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Pseudoyu修改

区块链开发工程师,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喜欢探索新技术,空闲时也折腾 Logseq 等效率工具。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Pseudoyu的 RSS 预览

周报 #89 - 博客改版与 TheWan App 发布

2025-03-30 20:30: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9

本篇是对 2025-03-252025-03-30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最大的变化就是根据 Antfu 的开源博客主题改版了我的博客,也加上了一些模块,折腾得很开心;开发了两年几度放弃的一个 iOS App TheWan 也终于发布了,依然很基础,UI 设计和细节也并不满意,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博客改版

我是一个博客折腾爱好者,前前后后写过十几篇关于如何搭建 Hugo 博客及一些周边服务的文章(详见「周报 #68 - 关于写博客这件事与我生活的色彩」),也有不少朋友是通过这些教程才了解到我的博客的。

网站主题是我之前很喜欢的那种古早台湾风,但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不再维护(期间我有提过几个 pr 新增了一些模块,但终究还是受 Hugo 框架的制约),随着博客内容的增加以及想要呈现和分享的形态越来越丰富,逐渐没办法很好地满足我的定制化需求。

但因为早期我的博客 slug 是 /zh/yy/mm/dd/:slug 这样的路由形式,以及 Remark42 是根据完整的 url 匹配的,所以如果要迁移到新主题/框架要做很多额外的处理和重定向,所以一直搁置着没有折腾。

但最近因为偶尔会把一些博文转到朋友圈,有不少朋友反馈说打开很慢甚至完全加载不出来,除了因为部署在海外,博客本身的一些素材/性能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了,但也很难排查和解决,于是又动了迁移的心思,看了看其他的一些框架,大同小异,也都不算满意,但自己也不想太折腾用 Astro 之类的重新写一个。

antfu_blog_os

恰好翻到了 Antfu 的博客 antfu.me,是他自己定制的框架主题,性能自然不用多说,风格简洁美观且功能丰富,还有我一直想要的摄影展示模块,是我理想中的博客了,于是在跟他确认授权之后,着手开始了迁移。

博客分区

我之前的网站定位在一个博客而不是主页,所以其实只有文章展示,也趁着这次机会重新划分了一下分区,目前有以下几个模块:

Homepage

pseudoyu_homepage_new

Homepage 是我的个人主页,主要展示简单的个人介绍、履历和各个平台的联系方式。

Blog

pseudoyu_blog

Blog 是我的博文板块,分为了两个类别,BlogNotes

Blog 主要会是周报及一些更完整的技术文章/教程等,并提供 RSS 输出,可以在 {Folo} 等 RSS 阅读器中订阅;而后者 Notes 模块则可能是一些零散的不足以成文但却有一定价值的笔记,也可以供查看但并不会包含在 RSS 中以免造成一些干扰。

Projects, Talks 与 Podcasts

pseudoyu_projects

Projects 展示了自己工作、开源以及一些折腾的 Side Projects,其实把这些年零散做的一些大小项目汇集到一起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这部分我去掉了 Antfu 的 TOC 目录,每看一次他的项目页面就多一次震撼,我项目什么时候能多到需要目录导航呀。

pseudoyu_talks

Talks 是我的一些课程/演讲。这两年还比较热衷于作为分享者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分享、课程和 Workshop 等,大多数其实都是和 OpenBuild 合作的,梳理了一下一些录屏、课件等,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沉淀了不少。

还跟学姐开玩笑说可能我今年分享怎么写 Solidity 的时长已经超过我真正写 Solidity 的时间了,常常会有一些隐隐的惭愧、焦虑和冒名顶替综合征。

尤其在 AI Coding 发展到已经相对成熟的当下,应用开发已经不再是门槛了,但真正服务的架构、性能等却更依赖开发者自身的判断,所以今年想更多沉淀一些基础知识了。

pseudoyu_podcasts

Podcasts 部分目前还很单薄,其实只有我几年前在技术播客节参加的一期,当时思路和分享深度也很有限,但却也还是享受播客这种形式的,今年会多参与甚至自己尝试做一些。

