过同样的感受,答案是每个人不尽相同,我一直以为大家都一样的感觉呢!

    因为那几篇小学课文文章的影响,我在心底里埋下了将来有一天能像容国团和周恩来那样为国家争光的念头,那个不能算是一个很具体的梦想,但是是一种发自心底强烈的那种念头。

    那个梦想后来发生了什么?

    What happened to that dream? Did it change, fade, or transform over time?
    那个梦想后来发生了什么?它是改变了、淡化了,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其他样子

    那种念头一直延续到了初中,让我觉得越发强烈。原因是我在初中读了一本书,应该是《毛泽东自传》,后来我才知道那本书也叫《西行漫记》,因为我在大学读《西行漫记》这本书的时候一度觉得似曾相识。那本书对我影响很深,尤其里面的一首诗对我影响非常深: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毛泽东改自他人的诗,是他离家向外求学时留在父亲账本上写下的,表达自己求学的决心。

    后来,我在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之时,同样写了那首诗放在我的书桌上。

    我从毛泽东传记中知道了毛泽东从小喜爱读书,而且饱览群书,我那时单纯地以为像毛泽东这样能影响中国的人,一定是读了很多书的原因,所以我暗自下了自己也要读很多书的决心。

    我开始受到他的影响,在初中开始阅读不同的人物传记和各种历史书籍。那时读的书不多,而且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非常有限,基本要什么没什么,或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发黄的书籍,但是我那时仍陶醉其中,每次读完一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洗礼,我曾因为借不到四大名著而暗自难过(那个时候四大名著非常抢手),尽管如此,我仍在那段时间读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我的视力也是在那时候慢慢下降的,因为我总是抱着《水浒传》在昏暗的角落如痴如醉地阅读着,那是一段十分纯粹、朴素的阅读岁月,我仍觉得十分怀念,对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西游记》我觉得在电视剧中看过很多遍,就没有再看的必要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多么大的误解,西游记在某个时间同样是影响我很深的一本书籍。《红楼梦》这本书在图书馆根本接不到,后来我通过同桌借到他家的《红楼梦》,现在想起来,那个装订本字非常小,密密麻麻,多多少少影响了我当时的阅读体验。

    从书中我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或者说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后随着日复一日地准备高考,我心中的那个念头开始慢慢淡却起来。

    你遇到了哪些障碍或挑战,导致那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What obstacles or challenges did you face that made that dream feel unreachable?
    你遇到了哪些障碍或挑战,导致那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这些是外部因素还是内心的困惑?

    初三和高中的来临,让我心中的那个念头逐渐淡却,我发现自己的目标开始变得狭窄起来,只是希望能顺利高考,考上一所二本院校是我当时的最大目标。

    现在回想起来,让我觉得那个念头变得淡却的原因是,一个是外部的学业压力,另外一个是我当时觉得自己无法成为能为国争光的人,因为我觉得那是个非常遥远的事情,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普通。

    世界上有哪些问题或事业是你充满热情的?

    What are some of the issues or causes in the world that you feel passionate about? How could you contribute to solving or improving them, even in a small way?
    世界上有哪些问题或事业是你充满热情的?你觉得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哪怕是微小的改进?

    我对能影响、启发他人去探索内心、发现真我,以真我去构建这件事充满激情,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努力践行的一件事,因为我觉得人最终会意识到万物的虚无的,最终要诉诸本源的,追求本心的。

    对于在哪方面做出贡献或者做出微小的改进,我觉得自己可能更加擅长去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或者对方可能不知道,但我能轻易捕捉到的东西,也即是人们称之为敏感、细腻的特点吧。在这方面,我愿称之为天赋之类的东西,也是我所可以轻易习得的一种东西吧。另外一方面,则是当我亲身去实践这样的事情,其实就是最好的影响、启发,这也是我为何写出这些东西或者公开构建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吧。

    如何重新与那个梦想建立联系,或者重新定义它,让它更加符合今天的你?

