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RSS

site iconPseudoyu修改

区块链开发工程师,香港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喜欢探索新技术,空闲时也折腾 Logseq 等效率工具。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Inoreader Feedly Follow Feedbin Local Reader

Pseudoyu的 RSS 预览

周报 #93 - 婚礼纪录片与失落的电影院

2025-04-28 10:22: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3_cover

本篇是对 2025-04-222025-04-27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婚礼纪录片」出来了,收到了一些祝福,很开心,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去线下看了一场电影,想到了一些关于影院的记忆;入手了 NuPhy Kick75 键盘,体验很不错,找到了一些玩任天堂复古掌机的感觉;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婚礼纪录片

我在之前的一篇周报中说到 ——

我今年也想以「人生清单」的视角去生活,去寻找生活中不曾注意过的风景,去做一些自己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事。

婚礼、展览、在舞台上自己主持,这些对于我这个性格测试中 i 值达到 80%+ 的人来说似乎都有着很大的挑战,但现阶段的我也已经不再怯于去尝试人生中的这些“不可能”了。

也很幸运请了很棒的摄像/导演,记录下了全程。当时看他提供的一些婚礼样片的时候就感觉很不错,像是一个纪录片在静静讲述着故事,经过了长达两个月的等待,终于看到了成片(P1 是一个短片,P2 是全程记录)。

20090404043100-4

关于婚礼本身,其实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前两天学姐给我转发了这样一段话 ——

婚育是一场巨大的

“人生意义危机转移计划”

用结婚和生育养育这些

耗费巨大精力的事情,占据人的所有精力。

以至于人没有力气,再烦恼人生的意义。

去消解人一旦闲下来就会思考

“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类虚无的难题的困境。

我回想了一下,确实。在最初准备婚礼的时候,因为一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要处理完大家通常用一年甚至更久的时候来筹备的仪式,所有环节都很极限,忙碌到我们常常有时候反问自己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来着”。

似乎当生活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来自社会、家人以及根植在我们性格深处的文化传统都在加速推动着我们向前,焦虑着一些很具体的事务,比如早上十点和婚庆的策划会,比如婚纱、西服选什么款式,而不再去思考或是质疑那些虚无缥缈的“意义”,这很可怕。

但终究我们不是那种甘心妥协的人,即使依然有世俗的框架与很多琐碎的事务,我们依然尽力在其中融入更多我们的想法,去传达一些我们对婚姻与爱情的理解,去赋予这场仪式更多独特的意义。

想起 23 岁时我对自己说的话(见「23 岁的自白:去追寻意义」)——

我仍然不觉得自己触碰到了一直在找寻的意义,如今的一切成败是非也仅仅是妥协所形成的答案,也许永远找不到了,但这个过程却给了前进的勇气,也许思考本身就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让我不再期待某个瞬间能够顿悟,只是希望继续向前,体验和追寻着自己的人生。

很庆幸自己依然还在践行着当初的这些话,也更幸运找到了一起并肩作战的那个人,和我一起追寻这些“无意义”的意义。

失落的电影院

周中的一个晚上学姐邀请我去看电影,一部意大利的黑白电影《还有明天》,难得有看到院线上映这种还算小众的片子,到了发现包场了,配合着意大利的配乐,倒还真有置身老电影的感觉。

除了片子本身,这个影院也带给了我一些感触。

bigao_cinema

我们去的是杭州的一家叫作“比高电影城”的影院,从我小时候就一直在了。因为离得很近,所以之前也常常和家人一起去,这张照片就是 10 年前我和妹妹去看的时候留下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杭州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周遭的商圈也都换了好几轮了,这家影院没有扩张却也没有倒闭,还是最初的样子,不算破败却有些冷清。

电影其实并不算是人生活的什么刚需,但影院和书店一样,常常是我们这一代人少时生活与回忆的载体,而如今我们已经渐渐成长为大人,它们却也依然像是个年迈的长者一样,失落却又温和地注视着这些人生起伏。

很喜欢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一部电影《天堂电影院》,也是十几年前看的了,描绘了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的一家电影院,临近结尾有一个多年后因为需要改建而炸掉原来的影院的场景,当时看得热泪盈眶,现在回想似乎也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个人生活剪影