Photos

pseudoyu_photos

Photos 也是主题里我很喜欢的一个板块,之前就一直很想在个人网站上有一个类似 Unplash 这样的个人摄影展示模块,也算是能够激励自己出门多拍一些,尝试过用 Ghost 搭建一些子站之类的,总觉得不是很方便,现在能够直接集成到博客里了。

Let's Chat 与 Sponsors

pseudoyu_chat

Let's Chat 是一个聊天/咨询板块,我之前其实偶尔也会邮件或是各个平台收到一些咨询,一般就是解决一些博客搭建的问题或简单聊一些关于技术学习、成长相关的困惑,最近也趁着博客改版,放了一个单独的咨询页面,也算是轻咨询的一次个人尝试。

pseudoyu_sponsor

以及所有的 Sponsors 会展示在这个页面以示感谢。

Friends

pseudoyu_friends

把之前添加的友链页面也迁移过来了,也欢迎大家交换。

博客组件

其实大部分的页面都是基于 Antfu 的已经很完善的框架来微调内容的,除了一些个人的页面外,我主要做了两个调整。

第一个就是 OG 图的生成没有用之前的 svg 替换文字的方式,而是用了他更推荐的 satori 开源项目来动态生成,样式和灵活性更高一些。

另外就是把我之前的 Remark42 评论系统与 GoatCounter 访问统计系统集成进来了并且保持了原有的数据。

并且发现了 Netlify 非常好用的重定向功能,只需要在目录下添加一个 _redirects 文件就可以自动化解决了我兼容之前的一些旧链接的问题,不需要在 DNS 层面做其他配置,例如以下的格式:

/zh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zh/about https://www.pseudoyu.com/about 301!
/zh/links https://www.pseudoyu.com/friend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zh/:splat 301

所以服务部署也放到了 Netlify,依然是每次 commit 代码都会自动部署。

关于 TheWan iOS App

2022 年下半年,我看了 Reorx 的一篇关于 n8n 的文章 —— 「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被他所说的「赛博空间」这一概念所吸引,搭建了我的一个 Telegram 频道 —— 「Yu's Life」,自动化同步我文章收藏、豆瓣记录、B 站投币、YouTube/Spotify 点赞等各个平台的记录,聚合了我在网络空间的数字痕迹。

当时一位颇为有缘的学弟找到我说想一起做一个这样的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专属聚合频道但却不用去折腾 n8n、rsshub、telegram bot 这类繁琐的技术细节,我很感兴趣,一拍即合。

一开始信心很足,花了一个多月做了一个网站和配套的 api 与同步服务,还写了详细的文档,想着春节就能上线,但节后我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换了工作、搬家回了杭州,暂搁置了一阵子,再捡起时却已经缺乏了那一股劲。

随后的两年里这个产品既没有消亡却也未能如期上线,一次次跳票。甚至为了说服自己继续开发下去,我把它当成了一个技术 Playgroud —— 用 Rust 写了 api 服务,Go 写了同步服务,产品本身也从一个网页端迭代成了用 SwiftUI 写的原生 iOS App。

期间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产品背后同步用的是 {RSSHub},未曾想到自己现在也成为了项目的 maintainer,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小宇宙同步问题直接去上游一条龙修完了;以及期间也诞生了 {Folo},功能有些重合的点,一度让我对产品丧失了一大半的动力。

不过总觉得更多由于自己的原因跳票至今有些对不住一起的伙伴,所以在今年年初杭州和内蒙两场婚礼之间久违的空隙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基础版本的开发,再经过和 Apple 审核近两周的 Battle 之下,终于上架了 App Store。

tujunjie_thewan

上午跟一位最早期就加入了 waitlist 并且日常有不少沟通的读者朋友讲了这个消息,他说:

不知不觉,这两年我娃都快一岁,你也结婚了,真快呀。

自己很早之前就在博客里说过,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产品,后来真正开始做了才慢慢发现,即使是一个仅 1.1M 的小 App,从想法萌芽到最后打包上架都很不容易,但总之先迈出了第一步,回头看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 App Store 搜索「TheWan」或点击下载链接体验。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周报 #88 - 方大同、《回留》与人生清单

2025-03-24 11:24: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8

本篇是对 2025-03-182025-03-24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3 月初得知方大同离世,这几周陪学姐参与了两次纪念音乐会活动,有一些感触,遂记录下来。

关于方大同

我不算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也不常对歌手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唯一要说可能就是近些年五月天在我人生站在各个分水岭时给予了许多陪伴,也是我唯一现场去过的演唱会。

方大同的歌我听了不少,但在我的心中可能一直是遥远的华语歌坛的一位前辈,不算听着他的歌长大,很难称自己为什么忠实的粉丝。

fdt_boyi

更多的交集是在刚和学姐在一起时,了解到她很喜欢方大同,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前些年还在香港现场去听了他的演唱会,所以我也跟着听了不少,在之前讲恋爱的某些文章中也用过《特别的人》这首歌作为 BGM。而在后来我们打算挑战一下自己,报了外面机构的流行音乐培训课程的时候,我第一首也是选了《特别的人》(虽然老师说他的转音很难,并不适合初学者),也算是磕磕绊绊地学下来了。

直到前些天从微博热搜得知噩耗,那时刚在上海参加一个线下活动,学姐当场就哭了。我也有些惊愕,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虽然算不上熟悉但似乎从没有哪一刻想过会离开的人突然消失了,化作了一颗星星。

回家之后想起来之前收藏了但一直没看的一期节目「可能是方大同新专辑的唯一专访!丨真假方大同终于同框 丨 HOPICO」,四十多分钟的一场专访,突然让我对他有了非常具象与鲜活的了解,连带着他的歌和专辑里想要传达的情感和能量,再听《回留》这首歌,配合着他录专辑时带着些沙哑的声音,似乎像是一场早有准备的道别,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

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访谈中提到录制时用上海亲戚家的一个老旧的有些受潮的钢琴弹出了带着些沙沙的音色,但似乎正是这种音色更确切地传达出了他所想要表达的。我时常觉得不论是音乐还是文字,除了歌词旋律或是文笔本身外,更多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或许就在某个瞬间能够温暖甚至是拯救一位处在低谷的遥远的陌生人,这是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共创,共同构筑了作品的灵魂。

而方大同的歌,似乎都是有灵魂的。

方大同纪念音乐会

方大同离世的消息已经过去有一阵子了,但杭州的歌友会和一些个人在组织筹办一些纪念音乐会,学姐也报名做了志愿者,去担任主持人和现场的一些秩序维持工作,我也一起去参与了,也拍了些照。

fdt_activity_01

fdt_activity_02

fdt_activity_03

fdt_activity_04

活动是在杭州大厦的一个下沉广场,那天很冷,却有许多人蹲坐在台阶上静静听着或是跟着一起唱,中途我回头看时有些震撼与感动,似乎真的能感受到大同在歌中想要传达到的那种能量很具体地化为了一个个点,而点又连成了线,连接起了这些陌生的个体。

最后静静听了一首《回留》,共同道别。

Adulting 与 人生清单

随着我们在杭州生活越来越久,再加上都是远程办公,所以其实也常常想要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和这个城市连接起来。而最近因为参与了这些线下活动,学姐结识了一些新的有趣的朋友,有想振兴 R&B 的理想主义者,有在韩国学流行乐的大二学生,也有努力在这个城市生活,从事着和音乐并不相关的工作却在周末一起和大家玩的爱好者。

