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olen修改

95后,INTJ, 曾留学日本并接受科研训练。追求完美,经历丰富,包括在大公司工作和探索创业。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olen的 RSS 预览

如何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人?

2025-09-30 10:44:12

昨天跟一位好朋友聊天,我们聊着聊着突然聊到了生命质量,花钱与赚钱是一个释放能量和存储能量的过程,最终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这个问题是:

如何成为一个有吸引人的人?

在我们看来,一个有质量的人、网站是有吸引力的。

这个质量来源此人所经历的、感受的、释放出来的,当一个人经历的越多,感受的越多,释放的越多,这一系列的循环过程,会让这个人的质量更大,质量越大,这个人向外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吸引的人与事越多,变向使其的质量越大,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那如何理解当一个人经历的越多,感受的越多,释放的越多,这一系列的循环过程,会让这个人的质量更大呢?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人质量变大的过程,其实是生命质感、生命厚度不断提升的过程。

比如,我选择去北海道参加100公里这件事,从世俗意义来讲是毫无帮助的,不仅毫无帮助,甚至“坏处”多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只是为了去北海道参加100公里,刻意经历日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无法理解的。

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会让我生命质感大幅提高的过程。

当我下了那个决心,付出了具体的行动,花费了时间、精力、金钱,遭受了那份痛苦,这一系列过程从结果导向来看,似乎我的生命本体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变化,我还是我。

但是由此所经历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却以另外一种更加不可见的方式内化于我的生命本体中,那些不可见的事物会永远存在我的心中,将来的某一刻会演变成一种勇气、自信依附在我所经历的其他事情上,由此变相增加了我的生命质感。

当我不断地去尝试、经历、感受、体验,不断提升生命质感,最终会累积成强大的复利效应,当我的内在不断进化、质感越来越重、灵魂被训练得更加纯净,那我所释放出来的生命状态就越发吸引人,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生命质感,不断释放吸引力的过程。

我在个人博客上的追求

2025-09-25 10:59:56

早上醒来,脑子里出现了一些思考。

我每天都往自己的独立博客里写东西,这种感觉很像小时候的我不断地往我的木质储蓄罐里存钱,每写一篇文章就好像往里投入一块硬币,有时是一块钱,有时是一角,有时是一分。

无论多少,我都很认真地去做“存储”这个动作,连续不断,绵绵不绝。

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反复做这个动作本身是为了什么,单单期待自己的数字储蓄罐将来有一天变得沉甸甸的,然后去换取自己心爱的东西吗?

我想事实并非如此,至少目前为止我完全没有这个想法,我只是单纯喜欢“储存”这个行为本身,因为这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流动性的东西,让我感到痴迷、享受。

那些写时因为极度专注所带来的一种让人神醉的空灵感,写完后内心的极度平静、满足、抽离之感。。。

闲暇之时,看着自己用心写下的文字,记录下的每天、每月、每年所发生的真实事情,总能让我会心一笑,它像我小时候不断储存的储蓄罐一样,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也不断滋养着我,成为我的一部分。

另外,从更高的维度来讲,我试图记录一个从28岁开始的普通人的一生,它是我留给世界的数字资产,我知道每天有很多的AI bots来爬取我的博客,想象一下,自己的文字进入了AI的血液之中,那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正如,Derek Sivers所说:

Now that blogs aren’t cool, I’m super-inspired to write on my site again.

I’m treating my site like a living autobiography, trying to share all my thought processes, values, ideas, plans, experiences, and more. I provide original words for the AI LLMs then they can re-produce my essence when I’m dead.

我像对待活着的自传一样对待我的网站,试图分享我的所有思维过程、价值观、想法、计划、经历等等。我为 AI 提供原创文字LLMs,然后当我不在时,它们可以重现我的本质。

财富、金钱、地位、名声,会随着一个人的离开而渐渐被遗忘,而一个人的思想、精神、气质、品位,却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熠熠生辉。

我希望,当我有天不在时,它仍能重现我的本质,将我的思想、气质、品位散发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熠熠生辉,我身处宇宙之中,又包含着宇宙,那便是我在独立博客上的追求吧。

是为记。

有意识地保护我们身上的能量

2025-09-24 11:13:30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朴素的思考,即想要完成一件事,是需要能量的,当阻力越大,动力越小时,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当自身所拥有的能量低于需要完成这件事所需的能量时,完成这件事的概率也就越低。

如果非要完成这件事的话,那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减少做这件事的阻力,另一个是增加做这件事的动力。

减少做这件事阻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市面上常讲的微习惯,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将事情的难度降到极低,低到不可能做不到,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那么阻力就会变少,就好像几乎每个人早起都会刷牙一样,这件事不需要动用太多能量就能做到。

而增加做这件事动力的方式同样很多,比如

  1. 在脑海中脑补完成这件事后的样子
  2. 把要做的这件事告知更多的人

以上的两种方法,我在这篇文章中都有具体得阐述过。

而我今天想要讲的是能量,因为我发现如果一个人自身的能量够高的话,以上的一些减少阻力和增加动力的方法论可以忽略不计。

那,为何不从提高自身能量的角度去着手呢?

