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Pseudoyu修改

区块链开发工程师,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喜欢探索新技术,空闲时也折腾 Logseq 等效率工具。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Pseudoyu的 RSS 预览

周报 #99 - 离开 RSS3,迷茫与重启人生

2025-07-21 22:27: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9

本篇是对 2025-07-092025-07-21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2025 年真是神奇的一年,似乎漫漫人生本应发生的许多事都集中发生在这半年里,比如结婚、蜜月旅行,又比如说人生第一次被裁员。

就结果而言算不上多意外,但依然有些感慨、难过与迷茫。

一个技术乌托邦的破灭

前几天去西湖的 Apple Store 换 Mac 电池,跟负责我的小哥聊了会儿天,他说:

“已经很久没看到你这个使用强度的了,遇到的海康阿里的一般也要 3 年左右才会来换,你才用了 2 年不到。”

我回头一想这就是我在 RSS3 的两年,从各个维度来讲,RSS3 都带给了我许多。

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我在「周报 #58 - 远程工作这一年」聊到不少关于在这里远程工作的感受,又在「27 岁的自白:成长是一件很扫兴的事」生日总结中一度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那个微妙的点,甚至自己的婚礼都成为了许多同事们第一次见面的团建,更别说与许多有创造力的同事们朝夕相处所带来的技术力与视野的提升。

直到上周末得到包括我在内研发团队几乎整组原地解散的消息,是在深圳和同组的同事们面基时知道的。

说实话不算那么意外,这半年来公司换了不少方向,也并不如之前那般能够任性地做一些明知不讨好市场却有价值的项目,我们组花了两三年打磨好的链上数据索引项目也因服务器预算等等各种缘由而停摆。

虽然我所待过的公司并不多,但这几年也结识了不少开发者,了解过行业百态,前段时间有听到一个名词叫“工程师友好文化(Hacker-friendly)”,我想,RSS3 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了,所有人都饱含技术热情与对所奉献事业的笃信,充分的自由度,足够的创造力。

因此得知这个结果的当下更多是惋惜,就像是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组成的乌托邦的破灭,对 Web3 环境的失望,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聚起这样一个团队,也不知道未来这个行业甚至是这个世界是否还有我们这些人的一席之地。

看着正在硬件检测中的电脑,小哥又问了我一句:

“你对这两年这台电脑给你带来的价值满意么?”

我沉默了。

单电脑而言,自然是远远物超所值,但这两年里的我呢?我不确定。

辛苦做的项目一个个废弃,我熬过的日日夜夜真的有意义么?我不确定。

小哥说大概要两到三天通知我来取,我丝毫没有犹豫递给了他,这也大概是我第一次真的放心这么长的时间不碰电脑,即使在日本新婚旅行的时候我也都是随身带着,生怕耽误了什么工作。

但我现在累了,就这样吧。

迷茫与重启人生

公司在法律范围内给到了合理的赔偿,足够我缓一阵子想想未来做什么,刚好电脑也还在 Apple Store 维修,于是将这段时间作为自己的放空时期。

原本是想厘清思绪想想未来该做点什么,但实际上要比想象得更加迷茫一些,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真正可以不看 slack 消息不看排得满满的日程有些说不上的空虚感。

心理上没准备好马上开启一份新的事业,真正做自由职业者吧,似乎也并没有找到自己想全情投入去做的那个 idea,进退两难。

还是学姐提醒了我,可以做一些自己曾经因为时间而没办法去做的事,想了许久,给“壹个村小”这一公益助学组织(详见 Saka 的这篇「聊聊公益和助学」)投去了义工的简历。

两年前我曾报过他们的短期实习,聊了一阵子,后来因为我有一份全职工作时间不足而并没有入选,后来的生活里也很难空出十几天的时间在网络不稳定的山区,而现在,或许正是合适的时候。

和他们电话面试/聊了许久,决定在 9、10、11 月份中的一些时间以义工的形式随行他们去云南会泽县对学生进行家访与选取新一批的捐助对象,访问过程中也许也能拿到合适的捐助名额。