活动结束后,他们有邀请学姐一起去商场吃炸鸡。对于已经开始养生的我们来说,似乎这已经不是典型的我们出门会想到的选项了,却也想去感受一下氛围。

friend_food

现场很有意思,大家年龄、职业和人生经历各异,却坐在一起。各自去买一些爱吃的东西摊在炸鸡店桌上一起分享,为了在蜜雪冰城买到 1 块钱的冰激凌而雀跃,似乎回到了学生时代。

去年的我频繁地思考 Adulting,觉得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资格与能力成为一个大人,而短短的几个月过去,自己似乎又成熟到能够做到曾经自己很难想象的事了,比如甚至结婚了。

站在现在的时点来看,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其实很难定义什么是成长,也更难定义自己,我们不必成为小时候幻想的那样成熟稳重的大人,也无需因为离年少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而感到伤感。

我喜欢的博主「小鹿 Lawrence」每年的视频有一个主线系列,去年的叫「迷路假期」,在人生的间隙中给自己放个假,去旅行,去享受;而今年的系列叫「人生清单」,去做一些曾只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事,去体验,去感受,例如第一期就去安徽寻觅在大城市中消失了许久的年味。

我今年也想以「人生清单」的视角去生活,去寻找生活中不曾注意过的风景,去做一些自己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事。

或许人生本就该如此。

有趣的事与物

MCP

rsshub_mcp

RSSHub + MCP Server + Chatwise = 🪄✨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音乐

周报 #87 - 我们主持了自己的宝可梦婚礼,还为它办了一个展

2025-03-18 18:10: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7

本篇是对 2025-02-032025-03-18 这几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好久不见。

这几周或许是近些年人生体验和情绪最为充盈的一段时间,从去年年底开始筹办杭州的婚礼和展览,直至上周末完成了内蒙的回门宴,似乎连歇下来花上几个小时写下来的时间都没有。但想要说的话很多,终于得空更新周报了。

关于婚礼

20250226104851

或许到了差不多的年纪,这两年我陆续参加了四场同龄朋友/同学的婚礼,也当了两次伴郎,算是近距离地了解到了各种形态的婚礼和仪式。

而自去年 12 月初求婚之后,我和学姐关于婚礼的想法也讨论过很多次。

最初的我们似乎始终没办法理解和认可婚礼的意义,总觉得更多像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亲朋自全国各地赶来,但现场或许也会忙碌到没法好好讲上几句话,热闹喧嚣之后,或许也很难留下些什么。

所以一开始我们是想了另一种方式,想戴着头纱去全国各地探访一些许久未见的朋友。他/她们或许早已处在人生和爱情的各个阶段,想采访他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感受,把这场“旅行”剪成一个纪录片,最后举办一个小小的答谢宴,播放这个视频。

其实已经开始实践了,第一站去了上海,见了几位朋友,也拍了些素材,但回来后总是有些挫败,似乎有些太理想主义了些,餐桌上久别重逢的气氛很好,言谈的厚度却常常不足,很难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捕捉到他们对爱情最真实的感受。再加上利用周末四处奔波对精力的消耗,仅仅第一周就对这整个想法的信心没了大半。

HEYE-29

后来又有了另一个想法。学姐这些年来画了许多画,我也陆陆续续用相机留下了一些影像,不如我们策划一个个人展览,将两个人的目光投射与自我表达串联成两条线。

对于这个更像是乍现的想法,我们也没什么信心,找了一些专业的策展人似乎并不太乐于接这些过于个人化的展览,问了些朋友也因为自身工作时间之类的很难协调,最终他们也都建议找婚庆一起帮着策划和执行。既然又需要找婚庆,也会有一场宴席,不如就还是办一场婚礼吧,于是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HEYE-82

20050621012600-4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在其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坚持。婚礼采用了宝可梦/皮卡丘主题;所有的传统环节只保留了一个父母觉得重要的敬茶,其他的譬如接亲、婚车等等全都取消了;没有请司仪而是自己主持,所有的流程甚至到每一个环节的背景音乐也都由我们自己选定。