这是我在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时突然想到的东西。

假设我们早上睁眼醒来的能量为满格,通过躺在床上刷手机、起床、穿衣服、刷牙、吃早饭、走路、等红绿灯、工作、跟人争论、为琐事大发脾气、写作、阅读、运动,这一系列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在消耗某种能量或者增加某种能量,选择什么样的习惯优先级,选择主动以及被动地将能量消耗在什么事情,决定了我们这一天能完成什么,不能完成什么,最终成就了我们的这一天,每天的选择以及习惯造就了我们的一生。

能量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是着实存在的,围绕着我们,左右着我们。

这也让我觉得保护自己的能量、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这件事,可能已经变成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为现在有各种事情,各种信息都会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能量,那消耗掉的能量以及被侵蚀的注意力,当要真正地用于做具体的某件事时,自然就力不从心了。

是为记。

是否所有事情都值得坚持?

2025-09-21 18:11:30

前言

之前在线下的时候,听到一位朋友讲自己每日睡前想要坚持看书,哪怕很困了,也会强迫自己看书,但是那个时候自己的感觉其实并不好,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抗拒的情绪。

我听完感觉不太对劲,讲了自己在过去两年的一些体验,即很少与自我进行对抗,也很少坚持,因为我自己不喜欢带着坚持做某件事,这一点我在这篇文章中具体阐述过。

即,当我们一开始带着坚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潜意识里是包含了一种不情愿、不得已而为之的情绪在里面。当事情不如愿时,就越会逼着自己跟它对抗,反着人性走,久而久之,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在自我对抗上,在真正做事上的精力和能量自然就没了。

因为完成一件事是需要能量的,哪怕简单到吃饭、走路,没有能量寸步难行。

所以,我觉得,当一件事需要靠坚持才能完成的时候,往往坚持不下去,哪怕强行坚持下去,也会造成内伤。

当我表达出以上的这些观点时,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提到,既然你不赞成坚持做某件事,为何在跑马拉松上以及其它事情上已经感到痛苦了,为何还苦苦“坚持”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在某些事情,我确实陷入了执念,但是在某些事情上那不是刻意坚持,我说不上来有什么区别,但是隐约觉得不一样,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道心和人心

这三个月来,我一直时不时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中午,我打完球回来,放下钥匙的那一刻,我脑子里一下子蹦出来两个词:道心、人心。

我一想到这两个词,脑子瞬间明白了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了。

道心和人心这两个词我第一次听来自杨天真的播客,她的老师金惟纯提到了道心和人心。

道心是纯正的,是无分别的,以道心做事的时候无论内外都是舒服的、通透的;人心是带着私欲和利弊得失的计较,以人心做事内或者外至少有一方会感到别扭和不舒服,带着赌的成分在里面。

坚持与反坚持

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坚持与反坚持,我在前文中讲的坚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人心的体现,掺杂着得失利弊的计算的,比如我们知道阅读是好的、写作是好的,所以我们要去坚持,通过这个坚持去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一旦这个结果不如意,我们的人心会去评判它。

而我为何经常在感知到痛苦的时候仍会做下去,其实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种非做不可,不做不行的念头在里面,只有“坚持”做下去,我才能心安,才能通透,因为专注当下带来了一种超乎得失利弊之上的东西蕴含其中,高维度的专注完全压制了低维度的坚持。

那便是我所理解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所以,是否所有事情都值得坚持呢?

是否所有事情都值得坚持呢?

