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olen修改

95后,INTJ, 曾留学日本并接受科研训练。追求完美,经历丰富,包括在大公司工作和探索创业。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olen的 RSS 预览

追求生命的流动性体验

2025-04-18 05:08:55

现在是北京时间2025年4月18日凌晨四点半,我已经记不清我有多少个凌晨坐在书桌前静思,写下心中所想,调动感官去发散我的思考。

昨晚同样很早地躺下了,让我想起了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名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来了

早睡容易早起,早起容易产生发散性思考,当我醒来时,我脑海中盘旋着一个关键词:

流动性体验

我想到这个词可能是围绕着我过去十多年的主旋律,我以此为核心去度过生命中的点滴时刻。

我最早对这个词的启发来自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谈到自己为何去参加马拉松,挑战铁人三项这样耗时耗力的事情:

その苦しさを通過していくことをあえて求めるからこそ、自分が生きているというたしかな実感を、少なくともその一端を、僕らはその過程に見いだすことができるのだ。生きることのクオリティーは、成績や数字や順位といった固定的なものにではなく、行為そのものの中に流動的に内包されているのだという認識に(うまくいけばということだが)たどり着くこともできる。

原话翻译过来的大意是:

正是刻意地去追求、去超越那份痛苦,我们才发现和体验到活着的感觉,至少是一部分。生存的质量,并非是所谓的数字、成绩、排名这种东西,而是通过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流动性的东西罢了(如果顺利的话可以感知到)。

最近我被问道为何花那么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这个北海道100k,我想我的答案跟以上的回答一模一样,正是刻意地追求、去超越那份痛苦,我才真正意义上体验到活着的感觉,活着的质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指标、数字、成绩,而是真正的蕴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东西,这些流动性的东西,我愿称之为:

生命的流动性体验

而在昨天,我同样强烈感到那种流动性体验带给我的幸福感。

最近在高强度进行AI编程,与AI对话。起初,我很放心AI的能力,于是当起了甩手掌柜,结果我注意到这种感觉真不好,我失去了那种主观能动性,我好似一台机器,我几乎没有参与到那个过程的构建中,进入了完完全全地vibe coding(氛围编程),结果是当出现问题时,我变得手足无措,一脸迷茫。我开始主导局面,出现问题时,我开始主动询问,积极探寻解决方案。

当我开始主动掌控局面时,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进行一个叫做深度思考的游戏,去思考数据的流动方向,思考每个操作背后的逻辑架构,思考数据的input在哪里,input后的数据是怎么流动的,最后流向哪里,导致了output。

或者逆向推理,根据目前这个output出来的错误,这个output的上一步在哪里,上一步的上一步又是如何处理,顺藤摸瓜,找到源头。

这种主动积极探索的体验过程非常好,自然结果也非常顺利,全然让AI写固然不错,但是那个创造流动性的过程似乎被弱化了,我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结果,这个结果有时候是我想要的,有时候不是我想要的,但就整体而言,那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需要参与,需要沉浸式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我的能量,让双方达到一个和谐、平衡的位置,然后平静、自然地享受那份成果。

人性本善吗?

2025-04-15 13:56:40

提到人性这个词,我似乎觉得在当下环境的语境中,它不是一个好词。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学妹曾非常坚定地对我说她觉得人性本恶,而我当时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当我回过头来再去审视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我的观点和态度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与其说是转变,倒不如说变得更加取巧和“圆滑”了。

从结论上讲,我觉得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对抗的。而是它们相互交融的,相辅相成的。正如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曾经说过关于死亡的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死は生の対極としてではなく、その一部として存在している。

死亡并非与生命对立,而是内含于生命之中。

一个人身上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再恶的人,也会显示温情的一面;再善的人,同样也有恶的一面,只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显现罢了。只是说每个人身上恶的一面,在Ta受到后期的环境遭遇的刺激而变多了,或者变少了。前者不会完全没有,后者同样不会完全消失。

比如当身边的人都对我们好的时候,我们身上善的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看到的东西也都会是好的,觉得世界也是这样子的。

当我们带着这种心态、认识去接触更多的事情与人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们被人刺痛了,一次的刺痛可能仍无法阻止我们身上那善的一面萎缩,但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人似乎各有不同,世上并非所有人都会对你好,仍会有很多人对你很坏,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认识,从而收起自己的善的一面,防止它不受伤害。渐渐地我们变成了世俗之人,做世俗之事。

