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02:38:00

本篇是对 2025-10-20 到 2025-10-27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大部分时间在处理工作,还给公司内部团队分享了 LLMs 工作流和一些 AI 的日常实践,也看到了「How I Use AI」这个页面,刚好就在周报分享一下自己目前工作生活中使用 AI 的一些场景。
日常最高频的场景还是 AI Coding,从去年 7 月开始高频用 Cursor 开始,短短一年多竟然在模型和形态方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自己也算是一个个体验过来,有些心得体悟。

我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都在高频使用,每月 20 刀的额度还算慷慨,综合来讲很均衡,内置各类最新模型(Codex, Claude Sonnet 4.5 等),输出速度快、Tab 补全功能强、基于 IDE 的 UI 交互做得很好,且不断迭代,能很方便地管理规则和记忆,引入外部文档作为上下文,可视化 MCP 配置等,Checkpoint 功能强大,能很方便地回滚到各个存档点,可以放心 Vibe。
但感觉全局代码理解能力不够强,主要还是基于上下文而不是 grep/rg 等命令行工具实时搜索文档,需要持续提供与调整,并且在一个会话过长后幻觉比较严重,上下文压缩不够智能。
因为 Cursor 的输出质量相对稳定,且自己比较方便管理上下文,适合在现有项目某个模块基础上比较清晰的功能开发或 bug 修复,也很适合做一些 UI 开发(例如结合 figma mcp 等)。

今年 7 月开始高频使用 Claude Code,也经历了从惊艳到失望,再到习惯的心路历程。
Claude Code 是第一个比较完善的模型第一方命令行工具,可以灵活用各种 bash/shell 脚本来自己补足上下文或进行测试,配合 Opus 4.1/Sonnet 4.5 结合编程能力强 + 输出稳定,在相对明确指令/需求文档下执行较为准确。
且因为命令/生态功能相对丰富,有类似 SuperClaude 这样的拓展项目,也有大量的 Commands, Skills 和 Plugins,且有像是 Randy 开发的 CC Mate 这样的 UI 工具来可视化配置,已经极大补足了与 Cursor 之间的差距。
但毕竟是基于命令行,回滚功能不太好,通过指令进行回滚有时候不太准确,需要自己用 git 进行版本管理。并且随着 Anthropic 政策的更改,即使是 Claude Max Plan,整体额度也偏少,Opus 4.1 费用高 + 额度少,有事会在做到一半的时候限额了,时常会影响开发流。
因为 Claude 深耕 Coding Agent 领域比较久,虽然依然受制于命令行工具的形态,但功能已经较为完备,很适合通过明确的需求文档 + 指令进行一些新功能开发或是 bug 修复,可以采用 PRP 的 Context Engineering 的模式。
我的日常使用命令:
claude --dangerously-skip-permissions

原本我以为 Claude Code 已经足够强大了,没想到近两个月 OpenAI 厚积薄发,依靠 gpt-5 和后来的 gpt-5-codex 模型后来居上。
我在近一个月也开始高频使用,能感觉到它对上下文的理解和关联能力很强,且可通过命令行参数开启 web 搜索,综合 One Shot 能力非常强,适合做一些创新解决方案或是从零完成一个需求。
但由于同样是基于命令行,依然有回滚功能不强的问题。但 Codex 的命令行工具相对 Claude Code 更为简陋,功能不够丰富,生态支持也偏少。
另外还有个硬伤就是实在太慢了,所以我更多在一些更完整独立需求的时候使用,并且经常会用来做方案调研或是写文档,日常的一些明确需求依然用 Claude Code 偏多。
我的日常使用命令:
codex -m gpt-5-codex -c model_reasoning_effort='high' --yolo --search

Warp 是独立的命令行工具应用,我在「Warp,iTerm2 还是 Alacritty?我的终端折腾小记」一文中就介绍过。
最近就新增了 Coding Agent 功能,但我最常用的是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一些命令行,例如 kill 一些占用端口的应用或是一些 git 复杂指令,我在开发中经常用到的是我在某个 feature 分支的多个提交 cherry pick 到测试分支/主分支等。

同类的平台有很多,例如 Replt.it, Bolt.new 和 Lovable 等,我唯一在用的是 Vercel 官方出品的 v0.dev,它与 Next.js 及 Shadcn 深度集成,很适合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去实现一些小的 MVP、Landing Page 等。

可以通过 shadcn 命令行一键添加到自己的项目进行二次开发,比较适合有 figma 设计稿或是参考网页的快速复刻或是独立开发一些全栈项目时的初版,后续可以基于生成的整体代码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
v0 生成 UI 的质感整体还是审美很在线的,比一般 LLMs 生成的要有质感得多,可惜就还是后续没有很好的工作流和正在开发的代码集成,所以更多还是做一些小的 PoC 玩具和做一些小模块设计。

除了开发外,我偶尔还有一些做分享的需求,通常会在 ChatGPT 或是 Claude 中生成我所想要讲的主题和大纲,并使用 Gamma 这一工具进行 PPT 制作。