    How can you reconnect with or reinvent your dream to make it more aligned with who you are today? What steps can you take to start?
    如何重新与那个梦想建立联系,或者重新定义它,让它更加符合今天的你?你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步骤来开始实现这个梦想?

    其实,在我上大学后,我便与那个念头重新建立了联系,而在之后的出国留学后,那个念头重新点燃了我。原因来自一个日本的同期友人,我有位关系不错的日本朋友,跟我是同级生,此人非常出色。

    有次他来到我们研究室找我聊天,不知为何,他突然说出自己将来毕业后要像对社会施加积极的影响,而且非常详细地说了他的目标和设想,我从他那坚毅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我也相信他拥有那样的能力,只要他想。当我听到他对我说那番话的时候,我内心的那股念头似乎被重新点燃了,因为那也是我曾经想做的事情。

    当我走向科研之路,我也曾经幻想着自己能在各国的研究学会论坛台上演讲时,代表中国人用不同的语言在台上谈笑风生,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

    后来,我曾经有过那样的感觉,发现那只是我的虚荣心在作祟罢了,它并不能证明什么,也很难改变什么,只是年少时的我在意淫而已。

    时至今日,我已经没有了那种想要改变世界、为国争光的念头了。

    不过,与其说没有,倒不如说那种念头一直在我心底里埋藏着,只不过它开始演变成了更加宽泛、更具现实意义的念头。

    这个念头慢慢变成了想要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去诠释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自我定义的一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带给身边的人积极影响,以此累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巨大的复利效应。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真的能为国争光?也许,我真的能为社会施加积极的影响呢?

    也许,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对内对外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是为记。

    内心的墙

    2024-12-07 11:23:04

    村上春树曾经在一耶路撒冷的文学奖典礼上,发表了那篇十分出名的墙与鸡蛋的言论,其中非常经典的一部分是:

    もしここに硬い大きな壁があり、そこにぶつかって割れる卵があったとしたら、私は常に卵の側に立ちます。

    そう、どれほど壁が正しく、卵が間違っていたとしても、それでもなお私は卵の側に立ちます。正しい正しくないは、ほかの誰かが決定することです。あるいは時間や歴史が決定することです。もし小説家がいかなる理由があれ、壁の側に立って作品を書いたとしたら、いったいその作家にどれほどの値打ちがあるでしょう? さて、このメタファーはいったい何を意味するのか?ある場合には単純明快です。爆撃機や戦車やロケット弾や白燐弾や機関銃は、硬く大きな壁です。それらに潰され、焼かれ、貫かれる非武装市民は卵です。それがこのメタファーのひとつの意味です。

    しかしそれだ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そこにはより深い意味もあります。こう考えてみて下さい。我々はみんな多かれ少なかれ、それぞれにひとつの卵なのだと。かけがえのないひとつの魂と、それをくるむ脆い殻を持った卵なのだと。私もそうだし、あなた方もそうです。そして我々はみんな多かれ少なかれ、それぞれにとっての硬い大きな壁に直面しているのです。

    その壁は名前を持っています。それは「システム」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そのシステムは本来は我々を護るべきはずのものです。しかしあるときにはそれが独り立ちして我々を殺し、我々に人を殺させるのです。冷たく、効率よく、そしてシステマティックに。

    如果这里有一堵坚硬高大的墙,撞上它会破碎的是一个鸡蛋,我将永远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这堵墙有多么正确,鸡蛋有多么错误,我仍会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与否由其他人或时间、历史来决定。如果一个小说家出于任何原因站在墙的一边写作,那么这个作家还有什么价值?这个隐喻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它很直白:轰炸机、坦克、火箭弹、白磷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被它们碾压、烧灼、穿透的平民是鸡蛋。这是这个隐喻的一层意思。

    但这不仅仅如此。还有更深的含义。请这样思考: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一个鸡蛋。拥有独特的灵魂和脆弱的外壳。我是如此,你们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对着属于自己的坚硬高墙。那堵墙被称为”系统”。本应保护我们,但有时它会独立运作,杀死我们,让我们杀害他人。冷酷、高效且系统化。

