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Raymond | 雷蒙修改

94 年生,ENTJ,出生于台北。26 歲離開職場成為自僱者,經營「雷蒙三十」與「柚智夫妻」品牌,分享聰明工作、好好生活的方案。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Raymond | 雷蒙的 RSS 预览

#164 – 打工人困境 / 線上學習管理模版 / 蘋果發表會沒告訴你的 ®️雷蒙週報

2025-09-10 09:45:14

📸 第 164 期(9/2-9/10)封面照片:大阪愛電王逛起來挺舒服的,還有拉麵的專屬層

早上刷到一則討論《玉伯去字節後,他留下的語雀會被螞蟻高層一句話砍掉嗎?》,應該能做為:這時代為什麼會越來越多超級個體、獨立開發者的原因之一

先簡單背景提要,玉伯做了不少知名的產品,像是「中國版 Notion」知識庫工具「語雀」的開發負責人,也主導開發全球知名的設計系統 Ant Design,他也曾是阿里巴巴 P10 級別的前端大神。

裡面有幾句話,挺扎心的:

你覺得自己獲得了權利,全心全意做好這個產品的權利。
然而,這個產品,從來都不屬於你。
產品負責人也好,所謂有壁壘不可替代持續學習的的核心研發也好,都是無主之地上勞作的玉米工人。

在大公司打工,如果你不是一心只想當個安穩的螺絲釘,或者享受交際政治力,其實你很難掌握些什麼,尤其最後做出來的成果往往不是屬於自己的。從產品方向、商業模式、甚至薪資分配,全都由上層決定。

雖然在現今這個 AI 時代,各種工具已經很齊全了,個人打造產品的門檻完全可行,但直接跳出來個人創業,風險依然高,壓力也很大,大多數人並不是天生就是和當個創業者。對於渴望自由和掌控感的普通人來說,比起一人奮戰,我覺得更好的路徑,是去找到符合你價值觀、工作原則的超級個體(一人公司經營者),成為他或她的左右手。你能學到的,不只是從 0 到 1 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全局的經營思維」。

我常說:專業的個體工作者,不能只是「把事做好」,還要懂得經營,什麼意思?

不只經營自己,爭取更自由的工作彈性;也要經營你所幫助的品牌和對象。因為這時代真正的公平,不是讓大家領一樣的死薪水,而是「誰創造價值,誰分更多錢」。

基本月薪只能保證生活,但不該養懶人;你能替人省多少時間、帶來多少影響力,甚至能看透一個事成功背後的「成本投入分配」,這時候提出「按貢獻分潤」完全合理。讓獎金跟「有效努力」直接掛勾,這才是我常說的「超級個體的自由聯合」,一起把相信的價值觀和好產品做大做強,而不是當個隨波逐流的人,要求跟市場上齊頭的固定薪資。這種雙贏模式,才走得久,天花板才高。

換句話說,無論你是選擇獨立,還是跟隨值得的人,你都值得開始建立「經營思維」,讓自己不再只是領薪水、替人打工的角色,還是一位能分享成長紅利的合作夥伴


線上課程學習管理 Notion 模版

《超級個體工作術》開課接近兩週發現,發現同學們都好認真在文檔上留言交流,於是我又開始動「歪腦筋」…怎麼幫助大家更好的做筆記?把一些很棒的交流整理起來?

於是手癢…直接做了「線上學習管理的通用模版」,並以「超級個體工作術」的課程單元為例。

也就是,全部 55 單元已內建,幫助大家省力!

CleanShot 2025 09 09 at 22.43.21@2x Compress
Screenshot

既然都做成免費公開模版,歡迎公開分享出去給需要的朋友 🙏🏼

任何形式的學習專案都能套用,像是閱讀也行,這也是 PAI 系統的一種變形~

我這兩年應該要來做多一些模版 🤔

也歡迎留言許願,讓我知道做啥比較多人需要 XD


🤝🏼 本期推薦:LG StanbyME 2 小宅族新生活方案 體驗開箱

LG StanbyME 2 使用開箱心得評價 compress

LG StanbyME 一代我忍住沒買, 當時只有 1080p,拿來當店家展示機很好用,但追劇、日常娛樂還不夠爽。這次二代直接升級 QHD 1440p,還有 Dolby Atmos&Vision。甚至能把螢幕從支架拆下來,續航 4 小時,秒變觸控大平板。4 公斤的重量配上肩背帶,女生也能輕鬆帶著走,橫式直式自動切換,完全能實現「小宅也能哪都有電視」的願望

用了一週,感受到它不只是「有輪子的顯示器」。放廚房看食譜、客廳運動打電動、辦公外接當副螢幕,甚至拍片、直播時拿來當逐字稿或背景畫面,都很好用。

總結一句,LG StanbyME 2 不只是顯示器,更是把「生活娛樂、工作辦公」的可能性拉高的生活方案。對小宅、創作者、遠距上班族,甚至實體店家來說,都是非常建議研究看看。

🔗 完整體驗開箱心得文&各種情境使用照片點此


📍 本月&即將的重要活動和消息?

  • 這週到大阪世博放鬆逛逛,結果一天兩萬步走到腳痛,有朋友推薦我去 asics 選一雙 GT-2000 或 KAYANO 支撐型鞋,意外發現很不錯!簡易選購體驗點此
  • 家庭劇院情境光源:鬼滅之刃無限城前複習;好久沒有展示一下家裡的狀況了,目前預計是十月份能回歸 YT 影片固定更新的狀態,當時搞了不少功夫弄畫面同步的情境光源,入住至今三年多,完全沒後悔。

這週,我的輸入和閱讀?

—文章和學習筆記—

📝 放棄 20 萬美金年薪,自費出版的寫作探索的無路之路|超級個體案例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更高薪水、更好頭銜時,他卻開始反問:「如果工作少一點,收入也少一點,會怎樣?」當我們被社會期待綁架,盲目追求「看起來很棒」,但內心無感的工作時,真正的風險是財務不穩定,還是錯過了真實的人生?Paul Millerd 顛覆多數人對工作與生活的想像,這是一趟重新定義成功,看見更多人生可能性的冒險;本文也記錄(雷蒙柚子)柚智夫妻和 Paul Angie 夫妻的故事,如何數位遊牧、夫妻創業工作的真實難題?

💡 關於問責:接手,而不是接鍋

這一段實在寫太好,我也好幾次講過這個概念,但實作起來還是不容易:「作為個人,我們也需要理解,我們不能拿要求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責任和分工各有不同,我們只需要專注於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對於那些持續保持在較差水準的人,過度投射我們的關注,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不尊重。」

數位工具和 AI 應用

🍎 Apple 發表會上沒告訴你的事

我還是希望 Apple 能推摺疊機,盡快把 AI 弄好,不然真的越來越多人跳槽去三星跟 Google 了。只好說服自己,搞 Air 這種神奇定位,只是為了摺疊的前置。還有 HomePod 到底啥時要更新…

📂 Blip:類似 AirDrop 但不用人在附近的傳輸服務

一般透過雲端硬碟傳檔案給別人,流程是「上傳、等待、分享、下載」,但 Blip 做到類似 AirDrop 的體驗,直接拖拉就能把大檔案傳送給指定的用戶,也就是點對點,但是不用限制對方在附近。蠻值得嘗試看看,未來跟剪輯師夥伴或許就能用上。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9,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


Paul Millerd 是誰?放棄 20 萬美金年薪,到自費出版暢銷書《無路之路》

2025-09-03 11:59:13

《無路之路》作者 Paul Millerd 的職涯覺醒

Paul Millerd 是前麥肯錫(McKinsey)顧問,《無路之路》(The Pathless Path)、《Good Work》作者,目前正在跟太太 Angie Wang 和女兒實踐數位遊牧生活。

2017 年,他放棄近 20 萬美元年薪,離開了人人羨慕的頂級顧問業。

2022 年,他自費出版了一本書《The Pathless Path》,在全球已賣出超過 65,000 冊。

這本書沒有任何傳統出版社的行銷資源,卻在網路上引爆,成為許多科技圈、創作者圈,甚至是我身邊夥伴口中「看了三遍」的神書(為什麼後面說),八月正式在台灣推出繁體中文版《無路之路》。

這不是一夜致富的故事,而是五年的行動實驗,不斷質疑「成功」的定義、什麼才是「足夠」?勇敢面對不確定性,一段尋找屬於自己人生答案的真實歷程。

當我們習慣被社會定義的成功綁架,Paul Millerd 選擇了一條沒有腳本的路,讓我們一起探索他如何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以及這條「無路之路」究竟通往何方?


預設路徑 vs. 無路之路

  • 預設路徑(Default Path):這是一套社會普遍認可的「人生腳本」。從拿到好成績、找到好工作,到買房成家,你只要照著這份清單逐一完成,就能被視為一個成功的成年人。它追求的是符合社會期待的「成就」。
  • 無路之路(Pathless Path):這是一條「沒有腳本」的人生道路。需要透過親身實驗,去找出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條路的核心是擁抱不確定性與不安感,而非遵循任何計畫或常規。

從追求「對的公司」到「質疑成功」

先問你一個問題:現在的工作,是你真心想要的,還是你認為自己「應該」想要的?

又花了多少時間,追求那些「看起來很棒」,但內心卻無感的事物上?

在亞洲社會裡,我們常被無形的期待綁架,包括父母、社會的標準、同儕的比較,卻很少停下來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在做別人期待我做的事?

Paul Millerd 的覺醒,來自於他對「預設的成功劇本」的質疑。

他發現他的身份認同圍繞著一個膚淺的「成功」概念,但從未真正花時間反思重要的是什麼?