可以通过大纲一键生成不同风格主题的 Slides 文稿,并且提供了 Agent 模式,有类 Cursor 的 PPT 制作体验,可以不用自己手动调整模板等。

另一个日常使用到的是 AI 应用是一个 TG Bot,原来叫 Dola,最近改名为 Toki 了,关联了 Google Calendar 后,可以很方便可以通过对话来管理日程,虽说很多 LLMs 应用或是 MCP 都能做到,但用了两年左右感觉 Toki 的易用性和稳定性都很强,配合 Notion Calendar,基本上不会错过什么日程了,算是一个小众但实用的工具了。

当开始一个新的功能开发/需求时,我会首先定位到这个需求是基于哪个仓库开发,并同时打开 Claude Code 与 Codex 进行初始化,形成各个 Agent 对项目代码仓库的基础的文档沉淀。
如果是需要协同多个仓库开发的场景,可以定义一个外部的例如 feat-xxx/ 文件夹,并将相关的 git repo 都置于这个文件夹目录下,并进行初始化,后续 agent 都会在这个项目目录下执行,要注意的是,需要将每一个 repo 都切换到对应 feat 分支进行开发,以免后续代码版本管理混乱。
接着向 codex 描述清楚相应的需求,让 codex 总结成详细的 feature 描述,并根据实际需求让 codex 进行调整,如果需求相对清晰简单,可以直接让 codex 执行即可。
如果牵扯到代码复杂度较高,可以采用 Claude Code 的自定义命令,生成较为详细的 PRPs/ 文档,主要流程为:
/generate-prp 命令,在命令之后输入 codex 生成的 feature 描述PRPs/feat-xxx.md 中,可以继续在对话中进行修改调整,需求完成后, 调用 /clear 命令来清理当前上下文/execute-prp PRPs/feat-xxx.md 命令来完成需求,时间相对比较长,如因网络等问题中断,可以重复执行命令(进度与 TODO 会在文档中标注)PRP 大体框架如下:
# 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 (PRD)
## Objective
- [Clearly defined, measurable feature goals]
## Technical Constraints
- [Non-negotiable technical decisions]
-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followed]
## Quality Standards
- [Performance benchmarks]
- [Maintainability requirements]
- [Test coverage criteria]
##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 [External dependencies inventory]
-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 Deliverables Definition
- [Code organization patterns]
- [Documentation requirements]
这种方式看似只是现在各类 Agent Plan Mode 的延续,但基于 PRPs 文档,通过上下文消除 Agent 生成代码的不确定性,并且在多人协同开发时能够共享 AI 文档库,后续开发需求也会将既有 PRP 文档作为上下文,保持代码的稳定性。
我目前基于这样的开发工作流模式,已经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梳理需求与 Review 代码而不是代码的实际开发,效率提升了很多倍,但其实也少了很多写代码纯粹的快乐与心流的感觉,或许也是一种代价吧。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2025-10-20 09:41:00

本篇是对 2025-07-13 到 2025-10-20 这三个月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许久没有更新周报了,由于离职而有了难得的两三个月闲暇,走出家门见了许多人,重新思考了自由、工作、健康乃至生活目标等略有些宏大的人生命题,也借此以月的维度来记录下思绪的变化。

离职的 Gap 期间去看了五月天的演唱会,陪学姐参加了两次游泳横渡活动,两次野外露营;也出门见了不少人,在深圳 Vue Conf 见了 Randy,去北京见了 Jerry Qu,也去安吉找 Xiao 玩了两天。
似乎所有人给的建议都是慢一点好好想想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不要在迷茫时着急做什么决定,不然只会踏入下一个泥沼。但或许是由于太长时间都习惯于工作的节奏中,突然闲下来之后似乎并不如想象般轻松自在,由于电脑去换电池售后了几天,所以只能在家躺着听播客、玩游戏,但似乎 ”No Coding Today“ 的日子总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有一种隐隐的失重感。
有一天拾一来家里做客,问我说会因为工作这些焦虑么,之前也看到过他写的一篇「被裁员后的恐惧」。
扪心自问了一下,裁员这件事本身于我而言倒并不构成太多的打击,最多是生活在一个短暂的时间有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快也就重新捡起来了;但被“Left Behind”的感受是有的,不论是被前司还是被处在同阶段的人。
说来有意思,我在大三时候由于想转码,并没有像同学一样去准备实习或是秋招,当时为了摒除来自身边的 Peer Pressure,选择了关闭朋友圈和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入口,只发不看,转眼也七年过去了,养成了不看朋友圈的习惯。
但似乎七年后的现在,自己反倒又困于这种压力之中,甚至并不是实际的谁的动态导致的,而是脑海中自我构建的“假想敌”,甚至还做了个在香港上学时同学都在讨论考试和课程但自己没收到上课通知而翘课了的梦。
这几年,似乎也没多少长进,反而更加浮躁了些。
后来去北京见了 Jerry Qu,很热心温暖的前辈,跟我说不要急于去找下一份工作,而是趁这个时间多思考一下人生的主线,多关注生活空间里平时看不到的风景。他提到说在工作日的午后他和儿子任意乘坐着北京的环线公交,跟着随机的线路看这个熟悉城市中的陌生风景。
跟学姐聊,学姐也说可以把目光从关注同样离职的同事们动向转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去旅行、义工或者拜访一些朋友聊聊,去看看那些工作日同样不在上班的人的状态,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兼容性与人生的多样性。