    而在昨天进入心流的谈话中,我发现自己的内心一直存在着一堵高高的、坚硬的墙,这堵墙并非村上口中那个更大意义上的墙,但是这堵墙同样坚硬、牢不可破,给我造成非常大的阻碍,让我无法相信他人,让我与人产生了距离感。

    随着年纪与阅历渐长,我对这堵墙多了几分了解,少了几分害怕。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试图深入去了解这堵墙的背后是什么,渐渐地我发现这堵墙并非牢不可破,也并非总是高高肃立着,每次出现都有迹可循。

    它可能是来源于儿时的内向与自卑,它可能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的表现,它是恐惧、害怕失望与受伤、害怕面对的变形体。

    现在我终于知道这堵墙长啥样了,当我面对着这堵墙,试图与它对峙、较劲,摆出无论如何都要与它斗争到底的决心时,它开始藏了起来。

    我想了各种办法,我把它放在阳光下暴晒,用放大镜去查看它是什么样子,我把它告知世人,我突然发现它居然消失了,它时隐时现,但已经极少出现了。

    真好!没有这堵墙,我现在可以随心随性地跨过去,与另一个世界的我交融相会。

    那个世界的我充满创造力、丰富多彩、情感饱满、理性与感性并具,拥有灵性、充满激情与张力,我可以跟另外一个我肆无忌惮地创造、体验,更加不管不顾,我感受到了生命之体的流动性,最顶端的灵性在召唤我,我可以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样子,我是独一无二的,我蕴含于宇宙之中,而宇宙同样是我的一部分,我的内心充满了能量。

    我无需再担心它会阻拦我,因为我找到了对抗它的方式。不,不能算是对抗,我不喜欢对抗与冲突,倒不如说找到了与它和解的方式,我知道这堵墙仍会出现,只是这堵墙变得更加灵活了,它在我需要它的时候,仍会出现。我们在一瞬间从敌人变成了朋友,它在合时宜的时候出现为我保驾护航,在我不需要它的时候仍会静悄悄的离开。

    谢谢你,我内心的那堵墙。

    AI写作的必要性?论存在与拥有…

    2024-12-04 09:55:33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讨论AI写作,不禁让我思考,AI写作的必要性。

    rolen.wiki 这个博客上大概有七十万的文字,除了AI回答的引用和人物对话回答,其它100%是我手敲的,可以说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我敲了至少六十几万的文字,很明显,当下的我很少用AI进行写作。

    不过,与其讨论AI写作的必要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做事的初衷,或者我们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何而写,是什么促使我们去写作?

    如果我们写作的初心是滋养我们的身心,体会写作过程中那份独有的乐趣。

    当我用手敲打键盘,去拼凑大脑中出现的星星点点的想法,用感官(闻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用心体会到的)去感受我们所体验到、全身心投入其中,将我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思想从心底流淌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极其滋养我们的心灵,相反,用了AI就会对这个过程产生些许干扰,因为在一问一答的过程,有了是否对错分别心的判断,就是会产生干扰,无法一气呵成地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情感表达出来。

    但,如果我们的初心是从AI处获得更多的灵感,拓宽自己所不知道的,那用AI写作,把AI当成灵感源泉,当成自己的导师,那又未尝不可呢?

    如果我们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从而产生收益,赚到更多的钱,其它都是其次,那么我觉得用AI写作可能更好,因为它弱化了学习的过程,大大提高了产出的效率,可以无痛地日更,不需要苦苦咬牙坚持。

    可,获得更多的流量,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多外在认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我经常在想,我们是否一直在做本末倒置的事情?把追求效率、追求流量、追求外在的认可、追求具体的现实意义上的结果(成绩、数字、名次、头衔)放在最前面,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得到我们当下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快乐和幸福。

    写到这的时候,让我想到以前读的一本书,叫《Anything You Want》,作者来自业界知名人士Derek Sivers。他讲述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哪怕他有资本了,但他经常自己去手敲代码,而不是雇佣他人来帮他写代码,只是他觉得写代码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而不应该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去雇佣他人,尽管这种方式不太明智,但那又怎么样?