即使進入了 McKinsey 這樣的頂級公司,他內心深處仍然有懷疑,後來被 Paul Graham 的一段話深深刺痛,貼切描述了他當時的心情:

聲望就像一個強大的磁鐵,甚至會扭曲你對自己喜歡什麼的信念。
它讓你不是在做你喜歡的事情,而是在做你想要喜歡的事情。

他開始意識到,社會定義的成功,並不等於他個人的幸福。

就像我常說的那句:做對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對。

​​這句話貫徹了我所有談數位工具和生產力的內容,也能同理類推到「一般人找工作」的迷思。

​​90% 的大學畢業生,腦中想的往往是「我需要一份工作」,回想起當年系上教授每堂課都在叨叨地說哪個公司多好、薪水怎麼爬、有哪些學長姐在裡面當高管可以幫忙……。

這些反而讓我們迷失了本質,好像「變成某個公司的員工是多麼重要的事」,加入某間公司、成為某公司的員工,不是真正重要的事。

真正卓越的人,他們思考的是我需要去做有人需要,而且我熱愛的事」。


健康危機用脆弱性重新定義風險

我們常擔心收入不穩定,卻很少停下來自問:什麼才是真正的風險危機

Paul 的人生徹底轉彎,是因為一場嚴重的萊姆病(Lyme disease)1

這場病讓他深刻體會到,人生最壞的情況不是失業,是做著不快樂的事,還失去了健康。

這次的健康危機,改變了他與「未知」的關係,他開始撰寫部落格,分享自己與萊姆病抗爭的經歷,並開始思考:「如果生命有限,還要把時間浪費在不熱愛的事情上嗎?」

多少人為了工作拼命,卻忽略了身體、忽略了家人?

他逐漸明白,真正的風險不是丟掉一份工作,而是錯過體驗人生的勇氣。


台灣轉機:文化與愛情的雙重收穫

有時候,人生的轉機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對 Paul 而言,這個地方就是台灣。

2018 年,在 Paul 辭職一年後,沒有任何計畫來到台灣,最後愛上了寫作和遇見未來的老婆 Angie,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966566d6 ad66 47ad bb31 49af172d9f80 1596x1112
Paul Millerd: Life is pretty amazing when you let it be.

Paul 的經歷告訴我們,多去不同城市、國家看看,世界比想像中寬廣,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多。

到了新環境,保持開放心態,體驗新文化,許多美好就在不經意間發生。

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讓生活自然展開,驚喜就會出現。


工作的再定義:從「身份」到「行動」

「你是做什麼的?」這是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工作,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最重要的身份標籤。

Paul 離職後,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哀悼那個「在成功企業工作」的自我。當他不再是「麥肯錫的顧問」,那他是誰?

許多人都想過轉職、嘗試副業,卻害怕做錯,Paul 選擇用「實驗」來降低風險。

他還沒離職前,就開始各種小嘗試,後來離職後開始大量寫作,分享他對工作的思考,這些文章為他帶來了演講、教練和自由工作者的機會,最終催生了《無路之路》這本書。

真正的改變,來自具體的行動

在新時代夫妻的工作與生活探索——《無路之路》線上分享會那天,有個觀眾問題是:「當還不確定長遠方向時,怎麼樣去做「有意義的嘗試」,而不會覺得自己只是在浪費時間?

Paul 認為,「浪費時間」是人類生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你需要閒晃、去嘗試、去探索、去浪費時間。

當你發現自己完全沒在浪費時間,通常代表你把自己繃得太緊了。

要怎麼找到想投入的事情或是工作?

他最喜歡的方法是:推出(Ship)、放棄(Quit)、學習(Learn)

https3A2F2Fbucketeer e05bbc84 baa3 437e 9518 adb32be77984.s3.amazonaws.com2Fpublic2Fimages2F4ef5c86a ce10 4f75 9d89 ea243299f805 6778x2718
圖片來自 Paul Millerd: Ship, Quit & Learn – A Framework for Finding Work Worth Doing
  • Ship 容易推出讓實驗可以很輕易地開始。
  • Quit 簡單退場設計簡單的退場機制,可以隨時停止或放棄。
  • Learn 學習就好唯一的目標就是「學習」,而不是成功。

設計一個能輕易開始、也容易退場的實驗,你唯一的目標是從中學習,而不是追求完美。他提醒大家,我們早已不是學生,要盡快拋棄那種凡事追求滿分的思維。

當實驗獲得正向回饋,他才逐步投入更多資源,讓影響力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邊做邊學」的實驗,讓轉換跑道不再那麼可怕。

Angie 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她曾在科技業工作,後來轉職成健身教練,接著她參加了 David Perell 的寫作課程 Write of Passage,在那個寫作社群中獲得很多支持,並開始透過寫作,獲得自由接案的機會。

她不是先規劃好轉職路徑,而是在一次次的「行動」中,找到了新方向。

簡單來說,別想太多,先做、先獲得回饋再慢慢調整。

這些小實驗,不需要等到完全準備好,如同我常說的:「先完成,再完美。」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條件與心態調整

Paul 認為你只需要「一個客戶」,你甚至應該一開始先做一個「免費」的案子試試看,並全心投入這趟旅程,同時也要明白,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

當你意識到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那通常代表你走對路了。
Not knowing what you are doing means you are onto something.

Paul 知道自己不會想走回頭路,所以他基本上就是每天醒來,選擇繼續面對它。

他很驚訝自己居然在體制內待了那麼久,那時的工作環境教會他一件事:他就是個怪咖。

身邊的人沒有和他一樣的渴望,他想過的生活,比身邊的人認為需要的錢還要少得多。他甚至希望自己能更早、更窮的時候就離開,這樣就可以更早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好工作(Good Work)。

到今天他仍然會對這條路感到不確定,但目標不是要讓不舒服的感覺消失,而是要「持續選擇」他想要的生活和工作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東西可以分享,如果總是去跟比你強的人比較,你絕對會感覺很糟。

人生的重點,其實是「臣服於你自己的天性」,而這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


數位遊牧夫妻的真實相處?

8/22,我們跟 Paul 和 Angie 兩對夫妻,一起接收一起來出版的邀約,辦了一場線上對談!

內容包括:

  • 我們對「夫妻一起工作」最初的期待和現實是什麼?
  • 認識另一半後,工作和生活的劇烈變化
  • 在台灣與國外工作的差異,以及我們如何選擇數位遊牧的地點

夫妻合作的平衡藝術:關係比工作更重要

Paul 和 Angie 曾經嘗試過一起工作,但後來選擇了各自發展。

Angie 在分享會中提到,她曾一度陷入「應該幫 Paul 賺錢」的焦慮,但 Paul 說他不想當 Angie 的老闆,並鼓勵她去做那些讓她真正快樂的事,比如畫畫、做 Podcast。

因為他們知道:關係,遠比工作重要。

Paul 的生活方式,不是把賺錢或事業成功擺在第一位。在辭職後,就盡量不去做那些自己沒有動力去做的事,所以他專注在寫作跟一些顧問工作。

唯一的目標,就是「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要賺大錢

在無路之路上,知道自己擁有的已足夠,
才能自由地「拒絕」看起來賺錢的機會。
「接受」讓你活力滿滿,甚至長遠下來回報更大的東西。

夫妻到底適不適合一起工作?看怎麼分工

我和柚子的狀況剛好相反,我們是共同經營雷蒙三十這個品牌。

我覺得能一起工作的關鍵問題在於,兩個人有沒有清楚的「責任邊界」

像是我和柚子的專長是互補的:我擅長內種創作、商業思維和系統建構,柚子則對人際關係和會員社群經營更專業

各自負責主要的項目,就會大幅減少爭執吵架的可能,達到 1+1>2 的效果。

打個比方來說,我是負責內容的,柚子僅僅會用她的角度給些建議,但最終決策權在我;她是負責會員社群的,我也會給點想法,但最終還是她說的算。這樣子合作,是對彼此專業的信任,也會讓彼此更有「完整的成就感」。

當然,困難的部分也在於,我們需要學會就事論事,必須學會區分「工作上的不同意見」和「感情上的問題」,而不是把工作上的分歧帶到生活中。

不過,這也讓我們看見了彼此在「專業狀態」下的樣子:柚子會看到我在設計產品時的系統思考,我會看見她在面對社群挑戰時的柔軟與智慧。

這些過程不只是工作,更是重新認識彼此的途徑,也讓我們的關係,比當初想像的還要厚實。

夫妻既是隊友,也是獨立的個體,無論哪種模式,核心都在於清晰的溝通對彼此個體性的尊重


如何建立工作和生活的界線?

對於像 Paul 他們這樣的數位遊牧者,或像我們這樣的夫妻創業者,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如何建立秩序?

Paul:有了女兒後,他最大的改變是「無法在家工作」,因為女兒總想跟他玩。

於是,共享辦公室成了他的最佳解方。白天,他在那裡結合社交與工作;晚上,他能全心全意陪伴家人。

Angie:認為作為脫離朝九晚五工作的夫妻,變化很快,包括工作內容、朋友圈、興趣,甚至是對生活的渴望,所以時常找時間和彼此「check-in」,看看彼此生活和心理、對人生規劃和理想有什麼新變化,是非常重要的事!