但自己仿佛也还是有些太”急功近利“了点,虽然没有很快去找工作,但马上并行了很多事,有的是自己的项目,有的是 part-time 或是外包,还心血来潮整理了下,把这些分支项目都放到一个 GitHub Org 里了(NF Studio,捏捏和饭饭工作室,我养的两只猫)。
尝试了一两个月,粗粗计算了一下,单从经济/收入角度来看即使继续不上班也能生活无虞,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依然隐隐地感觉到一种矛盾和割裂,起初并没有察觉它是什么,直到这几天在整理各种事务时,我发现已经太久没有更新周报了,明明有大把的时间,却燃不起丝毫分享欲。
是我的生活变得乏善可陈了么?并不,其实生活周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只是我的心境不再。再向内探究了一下,发现是生活缺少了一种“挑战性”,我所接的项目大多也是能力范围内,再加上有了 AI Coding 各类工具的加持,似乎单纯地写出代码实现产品已经没有之前那样让我兴奋了,反而会陷入一种倦怠。
回想起之前工作时候,即使是每周一次的例行组会,也都能感受到很多想法或是热情的碰撞,但现在的自己已经很难感受到了,人终究还是难以离群的。另外有些更微妙的点在于,即使裁员或许有一些复杂的客观原因,但亲历其中的自己似乎依然能感受到自己的一部分随着离开而被否定了,常常弥漫着一些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在隐隐地腐蚀着自己的生命力。
我决定重新捡起来,于是九月初开始面试,很幸运,一共面了两家,最喜欢的一家在三天内连面三场,很快给我发了 offer,9.24 入职。
全新的链上交易相关的领域,Rust 后端岗位,那几天久违地甚至有些期待入职,憧憬着即将面临的这些挑战,开启这一段工作时的心情正如两年半前我收到 RSS3 offer 时一样,却又恍若隔世。
而到现在,算上国庆假期,入职也快一个月了,逐渐上手了工作内容,整体比较业务导向,但技术氛围很浓厚,自由度很高。起初因为没有 Onboarding 或是跟同事之间比较亲切的交流而有些不太适应,而最近由于我更主动地梳理起项目的本地调试环境搭建,并且给团队内部搭建了一个 AI Relay 服务推广 Codex 和 Claude Code,也能感觉到慢慢融入了,这周还会给大家内部分享 AI Coding 实践。
想起来前段时间跟朋友聊起的一个点,他是一个创业者,似乎做出一个成功的产品是他的目标,而于我而言,似乎更享受 Build 的过程,不论是技术探索还是与人协作,能够不断完成更多挑战才是自己所追求的点,做的是什么东西或是做出了什么东西本身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又或许,我还没找到那个能让我兴奋的 Idea 吧。

九月初的一个晚上学姐因为急性阑尾炎去了急诊,连夜做了手术,在医院住院,进入了很长时间的术后调养和恢复,我也都住在病房陪护,住院了 8 天。
那段时间的我也由于工作或是各种琐事心烦不已,却恰好按下了一个暂停键。感觉也只有这样的时刻才能真正让时间慢下来,这里没有人关心学姐又跟哪个机构或是客户聊了多大的业务,也没有人关心我的项目什么时候上线、Pitch 或是什么代码细节,所有人关心的只有“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注意力都回归到了人的个体和健康。
虽然切除阑尾的微创并不是什么很大的手术,但术后依然很遭罪,不断地呕吐、半夜里突发的疼痛乃至到了现在依然需要担心伤口情况,人真是脆弱,以至于平常的一点点不注意都可能积累成病痛甚至更严重的后果,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弥补。
我算是一个并不太注重自己身体的人,习惯性地熬夜,饮食也算不上规律,但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丝毫不在意。直到去年年底去香港办重疾险,因为体检报告中有结石和幽门螺旋杆菌两项,每一项都要每年多加上千美元的保费或是少一些疾病范围,当这些指标具象化地成为了成本,才在这半年里开始调养,完成了最后一项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了,提交了新的报告单去向保险公司申请了复议。
很奇妙的一种感觉,我总是在修复代码中的 bug,却直到现在才开始修复身体上的 bug,这一个个检查报告也就像是热修复 PR 一样在等待上游的 Review,让我的线上人生服务继续正常运转,至于其他的,不过是一些 feature 而已。
这样想来,人生所重要的不过二三事,家人和自己身体的健康、初心与人的重要品质、感受到生活与情感美好的时光,其他的可能也只是生活的附属品而已,顺其自然,总会过去,大概也不必烦忧。

陪学姐去横渡赣江 🏊♀(我划水观赛

陪学姐去横渡钱塘江 🏊♀(我冒充工作人员到场内当摄影师


去鸟巢看五月天演唱会 🎤

常常全家去安吉一个小众的水库边游泳,在岸边搭个天幕烧烤&野餐,还能面向山林真“Vibe” Coding,很惬意。

甚至还有吊床 🤣 野外装备齐全。

大阪街头也好好逛!