如此循环反复,我们在善与恶之间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像大海的波浪般,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当一个人受到环境的刺激,我相信只要没有达到临界点的时候,Ta身上善的一面仍会居多,而这个临界点达到之后,Ta的恶也会被激发出来。而这个临界点的高低水准往往考验于一个人的学识、认知、涵养、思想水平,也即是一个类似叫做道德的东西。

道是自然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法则,德是人对道的理解后所践行的行为体现。针对道德的定义,我也想起了高中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大意是:

所谓道德,乃是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人的一种行为模式。

所以,查看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怎么样,也就是看Ta的临界点在哪里,这一点也很容易观察,比如

  1. 看对方的潜意识下的行为
  2. 看对方面对底层或者不如Ta的人时的表现
  3. 看对方对身边亲近之人的表现
  4. 看Ta在面对困难、挫折之时的表现
  5. 看Ta在烦躁不安,事事不顺心时的表现

总而言之,看Ta在低谷、底层、不顺心时的种种行为和作风,往往能观察出此人的道德水平,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经验之谈罢了。

所以,我仍觉得人性本善吗?

我倒觉得善与恶在一念之间,当恶的念头升起之时,我们如何调节、转变心态,恐怕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吧。

是为记。

链接(人生提示词)

2025-04-08 09:03:27

前言

这是写作群的第七期提示,英文叫connection,不知道翻译成链接好还是连接好,之前写过一篇叫《连接》的文章,这篇文章姑且就叫做链接吧。

提到链接,我以前没有那么深的体会。这两年体会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跟不同的人有了链接后,发现世界真小。

比如我的纳米比亚外教曾经跟我说过一个在美国生活工作的中国人,她还把对方的个人主页告诉了我,结果在几个月后,我居然在另外一个老师的群中发现了对方。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外教,上课那天她让我抽了下塔罗牌,卡牌上写着

Two of Cups

其寓意是要链接、与他人合作。事后我就主动加了对方,结果我发现对方之前正好也有此意愿产生链接,让我觉得颇感神奇。

另外,我觉得这个时代,知识的价值已经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价值越发重要了,因为之前购买过我的预制站产品的一位朋友提到,对方看重的不仅仅是这个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人、社群的链接关系,那个东西恐怕更加重要。

其实,我在购买他人产品的时候,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因为知识大爆炸,知识的价值随处可见,但是人却是各有不同,不同人之间的链接造就了稀缺性。

想想你过去的关系(家庭、浪漫、友谊、职业等)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讲述这种联系的故事。

我在三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偶然间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对我影响很大,我想如果没有认识他的话,我可能不会这么快地知道自己可能真正想要什么,在追逐自己想要的事情过程中恐怕没有那么坚定,对方给我起到了一个灯塔的效果,指引着我前进。

谁是/曾经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什么让这种联系如此紧密?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每个时期都有不错的朋友,但是要提到最好,我觉得非常难,我的脑海中出现过一些人,但是让我选出最好的朋友,我觉得有点挑战。

因为我觉得每个时期,我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跟原来的好朋友们渐行渐远,曾经的关系好,现在发现已经很淡了,淡到我不想去维护这段关系了。

越长大我越发现人可能就是不断地告别他人,最好告别自己的过程,十分残忍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此,我是抱着消极的心态的。

曾经的好朋友,让我们彼此关系变得好的原因主要是同频,或者有种说不上的默契,仿佛无需多说什么,就能马上get到对方的点,那种朋友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有没有一段你花了 “太久” 的关系?是什么让你不断尝试?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似乎没有或者我不太想说。

我似乎是个对于人际关系表现得相当冷漠的人,对于关系很少主动去维护,更多的是回避。孤独、独自一人似乎是我的常态,当然,假如对方表现出温暖的一面,我很容易察觉到,并且我也会主动释放我非常细腻、温暖的一面,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我。

让我想起了《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说的一句话: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罢了。

当我第一次读到那句话时,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当我释放出好的一面时,最后经常会受到伤害,感到失望,久而久之,我就树立起了一道内心的墙。这也是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原因之一,我读他的东西经常产生共鸣,我似乎很容易理解他的想法,以及他想表达出来的东西。我想,我们是非常相似的两个人。

你一生中最喜欢的友谊故事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个故事很棒(真正深入挖掘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联系)?