柚子:覺得夫妻一起創業,特別是幾乎是 24 小時在一起工作生活,可能沒辦法真的完全「設定界線」,但可以設計很多「屬於兩個人的默契」。

  • 文字溝通默契:當彼此專注時,用文字訊息非同步溝通,避免打斷對方。
  • 晚安曲儀式:每晚 12 點播放晚安曲,提醒彼此該結束工作,進入夫妻時間。
  • 年度家庭會議:每年底,我們會一起復盤今年的生活與事業,規劃明年的目標。

這些看似微小的規則或儀式,其實都是在模糊的生活中,刻意創造出來的「儀式點」。幫助我們在不同角色間順暢切換,確保工作時是高效的夥伴,生活時是親密的伴侶。

由於創作者和一人公司的型態,工作跟生活必然是整合的2,我們也會透過共用行事曆規劃家庭日,先把重要的時間保護起來,也同步給彼此知道。甚至年底都會一起規劃明年想做的事情,讓彼此成為對方的助力,一起完成更多事、享受生活。


台灣與國外工作環境的差異與體悟

Paul 和 Angie 覺得每個國家都有「預設路徑」(default path)的壓力,這點在台灣和美國都一樣,在不同國家生活,就會開始依不同的文化邏輯和規則行事,在自己的母國尤其如此。

像是用中文創作時,需要「謙虛」,並且小心翼翼,加上在台灣有從小到大生長的親友圈,大家眼中會有既定的形象,而且親友們大部分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特異。

Paul 和 Angie 喜歡去一些怪咖雲集的城市,像是奧斯丁(Austin),或數位遊牧的主要城市清邁。

他們說,你會在這些地方遇到十幾歲就開始遊牧、一輩子沒當過上班族的人,這幾年開始有的「無路之路」,早就是其他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和這些來自各種文化、生命經驗的人相處,會改變對工作和生命可能性的想像

我和柚子,因為創業前三年剛好遇到疫情,哪兒都無法去,所以剛好能把專注力好好放在工作上(還是自己的 智能工作宅 最高效舒服);這幾年隨著工作模式和現金流穩定下來,開始陸續出國、邊旅行邊工作,像是澳洲、馬來西亞、北京、日本,今年十月時也要帶團隊夥伴一起去清邁一個月數位遊牧。

我們還是很喜歡台灣,但也沒限制一定只能在台灣;就像我認為「數位遊牧」不是非得需要一直離開,而是擁有「獨自工作的能力」,還有對世界「保有好奇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件有夠巧的事:Angie 說他們正在清邁的時候我們也嚇一跳!因為我們是年初就確認好十月要去清邁的計劃,結果住宿的地方就是 Angie、Paul 他們現在住的地方 😆

desk setup 202410
遠距工作、數位遊牧適合你嗎?3 個問題測驗、7 年自由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分享
要成為數位遊牧,你得先掌握如何「高效的一人工作」。善於溝通、不怕主動發起討論、文字能力好的人,才能成為優秀的遠距工作者。你嚮往數位遊牧工作模式嗎?遠距工作適合你嗎?與你分享個人居家辦公、遠距團隊經營的 7 要點,也分享我這 7 年來的實踐方法。
彩色 純 Logo 400raymondhouch.com

屬於你的「無路之路」在哪?為什麼這書這麼受歡迎?

Paul 踏上「無路之路」的時機點,剛好跟我在兩種不同的人生階段。

Paul 是先沿著主流道路,成功累積資產;30 歲之後,再來探索、實踐他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本書之所以這麼熱門、有共鳴,除了 Paul 的文字跟敘事功力真的一流之外,還有一點很關鍵 —— AI 時代有越來越多大廠裁員 + 個人工作者越來越多,讓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打中很多把時間跟精力賣給公司的人。

雷蒙的無路之路版本:什麼時候最適合開始?

我則是從國中父母離異後,發現靠環境、靠父母,不如靠自己最實在。於是從 PR18 的學渣一路苦讀到 PR98,幸運考進社會主流的「好學校」師大附中、成大化工。

以前很肚爛,覺得為啥當周遭的人都不用擔心生活費學費,無憂無慮玩得有夠爽,但我在大學就要自己全部負責?但後來漸漸發現,這也是種「隱藏的幸運」。當身邊同儕在玩社團、跑趴跑夜衝的時候,我被生存所逼,常常到圖書館透過網路自學,又在雜誌上接觸到「校外資訊」,逼著我很早開始懷疑「畢業後的職涯」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於是讀到大三時,明明只要再撐一年,就大概率能進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加入百萬年薪的穩定(賣肝)生活。

但我還是聽了內心的聲音毅然轉系,把時間投注回自己的熱情,寫作也是到了第 5 年,才有現在的《雷蒙三十》。

在我沒錢沒身分的 20 歲,踏上尋找「自己的無路之路」,相對沒啥好失去的,雖然苦一些,但機會成本也更低,能沒包袱地去闖。我相信,在這時代沒有什麼最適合開始的年齡,無論 20、30 還是 40 歲,都不遲,最重要是你開始意識到「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幫助別人勇敢過人生,讓他們大鳴大放,是這世上最重要的事之一。我想看到人們過上真正有能力過的生活,而不是只過著他們以為的人生。—— 《無路之路》序章

517959411 24797694796485404 7631908912671593507 n

📍 喜歡《無路之路》的你,可能也會喜歡這些書(來自 Paul Millerd 推薦)

  • Anne-Laure Le Cunff 的《Tiny Experiments》(暫譯:微型實驗)
  • David Whyte 的《Crossing the Unknown Sea》(暫譯:穿越未知之海)
  • Stephen Cope 的《The Great Work of Your Life》(暫譯:你一生的偉大工作)
  • Noah Kagan 的《Million Dollar Weekend》(繁中版:一個週末!打造千萬事業)👈 這本比較實用一點

📍 今年,我把我這套「從普通人到超級個體」&「現代工作和個人商業模式路徑」,都整理在這堂我的年度大課【超級個體工作術】,如果你有需求,歡迎參考看看:

solopreneur cover compressed

本文註腳補充

  1. 萊姆病是一種由蟲傳播的細菌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關節炎、心臟問題等 ↩︎
  2. 不是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而是整合,打造組合式工作。 ↩︎

#163 – 焦慮和充電 / 個人網路寫作商業模式 / 哈佛商業評論優惠 ®️雷蒙週報

2025-09-02 01:31:41

📸 第 163 期(8/18-9/1)封面照片:日常工作閱讀模樣,柚子找到一個超神的角度?

嗨!這封電子報寄出的當下,我正在前往日本的飛機上。

經歷幾個月的高強度備課,是該讓自己放個假、換個空氣,也重新整理生活的重心。

想和你分享,這兩週對我來說,是從焦慮低谷到被感動填滿的一段旅程。

許多人在自己人生、工作或生活專案裡,也可能正在經歷類似的拉扯。


一週前的我:焦慮與自我懷疑

《超級個體工作術》開課前一週,我算是傾注了 200% 的精神力。

因為還是想做出個「不太一樣」的線上課程。

對於「線上課程」製作,我一直圍繞著三個核心思考:

  • 「什麼是我跟 AI 不一樣的價值?」
  • 「怎麼做才能發揮網路、線上學習的真正潛力?」
  • 「什麼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體驗?」

第一個 100%,放在內容:我去深度挖掘,這七年來,從普通人到接案工作者、職場闖蕩,再到離職從零開始的一人公司之路,遇到的各種真實挑戰,我是怎麼解決、踩坑的?還有整理那些「如果我能早點知道就好了」的事。

另一個 100%,放在課程設計:從載體形式、課後思考題、作業設計,還有能讓學員之間網狀學習的社群。

我還是,不想做一個「只把影片錄完上傳,就拍拍屁股走人」的分享者。

既然要做,就做一套 5 年後回來看都覺得讚的產品。

如果只對著鏡頭拍片,對學員來說,其實跟實體講座沒啥差別,頂多身旁沒有其他人,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但學員只能看著老師的大頭、盯著字幕,而且「只能向一位老師學習」,覺得這樣並沒有好好發揮網路帶來的優勢 —— 能與同行的同學,透過文字非同步交流。

但現實總是比計畫更複雜。尤其多人協作的專案,必然伴隨各種不可控的狀況:進度延誤、影音出錯,甚至彼此在細節上的理解落差。這些讓我又掉進自我懷疑:是我太龜毛?要求太多?放進了太多不合理的期待?

我一方面很喜歡自己的堅持,但也很痛恨自己的傻勁。

總認為,當你越認真投入一件事,合作的人就會感覺到,然後一起變強變好。

但理想總是簡單的,現實是複雜的。

於是我在 8 月底那週,進入了一種「極大的無力感」。那幾天,明明是夜貓子的我,早上六點就會驚醒,甚至手臂開始出現乾癬脫皮,覺得自己實在糟透了。

每次都很羨慕有些人有靠譜的團隊支援,以為自己也快要擁有了,結果老天又把我重重摔落。

還好有柚子在我身邊告訴我:「算了吧,我們回頭專注把自己能做好的,努力去做,不留遺憾吧。」

是阿,既然外部不可控,那不如專注在我能控制的事情上,所以我在 8/24 這天,試著把自己的專注力都拉回到課程文稿、作業中心上;柚子也專注地去規劃整個學員社群的頻道,才慢慢讓我們心情回穩。


這週的我:被學員的真實回饋給補血

快轉到這週,第一部分的課程,在 8/27 上線了。

當天晚上,我很緊張地打開 Threads、Discord,看到有同學開始 PO 學習心得。

有人說下班後的動力,就是打開超級個體工作術;有人在公車上、飛機上邊通勤邊看著文稿學習;有人說,第一次遇到有線上課程能有「文稿+音頻+互動留言」,特別適合深夜閱讀,還能看到來自各方學員的經驗,每一次回來看都是不同體驗……等。

完全沒想到,一個星期後的現在,作業一的繳交人數已經超過 500,看到這些認真同學的心得和回饋,還有我那響個不停的 Notion 留言通知,讓我感覺到:這段時間的堅持,很值得。