人生新体验之当上 EDCON Speaker 了,和学姐一起上台分享了 Web3Insight 项目,比我讲得好多了,打算下次黑客松和 BD 继续让学姐带飞我 🥳

来首尔参加 Hyperliquid hlh 黑客松,好久没见到 builder 氛围那么浓厚的线下活动啦!

提交黑客松见到了隔壁 team 很有意思的一幕。离截止时间只剩 5 分钟了,一个欧洲小哥在认真填写项目描述、技术细节等,但是因为表单限制了 100词,所以一直在删改完善。
旁边的东亚面孔的小哥就很着急,一直在说 "just submit the demo link, ignore others"。欧洲小哥说 "why, the technical part is awesome",然后继续填写,并且在群里跟主办方说 "100 words is insane!!!"。
最后时间超过了好像还没提交上,另一个小哥焦躁到几乎大吼。结果也很有意思,主办方取消了 100 词限制并且允许二次提交。很小的一个场景,但似乎也能反映面对一个既定规则的时候两种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Pitch web3insight.ai @ amber.ac BUIDL_QUESTS 2025,hlh 黑客松结束后极限赶过来,稿子都是出租车上准备的。

大事化小蛋糕,小事化小面包。
好久没看到这种一眼就吸引住我的宣传语了。

出门散步的时候,听到不远处传来很凄凉的旋律声,转头才发现是一名乐手在一家看起来已经倒闭的店铺门口自顾自投入地吹着。
很隐蔽的角落,大概也不为什么观众,或许只是心有情绪或是单纯练习,但旋律配合着左侧鲜明的出售通知和右侧已经有些过时的庆祝横幅,再加上刚开始转凉起风的杭州天气,突然脑子里闪过宫崎骏一部动画中的台词: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也联想起好几年前在香港南丫岛上拍到的这一幕,还在当时婚礼展览上展出了,用的评注是:
《便携的浪漫主义》
或许人内心的平和与秩序并不应索求于外界,人所需不过一种抵达远方的载具、一个行囊与一腔浪漫主义。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2025-08-05 18:43:00

本篇是对 2015-08-05 到 2025-08-05 这十年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不知不觉到了第 100 篇周报,总想仪式感地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恰好看到 Alex(面包)写的「My past decade」这篇文章,想起来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刚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命运的齿轮悄然开始转动,于是也想来谈谈过去这十年。
2015 年的 7 月底,是高考结束后难得闲暇的暑假,我在湖南新化参与一个国际支教团活动途中收到了武汉理工的录取通知书,调剂到了英语专业,完全陌生的城市、学校与专业,有些迷茫;2025 年的现在,同样是在一个难能可贵的 Gap 期,同样是在计划着下个月的义工行程,同样是有些迷茫未来。
以更长的尺度来看待整个生活,似乎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周而复始,但从身处其中的我的视角来看,却又截然不同。
回想了下,刚从十几年浙江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我并没有什么爱好或是长处,似乎写作算是唯一拿得出手的了,于是想成为一个作家或是一名记者,以文字为生。
到了学校后加入了学院的新闻中心,几个月后发现这里的“新闻”似乎并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去通过文字去陈述真实、去传递力量,而更多是一个宣传的工具,这并不是新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环境的问题,人力所能改变的东西甚微。
英语专业的学业其实是带着几分枯燥的,课表排满了听力、口语、语法、泛读、精读,似乎是要把英语试卷拆解成一节节课,并不像我在「Normal People」里看到的那样充满魅力。
生活似乎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
除了专业课之外,那时的我们有两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除了基本的一些计算机术语概念外,还有代码实践课,用的是 Visual Basic 6.0 这一古早的技术栈。
得益于浙江还算推行了几年的“素质教育”,这并不是我接触的第一门编程语言,我在小学的时候玩过 Fortran,也在初高中的计算机课里了解过一些 VB,虽然都是应试课程下的浅尝辄止。
课程的内容有些久远记不清了,无非是点餐系统或是网吧上机系统之类的应用吧,VB 确实是一个落后且简陋的语言,UI 的部分甚至都只需要拖拽而不用自己写代码,但它让我在电脑上真正跑起来了一个可以交互的应用,这也许就是我的 Aha Moment,感受到了编程的魅力。
身边的舍友同学也常常会问我一些课程的问题,于是我用 Word 写了二十几页的教程从零讲解核心知识点,甚至成为了后面几届依然在流传的“学长笔记”。
就是那段时间我萌生出了一个有些离谱的念头 —— “我有没有可能以代码为生呢?”。
于是接下来的大半年里,我有尝试跟着一些网课学 Python,跟着华科的辅修教材补基础知识,学得很杂也很没有效率,依然只能在命令行中打印出一些东西,写不出什么像样的应用,但每天窝在电脑前心无旁骛的时间很快乐。