捏捏与饭饭

nienie_20250428

fanfan_20250428

刚才两个小猫默契跑到我书桌旁边的床上撒娇玩闹,也太可爱了 ❤️

有趣的事与物

设备

desktop_setup_20250428

nuphy_kick75

心心念的 NuPhy Kick75 到啦!!比想象得厚重一点,颜色很清新舒服,有回到小时候玩任天堂掌机的氛围,感觉打字都成了享受。

上篇还说到断舍离,但是 Retro 风格 + 致敬任天堂元素,这谁忍得住啊!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电影

  • 还有明天,电影本身是很有趣的叙事节奏,前面日常的镜头把压抑窒息描绘得很真实,高潮部分咖啡厅炸的那一刻也有被燃到。片子本身讲女性处境、意识觉醒和地位独立,“选票比情书更重要”,“没关系,还有明天”,最后的结局并没有专注在个体的“逃离”而是群体/体制的更迭,错愕之余也有些深省。

剧集

周报 #92 - 数码产品 Porn 与断舍离

2025-04-22 10:45: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2

本篇是对 2025-04-152025-04-21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的主基调是处理工作、调整作息与学习;去了安吉 DNA 数字游民公社找朋友,或许考虑过去住几天;感觉最近由于 AI 有关的各种新概念、模型、框架有些过于繁杂,稍有些 burnout,于是重新在 Things 里制订了一些学习计划;久违地追了一些新剧;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数码产品 Porn 与断舍离

我之前是一个很极端的数码产品和软件工具爱好者,或许也是因为从小到大虽然生活无虞,但我们家的习惯是并不会有很具体的叫“零花钱”的概念,日常没办法存下什么钱,也不会因考得好或是什么而得到奖励,所以小时候即使是想要一个并不昂贵的玩具也需要省很久。

gba_sp

当时很羡慕我表哥的一台 Nintendo Game Boy Advance SP,很经典的那款翻盖带背光的游戏机,可以插卡带玩口袋妖怪(现在的宝可梦),每个游戏都通关了好多遍;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与喜好的变化,后来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正值智能手机兴起,也想要一台当时刚刚推出的诺基亚 5230;包括高中之后同学的 iPhone 4 和 NDS 游戏机也都让我心动。

但这些都一直没能如愿真正拥有,甚至似乎成为了一种执念。

直到大学后实习、创业和工作,经济独立了,似乎开始有些报复性地看各种数码评测,也陆续拥有了新款高配 MacBook Pro、Mac Studio、iPad、iPhone、Sony 相机、Switch、Steam Deck 和各式键盘,会把所有的包装盒堆在我的书架和衣柜上的空间里,看到就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

有时候觉得或许自己并不是真正想要这些东西,开箱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往往转瞬即逝,随即则需要买更多东西来维持,像是陷入了一种数码产品 Porn,是对曾经没办法拥有的自己的一种补偿,只会带来严重的娱乐/生产力过剩。

前段时间在筹备结婚和搬家,开始“变卖”家产,卖掉了大部分使用频次不高的设备,腾挪出了桌面空间,也减轻了许多心智负担,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经历了许多转变,当自己想买一个新设备、产品时,似乎又能够回归最原始的理性思考逻辑了 ——

我的需求是什么?它能否满足我?

最近用了四年的主力机 iPhone 13 坏了,几乎离不开充电线,也经常开不了机。

原本一直想着能够苟到今年秋季 Apple 新品的发布去买个海外版,虽然对新的设计和功能也没多少兴趣,至少能用上 ESIM 和 Apple Intelligence。但总归是得解决或是过渡一下,于是去闲鱼上淘了一个 iPhone SE3,折腾了一番迁移后发现够用但屏幕有点小,也稍有些卡顿,作为主力机还是有点勉强。

oneplus_7_pro

于是又给 19 年买的的 OnePlus 7 Pro 重新开了机,虽然和 iOS 生态差异很大,却也刚好契合我逐步想只把手机当作基础通讯工具的习惯,而且惊奇地发现其实也很够用。想起来当时买它也并不是因为缺一个手机,而是被它的真全面屏、屏下指纹和升降摄像头的设计所惊艳到,作为备用机服役了一年多就闲置了。

重装了一下发现之前刷的氧 OS 2022 年底就不再更新了,停留在了 Android 12,但完全没觉得缺什么功能,反而感觉很流畅,似乎其实六年前的旗舰就已经完全足够满足我现在的需求了,还能抢先用上 Folo 安卓版 🤩。

之前在讲 Chromebook(也已经卖了)的时候提到过:

我其实有很多高性能设备,日常在用的 M2 Max 的 MacBook Pro,由于性能和续航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平衡,导致我即使出门在外也随时都能打开来进入工作状态,甚至爬山和散步都会背着,有时候其实并不能很放松地出门或是陪伴身边的人。

其实设备性能已经过剩到并不会制约自己的效率,反而是需要刻意的约束来让我的目光更多转向周遭。

我发现“刚刚好够用”甚至比现在各种虚高性能的产品更为让我心动,于是逐渐开始追寻断舍离与“复古”,这或许也是一种目光投射、心理甚至是生活中心的转变 ——

我不再是那个需要用一堆数码产品包围自己来填补内心空虚的小男孩了,我的生活中有了爱人、猫和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我已经拥有了童年时梦寐以求的 GBA SP 游戏机了。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视频

剧集

周报 #91 - 一席、消失的时代与自由意志

2025-04-16 07:04: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1

本篇是对 2025-04-072025-04-15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末去参加了杭州的一席活动,对其中的几个讲者和主题印象很深,记录下一些感触,思考了消失的时代与自由意志;终于搬完家了,有了很满意的办公与生活区域;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一席演讲

一席是一个本土化的线下演讲活动,Slogan 是「人文·科技·白日梦」,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分享自己的故事/调研,之前在北京就有去过一场,去年也有参加他们在南京的线下游学活动(见「周报 #60 - 虫子旁、教育理念与 EpubKit」,这次恰好在杭州有一场,学姐早早订了票,周末去听了。

整场活动一共六个多小时,中间有短暂的 40 分钟休息,其实感觉自己除了写代码以外已经很久没能沉下心那么久只做一件事了,看书、看剧似乎也都没办法进入这种沉浸状态,所以也算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了。

就像我常常还是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并不仅仅是由于电影院更高级的画面与音效,而是在电影院似乎只需要做看电影这一件事,不会想着再回几条消息或是同时做个什么其他事,这种感觉和自己在家用大屏或是投影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消失的时代

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似乎这次活动的诸多讲者都有隐隐在表达一种对逝去时代的记录或是怀念,北京的胡同、东京的街道乃至曾经那个虚渺的还可以憧憬理想的社会,似乎都在离我们远去了,无力,唯有记录与讲述。

我在北京生活过短暂的两三年,所以当建筑师鲁雯泋与《东四十条》导演詹涵淇在讲述对胡同中的“野生设计”与鼓楼的黄金时代时,竟也生出了些许共鸣。

luwenhui_yixi_01

luwenhui_yixi_02

建筑师深入北京的大小胡同,记录下他们在狭小逼仄的空间中诞生的生活智慧,艺术并不一定立于高墙之下,也可以是低矮胡同中的一砖一瓦或是偶然却也精妙的“设计”,甚至这些未经规训的表达多了一层自由与纯粹。

胡同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有时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很喜欢《东四十条》导演讲述的鼓楼的“卡住的一代”。很喜欢她所说的“卡住”的这个概念,去年我频繁在思考的“Adulting”(见「周报 #76 - 关于 Adulting 的思考」)也有类似的含义。

二十几岁的年纪,最容易陷入迷茫,既无法回退版本到无忧的校园时代,也不甘于成为一个“无聊”的大人,于是卡在时间与时代的裂缝里,进退维谷。

曾经的鼓楼胡同成为了这些年轻人们的乌托邦,一天天,不论生活多痛苦艰难,他们永远可以回到这个可以暂搁现实的避风港,就像她提到有一天见到过两个穿着击剑服的人在马路上击剑,魔幻而浪漫,世俗桎梏被无限稀释,在这里,他们不必绞尽脑汁思索人生意义,他们就是意义本身。

但这个裂缝就像软件中旧版本的漏洞一样,已经被“修复”了,胡同被拆除,曾经的这些人要么屈服于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要么继续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寻找着乌托邦的影子,不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

自由意志

songbenzai_yixi_01

从日本赶来的一位讲者松本哉同样提到了这一点,他毕业时赶上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与这个时代一起度过了失落的三十年。

但他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选择了在高円寺这个地方开了一家二手商店、居酒屋与民宿,制造了各种“迷之空间”,承载着他与周遭的人对时代的反叛与自由意志。