那些焦慮和低潮,忽然被這些真實的回饋給沖淡。

慶幸自己有撐過來,雖然回頭一看,又是一件覺得自己不構成熟的傻事。

我也慢慢理解,當你想要打造一個重要的作品時,努力去控制是必須的,但也必須留下一些空間給「失控」。或許,那些失控,正是讓人成長,變得更好的一部分。

※ 我也開始保存學員的留言截圖,寫了一小段感謝在這


我學到的三件事

  • 付出超過 100%,並不保證別人也要同樣回應,運氣不好就是不好,只能專注可控,讓自己沒有遺憾。
  • 焦慮,代表自己在意,但只要過度有害健康。生命會留給你一些失控的空間,幫助你成長。
  • 做課程產品,真正的價值,在於學員們因它而展開的對話、可能性、行動和改變。

現在每天早上和睡前,我都會刷一下這些課程文檔的留言,等我把剩下的單元都準備好後,也要來規劃怎麼「好好運用」這些很棒的留言,讓這堂課是一種「有機的」,能隨著學員越認真投入,得到越多。

感覺自己正在和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少數派、超級個體,共同搭建一個網狀學習的場域。

下一步:重整自己

這趟到日本散個心,是讓自己從備課閉關的高壓中,漸漸把狀態調整回來。

怎麼調整?讓自己做更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開拓更多的生活體驗,探索更多有意思的玩法。

例如,我想再從第一單元陸續往下看,邊思考怎麼整合 AI,玩些更有意思的延伸應用(e.g. 超級個體聯盟、會員社群、實體出版、問答影片……等),不著急,路總會慢慢走出來的。

在本週回顧的最後,想留一首我很喜歡的歌給你《炎》by LiSA

我特別喜歡她在 THE FIRST TAKE 的版本,雖然少了動畫的絢爛、卡點,但反而更能呈現這首歌的歌詞意境。無論挫折再多,都不要沉溺在不可控的悲傷裡,要把它當成繼續前行的力量。

願我們,都能走向更好的下一階段 ✌️


🤝🏼 本期推薦:《哈佛商業評論》雜誌訂閱

說實話,我一開始訂閱 HBR 是帶著「挖寶」的心態。我想回頭看看這服務,能不能一口氣整理我常關注的領域。結果發現,這本我在大學時期常在圖書館翻的雜誌,現在能給我的,依然比我預期的多。

你在社群上滑到的許多爆紅商業名詞或管理技巧,像是「破壞式創新」或「心理安全感」,它們的原版論文大多都出自《哈佛商業評論》。這本雜誌能讓你跳過被多次轉述的二手資訊,直接從源頭學習全球頂尖學者和企業領袖的深度洞見,獲得那些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幫助你在職涯中拉開與同儕差距。

作為一個數位工具愛好者,我本來可以只專注在技術和效率上。但 HBR 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商業思維、系統思考、行為經濟學,這些以前我大學很愛看的一些主題,現在都能讓專業的編輯,幫我把世界上發生的案例,直接解析給我,需要靈感、工作卡關的時候,快速翻一下,都能豐富我對工作和生活的理解。

HBR 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視野的擴展,你也可以先試讀一個月,喜歡再長期訂閱 ✌️。

【HBR 19 週年慶|優惠訂閱方案】

  • 數位版 (年訂):3,790 元,加贈 2 個月、再贈新書 3 選 1
  • 數位 + 紙本 (年訂):4,999 元,贈新書 3 選 1

讀者專屬折扣碼 RAYMOND2025 可跟以上優惠疊加使用。


📍 本月&即將的重要活動和消息?

  • 《超級個體工作術》第一部分已經上線,剩下的十幾個單元,會在 9/17 上線唷!還有一些單元是語音音頻,預計到日本簡易旅行工作時錄音。
  • 這週我跟柚子,還有一些會員島民要在大阪世博見面,好期待 ✌️

這週,我的輸入和閱讀?

—文章和學習筆記—

📝 魔獸玩家到打造寫作帝國, 寫作變現策略分析|超級個體案例

Nicolas Cole 是寫作崛起的超級個體代表人物。高中分享他玩《魔獸世界》的心得,畢業後透過每日回答 Quora 累積了 300 萬瀏覽量。他是怎麼有策略地「運用流量」、「找到機會」開始成為高價寫手,最後打造自己的數位產品和出版物?用「先服務,後產品」策略。

🎙️ Airtable CEO 訪談:AI 團隊建立?CEO 應該成為獨立貢獻者

這訪談中有很多是我在課程中講到的「生產力核心」:把日曆切割為深度工作區塊、減少例行會議、每天撥固定時段寫碼或做產品實驗、每季保留停會實驗週,以產出而非會議時數衡量貢獻。我很喜歡他把組織切成兩部分:「快思」團隊(每週大膽上線 AI 功能、快速 A/B)與「慢思」團隊(長期基礎建設與研究),要求全員停會一週、把會議時段改為實驗時間。

數位工具和 AI 應用

🖥 Funte 電動升降桌團購優惠&選購全指南

前陣子有島民許願,加上又快到年底,我是該來規劃一下「年度好物推薦」 所以聯絡了一下老朋友 Funte,拿到限定優惠碼啦!🎁 官網結帳,輸入【優惠代碼】「raymond3025」,享有整單 9 折優惠(不包含:瑞米、人因地圖、製材所)

🖼 最強修圖 AI 來了?Gemini 奈米香蕉 Nano Banana 心得

雖然上中文字依然慘,但這次 Gemini 把 GPT4o 的生圖的核心(人物一致性)又拉到更穩定、更強大的境界了,而且更快,已經看到有人製作成瀏覽器插件,能逛電商看到衣服時,直接把自己套進去看自己穿起來怎麼樣,覺得接下來實在有太多有趣的應用面!推薦這篇由郭政佑寫的詳細攻略文給你。

另外也可以直接看影片教學,推薦我很喜歡的秋芝做的教學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9,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


Nicolas Cole 是誰:魔獸玩家到網路寫作年收千萬美金, 個人寫作變現策略分析

2025-08-26 19:35:22

Nicolas Cole 尼可拉斯.柯爾是誰?

SCR 20250825 qvdf

Nicolas Cole 是寫作者、連續創業者,擁有一套將「寫作」從個人技能,轉化解決方案和打造個人商業模式的獨特方法論,是創作者經濟時代的超級個體典範代表之一。

2016 年,他辭去廣告公司工作時,戶頭沒多少錢,對未來也是充滿迷惘。

幾年後,他的寫作事業年營收突破千萬美金。每天持續寫作外,他和搭檔 Dickie Bush 一起創立兩個寫作訓練營:

目前線上很多「寫作課」大多都能看見他們的影子,不得不說他在商業模式跟課程規劃上,很有自己的一套。

那麼,Nicolas Cole 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從何開始累積?與一般的創作者有什麼差異特色?

Nicolas Cole 的寫作起點,是在 2007 年開始寫一個《魔獸世界》部落格,那個遊戲部落格最終成為網路上最受歡迎的《魔獸世界》部落格之一,每天有超過一萬名玩家讀他的文章。

從此,他的寫作不再僅僅是愛好,更是慢慢摸索、實踐成一套可持續的個人商業模式 ⬇️


日更 Quora,開啟線上寫作百萬美金的身價

Nicolas Cole 當時大概也沒想到,他在 Quora1 上寫的文章會改變一切。

他在 2014 年開始挑戰自己每天寫一篇 Quora 回答,將他當天在工作中學到的東西作為寫作的靈感,集中精力讓回答對那些正在經歷(或想要經歷)類似事情的人產生共鳴。

他發現寫得越多,越知道哪些話題能引起共鳴

  • 哪些句子會讓人點讚?哪些開頭會讓人想繼續看下去?哪些結尾會讓人分享?
  • 有些話題特別容易爆紅,有些話題寫了也沒人理?

慢慢地,學會了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且每寫一篇答案,寫作技巧就不斷地進步。

到了年底,他的文章總瀏覽量超過 300 萬次!

SCR 20250825 qywp

💬 雷蒙短評:就像我剛開始寫作,也只是在社群上&Medium 上分享自己的學習筆記,第一年都不到 100 人的瀏覽量,甚至可能只有幾個人看,但只要持續做、持續改進,總會找到自己的節奏和觀眾群。

每天回答一個問題,你會慢慢地進步!記住,唯一錯誤的答案就是你沒有寫的那個。—— Nicolas Cole

開拓高價代筆影子寫手(Ghostwriting)市場

一個企業家讀了他在 Quora 的文章後,主動找上門來請他代筆。當時的 Nicolas Cole 甚至不知道「代筆寫作2」(Ghostwriting)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他發現這些客戶本身擁有寶貴的見解和故事,但缺乏時間寫作,把這些專業知識變成數位資產

於時,他發現自己能以客戶的語氣撰寫,為忙碌且具備專業知識的企業家、高階主管和投資者代筆,將複雜的想法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文章、書籍,讓他收取高額費用!

