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20:08:00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這是 2024 年的公司營收分析文,是創業路上的一份自我檢查。
同時,也做為上一篇《獨立創作者,不到一萬粉絲,怎麼年營收 960 萬?》的延續。
再次於文章開頭強調,這系列文最有價值的,其實不是數字本身,而是我在開頭和文末的反思。
前陣子在社群上,看到有人寫「賺到一千萬的方法」:
10 萬元賣給 100 人、5 萬元賣給 200 人、1 萬元賣給 1000 人、5000 元賣給 2000 人、1000 元賣給 1 萬人。
這是個很好的商業假想,可幫助自己釐清「客戶、產品、服務」的策略&定位。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和驗證,我發現自己不是選擇任何一條路。
而是用了個組合拳,達到一人公司模式的千萬營收。
這可能也是普通人,最容易實現的方式。
以下六大類,跟 2023 年的分析一樣,直接展開,看看公司營運策略上的變化。
去年本來想拉高聯盟行銷的比例,結果依然是六類比例最低的。
後來我想通了。
主要限制在於,我會用的產品就那幾個,不用的我也不會推。
所以這部分注定有個明顯的天花板,那就佛系不追求了~
不想要成為那種,只為了賺錢,卻盲目推薦垃圾產品的人。
這部分是由外部邀約授課,無論企業單位、政府學校、個人顧問諮詢組成。
2023 年的文章內有寫到,2024 年為了要打造「可重複運用、可累積」的數位產品,會把一次性的單點合作(授課邀約)給婉拒。我甚至連公開的個人諮詢服務都關了,所以專業服務從去年的第四名掉到了第五名,這是好事👍
不過我最高單價(破六位數)的顧問服務也是屬於這部分,但就非常挑案子。
回顧 2024 年,我還是去了:
現在對於合作邀約的考量要素,除了覺得有這合作或對象有長期互助的價值去深度耕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留下可持續被搜尋、運用的數位資產(影片、Podcast、訪談文章……等);當然,還有對方有不有趣、用不用心,如果能寫出像這樣的文章,我大概都會答應 😆
一次真誠對談合作,勝過十次淺層曝光。
比起追求大量、高頻率的短曝光,我更在意的是合作的品質和深度。
另外,雖然我這兩年沒怎麼跑實體演講了,但也因此讓「Notion 講師團」越來越成熟:
把事情交出去,其實不是吃虧,而是打造更好的多贏生態。
※ 雖然 2024 年都在專心打造產品,所以沒怎麼參與訪談類合作;但這不急,隨著 2025 年推出的「超級個體工作術」五年大課,預計會參加不少訪談。
我在上一篇講過,在創業路上,我們做最對的一件事,是在品牌建立的最初期就推出會員訂閱服務。
這件事很難,但很值得。
在上個月的實體活動上,有人問到我:
「雷蒙,訂閱會員做起來很累耶,你怎麼持續做這麼多年的?」
我是這樣回答的:
「我一年只收 3650,一天只要 10 元,就知道我沒打算靠這項目賺錢。」
「這費用只是一個篩選門檻,加入會員的人,只要有所投入,能獲得的價值絕對遠超這個價錢。」
甚至柚子今年找了一些會員,一起把「共學團」升級。現在在我們社群的下班時間,常常看到 Discord 社群上,有島民常常會開直播一起共學討論,無論是 Canva、線上課程學習、語言學習,還是一起運動或烹飪料理……等,真的很感動也很開心。
我記得,那段對話的結尾,我這樣說:
「一人事業經營,要區分哪些是營利項目,哪些是做快樂的。」
「像是去年搞得半死的年會,以投入的時間、體力來計算,根本不划算,但我們還是弄得很盡興,因為這追求的不是賺錢,是體驗,值得。」
⬇️ 關於我們的社群&會員,與其自說自話,不如讓我們的資深會員分析給你看:
用門檻過濾出同路人,用陪伴創造真實連結。
雖然百分比沒啥變,但從第五名變成第三名,加上因為總營收也變了,所以這部分的成長蠻可觀的。
不過,我明明 2024 年沒啥更新 YouTube 影片?這怎麼回事?
主要是我們的「電子報版位」,開始定期有品牌、廠商來邀約。
甚至有不少品牌,因為過往效果不錯,所以「直接包牌」,一口氣包了多期的版位。
例如:六角學院有跟我說,上次宣傳幫他們帶來 100 多位的報名。
所以我計畫在這個月底,把這版位的合作方案調整下,讓好的品牌和產品能被看見,也讓雷蒙週報的創作更健康,一舉多得。
2024 年,我放在 Hahow 平台上的《Notion 實戰課程》上線滿 4 年,總人數持續成長,目前成為 Hahow 平台上付費學員人數 Top5 的產品(超過 13000 位學員)。
▍2023.03 課程突破 9000 人的記錄
如同去年預估的,這部分的收入一定會下滑。
在這邊,也要打破大多數人的誤解 —— 以為內容創作者只要開課後,就能爽爽領被動收入。
我們的課程之所以有別於目前 90% 的課程的銷量只在募資期,主要是因為我們願意持續去經營、更新內容、服務學員,專注再讓同學們有所成果和改變,例如 Notion 訓練營今年要辦到第十屆了。
內容創作的目的,不是打造被動收入,是長期信任的累積。
如上一篇喊的計劃,我確實如期打造了 7 堂課在我的 lifehacker.tw 網站上(ChatGPT AI 工作術、數位閱讀學習法、自動化工作、復盤的技術、數位工具地圖、Notion 入門課精華和 Notion AI)。
正因為 2024 年整年都在專注打造「自己家」的數位產品,這個轉變讓我們的數位產品收入從去年的 38% 大幅提升到 67.15%,成為我們最主要的營收佔比。
自產自銷的掌控感很不錯,不會被大平台分潤抽個 5 成,但卻一點也不容易。
就跟當人員工&自己出來當老闆很像,你要全責去負責行銷、找客戶、設計產品銷售頁、處理客服……等。
所以若只以「購買人數」來看,我們三人小團隊是比不上 Hahow 這種大平台的,加上我也不是流量型網紅,所以課程人數增長非常平緩,但如同開篇所說:「一個小圈子裡的專業工作者」挺好的。
一人公司的目標,是有所限制。
慶幸我跟柚子兩人的出生都很普通、物欲挺低的。每月去一趟好市多採購、自己在家煮個簡單料理,都能感受到滿滿幸福,目前這樣的收入和工作模式,已經很滿足了。
–
這裡想回頭,展開講講開頭我寫到「我不認為訓練營是純產品,而是高強度服務」是什麼意思?