在我看来,当我们的内心有了非做不可的念头,不做不行,不做没法放过自己,内心想要实现它的渴望达到了极点的时候,那个时候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下去;

而在一开始就考虑这件事坚持了会得到什么,得不到什么,那还是早点放弃吧。

真正的坚持不是一种消耗,而是建立在高维度的意愿、强烈愿望驱动下的自然流动。

如果你内心真的渴望做某件事,无论如何,你都应该全力以赴去做它,而不是只在闲暇时间里浅尝辄止。因为只有当你真正深入了,才会发现,有时事情会变得极其困难。

所以每当人们问我,对于想要创业的企业家有什么鼓励的话?我的回答是,如果你需要鼓励的话,那就不要创业了。

马斯克

写作的魅力

2025-09-03 05:51:19

现在是凌晨五点,昨晚早早地便入睡了,醒来后发现脑子很活跃,不断地出现着与写作相关的事情,我想到了写作的一些特殊之处、它的魅力、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越想越多,越想越凌乱,只好起身,将这凌乱的、模糊的想法、情绪,通过写作的方式一一梳理出来。

我想,这便是写作的魅力之一。每当内心有所波动、想法时,能及时将其付诸笔端,找到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于我而言,写作更像是在玩一场叫做探索内心的游戏。

写的时候,好像是拿着一盏探照灯,每写一篇文章就好似把心里的某个角落照亮一下,随着文章越写越多,内心的角落被照得越多,那些看不见的、无意识的、杂乱的、隐蔽的、模糊的,都会显现出来。

随着这盏灯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变得清晰、有序、敞亮起来,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通透感,而由此似乎衍生出一股很强的能量出来,它是有序的、是充满生命力和灵性的、是自然流露的,那股能量能滋养人心。

那股长时间积累下的能量,不仅仅滋养写作者,同样能够感染读者,因为写作者在书写文字、表达内心想法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显露出一种该写作者所独有的气质和品位。

作为一个长时间读其文字的读者而言,Ta是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感的,而由此所建立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有时候甚至从家人、亲密关系中都无法获得,那是一种相互被理解、被看见的欢愉,哪怕双方之间完全不认识,但是由于文字所建立的情感上的深度链接,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年龄的,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是一种深层次的链接关系。

一旦建立了那种关系,读者与作者之间便会进入一种交融的状态,那种状态对写作者是一种极大的奖赏,作者用心写下的文字,在某一时刻,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所看见、所共鸣、激励、启发,像是蝴蝶效应般,在未来的某一天,产生更加广且深的共振。

那,同样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2025年8月总结

2025-09-02 08:03:34

这个月是输出、完成自我表达比较多的一个月,我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主基调:我是一名生命艺术家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这五个字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个名头,而是代表一种生活方向、生活基调、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的存在,对此,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通透感。

这个月专注时间为136.40小时,其中高质量的体验占比57.24%,不算特别努力、专注的一个月,马马虎虎。事情在不断往前走,时间在不停地往前走,如果每年、每月、每周、每天、每时、每刻都能如此扎实、勤勤恳恳,真正做到make every day count,那恐怕也是一个不错的生命状态。

工作方面(75.10 h)

这个月的工作时间不算很多,事情在预料之中进行,不过,我最近看到一本书,书中谈论的一句话,大概是,如果你没有在工作上经历事情的失败,说明你没有将自己推至极限,或者说你没有做更多的尝试,仍旧固步自封。

这句话仔细想来,确实有一点道理。我也明显感觉自己有时会偏保守做法,一旦进入正轨,在工作上的尝试和突破上会束缚我的发展。

同事跟我说,一旦我身入绝境之时,各种idea会不断出来,但是一旦进入稳定期,又变得很保守。我试图去理解背后的原因,可能一旦人进入了那种非突破不可的状态时,整个人的专注力会上好几个台阶,这种情况在我参加比赛时也非常常见。

运动方面(7.55 h)

这个月中旬,我又开始了网球的练习,时隔多年,能重新找到打球的激情和活力,真的让人很开心。

上半年聚焦100公里训练,下半年开始聚焦网球的训练,为此我专门开了一个板块,来公开分享我的网球精进之路。

因为我注意到,公开学习、公开教育自己的方式,可能是最快的一种学习方式。

阅读方面(18.94 h)

这个月的阅读状态非常不错,基本上睡前会读个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书,读的书基本上都是我很久之前读过的。

  1. 重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在2014年读的,11年后重读发现书中的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了,但是当时读的时候所产生的流动性情感仍旧记忆犹新,我记得孙少平在得知田晓霞出事后,把陷入那种沉重的劳动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那个场景,后来,我对那种情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强烈共鸣
  2. 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的一系列心路历程,真正的艺术、小说应该是接近普罗大众的,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
  3. 李笑来的1000h注意力理论,感觉很有启发,接下来会应用这方面的理论到我的网球学习上

表达输出(写作+视频)(23.15 h)

这个月中旬开始,在写作和视频表达输出上比较出色,几乎每天都会有产出,这种每日输出,带给了我一种生活的秩序感和内心平静的感觉,因为我觉得人的一生可能是在完成一场叫做自我表达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