那是在日本时,我的一位日本同期好友带给我的改变,我们虽然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人,但是两者似乎很容易产生比较好的关系,独立于他人之外,我不知道这段关系是如何开始的,但是很微妙。我现在去回忆,仍然不知道是什么让我感到了这种微妙的联系。

对您来说,深度联系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你在这种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觉得是双方互相成就,激发出彼此更好的一面,两者不是利益绑定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互相滋养的关系,我觉得,我更擅长作为一个类似兜底、辅助的角色,在对方可能察觉不到的地方能补上去,给对方一个安全的保障。

工作关系呢?您能否在那里建立更多联系?

我对我的工作关系比较满意,就是上述的那种关系角色,双方比较了解对方,也知道对方的风格,不用耗费很多心思在猜忌、怀疑上,猜忌和怀疑在我看来是一件消耗极大的事情。我仍希望,以后出现更多的合作伙伴时,对方能相信我的为人,不在怀疑猜忌上花费过多精力,给彼此更多的发挥空间,那种状态是我非常喜欢的处事方式,也能让我的潜能发挥出来。

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它是否让你觉得与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里没有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是的,由于我平常会将我的博客内容分发到一些社交媒体,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我曾经发现被我吸引过来的人跟我多多少少有点相似,我经常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觉得世界确实存在着类似吸引力法则这样的东西,你心里怎么想,怎么表达出来,试着去不断释放这种信号,对于认同你的人会主动靠上来,接近你。

你现在的关系可能对你没有帮助吗?(注意:我并不是建议你急于结束这段关系,如果你觉得合适,现在就以书面形式探讨一下吧)。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我也不太想回答,嘿嘿

2025年3月总结

2025-04-07 07:05:46

这个月整体的目标聚焦感比较强,无论是工作、运动、阅读,都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目标,所以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专注度,是我非常喜欢且擅长的调性。

整体时间专注时间投入172.34小时,其中高质量体验的时间占比57.46%。整体的状态比前几个月有所回升,原因可能是我有意识地聚焦在某几个事情上,不让太多事情分散我的注意力。比如我在2025年在收入、阅读时间、运动时间都有着比较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无形中提醒我每天应该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比较好。

之前不知道在哪看到一句话,大意是你现在的一天时间是如何度过的,那么你一生就会是如何度过的,此话非常有道理,尤其对我这种长时间进行时间统计的人而言,更能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于我而言,一天之中,一个小时能用于阅读、一个小时用于运动、一个小时用于写作,那我愿意称这一天为完美的一天,至少不会太糟糕。因为这三件事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内心平静,能滋养我的心灵,如果每天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的心灵是受到滋养的,那长此以往一定是件非常幸福之事。

工作方面(96.10 h)

这个月在工作方面单位时间内的产出比较高效,想到的事情也能很快做出来,马上实现,这种感觉是十分畅快的,得益于AI的赋能。我时常感慨AI时代对于斜杆青年而言,是一件非常得心应手的事情,能把很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快速串联、并联起来,然后发酵、应用。

在主业上,我主要专攻于优化日常的工作流,把一些事情交给程序、AI,用来解放我们的工作时间,以少人数干更多时间的策略,把更多时间用在高回报的事情。

月中开始启动了企业ERP系统的制作,对我而言是一件蛮有挑战的事情,不过我并不担心,因为我跟AI有了更多的沟通和磨合的经验,知道我们之间能到达什么程度。

月底的时候,第一套系统的雏形和功能已经快速上线,目前在测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预计还要花一段时间优化、改进,不过看到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效率、压缩工作时间,那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非常擅长做流程优化、咨询顾问方面的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跟我的实际能力是相匹配的,我擅长从一些事情中看到不同的insights,从中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具像化,也拥有编程的能力,AI的出现把我这方面能力放大了。

另外,在副业上,我做了一期博客预制站的宣传视频,从设想到完成大概花了快10个多小时,做完的感觉非常好,是我喜欢的样子,我还在视频中潜入了类似小黄车购买的功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AI时代,如何保持竞争力,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呢?