我一直希望自己不是只做「工具教學」的人,而是做到「個體賦能」。
我很看重:
「學員不能只是複製我的模板或流程,而是能真正內化問題分析、設計流程、迭代系統的底層邏輯,最終打造出完全屬於自己的工作流」
要達成這樣的目的,我得堅持做「服務」而不只是「產品」。
雖然追求「可無限複製」、「單一時間賣多次的產品」,是一人公司的營運準則。
但要做到高品質的服務,則需要「人」的投入。
(所以應該要把「訓練營服務」跟「數位產品」拆開來計算營收,因為前者需要大量勞力、精神和時間)
做訓練營模式,最困難的是:
因為我們的服務強度,比市場常見的陪跑服務高許多,所以我們給教學團隊夥伴的酬勞,也高出市場不少。這一塊的營運成本就一直降不下來(例如第九屆光人事成本就 50 多萬),但值得嗎?。
看著大家的收穫,我覺得很值得。
何時招人、怎麼把時間買回來?這是所有創業者的終極難題。
我喜歡「一人公司」的哲學,因為這套「現代公司經營的第一性原理」(Company of One),更適合普通人,更務實:
2024 年較特別的挑戰是:開始嘗試投廣告(投放成本也破了百萬)。
你知道要在這種「虛構」的行銷上,燒個一百多萬,對我這種窮人出身的人來說,是個超大突破……。
雖然理性腦知道 ROAS > 3,就表示 1 元投入能賺到 3 元,但我心裡頭還是會想著 —— 如果能用內容和口碑行銷,對於整體營運來說會更健康,所以在廣告預算上,比起平台方還是保守許多。
這部分必須感謝我們的行銷&設計夥伴,持續觀察和迭代廣告素材,讓廣告的成效越來越好。
關於招募,去年的重要學習是,我們這種微型團隊,共事的工作夥伴不能單單只是「工作能力強」而已,更是要非常認同、相信我們的價值觀,對工作有熱情,才能成為長期的夥伴。
前幾年,因為成本佔比高,每一筆開銷(無論金錢還是時間)都要仔細考慮,很不敢請人。
現階段的的我,必須慢慢轉念。
雖然我也很享受剪輯、整理素材這件事,但一定有人也喜歡,甚至做得比我好。
我要把時間釋放,去做只有我能做到的——創作、體驗、新業務。
讓喜歡影像製作的專業夥伴來幫忙,我們的 YouTube 頻道才能恢復更新。
因為 YouTube 影片內容這一條路,已經被我驗證過是能替品牌影響力,公司營收都帶來正面影響的具體業務。於是,我在 2025 年初,有公開招募剪輯師(只可惜碰到不少意外事件,所以進度拖延一陣子)。
當我把「超級個體工作術」的課程籌備告段落,我計畫把週三固定成「拍攝日」。
讓剪輯夥伴能好好發揮,也讓影片內容這一條線能穩定,能讓大家看見更立體的我們,而不只是都是雷蒙談工作術(X),而且當這一塊穩定起來,我也能把收入分給認真投入的夥伴,相信又能創造一個,比市場上正職更高薪、更好玩,而且工作更自由的職位。
如果是老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
我並沒有把「2024 年的年終總結」發出,雖然草稿寫得差不多了。
2024 年初遇到我們家的寶貝狗狗 Domo 離開;2025 年初,換我爸碰上癌末,整個上半年的身心和工作計畫都被打亂了。現在回頭發出,也好像怪怪的,不如就把一些搬來這篇年營收分析一起講吧。
–
從讀者的視角來看,我們都希望一位創作者,持續創作、打造實用的產品和服務。
但其實要求他「持續創作」,也代表這個創作者,割捨了人生的某部分選擇和體驗,畢竟時間總量是一樣的。
所以到這,也想問問讀到這裡的你:
你是希望我穩定更新呢?還是去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的?
當然,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問問,一直在某條路上拼命的你。
…
…
…
所以,我跟柚子也在計畫,2026 年上半年,留給我們一段休息期。
過去 5 年高強度投入,該暫停一下腳步。
我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遇到柚子這樣的人生伴侶。能陪著我一起投入熱愛,專業互補。我也希望當有了一點資源、能力的現在,也可以讓我去協助柚子的人生清單,例如世界旅行遊牧。
但這不是說我不愛創作、不工作直接退休了(我的存款還不夠到老啦 😅)
我始終覺得,持續實踐自己的理想生活,透過創作認識到很棒的朋友、讀者和會員島民們,是我這一輩子做過最對的決定。
這段小暫停,是讓自己換個不同的生活體驗,充實沒想過的自己。
願 2026 年再歸來時,也是滿滿能量,帶來更好的內容、分享更多生活和工作的可能 ✌️
用暫停醞釀新的力量,讓下一次出發更穩定、也更自由。
最後,大大感謝每一位支持我們的朋友。
是你們的信任和支持,讓我們能夠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2025-07-10 12:41:14
我滑到一支影片《我為什麼不做 AI 影片了?》1,是一位原本主題為「如何用 AI 賺錢」的創作者,選擇放棄流量與收入,重新開始的故事。
她原本靠 AI 內容賺錢的創作者,卻選擇放棄流量與收入,重新開始,因為她說:
這幾年,看到一些人因風口入場,但明明沒熱情,卻得硬撐著,戴上面具演給大眾看。
久了,不只創作變成壓力,連對生活的掌控感都一點一滴消耗掉。
她還說:
如果一個方向,既然已經透過不喜歡,證明了不適合你,那麼你繼續走下去,只會離你想要的人生越來越遠。
聽到這句,非常有共鳴。
於是透過這篇文章沉澱我的一些想法,給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方向」的你 ⬇️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被推著要快速建立個人品牌,要有專業、形象,要在某個領域有所影響力。
於是,很多「抄短線」的課程和內容開始,教人用一些行銷話術包裝自己,或是直接複製、搬運他人的內容來「快速成功」。
不是說「假裝成為 OOO」不好,先模仿已經成功的人,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怎麼在過程中長出自己的樣子,才是能走遠的關鍵!