    重要的是Being,而不是having。

    Being, not having:


    When you want to learn how to do something yourself, most people won’t understand. They’ll assume the only reason we do anything is to get it done, and doing it yourself is not the most efficient way.
    But that’s forgetting about the joy of learning and doing. Yes, it may take longer. Yes, it may be inefficient. Yes, it may even cost you millions of dollars in
    lost opportunities because your business is growing slower because you’re insisting on doing something yourself. But the whole point of doing anything is because it makes you happy! That’s it!

    You might get bigger faster and make millions if you outsource everything to the experts. But what’s the point of getting bigger and making millions? To be happy, right?

    In the end, it’s about what you want to be, not what you want to have. To have something (a finished recording, a business, or millions of dollars) is the means, not the end. To be something (a good singer, a skilled entrepreneur, or just plain happy) is the real point.

    When you sign up to run a marathon, you don’t want a taxi to take you to the finish line.

    GPT翻译:

    存在,而不是拥有:

    当你想要学会自己做某件事时,大多数人不会理解。他们会认为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唯一原因是为了完成它,而亲自去做并不是最高效的方式。 但是,这忽视了学习和做事的乐趣。是的,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是的,这可能效率不高。是的,甚至可能因为你坚持要自己做某件事而使你的生意增长缓慢,从而失去了数百万美元的机会。

    但做任何事的整个意义就在于它让你快乐!就是这样!

    如果你把一切都外包给专家,你可能会更快地扩大规模,赚取数百万美元。但是扩大规模和赚取数百万美元有什么意义呢?为了快乐,对吧?

    最终,问题是关于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想要拥有什么。拥有某物(一部完成录制的作品,一个企业或数百万美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成为某种人(一个优秀的歌手,一个熟练的企业家,或者只是纯粹快乐)才是真正的意义。

    当你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时,你不会希望坐出租车到达终点

    “Anything You Want: 40 Lessons for a New Kind of Entrepreneur” P.52

    如果我们跑马拉松只是为了到达终点,那开车去未尝不可,何必要苦苦坚持跑到终点呢?如果我们写作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流量,获得更多的外在的认可,那何必一个个手敲,直接全用AI写不是更快、更有效率呢?

    不过,如果当下是沉浸其中的,享受那份写作或做事的乐趣,那是否用AI写作并不重要,因为那份乐趣是发生内部的,只有去做的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是为记。

    2024年11月总结

    2024-12-03 10:15:22

    整体情况

    这个月是重大突破的一个月,完成了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我而言,是整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节点。

    尝试写作课程开发

    从0到1,提炼了自己的写作框架,制作了系统性的写作课程,这是我第一次制作相关课程,所以当我完成时有一种非常自豪之感,有很多思考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渐渐清晰的,所以相当于我又完成了一次自我学习。写作对于人的塑造非常大,而以一开始如何建立心态,触达高维度的自我,发挥灵性写作对于后面的源源不断地输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尝试把自己的个体经验、思想、实操系统性地呈现了出来。

    公开英文对话视频

    公开了自己的英文对话视频,这是我很久之前想做,却不敢尝试的,我担心还不够好,担心被嘲笑,扭扭捏捏。有那么一瞬间,我的表达欲上来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编辑,当我释放出来时,有种发自内心的自暴自弃的爽快感。

    自那以后,我明显感觉自己突破了一个很重要的关卡,从中找到了某种类似自信的东西,那种自信不是靠外部的成绩、数字、头衔获得的,而是来源于内心深处。

    我意识到自己已逐渐打开心扉,感受自己的心理安全感越来越高,人也变得从容自信起来,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儿时内向不敢跟人说话,无法正常沟通,到现在全方面的开源自我,这期间的进步,对我有种非常大的正向激励作用。