第一個月他就賺了 10,000 多美元,是之前在廣告公司薪水的兩倍。幾個月內更翻倍到每月 20,000 美元。

甚至開了一間公司為 300 多位客戶提供服務,包括新創公司創辦人、高階主管、風險投資家、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葛萊美獎得主音樂家和奧運運動員……等等。

※ 而且以上,是在 ChatGPT(AI)還沒問世的時候;現在有 AI 輔助,這件事變得可行性高上許多。


寫作的變現路徑?先服務,後產品

很多人想靠寫作賺錢,腦中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要出書」、「我要開付費專欄」、「我要做線上課程」。

但現實很殘酷,你以為你是誰?
當大部分人不認識你時,根本沒啥人願意買單。

Nicolas Cole 認為寫作賺錢的路徑有兩條:

販賣你的時間(服務模式)

包括接案寫作、代筆服務、顧問諮詢等。

  • 優點:啟動門檻低,容易快速獲得第一筆收入
  • 缺點:收入天花板明顯,因為時間資源有限

一天只有 24 小時,每增加一小時工作,你的效率與精力很可能遞減。

Nicolas Cole 初期專注於提供高價值的「代筆服務」,不與低價寫手競爭,而是直接鎖定那些「有錢、有知識,但沒時間」的 CEO 和創業者。

他的策略:先用「服務模式」讓自己活下來!然後大量累積「專業知識和成果案例」

💬 雷蒙短評:這跟我在《超級個體工作術》中,副業發展章節的核心策略極相似。

一開始當沒人認識你時,需要專注利基市場 (Niche Down),主動出擊,做出案例成果和累積信用。

同時,也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工作知識的標準化流程,以便後續槓桿放大打包成獨特的數位產品

販賣你的知識(產品模式)

包括書籍、線上課程、付費會員、數位產品…等。

  • 優點:沒有收入天花板,可以無限複製銷售
  • 缺點:需要大量信任基礎和受眾,初期啟動極其困難

當 Nicolas Cole 透過代筆服務建立了穩定且可觀的月收入後,他才開始將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打造成可規模化的「產品」—— 例如線上寫作訓練營《Ship 30 for 30》和數位產品《Full Stack Writer》、《Category Newsletter Creator》……等等。

產品模式的魅力,在於沒有上限。

在大多數情況下,賣出 1 本和賣出 100 萬本所需的邊際努力幾乎相同。但挑戰在於,一開始要讓大量有意義的受眾購買你的產品,難度遠超想像。

這兩個路徑,正是 Nicolas Cole 觀察到的現象(美國市場):為什麼大多數作家一開始會以每小時出售專業(提供服務)起家,累積足夠多的信任、品牌聲量後,逐漸轉成產品模式。

因為服務模式可以讓你先穩固基底,產品模式則讓你突破收入天花板


寫作別從部落格開始:在有流量的地方釣魚

我想開始網路寫作,我是不是該先架一個個人網站或部落格?」這是 99% 新手的標準問題。

Nicolas Cole 的答案讓人非常意外:千萬不要

他認為,如果你想透過寫作建立影響力,架設個人部落格應該是你「最後」才需要考慮的事。

為什麼?

因為一個新的部落格,就像在太平洋上的一座孤島,除了你媽跟你家的狗,沒人知道它的存在。它沒有任何內建的流量。

他的策略是,先去流量池裡捕魚,再把魚帶回自己的魚塭

  • 個人網站(部落格):這是你的「數位名片」或「線上店面」,目的是展示成果、銷售產品。
  • 社群平台:在「已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平台」上,分享你的觀點和故事。

具體怎麼做?簡單兩步驟:

  • 第一步、在社群平台大量寫作:去 Quora、Medium、LinkedIn、X (Twitter)、Threads、Facebook 這些地方寫作,因為那裡已經有幾千萬、甚至幾億的用戶。你在那裡發文,才有機會被看見。
  • 第二步、將社群平台的流量,導回你的自家平台:當你在公開平台獲得關注後,再透過誘因(例如免費資源),將這些讀者引導到你的電子報YouTube 或個人網站。

這就是一種網路時代的槓桿策略:不要從零打造一個流量池,而是聰明地利用現有的巨大流量池,先去別人的地盤上建立名聲,再把忠實的粉絲帶回自家平台!

想要開始寫作?我寫過兩篇經驗分享文,或許對於正在嘗試寫作的你有幫助:


最好的讀者,是兩年前的自己

他認為人們更願意向那些在同一條路上領先他們幾步的人學習,而不是向專家學習

而最好的寫作對象,就是兩年前的你。

他給了一些問題,你可以試著回答:

  • 你當年曾為哪些事情苦惱,而如今卻不再苦惱?
  • 你現在擁有哪些當時不具備的技能?
  • 你剛開始對哪些嗜好感興趣?
  • 你還沒有經歷過哪些人生轉變?
  • 你對哪些話題不了解?

一一回答後,就能看到自己在過去兩年中發生了哪些變化,並有無數的寫作主題和想法!

像是我在《100 小時掌握自動化工作術|系列教學文》的開頭寫到:

如果,一年前的我,有看到這系列,一定能省下我 數十小時的時間,更有效地上手、理解底層邏輯、掌握這套「現代工作者的魔法」。

於是,我為了一年前的自己,開始寫自動化的文章。

在我錄製 Podcast、YouTube 小有心得的時候,也寫了:

這些寫作對象,其實都是「給自己」,因為要有效成長,更重要的是向自己學習。

就像我在《復盤思維:你是哪種工作者?》這篇文章裡說過的:

我們有三大學習對象,一是父母老師(學世界觀和道德邊界),二是前任(學人際關係和互動),三是自己。
前兩個數量都有限,而且「難以控制」,所以還是向自己學習還是最靠譜

💡 Nicolas Cole 的其他寫作建議,供你參考:

  • 停止在私底下練習,開始在公開場合練習。
  • 不是找到自己的聲音,而是與讀者共同創造你的聲音。
  • 至少持續穩定寫作 6 個月,然後再做決定是不是繼續寫。
  • 在數位時代,讀者不會細讀,他們只會快速跳讀、瀏覽。

策略性免費工作:用「免費」換取你沒有的資源

Nicolas Cole 認為,大多數人對「免費工作」的理解是錯誤的。

他們把它看成是「吃虧」,是「被佔便宜」。但對於一個剛起步、缺乏資源的創作者或專業人士來說,「免費」是你手上最有力的籌碼之一

如果你沒有某樣東西,你就應該願意為了得到它而免費工作。

他將其拆解為三個具體的交換策略:

一、換取「作品集」(Portfolio)

如果你是一個剛起步的寫手、設計師或攝影師,你最大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沒有任何作品可以向潛在客戶證明你的能力。

主動找到你夢想合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或一個你欣賞的品牌),為他們免費提供一次高質量的服務。你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要創造一個可以放進你作品集的「案例」

二、換取「人脈」與「消息」(Social Proof)

如果你已經有了一些基礎作品,但你還沒有進入你所在領域的核心圈層?

那就去找比你更有影響力、更有信譽的人免費工作,你的目標是讓他們的名字出現在你的客戶名單上,擴展自己的人脈。就像一家新創公司,如果能說「Google 是我們的客戶」,價值是不是就瞬間提升?

Nicolas Cole 還曾為一位有投資加密貨幣的企業家代筆,因此獲得一些小道消息,開始將閒錢投入加密貨幣,沒多久直接暴漲!

三、換取「學習機會」(Education)

如果你想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但缺乏相關的知識和實戰經驗?

那就去找到該領域的頂尖專家,提出為他們免費工作或擔任學徒。

你的目標不是薪水,而是近距離觀察和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工作流程和商業模式。這比任何昂貴的課程都更有價值!

記住:這個策略只在你真正能從對方身上學到東西時才有效。不要為一個和你水平差不多,甚至比你還差的人免費工作,那是浪費時間。

免費工作的底線

Nicolas Cole 並不鼓勵無止盡的免費工作:每一次免費工作,都必須有清晰的策略目標(換作品、換人脈、換知識)

免費工作只是早期職涯的一個「短期策略」,一旦你達成了目標(例如作品集裡有 3-5 個案例),就可以轉向收費。

很重要的一點是,你應該是主動「提出」免費工作來換取特定資源的一方,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要求你免費工作的一方

在新的網路時代裡,自訂遊戲規則

Nicolas Cole 每天會固定寫一萬字3,也自出版了至少 5 本書。

除了線上寫作訓練營之外,Nicolas Cole 同時在 Substack 開設付費電子報 Write With AI,分享 ChatGPT & Claude 提示詞、AI 寫作技巧給數位作家,經常性收入(ARR)超過 100,000 美元。

同時是 2 本知名寫作書籍的作者,如果你對數位寫作有興趣,推薦閱讀!

  • 《網路寫作的藝術與商業》(The Art &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分享線上寫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有效捕捉和維持讀者注意力的技巧,已售出超過 15,000 本。
  • 《代筆寫作的藝術與商業》(The Art &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教導作家如何透過為他人線上寫作,成為一名成功的頂級代筆作家,並藉此實現每月上萬美元的高收入。

當所有寫手都在削價競爭時,Nicolas Cole 創造了「高價代筆」類別(Catagory);當所有人都想被出版社看見時,他選擇了「自我出版」這條更自由的道路。

從 Nicolas Cole 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學習到在超級個體的時代裡,不一定要在舊的遊戲規則裡玩到最好,換條路吧!為自己創造一套全新的遊戲和職業規則


雷蒙總結:有了網路,寫作是每個人翻身的機會

研究完 Nicolas Cole 的故事與商業模式,我最大的感觸是,他徹底打破了「寫作賺不了錢」的刻板印象

跟我的個人商業路徑很類似,從文字創作出發,逐漸找到了一條清晰、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1. 先服務,後產品:先用高價代筆服務證明價值、建立信任,再用產品(課程、書)實現規模化。
  2. 流量平台優先:不要從零打造部落格,而是在臉書、Threads、X 等已有流量的社群平台寫作,再將流量導回自家平台。
  3. 策略性免費工作免費不一定是吃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獲取你沒有的資源。

而且再次印證我說過的:「寫作,是這個時代人人都該投資的技能。

大部分人對「寫作」,會遲疑:這離我有點遠吧?只有靠內容產品、自媒體經營者,才適合「寫作」這門技術?