我見過太多創作者,一時發現某種內容呈現的方式,能帶來可觀流量,或者變現的機會時,就不斷複製同樣地模式,最終成為了流量的奴隸。
最可怕的是,這種狀態會慢慢侵蝕你對「創作」的熱情2。
每天醒來想的不是「今天我想分享什麼」,而是「今天我該發什麼才能維持流量」時,創作就不再是表達,而變成了一種表演。
當你習慣了戴著面具生活,你會開始害怕摘下它。
摘下面具後,還會不會被人喜歡,會不會有價值?
這位靠 AI 內容賺錢的創作者大米,說她的生活完全被 AI 佔據,我想她指的不只是時間上的佔據,更是心理上的。
因為當你的身份完全建立在某個外在的標籤上時,你就失去了內在的自由。
在這種狀態下的創作,缺乏真正的深度和溫度,因為它不是你的真實生活,只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製造的虛假內容3。
觀眾可能一時被吸引,但很難建立真正的連結。
當開始迎合別人的期待而創作時,你就已經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真誠。
說到「重新開始」,我可能我算是這方面的「專家」?
從外面來看,我看似很勇敢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但其實我怕的要死!
大學時,我讀的是化工系,是一個大家普遍覺得「安全」的選擇,畢業後能有穩定、薪水也不錯的工作機會。
再撐一年就有社會光環和不錯收入,卻在大三升大四的關鍵期,跳到啥也講不清的「不分系」。
但現在回頭看,那次轉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在不分系,我開始接觸到各種不同的領域,開始思考什麼是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一件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即使那個聲音很微弱,即使周圍的人都不理解。
不分系對於我們這群學生的期許,我認為是:「異才」。不只是偏才,而是特異的異。因為只有一種專長,不足以未來面對變化極快,多工協作的世界。—— 來自我的成功大學不分系畢業演講
畢業後,拼死拼活爬到年薪百萬的穩定職場後,卻又選擇放棄穩定收入、重頭開始,負債 100 萬的一人事業之路。
我發現每一次的重新開始,都讓我向「更真實的自己」邁進了一大步。
不需要戴面具、可以誠實面對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願意為了內心的聲音承擔風險。
覺得自己挺慶幸的,在很年輕的時候,各種撞牆、迷惘過,反覆地歸零再出發,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 我的人生價值觀、做事原則
之前寫的《獨立創作者,不到一萬粉絲,怎麼年營收 960 萬?》文章最後有一段話:
你可能不快、內容不多、不寫聳動的標題,但只要專注做好那些砸大錢的人不想做的事,控制慾望和支出,也能慢慢走出一條自由、有掌控感的路。
這句話,是我這幾年來最深刻的體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追求快速成功。我們看到一夜爆紅的網紅,看到短時間內就賺到大錢的創業者,很多人會羨慕,想要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
快錢的邏輯是:找到市場的熱點快速切入,大量生產內容搶佔流量和注意力,快速變現。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見效快,收入可能很可觀。
但問題是,你很容易被市場的變化,拉著頭皮走。
你永遠在追趕、學習新的東西,但你很難在任何一個領域真正深耕。
更重要的是,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慢錢則是,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深入研究、持續創作、建立信任,自然而然地產生商業價值。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持續,而且你會越做越有成就感。但它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而且初期可能看不到明顯的回報!
四年前,當我選擇做 Notion 相關的內容時,有太多人告訴我這個市場太小、又沒啥人聽過 Notion 和意識到生產力需要升級,但我還是想幫助人,更好地組織自己的生活,提升工作品質,於是我開始寫文章、做影片,分享我的使用心得。
一開始,我的內容確實沒什麼人看,後來才慢慢有人留言說我的內容對他們有幫助,接著建立生活黑客會員社群,做了自己的線上課程。
這個過程花了我好幾年時間。
如果我當初選擇追熱點,可能早就賺到錢了,但那樣並走不久。
所以,我很慶幸我選擇了這條慢路,因為它讓我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
💡 雷蒙三十的價值觀之一:「長期主義」,有人把長期主義理解為「堅持」,這只說對了一半。
其實長期主義的本質是「持續地不被誘惑」,做追求可疊加的進步4。
以前我也很雞婆,看到朋友「戴著面具」,沉浸在快錢的快感中,都會忍不住勸個幾句。
現在我發現,其實不用去苦口婆心,因為這種狀態需要自己狠狠地撞個牆,才能穩步走出來。
我能做的,就是持續貫徹自己的信念、分享真實經驗,讓那些正在迷惘的人知道,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如果你現在正在讀這篇文章,而且心裡有個聲音在問:「我是不是走錯方向了?」
這問題,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因為只有當你開始質疑現狀,你才有可能做出巨大改變。
就像我在 最孤獨小酒館 Podcast 訪談精華 裡說到,我很喜歡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講過的一句話:
當我們沒有方向的時候,往哪裡走,都是往前走。
分享 3 個檢視方法,幫助你釐清自己的狀況:
除了流量、收入、按讚數之外,你享受創作本身的過程嗎?當你坐下來創作時,你是興奮的,還是疲憊的?當你完成一個作品時,你是滿足的,還是鬆了一口氣?