2017 年,一位在大学成功转到网络安全专业的文科班高中同学找我来一起写个外包项目,给一个公司写个官网和 CMS 后台,用的是 PHP。那时代码管理用的还是 Gitee,前两年我想起来备份到 GitHub 的时候才发现当时 git 名称中二地用了亚瑟王,既没有什么提交规范,代码也写得乱七八糟,大部分都还是同学帮我兜底的,但看到网站最后上线了,依然感觉到了成就感,或许这就是“创造”的感觉。
大三了,想着总是闭门学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打算找一些实习,因为并不是科班出身,主要其实还是考虑杭州的一些创业公司,最后去应聘了一家名叫「程序员客栈」的公司,当时的我对于远程办公或是独立开发这些还并没有什么概念,未曾想以后自己还真的走上了这条路,也算是一种机缘了。
跟他们的 CEO 聊得很不错,但他说我的能力更适合去做运营和写文案,公司多一个或是少一个前端实习生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在合适的岗位或许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他依然给了我岗位的选择权。
这是我的第一份实习,那时的我犹豫了,或许如果当一个 CEO 或者说企业市场都觉得我更适合做另外的方向,是不是我一开始的选择就错了?
于是我选择了做运营,几个月后,发现确实是在自己的舒适区,但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于是离开了。
又过了几个月,由于我那时候已经关注到了区块链行业相关的一些动向,开始在知乎这些平台输出一些文章,被一位区块链的投资公司的 Co-Founder 关注到了,约我去厦门跟他们团队见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也是胆子大,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去厦门,按照正常走向我八成已经被抓到缅北园区了。
我是幸运的,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在后面的时间里我在团队里尝试了产品、运营、项目尽调、课题研究、写白皮书以及技术开发等不同的工作内容,半年里出差飞了三十多次,时常一觉醒来会恍惚一下自己在哪个城市。
这时候又面临了一个人生选择,似乎这段工作证明了我可以在代码之外的许多方面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还真的有必要去从零开始跟许多计算机科班甚至是自小就接触代码的人去竞争本就已经是红海的程序员岗么?
但这次的我不再犹豫了,我发现了自己享受于写代码这件事,即使可能并不擅长或是最终做不到,也依然想去做。

本科毕业后我 Gap 了一年,一边准备香港硕士的申请,一边继续在这家公司兼职工作着,在几个项目中由于不错的贡献而拿到了可以算是“第一桶金”的 Bonus,在 19 年底攒够了去香港读研的学费,去深圳面试,也拿到了港大计算机系的 Offer。
我并没有什么开挂的人生,从萌生想法到真正如愿以偿地拿到转码敲门砖的 offer,我花了五年之久,期间有过数不清的犹豫与退却,最终,还是做到了。

入学之后,为了减少与身边同学的差距与尽可能学到更多知识,我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这些难啃的课全都选上了,还去蹭了隔壁 Fintech 专业的区块链课程,每天早上六点多去智华馆占座,到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到堪堪够转身的租屋。
不知道是由于焦虑还是不适应香港的水质,我开始失眠和掉头发,持续了好几个月。
这一个学期的知识密度远超我过去的几年,但我似乎也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了,甚至在好几门课的小组作业中担任了组长,也做了几个有意思的项目 —— 「xDeepFM for Recommender Systems」、「Uright」。
在港大的这一年除了知识之外,其实更多给我带来的是信心上的增加,即使已经置于周围不乏名校科班出身同学的环境中,我依然是其中丝毫不逊色的那个,原来我真的能够做到。
毕业后的我没有选择去大厂,而是先去了一家做联盟链的公司实习,原本只是想短暂实习几个月再参加秋招,但却遇到了我人生的一位贵人,当时的 leader 涛哥。
他大概已经四十多岁了,很信任我,我在甚至实习期还没过的时候他就让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去 lead 一个团队做一个历时大半年的项目,常常周末跟他开会 coding 一整天,时常还能听到他的小儿子和小女儿的打闹声。
于是我选择留了下了,在这个团队里我可以尽情地做一些技术探索,就算有搞不定的地方也总有他为我兜底,他对于技术的热情与好奇也令人憧憬,也是他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原来真的可以一直保持着对代码的热爱,原来真的可以一直这样写下去。
一年多过去了,我的工作开始趋于稳定与重复,再加上联盟链似乎也有些无趣,我开始探索 Web3 的方向。
2023 年初,我休了一个长假后决定离职。
这次换工作我一共只面试了两家,一个是 RSS3,一个是当时还未正式启动的 OpenBuild。前者是我后来任职了两年多的团队,后者我在这两年里也深度参与,似乎都快成为了一个“编外”人员。
在加入 RSS3 之前我就各种机缘巧合地认识了许多当时的“未来同事”,对这个气质不一样的团队一直很好奇和期待。
我加入的是网络组,主要做链上数据索引和处理这一块的后端开发,但也常常去 Crossbell、RSSHub 以及 Folo 组中探索一些好玩的,写一些合约,做一些前端,甚至后面还做了 iOS 开发。
虽然我任职过的公司并不多,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工程师文化与很好的工作氛围,甚至我有段时间跟学姐说,“公司真好,能让我开心地写代码,竟然还给我发钱”,学姐说这大概是天选打工人吧。
或许是因为最近思虑过多,常常会和学姐夜谈,前几天聊到我当时说的这句话。