我的寫作蛻變之路

2015 年,我也是沒錢沒資源的毛頭小孩,因為開始將零碎的學習筆記發在臉書上,主動替人修改簡報,開始獲得在大學校內外,開付費簡報工作坊的機會。

​2017 年,我開始把長文寫在 Medium 上,研究數位工具和個人生產力,因此收到外商公司的工作,還有 TEDx 年會演講邀約。

​甚至,我 2019 年到北京工作,也因為有持續寫作,分享我的工作和生活經驗,意外收到「得到 APP」的邀請,登上知識春晚在深圳的直播,還包了機票跟一週的五星級飯店住宿,那次也是我第一次住五星級飯店。

這些機會,都是我這個窮人出身的普通人,不曾想像的。 寫作的習慣和累積,也是我職業生涯的轉捩爆發點。

從普通大學生,到講師,再到數位工具顧問,全靠寫作這把鑰匙和技術。

而且更意思的是,這三個里程碑,是由我的文字「自動」為我工作,吸引到對的人和全新的可能性

📍 今年,我把我這套「從普通人到超級個體」&「現代工作和個人商業模式路徑」,都整理在這堂我的年度大課【超級個體工作術】,如果你有需求,歡迎參考看看:

solopreneur cover compressed

本文註腳補充

  1. Quora 類似台灣的 Yahoo 奇摩知識+、中國的知乎。 ↩︎
  2. 什麼是代筆?或者說影子寫手(Ghostwriter)?簡單來說,你是隱形的筆,幫別人寫文章,但作者署名是對方。主要是那些「有料,但沒時間輸出」或「有想法,但寫作技巧普通」的人,例如 CEO、政治人物、企業家他們腦袋裡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內容,寫作者要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模仿語氣、把複雜概念變成好讀的文章、書籍。 ↩︎
  3. 「當我說我每天寫一萬字,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我。」Nicolas Cole 在這篇文章分享,他如何日更寫一萬字? ↩︎

#162 – 什麼是對的「放棄點」 / PM 實戰課 / GPT-5 最新應用 ®️雷蒙週報

2025-08-17 19:14:32

📸 第 162 期(7/30-8/17)封面照片:備課漢的夜。

回到桃園後的這兩週,我把自己關進了備課時光屋。一方面好像有點享受這種「一個人專注做事」的氛圍,另一方面卻也覺得這樣好枯燥,像是到手的 Swtich 2 還沒有拿來玩、就連鬼滅之刃無限城都還沒去看,又看著手臂上的皮膚不斷裂開脫皮,代表我這陣子的壓力狀況挺嚴重。

這種「不斷備課」的狀態,是我想要的嗎?我在某天的下午,看著窗外,這樣問自己。

是什麼讓我在極大的壓力狀態下,還能撐著自己繼續往前?

這個問題,讓我回頭看了創業的這五年。

第一年弄 Podcast、每週準備 2 篇給訂閱會員的付費電子報;第二、第三年圍繞著 Notion 設計課程、實驗訓練營的模式;直到去年(第四年),我把身上所用的各種數位工作術(AI、閱讀到筆記、自動化)都打造成系統化的課程榨了出來。

加上,今年又是一堂大課《超級個體工作術》的籌備,一般人可能都會覺得:「靠咧,你產量會不會太高,都不會 burnout?」

其實…我當然也會感到疲倦。

比較慶幸的是,這陣子準備的這堂《超級個體工作術》,更像是把過往這五年的開拓之路,做個好好的總結,是一種向內書寫,對我來說可能是一種療癒,不像前面幾個產品一樣,必須得去追新的工具&功能更新,有時候不小心會把自己弄得很焦躁。

不過同時,我也在思考,是什麼讓我在極大的壓力狀態下,還能撐著自己繼續往前?

我再整理過往歷程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最低谷的時候,不輕易放棄

我很少在自己覺得最糟糕的那天放棄,反而好像都是在,感到還不錯的時刻,向自己說:「可以了」。

  • 從大學在校內發起第一屆的 iGEM,不到一年我就覺得這完全不適合我,我根本是在浪費人生,除了要籌錢、喬事情,處理各種雜事,還要被找進來的團隊成員冷嘲熱諷,但我還是堅持了兩年,一直到最後,跟團隊在 MIT 拿了項目的金牌,在團隊最高光的時候,選擇離開。還記得當時壓力大到,我會到健身房打沙包,打到兩隻手的關節濺血…。
  • 還有因為智能工作宅的系列記錄影片,我們 YouTube 頻道用一年時間,從 0 到 5 萬訂閱,做到算是講「智能宅」這主題的品類第一,廠商合作邀約收到手軟,但也選擇先暫離,推掉 90% 的業配,專心做我們的數位工作術本業,沒有繼續。
  • 加上我也是台灣最早推出 n8n 自動化工具線上課的人,我部落格上的 n8n 教學文瀏覽量已經超過 40 萬,甚至都要追過我的 Notion 教學文了,但我也沒有趁勝追擊,立刻去開 n8n 的高價實體課。現在看著有很棒的實體課漸漸出現,我也很開心。
  • 或者我們 Notion 教學,從 2021 年至今,應該還算保持在中文世界的第一,無論是學員數量,或是教學資源,但我一直沒有推出更多模版去補足大眾市場,或者向上把高價顧問服務這塊需求承接,僅僅專注在訓練營模式,也是一種在最好的時刻放棄。

如果有一個大佬,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些岔路,一定會把我痛罵:

「都有了好的開頭和影響力累積,拿一些資本找人來放大,一定賺爛阿,你蠢喔。」

的確,如果從商業的角度看,這或許挺蠢的。但最近我才慢慢理解,這種看似不合邏輯的「放棄策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我的「滿足策略」。

它像是另一種內在的聲音,會告訴我:「嘿,你已經走到這了,挺好的,足夠了。」

回頭看這四段經歷,每一段嘗試的過程,都有極其狼狽無助、痛苦掙扎的夜晚,但有了這種「滿足策略」,就會讓整段經歷變成一種說出來會笑笑的體驗。

慶幸,沒有在最低谷的時候選擇放棄,才能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悟。


2025 Q4 能回歸影片內容的吧?

還記得去年同樣是八月(雷蒙週報 142 期),因為看到何同學的記錄片被感動,也開始拿著手機、Action5 Pro 掛在脖子上這樣去記錄生活,想說每一年,可以把今年的生活片段拿來剪輯影片,配上我平常累積的寫作內容,就應該能做成像是張修修、Ali abdaal、MoneyXYZ、大耳朵 那樣,看著鏡頭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事業、工作上的體悟,結果至今我還是沒做到。

因為我很清楚知道,這時代越來越少人看長文,既然都寫長文不如拍成影片(因為腳本都好了),也能讓我的內容更多層次,不要都只是談工具那樣冰冷、沒有人的味道和情感。

所以感謝柚子,想盡辦法把我 2026 年的工作盡可能排開(?)

先讓每年兩屆的 Notion 訓練營&每年一屆的復盤訓練營,在明年都先暫停一會,相信再歸來之時,一定會是更好的版本。

另外,柚子這幾天也跟我分享,她找到自己下個階段的動力來源,怎麼在我們到處旅行遊牧工作時,也能有屬於我們特色的產出,我也很開心,因為我最喜歡的,就是看著她把我們生活片段,做成一些記錄影片。像這次備課時,看到這個部落格,在經營之初,甚至有不少文章,是由柚子寫的1

寫到這裡,還是想謝謝我家這位可愛的柚子,一直在我身邊陪著我,否則我應該早就壓力大到崩掉吧。

這幾年,因為有她和我一起打拼、一起耍寶,一起體驗生活,也讓我重新學會信任自己,開始願意找人合作,漸漸打破那種過往一直認為「我只能靠自己,不會有人想要幫忙我」的錯誤認知。

這次的週報,不知道為啥寫了這麼多 murmur,如果再修修改改就不用發了,所以就寫到這吧,也謝謝你願意讀完我很亂的心情記錄 XD


🤝🏼 本期推薦:PM 思維升級實戰|打造變動時代的專案主導力

PM思維升級實戰|橫式影片縮圖 1920x1080.compressed

2020 年,我因為疫情被迫回台,在職涯的十字路口卡關迷惘。當時不確定是要直接創業,還是要繼續去大公司練功,加上我也沒有什麼人脈資源。最後,我厚著臉皮傳訊息給當年我很常的作者 游舒帆 Gipi 尋求建議,沒想到一聊就是翻轉我人生的一次見面。

他沒有那種「正規軍」看不起「野路子」的眼神,反而真心把自己累積的經驗全攤出來。後來我去大企業做數位轉型特助,每天被三個事業群轟炸時,幾乎是靠著 Gipi 的文章當「題庫」在刷,才不至於迷航。

這些年一路走到創業,一人公司、自由職業,甚至後來還能和 Gipi 創辦的商業思維學院合作講座,我才更深刻體會到,有一位亦師亦友的前輩,是多麼幸運。回顧起來,我當初在訊息裡寫下:「雖然我們影響力有限,但我們會努力成為能幫上忙的人。」現在能推薦他的課程,就是最好的回饋。

這次他和知識衛星推出的《PM 思維升級實戰》,對象不只限產品經理。因為現實是:要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把事情做成,你需要的不只是框架,而是有人帶你看懂「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正是 Gipi 最強的地方。

如果你想在混亂裡練出可靠的專案管理功力,這會是最實戰的選擇。

《PM 思維升級實戰》課程頁面:https://hi.sat.cool/BjyuW

《雷蒙週報》讀者專屬折扣碼(300 元):raymondpm


📍 本月&即將的重要活動和消息?