如果你發現自己更多時候是在「完成任務」,而不是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你需要停下來想想。
真正有價值的創作,通常都是在解決某個真實存在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是你自己遇到過的,也可能是你身邊的人遇到過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創作只是在迎合演算法、追逐流量,而沒有寫下你真正解決問題的故事、路徑和方法時,你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方向。
真專家和假專家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知識的多寡,而是對無知的態度。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要裝作什麼都懂,刻意維持一個「專家」的形象,你可能已經被這個形象綁架了。
我欣賞的專家,經常會承認自己的不知道,並保持開放的心、持續學習。
我始終覺得「自媒體」的起步,其實沒這麼多套路,就是做真正的「你自己」。
其他的技巧、工具,都是商業價值出現後的放大器。
但好像不少人走反了,大部分先想怎麼變現,卻忘了保持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現在正在迷惘,如果你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方向,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思考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不要害怕重新開始。
雖然過程可能很痛苦,但與其繼續假裝,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不如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相似的聲音了,它需要的是你獨特的聲音。
🔗 本文的臉書原始 Post;擴寫也不是件容易事阿…居然從 800 字寫到 3500 字。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分享出去、留言給我,保持交流 ✌️
2025-07-08 12:24:55
📸 第 160 期(6/23-7/8)封面照片:超級個體工作術體驗會
本來這週電子報想跳過,因為這幾天是我的閉關寫稿日,我必須得把進度從 50% → 80%。
但回頭看了下這週的日記和行事曆,覺得這週實在太充實了(參加了教室研習年會、學習家年會,還有課程的體驗會),有很多東西值得記錄下來,也分享給你。
去年我們舉辦了「生活黑客年會」後,小羊說被啟發到,然後就入坑今年也辦了一場…還在同個場地 😆
小羊邀請我做為開場短講,剛好有把現場分享的快速記錄下,幫助你 3 分鐘讀完精華:
關於第一題「現代學生還需要大學嗎?」
其實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不用。如果你行動力夠。
但當年因為媽媽很希望我大學能畢業,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念完了
即便要自己付學費&生活費,把我累得半死
但也因為這樣的生存壓力,讓我比較早覺醒,知道自己要的是啥,也挺好。
不過有趣的是,我在大學時,沒有參加社團、系學會和校友會,幾乎都在自己打造自己想做的專案,但也因為我不懂得人情世故,常在校園裡常惹人怨。
雖然說名校有社會光環,但其實給了我更多的是限制跟包袱,還好求學的尾端,認識到願意支持、幫助我的師長們,讓我比較能放下學業的重擔,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ShiFu 團隊提出要舉辦這場分享體驗會,讓更多人知道這堂課的內容。
於是他們邀請了一堆我不認識的創作者,讓我壓力也爆表 😆
內容準備了整整三天,很困擾該怎麼把 54 單元濃縮成 1 小時,又要讓大家稍微認識到我,這實在太難了。
後來,我決定直接準備「還沒寫進文稿」的獨家內容,也就是去解構我從「接案探索期」到「創業產品期」再到「系統飛輪期」的三階段中,有哪些重要的學習和反思。
但我覺得這場分享,我給自己表現只有 70 分 😅,有蠻多地方沒做好的。
不過不要緊,過去沒做好的,現在努力,讓未來更好!Fighting!
為了在短短的 60 分鐘演講,讓現場的人快速認識我的故事,ShiFu 團隊還做了一支我的故事短影片(雖然挺狗血,但句句真實)
如果你這兩週還沒時間去看看這堂課,我寫了一小則分享:我對這堂課的規劃、為什麼做這堂課?
這週也收到學員的提問,於是我正面回應:怎麼判斷自己適不適合這堂課?
🎁 覺得有需求、想購買參與?可以用上讀者折扣碼 Raymond(300 元)
🙏🏼 特別感謝這些用心推薦我們,支持「超級個體工作術」這堂課的朋友&網友們
讓我一一列舉在這感謝(順序隨機,若有遺漏歡迎留言、回信告訴我):
雖然我不是畫畫領域的,我對電繪也一竅不通(即使我手遊只玩米哈遊,好像沒啥關聯)但在繪畫教學上,我非常推薦 Krenz 大大,除了他的教學模式給我很多啟發,甚至讓我們的「訓練營模式」有個好前輩可學習之外,他也常常不吝嗇的與我交流、提醒很多我可以避開的坑。
尤其他們官網那句「在這裡,你甚至能學到畫畫」。
也是我們訓練營學員常說的:「參加訓練營,學好 Notion 只是最基本,我學到的更多。」
看著他們的教學、教材、學員社群……等經營和核心價值,覺得就是我們訓練營的另一種主題圈子。
所以如果你對繪畫有興趣、有需求,建議你可以看看他們的課程,價錢又佛,但聽說內容跟作業有點硬 😆
不過夠硬才是好老師,因為只有投入寫作業、有所產出,才是真正學會。
最怕的就是給你一堆速成模版,讓你自以為學到,但一給你白紙,就變回廢物的偷懶老師。
—文章和學習筆記—
讀到一篇好有感的文,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一人公司」這模式。在我開始做一人公司的時候,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被目標綁架」。被主流的商業目標、期望綁架。
無論從新聞,社群,還是商學院裡教的,大多是「追求營收最大化、招人擴規模、搶佔市場」……我們以為設定越多目標,就會越有方向、越有掌控,但實際上,真正能讓我能穩定前進的,是「認清自己的不足和限制」&「我不願妥協的原則」。
一位參與多堂雷蒙課程、訂閱會員的資深學員,從學習者、購買用戶的角度深度分析雷蒙如何實踐 Kevin Kelly 的「1000 個鐵桿粉絲」?為什麼雷蒙三十的課程讓人一上再上?如何打造忠實鐵粉、活躍的學習社群的核心策略?