总结

我想,比起虚无缥缈的去中心化理想,现在的我更想去靠近与帮助具体的人。

以这样的方式重启人生似乎也不错,至于更遥远的未来,或许我还要一些时间去思考。

周报 #98 - 生活之书与 Agentic Coding

2025-07-08 08:30: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8

本篇是对 2025-06-092025-07-08 这月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收到了一本关于我生活的“书”;聊聊对 Claude Code 和各类 Agentic Coding 工具的想法和使用方式;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生活之书

yulife_cover

和友邻 Reorx’s Forge 一样收到了好友涂俊杰寄来的礼物,把 2022.5.28 这个频道创建的第一条消息一直到 2025.6.6 日我今年的生日总结文章打印成了小册子,一本名为 Yu‘s Life 的书。

yulifebook_firstpage

在现今这个把一切实体的东西电子化的时代,把这个频道纸质化,变为一本能翻阅的实体书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恰如我的频道名,我这三年的人生与生活似乎也因此有了触感和厚度,随机翻到一页,都是过去的时间碎片。

我这个频道 fork 自 reorx 的频道,第一条消息就是 star 他的 n8n workflows,其中的大部分工作流沿用至今,稳稳地跑了三年,当时涂俊杰看到我的频道来问我是怎么做的,我把 reorx 的 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 这篇文章推给了他,如今,我们像是散落在赛博空间的节点一样连接在了一起,很有趣,也很感动。

yulife_wedding

想到当下度过的每一天每个想法都会在未来成为一行文字,似乎现在分享的哪怕微不足道的小想法也变得浪漫了起来。

不由得想到,如果再过三年,这本书大概会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吧,心里也对未知的生活少了一些迷茫和焦虑,甚至隐隐期待了起来,大概这也是输出与分享所带来的能量的回流吧。❤️

Agentic Coding

ccusage

这大半个月也顺应“潮流”开始使用 Claude Code,又对 Agentic Coding 有了更深的一些认识。

我是从 GitHub Copilot 最开始 Technical Review 补全的时候就有开始用,帮我在工作中“偷懒”了许多,后来 ChatGPT 出来后也是开始复制粘贴代码到聊天对话框解决代码问题,再到后来深度使用了一年 Cursor,看着它从一个小众工具上了神坛,也夹杂着体验了 Roo Code + Gemini 2.5 Pro 的超长上下文,使用过 Augment,又到现在更智能的 Claude Code 等等。

其实我倒是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觉得 Claude Code 太激进或是惊艳,想来可能是因为我在 Cursor 最早期出了 YOLO 模式(Agent 模式的前身)的时候就已经打开并且配置了几乎所有命令行的 Auto Run,在我目前维护的不少项目里 AI 代码的含量可能达到了 80%+,甚至有部分小项目是纯 Vibe 的,几乎没有自己手写过代码,也有一些静态项目直接用 v0.dev 和 lovable 对着截图直接生成了。

所以其实没有像自媒体说的那样“安装 Claude Code 5 分钟后,我卸载了 Cursor”,但确实感受到了一些进步,似乎自己可以不再去维护那么多提示词或是给足上下文,它也能够完成大部分明确的需求,短短几天就感觉到了 Claude Code 这类工具形态的巨大潜力,或是 Agentic Coding 未来的可能性。

现在的 Agent Coding 工具有了更多员工或是“实习生”的感觉,并不是说代码能力(我感觉他们在部分领域或是特定环境下的代码力比我强不少),而是“性格”,当我遇到一个技术问题或是像实现什么功能时,我会先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和需求,然后选择不同的工具。

比如是像 {Folo} 这样庞大而复杂的项目中实现一个完整功能,我会优先使用 Roo Code 外加 1M 上下文 & 思考拉满的 Gemini 2.5 Pro,他像是一个代码能力扎实的新员工那样,在接手一个新项目时会先最大程度理解代码的原有结构,它可能并不定如 Claude 模型那样生成那么高质量的代码或是一次搞定,但通常不会偏离具体的需求太远,而对这些新代码带来的一些小 bug 或是可优化的点则可以直接交给 Cursor 配合 Claude 4 Sonnet Thinking。