在 7 月中旬离职之后,即使已经没有人再催促着我对接什么需求,即使并不再有一个公司给我发钱,我似乎依然愿意高强度地写着代码,或许这也算是一种佐证吧,我大概还是从心底热爱写代码这件事的。
接下来的时间还并不明朗,但或许是先专注在自己的 Web3Insight 这一项目的开发和探索,陪伴家人,做义工,等梳理好了思绪之后再出发吧。
生活与工作起起伏伏,但是以十年为一个尺度来看,我依然觉得真好呀,感谢十年前的自己,让现在的我可以用代码像是魔法一样去创造,去开源贡献,去为这个世界作一些微小的改变。
今天碎碎念地想写下这一段文字也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8 月 5 日是我表哥的生日,他是 1996 年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他总是跟我说他也想去留学读书,去看看更多的世界,我总是回应说“会有机会的,人生还长”。
直到 2021 年中,一场医疗事故,他永远停在了二十五岁,原本他大我一岁,现在,我也已经大他三岁了,在那之后,我的生命似乎多了一层厚度,承载了另外一份人生。
生活悲欢有时,能够有机会体验着生命的各种滋味,已然足够美好。
2025-07-21 22:27:00

本篇是对 2025-07-09 到 2025-07-21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2025 年真是神奇的一年,似乎漫漫人生本应发生的许多事都集中发生在这半年里,比如结婚、蜜月旅行,又比如说人生第一次被裁员。
就结果而言算不上多意外,但依然有些感慨、难过与迷茫。
前几天去西湖的 Apple Store 换 Mac 电池,跟负责我的小哥聊了会儿天,他说:
“已经很久没看到你这个使用强度的了,遇到的海康阿里的一般也要 3 年左右才会来换,你才用了 2 年不到。”
我回头一想这就是我在 RSS3 的两年,从各个维度来讲,RSS3 都带给了我许多。
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我在「周报 #58 - 远程工作这一年」聊到不少关于在这里远程工作的感受,又在「27 岁的自白:成长是一件很扫兴的事」生日总结中一度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那个微妙的点,甚至自己的婚礼都成为了许多同事们第一次见面的团建,更别说与许多有创造力的同事们朝夕相处所带来的技术力与视野的提升。
直到上周末得到包括我在内研发团队几乎整组原地解散的消息,是在深圳和同组的同事们面基时知道的。
说实话不算那么意外,这半年来公司换了不少方向,也并不如之前那般能够任性地做一些明知不讨好市场却有价值的项目,我们组花了两三年打磨好的链上数据索引项目也因服务器预算等等各种缘由而停摆。
虽然我所待过的公司并不多,但这几年也结识了不少开发者,了解过行业百态,前段时间有听到一个名词叫“工程师友好文化(Hacker-friendly)”,我想,RSS3 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了,所有人都饱含技术热情与对所奉献事业的笃信,充分的自由度,足够的创造力。
因此得知这个结果的当下更多是惋惜,就像是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组成的乌托邦的破灭,对 Web3 环境的失望,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聚起这样一个团队,也不知道未来这个行业甚至是这个世界是否还有我们这些人的一席之地。
看着正在硬件检测中的电脑,小哥又问了我一句:
“你对这两年这台电脑给你带来的价值满意么?”
我沉默了。
单电脑而言,自然是远远物超所值,但这两年里的我呢?我不确定。
辛苦做的项目一个个废弃,我熬过的日日夜夜真的有意义么?我不确定。
小哥说大概要两到三天通知我来取,我丝毫没有犹豫递给了他,这也大概是我第一次真的放心这么长的时间不碰电脑,即使在日本新婚旅行的时候我也都是随身带着,生怕耽误了什么工作。
但我现在累了,就这样吧。
公司在法律范围内给到了合理的赔偿,足够我缓一阵子想想未来做什么,刚好电脑也还在 Apple Store 维修,于是将这段时间作为自己的放空时期。
原本是想厘清思绪想想未来该做点什么,但实际上要比想象得更加迷茫一些,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真正可以不看 slack 消息不看排得满满的日程有些说不上的空虚感。
心理上没准备好马上开启一份新的事业,真正做自由职业者吧,似乎也并没有找到自己想全情投入去做的那个 idea,进退两难。
还是学姐提醒了我,可以做一些自己曾经因为时间而没办法去做的事,想了许久,给“壹个村小”这一公益助学组织(详见 Saka 的这篇「聊聊公益和助学」)投去了义工的简历。
两年前我曾报过他们的短期实习,聊了一阵子,后来因为我有一份全职工作时间不足而并没有入选,后来的生活里也很难空出十几天的时间在网络不稳定的山区,而现在,或许正是合适的时候。
和他们电话面试/聊了许久,决定在 9、10、11 月份中的一些时间以义工的形式随行他们去云南会泽县对学生进行家访与选取新一批的捐助对象,访问过程中也许也能拿到合适的捐助名额。
我想,比起虚无缥缈的去中心化理想,现在的我更想去靠近与帮助具体的人。
以这样的方式重启人生似乎也不错,至于更遥远的未来,或许我还要一些时间去思考。
2025-07-08 08:30:00