在火速敲定了婚庆、酒店、摄影摄像、婚纱礼服与跟妆之后,我们就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放到了婚礼与展览本身的设计上。运气很好地找到了一个西餐厅,跟老板聊过我们的想法之后她很支持我们,还建议我们从 2.14 情人节作为开幕,更能展现与爱情相关的主题,也为我们婚礼当天预热了。

但起初其实我们对于展览本身最终想要呈现的样子并不那么清晰,几次跟婚庆过策划也没有太多进展,总觉得仅仅展示了我们的一些爱情故事,却离一个更社会化意义的展览相距甚远。直到距展览已经不到一周的一个夜晚,我重新整理方案时发现还是没办法接受妥协,相似的挫败感也逐渐产生了。

HEYE-37

HEYE-40

学姐也有些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明明很爱早睡的她却拿着素描本跟我从头梳理起了展览的整个设计,直到深夜,终于慢慢有些雏形了。后来又跟婚庆策划谈了几次方案,终于也是赶在情人节前夜布展完成。

后来的几天里又为这个展览做了一个线上网站 —— 「yuloveboyi.com」,让没法来到现场的朋友们也能通过这个网站了解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婚礼比想象得要热闹很多,许多亲朋挚友从各地赶来,见到了一些共事许久却素昧谋面的同事,甚至 Anthony Fu、面包等开源大佬们也来了展览和婚礼现场。

20090404043800-7

在所有不知名的角落

生活各自发生着

人们随机的聚集在一起

然后再散落到各地

庆祝喜事发生

于是 灯亮起

一位朋友在现场我和学姐互道誓词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话发给了我。

我很喜欢的电影「土拨鼠之日」和「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都有相似的场景,也像我们展览主题所想要表达的,两个尘世中的普通人各自生活着,被社会洪流浪潮推着迷茫地前进着,但也有自己光圈和画笔下的世界,倏地偶尔有一些交错,又偶尔有些分离。

我们在生活日常甚至是整个人生中积累起的小事和善意最终聚合成一个点,就像土拨鼠之日最后的 party 一样,菲尔和所有人都在生命的循环里相遇,或给予过善意,或产生过交集,最终,我们站在了生活的中央,所有人都为我们而来,一起庆祝,热泪盈眶。

20090404044500-2

婚礼后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评价是“这个婚礼和我之前参加过的都不一样,很感动”,我们开心之余也有些疑惑。其实我们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婚礼,精简环节或是自己主持也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那最终在大家眼中不一样的点究竟是什么呢?

20090404045100-4

我们思考了许久,想到的答案是 —— “爱”在这个社会本身已经是一个稀缺品了,这里的爱不仅仅说的是男欢女爱,而是更广义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他人的善意。

不仅如此,表达“爱”则更加珍贵,或许我们只是将自己生活一角展示出来了,却也足够触动人心。也隐隐地觉得,或许我们坚持要去办这样的一个展览,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传递爱本身。

婚礼结束已经几周了,带来的能量仍有余温。想到之前总是在纠结与质疑做这件事的意义,现在想想或许也只是借口,让美好的事情发生本就是生命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婚礼和展览请了一位摄像全程记录,会是纪录片风格的,等后续剪辑完成会上传到各个平台,敬请期待。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播客

书籍

电影

  • 如父如子,喜欢是枝裕和的节奏和画面,但这部的内心转换和表现力比较一般,对于父子关系的阐释也只是浅尝辄止。
  • 好东西,话题性和拍摄手法都很惊艳了,也很切女权这类社会议题,“正直勇敢有阅读量”也莫名有些燃了。
  • 爱情神话,很喜欢,《好东西》的同一个导演,相似的叙事风格,但更加日常和内敛,反而更能感觉到内核,因为刚办完展也更加有一些感触,关于生活和个人表达。
  • 孤注一掷,剧情有点过家家,但紧张感和压迫感渲染得还不错,再加上对于我这个行业以及经常在泰国待着的体验来说有种别样的真实感 🤣