而像是 {RSSHub} 这样一个代码虽然庞大,但是比如新增或是修复一个路由时,其实只需要关注这一个网站的相关逻辑,最多十来个文件,这种情况下其实在自己搞清楚如何去获取网站内容的技术方案之后,直接交给 Claude Code 是很不错的选择,他能够像一个聪明的实习生那样,写出很漂亮的代码甚至给出一些创新的方案,还会自动去 debug 调试。

而对于一些比较独立/常规的比如前端、API 或是 CRUD 类项目,我通常会交给 Cursor,他则更像是一个项目中的老员工,有着最聪明的 Claude Sonnet 4 Thinking 模型,UI 交互、代码回滚这些做得很好,总会为我们的一些大刀阔斧的改动去兜底。

仅在一年前我还难以想象写代码能够有这样“富裕”的选择空间,这大概也是应用开发者的好时代吧。

Claude Code

cc_limit

最开始使用的两天新鲜劲很足,会算着刷新时间起来继续前一天晚上没做完的活,有点像是游戏化设计等着在新手村复活。

vibemeter_cc

有使用 Vibe Meter 这一工具统计用量,感觉虽然用得不像各个博主那样动辄一天上百刀,但也切实解决了我不少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远超所值。

claudecode_paste_img

Claude Code 粘贴图片技巧 —— Cmd + c 复制之后在 Claude Code 终端直接 Ctrl + v 就行,解决了高频使用问题!🔥

n8n

充值了 Claude Pro 之后除了用 Claude Code 外,还可以在客户端用还算慷慨的 Claude Opus 4 模型。

n8n_ai_workflow

最近发现它用来写 n8n workflows 很不错,对于刚做的一个还算复杂的 AI 功能,基本上详细描述完需求之后用它生成的 json workflow 文件直接导入都已经很可用了,后续再在这个基础上微调或者再继续让 Opus 4 调整、重新生成、导入,可以做到 vibe no coding 了 🤣

个人生活剪影

swimming_board

和学姐一起加了一个杭州的游泳俱乐部的成人培训班,每周一三六练晚上 7-9 练两个小时,我是基础班里最菜的 😭 乖乖拿着浮板重新规范动作了

nice_cloud_1

nice_cloud_2

最近抬头看到的云都好好看!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剧集

  • 杀戮人机,机器人喜剧,意外地还不错。
  • 潜伏,很喜欢的谍战题材,前段时间看了沈醉回忆录和袁殊之后也更了解这一段历史中的因果,结局有些遗憾却也真实,少了一些爽文的部分,却也更让人思考到底值不值得。
  • 一杆入魂,试用了 Apple TV 三个月,首页看到的,算是中年励志+公路片?感觉下饭还可以。
  • 康熙王朝,最近补的剧也是越来越老了。

周报 #97 - 日本旅行小记

2025-06-25 11:05: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7

本篇是对 2025-05-312025-06-09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2 月婚礼之后,由于工作安排和各种琐事缠身,一直没有时间安排所谓的蜜月旅行,直到五一后才决定去日本度“蜜周”,好快乐!

日本新婚旅行

其实由于自小看动漫和玩任天堂,对日本算是一直都保留了许多滤镜。而幼时的向往着那些动漫圣地的我一定也未曾想过未来某一天会以“新婚旅行”的心境踏足这片土地,一种很奇妙的人生交织的体验。

这次旅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学姐和两个朋友一起在九州一带包车“特种兵”旅行,主要路线是:落地福冈 -> 黑川温泉 -> 熊野神社(萤火之森) -> 阿苏火山 -> 熊本 -> 高千穗 -> 由布院 -> 别府地狱温泉 -> 太宰府 -> 福冈。

而第二部分则是学姐和我两个人再从福冈出发飞往东京,住在锦系町附近,去秋叶原、上野、涩谷等区域闲逛,算是比较轻松闲适的行程安排了。

本文图片较多,如在 {Folo} 等 RSS 平台阅读,可访问博客源网站或 Yu's Photography 查看更多图片。

福冈

fugang_view

第一站选择福冈主要是学姐的朋友的足迹已经覆盖了日本的许多区域,算是解锁一个新地图,而对于我们来说也当作是新的体验,所以在抵达之前,甚至都没怎么查阅过福冈旅行攻略。