本篇是对 2025-06-09 到 2025-07-08 这月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收到了一本关于我生活的“书”;聊聊对 Claude Code 和各类 Agentic Coding 工具的想法和使用方式;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和友邻 Reorx’s Forge 一样收到了好友涂俊杰寄来的礼物,把 2022.5.28 这个频道创建的第一条消息一直到 2025.6.6 日我今年的生日总结文章打印成了小册子,一本名为 Yu‘s Life 的书。

在现今这个把一切实体的东西电子化的时代,把这个频道纸质化,变为一本能翻阅的实体书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恰如我的频道名,我这三年的人生与生活似乎也因此有了触感和厚度,随机翻到一页,都是过去的时间碎片。
我这个频道 fork 自 reorx 的频道,第一条消息就是 star 他的 n8n workflows,其中的大部分工作流沿用至今,稳稳地跑了三年,当时涂俊杰看到我的频道来问我是怎么做的,我把 reorx 的 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 这篇文章推给了他,如今,我们像是散落在赛博空间的节点一样连接在了一起,很有趣,也很感动。

想到当下度过的每一天每个想法都会在未来成为一行文字,似乎现在分享的哪怕微不足道的小想法也变得浪漫了起来。
不由得想到,如果再过三年,这本书大概会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吧,心里也对未知的生活少了一些迷茫和焦虑,甚至隐隐期待了起来,大概这也是输出与分享所带来的能量的回流吧。❤️

这大半个月也顺应“潮流”开始使用 Claude Code,又对 Agentic Coding 有了更深的一些认识。
我是从 GitHub Copilot 最开始 Technical Review 补全的时候就有开始用,帮我在工作中“偷懒”了许多,后来 ChatGPT 出来后也是开始复制粘贴代码到聊天对话框解决代码问题,再到后来深度使用了一年 Cursor,看着它从一个小众工具上了神坛,也夹杂着体验了 Roo Code + Gemini 2.5 Pro 的超长上下文,使用过 Augment,又到现在更智能的 Claude Code 等等。
其实我倒是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觉得 Claude Code 太激进或是惊艳,想来可能是因为我在 Cursor 最早期出了 YOLO 模式(Agent 模式的前身)的时候就已经打开并且配置了几乎所有命令行的 Auto Run,在我目前维护的不少项目里 AI 代码的含量可能达到了 80%+,甚至有部分小项目是纯 Vibe 的,几乎没有自己手写过代码,也有一些静态项目直接用 v0.dev 和 lovable 对着截图直接生成了。
所以其实没有像自媒体说的那样“安装 Claude Code 5 分钟后,我卸载了 Cursor”,但确实感受到了一些进步,似乎自己可以不再去维护那么多提示词或是给足上下文,它也能够完成大部分明确的需求,短短几天就感觉到了 Claude Code 这类工具形态的巨大潜力,或是 Agentic Coding 未来的可能性。
现在的 Agent Coding 工具有了更多员工或是“实习生”的感觉,并不是说代码能力(我感觉他们在部分领域或是特定环境下的代码力比我强不少),而是“性格”,当我遇到一个技术问题或是像实现什么功能时,我会先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和需求,然后选择不同的工具。
比如是像 {Folo} 这样庞大而复杂的项目中实现一个完整功能,我会优先使用 Roo Code 外加 1M 上下文 & 思考拉满的 Gemini 2.5 Pro,他像是一个代码能力扎实的新员工那样,在接手一个新项目时会先最大程度理解代码的原有结构,它可能并不定如 Claude 模型那样生成那么高质量的代码或是一次搞定,但通常不会偏离具体的需求太远,而对这些新代码带来的一些小 bug 或是可优化的点则可以直接交给 Cursor 配合 Claude 4 Sonnet Thinking。
而像是 {RSSHub} 这样一个代码虽然庞大,但是比如新增或是修复一个路由时,其实只需要关注这一个网站的相关逻辑,最多十来个文件,这种情况下其实在自己搞清楚如何去获取网站内容的技术方案之后,直接交给 Claude Code 是很不错的选择,他能够像一个聪明的实习生那样,写出很漂亮的代码甚至给出一些创新的方案,还会自动去 debug 调试。
而对于一些比较独立/常规的比如前端、API 或是 CRUD 类项目,我通常会交给 Cursor,他则更像是一个项目中的老员工,有着最聪明的 Claude Sonnet 4 Thinking 模型,UI 交互、代码回滚这些做得很好,总会为我们的一些大刀阔斧的改动去兜底。
仅在一年前我还难以想象写代码能够有这样“富裕”的选择空间,这大概也是应用开发者的好时代吧。

最开始使用的两天新鲜劲很足,会算着刷新时间起来继续前一天晚上没做完的活,有点像是游戏化设计等着在新手村复活。

有使用 Vibe Meter 这一工具统计用量,感觉虽然用得不像各个博主那样动辄一天上百刀,但也切实解决了我不少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远超所值。

Claude Code 粘贴图片技巧 —— Cmd + c 复制之后在 Claude Code 终端直接 Ctrl + v 就行,解决了高频使用问题!🔥
充值了 Claude Pro 之后除了用 Claude Code 外,还可以在客户端用还算慷慨的 Claude Opus 4 模型。