听完了他的演讲才有点恍然为什么任天堂和女神异闻录(P5)会诞生在这片土壤,他们的生活本就充满了这种浪漫。

他讲到自己刚毕业时找不到工作,于是就这样一直开着这些不靠谱的店铺到现在,在五十多岁的年纪依然“只能”随意几点开店关店,和朋友们彻夜喝酒,和全球来玩的背包客们相识、发生故事。

他说 ——

要是那时候找到了工作,大概人生也就这样了,那该有多无聊,好险,差点误入歧途了。

他并没有想要做到什么远大的目标,而只是想要守护自己和周遭的自由,大家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必屈服于金钱至上的社会,而是见缝插针地、自说自话地去建立自己的革命后的世界。

songbenzai_yixi_02

可就连这样的偏安一隅也难逃被“现代化”洪流吞噬的命运,但松本哉更为游戏人生,会举办一些神奇的活动,比如“房租太贵了”或是“反高円寺再开发”游行,和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们一起举杯,通过这样一种看似无厘头的方式去守护自己和周遭的自由意志。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剧集

周报 #90 - OVH 服务器、Coolify 与对 AI Coding 的思考

2025-04-09 10:44:00

前言

weekly_review_90

本篇是对 2025-03-312025-04-06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搬回杭州已经接近一年了,租的房子也差不多到期了,于是火速看了两天房子,最终在不远处选了另一套,虽然又要经历一次痛苦的搬家,但新家的空间布局还挺满意的,也当作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了。

除了物理意义上的搬家外,我的所有服务/数据也经历了一次从 AWS 到 OVH 的迁移,也是一波三折,好在最后也都无缝完成了,刚好也梳理一下。

最近高强度地用 Cursor 和 Windsurf 进行 Vibe Coding,确实有能感觉到对以往开发模式的颠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OVH 与 Coolify

OVH Mystery Box

我之前一直算是个 Serverless 平台的爱好者,热衷于在 Vercel、Netlify、Cloudflare Pages、Zeabur、fly.ioRailway 等平台部署和管理自己的大部分服务,大多数情况下也够用,但随着 Zeabur 的涨价以及各个平台政策的变更,成本不断上涨到十几美元甚至几十美元一个月,感觉已经失去了优势。

再加上之前参加一个黑客松获奖送了几千美元的 AWS Credits,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服务部署在 AWS 香港机房的一台 EC2 实例上,也稳稳地跑了四五个月了,不过随着 Credits 即将到期,再加上自己也想一劳永逸保障服务的稳定性,于是打算找一些独服长期续费。

主要考虑的就是 Webp Cloud 团队在「Hetzner CAX 系列 ARM64 服务器性能简评以及 WebP Cloud Services 在其上的实践」一文中强推的 Hetzner 的 ARM64 服务器和另一家极致性价比的 OVH 了。

原本已经打算用 Hetzner 了,但刚好看到 OVH 推出了一个 Mystery Box 盲盒活动,22.99 欧元/月,基础款配置为

  • Intel Xeon E5-1650v3
  • 64G 内存
  • 2 * 480G SSD SATA Soft RAID
  • 1Gbit/s 带宽

原本就是一个还挺划算的配置,但有意思的在于它可能会随机开出更高 CPU、内存和硬盘的机器,但价格不变,一下子就理解了买 Pop Mart 的朋友们的感受,这谁忍得住啊

共计买了四台,前两台都是基础款,第三台开出一个 CPU 与内存中奖的加拿大 bhs 机房的机器

  • Intel Xeon E5-1650v4
  • 128G 内存

当时已经感觉很满意了,于是折腾了一晚上迁移服务,包括全量数据库的数据,搞定后才收到邮件说第四台机器也安装好了,于是去测了一下配置,惊喜地发现真的开到隐藏款了

ovh_perf

  • AMD EPYC 7351P
  • 128G 内存
  • 2 * 1T NVMe
  • 法国 GRA 机房 1Gbit/s 上行 + 10Gbit/s 下行带宽

前一天还在和朋友说我肯定没这个运气了,不蹲了。

chat_with_seefs_ovh

一时看着刚迁移好的服务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也是幸福的烦恼了,于是又作为一个熟练的服务搬运工开始折腾,花了半个晚上迁移完了所有服务,这个价格&配置应该也很足够当传家宝了,真的再也不搬了

机房在法国,线路一般,因此大部分对外的服务我都套上了 Cloudflare Proxy,算是能有一些优化,作为个人使用来说也比较足够了,或许后面考虑一些对国内访问要求更高的服务会再套一层线路更好的 nginx 反代吧。