学习方面(5.00 h)

这个月的学习还是主要跟我的外教们的沟通上,尤其是我的网球外教,他在网球上对我的指点颇多,有时候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打完球后要退回到底线3-4个脚步的位置,后退比前进是更难的,保持身体主躯干的稳定性,而不是靠手臂去击打。

阅读方面(20.68 h)

这个月的阅读时间有所回升,在阅读时间的稳定性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读的比较杂,不过收获比较多。

  1. 《资治通鉴》:在开车的时候,听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故事,感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我现在已经想不太起来具体讲了什么了
  2.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好像是从一本书中看到的推荐,好奇心下读了1/3,没能读下来
  3. 《教育新语》:看完后感觉AI时代的教育方式已然被颠覆,我也深深感觉到过去填鸭式的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在AI时代恐怕行不通了,那什么是一个人最不可替代的东西呢?我想终究是人身上的一些底层的东西,比如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思考能力
  4. 《奥尔特曼传》:这本书虽然写着传记,但是叙述者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讲述的,以前不太理解ChatGPT CEO,当我看完后,发现这个人是个天才级别的人物,对于一些事情拥有超常思维
  5. 《疯传》:这本书讲述了一些营销逻辑,为何有些东西会被呈现出病毒式的转发效果,有点意思
  6. 重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重温村上春树跑100KM的经历
  7. 《宋慈洗冤记:第二季》:这本书这个月更新了第二季,我马上一口气读完了,非常有意思
  8. 《毛泽东自述》: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以前读的《毛泽东传》、《西行漫记》,可能是同一作者的原因,有很多熟悉的感觉
  9. 重读《反脆弱性:从不确定中受益》: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刚开始我还有点读不进去,后来读着读着入迷了,我有预感这本书将是我2025年最喜欢的一本书,很多东西我还没整理,还没完全吸收和实践,不过接下来我会一点点从中汲取营养,作用到自身上

运动方面(25.59 h)

这个月开始了比较正经的超级马拉松训练,对于我这种在运动训练上时常摆烂的人而言,是一个比较难得的景象。还在其中顺便跑了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较四平八稳,意料之中。

另外,我在博客上开启了北海道100km的训练记录,详细记录我每日的运动训练情况,同时把这些数据投喂给AI,让Ta告诉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给我反馈,这种方法对我而言非常好用,像是一个运动专家来帮我。

月底的时候,打算开始LSD(Long Slow Distance)训练,结果在15km的地方经历了大风、小雨、降温,我感觉人有点失温,马上回撤,那是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我还特地做了一个训练小视频。

北海道Saroma100公里训练——3月29日

写作方面(17.79 h)

这个月在写作上的投入时间相比前几个月比较少,平均每天半小时多,写了27,758字,9篇文章,52条小确幸。

在日常的思考上少了许多灵感一现的想法,导致我在输出上缓慢了许多,所以我在有意识地输入一些新东西来刺激我的输出。

做IP还是成为IP:创作背后的真正动力

2025-04-06 06:25:36

最近某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我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一小时)在博客上写很多东西,build很多东西,这些事情可能根本不会带给我直接收益,比如金钱上的回报。

但是它带给我的回报远超金钱上的,甚至说金钱上的回报是这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种回报,我不会因为我写了很多文章而直接赚到钱,对,就是不是“直接”,它可能会以间接的方式得到。

比如我在推出一个产品的时候,哪怕我的这个产品跟我之前写的文章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当一个潜在客户进入我的博客或者某个社交平台,先看到我的一些文章和很多内容,继而看到我的产品,我相信如果对方有需求且合适的话,大概率是会购买的,这件事跟我的文章有直接关系吗?

我想似乎不太明显,但是它多少有点关系,因为假设对方没有看到我的文章和很多内容,直接看到我的产品,对方还会购买吗,我想还是可能会,但是总差点意思,这个差点意思就是看到这个产品背后那个很多内容所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尽管这些内容跟这个产品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这些构建出来的内容以及所营造出来的无形的东西,是一个叫个人IP的东西。

IP的本质:不是做出来,而是成为

而我马上意识到在成为IP这件事上,它一开始就不是奔着流量、转化、变现去的,或者说做IP这件事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回报,所谓带来的经济回报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不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想着获得流量、将其转化变现去做IP,那Ta构建出来的内容是乏味的、刻意的、失去张力的,在没有获得外界正向反馈(比如直接的经济回报)的时候容易放弃,哪怕能持久下去,到最后获得了经济的回报,达到了目的之后,会进入下一轮的思考,我获得这些经济回报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那什么是做IP呢?我觉得与其说是做IP,倒不如说是成为IP。前者强调做,通过何等手段、方式;后者强调成为,为何做、诉诸根本目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IP不是通过某种刻意的方式、手段做出来的,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然而然形成的。