动漫

剧集

  • 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在看。
  • 不够善良的我们,前两集的视角切换和巧合还有些新颖,但剧情走向逐渐离谱,有点强行结局的感觉,很一般。
  • 沈醉回忆录,作为了解军统历史还不错,但是自传中难免的自我粉饰以及很多政治需要的自白看久了有点累。
  • 最后生还者 第一季,节奏很好,前几集的独立故事线很精彩,看了剧会想去了解游戏的程度了。
  • 我的阿勒泰,不拍第八集的话觉得还是可以给到四星的,最后硬要制造的冲突有些没必要。

音乐

周报 #86 - 用影像打败时间

2025-02-03 05:31: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6

本篇是对 2025-01-272025-02-02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用影像打败时间

「用影像打败时间」 —— 这是我很喜欢的 Up 主「小鹿 Lawrence」工作室的 Slogan。

他的视频就像是会说话一样,能够呈现他当时所想要表达的心情,也能够一下子把我拉回我当时看到这些画面时的心境。而对于我来说呢,文字似乎是更惬意省力的一种方式,用周报和一些心情日志留下了这些年的想法和变化,可以抵抗遗忘,可是影像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一种能够将时间凝固的能力。

我有几年挺爱街拍的,不管去哪出差都带着相机,似乎想把眼里的风景都记录下来,有时候反而过于追逐画面,而忽略了当下的心情;而又经过了一个阶段,自己似乎更爱画面的主题性了,在按下快门之前总是思考很多 —— “这个画面想要表现什么或是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有时候追求意义太过,反而留下太少;而近两年,却又因为忙于生活中更具象的体验,而很少拿出相机了,在最近整理一些素材时,发现有很多记忆的缺失。

最近买了一台新相机,富士 X100VI,这个价位之下却只是 APSC,也不可更换镜头,性价比和实用性上远远不及我七年前买的 Sony A7M3,但它复古好看的外观和轻便的体积却让我更有拿去它出门的欲望,爱不释手,这样的心情之下反倒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画面。

前段时间领证在小红书上找了一个胶片跟拍,他带着我们在杭州运河畔的小河公园中拍了一些照片,质感很不错,我们在重新翻阅这些抓拍的画面时也常常能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和心情,于是萌生了给父母和妹妹也拍这样一套写真的想法。

DSCF0314

DSCF0505

父母相恋近三十年,彼此陪伴经历过许多风雨,但自我记事以来从未听他们吵过架,到了现在还依然甜蜜,或许我骨子里依然保留的对美好爱情以及婚姻的向往也多来自他们。

但爸妈都算是不太爱拍照的人,其实我们家庭也从来没有类似相册这样的存在,即使是在我买了相机开始玩摄影后的几年,也很少有家人的照片。在我们的劝说之下终于一家人在一个午后出动了,走走停停,嬉笑打闹,晚上回家后在电视上投屏幻灯片播放所有的照片,全家人一起选片,偶尔也会被抓拍到的几个搞怪的表情逗笑。

DSCF0548

DSCF0549

不久之后又回了趟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他们已经近八十岁了,过了青春活力的时候,更不愿意拍照了,但还是拍到了几张。很有趣的是在给奶奶拍照的时候顺带采访了一下当时为什么要跟爷爷结婚,奶奶长长地叹了一声“唉...” 🤣,尽在不言中。

zheming_baby

还有个番外篇就是刚好一位孩子刚满百日的高中同学邀请我们出来玩,还在约拍新鲜劲里的我们决定拓展一下婴儿摄影业务,带了两台相机去给他们拍了一些家庭里的日常,也很有趣。

父母亲人会老去,孩子会长大,时间会带走许多东西,我们无法阻止时间向前流动,但影像提供了一种与之对抗的方式,有时候无关技巧甚至是拍出来的成果,仅仅是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一切都有了意义。

新年

All I want for new year is you.