    开启第二个产品的制作:外贸工具库网站

    这是今年第二个像模像样的产品,我对制作产品这件事也越来越熟悉了,有了一些手感(制作、销售、营销),对于想到的事情,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迅速构建,然后快速执行,这种感觉是极其美妙的。由于期间的内在损耗极少(担心做不好、担心没用、没人买,担心无法推广),所以执行程度很高。

    我完全不担心它会变得怎么样,我担心自己心中的想法没去实践,憋在心里会让我无比难受,而一旦开始去尝试,从中窥见某种可能性,从中习得某种东西,这个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滋养身心的过程,我也越来越喜欢去做产品,从真实市场中得到反馈结果,将这些反馈继续应用到现有的产品以及未来自己想做的产品中,这件事同样是件不错的事情。

    而做一个产品需要发挥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借此得以发挥我各方面的能力、创意、想法,这件事同样让我无比兴奋。

    2024年11月的关键词

    如果说对11月有个关键词的话,我想是接纳自己

    以上的事情我之前都在纠结内耗,当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愿意先踏出第一步,愿意不把结果当成唯一批判标准,愿意从完成开始再一点点改进的时候,愿意从做事过程中得到的细小反馈来激励自己,我就知道这件事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

    这个月的专注时间维持在159小时左右,其中高体验感占比44.28%。就专注体验感而言,我明显感觉自己的专注力有所下滑,开始受到一些外界的干扰、分心,无法很投入、专注的做一件事,尤其是在主业上的工作节奏有了多的波动。

    工作方面(53.7 h)

    11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了许多,也感受到了自己在前几个月创作太多,导致一时半会缓不过,开始有意识地恢复、放松。为了能继续产出,最好的方式就是休息、停下来、慢下来。

    主业上状态不太稳定,感觉失去了锚点,让我有种无法投入具体某个目标进行执行的清晰感,11月开始主要投入在视频的产出上,研究新的方式,来刺激我新型开发方式。

    副业方面,则是完成了写作课程的开发,对于购买预制站产品的朋友们是一种极大的赋能。我想在技术和写作两个解决问题,而我刚好两者都会,有些许经验。另外,则是新开启外贸工具库网站产品的制作,我对此十分期待。

    学习方面(6.5 h)

    这个月同样投入了6.5小时在跟外教们的对话学习中,由于没精力再去找新外教以及目前没有特别渴望学习的东西,是比较平淡的一个月。

    阅读方面(12.23 h)

    这个月在阅读上比较平淡,中规中矩的一个月,我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书籍上的时间被阅读他人博客、其它碎片化所分摊了。

    1.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年近八十村上新出版的小说,读的时候就一股浓浓的熟悉的村上味道,迷茫、追寻、自我突破的基调,翻了一部分就没继续看,目前没有特别大的冲动读完,不过能看到自己年少时最喜爱的作家在古稀之年仍能富有激情的创作,这件事非常鼓舞我,从村上高产创作的思维习惯、心态上习得许多,这是我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的。读书像吃饭,不经意间有些东西会内化在血液里。
    2. 《青木川》:这本小说我是一气呵成看完了,看了好几个晚上,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读的时候感觉心一下子静下来了:煎药是件安神养性的事,她不在乎喝那碗苦涩的药汤子,她在乎煎药的过程。看着棕红的药汤缓慢地在砂锅里翻滚,不动声色地将草的精气神一一滗出,渐渐地变稠变浓,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也促使我写了这篇文章《在下厨上的心态改变》
    3. 重读《知识与爱情》:这本书黑塞写的,十年前我就很喜欢这本书,如今十年后重读,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对书中的描绘有了更多实感。黑塞的文字充满诗意、浪漫、唯美
    4. 重读《纳瓦尔宝典》:纳瓦尔宝典应该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我也记不清读了多少遍,只是每次读都能从中窥见不一样的东西,是常读常新的感觉

    运动方面(8.89 h)