訪談精華整理:從我大學時期的微型創業實驗,到自由接案、在企業內嘗試副業,最後開始實踐新時代的一人公司哲學「核心最小化,協作最大化」。
—數位工具和 AI 應用—
Felo AI 不再是單純的搜尋工具,而是進化成了一個能夠「從搜尋到報告生成」的工作夥伴。一鍵就能將你的搜尋結果製作成互動網頁、 5 分鐘完成專業簡報;還有 Felo AI Agent 打造專屬 AI 研究助理;事實查核功能讓你驗證資訊真偽,並比較市面上的 AI 搜尋工具,幫你分析出適合的選擇!
從 Notion 到 Heptabase,目前我是用 Eagle,但或許大家有更好、更簡單的方式?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9,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
2025-07-06 13:03:28
訪談摘要
藉著課程宣傳期,終於有時間出去跟我一直很喜歡的徐嘉凱1聊聊。從我大學時期的微型創業,到副業發展,還有開始實踐新時代的一人公司哲學「核心最小化,協作最大化」,成功不在於做大做強,而是追求更好。
本文將接近 2 小時的訪談,取其精華。希望能幫助你更有收穫。
開頭的雷蒙簡單介紹 ⬇️
嗨!最孤獨的小酒館的聽眾朋友好,我是侯智薰,可以叫我雷蒙。
我現在是做一個一人公司的創業者。通常大家認識我,可能是因為我在有一堂課超過 13000 名學員,Notion 實戰課程,也是目前中文圈中最多學員的 Notion 課程。
這產品看起來是在教怎麼用 Notion,但其實它不只是堂「軟體工具課」。
更多是在講如何提升生產力的方法,讓你在聰明工作,更省力,更高效。
大部分人會關注「破萬人」這個指標,但比起人數,我們的課程在銷售上有個最特別的記錄 —— 打破了台灣線上課程市場的規律。
幾乎所有的課程,80% 的銷量都在募資期,但我的線上課程完全相反,募資預購期間我們只賣了 2000 人,後來售價翻倍,這三年下來課程人數卻多賣了一萬人,現在賣到一萬三千人。
▍這堂課數字下的經營故事,我們如何做出差異化?
分享我寫在臉書的一些小紀錄:
徐嘉凱:你自己覺得你什麼時候開始創業?
雷蒙:我第一次透過自己身上的技能,跟市場產生價值交換應該是大二。
來自我在一堂通識課的報告,那次我是一個人一組,可能因為表現的還不錯,簡報完有 2 個同學來跟我交流「如何做簡報、投影片的資訊設計」,後來就常常幫朋友免費提供建議和修改;大約一個月後,神奇的事發生了。每次打開臉書,大概會有十幾個陌生同學,來私訊我關於如何準備簡報、邏輯設計的問題。這時候嘉凱你會做什麼事情?
徐嘉凱:我會覺得,好煩喔。
雷蒙:我也覺得很煩,不過同時我也想到:「這不是商機嗎?」
所以,我就開了一個 Google 表單,也借了機械系的一個教室,然後向這 10 幾個人發了個 Google 表單說,一個人只要 200 元,我們直接弄個 4 小時工作坊交流。
徐嘉凱:哇,你的商業頭腦很好!
雷蒙: 那算是我人生第一場收費講座,一個小小的 demo,最後記得收了 30 個人,賺了 6,000 元。
徐嘉凱:這場辦完之後,還有下一場嗎?
雷蒙: 我那場辦完之後就開始瘋狂辦,因為發現可以賺錢 XD(我大學要自己負責學費生活費,所以賺錢很重要)。但機械系他們最後很難借教室,於是我開始找台南的空間租借,甚至入駐了共享空間2(付月費就有固定場定能用),再把工作坊課程上架到活動通,陸續有一些校外人士來參加,我的課程就開始傳了出去,也開始有其他學校、政府單位,或者一些企業組織找我去講課,我也就慢慢地把自己的時間價碼往上加。當年最高價的一日工作坊
徐嘉凱:你為什麼會選擇這麼早結婚?
我覺得這也是當代人生一個很不一樣的決定,通常像這樣子的人,很少會那麼快的就選擇了愛情、走入了婚姻。
雷蒙: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找到一個能陪你走到最後的人!有人能互相分享,互相支持,是我持續前進的動力。
徐嘉凱:可是,你又是很能意識到商機也很想打拼事業的人。
雷蒙: 我覺得找伴侶,它是三個因素,但是大家都弄錯了。大家會知道交朋友先看你們個性合不合(出去玩相處愉快)、價值觀合不合(能不能針對某些議題深度聊聊)。但第三個我覺得最重要,也就是「目標有沒有互助」,你們彼此想做的事,彼此都有興趣而且會想參與。(詳細見分享的力量一文)
徐嘉凱: 那時候你跟你太太在聊的時候,你們有先討論過人生目標,確認目標方向一致?
雷蒙: 對。我們兩個其實一直都很想要開一個共享空間,讓我們的朋友、讀者、同學可以來這邊一起互相的 Skills Exchange 交換技能,目前雖然沒有實體空間,因為我們發現一個好的社群,「把對的人聚集」才是根本,我們現在算是做到了,只是我們的空間在線上社群。
雷蒙: 畢業之後,我是先到北京工作,是因為我覺得自己 30 歲之後不會想替別人工作。當時畢業是 24 歲,我就覺得剩下的 6 年要好好的替別人工作,於是我就和柚子一起去北京闖闖,享受最高壓的工作文化。(北京撤退紀錄)
徐嘉凱:在自己出來創業的時候,是你跟太太一起決定的嗎?