最近发现它用来写 n8n workflows 很不错,对于刚做的一个还算复杂的 AI 功能,基本上详细描述完需求之后用它生成的 json workflow 文件直接导入都已经很可用了,后续再在这个基础上微调或者再继续让 Opus 4 调整、重新生成、导入,可以做到 vibe no coding 了 🤣

和学姐一起加了一个杭州的游泳俱乐部的成人培训班,每周一三六练晚上 7-9 练两个小时,我是基础班里最菜的 😭 乖乖拿着浮板重新规范动作了


最近抬头看到的云都好好看!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2025-06-25 11:05:00

本篇是对 2025-05-31 到 2025-06-09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2 月婚礼之后,由于工作安排和各种琐事缠身,一直没有时间安排所谓的蜜月旅行,直到五一后才决定去日本度“蜜周”,好快乐!
其实由于自小看动漫和玩任天堂,对日本算是一直都保留了许多滤镜。而幼时的向往着那些动漫圣地的我一定也未曾想过未来某一天会以“新婚旅行”的心境踏足这片土地,一种很奇妙的人生交织的体验。
这次旅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学姐和两个朋友一起在九州一带包车“特种兵”旅行,主要路线是:落地福冈 -> 黑川温泉 -> 熊野神社(萤火之森) -> 阿苏火山 -> 熊本 -> 高千穗 -> 由布院 -> 别府地狱温泉 -> 太宰府 -> 福冈。
而第二部分则是学姐和我两个人再从福冈出发飞往东京,住在锦系町附近,去秋叶原、上野、涩谷等区域闲逛,算是比较轻松闲适的行程安排了。
本文图片较多,如在 {Folo} 等 RSS 平台阅读,可访问博客源网站或 Yu's Photography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站选择福冈主要是学姐的朋友的足迹已经覆盖了日本的许多区域,算是解锁一个新地图,而对于我们来说也当作是新的体验,所以在抵达之前,甚至都没怎么查阅过福冈旅行攻略。
落地后坐在去酒店的出租车上时,第一感就是干净有序,不是那种刻意经营的城市风貌,而是一个小城镇的日常。的士司机大概有六七十岁了,精神矍铄,还利落地帮我们搬行李,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反差。
学姐是个泡汤爱好者,我们在国内也偶尔会去南京汤山或是北京的私汤民宿中放松,黑川温泉作为第一站也解去了一路舟车劳顿的疲累,只泡了半个小时左右就感觉整个人被 Refresh 了。
大概是由于动漫中高频出现,神社是我很喜欢的场景,熊野神社是动漫《萤火之森》中的原型,并不大,爬到顶也只需要十几分钟,但似乎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平静”。
阿苏火山初听名字本来也不算太感兴趣,也常常由于天气原因而不开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了山脚下,幸运地赶上了开放,亲眼所见火山比想象得更加震撼,像是神泡汤的地方。
熊本整个城市可以说是一个熊本熊的“痛城”,到处都是周边,每天还有一个表演,面向小朋友,但却真的能感受到纯粹的快乐。
这一天偏向于自然景观,但天气有点差,再加上也容易迷路,所以最后没有去高千穗神社,只是看了下峡谷与瀑布,很多时间都在车上。
由布院也是偏向于商业化的步行街小镇,但也还算有特色,能看到许多有趣的小店,比如以猫或是狗为主题的小屋,连背景音乐都是以叫声构成的旋律。
晚上住在别府的一个温泉酒店,房间是那种日式榻榻米,提供和服浴衣。房间内也带有私汤,窗外就是海景,很传统却也惬意的体验。

太宰府天满宫是一个求学业的宫殿,里面有一大半的牌子在求上东大,感觉东亚人的烦恼都差不多。刚好我妹妹今年中考(发出的时候已经考完了),所以给她写了个牌子,也求了一个学业御守,希望一切顺利。

抵达东京!
秋叶原可以说是动漫/数码爱好者的圣地了,恰好我两者都是,去了一些中古店,本来想买一个古早的 New Nintendo 3DS LL,但发现好贵还是放弃了。
还逛了神奇的小绿楼、小橙楼,甚至遇到了好多人在排队排了好几层参加一个女优见面会,很神奇的体验。
去涩谷的那天下午想去代代木公园打卡《东京爱情故事》里的场景,但刚好有个市集占用了场地,于是转而逛了一下。
发现是 LGBTQ+ 相关的 Tokyo Pride 2025,各个企业、组织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支持,路过偶然拍到雅马哈帐篷里的这一幕,很动人。
要离开东京那一天退房寄存行李后在酒店附近的锦系公园坐着,学姐写生,我发呆。
感觉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市里的人总有一种淡淡的“死感”,而这个公园似乎节奏慢了下来,来来往往的人们鲜活、生动而又真实地生活着。
回过神来就好像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休息后就要回到某栋屋子做饭,也浅浅萌生出了似乎一直生活在这里也不错的念头。

人生初体验之在日本剪了一个”日系“发型。
日本这次旅行共计十天,难得几乎没有碰电脑,算是安心地享受了这趟旅程。
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心情的放松,还有对这些地方的记忆与温度。甚至现在回杭已经两三周了,依然能感受到延续的对生活的美的发现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