落地后坐在去酒店的出租车上时,第一感就是干净有序,不是那种刻意经营的城市风貌,而是一个小城镇的日常。的士司机大概有六七十岁了,精神矍铄,还利落地帮我们搬行李,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反差。

黑川温泉

DSCF0795

学姐是个泡汤爱好者,我们在国内也偶尔会去南京汤山或是北京的私汤民宿中放松,黑川温泉作为第一站也解去了一路舟车劳顿的疲累,只泡了半个小时左右就感觉整个人被 Refresh 了。

熊野神社

DSCF0843

大概是由于动漫中高频出现,神社是我很喜欢的场景,熊野神社是动漫《萤火之森》中的原型,并不大,爬到顶也只需要十几分钟,但似乎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平静”。

阿苏火山

DSCF0900

DSCF0918

阿苏火山初听名字本来也不算太感兴趣,也常常由于天气原因而不开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了山脚下,幸运地赶上了开放,亲眼所见火山比想象得更加震撼,像是神泡汤的地方。

熊本

DSCF1012

熊本整个城市可以说是一个熊本熊的“痛城”,到处都是周边,每天还有一个表演,面向小朋友,但却真的能感受到纯粹的快乐。

高千穗 + 由布院

DSCF1104

DSCF1135

这一天偏向于自然景观,但天气有点差,再加上也容易迷路,所以最后没有去高千穗神社,只是看了下峡谷与瀑布,很多时间都在车上。

DSCF1219

由布院也是偏向于商业化的步行街小镇,但也还算有特色,能看到许多有趣的小店,比如以猫或是狗为主题的小屋,连背景音乐都是以叫声构成的旋律。

别府温泉

DSCF1269

晚上住在别府的一个温泉酒店,房间是那种日式榻榻米,提供和服浴衣。房间内也带有私汤,窗外就是海景,很传统却也惬意的体验。

太宰府

DSCF1547

太宰府天满宫是一个求学业的宫殿,里面有一大半的牌子在求上东大,感觉东亚人的烦恼都差不多。刚好我妹妹今年中考(发出的时候已经考完了),所以给她写了个牌子,也求了一个学业御守,希望一切顺利。

东京

tokyo_skytree

抵达东京!

秋叶原

DSCF1628

DSCF1655

秋叶原可以说是动漫/数码爱好者的圣地了,恰好我两者都是,去了一些中古店,本来想买一个古早的 New Nintendo 3DS LL,但发现好贵还是放弃了。

还逛了神奇的小绿楼、小橙楼,甚至遇到了好多人在排队排了好几层参加一个女优见面会,很神奇的体验。

代代木公园

DSCF1704

去涩谷的那天下午想去代代木公园打卡《东京爱情故事》里的场景,但刚好有个市集占用了场地,于是转而逛了一下。

发现是 LGBTQ+ 相关的 Tokyo Pride 2025,各个企业、组织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支持,路过偶然拍到雅马哈帐篷里的这一幕,很动人。

锦系公园

DSCF1822

DSCF1823

要离开东京那一天退房寄存行李后在酒店附近的锦系公园坐着,学姐写生,我发呆。

感觉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市里的人总有一种淡淡的“死感”,而这个公园似乎节奏慢了下来,来来往往的人们鲜活、生动而又真实地生活着。

回过神来就好像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休息后就要回到某栋屋子做饭,也浅浅萌生出了似乎一直生活在这里也不错的念头。

其他

japan_haircut

人生初体验之在日本剪了一个”日系“发型。

总结

日本这次旅行共计十天,难得几乎没有碰电脑,算是安心地享受了这趟旅程。

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心情的放松,还有对这些地方的记忆与温度。甚至现在回杭已经两三周了,依然能感受到延续的对生活的美的发现与感受。

28 岁的自白:去找寻自己

2025-06-06 10:24:26

前言

yearly_review_28

现在是 2025 年 6 月 6 日,我 28 岁了。

坐在日本东京錦糸町(Kinshicho)酒店 18 楼的窗前,抬眼便能看到東京晴空塔(Tokyo Skytree)的落日,新婚旅行的闲适与年龄增长一岁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很奇妙。