雷蒙:當然,什麼決定我都會跟她一起討論;當時是發現我們的副業,有一些成績,好像嘗試可以產品化。
徐嘉凱:(當時做 Podcast 時)我就覺得,好難賺。你在錄製 Podcast 時發現了什麼?
雷蒙:沒錯,Podcast 先天是個沒有演算法推播的困境,所以一開始知名度影響力不夠的話,很難被看見。但其實嘉凱你當時的流量比我好上十倍吧 😆。正式因為我不有名,流量起不來,所以我更要去思考:「不追流量的話,我還能做到什麼?要怎麼變現呢?」於是我就設計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銷售漏斗,好好經營「單領域」。我在乎的是這個漏斗是否能有效地引導人們進入,會讓我們受眾信任我,進而購買我後續的產品和服務。
我寫過幾篇經營 Podcast 的經驗分享,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
雷蒙:一開始我的產品是 Lifehacker Premium 訂閱會員,一年只要 3,650 元(每天 10 元),當時上線的時候,大概只有賣 100-200 人,相比我之前在公司內的收入,直接被砍了三分之二。
坦白說,我覺得沒有很成功。
但我要求自己,只要有人訂閱的話,我一個禮拜會產 2 篇原創文章。
因為我知道我是一個輸出向的學習者,而且又當我收了錢,我就會更逼自己輸出,而輸出就是最好的輸入。所以那段時間,我大量閱讀,大量去實踐研究不同的工作生產力方法,升級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是我成長最快的一段日子。
在會員訂閱制的半年時間,我先向會員們舉辦了第一屆的復盤訓練營,因為我們整套教學和作業系統都是用 Notion 建置,有蠻多學員建議我應該開「Notion 訓練營」;於是,柚子就建議我應該先開一堂線上課,讓更多人認識 Notion 怎麼用,訓練營才開的起來;所以我們就開始籌劃,在 Hahow 好學校上開 Notion 實戰課程,然後一切就改變了。
徐嘉凱:你的一人公司模式很有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幾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投資,都在追求天使輪,追求大規模,招大量員工,然後進到資本市場,我好像沒有辦法再去追逐那個東西了。你的公司背後有投資人嗎?
雷蒙:沒有。我們唯一要交代的就是我們的學員跟讀者。一人公司的哲學,就是我不會為任何一個資本家服務,只為自己的付費用戶、社群服務。我沒有要對資本家有交代,我只要對得起這個社群的人。
雷蒙:《一人公司》(英文版:Company of One)這本書的作者 Paul Jarvis,提到一個工作哲學我很喜歡:「不去追求更大,而是追求更好。」
但一人公司不是說「公司只有一個人,什麼都自己做。」
「一」只是個相對概念,不是人數的絕對值。 是指不會為了擴張業務招募員工, 核心最小化,協作最大化。
如果要找外包,絕對是因為這條路已經打通,有穩定的 SOP 能帶來現金流,所以找個夥伴負責這一條線,不是去找人擴張還不確定的市場。
(提到財務成長)我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獨立創作者,不到一萬粉絲,怎麼年營收 960 萬?》,那篇文章在說我 2023 年的時候,整個社群的訂閱者(粉絲)追蹤不到 1 萬,但怎麼做到接近千萬的營收?
徐嘉凱:在這個開心之餘,我還是很好奇,人生的三十歲你都不會有困惑,或是感覺到孤獨、徬徨的時候嗎?
雷蒙: 坦白說,我一路上都是很孤獨的人?但正因為這種孤獨的感覺,反而某種程度會推動著我前進。孤獨的底色,獲得共鳴時會更開心,我很喜歡這種「哇!原來有人懂我」這件感覺。
這個時代,我覺得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跟著前人的路,循規蹈矩的爬山;大家更像是在大航海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那個島嶼、船員。但你在大海上漂泊時,絕對是孤獨的。
網路、科技,給了我們太多新的可能性,當你選擇變多的時候,一個人就會越來越迷惘,這是必然。
我很喜歡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講過的一句話,他說:
當我們沒有方向的時候,往哪裡走,都是往前走。
所以你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行動3!
30 歲不是個截止日期,不需要向誰驗收什麼,而是各種可能性的開始。—— 關於 30 歲,我用十年學到的事。
徐嘉凱: 如果讓你自己來推薦的話,你會怎麼樣跟聽眾朋友分享你與 Shifu 合作的課程《超級個體工作術》?
雷蒙: 這堂課集結了我從 25 歲開始做遠距自由工作者,接著在企業裡面做副業,最後到現在自己出來創業的完整個人商業模式實踐、總結的所有精華。
除了我把我這些經驗整理成 7 大模塊,3 個系統,幫助大家能少走彎路之外,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是 —— 給自己 30 歲的一個紀念。
我也希望這堂課更多的是啟發你,讓你有種「原來可以這樣做」的不同個人化工作方式。
2025-06-24 22:42:47
📍 快速結論:
我去年寫過一篇 Felo AI 的文章,當時它還只是 Perplexity 的替代方案。但隨著它不斷更新,Felo AI 已從「資訊整理 AI」進化成了「報告產生器」。
如果說去年的 Felo 是個聰明的搜尋助手,幫你整理大量的網頁資料,那現在的 Felo AI 就像是一個會搜尋、會思考、會創作的全能工作夥伴。
以前我們用 Google 或是其他 AI 工具搜尋,流程大概是:關鍵字搜尋 → 打開多個分頁 → 爬文找資料 → 複製貼上 → 手動整理內容。
Felo AI 現在不僅幫你完成了「開分頁、找資料、整理內容」這些超耗時的動作,更進一步思考:
它不只幫你找到資訊,還能將資訊一鍵轉成你需要的格式:簡報、互動網頁、心智圖、研究報告等。
這篇文章,來分享 Felo 最近更新與新玩法 😆
例如某一次有學員在社群中問到,大家有看過父親節什麼印象深刻的餐飲業行銷方案?