  • 第十屆 Notion 訓練營預計在 8/23、8/24 的週末發佈招募資訊在 Discord 內。如果你過往是 Notion 訓練營的優秀學員,要記得上島查看唷!(先提醒 9/19-9/21,會去林口兩天兩夜的團隊見面和訓練,可以先保護起來)

這週,我的輸入和閱讀?

—文章和學習筆記—

📝 19 歲輟學到斯多葛哲學商業大師|超級個體案例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把古老智慧實踐、重新包裝成現代商業價值的人。Ryan Holiday 就是最好的案例之一,他用親身實踐,證明了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最古老的哲學也有市場。

❓ 如果你一輩子只能追求一件事,你會選擇什麼?

這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鏈條,才是我願意一輩子玩的無限賽局。

🧑‍🤝‍🧑 瓦基的每週讚美挑戰:向雷蒙致敬

謝謝瓦基的突如其來的小驚喜,其實,過去的我也很不懂得去讚美他人。

​常常會覺得同領域的工作者,會是競爭者,畢竟台灣市場就這麼小。加上從小的窮人心態,不自覺地會進入一種零和賽局 ——「如果別人把這塊蛋糕吃掉,我就會餓死。」​後來認識到一些願意互助的創作者、前輩和老婆才慢慢意識到,原來好的合作能讓市場更大。

💬 我是如何開始接案、成為自由工作者?提高報價的方法?

雷蒙與呂罰在不停 Podcast 的採訪內容精華摘要,從現代工作者四個職涯階段,到如何建立專業自信心?案源開發策略、專業服務報價的定價策略、以及如何從單點服務提升為系統化價值創造?

💬 超級個體是什麼?與電左 Jacky 暢聊三十歲後的工作和人生哲學

本文精華摘要我在《電扶梯走左邊》裡的訪談內容,從學生到「超級個體」的轉變歷程。怎麼在這時代,走出「一個人的商業模式」?怎麼做到把熱愛變成專業,再把專業設計成可變現的商業模式?

數位工具和 AI 應用

📱 GPT-5 全新應用情境教學展示:免費用戶也能用的福音

分享 GPT-5 的最新應用解說,不只更聰明、更直覺(不用選模型了),並整理快速生成網站應用、小遊戲、語言學習、寫作能力、科學研究……等應用成果給你。

🎙️ 10 分鐘完成 Podcast 訪談精華稿:我的 AI 寫作助手流程

如何運用 Notion AI 與 Google Gemini,在多人 Podcast 訪談後,快速將 1 小時的逐字稿轉換為結構清晰、可讀性高的精華文稿。透過 AI 協作與人工潤飾,10 分鐘即可產出一篇好文章,並保留真實經驗與個人觀點的完整工作流教學展示。

🤖 Manus AI 實測指南:最直覺的 AI Agent?不只是聊天機器人?

經過兩個月深度使用 Manus AI,我發現這不只是 AI 聊天機器人。透過一次呼叫出多個 AI Agents,Manus 能自動完成從資料搜集、分析到網站部署的完整工作流程。如果你想突破傳統 AI 聊天工具的限制,想體驗真正的 AI 協作模式,Manus 值得你試試。



🤝🏼 如果你喜歡〈雷蒙週報〉並願意幫助我繼續分享下去
〈雷蒙週報〉是繁體中文圈 Top 的數位工具應用、科技產品的電子報品牌,提供現代人如何聰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訂閱者超過 19,000 人,開信率 > 60%;為了讓這電子報長久經營,我可以協助你推廣好的產品、服務或活動被更多人看見點此進一步瞭解如何跟我合作 🔗


  1. 例如這篇 2020 年,我們第一次舉辦實體的 Live Podcast 記錄文;還有從北京撤退回台灣的記錄↩︎

超級個體是什麼?與電左 Jacky 暢聊三十歲後的工作和人生哲學|雷蒙訪談精華

2025-08-17 13:41:52

💡 訪談摘要

十年前,我和你一樣在職涯、工作的選擇上迷惘、痛苦。直到這幾年的嘗試,我漸漸找到了一條新的職業路徑。怎麼在這時代,走出「一個人的商業模式」?怎麼做到把熱愛變成專業,再把專業設計成可變現的商業模式?

我又來到老朋友 Jacky 的 Podcast 節目上,深入地聊了這整段旅程。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把我過去七年的經驗精華,濃縮成一套普通人也能實踐的升級系統,告訴你如何從每天加班的普通人,一步步成為掌握自己人生的「超級個體」。



開場與回顧

Jacky:歡迎收聽《電扶梯走左邊》,這次非常期待我們的老朋友雷蒙。上次見面是去年七月的電扶梯走左邊年會,再上一次是 2023 年去你家錄了八個小時,分別是:

這兩集的迴響非常好1。當時我形容雷蒙是一個 Lifehacker,這次我想用「超級個體」來形容他。

📍 雷蒙的人生故事

  • 學生時代就是探索者,19 歲開始遠距工作
  • 成大化工轉到不分系第一屆(畢業演講文稿),跨傳統學科到自由專案學習。
  • 大一寒假,獨自到印度自助旅行 35 天,並在小學當志工。
  • 大學時創辦「N 次坊」組織學生講者,分享技能,提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想像的模樣」。
  • 引入「城市浪人」到台南,連結不同在地的學生,透過遊戲化的機制認識城市。
  • 24 歲與柚子結婚,勇敢到北京體驗職場文化(認識雷蒙與柚子)。
  • 疫情後回台灣,一邊錄製 Podcast 節目「雷蒙三十」,將對數位工作術的熱忱轉化為事業,創辦「 Notion 實戰課程」(吸引數萬人參加,訓練營已近十屆)及幾千人的 Discord 社群。
  • 創業這五年,從 0 人關注,到現在有 20,000+ 人訂閱的「雷蒙週報」,今年剛好三十歲。

為什麼要寫「個人使用說明書」?

cover raymonds manual
侯智薰的使用說明書
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和公司來經營,我寫下這份「侯智薰的使用說明書」,方便你更好地認識我,我的產品、工作價值觀、每年重要紀事……等,更好地和我交流、合作。 以下是我的簡易 Wiki,包含我的產品、工作價值觀,每年重要紀事、能幫上忙的地方。
彩色 純 Logo 400raymondhouch.com

Jacky:我想先從你的「個人使用說明書」談起,你寫了一篇名為「侯智薰的使用說明書」的文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雷蒙:主要有三個原因

  1. 更認識自己: 像是工程師的 “release note”,記錄每個階段面對生活、工作的哲學與迭代。
  2. 建立與他人互動的介面: 讓別人更好地與我相處、互動、甚至商業交換。
  3. 記錄價值觀: 記錄當下選擇背後的價值觀。人成長會變得更複雜,考慮事情更多。這份說明書能呈現生活底層的第一性原理及不同考量下的選擇,這些都是為什麼能成為現在自己的軌跡。

Jacky:我很喜歡你的使用說明書,內容非常務實,像是會議原則,讓人知道如何與你這個「API」交流。你提到一個 Quick Win 是 “be good tools for one another”(成為彼此的好工具)。

雷蒙我不覺得「工具人」是貶義詞。因為有所價值,別人才會想用你,最怕的是沒人想用你 😆。

當個有用的人是第一步,然後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界線。

Jacky:你在說明書中提到,與其說是成功的創業者,你更喜歡說自己是「內容創作者」?

雷蒙: 「創業者」這個詞已被社會定義得太鞏固(規模化、賺大錢、上市)。

我實踐的「一人公司」,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更大,並質疑無限成長。Paul Jarvis 提出「Company of One」的概念:公司應追求利潤比的最大化,而非營收最大化。

在相同規模下,獲得更好的自由時間、更快樂的工作,並提高營收率。


「超級個體」是什麼?普通人升級的三階段系統

Jacky:從 N 次坊時期管理十幾人感到痛苦2,到 2023 年三人團隊,再到現在提出「超級個體」,這是你管理和效率上的一種進化嗎?

雷蒙:我先解釋一下大家很常見的誤解,會認為「擁有個人品牌」就是一種「超級個體」。

但「個人品牌」只是一種結果,這個結果,來自下列的要素:

✅ 一人公司的商業模式:怎麼先實現最小的商業閉環?

✅自由職業的工作狀態:怎麼降低對特定公司的依賴?

✅ 超級個體的系統:怎麼一個人打通定位、產品和銷售?

01 超級個體 個人品牌 一人公司 scaled
來自《超級個體工作術》

我們可以用一整個路徑,來看「讓普通人怎麼升級」,它分三個階段 ——

SCR 20250708 noun

第一階段:普通人

每天趕打卡、做專案、加班追 KPI,努力沒錯,但方向感全無。

時間總是不夠,工作常常卡關,連生活都快失控。

這是因為不夠努力嗎?其實是缺了一套「看得懂目標、能善用工具」的系統!

第二階段:Lifehacker

後來我接觸到「生活黑客」的概念,這群人不是天才,但很會設計流程、用對工具,把重複的事交給系統做,省下的時間拿來做有價值的事。

設計師可以寫自動化腳本,老師會用 AI 做教材,業務用 Notion 管待辦,這些不是天賦,是一種「自我優化」的習慣。

我從那時開始,學會打造自己的知識系統、內容系統、時間系統,也漸漸走上現在的自由之路

💡 為什麼「生活黑客」的觀念越來越被重視?