Coolify 管理

顺便也趁机优化/梳理了一下服务管理的方案。

之前用过 Zeabur 的托管,不过感觉面板上还是有不少 bug,并且通过 k3s 进行部署和调度的方式略有些黑盒,没办法很方便地通过 ServerCat 等工具看到每个容器的一些状态,再加上数据备份、挂载等操作还是有很大的局限。

coolify_services

我也有一些服务是托管在朋友搭的 Coolify 面板上的,用得很习惯,尤其是能够将数据库定时备份到 S3 上的功能很强大,所以这次还是选择了 Coolify,直接在面板中配置上服务器的 ssh 就一键管理了。

Vibe Coding

最近很流行一个词叫 Vibe Coding,是对 AI 辅助编程的一种调侃式的说法,不过正经地聊聊,作为一个在 21 年 GitHub Copilot Technical Preview 的时候就高强度使用,后来也陆续使用 ChatGPT、Claude 这类 AI Chat 平台生成代码,并从去年 7 月开始年付 Cursor 并高强度使用至今的 AI Coding 重度爱好者,我确实有感觉到 AI Coding 对我们开发模式的极大颠覆。

虽然没有准确统计过,但感觉我工作与个人开发中目测大概至少有 70% 以上的代码是通过 AI 辅助生成的了,大部分时间用的是 Cursor 的 Agent 模式。

很多人对于 AI 生成的代码抱有偏见,觉得会生成一堆难以维护的“一次性”代码,但我依然觉得即使是 AI 有着更高自主权的 Agent 模式,生成代码的质量也依然要靠开发者自己来把控,当给 AI 的提示词足够准确的时候,它会成为很好的帮手,甚至能写出比自己更优的代码。

cursor_refactor

我前段时间曾做过一个尝试,把一个个人项目进行了一波涉及到几十个文件的后端 API 重构,如果我自己去写或许要 2-3 小时的工作量与大量的耐心,但把需求和对应的参考文档告诉 Cursor 后,它一次生成的代码就可以使用,但漏了一个组件,再经过两次追问已经完全实现了我的需求,总共花费的时间不到 20 分钟(甚至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Claude 3.7 Sonnet 的 Thinking 等待中),这次实践也让我对 AI 所能做的能力边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始终觉得 AI Coding 最大价值并不是帮助我们成为更顶尖的程序员,任何一个领域想要深耕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沉淀和实践,10000 小时定律依然适用,甚至更有价值了,AI 写出的“不可控”的代码更需要开发者的自身知识储备与判断力。

但 AI 能够让我们更快/更好地实践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个小产品或是参与到一些开源贡献中了,我作为一个后端开发,并不需要 10000 小时才能写一个简单的前端页面,而是可以快速做出一个“全栈”的项目,甚至可能比自己设计得要更好。

甚至我还很习惯于阅读 AI 生成的代码来学习那些组件和语法,自己找到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去调整修改。AI 更像是一个耐心的 mentor,会帮助我们学习不熟悉的技术栈,解答遇到的问题,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技术积累。

尤其是在 Claude 3.7 Sonnet (Thinking) 推出后,惊讶于其代码能力的跃迁之余,我在 AI 为我省下的 Coding 时间里打开了之前还未看完的 cs193p SwiftUI 开发课程与 Rust 教材,开始从头学习,愈发觉得或许再几个月、半年过去,模型本身的能力已经不再是瓶颈,而开发者本身的技术储备、系统设计能力、对架构的理解和业务的抽象能力才是那个短板。

另外由于习惯提示词都是英文,感觉这几个月代码能力没提升多少,英文表达能力倒是进步了 🤣。

博客改版

既上次改版之后,又发现 Anthony Fu 新增了一个 Media 页面,火速把我的也集成上了,现在会展示我看的书籍、电影、剧集、动漫和游戏了。

blog_media_book

blog_media_movie

blog_media_drama

blog_media_anime

blog_media_game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 我们高估了智力的重要性,我曾经最“卷”的一段时间会给自己排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苛刻的 DDL,甚至都是一些很重要的失败会付出不少代价的项目,用这种方式强迫着自己去快速学习,现在想想敢于这么做其实更多就是信任自我效能,而这种信心也是可以滚动积累的。
  • 6000 字+6 个案例:写给普通人的 MCP 入门指南,依然没找到什么特别刚需的 MCP 场景,figma 生成网页的感觉还比较有意思。