於是我就非常直覺,打上「餐飲業的父親節行銷企劃提案,給我 5 個」在 Felo 上:
不用不知道,一用不得了。完全可以用。
過去要花 1-2 週做出來的分析報告,AI 深度研究只要 10 分鐘,還能幫你做成互動式網頁。
接下來,你只要根據自己對於公司品牌、客群和業務流程的瞭解,去微調修正一下,完全可提案。
當大部分同事還在會議室裡燒腦袋,端出來的提案又低品質,能活用工具的你,完全不在同個等級。
完全能取代掉只會簡單關鍵字搜尋、複製貼上,整理成報告的人類。
過去我們要把一份報告製作成簡報,非常耗時:整理資料 → 規劃大綱 → 撰寫內容 → 設計版面,通常需要幾個工作天,甚至數週。
若自己設計能力不足,還需要等待設計師有空,才能設計出「能看的」簡報頁面。
Felo AI 直接將這個流程簡化為:輸入主題 → 自動搜尋 → 生成簡報
它會自動把 AI 搜尋收集後的內容,重新以簡報的方式組織呈現。
Felo AI 提供多樣化的模板庫,同時支援以多種格式匯出簡報,包括 PowerPoint、圖片和 PDF,還可以一鍵同步到 Canva 客製化編輯,加上自己的品牌樣式風格。
步驟一:輸入你想要搜尋的主題後,點擊右上角的「生成簡報」,Felo AI 會開始自動生成大綱內容
步驟二:點擊下一步就可以開始進行模版套用、下載
你可以選擇樣式,甚至生成後還能在每一頁裡,再調整特定的邏輯呈現。
整個過程不需要 5 分鐘!
老闆早上看到你,隨口提出:「欸,小雷,幫我查個 OOO 主題,明天給我簡報。」
你 10 分鐘後,就能先給圖卡,確認老闆的需求方向,中午再給出「一頁式網頁」,下班寄出簡報。
老闆會覺得你超神,這什麼產能又靠譜,但你可能只花 30-60 分鐘處理這任務 😆
不過有職場老鳥,這樣建議… 🤫
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專業領域都不同,通用的 AI 工具除非你很會下提示詞跟建立知識庫,否則很難滿足個人化需求。
但一直複製貼上 Prompts 指令,又很煩人,所以越來越多人會製作自己的 AI 助理,既能符合自己的需求,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
Felo AI Agent 讓你可以創建專屬的 AI 助手,就像 ChatGPT 的 GPTs 一樣1,不過 Felo AI 可運用的模型比 ChatGPT 又更多,像是 GPT-o3、Gemini 2.5 Pro、Claude 4 和 DeepSeek R1。
若想要自己製作,可以直接觀看官方的 Felo AI Agent 製作教學。
隨著 AI 出現,未來假資訊氾濫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如何確保我們獲得的資訊是真實可靠的?
所以 Felo AI 推出了事實查核功能,讓你能多角度驗證資訊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像是我使用它來查詢「美國與伊朗是否真的開戰?」
Felo AI 交叉比對後,會提供給你綜合結論還有資料來源,讓你可以自行再驗證 ⬇️
「事實查核」預設不會在左側欄出現,請按照下方步驟:
如果說「電子門鎖」是「智能家居」的最入門產品。
我覺得「AI 搜尋」是「運用 AI 工具」的第一步!
畢竟我們現代人早已離不開搜尋,你想做的事情 90% 都有人做過,但懂得搜尋,我們能省下太多太多時間,做更重要的事。
這裡也分享一下,我是何時使用 ChatGPT 搜尋,何時使用 Felo?
site:
指令(如 site:raymondhouch.com
)在自家網站內快速查找過往內容,甚至整合到網站搜尋欄位中。Felo AI | Perplexity | ChatGPT | |
---|---|---|---|
創作功能 | 生成簡報、互動網頁、心智圖,能讓使用者視覺化理解複雜資訊 | 無 | 無 |
語言支援 | 多語言,語言之間翻譯 | 以英語為主 | 多語言 |
主要優勢 | 使用跨語言搜尋資訊,包含可訪問全球資料庫中的學術論文 | 資訊彙整快速,會引用多個網站來源 | 具記憶功能、廣泛應用場景,甚至直接生圖 |
AI 模型 | GPT-o3、Gemini 2.5 Pro、Claude 4 和 DeepSeek R1 | Claude 3.5、Llama 3.1(專業版) | 僅 ChatGPT 自家模型 |
價格(年費) | Pro 版 180 USD(年) | Pro 版 200 USD(年) | Plus 版 240 USD(年) Pro 版 2400 USD(年) |
一般來說,若你每週使用深度搜尋超過 10 次,或經常需要研究論文或是製作簡報的人,推薦使用付費版。
如果你正在找好用的 AI 搜尋工具,可以嘗試看看。
Felo AI 的進化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 AI 工具?
就跟我們思考「什麼樣的人才,才是好的共事夥伴?」
答案不是「功能(專業、學歷)顯赫的工具」,而是「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當大廠繼續把底層模型進化的同時,小廠必須思考「怎麼讓問題解決落地」。
Felo 做得就很不錯,從搜尋出發,思考到「搜尋不是為了找資料」,而是為了到創作、分析、驗證、交付報告等各個具體的情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問題解決方案。
工具只是起點,關鍵在於如何運用2。
你準備好用 Felo AI 來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了嗎?