newyear_2025

这也是一套找摄影师约拍的照片,选了一个老街区拍的很日常的街景,或许没有其他人的婚纱照那样雪山、草原、大海那样的壮阔,却是我们彼此最珍惜的在杭州的日常的,对我们更有意义。

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文章

视频

剧集

周报 #85 - 京华烟云 Moment in Peking

2025-02-03 03:56: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5

本篇是对 2025-01-202025-01-26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一直很喜欢 Moment 这个词,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英文译名就是 Moment in Peking,似乎把在一个城市生活过的痕迹和点滴具象化了,所以也借用一下这一名称。

Moment in Peking

去年年中的时候和学姐一起暂离了北京,在杭州生活至今。

曾经我们也会觉得北京的生活平常到有些乏味,城市很大,在其中的我们很小,每天忙碌行走在其中,常常忘记去感受,刚好有机会离开时甚至也没有多少犹豫,反而更多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期待。

而恰好这一周要办一些事,因而决定一起回北京“度假”,故地重游,曾经觉得冷冰冰的城市却也因为一年多的点点滴滴而带上了很多美好,放慢了脚步去体验反而能感受到珍贵。

回想一下那一年在北京的 Daily Routine,似乎也很有意思。

beijing_food

每天早上七点多起来,切一些前一天晚上从超市下单的水果,做个煎蛋或是烤吐司后,匆匆忙忙赶着人流走上十几分钟送学姐去上班,有时还会约健身房的教练上课。

上午我通常会回家写代码,直到十一点多去公司门口接她下班;中午有时会点外卖,来了兴致也会自己简单做个炒饭什么的,会看《请回答 1988》、《机智的监狱生活》这几个剧下饭,然后午休一会儿;下午再把学姐送到公司上班,通常就会在学姐公司旁边的星巴克里一个有阳光洒进来的位置里办公,直到五六点再去公司门口接她。

晚上有时候会去旁边的商城闲逛一下或是去不远处的日坛公园散散步,回家路过菜场买点菜做点家常简餐,继续看中午的剧,看着两只小猫嬉戏打闹,各自看会书写点东西,结束一整天。

boyi_paint

到了周末有时候会去画室画画,我大多坐在家长区拿着电脑办公或是开会,偶尔看看她,有时也会瞥到学姐偷瞄我是不是在看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大部分时间也只是在家看看剧,却又因为提前约好的健身教练而挣扎着收拾出门;偶尔也会看一些展览或是音乐会 dating,有时也会惊喜地遇到像是朝阳啤酒节或是「小鹿 Lawrence」在 Apple 三里屯举办分享会这样的有趣活动;彼此也会去见对方的一些朋友,吃饭聊天,或是邀请他们来家里作客。

学姐说我这最近几个月里似乎因为工作压力或是生活琐事叹气的次数变得更多了,却也要扮个鬼脸强装没事,偶尔也有提到似乎在北京的那段时光更开心一些,不用思考那么多事,只需要简单生活。

但又想想,当时的自己其实也有很多迷茫的时刻,只是回头来看却已经是很幸福了。时间有自己的尺度,一切的开心或是烦恼也都是相对的,现在的我们似乎有时候也会陷入当前生活的困境中,但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回头看,也会说

“在杭州的那段时间真快乐呀,有那么多时间,有家人猫猫,有相爱的人,能一起做那么多事。”

pic_desktop

在北京还有很多课没上完,这次回去陪学姐去画室画画的时候,自己也尝试着画了下在杭州的工作区,这也是我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了,感觉通过画笔留下这些也很有意思。

pic_avatar

这是我第二次尝试油画,第一次也是在同一个画室,画了自己现在全平台在用的头像。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文章