视频

周报 #89 - 博客改版与 TheWan App 发布

2025-03-30 20:30: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9

本篇是对 2025-03-252025-03-30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最大的变化就是根据 Antfu 的开源博客主题改版了我的博客,也加上了一些模块,折腾得很开心;开发了两年几度放弃的一个 iOS App TheWan 也终于发布了,依然很基础,UI 设计和细节也并不满意,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博客改版

我是一个博客折腾爱好者,前前后后写过十几篇关于如何搭建 Hugo 博客及一些周边服务的文章(详见「周报 #68 - 关于写博客这件事与我生活的色彩」),也有不少朋友是通过这些教程才了解到我的博客的。

网站主题是我之前很喜欢的那种古早台湾风,但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经不再维护(期间我有提过几个 pr 新增了一些模块,但终究还是受 Hugo 框架的制约),随着博客内容的增加以及想要呈现和分享的形态越来越丰富,逐渐没办法很好地满足我的定制化需求。

但因为早期我的博客 slug 是 /zh/yy/mm/dd/:slug 这样的路由形式,以及 Remark42 是根据完整的 url 匹配的,所以如果要迁移到新主题/框架要做很多额外的处理和重定向,所以一直搁置着没有折腾。

但最近因为偶尔会把一些博文转到朋友圈,有不少朋友反馈说打开很慢甚至完全加载不出来,除了因为部署在海外,博客本身的一些素材/性能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了,但也很难排查和解决,于是又动了迁移的心思,看了看其他的一些框架,大同小异,也都不算满意,但自己也不想太折腾用 Astro 之类的重新写一个。

antfu_blog_os

恰好翻到了 Antfu 的博客 antfu.me,是他自己定制的框架主题,性能自然不用多说,风格简洁美观且功能丰富,还有我一直想要的摄影展示模块,是我理想中的博客了,于是在跟他确认授权之后,着手开始了迁移。

博客分区

我之前的网站定位在一个博客而不是主页,所以其实只有文章展示,也趁着这次机会重新划分了一下分区,目前有以下几个模块:

Homepage

pseudoyu_homepage_new

Homepage 是我的个人主页,主要展示简单的个人介绍、履历和各个平台的联系方式。

Blog

pseudoyu_blog

Blog 是我的博文板块,分为了两个类别,BlogNotes

Blog 主要会是周报及一些更完整的技术文章/教程等,并提供 RSS 输出,可以在 {Folo} 等 RSS 阅读器中订阅;而后者 Notes 模块则可能是一些零散的不足以成文但却有一定价值的笔记,也可以供查看但并不会包含在 RSS 中以免造成一些干扰。

Projects, Talks 与 Podcasts

pseudoyu_projects

Projects 展示了自己工作、开源以及一些折腾的 Side Projects,其实把这些年零散做的一些大小项目汇集到一起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这部分我去掉了 Antfu 的 TOC 目录,每看一次他的项目页面就多一次震撼,我项目什么时候能多到需要目录导航呀。

pseudoyu_talks

Talks 是我的一些课程/演讲。这两年还比较热衷于作为分享者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分享、课程和 Workshop 等,大多数其实都是和 OpenBuild 合作的,梳理了一下一些录屏、课件等,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沉淀了不少。

还跟学姐开玩笑说可能我今年分享怎么写 Solidity 的时长已经超过我真正写 Solidity 的时间了,常常会有一些隐隐的惭愧、焦虑和冒名顶替综合征。

尤其在 AI Coding 发展到已经相对成熟的当下,应用开发已经不再是门槛了,但真正服务的架构、性能等却更依赖开发者自身的判断,所以今年想更多沉淀一些基础知识了。

pseudoyu_podcasts

Podcasts 部分目前还很单薄,其实只有我几年前在技术播客节参加的一期,当时思路和分享深度也很有限,但却也还是享受播客这种形式的,今年会多参与甚至自己尝试做一些。

Photos

pseudoyu_photos

Photos 也是主题里我很喜欢的一个板块,之前就一直很想在个人网站上有一个类似 Unplash 这样的个人摄影展示模块,也算是能够激励自己出门多拍一些,尝试过用 Ghost 搭建一些子站之类的,总觉得不是很方便,现在能够直接集成到博客里了。