2025-06-23 19:18:49
📸 第 159 期(6/11-6/23)封面照片:跟 Miula 的訪談,五年前曾推過我們一把的大前輩,當時直接把我們 Podcast 推到總榜前 50。
這 3 個月來的大工程,終於要在明天週二,正式上線開幕了。
我正在做一個,不怕過時,能看 10+ 年的課程產品。
(🫣 偷看一下,課程預告片)
除了仔細盤點、回顧這 7 年,從自由接案、職場升遷、兼職副業到一人事業的過程
更把這一系列難題、踩的坑、實踐後的工作模型和生活方法,打磨成一整個系統化的課程
「欸?雷蒙,那這堂課跟以往的課程差在哪?」
就以我 5 年前的重磅課【Notion 實戰課程】來說,之前是用 Notion 這一個工具,去展示如何應用在各種應用;但這堂課不會去細講工具功能,而是專注在「我在不同問題解決流程上,是怎麼定位需求,拆解流程,找到對應工具,並有效提高產出&釋放時間精力的具體挑戰」。
直接上圖,你會發現每一個單元,就是一個「舊問題→新答案」。
帶你一一破解「已失效的職場和工作方法」,怎麼全面更新你腦中的作業系統。
每個單元,就是分享我面對這些挑戰的行動策略,例如:
無論是想增加工作表現的職場工作者、想發展副業,或者是想好好管理生活的人,都合適。
還有,既然要做課,就要做出差異,這是我的小小執著(😅?)
這堂課跟市面上主流的線上課,還有個不同之處:
這也是我們實踐了多年的網狀學習 ——不只是跟一個老師學習,所有同學,都是我的學習夥伴。
6/24 中午,【超級個體工作術】課程頁面正式上線。
這邊提供 300 元折扣碼:Raymond(或者不用當打賞也很棒 🥰)
你可以先看我用 AI 提前製作的「課程簡介網頁」。
這是我先用 windsurf 刻的簡易 Demo 網頁,方便讓課程團隊去跟合作方說明,也讓我跟會員、過往學員展示來獲得回饋。
💬 我也想向你提問,一起交流:
※ 做完這 Demo 網頁後,發現我根本是 ShiFu 團隊的隱藏打工人 —— 寫稿備課、部分合作聯繫、部分單元(螢幕操作錄影)的拍片都自己來,連 Demo 用的網站都自行開發做掉了。如果要回職場,我應該也還是最好用的那一種 這也側面說明,要成為超級個體,其實不是逃離職場,是能在職場裡也可以發揮價值,擁有獨立作戰、一整條的問題解決能力。
這個月,我開始大量使用 Manus 測試它的能耐。確實讓我蠻驚艷的。
雖然我是個數位工具的深度使用者,但我很討厭「被創造需求」—— 為了工具,多出了本不存在的任務。
當大部分記憶在 ChatGPT&Notion AI、搜尋用 Felo,寫 code、MCP 用 Windsurf,各需求似乎都有 AI 員工來幫忙我的局面下,這位新進員工 Manus 還有什麼出場空間嗎?
先一句話結論:Manus 可能是目前「最低門檻」的 AI Agent。
幾乎不用自己手動折騰,去研究串接許多服務,無痛擁有一個「外包助手」,能直接做到比 ChatGPT 更多複雜任務和應用,不需要額外設定或複雜的 Prompts。
例如(可點擊連結直接看我的案例):
簡單來說,ChatGPT 目前贏在記憶功能,他最懂我,所以我要討論沒有正確答案的策略或觀點、靈感,它依然是最好的導師;但如果要完成「特定具體成果的複雜任務」,Manus 做得更好,完全能取代外包網站上的小助理。
尤其以上這些任務,我都可以一次性發出,然後關掉電腦,去煮飯或運動,讓它自行執行,等到有空回來時,就會看到所有任務的執行過程,還有成果。(可以下載 APP,完成任務時會推播通知)
真的像極了「外包工作出去」。
🔗 想知道它怎麼運作?可以先看看這個應用案例精華(Playbook),還有官方頻道的功能簡介影片。
🎁 老慣例,「讀者限定積分」來啦!老用戶直接使用這連結和兌換碼(RAYMOND),都能獲得 1000 積分(Credit);如果還未註冊,可透過此連結註冊後再進行兌換,一共能獲得 2000 積分。
※ 另外,只要你到「這則臉書貼文」(分享出去 + 寫下你的應用案例):你為什麼需要這個工具,或者推薦更多人訂閱我的電子報;我就會在下一期《雷蒙週報》中,抽出 3 組【Manus Pro】會員一個月。
—文章和學習筆記—
AI 時代如何選專業、職業?該避開哪些高風險工作?當 AI 持續進步,基礎設計、文案、行政等職位首當其衝。從現況分析 AI 無法輕易取代的能力特質,從跨領域知識到流程整合力,讓你了解職場新規則,重新思考未來職涯該如何布局與轉型。
如果今天公司有 100 個人,我會無法直接做這決定。要設定標準、制度,才不會被說不公平。決策前也有多維度的成本效益需考量。但在一人公司的小團隊模式裡,我可以用「對夥伴最需要的是什麼」為優先考量。人數少,能讓很多事,變得簡單些。
—數位工具和 AI 應用—
上一次製作已經一年了阿。下半年也要來準備 2025 年的版本,隨著超級個體工作術的備課,一起進化。還沒領取的記得領取看看,我都覺得是不是應該收個 99 元,或許會擴散的更好,領的人也才會更珍惜我當時製作了好幾週的內容。
—影片—
這是羅振宇與《人類大歷史》、《連結》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對談,蠻多意外收穫的。我很喜歡羅振宇老師提出了很多「真實具體的問題」,例如怎麼引導小孩、公司怎麼調整策略……等
這幾年,看到一些人因風口入場,但明明沒熱情,卻得硬撐著,戴上面具演給大眾看。久了,不只創作變成壓力,連對生活的掌控感都一點一滴消耗掉。
🔍 雷蒙的社群動態精選&會員限定內容&學員見證:
👉🏼 點此加入 Lifehacker Premium 會員&進入會員社群,更多限定內容,一起交流進步。
※ 內容註腳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9,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