东京爱情故事

“那一天那一刻在那里,如果我不曾与你相遇,我们将会永远是陌生人” —— 《東京(Tokyo)ラブ(Love)ストーリー(Story)

《东京爱情故事》可以说构筑了我对日剧、都市生活乃至爱情观的最初印象,因此前两天学姐问我生日当天想在东京哪里过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说了东京塔,想走近他们热烈的昭和时代都市爱情中。

刚看东爱时还很小,对爱情与生活都只是懵懂,却依然被莉香纯粹、浓烈而不加掩饰的爱所感动,内心也暗自向往着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DSCF0900

而在这过去的两年里,我从《周报 #43 - In the Mood for Love》恋爱,到《周报 #80 - 关于求婚、爱情与婚姻》求婚,再到《周报 #87 - 我们主持了自己的宝可梦婚礼,还为它办了一个展》婚礼,似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这样悄然降临在我的身旁,幸福之余也常常有些后怕 —— 如果两年前的那个周五我没有去北京,如果我之前没有去香港,抑或是如果我们完全不曾相遇,我们的人生会是怎样呢?

有太多“如果”或是别的可能性,但有时候爱情就是这样倏地发生了,并不是什么命中注定或是缘许三生,而是恰好在某个瞬间,心跳与灵魂的旋律恰好落在同一节拍上,于是,时间定格。

似乎逐渐也更加理解到了东爱中所表达的,都市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浪漫,其实就是巧合的浪漫,我们在某个节点相遇,牵起对方的手,便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去找寻自己

DSCF0843

学姐在婚礼誓词中提到,不希望丈夫这个身份或是枷锁束缚着我,希望我能更多去找寻自我。

而步入婚姻后的生活,由于难以避免地更多从“我”变为“我们”,虽然也说不上有什么很具体的目标改变或是状态变化,但还是隐隐地多了一份无形的责任与压力。

我们的生活是纯粹而美好的,我们也幸运地能够彼此理解和支持对方想做的事,但人要有所求就也需要有所失,月亮与六便士的抉择也时而在脑中浮现,可能也不至于到烦恼,但思考中依然会多出一些更为沉重的维度,常常需要自己去消化。

而另一方面,和自己没有时差的那个人同行,构筑着一种亲密关系,生活具体而扎实,却也会交织着另一种“孤独”,因为知道对面的那个人会接纳自己的每一面,会尽力去共情和感受,有时反而会更害怕将这些负能量传递给对方,这样有时却又会拉开彼此的距离,成为关系中的刺,这似乎是一个无时不刻都存在却又无解的婚姻命题。

爱很美好,但婚姻复杂,我希望我们的眼中里常驻着彼此,却也不愿一个人的身影将另一个人的视线挡住,而少了自我消解或是倾听自我回响的空间。

结语

每年生日都还是留下了一些文字记录,有时也会回头看看这几年成长与思考的轨迹:

似乎文字也让我从混乱偶然的生活中发现了一种必然与永恒,有些许妥协,但幸而未曾停止追寻,也从《23 岁的自白:去追寻意义》中执着于人生意义逐渐回归到了自我本身,也找到了与自己携手共度余生的那个人,细细数来,生活已然给予了我太多馈赠。

祝 28 岁的自己,快乐。

周报 #96 - 基于 Roo Code/Cursor 的 iOS 开发工作流

2025-05-20 09:35: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6_new

本篇是对 2025-05-132025-05-18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记录一下学习 iOS/SwiftUI 开发的一些资源和基于 Roo Code 与 Cursor 的 iOS 开发环境搭建和工作流。

iOS/SwiftUI 开发

学习资源

最近工作中有涉及一些 iOS 相关的开发,虽然之前做「TheWan App」的时候也是用的 SwiftUI,但因为是很个人的项目,基本上就是完成了功能,并没有追求什么最佳实践。所以这次就趁着五一重新补充了一下基础知识。