Let's Chat 与 Sponsors

pseudoyu_chat

Let's Chat 是一个聊天/咨询板块,我之前其实偶尔也会邮件或是各个平台收到一些咨询,一般就是解决一些博客搭建的问题或简单聊一些关于技术学习、成长相关的困惑,最近也趁着博客改版,放了一个单独的咨询页面,也算是轻咨询的一次个人尝试。

pseudoyu_sponsor

以及所有的 Sponsors 会展示在这个页面以示感谢。

Friends

pseudoyu_friends

把之前添加的友链页面也迁移过来了,也欢迎大家交换。

博客组件

其实大部分的页面都是基于 Antfu 的已经很完善的框架来微调内容的,除了一些个人的页面外,我主要做了两个调整。

第一个就是 OG 图的生成没有用之前的 svg 替换文字的方式,而是用了他更推荐的 satori 开源项目来动态生成,样式和灵活性更高一些。

另外就是把我之前的 Remark42 评论系统与 GoatCounter 访问统计系统集成进来了并且保持了原有的数据。

并且发现了 Netlify 非常好用的重定向功能,只需要在目录下添加一个 _redirects 文件就可以自动化解决了我兼容之前的一些旧链接的问题,不需要在 DNS 层面做其他配置,例如以下的格式:

/zh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zh/about https://www.pseudoyu.com/about 301!
/zh/links https://www.pseudoyu.com/friend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posts 301
/en/* https://www.pseudoyu.com/zh/:splat 301

所以服务部署也放到了 Netlify,依然是每次 commit 代码都会自动部署。

关于 TheWan iOS App

2022 年下半年,我看了 Reorx 的一篇关于 n8n 的文章 —— 「使用自动化工作流聚合信息摄入和输出」,被他所说的「赛博空间」这一概念所吸引,搭建了我的一个 Telegram 频道 —— 「Yu's Life」,自动化同步我文章收藏、豆瓣记录、B 站投币、YouTube/Spotify 点赞等各个平台的记录,聚合了我在网络空间的数字痕迹。

当时一位颇为有缘的学弟找到我说想一起做一个这样的应用,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专属聚合频道但却不用去折腾 n8n、rsshub、telegram bot 这类繁琐的技术细节,我很感兴趣,一拍即合。

一开始信心很足,花了一个多月做了一个网站和配套的 api 与同步服务,还写了详细的文档,想着春节就能上线,但节后我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换了工作、搬家回了杭州,暂搁置了一阵子,再捡起时却已经缺乏了那一股劲。

随后的两年里这个产品既没有消亡却也未能如期上线,一次次跳票。甚至为了说服自己继续开发下去,我把它当成了一个技术 Playgroud —— 用 Rust 写了 api 服务,Go 写了同步服务,产品本身也从一个网页端迭代成了用 SwiftUI 写的原生 iOS App。

期间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产品背后同步用的是 {RSSHub},未曾想到自己现在也成为了项目的 maintainer,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小宇宙同步问题直接去上游一条龙修完了;以及期间也诞生了 {Folo},功能有些重合的点,一度让我对产品丧失了一大半的动力。

不过总觉得更多由于自己的原因跳票至今有些对不住一起的伙伴,所以在今年年初杭州和内蒙两场婚礼之间久违的空隙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基础版本的开发,再经过和 Apple 审核近两周的 Battle 之下,终于上架了 App Store。

tujunjie_thewan

上午跟一位最早期就加入了 waitlist 并且日常有不少沟通的读者朋友讲了这个消息,他说:

不知不觉,这两年我娃都快一岁,你也结婚了,真快呀。

自己很早之前就在博客里说过,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产品,后来真正开始做了才慢慢发现,即使是一个仅 1.1M 的小 App,从想法萌芽到最后打包上架都很不容易,但总之先迈出了第一步,回头看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 App Store 搜索「TheWan」或点击下载链接体验。

有趣的事与物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周报 #88 - 方大同、《回留》与人生清单

2025-03-24 11:24:00

前言

weekly_review_88

本篇是对 2025-03-182025-03-24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3 月初得知方大同离世,这几周陪学姐参与了两次纪念音乐会活动,有一些感触,遂记录下来。

关于方大同

我不算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也不常对歌手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唯一要说可能就是近些年五月天在我人生站在各个分水岭时给予了许多陪伴,也是我唯一现场去过的演唱会。