在成为IP上,我觉得很大的前提是Ta有表达欲,Ta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什么,比如画家用画笔描绘出来图像;小说家通过小说来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来传达Ta想表达的东西;程序员通过程序来表达;摄影爱好者通过摄影来表达现实世界,传递出自己的理解。

每个人都用某种自己比较擅长、熟悉,或者得心应手的方式去表达一些东西、想法,至于用画画的方式,编程的方式,小说的方式,那只是一种手段、方式,真正重要的是背后那个人想要表达什么,至于用什么方式,那件事确实重要,但与前者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维度。

创作源自内心的表达欲

当一个人有表达欲,并通过Ta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那一定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至于表达出来的东西最终会变成什么样,获得多少关注、流量,转化出什么东西出来,那可能不是表达者真正关心的,表达者真正关心的是,我想表达什么,我期望通过何等方式来更流畅地表达出来,一旦Ta的心思在表达之前就放在会有多少人观看、关注上,那Ta其实不容易表达出Ta自己真正心中所想,即便表达出来,获得很多关注、流量,但其实心里仍会有一种不舒适感。

以上的这些体验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一种感受。

当我考虑谁会看这篇文章,有多少人看,看的人里面有多少我在意的人,我需要规避掉什么而去写时,我在写的时候就觉得十分别扭、拧巴、内耗,继而降低了我的书写欲望,久而久之,我就不想写了,我失去了表达欲。

幸运的是,目前的我表达欲仍旧很强,我仍旧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当有一天文字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考虑过多,在意过多时,那个时候,我可能会采取创造艺术品的方式、产品的方式继续表达我想表达的。

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种表达欲的体现。

是为记。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5-04-04 22:28:15

我们从小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大意是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每当听到这种话,我心中的叛逆之心就会扬起。这种漂亮话忽悠忽悠人就行了,无需当真,尤其这种话出自一个我不太信服的人之口时,我心中的那股情绪会变得更加强烈。

而就在前几天,我忽然意识到也许这句话的后半句是对的: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只是我觉得前半句跟后半句没有直接因果的关系,不好好读书,不好好学习不一定就无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没上过学,曾经没好好读书的人同样仍能对社会有用,好好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只是好好读书本身,是在给我们自身增添了一种选择权,增加了某种可能。

那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社会的范围是多大呢?什么才算是有用呢?

我对此产生了一些思考,为何之前我觉得这句话假大空,现在反而觉得这句话很对呢。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为我发现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即是对他人有价值的人。有用在我看来就是有价值的意思,有价值意味着我们身处这个环境中,能解决某种问题,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可无形可有形。解决的问题越大,我们就变得越有用、越有价值。如果我们能颠覆问题,直接让问题消失,那么我们可能就拥有了改变世界、改变环境的能力。

这个价值可以小到仅仅是存在本身,可以大到改变世界宇宙格局。这个社会可以小到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大到无穷无尽的宇宙万物。比如:

  1. 我们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就是对家人、亲近的人最大的存在价值
  2. 我们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也是创造价值
  3. 我们开发一款产品,这个产品小到一个人用,大到千万人用,都是一种价值
  4. 我们本分守法,就是创造社会的稳定价值

一旦我们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能获得对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可大可小,可无形亦可有形。

从被动者,到主动创造者

所以,当我们试着去思考我们如何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时,其实我们的思维就开始发生了转变。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试着去思考我们身处这个环境中,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公司、对周遭一切关系网络能产生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开始去认清自己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我们对他人而言真正意味着什么,对方为何愿意跟你接触,对方为何买你的产品,对方为何会跟你相处。

我们不再总是抱怨“别人不给我机会”“环境限制我”,而是去想:我能在我的位置,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什么价值?

认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踏实创造价值

一旦我们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了自己的定位,其实是一个了解自己真实情况的过程,不会变得过于自负,也不会过于自卑,更不会受到外界的标准、条条框框左右,而是从当下的位置出发(我身处什么位置,我身边有什么样的需求问题,我能结合我的能力做什么去解决它),扎扎实实地去创造属于我们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带着这种思维去看待事物时,我们就会脱离被动者、受害者的视角,从而变成一个积极主动去创造价值的人。从我们缺少什么,转变成我们能做什么的思维转变。

这恐怕就是我对为何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理解吧。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