    月底开始重启了网球,时隔半年,手终于好的差不多了,我得以重新获得打网球的乐趣,在网球方面也有了比较多的理解和体会。

    写作方面(38.9 h)

    这个月在写作方面依旧勇猛、精进,手感火热,输出了近四万字,82条日常小确幸。关键是在写的过程中自然、流畅、舒服,这对我而言是最大的反馈。

    另外,对于个人博客做了一些细小的改版和升级,对个人博客有了更久深入的理解。

    在写作社群开启了进行promt问题,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去用写作探索内心,发现自我,接纳自我,这件事我非常期待。

    通过写作从中获得非常多的能量、顿悟、平静、思考,这件事已经像阅读一般溶于我的血液之中,无需刻意去练习,随时随地便能开始,这种感觉很棒!

    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月体验、感受

    这个月同样解锁一些新鲜的、有趣的、特别的体验、瞬间。

    1. 开放分享自己的英文学习视频,并上传至youtube
    2. 看一个网球讲解视频,提到用身体感官去感触球,那种顿悟的感觉
    3. 饥肠辘辘的状态下吃到了非常好吃的羊肉串,至今能回味那种感觉
    4. 有那么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会下意识回避问题,无法正面解决
    5. 在下厨这件事有了巨大的心态改变,那种感觉是颠覆的
    6. 有那么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在做事的内耗上、追求完美上大幅减少,比之前更加快速、果断
    7. 打网球的某个瞬间,我特别舒服,似乎以一种非常轻松、省力、自然的方式击球,我得以窥见新的击球世界
    8. 开启了语音的testimonial,非常新奇的感觉
    9. 吃到了不同沿海地区的高质量螃蟹,让我非常吃惊
    10. 体验了浮针,有那么一瞬间,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11. 找回了很多年所拥有的击球状态,那种感觉很幸福
    12. 解锁坐飞机前流畅写完一篇文章,直接上飞机的体验,那种流畅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

    思维的盲区

    2024-12-02 17:24:15

    生活中充满了盲区,刚才突然有这种深刻的认识。

    前不久跟女朋友在异地坐公交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个城市公交的最后面座位是面对面坐的,我一上车以为后面已经坐满了,当我不死心往后看的时候,发现其实不是的,面朝公交屁股的那些座位还空着两个。但是上车一扫过去,会觉得后面是满的,因为前面是满的,而且还有人站着,给了我这种判断。只是因为我不死心走到最后面地看了看,发现了那两个座位。

    这同样让我想到最近开车回小区的时候,一到晚上经常没有空位,有时候等我停完车我注意到自己以为的那个地方肯定没空位的结果是有空位的,只是它不太好发现,以为最里面的位置肯定停了车,所以就不去一探究竟。

    这种盲区让我非常不舒服,让我觉得自己给自己扼杀了某种可能性。

    我想了想,觉得这是一种思维上的盲区,觉得有些事情是自己理解的这样,其实经常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许跟我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而我只是按照我有限的理解来定义它,可能会错过很多东西,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势。

    最近在使用GPT的时候,我也发现自己陷入了这种思维定势,只看到了GPT给我看到的,不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期待GPT能给我所有,把我变得懒惰、不去主动思考。

    那我应该做什么来使我盲区尽可能地减少?

    1. 不下绝对的定论,保持怀疑,保持多样化思维,保持绝对的开放,保持能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绝对信奉谁的观点,哪怕对方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或书籍
    2. 多读书,读不同的书,读跟自己观点相反的书,读超出自己认识的书
    3. 写东西,写自己可能也不知道的东西,先写点什么,我经常在写之前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但在写的时候突然知道了什么,所以我更应该写点什么
    4. 多跟人交谈,跟不同领域的人,跟不同意自己观点的人,跟自己不合的人,跟自己曾经不屑的人,跟心态极度开放的人

    我能100%避开盲区吗?当然不能!

    但我想从概率的角度去减少盲区,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只看到事物对与错,只看到一种标准的人,忽视多样性,陷入信息蚕房的人。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