方大同的歌我听了不少,但在我的心中可能一直是遥远的华语歌坛的一位前辈,不算听着他的歌长大,很难称自己为什么忠实的粉丝。

fdt_boyi

更多的交集是在刚和学姐在一起时,了解到她很喜欢方大同,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前些年还在香港现场去听了他的演唱会,所以我也跟着听了不少,在之前讲恋爱的某些文章中也用过《特别的人》这首歌作为 BGM。而在后来我们打算挑战一下自己,报了外面机构的流行音乐培训课程的时候,我第一首也是选了《特别的人》(虽然老师说他的转音很难,并不适合初学者),也算是磕磕绊绊地学下来了。

直到前些天从微博热搜得知噩耗,那时刚在上海参加一个线下活动,学姐当场就哭了。我也有些惊愕,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虽然算不上熟悉但似乎从没有哪一刻想过会离开的人突然消失了,化作了一颗星星。

回家之后想起来之前收藏了但一直没看的一期节目「可能是方大同新专辑的唯一专访!丨真假方大同终于同框 丨 HOPICO」,四十多分钟的一场专访,突然让我对他有了非常具象与鲜活的了解,连带着他的歌和专辑里想要传达的情感和能量,再听《回留》这首歌,配合着他录专辑时带着些沙哑的声音,似乎像是一场早有准备的道别,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

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访谈中提到录制时用上海亲戚家的一个老旧的有些受潮的钢琴弹出了带着些沙沙的音色,但似乎正是这种音色更确切地传达出了他所想要表达的。我时常觉得不论是音乐还是文字,除了歌词旋律或是文笔本身外,更多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或许就在某个瞬间能够温暖甚至是拯救一位处在低谷的遥远的陌生人,这是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共创,共同构筑了作品的灵魂。

而方大同的歌,似乎都是有灵魂的。

方大同纪念音乐会

方大同离世的消息已经过去有一阵子了,但杭州的歌友会和一些个人在组织筹办一些纪念音乐会,学姐也报名做了志愿者,去担任主持人和现场的一些秩序维持工作,我也一起去参与了,也拍了些照。

fdt_activity_01

fdt_activity_02

fdt_activity_03

fdt_activity_04

活动是在杭州大厦的一个下沉广场,那天很冷,却有许多人蹲坐在台阶上静静听着或是跟着一起唱,中途我回头看时有些震撼与感动,似乎真的能感受到大同在歌中想要传达到的那种能量很具体地化为了一个个点,而点又连成了线,连接起了这些陌生的个体。

最后静静听了一首《回留》,共同道别。

Adulting 与 人生清单

随着我们在杭州生活越来越久,再加上都是远程办公,所以其实也常常想要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和这个城市连接起来。而最近因为参与了这些线下活动,学姐结识了一些新的有趣的朋友,有想振兴 R&B 的理想主义者,有在韩国学流行乐的大二学生,也有努力在这个城市生活,从事着和音乐并不相关的工作却在周末一起和大家玩的爱好者。

活动结束后,他们有邀请学姐一起去商场吃炸鸡。对于已经开始养生的我们来说,似乎这已经不是典型的我们出门会想到的选项了,却也想去感受一下氛围。

friend_food

现场很有意思,大家年龄、职业和人生经历各异,却坐在一起。各自去买一些爱吃的东西摊在炸鸡店桌上一起分享,为了在蜜雪冰城买到 1 块钱的冰激凌而雀跃,似乎回到了学生时代。

去年的我频繁地思考 Adulting,觉得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资格与能力成为一个大人,而短短的几个月过去,自己似乎又成熟到能够做到曾经自己很难想象的事了,比如甚至结婚了。

站在现在的时点来看,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其实很难定义什么是成长,也更难定义自己,我们不必成为小时候幻想的那样成熟稳重的大人,也无需因为离年少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而感到伤感。

我喜欢的博主「小鹿 Lawrence」每年的视频有一个主线系列,去年的叫「迷路假期」,在人生的间隙中给自己放个假,去旅行,去享受;而今年的系列叫「人生清单」,去做一些曾只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事,去体验,去感受,例如第一期就去安徽寻觅在大城市中消失了许久的年味。

我今年也想以「人生清单」的视角去生活,去寻找生活中不曾注意过的风景,去做一些自己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事。

或许人生本就该如此。

有趣的事与物

MCP

rsshub_mcp

RSSHub + MCP Server + Chatwise = 🪄✨

输入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并且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

收藏

文章

视频

音乐