视频

剧集

游戏

  • 双人成行 It Takes Two,玩了好几关了,感觉难度和游戏性很设计得很折中,我这种手残回合制玩家也能有不错的体验。

周报 #84 - 想起他们 Echos of Reverie

2025-02-03 00:57: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4

本篇是对 2025-01-132025-01-20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一周发了一些婚礼的邀请函,回去见了初中老师,还回了趟老家看了爷爷奶奶,很久违地高密度地想起或者说是回忆起自己这二十几年的生活,感慨之余也开始接受过去的许多人事物已经慢慢远去。

生活早已远去

最近在发婚礼的邀请函,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似乎需要在人生进度条百分之二三十的时候,去细数一下过去走过的一些痕迹,以及身边还剩下些什么。

我算是一个客观主观上都“颠沛流离”的人,在江苏老家生长到八九岁,小时候应该是有不少在乡间一起玩闹的小伙伴的,但离开的时候总归是太小,十余年后有一次回老家爸妈指着一队人跟我说“这是当时跟你一个班的 xxx,你们之前玩得很好”时我已经连样貌都完全记不清了。

八九岁时转学到了杭州,带着些乡音有些蹩脚的普通话、内向到有些木讷的性格以及不安全感让我有些难以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再加上遇到了并不那么好的老师,但好在幼时的自己心思也单纯简单,总是逆来顺受,倒也算是“幸运”地度过了那段时光;进入了初高中之后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也交到了朋友,似乎对于杭州也慢慢有了更多的归属感,然而在只身去了武汉上大学之后,多数杭州的朋友变为寒暑假限定甚至是几年也难见上一面。

再到后面似乎走得更远了,在武汉度过了人生重要的几年时光,遇到了至今还常常会夜谈的舍友/好兄弟;再是香港、北京以及远程办公之后不再拘于地域认识的更多的朋友们,认识的人总是越来越多的,留下的却越来越少,太多一面之缘。

自己在每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都也算不上太长,很多昔日故友也都在距离和各自人生际遇的改变中慢慢远去。我似乎之前总是自诩为一个念旧的人,过去的东西总是不愿意丢即使已经不断在侵占自己的生活空间,但似乎在现在这个节点重新回头看,这或许只是对过去自己的一种怀念,时间不断向前,生活也早已远去。

想起他们

前段时间在循环毛不易的一首《想起他们》,是我很爱的博主「小鹿 Lawrence」做的 mv,开篇的第一句就是:

你们和曾经最好的朋友,最近还有聊天么?

一年多前,我和曾经的一位挚友不再联系了,因为一些矛盾。

成为朋友大约已经十四五年了,超过了我目前人生的一半长度,彼此算是见证着成长和人生起伏的人。这一年多里有时候也会在想,如果过去的十几年里没有他的存在,我会是什么样?也会感到有些遗憾,何以至此。

前段时间去见我们共友/初中老师,聊了许多,曾经的很多事,我们矛盾的始末、各自的感受和现在的生活。了解到似乎他的生活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倒是我自己在短短的一年里似乎已经习惯于脱离过去的那个自己了,人总是会在生活与生命的不同阶段寻找不同的自我的,就像歌词里说的

“现在长进了么 我不觉得

能困住我的事情 还有好多呢

那 变得更弱了么 我也不觉得

毕竟那些经过 得算些什么”

聊完后有一种释然,算不上了却心结,但似乎更像是一场道别,跟过去的那些事,连同那段时间中的自己。

“有人在我身边 往来穿梭

留下一部分他们

带走一部分我”

老师最后问了一句,你们会想着再和好么?

我想了想,或许也只会等两个人都到了新的阶段,在未来的某个节点,重新认识吧。曾经同行,感谢和抱歉或许也都不会再说出口,而是化为一部分的自己,带着过去的欢喜和遗憾前行。现在的我似乎更成熟了,有了更认真去经营的生活,面对新的朋友新的经历也默默地告诉自己切忌“交浅言深”。

人只有慢慢长大,这个世界才会向你展现全部的真相。过去这些经历也都藏在我与这个世界往来的分寸中,化为某个黄昏突然的想起,或是化为未来的一句“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