《駭客思維》(Hacking Life)這本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因為互聯網(Internet),使得「創新階層(creative class)」越來越多。

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跟以前的工人非常不一樣,過往的工業時代的成就模式是「達到標準」,而生活黑客這群人的成就模式在於,破解舊模式,「創造制度」

​第三階段:超級個體

真正的自由,不是做得快,而是「價值能轉換」。

很多我們以為「沒有價值」的技能,其實只是還沒找到對的「放大策略」跟「交換對象」。

當你不再只是單打獨鬥的解決問題,而是懂得打造個人產品、設計合作模式、用內容和網路放大自己的影響力,開始啟發他人。

你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超級個體」,也就是一個人擁有打通「定位」、「產品」、「銷售」的能力。

不是一定要創業或當網紅,而是就算離開公司體制,你也知道怎麼讓自己有價值、有收入,最重要的,是擁有能選擇想要生活的能力。

這條路,每個人都能走,因為「超級個體」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設計系統、持續實踐出來的

🔗 點這看更多 Lifehacker 與超級個體的相同&差異之處


所以,我在規劃《超級個體工作術》課程時有三個核心系統:

  1. 知識系統:怎麼強化你所擅長的事,累積個人作品集、信任?
  2. 時間系統:怎麼建立任務管理流程,建立可持續的回顧機制,找到熱愛的事?
  3. 影響力系統:怎麼拓展你的專業價值,設計副業模式,不用離職創業,也能建立個人品牌?
人生 KIT模型

如果只有專業和影響力(有人付錢),但沒熱情,那往往是一份「沒靈魂」的工作,不快樂。

Jacky:這和 Ikigai(生き甲斐)有點像,但你簡化了「世界需要」那部分。

雷蒙:我認為「把自己顧好就是最大的利他」。世界只需要你把自己變好,成為可控、持續成長、對身邊人有正面影響力的人,世界就會變好。過度強調「世界需要什麼」反而本末倒置。

Jacky:如何平衡或建立系統讓這三個系統成長?

雷蒙:聽眾或讀者,可以到我的網站上,通常都有對應的公開內容:

  1. 影響力系統:素人一人公司,怎麼年營收破 960 萬?
  2. 知識系統:改良的 PARA 知識管理法,更強調行動導向的知識萃取
  3. 任務系統:復盤思維,你是哪種工作者?

最好的產品,就是自己曾遇到的問題

Jacky:從你開課歷史看,從早期純工具課,接著是 Notion 實戰課程Notion 訓練營,或是其他數位工具課程,到這堂《超級個體工作術》更像「問題解決課」?

雷蒙:這堂課算是把我過去七年的經驗精華總結,用更好吸收、更能讓人實踐的方式去重新整理。也是給我三十歲的一個紀念。課程目標是「打造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收入模式,擁有選擇的自由」。

我設計課程有個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不會去硬湊出最賣座的大綱,而是「從自己過往的問題出發」。

如果這堂課能幫幾年前的我少走彎路,那它就有價值。

最好的產品,就是自己曾遇到的問題

過去的課程,更多是單一工具的深度教學,而《超級個體工作術》會更專注在我遇到不同工作問題時,怎麼思考、定位需求、拆解流程,最後再找對工具來解決,幫你建立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

課程每個章節都是我真正遇過的問題,或某本書給我很深啟發並影響我決策的內容,我會附上引用來源,並希望給學員的講義是可互動、共創的。

課程設計理念

  • 對學員: 《Notion 實戰課程》是 2020 年用 Notion 實踐生產力理論。這堂《超級個體工作術》則是總結我從求學、職場、副業到一人商業模式,再到花錢買時間的完整歷程。少了一些工具功能的展開,更多是提供你這時代需重塑的認知模型,還有問題解決思路。
  • 對自己:記錄 30 歲的工作與生活哲學,這段時間與柚子共同創業的故事也值得寫進去。
  • 未來展望:可能將課程內容昇華成實體書或電子書,也計劃訪談台灣其他「超級個體」(創業者、副業者、接案者),分享他們的故事,因為《超級個體工作術》只是我的版本,希望給學員不同啟發,意識到「怎麼參考雷蒙的做法,設計出適合自己的?」

三十而立的人生觀與工作哲學

Jacky:你在文章《關於 30 歲,我用十年學到的事》中提到人生觀是「提升自己的掌控力,降低自己的掌控欲」。

雷蒙:這與管理有關,也與個人修為有關。人會發脾氣,通常是自己能力不足。

提升掌控力是讓自己能更好地判斷與選擇;降低掌控欲是減少不必要的想像與期待3,把期待放自己身上,不強加於人。

工作態度三階段轉變

  1. 為理想工作:熱血青年,想改變不對的事。
  2. 為錢和生存工作:賺錢,獲得社會認同。
  3. 為了不工作而工作:將工作自動化,花錢買時間/工具。

Jacky:你前面提過「個人品牌是結果,不是目標」。

雷蒙:追尋個人品牌當目標,可能只追到流量粉絲。應該是讓專業變更好,更多人需要你,自然形成專業與信用,品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Jacky:你文章也提到「注意力自由 > 時間自由 > 財富自由」。

雷蒙:Naval Ravikant 區分「財富」(睡覺時能幫你賺錢的資產)和「金錢」(交易工具)。追求的是財富。財富自由是結果。

  • 注意力自由:最重要!你的專注影響時間分配,不要被無關緊要的事(如網紅八卦)牽著走,消耗注意力,應專注於個人成長、專業、熱愛、人際關係。
  • 時間自由:控制好注意力,就能更好運用時間。(怎麼看一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好不好?
  • 財富自由:不再一直用時間換取金錢時,自然能達成。

Jacky:你不鼓勵大家盲目創業?

雷蒙:我從不鼓勵在沒弄清產品模型、商業策略前創業。而且做為這時代的超級個體,不一定要自己拋頭露面創業。

像是,你可以加入像我或 Jacky 這樣的品牌,成為最強左右手,一樣能有工作時間自由,累積專業。

我們的設計夥伴就是例子,他從台北回中南部老家遠距工作,除了設計也參與內容運營、廣告投放,累積了豐富作品集,工時更自由彈性,收入還比之前高。

AI 時代已經告訴我們:「新經濟的單位,不是企業,而是個體。」

「超級個體」是一種掌握持續升級能力系統方法的現代工作者,不限於創業者,在職工作者也適用。

要思考的是整個行業的局,而非單一公司的晉升,累積「可遷移能力」至關重要,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鳥兒不會怕腳下的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自己的翅膀。


未來展望與期許

Jacky:從上次訪談到現在,你最大的改變?世界最大的改變?

雷蒙:我不太在乎世界最大的改變,那不可控。我關注的是「這個時代,我們普通人不能錯過的機會」。

Naval Ravikant 說,這時代最大的槓桿是媒體(網路、科技、工具),要利用它們放大專業價值,解決問題。

錯過這些工具帶來的改變機會很可惜,即使是上班族,也能成為超級個體。

我的學員 85% 是上班族,關鍵是雙邊市場:老闆要有分潤的意願,前提是員工值得。

員工若能超越手頭工作,思考商業價值交換,提升跨領域能力,為公司帶來更大價值,就能突破收入天花板,而不必自己創業承擔風險。我們在創造新的協作模式。

Jacky:十年後的你在做什麼?

雷蒙:我對現在的生活已經蠻滿足的。希望十年後,可以跟柚子、跟一群好友,繼續做些好玩、有趣,能幫助到我們在意的圈子的事。

雷蒙的三十歲目標是:

  1. 自動化工作,每週休一天(已做到)。
  2. 升級智能工作宅並記錄過程(未完成,預計 2025 Q4 啟動 ✌️)。
  3. 忙碌中多閱讀、保持運動、持續寫作(有做到)。 我不追求公司規模翻倍,那會耗損自己。

Jacky:面對不擅長的「管理」?

雷蒙:先嘗試,若不行就避免。人生很多事可嘗試,若試 3-5 次仍不對勁,可能方法不對或不適合。我知道管理能帶來成就感,但我易過度投射,造成心理壓力!

Jacky:雷蒙 120 歲時,希望大家如何記得你?開什麼課?

雷蒙:120 歲我大概懶了。若影響力持續疊加,隨便說句話可能都有很大影響力,這很可怕。

我只希望在他人成長學習、突破自己的旅途上,我的分享能帶來一兩個關鍵啟發,成為一個「引路的人」,那就很值得了

Jacky: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裡寫到,希望墓碑上寫「At least he never walked」(至少他從未用走的)

雷蒙:那我的話,應該是「Never stop growing」(永不停止成長)。

Jacky:我對 40 歲的想像是組建家庭,有小孩。從小孩身上學習,經歷從純真到複雜,再回到「有意識的簡單」。

雷蒙:越不可控的事越該跳過,小孩是可控範圍內的不可控(笑)。


結語與聽眾互動

雷蒙:感謝 Jacky 再次邀請!如果聽眾朋友聽完有啟發,歡迎寫下行動筆記,在網路上分享 Tag 我並附上課程連結,我會去留言回應。期待大家的心得與轉發。 能知道彼此在網路的另一端努力生活,就很棒了。

Jacky:謝謝雷蒙的時間,與我們一起自我成長,成為超級個體。

※ 另外也感謝 elvistaiwan 把這場訪談的一些對話精華,都發佈在自己的 Threads 上,讓我挺驚艷的!


本文註腳補充

  1. 當時訪談完,我也寫了一段小心得在我的臉書上,因為這是我人生第一次這麼長的訪談,也是特別過癮的那種。 ↩︎
  2. 回看大三那年,第一次經營 10 幾人的遠距團隊,是一個很痛苦的挫敗經驗。 ↩︎
  3. 斯多葛派哲學?控制二分法和想像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