  • Apple - SwiftUI,官方文档。
  • Apple - SwiftUI Tutorials,Apple 官方也有一个交互式的 SwiftUI 教程,关于布局、动画相关的相关概念会更加形象。
  • SwiftUI 新手入門課程,ChaoCode 的入门教程应该算是最简洁易懂的教程了,难度不高但是讲解得很清晰,看完后基本上就能做一些小项目了。
  • CS193p - Developing Apps for iOS,Standford 的一门很经典的 iOS 开发课程,2023 年的课程也转向了 SwiftUI,质量很高,看完后能更多理解 MVVM 设计模式和一些更底层的概念。
  • 肘子的 Swift 记事本,有很多精品的文章,关于 Swift Data 的最佳实践我都是参考的他的博文。
  • 13 的 iOS Developer+,平时有看他的 Newsletter,他也正在连载 SwiftUI 的教程,在考虑学习深入一点之后订阅学习。

搜索一些具体的概念、实践时可以直接 Google 搜索,能查到一些 Medium 或其他平台上的文章,参差不齐,不过目前还是比 LLMs 生成的答案靠谱多了,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甄别一下时效性,很多老版本的实践可能并不适用。

开发环境搭建

xcode_completion

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的 macOS 会有一个内置的 Predictive code completion,会下载一个 2.5G 左右的本地模型,在没网的时候可以使用。

xcode_copilot

但比起这个本地模型,GitHub Copilot 为 Xcode 提供的官方插件更强大,使用起来除了补全,也有一个 Chat 栏,可以很方便地指定 Xcode 中正在打开的一些文件进行提问,也支持 Claude 3.7 Sonnet Thinking 等最新模型,不过目前还没提供和 VS Code 中类似的 Agents 功能。

但习惯了 Cursor 的 Agents 模式后,仅仅通过 Xcode 中的 Chat 辅助开发已经有些不够用了,好在 Cursor/VS Code 也通过一些插件对 SwiftUI 提供了一些支持 ——

首先是安装一些命令行工具:

可以通过 brew 一键安装或在上述 GitHub Repo 中分别安装

brew install xcode-build-server xcbeautify swiftformat

Cursor/VS Code 中需要安装两个插件:

上述依赖都安装完成后

  1. 使用 Cursor 打开项目,需要与 xx.xcodeproj 同级目录
  2. Cmd + Shift + P 调出命令面板,输入/检索 Sweetpad: Generate Build Server Config,选择当前项目
  3. 稍等片刻,会在当前项目根目录下生成一个 buildServer.json 文件

cursor_sweetpad

点开 🍬 图标的侧边栏插件,在项目对应的 schema 上点击 build,选中模拟型或是已连接的实机,会自动编译并运行,就可以实现完全不打开 Xcode 也能进行开发了。

现在再点开所有的代码文件,也不会再出现 imports 错误等一片红的报错,所以再使用 Cursor/Roo Code Agent 进行开发时,也会更准确。

基于 Roo Code + Cursor 的开发工作流

swift_cursor_roocode

在 iOS 开发过程中,或许是因为上下文长度和模型语料的原因,我发现通过 Roo Code 插件配合 gemini-2.5-pro-preview-05-06 模型在一些更大的功能模块拆分、重构等场景下效果显著好于前者(当然,按量计费 token 消耗也夸张很多)。

所以我目前的工作流是通过采用 roocode-workspace 这个项目先让模型理解项目结构并生成 Memory Bank 文件供后续使用;在一些大功能的开发上尽可能多地提供官方文档、博客和自己的 prompts 让 Roo Code 进行开发,同时自己修复一些逻辑性的 bug。

cursor_agents_ios

最后如果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报错或 lint error,可以拆分成小的任务单元使用 Cursor + Claude 3.7 Sonnet Thinking 进行修复,虽然是两倍速率消耗,但生成代码的可用性还是更强一些。

目前有几个大的需求都是通过这个工作流辅助开发的,效果还比较满意。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电影

  • 我仍在此,久违的在影院看的电影,不得不说因为和巴西友好交流的政治原因使得这部政治性指向明显的(左翼、暴力)的片子能在国内院线上映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

剧集

音乐

周报 #95 - All AI 与 No AI

2025-05-19 11:02: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5

本篇是对 2025-05-052025-05-12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关于 AI Coding 的思考或是讨论,也结合着自己 AI 使用的经历来聊一聊想法。

All AI 与 No AI

AI 与自我

最初是看到了一篇言辞颇为激烈的文章「AI 正在让人变得前所未有地自以为是」,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

ai_ego

虽然我同样对一些过度鼓吹 AI 从而达成自己个人营销目的的个别“网红”也有些反感,但并不觉得“程序员”一词需要刻意构筑一道门槛来将一些非科班或是技术爱好者拒之门外。

我大学时也是与代码毫不相关的文科类专业,当时即使真的只是用 python 写出一个冒泡排序也会让我感受到奇妙,第一次接外包单子给一个公司用 php 做官网时的感受至今依然记得,那是我第一次作为程序员完成的作品,或许现在看来确实并不一定如一个实习生所能做到的,但依然不妨碍我从中获取的成就感。

甚至也很羡慕现在的人,有了 Cursor 这些 AI 工具加持,可以做出许多复杂度远远高于自己当前知识储备的应用,并不一定是逐行都理解,但想法到实现的路径早已被大大缩短,模块化设计、模型、需求调整这些也会在 AI 写码的过程中融入开发者自身的思维。

编程并不是塞尔达的大师之剑那样一个需要费尽千辛拔出来的荣耀的象征,而更多是普罗米修斯传递的火种,并不稀有,但对世界的运作改变深远。

ai_renaibao

但还是希望像「AI 编程」 vs. 「热奶宝」文中所说的那样,希望对编程毫无热情而只把 AI 编程作为流量密码的人少来污染这个行业了。

NO AI

polebug_ai

看到并且也深切感受到了对于过度依赖 AI 造成的焦虑或是恐慌,我现在同时用两个 Cursor 账号、一个 Windsurf,一个 v0.dev,这些 IDE 或是工具的 Agent 模式已经成为了我想要实现一个新功能时的本能反应,也已经太久太久没有依赖搜索引擎和官方文档本身(除了 SwiftUI,没办法,LLMs 语料太少了)。

确实会有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对自己所能开发的领域、边界有了更多信心,可以开发前端、iOS 甚至是各种之前并不了解的技术栈;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离开 AI 后独立写代码的信心在显著下降,连带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ai_code_wwwyesterday

倒不至于说对 AI 生成的代码有多少羞耻感,只是确实比起自己敲的代码,少了些许“真实感”,不过我想随着 LLMs 更快速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工作流中更好地与其融合,这种感受也能慢慢地有所缓解。

而看到 No AI 的实践,我甚至想相反地去实践 All AI,在一些 side project 或者个人项目中完全用 AI 去实现,用 AI 修复 AI 产生的 bug,而自己在其中去探索工作流的优化,看看实践了一阵子后究竟是 No AI 还是 All AI 所带来的成就感更高,或许也很有趣。

AI 与思考能力

但我对于非编程类的 AI 实践却有些趋于保守,很少用 AI 类的搜索引擎,也并不怎么用 NotebookLM 或是 Gemini Deep Research 这样的工具来帮助消化学习。

诚然 AI 降低了很多知识获取与学习的门槛,但我依然不敢信任它在我未曾涉猎的领域中给出的似乎条分缕析的回答或是长篇大论的 Research,如果有一天我对 AI 生成的东西感到陌生或是完全无法判断真伪,可能会更担心是不是自己已经丧失思考能力了吧。

程序员算是 AI 浪潮的比较直接的受益者,LLMs 很大程度改变了我的工作模式和行为习惯,我也偶尔会偷懒让 AI 帮我总结或是用沉浸式翻译读英文资料,但我依然不会也难以想象用 AI 帮我写周报/博文,或许它终有一天能做得不错,却少了灵魂和一些微妙的“人”感。

有趣的事与物

软件

subo_screenshot

在 Twitter 上看到 CaiCai 推荐了一个订阅管理软件「Subo」,试用了一下就为了它的多币种功能付费了,整理了自己的各种订阅/服务器,好用 & 很有设计感!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